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2:49

舞蹈教学体系篇1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音乐应用体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B174)。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9-02

体育舞蹈是一项艺术类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也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高校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对于学生的肢体协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舞蹈对的兴趣,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水平,需要改变以往的单独体育舞蹈动作训练,积极地应用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舞蹈与音乐节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体育舞蹈的学习质量。

一、体育舞蹈音乐特点以及体育舞蹈教学音乐选用原则

(一)体育舞蹈音乐特点

音乐在舞蹈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学生舞步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根据调查显示,现在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远远超过其他体育课程,体育舞蹈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体育舞蹈节奏欢快,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在舞蹈中抒感。良好的体育舞蹈课堂情境的创建,需要教师选择与舞蹈内容相符合的教学音乐,通过科学的编排,将舞蹈步伐与音乐节奏有效的结合。

(二)体育舞蹈教学音乐选用原则

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选用原则首先要保证音乐与舞蹈教学内容相符,其次,能够有效的将舞蹈与音乐进行科学的结合。

1.音乐与教学内容相符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介质,教师选取音乐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舞蹈,掌握舞蹈的节奏与步伐,如果音乐选择不科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比如,在华尔兹教学中,很多教师选择的华尔兹音乐难度大,节奏与舞蹈的教学内容不符,导致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找准舞蹈的步伐和音乐的节奏,导致学生对华尔兹的学习兴趣降低。在华尔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初入门情况,选择简单的,节奏比较明显的,速度比较慢的音乐,这样有利于学生舞蹈步伐和节奏的找准。此外,高校华尔兹课堂教学学生数量大,教学场地有限,因此,要选择适用于集体华尔兹的音乐。

2.舞蹈与音乐节奏的统一

在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选用中,要注意音乐与舞蹈技术的相统一。通过音乐课堂情境设置,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暗示增强舞步的记忆,并可以将舞蹈、音乐和自身的情感有效结合,达到的不仅仅是舞蹈的学习,更是舞蹈艺术上的提升。在不同的舞蹈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舞蹈技术难点的音乐教学,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对舞步的记忆。

二、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应用体系的构建

要想提高教学音乐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水平,除了要科学的选择教学音乐以及有效结合体育舞蹈与教学音乐意外,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教学音乐的科学选择

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选择,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的音乐。教师在音乐选择的过程中,要选择具有音乐价值的音乐。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舞蹈,也是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音乐水平的过程。

(二)体育舞蹈与教学音乐的科学结合

选择好合适的音乐之后,教师要将音乐与教学内容科学的结合。教师所选的音乐与教学的舞蹈虽然大致节奏相同,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节奏的转化,教师要通过所选音乐进行重新调整已经编排好的舞蹈,提高舞蹈与音乐的契合度。只有舞蹈与音乐有效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在舞蹈中情感的顺畅抒发。此外,要想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还要注意加强学生音乐鉴赏水平以及音乐适应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舞蹈中,找准舞蹈节奏,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音乐评价体系

教学音乐应用体系的构建,除了受以上两个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教学音乐评价体系的影响。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学音乐的有效率利用。在教学中,学校、教师要科学的评价音乐与舞蹈的契合度,评价教学音乐对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教学音乐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通过教学音乐的科学选择,科学评价,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音乐应用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舞蹈教学音乐中,要注意音乐选择的原则,加强教师对音乐选择的能力,并完善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应用体系构建,从而提高学生体育舞蹈学习质量,促进学生音乐水平,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

舞蹈教学体系篇2

关键词:舞蹈教学;肢体记忆;条件反射

一、舞蹈教学的特点

(一)舞蹈教学的积极意义

舞蹈是一门艺术,有自己的文化,从悠久古老的原始社会慢慢发展渐变而来。舞蹈艺术是对人体动作的提炼和生化,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通过动作、表情的变化等构成画面,创造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舞蹈想来是校园文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自信,完善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团队意识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逐渐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在中小学推广舞蹈教学,能促进中小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工作更好的展开。舞蹈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情感教育,我们应该积极开阔思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将专业目标同全面发展对立起来,应让更多学生接触舞蹈艺术,陶冶情操。

(二)舞蹈的特性

舞蹈动作有一定的技艺性,对于完成某些高难度的舞蹈作品,舞蹈演员需要具备跳跃、翻腾等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能力。舞蹈同r也是一种表情艺术,舞蹈演员表演时都是通过特定生活内容的表述,使观众在欣赏舞蹈中引起感情的共鸣,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练习舞蹈可锻炼全身的肌肉,舞蹈动作可调动顾头、颈、腿、跨,等身体部位。

舞蹈有较强的趣味性,综合舞蹈能得学习者带来无尽的吸引力的新鲜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同时舞蹈极具表现力,通过舞蹈课程可以使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气质得到提升。

二、肢体记忆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舞蹈教学或多或少的都是以固有的动作模式为基础进行肢体复制,进行动作复制的关键因素就是肢体记忆。另外一方面,肢体记忆是舞蹈教学所借助的主要条件之一。舞蹈教学就是将肢体记忆进行艺术化的外现。

(二)肢体记忆有助于动作性条件反射舞蹈练习者首先要克服的是舞蹈动作的学习,任何技艺的学习都带有极强的重复性,而重复的目的在于使舞者能更加标准的做出每一个动作,同时对整套舞蹈有更好的把握。对于肢体艺术而言,最好的记忆方式并不是用头脑,而是通过肢体与头脑的结合,用身体记住每一个工作,通过大量的练习便会形成习惯,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舞蹈教学中的肢体记忆。

三、舞蹈教学与肢体记忆的关系

(一)舞蹈是肢体记忆的外在表现形式

我们说任何依靠肢体表演的艺术形式,都是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不断进行模仿、练习,直至学习者将整套动作掌握,而模仿的核心就在于肢体的记忆。用身体去记忆,随着动作的熟练度增加,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通过条件反射,伴随着配乐的节奏,就形成连贯的舞蹈套路了。

(二)舞蹈教学和肢体记忆相结合,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生动而优美的音乐旋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肢体记忆,加上系统科学的舞蹈教学培训,培养学生在音乐、动作、节奏等多方面素质。通过反复的肢体记忆,学生需要很好的控制肢体,对走、跑、跳等基本动作的协调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练习过程有助于活泼开朗等积极性格的养成。同时,练习舞蹈有助于塑造美丽的身姿,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通过舞蹈动作训练,反复的肢体记忆,如:挺胸、收腹、抬头,使学生站得直,塑造优美的形体,而且可以矫正驼背等问题。

四、肢体记忆与舞蹈教学的融合

如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现代舞蹈教学应随社会发展做适当调整,根据素质教育的需求,不失时机的改进传统舞蹈教学机制,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一)在学生学习舞蹈前,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感觉的培养以及对不同类型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后期的练习中才能将舞蹈融于音乐中。同时,教师应学会鼓励学生,避免上台紧张而出现表演失误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同步提高。上台表演是学生积累舞蹈经验的重要方式,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造舞台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舞台展示舞蹈魅力,不断增加演出经验,克服紧张心理。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根据音乐旋律学生自己编排舞蹈动作,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在排练团体舞蹈时,能提高学生间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纪律观念。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人宠爱,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严重不足,而在舞蹈训练和演出过程中能很好的培养这方面能力。同时,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想要练成高超的舞蹈记忆,必须经过艰辛的路程,有助于磨练的毅力和吃苦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中所强调的良好的练习习惯与肢体记忆的要求殊途同归,通过肢体的记忆,可以在舞蹈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专业水平。条件反射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可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舞蹈教学与肢体记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二者的结合,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4(10):183-184.

舞蹈教学体系篇3

关键词:网络技术多媒体舞蹈课程教学效果辅助系统

一、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优势

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是一种利用综合化教学媒介与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一种可操作的平台,该平台利用各种多维度的教学资源与数据,整合为一个操作整体,帮助学习主体掌握舞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知识的有效手法。提升了教学多维度发展的可能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之中可视性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局面。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一般会通过网络平台搜索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性能。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优势为:

1、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一般拥有较多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化平台互动链接与共享资源读取的方式选取大量的丰富的教学数据展开教学。[1]

2、为多媒体舞蹈教学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与技巧,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利用网络化平台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舞蹈知识与技巧,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沟通,掌握学习技巧与内容。

3、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内容更新速度快,与时展速度相协调,加快了课件的更新频率,帮助舞蹈教学内容更快更好的实现了全新的转变与发展。

4、更加形象、直观的交互环境,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的整体教学、学生间交互的分组教学、人机交互的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无限制地互相交流,与他人沟通、联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

二、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原则

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主要参考基础为internet网络技术,以互联网技术为使用基础,增加了相关的幻灯片、音频、视频、图画、论坛、互动资料以及综合性资源为一体,形成了综合化的软硬件教学条件,提供了不同层次与不同形式的教学管理帮助,增强了舞蹈教学的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教学目的,实现了多空间立体化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舞蹈教学的总体向上发展的优势,帮助舞蹈教学更快、更好、更便捷的转变发展策略,改善了舞蹈课堂教学的传统思路与模式,增强了舞蹈教学的可视化程度,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舞蹈的理论知识的浓厚兴趣,实现了网路化与舞蹈教学互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平台的建立。

所以,为了有效发挥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完善管理系统,对各种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舞蹈教学的完整性。在进行多媒体舞蹈辅助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符合舞蹈教学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使舞蹈教学的各项动作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完成,不仅避免了操作平台来回切换而造成的不必要麻烦,还有效降低了舞蹈系统的操作难度。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舞蹈教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开放,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在网络中进行下载,自主学习。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实现课程内容在共享平台之中的有效传输与开发,不针对课程的开发工具做出限制,只是要求工具开发的课程内容可以在平台上有效运转。

第三、坚持简化处理的原则,保证多媒体舞蹈辅助教学系统的最简单化处理,降低多平台辅助教学的复杂性操作,多媒体辅助系统的教学首要功能就是要降低网上教学的技术难度,提供有效与方便的教学工具,简化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内容,保证教师的教学专注性与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必须要支持多种教学发展策略,多媒体舞蹈

教学辅助系统其自身是一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化发展的新型教学途径,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摆脱了传统化的教学思想与单一的模式,注重多元化与多位一体的教学资源开发,注重发展新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出了新的舞蹈学习思维与新的舞蹈教学方法。

三、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实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业余休闲活动层出不穷,舞蹈作为一项既有健身效果又有美学享受的运动,自然受到了大多人的喜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休闲活动。舞蹈可以有效拉近人们的距离,从而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联系彼此感情的纽带。近年来,正是由于舞蹈的繁荣发展使各大高校认识到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了舞蹈教学水平的提高,希望能够给那些热爱舞蹈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3]

现代化教学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舞蹈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的教学观念环境之中,必须要逐渐增强对传统模式教学的新动力,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全新的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系统的新观念与思路,完善舞蹈教学的体制与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舞蹈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舞蹈专业本身也是一项具有艺术价值与魅力的专业内容,学生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观察舞蹈动作和艺术魅力,还要通过多次数与拆分阶段的方法分析掌握舞蹈动作,以便于掌握好舞蹈教学的关键知识点与核心。作者通过整理与分析这些相关论点,通过对舞蹈教学内容的详细分解与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建立了相应的多媒体舞蹈教学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辅的教学系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更好地学习氛围,帮助差异化的学习舞蹈的群体找到了自我的归属。多媒体误导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舞蹈美学的特点。[4]

参考文献:

[1]陈自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开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18-20

[2]孙月红.谈多媒体教材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2009.06:60-66

舞蹈教学体系篇4

(一)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概念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体育艺术类教学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体育舞蹈教学任务和内容完成的手段和途径总称[2]。为了学生能掌握体育舞蹈技法,教师在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和安排下,对学生进行观察,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以得出适合体育舞蹈教授和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等进行培养和教育。

(二)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分类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常用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按照相同属性归属到一起,又按照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把它们区别开来,建立系统明确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目前,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分类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分类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体系;其次,科学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分类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对学生的体育舞蹈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监控,选择合适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1.根据各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指导思想的不同,将其分为理论性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和实用性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理论性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授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总体教学框架搭建下所形成的一系列总体性教学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是解决总体教学理论的问题,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是在它们的指导下进行的。实用性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指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讲解法、问答法、示范法、练习法等等。这类方法不具有原理指导性,只具有实际运用性,是课堂中具体运用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直接选择运用的就是这一类的教学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将理论性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分为学习型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和操作型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指导具体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有利于体育舞蹈教师从总体上客观的、灵活的选择运用各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习型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体育舞蹈的发展史、舞蹈风格特点知识、乐理知识以及体育舞蹈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实用型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达到体育舞蹈技术动作与相应的舞蹈音乐相配合,同时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效果。

3.语言教学法也是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一种,它包括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根据不同的教学语言在每种教学方法中的作用,将实用型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进一步分为以身体语言为主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和以口头语言为辅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以身体语言为主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既可以起到直观的示范作用,又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口头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身体语言交流手段不容轻视,教师准确、适当地运用身体语言,能达到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等的作用。以口头语言为辅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在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中,技术动作的掌握主要靠教师的身体示范,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示范的技术动作,获得肌肉的本体感觉,掌握运动技能。口头教学语言并不起主要作用,它是为身体语言教学方法的正常使用服务的。

二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因素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内部因素,还包括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外部因素。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内部的因素是指组成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的各要素和各子系统以及它们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外部的因素是指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的外部环境。

(一)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内部影响因素的功能特征

1.内部影响因素的整体涌现特征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整体涌现性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整体功能中包含一些在部分中看不到的属性和特性。由众多单个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按一定组合规律形成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必然具有单个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所不具有的整体优势。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中,各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或各子方法系统内部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其内在的逻辑性与规律性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整体功能[3]。

2.内部影响因素之间的功能互补性特征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内部各子方法或子方法系统之间有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关系和特点,这就是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内部影响因素之间的功能互补性特征。具体表现在:(1)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中每一要素或子系统的功能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的整体性。(2)由于每一要素或子系统的功能都具有独特的特征,而组合起来又具有单个子方法和子系统所不具有的特征,所以要想发挥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就要把各单个元素组合起来。由此可见,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和互相影响性,是形成整体功能特征的主要原因。我们在运用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整体性系统和单个性元素的不同功能。

(二)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外部影响因素的环境特点

一个系统之外的一切与它相关联的事物构成的集合,称为该系统的环境。任何系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出来,又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4]。体育舞蹈教学系统是由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和除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结构成分共同构成的。所以,体育舞蹈教学实践过程就是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系统最切近的环境。通过对体育舞蹈教学系统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体育舞蹈方法的影响因素包含:体育舞蹈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体育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体育舞蹈教学的设备条件等。

1.体育舞蹈教学的指导思想

对普通教学方法了解的多少是体育舞蹈教师选择和运用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取决于普通教学方法对体育舞蹈教学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如果普通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不适应体育舞蹈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授体育舞蹈技术这一个简单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掌握体育舞蹈运动技术,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对体育舞蹈课失去兴趣。

2.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5],体育舞蹈教学目标是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影响下制定的,是体育舞蹈教学主体在体育舞蹈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目标。任何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为了实现体育舞蹈的教学目标。体育舞蹈的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师对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同时也是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方法选择时,必须考虑到哪些体育舞蹈教学方法适合预期的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要认识到不同层次的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层次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3.体育舞蹈教学内容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舞蹈课程标准、体育舞蹈教材等等,要实现体育舞蹈教学目标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依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而存在,它的选择和运用是为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服务的。首先,不同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形式影响着体育舞蹈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其次,不同程度的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影响着体育舞蹈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再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数量影响着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宏观的把握和数量的控制,并且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得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够完全适合体育舞蹈教学内容。

4.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他们存在着许多个体差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兴趣爱好、个人情感、对体育舞蹈的态度等都会有所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最主要方面,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在选择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方面。另外,学生的团体特征(性别比例等)也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感受到学习体育舞蹈的乐趣,我们在选择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团体特征。

5.体育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体育舞蹈教学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道德榜样,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必须掌握宏观的教学框架,细致的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内容。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为因材施教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自己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时常进行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体育舞蹈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个性特征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到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了解自己,善于自我学习,能够切合实际地分析自己的长短处,做到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提高自身素质,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6.体育舞蹈教学的设备条件

体育舞蹈教学的设备条件主要是指体育舞蹈教学的场地、音响、灯光、把杆等。体育舞蹈教学设备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最根本的物质保证。如果设备不齐全,就会限制许多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教学设备条件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开拓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运用和发挥体育教学设备的功能与作用。

三建议

舞蹈教学体系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情趣

一、我国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目标模糊,学生基础薄弱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清晰的教育目标定位是开展舞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舞蹈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清晰的目标定位。舞蹈素质教育缺乏清晰的教育目标,对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对象、舞蹈技能选择、舞蹈技能要求水准、舞蹈素质教育绩效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制定等问题,都尚未形成具有共识性、一致性的基本规范。此外,舞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门类,门槛高,入门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基础训练过程。从高校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多数非舞蹈专业大学生选择舞蹈素质课程前,没有经过严格和长期的基础体态训练和舞蹈基础知识学习。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往往会出现身体僵硬、动作协调性差、节奏感不强等问题。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多数学生学习难度大、耗时长,并逐步产生舞蹈学习的畏难情绪,甚至逐渐丧失舞蹈学习兴趣,不利于舞蹈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教材选用雷同

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现实路径,是教学过程的载体。高校舞蹈教育必须结合舞蹈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当前,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形成结构健全、课程适量的课程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第一,课程设置单一。大部分高校只是将舞蹈素质教育作为一门素质选修课程,且仅设置《舞蹈欣赏》等较单一的课程,而没有设置《形体训练》《技巧训练》等配套性课程。第二,课程课时量较少,教师教学时间短,学生学习时间也有限,无法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接受系统的舞蹈基础训练,往往仅为了获得学分而应付选课。第三,大部分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业舞蹈教室、更衣室、把杆等舞蹈训练的专业性设备和场地,只能在空地或运动场上进行形体训练,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第四,舞蹈教学的教材较少,选择雷同,多数舞蹈教育课程都选用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性舞蹈教材。但是,由于专业性舞蹈教材是以具有相当舞蹈基础的舞蹈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培养精英型舞蹈人才为目标的舞蹈教材,其对学生舞蹈基础要求较高,教学目标设置也偏高,不符合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式陈旧

师资水平是教育的基础,直接决定教育的实效性。当前,我国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高水平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且教学方式滞后等问题。一是我国舞蹈教育起步较晚,舞蹈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舞蹈学硕士研究生,且每年招生数量较少。与其他学科比较,舞蹈学硕博授权点较少,师资培养规模小。二是我国舞蹈教育师资分布不平衡,往往集中在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性舞蹈院校、音乐院校以及部分师范院校,普通高校的舞蹈师资数量少、学历层次低,难以满足舞蹈教育的需要。三是普通高校现有舞蹈师资存在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的外在表演艺术,所蕴含的文化、风格和情感往往很难通过语言清晰描述,必须借助形象生动、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进行讲解。舞蹈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时,缺少理论知识与形态训练融合,习惯于照本宣科、灌输教育,往往造成信息传播失真。

(四)人文素养缺失,艺术实践不足

“舞蹈艺术首先是一种实践,舞蹈艺术素质也应在实践中形成。[1]”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普遍存在“重视舞蹈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养”“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艺术实践”的问题。现有的舞蹈素质教育将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舞蹈形态与技能技巧上,缺乏对舞蹈背后的文化渊源、精神内涵的解读与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缺乏人文底蕴的舞蹈不但难以表达美的真正内涵,还难以打动人心,引起观众共鸣。此外,现有舞蹈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课堂内容的讲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实践。多数学校的舞蹈艺术实践仅仅是为学校大型文艺演出等节日庆祝活动,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更多展示舞蹈艺术的机会和场所。

二、高校舞蹈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确定舞蹈教育基本目标

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区别于专业舞蹈院校培养高级专业舞蹈演员的人才目标。“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欣赏美、创造美为主要任务的教育’”[2]。它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的是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舞蹈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切实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实现智育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形体训练实现体育教育,以优雅和谐的审美情趣实现美育教育,以轻松愉悦的身体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教育目标,重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要牢牢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将美育教育融入舞蹈教育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注重引导学生加深对舞蹈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创新,形成正确的舞蹈审美导向。

(二)构建舞蹈教育课程体系

舞蹈素质教育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体现了舞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对象应完成的舞蹈技能训练标准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水平与效果。因此,优化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构建结构完整、次序合理的舞蹈教学课程体系是解决当前舞蹈素质教育实效性不足问题,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科学的舞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兼顾“舞蹈基础知识、舞蹈艺术实践和舞蹈美学”三个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规律,引导学生逐步迈入舞蹈艺术殿堂,享受舞蹈艺术魅力。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一是加强学生舞蹈基础知识教育,既要重视基础形体训练、技巧训练,又要重视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二是重视舞蹈艺术实践课程设置,通过积极拓展舞蹈艺术实践渠道,组织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公益类演出,从而在舞蹈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对学生实施舞蹈美学教育,设置《舞蹈艺术欣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编写舞蹈教学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数量充分、质量上乘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教材建设与选择尤为重要。舞蹈素质教育教材的选择要同时兼顾培养目标、学生特点等多方面。首先,要根据舞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减少教材选用的随意性。舞蹈素质教育教材的建设和选用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摒弃单一模仿的教学方式,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教材编写与选用。接受舞蹈素质教育的学生一般缺乏长期性的舞蹈基础训练,舞蹈基础知识匮乏。因此,选用教材时应尽量避免选择专业性的舞蹈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和编写兼具基础性、趣味性的教材,既要提高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的认知性与舞蹈技能的熟悉性,又要调动和保持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提高学习舞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强化舞蹈教育师资队伍

舞蹈教育是专业门槛很高的艺术教育形式,“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舞蹈专业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3]。构建一支专业技能强、人文素质高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人力资源基础。解决当前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现有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派遣舞蹈教师到专业舞蹈院校和专业性舞蹈表演团体学习、交流访问,实施教师走出去战略,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二是加强现有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培养;三是规范教师教学方式,加强舞蹈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第二,做好新教师的引进工作,提升舞蹈艺术教育的生师比。一是提高舞蹈素质教育教师的待遇,对舞蹈教师适当倾斜,积极吸引优秀舞蹈人才到高校工作,有计划地增加舞蹈教师数量;二是坚持开放办学,与当地文化部门或舞蹈表演专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专业舞蹈演员为兼职教师,以解决舞蹈师资短缺的问题。

(五)增加学生艺术实践

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是个人发展进步的基础。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舞蹈表演,才能打动人、感染人。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美学素养,培养具有舞蹈素养的观众,而不是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因此,舞蹈素质教育应在提高舞蹈表演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人文教育。尤其应给学生解读每种舞蹈背后的文化与民族、地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解读舞蹈蕴含的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阶段与文化变迁,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与舞蹈欣赏中感受舞蹈的文化感染力与传播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同时,舞蹈艺术实践对舞蹈教育十分重要,应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舞蹈演出和各类公益类社会演出,让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发现舞蹈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与鉴赏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婧.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4):22-26.

[2]杜鹏.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2):15-18.

舞蹈教学体系篇6

新疆民族舞蹈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职业教育要在认知范围、资源整合、内涵挖掘、水平提高四个方面形成对于新疆民族文化、新疆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认识,推动新疆本地文化的发展。结合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模式,新疆民族舞蹈职业教育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形成与地方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

 

一、教学内容体系——深度和广度的双重拓展

 

新疆民族舞蹈本身内容丰富,与地方文化相关联,能够挖掘的内容资源就更加丰富多彩。在这样的基础上,民族舞蹈职业教育需要重构自身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舞蹈教学的层面,要将实践和理论同步进行关注,使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舞蹈表现和文化感知方面都能够有所得。

 

丰富民族舞蹈职业教学内容。在舞蹈表现方面,要打破以往职业教育体系“短平快”的教授特点,在以培养舞蹈表演者为目标的同时,加深对于新疆民族舞蹈技艺方面的挖掘。对于原本存在的新疆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不同种类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新疆民族舞蹈包括群众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又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歌伴舞表演等多种形式,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将教学活动与舞蹈编排结合在一起,提升舞蹈教学本身的厚度,使得舞蹈文化中各个种类、层面都能够通过教学传授下去。

 

深化民族舞蹈职业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目标本是培养职业工作人员,然而对于新疆民族舞蹈来说,学生如果单纯习得形式方面的内容,传承与保护的功能是难以体现的,必须加强对民族舞蹈内涵的挖掘,将其作为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因素。新疆民族舞蹈与民族历史发展以及习俗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课程体系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其然,更要沿袭舞蹈教学进行文化教学、历史教学,使得学生在领会舞蹈动作的时候知晓背后的含义与文化背景。唯其如此,才能够使得民族舞蹈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代代相传,更好地获得传播。

 

因而,新疆民族舞蹈职业教育体系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挖掘,在扩充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对于舞蹈文化的理解,使得学生在技能技巧和文化认知方面双重提高,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学生,提升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力度。

 

二、师资人员体系——专业与业余教师的有效参与

 

重构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重构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上文所述,新疆地区展开新疆民族舞蹈的职业教育,在许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专业的新疆民间舞蹈传承者,可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当中来。这些舞者、传承人,本身是新疆舞蹈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不但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更能够将自己多年所得的经验以及积攒下来的有关舞蹈的所见所闻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生动、直接的环境下得到指导。高职院校可以与这些传承者形成联系,以客座教师等方式将其引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来,对于传承人来说,这是一种传授技艺的有效途径,对于民族舞蹈来说,也为自身继续传承下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业余的新疆民间舞蹈舞者,也可以成为职业舞蹈教育中的师资力量。新疆民族舞蹈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是因为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新疆地区,民间对于新疆舞的传承和保护形式也是极为广泛。虽然这些懂得新疆文化、熟悉新疆民族舞蹈的民众不可能全部纳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来,形成有编制的教师队伍,然而,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民众组织的舞蹈活动中去,形成多方的有效互动互通,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在与这些“民间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对于民族舞蹈本身的感悟,对于其中蕴含的民族色彩、民族情感的认知更为深入。舞蹈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随性的肢体活动项目,回到其本身扎根的土壤中去,对于保护和传承来说,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

 

因而,对于新疆民族舞蹈来说,将专业的传承者和广大民间舞蹈者引入到整体的教学体系来说,对于高职院校的舞蹈师资资源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同时也实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扩散和复兴,对于学生与舞蹈本身来说都是双赢的。

 

三、教学评价体系——专业化与赛事化的提升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来说更是一把标尺。职业教育下的新疆民族舞蹈学生,只有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过关,才能够完成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有效传承,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称得上是对于新疆民族舞蹈形成有效保护。若学生的水平不断下降,难以继承民族舞蹈的优秀基因,民族舞蹈职业教学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于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专业化与赛事化是提升评价水平的重点。

 

所谓专业化,就要引入专业的评价人员进入到教学评价当中来。在新疆民族舞教学评价活动中,不仅要参考授课教师的意见,纳入学生自评,同时还要参考权威专家的意见,民族舞蹈的传承者、国内外著名的舞蹈学专家、著名的舞蹈演员等都需要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当中。

 

所谓赛事化,就是要“以赛代考”。学校内部的评价体系通常与社会、行业发展脱节,因而新疆舞蹈学生需要借助大赛的机会,磨炼自身的舞蹈技巧,提升自己的舞蹈表现力,真正登上舞台表演,在经过赛事的磨炼之后,逐步成为新疆民族舞蹈界的领头羊。唯有经过大浪淘沙,才能够使得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新疆民族舞蹈学生的水平与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这也避免了学校评价体系过于低端、缺乏专业性等方面的不足,才能够真正将新疆民族舞蹈中优秀的部分保留下来,达到传承的目的。

 

无论是评价体系的专业化还是赛事化提升,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舞蹈素养方面的提升,保证整体毕业生能够在民族舞蹈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只有保证年青一代能够高质量的学习新疆民族舞蹈,才能够使得其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得到充分体现,方能使得民族舞蹈之美长盛不衰。

 

四、学术研究体系——整体职业教育的提升

 

高职院校也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在民族舞蹈教学方面也应当如此。因而,除了课程内容体系之外,学校与学生所需要承担的,还有对于新疆民族舞蹈历史文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除了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整理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学术研究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的配合,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边学习、边研究,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学习民族舞蹈文化的过程;而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来,从而使得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充实,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和舞蹈文化呈现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目前在学术研究方面依旧是软肋,然而对于新疆民间舞蹈教学活动来说,如果院校设立在新疆地区,那么就是掌握了相关研究的先机,完全可以发动相关学生、教师的力量,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课题等为抓手,对新疆民族舞蹈从某一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和研究,这是一种对于教学活动的充实,也是一种对于地方文化的有效保护方式。在这种专业学习、专业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外交流、对外宣传,无论是从短时间内还是从长时间来看,都会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造成深远的积极影响。

 

五、结语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专业的职业教育对于新疆民族舞蹈的传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实施上需要做到将本地的民族舞蹈资源与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方能够使得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相得益彰,呈现出双赢的态势。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新疆地区独有的舞蹈文化氛围、舞蹈师资力量、舞蹈发展环境,都是其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只要结合这些文化发展助力,有效的构建自身的教学内容体系、师资人员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学术研究体系,就能够有效挖掘本地资源,将新疆地区民族舞蹈教学的动力因子有效地利用起来,为自身的职业教育服务。这些努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得更多年轻人融入到地方舞蹈的学习和保护中来,让新疆民族舞蹈能够在新时代下不被湮没,能够长久的薪火相传。

舞蹈教学体系篇7

关键词:高等舞蹈教育;重庆大学;科学发展观;定位与思考

中国的舞蹈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上百万年,从原始人类的前艺术活动期就出现光彩,无论是击石附石的先民兽舞还是奴隶专职的纪功之乐,或是后来封建社会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舞蹈的教育在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大儒精神还是乡里百姓的自娱自乐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从汉代的乐府到唐代的梨园都对当时的舞蹈起着推动和历史的保留作用。历史发展至今,舞蹈的传承与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幼儿社区教育,都呈现着我国舞蹈教育市场的多元发展,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迹。同时,在兴办高等舞蹈教育的时候,也有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教育定位,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与思考,致使舞蹈的市场环境出现种种困境,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舞蹈教育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因此,我们从求本溯源开始,找到源流看问题,理清历史的脉络,重整属于我们的舞蹈和教育。

一、我国舞蹈教育的溯源

我国正规的专业型舞蹈教育始于建国初期,五十多年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基本上是沿着这一单纯专业型,职业型的教育体制在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从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专业型舞蹈教育系统。

回顾、探索我们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思考专业型舞蹈教育的现状,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冷静客观地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点我们在急速发展中所产生的浮躁,无疑对我们如何深化舞蹈教育的改革、提高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谈起。

中专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系统的基础教育。

1978年以前,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仅限中专教育。全国有5所专属的中专舞蹈学校及各省市的艺术学校中设有舞蹈学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舞蹈艺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中专舞蹈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专舞蹈教育是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工程不坚实,势必会上延,严重影响到高等舞蹈教育。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是无法构建我们这座舞蹈教育系统大厦的,高等舞蹈教育离开了基础教育,有如“空中楼阁”,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在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研讨上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说起。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约近十年时间的“过热期”,当时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众多的以舞蹈教育为主的艺校和舞校。尽管名目繁多、体制各异,其实无非是国办中专的扩招,及民办艺校的大量建立。而各校居然都是生源济济,门庭若市。可惜“好景”不长,三、五年后,生源递减,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专校很快就终止办学了。

二、现代教育的几个发展误区

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有迅猛发展中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失控;有当时教育市场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有用办学获取经济效益的驱使;有社会的浮躁和家长对舞蹈教育认知的误区等等。总之是我们在发展前进中的一种失误。然而这种失误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学校教学质量下滑,信誉下降,造成生源递减。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与创收,采取不计学生的专业条件,降低生源质量。超出教学能力的扩招,国办校有之,民办校更为严重。

2.学制的混乱: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不等,入学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小学五、六年年级,初中初一、初二,个别甚至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3.教材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师资质量急待提高。

4.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度缺乏:我国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法的规定,现阶段实施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中专舞蹈毕业生,如实地讲,大多数学生其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尚达不到九年义务制国民教育的水准,这一点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三、专业型高等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向上延伸,形成高、中相接的舞蹈教育系统。当时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高等舞蹈教育学府。紧随其后,我们一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大学专科过渡到本科的舞蹈学系。进入90年代,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及民办大学也设立了舞蹈教育学系。我国专业型的高等舞蹈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我们高等舞蹈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等舞蹈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非常年轻化的队伍,他们大都是近年来高等舞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一点也突出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教育中的领军地位和重要作用),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专业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综合文化知识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是一批宝贵的资源,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知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高等舞蹈教育学生培养问题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要规范中等舞蹈基础教育,同时更应关注已经低文化进入大学,受高等舞蹈教育学生的培养问题,使他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舞蹈专业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入学时大多数年龄偏小,平均约在十六七岁,天真烂漫、形象靓丽、思想单纯,热爱舞蹈。今天的舞蹈大学生基本上是小学未读完就来到艺校或者舞校,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再考大学,正所谓“自幼学舞,一日出师”,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小孩,正值青春年少爱玩的年龄,即使走入管理严苛的中专,也大都“弃文从舞”,从思想上和文化划清了界限,反正我就是跳舞的,只要跳好舞,练好功我就可以上大学、当演员,有的还不乏当明星。追求的是做舞蹈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展现亮丽的青春。他们崇拜“杨丽萍”“黄豆豆”,对专业老师很敬畏,认为舞蹈就是技能技巧与技法,整日踢腿下腰,跳跃翻腾,苦累都能忍受,但一进入文化及理论的学习就感到头疼,因体力的消耗打开书本犹如催眠。教育对文化的忽视是文化教育的根源所在,导致大学的文化考试只需两百分,可悲可叹。

对这些学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长。首先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文化理论学习习惯,在入学教育阶段,设立专业导论课,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深入简出地讲解舞蹈本体及舞蹈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树立他们正确的文艺观,让他们对舞蹈是文化及文化形态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共课和理论课上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尽量把较为深难的理论通俗化。从诱导兴趣入手逐渐由浅入深。

在这一细致培养过程之中,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的青年专业教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有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倾向,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对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工作的困境也深有体会,那么由他们直接参与到这一培养过程中,以自身的实例教育学生,师生互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应成为专业教学与文化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纽带。

这一培养过程是细致和艰辛的,也是长期的,我们期盼着中专基础教育的规范会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等舞蹈教学的科研中。那时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才会有“质”的提高与真正的发展。

四、重庆大学舞蹈系的成功经验与挑战

重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大学。重庆大学舞蹈系成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确立我们对舞蹈本体及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知。舞蹈不单纯是技能技巧与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态。舞蹈艺术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更是人们自身直接参与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外延与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我们不单纯是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舞蹈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有综合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舞蹈艺术工作者,他们可从事演艺,也可从事专业型、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工作,及企事业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工作。

我们以继承、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专业基础课程,把舞蹈编导与剧目课结合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上依托重庆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风与学习氛围,强化综合性文化理论知识。在选修课上对现代舞、体育舞蹈与流行舞蹈,做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实施中,强调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文艺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先不能说现在一下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就其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必须确立,这是原则的问题,摆脱旧有的学舞蹈只跳舞不学习的陋习。

舞蹈教学体系篇8

关键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0前言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舞蹈课程,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沿用专业舞蹈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导致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专业舞蹈课程出现了专业简化、机械教学、不切实际等问题,降低了舞蹈对学生的培养价值。[1]因此,构建适合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

1.1舞蹈课程体系不完善

与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相比,其他非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课程单一、课时设置不合理、教学定位模糊等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等成为制约非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2]当前教育专业大多设置舞蹈欣赏课、舞蹈基础课等简单的基础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舞蹈的需求。

1.2局限的传统教学方法

舞蹈老师与学生之间“讲――听”“示范――模仿”成为当前固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但是对学生的理论、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此外,该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乏味,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舞蹈课程是一门具有创新精神的课程,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对创新当前的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3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舞蹈课程以塑造学生形体,审美能力及道德培养为目的,但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重视形式、轻视内在,忽视了舞蹈教学的艺术性、价值性。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不相符也成为当前影响舞蹈课程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因素,教育专业的学生以理论知识、道德素养、教育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的,但是当前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此外,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的课时学习相对较短,不利于学生系统化、专业化地学习舞蹈。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符合当前学生发展需求、具有教学专业特色的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2舞蹈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2.1重视舞蹈课程价值,明确教学定位

当前大多数高校开设舞蹈专业通常只看到舞蹈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形体或者优化课程结构的作用,而忽视了舞蹈对学生价值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此外,舞蹈课程不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必修课程,因此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强,再加上学校对舞蹈课的价值的不重视,导致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应转变传统的舞蹈课程价值理念,充分发挥舞蹈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作用,明确舞蹈教学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定位,提高舞蹈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2.2弱化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非专业课程,学生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舞蹈尤为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教育中应对适当弱化对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而要加强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以学生实际出发对当前的课程、课时、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安排进行优化。首先,在安排课程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调研,根据学生的发展及兴趣开设舞蹈教学课程。其次,根据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及舞蹈课程教学的定位适当增加舞蹈课程的课时,保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系统、专业地学习舞蹈。最后,在教学内容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进行优化创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4以创新培养为基础,树立正确学习观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舞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可让学生改编、自创舞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对舞蹈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学生要以舞蹈学习为基础,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以上述理论知识作为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可保障当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3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3.1舞蹈课程的设计理念

构建舞蹈课程的教学体系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保障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因此,可对学生的舞蹈学习基础、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及对舞蹈的需求情况进行设计。为满足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舞蹈学习的要求,开展横向、纵向的设计的同时又练习各自独立的课程。[3]首先,横向联系凸显出公共舞蹈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如开设芭蕾舞、爵士舞等符合现代学生兴趣的新兴舞蹈教学科目,丰富学生的舞蹈课程选择。纵向联系则突出舞蹈课程学习量、深度等方面的不同,如学习基础理论、基础动作、自编舞蹈等,满足各种舞蹈学习需求的学生的选择。舞蹈课程的独立性可通过优化舞蹈课程的上课时间、学习量等方面来体现,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时间及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舞蹈课程。

3.2课程设计内容及目的

为优化当前的舞蹈课程,对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方面均给予适当的培养,课程内容采用纵向、横向的设计方法。纵向可分为理论、实践两个部分,纵向可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理论部分分为通识课程、欣赏课程、评论及交叉学科3种课程类型。实践部分则分为舞蹈表演、自创两种实践课程。开展横向、纵向课程体系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3课程教学流程的构建

为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应对教学流程进行构建,可分为基础知识传授、示范、作品表现及创编4个阶段。[4]其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可通过视频、ppt结合口头讲述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舞蹈技能的示范由老师进行分动作示范,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运用能力。作品的表现阶段在老师示范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舞蹈感情及动作要领的理解再现老师所示范的舞蹈动作。创编阶段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对舞蹈动作进行创新,优化舞蹈表现形式,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舞蹈作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舞蹈水平。

3.4评价机制的构建

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前的舞蹈课程的评价机制激励能力不足造成的。因此,当前的评价机制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可将学生的舞蹈课程的成绩与学生评选奖学金和毕业挂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优化舞蹈课程成绩的评价比例。将学生的考核分为理论、实践及平时表现三方面的内容,并优化各个内容在考核中所占的分数,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4结语

舞蹈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能力培养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较多不利的舞蹈课程教学现状,教育专业应树立科学的培养学生的观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基础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教育体系,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邱毅.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J].黄河之声,2015(22):27.

[2]金英花.多元文化融合的朝鲜族舞蹈课程体系建构[J].舞蹈,2015(08):54-55.

舞蹈教学体系篇9

关键词:大学;舞蹈教学;表演意识;培养;灵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92-01

在大学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中,大学舞蹈教师对学生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视,那么舞蹈和舞蹈表演有什么联系呢?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作用何在呢?如何去做才能增强当代大学生舞蹈表演意识呢?文章将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大学舞蹈和舞蹈表演产生的联系

大学舞蹈的艺术性非常强,它需要大学生自身能够热爱艺术,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大学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如何考察大学生演绎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在于怎样将学生的情感体现出来,并且将人物的美好形象展现出来,进而将活生生的生活展现给人们。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必须熟悉舞蹈的内容,然后应用与舞蹈内容相互匹配的舞蹈练习技能,最后将舞蹈的整体艺术体现出来。所以,大学舞蹈和舞蹈表演的联系就是舞蹈的内容和舞蹈形式的统一,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符合大学舞蹈艺术的标准。总之,大学舞蹈和舞蹈表演二者之间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互渗透

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和舞蹈二者相互渗透,学生在舞蹈表演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中涉及到舞蹈的技巧和表演者用肢体体现出来的艺术美,然后将舞蹈的整体传播给观众,这样能够更好的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相互促进

大学舞蹈和舞蹈表演二者相互促进,舞蹈和舞蹈表演二者不可分割,如果表演缺少了舞蹈,那么整个舞蹈就会缺少灵魂,变得死板,缺少灵性和感染力。只有表演者将舞蹈的魅力体现出来,才能将舞蹈艺术内涵真正体现出来,也能展现出舞蹈表演者自身的活力,舞蹈和舞蹈表演二者的相互促进。

二、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培养的作用

(一)培养表演意识,有利于增强舞蹈的感染力

舞蹈主要是通过表演者用自己的形体将内心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形成一种无言的艺术,舞蹈表演者为了能够促进自己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只能利用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和表情,然后将最完美的一面表现出来。另外表演者还会用自己的服饰来引起观众的注意,运用乐观的态度来调动观众的观看热情。因此,优秀的舞蹈表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将舞蹈表演的内涵体现到极致。

(二)培养表演意识,有利于舞蹈充满灵性

我们常常形容一个舞蹈表演者演绎的像只精灵一样,这样的赞美会使表演者获得成就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赞美,主要是因为好的舞蹈表演者能够将舞蹈的灵性美体现出来,让人们畅游在无限的想象当中。在我国,有着优秀的舞蹈演员,比如说杨丽萍,她曾经在舞台上跳的孔雀舞就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至今回味起来还是活灵活现。

(三)培养表演意识,有利于舞蹈充满意境美

每一个舞蹈的编排都是有着创作背景的,同时每一个舞蹈都体现着一种意境。表演者之所以要将舞蹈的意境体现出来,主要是为了增强观众的想象力。优秀的舞蹈会让观众的思想渗透到整个舞蹈当中,加上自己的想象,然后在观众的大脑中构建成一幅美好的画面。

三、如何增强大学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

(一)学生要习惯于舞台表演

作为大学舞蹈教师,要让学生热爱舞台,要对舞台产生亲切感。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舞蹈不是一时间的事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并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在练习舞蹈时,要具备舞台表演意识,要做到心中有舞台,然后对自己的学习严格一些,让自己正确的掌握舞蹈动作的标准。

(二)展现学生的形象美

舞蹈能够感染很多人,在于它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能够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加上优美的音乐,同时舞蹈表演者自身形象都会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学生练习舞蹈的过程中,作为大学舞蹈教师,必须将自身的美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舞蹈和自身美相结合的美感。只有教师的美感提升了,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这样学生在练习舞蹈动作时,就会经常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和美观,只有认真的对待。

舞蹈教学体系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舞蹈课程作为该专业重要的专业技能课之一,既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的任务和特殊性决定其舞蹈课程应着眼于学生舞蹈能力、人文素养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幼儿教育实际需要的相互关系,体现学与教的价值取向。

一、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就是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我们对照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一是成人化倾向明显,偏离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中身体基本训练和民族民间舞占了绝对比重,且所选素材多是专业舞蹈教学素材的翻版,难度和强度较大,幼儿教育工作所急需的幼儿舞蹈内容偏少。其二是偏重舞蹈技能性内容,人文性内容较为薄弱。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编制大多沿用专业舞蹈课程体系,内容组织上依然以技能为中心,以风格介绍、元素动作、表演组合为主线,舞蹈文化背景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其三是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缺少必要的渗透与融合,也缺乏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沟通与融合。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要“改变当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1]”,在艺术课程改革方面,强调优化艺术课程结构,调整艺术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强调单科艺术课程内部的有机融合。美国人霍斯曼也曾提出“一个不需要增加学习时间、教师数量和设备,却能扩充艺术课程的方法,那就是使整个艺术教学课程一体化。[2]”课程内容是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柱和具体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构建关系着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尝试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借此来促进舞蹈课程内部及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沟通,使舞蹈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一)整合的思路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3]”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舞蹈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和舞蹈鉴赏。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需依据舞蹈学科内的系统性及课程价值取向,遵循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原则,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学生的经验及专业相关内容,对原内容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具体做法是:将舞蹈课程原有内容分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相应的舞蹈知识技能为切入点和主线,同时融合其它相关内容,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集合体。各板块在统一的原则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板块之间既有逻辑递进关系,又有横向并列关系,以实现课程内容的纵横勾通,使其更具系统性、丰富性、实用性。具体方案如下:

图一

(二)凸显的价值

1.突出儿童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因此,儿童舞蹈知识、技能和能力学习与培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儿童性是课程内容整合中重点突出和强化的要素,整合方案中主要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加大幼儿舞蹈的比重来体现,除单设幼儿舞蹈板块之外,还将幼儿舞蹈元素融合在各板块之中。比如,舞蹈知识与技能板块,以芭蕾、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为主线,融合幼儿形体训练,使学生掌握幼儿生理特点、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形体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民族民间舞蹈板块,在各民族舞蹈组合学习的基础上穿插幼儿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自娱性的舞蹈表演中感受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幼儿舞蹈的表现力;舞蹈鉴赏板块中融入幼儿成品舞蹈鉴赏,剖析幼儿舞蹈的审美特征;幼儿舞蹈板块,更是集幼儿舞蹈表演、创编、教学为一体,充分体现幼儿教育的职业特色。

2.强调人文性

“人文,本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4]”。舞蹈属人文学科,其人文性不言而喻。《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5]”的基本理念。舞蹈的人文性,是指舞蹈的内容、形式、风格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生产方式、伦理哲学、审美情趣等方面。强调舞蹈课程内容的人文性,就是适当删减舞蹈课程技能性内容,降低其难度和强度,补充舞蹈文化背景知识,把技能层面的内容,放置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建立舞蹈动作与舞蹈内涵、文化背景之间的本质联系,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舞蹈知识与技能板块,我们增加了“芭蕾和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内容,通过本部分,让学生了解芭蕾的起源和形成,理解芭蕾的“开、绷、直”与西方文化、宗教之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古典舞的“圆”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之间的关系,进而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民族民间舞蹈板块,补充了“各民族文化特征”内容,并使之与各民族民间舞蹈技能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风格习惯、信仰、礼仪、制度、经验、技艺、生产活动等情况,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6]”并能用舞蹈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舞蹈鉴赏板块的“舞蹈人文知识”,就是要“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内容、形式连接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结合起来[7]”,展现舞蹈艺术蕴含的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舞蹈人文内容的充实,可以“使教学中的艺术活动有精神的支持、有心灵的附着、有文化的内涵、有品格的提高。[8]”

3.体现综合性

综合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的潮流,是时展的需要。《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9]”

为了不使这种综合性流于形式或沦为各艺术形式的简单拼凑,我们在幼儿舞蹈板块中引入儿童戏剧表演。因为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戏剧是最具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朗诵、舞蹈、歌唱、器乐、美工、表演、编导等视听艺术为一体,戏剧表演也是真正的综合艺术学习和实践。儿童戏剧因其独具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在幼儿园工作中广泛应用并深受孩子欢迎。实践中,我们曾多次带领学生进行此种尝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分工协作,或者创编舞蹈、演奏音乐,朗诵台词、演唱歌曲、制作道具,或者参与编导、策划、录像、剪辑、网络上传等。借助儿童戏剧活动,学生实现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建构新的艺术美,并在促使审美感受更为丰富的同时,促使审美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0]”

4.彰显师范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舞蹈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将所形成的舞蹈素养融汇于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实际。职业要求他们的不单是舞蹈表演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舞蹈创编和教学能力。以往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舞蹈表演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创编、教学能力的培养。后两者在幼儿教育工作实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舞蹈是幼儿本能的需要,“他们需要学会舞蹈的语言,以便把这种自然的工具用作交流和自我表现的手段及对他人的表现进行反应的方式[11]”,幼儿的舞蹈活动往往具有浓烈的自娱性和即兴色彩。整合方案中幼儿舞蹈和舞蹈鉴赏板块都体现舞蹈创编内容,幼儿舞蹈板块注重幼儿舞蹈的创编,舞蹈鉴赏板块更强调即兴色彩。舞蹈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动作的鉴别评判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我们在幼儿舞蹈板块特别设置幼儿舞蹈教学法内容,旨在通过专门的训练实现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还应渗透在整个舞蹈教学和舞蹈实践之中。

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关注和改革的热点,“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12]”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是我们的初步探索,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借此整合,我们希望能实现舞蹈课程各要素之间、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艺术教育人文性、综合性、审美性和学前教育专业所应有的儿童性、师范性。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也为舞蹈课程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人文素养和师范能力整体提高发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转引郭声健.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6)

[3]张华论.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1999,(5)

[4]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9]教育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6][10]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栾晓梅.走进舞蹈世界[J].教育艺术,2007,(5).

[8]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