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作业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5:35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作业设计;高中生物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内化的带有生物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不仅课程标准需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设计与实施,在教学后的作业设计也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1.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生命现象的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分析后所进行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它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包括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以此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2.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它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学生应该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也是形成生命观念和理性思维的途径,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交流与讨论,在科学研究中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4.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与能力。学生应该能够关注生物学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做出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

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充分利用好传统的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如今,核心素养被更多地认为是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大胆创新作业的形式,使得作业的设计符合核心素养的理念,促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

1.作业设计应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

迈尔认为:“生物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提出:“21世纪生物学依赖于从各个学科整合而来的知识,以促进对生命系统的理解。”因此,概括说来,学习生物学的核心是理解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来自自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提供帮助,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增进对生命观念的理解。

例如,为了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在人教版必修1“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学生的作业不要局限于传统的纸上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黏土、彩纸等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细胞器的结构模型。陶行知提出“在做中学”,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各种细胞器的结构,还增添了学习乐趣。只有认清了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功能,才有助于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再如,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进化与适应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就书中的某一内容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举办读书研讨会,就物种进化相互交流观点。还可以就此开展小型的演讲比赛等活动,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一定的评价,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多元化评价的理念。

2.作业设计应帮助学生培养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必修2“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对于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教师可以提供一段感性的材料,学生在阅读、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抽象,然后用数学模型表示出来。如“J”型曲线,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式,学生以此概括出指翟龀ぃ进而做出指数函数的曲线。对于“S”型曲线,教师可以提供高斯实验的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认识种群会受到空间、食物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不会一直持续增长下去,引导学生思考做出“S”型曲线。学生在自己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提高了理性思维能力。

3.作业设计应帮助学生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量的生物学原理、过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生物学概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艰辛历程,领悟科学家为了实验研究持之以恒、不怕失败的精神。

例如,在必修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多数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部分教师因时间、资源限制,照书讲解实验。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实验而实验,将实验原理、材料、步骤等详细告诉学生,将探究实验改成了验证实验。这些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加酶洗衣粉的说明书、人体不同部位的酸碱度不同等等。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然后选择实验材料并设计实验。由于学生水平有限,在设计实验过后,可以让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判断可行性,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然后根据合理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并请几组同学对结果进行解释。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找出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还有哪些,并开展进一步探究。

4.作业设计应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社会责任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许多健康知识、饮食常识、遗传原理、环保知识等,并利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要对社会有所担当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2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物流管理;教学计划制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teachingprogramoflogisticsmanagementisnotonlyaguidancedocumentwhichisbuiltoneducationpurposesandtrainingobjectives,butalsoanoverallplanofcurriculums.thepaperfirstlydeterminesthetrainingobjectivesandemphasisoflogisticsmanagementbasedonasurvey,thenusestheanalysismethodof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iSm)tosetamulti-levelhierarchicalstructureoflogisticsmanagementcurriculums.Basedonthelogicbetweenthecurriculums,curriculum'ssemesterarrangementissettled.itishopedthatthepaperwillprovidereferencevaluefor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rationallogisticsmanagementteachingprogram.

Keywords: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logisticsmanagement;teachingprogramestablishment

0引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3结束语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制定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将便于学生对于所开设课程间的关系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依然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加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除了根据教学计划实施的效果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及时修订外,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确保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徐剑,周晓晔,李贵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3

[关键词]海洋药物毕业设计本科生提高质量

海洋药物是一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相关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药学领域寻找和研发新药的热门。目前,在海洋药物研究领域走在前列的是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海洋药物获得新药证书或者进入临床研究。我国也在海洋药物领域投入很大,多所大学开设了海洋药物本科,有些学校正在酝酿和申报。

随着海洋药物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海洋药物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下,海洋药物专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最具特色的本科教育专业。加强海洋药物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海洋药物的研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海洋药物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医药学基础知识、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具备利用海洋生物作为药用资源、开发海洋医药产品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调研、深加工开发与利用、质量评价、分析检测和管理等工作,融医药学和海洋科学为一体的复合型、实用性专门人才海洋药物专业毕业设计是海洋药物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毕业设计周期长,实践性强,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为企业或科研单位输送优秀的海洋药物人才,是搭建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一座桥梁。

一、目前海洋药物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毕业设计一般设在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而这又是学生找工作或者考研复习最忙碌的时候,很多学生把心思都花在找工作和找好工作上,自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设计中,甚至有些同学只是把毕业设计当作是找工作之余的副业。而一些考研的同学认为毕业设计对考研帮助不大,与其花大量时间在这上面,还不如多看看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更有助于自己在考研中取胜。相对而言,已经找好工作的或者保研成功的学生能安下心来做好毕业设计。然而也存在小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工作已经找到或者考上了研究生,那么毕业设计的好坏对自己的影响不大,抱着这样心态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容易消极怠慢,得过且过。这几种心态都容易导致形成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付考核的局面。

(二)导师制定的选题不合理

海洋药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培养具有宽厚的药学、海洋科学、制药工程和海洋工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一些导师给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过大过空,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力不从心,半途而废,不得不重新换课题。有些导师选题过于陈旧,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甚至选题有时一题多人用,一题多届用,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部分导师没有结合海洋药物专业的选题的自身特点,选择与之完全不相关的课题。课题的选择只考虑导师现有课题进展,没有考虑学生就业因素等。

(三)老师缺乏对学生耐心的指导以及严格的监管

由于指导老师要承担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因此很难有精力去耐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一些情况下,导师会把指导学生的任务分派给自己的研究生。然而,有些研究生由于自身实验技能不专业,在指导学生时又较马虎,以错带错,使学生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并且受知识面和学术素养的限制,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反常现象,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加以解释。其次,学生的实验记录常常不够规范,不能及时清楚地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在论文写作中,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部分,缺乏实质性内容。部分导师由于课程繁忙或者申报项目等工作繁重,导致了对毕业实习不够耐心的现象。

二、探索提高海洋药物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员工作

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应组织学生召开动员大会。要特别强调毕业设计对每个人以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如果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请已经工作或者读研的优秀往届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讲座,谈谈毕业设计对他们现在的工作或科研的影响,在情感上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同事各级行政部门和实验室管理部门也要做好学生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让学生顺利地从理论学习过度到实践学习。

(二)帮助学生合理选题

合理的选题对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海洋药物毕业设计费时费力,学生的实验时间本身就比较紧张,如果选题过大,导致中途换课题,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信心。如果选题过小,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力得不到实质性提高。因此,导师在制定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选题在毕业设计中的可行性。导师应制定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并将待选择的题目的内容、采用的方法、所需的仪器设备、项目的应用前景及项目的难点和预期取得的成果等进行详尽地表述,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选定自已感兴趣的题目。学生在选题后应进行相关国内外文献的查找,做好文献综述,并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在此过程中,导师应给予必要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但同时不能让学生过于依赖导师。培养学生在实验作过程中的自主独立性对于他们将来进入医药企业进行新药研发工作大有裨益。兼顾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很重要,区别不同的就业倾向给予适当调整。比如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可以安排较为深入的实验性课题,对于准备进入生产质检的学生,可以考虑安排相关海洋药物质量控制的课题等。

(三)加强实验阶段的管理

在学生正式进入实验阶段后,导师应及时了解并监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实验状况。每周应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检查,防止学生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对于在汇报中学生提出的疑问应给予及时解答。学生有事离校要严格履行请假制度,回来后要督促其按照原来的计划赶上进度。将平时考勤情况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比制度,奖惩结合,促进良性竞争。海洋药物专业的实验涵盖发现,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尽量连续学习很重要。如果出现学生临时由于找工作等原因离开实验室,一定要做好实验物品的归类和实验记录的完整,保证继续实验时,可以重复实验数据,并如期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做好实验记录检查工作。所以实验室的阶段质量管理队海洋药物本科实习的质量提高非常重要。

(四)采用岗位轮转实习方式

根据学生近年来的就业趋向,可以安排在涉海制药企业和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关的企业进行岗位轮转,以扩大学生的海洋药物知识面、增强其适应能力、培养其生产意识。同时结合海洋药学科研、生产、教学需要安排专题实习。特别是针对学生就业,针对性的安排轮岗实习。海洋药物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趋势很大一部分回去生产第一线,提早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生产一线的操作和管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就业范围的扩大很有裨益。

(五)加强论文写作指导,进行学术道德教育

在论文写作阶段,导师应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如何进行结构的合理安排、实验原理的清楚阐述以及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等,严格要求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同时,要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优良的科学作风将使其一生受益。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献综述部分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杜绝大面积引用次级和多级文献的现象,导师应该多综述的质量直接监督,对被引用的原文进行检查。论文写作阶段仍需要安排学生正规进入实验室处理数据,补做部分实验需要等,不可按照交作业的形式完成。必须在严格监督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

三、结束语

总之,毕业设计是海洋药物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巩固、提高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学校、学院和师生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充分抓好毕业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能够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转变和从大学到工作或研究生涯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马忠俊.提高中药学专业毕业实践质量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9,7(1):91.

[2]陶莉,曲有乐.海洋药物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建设[J].2007,23(6):12-14.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4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物流工程;教学体系;教学策略;实际应用

作者简介:邱欣(1978-),男,辽宁鞍山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杨青(1981-),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讲师。(浙江金华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第四期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Qn201104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93-02

尽管当前教育界已经意识到物流工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加之物流工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很多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鉴于此,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职业教学中,王浩提出了以“现场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1]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2]刘丹提出了“产学研”的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3]王晓锋、王海燕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4,5]万琼等提出“全面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力图通过综合考核使学生能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6]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7]但研究表明目前针对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定位、教学设计与手段、教学管理以及绩效测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不全面。基于此,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例,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各因素出发,明确了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及策略,并通过实践应用反馈,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意见与建议。研究成果以期为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工程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制订提供有力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实践性教学理论体系的分析

1.学科定位与目的

从社会对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需求可以得出: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其“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不能只强调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员工;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深化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研发人才。合理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具有纵观全局、不脱离实际、用科学技术及现代化手段进行整体规划与部分优化的能力。概括地讲,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为主,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手段与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物流工程的生源为理工科学生,该类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与事物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大量文字类的专业书籍并不敏感,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针对此,目前所有专业课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即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学校的网络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方便了学生的自学。在课程建设中,部分课程完成了系统的教学资源,并将逐步推广进行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实践性教学中以形象理解、动手操作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学生调研法、仿真培训、示范模仿法、课题研讨法、实习教学法。

3.实践设计

实践设计环节直接决定了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的成败。目前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设计遵循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顺序,共计包括四大类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1)课程实践。根据学院现有国际货物运输模拟系统,该系统可模拟货代、船代、班轮公司、银行、海关等各功能单位的运作过程。未来将引进供应链物流信息模拟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系统等,使多数课程都具有仿真模拟环境,使学生实践技能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创新思维和能力。

(2)课程设计。现有的物流方向课程设计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课程设计、miS课程设计。未来将扩大课程设计科目范围,使学生在根据自身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物流工程意识和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管理实践能力。

(3)认知实习。组织学生通过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金华市各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讲座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配送。未来将增设大型国有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参观认知等。

(4)毕业设计。根据每个老师给出的毕业设计选题,由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题目,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设计过程。

4.学分课时分配

目前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要求的最低总学分为168学分:通识课程为56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4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5学分,专业方向及拓展课程2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39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包括: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各8学分、课程设计4学分、案例教学2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认识实习1学分及其他基础性实践14学分。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比重仅为23%,而课程设计、案例教学等主要实践教学手段分别占10%、5%。因此未来在大纲设计时将扩大实践性教学比重,即降低理论课比重,将实践教学比重提升至30%或以上,表现为增加课程设计至8学分,案例教学至5学分,认识实习2学分,增设研究性学习2学分,创新性实践2学分。在有条件开设实践内容的课程中安排实践性课时,根据教师自身条件和实验室设备设置10%~30%不等的弹性实践课时。

5.考核方法

多元化的考核方法需要加强过程控制,形成面向整个过程的考核体系。目前学院的考核标准根据学校教务处规定,平时成绩占20%~30%,剩余的70%~80%均为期末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平时学习过程,因此未来的考核体系将扩大平时成绩比例,总评成绩应包含期末理论考试与平时成绩两种考核方式,合理的比例分配及形式见表1。

二、实施方案与策略

1.以竞赛、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主要是交通科技大赛,每年经过初选、复选及决赛答辩筛选出3支队伍参加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几年来,有多支参赛队伍对物流模式、仓储优化、B2B2C的配送方式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未来学院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竞赛等。此外,学院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一年中学生可以通过申报院级秋田课题、实验室项目、校课题、省级新苗计划等获得资金资助,完成了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目标。

2.发挥学生专业性社团作用

高等教育是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舞台,师生的共同努力势必事倍功半地提高教学时效性与教学效益。而高校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发展对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目前学院具有交通运输协会这样一支专业性社团,社团的常规活动包括组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社团调研、竞赛组织、课题组队等。教师在社团中扮演指导者与发展战略规划者,学生干部作为组织者,普通同学作为参与者。加大对社团的重视程度能有效了解学生的切实所需,为学生提供课后的资源平台,高年级的同学在此传授专业学习与竞赛经验;物流企业管理者、操作者在此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先进理念、技术;普通同学在此相遇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与课题研究,感受团队力量,以此来完善课后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构建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梯度

目前专业的课程设计全部集中在大学三年级,全年共需完成4个课程设计,共7个学分,因此应设置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设置第一次课程设计,此时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了物流管理、运输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课设题目,让学生感受课程设计的流程化;大学三年级仍然完成3次课程设计,分别是上学期2次、下学期1次。所不同的是,提高每次课程设计学分均至2学分。上学期,在理论知识与专业认识的基础上,课程设计讲求专业化,将用专业的角度对模拟的配送中心、操作流程进行优化与设计;下学期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考虑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这样经过层次化的课程设计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而且为后续毕业设计环节和从事物流工程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4.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与工学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单位有近10家,如金华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中宇物流公司、浙江金飞有限公司等。企业一方面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完成技术上的实操工作,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企业也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学子提供科研经费上的支持以及设备技术。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是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同时,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满足了“宽口径、重基础”培养理念下的适应性教学培养过程。

三、实践应用与现象阐述

1.课堂效益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方式,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及层次化的课程设计方案等措施方案,实践应用中明显发现,学生到课率明显上升,课堂专心程度也有了积极变化,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计算机模拟等环节中,发挥了团队优势,从实践中深化理解了理论知识。此外,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实践教学,学生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比记忆书本知识更加轻松与深刻。

2.实践性教育使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实践性教学的手段包括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课外学术竞赛等。这些教学手段都需要学生分组进行,每2~5人一组,尽管生源在入学时为相同分数群,但由于性格秉性的不同,部分同学热情高涨,学习态度认真,能完成所布置的实践任务,而一部分同学浑水摸鱼,随意应付,对自己和团队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能力两级分化严重,认真的同学在多次实践之后专业技能、系统规划能力大大提升,而另一批学生仍然原地踏步,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四、思考与建议

1.教学手段多样化

以案例分析为例,课堂实践中采用该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与热情,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对于各种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但是高等教育仍然需要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对于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反复记忆、操作直到掌握。因此在期末试题中,应增加类似案例分析等素质综合性的简单考试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熟练度,了解个案中的特征,以免教师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寻找另一种考核方式来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评价,同时也避免平时课堂中一些学生想蒙混过关的现象。

2.教学对象层次化

本科教育中不乏有不同价值观、人生观的学生,且学生在大学阶段已具有成熟的思想与自我定位,教师不需要对于学生的上进程度及未来规划有过高的要求,而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将绝大部分的实践任务变成弹性、自由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及发展需求进行选修。不要求学生全选,但要求学生做好做精所选择的每一个实践任务。

五、结语

物流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3):15-20.

[2]李庆明.物流人才培养应准确把握宽口径重基础的科学含义[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2):119-120.

[3]刘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7):128-130,115.

[4]王晓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83-85,88.

[5]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48.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5

关键词:统计软件;实践教学;试验设计;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67-02一、引言

制药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工科类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1,2]。因此,在培养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否熟练且主动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试验提出了要求。

众所周知,统计学课程不仅具有严谨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更是兼具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3],它涵盖试验的科学设计、试验方案的具体实施以及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各个环节[4]。因而,在专业化统计分析软件日益渗透于科学试验设计以及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大环境下[5],引入适当的统计学软件来辅助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如何利用统计软件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主导着整个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关键。

因此,在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以统计软件为媒介驱动学生主动设计并实施试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统计软件为媒介驱动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统计软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在制药工作和生物工程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以统计软件主导学生独立设计、实施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教学模式。既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和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根据实践内容主动利用统计软件完成试验的科学设计、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论的精确阐释等具体过程。以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常涉及的研究内容——微生物制药为例,如何优化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以提高药物产量是这些专业经常要面临的研究课题[6]。而采用怎样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优化,如何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无不与统计学课程的众多知识点密切相关。

(二)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举例

在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以阿舒假囊酵母产核黄素的发酵培养基优化为切入点,学生可以利用统计软件自主选择不同的试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如正交设计、响应面设计、均匀设计、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等。例如,有同学以阿舒假囊酵母发酵产核黄素的能力为实验考察目标,利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对阿舒假囊酵母发酵培养基中的葡萄糖、酵母膏、玉米浆和KH2po4进行了优化。他们所安排的实验因素和水平如表1所示,由统计软件自动生成的实验方案及各方案下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学生根据表2的实验结果,借助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学生根据表2的极差分析和表3的方差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所考察的各个因子对核黄素产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影响大小分别为B因素(酵母膏)、C因素(玉米浆)、D因素(KH2po4)和a因素(葡萄糖);其中,发酵培养基中有机氮源的用量对核黄素的合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

在之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实际的试验设计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而将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融入到具体的试验过程中,学生在利用软件确定好试验设计方法后,逐步完成实验的实施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直至得到科学结论。

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提高了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因此,学生通过统计软件自行设计并实施试验方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展望

如何将工科类的本科生培养成为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一直是高等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7]。尽管当前各高校日益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施,然而在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置上却往往缺乏科学性,严重地影响了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我们从制药工程及生物工程的专业特点出发,提出了以统计软件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既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统计软件主导学生独立设计、实施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将是适应制药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两个工科专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环节和举措。

参考文献:

[1]邹长军,吴雁,兰贵红,陈秀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2):95-97.

[2]张艳军,于虹,高秀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药学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3):153-154.

[3]宁海龙,李文霞,金益.信息时代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特点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1-92.

[4]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王伟,崔秀珍,吴世秀.生物统计学教学特点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17-18.

[6]俞俊棠,唐孝宣,邬行彦,李友荣,金青萍.新编生物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赵姝淳.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64-67.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6

【关键词】药物制剂;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

药物制剂专业是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成适于医疗应用的成品药,是一个兼属药品生产及其安全有效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物制剂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

药物制剂专业是2009年在我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是我们农业院校开设此专业的关键。我们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再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科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探讨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发展,以适应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设置

1.1药物制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药物制剂主要培养能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和管理等领域从事天然药物提取精制、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30余门课程,为加强药物制剂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应具备较完整的化学和药学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理论课程设置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三阶段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解剖生理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医药数理统计、生物化学、药理学、仪器分析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下一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课程,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主要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剂专业所需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实验、综合训练、科研训练、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制备原理及技术,并且通过课程实践锻炼与强化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药行业生产一线,具备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制剂制备、生产、质量检验与控制、药物研发、销售和管理等能力,可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品检验部门、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剂型制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2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

从教学实习、教学实验、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分别建立相应的基本框架,即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实验能力拓展,分别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专业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课程实验训练和考评,使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本操作,如称重、量取、倾倒、观察现象和科学分处理结果和数据等,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实验原理理解透彻,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具备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实践能力,总结分析问题能力。专业实验教学目标: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基础上,根据已学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验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实习实践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通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目标: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药厂,企业根据本院实习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和职场规划。

1.3对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专业理论课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环节等环节的实践,找出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方案。专业理论课方面,每一门专业理论课都成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团队内教师职称结构及学历层次合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药物制剂专业共开设两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六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医药数理统计实验、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六门专业实验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物分析学实验、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实验。以及相关的专业选修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提高自身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毕业环节,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契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及药厂制剂设计中。

2、教学实践改革[1]

2.1基础实验训练层。以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确立训练学生基础实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认识到实践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增强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2.2综合实验训练层。通过方案的确立,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前期学到的实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并明确这些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生产意义。

2.3实验能力拓展层。通过教学实习环节、第二课堂活动、师生合作课题、到药厂生产一线锻炼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并能紧密结合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生产实践。通过完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为吉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落实措施

3.1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进行修订。到医药企业、兄弟院校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召开学生座谈会;根据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3.2改革教学模式[3]。药物制剂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搞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融合,知识结构合理化、课程体系最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基本要求统一化、学生发展个性化。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外药物制剂Gmp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理论为主转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按实际生产流程,对主要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从而使实训内容有针对性,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更深刻、更扎实,两者相辅相成。

3.4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贯彻实施国家及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造就一批国际国内一流学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实施学校的“院士工程”、“紫江学者计划”、“优秀团队计划”、“优秀后备人才计划”和“博士后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进行,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和博士后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结合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情况,鼓励教师“走出去”,到药企等生产一线锻炼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型”要求。

3.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认识不足,不能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实习过程中缺乏职业精神;对实习基地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配备上,部分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三方之间的责权划分不清,当学生和实习单位发生纠纷的时候,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

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药剂学、药物化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方面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具备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制备、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本专业学生得到系统的药剂学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因此,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地以学科型为主,应兼顾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认可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只有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霞.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7(6):47-48.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7

关键词:工业设计;艺术;科学

0 引言

作为物资生产第一步的设计,从古代的兵器、乐器、食具到现代的家具、电器、文具、火车、飞机、太空船等等,无不在满足实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追求其外形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人类今天灿烂的物质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空间的扩大及审美领域的延伸,给传统的设计理念注入新的内涵。以现代大工业化为生产方式的“现代设计艺术”———工业设计,在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变奏和融合中,怎样体现自身的时代性质与特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将艺术于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当今艺术设计定位及未来设计领域的拓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工业设计

1.1 设计定义

工业设计(industrialDesign)是近百年来在国际上广泛兴起的一门学科,工业设计这一名词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的,不同的国家对此称呼不一,英国称之为设计(Design)。19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成为现代设计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时期的设计是以手工业设计为主的个性化设计,称之为“手工艺”、“工艺美术”,设计、生产和消费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工业革命之后,设计不仅获得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适合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蒸汽机、火车等一系列工业机械化成果的引入,使社会由封闭的小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系列化、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特征由此显现,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相联。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物品需求量的日益增大,促使工业设计迅速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到“包豪斯”时期,工业设计已发展成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教育体系的学科,并明确地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作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1]。

围绕工业设计的概念及定义,国际上各专业机构和学者一直争论不休。1959年6月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性工业设计机构———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1980年联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十一次联会,对工业设计概念作了修改,定义如下“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指的是与人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工业化产品设计,以及为这些产品而进行的辅助性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包装、装饰等设计。国际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设计的含义及范围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延伸,事实证明工业设计已成为带动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艺术与设计

人类最初的设计只是一种对物象的摆弄和布局,其目的是满足人们本能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生产资料的增多,设计成为对事物和物象有条理、有计划的安排和设想,达到人们对事物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条理、计划是人类对事物审美的一次飞跃,也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基本法则,设计从其开始就与美的活动紧密相联,每一次艺术的变革都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影响。现代设计的美学原理,正是以19世纪初艺术运动思想为基础的,充分体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将设计称之一门艺术,设计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而设计是用艺术的眼光去设计,因此“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的词语广泛出现在现代生活之中,艺术推动设计、设计演绎艺术[2]。

设计的形态能给予人的五感极大的影响,但其中视觉和触觉影响最大,这是直观感受的反映,这个感受的结果应该是美好的、促进身心健康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结构与外形、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现代科学介入物质,转为某种技术和材质形态、一定的材质与技术的同构,为设计艺术意境创造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条件。无论从设计或艺术发展的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1.3 科学与设计

了解到设计与艺术难以割舍互相渗透,再注意推动设计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即设计与科学之间深刻的关系。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技术世界,机器时代的到来促使设计最终与制造业分离,成为真正独立的专业,19世纪印刷术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印刷业、设计业、尤其是平面设计、字体设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使视觉表现迅速扩大和普及,此外新的能源和动力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照明、通信、交通等工具的不断革新换代,都与时代科技发展相伴相随。事实总是这样,科学技术每一进步就创造出与其相应的日常生活的各种工艺设备,接着凭借这些工具和机械设备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方式。设计从初始的简单粗糙发展至今天的实用精美,从蒸汽机火车到当今悬磁高速列车、从人工发报机和电话到现代互联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设计师的才智体现,同时是那个时代科技文化创新的标志。

在今天,现代设计具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如全新的材料美、精密的技术美、极限的体量美、新奇的造型美、科幻的意味美等。特别是由于当代多媒体及数码技术迅猛介入现实生活,极大地拓展了未来设计空间,丰富了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设计元素,深化了设计环境的意蕴显示及空间的表现,为设计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2 艺术与科学融合是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

由于设计与艺术、设计与科学相辅相存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福音,产品设计成功与否的审美标准、人体工程学程度的体现均在于艺术化的水平。

2.1 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意义

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具匠,也是科学家、工程设计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中国古代“六艺”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曾经非常密切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

随着网络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当今许多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创造发明,离不开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思维,离不开人文关怀的精神,所以又回过头来呼唤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和融合。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过《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一文,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揭示艺术与科学融合将带来各种艺术流派和手法的百花齐放,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将起推动作用,对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3]。

2.2 艺术与科学结合构筑现代设计学科

艺术与科学融合不仅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而且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及艺术教育体系带来深刻影响。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代表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以及战后在德国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是共同的,目的是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以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实践证明只有突破单纯侧重艺术,以及侧重技术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走艺术与科学结合之路,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在许多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和理工科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设计艺术专业重形象思维,学生不懂技术,不了解新工艺、新材料。如设计一辆汽车只停留在外观模型阶段,至于这种造型是否合乎技术要求、空气动力学原理、材料学知识等则一无所知,或根本不去考虑;而工科学生重数字逻辑思维,只懂技术,较少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需求,这些单一的学科体系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利于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

美国宾州大学在有关平面设计教育中明确提出:“鉴于为设计师所熟悉的传统技艺正在被当代的科学手段毫不留情地所取代,设计课程设置的重点需要重新聚焦在每个学生的意念创造能力培养上。所以应该强调能力和技能训练,与此同时注重于知觉(intuition)的培养。过去属于其它不同领域里的专业知识现在就同传统设计课程中的描绘和字体一样至关重要,诸如心理学、社会学、文案写作、经济学、商业学以及生物学等课程”。

构筑适应时展的设计学科体系,应立足艺术与科学的契合点,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艺术观和人文素养,在学好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到以理工为主的清华大学就是一个走艺术与科学融合之路的成功例子。

设计艺术学科与理工科各自有着不同的教学体系和专业特点,两门学科交叉和融合、优势互补,就象给天使插上翅膀一样,为培养未来设计顶尖人才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3]。

3 未来设计方向

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艺术与科学融合使设计将面临技术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等多个层面的挑战,工业化社会将转化为以信息为主导的情报化社会,可以预料新的设计艺术的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传播设计

未来社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信誉及企业形象因素决定市场份额,提升产品信誉、树立企业形象的视觉识别和传达方面的设计仍占设计领域的重要位置。以顾客满意为目的的人性化现代广告及传播设计(CS战略)理念将日趋形成。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以信息技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传媒形式,更加的多样和密集,为设计带来更多的伸展空间。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8

1.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政治学、国际政治、行政学(管理)、外交学、国际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学、国际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党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

2.公共(行政)管理类:卫生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土地资源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监察)、社区管理、村(乡)镇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涉外事务管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各专业公共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等各类产业管理、航运管理等各类交通运输管理、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和开发区管理。

3.卫生管理类: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学文秘、医院管理。

4.社会学类: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学、伦理学、人类学、人口学(工作)、社会工作(含司法社会工作方向等)、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康复、家政学(服务)、老年服务(管理)、青少年工作(管理)。

5.经济管理类: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会计与审计类、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工业经济、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土地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发、市场营销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投资(学)、(企业)人力资源(人事)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贸易经济、工业外贸、国际商务、商务策划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资产评估、商品学、产品质量工程、国际企业管理、饭店(宾馆、酒店)管理、(企业)理财、林业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商务管理、医药营销等各种专业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学)、劳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营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文化贸易、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海洋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或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经济学、国际经济、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7.财政税收类:财政(学)、税收(务)、涉外税收。

8.金融类: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经济与金融、国际金融、信用管理、证券、证券投资、期货、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

9.会计与审计类:会计(学)、审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国际会计、会计(财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信息管理、工业(企业)会计等各类专业会计。

10.数学、统计类: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计划统计、经营计划与统计、统计与概算、国土资源调查等各类专业统计调查。

11.法学类:法学(含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环境资源法、财税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方向法学)、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法律(事务)、国际法、刑事司法、监狱学、律师、涉外法律(事务)、经济法律事务、公安法制。

12.汉语言与文秘类: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学(化)、中文应用、对外汉语、华文教育、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古典文献、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秘书(学)、文秘(学)、中文(文秘或秘书)教育、现代秘书、司法文秘(秘书)等各类专业文秘(秘书)。

13.新闻传播类: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媒体创意、广告(学)、工业设计、影视艺术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

14.文物考古与历史学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文物保护、博物馆。

15.民族宗教类:民族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6.外国语言文学类:根据职位需要设置相应语种

17.图书与档案学类: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图书档案管理。

18.计量测量类:计量技术、测量技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几何计量测试、光学计量、无线电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

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计算机科学(技术或教育)、各类(计算机)软件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科学(工程或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控制(技术)、各类计算机通信(通讯)、各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信息安全、系统理论(科学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或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计算机与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器件或设备)、电器与电脑、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技术、软件测试。

20.电气电力(强电)类:电力(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电站测控、变电运行、高压输配电线路、(电力)线路运行、电气技术教育、微电机、电机与电器、各类电力(电气)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水电站及电力网、供用电技术、电网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农村电气化技术、电工(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21.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类:电子信息(工程)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仪器仪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技术(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技术)、控制工程、数控技术(设备)、各类自动化专业、电磁场技术、真空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通信工程、信息显示、信息物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声像技术、图文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假肢矫形工程、生物信息技术、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微电子学、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通信网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有线电视工程技术。

22.机械类: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工程、机械装备、精密机械、工业工程、机械自动化、自动化设备、制造工程(工艺)、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机电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数控技术(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玩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各类机电或动力设备的运行或维护等、(电子)仪器仪表、医疗仪器仪表等各类专业器械设备、各类汽车(车辆)制造(装配)与维修(检测或运用)技术、汽车改装(整形)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车辆工程。

23.公安学类: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侦查(察)学、刑事侦查(察)、刑事(科学)技术、技术侦查、经济侦查、警察指挥与战术、禁毒(学)、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公安信息技术、公安情报学、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警卫学、涉外警务、边防管理(或指挥)、边防公安、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指挥)、火灾勘查、科技防卫、安全防范工程(技术)、公安(安全)保卫、国内安全保卫、公安学、公共安全管理、公安管理、警察管理、核生化消防、预审、痕迹检验、文件鉴定、法化学、治安(学、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公安文秘、公安法制、警卫、交通管理。

24.司法监所管理类:犯罪学、监狱学、狱政管理、刑事执行、劳教管理、罪犯管教、罪犯教育、矫正教育学、罪犯心理矫治、涉毒人员矫治、司法管理。

25.教育学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化学教育等各学科教育。

26.心理学类: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含临床心理学方向等)、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

27.体育学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服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生物科学、社会体育、警察体育、休闲体育、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保健康复、武术。

28.艺术类:(可以按照小类设置专业条件)

⑴音乐小类:音乐学、作曲、(音乐)指挥、音乐表演、民族音乐、交响乐、声乐、歌剧、戏剧戏曲音乐、音乐剧、钢琴、管弦、各种乐器演奏、现代器乐打击乐、音乐科技与艺术、音乐教育、音乐工程。

⑵美术小类:美术、绘画、中国画、油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雕塑、书法、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木偶表演与制作。

⑶电影电视广播小类:电影编导、广播编导、电视编导、影视学、电视艺术、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摄影。

⑷舞蹈小类:舞蹈学、舞蹈编导、芭蕾舞、中国舞、民族舞蹈。

⑸戏剧戏曲小类:戏剧学、戏曲学、戏剧影视文学。

⑹表演小类:戏剧戏曲表演、话剧表演、影视表演。

⑺舞台艺术类:舞台美术、照明艺术、录音艺术。

⑻播音小类。

⑼主持小类。

⑽导演小类。

⑾艺术管理小类:艺术管理、文化事业管理。

⑿杂项小类:艺术学、公共艺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

29.物理、力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工程物理、核物理、力学、声学、光电子技术科学、工程结构分析。

30.化学化工类:化学(基地)、应用化学、化工、化学工程与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生物工程、化工设备(维修)。

31.材料学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稀土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电子封装技术、陶瓷、硅酸盐。

32.大气与天文学类:天文、空间科学、气象(学)、大气科学(技术)、大气探测技术、应用气象技术、防雷技术。

33.地理科学类: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

34.地质地矿类:地质、地质工程、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采矿工程(或技术)、石油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天然气、矿物加工、勘查、资源勘查与开发、矿物资源、地质矿产勘查、勘察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地质矿产勘察技术、矿山地质、岩矿鉴定、矿山测量、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铀矿地质与勘查技术、非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岩矿分析与鉴定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工程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矿物加工工程。

35.海洋科学类: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管理、海洋资源、(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海洋水文、近岸海洋学、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放射生态学、军事海洋学、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

36.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工程)、生态学、海洋资源环境、(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水务工程、灾害防治工程、辐射防护、环境安全类、(环境)安全工程、环境经济、农业生态学、综合规划、生态植物修复、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技术)、环境评价、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

37.能源动力类:电气电力(强电)类、热能动力工程、风能动力工程、能源工程、核工程、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核反应堆、核电、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38.城建规划类:城乡规划、城市(镇)规划、园林规划、道路规划、土地规划。

39.建筑建设类:建筑学、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决算、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建设、渡河工程、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设计(技术)、城镇建设、矿井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涉外建筑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40.交通运输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物流、海事管理、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物资储运、道路交通、城市交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技术、交通运输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管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路政管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城市交通运输、公路监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各类轨道交通工程(设备、技术或管理)。

41.景观类:园林、景观学、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管理)、园林绿化、园林技术。

42.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港口海岸(航道)及治河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利用、海岸与海洋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水文自动化测报技术、水信息技术、水政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灌溉与排水技术、河务工程与管理、城市水利、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务管理、水利工程监理、水土保持。

43.测绘类: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矿山测量等各类专业测量或测绘。

44.轻工纺织类: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轻工生物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数字印刷、染整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制浆造纸技术、香料香精工艺、表面精饰工艺、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丝绸技术、服装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印刷设备及工艺、出版与发行。

45.农业工程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生物系统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

46.林业工程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经济林、林业技术、林产化工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森林采运工程、林业经济信息管理。

47.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生物教育、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科学、生物安全、植物科学与技术、应用生物科学、植物资源工程。

48.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园艺技术、特用作物、草业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食用菌、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中草药栽培技术、烟草(栽培技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49.森林资源类:林学、森林(资源)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旅游。

50.动物科学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畜禽生产教育、蜂学、昆虫学、蚕学、动物药学。

51.水产类:渔业(综合技术)、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水产、水产养殖(技术)、水族、海水养殖、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水生动植物保护、海洋捕捞技术。

52.动植物检疫类:动物或植物检疫、生物安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饲料与动物营养、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动物防疫与检疫。

53.基础医学类:基础医学、医学信息学。

54.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含临床病理学方向、临床急救医学方向、眼与视光学方向、放疗方向等)、中西医临床医学。

55.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妇幼保健医、营养学。

56.口腔医学类: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

57.中医学:中医学(含中医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学(含康复医学方向等)、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58.医学技术类: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放射医学、康复治疗学(技术)、眼视光学(技术)、精神医学、医学技术、听力学、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营养、呼吸治疗技术。

59.护理学类:护理(学)、助产、护士、涉外护士、产假护士。

60.药学类:制药工程、药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应用药学、临床药学、海洋药学、药事管理、化工与制药、制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兽药生产与营销。

61.食品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储运与加工、食品工艺、烹饪与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检测)、乳品工程、粮食工程、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

62.航空航天类:飞行器设计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航天运输与控制、飞行技术、(航空航天)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9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课程的结构和实施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反映生命科学最新成就和技术的新型课程纷纷开设并得以强化,而许多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和融合重组,才能适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时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类专业人才。生物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更应受到系统生物学技术研发能力的训练,获得从事生物技术的科学思维,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理论研究和开发能力强的学科,必须不断深入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坚持把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范畴,努力探索适合地方农林院校生物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决定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1]。为培养造就生命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合理规划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四层次、三类型”的实验课程体系,四层次即:基础型、初级探索型、专业模块型、研究型。基础型实验和专业模块型实验为固定时间的课堂内实验,初级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为非固定时间的课堂外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三类型即: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类型实验体现了实验教学分级分层、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的教学规律。通过这一体系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实验技术和实践技能,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这种课程设置合理开设于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创新、提高实验,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吸收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外高校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的成功实例,结合高校生物学自身的特点,不断加强实验课程建设。2007年对农业生物学三大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的课程进行了调研,发现实验基础课技术和方法的传授存在学科间的交叉,同时农业生物学不同课程内的实验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这种重复设置的实验对教学是一种浪费,必须整合重组,节省时间为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提供条件。另外,受总课程学时的限制,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仍然稍低。对此,学校提出并实施了“学科间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方法和技术分解于各门分课中,以模拟科研的过程组织内容模块,尽量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主要过程组织模块,以模块为方式组织系统性,综合性教学,减少和避免验证性实验内容;由多模块构建每门课的内容体系;由各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成“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另外,为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合理,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引领实验教学,让大学文化和精神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使大学文化和精神浸润于学生心间,重塑本科生的人生观和求实、唯真、奉献的科学精神。引领大学精神融汇于实验教学,实验与实践融合为有机整体,把弱化的实践教育强化组装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共建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增强实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系统性和连贯性强化课程内容改革

注重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思路,将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明确定位于国内一流或国内领先。针对实验内容重复多、,验证性实验多、互相脱节的小实验多的“三多”问题,采取从整体培养目标出发,系统性调整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一些实验课程缺乏技术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整个实验没有自己的判断,一味根据要求做实验,甚至对不同的结果无法做出判断和合理分析。鉴于此,明确强调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采取“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探索性、连贯性、先进性”循序渐进的方式,本着整体设计的原则,对原有实验内容仔细筛选和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补充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注重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反映到实验中去。

(一)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是使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生产体验、综合应用和科研训练等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各分支学科缺乏一个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实验、生物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技能实验,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从总体把握,做到横向衔接,纵向贯通,夯实学生生物学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课程改革的立足之本,农业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涵盖了全校农学、理工类各专业,主要内容是生物学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生物学基础不牢固好比空中楼阁,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强调创新在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强调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每一模块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在不同模块教学后选择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

(四)贴近课改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中,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实践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课程特色,利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加强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项目,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设立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科研训练项目,激励学生自由自主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和参与教师的课题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能力。

(五)注重结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紧紧抓住现代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主线,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又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的科研优势,以科研项目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自身专业的学习中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科交叉打下基础。同时不断将前沿性实验技术从科研上吸取过来,作为教学课上可进行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设计的实验课题,密接结合科研实际,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目的是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本科生教育在基本技能训练与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的教师队伍。强调名师和教授深入实践教学第一线,把从事本科生实验教学活动的工作量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作为晋升和评优的基本条件。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定期开设农业生物学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通过专家讲课,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课程以小班方式平行进行,教师之间进行多方面的通力协作,互相交流学习、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小组经常以研讨和教学实践的方式开展研究,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预先解决掉。发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方面的优势,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由教师和专家教授参与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习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合作。这种方式对课程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的建设,2010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这样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保证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资深教授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实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全部为资深教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改革与建设。为了加强资深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的作用,采取不定期听课制度,并且,集中讨论生物学各实验教学改革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审议教学实施方案,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实验督导。大部分实验课的主讲教师他们除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相应学科的繁重的科研任务。这样保证了主讲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对实验课程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体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科研水平。课程组教师重视教材建设,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精心研究和选择适合生物学专业的优秀教材,农业生物学是覆盖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指导书很多,但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的完成,率先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农业生物类学生使用的《生物科学基础实验》特色实验教材,将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有效衔接在了一起,把相应知识点作为生物学的骨架内容精炼浓缩化,为研究创新和实验技能技巧训练提供更多的教学依据,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精髓,符合实验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教学效果显著。教材编入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供必修实验和自选实验。并且,综合性实验将农业生物学与生物防治、生态农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把实验设计和绿色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对于没有安排的实验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全面开设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传媒

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点,生物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创新型特色”,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并坚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技术分解与各门分课中[3]。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采取教师主讲理论学生独立实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再实践(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法。自主实验设计: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并对结果作出合理分析。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通过互动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互动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不仅对学生有益,还能够促进学生深究以前模糊的问题,而且又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放式教学: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有利的资源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另外,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常组织参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实验室,配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更高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开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信息化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从而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网络环境对于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促进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篇10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47-02

1生物信息学概述

伴随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1]。作为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的整合学科,生物信息学在生物进化、生理功能、疾病治疗、药物开发、农林产业等众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研究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内在定量规律的重大交叉前沿学科。鉴于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价值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发展生物信息学专业教育,有计划的建设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展面向实践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对促进现代生物医学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

2生物信息学教育发展现状

生物信息学发展起步于20世纪末,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生物信息学已经发展成为了横跨多个研究领域的朝阳专业,国内众多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本科和研究生专业[3]。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绝大数单位依托于单一的数学、计算机或生物学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过程存在生物信学理论基础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不完善、专业教材匮乏、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全国领先创办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单位之一,多年来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和本、硕、博各类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高素质生物信息学专门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生物信息学高端人才需要[4]。为解决生物信息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培养高水平的现代生物信息学人才,我们提出立足国内高等生命科学与医学教育,建立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实现高质量培养具有理工科创新思维能力的生物医学人才,为我国生命科学―医药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产业化输送大批专门人才。

3生物信息课程体系建设

3.1课程建设目标和指导方针

结合生物信息学才培养目标,经过数十名骨干教师十余年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及人才培养成果经验反馈,我们适时调整本科生课程及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公共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相辅相乘,重视学生理工生物医学全方面素质提高,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高端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

3.2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考虑到生物信息学多学科交叉特点和国家大学生培养要求,及学生未来就业深造所必需的基础和专业能力,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创了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在医学院校独立开展近40余门数理基础课程和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主要的课程建设情况如下:

(1)公共基础课程(国家限修课):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外语、体育。

(2)生物医学基础课程:解剖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实验、分子药理学等。

(3)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JaVa)、数据结构、perl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Linux操作系统与程序设计等(上述课程均含上机实践)。

(4)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逻辑、组合数学与图论、微分动力学方程、运筹学等(上述课程均含上机实践)。

(5)专业基础课程:信息论基础、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优化算法、随机过程、生物信息学概论、生物信息数据挖掘、生物信息软件设计与开发、分子生物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学数据可视化、专业外语等(上述课程均含实验)。

(6)专业课程:生物芯片技术、结构生物学、分子进化、分子生物网络、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药物基因组信息学、统计遗传学、计算表观遗传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上述课程均含实验)。

(7)综合实践课程:课题标书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生物信息学进展等。

我们在实践基础上开创的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同于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跨专业交叉性教学计划特色。该课程体系着眼于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素质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扎实稳妥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医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教育,同时,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精尖人才培养、特色化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使学生在本科阶段不但打好将来从事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创新性研究工作基础,更重要的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密切联系,切合相关研究开发与产业实际,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原始创新研究与产业开发的能力。

4生物信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建设

4.1五年制分段培养与多学科教育体系

目前,我们根据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点,考虑到基础课程多,实践能力要求高等因素,采取“2+2+1”的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两年理论基础课程、两年专业课程与一年实践应用课程培养(含科研训练+毕业设计)。此模式在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反馈中证实具有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建设依托于生物医学综合优势及深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功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中的知识技能交叉、渗透,培养适应21世纪生命学科与转化医学领域急需的生物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的交叉性出发,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加大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力度,建立更为紧密、完善,符合生物信息学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将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系统性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4.2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模式

在本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研一体化、学业导师制、报告研讨制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和科学研究,在巩固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科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把握。

“教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由注重多数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大众教育,向注重少数高精尖创新能力培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充分利用骨干教师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经验,将科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优秀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产业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本科生进入专业课教学阶段,实行学业导师制。采取学生与一线骨干教师双向选择方式,使每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业指导教师。导师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和专业辅导,并通过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科研训练、早期科学研究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尽头和对专业的深入认识。

专题报告与研讨制度: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方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与实践。要求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各方面资源,获取学科前沿信息,并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提问、研讨、总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独立完成达到核心期刊发表水平的生物信息这科研课题。

5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从基础到实践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段式、推进式的改革与建设。在政策措施、人员配备、经费匹配等各方面给予鼎力支持。优先保证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快速、有效的建设,已经形成国内顶尖的生物信息学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团队,并为国家输送着大批高水平生物信息学人才。

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能够完善生物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运用理工科思维和技能解决复杂生命科学问题的综合科研能力,更为有效的实现生命科学攻关和创新研究理论形成;另一方面,生物医药是我国科技研发的薄弱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培养适用于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型生物信息学人才,将为我国的医药物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有利于创新临床诊断技术开发和个性化医疗的实现,促进科技转化,产生潜在的、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6致谢

本文研究内容是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重点课题创新型生物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面向生物信息产业开发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整合设计研究资助下完成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得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领导的支持,并得到兄弟院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nedwingreenandDavidBotstein.BacktotheFuture:educationforSystems-levelBiologists[J].natureReviewmolecularCellBiology,2006,7(11):829-832.

[2]徐良德,马晔,孙红梅,等.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实践探讨[J].素质教育,2011,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