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魅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5:16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1

【关键词】低碳技术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8-02

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几乎都明确地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即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从神秘性崇拜到科学性解密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历史性的人那里,世界是附魅的,这种附魅从对自然野性的恐惧到对诸神的敬畏再到对科学技术的真理信仰。自然科学在日益开拓自己疆域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对自然的完全彻底的认识,而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逐渐生长起可驾驭一切的统治力量。附魅的过程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历史的人变成现实的人,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着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的世界,为人而存在的世界。从技术的历史和逻辑发展来看,低碳技术的返魅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即从古代技术的附魅到现代技术的祛魅转向低碳技术的返魅。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总归还是技术,能否跳出附魅――祛魅的怪圈,需要我们从价值、影响、目标等维度找到一个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视角,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

一、低碳技术的转向

古代技术的附魅:历史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古朴和谐,囿于那时的人们相信自然界存在某种超越于人类之上精灵般的力量,相信人类命运受制于天上的星宿,自然界具有着难以捉摸的神秘性、神圣性,不可认识、不可战胜,既令人们心驰神往又无限沉醉,“魅”的自然意蕴由此产生。“魅”在古书中被解释为魑魅、怪兽、老怪鬼,又有迷惑、令人迷乱的引申之意。远古先民故对神秘的自然怀有一份深深的敬畏之情,这是自然之“附魅”。到西方中世纪,人们将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对上帝不可抗拒的意志的敬畏,害怕受到自然界神秘力量上帝的惩罚,这同时也带有一种原始。远古先民凭借一些融化在日常活动中的简单技术,纯粹有用性的偶然技术,可以从自然界有机整体中获取生存所需的一切,技术与科学没有发生联系,人、技术、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用自然技术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和谐风景图。

现代技术的祛魅:如果说在古代技术的附魅时期,人类的意识与自我意识尚未分化,理性思维能力尚未觉醒,那么,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启蒙运动和科学进步的理性火光交互发展过程中,使人类逐渐排除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光环,审视自我,唤醒了征服、控制自然的自我意识与理性思维能力。人类早期附魅的神性自然观逐渐被祛魅的机械自然观所取代。“祛魅”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是指非神性化,祛除“神性”及其“魔力”。韦伯的“祛魅”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完全控制,尤其是理性对人的控制,强调理性的后果就是强化了主客二分。近代西方认识论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世界祛魅的过程:人们日益确信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认识的奥秘,没有什么人类所不可驾驭的神秘力量,人类运用掌握的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的同时,也利用自身的能动性向自然开战,并且变本加厉,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空前提高,偶然的技术发展成为自发的、必然的和自动的,不再服从于外部目标而是转而服从于自身固有逻辑的技术,技术总是把自己的结果强加于人类,无论人类是否愿意,人类从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技术社会

低碳技术的返魅:不可否认,现代技术的祛魅的确推动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但是在机械、还原论自然观视野下对自然的祛魅的过程中,又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过度崇仰人类的理性和科学技术的力量,祛魅的同时也在被遮蔽。也就是说,当人们从宗教附魅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又不自觉地进入到理性的附魅之中。当人们反思科学技术的功能时,科学技术成为独立的与人相对的力量,导致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断裂。格里芬认识到,“后现代科学必须消除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当然,要消除这些分离,就必须就我们对知识的整个态度进行一场巨大的革命。而目前,这样一种变革是必要的,也是人们企盼已久的。”[1]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合作:整体有机论与科学的统一,也即“返魅”自然观的出现。他说:“鉴于现代科学导致了世界的祛魅和科学本身的祛魅,今天,一些因素正在聚集起来,形成一种后现代的有机论;在这种有机论中,科学和世界都开始返魅。”[2]“返魅”从技术上讲是寻找主客体相统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向,并非重返古代技术的附魅时代对自然的顶礼膜拜,也并非对现代技术祛魅的完全摈弃,而是对其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上的扬弃与内在超越。低碳技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整体有机论合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有其技术的附魅―祛魅―返魅逻辑进程的历史必然性。低碳技术在当下生态文明时代被认为是一种返魅,通过新的技术消除被遮蔽的以及过去祛魅带来的弊端。低碳技术的出现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觉醒是人们对自然观进程由解构到重构,由遮蔽到解蔽的理性展现。

二、低碳技术的哲学思考

和传统技术相比,低碳技术的出现符合了整体有机论,用一种实证的方法证实了人类可以走向主客体相统一,低碳技术当然会缓解人与资源、人与自然、人与地球之间的矛盾。但只是缓解,只是量的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总归还是技术,能否跳出附魅―祛魅的怪圈,需要我们从价值、影响、目标等维度找到一个把握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视角,需要我们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

第一,当今的低碳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和人类的方方面面,造就了或即将要造就一些影响,这些影响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同时低碳技术也如历史上技术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似乎低碳技术的实际内涵也只有到了它发展的最后阶段,随着作用和影响在人造物世界中的凸显,才能部分地或彻底地暴露出来。因为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有代价,都隐含着不可预见的后果。斯科特・拉什曾指出:“用技术手段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危险和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又必然会导致另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那就是,这种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可能会牵扯出新的进一步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的混乱无序,可能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3]“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4]而当低碳技术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时,政府也会强行推行所谓的低碳标准衡量下的低碳技术。格里芬认为:“现代范式的一个灾难性的特征是,它使得强制性的力量变成了一切变化的基础。”[5]并且这种强制性的力量往往具有着权威性、习惯性,主导着人的行为。

第二,当今的低碳技术的发展目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目标充分表达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是人类目标清晰呈现的结果。然而,法国著名技术哲学家埃吕尔曾说,技术“按自己特有的感觉来折射人类利用它的意志和人类为它计划的目标。事实上,不管人类为任何给定的技术手段所给的目标是什么,它总是将必然的结局隐藏在自身之中,并且在技术这种固有的结局与人类为之计划的非固有的目标之间的竞争中,总是前者获胜。如果技术与人类的目标不切合,一个人企图让技术去适合自己的目标的话,一般立即可以看出,修改的只是目标而不是技术”[6]。对于当下的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们人类应该少一点麻木,多一点清醒,少一点昏沉,多一点警觉,因为盲目抵制低碳技术的发展是愚蠢的,而一味地附魅于低碳技术的发展是缺乏远见的。“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质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打开”[7]。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究竟应该做什么?人能做什么?这是一个主客关系问题。体现人的主体性的是人的创造性的物化成果,亦即技术。技术可以解蔽,可以澄明,但技术也会遮蔽。一方面,我们一味地发展技术、使用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又无助地去反抗技术,把技术当作恶魔来加以诅咒。这是现代技术规定给人的命运。风险社会的来临,虽不完全是科学技术的后果,但在科学技术面前,一切神秘的东西都无所遁其身。今天,无论人们怎么对作为返魅的低碳技术欲盼、惊奇与着迷,它还是“座架”,它还是会遮蔽事物本来的面目,让人类陷入技术的附魅,要对其进行祛魅,恢复事物本来的面目。主客二分的矛盾人类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但每一个技术的进步都有解决的意向。实际上,从人类与技术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看,低碳技术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人类最后的技术,人类只有不断地努力,相信将来会有比低碳技术更好的返魅技术的出现。

参考文献:

[1][2](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5,43

[3]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m]//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8

[5](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15

[6]Jacquesellul.thetechnologicalSociety[m].translatedbywilkinsonJ.newYork:alfreda.Knopf,1964:14

[7]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2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2

一、古典诗歌教学的价值

古典诗歌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诗歌的作者、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当时社会的形势及民族精神等问题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古典诗歌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更多的生活启迪,让学生深刻懂得诗歌、审美、人文素养之间的密切关系。

1有助于学生体味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

尽管大多数古典诗歌字数有限,但是其表达的主题及思想都非常完整全面。强化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古典诗歌中体会到单个字词在诗歌中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字词具备一定的锤炼能力,能够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满”字,表面上在说霜很多,其实也是在为作者愁绪的浓烈做铺垫。

2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古典诗歌往往因其内容传达出非常美的意境,或者传达出非常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美丽的意境,或者形成美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实现大幅度提升,并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去鉴赏评价一首古典诗歌,从而更好地体会古典诗歌的意蕴,可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比如《忆江南》,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进而对江南的文化充满好奇,并积极去寻找资料探寻有关江南文化的各种问题,教师也可以趁机将“婉约派”的诗歌风格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二、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

1主观方面

首先,很多高中生认为,古典诗歌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朝代因素、作者个人情感等元素的融入,因此,离现代社会很遥远。在现代社会里,古典诗歌没有适用的空间,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也是一带而过。

其次,古典诗歌语言艰涩难懂。如果没有语文教师的全面讲解,学生根本无法领会字词句的真正含义,无法拿捏诗歌的主旨思想、情感意境。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往往会偏离诗歌的主题和基调。

再次,很多学生从高考角度来考量古典诗歌的学习,他们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中古典诗歌的分值不是很高,因此,只要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弥补古典诗歌方面的不足。这样,他们就不会从审美能力、语文综合素质等方面去考虑古典诗歌的学习问题,必然对古典诗歌教学造成直接的消极影响。

2客观方面

首先,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高中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各种快餐性的阅读现象比比皆是,比如青春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等等。最终,学生在网络小说中寻求所谓的精神寄托,在网络游戏中寻求所谓的娱乐刺激,在网络音乐中寻找所谓的心灵妙药。相反,很少有学生对古典诗歌情有独钟。可见,高中生的文化品味不仅没有构建起来,而且缺乏建构起来的基础。

其次,有些古典诗歌在选用上存在瑕疵。比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但是文字很多,高中语文教材只是节选了一部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整篇诗文的理解。另外,由于时间间隔过远,诗歌的表现方式及语言风格都与高中生存在距离感,诗歌里的生僻字更让学生头疼。

再次,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讲解时,总是无法绕开高考,他们往往从高考的角度去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而且只是对诗歌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拆解,而无法照顾到整段或整篇的含义,古典诗歌的人文气息无法得到释放。

三、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1知人论世,准确把握作品内涵

古典诗歌是作者内心情绪的宣泄,而其个人情绪往往源于对社会的看法、想法。古典诗歌教学应当从作者生平、作者所处的朝代、社会背景进行全面考量,将古典诗歌背后蕴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满足教学的需求,利于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的有效融合,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水平。

比如,在学习《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中关键的字词句总结出来,继而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使诗文的内容形成一幅社会画面,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形势,体会百姓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基调。

2引向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

高中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经历,尽管经历可能有限,教师要在诗歌教学中寻找契合他们内心世界的突破口,引导他们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形成平和向上的生活心态,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

比如,豁达的心态对于构建精彩的人生必不可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正符合这种心态的需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能激发出高中生的进取心,从而在进取心的感召下,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能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那种苍凉与悲壮,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可见,很多古典诗歌中的名句都能对学生的思想、精神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学会巧妙利用这些古典诗歌,让学生在诗歌里寻觅自己的身影,去品味自己想要追求的情感,去体味人生的百般滋味。

3从现代元素中发现古典诗歌,激发兴趣

当前,很多现代元素及环境为理解古典诗歌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使古典诗歌与现代生活的元素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因此,我们不要放弃在现代生活中去追寻古典诗歌的存在。流行歌曲就是这种显而易见的现代元素,因为,很多流行歌曲融入了古典诗歌元素,使得歌曲的内容更加唯美,创造了别致的意境。教师若能及时借助这些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典诗歌的整体教学水平必然能够得以提升。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3

关键词:古典舞;古典舞表演;神韵

0引言

古典舞在博大精深的舞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便备受观者的推崇,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下社会我们崇尚古典舞,不外乎两种原因,第一是传承古老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第二是在新时代背景和要求下,对古典舞进行革故鼎新,使其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展。伴随各种各样新的舞蹈形式的衍生,古典舞被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下就古典舞的神韵,我们将古典舞表演的特点和实际要求有机融合并进行分析指导,为表演者提供参考。

1古典舞表演神韵的概念与意义

1.1概念

古典舞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对舞蹈神韵的重视与突出表现。神韵即舞蹈者本身想要展现给观众的,在演出中透过舞者的肢体抒发出来的艺术性和韵味。身法则是舞者的肢体动作与对音韵的表达。舞者在演出时,透过舞蹈表现出来的内蕴有很多,除了手、眼、身、法、步,还有形、神、劲、律等。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些重点,才能充分展现出古典舞的精华和无穷魅力。

1.2意义

对于古典舞的表演和演出,要想深层次理解其中的内蕴和表达的内容,完美地诠释对古典舞的表演,必须把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法、必须把握舞蹈演出的神韵。神韵是舞蹈表演万万不可忽略的重点,它对于舞蹈者熟练把握技巧、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有指示作用,能让舞者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只有牢固掌握对神韵的理解与作用,才能深入体会到古典舞的深刻魅力,为古典舞的继承与发扬、摒弃与创新提供动力,通过时代新要求进行再创造。从而不断提升古典舞的艺术魅力和影响力,为更好的服务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古典舞表演神韵的体现与展示

2.1古典舞线的流程

线即在进行表演时舞者形态与动作的连贯性、流动性,常常和刚硬、缠绵的形象相交融,带给观众一种流畅美,淋漓尽致地诠释出古典舞的艺术魅力。从线的流程来看,古典舞在表现线时通过空中的流连缠绵,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古诗词中“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大抵就是描述线的美吧!古典舞与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艺术有着相同之处,可谓博众家之长。像武术、戏曲、书画、杂技等,都和古典舞同气连枝。在齐白石的作品中,他的每一幅画均一笔成型,线条流畅。作画过程中他早已将身体和画笔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人笔合一”的境界。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伴随每一个字由点到线的运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书法的整体性,感受到书法铮铮有力的流畅与圆滑。线在书画界的地位至高无上,每一幅优秀的书画都会将线条的流畅表现得完美,古典舞中线的流动恰恰与此不谋而合。在神韵的表现上,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表演和训练时,一定要做到点、线清晰,这样才能给观者带来刚劲有力、清脆错落的美感。

线被用来诠释连结动作的韵律。在古典舞中通常用线来表现和展示韵律,也是用线来达到各个动作的联结。像《爱莲说》古典舞演出时,舞蹈者要想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充分展示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清丽姿态,就必须要充分利用线的表现力。在表演古典舞时,要用线将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姿态联结起来,表现出莲花的美丽与柔韧。而伴随着舞者对动作的完美结合,更展示出莲花动静不同特点的美感。在错落有致的音乐配合下,舞者随之翩翩起舞,动作张弛有度,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拍有机融合,打造出唯美的氛围,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身心共鸣。而在舞者表演过程中通过一些有意识的不明显舞蹈动作能表现出充斥在内心深处的矛盾,缓和流畅的动作则能使观者切身感受到古代女子温婉如水的神韵。这样整个舞蹈表演不仅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更带给观众行云流水之感,大大提升了舞蹈自身的艺术魅力及演出效果。

2.2古典舞圆的形态

有着划圆艺术别称的起承转合,是我国古典舞显著的特性。舞蹈演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动作过渡中,可以将古典舞的神韵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推动舞蹈情节的延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感情的抒发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古典舞又以圆作为中心思想,推崇舞蹈的流动性及空间感,且有着兼容并包的内在。细说之下,古典舞中圆的又成分有仰、移、靠、冲等。

圆的内在与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舞表演中,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基本功练习到舞蹈剧目演出,圆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圆最基本的内容有八字圆、平圆、立圆三类。从这三大类衍生出转、翻等基本功练习,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而“云间转腰”作为圆的一个动作,做起来非常困难但又必不可少,它和戏曲需求息息相关,在古典舞动作练习中非常重要。它除了可以锻炼舞者腰肢的灵活柔软程度,更是平圆所有系列动作的来源,舞者要想具备能充分展示出古典舞艺术感染力和神韵的能力,得到观者的认可和赞赏,必须熟练把握“云间转腰”这个动作的舞蹈要领。

2.3古典舞韵的内核

古典舞的审美观念和别的艺术形态大致相同,都崇尚气韵生动原则。例如,古典舞表演中非常显著的方面“线”与“圆”,这两者的内核思想均为气韵。气韵作为展现舞者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练习上要求有的放矢地用动作来指导语言,而非毫无目的地训练。这样有利于把古典舞的形和神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每一次舞蹈动作的练习和每一个细小动作的联结,均发挥着审美和展现神韵的作用。神韵在古典舞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与韵的表现一定得从情感、练习、琢磨中把握,进而挖掘出古典舞的魅力之所在。在表演中,需把神韵和肢体动作、神态相结合,才可以达到悠远、浑厚的境界,展现古典舞的艺术美,展现古典舞的精髓。

韵律之美。古典舞典型代表作《扇舞丹青》,该舞蹈的表演形式即凭借纸扇来延伸手臂的作用。此外,这个舞蹈更表现出书法作品的韵律和谐之美。舞者在舞台上从每个动作的一张一弛,配合栩栩如生的韵律,给观众奉上一种端庄、典雅、饱含文化底蕴的艺术表演形式,将古典舞与书法、纸扇、剑器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更给人以和大自然相交融的感受,打造出行云流水的恬淡与闲适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华。舞蹈中配合剑舞、扇舞,用闪、转、挪等动作,把古典舞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典舞的内核与灵魂即韵。神韵追求一种精神与肢体的交融,表现出人们对古典舞的敬仰,展现出古典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因而古典舞练习要推崇神韵,从而使其思想与核心内容得以展现。

3结语

要进行舞蹈表演、提升古典舞的舞台效果和魅力离不开对神韵感知。在古典舞的表演和练习中,要充分掌握古典舞的神韵,培育舞者对神韵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古典舞的表现力,稳固古典舞在观者心目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苗.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江汉大学学报,2007,26(2):110-112.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4

   在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意识不能靠单纯增加课时数或逼迫学生自学等老旧方法来实现,而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去扩大学习的面,并深入吸取知识的精华。笔者提出的一些方法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一)角色反串法

   角色反串法即为让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站上讲台教,教师旁听。目前高校教师依然习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记为辅,而往往忽略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结合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大纲,在每次课中布置一到两篇教学内容之外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准备要讲授的内容并制作ppt,在下次课亲自展示,每位学生所需时间以5到10分钟为宜。学生讲授后,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让其他同学来评价。在课程已被压缩的情况下,角色反串法一方面能以学生亲自参与、主动融入的方式扩大教学容量,另方面可激发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角色的互换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而且反串教师也让他们有扮演好这一角色的使命感、责任感,这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大动力。

   (二)团队表演法

   这是基于角色反串法的一种延伸。在讲授叙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叙事诗、古典小说、古典戏曲时可以考虑用此方法。因为无论教师或学生,单纯讲授,其生动性、趣味性依然不够突出,而通过表演方式可解决此问题。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较多,一人无法完成表演,教师可以安排几位同学在课外一起琢磨作品,体会人物形象,然后通过团队合作编排,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演出。团队表演法生动活泼,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于喜欢表现自我的90后大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了切身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协调合作能力。此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发挥文学想象力加以创新。由此可见,团队合作表演法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三)课外拓展法

   由于目前大学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教师尽最大努力让每位同学都来反串教师角色或进行团队表演实属不易。鉴于古代文学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讲授、学生反串讲授和团队合作表演的作品之外,仍有很多优秀篇目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既定内容之外安排课外拓展学习的篇目。具体而言,课外拓展可细分为研读、改写、诵唱等几个层次。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较多,在学习《长恨歌》、新乐府诗等作品后,可安排学生以将诗歌改编为剧本等形式改写《琵琶行》等篇目。此外,还可根据情况适当让学生自主安排一些古典诗词朗诵、古典诗词演绎会或者古典文学知识竞赛等。这些环节可增加他们主动学习的乐趣,也丰富了他们课余的学习生活。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最终还是体现为成绩。为了使上述措施能落到实处,还需制定更完善的考核体系。具体而言,要把目前以期末考试成绩和以课堂考勤、课程论文为平时成绩的二元化考核体系,改变为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等为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自主学习成绩指标包括学生在反串教师角色讲授、团队合作表演、课外拓展学习等环节中所获得的评价分数。如果说角色反串法、团队表演法可以通过教师的直观感受来评价,那么课外拓展学习的评价则可通过随堂考核的形式来打分。教师可在上课过程中随堂抽查,以便检验课外拓展学习的效果。

   (五)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但是仍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认识不够的现状,教师必须展示出以古代文学知识为涵养的人格魅力,从气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现身说法来打动学生,以此感召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文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是也"观点,在当下更有警醒意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教学设备、图文并茂的课件,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增加古代文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吸引力,都不如一位学有造诣、魅力四射的中国古代文学大师来得强烈。教师们唯有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古代文学学养,以期有朝一日能达到大师的高度。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5

关键词:旧城改造;杠杆效应;现代技术;自然生长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75-01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崔动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但由于许多城市以一种违反常规的速度扩展,因而在城市的内部空间,留下了许多与城市发展水平不一致的街区。这些“城中村”的街道形象以及内在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都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步伐和城市形象建设。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硬件设施和优质的生活环境,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的旧城改造势在必行。

旧城改造并不是新鲜事,自古以来便有之。过去的旧城改造是以一种城市自然生长的方式慢慢发展和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更多的人性化,也就没有引起太多的社会关注。而如今在面对城市的文化传承、商业资本的巨大压力和原住民的生活困境时,完全去掉再重建落后的街区已成为了乌托邦式的幻想。于是乎旧城改造这一折中的办法成了新世纪城市更新中的宠儿。加上日益紧张的土地供应关系,使得目前的声势无比浩大。在声势浩大的背后,相应的出现了许多问题,代表着落后的“灰瓦土墙”城市面貌,被高大亮丽的瓷砖建筑所取代,在推土机所主导的这场旧城改造运动中,城市的发展记忆和民俗历史文化在旧城改造中渐渐的离我们远去。

面对当下旧城改造中“瓷砖”与“土墙”间的博弈,作为从事设计教学和实践的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和见解。

一、旧城改造不等于简单的以新换旧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改造本身就意味着保留。那些该保留,那些又该改造呢?仅仅依靠相关的管理条例是远远不够的,他并不是一个以新换旧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去区分改造和保留的界线,不然在大众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将导致这条界线的模糊。大家就会简单而又粗暴的以经济作为可靠的标准,来划分那些该留,那些该改。在这种划分标准大量使用的情况下,于是,人们就打着旧城改造的旗号,用推土机在城市的发展记忆和民俗历史文化上,肆意的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了许多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了严重破坏。

例如,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故居一直以来被附近的学校作为实地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教育同学们关于阿炳的艰苦创作历程。但当阿炳的故居被掀去了整个屋顶的时候,老师们只能在废墟上给同学们讲述阿炳在此创作了《二泉映月》等大批名曲,当时的作曲家阿炳处境艰难,但面对梦想,并未退缩的高贵品质。而如今,面对文物古迹被“拆”,同学们询问:“阿炳故居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吗?为什么会被拆除?”老师们无言以对。这种令人沮丧的现状,让人们开始疑问“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城市魅力”。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推掉的是破碎的土墙和散放的砖片,而他推掉的却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推掉的却是城市的真正魅力。

像这样的例子全国还有很多。发展不等于没有过去。城市魅力并非千层一面的现代化,理想的城市应是一个兼容并属,多元多样的综合社区。古老而幽寂的街区和风貌是现代化都市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城市文明的记录者与传承者。所以,在面对旧城改造中拆与留的问题时,全社会都应该提高认识,三思而后行,应该考虑到经济,文化等各方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到时得不偿失。

如果全社会能清醒的认识到保留和改造间的界线在旧城改造中的重要性,那么就能较好的解决我们面对旧城改造时意识形态问题。

二、旧城改造中的杠杆效应

所谓旧城改造中的“杠杆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只考虑经济利益指标的状况下,利益被放大的同时,也使旧城中的民俗风貌,城市肌理和原住民等其他方面承担的受害风险加大了很多倍。

但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目前,历史保护,开发商,原住民,政府和城市魅力间缺乏利益平衡支点。由于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乏力,也导致了监管处于不利地位。使得开发商才可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侵占其他相关各方的切实利益,也才会有旧城改造中民众抗拆的笑话和自焚的悲痛。

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努力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各级政府在面对旧城改造背后的各部分间的利益关系时,应该良好的起到利益平衡支点的作用。

三、现代技术下的“假古董”

此外,我们谈到旧城改造就不得不谈到现代技术。现代技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力的促进了人类城市和文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吞活剥,制造了大量的“假古董”。他们一本正经的给久远的街区“穿西装”“画古装”。一时间追求城市特色魅力的“假古董”街区在全国泛滥成灾。传统的有机和混乱对现代技术的适应显得多么的力不从心。这种既不古典又不现代的风貌,明显缺乏一种人们生活习习相关的文化灵魂。一个个“穿西装”“画古装”的方盒子也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独有的产物。

面对现代技术下“假古董”的图片,从色彩和造型而言,你可以深切的体会现代技术的无所不能。但这种“夺回古都风貌”的表面临摹,就本质而言除了视觉上的愉悦外,又留给了我们什么呢?难道一个地道的村姑仅仅因为穿上新装就会摇身一变成名模吗?追求特色,重视传统街区的文化性也并不等于盲目的“画古装”。其实,在色彩和造型背后的独特民俗才是真正值得推广的,才是特色街区的魂之所在。

四、尊重城市的自然发展过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也进行过旧城改造的城市更新方案。但他们却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循序渐进的慢慢改。在他们眼中旧城改造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长久的。而并非我们所认识的那样,是一种短暂的社会现象。也正是由于这种以追求短和快的做法,造成了如今旧城改造饱受非议的结果。

其实,真正好的城市是自然生长出来的。CamiloSitle在其著名的《artsofBuildingCity》一书中,曾感叹到欧洲中世纪自然和独特的城市布局。在那时,城市往往是自然生长而成的。当你走在曲折的街巷和奇特而又不规则的广场上时,会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6

>>试谈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谈文言文的文化教学浅议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浅谈文言文的学习浅谈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摭谈谈初中文言文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模式的创建谈初中文言文的快乐学习法领悟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谈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谈文言文翻译的“文本意识”谈文言文阅读与积累的使命(二)例谈文言文修辞句的翻译技巧例谈文言文的朗读停顿也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我谈高中文言文的背诵途径谈文言文背诵的一些方法例谈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谈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进入文言文的殿堂方法谈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等。

第三,要多读几部古书,以多读几部古书为基础向外扩张学习新的知识。想要透彻地掌握文言文,发现中国文字的魅力、中国语言的魅力,《说文解字》、《尔雅》、《广雅》、《方言》和《释名》等,阅读这几部解释性的古书必不可少。因为这些古书的阅读可以解决在学习文言文当中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解释,这样便于你加深文言文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当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古文基础不好的情况下,看懂以上书籍的原著,显然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借助离它们的时代比较近的学者给我们做的注解书,或者说离我们的时代比较近的学者做的注解书来看这几部古书。在解经方面,清时期达到了鼎峰,很多学者对中国的很多经书做了注解。许慎先生的《说文解字》我们可以看大徐本徐铉先生的《说文解字》,也可以看汤可敬先生的《说文解字今释》;《尔雅》可以看黄侃先生的《黄侃手批尔雅义疏》或徐朝华先生的《尔雅今注》;《广雅》我们可以看王念孙的《广雅义疏》;扬雄的《方言》我们可以看周祖谟先生的《方言校笺》;刘熙先生的《释名》我们可以看毕沅先生的《释名疏证》等,一些古注书比较难读懂,需要有老师的指导,了解编排体例、内容、如何阅读,同时在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在翻阅这些古书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语言文字的极大魅力,感悟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领悟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况,完全沉浸在我们多姿多彩的古文化中。尽管我们在阅读以上古书的时候可以翻阅对应的注解书籍,但是我们要知道读这些注解书籍还是不如读原著,所以我们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返回多读原著,并且审视之前在这个地方做出的这个解释是否合理,因而原著才是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尽管有相对应的注解书籍,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每个人的理解也都不一样,先辈们的一些注解尚且有的还值得商榷,更何况当今不负责任的翻译人做的注解更是值得怀疑。

第四,在学习文言文当中不能完全迷信各种注解。很多读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边看文言一边看注解,或者说直接看文言的全篇翻译来学习文言文,甚至没有注解或没有翻译就看不下去就学不下去,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也是很多学者文言文学习能力没有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看一些自认为很懂文言文很懂国学、不负责任的写作者、翻译者或滥竽充数者,甚至追求速度的出版商,他们对国学的翻译漏洞百出,五花八门,甚至令人可笑至极,已让人深恶痛绝。所以一味地迷信注解,想要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我们大学里面的教材中,涉及文言文的注解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更别说市场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做的注解书。而且对于文言文的诠释,随着人们对它的理解日益深刻,它的意思有些已发生了变化,很多已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中国的语言文字渊远流长,一脉相承,时至今日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有些我们是可以根据我们的语感掌握和理解的,不可能什么都不懂,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注解。

第五,学好文言文重要的一环是要多阅读多思考,领会其中的含义。古人云:读书百变,其义自现。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多读如何来把握古人所要传达的思想,古人当时的情怀。特别是提到注解有时候都不可靠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多读多思考,让自己去深刻把握,去理解,去找寻答案。多读可以让我们领悟古人传达的思想,多思考也让我们对古人的佳话做进一步的阐释,为当今所用,同时,多思考也让我们可以回过头,苦思冥想发现现在的理解是否有错。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很重要的治学方法。

第六,学好文言文的重点还是要会用,把国学的精粹贯穿于我们的思想,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学而不用那也是为什么造成现在的90后大多数认为学习文言文无用的一个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接近死亡的古语词或者长期不用的古语词慢慢被激活,比如:■、雷人等逐渐从网络步入到社会。很多新词新语的出现,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古汉语找寻答案。“■”字的写法事实上产生于本土,就来自最初明亮的“明”的写法的左半边,表示月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而雷人的“雷”字,是一个被现在激活了的词,由于雷给人的感觉是震惊、惊讶,在人的感彩的附加上,把震惊、惊讶这种感觉赋予给了“雷”这个词,从而产生雷人、雷事这么形象生动的说法。所以,古汉语不可不学,古文言不可不知。同时,当今社会日益复杂,压力日益增大,当我们感到迷茫时,感到困惑时,我们不妨从古人那去找找答案,因为很多时候古人的思想通过文言文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多去看看走走会发现,就连当今各企业竞相打造的代表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大多来自我们的国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文言文选篇。国学已走出了学校,与当今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企业外出培训,所学的一个科目就是国学,国学与办企业联系在一起,用国学思想来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来提高管理者的心智。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上,我们要做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有心人,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把我们的国学用活。这里所说的把国学用活并非推崇用文言代替普通话,而是用我国法定通用语普通话理解文言,领悟文言作为语言文字和文学两方面所绽放的魅力,让国学为今人所用。

鉴于本来一直以来从事古代汉语、文字学和训诂学的教学,对于古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写下此文,望对喜欢文言文、喜欢中国国学而不知道如何学好文言文、掌握好文言文从而挖掘中国国学、中国语言文字魅力的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蔡文婷.试论高校相关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学理论,2012(18).

[2]许宜平.“抓”与“放”的艺术――对高职《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13(13).

[3]王成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7

关键词:慈城古建筑美术教学运用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古建筑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给美术学习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教学平台。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这些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和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为美术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鉴于此,笔者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依托慈城建筑,寻找古老的痕迹

我们学校所在的慈城是全国文化历史古镇,在一条条小河旁在一棵棵大树下,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古建筑遗址。因此,我便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开展了师生寻找慈城古建筑之美的活动。

我先和孩子们制定活动计划。寻找慈城古建筑之美,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孩子积极性非常高,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确定为:1.实地寻找古建筑遗址。2.寻找与古建筑有关的文字介绍。3.寻找与古建筑有关的故事。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一个内容开展活动。

为了让自己小组的手头资料丰富些,孩子们积极寻找,放学后、双休日休带着相机、画板实地进行观察、拍照、写生。查找书籍资料、上网查找、请教身边的亲人、朋友。通过活动,孩子们不禁感叹慈城古建筑的深厚与悠远。学生了解到慈城的古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以明清建筑为主。慈城的孔庙在全国来说都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桂花厅、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瓦片墙等等都各有特色。布政房、符卿第、冯宅、俞宅都是明代达官显贵的住宅。真可谓是古建筑中的大观园(图1)。

二、探究慈城建筑,走近课堂教学

1、“综合・探究”课的尝试

我们学校的对面就是孔庙,孩子每天抬头就可以看到孔庙的外景。孔庙的前身也是我们学校的旧址。因此,尝试以“孔庙”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孔庙,了解孔庙的深厚底蕴。

我设计这课为综合・探索领域,第1课时以欣赏・评述为主,带领学生观察孔庙、了解孔庙特点,深入探究孔庙的文化内涵。第2课时以美术的方法来表现孔庙。课前我先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学生再一次走进孔庙,写生、拍照、询问等等方法观察孔庙。并用照片或者文字的形式进行反馈。

课堂上利用自己拍摄的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带领学生再一次参观孔庙,引起他们的共鸣。并分小组形式来探究孔庙的文化历史、建筑布局、碑文雕刻等等。最后让学生用美术小报、线描写生等形式来变现。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了孔庙的美,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图2)。

2、造型・表现课的探究

慈城地区现存的艺术珍品范围广泛、品类众多,数量庞大。有牌坊、石雕、石窗、砖雕和木雕、碑刻和匾额等等。设计了《牌坊的故事》、《雕花门窗》、《精美的石雕、木雕艺术》等课。例在《精美的石雕、木雕》一课时,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带领学生用拓印的方法实地把这些精美的石雕、木雕给复制下来,回到课堂,观察、讨论、研究等方法来探究石雕、木雕的美。最后用版画的形式再次进行作品的创作。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平时再用同样的方法去找寻慈城角落中的美丽石雕。在类似的课中,也运用了写生、泥塑等方法来表现这些珍贵的艺术珍品,让学生感受这些艺术珍品的魅力(图3)。

3、设计・引用课的运用

屋顶是古建筑中最有特色之处,因此设计了《有趣的屋顶》一课,让学生观察屋顶上瓦片的排列,观察屋顶上的马头墙、飞檐。了解御马第、甲第世家、孔庙等建筑的屋顶造型等等,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再设计用纸雕的方式对屋顶进行再表现,借此运用到设计中。

观察老房子的整体造型和宁波新房子的造型特征,两者进行比较,对比感受时代的进步,感受不同建筑的魅力。并运用设计的理念对未来的慈城进行规划、设计,为作为自己试为慈城的小主人公而感到自豪。

4、欣赏・评述领域的尝试

牌坊中精美的雕刻、绝妙的书法、严整的布局、神奇的构建无不让我们惊叹。慈城城内完整的牌坊就有8处。特别是民主路向宅那里的两座石牌坊,德星桥边的世恩坊,上面高浮雕、透雕手法的精美图像,是石牌坊中的精品。完节坊中的冯岳彩绘台门是明代木质台门的代表。利用这些素材设计了一堂《牌坊的故事》一课,以欣赏牌坊的造型、观察精美的石雕图像,探究牌坊的身后故事,整体来感受牌坊的“美”(图4)。

三、表现慈城建筑,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兴趣小组是课堂的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可塑性。因此,除了在四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上进行古建筑教学以外,还在兴趣小组中进行教学,让作品更有特色。

因为兴趣小组人员少、灵活性强,所以我安排了多种形式,例如组织学生去实地进行古建筑写生,进行写生教学。安排了《深深的小巷》一课,实地指导学生。在端午节期间,去慈城的老城隍庙观察各种年画的作品,来进行年画教学。聆听老艺人手工的介绍,感受传统工艺的特色。带着学生用磨印的方法寻找精美的石窗、石雕作品通过这些灵活性的活动,和学生一起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从中还感受到了慈城古建筑文化的魅力。回到学校后进行了整理,运用蜡刻画、砂纸画、粉印板画等技法对素材进行创作,使作品更完整。并把这些作品(图5)在校园橱窗里进行了展览,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让其他学生也从中感受到身边古建筑的美,感受到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8

首先,汉字文明不等于汉语文明。汉语作为口头语言应当远远早于其作为书面语言形成。即使在汉字书面语言发明以后,也远远不能代替口头汉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各地的方言,不仅在发音和语法上各有特点,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是中国文明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但是它们不能笼统地称为汉字文明。

其次,汉字文明不等于中国文明。今日世界很多民族虽不讲汉语,但是汉字却是其书面语言的最重要来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日本。另外,在今天的韩国语和越南语中,仍有大约60-70%的成份来源于汉字。可以想见,汉语作为书面语言对这些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果把日本、朝鲜(包括南北)和越南等国排除出汉字文明之外,显然不合情理。

所以,要弄清什么是汉字文明,首先需要弄清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在历史上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立即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汉字在历史上不仅是中国人自身的语言,而且在长达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成为东亚、北亚乃至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语言之一。汉字不仅是一些今天活着的民族如朝鲜、越南、日本的书面语言,也曾是许多早已消亡的民族的书面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一,并为他们长期使用。今天,这些民族或其民族国家已不存在,但不能否认汉语作为书面语言曾经深刻地塑造过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制度、文化等。

因此,汉字决不仅仅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历史载体,它同样承载着整个东亚、南亚、北亚许许多多活着的和死去的文明。当我们在契丹人的墓葬里看到用汉字撰写的官方文书时,当我们在考古发掘中看到公元6世纪以前的高句丽王碑时,当我们在朝鲜国王的景福宫里看到朝鲜国王优美的汉字书法时,当我们读到日本学者用美丽动人的古汉语写出的古诗时,我们不能不感叹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历史贡献。因此,汉字的简化使得人们普遍质疑今天的中国文化不能作为汉字文明的最典型的象征,不能说没有道理。

汉字的巨大魅力在于它与一系列伟大经典紧密相联

那么,汉字究竟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为什么能为那么多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对此,人们可能说,这与古代中国王朝的巨大影响力有关。这当然没错。但是,古代有影响力的王朝多得是,为何它们的语言没有同样大的影响力?另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并不是讲汉语、用汉字的民族所建,他们原本并不想或不愿成为“中国王朝”。但是他们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汉语民族,在文化上却又被汉语民族所征服,最后成为汉语文明的追随者。中国古代的王朝(大帝国)对于汉族文化的远播固然功劳巨大,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汉语文化自身的内在魅力巨大,可以想像那些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崛起的新帝国,就会象亚洲和欧洲历史上许多已经消失的帝国一样,每一次都代表一种新的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语言;而每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也会随着一个帝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汉字的巨大力量是与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伟大力量有关的。

下面向我们展示的是中国周边地区其他民族书面语言发明的时间:

突厥文:7世纪

藏文:7世纪

古日文:8世纪

契丹文:960年

西夏文:1036年

女真文:1119/1138年

蒙古文:1204年

朝鲜文:1424年

满文:1599/1632年

越南文:1651年

让我们再来看汉字的起源。迄今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数量已有5000个左右,其中相当多的字是按照形声规则构成的,说明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前1046)末期汉字作为一种书写语言已相当成熟。如果考虑到古代社会的静态特征,可以设想汉字的最初发明时间一定远远早于商代,或可从商末再往前推移2000年,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汉字即已开始被发明,这就与华夏民族起源的时间相当。这比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当中最早发明文字的时间也早了将近4000年。不仅如此,与上列许多少数民族文字由一个人、特别是一位国王或一个朝明不同的是,汉字的发明时间可能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其中有漫长的积累和缓慢的进化。

正象一件工艺品加工的过程越长,往往其内涵越丰富,艺术价值越高。我们上面罗列的许多文字,多数都由于个别人、个别朝代而于一个特定时间被人为制定,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内涵不可能象汉字一样丰富。我们说文字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信仰等等最生动的载体。一种文字发明、演变的过程越是漫长,它所反映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越深刻。这就决定了汉字与人类许多其他文字相比有着更为巨大的魅力。

另一体现汉字巨大魅力的事情是它与一系列伟大经典紧密相联。一个民族的成熟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其思想的成熟,而思想的成熟往往体现于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没有文字,自然不可能有真正伟大的经典;反过来,经典的形成,则标志着一种书面语言所内在具有的思维方式被固定下来,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加持久、牢固的影响。因此,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意味着,一整套成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制度形态、、集体生活方式等已经正式确立,因而标志着一种文明形态的形成。因此,有无伟大、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明一个古代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决定一个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进。从另一方面说,经典的产生,也使得文字的魅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检验文字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它书写出了伟大的经典。

当我们拿华夏文明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文明进行对比时,即可发现,前者不仅文字发明的时间远早于后者,而且也远早于后者形成了自己的不朽经典(如“六艺”)。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时间,华夏民族就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一系列重要经典。而它们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造,而是伴随着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文化价值等一起形成的。从公元前3000年到春秋末期,它的形成时间跨度达2500年左右。可以想像,由于古代中国周边大多数民族书面语言形成的时间较晚,根本没有伟大、不朽的经典,其在文化上的先进性与华夏民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决定了它们为什么虽能在军事上征服中国,却不得不在文化上臣服于中国。

无数的历史风烟已经散去。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汉字文明的时候,我们所能得到的启发是什么呢?我想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任何政治、军事甚至制度上的成就都是暂时的,而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则是永久的。但是决定文化内在生命力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文字,以及用文字写成的伟大经典。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9

关键词:环境;魅力;诵读;人文素养;竞赛;亲子共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我们将“古诗词诵读”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是因为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诗词环境,感受人文魅力

美感总是与美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诗教活动的整体环境,使教师乐于接受,使学生乐于诵读。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古诗导读环境,再借助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诗歌的美丽意境,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感受美的情趣,产生美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品味诗词魅力。因此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言警句。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气氛中,从中感受特有的人文魅力。

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魅力,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组织各种竞赛,体察人文精神

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五次以上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每月组织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让学生将诗词和书法、绘画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组织诗配画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精选和分类,配上相应的图画,或制成手工作品,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组织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作者、代表作、作品背景、作品风格、诗歌流派、艺术手段等;组织学生将古诗中优秀的篇目在欣赏的形式上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在班内表演、演唱、朗诵,如学生自编的《赠汪伦》《春江花月夜》以及《月夜》等。通过活动,学生领略了古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寓教于乐。

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诗词的熏陶,在诗海中体察浓浓的人文精神。

三、引导诗歌诵读,提高人文素养

古典诗词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瑰丽的人文底蕴,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们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比如,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让学生体验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恬淡;在岑参的边塞诗中,让学生感受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雄奇与壮丽;在李白的送别诗中,让学生感受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诚与友爱;在坡的豪放词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与超然;在柳永的婉约词中,让学生品味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悲凉与伤感;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让学生感受到忧国忧民的博襟和变革社会的崇高理想;在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和身为阶下囚的悲哀;在于谦的《石灰吟》中,让学生体察到做人要正直、坚强和清白……

开展经典古诗诵读,用最有道德文化价值的古诗词来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从而达到以诗促雅,以文育人的目的。

总之,积极开展“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优秀文化”校本课程活动,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与修养,又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与知识,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的魅力篇10

[关键词]电影《歌舞魅影》;现代音乐;古典歌剧;艺术融合

现代音乐与古典歌剧,很多人很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歌剧是一门高雅艺术,古典歌剧就更需要有一定鉴赏力的听众才能听懂和理解。歌剧是音乐剧的一种,它的风格多变,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古典歌剧都是现代音乐的主题,它能很好地表现出现代音乐的特点和特色。在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中,都会将古典歌剧与现代音乐联系在一起,《歌剧魅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部电影在2004年上映,时隔7年,还是有很多人对它念念不忘,这就是经典电影的魅力,很多人也许忘了故事究竟讲了什么,但一定不会忘了里面如泣如诉的音乐和史诗般的古典歌剧。本文认真分析电影《歌剧魅影》中的现代音乐元素和古典歌剧元素,这些元素又是怎样让电影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和视觉效果。

一、影视作品中的现代音乐元素

提到影视,就不得不提电影里不可缺少的音乐元素。在以前的电影中,很少会用到音乐这个元素,现代电影,特别是抒情性比较强的电影,都会将与电影风格和主题般配的音乐融入进去。这些音乐之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现代音乐。在一部电影中,演员利用自己的技巧,述说着别人的故事,而电影音乐,是曲作者和词作者通过整部电影的脉络用抒情的方式进行再创造和诠释。如果一部电影的主题曲能结合奇妙的布景,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能够让观众融入其中。在很多电影中,在运用现代音乐中,都会用到管弦乐队或电声乐队。这两种乐队是现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弦乐器的固定低音演奏情绪,电声乐队能营造气氛,这些配乐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利于音乐的表达。很多时候,观众比较容易记住电影中的主题曲或插曲,这些或著名,或默默无闻,但是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能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电影有的时候,有些情感也需要借助音乐来表达,两者相互合作,才能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电影的魅力。

音乐能很好地刻画人物,通过音乐的旋律,在起起伏伏的停顿中巧妙地刻画出人物,无论是内心世界,还是情感的抒发。在《歌剧魅影》这部电影中,现代音乐的运用尤为突出和强烈。这些熟悉的经典的旋律,不仅是对克莉丝汀和梅格的心理暗示,同样也为影片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充足的铺垫和解释。我们仔细聆听《音乐天使》里的片段,不难发现很多都运用了现代音乐的技巧和手法。跳动的音乐很好地在进与退中巧妙地来回,同样也为两位主人公的交流提供了无声的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个选段的开头,都能感受到作曲者自己内心的一种呐喊和告白,在平淡的音乐中,表现出生命和命运的思考,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二、影视作品中的古典歌剧元素

在20世纪初,浪漫主义歌剧开始盛行,在很多电影中都会用到歌剧这个特殊的元素。很多作曲家也会将本来就独立存在的咏叹调、重唱和宣叙调结合得非常好。从整个歌剧的结构来看,歌剧的加入也使得电影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得现代音乐更加严谨。事实上,这样融合的方法其实很多,如加入乐队演唱,或者用其他的方式修饰,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影视剧中,很多导演都会注重歌剧内部的连贯性,同时,现在的很多歌剧都不只是歌颂那些英雄人物,现在更多的是关注现实生活,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融合进去,让古典歌剧这个高雅艺术也更加的生活化。在音乐这个领域中,歌剧虽然是独树一帜,但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导演爱在电影中使用的。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这意味着法国的歌剧也具有浪漫的意味,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各种大型豪华的歌剧,是很多人的最爱。法国的大型歌剧主要出现在19世纪以后,它不仅具有法国本身的特色,还跟国际接轨,具有国际范。这个时候的歌剧比较细腻别致,感情的抒发也更加的真挚,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布景,还是炫目别致的编舞,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情节,这些都是这个时期古典歌剧的特色。而影视作品中的歌剧也差不多,非常华丽恢弘,经常会请到一些很著名很有力量的大型管弦乐队来伴奏,在气势上非常震撼。在创作手法上,雄壮有力的旋律再加上有气势的动作,这都是电影中留给我们对歌剧的印象。

歌剧的另外一个发源地英国,在18至19世纪,主要盛行民谣歌剧。受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能深刻地感觉到英国歌剧真实的质朴感和存在感。英国民谣歌剧主要是以一种喜剧的状态存在,这样能让人印象深刻,也能在笑过之后有一些思考,不管是对生活,还是生命。英国歌剧将对白与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独特的,我们知道,歌剧一般都是用音乐跟伴奏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加入对白,更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感,也更能让观众理解人物。英国歌剧听起来非常绵长,如余音绕梁,同时非常具有节奏感,让人听过不忘。很多导演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加深电影的感觉和印象。

三、影视作品中现代音乐与古典歌剧的融合

(一)古典歌剧是现代音乐的主题之一

我们比较熟悉的古典歌剧很多都是从电影中显现出来,经典电影《歌剧魅影》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都知道,歌剧是一门高雅艺术,古典歌剧就更需要有一定鉴赏力的听众才能听懂和理解。歌剧是音乐剧的一种,它的风格多变,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虽说歌剧是一门高雅艺术,但是再伟大的艺术也要接地气,也要展现出来,不能束之高阁。实际上,古典歌剧与现代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古典歌剧都是现代音乐的主题,它能很好地表现出现代音乐的特点和特色。其实,在音乐创作上,现代音乐里的某些元素与古典歌剧的元素是相似相通的。但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难度还是挺大的,要融合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很多时候,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相比,无论是在音乐风格还是在文化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古典歌剧实际上有一整套较为完整严肃的规则和条例,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戏剧性张力和弹性,但现代音乐更具有通俗性,更能抒发人的情感,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所以,现代音乐更具商业性和娱乐性,它的受众面比较广,也更能接近大众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很多学者和专业都指出,在古典歌剧的创作中,像复调、和声、配器等都是值得仔细斟酌的地方。研究现代音乐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要循着现代音乐的发展轨迹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