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0:29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1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增加,由于这部分资金具有种类多、数额大、范围广、环节多等特点,其分配、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监督管理以进一步提高资金配置效益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形成的。主要有三种方式:维持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转移支付方式;以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按项目标准确定的专项转移支付。

二、财政转移支付特点

财政转移支付有三个特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只限于政府之间。将政府对企业、个人的支出暂时排除之外。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这部分资金的分配原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按均等化原则来分配,是一种无代价的支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是资金使用权从一个实体转向另一个实体。

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点和内容

1.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方面。一是检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按上一年执行数或上级下达的预计数编报”要求编入年初预算,脱离人大监督的问题。通过年初预算与上年决算比较,发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漏编问题,同时要着重反映专项补助是否漏编,并分析其漏编原因。二是检查有无将专项资金平衡预算或改变规定项目用于其他财政支出问题。三是检查有无收到专款后虚列预算支出挂往来或列支后转入财政部门设立的专户等,造成预算支出不实。

2.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结转方面。一是对照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指标,核实当年各市县专项补助资金结转情况,除国库未拨项目资金外,要重点关注当年在专户形成的结转,对结转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要进行客观分析。二是重点关注结转时间长、项目资金大的专项补助事项。核实是否有具体真实的支出项目,是否有国库资金做保证,有无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平衡预算的问题,有无因项目情况变化导致专项补助失去原有意义而造成资金闲置等问题。

3.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度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首先要了解相关部门、单位是否建立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检查是否按规定设立了专项资金专账,并有专人负责;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开、公正、透明;资金的拨付、支用是否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主要项目是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有无具体的监督检查制度和评估验收程序。并通过调查了解、查阅相关记录、纪要、档案,评估制度、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

4.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属财力性补助,资金使用不具有专项用途,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专项拨款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通常是对资金的用途有明确规定,部分资金还要求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因此,在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审计时,通过查阅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的有关资料、上级财政部门的指标单、项目批文等。了解本年度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构成情况以及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并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汇总。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涉及的范围较广,部门和项目较多,资金拨付的形式和渠道也不尽相同。从审计情况来看,有的资金是通过各级财政部门最终拨付到有关部门、单位,有的则由财政部门拨至主管部门,再由主管部门拨入相关单位。在财政部门,主要通过国库科或基建科下拨。在拨付的形式上,有的直接拨付资金,有的则通过上下级往来进行结算。因此,审计过程中只有摸清资金拨付的渠道,才能围绕资金这条主线,进行全程跟踪。从而检查资金是否按照预算、计划拨付到相应的部门、单位和项目上,资金拨付程序是否规范,分配的资金与申报单位的申报内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随意分配资金而失去政策导向作用,或“暗箱操作”滋生腐败问题。

核对到位资金的数额。根据已掌握的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性质和用途,对照年度预算、上级财政下达的指标单以及有关项目批文,核对到位资金的数额是否相符。除对总的规模、分类资金进行核对外,还应选择重点项目、重点单位、重点资金进行检查、核对。在选择抽查对象时,除将资金量较大的事项列为重点外,一般应把专项资金特别是需要地方财政配套的专项资金列为重点。在核对到位资金时,对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除应核对实收资金与应收资金是否相符外,还应注意检查银行存款及往来等相关科目,有无将专项资金无故或以借款名义转出。防止有的部门、单位为应付检查,在账务处理上做手脚。对应由地方配套的专项资金,应着重检查配套资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虚假配套的现象,尤其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的审计,更要审查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存在先将资金配套到位,拨付到乡镇,年底再通过结算暗地收回以及用配套资金抵顶或置换应拨付的其他资金的问题。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2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三个转变”;县镇财政审计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审计面临新的发展要求和任务,国家审计署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形势,认真分析研究财政改革的内容,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发展方向。就区县审计机关而言,乡镇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乡镇财政审计是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败的关键。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财政审计大格局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更为周密,内容上更为全面,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上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大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政府收支按收入、支出功能、支出经济三大体系进行了分类,使政府的各项收支都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财政审计大格局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视野应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

(二)审计时间上按财政年度同步实施审计。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审计机关应建立以当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管理系统,在财政预算执行当年同步实施审计。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在次年的5月底前结束,以保证审计工作报告的及时提交,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审计内容上融合各专业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主要以财政审计的内容为基础,还包括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四)审计方式上坚持“六个结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中,要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二是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三是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四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五是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六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五)审计资源上实现有效整合。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相应责任,但必须同财政审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实现审计机关人力、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

(六)审计结果上以“两个报告”为目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乡镇财政审计最终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审计内容的转变,即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三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

(一)审计内容转变存在的问题

“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就乡镇财政审计而言,应以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进行审计。刘家义审计长明确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与之相适应,乡镇级全部财政资金的是指乡镇级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的范畴。现阶段的乡镇财政审计主要是以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乡镇财政审计要从一般预算资金为主要内容向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内容转变。部门预算的实行是这一转变的基础,现阶段乡镇财政受其收入规模、人员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部门预算的发展还不成熟,相当一部分乡镇财政还未实行部门预算,这一现状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内容转变的一大难题。

(二)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存在的问题,就乡镇财政管理而言,由于其收入规模、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及发展现状等诸多因素,财政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部门预算发展还不成熟,一部分街镇还处于由财政部门代编的状态,虽然实行了财政收支分类改革但是预算支出仍不明晰,预算管理不细化,一方面部分乡镇由于财力因素的限制年初项目预算不作安排,预算执行中根据实际财力及需要机动安排,没有统一的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项目资料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人员,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另一方面一些收入好的乡镇,存在“大预算”的现象,“大”的部分成为乡镇机动支出的主要来源,这些支出没有年初预算,属于临时安排,年初预算编制不科学。另外,就审计机关而言,一方面乡镇财政审计是常规审计项目,在部分审计人员心中已成定式,审计人员的创新、深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区县级审计机关人员较少、工作量较大与乡镇财政管理水平较低成为乡镇财政审计工作的矛盾,审计人员不固定、审计信息共享等存在缺陷,对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区县审计机关对乡镇财政的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合法的审计层面。

(三)从微观向宏观方面转变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审计从微观向宏观转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少“全面覆盖”的审计意识和条件,“全面覆盖”是指审计范围应涉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现阶段对乡镇财政的审计资金方面主要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大部分乡镇资金量小,一般预算资金只够日常行政开支,宏观问题显现不明显,这主要受乡镇财政管理水平及部门预算发展不成熟的影响;乡镇财政的资产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大难题,很多乡镇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人员,资产管理分散,计账不及时,由于时间和人力资源及乡镇实际情况等因素的限制,审计人员只能对部分资产进行抽查审计,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做深做细该项工作。二是审计目标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乡镇财政项目管理的缺失及审计资源的限制,现阶段乡镇财政审计主要以真实合法为主,以纠正财务管理问题为主,管理审计的层面涉及不深。

三、搞好乡镇财政审计的方法

(一)做好审前调查,掌握收支范围

乡镇财政审计要做到把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资产纳入财政审计范围。一是把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全部纳入审计视野。从当前的情况看,乡镇级财政资金管理还不够规范,一些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还没有完全纳入预算管理,因此,无论是税收收入还是非税收入都要全面审计,不留盲区。防止财政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二是把上级财政下拨的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范围。近些年来,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其资金量占到乡镇级财政收入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有部分资金乡镇财政没有纳入预算,因此搞好这部分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延伸审计意义非常重大。三是把全部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纳入审计范畴。国有资产是保证国家机器运行和行使公共行为的物质基础。审计要把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作为重点。要考查部门和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等。四是把政府性融资纳入审计调查范围。政府性融资平台取得的资金,都是以财政资金作为后盾而取得的,且数额巨大,能否用好这些资金,使它既安全运行,又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财政审计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努力的方向。

(二)建立乡镇财政项目库管理

针对乡镇财政管理及其审计现状的缺失,规划建立审计项目库,实行计划滚动管理,以乡镇财政预算执行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政策执行、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政府项目投资等审计及调查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资金管理、使用效益、职责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研究和完善项目确定机制,加强社会需求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增强公众参与度,使审计工作更加贴紧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更加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3

   1.从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上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结合起来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有两类,一类是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比如同级财政审计,行业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审计,重点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另一类是本级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项目。由上级审计机关布置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具有确定性,一般考虑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在年初安排,着重于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一般有充足的时间,为打造精品提供了时间保证。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则是本级党委、政府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需要,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审计机关安排,时间比较难确定。因此,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主动、及时与组织人事部门联系,结合上级审计机关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这些项目只要能同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人事部门则下达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这样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任务,又对重点领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作出阶段性结论,有利于减少审计机关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工作量,同时由于查得深,查得透,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降到较低的水平。至于自行安排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因此审计机关自行安排项目可根据需要减少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留出审计力量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财务收支审计项目都同时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治性强、风险大的工作,要本着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负责的态度,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单纯追求数量,不可避免的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2.通过审计资源共享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合起来

   (1)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其主要领导属于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审计实施方案要在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等方面考虑界定经济责任的需要。对与领导干部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要给予足够的关注。(2)任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若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主要领导人员有关,就要注意做好责任性质和责任归属的取证工作,注意点面结合、重点查证,并将情况列入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档案。(3)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围绕真实性审计开展,它所查证的被审计对象的资产、负债、结余,即“家底”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加以利用,避免重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已实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任职时段一般不宜重复审计,应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进一步落实发现的情况和问题的责任归属,并与后面的任职时段审计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某些情况下其审计结果反映并不全面,比如因考虑本地区利益不反映某些问题等,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要注意是否有未全面反映而又与被审计责任人经济责任有关的情况存在。

   3.人员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效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结果,必须考虑项目组成人员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一般而言,应尽量使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原班人马,若难以做到,组成人员至少应该有原审计组长或主审。

   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但并不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评人”的简单叠加,它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结果利用等方面的深化。

   1.审计重点要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是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针对整个被审计单位,注重整个“面”的工作,其着力点一般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来确定,审计评价一般只涉及事,不涉及人,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从属内容。而经济责任审计自有其规律性。它的审计重点必须在“摸清家底”这个财政财务收支的“面”和深入测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特点、职能,始终抓住资金走向这条线,在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相关的“点”上做足文章:一是单位内部职工、社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反馈的问题,这是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廉洁问题的主要突破口,在审计手段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财政财务收支查深查透;二是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上,领导人员必须尽到其职责,因此它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息息相关。比如,掌握财政资金分配权的行政单位,资金的投向就是该单位主要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资金的投向是否合理,效益如何,与主要领导的经济责任密切相关;三是领导干部直接管理的单位和部门,直接体现其经济责任,也是必须查到的;四是领导干部直接决策的重大事项,包括对外大额借款、违规对外提供担保(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的采购、基建投资等大额资金的输出,资产的整合等,反映其决策能力,有否决策不当造成损失浪费,体现直接经济责任和个人廉洁,重点检查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会议讨论,是否按市场规则操作,是否存在个人决定造成重大损失。经济责任审计特别要结合当前反腐工作的要求,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揭露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个人经济问题。

   2.审计方法要创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在形式上要扩展,在专门技术方法的运用上要提升深度。(1)具体审计方法多样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计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内容复杂,涉及面较广,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应在重点审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从会计资料发现的线索,重视结合其他方法,如:要求被审计单位自查,审查合同,查阅会议记录,召开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相关实施人员座谈会和谈话笔录,到外单位调查,到上级主管部门了解责任人经济职责(任期内上级的方针政策,责任考核指标,经济责任的范围,上级指定落实事项),抽样,系统分析,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了解相关情况,进而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重点审计。有两点应当注意,一是审计会计资料应该以分析审查财务报表入手,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控测评结果确定真实性审计重点。二是审计抽样应尽量有代表性,审计覆盖面要达到一定的量,要能说明问题。(2)全面实行制度基础审计,以新的视角把握专门技术方法的着力点和着力度,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从“单纯的手段”向“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转化。要注意发现和查处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为此,审计人员应树立评审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的新思路。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不仅是揭露领导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同时还要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考核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具有价值的用人参考信息。内控制度包含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决策控制,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体现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管理能力及决策、驾驭能力,是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廉洁自律的制度保证,决定着一个部门、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高低和影响着工作目标的实现,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内控制度健全有效了,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离不开对内控制度的深入评审。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根据发现的问题“按图索骥”,延伸审计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性、有效性,其优点是易于操作,缺点是重“点”轻“面”,评审欠缺科学性、全面性。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果”;另一种是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首先对内控制度进行初步了解,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审,进而确定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并实施测试,验证收入、支出(成本)以及结余(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这种方法基于科学的抽样,能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易于发现薄弱环节。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从前述两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方法的优缺点我们知道,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应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方法,并且应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切入点”定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上,要降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扩展符合性测试的范围,把重点放在涉及重大经济决策以及堵塞经济犯罪漏洞的内控制度上,以达到内控制度评审的充分、完整和重点突出,从而发现管理上、决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3.审计内容始终围绕着财政财务收支。财政财务收支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本质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只要围绕本质开展工作,就抓住了矛盾的核心,既实现审计目标,又节约了审计成本。经济责任审计在内容上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显着区别,在于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摸清家底和对财政财务收支效益性进行审计。按“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严格限定在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有关的经济活动范围内,围绕财政财务收支,辐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执行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方面,通过审计收入、支出(成本)、结余(损益),资产、负债的真实性、效益性,明确领导干部的决策在这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金高效运作,还是导致损失浪费、资金运作效率低下)。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揭示领导干部个人廉洁方面的情况。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念及种类归属的界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念的界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先后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以下几种观点。审计署组织编写的《领导干部审计知识读本》(2003)定义经济责任审计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国资委的《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界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审计署孙宝厚(2010)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国家机关、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应界定为“各类审计主体依法对责任人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从而对其任职期间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鉴证与评价的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种类归属的界定关于审计分类的一种习惯做法是,将审计的内容与审计的目的结合起来作为分类标志,即按照审计的内容与目的将审计分为三类: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实际上这种对审计的分类并不科学严谨,因为这种分类的最后结果是各种类别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也就是说各种类别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审计的这种分类就显得无所适从。因为从审计的内容视角来讲,审计可以分为财务收支审计、财政收支审计、其他经济活动审计三大类,经济责任审计既有可能是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也有可能是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亦或对财政财务收支以外的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而从审计的目的这一视角来看,审计可以分为目的逐层递进的四大类,即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责任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无疑是属于目的层次最高的责任性审计,其目的是在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的基础上评价与认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按照“目的”标志进行分类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计种类。

二、经济责任审计本质的界定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属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其理由是社会和谐取决于政治和谐,政治和谐又取决于政府和谐,政府和谐要靠政府自律,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自律的一种表现,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和谐,于是得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属性是和谐社会基石”(王国俊,倪慧萍2007)。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它混淆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与本质。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它之所以存在的现实意义,但促进社会和谐却不是经济责任审计所独有的作用,无庸置疑,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也同样发挥着这种作用。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两个责任主体,第一责任主体将一部分财产权利委托、或分割给第二责任主体,第二责任主体在拥有这部分财产权利之后,对第一责任主体承担一种责任,并且要报告这种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第一责任主体和第二责任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因此,第一责任主体就存在着信息风险和控制风险。为了减少这种风险,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借助于一种可靠的机制来鉴证信息,这种机制就是审计。于是得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经济责任鉴证”(宋文阁,2007)。这种观点虽然从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基础出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进行了剖析,但对经济责任审计本质的认识还不是很确切。财产所有者将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经营管理者,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在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了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于是经营管理者负有妥善经营管理受托财产,并把经营管理的结果向财产所有者进行报告的责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一切审计产生的基础,并影响着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要回答经济责任审计“是什么”。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认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防御、稳定、监护三大功能形象地说明了审计“是什么”。不同种类的审计其“免疫系统”体现的审计职能不同,如政府审计通常体现“免疫系统”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通常体现“免疫系统”的鉴证,内部审计通常体现“免疫系统”的评价。而作为审计的一个种类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认定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其本质也是“免疫系统”,而且表现为具有监督、鉴证与评价三个职能的“免疫系统”。

三、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界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空间范围的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其空间范围来看,通常被界定为仅仅是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本人,因为他是履行经济责任的责任人。然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作为单位负责人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与认定,因此,对作为单位负责人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就必须要对其所在单位进行审计。如此一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就应该由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本人扩展到其所在的单位,包括其所在单位的下属分支机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空间范围除了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及所属分支机构以外,还可能包括那些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认定有“关联”的其他单位,比如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开户银行、它的供应商及客户。然而这些“其他单位”不能因为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有业务往来而承担起接受审计的义务,所以不能将这些“其他单位”纳入到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范围。这些“其他单位”充其量只能是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比如在必要时可以对这些“其他单位”进行走访,实施询问、函证等审计程序来获取有关审计证据。因此,不能误以为这些“其他单位”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质内容的界定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实质内容,理论界与实务界也存在诸多分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实质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及效益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和维护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重要投资项目的管理与建设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对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及下属分支机构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情况;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活动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有关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概言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实质内容是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再加上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容易产生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混淆责任性审计与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的关系,将经济责任审计视作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责任性审计的总和。如此一来,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取代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必要单独存在了。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既不能取代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效益性审计,也不能被后者所取代。二是误将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当作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实质内容。实际上,评价被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通过其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来体现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对象理应遵从审计对象,即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只不过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评价责任人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实质内容应是责任人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

(三)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表现形式的界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实质内容既然是责任人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那么其表现形式就也应该与审计对象的表现形式一致,即反映这些经济活动的会计记录及其他各种资料,具体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账、证、表;内部控制手册、工作计划与总结、董事会及高管会议记录、各种协议、业绩考核报告、业务档案等资料;责任人述职报告;其他有关的资料,等等。

四、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内容的界定

(一)根据审计目标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责任性,即评价责任人任职期间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强调的是经济方面的责任性。因此,凡是体现责任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与责任人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有关的方面,都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反之,与责任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无关的方面,比如,家庭财产及其来源,个人的政治素质、个人的生活作风等,如果与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无关,就不应该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而应属于纪检监察监督的范畴。再比如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通常是会影响到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有关,则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时要正确区分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

(二)结合责任人任期职责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法定职责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承担经济责任的期间是任职期间,不包含任职之前及之后的期间,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应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其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活动的后果往往有一定的延迟性,所以经济责任的评价与认定时点可能是任后,即任后界定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二是承担的经济责任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负责且能够负责的,而不应包含被审计领导干部不应或不能负责的经济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应为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负责且能够负责的经济活动。被审计领导干部无法负责的,像石油公司的价格倒挂储油、公交的运营票价低于成本等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就不应确定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内容。

五、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界定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等法规文件站在政府审计的角度来谈经济责任审计,这可能造成一种错觉,即政府审计机关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唯一主体。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并不只限于政府审计的范畴。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建立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基础之上的。而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不仅存在于国家与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负责人之间,也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于任何一个组织的所有者与它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不同的管理层次之间。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向上级报告下级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主体也可以是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来审计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那么注册会计师就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素的界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的界定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普遍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评价;二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然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主体是自然人(领导干部或其他负有经济责任的人员或由这些人员构成的领导层),而不是其所在的单位,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只是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而不是其所在的单位。原因在于,只要存在经济管理活动,一定就存在使用各种资源的过程和行为,因而也就必然存在权力的运用者和实施者,他们理应是经济责任的承担者。任何责任都是具体的、明确的,应有具体的“人”作为责任承担者,经济责任的承担者也不能例外。如果没有明确的受托经济责任承担者的存在,也就没有受托经济责任的存在。如果要恰当地评价经济责任,就必须首先明确具体的经济责任承担者。那些责任不清的情况,都是由于在事前没有对控制资源的权力进行明确的授权造成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与内容的界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该建立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的基础之上。(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与内容应仅限于与经济责任有关的部分。由于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单位所处职位使其承载的责任不仅有经济责任还有非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也就容易被无限放大。尤其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往往将诸如人民对执政的满意度、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公共规则的完善与遵守程度列为审计与评价的内容(王国俊,倪慧萍2007),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经济责任范畴,已经延伸到非经济责任范畴。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只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其职责范围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而非对其德、勤、能、绩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与内容应覆盖经济责任的正反两个方面。即其评价内容应根据经济责任的内涵与外延全面确定。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有积极经济责任与消极经济责任之分。所谓积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岗位经济职责;所谓消极经济责任,是指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经济职责或违背自己的经济职责而按规定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才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做出辩证、客观、全面的评价。一方面要避免只是单纯评价其积极经济责任,从而将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经济业绩考评;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只是单纯评价其消极经济责任,从而将经济责任审计变成了经济问题检查。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范围既要包括积极经济责任的评价,也要包括消极经济责任的评价。(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与内容在时间上应覆盖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整个任职期间,而不能仅仅是整个任职期间的某一部分时期。

当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评价的内容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评价对象分别来界定。评价内容应当与所审计的内容相统一,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恰当地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的界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评价原则是否恰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仅要坚持客观性原则(用事实说话,避免掺杂主观意识)、公正性原则(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全面性原则(全面评价成绩与不足,积极经济责任与消极经济责任并重)、依法性原则(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惯例等做出评价),还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也就是说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不仅要充分考虑领导干部在整个任职期间内的行为在任职期内产生的后果情况,还要充分考虑领导干部本任职期间的行为对单位(或社会)未来发展的贡献。

此外,在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应注意区分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领导责任。所谓直接责任是领导干部对基于特定的职务,自己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的行为而应承担或履行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基于内部分工,对其直接主管的工作应当承担的除了直接责任以外的经济责任;领导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基于行政管理权,对其非直接主管的工作应承担的除直接责任以外的经济责任。

七、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关系的界定

(一)联系按照我国审计法的规定,在审计对象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是相同的。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空间范围并无差别,凡是依法属于财政财务审计范围内的实体单位,同时也被包含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之内;其次,财政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实质内容也没有差别,两者都离不开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表现形式也没有差别。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的各年度财政财务(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的基础上综合进行的更深入的审计,它可以借助任期内各年度财政财务审计的成果,并对财政财务审计未能查明的问题追加审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责任性审计目标。

(二)区别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的目标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审计二者要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财政财务审计目标是真实性、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责任性,是最高层次的目标。(2)审计的标准不同。财政财务审计标准通常是既定的,因为审计对象实体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行为规范一般是既定的,如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编制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其年报审计的标准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是多样的,因为审计对象实体履行的经济责任是多样的,其衡量的标准也必然是多样的。(3)审计的内容不同。财政财务审计的内容一般比较固定和统一,相比之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则具有多变性或多样性,将会因审计对象实体履行职责的具体内容不同而不同。(4)审计的作用不同。财政财务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则通过评价责任人(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为人员的考核、任用、奖励与惩处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年12月。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5

一、高校审计教材内容体系偏窄

笔者搜集了我国重点财经院校会计学本科审计课程教学所用的教材,或是该院校编写的审计学教材,研究发现大多数院校所用的教材或所编写的教材都是注册会计师方向。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专业财经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等使用或编写的教材是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其教材内容体系结构一般为:概论;审计规范;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审计计划;内部控制及测试;审计风险;审计抽样;收入循环审计;支出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现金审计;特定审计事项;审计报告。其中江西财经大学还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会计学院教学内容还包括aC-Ca国际会计师方向。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设审计学、国际会计、注册会计师和公司财务规划与控制等专业方向。审计方向是以计算机审计和国家审计为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会计及其他与审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审计准则与规范。系统掌握审计的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国内外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调查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胜任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或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及其他经营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复旦大学会计系本科教学审计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方向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专门化。

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专门设有审计系。审计专业的相关课程方面,在《审计学》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网络审计》也列为必修课程;同时增设了《公共部门会计》、《绩效审计》和《基建审计基础》等专业选修课。

从以上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各大财经院校会计学院本科审计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计算机审计等方面的内容很少。

二、会计学(审计学)专业应增设政府绩效审计为必修课

我国审计署最近的《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要求“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绩效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正式揭开了我国大范围开展绩效审计的序幕。因此。将政府绩效审计课程列为会计学专业或审计学专业必修课已是刻不容缓。

政府绩效审计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政府绩效审计概念、政府绩效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标准,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范围、职能、程序、报告,技术和方法等。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审计人员采用现代技术方法。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和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客观、系统地进行独立检查和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

(二)政府绩效审计假设

政府绩效审计假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客观的;被审计单位的绩效是可衡量和验证的;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机制有持续改进的空间;审计人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无必然的利害冲突。

(三)政府绩效审计环境

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是由不同的具体环境因素所组成的,既包含对政府绩效审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也包括某些制约和抵制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不利因素,这两种因素既矛盾又统一。政府绩效审计环境中的主观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绩效审计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客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四)政府绩效审计本质的内涵

政府绩效审计本质上是一种控制行为。首先,从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根源及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看,政府绩效审计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各项活动进行监督。行使监督行为的目的在于使政府行为更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控制性。其次,从政府绩效审计的全过程来看,政府绩效审计要事前控制政府各项活动的项目选择。事中控制项目的发生过程。事后评价政府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建议实施与否,因此控制行为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五)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取决于社会需要和现实可能性两个方面的因素,它可以表述为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要求。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和最终结果,具体可以分为:经济性目标、效率性目标和效果性目标。

(六)政府绩效审计标准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是政府绩效审计行为必须遵守的规范。是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旨在确保绩效审计的可信性,以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经济性审计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被审单位是否经济地取得资源。具体是指被审单位是否采用了较好的资源取得程序,以最合适的成本获取了最合适的资源;被审单位是否最经济地利用资源;被审单位是否遵循了有关经济性的法律法规,是否建立并运行了衡量管理活动经济性的控制系统。

效率性审计的标准主要有:被审单位是否有效地取得资源并适当保护资源的安全,维护了资源的效益;被审单位是否避免了重复工作、资源闲置和人员过剩,是否以最及时的方式生产和提供了最合适的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服务;被审单位是否遵循了有关效率性的法律和法规,是否建立并运行了衡量效率性的管理系统。已报告的衡量政府活动效率性所采取方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何。

效果性审计的标准有:确立由立法部门或其他权威机构确定的预期结果和效益正在实现的程度;政府部门工作和职责履行得如何;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与政府部门活动效果相关的重要法律和法规。

(七)政府绩效审计范围

1 财政性资金(或称公共资金)支出。其内容主要有:(1)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行政单位涉及各级政府部门、人大、政协以及由国家财政提供工作经费的党派机关和部分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社会福利及其它社会公共事业部门。转贴于(2)国家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由财政性资金(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投资的各种建设项目。有些项目并不全部是由国有资金投入的,但只要是属于政府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投资项目都可以进行绩效审计。(3)其他各种专项公共资金的使用。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预算安排的或有关部门、单位依法自行组织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比如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社会保障基金、农业专项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4)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2 国有及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八)政府绩效审计职能

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职能。绩效审计除了一般审计所具有的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外,还特别强调评价职能即在监督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资金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也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比如,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执行方式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与所使用的资源相匹配。结果是否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对社会的影响如何等等。

(九)政府绩效审计程序

政府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四个阶段,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绩效审计准备阶段的关键工作是建立具体、明确的审计目标和绩效标准。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基本情况,比如相关法规、协议、工作目标或项目目标、内控制度。单位或项目的产出情况包括产品或服务、社会影响等。

(十)政府绩效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集中体现审计结果、反映审计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书面文件。报告的写作应当行文简练。突出重点,体现实质。与财务审计报告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报告是对外报告,报告接收人是有关政府部门,报告人是审计机关而不是审计组。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 相关的背景资料。说明该审计事项为什么值得审计注意,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比如被审计单位受到了什么影响和限制等。

2 绩效标准和结论。评价绩效的标准和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依据,必须一一列出。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差的方面。对于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指出根本原因。

3 审计建议。审计建议针对的是重要领域。要客观、合理、具有可行性。

三、会计学(审计学)专业应增设计算机审计为辅修课程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审计信息化的逐步推广也在积极展开。2004年8月,审计署制定了《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包括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措施和要求。2004至2007年,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金审工程开发的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实施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基本完成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审计署与各特派办、审计署与省级审计机关、省级审计机关与市(地)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网络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审计队伍;逐步完善审计信息化的标准、规范。通过以上建设目标的实现,初步形成以计算机为审计作业主要手段的审计方式;初步建成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6

(一)提高了两个报告的质量

财政审计一体化对财政资金从收入到拨付、管理、使用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审计监督,最终以两个报告为载体反映审计成果。通过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各级政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对整改情况跟踪督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取得了良好反响,人大常委会可以获取重要资料和数据。

(二)扩大了审计的覆盖面

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使财政审计监督更加全面、更为有效。一是扩大了审计监督的政府性资金面。实践中在强化预算内资金审计的同时,把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债务、投融资纳入到财政审计范畴,实现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全方位监督,为各级政府科学理财、用财提供依据。二是审计监督不仅关注资金管理层面,也关注政策制订及执行层面的问题。按照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要求,针对税收减免、土地出让金减免等隐性财政支出领域,有重点地关注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涉及政府性资金收支的优惠政策,审计中不仅检查政策的制订与执行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也考察政策的成本效益情况,对政策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审计建议,有效地实现财政审计与现阶段绩效审计探索的结合,为绩效审计实践开辟了新思路。

(三)加强了整体的审计监督力度

财政审计一体化实现了人力、信息、技术、成果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及绩效审计的结合等等,大大加强了整体的审计监督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了预算执行审计,为预算执行审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二是促进全面准确地评价乡镇长的经济责任,推进了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三是形成合力,解决共性问题。审计事业发展到当前阶段,审计的专业分工与审计内容的交叉已是不容回避的矛盾,而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运行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二、围绕政府性资金开展财政审计的主体思路

(一)审计视野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

全部政府性资金又称政府收入,是以政府名义筹集,并由政府来管理和使用的所有收入。

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突出以下四个层面的审计重点:一是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包括预算内资金、各类预算外资金和基金、政府通过投融资机构筹集的资金、土地出让金(包括减免、返还部分)、给企业减免、补贴的资金等等,这些资金有相当部分在决算报表上是无法反映的。二是审计并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分析支出结构可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否贯穿于政府工作之中。根据政府性资金总量并从支出结构分析,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科教文卫、农业农村、基本建设、清偿债务的支出各是多少,就能从资金的投向看出政府的行政理念。分析支出重点可以看出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是否到位,政府职能的转换程度如何,以及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的状况。从对政府性资金收支管用(决策、执行、监督)的审计,分析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是否存在随意决策、滥用权力的违纪违规行为,是否存在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损失浪费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三是检查评估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管理现状。这些年的同级审计监督纠正规范了不少违规预算行为,目前预算内资金的管理相对较为规范。而其他预算外资金,特别是对近年来日益膨胀的政府性负债管理较为薄弱,支出的内控制度也不甚健全,理应是当前财政审计必须关注的重点。四是分析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通过审计各类政府性资金的结余情况,可以分析政府收入的盈余或赤字状况,这比原来只通过预算内盈余情况进行评价显然更可靠、更准确、也更全面。

(二)摸索财政审计一体化模式

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财政审计对象、审计人员配备、审计装备手段等条件下,对审计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整合,对财政性资金从筹集、分配、管理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使用效益予以关注,并最终以“两个报告”为主要载体反映审计成果的过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是: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审计优势,增强审计机关整体合力,提高“两个报告”质量,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在审计范围上,横向向政府的各类基金、土地出让金、政府负债拓展,纵向向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政府举债的基本建设项目、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延伸。

财政审计一体化主要以财政审计的内容为基础,还包括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的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具体包括: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乡镇财政审计、转移支付审计、政府负债审计、土地资金审计、部门预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投资绩效审计、重点国有企业审计、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

(三)具体操作实现“六个结合”

在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过程中注意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各专业审计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审计资源和计划管理,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的简单之和。在具体操作上做到“六个结合”:

1.“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在组织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同时,积极开展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两年左右轮审一次,并积极探索“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促进财政决算审计进一步深化。审计中先审阅“同级审”资料,充分利用现有审计成果,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实践中,“同级审”和“上审下”在审计时间上有所错开,审计内容上有所侧重,审计单位上有所区别,审计资料上共同利用,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加以科学合理的安排。

2.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特别是投资审计相结合。省厅《关于加强投资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财政性投资项目为重点,实现项目审计与资金审计的有机结合,努力完成扩大审计覆盖面和深化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双重任务。根据省厅每年针对全省财政形势和财政审计工作动态,提出符合实际的年度财政审计工作思路和总目标,对重点部门、专项资金、政府采购、政府负债、财政投资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来制订滚动计划,以保证审计的连续性。各专业审计部门围绕财政审计工作思路和总目标,提出深化本专业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计划。财政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这一主题,抓住预算批复、财政资金转拨、资金管理使用和收入征收管理等四个环节,着重研究解决政府财政层面的情况和问题。对财政审计中发现的有关预算执行单位的问题一查到底,直接延伸审计,问题复杂的另行立项审计。对跨部门流动和管理的财政资金,探索由财政审计部门与有关专业审计部门联合审计的办法,在财政部门审计中注意相关专业审计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在部门单位审计中,发挥财政支出审计的基础作用,在揭露和纠正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注意反映财政管理方面的情况。

3.财政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将县、乡财政决算和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与乡镇政府领导和部门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责任的人格化。有预算管理分配权的部门、单位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审计内容,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此为基础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每年把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和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确定较具体的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确立以乡镇长经济责任为中心,以财政决算审计为基础,以当地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管用为主线,其他各专业审计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统一组织、分工负责、协同配合、资源共享。通过审计,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规范、透明、公正的财政分配制度,合理、高效地使用政府性资金。同时利用财政审计与乡镇长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优势,克服财政“上审下”忽视财政绩效审计的倾向和“同级审”无视上级财政利益的缺陷,使财政决算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的优势同时得到发挥,不断深化财政审计,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

4.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针对专项审计调查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重点结合地方财政改革和财政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调查国家财政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和政府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这几年我县组织及协助市局对社会保障资金、涉农资金、扶贫救灾资金、基础教育资金、公共卫生资金、政府负债、政府性投资公司、政府性资金支出结构、土地出让金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审计调查,通过调查,从完善体制、制度的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现阶段我们要探索的绩效审计模式具有侧重于宏观管理、以政府性资金为主要对象、真实合法效益性相统一、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的特点。财政审计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领域,开展绩效审计也是财政审计的方向,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我们应逐步关注政府性资金分配使用中的损失浪费现象,对政府性资金使用方向与目标的符合性、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以促进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的,逐步探索财政绩效审计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断加大绩效审计的份量。实践中我们应把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和财政专项资金作为绩效审计的突破口,探索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6.财政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每年应派出审计业务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通过跟班学习,加快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灵活运用oa系统实施审计的专业人才,从而不断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提高财政审计中计算机的运用水平。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7

一、中美两国政府财务报告具体内容

(一)中美两国财务报告体系

在美国政府的财务报告中,分为中期和年度两个方面。主要针对内部人员采取的财务报告是中期财务报告,由于较多的涉及到内部人员的情况,因此,这一报告一般只对内部可见,不对外部开放。年度财务报告则涉及到较多方面的内容,相对复杂。年度财务报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也就是简介、财务报表和统计图。这三部分又各自包含了多个项目。比如简介就包含了目录、介绍等具体项目;财务报表则包括了具体资料的补充、多个报表、个人或联合基金内容等各个部分;统计图则包括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等情况。

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各项收支情况等一些较为繁琐的事务进行统计报告,并不系统且层次也没有很清楚,也没有具体的与上一年度的分析、对比等类似的较为实用的报告。

总之,美国的财务报告体系由于建立已久,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在美国政府财务报告中,虽然包含了多项内容,但其分级管理十分明显,这一做法也十分有效、便捷。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中美两国政府财务报告中涉及的审计内容

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国政府经历了一次财政危机,在这一次危机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比如来自民众对政府的社会压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问题。因此,美国政府以此为契机进行了改革,也就是实行新绩效预算的改革。此后,美国政府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一般会包含在责任报告和绩效中。并且美国政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通过了一系列的法规,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

在美国政府财务报告中,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即资产负债表、原始成本表和原始资产变动表。在这些报表中,除了有本年度的财务数据外,还有与上一年度的数据比较、各个部门中的具体数据等。美国政府的双规责任制的体现在于美国政府不但要将财务报告提交给财务部,还需要将财务报告提交给国会。国会在这里面主要扮演监督与建议的角色,美国政府虽然要将财务报告提交给国会,但是并不需要美国国会的批准,美国国会只是履行审议这一职能。

由于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在审计方面也十分欠缺。目前,完整的审计体系仍待建立。我国政府目前的审计机关主要对政府负责,且具体事务并不带外公开,因此,普通民众对审计机关并没有很好的认识,也不能对审计机关进行合理的监督。在审计相关的内容,我国政府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

(三)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美国的审计机构对议会负责,相对独立于政府存在,审计总署在政务财务报表方面有很大的权限,政府的财务报表主要交由审计总署审计,但是由于各个部门的财务报表均交由其审计,导致工作量十分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总署会根据情况将其工作外包给私人企业,审计总署则负责最后的质量把关。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的财政部门,主要是对政府负责,这一点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二、美国政府综合财政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权责发生制是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制度,但是美国政府采取这个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地推进,最后再进行全面地推进。美国政府首先在局部的地方或州进行权责发生制的实施,我们可以对此进行借鉴,我们当前采取的制度并不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推行这一制度必定存在困难,我们可以效仿美国,在局部地区甚至是个别项目先实行权责发生制。如果这一制度可行,再对这一制度进行研究并且加以完善,然后进行推广。我国在这一阶段采取的试编方法,有利于在短期中对政府资产进行很好的估量,但是这一方法并不是长久之计,长久发展下去,我国极大可能采取与美国相似的权责发生制,这一制度对长久的发展十分有利,这是美国权责发生制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的地方。

(二)美国政府在审计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在权责发生制下,要实现财务报告审计的实现仍然较为困难。当务之急,我国首先要建立政府综合财政报告有关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配套的监督机制等。当前,我国主要推行的是行政审计制度,这一制度主要负责对象是政府,因此,它的独立性不能够很好的体现。而独立性无法保证则直接导致了这一制度的公允性问题,公允性遭到质疑,那么这一制度将很难长久地维持下去。有一些人则提出审计机关是否可以直接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负责而不是政府。但是,人民代表大会也具有其局限性,因此,这一方法并不是十分可行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可以不改变审计机关直接对政府负责这一性质,进行方法上的改进,使其更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比如,原来的审计机关中具体事务并不对公众公开,这也是造成公众质疑的原因质疑,现在,我们可以将审计机关中的具体事项进行公示,让民众起到一种监督的作用,以此来增强他们对审计机关的信心。

目前,我国在审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的欠缺。这从我国培养审计人才的高校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现有高校中,专门培养审计类人才的高校仅有南京审计大学一家,其他高校中虽然也同样开设了审计的相关课程,但往往并不是专门培养审计人才的,而是作为会计类专业的一种附属。这也是造成我国现今审计类人才短缺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我国政府中对审计人才的欠缺尤为明显,这往往导致了政府工作效率得不到保障。在这一点,可以效仿美国将某些业务外包给私人企业,政府审计部门在这起到最后监督的作用,以此来保证政府工作的效率。

(三)在内容、方法和报告方面的借鉴

我国政府目前的综合财政报告内容还不完善,财政报告内容主要侧重于预算和收支这两大方面,对其他方面则没有进行重点的分析。美国则是在各个方面都做了具体的报告、分析,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一形式,将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加细化。

美国政府综合财政报告的方法则主要采取导向型,在预测、规划、评估等方面有较好的体现。在我国由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慢慢推行,也应趋向于这方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方式方法,及时转变方向。

目前我国在具体的报告这一方面与美国方面有较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主要对法律法规和合同协议遵循方面的报告,这一报告方法应该长久坚持并且在使用中不断进行改善。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8

【关键词】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探讨

1引言

目前,我国政府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通常以财政性资金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结合社会效益、生态保护多个方面,以期望达到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来提升整个资金的效益,实现成本节约、运行高效的目的。而对基层政府做好深化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我们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2基层政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意义

通过对基层政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有利于督促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从资金使用效益性出发,不断丰富和完善资金的管理水平以及提高政府部门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和效益性。我们从基层政府出发,了解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目前,在我国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较为复杂,涉及的面较广泛。因此,我们必须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分布进行详细的了解,掌握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财政资金收支矛盾差异较大的状况发生。同时,在财政困境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在不影响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改善基层政府面临的资金不足等问题,从而对传统的预算收支审计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改进,因此,对财政资金审计由常规预算执行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成为必然的趋势。

3基层政府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财政资金审计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在保证公共资金不断提高安全的前提下,对整个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得财政资金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样使得传统的预决算收支审计暴露出更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其内容相对来讲并不完善,而在于决算收支审计,主要的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即预算编制和执行。然而,在预算阶段出现问题的过程中,直接对整个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第二,预算审计本身有强大的自身特征,我们必须要加强其真实性和合法性等,了解审计的重点内容,忽略整个资金使用的效能问题,从而掌握资金运用是否恰当,忽略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利用效率。第三,我们必须在预决算审计方式上,遵循就事论事的特点,目前,审计模式主要通过查错纠弊几大问题来进行解决,而实际过程中,主要的效果形式却和内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审计工作进行推进。由于基层政府绩效审计主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层面对于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的运作进行掌握和了解,而我们在开展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必然对于整个资金的合理使用情况产生重要的效果,有效地提高政府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开展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时,我们必须要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各项职责,对政府内的各项资源有效地进行使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情况。

4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基层政府已经开展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相比其他国家来讲起步较晚,目前出现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形成确定的绩效审计标准评价体系。不同的地区基层政府在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所牵扯的范围和项目是不同的,我们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标准,而这种情况对于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来讲无疑是一种严重的阻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审计人员凭借个人经验及认识进行评价,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并不能有效地进行评估,导致审计结果参差不一。与此同时,绩效审计的评价弹性较大,使得审计结果可靠性较降低,审计风险提高。第二,事后审计监督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国的审计监督大部分停留在事后审计监督层面,事后审计侧重于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而无法弥补造成的损失。这种特性使得政府资金的绩效审计只能停留在评价上,提出的整改措施无法挽回现阶段已发生的经济损失。由此以来,政府资金绩效审计或许成果显著但是却也多少失去了审计真正的意义,无法保证国有资金使用的高效。第三,基层审计人员审计知识面窄审计技术单一,难以适应绩效审计全面评价的要求。基层审计人员多为财务审计、工程审计方面的专业人员,面对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等多方面的评价需求时,往往因为自身学识不够全面而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结合审计绩效评价标准依据的缺失,基层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不够全面,评价不够恰当,甚至无从评价等事情时有发生。

5基层政府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策略

第一,在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对审计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效益审计加大力度。我国基层政府在财政资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范围相对狭窄,针对基层政府开展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研究理论来促进实践的发展,尽量能在同级政府审计层面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虽然该体系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可以将评价体系作为绩效审计过程中的指导,通过不断实证的方法,加强审计人员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掌握各项数据对审计报告的支撑作用,从而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和数据进行整理[1]。第二,我们必须对基层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各项环节加强监督,从而时时提出相关的有效建议。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活动前的审计工作,逐渐加强对政府资金绩效审计的事前监督,事前评价,对政府财政资金的流向全程进行监督和检查,防范风险于风险发生之前,加强效益于效益失效之前,保证财政资金合理合规高效的运行。此外,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使得审计后续过程能够有效地进行整改,维护我们国家的财政资金流向及其经济秩序问题,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审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审计机关的自身职能进行明确,对于政府财政资金审计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积极提高基层政府财政资金审计效益。第三,我们必须要强化审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审计人员技能单一,缺乏环保、国土资源、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想确保基层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活动有效开展,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从源头上解决相关的问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上级审计机关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针对政府绩效审计开展一些审计学术、审计方法技术交流会;引进具有相关职业资格的外聘专家进行特定方面的业务指导等,全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作者:马砚琳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审计局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9

【关键词】预算法,变化分析,财政同级审计,影响

一、前言

《预算法》具有“经济宪法”之称,经过三届人大与四次审议,我国对《预算法》进行了首次大修,新修订的《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修订的《预算法》内容更加完善,为我国现代预算制度的创建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参考,同时也对我国审计的内容、公告、处理、评价依据以及功能拓展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文章针对新《预算法》变化以及对财政同级审计影响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预算法》的变化分析

(1)决算草案审定前审计制度更加完善。新《预算法》第62条规定,国家财政部门编制决算草案经国务院审定之后,再由国务院提出申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审查与批准;地方政府、县级部门等编制本级决算草案经本级政府审查之后,再由本级政府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审查与批准,这样能够保证决算草案相关数据的准确性。

(2)预算控制方式更加科学。新《预算法》对于预算控制的水平更强,按照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原则进行收入管理。新《预算法》第12条规定,各级政府应该创建预算平衡机制,然后在相关条款中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预算控制方式更加科学。

(3)地方政府债务法律责任更加明确。新《预算法》第35条对地方政府债务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从监督机制、方式、规模、用途以及主体等多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新《预算法》第94条明确了违规举债的法律责任。

(4)财政转移支付内容和方式更加明确。新《预算法》的第16、38、52等条款,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方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具体表现为:财政转移支付应该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计算方法以及标准等进行编制;办理特定事项时,应该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行政法规以及相关法律等置专项转移支付;保证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开性、公平性以及规范性。

(5)预算更加公开、透明。新《预算法》第14条对“预算公开”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单位等应该及时的向社会公开采购的实际状况,各部门预算、决算以及报表等,必须在经过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批之后二十天内向社会公开,同时新《预算法》第92条明确了“预算公开”的法律责任。新《预算法》第5条将预算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对审计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审计的透明度,过去不被人民群众监督的财政支出,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政府财政支出更加公开与透明。

(6)预算更加完整。新《预算法》第4条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第5条明确规定,财政预算包括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公共预算,并且对上述预算的编制原则、功能、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预算的完整性显著提高。

(7)预算、决算编制更加细致化。新《预算法》强调对预算、决算编制的审查与监督,以此规范财政资金分配与支出行为,新《预算法》第32条明确规定,财政收入包括类、款、项以及目;按照经济性质财政支出包括类和款,按照功能财政支出包括类、款以及项。新《预算法》第37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必须严格按照本法进行分类;新《预算法》第46条明确规定,细化报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的预算草案的内容;新《预算法》第75条明确规定,在进行决算草案编制时,按照经济性质,将一般公共预算编列到款,按照功能,将一般公共预算编列到项。

(8)预算执行更加严肃。新《预算法》第13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单位在不经法定程序的基础上,不能对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进行调整和修改,即经人民达标大会批准的财政支出的唯一依据,重点强调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没有列入预算的不能支出。

三、新《预算法》对财政同级审计的影响分析

(1)新《预算法》的实施,增加了审计内容与范围。新《预算法》第5条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济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公共预算四项内容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增加了审计的内容,并且审计的范围更加广泛。

(2)新《预算法》的实施,增加了审计风险。由于新《预算法》增加了审计的内容,审计范围也更广,增加了审计报告的重要程度,并且审计结果更加公开、透明,这样不仅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还会增加审计工作的责任,上述因素都会增加审计的风险。

(3)新《预算法》的实施,审计结果更加透明、公开。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审计部门,需要对是预算、决算等进行审计监督,并将预算、决算结果、表表以及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向广大群众公开,接收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审计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显著提高。

(4)新《预算法》的实施,加深了审计报告的重要程度。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审计的内容和范围的有所增加,审计结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预算执行、财政收支审计报告能够准确的反映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状况,同时能够为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因此审计报告的重要程度显著加深。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预算法》的制定与实行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方向和改革时期的要求,并且对本级财政预算、同级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本级财政预算执行以及收支审计工作,还有待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单位公共努力。

参考文献:

[1]熊挺.浅议新预算法的变化及对财政同级审计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5,(3):111-113.

财政审计的内容篇10

[关键词]现代政府审计;审计职能;职能定位;职能履行

一、从政府审计的演进看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

1.政府审计起源于会计,政府审计本质外延为查账。审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会计检查的需要而产生的。(刘云,2005)为了保护皇室财产,封建帝王需要把委任给官员贵族的经济事务系统地记录下来,并以最简明的方式向上呈送,会计由此诞生。为了保证会计记录和报告的真实性,又必须对会计进行监督与检查,政府审计的“计”,一般指的就是会计的“计”,政府审计就是审查会计。中国历史上曾将政府审计表述为“听从会计”,古代的政府审计是由会计人员大声朗读会计记录,国家统治者和政府审计官员听取这些记录,进而判断会计记录是否正确。英语audit和法语audition,均源于拉丁语audire(听),在14世纪,英国的审计工程也是通过听取账户记录来进行。

最初的国家财产(财政)规模很小,封建帝王和政府官员以“听从会计”的形式便能达到监督的需要。然而,随着财政规模的扩大,国家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强,导致记录和反映管理活动的会计信息量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由专业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账簿进行详细审查。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查账”,即检查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2.政府审计本质内涵:解除经济责任。审计史学家理查德·布朗(RichardBrown)曾经指出:“审计的起源可追溯到与会计起源相距不远的时代……当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需要某人受托管理他人财产的时候,显然就要求对前者的诚实性进行某种检查”。他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受托责任(经济责任)的问题,并且明确地论述了它与审计的关系。

当政府审计发展到需要监督被审计对象的行为、评价政府官员业绩等内容的时候,政府审计的取证工作就超越了“查账”的范畴,以“查账”解释政府审计的本质已不能全面地概括政府审计的内容,现代人提出“经济责任”的概念,指明了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内涵。经济责任是当财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出现了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时,财产所有者将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管理者而形成的一种委托和受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财产所有者既有监督和审查受托管理者管理财产收支的情况和结果的权利,也有解除受托者经济责任的义务;财产管理者既有要求对其收支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计,以解除其责任的权利,又有忠实地管理受托财产并报告管理结果的义务。经济责任的定义摆脱了“查账”的束缚,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等政府审计的新发展。

3.现代政府审计是民主的产物,“关系协调”是现代政府审计本质属性。近代自然法学家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人人都有自然权利并受到人类理性所演绎出的自然法的尊重。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生活得自由平等,但这种享有却很不稳定,有不断受别人侵犯的威胁。这是因为自然状态缺乏公共的裁判者,当人们受到损害时,得不到理性和有效的救济,于是人们同意通过建立社会契约来组成“公民社会”,即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借助法律来保护和约束人们的自由,保护人们的财产权利。国家的产生基于人们的同意,民众是国家的主权者,政府是实现民意的机构。政府接受民众的委托管理公共事务。当公民以部分权力的让渡和财务资本(税收,土地等)的投入产生国家,公民冀望于政府能勤勉、高效地为他们工作。(张立民、聂新军,2006)

这种现代民主意识对政府审计本质属性的认识产生很大影响。传统的政府审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计体制,监督权逐级向上负责,最后集中到君王一个人,维系着传统政府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一种个人性质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现代政府审计理论认为,社会的主体存在于广大公众,权力存在于社会,所以必然负责于社会,这就决定了现代政府审计对公众乃至全社会负责,因而贯穿于现代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则是一种公共性质的受托责任关系。李金华审计长(2005)就强调,现代政府审计是民主和法治的产物,更是民主和法治的工具。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在法律框架下对政府及公营事业运转的成果和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项专业活动。

二、现代政府审计本质决定现代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有史记载,我国唐代“户部尚书控制国家财政,在财计方面进行全面统治。户部本司编制户籍计账,先依此作出预算,再据此征收赋税;国库则实行分签、分管、分算,凡钱帛之类财物入库于太府寺,其发放持金部签批凭据;凡粮谷之类财物入库于司农寺,其发放须持有仓部签批凭据;各库独立核算,定期上报主管部门审核,其整个核算受制于度之,形成内部监督制度。”封建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财政客观上产生了设立专门审计机构的需要,审计开始从国家监察工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专门机构、专门官员实施的专门职能。

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与政府审计的“查账”行为并行发展,是“查账”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政府审计组织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加以纠正,保证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或正常的轨道上进行。它通常包括三个环节:(1)通过审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真相;(2)以一定的法规或其他既定标准,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合法、有效;(3)督促被审计单位合法、合理、有效地进行经济活动,公允、真实地处理经济业务,反映经济活动情况。

2.经济评价职能。人民大众与政府官员、政府与其隶属行政单位之间存在一种受托责任关系,这是现代政府审计本质属性之一。为了解除他们(它们)之间受托经济责任,必须对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业绩进行评价。我国《审计法》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

政府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指审计组织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客观、公正、权威地评定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和方案等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是否有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有关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是否圆满等。政府审计评价一般包括下列步骤:(1)通过审核、检查,确定需要评价资料的真实性;(2)按照评价目的的要求,确定评价指标,并计算其实际数值;(3)将评价指标的实际数值与事先确定的标准数值进行比较,确定是否存在差异;(4)本着客观、公正、全面积极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

3.民主职能。所谓现代政府审计的民主职能,就是政府审计帮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职能,这是现代民主社会政府审计职能新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政府审计的民主职能表现得更加突出。

按民主制原则,所有政府机构和官员均受人民的委托对公共资金和资源进行管理,政府机构和官员都应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度的约束。对这些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加以监督,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为滥用权力、贪污盗窃和效率低下设置了障碍,满足了使用公共资金必须光明磊落、公正廉洁的要求,并实现了公民负责行使主权的基本权力。但是,在经济监督范畴内,财政监督、税务监督、银行监督、统计监督等部门的监督都是政府自身行为的延伸,从而不具有“独立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除了审计监督以外,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不承担其他业务工作,和被审计单位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这保证了审计的客观、公正的地位。

三、现代政府审计职能履行的方法和内容

(一)现代政府审计职能实现的内容

1.财政财务审计。财政财务审计是政府审计的传统审计内容。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政府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在审计对象上,财务审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在审计方法上,财务审计主要采用的是会计资料的检查法,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调节法、盘点法等;在审计作用上,财务审计主要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合法,保护国家和集体资财的安全完整,其职能是保护性的;在审计标准上,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会计等法令、制度、规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