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8:14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预决算偏离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疆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约束,是摆在新疆财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了2001年-2011年的新疆一般财政预算收支预决算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新疆一般财政预决算收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故有必要对新疆一般财政预算管理和效率进行思考。

一、什么是预决算偏离度

所谓预决算偏离度,是指经各级人大审查批准的政府预算收支与其实际执行的政府决算收支两者之间的差异,它是反映政府预算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

二、财政收支预决算偏离度现状分析

预算本身是一种收支计划,预决算本身出现差异当属正常。通过如下表1中的数据,我们会发现新疆一般财政预决算收支间存在偏差,进而可计算出新疆一般财政预决算偏离度。

数据来源:《中国财政年鉴》。注:偏离绝对数=︱财政决算数-财政预算数︱;预算偏离度=—偏离绝对数/财政预算数。

2001年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偏离绝对数是8.23亿元,而2011年增加到51.46亿元,是2001年的6.25倍,其平均预算偏离度为7.38%,而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偏离绝对数从2001年的45.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6.66亿元,2001年的2.36倍,其平均预算偏离度为12.0%,尤其是,仅2010年的一般财政预决算支出偏离绝对数就是其余9年总和的1.26倍,其一般财政预决算支出偏离度在2009年的基础上扩大了4.80倍,以致引起整体变化趋势的剧烈波动。总体来看,2001年-2011年新疆一般财政预算收支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均为“超收”,一般财政预算支出都为“节支”;二是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与支出的预算偏离绝对数都成浮动变化,且一般预算支出的平均偏离度大于一般预算收入的平均偏离度。

从图1可以看出,新疆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偏离度(YSpLD)和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偏离度(YZpLD)变化并非逐年成递增态势,反而波动明显,并且前者的变化较后者平缓。2003-2009年间,YSpLD和YZpLD曲线波动平缓,主要是该时期新疆政治稳定,又加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政策倾斜,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大,新疆经济发展较快,一般财政决算收入增加明显,2005年,由于“非典”原因,一般财政决算支出增加明显,一般财政预算收支编制有所调整。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各种援疆政策逐步出台,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和决算支出增加,导致YSpLD和YZpLD下降。2009年,由于新疆“七五”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一般财政决算收入增加不明显,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增加明显,导致2009年YSpLD的下降和YZpLD的大幅攀升,直到2010年国家“四万亿”政策的出台,才趋于缓和。总之,无论波动幅度如何,都表明新疆一般预算收支与实际情况不符,存在漏洞,表现为“超收”和“节支”双重现象。

虽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新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的是制度不合理。现实中,政府只注重实际的执行结果,将预算置于“空头支票”似的境地,完全违背了预算“计划性、指导性”的初衷,预算的功能被严重削弱。因此,在衡量政府财政收支规模大小时,不能仅仅用决算数或是预算数,而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

三、新疆财政预决算偏离度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超收”与“节支”的背后,除了新疆财政本身的特殊性外,制度管理层面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新疆财政预算偏离度过高势必会影响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增加财政支出的随意性风险。

(一)新疆事权的不确定性影响预算编制执行

新疆除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基本事权外,还承担了独特的事权,包括外溢性事权,如教育投入、资源、扶贫、沙漠治理等,另外,中央事权,如边境安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等,由于界限难以界定,预算编制时,调整预算和追加预算频繁,导致预算编制的刚性约束不足。财权和事权不匹配,是新疆预算偏离度较大的重要原因。

(二)新疆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中央补助

近年来,尽管新疆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GDp和财政收入都有所增加,但受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财政收入每年增长的绝对额不大。另外,政府财力向民生靠拢,收支差距进一步扩大。然而,新疆自身财力不足,财政收入对中央补助有很大的依赖性(见表2,图2),C/Z(中央补助收入与一般财政决算收入之比)值在2附近浮动。以2001年-2011年新疆财政收入构成来看,新疆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中央补助,而且,中央补助收入平均是一般财政决算收入的2.07倍。畸形的财政收入结构,势必会削弱新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发展活力,容易固守陈规,安于现状。因此,必须在财政收入上确立“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原则,减轻对中央的过度依赖。

另外,在编制预算时,对中央补助收入到位的时间不确定,且自治区财政对州、市、县(区)的财力补助事先无法准确估计,导致当前预算支出编制口径没有包含上年结转、上级指标和上级补助等。到年中预算执行时,上年结转变为当年支出,从而形成追加支出。此外,由于自治区级财力性补助一般要到下半年乃至年底才明确或下达,且数额较大,这也形成了当年的追加支出。而财政资金不能按期按量拨付,相关部门不得不压缩支出。对追加支出和压缩支出缺乏科学的论证影响了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率。

因此,由于预算单位上年度编制预算时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不充分,下年度预算执行时,由于项目环境、上级政策、领导意图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造成项目所需资金额度不断突破原先计划数,导致预算执行数不断超出编制数,从而形成了超支。

(三)体制机制原因和制度缺陷

收入计划和实际相差较大,有多方面原因。从税收角度考虑,一方面,指令性的税收计划,经过逐层分解,成为各级税收机关必须完成的任务底线;另一方面,现行的税收征管激励机制会驱动税收机关加强税收超征力度,加之财政收入是现行政绩考核体制下一个非常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放大财政收入规模,使得超收成为必然。另外,为了应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需要新增支出的不确定性,例如宏观经济形势发生突变、上级出台新政策、本级党委政府实施新战略,每年预算编制时都要预留出部分收入作为机动费,对政府而言,这部分即为可以额外支配的超收收入,自由度和自比较大,可以在预算年度中满足新的支出要求。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财政监管机制

在预算的审查环节,现行预算法对于“超收”、“超支”的规定,颇为模糊。“超收”收入的动用和决策基本上在行政系统内完成,而未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批视野。即便在形式上要走某些程序,通常也是先支用,后通报;或者边支用,边通报。财政收入变成了政府可以随意支配的资金,脱离了人大及公众的监督。

在预算的监督环节,审计监督起不到完全有效的监督作用。当前的财政监督审计体制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财政审计一般是自上而下管理,同时还有自我审计的现象;从事财政监督审计行业的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难以胜任;人大、审计、监察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内部监督等各监督主体间信息沟通和协调有待完善,而且缺乏比较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

(五)与预算有关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首先,目前新疆的预算编制程序不合理,缺乏对预算单位变化的应急机制;其次,预算编制与国有资产管理联系不紧密,导致资产重置、账实不符、配置标准差异大,以及现行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科目、内容尚未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一致等;最后,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使预算随意、可有可无,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缺少法律约束。

四、对策建议

(一)明晰财权和事权的关系,立足于自我财力提高,减缓对中央资金的依赖程度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首先应界定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形成与之匹配的财权,并确保及时到位,同时,中央应收回部分事权,或是加大财政补助,减轻新疆的负担。当然,新疆财政也不能过度依赖中央补助,应注重自身发展,为预算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持久发展的目标。

(二)完善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管理

一是预算编制实施全员参与。提高预算认识,转变轻视预算管理的观念,增强全员参与意识;二是预算编制时间要充分。预算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短时间不可能满足大量调查研究、目标预测以及论证分析,同时涉及部门较多,时间跨度较长;三是实施“零基”预算模式。以基层预算单位为主体,建立满足预算单位实际管理需要的“零基”预算模式,实用性更强;四是,健全预算管理的监督体系,通过合适的渠道对财政信息进行及时披露;五是,加强预算开支计划性,避免前紧后松;六是,加大对公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

(三)严格执行预算控制,强化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财务部门要严格的控制各个项目的预算开支,对于项目资金使用范围要经过严格审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之后才能进行最终的审批。对于超出的预算开支不能随意列支,更不能用项目费用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

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机制。该机制能够检验预算编制水平,是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与方法的依据。因此,政府应大力建设以公共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实际绩效进行考核和监督的绩效预算系统。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审,对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使项目资金的使用状况有计划、有监督、有评价。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预算偏离度的影响因素较多,是一个综合指标,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首先,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建立单位预算应急机制,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其次,加大对部门预算改革的“硬件”与“软件”的投入;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避免重置浪费;最后,建立并完善预算编制、管理、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预算环境,使预算真正实现严谨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关注预决算偏离度[J].涉外税务,2008(1).

[2]韩丽娜.从政府预决算偏离度谈预算管理改革[J].财会研究,2012(7).

[3]茆晓颖,成涛林.苏州财政收支预决算偏离度实证分析:2004-2011[J].财政研究,2012(6).

[4]赵国春,王桃.新疆财政预决算偏离度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10(1).

[5]石琪琪.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的建议[J].中国财政,2008(8).

[6]汪红.深化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建议[J].财会研究,2007(3).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简短的十八个字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这是党和国家对财政资金管理的新要求,对财政工作来说是一场革命,将推动政府理财思路的转变,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究竟什么是全口径预决算?我县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对我县的全口径预算决算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口径预决算的内容和范围

全口径预决算就是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实行统一、完整、全面、规范的预算决算管理。其目标定位于构建一个覆盖所有收支,不存在游离于预算外的政府收支,是将所有类型的财政资金收支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的制度框架。我县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格局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组成。公共财政预算指的是一般预算,它是财政部门最常见的预算形式;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了支持某项目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它是政府预算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按照相关规定和比例向国有企业收取的国有资本收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内容。以上这四大预算各有重点、有分工,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全口径预算决算,即监督主体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将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预算和决算的法制化运行机制。

二、我县全口径预决算的现状

1、公共财政预算编制情况

近年来,我县不断推进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程序,部门预算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建立,资金分配进一步规范。

(一)我县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确保年度收入预算完成的前提下,按轻重缓急,有保有压,合理安排支出,确保收支平衡。二是保障重点,统筹兼顾。在足额安排人员工资、津补贴和保证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的基础上,主要安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三是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四是统筹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科学配置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我县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现状:

一是预算编制已基本实现综合预算。二是改变了单纯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编制预算的传统做法,把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单位,从基层开始编制预算,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生成。预算经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由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到预算单位,提高了预算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三是实现了资金由预算单位分散管理向财政集中管理的转变。实行财政统一账户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了工资统发,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预算单位的正常支出得到了保障,财务收支的计划性不断加强,随意性逐步减少。支出预算到项目、到人头,按时间、按进度、按来源拨付,改变了以往层层消减,东扯西挪冲击预算的现象,预算单位的基本支出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五是经过编制部门预算,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约束力,使预算单位及早对自己全年可用资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了用钱的盲目性,从而有效地节约了财政资金,使政府能够集中一些财力去办事。六是有效地较少了临时支出预算的发生。

2、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情况

我县根据政府性基金收支政策,按照政府性基金收入范围和本行政区执行情况,在充分考虑以前年度基金收入完成的前提下,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地方教育附加收入、文化事业建设费收入、育林基金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等全额纳入基金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项目据实编报。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

4、社保基金预算情况

社保基金包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涉及人社局、养老保险局和卫生局等多家单位,且部分资金的收缴属垂直管理,由省市直接管理。我们的预决算管理只是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由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上级统一下发的表格,坚持收支平衡,并适当留有结余的原则填报预算。

三、全口径预决算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预算制度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尚未脱离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束缚,大量政府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这与预算的综合性原则相悖。预算制度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政府预算体系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尚未涵盖所有类型的财政性资金,还没有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口径预算。我县国有资本经营金和社会保险基金都没纳入预算管理,且很多具有收费资格的事业单位都企业化管理,所收资金以纳税的形式合法化,这些资金都游离于政府的预算之外。不能完整而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

2、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预算单位编制预算质量不高。基本支出预算中的公用经费定额较粗,制定定额的依据不充分,定额普遍较低。由于支出定额标准和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再加上支出项目安排的不全,造成了预算执行中的不断追加。同时,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机制,项目资金支出缺乏可行性论证,实际执行和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编制人员业务能力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设置专职的预算岗位,大都由财务人员兼任,业务水平和信息量都很有限。三是由于财政部门的编制时间不充裕,所以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草案的时间也比较滞后。至于部门预算草案,也大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之后才着手编制,没能及时提交人大审查。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来看,相当粗糙。

3、预算编制执行刚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由于预算编制的不科学性,一年预算,预算一年。在实际执行中,调整频繁。二是各种临时预算增加,缺乏合法的程序。三是经费流用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年初预算的非正常增减。

4、预算编制的监督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部门预算缺乏应有的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公众参与度低。二是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流于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对预算进行一般性的审查,而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措施。

5、对全口径预决算管理的内容和范围认识和宣传需要进一步提高。从目前全口径预决算管理来看,全社会对全口径预算管理还比较陌生,对全口径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和宣传还不足。

四、加强全口径预决算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实行全口径预决算。要把所有政府性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实行统一、完整、全面、规范的管理,真正做到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管理。

2、加强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一是要适当提前部门预算工作的启动时间。预留充足时间用于熟悉预算草案,及时沟通,解决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业务水平,适应预算编制的要求。三是建立标准化的预算编制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预算编制中,各部门要树立先预算,后花钱的理念。在保障基本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对项目支出预算要实行论证制度。项目的可行性、资金用度都要经过层层把关。保证资金使用性和编报的精准度。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把重大项目管好了,就管住了大半的财政资金。同时,也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规范和调整政府的施政行为、执政导向。

3、进一步细化决算汇编,提升预算决算的衔接度。一是要明确规范决算填报口径。财政部门要先行做好决算底表,部门决算人数统一口径,应以单位基础数据库为依据。二是要规范支出功能科目、细化经济科目的使用。强化项目经费支出按单位业务内容使用功能科目,细化经济科目口径说明,使预算单位进一步重视经济科目的使用。限制对使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下其他支出,逐步减少其他支出事项的使用范围。三是要加强决算数据分析。建立与预算单位、财政部门内设相关科室间的协作交流机制,发挥他们熟悉业务的优势,促进决算报表内容更符合实际;建立信息机制,通过进一步分析整理决算数据,及时总结反映决算中出现的新情况,促进决算数据与预算编制有效衔接。

4、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部门预算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坚持没有预算不得安排支出的原则。预算一经批准,非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不得随意更改,确实需要调整预算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

5、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一是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和部门单位的利益追究制,加大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对部门预算执行中违反政策发放的资金及时追回。二是审计部门要凭借其专业性强的特点,重点关注财政预算不够细化、个别部门挤占挪用预算资金、工程项目违规招投标等老大难问题,以及政府预算未能覆盖全部收支、政府采购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等新问题。三是加大人大的监督力度,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动用人大监督的硬手段进行审查和监督。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预算绩效管理财政监督

部门预算制度是我国编制政府预算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和方法。它是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其职能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人大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政府预算。近年来,随着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部门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缺少足够的法律、法规支撑

现行编制政府预算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颁布时间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的一些规定较为粗放,与现阶段实际工作要求相比,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部门预算编制的周期性问题与部门预算执行、编制的矛盾;预算法中对相关法定支出规定尚不明确等,各地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弹性较大,刚性不强,影响了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整体性及统一性。

二、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规范化尚待提升

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仍需进一步细化、科学化,预算执行不够均衡。二是预算绩效管理尚不能落到实处,各地绩效管理执行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项目库管理和重大项目论证机制尚不健全,重大财政资金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还需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仍有部分单位对预算编制工作还不够重视,凑项目、缺编漏编、夸大支出等现象仍然存在,财政监督力量需要加强。

三、预算编制和执行进程中的透明度缺乏

随着各地对部门预算及其中“三公经费”预算等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民众期待能够了解更详细、更全面的政府预算,例如:部门预算类、款、项的具体内容,预算执行效果,部门决算情况及其差异分析等,这就需要预算公开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做保障,有章可循,从而使让民众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权落到实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应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管理,逐步加以解决。

四、进一步完善预算法规

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程中,要加快解决预算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完善《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进一步对现有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与部门预算、部门决算口径保持一致。同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法定支出应明确予以规范,确定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严格控制和审查机制,使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在法律控制的范围内有序、高效运行,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五、深入推进部门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是公开透明办预算。预算编制过程公开,我局在部门预算编制进程中,创新实施部门预算公开评审机制,引入第三方进行评审论证,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做法为邀请人大、审计、纪检及上级财政部门等各方领导和专家,对所有单位部门预算编制情况进行公开论证和绩效评价,大大提高预算编制与审核的透明度及科学性,同时也受到了部门预算编制单位的欢迎;预算执行进度公开,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定时召开财政收支调度会,分析解决财政收支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及时性。二是创新机制强监督。对于重大财政资金项目,财政部门应当主动作为,积极跟进,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例如我局创新建立重大财政资金项目月报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滚动监督,促进项目早建设、早建成、早见效,切实发挥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务求实效夯基础。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部门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库及项目库的日常维护及动态管理,促进部门预算与资产管理、政府招投标管理、决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六、积极推行绩效管理

强化单位绩效管理主体意识,加强绩效预算编制,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衔接。一是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要牢固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从公共财政、民生财政角度出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行为更加务实,财政资金更具效率。二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各预算单位在编报预算时,要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本部门职能,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绩效计划,报送绩效目标。财政部门应当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事前进行绩效论证,事中进行动态追踪,事后进行综合评价。三是建立绩效评价反馈机制。对于绩效评价好的项目,财政部门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并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充分予以考虑;对于未达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七、全面加强预算监督

财政部门应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严格控制和降低行政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加大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稳步有序地推进财政预算及决算信息公开,逐步实现预算及决算内容定期、定例公布,同时公开内容应该更加细化,让政府各项收支运行于阳光之下,主动接受民众的监督,积极构建“透明预算”,全面打造“阳光财政”。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不足补救措施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预算管理的补救情况直接决定了整个政府预算管理的成效,加强政府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全新的工作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财政预算公开方面的力度不够,而在预算制度与具体的落实层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来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思维模式较为僵硬,公开性与透明性均不够彻底。就政府的领导层面来看,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一种较为封闭的政治工作文化,从而使得领导干部对于公开财政预算信息不够热衷,甚至刻意排斥,在日常工作中比较喜欢采用“隐秘”的工作方法。除此之外,官本位主义在我国的政府机关中仍然较为浓厚,多数官员仍未自己拥有掌控单位信息的特殊权利,而如果这些权利恰好对于自身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官员通常不会主动的公开关键信息,或者避重就轻的公开部分信息,这显然于彻底的信息公开相悖,也不利于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从民众层面而言,我国普通群众往往对于自身的责任了解的不够深入,也并不存在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责任实施加以促进,做种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于参与政治决策的意识性不强及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也使得政府预算管理与民众的期望产生脱节。

二是财政预算的决策及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从决策机制方面来看,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国家的法令有利益抵触,从而使得这些政府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处处受到法律的约束,自身缺乏自主决策的基础,从而往往导致预算编制时比较棘手。另一方面,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人员尽管对于财务工作有着娴熟的技巧,但却无法完备的了解不同行业主管机关的工作特性,使得对于不同单位所上报的各种预算项目缺乏科学的判断,也难以提出科学的意见,从而使得预算项目选择的不合理。就监管机制而言,各地政府部门对于财政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中并未设置专门的财政监管部门,从而使得财政工作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觉与处理。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设置了财政部门,但却未能为该部门配备专门的权力,并且监管工作也未能与政府其他工作相分离,这种权力的不到位与独立性的缺乏均导致了这些财政部门难以发挥出作用。

二、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补救措施

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的防范与解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应当以制度为保障,还应当将执行层面的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所在。基本看来,有必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采取补救措施。

一是制度层面完善,也即建立完备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政府部门拥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预防政府预算超支与不合理消费的发生,关键在于一套完备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由于政府部门业务庞大,领导干部势必无法事必躬亲本全盘业务,为减少预算编制的错误与风险的发生,更需要建立一套属于有效、健全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用以协助领导干部、预算管理人员。另外,制度的构建还应将预算管理责任加以融入,以便保障预算工作植入于政府日常运行活动中,并保持好独立性,进而达成财政预算管理目标与愿景。一般而言,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可分为财务预算编制以及财务预算管理,前者需要保障预算信息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以便精确辨认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的费用评估;后者需要经营政策的有效执行,并增进政府部门的经营效率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

二是在编制方法上,积极推行当前较为规范的“零基预算”法,从而切实提升财政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所谓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也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对于各项经费的确定不再对上年度的支出基数加以考虑,取而代之的是对不同单位呃然元编制及年度发展规划进行评定,依据现有的预算标准,从零开始进行预算编制,这种预算编制的循环周期为年。零基预算法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提升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实现宏观财政目标。它能够对政府机关所包含的所有公共资源加以规划,明确政府部门能够根据自身资源情况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程度。

三是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增强预算的严肃性要严格执行预算。预算一经确定、批复,原则上不准随意调整和零星追加,对确需增加的支出也要控制在财力可能的范围内。要严格贯彻“依法理财”的方针,严格追加管理。只有国家实施重大政策措施以及事业计划和收支标准发展有较大调整时,财政才调整预算。预算追加中要强调法制化、制度化观念,以法制代替人治,从制度上约束个人行为,杜绝不讲原则讲人情等现象发生。规范预算执行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分类申报、分项审核、定期研究、集中审批制度。

三、小结

财政预算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财政预算活动和预算规范,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政策意向,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运作的好坏,因而必须预先做出周密的计划和规划,这对财政预算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就尤为重要。为此,政府部门应当从制度层面、编制层面与执行层面三个方面着手,来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实施科学的补救。

参考文献:

[1]李红凤.我国财政预算改革制约因素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罗贤栋.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9年第7期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5

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保障我县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反映乡镇财政收支全貌、规范乡镇预算债务管理、增强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财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完整方向迈进。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总会计核算职能上有缺位。目前乡镇财政所设有总预算会计、企事业财务专管员、农村财务专管员、惠民补贴一折通专管员、非税收入及票据专管员、经费会计及出纳等业务岗位,而其中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有的调控、核算职能却有所弱化,现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没有全面反映乡镇财政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收支状况,诸如乡镇惠农补贴类、民生救助类、村级三项资金类、涉农涉企专项建设补助类、乡镇融资债务类等项目平台资金,执行着单项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多数采用县直接支付和直接报账单独结算模式,未全额纳入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统一核算,发挥不了总预算会计资金总关口、总核算、总监督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完善财政所内部监督机制,不利于确保财政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2、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待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的质量和效率。过去推行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业务的规范,同时提高了乡镇财政财务工作者应有的地位。在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规模逐年加大、项目逐年增多、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我们的会计基础工作尚有以下欠缺:一是财政预决算核算统计口径不统一。目前个别乡镇对预算外收入核算口径把握不清,出现了预算外收支业务放在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账套中核算反映;总预算会计将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支出与预算外支出核算“两账合一”,不能直观反映乡镇财政预算内和政府预算外支出的实际情况,导致乡镇总会计在编制预决算报表时取数随意性较大、选用核算科目的选项权较大,年终容易出现人为调节预算外支出或挂账,导致预算支出不实情况的发生。二是账簿设置不健全,有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现象。部分乡(文秘站:)镇总预算会计账簿及辅助台账设置不健全。有的不设预算指标账或以表代账;有的即使建立了指标账,但平时记载不及时,年终突出补记;有的不设财政周转金总账和明细账,以表代账;有的对往来款项明细核算不清,往来单位个人名称或资金性质记载不明。年终报送财政决算报表经上级主管部门调整有关数据后,对调整事项未及时作会计处理,容易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问题。三是预算收入记账核算不及时。由于国税、地税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区域管理体制不一致,导致税务部门不能够按月及时地向各乡镇财政所提供月度税收入库报表纸质资料,加之各乡镇每月未入库税收有调增调减事项,需经县财政部门认定后才予确认,致使乡镇总预算会计不能在账套中及时核算每月税收收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往往只有在每年度终了时,县镇财政结算才一次性记账核算。

3、往来资金长期不清,资金占用过大。笔者经调查发现,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和原财政周转金账套中,财政性债权债务发生时间久远、累计余额较大。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以上的事项较多,累计余额也较大。由于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长期挂账往来的有效性较差,有些往来已根本不存在,有些因会计人员业务核算错误,应将收支核算业务记入往来科目核算,有的确实成了无法清收的呆账、死账,也容易给单位不法人员产生经济舞弊行为提供可能。

4、财政报表信息失真。在乡镇财政审计中常见到的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财政收支数据“掺水分”。乡镇政府迫于上级财税收入指标考核需要,想方设法“做税”或“引税”,从而虚增收入;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受收入来源少、支出保障压力大、基建投入多、债务负担过重、增收节支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年终出现财政赤字多,但为了谋求面子上的收支平衡,只好采取虚减支出、赤字挂列“暂付款”或部分“暂存款”转为收入,任意调整往来科目。最终导致财政决算报表数据不真实,给决策者带来决策上的失误。

5、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到位。目前乡镇政府财政性资金收入基本纳入了总预算会计账户归口管理,收入缴存入镇财政所预算专户;但所有的支出拨款未实行集中支付制度,仍通过镇财政所预算专户再转拨至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专户,再由镇会计站账户支付结算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者用款单位,从而不利于乡镇总预算会计加强对用款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资金的适时监控。

二、加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受财税政策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二是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财政财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会计人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核算错误。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完善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应当适应新时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债务管理的要求,适应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核算要求,适应财政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乡镇财政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严格财务收支与镇村债权债务审核与管理,完善拨款支出的审批流程,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结算制度,充分发挥乡镇总预算会计职能作用,有效控制各项财政财务资金的收支,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二是增强乡镇分管领导的财经法纪意识。单位领导必须牢固树立财经法纪观念,深入学习财政、税收、财务等重要法律法规,提高财经政策理论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依法理财、管财和治财的自觉性,坚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支持会计人员坚持会计原则,履行会计职责。

三是加强对财政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充实了部分年轻干部,由于部分会计人员良莠不齐,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少,还没有具备独立承担会计核算工作的素质能力。要使这些同志尽快能够适应和满足财政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需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整合现有财政会计队伍资源,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政会计人员开展业务检查辅导活动,增强财政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财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6

一、细化地方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细化地方预算管理是当前地方财政支出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1994年以来我国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加之收税、收费、罚没、基金等收入方面的改革,使财政收入管理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财政支出管理明显滞后,尤其是现行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方式,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筑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各方面要求预算管理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地方财政面临着公教人员保吃饭、下岗再就业保稳定、农业生产者增投入、各项事业加快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等压力;面临着偿还世行、亚行贷款等外债及消化财政赤字和粮食亏损挂账等突出问题,面临着清理农村基金会、增加粮食风险基金等对财政平衡带来的较大冲击。同时,传统的财政支出体制的惯性给现有的财政支出带来巨大的压力。表现为财政支出范围的“越位”,超出了社会公共需要的范畴,如从事市场盈利活动的人员仍由财政供养,一些竞争性行业和企业亏损补贴仍由财政承担等;地方政府职能和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包揽过多,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冗杂,使财政的供养负责过重;地方预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类挂账或应付未付等隐性赤字。这些都构成巨大的财政压力,存在较大的财政风险。正是由于地方支出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改革严重滞后,产生了地方财政收支的严重不适应,要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出路就在于加快地方预算管理的改革。

2、细化预算管理是克服传统预算管理弊端,切实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传统预算管理是根据计划经济的要求确定的,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一是预算编制方法陈旧,造成有限财务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传统预算编制大多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是基数是否合理,多年运用下来,使本年度预算核定的支出指标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结果不仅加剧了资源的供求矛盾,也固化了财政资金在部门、地区之间的分配格局,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布局的调整。二是预算编制时间短。以往我国的各级政府预算,其编制时间都是在每年11月前后着手编制的,编制时间不到两个月,由于预算项目和指标论证不充分,缺乏民主程序,造成预算安排的先天不足,或执行中问题不断出现,或追加频繁,冲击了预算的正常执行,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三是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内容不完善。传统的预算是预算内外分离的“双预算”体制,近几年虽然各地都在试编综合预算,但实际操作中预算内外支预算与预算外收支计划的结合层次仍很浅,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的程度较低,部门之间的经费水平因此而产生苦乐不均的问题,也破坏了预算的完整性。四是预算执行管理薄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预算管理科学性、规范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预算管理制度。

3、细化地方预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客观要求。公共财政理论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公共产品”理论为依据,弥补“市场缺陷”和实现政府职能为目的的财政理论。细化地方预算管理是由一整套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所组成的非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是对地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与公共财政的关系:一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非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二是以“公共产品”弥补市场缺陷和实现政府职能为目的收入分配机制;三是借助政治制度、管理知识影响和制导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以财政政策为手段,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只有深化地方预算管理改革,逐步建立公平、透明、稳固、平衡、规范、高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细化地主预算管理,才能有效解决聚财有限性与用财无限性的矛盾;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构建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才能实现财政运行的良性循环。

4、细化地方预算管理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推进依法理财的迫切要求。地方财政是地方政府实现其职能的财务保证。地方经济运行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力度,必须解决好地方财力的合理配置问题。通过细化地方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可缓解日益紧张的收支矛盾,保证重点支出需要。细化地方预算管理,最直接的动因是推进依法理财、规范理财、科学理财,人根本上改革遭受的确良预算管理模式,规范财政管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力争做到按规矩办事,克服随意性,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的行为,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做到公正、公平、透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着眼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新的预算管理机制,这是预算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重要步骤。因此,研究细化地方预算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见和紧迫性。

二、当前地方预管理改革的探索与特点

为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预算管理体制,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管理职能,一些省市借鉴国际经验,在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

1、河北省:以预算编制改革为重点的一揽子预算管理改革。

河北省是我国地方财政中最先推行以编制部门为预算为重点的预算管理改革。其要点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单位自有收入、预算内拨款、预算外资金、各项基金拨款等,统一按具体部门编制完整的预算。同时省财政部门通过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建立起适应部门预算新要求的机制,强化预算管理各环节的相互制衡。主要内容包括:(1)编制部门预算。将各类不同性质资金统一编到部门预算中,取消中间环节,将一级预算会计单位均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对象,而且部门预算从基层单位编起,主管部门汇总、审核。(2)实行综合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综合财政预算支出由财政按部门资金需求及财力情况,按个人、公用、事业发展的顺序和省定标准、定额核定。(3)按零基预算原

则细编。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4)硬化预算约束。预算确定经人大批准后,严禁随意调整和零星追加。(5)明确预算运作程序。实行标准预算周期管理。标准预算管理的周期由预算编制(上年3月至12月),预算执行(当年1月至12月),财政决算(次年1月至6月)三个阶段构成。(6)实行财政资金的集中管理。实行部门银行账户由财政审批、登记制度;部门各项资金归口到内部财政机构管理;财政厅内部所有资金账户集中到总预算执行处;不同性质的资金采用不同方式管理。(7)调整财政机构设置,加强权利制衡。集中预算编制职能,将原各处室编制预算职能集中到预算处;成立预算审核服务中心,加强预算审核和编制;成立总预算执行处,统一全厅财政账户管理,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的核算和决算;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监督。这样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

2、四川省: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适度分离的预算管理改革

(1)预算编制从功能预算向部门预算转变。根据部门职能的需要,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编制形式上,改按资金性质分散编制预算为按部门编制预算;在预算编制内容上,统筹部门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编制方法上,按零基预算加项目预算进行编制;在预算编制程序上,建立标准周期编制制度,从年度预算执行时就开始编制下一年度预算。

(2)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收付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在保持预算单位财政管理权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取消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账户;认真执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规定,加大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力度。财政性资金都要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所有财政收入都要逐步纳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单一账户;确定统一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所有财政支出逐步实现从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或商品及劳务供应商。

(3)建立较为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通过实施部门预算和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淡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减少一般性专项支出补助;确需保留的部分专项资金,也要通过建立支出项目库等改革,进行规范化的分配和管理,以减少和杜绝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完善对困难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因素,建立省级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省级财政对财政困难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财政困难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财政困难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财力水平和财政供给能力。

(4)改革财政监督管理方式。财政监督要从集中性检查向日常监督过渡,监督范围要从企业财政收支和财政收入征缴情况的监督检查拓展到财政管理的全过程。要建立健全财政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和强化财政内部的监督管理,要围绕财政改革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及关键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建立财政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3、陕西省:以会计委派集中核算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改革

陕西省预算管理改革,其特征是建立以会计委派集中核算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2000年7月1日起,陕西省率先在省级政府部门及直属机构推行会计统一委派集中核算办法,在财务自、资金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一律取消部门、交易会会计岗位,注销银行账户,由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中心的组织系统分为总会计和柜台会计)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包括财政拨款、中央部委专项拨款、预算外资金、其他收入。会计中心核算的内容:电脑联网结算和管理将各种资金统一纳入中心统一开户行、资金使用按单位分期用款计划和单位审批后由中心统一划拨和支付、对单位的财产物资进行统一核算管理。明确试点单位和会计中心的职责,做好会计核算的衔接工作,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在会计统一委派集中核算的基础上。

与此同时,陕西省政府推出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配套的其他几项措施:一是从1999年1月起,对省级行政机关、金额拨款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实行“编办核实人员、人事核准工资、财政核拨经费、银行统一发放”的管理办法。二是对全省重要会议和省级各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及经费,实行“总额控制、严格审批、定点开会、财政结算”的管理办法。三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设备购置、工程维修、车辆保险实行政府统一采购。四是对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实行收支统一管理。五是对财政投资非经营性基建项目资金实行“直通车”管理,即建设资金直接拨付到最终用款单位。通过上述措施,使国库集中支付最终落实到每一道用款环节,实现对财政收支和部门收支全过程财政监控。

目前各地预算管理改革的思路、重点、力度不尽相同,但都代表了地方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预算管理改革是内容庞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过程。目前各地改革遇到的问题、困难很多,任务繁重,很多方面需要在继续探索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三、国外预算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推行政府预算管理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们已摸索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预算管理方法和体系,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预算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预算管理机构的设置:西方国家政府预算管理从草案编制、审批、执行、监督诸环节均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确保预算管理各环节的把关和管理目标的实现。(1)预算草案编制机制。一般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特设专门预算编制机构。如美国设立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独立于财政部之外,直接向总统负责,其主要职责是编制支出预算。财政部只负责编制收入预算,整个预算的编制工作则交给特设预算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的客观性,以避免财政部门统编整个预算时可能带来的问题。另一种是隶属于政府部门专职预算编制机构。由于财政部门主持预算草案编制,负责指导政府各部门编制支出预算草案并审核和协调这些草案,同时根据各种经济统计资料和预测,编制收入预算草案,最后对收入和支出两种分加以综合平均,形成预算草案。(2)预算草案审批机构。审批政府预算草案的机构是议会,但是议会制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实行一院制的国家,可以直接批准政府预算。实行两院制的国家,下议院(或从议院)在审批预算上拥有比上议院(或参议院)更大的权力,拥有预算先议权和最后批准权。在预算构成上,实行单一政体的国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审批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实行联邦制政体的国家,政府预算分为联邦、州、地方预算,各级权力机关只负责审批本级政府预算,不审批下级预算。(3)预算执行机构。包括预算收入、支出和出纳机构。收入执行机构是税收征管机关,具体负责执行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执行机构是财政部门指导下的政府各预算单位;出纳机构是国库,国库的设置分为独立国库制和委托国库制。(4)预算监督机构。预算监督一般由三个机构负责:一是议会直接监督;二是审计部门监督,受立法机关领导,独立于行政机关之外;三是财政部门监督,是政府职能部门中的预算监督机构,与预算执行同时进行。

2、预算编制:由编制期限、收支科目、编制形式、方法和结构等不同的环节组成,目的是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1)预算编制期限。充足的编制时间中保证编制质量的重要条件。国外预算编制时间较长,一般每个预算年度就开始编制下一预算年度的预算,到议会批准通过,有近一年的时间编制和讲座预算。(2)预算收支科目。预算收支科目的细化是预算管理和提高预算透明度的重要基础工作,科目越细,越便于监督。美国预算支出科目有1300多个,法国预算类级科目1100多个,款级和项级科目更多。(3)预算编制形式。国外通常接部门编制预算,一个部门的工资支出、资本支出、其他支出都反映在一本预算上,有利于财政部门掌握和监督各部门的预算资金情况。(4)采用零基预算测算预算收支指标。要求对每一计划项目作系统的评估和审查,并以其成果绩效及成本为基础,排列预算支出分配的优先顺序,并以其成果绩效及成本为基础,排列预算支出分配的优先顺序。(5)采用复式预算作为预算形式结构。就是将预算年度内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集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它不仅适应资金分配格局的变化,而且可以对每一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控制,可以反映预算平衡状况和出现赤字的原因。此外,许多国家除了编制传统的年度预算外,还编制多年度的流动预算。

3、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预算支出付制度构成执行的两大重点。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关系到编制的预算能否变成现实。一般来说,各国年度预算经立法机关批准即具法律效力,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但是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原批准的举债数额发生变更,必须经过与审批预算相同的程序。同时,国外管理预算资金普遍采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库款集中管理,支票集中签发,资金集中支付。政府预算审批通过后,预算单位根据预算安排购买商品和劳务时,由预算单位或财政部门开出支付凭证,经国库部门审核无误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资金。

4、预算监督: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监督检查程序和科学的检查方法,是确保预算监督质量的关键。国外通常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到监督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法国规范预算的法律有《宪法》、《财政法》,每年国会还要通过年度《预算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各项收支作出明确规定,使各部门的每项预算收支受到法律约束。同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比如法国建立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和财政公共会计制度进行预算监督检查,前者负责对预算支出进行监督检查,后者主要负责执行支付,看拨款的公式是否正确。检查的方法通常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如瑞典预算监督重点转向对投入预算资金各部委的具体工作成效。

四、细化地方预算管理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地方财政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载体和政府分配、调控的重要工具,必须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完整地反映政府职能,按照建立公共财政要求统揽政府收支,地方预算管理改革的整体框架和操作程序上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逐步推进整个财政管理体制走上法制、科学、规范的轨道。

(一)建立统一的地方预算管理改革目标模式

地方预算管理改革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改革起步时间不长,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推进和完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预算的完整性。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内在要求,各级政府分别编制统一的全面的财政预算,充分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全貌,既可以为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提供完备的数据资料,有利于政府调控各类财政性资金流向和流量,完善政府的理财活动,防止政府部门出现各种经济浪费和腐败现象。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是规范和细化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将政府掌握的各种资金统筹安排使用,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必然方向。

2、实行复式预算。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将单式预算改为复式预算是转变财政职能、建立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强化预算的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建议尽快推行复式预算编制形式,国家预算要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专项支出预算和其他预算。实行复式预算,并非只是将预算收支科目进行简单划分,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3、细化部门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部门预算的核心内容是一个部门只编制一本预算,由财政部门具体管理。在对上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本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根据下一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测算下年度预算收支规模,编制下年度本级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不仅要全面反映部门年度财政需求,而且要全面反映全部收入状况。收入方面要按照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各项收入,且在具体到单位和项目;支出方面按照规定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测定各单位项目的预算,根据轻重缓急排出各类支出需求;对专项支出要制定出滚动项目计划,以便财政部门审查和核定部门预算。

4、推行零基预算编制法。推行彻底的零基预算,就是将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甩的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

(二)实现细化预管理改革目标的对策

1、细化预算管理要统筹考虑。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一个环节,其改革取向和目标定位应该纳入整个预算管理改革体系一并考虑研究。在预算管理程序上,预算编制改革要注意与预算执行环节的衔接,要有利于执行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在财政内设机构职责界定上要有利于机构间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在机构调整要上有利于实现精简效能目标。

2、细化地方预算管理程序。细化地方预算管理工作程序,即实行标准预算周期管理。一个标准预算管理的周期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财政决算三个阶段构成。标准预算周期起始于3月,终止于次年6月,共28个月。预算编制阶段从3月至12月,在上年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和绩效评价基础上,结合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测算下年预算收支规模和增速,同时准备编制预算的基础资料,建立部门经费支出信息库。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从当年1月至12月,组织执行经法律程序批准的预算,具体包括征收机关及时足额组织收入入库、预算执行部门按部门预算核拨资金、组织政府采购、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执行中依法办理预算调整变更手续。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法案执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追加和调整预算。财政决算阶段从次年1月至6月,组织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汇总下一级决算,形成本地区总决算草案,并按规定报批。

3、完善和细化预算科目。为提高预算真实性,增强预算权威性,要改进预算科目,使预算科目更加完善,在编制预算时将各项财政收支落实到最末一级科目,并分解到预算单位、项目和人头。一是重新修订预算科目。二是建立预算单位基础信息体系。三是预算编制要严格遵循国家预算科目。预算科目细化以后,每年编制收支预算必须实事求实到相应科目,每个科目收支要辅之以相应基础资料,一并提交人代会审查。

4、健全专职预算编审机构。统一、健全、高效的预算编制组织机构是编好预算的基础,借鉴国外做法并考虑我国实际,应该在三个环节相应建立专门的预算编审机构。一是在各级人大成立预算委员会。作为预算最终审批的办事机构,专职负责对政府预算管理的指导,审核、平衡和初步确定政府预算草案。二是各级政府成立预算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各部门主要官员和财经专家组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对财政部门上报的政府预算建议计划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政府领导决策参考。三是财政内部成立专职预算机构。

5、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与部门预算制度相配套财政管理措施,是将政府所有的财政资金集中于一家银行账户,所有的财政收支都通过这一账户管理。在收入方面,所有的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征收机关和执法机关设置的各种过渡账户不复存在。在支出方面,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时将从国库账户中直接划入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账户上,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随之取消。各项财政收支活动直接通过国库账户操作。财政可以全面掌握当年的预算执行情况,有利于加强预算监督。

6、改革国库管理体制。国库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基础性环节,承担着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缴纳和拨付的重任。为适应预算管理改革,必须修订原有的金库条例及实施细则,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应将国库从现行银行体系分离出来,交还财政管理,建立一种新型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库管理模式,国库账户设在银行,通过银行进行有关收支活动和往来结算。

7、组建预算监督机构。细化预算管理,财政监督的方式和重点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过去分头监督转向统一协调监督,财政监督与审计、人大的监督构成一个有机体系,更有利于提高监督效率。二是由过去侧重宏观指导转向具体微观监督,对具体部门和开支项目进行监督。三是由过去事后监督转向事前和事中监督。地方财政部门要组建专门的预算监督机构对预算编制、收支预算执行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要使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必须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一是保证规范适度的国家机构正常运转。二是搞好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改善企业对外部投资环境有着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府有责任发展投资大、见效慢社会公益事业。四是扶持事关经济大局和社会稳定的农业。五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9、规范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是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为了公共支出的需要,以法定的形式、方法、程序在市场上的采购行为。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将一定范围内的采购权力统一,可以节约财政资金,简化预算编制程序。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一是制定政府采购法律和规章制度。二是要明确各部门的支出预算,编制和公开预算项目的政府采购清单,进行公开采购。三是按建立的财政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支付审批,管住政府采购资金。

10、建立计算机支持系统。细化地方预算管理机制,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覆盖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应由六个有机结合的子系统构成。一是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此系统统一管理本级行政事业单位与预算管理相关的各种数据,具备资料报送、录入、更新、查询等项功能。二是预算编制子系统。该系统利用现有基础资料,按照公用经费标准、定额和预算编制原则,汇总测算部门年度预算,汇总综合财政预算。三是预算指标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与预算编审系统相衔接,自动接收经审定的部门年初预算数据,完成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指标拨付、追加、追减、结转等事项的统一管理。四是总预算会计财务处理系统。主要完成总会计日常核算的所有任务和年终决算,管理预算内外资金账户。五是预算运行监测分析子系统。负责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全过程监测,通过将财政收支数据与相关国民经济指标比较,对预算运行态势进行行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六是工资发放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财政、编办、人事、部门、银行等单位的联网,动态管理人员及人员工资变化情况,构造电子工资册,通过通讯网络联接,由银行工资。

(三)细化地方预算管理的几项配套措施

1、建议修改《预算法》及相关法律。为适应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等规范管理的要求,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预算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建议修改《预算法》及相关法律。应增添新的法律规定。如规定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程序;规定各级政府预算编制的时间起始点及编制中的审议程序;规定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定财政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制度;规定预算追加支出额占全部预算支出总额的比例;规定预算安排对预算执行单位公开程度;规定对各类预算资金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总预算;会计工作;新时期

总预算会计是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有效地负责日常的会计事务,而且能够对下级预算提供指导。做好总预算会计工作,首先必须严格地做好日常会计工作,这包括对上、下级财政来款进行核算、核对收纳等。新时期做好地方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成为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管理,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

1.规范银行账户管理。

要想真正规范银行账户管理,需要建立起严格的审批制度,规范单位账户管理。一般县级做法是:一是在镇单位一般只能开设一个基本的存款账户,用来办理本单位预算资金及往来资金的转账核算和收付业务。根据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现实中所进行专项、特殊管理的资金,则需要报财政局审批后能开设新的存款账户。二是县级预算单位只根据财政部门的规定,在指定的几个银行开设一个基本的存款账户,用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清算业务。县财政局要对各科室、各单位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有效的清理。经过清理之后,保留一些必要的银行账户以供使用。到目前为止,各科室包括一些社保专户及其他的一些银行账需要归国库管理。

2.完善对账制度。

地方财政涉及到的预算和账单比较杂乱,因此对于各种的账目都应该坚持定期结算,做好银行的对账工作。为了减少错款的情况的发生,需要按月与银行账务进行核对。内部账务一般包括了总预算会计各个岗位之间的对账及总预算与各科室之间的对账。而外部对账则是对财政与预算单位、上下级财政部门等进行账务核对。完善对账制度,有助于更好地对内外账务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有利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3.健全资金拨付程序。

县级财政拨款一般情况下都遵循预算拨款报送制度,每月各预算单位都会向国库提送下一月用款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核批,而且需要认真核对。财政拨付需要建立严格、完整的程序。一是对于那些公用经费及预算单位的正常经费,国库科要根据年初预算的要求,逐月按计划对预算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审批,这一过程遵循的是均衡的原则。二是除了单位的公用经费及政府预算项目支出外,还有其他的财政安排。这需要预算单位向分管科室报送审批,经领导审批后才可到国库进行有关的拨付。三是对于某些的专项资金,需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审查和核算,根据国库的使用规定,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为财政规范化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审查,提高决算分析水平

1.强化决算审查。

县级财政部门一般实行的是决算审议分开的制度,在每年进行决算时,总预算会计人员将决算报表报至分管科室,由分管科室初审之后,再由国科进行终审。应制定法规和制度,并根据地方实际的发展状况建立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做好审查工作。

2.加强决算分析。

财政分析是对年度财政预算的一个总结,是对一年来全县的国民经济财政收据支出的反映。因此,只有对决算数据进行深入的整理,才能有效地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仅要求县乡单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数字编报的工作,还需要对预算进行分析,充分地对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提高财政收支平衡,使报告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提高决算培训。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财政不断地改革,财政总决算中报表的格式、统计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有效地提高决算的质量,需要在决算会议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可以将往年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讲解,并且对往年的财政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落实往年决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当年的财政决算时,要尊重决策,有效地提高决策的水平。

三、强化基础,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内部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会计的日常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因此,必须建立岗位负责制,实行严格的会计复核制度。对总预算会计的岗位工作进行很好的划分,使人们明确岗位职责。在会计复核中,可以严格地对印鉴进行管理,比如大、小印鉴分别由两位会计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对资金进行审核,同时也能够减少越位情况。

2.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如何为预算单位做好服务。因此,首先需要建立总预算会计信息报告制度。要在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核算基础上,提供每月的存款余额表,这样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于专项资金,需要实行双重的监督。其次,预算单位应该加强业务培训,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养。可以举办培训班或者是对预算问题进行热情的简答。最后,为了有效地提高财政效率,可以实行电算化管理。目前,地方财政已经绝大部分地实现了电子化操作,能够对记账、复核实行一体化操作。在保证拥有凭证后,可以由科长进行最后的审核和把关,联网沟通可以方便单位,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3.严格保证标准,提升工作质量。

总预算会计工作必须严格建立标准,不断地提升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在任务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努力采用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来约束会计人员,尽可能地将工作细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进行核对中,要认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且要认真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保证账务登记的质量。对于凭证管理,需要认真对凭证进行分类,并且做好保管工作。在一些凭证中,要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日后的资料查询,同时也可以促进审计检查,赢得审计部门的肯定。

四、结语

新时期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在业务量方面也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党和政府加强地方财政制度建设,会计人员熟悉各种财务法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水平。同时,要针对预算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认真地对问题加以解决,以此来提高人员处理业务的能力,使财政会计预算能力向着一个新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玲.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罗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蒲丹琳.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8

第一个思路,脱离国情,过分超前,难以推进。第二个思路,难以构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模式,最终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三个思路,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可行性,应该首选。

同时,构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制,还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二是紧密结合当前国情。,

考察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管理,尽管各国因政治体制不一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各负其责。二是一般都有健全的预算编制专门机构和充实的编制人员。三是一般实行部门预算管理,财政直接对各个部门。四是预算编制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或更长时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五是预算编制非常细,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六是核定部门预算时考虑部门组织的收入,统筹安排。七是安排部门预算普遍采用零基预算,不搞基数。八是预算的法制性极强,从预算编制到执行都有严格的法律要求,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九是都有非常严密科学的监督体系,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十是财政资金账户管理非常科学规范,一般实行“单一账户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合理使用,有效防止了违纪问题的发生。这些都应该在设定我国预算管理改革模式时加以吸收和借鉴。

就当前我国现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进程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适应,财政职能也在进行调整,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生产经营领域投资,增加了对政府宏观管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框架已经明确确立下来。这种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现实国情,必须体现在预算管理当中。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为:重新界定预算管理职能,规范预算管理运作程序,强化预算监督,真正把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早编细编预算落到实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新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公平、透明、健全、稳固、规范、高效,切实增强预算宏观调控能力,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具体讲,改革基本的着眼点在于:第一,健全和强化预算管理职能。推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按部门编制,由财政编制到部门(一级预算会计单位),落实到项目,增强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改革预算管理运行机制,调整财政内部机构设置,预算编制、执行适当分离,强化财政监督职能,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各个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监督管理。第三,努力推进理财科学化、民主化。积极研究运用科学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的精度和准度;充分考虑和吸收社会有关方面意见,逐步向社会公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加强财政资金和账户管理,确保预算安全稳健运行。第四,加强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依法制定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修订和调整与预算管理有关的政策条文,努力创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法律和政策环境;严格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申请、分配、下达、追加的业务办理程序,实现依法管理,规范运作。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构建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框架,主要在预算管理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编制方法、监督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一)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运行模式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基础性框架内容。建立新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革传统预算管理编制、执行职责界定不清,部门交叉扯皮的做法,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个环节在工作中清楚划分,相互分离。三个环节一脉相承但又彼此间相对独立运作。与此相适应,财政内部原来行使预算管理职能的机构要进行重新调整,划分为编制、执行、监督三个大的部类,各负其责,不再直接介入其他环节的管理。预算编制机构全权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审核、编制、确定财政和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机构专职负责预算的执行,统一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办理资金拨付,管理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监督机构负责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预算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轨道。

(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河北省预算管理改革也采用了这一组织形式。预算管理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部门,以部门为依托,围绕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形成一个更为开放和宏观的预算管理系统。一是将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二是财政预算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改变财政资金按性质归口管理的做法,财政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三是严格“部门”本身资质,只将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作为预算部门。此次改革,省直共确定了个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行政单位预算,又包括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

(三)推行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⒈收入预算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一定量的税基或能够提供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彼此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这个比例作为测算收入的参照“标准”。“标准收入预算法”即以这些“标准”做参照来测算收入,制定收入预算。收入测定从上年月开始,根据前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和财政收入情况,分析预测全年收入,初步测算每一项收入与其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到月,根据收入变化情况和对下年经济运行的预测,确定收入标准,制定收入预算。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种类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以及部门其他收入要核定到部门、到项目。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管理因素影响,科学合理地确定收入预算。

⒉支出预算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对个人工资性支出,按照标准逐人核定;对公用经费,分类分档按定额和项目编制预算;对预算内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建设性专款和教育、科学、卫生、文体广播及其他部门的事业性专项支出,分类排队,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

⒊在财力分配上推行综合财政预算。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预算的完整性是政府理财的一条重要准则。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机构,对一切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均应视作财政活动而予以全面反映和管理,不允许在国家预算规定的范围之外还存在任何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收支活动。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就是要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彻底解决我国目前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问题。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单位)预算收入;财政部门核定的部门(单位)支出需求,先由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单位其他收入安排,不足部分再考虑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在对部门预算实行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纳入政府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收入包括财政预算内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综合财政预算支出由财政部门按部门资金需求及本级财力情况,依照个人部分、公用部分和事业发展的顺序核定。

(四)采用先进的资金管理方法

按照改革模式要求,突出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增强预算统筹调度资金的能力。一是严格资金账户和部门财务管理。实行部门银行账户审批、登记、建档制度,统一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各项资金和财务要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二是财政部门内部实行财政性资金统一账户管理。总预算执行机构统一管理国库账户、预算外专户和各类专项资金(基金)账户,分户核算,切实增强财政资金统筹调度能力。三是实行人员工资委托银行。开发工资发放管理系统,实现财政、编办、人事、国库、部门、银行的微机联网,财政在委托办理银行建立个人工资账户,按月将每人应发工资核拨存入个人账户。四是公用经费和专项资金使用推行政府采购。大宗办公用品、办公设备和专用仪器设备的采购,尽可能采用政府采购方式,以节省资金,提高配置效率。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9

一、预算管理方面利于进行科学预算

新《财务》完善了预算管理,为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精细化、专业化提供了政策依据,有利于高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新《财务》对预算编制的方法、编制程序和预算管理办法都提出了更加详细、更具操作性和程序化的要求。新《财务》中关于预算管理的新规定会促使高等学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编制更加合理的财务预算,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更为科学、精细的控制和管理。新《财务》要求预算编制要将结转与结余的因素考虑进去,即考虑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安排,即在安排当年的支出时,除了要考虑当年能够实现的收入以外,还需要考虑以前年度的结转和结余资金,做到每项支出有来源,预算编制详细完整。考虑到新《会计》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反映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结转和结余管理以及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办法将大大提高学校资金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新《财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要求定额和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的因素,结合事业特点、发展目标和计划、学校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需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审议通过后才能上报,高校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一经确定一般不予调整,强调了预算的严肃性和集体决策性。这些促使高校要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方法,编制更加积极稳妥的收入预算以及统筹全局、重点突出的支出预算。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预算、轻决算的现象,财务决算工作仅仅停留在完成决算报表的编制和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核阶段,忽略了通过决算来查找管理及核算中的问题这一重要环节。新《财务》预算管理另一个亮点是引入了决算报告编制准则、申报审批程序和决算编报要求,这使预算体系更加完整。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通过决算分析可以对预算收支的合理、合法性和预算整体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通过事后监督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二、收入管理方面分类更加细致

高校的收入在社会中是很受关注的,收入是指高等学校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而它的来源是多渠道和多形式的。新高校会计制度科目按资金来源的性质设置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等,对旧制度中的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等进行整合,使高校的收入去向更加清楚明了,与此同时又调整了一些科目的核算范围。按收入的来源新旧《财务》都是将收入分六大类:

1、财政补助收入根据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的要求,将财政补助收入规定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将原《制度》从财政部门取得改为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将学校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予以剔除。将原《制度》财政补助收入中各类事业经费改为各类财政拨款。这一修订扩大了财政补助收入的范围,缩小了口径,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是指高等学校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直接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高等学校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根据新《制度》在账务处理上作为事业收入或其他收入。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分类,分为财政教育拨款(功能科目205教育类)、财政科研拨款(功能科目206科学技术类)、财政其他拨款(功能科目208社会保障和就业类、210医疗卫生类、221住房保障支出类等)。

2、事业收入事业收入是指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新《财务》将事业收入划分为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名称更加科学、准确,在对事业收入的规定中,将原规定修改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教育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教育事业收入。新《制度》明确了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范围,将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科研拨款归入科研事业收入,丰富了科研事业收入的核算范围。其他收入的范围有所增加,将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除科研经费拨款之外的拨款和从同级非财政部门取得的拨款列入其他收入,按照资金用途,专款专用。特别的,明确界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按照部门预算隶属关系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科研拨款。

3、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是指高等学校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高校的上级单位(主管部门)用自身组织的收入或集中下级单位的收入(统筹)拨给高校的非财政性资金,是上级单位用于调剂附属单位资金收支余缺的机动财力。

4、附属单位上缴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是指高等学校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有关规定上缴学校的收入。附属单位返还学校在事业支出中为其垫付的水电费、福利费等各种费用,应当冲减相应的支出,且不能作为上缴收入处理。附属单位返还学校在事业支出中为其垫付的工资及津补贴,应作为学校事业基金被收回。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预算执行;问题;建议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公共财政综合改革的推行实施,基本建立起了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机制,预算的执行管理也相应得到加强。但是,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仍未能较好解决。多级政府在财政支出管理上,依然存在着年初预算到位不及时、预算执行进度慢、授权支付比例大、项目支出管理、财政专户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财政资金的闲置浪费,影响了预算执行的进度、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阻碍了财政体系的发展建设。

一、做好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性

1、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通过财政分配体系,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而,提高财政分配的公开、透明,完善依法民主理财和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公众监督意识、建立官员问责约束机制,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预算执行工作对于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关系重大,体现着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财政收、支的客观要求。

2、提高财政管理效率。目前,我国正处于财政收入增长迅速的时期,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有可能掩盖了财政收支管理的低效率。而财政收入在长期内一直保持这样高速的增长可能性很小。当财政收入达到一定的规模,增速放缓,这时,财政收支管理低效率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我们有必要在财政收入增长上升时期就注意做好预算执行工作,推进财政收支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3、能够巩固财政管理改革成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改革也在深化进行中。改革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有利于解决财政支出的采购管理问题。既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益,又促进了政府廉政建设。预算执行工作有利于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它能够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也可使改革成果得到巩固扩展。

二、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算执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是由政府组成机构或部门编制的在预算年度内的收入与支出的计划。预算要全面的反映出相关部门的年度财政需求和全部收入状况。预算编制就是为了规范政府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支出行为,提高预算透明度,加强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预算执行是重点环节,预算编制的再好,如果预算执行做得不好,等于前功尽弃。当前,预算执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关人员在进行预算执行工作时发现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预算执行经常超支。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有利于地方发展政策的实施,地方财政收入随之也逐年增加,但在进行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工作后发现,预算执行超支问题仍普遍存在。多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的一些县区级地方,预算实际支出和预算支出都会存在着差异,几乎每年的预算实际支出都不同程度地超出预算支出。财政支出的经常超支,一方面表明了在编制预算时考虑支出需要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则说明预算执行受到的政策性、突发性因素的影响多,预算执行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大。

2、潜在的负债风险加大。当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吸引投资,都纷纷增加政府投入力度。而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业、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收入有限,转而采取出让土地、政府举债等方式筹措资金发展地方经济,造成了政府债务的增加。政府债务的累积减少了可用资金,影响了预算的正常进行和资金的正常调度。

3、预算到位不及时。财政部门经过人大批准预算,然后再下达具体的部门预算。在这一过程中,传统预算安排思想及财政收支年初不确定性的影响着预算的下达进度。预算并非按人大批准的预算年初一次下达到位,而是分两次下达给预算执行部门。财政部门在预算执行时还要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追加预算上。人大批准的预算失去了刚性约束,导致许多部门在预算执行中只想着如何争取财政资金,而不重视有效使用预算资金,造成了追加预算不透明和财政资金使用上分配不公平。

4、少列预算收入,随意变动预算支出。地方财政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让自己在今后的财政改革中处于有利地位,常常是隐瞒信息,不肯向上级财政全盘上报自身的财政收支信息,导致相当大的财政收入在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之外游离。具体表现有:依照相关规定应该纳入预算管理的多种行政事业收费只上缴部分或不缴入国库,它们仍储存于地方预算外的资金专户中;在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得到的出让金收入,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收入收益不按相关规定上缴;地方政府将征收的契税、罚没收入等部分税款收入存放于银行开设的账户上,不按规定及时准确的上缴国库。而在财政支出预算执行中又随意变动,造成资金使用效益、支出结构不合理。

5、财务监督不到位。之所以造成现行的财务监督困难和不到位是因为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执行实际上仍是会计代办制。这使得日常会计核算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与会计监督脱节而将会计核算变成单纯记账的行为。当会计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时,一旦出现财务管理上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与具体的经济行为单位间会相互推诿。再者,日常财务管理不参与单位的具体经济业务,这容易出现财务监督管理盲区。许多政府部门认为自身不负责财务收支管理,与自身部门关系不大,因而没有主观能动性做好财务管理监督工作。加之,会计集中核算的业务量大,工作人员任务重,工作人员对被核算部门的专项资金的用途和工作性质了解不多,客观上造成了预算执行工作中不能正确反映财务收支、结余等实际状况的困难。

(二)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行的财政体制、政策存在问题。现行的财政体制、政策的特点是财政高度集中于地市级以上政府,而且地方的财政收支明显的呈现出不同步的趋势,造成了地方财政压力较大。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级地方政府理财的主动性。但对于地方而言,地方财力和财权分配上的不合理又影响了地方理财的积极性。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调整,地方财权却得不到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多来源于征管成本高、难度大的中小税种,地方的财政收入不稳定,地方政府利用税收杠杆的调节经济的作用发挥空间有限。但是,近年来的事权却有不断向下级政府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在近年来不断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增加对民生、三农支出以及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地方财政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收支压力和财政收入不足而预算执行不力的尴尬。

2、地方政府举债进行经济建设。地方政府负担着一地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繁荣的责任。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维护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改造、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都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投入。而限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的财政收入有限,因而许多地方政府绞尽脑汁从各种渠道争取发展资金。它们往往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争取中央政府的贷款资金,或者直接用政府信用从商业银行贷款而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项目。短期来看,基础性建设项目不能直接向经济效益转化,为了维护政府的信用和形象,各种贷款又必须按期及时还本付息,地方政府还要再想法筹措资金归还贷款,进一步加大了的地方财政的压力。

3、财政预算的众多不确定性来自于滞后的政府决策。虽然我国实行财政预算,在编制预算时要早编制、仔细编制,但各级政府决策活动存在的随意性和滞后性影响着编制财政预算收支。虽然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审议通过财政收支预算,但地方政府为解决新增项目,就会调整年初支出预算,增加部分收入,动用预备费用。另外市级、县市区的地方政府往往还会在年底临时下达指令性的追加指标,给财政预算收支和执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增强预算执行工作的对策

1、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要按照实事求是、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保重点、重平衡的原则编制财政预算,要充分考虑政府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特殊性与可比性,细化财政收支预算,保证部门预算额准确性可靠性。在预算制定后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调整,确保预算的约束力。

2、改革、完善财政体制。在当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上、下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要划分好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地方政府要在遵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政策下,可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对属于地方而对全局影响较小的税种开征、税目增减及税收的减免等,使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财税权,让地方政府发挥税收杠杆调节当地的经济活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另外,还应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区县一级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地方财政收入,降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债务规模。

3、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要建立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跟踪回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预算项目的调整变更、追加、取消的审批规范制度。用规范、机制和制度全方位、全过程检查监督预算资金的运行,确保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严惩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预防避免发生违法违纪行为。

4、健全财政收支预算的约束机制。要按公共财政要求,依据系统科学的预算编制标准,深化、细化预算编制,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提高预算的完整性。要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一旦财政收支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相关机关要依法征收或使用,不得随意调整变更或超支。

5、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工作是公共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把预算执行分析作为加强财政基础管理的重要环节,创新思路,拓宽视角,密切监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高标准、严要求抓好预算执行分析,切实提高财政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做到“四性”,即:报出时间要有时效性、分析内容要有全面性、提出建议要有针对性、分析结果要有权威性,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岚.财政收支预算执行若干问题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