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热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9:44

微观经济热点篇1

一、激发学生兴趣,化深奥抽象为浅显易懂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较为深奥、抽象,文字、公式以及图表较多,在教学中,容易因为学生们缺乏兴趣而效果低下。教师应该多采用新闻事例以及身边的经济现象对知识点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理论与实践更充分的结合。教师亦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做一些生动活泼的课件以打破课堂的沉闷。并优化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变困难为简单。同时,教师应该多向学生介绍学习经济学的好处,并向其讲清楚经济学学习的难度,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二、引导接触热点,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融入

新闻每天都在更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财经新闻,探讨经济热点。一来,注重经济热点的学习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有利于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二来,对于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微观经济学就是厚厚的充满了难懂的数学公式和文字图形的教材,微观经济学里面的专业术语和统计数据让他们觉得既枯燥又无味。而教师利用经济热点来引出知识点则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打破学生“理论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另外,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经济热点,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帮助教师自身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学习进度,变死记硬背为有效引导

正如我们前文所分析的一样,经济系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即使有在大一时学过微积分,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熟练的把微积分的知识运用到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理解书本中繁复的公式以及图形,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多注重基础的知识。例如“弹性理论”,在碰到这类需要用到微积分知识的课文时,不应该就微观经济学的课本理所当然的向学生授课,而应该更注重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中与微积分相对应的那些知识的熟悉、掌握程度,举一些简单的数学案例,先简明扼要向学生讲解一下相应的数学知识,激起学生对微积分的记忆,再进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这样定然能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和数学公式。

另外,微观经济学还有很多坐标曲线,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就有一般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需求曲线、吉芬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等十几种曲线。虽然每条曲线都易于理解,但是容易弄混。有一句这样的谚语“tellme,iwillforget;show’me,imay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只能做到“tellandshow”这样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忘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例如,我们在讲曲线的时候,我们在向学生讲解的同时,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自己画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课前的备课,在讲解课本的同时,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最终将所有知识掌握,铭记于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自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熟悉概念原理,并能在操作的时候纠正学生的错误,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四、重视学习形式,化结果检测为过程调控

微观经济热点篇2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国内针对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是初级微观经济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微观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也是认识微观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探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践性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其内容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分析。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和多个教学环节的有效配合。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是合理选择教材的首要前提。因为研究生选用的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相对较大,结合所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后,我们选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我们的授课教材。本书通过文字阐述、图标说明、数学符号、数理推理等方式全面阐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假设条件,内容组织紧密、排列有序,由简到繁,层层深入。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实践性较强,较多地运用了实际事例,使学生能够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模型,有一个贴近实际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本书还配有课后习题,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自我学习。

 

(二)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性教学并不代表不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之间绝不是两极对立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悟出经济理论所包含的现实意义并把这种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四年级本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较低年级学生强很多,因此授课老师应根据中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授课前做相应的调整。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内容;需要较多数理推导的内容;和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内容。进而针对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授课方式。例如对于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减少文字的阐述,因为初级微观在这方面已经有详细的说明,而应更多采用图形来简化说明;当讲解到需要较多数理推导时,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这些推导所必备的数理基础,并在课下自行推导;对于和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就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在案例选取时注重其实践性,通过选取一些热点问题,特别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用中级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从而补充了实践性教学的课堂内容。例如国际贸易中关于铁矿石定价的问题,铁矿石贸易市场是卖方控制力远大于买方,卖方形成了铁矿石垄断价格。结合中级微观经济学,可以知道卖方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铁矿石生产日益被世界三大主要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控制。而作为买方市场,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为什么没有定价权?买方市场是否是寡头垄断?授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垄断市场理论去分析这些问题,在实际的分析讨论中既加深了对垄断理论的理解又对国际贸易中的实际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三)案例式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家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而案例教学是用市场中发生的经济现象去反映经济理论。通过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经济学案例融入到课堂中来,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注重案例选择的适用性和时效性。为了实现适用性,就需要授课老师在备课时收集或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从而达到对理论强化、补充、验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看到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理论在不断变化,国际贸易活动、国际经贸惯例和规则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时效性。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授课教师先组织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课堂讨论的内容除了案例也可以是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讨论的次数可以以章为单元,也可以以专题为单元。每次讨论后,每个小组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作为对讨论的总结,包括案例讨论中涉及的相关经济理论、与现实的连接点、实际要解决的问题等。

 

(四)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能够在网上自学、自测、与教师相互沟通,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调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利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环节中设计网络单元测试,从而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督促复习和准备期末考试;同时可以设计中级微观经济学“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经济活动、补充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项目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在设计交流方式时重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对于热点问题要及时寻找相契合的案例组织同学在线讨论,以便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五)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科最新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此外,学生在讲座中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思考,对于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家来源可以是校内或校外国贸领域或西方经济学领域的老师,在总课时中按需抽出一定课时用于专家讲座,可以把专家请到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别的兄弟院校旁听与课程有关联的专家讲座。在每次专家讲座后,老师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收获以及学生认为存在可以改进的方面,从而能够不断调整,使这种措施更有效。

 

(六)撰写专业论文

 

授课老师应选取中级微观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相交叉的部分作为学生专业论文撰写的内容点,使学生在撰写过程中,利用中微课程学习中掌握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数理工具去阐述和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和数理工具的运用能力。课程论文最好能够和毕业论文挂钩,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前让学生做毕业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此外也可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为此,论文尽量选择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题目。

 

二、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检验

 

教学效果检验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考核形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老师更明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来进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检验:

 

(一)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网络单元测试、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如表1。

 

(二)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实时检验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实施网络单元测试,对每次测试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自己查缺补漏。同时授课教师还应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发现同学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点,以便及时调整和提高后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

 

(三)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调查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在问卷中设计有关学生学习需求、偏好的教学方式、偏好的讲授内容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的结果,去检验实践性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四)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不同专业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另外,通过反向追踪毕业生在校时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探讨学校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学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为现在和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五)召开著名校友恳谈会动态了解毕业生的实践效果

 

优秀校友对于母校是一笔无形的财产,其在办学资源、示范教育、就业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优秀校友恳谈会,动态了解毕业生的实践效果。从中寻找促成其优秀的因素,然后把这种有利经验传达给在校学生,使其尽早认识和吸取借鉴。因此,应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

微观经济热点篇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把对人才的要求推向新高度。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课程,在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背景下,也应当不断革新,培养具有特色的,符合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本文对在当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浅谈几点优化改进的策略方法,供同仁参考。

一、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当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用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实践活动,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然而,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少专业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觉得微观经济学太过抽象,本身有种畏惧心理,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选材的局限性,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际案例,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由于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缺乏相应的实践机会的状态下,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就很难提高。

(二)课堂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和接收,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的授课方式,而且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单一,缺乏趣味性,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参与的主动性也差。依据金字塔学习理论,主动性学习的方式知识保持率最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探究出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创设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借助实验教学资源及其他辅助手段,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课程教学目标层次模糊

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院校的微观经济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层次不鲜明,没有像国外的教学目标那么清晰,国外的学科设置主要有基础课程、高级课程、研讨班等级别,学习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别化。相对国外的课程设置,我国多数财经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层次模糊,多数都将经济学课程设置成专业基础课,造成学习阶段分化不明显,教学目标不清晰,而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就造成学习分化越来越大的现象。其次,我国学科之间的划分界限比较严格,就造成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性学科,缺乏与其他学科交叉,也就会造成对学科前沿的发展关注度低下,不利于学科的教学成果。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更新与优化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各种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及分析能力,对于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设定上,应以经济直觉为首要目标,展开数理工具的辅助教学,重点突出实践教学部分。“经济直觉”是学习者对经济能力的一种自我感觉,是经济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直觉。对于初涉经济学的学生,更要注重锻炼他们的经济思维直觉,对他们以后的知识构建大有帮助。“数理工具是帮助学生掌握数理分析的一种辅助学习工具,教师教授学生使用数理工具的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经济能力。“突出实践”体现得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要全面更新和优化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实际运用能力。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微观经济学课程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轻松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经济实用能力。

(一)还原情境法进行案例教学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还原情境法,选取典型性案例,借助环境和情景进行设计,把交易过程尽量还原,使之贴近现实生活,增加学生对现实交易的认知和理解。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很多都是国外事件,还有一些案例年代久远,让学生难理解。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上应结合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得实际情况,可以从网络、报刊上选取新闻热点做案例,不仅让学生感觉亲切,也能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教师以春节购买车票为例,帮助学生加强对供给弹性和需求规律的理解;以明星演出设定不同价位门票为例,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消费者剩余及价格歧视的理论知识。以还原情境法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情境的体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经济敏感度。

(二)循环体验法进行实验教学

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经济学课堂中引入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研究潜能和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循环体验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应用能力。例如在我校设计得实验课上,学生就可以运用软件模拟企业运营流程,学生通过模拟采购原材料、研发和销售产品环节,增加对企业运营的认知。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练习方式,完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微观经济热点篇4

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双稳健”政策,为何要实行“双稳健”政策,如何实行“双稳健”政策?就这些热点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

何谓“双稳健”

所谓“双稳健”,其实是中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的口语化表述,其突出特征是,措施组合均采取中性姿态,走中间道路,其政策意图突出一个“稳”字,总的政策倾向既不明显扩张又不明显紧缩。

陈东琪指出,双稳健政策更为强调“均衡、区间和微调”这样三个基本意识,“这也是双稳健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均衡(协调)意识。

双稳健政策首先追求短期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希望通过政策上的努力,缓解总供求之间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经济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各个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实现相对均衡和协调发展,进而使国民经济实现静态均衡。

同时,双稳健政策还希望短期的政策取向和措施操作,“不要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矛盾,不要给长期稳定增长设置障碍,短期宏观调控要为长期动态均衡做出贡献,在短期静态均衡和长期动态均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区间(走廊)意识。

陈东琪说:“通过观察和分析1978―2003年这25年中国经济轨迹变化,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实际上运行在以下几个重要的‘走廊’内,这些‘走廊’具有比较强的拉力作用,某一经济指标超越‘走廊’,出现‘越轨’现象,就会有一股很强的力量在一定时间将其拉到‘走廊’以内,然后继续运行。”

这25年来中国经济运行表现最突出的经济走廊是:

――经济增长走廊:GDp增长率为7%-10%,中值为8.5%左右;

――物价走廊:Cpi上涨率为1%-5%,中值为3%左右:

――货币走廊:m1、m2和信贷增长率为12%-20%,中值为15%左右。

此外,三次产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自然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变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从长期来看,都按一定运行轨迹的变化,都有一个区间或“走廊”。

稳健政策特别是“双稳健”政策强调“走廊意识”,强调政策导引下的经济指标要尽可能落在经验形成的“走廊”以内,上、下调控都不要突破“政策箱”,不要越出“走廊”,这就可以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趋势,防止大起大落。

第三,微调意识。

双稳健政策尤其强调“政策措施出台的时机、节奏、力度、频率和组合搭配的科学把握,更为强调‘双向微调”’。

所谓“双向微调”,就是根据国民经济景气变化的不同趋势或“风向”,做出“逆风向”的向上或向下的微调。“经济偏冷时,采取向上微调方式,推动经济逐渐向上运行,直至出现和延续繁荣,经济偏暖时,采取向下微调方式,适当压低经济增长速度,防止出现经济过热,直至回到均衡增长区间。”

为何实行“双稳健”

进行了一年的经济宏观调控,中国为何要紧随其后实行财政、货币政策的“双稳健”呢?

陈东琪分析说,90年代中期中国走出短缺以后,市场内在稳定器逐渐形成,政府直接干预逐渐减少了。“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背景变化,这个变化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整体上趋于稳健提供了前提,也为实行双稳健政策提供丁第一个充分条件。”

“第二个充分条件就是,经济周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陈东琪提供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表现出每隔10年一次的中周期波动(中波),第一个中波从1979年到1990年,周期峰谷落差11.4个百分点,第二个中波从1990年到1999年,周期峰谷落差为7:1个百分点。目前正处于从1999年开始的第三个中波的中间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两年在近25年的年平均值9.4%附近。物价总水平的变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变化趋势类似。

因此,目前执行短期平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就应当“更倾向于稳健、中性一些,尽可能不走‘双紧’的全面紧缩道路和‘双松’的全面扩张道路,而是在‘双紧’和‘双松’之间寻找灵活多样的政策组合”。

反向操作,富有弹性

作为一项短期政策,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的适应期不会很长。“从严格理论意义看,一旦经济发生较为明显的冷热变化,比如Cpi、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突破‘走廊’的上、下限,需要财政、货币政策中的一个做出由‘中性’到‘偏松’或‘偏紧’的调整,这个时候双稳健政策的周期阶段性任务就完成了。”陈东琪说。

微观经济热点篇5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微观经济学内容多,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许多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和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热情不高。在学习消费者理论的核心概念效用时,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效用本身实质上是主观心理分析,无法数量化,因而不能简单通过数量进行比较,而消费理论又要计算比较效用程度大小,从而推导出消费规律和特征,在这一点上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分析。在整个微观内容体系中,这样的抽象概念还有很多,诸如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往往认为微观经济学不好学也学不好,进而不愿意学,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无法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虽然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身理论性较强,一些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和分析过程又比较抽象难懂,使学生对这一理论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抽象的语言描述,缺乏实用性,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关系不大,对其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学生消极对待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差。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微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很多新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时代,不会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和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不努力,表现为被动地听课和学习,更不会进一步阅读经济类相关书籍和进行课外拓展。

4.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目前,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开展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改进了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形式和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要注重现实性和相关性,避免空洞化,尽量选取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与课程主要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给出案例,从而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理论现实性和应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进行讲解,而应主要由学生就案例分析内容、阐述观点或提出问题,也可组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要注重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善于启发教学。启发教学可有效吸引学生听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因而要重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侧重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启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就经济现象分析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和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第三,重视课堂考核,考核方式多样。课堂随机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重视课堂考核,并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而不仅仅是在考试的前几天突击复习,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和基本知识点。

第四,将传统板书授课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结合使用,不可偏废一方。传统板书授课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要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现代多媒体方法可以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特别适合进行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使用多媒体,特别是不能流于多媒体表现形式而忽视内容讲授。

2.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难点和基础知识的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

第一,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供求理论及应用、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简单进行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增强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讲授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克服学习障碍和心理畏难情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微观经济热点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微观经济学,建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隐含在单个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相互矛盾,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教学中主要以理论传授为主,未能有效的与专业和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中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创设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且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就成为任务驱动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成本、市场类型与厂商行为、分配。笔者以经济生活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创设典型任务,通过查找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大多文化基础不太好或偏科严重,却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摒弃传统的以纯理论教授为主的学习方法,根据微观经济学六个理论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设计出六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设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任务,以完成任务所需知识和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使其符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如:表一)同时将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色在于“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课程实施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体现了高职教学的教、学、做特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通过以上的改革,在教学中,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对于这门较为枯燥的理论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查阅资料、语言表达、案例分析以及对经济知识的运用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孟骞.刘漫.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成功(教育);2011.09

[2]张杨.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时磊.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微观经济学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微观经济热点篇7

“狼”为什么没有来?也就是说,为什么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一直在延长,而下降拐点一直没有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之所以出现良性大变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2000年开始的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为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多次进行微调,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把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长”抓不懈。解决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问题,除了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消费之外,扩大居民住房需求,增加居民住房支出,是提高我国消费率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途径。

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新特点:在我国以往历次经济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短短的一、二年,而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到现在(2007年上半年)一直持续了7年半。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或者说出现了良性大变形,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目前至关重要的是调控手段和方法。

化大调整为不断小调整

2006年,我国GDp增长率经修订为11.1%。2007年上半年,又略有上升,为11.5%。根据历史经验,这已经处于或稍微越过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边缘。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有所上升,但考虑到资源消耗(特别是能源、土地)和环境污染这些新的经济增长制约因素,潜在经济增长率还不能把握的过高。因此,还要紧密跟踪经济形势的变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主要倾向还是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为过热。这里要强调的是: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以延长经济周期继续在适度高位的平稳运行。

本轮经济周期由上升通道转向下降通道的拐点一直还没有来。按照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拐点,或者说调整,总会来的。但拐点有两种:一种是大拐点,一种是小拐点。大拐点是指经济周期由上升通道向下降通道剧烈的、大幅度的转折。这种转折往往要付出较大的调整代价。小拐点则是指经济周期由上升通道向下降通道平缓的、小幅度的转折。有人建议把大拐点叫作“狼点”,以区分于小拐点。不断地进行宏观调控,就是要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以防范大拐点――“狼点”的出现。美国著名经济周期专家熊彼特当年曾把经济周期波动中繁荣的转折称为“清理的过程”。他把这种转折或清理过程也分为两种:一种称作“清理的正常过程”,指周期波动中必然的、有益的调整;另一种称作“清理的非正常过程”,指具有巨大损失和破坏性的调整。我们这里所说的“小拐点”,可以对应熊彼特的“清理的正常过程”;我们所说的“大拐点”,可以对应熊彼特的“清理的非正常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世界上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周期平滑化的趋势。美国学者将其称为经济波动的“大缓和”。我国经济周期也出现了平滑化的良性大变形。其中原因,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都与各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的不断改善有关。所谓经济周期的平滑化趋势是指,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向着起伏平缓、峰谷落差缩小的波动轨迹转变。这样,在以十年左右为期的“中程”周期来考察时,其中可能包含两、三个小的“短程”周期,也就是说,其中可能包含不止一个上拐点(峰顶),可能包含两、三个小的上拐点。这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平稳运行。

为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多次进行微调,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这次微调之后不再需要进行新的微调。当然,不断地、多次性地进行微调也并不意味着过于频繁的调控,而要给每次调控以一定的消化、吸收过程。

在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中,还需要强调的是:密切关注宏观总体稳定下的一些局部波动问题,如总体稳定下的不同产业的波动问题,总体稳定下的价格(如物价、房价)波动问题,总体稳定下的股市波动问题等。这里有两个“防止”:一方面是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为过热;另一方面还要防止一些局部问题的冲击,防止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问题。

把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长”抓不懈

前一段,公布的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情况,以及200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仍然是任重而道远。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虽出现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比2005年下降1.33%,但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下降目标;全国除北京外,各地区均未完成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目标任务。2007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加0.5%,污染减排形势亦不容乐观。

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本属于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我们常说把住两个闸门:一个是信贷闸门,一个是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属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而土地闸门属政府的微观规制问题。但由于政府的微观规制是“政府”的职能,很多人就将其视为“宏观”问题而归入宏观调控职能中。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的贯彻执行。因为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冷热”变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时松时紧。但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属于微观规制方面的长期任务,却不能时松时紧,而必须“长”抓不懈。现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紧了节能减排和土地利用等审批工作,因此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可以转松。其意思是,什么时候节能减排的审批门槛和土地闸门可以放松。所以,要把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利于“长”抓不懈,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何解决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困境

目前,我国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外贸顺差持续增大。要解决这个外部不平衡问题,就需要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那么,要扩大哪部分内需呢?这又涉及到国内的内部不平衡问题,即当前内需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要继续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吗?那固定资产投资不是更要反弹和过热,投资率不是更要升高吗!要继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吗?那现在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这一角度所表现出来的消费需求已不算低。近三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均在12%以上,2007年上半年又达15.4%。要说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那主要是什么不足呢?一是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不足;二是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消费不足;三是居民住房消费不足。现在,我国许多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但居民住房供给仍处于短缺状况,房价上涨的压力很大。

要解决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问题,除了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除了要扩大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消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我国目前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当中的居民住房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这主要是要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而居民购买住房,对居民生活使用来说,是消费;但对国际上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来说,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却算作投资(固定资本形成),与此同时,居民购买住房后的年度折旧,以虚拟房租的计算列入消费。在我国,住房年度折旧率很低,一般以住房50年为期,年度折旧率仅为2%,这就大大压低了消费率。

加之,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的基数较小,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住房支出所占比重很小,2006年仅为3.1%。而在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中,住房支出经常占到14%左右。因此,在我国,扩大居民住房需求,增加居民住房支出,是提高我国消费率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大量的盖房子,增加投资。所以,在目前我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问题仍然会存在,但在居民住房扩大之后,以及在统计上合理提高住房年度折旧率之后,我国消费率会提高起来。从这个角度说,为了提高消费率,眼前还要保持一定的较高的投资率,以扩大住房供给。

微观经济热点篇8

文章说:几乎是迅雷之势,短短15天里,中央银行两次公布了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决定。持续近年余的“过热”之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虽然,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休止符。

历史也是由许多“或许”组成的。对这轮经济过热,如果动手更早一些,或许调控成本要小得多。可惜,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前期两轮过热之后,我们面对过热,仍然有太多的犹疑和迟滞。地方和部门的局部利益冲突形成无形的压力,以至于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官、产、学三界讳谈过热成风;甚至官方舆论对于中央银行的紧缩信号亦是论非者多,言是者少。今年年初,国外冷静的观察家已经在评论中国经济硬着陆态势或成,总理已经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面临经济的新关口。然而,真正在舆论的意义上不再回避过热,其实已经到了3月两会期间。此时,距去年4月国务院第一次请专家分析经济形势,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年。

央行初次调整准备金率的决定是在3月24日宣布的。当时的说法,是为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并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及至4月11日,第一次决定还没落到实处,央行再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而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收紧信贷的步调如此频密,足见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势头的决心已下!

与央行动作相同步,4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明确的决定,并特别明确要求“各方面的思想要真正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并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

显然,中央政府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经济过热的潜在危险,更看到去年来紧缩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那么乐观。无论是央行去年控制房地产贷款的121号文件,其将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的决定,还是其发行巨额票据回收流动性的措施,对于控制流动性都有重大影响;而发改委和银监会去年底以来加强对几个局部过热的行业的监管的部署,对经济也产生相当冲击。但现实已经表明,在认识仍然存在分歧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特别是使用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地方政府可以在中央有效落实调控政策之前加快项目的审批和上马,从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当前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景况加剧,资源瓶颈约束日渐恶化,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更有效的紧缩政策,这种势头很难被控制住。

形势已经相当严峻。我们觉得,当前提高准备金率虽然不失为较强硬的手段,但更直接有效的手段当为加息。在国内银行业,除中国银行外,其他三大银行并不缺乏人民币头寸,因此提高准备金率影响的主要是其他金融机构,对整体信贷规模影响未必很大。而且提高准备金率的方式比较激烈,以后继续使用的空间将非常小。在当前,通胀趋势正在加剧,如果名义利率不变,实际利率将逐渐变为负值。只有通过调息加大资金成本,才能甄别好的投资项目与坏的投资项目,促进经济基本面的好转。

当然,过热威胁成真,微调的最佳时机已过,当前调息毕竟是有成本的,主要冲击有可能指向靠廉价资金支撑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甚而指向银行经营。但必须承认,现在已经是亡羊补牢的最后阶段,机不可再失。及早采取行动,或可收点刹车之效,拖得太久必然被动。何况适度的冲击亦正是改革之机,变弊为利的选择当有许多。

微观经济热点篇9

发展成果让数据说话

人民网从2015年开始对财经类新媒体的移动传播进行排行,并于2016年2月榜单,每日经济新闻位列榜首。每日经济新闻“两微一端一站”全面发展,各有所长。

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有2.6亿,@每日经济新闻微博粉丝超过2794万,这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每日经济新闻官方微信粉丝逾100万,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每日经济新闻的官方微信2846篇文章,其平均每篇阅读数在1.5万,头条阅读数在3.4万,微信所的2846篇文章共收获了4500万的阅读数、超过10万个赞以及近2000万的头条阅读量。仅2016年上半年,每日经济新闻网站原创内容24小时内,点击量上万次的报道多达100余篇。

五大特点让优势更显著

财经类新媒体的移动传播力需要从其话题选择、内容深挖、表现形式、矩阵分布以及受众选择五个方面进行考量。每日经济新闻在这五个方面特点显著,并成为其“两微一端一站”的优势。

话题前沿:关注热点专业解读,打造泛财经生态圈。互联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下财经观察的前沿话题,“papi酱广告招投标”“腾讯产品在苹果商店的运营”“京东上调免运费门槛”等网红经济、互联网产品推广以及电商发展方面的内容,在每日经济新闻一经发出即获得大量网民关注。此外,政治热点如“两会”、国际热点如“英国脱欧”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每日经济新闻的各大平台跟踪报道,在经济范围内分析,热点话题的专业解读将每日经济新闻与其他媒体区别开。

内容创新:经济生活以小见大,多元资讯连接价值。在财经类“两微一端一站”中,一味追求高端、艰深的专业性内容报道,并不利于媒体影响力的扩大。2016年5月18日某金融群的截图爆料,称杨幂公司要挂牌上市,但其处于离婚状态,随后该消息被辟谣。“杨幂刘恺威到底能引发多大经济影响?”以每日经济新闻为代表的财经类媒体深入调查,以小见大的方式在网民中间打造了特征鲜明优势显著的话语权,多元化的资讯内容激发出更多的阅读价值。

表现独特:大数据可视化输出,财经内容创意表达。每日经济新闻推出的微信公众号“nBD图数馆”,便是将可视化的基因注入财经大数据中,有效实现了数据可视化,数说新闻、图解真相,提高了话题关注度与阅读率。

融合矩阵:聚合多元信息,独特文风巧写全民财经。每日经济新闻微博矩阵包括:“每日经济新闻”的官方微博、“nBD证券投资”“nBD汽车”等,在其微信建设上,除“每日经济新闻”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外,亦建立了“添升宝”“每经投资宝”“邦地产”“道达号”“火山财富”“理财不二牛”等11个微信公众号,形成了立体多元的微信矩阵。这些细分之后的信息平台,贴近性更强,信息的解读和更能击中受众需求点,这使其关注者忠诚度提高,也增加了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

受众广泛:紧抓网络新生代,客户端“拳头出击”。pp助手、百度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平台呈现年轻化、潮流化的特点,其用户多为新锐前端、喜欢新鲜事物的人群。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的受众群集中在有投资理财愿景或正在进行理财投资的人群,而这其中新生代的投资理财潜在人群又最为突出。目前,每日经济新闻app在安卓市场入驻数量为51个,在安卓和苹果市场的总下载量为238万。

多管齐下提升传播效果

尽管每日经济新闻在传播效果上有自己的特色,但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并且还可以从以下途径来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第一,平台建设差异化,增加趣味性。财经类新媒体的内容平台,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等则应“因地制宜”,在内容选择和编辑方式上进行区别化处理。其官方微博则可选择快速、精准的短讯,旨在为用户传达最快速准确的信息。微信的内容可更加鲜明化、深度化,编辑排版方式也应以活泼为主。客户端建设要以综合型为主,汲纳各方各式资源,而网站则适合有深度阅读习惯的人群,网站新闻的选择应该最为专业、严肃,思想性和分析性都应更强。

第二,提升用户参与度,加强互动性。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受传双方互动性强的平台上,财经类新媒体可新增UGC(指用户原创内容)内容,开设专门的接收渠道和板块,刺激用户使用业务,增强媒体活跃度的同时,拓展内容来源渠道,降低信息采集成本,更增强用户的忠诚度。

第三,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提升服务专业性。财经类新媒体可立足于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其需求为核心,为其定制专业化服务,提供尖端信息。可在客户端或其他平台上设置专栏,或推出会员模式,将此类信息针对性开放。同时通过后台用户数据统计分析,再提供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内容中心+用户中心”模式,提升用户价值,为媒体带来“内容+平台”的双重优势。

第四,促进渠道多样化,增加原创性。当前的媒体发展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单一媒体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多样的信息需求,在各大媒体都在传播同一信息的同时,财经类新媒体也可以利用声音、视频的编辑技术,将信息做出不同维度的衍生,弥补单一文字的缺陷,使信息的可传播性更高。

参考文献

1.广告人编辑部:《的全媒体之路》,《声屏世界・广告人》,2012年第11期,第139~140页。

2.杨保达:《第一财经“全媒体战略”的10年问题考察(2003―2013)》,《新闻大学》,2013年第2期,第113~120页。

3.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排行榜:《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人民网。

微观经济热点篇10

在经历了6月份的一轮疯狂上涨之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农产品期货品种7月经历了一轮连续下跌。

国际农产品期货近两个月的“过山车之旅”并未得到中国粮食现货市场消费者的充分关注,因为国内主要粮食现货价格几乎未受影响。

中国粮价何以能够独善其身?作为一个粮食基本自给自足的国家,除了大豆依赖进口之外,中国的小麦、稻谷、玉米等产品自给率达到了95%以上,这种供需上的基本平衡也是国内粮价排除外界干扰、保持相对稳定的根本原因。当然,国家调控也“功不可没”,国家在粮食市场上的不断抛储也给粮食市场增加了砝码。

点评: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粮价“虽无近忧、但有远虑”,不能否认的是,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一些隐患,中国粮价已经成为全球粮价的“洼地”,我们应警防国际游资乘弱而入。

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过去30年的高增长得益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回报率的增长、经济结构性的变化、人口红利等,只要这些因素不发生改变,我国经济就能保持迅速增长势头。不过,过去5-6年经济高速增长累积下的外部不平衡、通货膨胀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需要我们的宏观政策认真加以应对。

如果目前紧缩宏观政策能适度坚持到位,今年我国GDp增长率可能降到略低于10%,年底Cpi增长率将降至约5%左右,全年Cpi增长率约为6%~7%。中国经济新一轮景气增长,再次证明30年改革开放发展道路选择的正确和成功。

点评:目前经济的减速不会改变其保持增长运行的轨道,但需要提出的是,中国经济在转型中的困惑――出口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力、使其产品的高符加值得到提高等。摆在当前经济面前的难题很多,应解决难题,寻求更大的发展。

宏观调控政策有所微调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由于宏观调控的目标由“双防”,即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转变为“一保一控”,即保增长、控通胀,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有所微调。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会议同时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

“过热”一直是中国经济肌体挥之不去的痼疾。节节攀高的经济增长数字,令中国政府不得不将“防过热”频繁写入各大文件报告。

上半年7.9%的通胀指数,远高于年初设定目标;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亦加剧着国内的通胀压力。因此,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为下半年中国对抗通胀提供有力武器。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意味浇灭了政策微调的可能。此次政治局会议便明确表示,将加强和改善财政、金融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

点评:近期,国家提高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并上调了小企业融资信贷额度,此举都说明微调在发挥作用,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从紧的经济政策不会改变。

高增长与低通胀如何兼顾

最近,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有许多讨论,是否应该同时追求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是焦点问题之一。一种看法是,经济增长目标与低通货膨胀目标存在矛盾,二者难以协调统一。

从国际经验来看,的确有很多国家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即在大力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增长率出现显著的下降。我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将通货膨胀率从两位数高水平拉下来的时候,经济增长率也有下降。

经济学理论中也有关于就业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对立的说法,即认为一国一定时期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表现在统计数据上,就是通常在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出现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

点评:高增长、低通胀是宏观调控的理想形式,但又是一组矛盾体,它的存在必然伴随着失业与通胀,掌握这个“度”至关重要。

高价资源催逼中国企业艰难转型

高价能源资源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一方面采取缩减生产量、压缩开支的方式进行应对,另一方面也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加产品科技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