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十篇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十篇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1:25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1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历史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都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死板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高校的大学生是具有自我学习思考能力的一个群体,所学习的知识也能立即在实践中运用。在历史专业课堂中,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设定一个教学的情节,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相结合。

(二)能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在高校的历史专业学习中,抽象的学习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案例教学法是具有一个严谨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的教学方法,能够将许多历史知识点简单化。在历史专业课堂中,合理的使用教学案例法,将历史直面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中,教师再通过举例与分析两种方式配合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全面的接受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锻炼提高。

(三)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历史的运用,教师通过在历史教学实际操作,让学生自身在课堂中对历史进行讨论、研究与分析,逐渐了解历史。

二、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制定一个适合高校学生的案例结构,只有一个好的案例才能实现有效率的教学。教师编制一份案例素材,使其在大学生的接受范围内。教师必须严格审核素材,使素材具有真实性、针对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的特征,能够满足学生的思维需求。使用这种方式,激发出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把握教学进展

学习历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高校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后,如果不能按照其正常进度的发展,那么案例教学法使用后将会出现冷场或偏离主题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同开展讨论,避免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在课堂进行深入讨论课题时,不能偏离题目的本意,要及时的将偏离的主体扭转回来,走向正题。总而言之,教师与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紧扣历史主题,关注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始终坚持让学生将案例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及时进行总结,明确教学内容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就就会有讨论的环节设定,在课堂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后,教师须用一点时间将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总结是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最后环节,更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最好时机。

三、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历史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案例教学。要在其中运用出恰当的案例,就必须精挑细选,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意义。总的来说,在编写历史案例时,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保证案例的真实性

历史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史记,历史教学中的案例是依据教学要求真实引进的材料,只有真实的历史材料才更具有说服力。所以,高校教师在编写历史案例时,要搜集大量的真实历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合理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真实的案例,在社会发展中才不会显现的突兀,在高校教学中,才能很好的运用。

(二)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

广大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知道,案例教学法是针对高校历史课堂的,所以要编制一个针对高校历史的案例。选取的案例既要反映出历史真实事物的客观规律,还要表达出历史真实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将教学的视野扩大,提高自身的历史感悟性,找寻更多的对高校历史课堂有针对性的案例。

(三)历史案例要具有时代气息

历史随着年代的变化,也会出现各种不同视角的评价。在高校历史课堂学习中,教学案例要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及时的跟上时代的进程。只有具有时代气息的历史案例,才能让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校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有从历史案例中学会关注现实社会的思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明确历史案例为课堂服务理念

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习,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历史案例是为课堂服务的理念。当然,要选取符合历史知识的历史案例,或者是采用数据和图表来叙述历史进程,改变让学生乏味的课堂。历史课堂教学的性质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历史中的事件,明确历史案例为课堂服务的理念。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2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借助问题这一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提不好,不仅不能起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偏离学习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对课堂中的提问原则进行简单分析。

一、兴趣性原则

历史学习并不是索然无味的,相反,历史学习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神秘感和未知感,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势必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调查来看,一些教师依旧没有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仍旧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来教学,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阁楼。其实,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在情境中预设问题,或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都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问题1:(多媒体打出秦朝疆域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秦朝的疆域非常的广大,这个就要归功于秦始皇了。那么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秦始皇以及他的中央集权制度呢?

辩论:正方:秦始皇功大于过;反方:秦始皇过大于功。

辩论过程:……

总结:刚刚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的精彩……总结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扩大了疆域,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3)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但是,也正如刚刚反方同学所说的,秦朝最后还是灭亡了,当然它的灭亡不在于它的这个制度,而是由于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揭竿而起,使秦王朝土崩瓦解。

二、引导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形成知识的构建,因而提问必须具有引导性。首先,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原有基础知识上来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其次,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一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地理解,这样才能让问题变得更加有效。

案例2:儒学的兴起

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

分析:第一个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地位的原因,通过该问题引导,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则要引导学生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客观评价“罢黜百家”。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二是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学生在回答中如果能两方面都能说出来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则要给予提示,最后总结。

三、层次性原则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从导入到探究、从探究到总结、从总结到应用,都遵循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规律,同样的道理,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究中去分析问题、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去探究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要保证问题的层次性,就需对教材内容深入剖析,充分考虑编者意图,结合学生实践,在课堂中设计出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案例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什么时候,主要内容是什么?(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时间和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把握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的要点)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利用导学案来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采用“大问题带小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探究中,还可围绕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决定(改革开放)来提出问题引导。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自开设之日起,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学界和广大一线教师面临着的共同课题。我认为,在高校教学改革的环境下,把案例教学法引入纲要课堂教学中,将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理论,在教师设置的某一情境中讨论观点、体验情感的教学过程。在纲要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意义重大。一方面,纲要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即“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包括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纯粹的理论讲授和照本宣科的历史讲述,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若教师能列举高质量的案例,并让学生主动分析,进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得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的长期而英勇顽强的奋斗。

另一方面,把案例教学法引入纲要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身份较之已往发生了变化,教师由知识的给予者变成教学过程的倡导者、组织协调者、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寻找者。学生在教师悉心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翻阅补充资料,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与传统教学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迥然不同,它通过课前准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撰写报告等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训练学生彼此之间互相配合、团队协作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在思想争辩中大胆质疑、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案例教学法在纲要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纲要课程全书共29万字,分上、中、下三篇,时间跨度较长,包括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今,内容庞杂,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期间的经济状况、政治力量对比、阶级关系变化等都是纲要课程的教学范畴;理论课时量较少,周课时两节。又鉴于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就已在初、高中阶段系统学习过中国历史。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有初步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因此,无论从教材体系还是施教对象来看,对每一历史事件浓墨重彩、详细讲述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受到授课时间的限制,而且违背了纲要课是思想政治课而非历史专业课的课程定位。不少高校采用综述与专题相结合的讲述方法,以达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的教学目的。把案例教学法引入纲要课程教学,也要遵循纲要课程的讲述特点,即明确综述从宏观角度把握史实、专题讲解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做详细分析的特点,精心挑选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法过程的实施,不仅包括教学前精心的准备,而且包括课堂组织讨论、课后总结、撰写报告等环节。

(一)准备阶段

教师要根据每一章、每一节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案例,然后熟悉并研究案情,向学生发放相关资料。案例的取舍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考量,不仅考察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把握是否准确,而且体现了教师的政治修养和学识修养的高低,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敏感度。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一般来说,纲要课程案例的选取语言要精炼,形象生动,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详略得当,同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针对性原则:选择的案例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有现实针对性。如这些年国内的思想和“告别革命”等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着的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时,可选用“我国近代修建铁路始末”的案例,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幻灯片和投影仪在课堂上演示,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修筑铁路缘何困难重重的思考,得出腐朽僵化的封建体制和天朝上国的意识形态是阻碍修路的根本原因的结论,也使学生懂得必须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开放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某一事物、现象客观冷静的表述,向学生提出疑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在课堂上各种观点争锋相对,互相激荡,形成各派观点。不设置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这是案例选择的开放性原则,这一原则为学生的思辨留下足够的空间。

典型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意义,有示范价值。在讲授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为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辱不畏牺牲的英勇事例时,通过描述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生动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和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无形中也增添拥护祖国统一和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的决心。

教师遵循以上原则,在正式上课前两周将案例分发给每位同学,要求课外查阅大量补充资料,并拟写发言提纲。

(二)课堂操作阶段

在一个程序完备的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课堂操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业或者班级划分小组,对案件内容及设置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辩论。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摈弃了以往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崭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毫不干涉。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担任引路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当遇到学生偏离案例主题,信口开河时,教师要作适当提醒。当讨论气氛不热烈,甚至冷场时,教师要及时穿插发言,保证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案例教学的课堂辩论氛围往往十分热烈,在辩论中经常可能出现学生认识模糊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控制辩论的主题和情绪,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积极思考,澄清认识,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完整的认识或正确倾向,帮助学生走向真理”。[1]

处理好课堂讲授和课外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善于处理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学会处理课堂讲授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分配时间。学生从资料搜集,到拟写提纲、前期讨论,再到案例报告的撰写,教师从案例取舍,到批阅学生案例报告,都需课外花费大量时间完成。教师要注意案例教学过程的前后衔接,不可任意中断,避免出现课堂上临时列举案例,学生准备知识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

处理好学术探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纲要课程虽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教学内容,但“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本课程不是历史通识课或者历史专业课,而是一门面向全日制本科生的思想政治课。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是纲要课程的根本属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学术探索精神,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追寻真相,鼓励每一个学生踊跃发言,开展百家争鸣,更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只有通过对重大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阐述,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三个选择’”。教师也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正面引导,关注学生偏激或不成熟的历史观,及时给予评判和纠正。教师在处理学术探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时,“对重大历史问题的阐述必须严格遵循党的历史问题决议,遵循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精神;对历史资料的选择和历史观点的评述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2]

(三)评估总结阶段

教师在讨论结束后,做总结性发言。发言不宜过长,要照顾到能力较强、发言踊跃的学生,也要鼓励因腼腆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生各派观点给予辩证的全面的评价,并布置学生完成案例报告,报告可选择调查报告、论文、表格、散文等形式完成,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现正处于尝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唯有谨慎认真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使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实效性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嵘.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4

   一、      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新课程的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着名学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了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

   2、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传统性的内在要求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许多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仍沿用传统的系统讲授法。主要形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结果抑制了师生交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案例教学法则以学生讨论为中心,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3、适应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在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但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多为大学历史课本的缩写本,内容“繁、难、偏、旧”,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过于强调学科体系,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实际,存在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超越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下发或指定的案例材料,提供学习者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学习者自己经过阅读、研究、分析获得关于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见解后进行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对于讨论过程中有纷争的问题则可以记录下来进行全班讨论,以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同时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己融入到了具体的案例之中,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了历史的情景,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理解了许多难点,实现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二、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

   案例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设计不同的案例。一般而言,案例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模式:实录式案例和条列式案例。实录式案例是根据教育教学事件展开的实际情况,把过程原原本本(当然也可以适当润色)记录下来的一种形式,其中包括陈述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中师生的交流问答及心理活动、动作表情的描写、课堂某一时刻的特殊场境的说明等,最后还要提出一系列供师生讨论分析用的所谓的“案例讨论问题”。条列式案例是依事件所涉及的材料,用“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的顺序组织排列起来的一种形式。其中背景、问题、解决方法通常以“我”的形式叙述,评论部分则以其他教师、研究者向当事者建议或提供多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方式给出。

   具体到历史教学中,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在操作中应包括三个过程:提供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评价。案例的内容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视情况杜撰的,不管真实与否,案例必须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有针对性的,能反映历史现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再次是历史案例的时代性,选择的案例最好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学生不必拘泥于既定的思路,根据自己的体验去领悟,允许存在不同的想法、见解,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历史知识、历史理论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评价是最后的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概括和升华。教师可对案例做出全面总结,指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或对案例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我评价,或启发学生换角度思考,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或者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下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疑问:美国为什么会出兵朝鲜?其它国家如英法比利时等国不仅不反对美国操纵联合国,反而也派兵跟着美国上了朝鲜?这涉及到国际关系的许多知识。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教师作一番理论分析,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干脆避而不谈。结果,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这一历史现象,更谈不上分析把握历史真相。为了使学生能清楚理解美国及其跟随者的本质意图,笔者在教学时引入了博弈论中一个着名案例,叫做“聪明的猪”。

   说一个猪圈里生活着大小两头猪,这两头猪都非常聪明,它们能根据对方的行为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现猪圈的一头装一个食槽,另一头装一个按钮,按一下按钮就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按钮就要付出2个单位猪食的成本,并且成为后一个进食者。若大猪先进食,能吃9个单位,小猪只能吃1个单位;若同时进食,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个单位;若小猪先进食,大猪吃6个单位,小猪吃4个单位。请就两猪的选择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经过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同学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两猪不同行为选择后的支付水平,如下:

   大猪

   按

   等待

   小猪

   按

   等待

   5,1

   4,4

   9,1

   0,0

   (2)   大猪的最优选择是按按钮

   (3)   小猪的最优策略是选择等待,等着搭大猪的便车

   在朝鲜战争的问题上,美国相当于这个案例中的大猪,英法比利时等国相当于小猪。尽管美国知道,由它带头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美国更知道,它不出头就没有人会出头,而且从整体上看美国还是有所得的。跟随国也知道,一旦美国在朝鲜战场上获利,它们也可以“分一勺羹”,但这“一勺羹”又还不值得它们去按发动侵略朝鲜的按钮,所以它们不会反对美国充当“老大”,因为他们也乐得“搭便车”。即使朝鲜人民以后算帐,有美国这个“大猪”顶着,它们不过是“小猪”。

   由此,还有一个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美国为什么喜欢搞霸权,而西方其它国家却愿意充当美国的“跟随者”?其实美国人也很清楚,搞霸权需要付出代价。但由于涉及到美国的利益很大,大到扣除代价后还有剩余,所以它还是要搞霸权;而其它国家知道,可以从美国的霸权行径中得到一定的好处,但这种好处还没有大到超过亲自去搞霸权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也就默认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三、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案例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1、选案例是关键。

   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案例内容上,应是经过筛选、提炼,有鲜明的主题,能够起示范作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又必须是“整体的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反映出与此有关的历史知识的全貌,能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的效果;在教学观上,应注重三个统一,即“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需要,精选案例,科学地使用。要研究本学科那些章节可以运用案例教学,运用什么案例进行教学,从而避免案例教学的随意性、自发性、不系统、不规范的局面,也可以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地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问题出现,使案例教学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3、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导学案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0

导学案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编写教学目标、方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导学案侧重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置,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目前,如何将导学案有效地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更加深入了解并掌握导学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精髓,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一、设计并编写导学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导学案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导学案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这是应用此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我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纲要来设计导学内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也不应仅局限于历史教材,要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综合分析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等,设计综合的导学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学设计编写,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者,设计的导学内容要遵循学生在学习的主置,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借助导学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学习。

例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教师的导学案就应当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编写。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些关于八国历史的资料,融入导学案的编写中,在课堂上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拓宽视野延伸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在课本内容里,教师在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及延伸,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以“南京大屠杀”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编写学习心得,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了解我国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以此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明白:一方面,日本侵华很残酷;另一方面,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开展教学,既能教会学生进行思考,又能提高学生思维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

三、创设问题情境,塑造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思考问题。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质疑,就往往会想方设法去证实问题的正确与否,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学案的内容中对学生提一些问题:“和港澳问题两者间的性质是否相同?”“我国恢复了港澳是因为什么?”“为什么和平统一两岸才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教师通过创建历史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阅历史资料、分析我国国情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自主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应当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学相长。在导学案学习当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是十分重要,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加以解决。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6

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凌源市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要进行教学反思的要求,并作为业务检查的重点。正因如此,实验中学几年来培养了一批能力过硬,专业素质强的青年教师。本文仅就历史学科进行剖析。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比如,传统的历史教学将历史视为“记忆型”而菲“思考型”的科目。因此,讲述、板书、念课文与抄笔记,构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长期形成的这种“教师灌输,学生记诵”的教学基本模式,使得大多数学生感到历史是“最无用又无趣”的科目。而现代历史教学理论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学生不应只学习那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程序性”的知识。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以及批判与诠释的基本史学方法。“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历史赋予人类的智慧。教学反思正是通过对教师的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教学反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阅读中搜集书面案例。我国各地都有一些优秀历史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在搜集和总结的过程中,总结得失,并不断的形成经验或理论继而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揣摩。

第二,观摩与讨论。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讨论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组内听评课和组内示范课活动。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教师不能直言不讳,只言优,不言劣。所以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案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40-02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案教学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青睐。在教师们编写教案的时候,他们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编写一份学案来指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学案编写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高中历史学案的常见误区

1.学案的制定过于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历史学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把学案看作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进行启发讲解的的方案,甚至一些教师把学案写成了教案,而没有真正的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学案的栏目设置过于混乱,无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的,不能引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思考,更无法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虽然教师对知识重点早已稔熟于心,可是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并不了解,需要通过详细的规划,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具体的学习措施才能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记住新知识,直至融会贯通。举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在教案中教师会侧重启发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而突破重点、难点;而学案中我们则应该侧重资本主义在英国确立的背景,形成的特点,以及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2.知识体系不够清晰

学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预习、自学,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工具。可是一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罗列出大量的内容,混乱庞杂,使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历史学案基本与历史教辅无异,根本无法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辅书籍的不足之处,帮助梳理知识网络,尽管学案有类似于教辅书籍的讲解教学目标,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把学案与教辅资料等同起来。学案应当对教辅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辅,学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比起教辅没有那么全面,但却有教辅无法实现的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学案与教辅材料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查缺补漏,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我们就要在学案中补充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等问题。

3.学案结构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案有其固定的编写模式。基本上大多数学案都是分成了教学目标、重点分析、课前预习、知识点回顾、提出问题等几大部分。教师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思路,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在学案设计上除了按照以往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强调课程重点,强化已有知识框架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其次,要注意学案题目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像教辅材料一样以题量和覆盖面取胜,一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学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学案的编写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它要有一定的章法,但又不能过于教条、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精益求精,编写出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学案。

二、对于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案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案编写思路

要明确,教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发挥,编写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具体地、详细地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使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2.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建立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盘根错节,可谓相当复杂,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构架,很难使学生彻底弄通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知识体系尽量编写的简单明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节课学习主要掌握哪几个重要的大框,进而在继续学习时不断向里面增加内容,使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3.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应注重学案设计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案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于死板、枯燥的学案与教辅材料一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继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教师要做好学案的跟踪、检查工作

尽管教师们都有认真准备学案,但是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却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因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学习。教师应该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示进行预习和复习,养成学生先预习再听课的好习惯。

三、结论

历史学案是历史教师编写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好的历史学案给学生课下预习、查缺补漏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份好的历史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的目标、学习计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因此,认清历史学案中的常见误区,并做出改正对完善历史教学,对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案例教学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20-01

1选择案例研究教学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善于总结典型案例,加强案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本次案例研究是一次关于校本课程的高中综合探究课,在校本课程中体现高中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以地方特色为依托,融合地方史,以加强学生的熟悉度和研究兴趣,从而进一步树立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依据具体的学生学情和地方实情,以研究案例为契机寻找科学的方式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1)选择案例研究主题。根据各种实际需要,本案例选择的探究内容是《地方人物记——李贽》。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求史论结合,通过文字、图片、影像、文物等形式用史实、史料来说话,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史料,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史料来解释历史现象。在本案例中,将就如何收集材料,运用材料,调用有效材料,分析理解材料,辨别比较材料,总结归纳提炼观点等方面来加强历史综合探究课的趣味与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课堂有效性。

选择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一方面李贽的一生丰富多彩、迭荡起伏,可供查寻的史料极其丰富,网络,报刊、书籍上都有介绍,易于学生收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泉州地区的历史人物,可能会比较感兴趣,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家乡人文风貌的认识。

(2)在收集资料的初期,经过教师引导,在学生详细感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中关于李贽的介绍和评述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有专题地去进一步收集资料。在收集史料过程中把关于李贽的研究分成几个主题:李贽的生平,李贽的成长,李贽的思想,李贽的学术影响等,也可结合李贽的一些趣闻轶事来更全面的认识李贽丰富的内涵等。因此,大家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结合成组,各小组都确定了自己的主题,组内分工合作,使收集资料工作进入了正规。

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报刊、书籍,又有因特网,也实地走访。同时大家对信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信息的丰富,更要求信息的特色,所收集资料涉及的内容,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料。

(3)面对收集到的大量材料,如何处理,是学生要面对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强调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处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有自己的观点。例如:有的小组在介绍李贽的思想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的去图书馆查阅李贽的代表作《焚书》《藏书》等,以此来更好的把握李贽的思想观点,同事也要求学生在查阅原著的同时能不时的请教语文老师关于古文的阅读与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各方面的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能把史料的重点、自己的观点,用不同的颜色标了出来,使大家一目了然。有一组同学,在各个分组收集整理了各方面文字、图表、视频等资料之后,着手进行史料的分析甄别和评述。其中关于李贽之所以自称为异端,以及李贽被封建卫道士迫害等做了非常详细的评述,从而加强了对李贽这个非常有特色的历史人物的立体认识,并更好的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明清时期批判君主专制和抨击程朱理学的相关内容,由此也更好的认识李贽思想观点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4)最后对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组织材料后得到的探究成果,通过互相展示、交流,使全班同学对李贽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各小组把探究成果用文字归纳图片穿插的方式制作,形成了既突出主题,又各具特色的专题。在全班交流时,各小组的主题、内容、观点等胸有成竹,介绍时,个个投入,表现不凡,有的生动诙谐,有的慷慨激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展示李贽的生平和思想精髓的材料中,也以详实的文字、图片资料展示了古老的泉州港繁荣的海外贸易和泉州地区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与爱乡乐土的情感。

(5)教学效果本案例的实施,取得了比传统的教学形式多的多的效果。

首先,由于上课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其中,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增强了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感受和体验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规范,并且感悟到应如何发掘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的探究、建构知识。

其次,学生开始体会到如何根据需要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网络搜索、软件操作等为学习目的服务,对自己所不熟悉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自己探索或互相交流去领会和掌握,并真正成为改进自己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

第三,由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始终以小组形式完成,而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又是全班各小组合作下形成的,因此,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初步认识了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所起的作用和集体融合的关系,班组的实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体现出来。

2教后的反思与启示

本节课李贽的生平为线索,串联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如程朱理学、李贽的异端思想等,把史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全面,真实的了解历史,培养他们求真的史学意识,训练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9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很明显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尤为重要,正如刘先生所说“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2](p.49)。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先决条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再好的教学目标都没法实现,设计再好的过程也很难实施。

   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所经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历史又是学科中的“副课”,不可能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正如刘先生所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2](p.48);此外,中学生本身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限,没法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研究,选择的问题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

   聂幼犁教授在点评“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这一案例时曾谈到,“课题深浅难易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他批评说:“‘太平天国是促进还是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这些学生来说,不是‘也许过于专业化’,而是太专业化了,是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所不能及的。致使辩论中,无论是选择与诠释史料,使用与理解观点,还是论证自己或者反驳他人,问题与错误多多。”[3]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不能选择过大、过难的问题。

   刘先生谈到了“问题不能缺乏层次性”,这一点也相当重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1]。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选择适合的问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有适当的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却只能降低难度。如在“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这一案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是上海市某重点中学中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如阅读史料能力、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力等)”[4],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选择了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学校是地处上海市郊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学历水平大体属于中等”,又“由于南北战争、林肯的知名度较高,学生对南北战争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5],教师选择了“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这个相对简单的案例,而且,教师不是采用让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而是自己一步步呈现资料,让学生阅读史料,从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神入”历史的能力。

   此外,笔者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选择还应该因地制宜,发掘资源。“研究性学习选择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1]。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教师可充分利用。

   利用地方资源选定研究问题的案例也很多,“嘉善田歌”很典型。教师在选定问题时,正赶上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参与研究的学生又刚好是在西塘身边长大的,“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乡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都想为保护这份历史遗产做些什么[6]。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基本上都反对由教师指定的方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不应该像学科教学那样由教师主宰”,“学生更为强调课堂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确定,而教师和家长则更多地主张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7]。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必须认识到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直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呢?刘先生说,“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审视历史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伤害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们研究解决”。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更加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2](p.49)(笔者认为,刘先生这里说的“贴近教材内容”不一定合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材的束缚)。

   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确实很重要。如在“火烧曹宅对不对”这一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学生烧人家房子是违法的”的质疑以后,教师及时抓住了火花,并没有放任自己的学生,提出“从当时的法制环境怎样看待火烧曹宅?”等三个问题[8],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不至于过大、过难,为学生打开了积极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没有放弃“引导”。在这个案例中,明显体现了教师对问题进行加工、提炼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苏海亚(1980-),女,浙江海宁人。200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系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历史教学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2]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反思[J].历史教学,2005,(1).

   [3]聂幼犁.以“太平天国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4).

   [4]韩春玲,聂幼犁.以“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4,(1).

   [5]陆建国.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J].历史教学,2004,(10).

   [6]杨浙东,戴加平,聂幼犁.“以<嘉善田歌>为例,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2003,(12).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目标

导学案,是指教师在拟订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拟订出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可以说高中历史导学案反应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全部教学思路。那么高中历史导学案与教案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的概念

高中历史教案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而导学案强调的是教师要拟订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于是,实际上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框架,是学生了解教师意图的桥梁。

二、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方法

1.应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握住第一个导学要点――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可能有历史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我写教案时,也需要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那么导学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和教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明晰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历史教师本身明晰教学目标,而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

比如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如果教师应用导学案的方法设计的教学,就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设计要点:第一,教师不光要自己明白这次教学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明晰这次的教学目标,该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概念。第二,教师必须要了解用怎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大刀王五》电影的片段,片段中会播放康有为及梁起启为光绪帝剖析时弊,提出变法的片段。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历史概念,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历史结论。比如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经过、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等。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明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

2.应用导学案定向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中的学生有时不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学习经验有限的缘故,为了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高中历史导学案要求教师把突破教学难点作为课堂设计的关键,要求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依然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导学案中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存在的原因、提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比如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用多种角度去分析的历史事件。在封建统治的末期,的思想有其先进性,它是结合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一次变化;然而它又有其局限性,因为实施变法的人没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没有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变法策略,所以这套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的失败给予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它可以应用多元化的角度剖析,所以它是该教学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可以用开辩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导学案设计中剖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这些教学内容是重点、难点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3.应明导学生明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要明析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教师必须要明了该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哪些情感、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教师的设计必须是把导学案设计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具有定向引导性的。比如教师要了解开展辩论会辩论的主题,要求学生能过辩论掌握相关的历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由于爱国情感,康有为、梁起超等知识分子在危难的时候开始,六君子更为了唤起民众觉醒付出生命的代价;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展现自己的观点、用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强化观点、学会应用历史史实来强化观点的说服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教学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评价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结合以后,要反思导学案设计,找出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始反省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反应了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着手反省导学案设计是否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要点、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要点、是否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发现导学案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可延用该次的教学经验;反之,教师就要调整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