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8:18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1

第一,课堂知识的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产生矛盾。首先,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是前提。抑或是对《课程标准》吃不透,把握不准的缘故,教师很难在知识的外延上、内涵上控制教学过程;其次,教材挖掘的空间大了,教学参考资料来源广泛而庞杂,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取舍不当,也会导致上述矛盾的加剧;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新观念,却不能创新新教法,教学依然回归到老的方式上,甚至坚信多讲就可以多获,把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的地位忽视了。

第二,高效课堂的接受问题

由于我校为高效课堂的试点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初中,有的初中实行了高效课堂模式,有的还是传统教学,所以有的学生对于高校课堂模式还不适应,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抵制情绪。然而,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跟进,教材的认识,教学的变更,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年龄与教材深浅的和理结合,教学设备及条件存在状态,其他学科任务的难易度,学科间知识是否能在相对同步中互相借鉴,历史本学科框架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性,家长对新型培养目标的认识,社会对新型教育观的认可等要素,无不对高中课程改革产生影响。同时,还存在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初高中的《课程标准》的依据分别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若将历史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的话,一个层次指的是历史的史实,另外一个层次则是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于第一层次只属于记忆,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第二个层次则属于理解的范畴,具有深层的含义,适合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

第三,高中新课程的内容更深入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地理学上的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所以,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能够解决的问题是,与相关课程的老师在交流中领会他专业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针对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上遇到的这样问题,下面就教师方面来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是抓好《课程标准》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要搞好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地对照两个标准进行仔细、认真地研究,弄清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是什么。通过两个标准的比较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高一个层次是如何体现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也就会水到渠成。

其次是抓好教材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进行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中的学情调查中,为摸清高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熟悉初中的历史教材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有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史实或内容叙述相近的情况,建议对照初中、高中教科书进行衔接;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情况,建议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2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以研究民国文人书法、印章及书信见长,在《中国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书与画》等媒体上有专栏,著有《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编注)、《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等。

4月中旬,位于方浜中路上的老上海茶馆成为各大媒体意想报道的新闻焦点,因为茶馆里展出了一部张爱玲剧作手稿全本《太太万岁》。据说这也是内地唯一的一件张爱玲作品手稿,经陈子善等专家考证后认定真迹无疑,这件手稿对张爱玲研究及现当代上海作家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又据该茶馆老板、收藏家张荐茗透露,这部手稿不自文庙旧书市场,当初他以6万元代价买下了一整箱旧书稿,整整135张,共计200多页。你学得这是一个“故事”吗?

管继平:这批手稿我还没来得及看。但从这个不乏传奇色彩的过程看,可能有“故事”。现在不少藏家为了提升藏品的关注度和经济价值,往往会编些故事来吸引眼球,或制造轰动效应,或有利于日后套现一一如果他有这个想法的话。事实上,像名人手稿信札收藏,一般已形成一个个小圈子,藏家与旧书商人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旧书商人得到一批旧书资料,往往会请他们先看,让他们挑选,余下的再投入市场。同时,藏家也会出到让卖家满意的价位,这对双方都有利。像张荐茗这样资深的收藏家,收藏范围涉及手稿、照片、出版物、老器物等,他肯定有不止一个供货者。如果这部张爱玲手稿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上拍,可能会拍到多少钱?

管继平:这件手稿是用硬笔书写的,相比毛笔书写的价值要低一些。但考虑到张爱玲在内地的知名度和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再考虑到手稿与正式出版物存在着差异,由此所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空间,当然最终还是取决于它的稀缺性,我估计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它应该能拍到100万元左右的价格。

近十多年来,名人手稿信札的价格一路飙升,成为拍卖会上炙手可热的品种,尤其是近现代比较活跃的名人信札、手稿被广为追捧。名人信札手稿引起藏家关注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比如在2009年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2012年底,在北京匡时“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专场上,一批梁氏秘藏信札共146件,在激烈的竞拍过程中全数成交,成交额高达6709.2万元。2014年保利秋拍开设“百年名人墨迹”专场,成交总额也达到2762万元。请问,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判断名人手稿信札的价值?

管继平:一般来说,对于名人书札的价值评定,有一条基本准则:名气越大,历史越久,书札内容与重大历史有关,其价值就越高。比如说,曾国藩手书家训曾在某拍卖会上以230万元成交。与曾氏家训一同出现的,还有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130页家书,这些都是研究曾国藩个人、曾氏家族以及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重要资料,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但我更有兴趣的是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挺立历史潮头的那批文化名人,他们在前后站在时代前列,对历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属于标杆性的人物,他们的书信手稿可以为大时代提供更多的研究信息。比如在2009年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梁启超、陈独秀、徐志摩、胡适都是历史新旧交替时期,或者文化运动的关键人物,他们身处历史事件的中心,许多信息都可以成为这个大时代的注脚。在2013年嘉德春拍中,一页鲁迅的《古小说钩沉》残稿,只有短短两行字,后来由周作人于稿纸一端题了两行文字,说明这页手稿为鲁迅真迹,随手寄给当时香港的鲍耀明。这样一来,周氏兄弟居然在一件手稿上“碰头”了,所以引起大家的格外关注。最初估价60万至65万,最终以690万被藏家收入囊中,高于起拍价近10倍。去年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露面的一件鲁迅《致陶亢德信札》,全文不过200余字,却拍出了655.5万元的天价,每字均价达到3万元。当然,单件手稿的最高纪录是茅盾创下的。去年1月7日,在南京某拍卖公司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共30页9000余字)经过44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50万元的价格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达到1207.5万元,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

除了名人这个首要条件外,信札手稿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重要考量吧?

管继平:史料价值当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比如2012年,南京一位藏家以713万元的高价拍下梁启超书写的《袁世凯之解剖》。该件作品之所以在那次拍卖中成为“标王”,不仅因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任公,也因为该文有压倒清王朝这头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称,历史价值非同寻常。

再比如刚才你提及的“南长街54号藏梁启超重要档案”,由于这批文献揭示了关于保皇会、立宪运动、护国战争、等诸多历史往事的隐秘细节,它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以补充相应史料的不足,为研究专家提供可靠的佐证。再比如:今年3月份在北京匡时迎春拍卖会上推出的“百年遗墨”专场,274件拍品总计成交价1122万元。拍品中有一批胡适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与、王世杰(民国教育家、外交家)等人往来的200余页电文,涉及胡适担任驻美大使始末、胡适会见罗斯福、讨论世界大战趋势、美援借款、汪伪政权之演变等问题,最终以78.2万元成交。有时候,信札反映的历史节点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比如刚才谈及的胡适信札,内容涉及抗战,而今年正好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也能拍出高价。名人效应在中国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轰动,现在外国名人在国内市场也很受欢迎。比如保利在去年秋拍举办了“世界名人字札”专场,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世界名人为主的专场拍卖会。在此专场中,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亲笔签名字札和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封亲笔信,成交价均达8.万多元。在2014年西泠拍卖十周年秋拍中,马克思有关其晚年思想并提及恩格斯的重要亲笔信,以419.75万元成交,创西方手稿信札在中国的拍卖纪录。

当我们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传统意义的信札手稿可视作中国传统书写时代的绝唱。从目前上拍的名人信札手稿来看,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本身就可以当作书法作品来欣赏,比如胡适、郁达夫、梁启超、周作人的信札价格,已远超同时期的书法大家。你认为这样的价格合理吗?

管继平:清末民初、包括五四时期的文化名人旧学功底都很深,用毛笔书写是常态,而且审美水平、气格都相当高,书写时也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公开,性情自然流露,别有一番真情天趣。但是这个门类刚刚热起来的时候,很少有人从书法角度来评估其价值。当时,清末民初书画家作品都比手稿拍得高。近年来,随着收藏家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专家学者的介入,文化名人手稿信札的书法性得到了重估。我认为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茅盾、蔡元培、弘一法师等大家的书法一点也不比同时代的“正宗”书法家差。所以这一时期文化名人手稿信札的价格超过同时代的书法家作品,我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

名人信札手稿所蕴含的趣味性是不是也是一个评判因素呢?

管继平:应该是。手稿反映了作者原始的构思和想法,作品在发表时与原始手稿相比有一些改动或差异。书信是亲戚朋友往来的文字,有些内容比较私密,更能体现作者的性情。比如2010年的嘉德秋拍上,有一件齐白石的书札,内容是嘱托叶恭绰将卖画所得的“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银行账户,从史料价值看并不大,但反映了齐白石与叶的交情以及他当时的作品价格,所以也拍出了33.6万元的价格。再比如在鲁迅的书信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反映,收到一笔稿费多少,托人转送丧仪2元等,这些内容虽然不算重大,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小细节,比如稿费、比如民风民俗、比如书信往来者的亲疏关系等。我们后人从书信中往往可看出书写者性情的自然流露,因为它是写给亲友的不求公开不事雕琢,就可能包含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容,那么也更逼近事件的真相,更见人物性格。有些书信中还可能有骂人的话。颜真卿的《祭侄稿》之所以写得一泻千里,酣畅淋漓,堪为颜字的顶峰之作,也因为是他书写时带有特殊的真情实感。也因此,书信相对手稿而言更具私密性,更能满足人们的窥视欲,这也是信札更能引入关注的重要因素。

有的历史名从在今天仍然摆脱不了负面评价,但他们的信札手稿却同样能拍出高价,比如袁世凯、郑孝胥、等,这是为什么呢?

管继平:其实从历史史料的角度看,无所谓正面反面,因为历史首先追求的是真相。信札和手稿是探明真相的重要路径。这与有展示功能的艺术作品不一样。我们在研究名人手稿信札时,最看重的是它能够提供多少“料”?能否为探明真相提供有力的、独家的依据?只有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相,才能在多个方面对人物甚至历史事件进行公正客观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判。

艺术市场上的作伪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在名人信札手稿这个门类上,是不是也有此类现象呢?如有的话,如何判断其真伪呢?

管继平:只要能产生巨额利润的事情都会有人铤而走险,造假或售假就可以牟取巨额利润,在信札手稿这档事上也是如此。但是我们要清楚,手稿信札的作伪比一般书画作伪更难,因为它有内容的唯一性,它的字迹更见主人的性情。写给亲友的字,不必按市场套路出牌,不必受章法拘束,故而写得很随意。而且信札一般也不会钤盖印章,也有不少信札落款不署全名,只取名中的一字或两人间默契的名号,因此在辨认上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几点应该把握:首先,了解信札的来源,这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来自受信者的家藏,或者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并附有签发单,或出自某文化事业单位大清理时处理的文牍,或缘自文化名人与同时期晚辈亲友间的转赠递藏等,则来源较可靠,可信度较高。比如刚才说到鲁迅致陶亢德的书信,其实一起上拍的还有《致吴若男(章士钊夫人)书札》、陈独秀《致陶亢德书札》,因为出自同一藏家,可靠性就高,最后均以高价成交。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许多名家都出版了书信集,这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有些造假者就是按照母本进行克隆的我们拿到拍卖图录后再查―下资料就明白了。也有的是凭空臆造,在名人的日记里也没有此事此人的记载,那么我们可以对照字迹进行鉴别。俗话说“字如其人”,许多伪作的书写方法就不对。藏家要深入了解署名者平时的书迹及其为人,这一点功课是必须做的。

你对收藏名人信札手稿有何建议?

管继平:首先最好收藏自己最熟知和了解的人物,否则懵里懵懂冲进去很容易“吃药”。其次收藏书札要注重手稿信札的品相以及是否保存完整,一般要求信封和信函齐全、无缺页断码等,同时书札的纸质材料等也影响其收藏价值。要选择收藏故事性、历史性比较强,对历史文化有补充作用的手稿信札。

对一般收藏爱好者来说,为减少风险,尽量在信誉好的拍卖公司竞拍购买。如果与藏友私下洽购,就不要贪图便宜,如果藏品比市场价低很多,赝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3

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测草莽中是否潜藏猛兽毒蛇,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万事如意、心想事成都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人生路漫漫,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失败……都在所难免,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这是人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懦弱者在“挫折”面前,丧失信心,失去勇气,眼前一片黑暗,最终被“挫折”压倒,坚强者在“挫折”面前,勇敢奋起,将“挫折”当作“动力”,最终赢得了成功的喜悦。正如英国富勒所说的那样:“挫折磨练一些人,也毁灭一些人。”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29岁时编写《国榷》。经过27年的辛勤笔耕,前后修改6次,写出了长达500万字的初稿。不幸的是,书稿还未出版,便在一个深夜被人偷走。27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谈迁心痛欲裂,悲愤地仰天长号。但是,沉重的打击没有动摇谈迁的志向,书稿丢了,可人还在,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书就一定要出来。谈迁擦干泪水,重新拿起了笔。尽管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记忆衰退,行走不便,但是倔强的禀性和执著的信念支撑着他千里奔波搜寻史料,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又经过9年,他谈迁终于完成了《国榷》这部巨著。这时,谈迁已经是一位65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又说:“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都准备承受风雨。”一切经历都是财富,所有的遭遇都在充实我们自己。前苏联也有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被命运捉弄了一番。他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暴风雨里的诞生》。可是,书稿被邮局不负责任的邮差在投递中丢失,作者的痛苦和愤怒无以复加,他心如槁木,想就此作罢。经过一番冷静思索,他选择了从零开始、从头做起。又经过两年的呕心沥血,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问世。他的名字——奥斯特洛夫斯基,也就传遍全世界并流芳百世。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有了信念,人才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有了信念,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克服阻碍。信念,可以让人透过失望看到希望;信念,可以让人从逆境中奋起;信念,可以让人从失败中走向成功。当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度过难关,取得成功。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里烧为灰烬了。卡莱尔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挽回的记录。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些!‘“卡莱尔又买了一大沓稿纸,从头开始了又一次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信念根植于血液,信念的旗帜永远鲜红,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站立起来并迈步向前的精神支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成了砥砺人们意志的磨刀石,我们应当做一位生命的“强者”,在“挫折”面前,坚强不屈,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挫折,阳光灿烂,从而造就辉煌灿烂的人生!信念是征服惊涛骇浪的舟,引领我们乘风破浪,迎接光明的未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的痛,那些刻在生命里的伤疤,也许在多年后的某一天,会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骄傲!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4

关键词:画谱;山水画课徒稿;造化为师

一、龚贤的生平

龚贤,字半千,号野遗,又号柴丈,别号其多,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冬生于江苏昆山,他是十七世纪我国南京地区著名的爱国山水画家,是当时画坛上“金陵八家”之代表,同时又是一位很出色的爱国诗人。

龚贤十三岁时始学画,十四岁时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后又受益于李流芳、李永昌、恽向、邹之麟等画家。交游甚广,有诗名,一生清贫,但始终正直耿介。据《昆新县志》卷三十八著述目,龚贤的著作共有五种:《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草香堂集》《中晚唐诗纪》。而作为一个山水画家,龚贤把自己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将授徒的绘画技法用“课图画稿”的形式记录下来,为后世学习山水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至今被当作是习作山水的绝佳教材。

二、关于课徒画稿

龚贤曾以授徒为生,在授徒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画稿”。课徒画稿是画家以教学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示范的绘画稿。课徒画稿不仅记录了画家的绘画技法,更多地展现了画家诸多的教育理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体验和感悟。

自魏晋以来至清初,历代大画家中,有画论传世者不乏其人。早在南齐时期,就有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其中“传移摹写“就指明了习画者应该重视临摹的意义。此后,又有北宋年间出现的《宣和画谱》,尽管它对宫廷名画记述颇为周详,但只有文字而无图录。至南宋时期宋伯仁编著的《梅花喜神谱》,在书中收录了梅花图样一百多种,才有了渐趋完善的画学图谱。以后便在此基础上丰富起来,形成了可依靠图画形象、文字解说的可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料。而有个人授人真传的课徒画稿,而又最值得称道的,大概只有龚贤一人而已。而他的课徒画稿,则更加突出了画学传播中直接与间接的特性,显示了教与学的互动效应。

三、龚贤课徒画稿的内涵

龚贤课徒画稿与一般的画谱不同,他在给学生上课时,既有图解示范,又有文字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中说龚贤所著的《画诀》,“言近旨远、精确不磨,初学者最宜探讨”。龚贤善于吸收前人之长,又善于在实践中独辟蹊径,他在课徒稿中提出:“我师造物,安知董、黄。”显见他并不模仿死板的图式,而更多的是在大自然中体验和感悟其理、其情,以“造物为师”,身体力行。

如果说,《石涛画语录》以其深奥的哲学精神而光照画坛,那么龚贤的课徒画稿上,以高标、充实、科学、系统的艺术实践苦功,探索艺术规律,并将其高层次的创作心得及艺术手段的隐秘难能之处,深入浅出地公开讲解示范给初学者,实在是值得赞颂的学画经典之首例。

(一)龚贤山水课徒画稿的教学理念

1.树石法

龚贤提出学画山水“先画树”,《课徒画稿》中开篇就说:“起手式,画山水先学画树,画树先画树身。”又说,“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指出画山水须先学画树的道理。

接着又点明画树的要求,“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折处无棱角也。一笔是画树身左边,第一笔讲笔法,笔法要道劲……”这里第一笔已经提出画树用笔需注意转折顿挫,注意用笔轻重、方圆、缓急、干湿等的变化,第一笔就显示出其变化的丰富性。第一笔完成后,接着画第二笔,第三笔,他提出:“向左树,先身后枝,向右树,先枝后身,从便也。一笔能下即下,不能到底即断一断,不可强下,强下即弱。”这是考虑用笔的连贯性,要笔笔有联系、有呼应。

在介绍完画树起手、枝干的方法后,循序渐进介绍画丛树的构成。“丛不宜方,大丛之树,根不长。丛不宜欹,大丛之树枝不奇,丛宜密,烟补隙。……此妙在虚处、淡处、欲接不接处。”这段话指出画树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注意疏密,空隙,使之灵动。接着又指出,在丛树中画主树的方法。龚贤提出“主树多欹者”与“丛树不欹”之说,都是根据画面注意到布置变化的结果。

山石和树木都是构成山水画的重要元素,固画山石要把握其外形和质感。不同质感的山石决定了它不同的形状,因而其表现方法也大不相同,因为山石的形质之多样性,为营造笔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又在课徒画稿中提出,“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生色不动。群山一从,如列辟朝君之象”,把山石之表现拟人化,使山石也富有其情,生机勃发,这便能使观者感动,坐而忘对终日。

2.笔墨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手段。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说,“山水信有笔墨而成”。没有成熟的笔墨,便难以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后梁元帝在《山水松石格》中提到“信笔妙而墨精”,将“笔墨”紧紧连在一起,之后北宋的勾,南宗的“水墨渲淡”,都揭示了“笔墨”乃是表现中国画的生命符号,成为中国画生生不息之根源。因此,对笔墨的追求成为中国画画家重要的命题。

龚贤在课徒稿中提出:“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又说:“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气韵,犹言风致也。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提出对于笔墨的把握要古、厚、健、活。笔墨气质愈佳,则画面之精神愈显。画事注重笔墨,则在练习树石,林泉,屋宇等等自然景致时皆注意用笔用墨之妙,画便有其生命力,值得研味。

从来是书画同源。龚贤说:“笔练成,通于书也。”而我们在他的画面上所看到的勾勒、点苔、密笔短皴、墨的渲染,都是书法用笔。因此,学习中国画,笔墨的严格训练是不可忽视的,而高的笔墨关键更在于书法的功力。

3.布势法

宋郭熙有三远法: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龚贤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远水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要深远。”这是他长期在写生中深察自然之理,结合绘画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新的理念,指明了所要表现的物象与表现方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龚贤在《课徒稿》中多次提出画面构图的重要性,即章法。在对山峰画法上,他提出:“或瘦若刀,或利若剑。插入云中,千片万片。下士柔肠,试此或断。”这段论述,概括了山水画中峰形、峰势的置陈之法,画中山峰之势如果布置得当,则画面形势劲活,章法上已有耐人琢磨的气息。而山峰中主峰尤其重要,因其所占的位置也比较大,更要特别经营。而在大局完成后,龚贤提出,“分布浓淡”,浓淡得宜,则必将使原来所布之局更富意、势、韵、趣,有其巧夺天工之妙。

对于章法的论述,龚贤可谓不惜笔墨,甚至对于“沙岸”“坡冈”等等景致在画面的位置都有详述。如他说,“沙滩石块,俱立水旁……高沙为埠,高埠为冈。高冈为岭,高岭苍苍。山因水厚,水以滩长。岸薄水岸,苔少山荒,山荒水阔,画之最良。”对画面景物之大小、疏密、宽狭的变化,都细致入微的阐述出来。可见,龚贤对生活的观察是具体而又深刻的,也可以看出其作品、画稿言论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师造化”的结果。

4.师造化

唐张璨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石涛也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提倡“造化为师”之论。而敢于尖锐地指出“粉本”并非“先天”,“师说”未必“上智”,对其时画坛上泥古不化的风气提出批评的龚贤,更是说,“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并进一步指出,画家的“心”应当穷究“万物之源”,以自然为师,写出心中的山水。又说,“古人所以传者,天地秘藏之理,泄而为文章,以文章浩瀚之气,发而为书画”。无疑是一种回归自然与回归传统的合一,即将传统还原为在“道”的制约下,人与派生天下万物的“道”合一不分叉的境界,龚贤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传统的。

所以,以心师造化的绘画理念并不是说要忽略优秀传统的画迹,而是要在学习前人画技的基础上,去师造化。不管对任何事物,都要观察细致,抓住特征,体会其物理、物情、物态,才能把握住它的神彩,在表现时便可做到“胸有成竹”了。

(二)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及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由于明清时期画谱著述的兴盛,绘画中的各类题材手法,各种创作理论及各项技法形式,相应地得到了较为有序的整合和梳理。龚贤在长期授徒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稿,电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画学著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对山水画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

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是在授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充实起来的。从起首第一笔开始,循序渐进,技法完备,系统地论述了技法、章法、等等习画的基础知识。并在每一幅图例中都写有简洁的画法记录,很容易让人明白山水画创作的规律。不仅是一本可供临写的范本和启蒙教材,还可以当作山水画作品来欣赏。其所具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山水画课徒稿》不仅融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实际上更揭示了自然物象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画之重乎技是所有创作的基础,技进为道,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学识修养等严格考验而升华的结果。从这些被龚贤剖析得近乎“简单”的课徒画稿,我们可以看到其治学的严谨,龚贤在课徒稿上谆谆告诫学生:“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书画皆士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都是在探索画理、画法中将画家的人格、画品统一起来,使笔墨程式成为“技进乎道”的实践基础。

龚贤的学生王概,是龚贤好友方文的女婿。王概的功劳是编了一套《芥子园画传》,是学画的一个很好的教材。王概也工山水,貌似龚贤。他所编著的《芥子园画传》也是参考了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在其绘画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遵循传统的基本规律,去表达自己对山水画创作的切身体验,进而发展、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画。现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也是深受龚贤山水“积墨法”的影响,发展成自己的绘画面貌。黄宾虹也有其课徒画稿的著述,对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也是有借鉴和吸收的,对当下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

2.龚贤课徒稿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总结、验证前人走过的足迹。毫无疑问,学习山水画,对古代绘画经典作品及优秀画稿的学习是不可避开的唯一途径。上个世纪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一批批颠覆传统的画家们,用西洋人对绘画的观念去改造“中国画”,在一个时期内让我们丢失了自身的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丢失了自身的创作规律,迷失了品读中国画的路径。在当时学院教育的模式上,传统笔墨的概念也就变得很模糊,而这些优秀的课徒画稿在一定的领域里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当一个浪潮过后,新的浪潮的酝酿,又重新卷来。当下对传统的深刻反思,毋庸置疑,将会促进绘画又有一个新的回归,正确对待传统,成为现代中国画创作的强烈诉求。而对于山水画,从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师承关系,一直是山水画家比较重视的问题。古代美术教育中分重“艺”的教育和重“技”的教育,两者的性质不同。龚贤课徒稿的方式则更多的揭示了由“技”的形式,上升到“艺”的高度。对于临摹山水画的初学者而言,选择优秀的范本,更利于入门,进而体会古人的山水精神,然后“食古而化之”,再加以自身对大自然的观察、写生,取证前人,写出表现自身性灵的山水。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山水画教学也可谓参差不齐,地域性延续的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从表面上看来,对传统的学习,对师造化都是当代学院派山水画教学的宗旨,这是可取的。但中国绘画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合,人格、学识修养等都成为艺术创作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传统笔墨的要求,从龚贤的课徒稿中我们很明显感受到其对书法的重视,而且在他的一笔一画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从他的画理、画论中,都可以看出他的博学,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作出深刻反思的。

小结

历史上留下来的绘画理论著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的艺术瑰宝。龚贤《山水画课徒稿》便是其中介绍山水画技法的典型画谱,其山水有着丰富的笔墨,复杂的布局,在山水画史上有其独到的创建,在其画稿中所体现出来的画学思想,也是课徒画稿中的经典。从龚贤的课徒稿中可以窥见古代山水画教学的方法及其特点,尽管也有一些不足,尤其是明显的技法程式化的倾向,但它的审美价值、教学认知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画稿中所提出的绘画思考、观念的形成,对于当代山水画的教学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需要我们去作出更深刻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华德荣:《龚贤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卢辅圣:《龚贤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5

对马老《党校笔记》书稿,我有先读为快的缘分。那是因为我协助郝炬同志抓当代四川史编委会工作,马老曾不止一次给我们赐稿,当他把1980年9月到1981年1月在中央党校高级研究班学习期间所记的五本笔记录入电脑并编辑成册后,便主动将亲手校订过的打印稿交给我们,后又告知:中央党校出版社已接受书稿,因涉及许多人的讲课,正在设法核对,出书恐需待以时日。这时我们正在编《青史留真》,打算以思想、文化、人物为主线,作为与陆续出版的《当代四川要事实录》配套的另一书系,便征得马老同意,将笔记中凡属他的发言提纲,读书思考的札记,讨论后的心得感想,提出的意见建议等全部录下,收进《青史留真》里的“心路历程”栏目,与李致同志《历经斧斤不老松一—记马识途》放到一起,以收珠联璧合之效。设想的倒是不错,可惜送审过不了关,只好临时变通,在《当代史资料》内刊2010年第4期,以近50页(16开)的篇幅首发该稿,并趁当时正在蓉召开全国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之机,送给了许多省市参会的专家、代表,获得众口好评。

去年中秋佳节,同马老在文殊坊欢聚,老人家把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党校笔记》题赠给我,我真是喜出望外,不仅弥补了四川未能出书的遗憾,而且佩服中央党校出版社毕竟有魄力、有眼光、有胆量,终于让这样“一段真实历史的记录”,“一部真实的中央党校文献”公开问世了。如果与同一家出版社在十多年前出了同一作者记述“”经历的《沧桑十年》,却一度不能在新华书店公开发行相比较,我国在新闻出版方面总算有了一些进步。

马老特别看重这部《党校笔记》,序言里表达了渴望生前看到它公开出版的迫切心愿,出版后又把原来放在首饰盒里的笔记原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其原因何在?笔记的重大精神价值在哪里?我作了初步的思索。记得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强调有四条作用,叫做“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我们搞当代史研究,也很注重收集当事人的实录和亲历亲闻者的口述,它们往往比官方记载更加真实、细致和生动,可以用来同正式文献、史籍进行互证和互补。读着马老的《党校笔记》,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之后,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转折年代,那时百废待兴而又充满希望,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尤其是四川,从“”重灾区一跃而为改革排头兵;农村改革先行,打开了生产力发展的闸门;国企扩权试点,引发了管理体制的渐进改革……当时在省委宣传部担任领导的马老,正是经历和见证着这些变革,再到中央党校研修的。时年66岁的马老非常珍惜那次老来的学习和反思机会,聚精会神地“读”一“思”一“讲”一“记”,像久饿的孩子吮吸甘甜的乳汁,接受经典的再启蒙,回味实践的新启示,不断地跟书对话,跟人争鸣。笔记中随处可见思绪的跃动,不时闪现思想的火花,笔端时而流露出商榷、推敲的痕迹,老在捉摸怎么讲才准确、才到位,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好像画家在描速写草稿,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显然,这些“急就章”原本并非供公开发表的正式作品,犹如未经打磨的璞玉,既非理论教材,也非文艺创作,不宜以对那些著作的要求去评价它,而应侧重于笔记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重点解读它的精神价值、文献价值。马老特别看重这份素面朝天,草莱不修,未加编排的笔记,我推想,也正是着眼于它是“心路历程”,可为“青史留真”的特点,所看重的是它“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价值。具体说来,是否有这么几点:

一、它通过中央党校这一视角记录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极为关键的转折年代的真实历史。那是漫长严冬后迎来的春天,大地解冻,万物复苏,人们绝处逢生,毅然奋起,正在挣脱思想的枷锁,开始生龙活虎的创造。在“真理标准讨论”和“冤、假、错案”的倡导者领导下的中央党校,真是一个最佳的学习园地、模范的民主园地。那里集中着相当一部分党的高层精英和新选拔的青年俊秀,遵照“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把读经典原著同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得如此紧密,把敞开议论国事党事天下事同端正自身思想路线一脉贯通,使人越学越亮堂,越议越有劲。要了解1980年中国生气勃勃的景象么,这就是最好的窗口。要知道什么叫“学习型政党”,什么叫“党内民主”,这就是榜样。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6

在“历史性考试”中“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是强调我们在经受各种挑战的时候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被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模糊视线,甚至对党和党的事业产生动摇。要做到“不忘初心”,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科学理论与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指导。所以,在“历史性考试”中“不忘初心”,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其次要坚持理想信念。

我们的党之所叫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我们党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的理想,把这个远大理想和中国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在今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实情相结合的成果,是今天所有人的共同理想。

“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不能忘记我们党的纲领。在“历史性考试”当中,我们肯定要接受很多的挑战和考验,这个时候尤其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迷失方向,马克思指导思想的地位不能动摇,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不能动摇。

最后是要坚持“四个自信”。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第2页共3页 三一文库()/党团辅导/党会发言/双击可删除页眉信。这“四个自信”是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理想信念的归宗,也是我们完成历史性任务的根本保证。

所以在“历史性考试”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落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有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

现在,我们又进一步面临新的情况,就是要进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巨大的利益诱惑会不会诱使我们党走向倒退、改变性质,这些都是“考试”的一部分。这95年来,党一直在经历“考试”。我们在“考试”中不仅要“不忘初心”,不能迷失方向,还要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点。

对继续前进”的努力方向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就是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在“四个自信”的指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关于怎么实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能不能够完成这场改革,我们怎么去完成这场改革,是对我们新的考验。所以,今天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同时也要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任务。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求我们党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第3页共3页

在不忘初心立足岗位研讨会上的发言_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课讲稿:不忘初心,立足岗位显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课讲稿:不忘初心,立足岗位显担当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是中国xx公司的一名普通党员xx。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很荣幸作为优秀党员代表在此发言,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党的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广大党员要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昂首迈进新时代的同时,如何去做一名合格党员,发挥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

通过对系列讲话的深入学习,让我深深感悟到,真正做到生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平时工作看得出来!是对新时代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诠释,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的行动指南。下面,我想结合自已的亲身经历,向大家汇报一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几点体会: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在生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作为一名合格党员就必须具备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因为,只有这样的共产党人,才能砥砺前行,才能淬炼成钢。让党员的先进性、模范作用在社会群体中得以体现。

2016年8月24日,杭瑞高速江西九景段,大客车追尾侧翻, 突发惨烈车祸,在生命的急救场上,我面对危难和死神,用瞬间的选择勇于担当,不顾疼痛,不分亲疏,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抱着“危急关头,能救一个算一个!”的信念,奋力救下七、八名乘客,救人事迹受到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大主流媒体同步报道。获评“中国好游客”、“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十佳“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2012年2月的一天,在542路公交车上一位年近八旬老人突然昏厥,同车的我立即呼救并拨打报警电话,到达医院后,我迅速寻来担架车,争分夺秒地将老人送往急救室,因救治及时,老人转危为安。

事后老人家属通过媒体找到了我。

2017年11月,武汉渐入寒冬,我遇到一位横卧马路中,手上脸上满是鲜血的醉汉。面对伤者的不配合、不友好,救与不救?于我而言,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一道“必答题”!因为,危难之时,勇于伸出援手已成为我人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本能!作为“路人”,挨打受气,仍送其就医,陪伴至凌晨,伤者平安后才默默离开医院。

在脆弱的生命面前,委屈不算什么!只要在灾难和危险面前,能延续希望,就是“值”!不后悔,我宁做这个“逆行”的人。作为一名党员,我要用双手和行动去履行我面对党旗时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平时工作看得出来要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就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 员,应当时刻自觉当表率、做模范。

2017年上半年,我在前端部门订单中心从事市场经营工作,加强经营回款、服务支撑客户是我的重要职责。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中涉及十堰、恩施,路途遥远。我主动请缨,接手十堰、恩施等偏远市州的应收账款的对账清理和催收工作,刚接手时感到非常棘手,因为有的账龄长、经办人交接多、加上有的凭证不全,给清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我没有被困难吓倒,敢于接受挑战,从基础做起,夜以继日加班整理资料,马不停蹄与市州公司逐笔勾挑,分析原因,分类处理。对历史累计的6500余笔账款逐一清理核对,历时两个多月,足迹遍及全省15个县市,清理订单类应收账款1014万,回款916万,回款率达90.3%;清理非订单类应收账款3345万,回款3183万,回款率达95.2%。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为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使党员先锋作用在企业深化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xx是国有企业,发展是第一要务,服务客户是第一责任。

哪里有客户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2017年底,武汉铁塔公司因建设投资需求,物资订单录入工作量增大,年底要关帐,在物资系统又不稳定,不好用的情况下,我们组织“青年突击队”攻关小组加班到凌晨,面对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的种种困难,在党员带头奋力推动下,在新年钟声敲响前,保质保量完成武汉铁塔1.3亿采购金额、1200多个系统订单的录入。有力支撑了铁塔公司物资采购管理,彰显了中国xx上善若水的“乙方文化”,赢得客户肯定和好评。

2017年下半年,根据工作需要,被安排到党群部,从事党务工作。我迅速转变角色,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本领。

为了企业党建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加强建章立制,为全面展示党员形象,激励党员发挥带头作用,接受群众监督。开展《关于在党员中“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的活动,亮明党员身份信息上墙。让党员在自我约束的内力和群众监督的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激发党员争先创优热情,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今,党员信息上墙已成为了公司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带头落实上级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做好宣传工作。去年,我通过数字党建网、共产党员网发信息,出展板、简报、道德讲坛等形式,及时推送精神和十九大主题系列活动,吸引广大党员群众上好“微党课”,进行“微充电”。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7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方法,注重传世文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文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一些不同于《汉书·食货志》、《通典》、《文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一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着,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十册(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大东书局,1948年)等。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人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田赋史。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行田赋整理、田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革,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入支柱的田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鼎《中国田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上海大学文学院,1933年)、徐士圭《中国田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一定影响的专着。程滨遗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二篇《田赋史》上册和马大英等编纂的《田赋会要》第三篇《田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一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着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求明备”(《弁言》)。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不过,此期从事财政史研究的学者尚少,专题研究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选题较狭小,征引资料多据习见的传世文献。特别是由于缺乏断代史研究和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刊行的中国财政通史着作大多还谈不上能对古代财政史作整体性研究和规律性探讨。

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此期有些论着无论选题或是阐述都颇具开拓性。例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是20世纪第一部简明的中国财政通史,其开创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绪论》中作者就“中国财政史之研究法”作了论述,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长短,应采用“综较概括,存其所有,审其所详”的研究方法,并提出研究财政史应注意经济史、政治史、法制史和学术史等几个重要方面。二是对中国财政史的分期和内容编排作了探索。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就财政制度演变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所作的理论分析颇有特色。他在《导言》指出:“财政制度与国民经济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财政是国家取之于人民的一种手段,人民的经济状况在何种程度,则国家财政的来源即注重何方面。倘若国民的经济状况变了,国家的财政政策也必随之而变。中国从古到今,国家财政政策约有四大变,而其变化都是随着国民经济状况之变化而变化的。”在内容编排上,该书分27章,所论以赋税制度为主,旁及财政起源、货币、会计制度、财政职官等,但内容均简略。从胡、常二书可以看出,到30年代,中国学者通过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初步形成研究中国财政史的新思路和学术体系。

此期断代财政史研究,以鞠清远和梁方仲的成就最突出。鞠清远《唐代财政史》虽然只有11万字,却是断代体裁财政史的开山之作,重点在于分类叙述财政收入(如赋税、专卖、官业收入、商税、特种收支等)、财务行政二方面。书中对收入项目的归类比较科学,对财务行政的论述内容较丰富,但对财政支出基本上未予置论,是明显缺陷。梁方仲以明代田赋的征收解运制度以及一条鞭法改革为研究重点,发表多篇论文,资料丰富,分析细致深入,学术影响久远。

第二阶段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

总体上看,此期中国大陆对古代财政史的研究进展相当缓慢,具有新水平的财政史专着几无新作,专题研究除赋役制度史一枝独秀(从广义上说,赋役制度属于财政收入范畴,但当时的成果多数不注意从财政角度去论述赋役制度)之外,亦鲜有新篇。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1957年)之《财政》篇是少有的杰作。该篇“主旨唯在阐述继南北朝正统之唐代,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前时西北一隅之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之制度,易言之,即河西地方化二事”。分别以江南租米回造纳布及关中和籴二例作具体论证,指出转变的枢纽在于武则天和玄宗两朝政局的变化。该文对于深入研究古代财政制度的传承演变具有方法上的示范意义。同时,李剑农的《先秦两汉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年)和《宋元明清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年)用不少篇幅论述赋役制度、土地制度等与财政关系密切的内容,对古代财政史研究也颇有助益。相比之下,台湾学者对宋代、清代的财政史研究较有进展。

古代财政史在中国大陆学术界长期遭到冷落,在“”爆发之前当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受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史学界一直偏重于研究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自然对古代财政除赋役以外的问题鲜加注意。第二,经济学界对财政学研究不太重视,更不待说是古代财政史研究了,因此,在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中,古代财政史教学基本上被放弃,以致研究工作缺乏来自教学需求的动力。中国古代财政史难点甚多,如历代财政税制体系的演变头绪纷繁,田赋、漕运、盐课等制度内容和实施情况错综复杂,既缺乏从事艰苦扎实的基础性研究所必须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果产出自然稀少。至于“”十年间学术研究的停滞,更不待细说。

第三阶段为1978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来至2000年。这是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空前繁荣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阶段。其成绩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高等财政院校的中国财政史教学和科研活动一度相当活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少高等财经院校在学科发展、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相继开设了中国财政史课程。为适应教学需要,一批中国财政史教材和资料书应运而生,先后有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教研室编写的《中国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8年)、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和《中国财政思想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孙翊刚主编《简明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等。其中,周伯棣《中国财政史》尽管定稿较早,仍是一部资料比较丰富且有己见的专着。其《绪论》谈财政的本质、财政史的研究范围、中国财政史分期等问题。正文分四编,前三编为古代部分。各章结构为概说、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务行政四个部分,作者自称该书体例是“划期分段,分门别类”。其《余论》对中国财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8

一位年逾古稀连电脑打字都不会的退休老人,究竟有何魅力,居然使梁彦平、房萍、王保成等一大批部队基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万余名官兵甘当他的“粉丝”?

一位平日里生活非常简朴的退休老人,却将全部稿费捐助给革命老区,为当地群众修公路、建小学、盖敬老院。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他做出如此慷慨之举?

这一切,都得从他写的4本书说起。原副政委、有着55年党龄的黄学禄中将,退休12年来,满怀对党的无限忠诚,以坚韧的毅力,先后撰写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看家本领不能丢》《人生有价值》《千秋功业》等4本专著,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奉献余热,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人们誉为坚守精神高地为党传播正能量的“不老松”。

初夏时节,记者走近黄学禄,聆听他的躬耕心语,感悟他不凡的精神世界。

传播光荣传统传授看家本领

一生一世坚韧奋斗励后人

2002年元旦刚过,黄学禄接到免职命令。老伴董家芝格外高兴: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老黄总算可以歇一歇了。

没想到,黄学禄早就对退休后的生活另有打算。命令宣布后的第3天,他便将老伴、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召集到一起,道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宏伟蓝图”:潜心写一本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官兵需要的好书。

起初,老伴出于心疼劝他别自讨苦吃。黄学禄解释说:“我平生没有其他爱好,就是对书有感情,在工作岗位上主要精力用于抓工作,没有太多时间看更多的书,退休后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时间和精力看书。读点书,写点东西,不能让脑袋闲着,人有点事干才充实,对身体也有好处。”

写本啥书呢?联想到每逢老兵退伍时,他们或给连队留一面旗、送一本书,或最后打扫一次卫生、站好最后一班岗,黄学禄禁不住问自己:我这个有着46年军龄的老兵,该为部队留些什么呢?深思熟虑后,他对身边人说:“了40多年政治工作,为什么不把积累的宝贵经验写成书奉献给官兵呢?”

黄学禄走下领导岗位时,正值我军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大学生干部正逐渐成为基层干部的主体,他们普遍缺乏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为了传承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看家本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将,以笔为戈,在新的战场上重新披挂出征。

尤为可贵的是,黄学禄没有把自己既往的讲话材料、研究文章简单汇总,而是重新立意、另起炉灶,挖掘规律性内容,精心筛选了“树立终身学习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情感沟通”“突出文化价值”“走进网络空间”等20个时代热点话题,之后深入到100多个连队调查研究,历时2年多完成了《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一书的初稿写作。

为了检验书稿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又深入49个团以上单位作了43场辅导报告,累计行程6000多公里,直接听课人数达3.2万人。每到一处,他都现场征求意见建议,对书稿反复修改完善。

“正式开讲之前,我先给战友们讲个‘无字家书’的故事。一位战士当兵10多年,总共收到老父亲寄来的家书近百封,却没有一封是有字的……”2004年4月,黄学禄在某摩步旅为官兵上感恩教育课时的开场白,让台下的官兵瞪大了眼睛。

他接着讲道:“春天,不识字的老父亲会在信封里夹一片嫩绿的小麦叶子或是一朵金黄的油菜花,那代表家中小麦长势很好,油菜也不错;秋天,信封里夹有几缕玉米缨或是几片棉花叶子,表示种了什么新作物;寒冬来临时,父亲会用未曾握惯笔的手画一件只有儿子才能看懂的棉袄,那是在嘱咐‘天冷了,快加衣’……”

台上,将军越讲越动情;台下,官兵边听边抹泪。这样的感人场景,当年夏天在很多基层部队上演。10年后的今天,记者再次翻看当年授课后的座谈会记录本,虽然字迹早已发黄,留言也变得模糊,但字里行间依然透着基层官兵对黄老书稿和授课的热烈追捧。此后,他创造的“聊天式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迅速风靡军区基层部队。

近50万字的《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天》一书付梓后,深受官兵喜爱,并荣获第六届图书奖。几年后,黄老在此书的基础上,着眼时代特点,精选出10个重大现实话题,将它改编成《看家本领不能丢》一书。该书和其后写就的《人生有价值》一书,作为凝聚共同理想的“大众读本”,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作为重点图书推荐给全国各省“农家书屋”。

2011年底,“全军优秀政治指导员”房萍任某通信总站八连指导员。当时,连队战士小何因入伍前痴迷网络,入伍不久便写了退伍申请,声称自己“有心理疾病”“这叫网瘾,戒不了、治不好”!一度犯难的房萍想起黄学禄书中有心理疏导的专章阐述,便拿出来细细品读,很快便找到了“对症之药”。在随后的工作生活中,房萍按图索骥,因势利导,有意识地鼓励小何发挥特长,为连队制作网页、动漫,帮小何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和“破罐破摔”的逃避心理。慢慢地,小何变得乐观向上,后来还成了训练标兵。

谈及此事,房萍感慨地告诉记者:“黄老的书就是我们无声的‘指导员’。它教会了我如何与战士做心灵的沟通、思想的触摸和零距离的握手,为我后来总结‘阳光带兵36法’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9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共同阅读围绕热爱祖国写演讲稿2021,请您阅读!

热爱祖国演讲稿1母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我知道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欢乐和幸福都与祖国母亲的安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感到身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是多么的骄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课堂上和书本上越来越多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土,有着有口皆碑的中华文化,有着饮誉海外的“四大发明”,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壮丽的北京故宫,无与伦比的苏州园林,还有丰富的宝藏和秀丽的风光……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现着祖国母亲饱经沧桑的脸和那坚强不屈的身躯。为了祖国的光明和富强,不知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使祖国挣脱铁链,获得新生;又有多少爱国志士,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曾是先辈们的豪言壮语,面对破碎的河山,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升起,耳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总会感到热血沸腾,有股发自内心的呼喊:祖国,我为你骄傲。

五十多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祖国,我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早晨,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朝阳一同升起,飘扬的国旗就像母亲微笑着张开双臂。此刻,我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幸福。

今天,我们应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宏伟抱负,应该有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志向,让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我要深情地说一声:祖国,我为你骄傲!

热爱祖国演讲稿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和我的祖国》。

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们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歌,那时,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以为祖国真的是一个大花园。后来,爸爸妈妈为我买回了中国地图的纸拼图,我曾不厌其烦地把一片片零碎的小纸块组合成一只"大公鸡”,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祖国”。从此以后,那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的中国版图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上学了,老师教我们认识国旗、国徽,教我们唱国歌,并让我知道了祖国是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当周一望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校园冉冉升起,唱起那雄壮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我总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特别当我站在国旗下激情演讲时,我是那么的骄傲与自豪!

认识字多了,我开始读书、看报,掀开中国的历史,感动中国的伟大。我们的祖国古老而文明,我们的祖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历史的星光让我懂得了:没有国,就没有家,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一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一列列火车驶向世界屋脊,一架架航天客机飞向世界各地;一次次太空试验证明了中国的强大,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彰显了中国的实力;在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前,祖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再次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新世纪的我们,是初开的花朵,是初升的太阳!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希望!让我们用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再创祖国的辉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热爱祖国演讲稿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

谈起祖国,总让我感到悲愤与自豪。圆明园中我看到了中国充满稚气的童年;烽火台上,我看到了中国青春的释放;在科学的土地上,我又看到了中国成熟的面貌。

祖国,我总为你感到伤心。圆明园的烧毁,说明了你的无能;中国修筑第一条铁路,却要遭受外国人的百般阻挠,说明了你的软弱。在中国这块饱含风雨土地上,沾满中华儿女为国牺牲的血迹;在帝国主义者的炮火上,涌动着中国人的坚强与志气。象征着中国人百折不挠的决心。

祖国,我又为你倍感自豪!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装点了我们生命的荟萃。历史的改革,说明了中国人的顽强。应为_,在脊贫的土地上,支撑起了中国人的血肉与骨骼;因为_,使饱经沧桑的“圈”放大。他们指引着祖国,从世纪的风雨里走过!这是我们中国人创造辉煌的历史!

祖国,请相信,即使您经历多少风雨,我们都会陪伴你度过,因为你照亮了我的心胸。行动吧!祖国需要我们!尽一份儿女职责吧!尽心照顾你的母亲!

祖国,我多想抚摸你的伤痕,帮你擦拭岁月的尘土,在帮你披上一件华丽的新装。

热爱祖国演讲稿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我爱祖国》。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组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是啊,我们离不开祖国,我们热爱祖国。

我们热爱母亲,是因为母亲给了我们伟大的母爱;我们热爱家庭,是因为家庭给了我们暴风雨后的宁静;我们热爱祖国,则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更为珍贵的东西——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安栖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的活泼和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然而,这看似普通的幸福生活,却饱含一曲曲动人的颂歌,经历一段段悲壮的历史。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她曾遍体鳞伤,千疮百孔。每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每一张容颜都布满了惊恐的阴霾。此情此景,山河在呜咽,松涛在哀泣,乌云笼罩下的中国在艰难的行进。

祖国的路在何方?民族的希望何在?此时此刻,是爱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故人,在这母亲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是他们用一股股豪情,一片片忠心,发出了一声声震荡环宇的呐喊,抒写了一首首大海回波的壮歌。为挽救我沉沦的中华民族,他们求索奋斗、浴血疆场、马革尸还……数十年的期待,数十年的煎熬,数万万同胞的奋斗,终于换来了天安门城楼那一声惊天动地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华。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巨龙,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飞奔!我们成功的战胜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成功的加入wto;成功的抗击了“非典”和“禽流感”;成功的举办奥运会;成功的战胜了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成功的实现了载人飞船第一次出仓遨游太空等。这一系列成功,证明了今天我国的强大实力,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于世界东方。同学们!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

自古英雄出少年。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生活中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让我们共同深深的祝愿“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热爱祖国演讲稿5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国,就在身边。

一提到爱国,我们往往会联想到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荣辱兴衰,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牢记“精忠报国”的母训,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屡建奇功。甲午海战,邓世昌浴血奋战,誓与军舰共存亡,最终亲自掌舵,开足马力,向敌舰冲去,不幸被鱼雷击中,壮烈殉国。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身先士卒,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应对敌人的重兵围剿,他率部顽强战斗,最终弹尽粮绝,英勇牺牲。

“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是我们作为一名公民应尽的职责。或许我们作为一名普通人,并没有机会让我们轰轰烈烈地去大干一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把爱国停留在口头上,留驻在作文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尽好自我应尽的,依然是爱国!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我们连自我的家园和学校都不爱护,又何谈爱国?所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这就是爱国!

为此,我今日在此向每一位同学发出倡议: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国最诚挚的爱,请同学们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庄严应对国旗。课堂上,让我们再专注些这;课余,让我们对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身边的世界,因我而多一份温暖和美丽!

初中历史万能说课稿篇10

联系方式:胡小勇:曲岸,;QQ:472275060

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省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下)第三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本教学设计通过实例与理论两方面结合介绍了powerpoint中的相关操作知识,安排课时为1个课时。

教学设计综述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灵活应用本节知识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主题活动过程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及利用。

2.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对齐与分布、创建超级链接、设置动作按钮、设置预设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等知识;了解、感悟古老的“丝绸之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作欲和创新意念;通过角色扮演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祖国,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高效获取、分析评价、处理运用、表达呈现信息的能力,通过作品的制作、反思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灵活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模式设计

考虑到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课本的安排来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结合初中历史第一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采用了webQuest教学模式,设计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活动。以主题式情境学习代替单纯的软件操作技能学习,设计巧妙隐含各种技术操作的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软件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准备

(1)准备并制作了《寻访“丝绸之路”》主题学习网站,按webQuest框架,学习网站由“引言”、“任务”、“活动流程”、“技术支持”、“评价量规”、“结论”六部分组成。

(2)具备上网和投影功能的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本webQuest教学模式(如图1)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

1.引言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本活动在以“寻访‘丝绸之路’”主题为依托的“演示文稿的编辑调试和交流共享”中,进行创建交互控制、调试演示文稿与放映相关知识的学习。各小组围绕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或其他方式查找有关信息,并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然后,通过有关丝绸之路的动画放映(如图2),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向往。

webQuest引言的提出,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和探究什么,设置相应情境,引入本节活动主题。

2.任务

(1)小组合作学习演示文稿的编辑调试等技术知识,完成本节知识目标。

(2)小组协作交流选定探究主题,搜集资料、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3)作品展示和效果评价。

考虑到好的webQuest要有相对明确的任务,并且任务既不能太笼统又不能太细。因此,我在这个模块中设置了研究策略、角色任务、技术要求等小板块。

(1)研究策略:向学生简述学习方法及过程。

(2)角色任务:通过角色分配使学生的研究任务更加明确具体,操作更加简便。特别地,通过提供与角色相对应的参考主题及网站资源,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研究角色。使学生既能快速地搜索资源,又能把学习重心放在演示文稿的制作上,避免在资源搜索上浪费时间。

(3)技术要求:给学生列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学习重点是新的信息技术操作知识,网络探究活动是帮助我们学习的手段。

3.活动流程

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几个步骤(如图3)。

(1)小组合作,学习技术。

课前教师根据学生基础采用自愿和协调相结合的原则,组成异质学习小组。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任务,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利用“技术支持”中的教程,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教师强调学习方法及过程,学习网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利用“快速通道”简单浏览本章知识要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利用Flas的详细讲解进行学习。

webQuest网站技术支持模块分为powerpoint相关操作、历史教科书、范例赏析等板块。powerpoint相关操作板块可以为学生学习技术提供“脚手架”;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讲述,能够增加学生思维深度;范例赏析中的作品是应用相关技术完成的作品,能够为操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模仿范例。

(2)分配角色,确定主题。

根据兴趣,各组讨论选定将要扮演的角色(如图4)。教师提供地理小博士、历史小灵通、美食家、艺术家等多个角色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将技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地理小博士研究利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标示古老的“丝绸之路”;历史小灵通研究源远的历史文化,如“丝绸之路”的来历、贡献等;美食家研究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艺术家研究沿路灿烂的艺术瑰宝。

根据不同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主题及资源,引发学生思维,将主题细化缩小到一个具体而细致的小课题,使学生的研究更明确更有目的针对性。

地理学家:①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现在哪些地区与国家?②设计一个简单的“丝绸之路自助游”计划,提供可行的旅游路线图及沿路的著名景观介绍;③关注“丝绸之路”沿途的民俗风情。

历史学家:①丝绸之路是怎么打通的?②比较东西方眼中的“丝绸之路”。③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

美食家:①关注沿路的民间特色食品;②你吃过的水果哪些与西域有关?

艺术家:①为什么以“敦煌”为名?你知道“敦煌”的意思吗?②你听说过震惊中外的藏经洞吗?知道里面珍藏的经卷有什么用吗?那些英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为什么不远万里、历经千难万险来搜集这些东西呢?

(3)搜索信息,下载资料。

确定演示文稿内容,在教师所提供的参考网站中找到有用信息,收集下载资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以及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由于网络提供的信息量相当大,且层面复杂,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迷航,所以,教师在“参考资源”里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对研究有帮助的站点。

(4)整理资料,制作文稿。

整理所搜集的资料,选择有用的信息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参照评价量规来明确评价要求,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强调技术应用及组内合作,对于需要讲解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可以先将小组长集中起来讲解,再由小组长教给组员,这样可以防止集中讲解时出现的分层问题。评价量规可使学生明确操作要点。

4.资源

如上所述,教师为每种角色均提供了相关资源链接网站。例如,为地理学家角色提供了以下资源。

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网:

中国丝路游:省略/

旅游路线:省略/shengwai/sczl/sczl-xianlu-1.htm

注: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在主题网站中,将资源链接放在了“任务”模块的“角色任务”页面中。

5.成果展示和评价

(1)评价量规。

在以往的webQuest教学设计中,学生容易忽视评价量规模块,往往只是等待通过展示及教师点评来了解优缺点,这就失去了评价量规的意义。因此,我将评价量规改成了从展示者角度评价(自评)和从观众角度评价(互评)两部分,标准也改成了反问式。例如,自评阶段的问题是:①我是否学会并应用了“对齐与分布”、“超级链接”、“动作按钮”、“预设动画”、“幻灯片切换”等技术?②我的演示文稿是不是只进行了简单的复制、粘贴?文字经过整理了吗?加入自己的思考了吗?③我的演示文稿排版美观吗?能做到图文并茂吗?④我的作品亮点在哪里?⑤制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⑥有什么好的技巧向大家介绍吗?这使评价量规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自我矫正,在互评阶段有所依据,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意识及审美标准。

(2)作品展示。

各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鼓励学生以多样化方式展示作品(如图5)。除了说明自己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外,还要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技术,并要对活动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作详细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地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学习新知识。结合作品展示,根据评价量规,进行自评、小组互评、班内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如果遇到好建议就当场采纳以使作品更加完善。这使大家能够共享资源、技术和作品的艺术魅力,逐步培养学会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给别人提出善意的改进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有些学生还没有完成作品,但只要能在某张幻灯片中应用了所学知识,就说明他们有所收获。作品只是呈现技术的平台,所以不要求学生做得非常完美。

6.结论

帮助学生总结主题活动,提炼主题活动意义,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研究方法,继续探索各个学科中所感兴趣的未知领域。

教师对作品展示中发现的典型问题,集中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制作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提高,并回扣主题;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