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小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2:32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古诗教学;融合美术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古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一看到古诗就头晕眼花,全然提不起兴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积极影响,是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的研究,是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那么,究竟有哪些策略能有效提升古诗教学质量呢?

一、融合现代教育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能不能玩转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等新型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基于这一教学形势,小学语文古诗课堂非常有必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声、光、色、形等技术优势,有助于唤醒学生多感官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几幅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图片,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展示,学生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江南好》这三首古诗词所描写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这样再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就容易得多。

二、融合美术课程理念

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含蓄性和精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古诗词独有的意境美特点。“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意境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对象之一,纵观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古诗词,无一不体现了意境美这一重要特征:《静夜思》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之境;《春晓》当中描绘静谧的雨夜,沙沙声响下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村居》营造的一幅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而安适的田园之境等等,都以最简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古诗意境之美。

只有真正领略诗歌的意境之美,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文化的精髓,实现语文学科审美的教育目标。开展小学古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美术课程,鼓励学生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用笔绘制出来,提高对意境美的认识。

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所见》时,笔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有限,一味采取填式教学,恐怕无法促使他们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于是笔者便要求他们用图画的方式表达自己欣赏这首古诗的感受。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正是想象力丰富,表达欲望强烈的时期,一听要画画,一个个都拿出画笔,认真思考起来。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牧童放牛图,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夏蝉鸣叫图,还有的学生画了一幅夏日秀景图……每个人都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解释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看法,意境美这一教学目标不知不觉间有效达成。

三、融合经典故事元素

针对“你为什么害怕学古诗”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答案集中表现为:古诗没意思,没有故事书好看,还特别难懂,不想学,不愿意学。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没有学生不喜欢听故事,用典是古诗词重要的文学特征之一,教师应当尝试从古诗中的故事这一角度进行切入,融合故事元素实施古诗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语文知识。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乞巧》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讲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时,教师可以插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李商隐《嫦娥》这首古诗过程中,讲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两句时,可以讲解嫦娥奔月的故事。除了诗歌当中涉及的典故之外,教师还可以从作者入手,挖掘古诗创作背后的人物轶事,带领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杨万里的生平做一简单介绍,例如以杨万里与诚斋这一事迹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顺利开展教学。

没有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将故事与古诗教学相互结合,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古诗当中的故事元素,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教育形势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除了本文提到的这三种教学策略之外,还有很多新型的教学理论。教师必须革新语文教学理念,紧跟新课改潮流,汲取他人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促使古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2

我国古典散文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古诗一样在古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大散文家,汉代的杨雄、司马迁、张衡、贾谊,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陶渊明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等等,这些人在古代散文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早在秦汉时期散文就开始形成了,并产生叙事以及议论两种形式。到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哲理政论等等形式的散文体层出不穷,散文家也是数不胜数。唐宋年间散文到了一个更加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描写景物进而来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散文作品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等等。到了明朝,又出现了市井民众所喜爱的适情作品。我们现代的散文都是以古代的散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虽然格式上没有以前没那么严格,但是,在散文的形式上大都和古代散文相似。现代的散文依旧和古代散文一样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至真。现代散文有时为了读得更加流畅也会力求押韵,这都是古代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现代文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和继承,摒去了格式的枷锁,继承了其优美的语言和特有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现在的散文。

二、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深远影响

在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几个表现中,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诸如鲁迅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讽刺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可以说时时可见。在《故事新编》这部小说中,鲁迅应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以及古代神话,也就对古典小说因素的借鉴。同时,鲁迅的小说还有一个行文简洁的特点,这也是对传神写意的良好借鉴。在鲁迅之后,便出现了诸如郁达夫、孙犁等抒情小说家。这些抒情小说作品在对传统诗歌抒情特点继承的基础上,更具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出自郁达夫之手的小说《采石矶》,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同时还有《迟桂花》等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意境。此外,还有一批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小说家,他们通常更加注重小说的故事,不论是小说结构,还是小说语言,甚至是小说的表现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结构、语言,以及方式等。诸如出自赵树理之手的《登记》以及《小二黑结婚》等都对白描手法进行了集中的应用,对于小说故事性的特别强调,而且还在道具运用等方面对古典小说进行了一定的借鉴,这样的白描方法与话本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中,还有一个分支就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通常采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形式与叙事方法,诸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李涵秋的《广陵潮》以及不肖生的《近代狭义英雄传》等等。

三、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

与前面叙述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相比较,现代话剧与古典戏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但是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存在的,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还是得到了充分体现的。我国现代从事于戏剧舞蹈创作的优秀剧作家大都非常重视古典戏剧创作的经验,吸取古典戏剧的精华。诸如曹禺的《雷雨》,整个戏剧的情节非常符合大众的胃口,曲折的情节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尤其是大众对于故事性情节的欣赏习惯。整个剧目通过对戏剧冲突进行全面精心的安排,将整个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推向了剧目的高潮阶段,广大观众的心弦被紧紧地扣住了。与此同时,我国的古典戏剧在情景交融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于词句的写作更是备加注意。在戏剧中的诗词,通常都是抒情诗,意蕴深厚。而在我国的现代话剧中往往正是缺乏这样的诗意浓厚的作品,诸如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家》等。在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新歌剧同样也对古典戏剧的一些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白毛女》,曲折变化的戏剧情节,可读性强的故事,同时在整个剧目的结构上更是对古典戏剧的写意方法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运用,此外在音乐的形式方面,也在很多情节中与民歌、戏曲的一些素材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在延安进行旧剧改革时期,曾经涌现出了《逼上梁山》等著名的新编历史剧,这些剧目均是古典戏剧的演变与发展,是现代戏剧家对古典戏剧的创新与改革。

四、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内容上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除了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以外,还有就是主题内容上的影响。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在主题内容方面也对现代文学造成了很深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经常表现出来的突出主题,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再如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闻一多,以及郭沫若等的作品,都将前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诸多内容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实际苦难,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诸如艾青和鲁迅的作品,都对《诗经》中的风雅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同时还有《诗经》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应用。《诗经》通过现实主义传统将下层人民群众的辛苦劳作,以及百姓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充分地反映出来,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以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为艾青的代表作品,都将现实主义体现出来,表达出下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政府救治的渴望。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3

传统医学主要是中医学和中药学,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中药学的主要内容有栽培炮制学说、药性机理学说、方剂学与配伍学说等。网络小说对于这些传统医学文化内容的运用与描述,分布于多种小说类型的作品之中,其描述的形态也是多样化的。当前影响较大的几个文学网站都有热门作品排行榜(含各种类型小说的分榜),通过对排行榜中涉及传统医学文化的小说作品进行阅读考察,可以将其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医学题材网络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专以医学为题材的网络小说,多以医生为主角,如《大唐小郎中》、《大国医》、《天才医生》、《极品医生》、《医道官途》、《医统江山》等等。其中一部分以中医医生为主角,以医学为主要情节素材,如《大国医》,以一名古代国医的成长为线索,主要描写了其学医、行医、医学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故事,汇聚了大量传统医学素材,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识深刻。还有一部分以中医医 生或西医医生为主角,但故事情节的重心并不在医学,而仅仅以医学素材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叙事元素,如《医道官途》,主角是一名古代名医灵魂穿越到现代,附身成为一名现代医学实习生,而且保留了其古代的医术与武功。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不是行医,而是主角投身仕途、腾挪官场、奋斗升迁的经历,医术只是其中的叙事元素,有时还是情节的关节所在,但不是故事叙述的重心。不过,其中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与态度,也反映并影响着当下青少年读者的传统医学文化观念。

二是穿越与架空等历史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描述:这部分网络小说的主角人物不是医生,故事题材不是医学,情节重心不在医学,只是偶尔涉及到医学的内容,但也包含了对传统医学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如《大宋宰执》等,写现代人灵魂穿越到古代,附着在古人身上,通过读书、科举,跻身于高官阶层。其中,有利用记忆中的现代医学常识,如消毒、手术缝合等知识,针对古代传统医学的不足,解决医疗问题。并将现代医院模式和管理制度,引入古代军队当中,建立了军队野战医院,对传统医疗制度作了改进。还有一部分作品,如 《寒门状元》等,主角灵魂穿越到古代人身体中,也会遇到医学问题。但他不是以西医知识补古代中医之不足,而是以现代整理完 备的中医典籍,去弥补古代中医医书传承的封闭与断续;以现代中医的全面眼光与理论认识,去纠正古代中医的个人局限。这些描述,体现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医学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三是玄幻小说与修仙小说对传统医学文化的借用:这几类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传统医学文化的内容,而是借用传统医学的理论框架,用来构建小说自己的叙事要素体系。如 《斗破苍穹》、《最强弃少》、《造化之门》 等玄幻小 说,《飘 渺之旅》、《凡 人修仙传》、《仙逆》等修仙小说,都借用中药学中的药性学说、配伍理论,以及与中医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道教丹药理论,构建了小说中庞大、多样、完整的丹药叙事体系,虽然没有中药学的科学与实证,却以想象虚构的方式,反映了对于传统医学文化的另类认识。这些小说还借用了 中医的精气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观念,构建了修炼气功、玄功等功法升级体系,成为支撑此类小说叙事的基本情节要素。(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4

[关键词]典故;宿命情结;《苔丝》

著名语言学家G•Leech在他的专著Semantics中指出:首先,文本体现了其反映内容的概念意义,其中包括“音位表达”“句法表达”和“语义表达”;其次,文本表达了字符、句子、语法结构等的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即搭配意义;再次,文本蕴含着有待于阅读主体对文本解读后领悟到的反映意义、内涵意义、主题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1]显然,本文所选取的文本是指内涵意义最深的文本。正如大卫•莫利而言,我们不能以为文本有若“一个具有想象意义的购物中心,听任人自由自在地穿梭其间,任意挑选符合他需要的东西”[2]。把文本(text)放置在情境(context)之下,是把典故作为特殊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的首要基础。在小说《苔丝》中哈代通过引用大量的风格各异的典故来创设不同的场景,其中宿命情结是哈代在《苔丝》中所表达的主题之一。

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的发生学起源

《辞海》对典故解释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3]由于用典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中国引经据典一度曾成为非常时尚的价值判断。在东亚封贡体系的文化意境中,典故的内涵是非常庞杂的,古人的名言警句、神话传说、经典故事等都隶属于典故的范畴;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典故主要包括文学典故、《圣经》典故、古希腊罗马的神化传说等。哈代在小说《苔丝》中所用的各类典故多达456处,其中与《圣经》有关的典故为112处,这对于一部仅40万字的作品而言,典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哈代在《苔丝》中的用典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卖弄文采,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宿命情结。

什么是宿命?哈代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宿命情结的呢?在汉语语境下“宿命”即“夙命”,即人要服从命运的安排,因此有人又把它称为命运。由于文化的继承性的特点,决定了在“上位”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摆脱历史文化对人的影响,再加上时代局限性,这样就制约了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在《苔丝》第5版前言中,哈代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名言:“神看待我们,就好像顽童看待苍蝇;他们为自己开心,便不惜要我们的命。”[4]这个典故是哈代悲观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表现了哈代在哲学上的困惑与不足,他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当亚克雷玷污了苔丝后,哈代这样写道:“……为什么偏要在那上面,描绘上这样一种粗俗鄙野的花样,像他命中注定要受的那样兀俊…不过祖宗的罪恶报应在儿孙的身上……”[5]113基督教所宣扬的犯罪必将受到惩罚并殃及子孙的宿命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古希腊的悲剧作家们,或把命运看成是神的安排;或把命运视为神灵与人都逃脱不了的神秘力量。命运是一个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它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一种价值观,抑或为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一种世界观。在哈代的笔下所塑造的悲剧英雄不是受命运摆弄的玩偶,而是与命运抗争、毫不妥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斗士。这说明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道主义者哈代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哈代创作苔丝这个悲剧人物形象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从审美价值角度而言,这样的创作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生活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哈代深受古希腊悲剧意识的熏陶,正是由于这种悲观主义潜意识的影响,哈代更深地懂得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从而衍生出一种难以割舍的宿命情结。

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的思与诗

从解释或理解的学术指向来看,文本解读包含强调解释主体的意向和再现文本“原意”两种倾向,本文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论证哈代用典的文本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而是为了论证哈代用典与其宿命情结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应当把研究问题的主旨放在合理解释哈代用典的“主体意向”上,而不是过分强调再现典故文本的“原意”上,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形成的主体意向如下。

(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在《苔丝》中哈代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典故。“那种昏暗模糊的光景,使他们变成了一群林神,和一群仙女拥抱;一大群盘恩,和一大群随林回旋;一些娄提,想躲开一些蒲来,却永远办不到。”[5]97这是小说描述跳舞者的场景,林神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以在酒神节中乱跳乱舞而闻名的酒神侍从。仙女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负责掌管山林、河流、泉源和海洋;盘恩是牧神,经常追逐随林致使其逃于河畔变成芦苇以保纯洁。哈代通过使用典故一方面生动而形象地再现出舞者的形态,另一方面暗示亚克雷对苔丝的追求和戏弄就像盘恩追逐随林、娄提想躲开蒲来一样是永远办不到的。在冥冥之中古希腊罗马的众神再一次将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手。在牛奶场上,安琪“半开玩笑地叫她阿提迷,叫她狄迷特,叫她别的典雅名字;不过她都不愿意,因为她不懂得。”[5]199阿提迷、狄迷特分别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猎神和牧神,这种把人比作神的比喻无疑把苔丝置于一个无法达到的“纯洁”与“完美”的境地,而这又和悲剧苔丝的命运形成极大的反差。

如果说哈代在他的小说中引用大量的《圣经》典故是受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他大量引用古希腊罗马典故的原因则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少年时代的哈代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时,拉丁文是他的主课,因而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最初熏陶。哈代能够轻松自如阅读大量的古希腊罗马作品,悲剧文学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哈代运用大量的古希腊罗马典故来表现宿命悲剧的世界观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苔丝》中苔丝杀害了亚克雷后和安琪在一座空房子前停了下来。“克莱把一个大寝室的门闩拉开……床头上刻着奔驰的人物,显然是爱兰特赛跑的故事。”[5]563爱兰特是古希腊神话中女英雄。相传想娶她为妻的人必须和她赛跑。胜者娶她为妻,败者必死无疑。希波墨涅斯在比赛中设计在赛跑途中故意丢弃一个金苹果以延误爱兰特,结果希波墨涅斯成为胜者,实现了娶爱兰特为妻的梦想。但由于两人躺在神坛上亵渎了神灵从而变成了两只狮子。这一古希腊神话不仅是苔丝和安琪两人命运的写照,预示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久远,同时又巧合般地和后来苔丝躺在异教神坛而必然遭到惩罚的命运不谋而合。又如《苔丝》中结尾处的:“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德伯家那些武士和夫人,却长眠地下,一无所知。”[5]577这个典故寓意深长,此处的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指的就是古希腊神话中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而从天堂偷取圣火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显然在古希腊神话传说里众神的主宰绝对不是普罗米修斯,而是宙斯(或称朱庇特)。在古希腊神话里,由于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宙斯决定报复普罗米修斯,他拒绝向人类(在古希腊神话里人类是由普罗米修斯和雅典娜共同创造的)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哈代此处引用这样一个典故文本,其用意是非常深远的,深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的哈代,对古希腊神话必然会有自己的解释。在他看来,遥远的宙斯远没有创造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更具有亲和力,这种世俗化的意向当然不是哈代用典的最终目的,在哈代看来普罗米修斯尽管是出于关爱人类的目的而从宙斯那里偷取火种,这与苔丝为生活所迫而委身于亚克雷二者所犯的错误都是一致的,尽管合情但是不合法,这样苔丝最后命运必然会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以悲剧而告终。我们可以看到哈代悲剧宿命情结的根源之一就是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无助

哈代的宿命观师承古希腊罗马的悲剧文学,在古希腊,宿命论不仅仅作为纯外在的一种强大力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内心的力量一样强大。其实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是来自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有限认识的,那么在哈代的时代,

情况则有了很大的改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哈代必然会有自己的新突破。当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们家曾是名门将种之后,而今却又破落到如此地步时,感叹到“一世之雄,而今安在”。[5]17在《旧约》中大卫曾说道:“大英雄何竞死亡”以悼念索尔和他的儿子乔纳森。索尔是以色列的国王,违背上帝的命令而激怒了上帝,于是上帝选大卫为其继承人。大卫真诚待人,聪明才智深受人们的爱戴,但同时也遭到了索尔的忌妒。索尔几次想置大卫于死地,但都化险为夷。后来索尔和他的儿子战死在与腓力斯人战役中,而大卫不记前仇,仍对索尔表示出尊重,并用此语来对他们的死表示感叹。又如《苔丝》中的典故:“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做辅助,又算得了什么!”[5]30这个典故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到维多利亚晚期,长期存在于英国民众心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心开始发生动摇,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的进攻下传统理想走向破灭,人们恐惧于价值观念的动摇,反思现存的社会秩序。正如哈代所说的是恪守“高贵的血统”还是追求“耀眼的金钱”?从这个层面上讲,在现存的无序的世界中,哈代感受到了比古人更难以理解的困境,因此哈代的“宿命观”有着全新的内涵,它不是蒙昧的产物,而是现代文明所产的畸形儿。哈代尽管看到了人们的苦难,但是他却没有找到苦难的根源,缺乏对社会规律的理解,没有从社会矛盾入手,而是从凌驾宇宙之上的命运――这一神秘力量中去寻求对生命中悲剧因素的解释,这也是他小说中的缺点。现实中的哈代,既是语言大师,又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由于对时代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他在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安排上存在难以言表的二重悖论,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在哲学上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哈代的用典达到了思与诗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哈代重要的写作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薛惠娟.语境分析与文本解读[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3).

[2]Davidmorley.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56.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30.

[4]Hardythomas.tessoftheDUrbervilles[m].ForeignLanguageteaching&Researchpress,1994.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5

李健吾从小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其父酷爱古典诗文,受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于古典诗文和历史小说很感兴趣。自幼好学的李健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其国文和古诗词写作都得到过古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朱自清的亲自指点和教诲。②作为一个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他广泛地择取古典文学的各种长处,并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运用精湛的民族文学积淀从事创作,其小说无论是在精神意旨、创作手法还是形式艺术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向古典文学取法,成绩斐然。

李健吾是一位有着深厚古典文学艺术修养的作家,对古典小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从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到通俗小说《隐侠记》、《绣像飞陀全传》,再到《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等明清小说,都是他所喜爱并津津乐道的。对于这些小说,他或有专门的批评,研究文章行世,或在文中屡次提及、品评。他对我国古典小说(李称之为“旧小说”)的态度在《旧小说的歧途》一文中基本可窥见。该文指出:“教训或者道学的情调是中国旧小说家一种普遍的应用。这与其全然归于一种士大夫的道德气质,倒不如分开看作一种作者的权变,一种引人入彀的食饵,或者自欺欺人的障眼法。他们差不多都不脱最初评话,或者说书人的影响,总想把正文(小说)看作闲情,而前后硬嵌上的闲文(教训)看作正意。这也就是为什么,旧小说难以得到一种完美的发展,往往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这里,李健吾表达了对中国旧小说的总体艺术评价――“离艺术较远,离儒道更近”。作者还分析道:“中国旧小说,往往倒是社会最忠实的呈现,最能提供给社会学者一个历史的现实。但是,这只是一种材料,一种方便,却不能因之评判一部小说的价值。”③李健吾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社会学价值的认识也是在理的,并不是全部否定古典小说的艺术价值。他认为,“《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少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对我国的古典文学不曾作笼统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而是基本贯穿着一种批判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学传统,作者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得李健吾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继承和化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现实主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潮,是取得最高艺术成就的优秀传统。正如每种文艺的传统都有两面性,必须具体分析。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就有优秀的现实主义和蹩脚的“团圆主义”两种传统。④李健吾的小说对前者和后者都有继承,然而,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是主要的。从《李娃传》到《儒林外史》,再到《红楼梦》,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是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条主线,同时发挥着揭露社会黑暗、讽刺时政、针砭时弊等战斗作用。谙熟古典文学的李健吾很好地发扬了这一传统,他的创作或是对生活于黑暗社会中下层平民苦难生活的描摹(《工人》、《母亲》、《母亲的梦》等),或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对人性的吞噬的揭露(《死的影子》、《青春》等),或是对封建思想所造成的病态人格的嘲讽(《以身作则》和《新学究》),或是对军阀统治下士兵生活的书写(《使命》等),无不处处在继承和发扬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战斗精神。

李健吾借鉴过西方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也运用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叙事传统和技法。如喜欢平铺直叙、爱用白描;注重小说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我国古典小说,不似西方小说那样多心理刻画和“横断面”式的结构方式,而是非常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主要是因为古典小说不被认为是“正统文艺”,读者多为市井平民,也大都靠说书而流传,所以得靠故事性和传奇性来吸引读者。与此相联系,我国读者对故事性的要求也是很强烈的。李健吾深谙此理:没有一个民族不喜欢故事的,尤其是中华民族。从很久以来,说故事和听故事已经成为我们一种特殊的习好。我们不仅有文人把它们写在纸上,更有民间用种种的方式或者艺术表演。章回小说是说书的一种发展,戏剧也未尝不是它的一种演进:它们的兴趣不在人物性格的创造,而在故事的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传奇小说便是一个说明。⑤李健吾的《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末一个女人》、《陷阱》等小说就十分看重故事性和传奇性。这些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叙事有头有尾,传奇性很强。《私情》篇幅虽短,但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文中基本没有心理描写,靠的是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完成了一个富有意趣的俏皮故事。其他反映士兵生活和下层普通人民生活的小说也大都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这些小说能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与主流文学趣味迥异而导致文学史的评价不高。不仅如此,李健吾的这部分小说类似我国话本、评书,因过分注重故事性和戏剧性而相对忽视了对生活的深入开掘,叙述技巧虽纯熟但主题流于平庸化,没有新意,缺乏深度。尽管如此,李氏小说对故事性和戏剧性的追求有助于纠偏“五四”新小说思想艺术水平高但可读性不强的倾向,可惜后来者对此并未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中国古典小说的“团圆主义”戴上“反现实主义”的帽子,这类小说所反映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比如“才子佳人”小说有对封建家长反对子女婚姻自由,包办子女婚姻及子女生活的真实描写;“历史演义”小说也有某些历史真实的成分包含其中……就表现方式和叙事艺术而言,“大团圆”式的小说显然有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分。因而不得不承认,“团圆主义”也属于现实主义艺术的范畴。我想指出的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也明显带有“团圆主义”的色彩。古典“大团圆”式的小说主要是表现在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这些作品一般是男女主人公历经波折和磨难甚至是生死考验,最后终落得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私情》等小说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此。《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主人公王有德的爱情遭到封建等级观念尤为严重的家长的强烈反对,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经过艰辛的反抗,终于结合。这部中篇小说受古典小说的影响甚浓,故事虽然俗套,但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探索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私情》的主人公的爱情虽没有遭到家长的抵制,但也经历了波折才取得“团圆”。尽管李氏这些小说在叙事模式上明显有“团圆主义”的痕迹,但是又与“团圆主义”的古典小说有本质的不同。“团圆主义”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之所以爱情婚姻的完满多数是靠封建统治阶级的施舍,以显示统治阶级的开明、宽容,达到麻痹人民,维护统治的政治目的。或者作者主观上没有这样明确的意识,纯粹是为了吸引听众和读者,但客观上依然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比如《喻世明言》中的《金小玉棒打薄情郎》、《警世通言》中的《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这类小说并不是没有一点现实意义,但或多或少散发着庸俗的气味。或许团圆的结局曾有嘲弄坏人,大快人心,带来短暂阅读的作用,却从根本上起着调和社会矛盾的消极意义。李健吾《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等小说则不然,主人公爱情的完满结局或是靠个人富有智慧的坚决反抗,或是靠彼此间的爱情力量,基本没有借助外力。这与“五四”新文学的强调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主旨一脉相承,因而其所起社会意义也是积极的。

对中国古典小说形式艺术的吸纳

综观李氏小说,在形式艺术方面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较大。然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艺术对李健吾小说的影响随着创作的持续,痕迹越来越明显,以致到了《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如果不是主旨、意趣与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本质区别,几乎可断定这是一部旧小说。《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最初两章刊于1928年8月《北京文学》第二期。1929年由岐山书店出版单行本。朱自清对其赞誉甚高。事实上,《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是李健吾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小说。李健吾的传记作者韩石山认为,此书“可说是现代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全篇用晋方言写成,所有常人用‘的’的地方,全用了‘得’,看似拗口,实则十分通畅,不,简直是欢畅”⑥。《一个兵和他的老婆》不仅“奇”在语言和故事上,而且也奇在形式上。

《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情节叙述完整,人物关系交代清楚,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读来引人入胜。有时作者还用了悬念和伏笔的手法,民族特色甚浓。但是《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却不同于“旧小说”,主要体现在小说高扬“五四”新文学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时代精神,却没有任何说教成分。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初步自由意识、敢于反抗封建式家长的女性形象――张玉姐。她不满封建家长的婚姻安排,在出嫁前三天大胆逃离,经历了一场灾难后与解救自己的排长王有德相识、相爱。在遭到封建式家长的阻挠后,经过抗争,有情人终成眷属。同时,小说也不无幽默地嘲讽思想腐朽、死板和愚钝的封建遗老。这部中篇小说的形式十分别致,明显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章回形式,但做了革新。章回体小说每章总以两句对仗句概括内容,每章总是叙述两个主要事件,这是所谓“话分两头”。这种形式为国人喜闻乐见。《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形式是“章”,但与古典小说的章不同:小说共分六章,每章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一个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事件相继的发生连成情节,故事有头有尾,波澜起伏。李健吾保留了古典小说表现形式的优点,但又没有拘泥于旧有的形式。

更为新颖的是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吸取了我国古代话本或平话小说的优长。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因带有口述文学的特征而与文言小说在叙述形式上有明显区别,故称作“话本”或“平话”。这些作品大多是口头文学的记录本,或是为口头文学创作的脚本。一般来说,“话本”是说话艺术的底本,供说书人使用而不是供读者阅读,但是刊印之后也同样变成可供阅读的本子,其叙述者带有明显说书人的特征,说书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存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自始至终都是由主人公王有德在向他的兄弟讲述他自己和他老婆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历经波折后以身相许的经过。王有德既是讲述者也是主人公,而且讲述人通篇采用白话口语。如果把叙述者换成一个不是作为主人公的说书人,《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简直就是一“话本”。此外,《陷阱》也采用了类似的表现方式:主人公在向巡警讲述发生在她和邻居一对夫妻之间的故事时,以极力澄清自己被诬陷的事实。这种叙事方式除保留了话本艺术的现场感和口语叙事的流畅感,再加上把主人公设置为“说书人”,更增加了几分真实感和亲切感,读来给人别样的听觉享受和艺术享受。这种第一人称加通篇采用说书人讲述口吻的叙述方式是李健吾的创造,作者的探索显然是有益的,只是后来不曾有人跟上,他本人也只是浅尝辄止。

总体而论,李氏小说对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化用不能算是十分成功的。虽有过分倚重古典小说套路之嫌,这突出表现在《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和《私情》等篇什中,但他的艺术努力对现代文学的发展绝对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为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YQDRw200930)

注释:

①鲁迅:《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②刘西渭:《旧小说的歧途》,《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0月6日。

③⑥韩石山:《李健吾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④许怀中:《鲁迅小说创作与中国古典小说》,《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⑤李健吾:《文明戏》,《李健吾戏剧评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6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日: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瞶’、‘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馅,富无而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游》、《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土,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古典名著;作用

一、前言

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当中累积下来的重要财富。中国古典名著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生动细腻的文字,鲜明的人物形象等,这些都能够给读者带来非常多思想上的启发。当前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引入了诸如《三国演义》《史记》等部分古典名著的节选内容,小学生通过学习古典名著,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帮助。实际上,针对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分析,才能够充分发挥好古典名著的重要作用。

二、古典名著在知识面拓宽和积累素材提供的作用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对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文史不分家”,良好的语文功底往往需要充实的历史功底作为基础进行支持。而当前小学阶段并没有正式开设历史专门课程,很多小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进行写作时候往往在征引例子上出现一些史实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状况。实际上小学生可以通过古典名著对于部分中国的历史进行学习,比如四大名著都是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展开的,如明代罗贯中创作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一段历史如果对《三国演义》有过涉猎的学生,自然能够如数家珍,但是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一部古典名著的学生,则可能完全不知道,甚至不清楚刘备、曹操或者孙权等人,在历史常识上的贫乏,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古典名著的选章阅读上进行补充。

小学教师要注重进行脉络化梳理,对于《三国演义》这一类相对故事内容比较复杂、历史跨度比较大、人物众多的小说,要帮助小学生建立历史框架,让小学生形成基础性的历史观。对于历史事实的掌握,是小学生形成批判性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对于特定历史事实的既有判定,小学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比如刘备素来被认为是宅心仁厚的君主,曹操在传统历史观中是奸雄的角色等,但是这些观念的引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进行反思,刘备是不是绝对的宅心仁厚?曹操又是不是完全是残酷不仁的?教师引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历史本来就是具备多元复杂性的,学生在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在面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思维时,能够帮助他们在语文阅读以及写作上取得一定的进步。

又如《西游记》,这一部小说是以唐太宗李世民让唐僧三藏去天竺取经的过程为主,虽然加入了非常广泛神怪故事的内容,但是其在各种俗语的运用、历史、地理人情的战线上都非常的丰富。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隋唐的一些简要的历史,了解李世民这个重要的中国帝皇的基本状况,甚至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古代各国和中国的文化交流等,比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来中国留学、历史上玄奘到天竺的那烂陀大学学习各种佛教的经书教义等,这些历史非常新鲜,很多小学生未曾接触,所以很容易就为学生所接受和记忆。

三、古典名著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作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其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古代名著为后人所喜爱。古典名著往往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通过对北宋后期的山东宋江揭竿而起的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塑造,形成了非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施耐庵这一部《水浒传》,在对主要的英雄好汉的刻画上,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等方面,都是处理得非常到位,在很多重点人物的章节当中,都可以看到施耐庵是独具匠心的。而且《水浒传》的叙事具有很强的曲折性,比如插翅虎雷横、豹子头林冲等,一开始都是北宋朝廷的官员,但是却在情感和法理之间徘徊,面对歹人当道被迫出手,可是却遭人陷害,整个故事过程有非常强的可读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类型的古典名著的阅读,不要纯粹让学生知道这样一个小说传奇故事就结束,要避免学生了解故事后浅尝辄止,要让学生想一想,某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是什么?某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基本过程是如何的?或者是在这个特定的章节之中,某个人物有多少种描写方式?上述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古典名著阅读的引入问题,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

实际上,学生如果能够思考就能够发现,在阅读《水浒传》过程中,这些主要的英雄好汉,其心理发展过程是不同的,他们并不是纯粹就依靠个人的蛮力行凶的杀人犯,而是一群被迫选择暴力的英雄好汉,在北宋末年权臣当道的时代,善良的人民遭到各种压迫,而英雄好汉有一身好武艺,只能够忍气吞声,其经历了漫长的心理煎熬,才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学生从古典名著上学习到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写作课程进行承接,也就是让小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阅读课程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的片段写作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古典名著当中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文字组织,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形成文字表达上的基本能力,更加贴切地理解各种具体的文学技巧等。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8

[关键词]阿拉伯文化;《一千零一夜》;重商情结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55-03

一、《一千零一夜》中的商人故事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称其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美妙幻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宗教特色,描述了阿拉伯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尚、习俗和。蕴涵其间的丰富美学思想,是人们打开通往伊斯兰文化宝库的钥匙。

人物是每部小说的描写对象,是小说中千变万化的故事的经历者和承受者,同时也可能是作者批判、赞美的对象或代言人。因此,任何作者在构思小说的时候都会对人物作仔细安排,如身份、地位等。《一千零一夜》自然也不例外。纵观《一千零一夜》,该作品在人物形象安排方面可谓绚丽斑斓,出现了哈里发、丞相、贵族、商人、后妃、渔夫、理发匠、女奴、仆人等各色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中古阿拉伯极为广阔的社会画面。这部作品虽然描写了色彩斑斓的人物,但在出场最多的人物身份选择上却很有侧重:书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最多,占全书264个故事的一半以上。

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几乎囊括了《一千零一夜》所有故事的类型,如远航经商冒险故事、市场竞争故事、爱情故事、家庭故事、日常生活故事、人际关系故事等。在商人远航经商冒险的故事中有《哈里发•拉希德和懒汉》、《尔辽温丁•艾比•沙蒙特》、《努伦丁和玛丽娅》、《法兹里和两个哥哥》、《辛巴德航海旅行记》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巴德航海旅行记》。辛巴德前后共出海七次,历经27年,其冒险经历一次比一次神奇,一次比一次诡异。它深深吸引和打动着听众和读者,撩拨着他们的心弦。市场竞争故事有《一个破产者发家致富的故事》、《一个破产者一梦醒来又恢复财产的故事》、《洗染匠和理发师的故事》等,爱情故事有《艾布•哈桑•哈里和舍图•顿鲁》、《聂尔曼和诺尔美的故事》、《哈里发和艾布•哈桑》、《基督教商人的故事》、《麦斯鲁尔和戴玉妮•穆妹绥福》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优美动人。而最感人肺腑的当数商人艾布•哈桑的爱情故事,他为了爱情不仅舍弃了生意,花光了财产,而且还饱受精神和肉体磨难,可谓难得的情种。家庭和日常生活故事有《麦伦•阿里和艾民丝•张丽丝》、《陔麦伦•宰曼》、《阿补顿•拉、法兹里和两个哥哥》、《努伦丁•阿里和艾尼丝•张丽丝》、《哈里发克睦和富商》等,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家庭的内部矛盾、继承人问题、为财产而展开的斗争以及他们奢侈豪华的生活,让读者目睹了阿拉伯商人的风光与无奈。在人际关系的故事中,主要描写了商人特别是巨富与统治者哈里发的关系。如《哈里发与伊本•格尔诺书》和《哈里发与艾布桑》等。当然也有写普通商人与哈里发的故事,如《沙里发与哈里发》等。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和听众了解了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可以说一部《一千零一夜》其实就是一个展现阿位伯商人生活的大舞台。

二、《一千零一夜》偏爱商人形象的文化背景

中古阿拉伯帝国,地外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从陆路看,两河流域地区,大马士革、开罗一带,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通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到公元8世纪30年代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这为因地理优势发展起来并已有悠久历史的阿拉伯商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使阿拉伯人民继承了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自己高度发达的阿拉伯文化。同时“帝国辽阔的版图和人民高度的文化水平,都要求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在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繁荣,阿拉伯商业同阿拉伯帝国一样,在这时期达到了极盛。原为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对商业十分重视,以致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社会生活大部分生活资料,特别是奢侈品一类,都基本上依赖于经商贸易,商业在繁荣极盛的同时,也成了社会上最为普遍的谋生手段。

阿拉伯人善于经商由来己久。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人已十分重视商业。靠近交通线的城市居民大都以经营商业为主,到了伊斯兰教时代,商人的地位仍然很高。在《古兰经》里,有“商业”、“商人”、“经商”、“赢利”、“亏本”等词汇,并多次提到麦加古莱氏商人经商之事。商业的发达催化了阿拉伯人堪称一绝的经商理财的智慧,而这些由与众不同的见识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又滋润和养育了阿拉伯的商人与商业。

此外,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成圣前,就是麦加城内一个声誉卓著、受人尊敬的商人。《古兰经》中再三强调,真主准许人们的经商活动,并准许商人们为此赚取适当的利润,以维持自己的生计。在《伊斯兰宗教故事》中,有一则和赫蒂彻的故事,“一次,赫蒂彻以四头幼驼的报酬雇为伙计经商。凭自己的诚实和才能为赫蒂彻带来很高的利润,他比以前任何人在类似的经商活动中给她赚的钱都多”。这段平铺直叙的简单文字显露出阿拉伯人不平凡的经商观念。阿拉伯人以自己的先知在成圣之前是一位忠诚可信的成功的商人而自豪,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轻商、鄙商、贱商观念形成鲜明对照。义利之辩在中国讨论了数千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分成对立的两极,讲义的是君子,讲利的是小人。自古靠商道为谋生与致富之途的阿拉伯人,从自己本民族的历史遭际中对义利获得了平衡的认识,即义中有利,利中有义,义利交融。这种文化心理沉淀,铸就了阿拉伯人谋财经商的基本心态,为阿拉伯人经商理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护卫。

从《古兰经》的教诲到一般的社会大众心理,阿拉伯人关于经商理财、积累财富的一些基本观念至今读来都令人为之感叹,这是以义和利的平衡为轴心的谋财方略:谋财经商不为耻,这是阿拉伯人对谋财经商的基本心态。阿拉伯人对商人的敬重与赞叹,首先从阿拉伯语“商人”一词的意义便可以看出来。阿拉伯人称商人为“塔吉尔”。在阿拉伯语中,含有“聪明人”之意。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阿拉伯商人于是成了仅次于王公贵族的上层社会人物。由于他们生活的豪华奢侈和巨额的财产,不但普通老百姓对他们崇敬有加,就连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也对他们另眼相看。在中古阿位伯后期,商人与哈里发的友谊常常传为美谈,商人不但能成为哈里发的酒友和座上客,甚至还可以不经允许就自由出入宫廷,商人的地位可以与王公贵族相对等,而生活上的豪华阔绰却还可以超过王公贵族。《哈里发哈克睦和富商》中,商人的日常饮食比哈里发更讲排场,再加上他特殊的优势,如可以自由地走南闯北,而不须有政治压力在肩。因此,中古阿拉伯妇女的择偶标准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普通妇女以嫁给商人为妻为荣,而且嫔妃、亲王之女也争相嫁入商人家庭。这就是《一千零一夜》中有那么多以商人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的原因。

三、经商需要商人的勇气,故事需要读者的兴趣

中古时期,由于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和交通不发达,商人的海外经商活动自然充满了艰难,而这份艰难在外人看来就是神奇冒险,这对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听众与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卖点,这也是《一千零一夜》选择商人做主人公的原因,同时更是吸引读者的优势。阿拉伯人靠驼队和帆船来进行陆上与海上贸易,商人需要担当财产和生命的风险。商人的足迹遍布帝国甚至世界各地,用他们的身份来讲故事,不但使天南地北、色彩斑斓的故事的产生成为可能,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商旅生活的描述来展现多姿多彩的国外风貌和神奇的经商经历,从而大大激发听众和读者的兴趣。《一千零一夜》有许多个大故事,大故事又套有若干个小故事,形成了庞大的“框形结构”故事体系,故事内容涉及世界许多国家。《神灯记》故事主角是中国的一个成衣匠的儿子阿拉丁,他进入地下宝库,得到了一盏神灯,他借着神灯的魔力使自己转危为安,由贫变富,还娶了漂亮的公主。这些离奇的人和事都是商人们在充满艰险的旅途上聊以慰藉的希望。

总之,中古阿拉伯商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殊的生活优势决定了《一千零一夜》以商人作为这部小说的人物首选,正如中国古代由于推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中国古代小说于是多为才子佳人小说一样。当然,在以商人为主的国家,《一千零一夜》的讲述者也许本身就是商人,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假设《一千零一夜》中的很多故事本身就是讲述者在商贾团队的行商途中为了打发无聊时光的即兴发挥。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讲述者就势必会讲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或者是最向往的生活,而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一定是自己最熟悉或是自己最向往的人物形象。这样说来,《一千零一夜》的绝大多数故事以商人为主人公就更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文献]

[1]纳训译.一千零一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3]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郭应德.阿拉伯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6]艾哈迈德•爱敏,纳忠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9

关键词:白蛇传;流变

白蛇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对白蛇传的研究始于顾颉刚先生,到20世纪80年代初,从王骧《白蛇传传说故事探源》开始,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气象。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纵向梳理白蛇传故事的流变。

著名学者谭正壁先生在其著作《弹词叙录》中说,白蛇故事传说甚古。他认为有关白蛇的故事当始于唐人传奇《白蛇记》(此记《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引作《李黄》,注云:“出《博异志》。”但今本《博异志》却无此篇。《古今说海》作《白蛇记》。)。到宋代则有话本《西湖三塔记》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两种。清人墨浪子又将其改编成《雷峰怪迹》收入《西湖佳话》中,后玉山主人有长篇小说《雷峰塔传奇》。戏曲方面,元邾经有杂剧《西湖三塔记》,传奇在明代已有陈六龙的《雷峰记》,清初有黄图的《雷峰塔》,最后有方成培的改本《雷峰塔》。说唱作品还有北方子弟书《雷峰塔》、山东琴书《白蛇传》、宝卷《义妖传》以及木鱼歌《雷峰塔白蛇记》。(见谭正壁、谭寻《弹词叙录》第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根据谭先生的整理记载,笔者认为现今最早的白蛇传故事蓝本当是明朝嘉靖年间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叙述了西湖上有三个妖精,一为乌鸡、一为獭、一为白蛇,幻化成美女,在西湖上迷人后便结果了他,再换新人,因此伤了许多人命。后来这三个妖精被奚真人所擒,压在三个石塔下面。这是个残酷、恐怖的故事,与情爱无关。

到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收入并改编了宋人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西湖三塔记》相比,这个故事则美丽了许多。故事讲述药店伙计许宣在西湖上偶遇幻化成美女的蛇精白娘子和小青,并与白娘子结为夫妇。后又发生逐道、警奸、捉蛇等一系列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最后白娘子被金山寺法海和尚识破,压在雷峰塔下,许宣也出家作了和尚。在这个话本中,白娘子虽然仍然是个妖精,仍然会现出原形吓人,而且动辄就“圆睁怪眼”威胁许宣“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但是她和《西湖三塔记》中的那个白蛇妖已经完全不同了,她不仅敢于大胆追求爱情,而且忠于许宣,在这个白蛇妖身上已经有人情人性在闪光了。

到了清代,墨浪子在《西湖佳话》中收入了《雷峰怪迹》,情节全承《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而稍加增饰。而玉山主人的五卷十三则《雷峰塔传奇》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故事,我们今天所见的白蛇传故事大体就是来源于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沿袭了明代冯梦龙话本中的故事概貌,又加入了盗草、断桥、产子、祭塔等今天家喻户晓的故事情节,使白娘子的形象进一步完善、丰满、动人。特别是盗草一节,对白娘子性格的刻画起了很大的作用。盗草一节,叙白娘子在端阳节误食雄黄酒,酒醉后现出原形,吓死许宣。白娘子醒来后,冒死登上天庭从南极仙翁处盗来仙草救活许宣。通过这些情节,作者刻画出的是一个美丽痴情、温柔善良又勇敢无畏,如同世人钟情的少女一般纯洁可人的白娘子,她身上妖气早已荡然无存。这样的白娘子,其结局也和前两个本子有很大的不同:她在被镇塔下二十年难满后,被她和许宣的所生的儿子梦蛟在考中状元之后,祭塔并救出塔外,而且还和许宣、小青一起修成正果,位列仙班。

经过这一系列的演变,白娘子也就从一个彻头彻尾的蛇妖蜕变成了一个美丽温柔、善良多情的美的化身了。白蛇传的传说也就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孟姜女的传说一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参考文献:

[1]谭正壁,谭寻.弹词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07.

[2]谭正壁.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3]谭正壁.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

[4]阿英.雷峰塔传奇叙录.中华书局,1960-0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4.

[6]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02.

[7]王江松.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08.

[8]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古代文学小故事篇10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优质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精选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精品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解读: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

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二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教案设计范文三一,教学目标

二,重点、难点已混点

三,教学准备六、课时安排七、方式、手段

知识与技能: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3、把握《塞下曲》中将军的形象。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1、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已混点:《塞下曲》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师: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查找资料。1课时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激情引入,解题质疑.一、激情引入,解题质疑.(预设5分)1、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都凭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那位将军,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就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这节课,我们就可以从唐代诗人卢纶笔下的古诗《塞下曲》中,领略这位飞将军的风采!2、课前交流搜集的有关西汉名将李广的资料。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10分)1、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解题,简介作者及背景。2、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3、小组内互读。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小队长检查词语。(1).指读生字词,分析字词,理解词义。读音重点:卢

纶没棱词义重点:草惊风夜引弓平明白羽等(2)开火车读诗歌,达到熟读能够背诵的地步。3、听老师范读,体会情感。4、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写了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三、深入探讨,挖掘主题。(10分)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利用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自己总结一下诗意。)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研讨。a、说说诗句的意思。你认为每句诗中的关键词是谁?能起到什么作用?B、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将军力气大、勇武的诗句,谈一谈理解。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四、把握情感,全班朗读。(10分)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下面,谁愿意做故事大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生讲故事,教师鼓励要声情并茂。师: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师生合作。迁移运用,内化积累(五、迁移运用,内化积累(5分)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飞将军李广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说出最想说的话。师: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六、引导发现,尝试创作。(5分)同学们,喜欢这首古诗吗?其实,诗人卢纶写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还有第3首“月黑雁飞高”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们积累在采蜜集里,或者是办一张精美的手抄报,然后一起来展览!

《塞下曲》借西汉飞将军李广以石为虎而射之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射箭的场面,赞美了戍边名将的勇武。

板书设计

《塞下曲》唐代诗人卢纶汉代飞将军李广

达标测试

27古诗二首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军(jiāngjiàng)平明寻(xúnsún)白羽没(méimò)在石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