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59:13

高一语文重点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句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敷衍了事。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逸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中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的把握。

课外知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此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高中生加强课外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增加课外阅读量。高中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扩充阅读学习。比如《马桥字典》就是文学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学作品,高中生既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品味作者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扩充课外知识面,了解一些课外知识。2.适当参加课外活动。高中生可以适当地参加兴趣小组、科学小组、文学小组等等,在小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3.观看适量的影视作品。一些影视作品中将历史名人、战争等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方便高中生理解。

高一语文重点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研究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是实现高中语文改革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结合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反思

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的先入性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要从教学理念的反思入手。与数学等学科不同,语文学习是一种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的学习活动,比如在看电视时、上网时、聊天时等,语文都无处不在。可以说,只要涉及语言和文字的地方,都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地方。所以,语文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在高考的要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虽然深知题海训练和考试训练对学生的人文学习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并不大,但是还是要以考试、分数为教学目标。学生上课就是听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教师上语文课就是满堂灌,学生不懂得在生活中去感受和发现语文,教师也不去引导学生进行厚积薄发的语文积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树立新的语文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例如,笔者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就注重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写身边的人和事,写从生活中得来的感想,而不只是单纯的话题作文训练。话题作文虽然是高考作文的主要考题形式,但是话题作文也离不开生活,学生之所以在面对一个话题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处下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思考,所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反思

高中语文涉及字、词、句、古文、阅读、作文等方方面面,教师的教学应该有重点,有侧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总希望在所有方面都将工夫下到,这种长战线的教学非但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笔者认为,高中教师要对教学重点进行反思,而重点,应该放在阅读和写作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并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读物,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生活和内心,这是语文这门课程应该做到和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写日记、写自己的随想和感悟,这些写作可以不是以完整的文章的形式呈现,可以只是一些简单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可能不是成熟的作文作品,但是每一次记录都是一次组织语言的练习,都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有一定的侧重点,面面俱到反而可能一件都做不好,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字词、理解句子和段落意思的过程,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和字词选择有积极意义。写作更是学生运用字词句的重要机会。所以,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阅读和写作上。

三、高中语文习惯培养反思

高中语文教育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教师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查字典、查工具书的习惯,进行独立阅读的习惯,经常写作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于语文写作有重要帮助,它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学生通过对语言和素材的组织,可以很快地整理出写作思路来。语文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积累并思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两个习惯。例如,笔者每周都会给学生发一两篇有意义的素材资料,让学生阅读记忆,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头脑中的东西多了,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笔者还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记录本,把平时做题、阅读过程中做错的题的知识点、遇到的生字生词都记录下来,并要求他们经常翻看,以达到反复记忆、重复记忆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进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高中语文教学真正适应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荣生.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011(4).

高一语文重点篇3

语言文字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就语文学科来说,基本属性应当是工具性,同时兼具思想性、人文性等其他性质。高职院校设置语文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带动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等,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有效运用奠定基础。然而,在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功利化育人倾向的影响下,不少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即使少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点缀”开设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课堂设计缺少有效的语文训练;三是教学主题只有“人文”,没有“语文”。换句话说,高职语文教育只注重了教育的宽度,而缺乏学科的深度。

一、高职语文应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大多数学习材料是借助言语呈现出来的。”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讨论学习的准备条件时,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语文能力,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然而,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偏低,约有60%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积累起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形成必要的语文基础能力,具体表现为识字总量不足、词语掌握有限、句意理解困难,等等。语文能力低下导致的学习障碍,必定对学生适应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理解不力、接受吃力、学习进度慢、学习质量差等特点,最终限制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准备不足的特点,以语文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支持读写听说能力所必须的陈述性知识,通过读写听说技能训练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科的深度,而应该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本文由收集整理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

二、高职语文应具备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一次性、平面化形式呈现的,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综观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以主题单元来组织篇目,如以“职业道德”、“亲情友情”、“生命礼赞”、“亲近自然”等人文话题编排教学单元。但是,把单元的着眼点放在人文话题上,必然无法顾及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去知识化”倾向,只随文讲授所谓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知识训练。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试想,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感悟不了,也感悟不到。恰恰相反,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然必不可少。因此,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一定要占据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所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多重演绎,使高职语文教育既具备教育的宽度,又有学科的深度。

三、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都应以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和核心,随着语言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教育都与语文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语言教学提供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艺术形式和知识内容,并具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处理好主从关系,在基本任务语言教学的带动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等。也就是说,高职语文教育必须在具备一定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再谋求教育的宽度,要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素质和修养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看,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教育的宽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深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业务进修着重学语言。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摈弃语文教育“去知识化”的泛人文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进而成为语言教学的“设计师”,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导员”,乃至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2.备课着重备语言。无论是各自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重点都应该是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与其有关的内容,如每个字的读音、每个词句的理解,等等。要着重研究作为语言学习载体和媒介的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点、特点和难点。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长,备课时除了要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脉络,可以把备课重点放到语言最精彩的重点段和精华段去,对这些段逐字逐句加以体会和分析,为讲课做好准备。

高一语文重点篇4

   一、高职语文应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大多数学习材料是借助言语呈现出来的。”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讨论学习的准备条件时,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语文能力,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然而,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偏低,约有60%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积累起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形成必要的语文基础能力,具体表现为识字总量不足、词语掌握有限、句意理解困难,等等。语文能力低下导致的学习障碍,必定对学生适应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理解不力、接受吃力、学习进度慢、学习质量差等特点,最终限制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准备不足的特点,以语文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支持读写听说能力所必须的陈述性知识,通过读写听说技能训练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科的深度,而应该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

   二、高职语文应具备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一次性、平面化形式呈现的,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综观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以主题单元来组织篇目,如以“职业道德”、“亲情友情”、“生命礼赞”、“亲近自然”等人文话题编排教学单元。但是,把单元的着眼点放在人文话题上,必然无法顾及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去知识化”倾向,只随文讲授所谓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知识训练。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试想,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感悟不了,也感悟不到。恰恰相反,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然必不可少。因此,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一定要占据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所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多重演绎,使高职语文教育既具备教育的宽度,又有学科的深度。

   三、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都应以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和核心,随着语言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教育都与语文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语言教学提供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艺术形式和知识内容,并具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处理好主从关系,在基本任务语言教学的带动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等。也就是说,高职语文教育必须在具备一定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再谋求教育的宽度,要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素质和修养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看,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教育的宽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深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业务进修着重学语言。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摈弃语文教育“去知识化”的泛人文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进而成为语言教学的“设计师”,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导员”,乃至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2.备课着重备语言。无论是各自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重点都应该是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与其有关的内容,如每个字的读音、每个词句的理解,等等。要着重研究作为语言学习载体和媒介的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点、特点和难点。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长,备课时除了要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脉络,可以把备课重点放到语言最精彩的重点段和精华段去,对这些段逐字逐句加以体会和分析,为讲课做好准备。

高一语文重点篇5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在现实的高中教学管理中会更加倾向于家长式的强硬管理。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载体,更好地传授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控制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由于自身的自由受到一定的拘束,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越发倾向于紧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导权的争夺非常严重,使师生关系矛盾加剧。新课改后倡导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第一位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利益,教学方法上多以美国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这使得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要求教师放弃原有家长式的教学方法,转而以合作者和朋友的身份出现的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利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二、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途径是教学方法的变革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分数在学习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教学重点均指向学生的分数。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分数,传统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强行记忆一些考试过程中容易考到的部分内容,重点讲授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的内容,课后还会给学生留下较多的课后练习作业,巩固课上所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便是讲解法、重复记忆法和练习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所催生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呈现出高分低能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响应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号召,高中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现实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法、发现法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评价中淡化学生分数的评价,以学生进步度的提高为主要评价手段和方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使高中语文教学重新焕发生机。

三、高中语文课程有效教学措施的突破点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扬弃

新课改倡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放在学生分数的提高方面,并且将分数高低视为定性班级好坏、学生好坏的标准。某种角度上看,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维能力,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忽视课堂中对于学生独立思维的锻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竞争不断激烈而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发生的变革,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课改后部分教师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大谈改革,重视创新,这些做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完全丢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优点,不能丢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现实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知识,强调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四、结语

高一语文重点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 新思路 听说

一、中职语文现有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1.中职语文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语文的重要性谁都明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课程是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道德情操,促进智慧发展,掌握交流技能的途径。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语文课的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情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小学语文教学被世人大加挞伐,“少慢差费”,但大家还有个可以推卸责任的借口——应试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没有应试教育的拖累,却依然重复着相同的命运,依然“少慢差费”。

中小学语文难教,职业学校语文更难教。中小学学生对语文虽然也怀有敬畏之心,但毕竟语文课是升学的要害,没有学生可以放弃语文。到了职业学校,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语文不再是主课,考试分数的多少无关乎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学的那点东西,不上课,多少也能懂一点,中小学神圣不可侵犯的语文看上去是可有可无的了。学生很快地报复性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唤回学生毅然离去的身影。

诸如此类的报道与论说已经司空见惯,《浅谈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定位》中的论说具有代表性:“学生自身语文基础薄弱,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觉得所学知识毕业后没有用处;学生性格和大脑结构本身也许并不适合我们以听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换言之,我们没有找到适合他们思维习惯和方式的有效的教学内容和途径。而长期以来,职高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却沿袭了普高语文的一切,只是为了适应职高学生水平低的现状,不得不以减少教学内容的知识含量和降低对教学效果检测要求的办法来勉强度日,而检查时的标准又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优劣,这样,我们的迁就,就只能导致学生越来越差,教师越教越无法教的恶性循环。同时有些知识对学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真实现状又加剧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也有人从教材的选文去找原因,认为“目前职高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传统经典名篇,反映时代生活的较少,满足职高生专业需求和心理特点的文章更少。由于教材内容与当代职高生的专业方向、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相距甚远,造成一方面学生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等的信息量太少,使教学缺少实用性;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兴趣点,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内容的局限扼杀了他们想说想写的主动性。再者,阅读能力的训练占了职高语文教材的60%,而说写能力训练加起来还没有阅读的比例大,因而教材内容满足不了职高生心理需求及社会实际需要”。说的很有道理,但再好的文章,学生不愿读,不愿去思考,都是没有用的。

2.中职语文课无法完成语文教学大纲的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教学大纲,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职业模块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拓展模块教学时数不作统一规定。也就是说要完成大纲的要求,起码要有三个学期的教学安排。现在的中职学校很少有学生和教师能完成大纲的要求。且不说师生的兴趣和爱好,仅从课时安排上就能说明问题,很少有学校能拿出一年半的时间让语文去“挥霍”。“2+1”的培养模式,连一些不重要的专业课都给砍掉了,能够开足两个学期,已经是对语文够温柔的了,狠的只留下一学期,还有更狠的,课表里已经找不到语文课了。

在此情况下,如何还能完成语文大纲的要求?

3.给学生补基础的思路导致越补越差的结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基础模块的教学正是世人诟病、教师烦心、学生心烦的所在。

经过一再修改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基础模块的任务与初中甚至小学的任务差别不大,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基本能达到大纲的要求。从理论上讲,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但事实上,要完成这个任务已经非常困难。一是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不愿学,为什么读中职?就是因为没好好学。学生基础差,我们给学生补基础行不行?有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标准,混淆了高中与初中的标准,甚至模糊了高初中与小学的界限。识字应该是小学的任务,基本读写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初中的任务。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气固然可嘉,但于事却毫无补益。笔者所在的城市是一所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所谓的教育水平我们常常是以升学率来判断的。根据教育局资料显示,2012年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语文平均分为58分,如按百分制计算即为38.33。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笔者多次用小学升初中的试卷去拨弄中职生们顽强的神经。但他们还是觉得试题太难,很少有人能够将成语“夜游”补充完整,很多人记不起表达“不必担心今后没有知心朋友,天下人都会赏识你这样的优秀人才”的诗句。

如果我们一直在学生的语文基础上纠缠,很有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语文教学的死胡同。人都有回避自己缺陷的习惯,阿Q怕“光”、“秃”、“亮”。语文可能是大多中职生的滑铁卢,面对语文,他们有千百个想绕开的理由。在初中不热爱,怎么可能到职业学校就热爱了呢?

能不能暂时先放他们一马,不再强迫学生去提高阅读欣赏水平,不再去寻求微言大义,不再探究朱自清心里的“不宁静”,吴冠中画里的“阴晴”,洛阳的“诗韵”,玛蒂尔德的“虚荣”,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不再强迫他们去写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能不能改变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一贯的学语文的方法?从另外一个切入点,重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另外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四个字:听说读写。可是我们回头望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在做这四个方面的事吗?没有,真的没有。“教师讲解,学生静听”,这是陶行知老先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高度概括。最多的是读,其次是写,再次是说,很少是听。学语文,要培养“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听,排位第一,却最不受重视。问一问语文老师,怎样教学生听,语文老师可能会讶异地抬起头看着你,以为你是天外来客。语文教学要教听吗?我们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教孩子们怎么听,也从来也没有教孩子们怎样去说。

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是读写,没有教过学生怎样听人说话,怎样说话给人听。听说读写是一个整体,严格意义上说,读写的目的是为了听说。语文离不开听说,生活可以暂时离开读写,但一刻也离不开听说。我们为什么那么专注于读写呢?是因为读写具有可考试性,听说水平高低的鉴别太过复杂,说到底,是目前这种考试制度让语文教学变成畸形。

中职语文教学脱离了升学考试的樊笼,完全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为什么还要披着重重的铠甲,拉下面孔,重复以前的老路,让学生躲闪犹恐不及呢?

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改改路子,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中职语文应该以听说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学

1.听说能力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古人云: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少不了说话,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场合需要演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发展,口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认为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分别是:原子弹、美钞和口才。而现在他们把人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改成是:口才、美钞和电脑。推销自己和推销产品,做人和做事,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说话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必需的能力。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尽管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却常常不会说话,即使会“说”,也常常表达得不准确、不清楚,造成与他人交流困难,产生误会以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的人在朋友当中可以侃侃而谈,一遇到当众讲话就紧张、脸红、语无伦次,错过了许多难得的机会,留下了许多遗憾。

《语文教学大纲》(92年版)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摆在与读、听、写同等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训练要求。因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学生听说能力亟待提高

中国学生听说能力的水平相对而言不太好,就拿目前中国学生的课堂回答来看,有人给总结了“乱、浅、缺、和”四个字。“乱”就是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缺乏条理;“浅”就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深究;“缺”就是只会从问题到答案,缺少分析过程;“和”就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缺少主见。中职生的表现就更让人揪心。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漠视口头语言,从而使口头语言的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盲点。中学的口语能力训练从未摆到应有的位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是受应试教学的影响。高考、中考受条件的限制,只笔试,不口试。教师们多是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只重“文”,而忽视“语”的现象。忽视口语的训练,必然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进而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低下、水平不高的恶果。

3.以培养听说能力为教学重点

以听说能力为重点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而完成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任务。从听说能力的培养入手,可以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吗?答案是肯定的。

(1)中职学生有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强烈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口才的社会,进入中职学校,学生发现展现自我,竞选干部,都需要有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听说训练,他们也意识到听说能力较差,有改进的强烈欲望和要求。我们尝试开设的演讲选修课大受欢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学习动力。

(2)因为学生没有受过听说方面的训练,听说训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还没有在听说上尝到失败的滋味,有尝试的勇气和热情。

(3)听说训练容易与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通过专业访问、咨询、答疑等活动了解专业,通过招聘、自荐、演讲等活动关注就业。使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一致,使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贴近,让学生感到语文有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取得语文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不错效果。

(4)听说训练容易与生活相结合。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进行了“语文即生活”的教学改革。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文生活”的概念,认为大家不是用语文来生活,而是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大家生活之所在。这些观点实践起来却很困难,大家沉迷在对课文的分析之中,很少关注课外的活生生的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话题,听说训练很自然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首先应从家庭入手,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由于学生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人,说起来就有话可说,也能说得较好。其次,向学生自己喜爱的领域扩张,如兴趣、爱好、习惯、特点等等,谈他们感受最深的东西。其三,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有感而发,从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到读中外名著,欣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接待客人,到发表观点、陈述意见;从辩论到演讲。“生活无处不语文”,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生活化的语文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语文。

(5)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可以解放学生,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学生从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远离过去失败的痛苦,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着去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

(6)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可以真正地解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开手脚去设计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进程,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去阐述学生听不懂的微言大义,去教授学生永远也不会用的修辞手法,比如所谓的“通感”,而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去教。.

(7)以听说为重点组织教学,也解放了教材。以听说为重点,让学生解脱的是教材角色的转换,教材不再是背诵记忆的对象,而是练习听说的材料。教材可以用现有的教材,也可以自编教材,可以是教师编,甚至可以是学生编。有人用美国人奥格?曼狄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作为教材,引导学生去讨论和演讲,在锻炼听说能力的同时,又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激励斗志,让人充分认识人生的价值。有这么一位职业学校的校长,他把全校的语文课都砍掉了,认为所有的科目都包含了语文的内容,中职学校没必要再开语文课。我不赞同砍掉语文课的做法,但我赞同他对语文的理解。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导游专业的学生,把与景点有关的导游词、历史掌故背得滚瓜烂熟,这就是语文;学会与游客打交道,用语文明,幽默风趣,这些都是语文。无处不语文,时时皆语文。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学到的东西并不比依照课文照本宣科少,从阅读量来说可能更多。语文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人们说有位才能有为,我们说有为才能有位。语文很重要,地球人都知道,只是我们没有让语文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才让人觉得语文无用,才让校长下狠心砍掉语文课。如果让语文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语文强大的育人功能得到体现,加大语文课时,重视语文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1]赵化.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西部科教论坛,2010(01).

[2]张丽娟.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用为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高一语文重点篇7

一楼:呵呵,不至于崩溃吧?虽然教材上的篇确实很多,但你注意到带*的篇目了吗?那些都是自读课文,基本上不做要求,老师也只是提提文章的重点而已。除去这些篇目,其实,需要我们认真研习的篇目就不是很多了。另外,每个单元后面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是一般的语文知识,这些只需要我们大概了解就可以了。所以没必要杞人忧天!至于怎么学,那当然是踏踏实实地学了!

二楼:是啊,不要被纸老虎吓趴下!但是如何“踏踏实实地学”呢?高一年级是基础年级,所学的内容确实需要按部就班,只是高一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初中有些差异,如果认为像初中那样读读背背就能学好语文是肯定行不通的。首先,高中的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教材涉及古今中外优秀名篇,文学形式多样,所学内容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手法、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内容庞杂,所以要把握重要知识点并力求有所突破。其次,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如高中的诗歌学习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鉴赏。我认为从高一就开始研究《考试大纲》很有必要,这样就能把握语文学习的重点了。

三楼:对!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要自信,要明白所学的方向和重点。但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确立也很重要,首先是持之以恒。常言道“语文是水磨功夫”,是慢功出细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如果缺乏耐心、恒心,是学不好语文的。其次是紧抓课堂,跟上节奏。因为高中所学的内容比初中的多得多,所以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比如,老师让大家做个文言实词的归纳,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努力地去整理、识记、把握。再次是会听课,会记录。高中语文一般课堂节奏比较快,而且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在听课时要把握重点,搞懂难点;不能只听不记,或是一字不漏地记,而要记感受、记启示、记技巧、记思路。另外,就是复习和总结。我们要及时复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不只是看书或看笔记,而是要想重点、思方法、明技巧,对于某个题目的具体答案不一定要全记住,应该记住解题思路,知道怎么答比记答案更重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叶圣陶说过:“教都是为了不教。”意思大致是老师应侧重教方法而不是教内容,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学习高一语文要善于归纳、总结,勤于反思。

四楼:三楼说的虽然对语文学习有帮助,但是我总觉得有恒心、重效率、讲方法等似乎对于每门学科学习都需要哦!我认为学好语文,特别是高一语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搞清楚语文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语文主要采用的是想象和联想,即形象思维,就拿《沁园春长沙》来说,我们不仅要读出诗歌的意象,更要把握诗中的意境,要通过想象知道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要联系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以及社会背景来分析。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该如何学习诗歌,也知道怎样阅读诗歌了。二是重视课内知识积累和课外所学的内容结合,并学会运用。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光要积累一些课内知识,还要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比如看报纸注意典型素材,看电视注意语言表述等。长此以往,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提高,无形中也提升了我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三是努力提高领悟能力。人们常说某人聪明,其实是他的悟性高。老师上课的重点是什么,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我们应该把握什么,悟性高的同学能快速把握这些,也就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

五楼:楼上的对高一语文学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方法,下面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是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楼主听到教材多就胆怯,就对高一语文学习很茫然,可见楼主对语文没什么兴趣,呵呵!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古人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即不抵触、不反感语文或者语文老师。用心投入,努力付出。欣赏语文,喜欢运用并努力表达出语文的魅力。其次是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自己提高,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再次是多读、多记、多思考。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可以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深邃,看问题力透纸背;多记能使我们基础知识厚实,增强语文功底;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发现的开始,要会思、要深思、要善思,只有知道思考,只有从多方面思考,只有客观评定自己的思考所得,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多练、多写、多表达。语文学习中多练习能够掌握题型特点,提高解题能力;多写能使文章文从字顺、文采斐然;多表达能够使语言运用灵活得体,通畅连贯。

高一语文重点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地方高校

2013年11月,大部分省份的高考英语分值从之前的150分调低至120分。高考英语分值的改革直接触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高校外语课程体系进行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改革。这次高考英语的分值改革涉及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改变。大学英语应该更加倾向于综合化、特色化、地方化方向发展。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占本科的总学分比例应达10%(即16学分)左右。因为各个高校的生源、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呈现很大的差异。全国一流的重点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采取了压缩学分、压缩课时的做法。地方高校、二本院校尽管大多数还能够保持16学分值,但这包含了必修课和各类选修课。总体上,大学英语占大学总学分的比例严重下降。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内容更加倾向于综合化,不再局限于其工具,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应综合各专业特色进行结合性教学,更加注重大学英语的实用性。我们从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发展历程即可看出这一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由原来的100分提升到710分;由原来的注重语法、单独知识点转化为对听、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考查,再到将口语的等级考查融入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单中,口试门槛降低。这一发展历程足以证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应着重于听、说、读、写、译五个模块的结合模式。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倾向于特色化。各高校开展了各类英语特色选修课,将大学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与文化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英语的实用性,或强化语言的工具性,或锻炼文化的补偿性,或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变革的另一方向即地方化。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为通识型人才,但不应忽视个体差异,特别是地区差异,所以在保证实现通识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突出地方院校特色,因地制宜地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设置。

二、重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重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主要表现即为逐步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时比例。针对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设立符合校情的外语等级水平考试,将学生按外语实际水平分类教学。基于等级水平考试,决定各个等级语言基础课时的比例以及提高课程的种类和比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将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比重降低了50%到25%不等。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隶属人文学院,下设公共英语本科、公共英语研究生教研室,负责公共外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1~3级,另外包含了近20门英语公共选修课:在实用英语方面开设了科技英语、体育英语、科技英语视听说、报刊选读、商贸英语;在英语高级技能方面开设了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以及根据听、说技能训练开设的高级口语、高级听力,根据写、读技能开设的高级写作、高级阅读;在文化英语方面开设了影视欣赏、中国文化英文谈、西方社会与文化。清华大学通过英语公共选修课实现提高阶段的各项教育教学要求,采用模块式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提高课程体系:外语学习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打语言基础,而是专注于语言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转向高层次设计,突出语言的应用特色;公共英语水平测试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测试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交流环境,清华大学建立了大学外语课外学习环境组,积极地开展语言应用环境的建设,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外语环境建设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有效延伸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协会、英语学习网站、英语交流与写作辅导中心、英语学习策略咨询辅导中心、实用英语技能系列讲座、外教西方文化系列讲座、英语夏令营等方式起到营造全英语环境、语言文化熏陶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主旋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外语环境建设的主要课外活动包括:各类比赛(外文歌曲大奖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以外语文化传播为目的的一系列讲座、英语角、外语调频台广播等。这些外语环境建设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营造了人工的双语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断地受到激励和鼓舞,达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重庆大学的公共外语教学由大学英语教育中心负责,隶属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中心下设6个英语课程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组、文理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信息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和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组承担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文理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以及信息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是以学生的专业为标准进行划分,将语言与专业相结合,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其应用技能,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集合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课程的设计方面重视听说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推进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同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兼顾知识传授、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引导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学评估全面、客观、科学和准确。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以项目驱动法为依托,为学生提供面对面指导,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以及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参考重点高校的设置模式和内容,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重点高校提高课程的设置是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检验,是较为成熟的成果,是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地方高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生源基本功相对较弱;办学特色比较突出;师资配备组合欠合理;配套设施跟不上;理念高度有待加强。在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地方高校也已经开始探索实施,但有些高校意识不够、因循守旧,有些高校积极进取但收效甚微,部分高校有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最后又回到原点。基于地方高校的特点和现有的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地方高校应明确一套分级教学标准及模式。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帮哄的公共外语教学模式既浪费了时间又收效甚微。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对于地方高校是不明智的选择。地方高校不同于重点高校,学苗较弱、基础知识缺乏,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基本语言水平的需要。教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每个教学班不应超过60人。分级模式应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综合考察,以总分排名的方式决定英语等级。

第二,结合本校办学特色,进行专业与大学英语的结合。一级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二级为专业与语言结合;三级为自由选修项目。其中,三级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式选修方式:高级语言能力模块、实用英语模块、文化培养模块。高级语言能力模块将课时平均分配到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上,是一级的提高版;实用英语模块进一步将语言与专业相结合,是二级的提高版;文化培养模块是出于对学生人文性培养的考虑,对于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在文化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教材、师资应该配合第二点进行规划。地方高校应该注重教师的深造培养,派教师去重点高校甚至国外高校进行学习,使他们的知识能够快速地更新换代。教材方面应在二、三级采用自编教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四,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为二级和三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二级应该遵循一级采用分值的评价方式。三级应该采用等级评价方式,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大学英语提高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一语文重点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问题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文精神。在我国各级语文教学中也加大了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就目前而言,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在渗透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渗透效果不理想、学生人文素质有待提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明确等。因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学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通过人文精神渗透的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简述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具有表现有人的价值、尊严以及对命运的解析。人文精神不仅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帮助一个人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的友好发展。

(二)高中语文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学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是说,将高中语文教学同人文精神渗透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问题,确保所开展的语文课程在传播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向学生传递一种特殊情感,进而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问题

(一)忽视了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高中语文教学为了更好的应对高考,将语文知识点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从而确保学生在高考时取得优异成绩。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知识技巧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状况,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使得人文精神无法渗透给学生,影响了学生品格的进一步提升。

(二)缺乏合理性的课程安排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课程安排中的重点,其中包括文章、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等内容,从而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中语文将高考作为重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语文知识,阻碍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升,甚至失去语文学科原有价值。

(三)过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中,通常将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由于这种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和单一性,导致语文教学开始将重点放于知识讲解中,进而产生人文精神被忽视的现象。

四、高中语文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传统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性质逐渐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中,不仅融入了许多古代优秀作品,同时也丰富了文化内涵,为学生更好的吸收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文语文理念,以高中语文本质目的为依据,建立健全人文精神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文化素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

(二)建立人文文化教学环境

人文文化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文精神渗透状况。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通过询问学生梦想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人文精神。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评价学生的方法有许多,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三)合理开展人文评价

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认可,学生在得到肯定之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按照人文精神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此理念的渗透,体现人文教学理念的价值意义,让学生的自身人文精神有效发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深入提升语文学习的空间。

(四)开拓语文教育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过于局限,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现实生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文摘的形式,丰富学生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形情怀。比如:教师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引荐同志的其他作品,通过阅读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情怀。此外,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引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集,使学生了解不同人物的写作特点和情怀,进而充实语文人文涵养。

(五)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为了确保人文精神的合理渗透,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教育素质,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教育内容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精神。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我爱这土地》之前,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生经历以及情感,为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渗入人文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精神是高中语文的属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加大对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不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新课改明确要求,语文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进而加快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5):33-34.

[2]陈永平.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刍议[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

[3]郝颖慧.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考试周刊,2017(33).

[4]瓦海玲.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考试与评价,2017(1).

[5]张淑珍.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新课程:下,2017(1):228-228.

高一语文重点篇10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向纵深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语文知识的地位?语文知识是否依然重要?语文知识的讲授应该如何进行才是正确的?这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回答。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语文素养大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角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组织和运用要依据一定的规定与准则来进行,这些规定与准则就是语法,语法缺席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也是不健康的。何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怎样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笔者认为,在高一年级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一阶段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此时进行讲授,既可以看作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总结与提升,又可以为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状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课堂语法知识讲授的状况,笔者对所在县2005级高一年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文后表。

通过分析该表,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的讲授是不乐观的,与此相对应的结果是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人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据笔者了解,此种状况不仅仅存在于我县,忽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在整个中学语文课堂都比较严重。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首先,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法知识重要性的误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提出语法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作为指导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法知识这样重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作出具体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及语法知识的地方就非常少,这里摘引三处。一是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第13点的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二是“写作”部分第8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三是教学建议“关于阅读”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三处内容,一方面承认了语法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说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再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核心内容是“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在这两大板块中,均未提及语法知识,更没有明确语法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共有五个模块,但是“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中未见语法知识的影子。选修课程共有五个系列,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似乎与语法知识有所关联,但“课程目标”一节中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也未提及语法知识,只是强调“应用”。课程标准都未提出要求,教师忽视语法知识教学,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应试教育的思想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某些急功近利的错误认识。语法知识被安排在初中教材的附录里,“附录”的地位,已有某种被“冷落”的“命运”,既然是“附”在后面,那就可视为附加的(这种分析并非强词夺理),就可以“灵活处理”。初中虽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中考的存在是高悬于初中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其威力并不亚于高考),既然是考试,那就得讲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似乎成了提高考试成绩与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再加上现在的考试又总是那么强调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又好像只能体现在灵活应用上,似乎记忆并不是一种能力,似乎谁命记忆类的题谁就会落后。因此,现如今的中考试题已不再出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实际上,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已是少之又少。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初中学生对语言的“伪语感”与“超感觉”,理解语言不懂得从语法角度进行切入、感悟,那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哪算哪。

第三,语法知识本身的特点也让广大师生望而生畏。作为知识性教学内容,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讲授语法知识,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也比较难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课堂沉闷的气氛在所难免。另外,高校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学过于艰深,针对性不强,也使得不少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自身储备不够,底气不足,难以胜任有效的语法知识讲授任务。

三、设想与建构

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以专题化的形式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是比较合理而现实的。

前文已提及,高一年级位置比较特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学生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理性的认识,语文基础更为扎实。另外,不管初中老师是否系统集中地进行过语法知识教学,高一学生都应该对语法知识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此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学生理解能力增强了,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之初中会更好。

专题化讲授,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包括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知识,可以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法知识专题化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基础知识讲授。包括语素及词的知识,重点是实词和虚词的概念、范围及各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如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何种成分,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词组及短语的知识,重点是它们类型上的区分及语法功用;句子成分及句子的知识,重点是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及枝叶的知识;单句和复句及句群的知识,重点是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复句类型的判断(着重分析关联词及句义表达),以及句群的类型知识;等等。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着重讲清虚词及句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