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11:20

阅微草堂篇1

关键词:方言土语假借字考证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著名的文言志怪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在语言方面,反映了清朝多样的风土人情。因此,对其语言文字的考证具有很大的意义。以下著者便对其方言土语及假借字进行举例考证。

方言土语:

纪昀生平,虽曾远谪西域,督学八闽,然其居于北方时日最多。纪昀幼时生长献县,未弱冠随其父姚安公游学京师,故可想见其生平口之所操者必北音。考《笔记》中确实记载了不少乡俗方言,京师俚语,然进行更为细致的考辨,可知其所记方言土语并非仅局限于纪氏当时的北方方言。

《滦阳消夏录三》:“郭六,淮镇农家妇,不知其夫氏郭,父氏郭也……邻里能助我,则乞助我,不能助我,则我且卖花,毋笑我。”注:“里语以妇女倚门为卖花。”

【卖花】按《汉语大词典》中认为此“犹卖笑”。然观纪氏原文自注曰:“里语以妇女倚门为卖花”。则“倚门”者何?“倚门”实为接客的委婉说法。如清代唐孙华《维扬舟中作》诗之二:“空谷未闻倾国貌,褰帷都作倚门妆。”又清代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可知“卖花”亦即“接客”之委婉说法。即不证诸“倚门”,下文中的“公然与诸荡子游,阴蓄夜合之资”,“我身已污,不能忍耻再对汝”等语,均可说明上所论述不谬。所谓“卖笑”者,指的是娼妓或歌女以声色媚人,以换取钱财。如宋周密《武林旧事・歌馆》:“以至瓦市,各有等差,莫不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又清昭莲《啸亭杂录・魏长生》:“嘉庆辛酉,长生复入都,其所蓄已荡尽,年逾知命,犹复当场卖笑……然婆娑一老娘,无复当日之姿媚矣。”盖编写《汉语大词典》诸先生,尚昧于“倚门卖笑”之语,故婉曲以为“卖笑”。按“倚门卖笑”旧指。如清朱焘《北窗呓语》:“即所作诗文与不知甘苦者漫焉相质,是何异女子之倚门卖笑,弛体自媒乎?”又清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妾等生不逢辰,早年沦落,倚门卖笑,入室含悲。”亦作“倚门卖俏”、“倚门献笑”。半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看这自由自在的模样,除非去做娼妓,倚门卖俏,撺哄子弟,方得这样快活像意。”《西湖佳话・西泠韵迹》:“虽倚门献笑,名教所非宜;而惜旅怜鳏,亦圣王所不废。”无论是“卖笑”“卖俏”还是“献笑”,均不如纪氏自注“倚门”更为直接。解释词语,不能尽求雅,切合实际者更为重要。编写辞书、为典籍注疏者不可不审、不慎。

《槐西杂志三》:“献县刑房吏王瑾,初作吏时,受贿・・・・・・伍伯夙戒其徒曰:此某师傅女,宜从轻。”注:“土俗呼吏曰师傅。”

【师傅】据纪氏之注,知此“师傅”之指衙门差役,乃是献县当时的方言土语。按《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解劝道:‘张师傅,你是刑房掌案,这满监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些手,这就是与人的活路。’”《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禁子们说:‘张师傅,别要计较,俺们叫他出去,再不敢放他来就是了。’”可见《醒世姻缘传》中亦有“师傅”指差役的说法。《醒世姻缘传》作者托名为“西周生”,据胡适《蒲松龄的生年考》以及《醒世姻缘传考证》,从地理、灾祥、人物三项考证出作者即蒲松龄。这本小说以山东中部方言作成,而纪氏之乡为今之河北省沧州市,也就是河北省的东南部,两地相距绝非百里可计。可知于清代北方方言中,“师傅”之谓衙门中吏役也,绝非仅局限于一时一地,上即确然之证也。

假借字:

《滦阳续录一》:“贝勒春晖主人言・・・・・・海客狎鸥,忽翔不下,机心一起,机心应之,或反胶胶扰扰矣。”注:“鸥字,《列子》本作沤。盖古字假借,然古今行用,从无书作‘沤鸟’者。故今以通行字书之。”

据纪氏所云,“鸥字,《列子》本作沤。盖古字假借”。按《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又《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即问渔翁何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山月与沤长作伴,五湖中。”在此词中,“沤”即是“鸥”的假借字。纪氏总纂四库,此词未审是否收入,然其谓从无书作“沤鸟”,此说非精当。

《姑妄听之一》:“龚集生言,乾隆己未・・・・・・一一与戏场无异,一出终,瞥然不见,又数人落下,别演一。”注:“传奇以一折为一,古无是字,始见吴任臣字汇补注,曰读如尺,相沿已久,遂不能废,今亦从俗体书之。

“”原指传奇中的一个段落,同杂剧中的“折”相近。今字作“出”,指戏曲中的一个独立的段落或剧目。故可知“”与“出”为古今字。《字汇补・齿部》:“传奇中一回为一。”《聊斋志异・顾生》:“移时曲终,又呈目。”按目,即戏目。又《儒林外史》第十回:“戏子上来参了堂,磕头下去,打动锣鼓,跳了一《加官》,演了一《张仙送子》,一《封赠》。”《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也不过是会两戏,倒像杀了贼王,擒过反叛来的!”

《姑妄听之一》:“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椎:按《广韵》:(椎)直追切,平脂澄。微部。即锤击的器具。后作“槌”。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部》:“椎,所以击也。”《集韵・脂韵》:“椎,通作槌。”《墨子・备城门》:“长椎,柄长六尺,头长尺。”《淮南子・说林》:“椎固有柄,不能自。”据上知“椎”和“槌”为古今字。纪氏之选“椎”字,足见其对古字的精稔。

此即冰山之一角,亦是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望各位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凤凰出版社.2007版.

[2]韩希明.略论《阅微草堂笔记》话语方式的《庄子》遗风[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02).

[3]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特征[J].明清小说研究.2005(02).

阅微草堂篇2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幽默艺术

abstract:thebooknotesofyueweicottageisanimportantworkwrittenbyjiyun,aqingdynastyscholar.thisarticlehasanalyzedthehumorartofthiswork.meanwhile,thisauthorhasalsorevealedjiyun'sprofoundknowledgeandthiswork's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chineseancientliterature.

keywords:notesofyueweicottage;humorart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据作者自序,始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续成于嘉庆三年(1798),历时10年之久。嘉庆五年(1800),其门人盛时彦将其合刊,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包括《滦阳消夏录》、《滦阳续录》、《槐西杂志》、《如是我闻》、《姑妄听之》五种,共计二十四卷[1]。笔记所记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官场世相、民俗风情、神鬼怪异、佛道剑仙、山水名胜、医人星相等,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具有封建社会晚期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当时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相互传抄刻印,广为流传,一时竟有同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作者纪昀在《〈如是我闻〉自序》里说:“曩撰《滦阳消夏录》,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窃刊,非所愿也。”[2]纪昀门人盛时彦为《姑妄听之》作跋时也说:“以前三书,甫经脱稿,即为钞胥私写去。”[3]

《阅微草堂笔记》获得如此盛誉,固然与它着重宣扬封建道德的说教和因果报应、宣扬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内容有关,但也与它巧妙的艺术手法有着重要关系。其中幽默手法的运用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此书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以往学者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多侧重于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研究主题集中在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研究、伦理研究、对理学批评的研究、叙事学研究以及狐文化研究,有的学者的论文在关注总体创作特征时也稍微谈论到了幽默艺术的运用,但是论述仍不够充分,而且大多集中在讽刺手法的讨论。本文将就《阅微草堂笔记》中幽默手法的特点、分类及作用作具体论述。

幽默一词是由英文humor音译而来,这一英文单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指汁液。国外学者把它归结到美学范畴中,认为幽默是喜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们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即在生活中判明和在艺术中再现喜剧性的特征和现象的能力,这可以称作是性格幽默。二是喜剧性的特殊样式,它是通过生活现象的局部性的缺点,通过人们的性格、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的,这可以称作是情景幽默或命运幽默。因此,对现实现象所采取的幽默态度,以幽默为基础的艺术作品,只要求做温和的微笑和开善意的玩笑[4]。我国学者的美学观念与西方学者有同有异,王世德主编的《美学辞典》中认为幽默指的是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通过比喻、影射、讽刺、夸张、双关笔法批评和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乖缪和不通情理的现象的技法。传统的幽默往往在事物发展的关键时刻,用巧妙的、出人意料的人物对话或人物的自我揭露,引起读者的哄笑,达到批评、暴露的目的。轻松发笑是幽默的外壳,透彻精辟的说理是幽默的内核[5]。幽默手法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早有应用,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技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主要是一种情景幽默或命运幽默,运用不同的幽默类型,成功地造成了语言滑稽有趣、内容却庄重深刻的巧妙统一,从而实现了讽刺的真正目的。

《阅微草堂笔记》中幽默手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用幽默手法达到讽刺的真正目的,借幽默以讽刺。它并不是单纯地引起人们的欢笑,而是通过这种手法给予事物的假象更尖锐的讽刺。如《滦阳消夏录》(四)中一则故事:

有两塾师邻村居,皆以道学自任。一日,相邀会讲,生徒侍坐者十余人。方辩论性天,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忽微风飒然,吹片纸落阶下,旋舞不止。生徒拾视之,则二人谋夺一寡妇田,往来密商之札也[6]。

读完令人忍俊不禁,通过巧妙的幽默对比手法揭露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道学家们的伪君子面孔,用幽默的笔触表现深刻的反对道学家空谈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有《如是我闻》(三)中的一则故事:

西山有僧,见游女踏青,偶动一念。方徙倚凝思间,有少妇忽与目成,渐相软语,云:“家去此不远,夫久外出。今夕当以一灯在林外相引。”叮咛而别。僧如期往,果荧荧一灯,相距不半里,穿林渡涧,随之以行,终不能追及。既而或隐或现,倏左倏右,奔驰辗转,道路遂迷,困不能行,踣卧老树之下。天晓谛观,仍在故处。再视林中,则苍藓绿莎,履痕重叠。乃悟彻夜绕此树旁,如牛旋磨也[7]。

通过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想像得出一僧彻夜绕树奔跑的可笑场景,笑过之后我们就会领悟到这种绝妙的讽刺手法的艺术魅力。

《阅微草堂笔记》中运用幽默手法的另一特点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描绘幽默的场景,讲述幽默的情节,不作新奇之语,却能使我们在平实的叙述中哑然失笑,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这个特点是因为纪昀在创作中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以为那才是“著书者之笔”,而对描写委婉曲折、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聊斋志异》有所不满。盛时彦在《姑妄听之》的跋文中曾经转引他的话说:“《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8]这充分说明了纪昀创作对简洁朴实文风的追求。如《滦阳消夏录》(四)中的一则故事:

有入冥者,见一老儒立庑下,意甚惶遽。一冥吏似是其故人,揖与寒温毕,拱手对之笑曰:“先生平日持无鬼论,不知先生今日果是何物?”诸鬼皆粲然。老儒蝟缩而已[9]。

短短的一句话,丝毫没有新奇之处,却能使我们觉得有趣,甚至“诸鬼皆粲然”,这充分表现了纪昀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使读者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鲁迅也注意到了《阅微草堂笔记》用语的这个特点,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隽思妙语,时足解頣。”[10]

《阅微草堂笔记》中变化多样的大量的幽默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比喻型幽默。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充分揭示所描写事物的可笑特征,达到幽默的效果。如《滦阳消夏录》(一)中有一则故事:

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渺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11]。

读完之后,我们均会为其中的老学究感到可笑,尤其以“黑烟”“浓云密雾”比喻经书,更是绝妙,使我们由此获得更形象的感受。如果让现在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表演这段笑话,也一定会获得哄堂大笑的效果。又有如《滦阳消夏录》(三)中奴子魏藻的故事,描写女子罗刹形为“面如靛,目睒睒如灯”,增加了恐怖效果,致使魏藻“骇而返走”,继而酿成“诸妇怒噪,各持捣衣杵乱捶其股”的喜剧效果,讽刺了好色之徒。

2.对比型幽默。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显现人物前后不同的行为,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充分暴露人物的虚假面孔,引起读者发笑。例如《滦阳消夏录》(一)中的一则故事就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手法:

河间唐生,好戏侮。士人至今能道之,所谓唐啸子者是也。有塾师好讲无鬼,尝曰:“阮瞻遇鬼,安有是事,僧徒妄造蜚语耳。”唐夜洒土其窗,而呜呜击其户。塾师骇问为谁,则曰:“我二气之良能也。”塾师大怖,蒙首股栗,使二弟子守达旦。次日委顿不起[12]。 

以塾师之前的不信有鬼和现在的“蒙首股栗”、“委顿不起”相对比,更觉滑稽可笑,读者读后也会“莫不拊掌”。又如前面所举的两个道学家的例子,在门徒面前大讲天理人欲的关系,背地里却合谋密商夺取一个寡妇的田产,阴私恰被揭穿,相互对照下显得丑态百出。《如是我闻》(三)中一则故事讽刺某翰林表面故作俭素,拒收同乡馈赠,事后却悔恨得丧魂落魄,大骂家奴出气,充分揭示了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作风,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

3.夸张型幽默。即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描写对象予以漫画式的艺术变形,使其更加显示出内质的丑态。《阅微草堂笔记》中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以达到幽默的效果。如《滦阳消夏录》(六)中的一则故事尤为典型:

南皮许南金先生,最有胆。在僧寺读书,与一友共榻。夜半,见北壁燃双炬。谛视,乃一人面出壁中,大如箕,双炬其目光也。友股栗欲死。先生披衣徐起曰:“正欲读书,苦烛尽。君来甚善。”乃携一册背之坐,诵声琅琅。未数页,目光渐隐,拊壁呼之,不出矣。又一夕如厕,一小童持烛随。此面突自地涌出,对之而笑。童掷烛扑地。先生即拾置怪顶,曰:“烛正无台,君来又甚善。”怪仰视不动。先生曰:“君何处不可往,乃在此间?海上有逐臭之夫,君其是乎?不可辜君来意。”即以秽纸拭其口。怪大呕吐,狂吼数声,灭烛而没。自是不复见[13]。

这则故事对鬼作了种种夸张的描写,从侧面宣传了无神论的思想,引人发笑的同时令人深思。

4.机智型幽默。《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许多称赞主人公聪明机智的故事,我们也能从中获得欢乐。如《槐西杂志》(三):

孙协飞先生夜宿山家,闻了鸟丁东声,问为谁?门外小语曰:“我非鬼非魅,邻女欲有所白也。”先生曰:“谁呼汝为鬼魅而先辩非鬼非魅也?非欲盖弥彰乎!”再听之,寂无声矣[14]。

孙协飞先生确实机智聪明,我们看到此处为他拍手叫好的同时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又如《滦阳消夏录》(三)中荔姐的故事更为精彩:

满媪,余弟乳母也,有女曰荔姐,嫁为近村民家妻。一日,闻母病,不及待婿同行,遽狼狈而来。时已入夜,缺月微明。顾见一人追之急,度是强暴,而旷野无可呼救。乃隐身古冢白杨下,纳簪珥怀中,解绦系颈,披发吐舌,瞪目直视以待。其人将近,反招之坐。及逼视,知为缢鬼,惊仆不起。荔姐竟狂奔得免[15]。

多聪明的荔姐,竟然想得出装鬼以自卫的方法,这样聪慧的女子,我们怎能不赞赏呢?在这种类型的幽默中,我们大都是因为主人公的机智表现感到高兴,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

大量运用幽默的手法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刻划、故事情节的发展等都功不可没,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作者运用幽默手法刻画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荔姐、唐生、塾师、南皮许南金先生、孙协飞先生等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阅微草堂笔记》这本宣传封建道德学说的笔记小说如此有趣,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力,至今仍广为流传。所以说运用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从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其次,运用幽默手法进行讽刺既是作品的一大特点又是作品的一大长处。单纯地对人物进行直接的揭露和讽刺虽然具有一针见血的功效,但往往使人觉得美感不足,印象不深,而运用幽默手法进行讽刺便可弥补这种不足。“《阅微草堂笔记》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幽默隽永。它通过新奇的故事和诙谐的语言,揭示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总结有益的人生经验,用以警世。”[16]运用幽默手法可以加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如《姑妄听之》(四)中一迂腐儒见熟人魏三之子嬉戏井旁,非常危险,但他执于“男女有别”之礼,不去喊醒在旁边睡着的魏三妻子,却到处找魏三,致使魏三子落井身亡。初读往往觉得此人之迂腐可笑,但读罢却发人深省,作者也斥责曰:“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17]又如《滦阳消夏录》(五)中的一则故事:

有孙天球者,以财为命,徒手积累三千金,虽妻子冻饿,视如陌路,亦自忍冻饿,不轻用一钱。病革时,陈所积于枕前,一一手自抚摩,曰:“尔竟非我有乎?”呜咽而殁[18]。

诙谐的笔触下讽刺了悭吝者的以财为命,穷形尽相,淋漓尽致。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在这里得到完美地结合。

作品的风格是与作家的个性分不开的,《阅微草堂笔记》诙谐幽默的风格与纪昀本人的性格有着重要关系。纪昀生性诙谐,滑稽多智,奇思巧构,妙语连珠,有关他的逸事笑话,至今传为口碑。正如江藩所说:“胸怀坦率,性好滑稽,有陈亚之称。然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19]纪昀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学识能力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幽默以讽刺,并且能够在平实的叙述中令读者发笑,取得了绝妙的效果。为了加深这种效果,纪昀还结合运用了比喻型幽默、对比型幽默、夸张型幽默、机智型幽默等多种幽默手法,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就了含笑的眼泪的阅读效果,给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而《阅微草堂笔记》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小说史上集笔记小说大成之作。

[参考文献]

[1][2][3][6][7][8][9][11][12][13][14][15][17][18][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p1,p123,p472,p78,p199,p472,p79,p2,p7,p107,p295,p43,p468,p86.

[4][苏]奥夫相尼柯夫,拉祖姆内依主编,冯申译.简明美学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1.p193.

[5]王世德主编.美学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p60.

[10]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3.p361.

阅微草堂篇3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儒家文化;人狐关系;影响

一、强调自身品格的修炼

儒家学说强调人自身品行的修炼,主张自修、自律、自省甚至自我牺牲以践行“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等社会道德准则。“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作者在《笔记》中塑造了一些通过读书,或者修道来提高自己品行的狐,来向世人宣扬“自修”的重要性。如《滦阳消夏录》(六)中载:

德清徐编修开厚,亦壬戍前辈,初入馆时,每夜读书,则宅后空屋有读书声,与琅琅相答。细听所诵,亦馆阁律赋也。

原来附和徐某读书的是一少年狐,因也想进京考取功名,故每夜来此宅吟诵诗书。连一只狐都如此刻苦学习,更何况我们人类呢?作者借此好学之狐来提倡世人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纪昀也记述了一些人狐对比的例子,以狐的道德品行之高来对比人的自身修养之不足,使讽刺批判意味更加凸显。如《如是我闻》(一)中记,有一浪荡公子,见一狐女甚是美丽,于是心生邪念。然而此狐女正色曰:“吾服气炼形,已二百余岁,誓不媚一人。汝勿生妄念。”狐女服气炼形,有更高的追求,恰如人之修养身性,防止堕落。狐女自制力极强,能抵制各种诱惑,自我修养如此之高必能修成正果。此浪荡公子听狐女一席话之后肯定羞愧至极。

儒以修己为体,以治人为用。纪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通过建构理想的狐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人类思想活动形成对比,进而抨击讽刺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病。如上所析,纪昀通过正反两方面来举例子,肯定狐的言行举止,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益于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颂扬善良孝悌的品行

儒家的伦理原则包含许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孝悌”思想。《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在中国古代社会,孝为百善之先,为诸德之首,被视为到达仁义境界的起点,自然也成为女子的道德义务与德行。《笔记》中就记述了许多善良孝顺的妇女。

首先,作者借狐对行孝道之人的肯定或帮助来表达自己对尊崇传统伦理道德的人的褒扬。如《滦阳消夏录》(三)载:

先太夫人乳媪廖氏言,沧州马落坡,有妇以卖面为业。得余面以养姑。贫不能畜驴,恒自转磨,夜夜彻四鼓。姑殁后,上墓归,遇二少女于路,迎而笑曰:同住二十余年,颇相识否?妇错愕不知所对。二女曰:嫂勿讶,我姊妹皆狐也,感嫂孝心,每夜助嫂转磨,不意为上帝所嘉,缘是功行,得证正果。今嫂养姑事毕,我姊妹亦登仙去矣。敬来道别,并谢提携也。言讫,其去如风,转瞬已不见。妇归,再转其磨,则力几不胜,非宿昔之旋运自如矣。

此则故事写了卖面的媳妇夜夜转磨卖面养活婆婆,孝心感动了狐姊妹,夜夜帮助推磨,狐姊妹的善行得到天帝的嘉奖修得正果,化仙而去。狐成仙的品质与人的优良品质相一致,仙与凡在孝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作品在表现狐狸姐妹善良的品行之外,也赞颂了此妇孝道的美德。再如《滦阳消夏录》(一)中有刘士玉孝廉,他的书屋被一狐所占据,狐白天和人对话,拿瓦石掷人,但人们看不清它的身形。有一知州前往驱赶此狐,却被狐嘲弄一番。后来有一妇人来此屋居住,狐狸立刻离开,狐说:“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作者很巧妙的把人与狐设置在同一情境下,以对比手法,借狐之口凸显自己的褒贬之意。

其次,作者直接赋予狐女以孝顺的品行,亲自践行儒家孝道思想。要求媳妇孝养公婆,连纪峋笔下的狐女媳妇也对公婆很孝顺《姑妄听之》(三)中“狐女奉事无不至,转胜于有子。”《槐西杂志》(二)中张四喜得狐妻,在四喜死后,“四喜父母贫困,往往于盎中筐内无意得钱米,盖亦狐女所致也。”

三、揭露自私虚伪的道学

儒家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是仁义礼智信,但是这种思想的形成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否则便成为道貌岸然、假仁假义的借口,从而造成现实中形式主义和虚伪之风。乾隆年间,这种虚伪的假道学风靡社会,作者借《笔记》中狐对人的揭露讽刺表达自己对这种伪学的憎恶与批判。

首先,体现在对道貌岸然、虚伪丑陋的假道士的批判。如《如是我闻》(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某道士有一次做道场,在事成之后和徒弟计算收支时发现少了一些钱。师徒二人互相埋怨,久久不得调停,最终被躲在梁上睡觉的狐狸揭示出真相。原来丢失的那些钱,是被师父偷偷拿去讨女人喜欢去了。真正的道士依教奉行,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而此道士却贪恋女色,虚伪自私,龌龊不堪,耻为人师。

再次,体现在对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假道学的讽刺。如《如是我闻》(三)写:

翰林某公,讲学家也。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某公自称平生俭素,雅不需此。客见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客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怒。忽闻有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上,盖狐魅也。

纪昀平生不喜讲学先生,常常引用故事对之进行抨击,由此“讲学先生”形象呈现出了反面色彩。对于这类虚伪的假道学,作者更是持尖锐的批判态度。此则笔记中,某公因为拒绝接受馈赠而耿耿于怀,若有所失,连狐魅都嗤之以鼻,讽刺意味浓厚。

可见这些所谓的“道学家”、“讲学家”们虽然在外人面前显得高洁正直,实际上只是逢场作戏,口是心非。他们虽然顶着受人尊敬的称号,实际上缺乏真正的道德文化修养,甚至都不如平常人。作者通过狐对这些假道学的揭露与讽刺,体现了自己对风靡时下的假道学的不满与厌恶。

总而言之,探寻作品之深层意蕴,不能不查作者写作背后的思想支撑。儒家文化的初心是让士人以修养身心来提高处事能力,进而实现济世安邦的人生理想,而不是打着“儒学”的旗号去避善为恶。孝娣亦是孔门儒家仁学现实社会渊源,它要求人把孝娣作为人最基本的自觉意识内化成人性的自觉,这也是儒学中之人道主义思想之渊源。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使纪昀肩负着某种使命感和历史感来作文,斫痰肌⒀到耄以“有益于人心”。但由于当时社会文化制度敏感,又加之纪昀位居高位,因此不能尖锐直接的批判,而是多借于鬼狐与人之间的活动关系来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笔记》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再加之笔者能力有限,因此本文不能就儒家文化对《笔记》中人狐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一一概之,只是从以上最突出的三个方面来论述。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纪昀利用儒家思想原则这一评判标准来显示自己的褒贬态度,不管是批判还是提倡都体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人文关怀,并寄寓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期盼。

参考文献: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杜真强.《论〈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与人之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阅微草堂篇4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崇文书局有限公司2018年7月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入选2019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第二批。

(来源:文章屋网)

阅微草堂篇5

品味名人书斋名

古往今来,我国的一些名人,往往喜欢为自己的书斋起个雅号,或寄情、或言志、或自勉、或明愿,从而形成独特的书斋文化。品味这些书斋名,我们既可了解名人的志趣,又会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完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复达七次之多,故将书房取名为“七焚斋”,用以激励自己永远勤学苦读。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房闲谈,然后根据聊天讲的故事加工整理,写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房为“聊斋”。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觉得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便将自己的书屋取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称自己的书房为“龙虫并雕斋”。他解释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大的著作,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龙虫并雕,两样都干。”他一生中既写过洋洋数十万的“雕龙著作”,也写过不少短而精的“雕虫小文”。文人骚客的书房称“斋”的还有不少:作家姚雪垠的书房取名“无止境斋”,意即学无止境;孙犁曾为书房取名“耕斋”,当是笔耕不辍之意;袁鹰的书房叫“未了斋”,是提醒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做……名人们以“斋”命名,也许是“斋”字高雅、空灵,也许是它同佛、道有一定的联系吧。

由于书斋的取名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它们往往或缘于某事,或由于某因,或感于某境,因此,把书斋称为室、堂、居、庵、屋等的也不少。“陋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下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拙绘自己书斋的简陋,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明自己要安于清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志趣和“穷且益坚”的守节愿望。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的书房取“师旷老而学优秉烛夜行”之语意命名为“老学庵”,表示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阅微草堂”是清朝人学者纪晓岚的书斋名,它的含义十分有趣,“阅微”含“见微知著”之意,“草堂”则表达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之心。他在书斋内潜心阅史,披沥数载,察其细微,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绿林书屋”是鲁迅的书斋名,鲁迅在黑暗的时代为中过革命奔走呐喊,一些反动文人就诬蔑他是“学匪”,他就将书屋取名“绿林”,以示嘲讽。作家浩然的书房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他把乡土风格作为自己追求的艺术境界。著名语言学家杨树达的书房名叫:“积微居”。他常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阅微草堂篇6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定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满堂灌现象相对比较普遍,语言课堂与社会、学习和生活脱轨,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因此,久而久之,枯燥、呆板的阅读形式使学生产生恶性循环,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如教学《草原》一课,在课前,我先创设情境,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用完整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美景。这首歌曲将学生的思绪引到了辽阔的草原。当学生听完歌后,顺势要求他们说说心目中的草原,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迅速拉近,立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更好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打下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内在需求,更多地需要他人的肯定。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但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典型性。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伴随《为了谁》优美感人的旋律,让学生说说听后感再揭题,创设问题情境:“‘大江’指什么,谁保卫谁?怎样保卫?”这样导入,一开始就产生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自然十分投入。

三、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自主探究,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把问题提得深、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散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艰难与喜悦。如在《一夜的工作》整堂课的阅读教学就围绕一个中心句“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多么简朴”而展开的,然后我出示自学要求: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用横线画出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句子;写――在所画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说――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汇报:“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点拨,各自发表自己的体会,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达成了共识。通过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四、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后进生积极参与

有教育家曾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出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像这样的话语:“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说?你能把你清脆的嗓音再亮出来吗?”面对这一些不善言辞,回答声音很小的学生,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亲切的言语,在瞬间或许会化解他们的紧张心理,给予他们希望。久而久之,这些弱小的群体,在这样民主氛围中,将不至于被忽略,会渐渐树立起信心,更乐于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

五、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

小学生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有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质疑的思路。如《地震中父与子》里面的精彩片断:“8小时,12小时,36小时……眼里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我一次次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结果学生纷纷提出的问题很具有思考价值,有的从表达上去质疑:“文中为什么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如此细微?为什么写‘8小时,12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36小时呢?”还有的从情感上质疑:“别的父母都知道希望渺茫,纷纷绝望地离去。而阿曼达的父亲为什么还坚持挖了36小时呢?”等等。正是这一系列关键性的质疑使文章的思想感情得以进一步升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得以真正明白这一切超乎寻常的举动来自深深的爱,凝聚着一股坚定的信念,也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自主获取新知的喜悦。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教育下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构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阅微草堂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期待;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42-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阅读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迫切的等待。我们知道,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搜集、筛选、提取等过程。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阅读信息。那么,我们怎样在阅读过程中引发学生阅读期待呢?进而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

一、制造场景引发学生关注,引起阅读期待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文章好比是联系读者与作者的纽带,通过这条纽带窥探作者的心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从课文中选取一个适当的场景,通过这样的场景来引发学生的期待。这样的场景可以是文中鲜明的形象,或引人入胜的情节等等。正是这样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对新课产生发自内心的关注。于是,学生的内心期待产生了。

例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贝多芬的《月光》音乐作为场景,在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从而把文中描写《月光曲》内容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们饶有兴趣的等待下面的学习。接着,教师通过一些图片、音乐等把《月光曲》中的意境投入到大屏幕中,学生们从展示的内容中进行欣赏。屏幕中展示的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他不知不觉的走进茅屋,就在这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忽然找到创作的灵感与创作激情。于是,他开始弹奏了。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用整个心灵来感受课文内容。这样的场景怎能不使学生们心驰神往?这样的场景怎能不拨动学生的心弦呢?

二、教师制造跌宕起伏课堂,引起阅读期待

课堂是动态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有灵性的儿童。很多时候,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课堂才会才会吸引儿童,才会让他们对课堂的期待。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文本内容来制作起伏跌宕的课堂。而制作这样的课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并不难,因为很多课文内容总给我们一种动感,甚至是惊心动魄的感觉。正是这样的感觉为我们制造跌宕起伏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教学《夹竹桃》时,其中课文中的第四段有“韧性”这个词语。于是,利用这个词语来制作起伏跌宕。首先,让学生们感受一下“韧性”的意思。然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接着,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夹竹桃的韧性呢?你在诵读中发现了生命?”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于是一起发现,共同探究其中的内涵。原来,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几个内在的排比句式。作者通过反复的运用相同的字词,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夹竹桃的“韧性”。并且通过这样的字词产生了一种效果,那就是产生了一种节奏美。通过这样的起伏跌宕的制造,使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醒了。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引发阅读期待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微课的运用,让很多精彩的课文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很多课文内容中优美的意境只有通过微课的形式才能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不仅增添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还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阅读教学变得更有实效。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文学作品的意境,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更为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时,就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首先,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以引发学生的好感。然后,在优美的旋律中诵读文本内容。这样,学生们在结合优美的音乐中感受草原早晨的氛围。从而情不自禁的阅读课文。很多学生说他们在头脑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草原风光的画面,还有那湛蓝的天空下奔跑的牛羊,牧人们在享受着他们的美好生活。所以,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都带来了冲击。这样的意境怎能不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呢?

四、抓住文章关键句设问,引发阅读期待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渴望被发现,这是每个人内心都固有的需要。”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渴望发现更多的信息。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这样的心理来引发阅读期待。文本中的信息很多,但如果能抓住文本中关键的字句,就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通过关键的词句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究。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文本中关键性的句子引发阅读期待。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带着具体的任务进行探究阅读活动。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这篇文章的关键性句子。然后,通过对关键性句子进行分析。从而产生阅读期待。如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这样的过渡性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于此同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诱发阅读期待:文中说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具体体现在哪里?兵马俑有几种类型?它的个性鲜明表现在哪里?通过对这一关键性句子进行提问,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投入到品读课文活动中去。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与阅读期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并且把阅读期待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期待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拓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焕.利用阅读期待提升阅读品位[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01).

阅微草堂篇8

(一)作文格式和卷面现状

1.语文基础差

在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学生基础知识情况良莠不齐,部分学生文字、词组、格式使用不正确。学生经常写错别字,不重视文字的正确使用,有些词组意思相近导致在词组选择上出现混淆,还有些学生在写作上格式使用不当,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句号逗号等简单的标点符号使用还可以,但是一出现引用时句号放在引号里还是引号外,什么时候什么东西要加书名号,分号怎么用,破折号占几个格等这些问题,往往处理不好。

2.字迹潦草

学生基础学习也包括文字书写,书写规范美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书写规范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有利于提升阅卷教师的好感,也是对作文写作的重视程度的体现。字迹潦草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家长在学生习字初期就没有做好规范性要求,宽松的书写要求导致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同时学生字迹潦草也是学生对作文写作不重视的体现,由于学生对写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作文只是当做作业交给老师,因此草草写完。

(二)写作内容现状

1.语言平淡

除了规范和字迹这些表面形式上的问题之外,内容上也有待提高,学生写作语言平淡,记叙文像流水账不知道使用什么样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议论文写作上,一味地套用格式,认为议论文就是一板一眼的议论举例,不懂如何运用自己的论据,对自己的论据进行语言上的加工让原本死板的议论文变得优美生动。

2.内容假、大、空

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所描述的事情假、大、空,没有从细微处入手,或者一个事情每个作文都用,只要涉及的,比如布置题目《我的妈妈》,学生就描写自己妈妈如何,再换成《我的父亲》就把母亲做的事情再放到自己父亲身上应付了事。在议论文写作上照搬照套,从某个资料中找出来的论据不加工直接带入,为了凑字数什么内容都往上填。

(三)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作文课教学模式多为教师提出题目,给学生一些启发和范文,然后布置下去让学生课下完成,再次上课进行评价,选出好的范文课堂朗读,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让学生写了,写作好的学生一直处于优秀作文行列,写作不好的对写作没兴趣,听听了事,导致作文课堂模式单一枯燥乏味。

二、对策分析

(一)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字词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句子是构成段落的基础,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加设一些教学内容,比如易混淆词组的运用解释和易错生字辨别,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测试,教师每堂课前布置几组易混淆生字词,每组学生选择几个,学生在课堂上台讲解,这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印象,讲过之后再进行一次测试评比,哪个小组平均分高进行加分奖励,累计一个学期分数最高给予奖励。

(二)督促学生阅读积累语言

阅读是锻炼学生优美语言和丰富学生内容的良好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类型读物的阅读积累自己的语言和写作内容,比如让学生阅读冰心散文,学生可以从学习冰心写作的感觉,积累优美的语言,学生也可以多背古诗,在描写风景时加以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让学生自己设计本中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加图配画可以涂色等,让学生对摘抄产生兴趣,在作文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培养学生观察力,调动学生课堂兴趣

阅微草堂篇9

关键词:以文为本;阅读;教学反思

一、给阅读课堂多一份“读者”的情怀

自己做个好“读者”。“教材是沉睡着的。教师的教学就是把沉睡着的情感唤醒。”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个好“读者”――好的阅读者和朗读者。借助课文丰富优美的语言感染力,以浪漫纯粹的情怀欣赏、演绎自己或真诚或丰富或纯朴的感受,零距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去阅读去分享的欲望。平面沉睡着的文字融入了教者的性格性情,成为丰满的立w形象,亲切地走来与学生浪漫地“相遇”。

为学生成为一个好“读者”做有效铺垫。《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中有丰富的背景资料,插入介绍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受:印第安酋长美丽的灵魂表现在什么地方?谈谈你对“神圣”的理解(崇高、庄严、热爱、眷恋、尊重、敬畏……)课文主题鲜明,总分总结构特点突出,阅读时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1)为什么神圣;(2)怎样善待神圣的土地;(3)无限眷恋提出嘱告。阅读时还要注重整体把握课文中饱含的感情: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语重心长的嘱告……紧扣主题,情感铺垫,给学生的朗读一个较高的基点。

以文本为依托,置师生于文本中,选择多种形式朗读,带上师生的阅读感受,展开有目的、有层次、有效果的朗读体验,给学生多一份“读者’的浪漫情怀。反复吟咏,读得多读得熟了,学生受课文的感染就多一分,与课文相识的“感觉”也就多一分。

二、给学生一个阅读探究的空间

学生是课文阅读的主角。我注意紧扣课文主题和语言去整合资源,有效运用教材、再现教材和再生教材,挖掘语言训练点。课堂中我尽可能铺设台阶,给学生研读实践,给学生一个与文本多角度接触、对话的空间。

整合课件背景和图片资料,呈现课文重点。“西雅图――是一个英雄的名字,一位印第安酋长的名字;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以这位印第安酋长名字命名的城市,课文所描写的神圣的土地。大家欣赏的是它现在的模样……”让学生谈观看感受,相机再现课文:“每一处……每一片……每一座……每一条……每一根……每一只……”“这是一片……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抓住主题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课文空白点。“既然人类与土地关系如此密切,人类应该如何善待这片神圣的土地呢?为什么要善待河水、空气、动物?看看我们的地球,人类还应该善待……”(窗外的草地、远处的树木、农田、山岭……)请同学们试照课文的模式,想想还应该从哪方面善待神圣的土地,补充告诫: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我们的(),也是你的(),你们应该像善待()一样,善待()。我们喜爱(),喜爱(),因为()。

运用句式总结回顾全文,拓展课文的延伸点。“课文最后郑重、坚定地宣明一个事实――‘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为什么这样说?结合课文内容,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综合说说你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给文本的解读一个深度的走向

对于文本的解读,究竟要走向什么定位?课文结束时,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蓝天、湖泊、花儿、草地、骏马、雄鹰、青山、孩童……同时播放歌曲《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哎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哎耶……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停下腾格尔穿越心灵的歌声,投示另一组图片:布满黑烟的天空、干涸的土地、找水的男孩、沙尘中的行人、洪水中的狗、的河床、地震后的涂炭、猎杀后的动物……我在旁描述:“当天空不再湛蓝,当河水不再歌唱,当花朵不再微笑,当青山不再起舞,当草地不再葱郁,当雄鹰不再飞翔,当骏马不再奔跑……当大地满目疮痍,人类的明天会怎么样?”

阅微草堂篇10

1.1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1.1多媒体的使用力求简约有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力求简约,要以文字呈现为主,尽量少用图画加入媒体,因为文字给学生创造的想象空间远比图画要开阔得多。但部分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为了追求课件的华丽与有趣,教师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冲淡了教学主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一个误区是多媒体充斥整个课堂,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演变为“媒体满堂灌”,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光影世界里,不仅会产生视觉疲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课件多使文字力求简约应成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好教学程序。多媒体是帮助学生呈现和克服教学重难点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流程中教学内容的替代材料。

1.1.2多媒体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媒体的展现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媒介,而不是单纯呈现教学程序或过程,更不能以媒体呈现代替对学生的训练与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媒体的呈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文中所指的天堂是什么地方?大榕树是为什么被作者称为“鸟的天堂”?读了这篇课文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被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间相互交流、释疑;二是在优美的媒体配乐下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作者的写作目的,谈阅读课文的体验。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环节,学生从鸟的天堂谈到人们居住的生存环境,谈到环境保护,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深化了课文主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1.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信息环境的日益发达,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也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资源库及学习手段。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1.2.1“微课”制作要体现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于教学的精短视频,对学生学习、回顾、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制作微课时,一是将微课时间严格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并且微课体现的重点难点要做到单一,不宜在精短的微课中设置重点太多;二是要设置提问、练习环节,在适当的地方要停下来,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进行答案的反馈;三是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微课视频可以应用于课堂,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巩固。微课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在课外预习、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方便。例如,笔者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别制作了以“常用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古诗鉴赏”、“语文中的修辞”等为题的微课视频,并且将这些视频上传学校网站或者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1.2.2“翻转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网络环境为“翻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条件。“翻转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资源,对课文进行预习探究,并在预习中把产生的疑问带进课堂,与同伴进行交互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课外学习与课堂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有的学生阅读网络书籍《三国演义》部分章节,并找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探究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