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5:55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1

关键词:民间艺术;市场浪潮;文化保护

所谓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政权艺术而言的,即以家庭为基本创造主体的草民们为补贴家用而去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器乐、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手艺就是民间艺人的资本,资本的补偿来自于父传子、师带徒的代代相传。民间文艺诸形式对传播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塑造了民众的历史观、价值观,它上承下达的作用不是可以轻易用官方文宣取代的。但是在当下,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实体架构都呈现出大幅萎缩的趋势,这是因为它们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能够及时地更新自身的创制方法而造成的,从而逐渐被资本的浪潮所吞没。资本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世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必须按照新的时代精神改造民间艺术的形式及其产品,使之也成为资本的一部分,具体体现在制作的方法、产量都必须按照机器大工业的相应要求进行改革。

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功能

民间文艺直接触碰到民众的心灵,不管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都聚在村头的大树下,听着村里的艺人家乡味十足的吟唱,这样放松过程中既包含了社会化的功能也包含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唱词加上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无形的“善”就静悄悄地“钻”进了村民的脑海里,村民在不知不觉之间就接受了个人伦理道德的教化或者是坚定了对当时政治的某种看法。真正对乡下人的世界观起架构作用的应该是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诸如乡间曲艺和评书,包括各种舞台戏、地摊戏、说唱艺术及民歌(谣)、俚曲、故事、传说、童谣、民谚、民间宗教的各色宝卷(已化为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等。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播管道可以总称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小渠道”,这还是相对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建制式学校系统教育而言。所谓“小渠道”传播模式,可以理解为民间口承文化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它生动地记录了民众的喜怒哀乐,具有非典籍、非正统特点,彰显了一种传播人伦德育观或某种理念、信仰,强化族群特色并保持族群向心力的功能。即使在大规模城镇化的今天,这样的说法仍然是成立的,民间艺术同样以水银泻式地存在于城市里的胡同和里弄之中。

广西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文艺表现形式,地方的、民族的、儒佛道的,各界民艺都透过不同的管道传播着自身的特定理念。比如广西壮族人从师公沧桑的吟唱中、舞者的肢体语言中能寻找到一种使自身族群意识增强的元素。壮族迄今仍保持着古老的壮族遗俗和风貌,族群性格棱角分明。其口承文化极为丰富,其民好歌舞以传情。漫山遍野煽情的歌声、从头到脚的黑色服饰、豪情冲天的舞蹈、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族群意识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式桴鼓相应地渗透进黑衣壮民众的每一个毛孔。民间艺术从业者都是意识形态传播者,他们有意识地编导渗透了某种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寄寓了隐蔽在族群心灵深处的理想与愿望的文艺、信仰形式,使得整个族群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向心力,在全国视野中,主要是由他们传承着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那种观念。通过代代相承的传播,意识形态的图景被激活,民众在心灵深处对本民族产生认同感。

这给人们以某种启示:在实践上,是否可以借助于这样的“小渠道”传播模式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呢?在理论上,是否可以从“小渠道”传播模式中抽取出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制以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理论呢?看来是肯定可以的,这样透过民间艺术“小渠道”来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早已在一些地方展开了。民众乐于观看民间艺术作品,不仅因为不要钱(这当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而且自己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就每个艺术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比如能够让自己在艺术氛围中释放内心世界的压抑。随着我国各个时代精神的变化,各种民间艺术体裁的风格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不断变化的内因是作品其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及哲学形态变化的缘故。一般可以认为,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政治而艺术”。意识形态家们往往喜欢不变的事物,相对于其它特征而言,他们更钟爱于重复。日复一日地浸泡在不换水的染缸里,各种在外部已设计好的意识形态影像就像一个个“小人”钻进了民众的大脑里,这些“小人”们逐渐占据了大脑皮层的每一个角落。由此可见,保持民间艺术独特的传播管道具有一定重要性。

二、民间艺术的屡次冲击

新中国建国至今,对民间艺术全国性的大冲击至少有两次,一次是前后、一次是实行市场机制之后。第一次大冲击在于冲断了民间艺术微弱的商品链条,艺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生产者的资本链难以为继被迫偃旗息鼓。第二次大冲击在于民间艺术本身没有及时跟上资本浪潮的步伐,主要体现在其生产率低,根本抵挡不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出的物美价廉商品的冲击。两次冲击都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市场因素太弱不行,太强也不行。前后时期民间文艺被宣布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从业者只能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生存,其中的一些曲艺剧种被改装成了革命样板戏的形式,改装不了的只能成为“地下文艺”;手工造型艺人则被牢牢地固定在公社里,严禁他们走街串巷兜售自己的手工艺品。这种“定人变剧”的方式使得民间艺术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但由于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即自然村落及其民众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架构,所以民艺并未遭受灭顶之灾,在偷偷的传承自身的同时静悄悄地等待复苏的时候到来。改革开放至今,时代精神对民间文艺造成了几方面的冲击。首先,阅读习惯的变化。资本概念已从物质存在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用一种快餐文化视角看待民间文艺。特别是进入到智能手机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出现了重大变化,从一目数行的纸质书本阅读方式演变成为一目几屏的跳跃式阅读方式,甚至仅仅阅读了一个标题就对某事下了结论。民间文艺或者囿于演绎空间的局限,或者囿于演绎程序的复杂,都给现代青年观众造成了阅读的困难,从而使得年轻人逐渐远离了民间文艺。其次,传人难寻。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当下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一个支柱性增长热点,这意味着很多自然乡村将成为遗迹,那里的人们及其土地将陆续被城市化。在此历史进程中,民间文艺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将彻底消失,中国传统的以村庄为人们生活载体的生活方式迅速被城市化进程冲破,就是那些鸡犬相闻、全村人聚会在大榕树下聊天、婚丧嫁娶喜欢聚餐等的习俗将彻底地进入到博物馆当中,民间艺术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对象。人们纷纷涌进城市,一种商业的、工业的、集成化的城市生活渐渐取代原来带有乡村意味的生活。这种变化发生在人们的头脑和习惯中,反映在生活细节方面。思维习惯改变之后的农二代,甚至连耕田的基本功都完全不知道,更谈不上对家乡那些“土掉渣”的艺术形式感兴趣。老艺人逐渐老去,传承千年的技艺从此只能在记忆中搜寻了。再次,当代城市管理使得民间艺人失去了走街串巷的空间。

就在3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还经常能看到一些身怀技艺的民间工匠走家串户,向人们兜售自己的手艺。有修补坏锅的、修补坏瓷碗的、爆米花的、磨剪子的等。那时候,城市人可以从这些民间艺人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孩子们高兴地围绕在爆米花机器旁边,就等着它发出“嘭”的一声巨响之后冲上去抢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吃,好一幅生活气息升腾的画面。但在当下类似的行为只能在指定的区域里展开,对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恐怕没有多少时间专门去这些区域探访民间艺人了,缺乏生活气息也可能是各地民艺公园冷清的一个原因。人们在商业区域,看到的表演,不再是生活。种种原因使得渗透进入到人们生活细微处的民艺形式在短短几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在各地市街头已经难寻其踪迹。最后,生产率低下。电商成为一个支柱性产业之后,人们已习惯了网络购物,不再重视修补破烂的碗、修理钝了的剪刀,因为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线出来的产品非常便宜,为何要去修补旧货呢?人们会立即去购买一个全新的物件回家。而民间手艺要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传承者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掌握一门手艺。比如修补破碎的瓷盆瓷碗,没有高超的技艺很难将碎片整合,最终成器,滴水不漏。那些苦练之后掌握某种技艺的人有了资本后,并以此谋生。但在今天,人们已不可能再等待这些生产率低下的产品了,既便宜选择又多的产品正在超市里等着自己呢。失去了资本(自身的技艺、投入的资金)的实现,民艺人的生产难以为继,从而被资本浪潮所吞没。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过去的一些以传承民间艺术产品为主的国营企业纷纷倒闭,比如毛笔厂、灯笼厂等。

三、民间艺术的自我拯救

善待民间艺术,它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那种基因的载体。主要措施一是希望政府投入更多资金支持,措施二是城镇化进程中有意识地保护更多的自然村落,尤其是有较多民间文艺形式的那些。措施三是民间艺术从业者与研究者共同实现民间艺术的时代转型。党中央高度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这就给民间文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必须根据时代精神改变自身形态。

它们所面对的窘境包括:农村减少了、新一代农民乡土情怀没有了、民间艺术生产率低下。我们先看一看关于农村减少的数据,据说中国古村落数量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间消失了90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个自然村落。这是民间艺术赖以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虽然城市中也有民艺人的存在,但主要是分布在村落中的。村落给民艺人提供的不仅仅是栖身之所,还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各种制作材料,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创造所需要的氛围,给予民艺人一种被村人需要的感觉。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民间艺术将加速自身进入到博物馆的进程。应对措施之一,保护具有长久历史传统、拥有众多民艺人的古村落,在现代化建设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应对措施之二,在城市生活当中为民艺人的存在提供一些具有特定情怀的场所,目前看来专门的民艺市场暂时是比较适合的,虽然没有了乡土氛围,但至少还有同行间的相互来往。长远看来,建立在城市当中的民艺园之类的场所同样是难以为继的,民艺并不生长在哪里,既不生于斯,如何能够长久地存在于斯呢?乡土情怀对于民艺的承继是至关重要的非物质因素。

伴随着农二代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对父辈的乡土情怀已不大认可,他们甚至连农活都已不会干了,身处城市之中,早已习惯了车来车往、熙熙攘攘,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早已淡漠,基本的农活完全不会做。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少,即使民艺人越来越多也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因为观众或顾客没有了。即使舞台还在,但是观众没有了,表演给谁看呢?应对的措施是鼓励农二代回乡创业,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民艺持续发展。在城市中弄一个角落,例如文化园什么的效果并不好,民艺人面对城市人表演未必有那样的情绪。民间艺术生产率低是不争事实,首先体现在技艺的传授上,父传子、师传徒,技艺不能广泛地传播到普通大众手里;其次体现在产品产出上,生产一件产品可能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比如手工艺人生产一件壮锦,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又如传统爆米花艺人,需要在路边捡一些木材生火,然后放入黄豆摇滚,一小段时间之后才能听到“嘭”一声响,孩子们都等得口水直流了。如果依靠机器生产线,上述两样产品,壮锦生产是仅仅需要十几分钟,爆米花生产仅仅需要几十秒钟。对于城市人来说,做何选择是一目了然的。应对措施是由各级政府出面来保护民艺,提供特别资金以确保民间艺术不会被淹没在资本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邓志平,汤志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3):39-44.

[2]林继富.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变迁与保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4):68-75.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2

abstract:traditionalfolkembroideryinShaanxiislistedinthefirstbatchofintangibleheritage.asatypicalfemaleart,itisanimportantpart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lsotheimportantinventionsinancientChina.ithasgreatlyboostedChina'ssocialcivilizationandprogress,butalsocontributedfortheworldcivilizationandprogress.itisoccurredanddevelopedaccompaniedbyourprocessofcivilizationforthousandsofyears.nomatterhowsocietychanges,itwillbeendless.today,wevigorouslypromoteandprotectthenationalculturalheritage,andinheritandcarryforward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tsgoalisstillfordevelopment.throughseekingsomeofdisappearingcivilizationorconvertingfrommoderncivilization,wecanpromotethevastculturalheritage,andactivelyplaytheirrole.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秦绣;纹饰题材;造型;地域色彩观;弘扬与保护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raditionalQinembroidery;decorationthemes;shape;localcolorview;promotionand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13-020引言

陕西历史悠久、民俗淳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地区之一,陕西在全国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秦作为陕西的简称最早是因陕西为战国的秦地而得名,所以陕西地区的大量民间刺绣,统称为秦绣,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大量的民间刺绣,同时也包括近几十年来陕西工艺美术工作者继承民间刺绣技艺的穿罗绣。[1]

传统秦绣作为陕西的刺绣手工艺术,是陕西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藏着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三秦大地广大劳动妇女审美意志的结晶。她们以自己仁慈宽厚的爱心,勤劳坚韧的品格,用自己灵巧的“女人之手”,表现了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装饰才华,在贯穿于她们一生的刺绣活动中,将传承、创造各种装饰图形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她们自己的奇思妙想,将自己理想中和生活中的各种形象,按一定的结构,运用寓意、谐音、象形等手法,经过朴实的变形、简化、夸张,使它们图案化和符号化,形成了一种能使人共同理解、共同喜好的形式。这种形式在长期的欣赏、交流过程中,相对稳定地发展下来,积淀为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放异彩的秦绣艺术。[1]

人们通过解读秦绣作品中的图案造型,题材样式,色彩等直观的艺术元素,用眼睛看到独具特色的作品形式,理解从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由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陕西传统秦绣的民间艺术特征。

1质朴、简约、稳重的艺术造型是秦绣区别于国内其它绣种的特征所在

任何艺术都需要用造型的手段来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

陕西民间刺绣图案的造型艺术特征,从宏观角度可概括归纳为稚朴、简拙、稳重三方面的特征。

秦绣中的图案纹样充满了稚趣美,这主要源自于秦绣元素特有的构成方式。秦绣图案实际上是以同向圆弧形的构形方式在做由单个形到复杂图案的加法集成。虽然在同向圆弧形的连续运动中会形成尖角,但它并不妨碍最终纹样给人留下的以“圆”形为主导力量的印象。圆形在所有几何形中是最具亲和力的,就像儿童使用的玩具就是以这种圆形作为基本构成形式,它们之所以被孩子们所喜爱正是因为这种构形方式给人以稚趣、可亲之感。它让人不由的联想起儿童那稚气的外形及走路一摇一摆的笨拙样子,引人发笑,便更觉可爱。秦绣图案中不断散发出来的这种稚趣美原因也正在于此。从局部到整体,由细节到全局,无一不透露着圆形带给观者们的稚感,因此“稚朴”便成为秦绣图案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秦绣图案除了给人以稚感外还表露出笨拙的憨态。秦绣图案中为了使主体物更加突出,多使用这类构形方法,使主体物面积大而圆,转角多用圆弧形相接,因此有敦实感,不灵活。另外,在形体塑造时用简单概括的弧形会弱化物体内在的结构特征,只将事物外在表面形式概念化的表现出来,因而显得笨拙。

陕西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简单,终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刺绣成为生活中的重要调节,秦绣中的稚拙感是他们性格特征中单纯、质朴、憨厚的自然流露。性格对秦绣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当然,任何图案都不可能走向极端化,每一种绘画风格或造型特征都不是绝对的,美的图案始终存在着矛盾,正如哲学中所讲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但要看谁占据着主导地位,谁占据着次要地位,占主导地位的便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位居次要地位者则往往起到服从、调节的作用。秦绣图案造型特征也是一样。并非所有的秦绣图案都是拙劣不堪,也并非整个图案的所有元素都给人拙的感觉,在细微之处我们仍可见到民间艺术家们轻巧的造型妙笔。画面中拙巧并存,虚实相生,构成了对比、统一、和谐,且风格独特的秦绣艺术!

基于上述对“稚朴”、“简拙”的特征分析,不难再推出稳重的造型特征,形体大而饱满固然放得平稳。圆的总体构成方式最终形成大而稳的画面气质。

民间艺术家们为了使视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一种平衡感,在创作时极力追求“稳重”的效果。人们内在生理及心理上求稳、求平衡的本能性要求在此发挥了主导作用。唯有使图案造型饱满丰润,大而实在,这些东西才能放的平、靠的住、扎的稳。

2浓郁的地域色彩观

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的绪言中说道:“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色彩感觉是人类原始的本能之一。”陕西民间秦绣作品以红色为主旋律,搭配黑、黄、蓝、绿五行原色,表达出民间艺人的审美追求,原始先民对于大自然中颜色的感觉逐渐影响到人的色彩活动。

陕西位于我国腹地,黄河中游,自北而南分为黄土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区三部分,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黄土高原是陕西特殊地域风情的主要特征,在其秦绣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这种独特地域环境起了很大作用。陕西秦绣艺术吸收了黄土的高原文化养分,绣品历史源远流长,作品风格多姿多彩,与其它地区的绣品相比色彩差异尤为明显,色彩最大的特点是原始古朴,热烈而纯粹。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以红色为主色的各种纯色配合形成浓艳热烈的纯粹感,体现着西北豪迈而淳朴的民风。[3]

黄土高原的每一个风景,每一种风情,都与土黄色的影像记忆浑然一体:纵横交错的黄土地,一道道沟壑和一排排土房,所有的色彩均融于一种厚重的暖色调中。在秋季的村庄里,院落中,田间地头上,到处都是收获的玉米和串串红辣椒,那暖暖的黄色,红色,鲜艳的色彩充满了整个黄土高原。千百年来,勤劳的陕西人民就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而浓郁的色彩也自然成为黄土地上人们最为崇尚的色彩。

民间艺人们不是再现自然色彩的原貌,而是突破了时空观念,随心所欲。这种颜色运用从表层意义上看与环境极为协调,配合也极为合理,完全符合色彩学基本原理;而深层意义上来看,隐藏在色彩补偿心里背后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进一步讲,这种纯色的大量运用如同那高亢的秦腔,震天的腰鼓,门前灶后火红的辣椒串一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陕西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火辣辣的情感,以及他们向往的红红火火的生活。

3营造吉兆的纹饰题材

秦绣题材是指刺绣图案在绣饰物件时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凡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都可能成为绣饰题材,凡能够符合其艺术的主题宗旨“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的,俱无不可。因此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以营造吉兆环境和吉兆现象为主,以美的纹饰和造型来攘解各种民间禁忌,并寄托祈福求吉的心愿。这种意念不是沿袭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3]传统秦绣所选取的题材涉及面很广,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很多,取材非常丰富。图案题材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祥禽瑞兽纹、人物纹、几何纹、器物纹、吉语文字纹以及由数种图案组成的吉祥组合图案,这几个题材的含义大致如下:

动物纹是指那些被古人赋予各种吉祥寓意和哲理观念的飞禽走兽、家畜虫鱼,如喜上眉梢、鹿鹤同春、鸳鸯戏水、孔雀开屏、鸡、羊、蝙蝠、龟、蝴蝶等。

植物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而且还由于植物自身的特征被赋予各种品质、气节、寓意,为人们所喜爱。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柿蒂纹、三多图(佛手、石榴、桃)、长春花等。

祥禽瑞兽纹是根据吉祥文化所创作的装饰形象,以龙、凤、麒麟为代表,都是集多种动物形象于一体,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民俗等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物纹包括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历史人物、娃娃画等内容。如八仙过海、百花赠剑、荷合二仙、蝴蝶杯、槐荫记、火焰驹、鹊桥相会、醉打金枝等。[4]

几何纹是一种以几何线形为主的装饰纹样,主要有方胜纹、断字纹、龟背纹、回纹、拐子龙纹、连钱纹、联珠纹等。[5]

器物纹多是由器物和祥云组成的图案,这些器物多与道教、佛教有关,是其中神佛所持的法宝器物,人们将这些器物作为神佛的象征,认为他们具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的作用。主要有“太极图”、“八卦图”、“八宝”、“八吉祥”、“暗八仙”“如意”等。

吉语文字纹是以吉祥祝语、诗词歌赋直接进行装饰,或用文字配合图案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其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加上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其中除了几何纹样、器物纹样、吉语文字纹样不作为主体纹样单独出现外,其他纹样都会以不同形式单独出现,这三种纹样一般都作为主体纹样的配饰出现,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秦绣艺术在陕西民间艺术这一庞大的体系中,是最富有生命力和神秘感的一支,由于它处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特殊地理地貌环境的陕西,故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艺术形态。近年来在设计艺术界倡导“民族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理念下,细细体味本民族遗留下来的丰厚文化遗产,这对我们今天设计之路的发展不无裨益。[3]

杨先让先生在《黄河十四走》的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刺绣这种民间艺术品,由于材料质地和实用功能的限制,相对来说较容易湮没,因而可以说是一种,即‘逝艺术’,一件美丽的绣花布制品,年深日久要化灰入土;剪纸窗花,风吹雨打,仍然重回大地的怀抱;土捏的玩具、辟邪物,耍过了,用完了,扔到地里和黄土混在一起,又可以长谷子。”[2]随着时光的不断消逝这些民间艺术正在一步步的消退。如果再不进行研究开发,用不了多久我们的下一代将再也见不到这么美丽的精灵一样的民间艺术了。

在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有义务去潜心研习先辈们遗存下来的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从中发掘有用的东西为我们今天的设计服务。我们不能总让民间手艺人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质朴的社会生活水平中,成为一种仅仅是被时代回顾的“活化石”。应该尊重民间艺人的生存选择,使其进入到现代社会之中,满足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文化遗传,并积极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胜.中国刺绣:永远鲜活的女性艺术[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3):13-16.

[2]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上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461,323,

324,325,319,47,48,49,50,314,315,318,474,478,475,479.

[3]张道一.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3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结晶,创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是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落实科学发展、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百色革命老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使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得以更好的传承、保护并在群众文化的创新中弘扬和发展,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自己在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十年的实践中,就我市本土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利用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提高对非物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组织领导,切实加大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社会宣传,社会各界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的意识逐步增强,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逐步提高,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多民族传统文化共容共存各具特色共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某县地域民间传统文化为例:凌云泗城州府、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首先:有着近千年州府建制的凌云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据考证,从母氏社会起,凌云泗城地域就开始形成壮族巫术文化的存在。随着历史的的变迁、使这一民间艺术物种得以不断丰富、演变成为当今享誉海内外、被誉名为“*壮族巫歌音乐长诗活化石”的“凌云泗城壮族七十二巫歌调子群体系”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距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地方戏剧的活化石”的“朝里北路壮剧及吼瞰歌圩文化”至今保持着古代民间戏曲的原生态,成为中外各地研究民间戏曲艺术和古朴的乡土传统民俗和谐民风,不可多得的活教材。始于明末清初,极具震憾力,体现游牧少数民族的玉洪蓝靛瑶族长号礼仪铜管民乐,以及体现瑶民族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的铜鼓舞、龙凤舞、蓝靛舞、丰收舞。有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布柳河漫歌”的古声乐民歌套曲,为研究古代壮族轮歌、比歌、蛮歌、“普蛮”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轨迹提供了最为可靠详实的资料。

第二,艺种丰富、类别繁多,涵盖面较为广泛。__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地,民族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遍及了凌云各地,几乎涵盖了民族民间手工艺制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民族民间风俗活动,宗教艺术,民间故事,书法艺术,绘画艺术,礼仪传承等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以及民居、服饰、器具等实物文化形态,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要有四大类二十个品种。一是民间工艺制作。主要有刚柔并济、纹饰巧致、巧夺天工、循势而建的“__古石桥群”“石刻工艺技艺”;有色彩葱翠、色泽柔和、温润精细、丰富多彩的“壮族蓝靛染织”民族服饰与格栏棉布纺织工艺;有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形象逼真、书画并驾齐驱的“涯石刻群”;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泗城土司文化”;等。二是民族文化风情。主要有两大风情:第一是流行于壮族主要聚居地的“壮族风情”,目前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壮、瑶族民间艺术有编织彩带、纺织工艺,瑶族巴岩香酿酒演绎、壮族夜婚、瑶族男嫁表演等;第二是“客家风情”,即“高山汉族文化”,集中反映客家汉族生产、生活和风俗情形,由__等客家人迁徒至__后,经长期繁衍发展而成的汉族民俗文化。三是地方戏曲歌谣。主要有流行于泗城、朝里、下甲等地,以演奏传统北路壮剧曲目的“平那祭祀古乐”;有清朝时期颇为兴盛、流行于泗城州府辖区等地的“依过街小调”;有源于耕农们生产生活、牧牛场景的“沙里牛王节”;有茶农们为庆祝茶叶丰收和期盼来年好收成而自发组织的“茶文化节”等。四是民间风土习俗。凌云民族民间风俗古朴丰富,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祭祀祈福所需的“舞龙”“舞狮”、“河灯”、“马灯”、“牛角”;有边走边舞的“瑶钱它”、“踩高跷”、“打托罗”、“关胜游祈”、“门神”、“正月初五抢头鸭”等。

第三,技艺精彩纷呈,各种民间艺术推陈出新。凌云的民间艺术风格独特、精彩绝伦,尤其在工艺制作、地方民歌、戏曲和民间民俗等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在泗城境内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县城地域范围,有大小不一26座石桥,类型丰富。从建筑材料来看,凌云石桥从造型上划分,又有石拱桥、石板平桥、水中桥、风雨桥。尤其是各种石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地方特色鲜明。还有各民族民间业余剧团多达36余家,完全依靠民间自发组团,长年活动,久兴不衰,民歌类别多达二十一种,__成了省、市艺术院校、艺术团体各门类艺术的采风创作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凌云各路民间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__各艺术门类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在体裁上、品种上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本区域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第四,以活动传播影响深远,各种民间文化艺术享誉海内外。在__民旅民间艺术的代表中,北路壮剧、巫调音乐、长号艺术达到了民间艺术的巅峰,成为__走向世界的文化纽带和桥梁,也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生态文化品牌,朝里吼澉歌圩文化是北路壮剧的发祥地之一,是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生态和谐文化,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物种,延续传承数百年成为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支柱,也成为区内外一年一度民俗朝圣的地方,20__年被自治区授予“民族文化艺术之乡”。被誉为“壮族民歌音乐长诗活化石”的泗城巫歌调子群音乐。以其丰富的音乐形式和象形听觉独具特色个性,赢得国内外音乐友好人士的赞誉,上世纪50年代一首以泗城七十二巫歌为原素的《水源洞》唱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唱进了中南海紫光阁,从中央广播电台向世界传播,用__壮族七十二巫歌音乐素材原创派生的许多作品,经过汇演、赛事、茶文化节、传媒等各种平台宣传,赢得越来越多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

二、存在的困难

以__县现状为代表的个案来看,民族民间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社会共识还未有效形成,成效还不明显,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当前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自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形式单一;三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资金严重缺乏。

三、对策和建议

(一)用科学发展观着力深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思想认识

首先是充分认识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特有价值。保护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保护区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重建区域人文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品牌,作为全市文化建设和品位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来抓,认真做好抢救,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传统文艺,热心扶持民族民间传统艺人的各种高雅优秀的传统艺术活动。

二是充分认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特色地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和艺术价值。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越有地域性就越有全国性,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要从浓郁的地方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较大范围内流传、在同一艺术门类中具有代表性等方面入手,科学合理确立一批我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类保护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级抢救与保护范围,并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工作,进一步凸现地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特色和价值。

三是充分认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独特规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流传和发展。要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合理利用,扩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继承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二)各级党委政府要着力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机制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健全全市以及各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机制。一是积极建立领导责任机制。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城乡文化发展纲要;加强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制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二是积极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要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传承开展情况,以市文化主管部门迁头,整合全市及各县各民间传统艺种的“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深入各县基层调研挖掘整理统一操作,同时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形成共同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艺术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三是积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制定实施一些地方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项目,由市政府落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并纳入全市年初经费预算计划加以落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引入项目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合理使用并管理好资金。广泛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四是积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发挥各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各种文化活动展演中心、文化馆、艺术院校、艺术表演团体,科研等单位人才队伍和资源优势,加强资源综合集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4

一、当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遭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忽视

当前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就是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多数民间文学艺术难以得到重视。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艺术,更是难以获得人们的青睐。人们开始注重和追求快餐文化,所以对于传统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的文学艺术的注重就格外的欠缺。例如传统的民间皮影戏,早就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代人们对其的忽视,必然会造成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民间文学艺术缺乏继承人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数已经不多,而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还存在于农村地区,但是新生劳动力的转移也必然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后继无人,这种民间艺术继承人欠缺的现象成为阻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三)将民间艺术商业化欺诈

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必然没错,许多的外来游客非常欣赏当地的民间文学艺术,并且将对其的观看作为一种文化的欣赏,是可以进行盈利的。但是许多时候人们错误的将其作为了商业诱饵,甚至急功近利,只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商业效益,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阻,商业性背后的金钱意味浓重,难以实现民间文学艺术的再创作。

(四)城市建设破坏传统民间文化

城市的再建也是影响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老旧城区的拆迁,必然会导致一些民间的传统建筑被拆除,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艺术难以得到保障。传统民居有着传统的民居文化,这些文化也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对其造成的拆迁现象,更是不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继承与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一)通过立法加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视

通过立法的手段对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是一种比较符合现状的做法。无论是申请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建设相关的文物保护法,都是旨在保护民间艺术。另外面对许多破坏民间艺术的现象,通过立法还可以有效的加以控制和解决。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面对快餐文化的冲击,传统民间文化也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民间艺术的继承人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面对生存,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失传,没有年轻有为的继承人来继承。所以国家要加大对于民间艺人的培养,为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培养更多的继承者。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对于这些积极参与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和继承的艺人,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完成对于民间艺术的弘扬与继承。另外还应该拓宽相应的民间文学发展途径,例如鼓励艺人进行办班教学,或者开办相应的学校,让更多对于我国民间艺术文化感兴趣的人加入其中,共同维护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

(三)避免将民间艺术商业化严重

将民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固然没错,但是要避免商业化严重。通过发展和宣传民间文学艺术,吸引更多的游客,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销出去,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背景之下必须要选择的方向。但是如果一味的注入其商业性,必然会造成民间艺术的变质。急功近利的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将民间艺术快餐化,这就会导致民间艺术的继承受到阻碍。所以要正确的利用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特点,适当发展,更多的是继承和保护,将创新融入其中,并且有效的实现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长远发展和广泛推广。

(四)避免因城市发展建设破坏传统民间文化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要避免在城市发展当中,毁坏过多的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并不是单纯的房屋建筑,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更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一种继承和展现。所以要注重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避免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民居进行拆迁和破坏,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传统民居的面膜,将民居文化做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保留下来,更好的实现对于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将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推向世界。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5

创新,是传统艺术的推动力;创新,就会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创新,才会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只有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艺术家们才有民族的根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天赋,去弘扬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更精彩。

第一部分、继承与借鉴

继承、传承是民间艺术代代相袭并发扬光大的重要锁链,民间艺朮从表面上看似乎某些地方发生了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民族文化历史阶段,民间艺术并没有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殆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结晶,它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我们之所以追寻民间艺术的历史,实际是继承、吸收的体现,是再现到表现的升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是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贵州“南蛮”民族性格质朴、豪放,在其漫长的文明发展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记忆,它那简洁、粗犷、神秘、厚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正是今天我们需要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去辨识、继承和发展。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创新,借鉴要有发挥才是艺术家创新的重要手段,民间艺术的延续离不开传承,而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我们要善于把前人积累的知识“拿来”,烂熟于心,把它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谈得上创新,凭空创造,无异于“沙上建塔”,根本没有基础,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那么,如何在贵州民间风情中寻找底蕴,在这些遗留的民间工艺中寻找借鉴,我认为,只要本着认真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细微的观察方法,便可以透过其丰富多彩的表层探觅出它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在充分掌握前人对这些工艺的一整套理论和技巧后,加上触类旁通的巧妙借鉴与突发灵感,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有別于他人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过:“变者生,不变者淘汰,此乃历史变迁之理,非以优劣衡之也”。如果我们的民间艺术领域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而是死抱住旧的东西不放,陈陈相因,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便是艺术的“民族形式”,也不能固定不变,它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提出来的新要求而不断创新。

第二部分、继承与创新

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民间工艺的传承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中,一定要有它的影响力和魅力。作为地方文化更要受到本土人的热爱和保护。目前,青少年一代受到现代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对宝贵的民间文艺了解越来越少,所以也无法谈上热爱和发扬。因此,惠山泥人的救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应该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舆论导向对娃娃抓起。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不仅仅是学习民间工艺美术中所反映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只有在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崇敬,建立对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从而生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才是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

2、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

3、弘扬中华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体,目前是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今天比任何一个中介都具有威力巨大的作用。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离开媒体就无法完成,大众的传承意识提高,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二、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1、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

2、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在原基础泥料中加入有机植物或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低温烧结新工艺,克服传统惠山泥人的“肌肤”和“外衣”存在保存难、颜料容易剥落和褪色的弱点。提高产品的牢固度,改进彩绘颜料的材质,保证外衣常亮。方便游客携带,便于保存与收藏,提高惠山泥人的艺术档次。

3、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缺少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拯救濒危的民间工艺。

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文化来平衡精神生活,民族民间文化以一种特殊的关切,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对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动,发挥出独特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流

(二)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

民族民间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维护文化的战略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借以传播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坚持文化民族性,维护文化的重要措施。

(五)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年轻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这一部分青少年,接受外来事物居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他们往往注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技术。而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老土”不愿去学和继承。据了解永川朱沱镇的民间舞《肉莲花》、《钱枪》等反映田间院坝丰收时劳动、休闲、欢乐的场面,展示边歌、边跳、边拍打这一劳动人民的民间舞蹈,面临失传,因为会唱会跳民间舞的人已老去,年轻人又不会,也不愿学。这就形成后继无人的情况。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彻实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的东西,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四、着实抓好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人们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一度时期追流行、追时尚之风盛行,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比起名星来说,“下里巴人”的民间艺人,几乎没有多少知名度,甚至成了“土包子”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这种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到了亟须“抢救”的地步。这些文化艺术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如果没有人坚持继承、保护,就不可避免地对民间文艺逐渐淡漠,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礼仪、节庆文化遗产就不断的消亡,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老艺人掌握的传统节目、剧目和表演技巧,得不到复排和传承。使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逐渐瓦解、消亡或灭绝。当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抓经济忽视了社会的民间艺术,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就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灰飞烟灭。到那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无法显现,如果人类精神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来滋养。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选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我们应当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只有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保护下来,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精髓,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将优秀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保证。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途径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采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科学的扬弃,来创造和熔铸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是历史的要求。针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面临的严峻势,如何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就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浅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尚无一席之地,没有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只是通过立法的程序规范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与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法律保护,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制度《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和保护法规,这才有利于民族民间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确立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

(二)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是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职责,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领导下,文化部门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给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三)经费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保证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给予复排民族民间文化需要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保障。要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必须保证经费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经费的保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列入专款。同时加强专款支出管理,确保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搞好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环节。

让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旅游、大量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版等形式,让民族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要将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使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民间艺术。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传承与保护必需的要求。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6

西域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的宝库,为我们进行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现代设计中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与其融合,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民族艺术宝库如何利用的棘手问题,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完全的“拿来主义”,必须融入一定的创新手法,进行新层次的解构主义,才不会导致西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停滞,不会使在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而无设计可言。然而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综合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因素,因此,要想发展民间艺术,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能够驾驭多个艺术领域的能力。西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难点就在于如何将西域民间艺术的艺术精髓、艺术灵魂、艺术底蕴恰到好处的融合在现在设计中,那么只有正确的传承与发展西域民间艺术,将西域民间艺术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从而形成新的艺术生命,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西域民间艺术。

二、西域民间艺术传承与现代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西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西域民间艺术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真正了解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区域文化艺术才能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我们对西域民间艺术的发展不能是单纯的重复性传承,而是将其继续创新、冲破陈规、摆脱约束,从而形成崭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在西域文化中,飞天艺术以及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文化图案是我们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传统的西域民间艺术其传播者大多数为佛教、伊斯兰教信徒以及生活在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如何做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及需求,就必须由现代设计师通过现代手法重新发展和传播西域特色,才能将西域民间艺术进一步弘扬与发展,让更多人去接受西域的伟大艺术。

本世纪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工业生产革命的推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然而世界文化艺术的突飞猛进,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随着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寻求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对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领域在观念上、功能上、语意和形式表现上,都备受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现代设计师吸取西方艺术精华,并学习、模仿西方现代设计师的特点,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内不断学习和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理念的新道路。同时在国际化的浪潮下,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对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传统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性的影响,中国本土艺术设计的发展不只需要走出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同样需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艺术中深刻发掘。此时,相对较为独立、较为保守的西域艺术来到我们的视野中。此外,西域民间艺术在被现代设计所借鉴和使用中,由于艺术传播所具有的活态流变的性质,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是再一次艺术理念上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要面对“变异”与“发展”的问题,“发展”中是完全保留原状,还是在“变异”中寻找突破,实际上,在西域民间艺术的传播中,始终保持与历史时代的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传承与发展并存的状态,故而在现代设计中的西域民间艺术虽然有变异,但仍然存在基础的一致性,保持着应有的特质。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想对包括西域民间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全面的文化、知识为起点,全面地审视民族传统艺术,通过多方面、多层面的交流与碰撞完成对民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断运用最新的方法论,全局性的反复审视,确保保存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同时,要把握艺术本身是人类感情的创造性表达方式,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不竭动力,因此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是创新的积累和结晶,不断创新是民族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创新与继承是统一的,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民族传统艺术保存与发展需要融合创新因素,才能随社会发展共同前行。

三、结论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现代平面设计融合借鉴创造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生活的缩影,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养分,从而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所以说,包含民间艺术在内的民间文化称其为“母形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摇篮,民族文化之根。现代许多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欣慰之至,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

1.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现状

民间艺术是流传于历代民间,为劳动人民的生活而服务的,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是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同样民间艺术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追求“热烈”和“幸福”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主题。如果说民间文学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得到重视并加以保护的话,那么民间艺术资料的征集则显得有些落后,资料的遗存也在逐日减少,而且目前收集的难度也增加了,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品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

在国际化的影响下的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民族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现代平面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现代平面设计中既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低弱的声正在维系着生命,因此,如何认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传承与发扬,将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

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2.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

今天,我们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实世界,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对中国传统艺术带来的冲击,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认清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成为当下设计应认真研究的课题。如果背离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一味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唯西方现代艺术马首是瞻,简单地挪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的个性。

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不是西方的艺术设计的翻版,不是“旧瓶装新酒”,也不是“中国的装饰+西方的结构”那么简单的拼凑。它应是处于民族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层面中,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世界当今潮流的崭新样式。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资源,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2.1现代平面设计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新载体

通过民间艺术与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从形式、内容、动力性和市场等方面把民间艺术运用到实际的平面设计中,从而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实际产生影响。通过提炼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形式美的法则中,具体表现为在合乎主题的基础上达到深化和凸显的作用,平面设计成了一种民间文化的有效传播载体。越来越多的平面设计师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它是一种能够深入表现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艺术形式。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传统“喜相逢”图形,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

民间艺术的创作是自由的,完全是人民群众情感真实、自然的流露,所以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一种主观想象的集中投入。对于瑞兽与祥禽的创造,充分表现出民间艺人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让你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使平面设计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扬提供了全新的舞台。

2.2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独特的创作素材

我们提倡现代平面设计要“回归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感,寻求一种稚拙、简朴、粗犷而又自然的境界。民间艺术自然材料的运用,“化腐朽为神奇”,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巧妙地结合,“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都给平面设计以自然的美感和无限生机。平面设计必须尽力创造自然、淳朴、简练的风格,满足人们的心理渴求。民间艺术作为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结晶,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的乡情和质朴活泼的性格,永远给人们谜一般的诱惑和不尽的深沉的启示。

现代设计中汲取了大量的民间艺术的元素,这就使得我国的现代设计在世界现代设计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吸引了很多设计师积极采用传统民间艺术作为设计的表现和手段,它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丰富寓意、纯真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8

(一)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侵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面对新鲜的事物与思想,各民族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开始跟随现代生活的发展步伐,而逐渐地开始抛弃自己原有的一些传统民族艺术形式,而只是把这些艺术当做是赚钱的工具,最终导致传统民族艺术的流失,使得国家失去了一项引以为傲的“瑰宝”。导致我们的现代文明在生活上与传统民族艺术出现冲突。

(二)思想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如何发展中国经济,如何提高中国综合实力以及军事实力则成为了每个中国人所关心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开始忽视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与保护;面对如此强烈的物质需求,使我们的精神领域开始出现腐败、俗化,而消磨了我们原有的传统民族艺术的思想,最终于传统民族艺术开始出现思想上的冲突。

(三)行为方面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本族的行为,是自己所要遵循的规定。但随着现代文明在少数民族的深入和影响,一些民族开始变得不满足于传统艺术的发展速度,开始放弃自己本族的传统艺术,而开始兴起了现代文明中的一些快餐文化,淡化了传统艺术中的一些有利的因子,导致了传统民族艺术在行为上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由此看出,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小。那么,面对现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是全社会的要求。

二、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促进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和谐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呢?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加强政府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

要做到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最为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力度,实施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来鼓励少数民族对本族艺术的保护,并可以通过对该艺术人才的选拔,将传统民族艺术搬上国家性的舞台,同时让现代的“文明人”看看真正的传统民族艺术,让所有人都领略到传统民族艺术的精髓。

(二)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发展相结合

虽然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有冲突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没有相互关联之处。那么,我们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些相互关联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发展真正地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例如,中国传统民族中的文字与现代书写的融合,传统民族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的相互结合,再如将传统的民族服饰融合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上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与发展,更能够在世界上展现出真正的属于中国的美。

(三)加强传统民族艺术的教育

想要将传统民族艺术真正地传承下去,就一定要做到紧抓教育。因为,教育人类之本,通过教育,才能够让下一代认识到、并传承上一代的知识成果。那么,为了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与传统民族艺术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人才,为社会文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和谐发展的建立培养出更多建设性人才。

三、将传统民族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现代文明之所以与传统民族艺术相冲突,还有一大原因就是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分裂,而使得现代人无法感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气息与渲染,而少数民族的人们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冲击。所以,我们可以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的生活相互结合起来,使二者融合为一体,这样既能够不断地促进现代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与接收,还能够帮助少数民族适应现代的生活,逐步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名族传统艺术保护区

当然,面对各族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够忽视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瑰宝,是不可以流失的,是要不断传承下去的。那么,当地的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区的形式,将一些即将流失的艺术保护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及发展了现代文明,又传承了民族传统艺术。

(二)传统民族艺术对于现代文明建设重要性

传统民族艺术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更是整个社会的瑰宝和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在现在看来,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显得冲突不断,但是若没有传统民族艺术为基础,我们又将怎样发展起现在所谓的“文明”呢?所以,本人认为,传统民族艺术对于我们的现代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l)传统民族艺术为我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我国的现代文明是从“”中所提出的“反对儒家文化”所开始的,但是这里所说的“反对儒家文化”并不是指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去其糟糠’,,也就是说,我国的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民族艺术的“去其糟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后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毛邓思想的提出,一直到今天的“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试问,若没有这些传统的民族艺术的保驾护航,这些先驱们要怎样找到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的呢?所以,传统民族艺术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基础与保障。

(2)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的代表:现代文明不论发展的多么辉煌,多么成功,它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的代表,因为它是全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传统民族艺术不同,他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就比如说一提“京剧”,有谁不会想起中国?一提起“丝绸”,有谁会怀疑那就是中国呢?所以,传统民族艺术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正是因为传统民族艺术中所表达出的思想与情怀,为我国的建设者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思想保障,不断地维持着他们的思想,使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从而保证了我国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若没有这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思想约束,我们还能够建设出现代的中国吗?民族传统艺术是我国发展的思想保障以及软实力培养的前提,所以,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重视传统民族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是极其重要的,且更是必要的。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9

1.1川东地区经济基础的断裂

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以往其经济基础是以祖群、宗族的供给为基础,且形式较为单一,农业生产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开支是在这些收入中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同时祖群内部也会缴纳部分份子钱作为本宗族活动开展的经费。传统的经济结构下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所需的经费支出较为稳定,不受外部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现代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经济结构断裂,分田到户的政策在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依靠祖田、祖山收入维持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运行的基础,传统经济结构下所维持的祖群、宗族统一性、一致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为单元的个体经济形态,这使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开展受到了极大限制。

1.2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

青壮年是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正常开展的保障。川东民间群众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孕育了当地浓郁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青壮年继承与发展父辈留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必然。但是,外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打破了川东民间的稳态,群众这种兼容并包与渴望走出川东的迫切心情迎合了这一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走出世代耕种的土地,走向大城市,并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种劳动力的流动迁徙,致使当地开展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人”的因素缺失,由于一些老的民间艺人相继离世,这些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得不到继承传播,最终慢慢走向消亡。所以说农村青壮年人口的迁徙致使了当地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产生了断层,最终致使其传承传播途径阻断,最后慢慢消失。

2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路径

2.1打造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

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面面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并接受这一状态,而不是极力排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如何适应当前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重要的问题源。这里我们设想建构适应当地发展的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发展圈,综合利用当地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以此促进艺术文化发展,如:可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图像化,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介广泛的宣传、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川东文化,并吸引他们到当地感受其文化的浓郁。

2.2形成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多元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提高,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表现出的文化一元结构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在弘扬其健身文化、娱乐文化同时,需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模式。首先,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调适性,通过民间传统艺术参与,处理好居民间的矛盾纷争,稳定社会关系;其次,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社会交往性,将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开展看成是居民进行的一种文化信息交流、共享过程;第三,可拓展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文化存储性,综合运用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的存储性,实现民间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

2.3促进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经济增长态势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川东群众的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他们也希望通过在外面的努力工作,使家庭更加殷实,生活更加充实,当地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设想建立以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产业为载体的经济持续增长发展方式以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演艺产业部门、以弘扬川东龙舞艺术形态项目,并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标志;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工艺品产业部门,以工艺品出售带动当地文化产品的发展;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龙舞艺术技艺传授产业部门,形成以教育、技艺传授为一体的技艺传授体系;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传统龙舞旅游产业部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川东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研究认为川东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形态的发展困境主要有:当前社会的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川东地区经济基础的断裂、川东地区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等。

3总结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间传统艺术

我国是文化大国,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方面重要的代名词之一。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设计艺术中的有效运用来说,不仅能有效提升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为作品融入典型东方文化的气息,同时还能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一、在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民间因素进行有效的利用,不管是对于艺术设计来说,还是对于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对艺术设计发展领域的有效推动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极富民族特色。比如就民间的一些编织工艺或者是刺绣工艺来说,都是通过纯手工打造的天然事物,如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如图中所示,这些果篮不仅能盛东西,同时在设计上还颇有一番讲究,除了使用之外,还能发挥一定的装饰和点缀的功能。将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放在整个设计艺术领域,不仅能推动艺术设计形式的发展,同时还能对我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效的发展和保护。

(二)设计价值观的有效转变

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来说,大多比较简朴,对于推动绿色设计的理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运用的话,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改变设计者的相关设计理念,同时还会影响使用者或者体验者的审美标准。比如在绿色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的设计元素,如果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一些重型或者是原材料较为贵重的材料,会给人极其浪费和奢侈的感觉,客户或者使用者在接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某些顾虑;但是如果设计者在对使用者爱好和倾向进行有效了解之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利用一些民间工艺画龙点睛,不仅可以改观整个艺术设计的风格,同时,对于营造一个绿色的社会生活氛围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承

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有效拓展艺术设计的领域,增加更多的设计元素,还能对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起到一个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就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来说,现阶段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难题,许多民间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推动正在渐渐消亡。因此,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不仅是对艺术设计领域的推动,同时也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相应的空间和机会。

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更好的利用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现阶段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运作环节,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将民间传统艺术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呢?首先是绿色观念的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奢华,再到简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设计领域也开始面临返璞归真的境遇。在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不仅是时势所趋,更是对群众审美需求的满足和应允,但是,在设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依旧采用高调奢华的装饰风格,除了个别是因用户要求之外,其他很多都是自行设计的。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潮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树立相应的环保理念,只有对相应的设计理念进行转变之后,才有可能将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真正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艺术中;除此之外,一些设计师协会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设计理念的问题,依据时展要求,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应落实到具体的设计要求里。其次是转变群众审美理念。需求产生市场。在设计艺术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的利用除了转变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外,还应对民众的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转变。作为设计师来说,如果在为客户设计的过程中,客户已经明确提出了设计的要求,那么设计师是没有理由根据自身的喜好对整个设计风格进行调整的,除非是在说服客户的情况下。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有效利用的时候,还应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进行有效的提升和转变。

除了这两个前提条件和铺垫之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想要对民间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清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具体内涵

就当代的艺术设计来说,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各种设计元素可谓是信手拈来;而就民间传统艺术元素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来说,还属于新鲜元素,设计师在对其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相应的难度,主要原因是设计者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含义并不了解。鉴于此,如果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想要对民间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效利用的话,首先应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要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在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中才知道在哪些地方适合用哪些元素。

(二)设计手法的转变

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有着很大的区别,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设计内涵之外,还体现在设计的手法上。在设计艺术中如果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利用的话,必定要选择一种适合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手法,追求设计的整体和谐度。如果设计的主元素是民间传统艺术,但是却又过多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操作的话,不仅无法实现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初衷,还有可能带去相反的效果。因此在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利用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手法与元素之间的搭配程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民间传统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来说,不仅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拓展,同时也是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设计艺术的过程中对一些传统的元素进行有效利用,不仅能够对现阶段社会的绿色环保口号进行号召,同时还能对整个艺术设计界的设计趋势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设计者在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理解,争取在充分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将设计艺术和民间传统艺术融合到最佳境界,从而提升设计的艺术美感、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感。

参考文献

1段洁馨.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延续[J].文教资料,2009,(02).

2何庆华,许佳,马云林.对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探索――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关系[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1).

3杨蕾.浅析民间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发展与传承[J].美与时代(上),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