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主要考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1:54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1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2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74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在此,笔者从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初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属于传统的“副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不受重视被轻视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中考导向有误:中考作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更作为初中升入高中的入学考试对于初中各科的教与学具有很强指导性,但在陕西省的中考中,历史与思想品德属于开卷考试,这就导致历史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与学都处在被轻视的地位。

(2)师资力量有限:初中阶段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是非专业教师,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划书”、“背”为主要教学手段,缺少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失去学习兴趣,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也只是暂时应付考试。

(3)学生及家长态度有误:大部分初中学生及家长认为“数、理、化需要长期思考;语文、英语需要平时苦劳,历史即使用功夜是徒劳。”考历史就是考背书,更何况是翻书?每次历史考试,我们不妨做个简单分析:得分率基本在70%左右,有时甚至只有60%,这样的得分率甚至还不及所谓的实用学科。男生的得分率远比女生高,而态度上,女生自觉性远比男生高。其实历史不光要靠平时的苦劳,更需开动大脑。历史考试并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点线面的集合,更是要有透过历史现象,观察历史本质的洞察力。中考范围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包罗万象。背书只是学好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上在开放性考试的情势之下,又有几分能从书本当中直接“翻到”呢。一场考试也只有60分钟,三十条选择题,还有几条材料分析,即使是阅读一遍试卷,也要不少时间,要想翻书,总共6本,没有一点基础,无从下手,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有书不如无书,考时翻书不如平时背书。

2.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极差:由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历史基础几乎为零。以我所教的重点班为例:学生65人,在高中第一节历史课上,能够准确说出中国古代王朝顺序的仅有5人,比例仅为7.7%。

(2)高考考查难度较大:近年来,历史高考突出能力考查,但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以2011年高考为例,陕西省文综试题中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考查难度明显高于政治和地理。

(3)学生解题能力差。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2.形成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3.提问的艺术;4.课堂中的“静”与“动”;5.有效的合作学习;6.引导探究的艺术;7.关注学困生的艺术;8.把握时机,生成美妙的“意料之外”;9.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10.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11.把握好教学形式的“度”;12.即时了解学情的艺术;13.因学定教,不受备课的束缚;14.让信息在“生――生”之间流动、提升;15.轻拨巧点的艺术;16.45分钟也要“一张一弛”;17.把学生激到“愤”“悱”的状态;18.课堂激励的艺术;19.问题的解决与生成;20.引入课外知识的艺术;21.培养学习习惯的艺术;22.当教师被难住的时候;23.潜移默化,教学生做人;24.真性情的教师才是道德的教师;25.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衔接教学的概念

教学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指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学衔接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想进步,即关系到历史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历史教学的衔接做法是多样的,如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整合教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活用课程资源采取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也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情,创新教法,寻求突破,做好知识的衔接、教学的衔接。

四、提高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3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创新初中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创新初中历史教学观念

新课改观念下,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能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观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历史教学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中国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华东师范大学版本《中国历史》初二年级上学期的《中日甲午战争》时,教师先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会衰亡,在这个时期清政府有哪些重要的举措?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图像展示解说,让学生充分了解这段历史,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师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育。

二、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新课改观念下,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历史学习内容和生活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将社会生活和历史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客观角度出发理性地分析历史、尊重历史,利用历史指导生活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华东师范大学版本《中国历史》初二年级下学期的《新中国的建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自己了解的革命故事,一些革命领袖的生活故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些革命先驱的伟大,我们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驱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党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也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最终我们实现了独立和解放,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宝贵经验和失败教训,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指导生活实践活动。

新课改观念下,我们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推动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仁杰.创新教学,减负增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尝试[J].考试周刊,2010(24).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4

随着教学现状不断地发展、改革和创新,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可是,最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成绩在中考比例中总是变化无常,作为历史老师,我们不得不努力地去适应现行的教学现状。以下是我个人对初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和分析,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变化与改革。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初中历史课程在我州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先是把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初一、初二历史老师匆匆忙忙地给学生上完课程就等待初三会考,那时候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应付心理,反正会考及格就行了,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后来又在初中阶段取消会考,把历史改为县统考科目,而且把历史老师的教学成绩放在全县排名,但只是教到初二就结束了,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种状况持续不久,历史又恢复了县统考,历史老师和学生又开始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经过这些反反复复的变化,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科目只有通过考试,老师和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2.在初中,历史教学得不到重视。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主观上把所学科目分为了主科和副科,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打心底排斥副科,重视主科。学生们把学习时间大都花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科上。正是觉得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在安排课程上时间也较少,有的学校每周甚至才有两节历史课。课时量少且不说,而且几乎都是把历史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节,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两节课教学效果很不好。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考试成绩就会不太理想,渐渐地,部分学生就放弃历史学科。老师们应该能够意识到,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是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各个学校、各位老师要高度重视它,改变历史是“副科”这样的不正常定位。

3.不懂历史的老师在教初中历史。非专业历史老师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知识连贯不起,掌握的史实不多,知识讲解不到位,很多时候连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在教学中只是念完课本一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学。这种教学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可是,即使学生乏味了,不喜欢历史,这部分老师还总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们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想给自己充电。再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历史专业,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学校应该让这些具有历史思想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与科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历史学得好对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都有很大帮助。

4.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滞后。当前,特别是农村初中仍广泛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按照先划重难点、然后背诵的教学方式,很少真正根据教学内容传道、授业和解惑。

二、高效历史教学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对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能壮志,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由于学习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很多学生对历史学习都感到比较乏闷,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所以,要想提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能有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老师要营造相应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世界中。在将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比如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中鸦片战争一节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从网上下载一些视频资料在课堂上组织观看,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辅助课本,与课本进行融合。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课本教材,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历史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的要求很高,不要仅仅依赖课堂上老师讲的那一点知识,是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节中,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回答,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历史事件的印象,从而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设立课堂教学讨论的策略

在历史课堂上设立讨论的环节,要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教材中不懂的问题和疑难,由学生经过讨论后能够摸清问题的最终脉络,能够让学生之间的观点和思想得到共享。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课堂讨论时,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拔,也要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讨论后学生的答案,老师可以进行评价,选出比较优秀的答案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初中历史来说,要把老师、学生与课堂三者之间进行相应的联系,从老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课堂上讨论互动的环节对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提升,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23-01

由于中考中历史所占比重不大,并且许多历史教师在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不够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造成当前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历史学习。而在实际生活中,历史学习对一个人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更有价值的历史学习体验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知道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及技能,更是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最终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平时的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更形象的历史

在初中时期,学生理论上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却感觉学生缺乏相关学习动力,甚至有不少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感觉到厌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可以归纳到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这一点。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呢?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1、采取适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原貌,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形象、具体的历史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幻灯片、投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这样子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加轻松地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所以能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的创新,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也可以如此的轻松有趣。首先笔者列举一些常见的活动形式。比如,组织同学们开展历史辩论会,开展历史大讲堂,进行相关历史主题的研讨会,参加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考察本地的历史遗址,编演历史剧,编辑历史题材的报刊或者板报。通过此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全方位系统地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无穷魅力,体会到历史的独特韵味,最后培养起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历史教学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更全面的历史

在此,笔者粗略地把身边常见的教学资源分为三大类型。一种是平时经常接触得比较多的书本教学资源;一种是较为特殊的音乐、影视教学资源;最后一种则是教学中利用得最少的现实生活资源。

1、首先来谈谈书本教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很善于利用课本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但是不论是关于书本资源挖掘的深度或者是其广度,我们所做的都远远不够的。下面笔者就到底应该如何挖掘书本资源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地图册、彩图、历史挂图等形象化得教学资源。这样子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容易被理解。如在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指导学生们观察教科书上的《时局图》。

2、音乐影视资源。音乐可以调动人的情感,安抚人们的心灵。并且音乐以及影视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如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南泥湾》、《松花江上》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此类教学资源。这样子的教学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是可以让学生们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最后达到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目标。

3、现实生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多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焦点事件,从时展出发,努力做到以相关历史知识去阐发这个事件的内涵,并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个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地解剖。如以前一段媒体上很热门的关于争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地”这一事件为例,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最后让学生自己做出判断。通过此类方法,学生不仅能运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对重大历史事件或者当今重大事件的分析能力,更是可以让自己尝试去独立思考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培养起知识历史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最终完成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提升。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师资配备与教学投入不足,影响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一是专业师资配备不足。在许多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是兼职或是“半路出家”,真正历史专业毕业的非常少。有些学校还安排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任教,这也是师资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将有效的财力首先运用于所谓的“主科”上面,对历史这样的“副科”投入不足,如虽然许多学校配备了多媒体,但历史教学课件却不足。三是教学时间安排不足。虽然在课程表上面历史教学时间是充足的,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学课时没有保障,如期中、期末考试等时期,历史教学通常会被“潜规则”,将教学课时让给“主科”复习,甚至历史考试也被取消。

2.理念创新与教学改革不深,影响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一是教育理念陈旧。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足,“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二是教学设备陈旧。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并没有将多媒体设备充分运用起来,有的图省事,不愿意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课件,有的对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掌握不足,导致历史教学手段落后。三是教育模式陈旧。有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低下,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3.考核机制与教学评价不新,影响历史教学成效提升。一是考核方式过于片面。现行的历史教学评价通常采用“一张试卷论英雄”的方式,只体现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没有作出客观的评价。二是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考核注重检查学生知识性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的历史能力发展状况兼顾较少。三是激励作用不够明显。考核评价除了要客观反映学生历史学习状况之外,还要发挥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之中,但现行的“一刀切”考试模式无法充分体现这一点要求。

二、突破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保障历史教学深入开展。一是注重师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历史师资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半路出家”的历史教师,要通过脱产培训、业务研讨、交流观摩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要发挥好中心校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大面积提升历史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基础。二是加大教学投入。学校在购置教学设备时,要将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同等考虑,将历史教学所需的教学硬软件一同编制预算,可以分期分步购置。学校要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学投入方面的扶持,同时还要倡导教师自制教学软件等,改善历史教学条件。三是严格教学常规。对于以往在教学中出现的挤占历史教学时间的行为,应当坚决禁止,严格执行课时安排,决不允许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挤占历史教学课时,即使因特殊情况占用的也要在过后弥补相同课时数。

2.加大创新力度,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一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可以增加丰富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生动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教学成效。如教学《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选取与此相关的影音资料,截取其中精彩片段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通过影音生动演示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增加拓展信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开展自主探究教学。开展自主探究教学是当前许多学科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体现学习主体地位。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最主要应该抓住三个重点环节: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整理提炼。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定预习题纲,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活动,对教学内容的背景资料进行事先搜集,将一些基础概念解决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整理归纳出来,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在课内探究环节,教师要在结合学生预习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制定一组探究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还对学生进行难点问题的思维点拨,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整理提炼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成果的交流与讨论、点拨活动,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三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除了将教学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之上外,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到相关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都是增强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教师也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拓展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便意味着初中历史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提升。初中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历史的学习对于w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准确掌握的历史知识,产生历史兴趣都尤为重要,而历史同时也是一门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学好历史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三观的正确养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破除旧有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弊端,尝试实践新的历史教学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将针对这两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是“副科”观念的影响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主科,其他的像历史、政治等学科只能往后放,放在了副科的位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在考试中,语数外这三科单门学科总分要超过政史地这些学科的单科成绩总分,也就是说,主科在最后总成绩中占的比重稍微大一些,所以,与之相应的,学校在安排课时也会适当的匀出一些时间给主科,对于主科的教学相对来说也更加重视。

受此影响,对于历史等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思想上都略显松懈,甚至更有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政治等这些科目主观性比较大,答案也比较固定,考试前随便背背,考试的时候随便写写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平时上课便更加不认真听讲了。长期对历史学习的懈怠,使得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深入历史,探寻其中所蕴含的魅力和奥妙,在不得不应付考试的压力下进行机械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境和心态之下更不要谈论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各种因素相互积累、影响,最后导致了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效果的不好。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大都单一,在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大段口述或摆在ppt上让学生自行消化理解,这样使得再壮观再惊心动魄的场景都失去了吸引力,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将相应的知识点指出或解释,貌似称职的完成了一个教师的“任务”,但是在此之中,几乎没有关注学生感兴趣与否和接受程度,只是单方面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去死记硬背。然而当学生面对大量枯燥的知识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厌烦心理,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充分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只是文字表面浅显的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和它如今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现实意义。对历史的误解使得学生形成了一个较为片面的历史观,无法真正意识到历史在我们现今及未来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初中时期对历史留下的阴影很可能使学生在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上忽略历史这条可行之路。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策略探讨

(一)端正学校、教师的历史教学态度

首先,历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首先要自上而下从端正思想做起。尽管在考试之中,历史等“副科”成绩占的比重较小,但我们不能以此忽视这些科目的教学,每一门学科的开设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描述,其中更蕴含着当今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指点和启示。只有通过加强对初中生的历史教育才能让他们更好了解历史,更好的肩负起祖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更好的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历史教育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是每位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意识到和重视的,只有学校和老师充分关注了,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扭转学生对于历史松懈的态度,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二)拓展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教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引用播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在ppt展示的过程中要避免大段知识的堆砌,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概括知识重点并辅以合适的历史图片,增加真实感,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感受当时历史的真实状况。除了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外,还可以用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同学们真正的融入到历史中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取重要的历史史实,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人物,真实的还原当时境况,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和切实的接触历史,发现其中魅力,增加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在旧有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一直保持相对严肃的气氛,较为压抑,并且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学生在这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被迫学习背诵看起来比较枯燥的知识,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往往事倍功半。为了更好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因此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大胆尝试将学习的主导性放给学生,同时进行正确和必要的指导,还可以利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讨。较为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价值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三、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