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7:07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1

现将我县养牛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养牛产业基本情况

黄平县发展养牛产业二十余年,有较好的养牛基础,在“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的关键时期,我县把发展养牛产业作为带动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科学布局规划、整合资源资金、创新发展思路、深挖黄牛产业“活黄金”,取得了较大成效。截止今年8月,全县牛存栏5.6411万头,出栏2.5583万头,销售收入达5亿元。现有年出栏10头以上专业养牛场97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牛场33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牛场12个,龙头企业农博翔公司于2019年4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目前黄平肉牛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肉牛养殖产业正成为全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农民脱贫增收新的途径。

二、主要措施

(一)创新规划机制。一是精准产业定位。种草养牛是我县的“一县一业”,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靠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养牛产业的带动效应,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精准产业布局。以旧州、新州、谷陇、野洞河、上塘、浪洞、纸房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按“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原则和“农牧结合、饲草分离”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实现量的增加,形成规模优势,为我县打造成为养牛强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融资机制。农行黄平分行、县农商行、县村镇银行分别推出“牛保姆”、“旺牛贷”、“鑫奔奔”等为养牛产业发展量身打造的贷款产品,积极探索活牛等生物性抵押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的试点建设,争取金融扶贫贷款资金,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寻找突破口,切实解决养牛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创新保障机制。一是技术有保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对养牛产业的支持,加强科研院校与养牛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以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草科所、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加快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攻关和应用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防疫有保障,充分发挥各级畜牧技术推广站在行业科技能力提升与技术服务指导的关键作用,切实加大优质杂交品种的选育、常见病防控、犊牛生产性能提升、牧草均衡供求模式等科技应用与推广力度。三是饲草有保障,利用“粮改饲”项目对养牛户种植青贮玉米进行补贴,今年已种植青贮玉米面积1.22万亩,全年种植优质牧草2.45万亩。四是风险有保障,利用肉牛养殖保险补贴政策,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发展模式。一是产业发展全链条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体签订发展协议,共同成立SpV公司,加快养牛产业发展,落实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以农博翔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充分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能繁母牛代养模式,银行通过保单质押、活体抵押、企业担保等多种形式为养殖户解决融资难题。目前有48户农户申请1200头能繁母牛的代养意向,已发放112头,预计今年将发放能繁母牛500头。通过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全牛宴”、加强肉牛交易市场建设等措施,促进肉牛及其产品市场流通,实现肉牛饲养、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二是产业发展全县整体推进。通过与贵州黄牛集团签订发展规划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按照“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建立养牛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全县11乡镇立足实际,选择性地创办2-3个标准化养牛示范点,年出栏达到100头以上。同时推行联户合作模式,龙头公司与养牛场、养殖大户、农户结成养牛同盟,在融资、引牛、饲养管理、销售等环节全程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是养殖结构不合理,基础母牛存栏量少,育肥牛存栏量大;二是品种差异大,养殖效益不明显;三是立足于自身发展弱,外地购牛现象普遍存在。

(二)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较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养殖效益低。

(二)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我县养牛企业少,个体规模小,生产不稳定,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竞争不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风险。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调整养殖结构。加强能繁母牛代养模式的推广,扩大试点范围,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自繁自养。

(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和培育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融合一、二、三产带动养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附加值,提高养牛效益。

(三)强化资金保障。要按照“一县一业”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加大对种草养牛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聚集发展。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2

XX县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十五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聚焦招商引资,聚焦工业突破”,扎实工作,奋力开拓,上半年工业经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一是主要指标高幅增长。1-6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同比增长25.3%;主营业务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37.2%;利税总额1.83亿元,同比增长56.1%。二是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全县化工、纺织、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利税总额1.65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工业的89.1%、89.5%和90.2%。三是项目推进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县引进县外各类资金实际完成投入6.5亿元,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4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上报市三百工程重点开工项目12个,占市计划的120%;重点竣工项目10个,占市计划的125%;重点储备项目3个,占市计划的60%。四是工业用电同步增长。全县工业用电量达785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达5175.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9.1%,占全口径工业用电量的65.9%。

上半年我县工业经济虽然运行态势较好,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生产要素仍有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用工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经测算,全县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6亿元,用工缺口5000人左右,已影响到部分纺织服装类企业的生产。二是宏观因素带来影响。国际油价上涨、纺织品设限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尤其是化工、纺织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重大项目突破缓慢。上半年我县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虽然成效明显,但是在重大项目、外资项目、产业链长的项目的突破上进展缓慢,与年度计划相比存有一定的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下半年工业经济“双过半”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狠抓生产要素协调,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一是加大资金协调力度。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主渠道作用,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7月份我县将组织一次银企对接活动,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前期工作,预计此次活动可落实授信资金7亿元以上。同时利用担保公司这一平台,加大资本投入,扩大担保规模,进一步化解资金瓶颈的制约。二是帮助企业协调用工。组织召开企业用工座谈会、企业用工招聘会,在媒体上加强企业宣传,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构建和劳动力外引工程,切实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难问题。同时帮助重点企业引进急需的技术人才,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推动我县工业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抓好电力运行调度。做好全年电力供需态势预测,并结合不同阶段企业运行状态,及时做好用电增容和服务工作,不断完善错峰、避峰方案,确保企业快速、健康运行。

二、狠抓重大项目突破,确保完成“三百工程”。一方面主攻招商引资。在全员招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招商分局的作用,突出招引重特大项目。对重大项目信息坚持县领导挂钩跟踪、洽谈;对重特大项目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确保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管理。及时督查项目实施进度,月度印发项目建设简报,公布项目实施进度,构建项目建设的促进机制。积极做好项目会审工作,确保提高项目投入强度;发挥政策调节作用,扶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凡是向上申报享受扶持政策的项目,一律在“三百工程”项目中选择上报,让重点项目优先享受扶持政策,力争实现重大项目“招得来、留得住、快达效”,确保三百工程按期完成。

三、狠抓重点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努力培植支柱产业。化工产业围绕拉长产业链条,纺织产业围绕做强棉纺、做大服装、发展织造,机械行业围绕纺机整机、泵阀制造和汽车配件,努力在集群发展、环境营造、产业招商和行业协会组建四个方面取得突破,着力培育精细化工、服装、泵阀等重点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二是着力打造骨干企业。对8家“一亿双千”企业和42家“一千双百”企业,实施分类指导,加大服务力度。对华宝、金昉2个排头兵企业,帮助实施8万锭紧密纺和5万锭精梳引进项目,不断发挥其对全县纺织行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对万恒、苏盐等成长型机械企业,重点引导其搞活生产经营,加大技改投入,快速成长壮大,以带动全县铸造、机械行业的整体崛起;对吉然、瓯华等重点化工企业,鼓励其追加后续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亿元以上销售规模。三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把企业改制改组、结构调整与规模培植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向外推介资产质量好、要素优势强、发展潜质高的企业,吸引外地大企业、大集团参股投资;另一方面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土地等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聚,进一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3

__镇党委、政府(20__年12月10日)

现根据通知要求,将我镇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和来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工业基本情况

1、20__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20__年1-11月份,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9.1亿元,同比增长35.7%,占市交计划的99.5%;销售收入18.83万元,同比增长35.2%,占年计划的99.6%;利税1.54万元,同比增长33.9%,占年计划的134%;利润7789万元,同比增长35.1%,占年计划的35.1%;工业增加值4.14万元,同比增长36.2%,占年计划的36.9%。其中,20家列统工业企业产值实绩11.58亿元,销售收入11.38亿元,利税5457万元,利润1858.2万元工业增加值2259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1.1%、92.7%、141.1%、94%、84.8%;工业产值占总量的60.6%,已占据整个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2、重点产业生产情况

截止20__年底,入园企业达36家,其中南区30家,北区6家,竣工投产项目21家,在建项目7个,结转竣工项目4个;已投产运行的企业中,工业产值实绩达11.18亿元,销售9.97亿元,利税5850万元,利润47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1%、42.8%。26%和30%;分别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54.5%、54%、41%和61.98%。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家(兴化市震达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和荣盛铜材厂),产值达5000万元的企业2家(江苏贝特制衣有限公司和兴化市宇森稀有金属制品厂),产值达20__万元的企业3家(兴化市华东锌业制品厂、兴化市板桥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和兴化市宏联纺机有限公司);税收过百万元的4家(兴化市震达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兴化市荣盛铜材厂、兴化市华东锌业制品厂和兴化市宇森稀有金属制品厂),税收过80万元的8家(忝采制衣、朝阳化工、星锌冶化、贝特制衣、__保温、宏联纺机、板桥宠物和板桥水泥)。

3、招商引资实绩情况

20__年招引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2.2亿元,实际到账资金14500万元(含美金300万),同比增长26.08%,完成市交计划1.5亿元目标的96.68%。其中,投资6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投资3000万元的项目1个,投资20__万元的项目3个。

二、来年工作措施及目标安排

20__年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工业总产值22亿元,营业收入21.6亿元,利税2.35亿元,利润1.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3%、32.6%、48.3%和46.9%。其中,园区工业产值12.5亿元,营业收入12.25亿元,利润1亿元,利润5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2.8%、49.94、42%和35%,分别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62.5%、62.5%、57.14%和57%。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全镇上下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高效,攻坚克难,团结拼搏,以开阔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力度。继续强化招商引资第一要着意识,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调整好招商策略,继续推进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注重多领域招商,大力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开发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突出优势招商,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为载体,重点围绕有色金属、电子两大新的支柱产业,推进招商引资新突破。20__年全年招商引资确保1.5亿元,引进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引进20__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

二是加快园区载体建设。发挥交通道口优势,继续放大园区效应,举全镇之力做强民政工业园区,使一切要素向园区倾斜,特殊政策为园区制定,项目向园区集中,资本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配套完善园区路、桥、电、通讯、绿化、亮化、给排水承载能力,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创造条件。

三是积极做优投资环境。针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强园区服务队伍建设,强化招商引资“一条龙”服务意识,构建项目洽谈、开工建设、生产运行三大服务体系,对入园区项目的落户和建设,坚持实行重大项目会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项目全程帮办制度,为客商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使__真正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

四是全力培植规模企业。认真组织实施“1131”工程,即:全年新增1家产值过亿元企业,新增开票销售过5000万元的企业1家,新增开票销售过20__万元的企业3家,新增开票销售过500万元的企业10家。通过“三比三赛”活动,引导企业不断裂变、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支柱规模企业。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4

大家好

今天,各位领导和韩国朋友到巨野考察林业发展情况,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支持,必将对我县林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和朋友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我把巨野县林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作简要介绍,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县概况

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菏泽市。全县辖个镇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个行政村,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公顷,沙荒及宜林地面积万余公顷。

县是农业大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棉花,先后被国家确定为总理基金麦棉两熟高产开发试验基地、优质棉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饲养繁育基地。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为总抓手,以结构调整和膨胀经济总量为重点,以优化环境为保障,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农业产值达到亿元,其中,林业产值亿元,占农业产值的以上。林业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林木资源情况

近年来,我县把林业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富民强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政策鼓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等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林业的热情,林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万公顷,其中用材林万公顷,防护林万公顷,经济林万公顷。已林网化面积万公顷,已间作化面积公顷,村镇树总株数万株,人均株;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其中为黑杨;年蓄积增长量为万立方米,生长率为%。××年,全县木材消耗量为万立方米,其中民用材万立方米,生产性用材万立方米,其它用材万立方米。年调进木材万立方米。同时,我县的木材加工也已初具规模,木材加工企业达到余家,小规模,大群体的市场优势已经显现,出现了太平镇等木材加工专业镇和万丰镇后王庄等一大批木材专业加工村,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三、投资林业的优势与前景

(一)交通运输便利。巨野县东依津沪铁路,西邻京九铁路,新石铁路穿境而过,国道与德商公路等条公路纵横交错,日东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县城公里的嘉祥机场通航京、津、沪等大城市。巨野县距海上最近的港口是日照港,新石铁路、日东高速公路可直达港口。青岛—菏泽直通口岸及集装箱场站已开通出口货物出了菏泽海关,向东沿胶济铁路至青岛港后,就可直接漂洋过海到达各地;向西沿欧亚大陆桥出新疆口岸直接到中亚各国,陆地、海上运输方便。

(二)资源条件充足。一是水资源丰富。巨野县属淮河流域,分万福河、洙赵新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在公顷以上的河道条,总长公里。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巨野县长年平均地表水亿地下水亿引黄水万,完全能够满足各种项目建设用水。二是劳动力充足。我县现有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达到万人;目前共有专业人员万人,其中涉及农、林、水、牧、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人,可为林业发展提供强大劳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土地充足。我县为黄泛平原区,土层深厚,土壤较为肥沃,境内风沙化土地万公顷,低产薄田万公顷,这些土地均适宜发展林地,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四是气温适宜。我县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为,全年无霜期天,适宜树木生长。

(三)合作方式灵活。在林业发展上,我们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探索了三种合作造林模式。一是可以购买现有林木资源。××年以来,我县通过统一规划,发展了一批速生丰产林,主要分布在公路两侧和部分沙地,面积达万公顷。这部分林地为优质速生杨,比较集中,有一定规模,品种比较好,管理方便。企业可以采取直接购买活立木的方式,投资于森林培育项目,缩短周期,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二是可以租地自植自育。外商采取独资经营的方式,从农民的中租用土地,租地后统一植树,统一进行田间管理,并提供生产资料及组织采伐销售。三是可以合作造林型。企业在注册公司的基础上,提供项目建设资金、生产资料资金和采伐销售的流动资金,并负责制定管理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培训,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和田间管理,最后企业以合同价格收购木材或分成,分成比例一般可达到收入的左右。这一方式投资小,好组织。

(四)投资效益可观。如在我县投资杨树速生丰产林每公顷造林需投资元(其中,苗木元,整地栽植元,施肥浇水元,其它元),营林一个周期按年计,需资金每公顷万元(其中,幼林扶育元,施肥浇水元,病虫防治元,其它元)。营造每公顷速生丰产林每个周期(年)总收入为万元(其中,间作收入元,木材元,枝桠材元,其它元)。按此计算,每公顷林地纯收入可达到万元,平均每年万元。

(五)投资政策优惠。近年来,为扩大开放,吸引外部资金,我们制订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所有外来投资者全面按照“税赋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给予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县里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个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实行了“一站式”服务制度。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行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制度,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各位领导、朋友们几年来,巨野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全县营造一个气正、风清、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巨野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空前高涨,内部的要素正在被激活。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当前巨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巨野经济的腾飞已为期不远,选择在巨野投资就等于选择成功。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5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事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我中心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全员发动,营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舆论氛围。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开展以来,严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行动目标,持续召开推进会议,传达县委县政府及交通运输局关于扫黑除恶的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营造舆论宣传氛围,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学习,引导群众和广大职工自觉同黑恶势力作斗争。结合我单位实际,建立领导小组,设专门办公场所,由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在各个养护中心、拌合站等地制作图版5个、设立举报箱1个,建立工作群1个,悬挂宣传标语6幅、发放宣传单40余张,走访企业5家,个人12人次,发放线索摸排表20余张,发动群众和个人40余人次,开展路警联合执法7次,通过以上形式加强舆论引导,形成工作声势,营造浓厚氛围。同时,鼓励、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举报、提供线索,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各界群众对“扫黑除恶”工作的认识,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扫黑除恶”的良好态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二、加大力度,形成合力,重点摸排。

为确保专项行动打出声威,打出实效,站各部门紧紧围绕预定目标,突出重点不放松:强化线索摸排,严厉打击涉黑涉恶势力。对货运车辆、运输源头单位、沙场等重点行业深入走访摸排线索,切实做到有黑必打、有恶必除;对公路项目承建或招投标过程中,易发生强揽工程、恶意竞标的黑恶势力在实施公路建设项目过程中,易发生对征地、拆迁等进行煽动闹事的黑恶势力进行排查;认真梳理排查因公路工程建设引发的土地矛盾纠纷,对路田分家、路宅分家中出现的矛盾源头及时做好化解、维稳工作,排查在公路工程建设中非法强揽和欺行霸市行为,做到一发现苗头就配合相关部门予以打击,在路遇环境整治工作中,路政巡查人员发现胜利至江桥东环路丢失安全警示标志牌、标志杆十余处,已经报案,同时在危险路段及时补置标牌,避免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对损坏路产路权行为发动群众进行举报,使一些不法分子没有滋生的土壤。加强内部信访稳定工作,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扎扎实实做好我站的“打黑除恶”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和内部安全稳定。

三、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新胜利。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扫黑除恶工作,认真学习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交通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全中心的广大干部职工从讲政治、顾大局、明大势,坚决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出发,持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真正把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化农村公路事业发展环境纳入日程,坚决打掉背后的“关系网”和“保护伞”,着力解决涉黑、涉恶、涉乱问题,形成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切实增强我站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6

一、存在困难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高。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投入产出少、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有的技术型企业虽然成立了企业内部研发中心,但是技术水平相对还比较低,没有高层次人才和先进研发设备,研发投入产出比较低,距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认定还有不少差距。县内也缺乏专业化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对科技产业的服务能力薄弱。

二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县科技财政投入及社会投入总量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与发展需求和上级要求差距都较大。一是我县支柱产业比如房地产业、矿产开采业等为GDp贡献很大,但是这些产业主要依靠要素成本低、资源环境成本低的发展模式,其生产方式一般也是遵循传统生产体系,研发投入也少之又少。二是该数据为每年年底由企业自行通过直报平台上报,企业对该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上报研发费用统计数据时准确性较低。三是企业自主上报的主动性不高,企业存在“怕麻烦”心理,宁愿“少一事不愿多一事”。因此离全市平均水平和临沭县、经开区等发达县区差距还非常大。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落后。我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家,而且这几家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也相对薄弱,缺少技术含量高,对地区发展有显著牵动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更缺乏超大型项目。目前筛选出准备上报的***家企业,其自身条件离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的核心专利都是通过转让获得,而不是自主研发获得,企业成长性指标也不高。

四是创新创业人才缺乏。我县研发创新平台少,行业高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较为稀缺,尚未形成人才聚集效益。

五是科技服务力度不够。服务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科技创新政策的运用还不够充分,不能满足企业的综合需求,致使部分企业对科技惠企政策等方面了解不够充分,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技项目时积极性不高。 

二、建议

一是搞好宣传加强指导。大力宣传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让企业充分认识科技投入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培养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树立依靠科技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理念。同时引导企业合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组织企业积极申报上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利用好上级部门财政资金;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科技型企业涉足资本市场,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力度。

二是加大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度。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技术开发及引进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处理好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关系,注重科技含量,多引进一些技术密集型项目;支持企业建立科研中心、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加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方面在充分挖掘现有工业企业基础上,利用我县是农业大县的优势,在农业高企培育上做好文章,另一方面是做好对新上高新项目的培育引导,引导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加快发展。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7

一、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主要特点

1.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2007年,我市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309.80亿元,位居九县(市、区)第五位;2008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423.49亿元,位居九县(市、区)第二位;2009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455.16亿元,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577.98亿元,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671.96亿元,2009、2010、2011连续三年应税销售总量位居九县(市、区)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311.44亿元,位居九县(市、区)第二位,仅比经济开发区少5.24亿元(反馈数),在全省52个县(市)中位居第12位。通过数据比较发现,“十一五”以来,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去年应税销售数已是2007年全年总数的两倍多,今年上半年应税销售数已超过2007年全年的总数。

2.发展速度实现新提升。从工业应税销售增幅来看,近几年我市均保持一定增长,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别为36.70%、7.48%、26.98%、16.78%;从工业实缴税金增幅来看,也均实现较快增长,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别为39.02%、18.31%、30.38%、22.89%。2012年上半年工业应税销售同比增长8.42%,增幅比平均水平(3.99%)高4.4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0.27%)高8.15个百分点;剔除熔盛总量,上半年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280.87亿元,同比增长10.71%,增幅高于平均水平6.7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44个百分点。

3.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市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已形成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三大新兴产业,机械冶金、纺织服装、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7.3%,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应税销售95.9亿元,同比增长21.2%,占规模工业应税销售比重为15.9%。今年1-6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应税销售72.2亿元,同比增长9.9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88个百分点。

4.骨干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我市坚持实施大产业、大企业培育战略,加大政策、资源、服务倾斜力度,通过市镇两级共同推进,骨干企业培育逐年取得突破。截止2011年底,全市应税销售超2000万元规模企业已达435家,比2010年净增101家,比2009年净增134家;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已达91家,比2010年净增18家,比2009年净增33家;实缴税金超1000万元企业已达46家,比2010年净增8家,比2009年净增24家。今年1-6月份,我市前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应税销售190.18亿元,同比增长11.65%,高于全市规模企业平均增幅5.09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的74.69%,拉动全市增幅2.68个百分点;前百强企业中,超10亿元企业3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40家,其中保持正增长的63家,增长面为63%;前百强企业累计净增应税销售19.85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应税销售增量的82.5%。

(二)存在问题

1.主要指标增长趋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时,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应税销售总量(455.16亿元)、增速(7.48%)、占比(14.37%)均位居九县(市、区)第一。但到2010年时,我市应税销售增幅只有26.98%,低于平均水平3.72个百分点,位列第七,占比重下滑到13.96%。2011年,我市增幅下降到16.78%,低于平均水平3.55个百分点,位列第八,占比重又下滑到13.36%。今年6月份,我市总量和占比双重第一的位次被经济技术开发区取代,总量少于开发区5.24亿元,占比重更是下滑到12.73%,低于开发区0.21个百分点。总的看来,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虽然不断扩大,但在兄弟县市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下,我市与兄弟县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领先位次在被赶超(海安县2009年时应税销售比我市少107.07亿元,今年6月份时仅比我市少19.49亿元),应税销售总量、增幅、占比等整体呈现趋缓态势。

2.产业结构仍需完善。尽管我市十大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产业集聚集约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够完整,本地配套程度不高。有些产业虽有行业龙头支撑,但缺少相应的配套企业;有的产业虽有较好的配套能力,但缺少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与此同时,我市支柱产业发展放缓。2008年至2011年期间,船舶海工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348.15%、69.44%、24.89%、11.45%,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45.77%、-6.04%、14.32%、5.29%,两大主导产业的趋缓一定程度上对全市经济的增长带来不利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快。从近几年数据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应税销售占全市比重基本上在20%左右,比重虽然逐年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新兴产业虽发展相对较快,但在我市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速度平稳,又受欧债危机等国际因素影响,光伏、风电等行业较为低迷。

3.梯队形的企业结构尚未形成。亿元企业作为我市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仔细分析,我市亿元企业队伍除熔盛一家独大外,梯队形的企业结构尚未形成。截至2011年年底,我市共有超百亿企业1家,超20亿元企业2家,10-20亿元企业2家,5-10亿元企业9家,1-5亿元企业79家。对比海安县,该县虽然缺乏像熔盛这样的超大企业,但却拥有超20亿元企业2家,10-20亿元企业3家,5-10亿元企业8家,1-5亿元企业99家,其中1-5亿元层次的企业个数明显超过我市。

4.本土企业贡献率偏低。从对全市应税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2008年至2012年期间相关数据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本土企业相比外来企业,存在贡献份额偏低、单体规模偏小等问题。以2011年为例,我市2000万元以上企业共435家,其中本土企业256家完成应税销售237.86亿元,占规模应税销售的43.84%,实缴税金10.32亿元,占规模工业税金的41.95%;外来企业139家完成应税销售304.74亿元,占规模应税销售的56.16%,实缴税金14.28亿元,占规模工业税金的58.05%。由此可见,我市本土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平均单体规模小于外来企业,而且在应税销售和实缴税金等方面总体贡献率不如外来企业。相比海安县本土经济占全县规模工业总量高达80%的比例来说,我市本土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更显偏小。

5.企业效益提升较慢。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企业效益提升相对较慢。我市近5年工业税金率平均值约为4.4,虽然逐年在提高,但与苏南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落后于发达地区的5%-6%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今年,工业实缴税金出现了负增长,税金率只有4.02%,低于前5年的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了我市企业经济效益还不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二、项目投入基本情况

(一)主要特点

1.项目投入逐年稳步增长。2009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53.35亿元(反馈数,下同),同比增长23.5%;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83.34亿元,同比增长19.6%;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96.05亿元,同比增长11.7%;2012年1-6月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107.3亿元,同比增长14.4%。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44亿元,2010年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23.62%,2011年完成2.93亿元,同比增长56.1%。2009-2012年6月完成新增装机容量98.85万千伏安,位居六县(市)第一。无论是从规模工业投入完成情况,还是新增固定资产抵扣税以及新增装机容量看,我市项目投入逐年稳步增长。

2.项目投入结构有所优化。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和壮大,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三大新的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完成投入46.63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25.4%,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完成投入6.5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3.55%,石油及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完成投入14.3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7.8%;2011年船舶海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完成投入58.5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29.8%,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完成投入84.3亿元,占规模工业投入的42.9%。

3.重特大项目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市在重特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十一五”期间的熔盛重工、双钱轮胎、森松重工,“十二五”初的雅鹿tpa、陆地方舟等重特大项目顺利落户,这些重特大工业项目的投产运营,促进了全市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带动了我市经济位次在六县(市)中逐步前移,财政收入、经济运行、项目投入等关键指标已跃居前列。

4.骨干企业技改投入不断加大。熔盛重工、九鼎集团、力星钢球、锻压、华东液压、宏茂特钢、泰慕士、元升太阳能等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了企业发展,逐步成为行业的骨干,也成为我市经济贡献份额较大的主要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在转型升级、资本运作、品牌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

(二)存在问题

1.新开工项目个数明显减少。从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看,2011年全市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242个,其中1-6月份新开工项目176个;2012年1-6月份,新开工项目143个,比去年同期减少33个。从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看,2010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9个,2011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6个,2012年1-6月份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

2.项目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近期对全市917家占地10亩以上工业项目的调查,全市10亩以上工业项目占地4.49万亩,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80.05亿元,投资强度为62.42万元/亩,应税销售589.3亿元,产出强度为131.36万元/亩,实缴税金24.82亿元,税收强度为5.53万元/亩。项目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与皋委发〔2011〕36号中《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控制指标》(2011年修订)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投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虽然我市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大多还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中高端的产业非常少。除液压和印刷机行业外,我市成套设备生产企业较少;服装行业大多是贴牌生产和代加工,缺少自有品牌。2012年1-6月份,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中新兴产业项目9个,占全部新开工的5.1%,新兴产业项目个数偏少。

4.存量企业技改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今年,实施千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42个,占应税销售500万元以上1199家的11.8%,计划投资88.4亿元。应税销售2000万-亿元的企业数346个,有技改项目企业数59个,占17.05%;应税销售亿元以上企业数98个,有技改项目企业数31个,占31.63%,有技改项目企业数量占比偏低。2009年应税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44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3333.66万元,占23.14%,外来企业完成11074.4万元,占76.86%;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58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6556.58万元占41.58%,外来企业完成9213.03万元,占58.42%;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2.93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10596.9万元,占36.16%,外来企业完成18710.16万元,占63.84%;2012年1-6月完成固定资产抵扣税1.48亿元,其中本地企业完成3980.36万元,占26.81,外来企业完成10866.32万元,占73.19%。

5.项目推进速度较慢,产能释放不快。一是在手项目转化慢,华电、拓中管庄、燃电燃气、瓦锡兰、华尚玻璃、金瑞铝业等项目受国际环境、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转化较慢,沙钢等一些项目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和投入,仍然得不到转化;二是落地项目推进速度不快,雅鹿tpa、长天化等项目由于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影响推进速度偏慢,优显电子、宝丽丝、望展太阳能等部分项目形成了半拉子工程;三是竣工项目未达产达效,江南德瑞斯、中铁山桥、其昌镍矿、海通海工、瑞泰船务、爱康太阳能、泰仓农化等项目由于市场、资金等因素未能及时达产达效。

三、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强势推进重点工作

加快经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无论经济环境发生何种变化,工业经济仍然是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发动机。只有不断发展和壮大工业经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才能更快实现。现阶段要进一步强化“以工兴市第一方略、招商引资第一要事、项目投入第一抓手、环境建设第一载体”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强势推进工业经济的浓烈氛围,形成“资源向工业配置,政策向工业倾斜,精力向工业集中”的共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突出存量企业的培育和壮大。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存量企业加大投入,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提高存量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二是突出项目建设。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稳增长、促转型的引导、支撑和推进作用,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三是突出协调服务。围绕创造良好环境、破解要素瓶颈、强化职责落实到位等竭尽所能为企业和项目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

(二)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相关举措

1.狠抓存量企业的培育和壮大。一是抓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突出存量规模企业、亿元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镇区牵头培育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每年年初与培育企业签订发展责任书,内容包括应税销售、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等,每季度公布培育及完成情况,并按目标实现情况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由市级层面牵头培育,镇区配合,每年市政府会同各镇区与龙头骨干企业签订发展责任书,提出培育目标和要求,内容包括应税销售、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等,并给予“一企一策”等优惠政策。每季度召开现场会和推进会,公布培育结果。二是抓板块经济及产业链培育。认真分析我市产业链的现状,进一步明确板块及产业链培育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完整的板块经济及产业链培育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建议板块经济和产业链培育由市领导分别挂钩推进,同时由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分别牵头落实;制定专项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应税销售、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等;考核对象为板块经济及产业链培育牵头部门和实施镇区。三是集全社会之力服务企业。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聚焦工业经济,深化“千人联千企”活动内涵,扩大“千人联千企”实施范围,组织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联系一定应税规模的企业;实行严格的考核,把企业运行、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资本运作、协调服务等工作列入考核,每季度考核一次。四是完善服务企业机制。梳理已有政策,重新制定规模企业、亿元企业、骨干企业培育、特色板块培育、“千人联千企”、企业“排名升位竞赛”等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落实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问题发现及交办督办查办机制;进一步深化银政企帮扶企业机制,拓宽服务内容,并认真组织考核和奖惩兑现;完善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收集与整理机制,在用工、用电、搭建营销平台等方面做好服务。

2.强势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加强开展“四个一”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重大项目领导挂钩机制,凡5亿元以上项目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10亿元以上项目由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挂钩,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推进班子,全程开展项目的推进服务工作。二是开展“项目检阅”活动。每月对各镇区新开工项目、新竣工项目进行检阅,检阅活动可单独进行,也可结合小康会议进行。检阅活动的参加对象为市四套班子领导、各镇区党委书记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检阅项目分主功能区、重点镇、一般镇三个层次分别提出数量和质量要求;项目集中开工可结合“项目检阅”活动进行,以片为单位,由各片轮流落实项目集中开工点;对在建项目采取录像或图片等方式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对已检阅项目一律不再组织二次检阅。三是严格考核。对参加检阅的项目严格考核,重点考核项目规模和质量,项目规模按土地投入、设备投入、厂房面积三方面明确认定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一律下调规模档次。项目质量重点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技改投入项目等。严格节点控制,每月公布项目进展,每季度进行阶段性考核,重点考核项目数量、规模和质量。在季度考核的基础上,年终加上新增装机容量、设备抵扣税、技改投入等内容进行全年综合考核。把推进引导存量企业技改与招引新项目放到同等位置,根据各镇区规模以上企业情况,下达技改投入数量和质量任务作为项目投入重要考核内容。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8

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三维项目的牵头预审、汇总、协调、报批工作,统筹做好向市发展改革委汇报沟通工作,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协调项目落地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做好央企对接合作项目的预审、跟踪推进、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工作;收集汇总央企对接合作项目和工作进展情况,牵头协调项目对接中存在的问题,负责与市国资委汇报、沟通、衔接央企项目对接工作。

区招商局负责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工作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参与三维项目预审工作,收集汇总民营企业对接合作项目和工作进展情况,牵头协调项目对接中存在的问题;负责与市经贸委汇报、沟通、衔接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工作。

区外经局负责港澳台侨外资企业对接合作项目的预审、跟踪推进工作,收集汇总港澳台侨外资对接合作项目和工作进展情况,协调项目对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负责与市外经局汇报、沟通、衔接外资项目对接工作。

区经贸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海洋与渔业局、林办等部门参与三维项目预审工作,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各乡镇、各工业园区要加强三维项目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开展三维项目对接工作,做好三维项目征迁工作,及时掌握项目动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及时向区直相关部门报送三维项目工作进展情况。

二、建立健全项目预审制度

央企、民企、外企新的对接合作项目,由区发改局、招商局、外经局等相关部门按照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筛选标准(见附件2)分别进行预审后,报送市直相应有关部门。区发改局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做好三维项目的预审把关,及时汇总上报市发展改革委。

三、加强三维项目动态信息管理

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各工业园区要按统一的“省与央企、民企、外企对接合作项目动态表”(见附件1)于每月1日前,填报上月项目基本情况和动态进展情况,报送区直相关部门汇总。区发改局、招商局、外经局于每月3日前将上月的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汇总报送市直相应部门汇总。同时,区发改局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三维项目情况汇总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委。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前,区发改局牵头会同区招商局、外经局汇总通报上一季度三维项目进展情况。

对纳入三维项目动态管理系统的项目,要通过政务内网通报,实行为期五年的动态跟踪。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9

汇算清缴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对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各项政策规定的全面检验,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早布置和开始行动。今年的汇缴工作要坚持以总局企业所得税管理“二十四字”方针为指导,紧密围绕省局“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汇算清缴为抓手、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人才为保障”所得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加强分类管理,优化纳税服务,规范汇缴管理,完善工作程序,开展对汇缴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使汇缴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年度汇缴工作质量。

二、有效组织,分类指导,扎实开展汇缴宣传、培训和辅导

一是在宣传培训的内容上,各单位要根据省局在内网设立的“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缴专栏”中提供的相关政策、提示与数据,结合本地管理要求,在汇缴申报前做好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解释辅导、汇缴程序的宣传培训和纳税遵从风险提示等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所得税新政策和网上申报有关变化事项的辅导,对中小企业、文化企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等国家重点支持的企业开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将汇缴政策宣传培训到位。

二是在宣传培训的形式上,要充分利用办税服务厅场所、网络报刊媒介开展工作。根据纳税人需求,及时举办汇缴政策集中培训、纳税申报填报讲评、税企座谈会等宣传活动,接受纳税人电话、网络或现场咨询,解答纳税人提出的问题,对适用特殊政策的重点企业要派专人辅导,主动送政策上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相结合深入宣传税收政策。各单位面上集中培训工作要在3月底前结束,为纳税人提供咨询、解答、个别辅导等针对性的宣传服务工作则要贯穿于整个汇缴始终,以满足纳税人的各种年度申报需求。

三是加强分类培训,不断提升宣传培训的效果。今年的汇缴培训要加强分类,更加重视区分企业类型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培训宣传。培训对象不应少于主要税源企业、一般查帐征收企业、核定征收企业三个层面,根据企业特性有重点地实施宣传和服务。对房地产、汇总纳税等特殊行业特定类型企业也要开展专门政策讲解。培训辅导既要遍及所有参加汇缴的企业,培训面达到100%,又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影响,形成有利的汇缴氛围。

三、核实税源,核查税基,进一步加强汇缴相关基础管理

1、抓好户籍管理,理清汇缴对象。各单位要对辖区范围内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年度应汇缴户情况,防止漏征漏管、应汇缴而未汇缴情况发生。对年度内已注销企业,以及非正常户、实行跨地区税收转移的分支机构等不需要参加年度汇缴的,也要在做好数据核对基础上,分类整理清册。

2、核对信息,开展所得税管理信息基础维护。明确税务登记、税种认定、新办企业调查等所得税基础管理事项的数据质量要求,开展企业所得税基础信息全面复核维护,对跨地区经营企业特别是总机构在省外、分支机构在我市的企业也要加强基础信息复核,充分应用决策监控系统所得税管理提示信息完成基础管理综合调查相关工作。

3、加强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受理审核。今年网上申报增加了资产损失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受理表,各地要辅导企业按照《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25公告)规定的要求及省局25号公告问答,正确做好资产损失的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工作。对所得税优惠事项严格按照省局《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办法》(国税发〔〕93号)的规定,做好税收优惠备案受理相关工作。企业重组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且重组双方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也应按照税收规定进行备案管理。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提醒纳税人注意所得税涉税事项受理、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的截止时间和管理要求,提高其税收遵从度和依法纳税能力。

四、有序安排,优化服务,全力做好汇缴申报全过程跟踪管理

1、合理安排申报进度,保证汇缴准期申报率。各单位要加强年度申报序时管理,妥善安排好不同类别企业分期分批申报。告知汇缴截止期限,从纳税人角度建议其合理安排时间,以免集中申报带来不便。除个别特殊重点企业外,要力争在5月中旬完成所有企业年度申报受理工作。市局将加强整个申报过程监控,适时通报进度,确保准期申报比例达到100%。

2、积极组织所得税网上申报工作。今年是网上纳税申报模块全省统一后的第一年,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统一网上纳税申报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纳税人做好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网上申报工作,辅导纳税人网上申报操作,正确归集和填列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反映,以发挥网上申报逻辑控制和自动比对作用。

3、认真做好备案事项管理和附报资料受理。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25公告、省局25号公告问答、国税发〔〕93号文的规定,做好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备案受理等相关工作,确保纳税人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企业重组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且重组双方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要根据省局重组业务操作指南进行备案管理。对企业报送的涉税事项备案资料,要认真审核是否齐全有效,凡资料不齐全、项目不完整的要及时退回并限期补正。各单位要加强宣传,提醒纳税人注意所得税备案受理的资料内容、截止时间和管理要求,提高其税收遵从度和依法纳税能力。

4、正确引导发挥中介机构涉税鉴证的作用。各单位要加强中介机构企业所得税涉税鉴证业务管理,密切关注涉税鉴证质量。凡经过中介机构涉税鉴证的,须报送汇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详细说明审核情况、纳税调整项目、原因、计算过程、调整金额等,加强涉税鉴证质量评审,以发挥涉税鉴证业务在汇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密切关注,突出重点,大力提升主要税源所得税申报质量

1、利用汇缴契机,着力加强主要税源企业税收宣传辅导和纳税提醒。各单位要根据预缴申报营业收入、会计利润等指标排出前位企业,对主要税源特别是达到省、市局监控标准的所得税重点税源,结合纳税申报资料、会计报表及有关第三方信息,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开展“一对一”沟通辅导。一是核对其预缴情况,与实际会计利润额是否一致,如有不符在企业年度申报前通知其及时补充四季度预缴申报,保证应预缴入库的税款及时入库;二是结合前期宣传辅导,开展主要税源企业基础管理事项综合调整,对总分机构、关联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等重要的征管信息加强动态维护,保证征管信息完整、准确;三是对主要税源企业适用政策和主要业务所得税处理开展针对性辅导,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了解其核算状况、会计和税收可能存在的差异,对存在的风险实施有效纳税提醒,帮助并督促企业对照税法政策准确进行纳税调整。

2、加强年度申报审核,提高主要税源申报质量。关注企业申报动态,在主要税源企业初始申报完成后及时组织年度申报表审核。审核申报表要素是否齐全、资料是否完备、数据是否完整、表内表间逻辑关系是否准确;审核申报数据与台帐数据是否吻合,与基础管理信息是否一致,与其他资料的基本勾稽关系是否准确;审核收入和支出明细、纳税调整具体项目,判断企业纳税调整是否到位,发现申报错误及时通知重新申报或者补充申报。主要税源企业年度申报质量是所得税征管质量的重要反映,各单位要充分重视,加强申报质量的监控管理,省、市局也将充分关注,在汇缴期结束后适时组织抽查考核。

3、建立完善台帐,加强重要事项备案信息管理。对规模较大、达省市局监控标准的重点税源企业要逐户建立所得税管理信息台帐,全面反映包括时间性差异、优惠享受、亏损弥补、税额抵减等所得税常规管理必备内容,对投入产出、主要物料人工耗用、关键评税指标前后各期变化等带有行业特性或个体企业规律性的情报信息也应尽量通过台帐跟踪反映,便于管理。重要事项涉及跨年延续管理或政策适用发生重大改变的,要分清不同年度税基差异对企业所得税实现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到底子清楚、情况明了,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

六、规范核定,强化征管,坚持抓好所得税征收方式管理

1、严格对照政策,做好征收方式认定管理。各单位要对照总局、省局的文件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对限制行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以及当年新办企业不得核定征收。对新办企业初始征收方式认定按查帐征收管理的,应在纳税人年度申报前根据企业核算状况进行征收方式重新鉴定。各单位要督促实行核定征收的企业建帐建制和准确进行会计核算,把核定征收面控制在合理范围。

2、加强核定征收企业应税所得率管理。开展核定征收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核查,如企业经营业务与行业认定不符合,及时做好系统内行业类别更新维护。凡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与行业类型不匹配,突破核定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业应税所得率上下限的,要利用汇缴期及时进行调整。对某些利润率较高、效益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应从高确定其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至少高于同类行业查账征收户的利润和税负水平,防止纳税人通过核定征收恶意筹划人为降低税负。

3、强化核定征收企业收入管控,防止少征税或税收流失。各单位要加强不同税种间申报收入比对,积极从源头上控管销售收入。对容易隐瞒收入、纳税申报不实的,要采取以可计量的成本费用支出核定应税所得额方式控管企业税收。对异常零申报企业和长期空挂企业,尽力做好零申报情况核查工作,最大限度地挤压虚假零申报面。

七、细化分析,排查风险,不断加强汇缴评查和后续管理

1、加强税基项目风险审核。根据市局统一布置,充分应用监控决策系统、基层管理平台开展汇缴申报结束后主要税基项目风险审核工作。各单位要总结近几年汇缴审核工作经验,在市局分析选案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内税源税基特点,加强自身风险识别,完成二级选案。要熟悉风险审核工作流程,按规范的程序进行选案和审核操作,重点加强审核质量管理。根据工作底稿中提示项目和审核要点,认真开展应对处理。涉及主要税源重点风险事项的,要集中骨干力量专业团队重点应对。各单位要加强审核工作组织,强化过程跟踪、督查复查、结果反馈,把好审核质量关口。

2、强化所得税优惠政策后续管理。及时开展享受优惠企业有关数据分析,组织备案资料核查,按照优惠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等因素,实行分级专业化审核管理。涉及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金额较大的,要实行集中专业评审,督促辅导企业完善专项申报资料;对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等政策较复杂事项,要通过服务引导和后续管理,帮助企业掌握政策要义,明确适用口径,降低优惠政策管理风险。对确实不符合优惠政策规定条件的,要严格核查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3、对重点企业统筹开展汇缴评查。各单位要结合前期宣传辅导、纳税提醒、汇缴审核情况,科学规划后期管理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做好所得税汇缴评估检查工作统筹。根据企业年度申报和纳税遵从,运用各类指标和分析工具,切实选出评点,周密制定评查计划,有序安排检查工作,力保评估检查的质量和效果。要按照分层分级管理的要求,集中力量重点应对风险较大的规模企业,加强市、县局层面专业应对,推进团队实体化运作。要充分发挥管查联动在汇缴评查中的兜底和保障作用,努力提升执法威慑,力求评一户、清一户,实现以查促管促进所得税收入稳定增长。

工业发展情况汇报篇10

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统计工作的意见》(川办发[2005]31号)、《中共达州市委办公室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达市委办发[2006]37号)和《*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渠府发[*]140号)的要求,为进一步确保统计工作在扩权强县新形势下,更加充分发挥服务、监督和调控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计工作应由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本地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开展统计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实施统计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和条件。

二、明确职责,按时保质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明确自身的统计职责,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1、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设专(兼)职统计员,其主要职责是承担乡镇综合统计,完成县统计局布置的乡镇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农业、农村经济统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住户调查、乡镇信息年报、规模以下工商企业、社会事业等统计报表,组织开展本辖区内大型普查、专项调查、抽样调查等工作。

2、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及专(兼)职统计员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本部门、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向县统计局报送相关统计报表。其具体分工为:

⑴人口年报由县公安局收集、汇总后于元月20日前分乡(镇)报送。

⑵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自然灾害情况由县农业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并按时报送。

⑶畜牧业生产情况由县畜牧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2日前报送。

⑷林业生产情况由县林业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4日前报送。

⑸渔业生产情况由县水利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4日前报送。

⑹工业技改投入月报、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报、效益月报、能源报表、乡镇企业经营情况报表及规模以下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由县经委收集、审核、汇总,分别于每月28日前、月后1日前、10日前、5日前、6日前、8日前报送。

⑺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月报由县商务局收集、审核、汇总于每月30日前报送。

⑻旅游业监测统计由县旅游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于季末22日前报送。

⑼公路、水运等运输统计报表由县交通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后5日前报送。

⑽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由县发改委收集、审核,于每月28日前分项目报送。

⑾建筑企业统计季报和房地产投资月报由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收集、审核、汇总,季报于季后2日前、月报于每月28日前报送。

⑿金融部门存贷款余额由县人民银行收集、审核、汇总,于月后6日前报送。

⒀私营个体工商户情况由县工商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后6日前报送。

⒁民营经济纳税情况统计报表由县地税局、县国税局收集、审核、汇总,于季后6日前报送。

⒂中央及省、市驻渠各单位(包括保险、电信、邮政、移动、铁通、网通等非独立核算单位)必须切实履行其职责,向县统计局报送季报、年报数据。

⒃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季报送单位劳动情况统计报表。

3、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外来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必须依法履行统计义务,严格按要求报送统计报表和提供统计资料。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解决统计工作所需经费

1、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必须确定一名政治意识强、业务水平高、富有高度责任感的专(兼)职统计员,并于12月20日前将基本情况表上报县统计局。

2、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统计员上报名单经县统计局审核后予以确定。专(兼)职统计员确定后,未经县统计局同意,各单位不能随意变动。

3、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兼)职统计员经县统计局考核合格,按照《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统计局关于乡镇专(兼)职统计员补助费的通知》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乡镇专(兼)职统计员每月60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兼)职统计员每月80元。补助经费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由县统计局统一发放。县级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统计员补助标准可参照乡镇统计员补助标准执行,经费由所在单位解决。

4、各乡镇、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妥善解决好统计工作所需经费,购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切实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质量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统计法》和统计核算的要求,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做到统计数据来源有根有据。要制定和完善统计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审核、报送、归档等方面的制度,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运行。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统计新方法、新途径,加强统计调查工作,掌握可靠的一手资料,确保统计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要加大全面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城乡统筹、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监测力度,在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延伸统计服务领域,增强统计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统计”六有”(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台帐、有资格、有网络)建设。要增加投入,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党政网和统计专网等信息平台,尽快实现乡镇、部门和规模以上工商企业统计报表的网上直报。要通过大力整合统计信息资源,建设全县高质量的综合统计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