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十篇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十篇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19:07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1

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在国外大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适合这些门类的所有课程。因为这些学科课程往往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构成。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和原理,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合采用。更为关键的是金融风险管理在国内外高校中开设时间相对短暂,故很有必要根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在特质,来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国内学者陆春(2009)认为,考察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应性可以从十个方面的标准进行权衡考量,

(1)学院自身建设,

(2)教师数量,

(3)案例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

(4)教师的知识结构,

(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知程度,

(6)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7)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状况,

(8)课程的性质目的,

(9)理论知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比例,

(10)教师的教学经验。

邢小军等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另外一门重要课程《国际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并结合实践教学法的特点,采用DeLpHi法对陆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充实,形成了更加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判断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我们认为,可以借鉴邢小军的指标体系,来判断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否适用案例教学法。因为这两门课都属于金融学的专业方向课,相对其他金融类课程来说,课程产生的时间都不长。具体的指标标准分述如下:

(1)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是科学型硕士或者更注重理论研究的话,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法的适用性较弱;如果是本科学生或者mBa学生,那么案例分析的适用性就较强。

(2)建立案例库的难易程度。如果课程无法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库,那么教师即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案例教学法也只能勉强维持。

(3)课程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的比例。理论适合循循善诱地讲解,不适合案例讨论和实践模拟;故理论知识的比例越少,课程越有利于案例分析法的采用。

(4)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拥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储备,案例大多涉及金融管理决策问题,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往往需要将金融学的各种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必要的综合。另外,案例分析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要求教师拥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突况的处理能力。

(5)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肯定不能是一张白纸,学生必须事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完全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之中。

(6)教学工具的完备程度。电脑、投影仪等常规工具是最起码的要求,可能还需要有案例讨论室、网络链接、交互式教学工具等,否则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

(7)学校的政策支持程度。由于案例教学法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故高校的绩效考核政策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虽然在课堂上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工作量的确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是在课前的准备设计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上升,因而在工作量的计算方式上需要作出一定的倾斜。

(8)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偏好程度(喜好或厌恶的程度)。学生是教学的受众,所以学生的态度将会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学生喜欢、至少不厌恶抵制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学生们最大程度的配合支持。

(9)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及秉持的基本态度,会显著影响其采用的积极性与具体的使用效果。

(10)案例的真实性。真实性对教学效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教学中应该尽量选用真实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得案例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而且使其具有更高的说服力。风险管理这个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前些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都对世界各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设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直接目的,就是让金融专业的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金融风险,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置各种金融风险。通过这门课的名称不难看出,尽管它有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但它最大部分内容还是属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是该课程适用案例教学法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化,各类经济主体都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微观、中观和宏观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所有这些都给该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为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层次选择相对适合的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将是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对象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可以轻松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他们最缺乏的是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因而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比较厌倦,除了少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渴望通过课堂学习直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便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案例教学法恰好能满足学生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他们身临其境,自己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接受灌输。

二、系列案例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从采用单一的案例教学法起步,到目前主要采用了系列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稳步上升。目前商学院一般课程教学中,往往在讲授一章内容时比较习惯地采用单一的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课堂教学更容易组织,讲授的内容重点比较突出。我们认为采用系列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更符合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一开始就面临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在进行每章内容教学时,往往同时提供三个案例,构成一个完整的案例系列,由导入案例、讲解案例和思考案例组成。导入案例的主要作用。导入本章所要讲授的主题,一般要求短小精干,对时效性要求稍高,最好是选择近期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案例深入了解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案例系列中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讲解案例在系列案例中居于核心地位,一般要求案例情节交代完整,与本章讨论的主题紧密相关,不一定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经典的。通过该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比较深刻理解某种决策方法如何运用的精髓。思考案例主要供学生课后巩固本章所学知识和技能,一般要求难度比讲解案例稍低,案例设计中尽量避免设计过多的陷阱,这样将保证大多数学生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CDio理念

伴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此起彼伏。自上个世纪90年代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的预防以及管理已经是金融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学科和实际的需要,大多数金融相关专业都有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但随着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多变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必须对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改革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创新性的金融和工程科技人才。

一、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金融风险一般是针对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其他相关金融风险。单从老师的“教”很难让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方法,应该让学生以“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灵活掌握,让学生更能自主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2]。金融工程专业是一门建立在金融学、数学、计算机基础上的学科,以研究金融衍生品为主,以工程学原理、系统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专业构建和完善金融体系为目标,是一门系统研究虚拟市场的专业[2],对实际操作方面是有做相应教学要求。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也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只掌握了理论基础却无法再实际中应用,这也是现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学改革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二、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一)改进理论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石,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具备实践基础。一般理论教学往往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一直是目前高校理论教学的短板。专业课大多设置在第三学期以后,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基础课程之后,有能力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与研究。所以,理论教学除了注重教授教材知识外,还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参与式以及探讨式教学。例如,在讲授金融风险种类时,可以精选国内外相关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更清楚判别金融风险种类。教材内容多数属于滞后信息,而现在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信息化意识较强的90后,如果只按照滞后信息灌输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找到积极参与的乐趣,通过阅读查询大量相关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金融行业相关风险管理知识,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定位[3]。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也可以积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最重要是需要学生的自主“学”,而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多方位的发现新信息化时代里的新知识。因此,互学型的参与式教学会使学生更有信心参与学习并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在改变现有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当多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及教学理念,如CDio理念也可以积极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方式之中。CDio教学思想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和瑞士皇家工学院从2000年开始研究的新型教学理念。CDio主要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主要是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的新型教育理念[4]。虽然CDio教学理念多适用于工科专业,但金融工程专业也是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潜在热门专业,因此,应该将此观念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创新能力、个人能力以及与社会协调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金融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从马科维茨投资理论可以知道获得高额收益回报就必须承担一定风险,而这些风险都是无法通过分散化方式进行消除。所以必须认清风险以合理方法有效管理风险。金融风险管理的思想都是以量化风险的数理方式来进行管理,因此除了理论教学之外,也要加强实践教学。比如精选金融风险建模相关教材便可以让学生正在接触到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实践上机课程让学生们使用excel、VBa等软件学会量化信用风险的工具;通过股票、期货风模拟交易让学生了解股票市场以及其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一些实训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为毕业后从事金融相关联专业打下前期基础。

(三)课堂外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学习机会。金融风险管理属于交叉学科,其中内容与金融学、投资学及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学科内容有重复部分。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接触相关的网络公开课、慕课及微课等各种课外学习方式更全面的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专家或者相关从业人员的主题讲座,让学生们能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科,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每学期组织研讨会,找出与金融风险管理贴近的主题,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并从中拓展知识面。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丰富考评方式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后,也需要用有效的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考评也能及时为老师提供依据,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单从几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必须丰富考察形式。考评形式应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发言、期末考试、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多方位考察学生。这样便可以从基础知识到分析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外教学以及考评方式四个方面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从理念到实际仍需要经历推行磨合。总之,我们应该突破传统,在各个方面完善金融风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锦.《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改初探[J].市场周刊,2014(5):150-151.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层次分析法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金考验。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抵押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加之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是担保,而担保的成本很高,包含银行贷款成本、担保成本及反担保成本,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型构建及发展前景

基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日益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倡各种形式的融资创新,并给予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当然,作为融资主体的金融机构,需要充分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审慎开发中小企业市场。而供应链融资的低风险和低门槛,逐步成为适应中小企业的有效产品。

(一)供应链融资模型

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传统的融资模式割裂地看待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企业,分别授信、分别管理。然而上下游企业规模不大,授信难度和风险都很大。而供应链融资是依托核心企业,将供应链上下游看作一个整体,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其关键点在于,牢牢把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商业业务模式,通过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的灵敏性。

模型1: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模型,见图1所示。

模型2: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融资模型,见图2所示。

(二)供应链融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四个因素决定了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

首先,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国内银行面临日益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和日益同质化的金融产品,维系自己的核心客户和开拓新的客户,都需要银行不断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而过度地开发和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将很难控制风险,因此开发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的必然选择。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核心企业,来开拓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市场,将获取大量的中小企业存款、代收代付等多种中间业务。

其次,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现有担保体系不够完善且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渴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一种产品,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抵押,融资便捷且成本低,而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的是核心企业稳定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信誉,依托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库存质押或应收账款质押,为合作伙伴提供融资,填补了目前金融产品的空白,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再次,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需要。伴随着品牌打造、技术创新、兼并和重组,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企业在世界级供应链的分工中成为核心企业。以他们为核心的供应链的成长是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而有效的金融支持将促进和加速这些供应链的成长。

最后,国内已经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如it领域的联想、华为、中兴、方正、同方、浪潮、爱国者、烽火科技等,他们都是市场化经济中的佼佼者,遵从市场运行规则,重视商务谈判和合作,严格按照商务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执行。对于上游供应商,可以给予基于应收账款质押的融资产品。

基于以上的判断,供应链金融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由于供应链融资属于新兴领域,在带给中小企业客户融资便捷的同时,有必要对银行存在哪些风险、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进行研究。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

选择层次分析法,原因在于层次分析法能够将一个复杂系统的所有影响因素建立起彼此相关的层次递阶系统结构,下一层因素受上一层次因素的支配,上一层因素受下一层因素影响,从而将问题剖析清楚。按照层次分析法,将供应链融资风险划分如图3所示。按照风险产生的主体划分,能够非常清晰准确地描述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

核心企业及合作伙伴的风险都来源于三个方面,行业风险、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行业风险衡量企业所在行业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对金融机构产生的潜在风险;经营风险衡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能力,体现企业的付款能力;信用风险则衡量企业的付款意愿。合作风险来源于合同本身缺陷带来的合同风险,及双方存在的利益分歧而带来的违约风险。

各个风险指标的评估值,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测算,如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从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周转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而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利用层次分析建立判断矩阵来获得,当cr<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通过问卷调查,供应链融资风险判断矩阵建立如表1所示。

核心企业风险的判断矩阵构建如表2所示。

合作伙伴风险的判断矩阵同上,而合作风险的判断矩阵构建如下: 

从一致性检验的结果看,上述判断矩阵的构建是有效的。在专家问卷的信息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供应商风险、核心企业风险和合作风险的权重,以及各子指标的权重。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乘以各个指标的风险评估值,最后得出一个整体风险值。根据经验设置一个参考值,在该参考值范围为风险可接受范围。

(二)供应链融资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供应链融资的典型案例,以此阐述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案例一: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模型。家乐福是全球500强企业,运营稳健,对上游供应商有明确的付款期限且能按照合同执行,在全球有着数以万计的供应商。银行可以将家乐福作为核心企业,为其上游供应商设计供应链融资模型。结合历年的应付款项和合同期限,综合评估后给予供应商一个授信额度,该额度在偿还后可以循环使用。银行需要家乐福将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款项,支付给银行,由此完成一个封闭的资金链循环。该供应链融资模型能够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银行获取更多的客户。其模型如图4所示。

在图4中,存在几个风险点:

家乐福的风险:家乐福是否会出现经营、税务、人事变动等风险,如果出现,是否能够仍然按照合同支付供应商货款。在贸易公司中,违约支付货款的现象非常普遍。此类风险一旦产生,将严重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

上游供应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家乐福的供货规模是否稳定,产品质量是否稳定,以及经营的规范性能否承受税务、工商、消防、卫生等政府部门的检查风险。由于上游供应商往往规模较小,经营的稳健性和规范性并不能保证,承受政府的风险往往较低。因此根据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交易数据,动态评估上游供应商的风险是必要的。

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合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合作是否出现问题。其中,供货规模的波动能够反映很多问题,因此及时了解家乐福和供应商的交易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基于库存的供应链融资模型。ups(unitedparcelservice联合包裹服务公司)是1907年成立于美国的一家快递公司,如今已发展到拥有360亿美元资产的大公司。ups在2001年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为ups金融部门,推出开具信用证、兑付国际票据等国际金融业务。ups可以在沃尔玛和东南亚数以万计的中小供应商之间斡旋,ups在两周内将货款提前支付给供应商,前提是揽下其出口清关、货运等业务及一笔可观的手续费。出口商得到了及时的现金流,ups则和沃尔玛进行一对一的结算。

ups依托的是出口商的货物质押权,依据出口商、ups、沃尔玛之间的三方协议,明确货物质量、价格调整等问题的责任划分和相关规则。将风险分解到合作各方,谁能更有效地承担和消化风险,就应该由其承担该风险。其业务模型见图5。

在图5中,ups连接着沃尔玛和出口商,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于:

出口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造成沃尔玛不能及时支付,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沃尔玛不愿意及时支付。由于ups不能代替沃尔玛履行验货的职能,因此提前支付出口商的款项,必然面临货物验收不通过所带来的风险。尽管可以通过经验来判断哪些产品出现质量的风险较小,或者简单通过“免检”证明来判断,但依然存在这样的风险。此类风险必须在三方协议中加以明确,并转嫁给出口商。或者约定在沃尔玛验收合格后支付出口商货款,以屏蔽货物质量问题。

沃尔玛的风险类似于上述案例。沃尔玛和出口商的合作风险类似于上述案例。

以上两个案例是两类最为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案例一依托的是应收账款质押,案例二依托的是库存质押。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核心企业风险、合作伙伴风险以及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合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从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核心企业风险及其合作风险,而核心企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而合作风险最主要是来自于合同风险。因此,其风险控制策略如下:

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以便及时调整银行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信贷。

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公司一贯的行为或者资金周转困难及重大项目的产生,当核心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银行的信贷风险要转嫁到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他们是信贷的第一承担人。

上下游合作伙伴和核心企业的合同风险。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体,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同往往不够公平,但合同必须不存在争议,尤其在资金结算上。通过核心企业的数据共享,持续监控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数据,了解核心上下游合作伙伴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银行的信贷对象和信贷规模。

参考文献:

1.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李齐.供应链融资:中国式新趋势[n].广州南华工商学院学报,2008(3)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4

1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外部金融会计风险和内部金融会计风险相互交织,对金融发展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而综合效益指标作为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在管理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来看:综合效益指标管理理念陈旧,缺乏创新管理的主动性,在金融业务控制中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资金的核算与结算,缺乏对金融运行风险的评估与预测,影响了金融会计管理职能的体现;当前的综合效益指标对金融会计风险的评估缺乏时效性,影响了对金融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目前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构建的出发点在于内部资金运行的控制。通过对资金运行的实际效益与标准值之间的对比,判断资金运行效率,进而作出风险评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标准值的确定存在滞后性,且存在金融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导致实际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难以真实反映金融风险,造成金融会计管理工作之后,降低了风险防范能力;综合效益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更多的是对静态数据的反馈,缺乏对金融主体的动态分析,这导致综合效益指标难以在之前作出全面预测,无法对金融机构的综合效益给出全面评估。此外,指标内容过于单一,其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方面,忽视了对会计管理发展趋势的分析,难以结合风险评估内容作出金融管理决策。

2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基本路径

在当前金融市场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将创新元素融入到综合效益指标体系中来,已经成为金融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如财务信息失真风险、监督不力风险、财务成本风险、操作管理风险、支付结算风险、决策失误风险等,会计工作人员应针对隔离风险建立明确的指标体系,分析风险与综合效益之间关系,并不断优化管理模式,识别、评估风险,给出利于金融机构综合效益发展的指导方案,创造良好的金融会计风险管理氛围;其次,加强账目的核对与管理,在金融会计风险中支付结算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特别是大额提现过程中管理措施薄弱,相关支付结算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存在越权办理大额支付等问题,为风险发生创造了条件,而金融机构应通过创新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体系,对金融账目进行系统管理,完善支付结算制度,合理控制风险的发生;最后,加强金融会计风险评估,对综合效益指标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根据金融机构风险发生系数判断综合效益指标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深入分析综合效益指标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作出调整,将综合效益指标与金融会计风险控制相结合,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兼顾内外风险,体现综合效益指标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在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过程中,首先要从金融会计管理的战略性出发。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管理机制的构建,不仅是对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的评估,更是对长期金融活动形成的风险情况的控制。在现代管理理念中人们对于“灰犀牛”现象的感知与体会愈来愈强烈,而在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管理中,管理层以及会计人员应从长远战略出发,防范日常潜在的金融风险,避免“灰犀牛”突然而至,对自身的战略发展造成冲击。其次要从金融会计管理的全面性出发,形成健全完善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全面性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在金融会计完成资金结算后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还能够将综合效益指标融入到金融会计工作的事前与事中,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做好防范,并对金融会计的动态效管理过程作出分析,衡量资金管理效果,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进行控制,提高会计监督效果,形成系统全面的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管理机制。最后要从金融会计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出发,例如在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应结合融资渠道,对资金规模、项目收益率、资金运行风险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比不同的融资方案,选出最优方案,最大限度控制融资风险,提高项目运行综合效益;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对内外金融风险进行了解,根据综合效益指标管理体系,分析指标的适用性,确定投资风险系数,给出可行性的投资方案,以提升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的创新管理效果。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中会计核算是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构建能够反映金融活动综合效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是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的必要条件。在创新金融会计核算方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健全转移服务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区域、不同主体逐渐的转移服务日趋频繁,业务内容日间复杂,资金规模要不断扩大,同时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转移服务类型要呈现多元化发展,因此,金融机构应积极构建完善健全的综合效益指标,将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金融服务相融合,完善转移服务保障措施,降低转移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将金融会计综合效益与内部激励机制相结合,对金融机构各个环节,尤其是会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健全金融会计风险追责制度,对于科学高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给予充分的奖励,调动内部参与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的积极性。最后要建立健全财务报表制度,利用综合效益指标对金融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与整合,识别、筛选各类信息,提出无效信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并加强对会计凭证与财务报表的分析,形成良好的财务报表管理制度,进而优化内部金融会计风险管理环境。

3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策略

在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过程中,实现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是完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提高管理效果的前提。金融机构首先应从金融会计的风险管理入手,强化风险意识,奠定坚实的风险管理理念体系。综合效益指标对风险的反映能够全面体现金融风险的发生原因,并为风险防范提供充分依据,基于此,在金融会计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应相互配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进行评估,并作出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效果。其次加强对会计管理理念的构建,会计核算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真实、可靠的金融会计信息能构保证会计核算过程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并准确识别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将大数据融合到会计核算中来,能够建立直观可视的金融分析模型,提高金融会计分析的科学性,推动战略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最后,加强监督管理理念是实现金融会计综合效益实现的重要方式,会计工作需要系统严格监督与控制,这不仅能够规范会计从业人员行为,还能够对金融风险作出预先防范,提高风险控制效果,确保金融会计综合效益的实现。在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综合分析与利用是适应当前信息化环境,推动金融会计工作创新的重要思路。金融会计在实现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会计核算,并对金融会计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收集,形成充实可靠的数据库,进而通过信息对比形成风险评估模型,并深入对模型的分析与研究,提高风险管理效果。在利用大数据实现金融会计科学化管理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注重对风险类型的细致研判,对不同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走向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中对风险管理具有影响意义的因素,对风险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并明确主次,针对性指定风险管理策略,体现大数据在风险控制中的优势。此外,在金融会计综合效益管理中,金融机构还应从长远战略发展出发,将效率与效益相结合,分析金融会计工作在风险防范中的有效性,加强对金融活动成本收益分析,并利用大数据建立关联分析,以形成良好的金融会计综合效益管理方案。资金管理是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资金管理需要完善会计结算体系能够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会计活动的有序进行。在加强资金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制度体系的构建,健全业务管理方案,以不断提升金融会计的综合效益,体现金融会计结算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效果;其次,积极推进金融会计模式的创新,注重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环境的构建,通过对比综合效益指标及时识别内部金融会计核算风险,同时不断完善指标内容,淘汰缺乏时效性的衡量指标,引入能够准确反映金融会计风险的指标内容,提高指标管理效果;再次,积极推进金融会计风险研究,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会计管理很难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因此,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围绕财务会计活动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健全财务会计审核报告,对信息失真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系统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后,积极推动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将资金管理纳入到数据管理平台中来,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实现对资金流动的跟踪与管理,利用数据建立动态化管理模型,及时识别、判断资金管理风险,为金融会计综合效益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会计管理中,由于综合效益指标管理不善,造成的金融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金融机构应秉承创新理念,积极推进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的优化与管理,探究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实现对各类金融风险的有效评估,进而给出风险防范与化解方案,提高金融会计综合效益指标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5

(一)教学方法简单老套,教学设施落后,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大学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没有了吸引力。再加上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人数骤然增多,很多时候实行大班教学,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难以跟上,所以教师有时很难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很多大学老师有科研方面的压力,所以难免有些老师的重心放在科研上,而很多大学生也只关心学分问题,这导致教、学重心发生了严重的偏离,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应用型的大学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毕业。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材方面的问题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提前学习该门课程所要用到的其他课程的知识,所以使得学生在某些时候基础跟不上。另外,在已公开出版的该门课程教材中,没有一本完全适合应用型大学的教材,大部分缺乏案例分析以及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二、“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建设

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单纯依靠枯燥的理论讲述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也必须有所创新。下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

这里的案例教学是“合作式”教学案例分析,是以学生为主。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把案例分析的题目发给各小组,要求学生自行去查阅资料,其次进行小组讨论并制作案例分析的课件,到下次上课时,各小组轮流发言,把案例分析过程讲出来,其他小组可以针对案例提出问题,这也体现出小组之间的互动。

2.辩论赛教学。

这种方法也是将学生分为几组,对于某个选题展开辩论,这种辩论不仅仅局限于两方,而是根据选题灵活设置。辩论赛既是展示所学知识的机会,也是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二)实践教学建设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要依靠市场提供的相关模拟软件以及模拟金融机构实验室展开建设。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如果能够借助实验教学,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上的金融机构加强联系,请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的建设

市场上适合应用型大学生使用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很多已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最新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考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要注重挑选基础知识,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四)转变教学重心,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应用型的大学应当最先转变思想,不应该对教师以科研为重心进行考核,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应用型大学还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打好基础再学习这门综合性的课程。

三、结语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金融审计;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美国审计署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围绕金融监管、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方面,及时开展了一系列分析研究和跟踪审计,提交了相关的审计报告,并应国会要求多次发表证词,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随后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案》(theDodd-FrankwallStreetReformandConsumerprotectionact,以下简称“多德—弗兰克法案”)中,美国审计署也承担了研究、评估和审查等项职责,为法案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近年来美国审计署金融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美国审计署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做法

1.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调查

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2008年以来,美国审计署对衍生产品开展了频繁的调查。一是对冲基金。2008年1月,美国审计署检查了:联邦金融监管者如何通过现有机构监管对冲基金有关的活动;市场中的投资者、债权人和交易对手采取什么手段来约束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有关活动的潜在系统风险,并介绍了监管机构解决这一风险所采取的行动。2008年8月和2009年5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养老金计划在风险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上投资的规模;联邦监管机构对对冲基金的相关活动进行的监督;对冲基金投资的养老金计划面临的潜在利益、风险和挑战;为加强对冲基金的市场纪律,投资者、债权人和合约方所采取的措施;对冲基金相关活动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二是私人权益投资基金的杠杆收购。美国审计署调查了:最近的私人股权杠杆收购给企业和就业带来的影响;两家或多家私人股权基金共同进行杠杆收购对竞争带来的影响;联邦金融监管机构为限制杠杆交易所采用的规章制度,以及监管机构如何对这些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进行监督;当前危机所暴露的现有用于限制杠杆交易的监管方法的缺陷,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三是财富基金(SwF)。美国审计署调查了:财富基金能否公开投资资金规模和国际持有量;美国政府和其他信息来源能否提供在美国投资的财富基金的数据。四是信用违约互换。2009年3月,调查了美国和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信用违约互换(CDS)进行监督的程度;信用违约互换给金融市场和机构的稳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其他类似的产品;金融监管机构和行业用以解决信用违约互换带来风险的最近举措,以及可用于其他金融产品的类似努力。五是非优惠抵押贷款。2009年4月,调查了从2000年到2007年这些抵押贷款的趋势,以及非优惠抵押贷款中借款方的特征;这些抵押贷款的效益情况。

2.政府资助住房企业

2008年3月,调查了政府支持的住房企业(GSes)——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的任务、风险和监管结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监管改革。2009年9月,调查了住房企业在满足使命需要方面所取得的绩效,识别和分析了修改住房企业结构的可能选项,讨论了关键的转型问题。2009年10月,美国审计署证词概括总结了在实现房屋供给目标上企业运行的业绩;分析了企业长期业务结构方式重组的各种选择措施;分析了这些措施在促进完成住宅供给任务及其维护市场安全稳定目标方面的潜在能力和作用;讨论了联邦政府托管和应对住房危机的方式可能产生的转型性影响。

3.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2008年以来,美国审计署针对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开展了持续的跟踪调查,主要有:通过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实施的各项活动进行了审查;对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初步绩效指标进行了审查;违约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数据进行了季度性分析;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监督情况;基于不良资产救助计划所采取行动的性质和目的;关于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参与者的股息支付契约和利率;收到参与方的股息支付款;参与者对优先股和认股权证的回购。

4.金融风险监管情况

2009年以来,美国审计署对金融风险监管状况开展了一系列检查。主要有:由于市场的发展变化给当前的金融监管制度带来的各种挑战;金融监管是如何在银行、证券、储蓄机构、信用社、期货交易、保险、二级抵押市场和其他重要领域中逐步形成的;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识别金融机构的风险领域并检查其风险管理系统,但方法上存在差异;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在危机发生之前发现了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但没有充分意识到面临的威胁,没有采取强有力措施,目前的监管系统存在一些局限。

(二)美国审计署在金融监管改革中的职责和作用

1.进行研究并向国会银行委员会报告研究结果和立法及监管建议

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美国审计署就控股公司、小型投保存款机构的融资情况、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序清算、自营交易、信用评级、SeC管理改革、证券投资者保护、非传统保险、金融消费者保护等进行研究并向国会银行委员会报告研究结果和立法及监管建议。主要有:对小型投保存款机构的融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混合资本工具(HybridCapitalinstruments)

可否视作银行业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的一级资本;研究外国银行控股公司或外国储贷机构控股公司在美国的中间控股公司的资本要求;研究投保存款机构及其关联人、银行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以及审计长认定的其他机构从事的自营交易产生的风险和利益冲突;研究客户资产托管规则;研究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s)的替代性薪酬体制以及独立的评级分析师专业组织;研究市政证券发行人的披露要求;研究市政证券市场;研究证券交易委员会“旋转门”(RevolvingDoor,离开证券交易委员会后接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的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问题;研究共同基金广告宣传;调研确认并检查同一家公司内研究职能与投资银行职能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研究州和联邦在保护投资者和顾客免受金融顾问头衔(FinancialDesignations)误导方面的监管有效性、对金融理财师(Financialplanners)的监管以及这些监管上的空白;研究允许对那些帮助或教唆违反证券法律的人进行私人的影响;对非传统保险市场进行调研,确定非传统保险条款的颁布对非传统保险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影响;对自然人之间贷款(person-to-personLending)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的联邦监管框架。

2.审查和审计

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美国审计署承担若干审计职责,主要有:对《1933年证券法》中“合格投资者”标准以及投资私募基金的资格进行审查;对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序清算的决定进行审计;对美联储贷款项目和工具进行审计,包括对美联储、联储银行、美联储或联储银行设立的贷款工具、特殊目的工具或其他实体进行现场检查;对自2007年12月1日以来至法案颁布之日止美联储或联储银行通过一系列项目或工具提供的贷款或救助进行一次性审计;对联储系统治理结构进行审计;对美联储紧急金融稳定的决定进行审计。

3.评估

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承担若干评估职责,主要有:对SeC的人事管理质量进行评估;对其财务报告的内控结构和流程进行评估;评估SeC对注册全国性证券业协会(如FinRa)的监管等。

二、美国审计署在金融领域审计的主要特点

(一)突出了政策的评估

1.就政府项目和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目标进行调查

20世纪60年代,审计署开始介入项目评估工作,即审查政府项目是否达到目的。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审计署对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持续跟踪。在多德—弗兰克法案关于审计署的职责中,政策评估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投资银行经理向证券研究分析师施压的方式可能会导致他们误导性的研究,损害投资者的利益,2012年1月,美国审计署对旨在处理分析师冲突的《全球研究分析师法案》等规则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又如,法案要求联邦金融监管者几百个规章来进行金融服务的改革,2011年11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金融监管者在评估规章影响时的成本收益分析,金融监管者在执行条款时如何互相协调以避免重复或冲突,以及规章所产生的影响。再如,对银行破产法和当前国际合作机制的有限性的疑问持续存在,2011年7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银行破产法是否能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进行有序处理,提高该法案清算和重组有效性的建议,当前国际合作机制在协调金融机构破产中存在的障碍。

2.对政策实施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虽然美国审计署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审查政府日常运作的效益,但是也通过对政策实施潜在影响的分析,提供改善政府运作和较长期趋势的前瞻意见。例如,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审计署对联邦政府托管和应对住房危机的方式可能产生的转型性影响进行了分析。又如,1956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将特定的公司排除在限制之外,因为他们拥有的金融机构不属于该法所界定的银行范畴,然而,这些机构能够享受联邦储蓄保险的情况使之继续豁免产生疑问。2012年1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工业贷款公司、有限用途信用卡银行、市政储蓄银行、接受联邦存款保险的信托公司、储蓄贷款协会等享受豁免权的机构特点和数量及其联邦监管体系,分析了使这些机构遵守银行控股公司法的潜在影响。再如,近年来,对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评级的精确性的关注日益提高,同时,批评者也指向了该行业中由证券发行方支付评级费用的主导收费模式所产生的利益冲突。2012年1月,美国审计署对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的七个替代收费模型进行了鉴定,并建立评估框架来帮助确定各模型的相对长处和弱点以及根据政策目标的潜在权衡。

(二)注重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

美国审计署中有专门负责金融市场和团体投资审计的团队,他们对证券交易委员会、美联储、小企业管理局、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具体项目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例如,2009年以来,美国审计署对金融风险监管状况和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检查。又如,针对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离职后到所监管的金融机构工作任职的问题,2011年7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管理离职人员潜在利益冲突的内部控制情况。再如,多德—弗兰克法案中规定了审计署对美联储贷款项目和工具的现场检查职责。2011年7月,美国审计署审查了美联储从2007年12月1日到2010年7月21日期间采取的紧急行动,审计目的是检查紧急行动授权的依据和目的及会计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供应商的使用、选择和付款情况,利益冲突的管理,使贷款安全偿还的政策,以及计划参与者的处理。

(三)注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审计署对对冲基金、财富基金、信用违约互换等多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而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对一些新型金融活动潜在风险的评估也是法案所规定的审计署的职责。例如,过去十多年里,网络交流平台的不断涌现为个人间的信贷活动带来了机遇和便利。个人信用网上借贷平台(p2pLending)为资金短缺者提供了全新的借款来源,并为资金充裕者打造了潜在的投资机会。2011年7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该平台的运行机制,以及出借人和借款人对其运用的情况;出借人和借款人各自的收益和风险,以及监管者对风险管理的监管情况;对比分析了现有监管模式和替代模式。又如,近年来私募股权基金迅速壮大但缺乏监管,对投资者保护和系统性风险防范产生一定的影响。多德—弗兰克法案将私募基金的投资顾问纳邦证券法的监管框架,并要求其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2011年7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成立自律组织(SRo)对私募基金投资顾问进行监管的可行性、这一自律组织潜在的优缺点。再如,银行除了代客交易之外,也利用自有资金从资产市场的短期价格变动中获利。多德—弗兰克法案禁止银行从事特定的自营交易,也限制其在对冲基金上的投资。2011年7月,调查了自营交易的风险及对此限制的潜在影响,以及监管者如何监管自营交易。美国审计署一方面采集了美国最大的几家银行控股公司自营交易的收益、损益和风险计量数据,另一方面,也审阅了监管部门对这些控股公司的监管资料。

(四)注重对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和中介机构的检查

市政债券是州和地方政府为不同项目融资的债务工具,在二级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流动性和透明度较低的场外市场。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审计署审查市政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价格发现和透明度。2012年1月,审查了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和影响价格投资者接受债券的因素,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自律监管机构(SRo)在公平定价和及时报告方面的规则执行情况。审计发现,由于价格透明度不高,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交易优势,而且美国证监会对美国金融业监管局(FinRa)等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审计署建议,美国证监会应连续收集行业自律组织对固定收益证券监管时的动态信息,为基于风险导向的评价活动提供信息基础。又如,2006年,国会通过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通过强化责任、透明度和竞争来改善信用评级。2010年9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该法案的实施情况,评估了国家认可统计评级机构(nRSRos)的业绩披露,评估了该法案对市场竞争的影响。调查发现证券交易委员会在评级机构的注册登记上存在问题,而且由于评级机构业绩披露方法不一,且披露的数据不具代表性,影响了其可比性和透明度。再如,在近来抵押贷款危机的冲击中,对不动产评估的检查日益严格。2011年7月,审计署研究了评估机构各种不同评估方法的应用,影响消费者评估成本和评估披露要求的因素。

(五)注重金融公平

金融公平是多德—弗兰克法案的一项重要特征,法案所规定的审计署的多项职责都与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权益有关。例如,金融教育在维护个人和家庭财务状况健康和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也作了很多改善金融教育的工作。当前,数百家非营利、私营和政府团体向美国国民提供金融教育。2011年6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改善金融教育的具体方法,以及对金融教育提供者进行认证的可行性。又如,住房咨询能帮助消费者了解购买房屋的情况,并提供延迟抵押贷款支付的金融产品。2011年9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已有对住房咨询有效性的研究和进行此类研究存在的局限、联邦政府机构对住房咨询监管的局限性、在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内建立住房咨询办公室的进展状况。再如,共同市场基金是美国国民持有最多的投资产品之一,广告宣传是投资者获取基金信息的一种方法。2011年7月,调查了广告宣传对投资者的影响、业绩信息包含在广告中的程度,对广告宣传的监管要求及实施情况。

(六)调查方法的多样性

美国审计署在进行政策评估时,运用了与相关管理部门、业内人士、消费者等多群体访谈,咨询专家和回顾权威研究文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评估政策影响等多种方法,美国审计署中也有负责应用研究和方法指导的团队,该团队有首席会计师、首席精算师、首席统计师、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为其他审计团队提供技术分析,承担专业研究,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例如,2007—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美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资本来吸纳重大损失,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对银行控股公司、储蓄和贷款控股公司实施新的最低资本要求,包括外国银行的中间控股公司。中间控股公司是位于外国母银行和其美国子银行之间的实体,截至2011年9月,这些公司拥有全美银行控股公司资产的9%。2012年1月,调查了外资中间控股公司在美国的资本要求变化的潜在影响。审计署通过回顾学术文献和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改变影响这些机构资本金的规则的变化对于贷款量和信贷成本的影响有限,对于新金融监管的成本增加也非常小。又如,2011年7月,在调查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管理离职人员的内部控制时,所访谈相关领域学术专家研究表明,离职人员为所监管的机构工作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再如,金融规划师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选择投资和保险产品的建议帮助其实现其财务目标的群体,当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来寻求金融规划师的帮助。2011年1月,美国审计署调查了目前联邦和州政府如何对金融规划师进行监管及监管的有效性,以及可替代管理方法的优缺点。审计署采用了审阅监管规定,与相关政府部门、代表金融规划师的组织、金融服务行业和消费者访谈,对消费者投诉进行分析等多种方法。

三、启示与借鉴

结合美国审计署的上述做法,审计机关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

(一)以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的绩效审计为纽带,统筹实施对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审计

为了全面调查了解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政策的效果和潜在影响,应借鉴美国审计署的做法,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监管政策措施的执行单位和实施路径,应以货币政策的绩效审计为纽带,统筹实施对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审计,从监管部门来调查了解政策制定情况,从金融机构来调查了解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实际效果,实现统一实施、上下联动。应当在现有对金融监管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对重大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

(二)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审计中,应关注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和相互关联的潜在风险;关注信用评级机构等金融市场中介主体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行业集中度,收费模式,对债务人主体的财务状况、风险管理、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等整体信用状况的评级方法和程序,以及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情况;审查金融产品设计是否考虑了产品的实际资产背景,是否存在为金融机构自身的投机风险和高杠杆融资提供服务,或只为其交易部门自身服务的问题;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是否有效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专业研究在审计中的应用

当前,应在对审计成果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推进专业研究在审计项目的事前和事中介入,为审计项目和审计重点的确定提供战略性思路,并通过借鉴专家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利用审计获取的证据进行可操作的分析和验证,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打破审计思维的固有局限,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和分析问题,提高审计的宏观性和前瞻性,在政策的设计中为审计部门增加话语权。因此,应在审计机关内部打造经济、会计、法律、工程、环境、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专业研究团队,为审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咨询专家和对权威的学术文献进行持续的跟踪分析。

【参考文献】

[1]appraisalSubcommitteeneedstoimprovemonitoringproceduresGao-12-147,Jan18,2012.

[2]autoindustry:aFrameworkforConsideringFederalFinancialassistance,Gao-09-247t.

[3]Dodd-Frank'spotentialimpactonthemortgagemarketJul19,2011.

[4]FederalFinancialassistance:preliminaryobservationsonassistanceprovidedtoaiG,Gao-09-490t.

[5]HedgeFunds:RegulatorsandmarketparticipantsaretakingStepstoStrengthenmarketDiscipline,butContinuedattentionisneeded,Gao-08-200.

[6]http://sec.gov/about/laws/wallstreetreform-cpa.pdf.

[7]HybridCapitalinstrumentsandSmallinstitutionaccesstoCapitalGao-12-237,Jan18,2012.

[8]improvingHowRegulatorsCommunicatenewRuleinterpretationstoindustrywouldFurtherprotectinvestorsGao-11-697,Jul26,2011.

[9]inspectorsGeneral:independentoversightofFinancialRegulatoryagencies,Gao-09-524t.

[10]modifiedpromptCorrectiveactionFrameworkwouldimproveeffectivenessGao-11-612,Jun23,2011.

[11]opportunitiestoenhanceoversightofanevolvingindustryGao-11-783t,Jul13,2011.

[12]overviewofmarketStructure,pricing,andRegulationGao-12-265,Jan17,2012.

[13]potentialeffectsofnewChangesonForeignHoldingCompaniesandU.S.BanksabroadGao-12-235,Jan17,2012.

[14]potentialimpactsofprovisionsintheDodd-FrankactonHomebuyersandthemortgagemarketGao-11-656,Jul18,2011.

[15]RoleoftheGovernment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inthemunicipalSecuritiesmarketsanditspastFundingGao-11-267R,Jan18,2011.

[16]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Disclosureforasset-BackedSecuritiesRequiredbySection943oftheDodd-FrankwallStreetReformandConsumerprotectionactGao-11-353R,Feb10,2011.

[17]SecuritiesFraudLiabilityofSecondaryactorsGao-11-664,Jul21,2011.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7

(一)资金筹措计划方案

项目融资研究的成果最终归结为编制一套完整的资金筹措方案,这一方案以分年投资计划为基础。

实践中常有项目的资本金与负债融资同比例到位的安排,或者先投入一部分资本金,剩余的资本金与债务融资同比例到位。

中机院提供的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

1、项目资本金及债务融资资金来源的构成;每一项资金来源条件详尽描述。

2、与分年投资计划表相结合,编制分年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使资金的需求与筹措在时序、数量两方面平衡。

(二)资金结构分析

项目融资方案的设计及优化中,资金结构的分析是一项重要内容。资金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化由公平性、风险性、资金成本等多方因素决定。

项目的资金结构指项目筹集资金中股本资金、债务资金的形式、各种资金的占比、资金的来源。包括:项目资本金与负债融资比例、资本金结构、债务资金结构。

融资方案的资金分析包括:总资金结构(无偿资金、有偿股本、准股本、负债融资分别占总资金需求的比例)

资本金结构(政府股本、商业投资股本占比;国内股本、国外股本占比)

负债结构(短期信用、中期借贷、长期借贷占比、内外资借贷占比)

(三)、融资风险分析

1、出资能力风险及出资吸引力

2、项目的再融资能力项目实施过程种出现许多风险,将导致项目的融资方案变更,项目需要具备足够的再融资能力。方案设计中中机院将考虑备用融资方案,主要包括:项目公司股东的追加投资承诺,贷款银团的追加贷款承诺,银行贷款承诺高于项目计划使用资金数额,以取得备用的贷款承诺。

3、项目融资预算的松紧程度中机院认为项目的投资支出计划与融资计划的平衡应当匹配,必要时应当留有一定富余量。

4、利率及汇率风险利率是不断变动的,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无论采取浮动利率贷款或固定利率贷款都会存在利率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各国货币的比价在时刻变动,这种变动称为汇率变动。软货币的汇率风险低,但有较高利率。

(四)融资成本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法国兴业银行;衍生金融产品;内部控制

0.引言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爆出该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违规操作丑闻,该案是继1995年巴林银行丑闻、1996年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和2005年中海油等一系列交易员欺诈案件后的又一起全球银行业欺诈案[1]。此次欺诈案件的损失金额为49亿欧元,是有史以来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案件;同时,此次的损失额也远超过法国兴业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中20.5亿欧元的损失。

法国兴业银行被业界公认为是内部控制一流的银行,为何会出现如此重大的漏洞?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巨额的损失?要防范此类案件的再次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案件回顾

法国兴业银行是世界主要的银行集团之一,其业务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存储、借贷、拆借、交易商业务外,同时还从事投资银行的各项业务,在衍生金融工具投资中拥有良好的声誉,被认为是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风向标。然而,就是在这样被认为风险控制制度完善、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经营丰富的银行中,悲剧却发生了。

2000年热罗姆?凯维埃尔进入法兴银行工作,在最初的五年,他在该行投行部多个不同的部门工作,负责产品风险评估、空头头寸对冲、管理工具开发等工作,因此对法兴银行投行部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手段、风险控制程序和信息系统非常熟悉[2]。

2004年,热罗姆?凯维埃尔成为风险套利部门的一名交易员和做市商,主要负责处理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活动。他正是利用了在投行部跨团队的工作经验,熟悉并掌握了投行部的业务流程和中后台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流程,从而能够发现并利用内部控制系统的漏洞。再加上他在计算机上的天分,以及中后台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和对风险的忽视,使他得以屡次绕过兴业银行的层层风险监控,进行违规交易,最终造成巨额亏损。

2004―2006年间,刚进入交易部门不久,热罗姆?凯维埃尔就利用其熟知银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以及管理操作的优势,进行了小宗的违规操作,获得了更好的个人业绩。由于他的操作手段隐蔽,没有造成损失,因此并未引起银行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与控制部门的重视。

2007年凯维埃尔变得变本加厉,开始增大交易额度。他预期欧洲股市市场会下跌,将500亿欧元分别布置在不同的指数上,其中道琼斯欧洲50指数300亿欧元,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180亿欧元,英国富时100(FtSe100)指数20亿欧元[3]。当年的市场走势与凯维埃尔所预期的一致,因此2007年底凯维埃尔所管理的账户盈利相当可观。这样一来就更助涨了他违规交易的胆量,让他对通过违规交易获得好的业绩充满信心。

2008年,凯维埃尔预期股票市场会停止下跌反弹上扬,因此开始反手做多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豪赌欧洲市场会出现上涨。然而这次幸运之神没有再次眷顾他,2008年初,欧洲股票市场并没有像他所预期的那样止跌反弹,他所交易的法国巴黎CaC-40指数开始出现大幅下跌[3]。2008年1月18日,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下跌超过600个点,凯维埃尔操作的账户出现了近20亿欧元巨额亏损。发生亏损后,热罗姆・凯维埃尔并没有及时出售头寸进行平仓,反而想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影响市场走势,并通过编制虚假交易合约、进行虚假买卖隐藏其即将到期的头寸,以企图静待时机实现市场的好转。为掩盖自己的操作踪迹,凯维埃尔创设虚假的对冲头寸,不断以虚假买卖为即将到期的合约转仓。而这次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资本市场颓势无法逆转,使得热罗姆?凯维埃尔的持仓额迅速上升,至案发前,其账户的交易头寸已高达730亿美元(2008年1月18日),远远超越他的交易权限,而此时市场的大跌之势已难以逆转,巨额的仓位也让凯维埃尔再也无力回天[4]。

2.衍生金融产品的风险及分析

法国兴业银行此次的欺诈丑闻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由于内部控制系统在人为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疏漏所致。一名交易员给这个拥有144年历史并管理严密的银行带来如此大的灾难,究竟银行的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什么漏洞?本文运用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基本原理和框架对法兴银行的欺诈案件进行分析。

2.1控制环境缺失

“业绩至上”的企业文化是导致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交易员来说,其短期投资的获利情况往往决定了其未来的晋升及薪资水平,从而使得在银行内部交易员往往将获得高额利润做为其进行衍生金融品交易的主要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忽视了交易风险的存在。

2.2风险评估的疏漏

虽然凯维埃尔从事的套利交易本身因为可以对冲而风险较小,但是从历次衍生交易失败的案例看,操作风险是风险评估中被忽视的一大隐患,而操作风险一旦跟市场风险结合起来,带来的必定是巨额亏损。同时风险评估应对的人为失误,使缜密的it风险控制系统做了无用功,无法对交易人员的头寸风险和不当行为发出警告。

2.3控制活动执行不当

内部控制活动的不严密使热罗姆・凯维埃尔能够进行违规操作,最终为银行巨额亏损埋下了隐患。在法国兴业银行内部,作为一名低层的交易员,热罗姆?凯维埃尔可以动用上亿欧元的资金,这固然一方面是其故意为之,但也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也是高层管理者由于其以往良好交易业绩的原因,而大开“绿灯”,在公司内部,授权体系未得到有效的执行,其内部控制系统存在漏洞。

2.4信息与沟通不灵

法兴银行投行部的业务部门、监控部门和结算部门员工职责和内部控制程序没有充分的明晰,部门之间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也缺乏完善的信息交流沟通制度,各个部门的信息根本没有整合到同一个平台,因此使异常的信号很难集中,不能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并逐级报告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2.5内部监控程序失效

法国兴业银行的内部监控程序未能及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从而助涨了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行为,内控监控措施的失效也是导致法国兴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本身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监控措施,是导致兴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了必要的监控措施,才使得由市场风险导致的投资风险被无限扩大。

【参考文献】

[1]耿军会,李巧莎,刘莉.从“巴林银行倒闭案”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82―83.

[2]梁丽霞.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研究[D].2010.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

随着改革的步伐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同时应该看到,经营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信贷风险,信贷岗位成为案件高发岗位,新增贷款劣变率高,不良贷款绝对额大,不良占比高,贷款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由于我国对信用社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较晚,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导致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频繁发生,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

1、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逐年上升

随着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信用社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正在追赶小型银行的规模。但是业务流程因为组织结构的增加而更加复杂,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同时农村信用社越来越多地采用业务外包形式或依靠第三方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也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2、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巨大

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基本不披露内部信息,所以我们无法判定操作风险损失的金额到底多少。同时,但是从近年爆发的大案要案我们可以发现,单笔的涉案金额已经达到了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

3、借贷业务存在大量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业务比较传统,借贷业务在信用社业务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导致该业务部门操作风险发生频率高、金额大。有研究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通过对损失事件进行分析发现:不论是损失事件金额还是损失事件数目,借贷业务都远远高于其他业务部门。

4、内部人员作案比例较高

近几年爆发的金融大案,有相当一部分是信用社内部人员或内部人员勾结外部人员作案。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法制还不是很完善,信用社内部人员熟悉业务流程,更容易规避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信用社内部人员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料和信用社的商业秘密,其作案条件更为便利。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信用社内部管理混乱、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处罚不力问题。

5、高科技作案手段占了一定的比例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但是科技的发展也给银行带来了高风险,如窃密手段更为先进、泄密渠道明显增多等。这一切都对业务操作、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培训上滞后于技术要求,而且系统建设起步较晚,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存在大量的漏洞,加大了高科技作案的可能。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

1、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落后

虽然我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引入操作风险的概念,但是农村信用社对操作风险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的层面上。正式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造成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对操作风险理解上的误区,并成为制约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的主要因素。例如,认为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认为操作风险是无法计量的,认为各种操作风险事件之间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

2、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农村信用社很多没有设置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使设置了也未彻底落实。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够。当操作风险管理约束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冲突时,操作风险管理易受到来自业务部门的压力。业务部门在开展业务时承担一定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但由于没有形成科学的职责分工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职责界定不清的现象,无法建立持续监控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3、操作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技术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较多地依赖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以操作规范来控制程序的运作。定量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预见性不够。与我国大银行采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手段相比,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同时,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滞后,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所需的大量损失事件与损失数据欠缺,无法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风险管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管理实践当中。

4、操作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匾乏,现有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经营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更加低下。表现在:文化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风险意识不强、工作创新能力差等。

三、加强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的措施

1、强化风险意识建设

操作风险贯穿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全过程,它包含的范围广、种类多、涉及银行各种业务领域的各个环节,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都担负着控制操作风险的责任。这首先就要求金融机构的所有员工都应当充分认识到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要对操行风险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认真履行风险管理的责任,以身作则,带动各级工作人员加强风险防范。同时,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本业务部存在的操作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再者,操作风险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之中,是农村信用社每天必需应对的问题。为此,农村信用社在加强全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还需要精心打造自身的风险控制文化,以营造出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环境。

2、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是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日常活动和决策过程,它包括风险战略和管政策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量化、风险管理和风险的缓释工具、风险监控和风险报告等各个环节,如图1。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引进各种科学方法完善现有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3、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本行风险控制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尤其要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控制操作风险,防备高科技手段作案。首先要做好各项业务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通过业务系统对操作流程进行自动控制,减少员工操作失误等造成的风险。其次是合理使用计算机系统。由于受传统操作模式的影响,部分员工对计算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办理业务,造成计算机系统使用率低,先进性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如银行监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各行的经营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异常业务数据,便于及时掌握和化解风险。当然,电子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操作系统依然存在着发生运行紊乱或错误的现象,对明显的计算机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为避免各业务系统故障等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各行应建立计算机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磁质等信息档案,降低因系统问题造成的风险损失。

4、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

调查表明,内部人员无论对操作风险引起损失的可能性还是严重性都非常重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操作风险涵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是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也是操作风险控制最核心的内容。在员工素质培养中,首先要改革现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完善人事控制机制。在选人、用人和管人上要坚持内控优化的原则,按照适当的程序进行人员的招聘和选拔,在考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执业素质。要用制度管人,不能把不出问题、不出风险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人的思想觉悟上,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落实。同时要不断完善员工工作业绩评价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士气,树立员工对机构的忠诚度,增强机构的凝聚力,保证防范操作风险目标的实现。

四、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外较为成功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未来几年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努力提高自身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时期,可以预料其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对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金融案件的不断频繁发生,各农村信用社都把操作风险的防范视为重中之重,并逐步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操作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金融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与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三是操作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未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但在短期内,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定性分析就是要在信息尚不完备的条件下,通过对市场、行业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的接触对操作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甄别。成熟的度量模型将是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很好的结合。度量模型的发展可能会按照这样一种顺序:首先企业使用定性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企业目前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包括哪些、这些风险的重要程度;然后,企业为每一类操作风险选取指标,开始持续对风险进行监测,同时收集建立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最后,将定性分析、风险指标、数量模型相结合,以得到一个可以用于资本分配的度量模型。四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会致力于开发企业内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操作风险的地位日益重要,己经成为风险管理中的重点。从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应是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过程,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忠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成本及制度创新[J].金融研究电子版,2001(4).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篇10

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课程建设一、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背景

物流金融是指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以流转中的商品价值为依托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活动。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和数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险服务还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风险能力,实现了“三赢”的效果。

面对社会对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却是空白。据抽样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未曾有院校开设了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极不利于现代物流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更不利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实践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物流金融”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经济结合紧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要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基本内容与先进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并对货物的真实性、安全性承担责任,贷款安全系数提高,贷款规模扩大,并有稳定的客户。可以看到,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要求物流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机动灵活、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其中的三大应用都将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即一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实力,改变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提供进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带来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变,势必影响具体的物流金融融资方案。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物流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授课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建设探讨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四、总结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是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以智慧物流为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为契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利用智慧物流创造物流赢利模式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对于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欢妮.“柏亚仓”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领物流金融新蓝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