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十篇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十篇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6:18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1

关键词:行动导向幼儿心理学任务教学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其学习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这门课的特点是心理学名词术语多,理论内容概括性强,比较抽象,中职学生普遍未修《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幼儿心理学》里涉及的基本术语、理论、概念普遍难以理解,同时,《幼儿心理学》开课时间一般在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在没有接触幼儿、没有在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的情况下接触课程,书中关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的阐述以及具体的教育措施对学生来说显得遥远而空洞。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理论难、空洞,与幼儿园实际联系较少,学习起来兴趣不大,学习态度上比较被动,学习效果不显著,经常是背了就忘了。怎样让学生对这么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感兴趣,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显著呢?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能为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重新对《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并重新定位。教育部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特别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专业标准》提示我们把握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着眼点―注重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职业行动能力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构成。这三种能力的获得,是不能通过以教师传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唯有通过“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操作进而逐步自我构建的。

在行动导向理念下,我们尝试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赋予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这种地位的变化和角色意识有利于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能力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教师以“能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幼儿园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章节里,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与幼儿园工作情境相关的核心的实操任务,如“感知觉”这一章里,设置“设计符合幼儿感知觉特点的背景画”或“以幼儿感知觉特点为基础,设计一组以故事背景为题材的教具”等这样实操的作务,在“幼儿的情绪情感”这一章里,设计“根据幼儿情绪调控的特点,在区域环境里创设幼儿可适当宣泄和表达情绪的环境”这样的实操任务,用这样的实操任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操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对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认知,掌握分析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并依此解决实际问题。

二、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的重组

传统教学理念下,《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上,是按“概念、规律、运用”这样的主线进行展开,这种内容结构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主要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在“做什么”“怎样做”这样的与实际应用能力相关的回答较少。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应用,而非理论的分析与概括。因为,我们的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突出教、学、做一体的特点。

其一,在整体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减少纯理论环节,增强与实际应用相关的章节,如减少幼儿心理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理论等内容,强化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情绪情感能力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等与幼儿园实际应用更相关的内容;其二,在每个章节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改变“概念、规律、应用”这样的以知识体系统领的编排方法,而是将每节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项目,项目下设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大的项目、任务的基础上既能获得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又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与学习的变革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所有感官都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任务”是根据“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制定,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做中教,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做中学,教师在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可能自主获得新知的基础上,整合知识,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也获得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对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技能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行动导向理念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以“抽签定组”“分任务定组”“随机分组”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并在过程中不断促进小组的成熟与成长,让学生根据下发的“任务”进行任务书的解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与信息,独立进行工作。这种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能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中的协调、沟通、矛盾的解决等,这与《专业标准》里强调的幼儿教师工作强调的合作精神与技能相吻合。

比如,在《幼儿心理学》中“幼儿注意的发展”这一节内容里,针对“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任务教学。首先,学生自行进行分组,教师下发任务书,布置任务“设计一组符合幼儿注意特点的教具”;其次,小组自己搜索相关的教具制作的信息,准备制作的材料,并设计相应的教具,教师在这个环节只起巡回指导的作用,具体的决定由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具体做出;接下来,成果展示环节,各组进行任务成果的展示,并接受检验;最后在360度的完整评价下,对教具进行重新的检验与改进,在提升的基础上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再次进行实践检验。

总之,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幼儿心理学》教学,让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积累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关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并对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辩――“行动导向”教学管见[J].职教通讯,2003,(01).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2

关键词:幼师;乐理;音乐教学;博客

《乐理》是幼儿师范院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大体系中的奠基性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基本乐理》又是学习《和声学》、《儿歌弹唱》、《钢琴》、《幼儿合唱》等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系统的理解、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自学能力,懂得幼儿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由于幼师专业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经过专业音乐知识学习,部分学生学习乐理课程中调式、音程等知识点时学习、理解费力,感觉课程内容枯燥,容易产生畏学、厌学思想。因此针对乐理课程和幼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乐理学习的兴趣,改进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幼师《基本乐理》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幼儿师范院校《乐理》课的任课教师多数毕业于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不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定位。《乐理》课课堂教学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侧重于专业性,忽视乐理课理论知识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应用,教学内容理论性偏重,应用性不强,最终导致《乐理》课堂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学实践脱节,学生课程学习知识难以学以致用,不能适应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需要。

1.2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许多幼儿师范院校《乐理》课程主要依赖教师课堂讲授。由于受学生入学前没有音乐知识基础、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乐理》课程内容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等因素的制约,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乐理知识短时间内很难被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上传统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对乐理知识的理解记忆,教学内容容易与幼儿音乐实践分离,导致学生感觉《乐理》课枯燥,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复习阶段,学生仅能依靠通过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实现课堂内容的简单复习与巩固。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渠道。许多学生课堂学习时理解困难,课下不能有效和教师沟通。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效果都不理想,《乐理》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1.3《乐理》课程缺乏同后续学科的关联

《乐理》为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和声学》、《儿歌弹唱》、《钢琴》、《幼儿合唱》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本课程是幼儿师范专业学生入学后所开设的第一门音乐理论课,是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和技能的重要基础。无论学习《声乐》、《器乐》还是《弹唱》,没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就无法透彻地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就不能进一步学习和声等更深一层的理论和技法,更不能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乐曲。目前,多数幼儿师范院校《乐理》课程教学采取专人教授专课的形式,《乐理》课程同后续课程缺乏相应的关联,导致乐理理论知识与后续应用课程分离,例如:转调、音程、节奏等知识点在《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中均有,导致课程内容出现了相互重叠。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容易仅仅注重乐理课本身教学,缺乏同后续课程的整合,导致乐理课程没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做好铺垫,造成《乐理》课程同后续课程脱节的状态,使得乐理知识的基础作用不能在学生学习中充分发挥。

2改进幼师《乐理》教学的途径

2.1注重乐理理论知识同幼儿音乐实践的结合

针对《乐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在教学中,注意改进以往以概念为主导的作法,以大量的儿童歌曲经典作品为教学实例,通过谱例讲解和分析,实现乐理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幼儿音乐作品的赏析中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乐理》课的实践性环节,将以“音乐创作”为手段,以乐理知识应用为中心,以幼儿音乐作品为载体,以计算机辅助工具,以网络为平台,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2.2改进乐理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完成了由过去“告知式的教、接受式的学”的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向“拓展性讲练、互动式教学、趣味性学习”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着重采用理论讲授、谱例分析、课堂讨论、提问答疑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的音乐理论学习,注重启发式教学。授课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演唱与训练实践中掌握音乐的规律,在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等环节中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思想。利用启发式和导入式教学,增加讨论和演唱训练的分量与效果。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和精讲多练的原则,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演唱技能的训练。除必要的书写练习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演唱、演奏谱例时的音准、节奏、音乐表现,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形成了“理论学习谱例分析视唱训练习题巩固艺术实践”的教学模式。

2.3加强乐理课程同后续课程的联系

在《乐理》教学中注重乐理知识同后续课程的联系,讲练结合,与视唱练耳及声乐学习紧密配合,促进唱、奏能力提高。采用“活学活用”的授课形式,即将相关知识点与小型音乐作品(以钢琴作品为主)联系,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音程对位与和弦分布,从而在音乐分析的实践中掌握音程与和弦知识;让学生根据所学音程、和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和声编配,采用这种“创作型”教学方式,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将复调、和声学等相关知识点提前介入,让学生对复调与和声学有初步的感性与理性的认知,为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使其不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通过乐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音乐学习与实践中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明确学习目的,努力学好相关知识和后续课程。

2.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乐理》教学

在《乐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制作生动形象的电子课件,通过动画、图片演示等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建设乐理教学博客,构建乐理课程教学资源平台、课后学习社区、教研活动平台。利用博客进行幼师《乐理》课程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1]。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一、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课时安排不科学

就目前学院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纵观一到四年级的课程,我们发现,这四年的课程安排都较注重理论性课程,轻实践类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幼儿园了解的需求,并且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都较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幼儿舞蹈、儿童简笔画等技能课,对于难以理解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热情不高。

从各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及课时安排来看,一些文化课贯穿四年始终,而专业课最多的也就开设一年,有几门课甚至是开一个学期,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失调,专业、职业素养培养不够。

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课程,初步统计不计活动课共计4140学时,而书法只有36学时,仅在一年级开设;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共计36学时,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即兴伴奏各计72学时,在四年级开设。其他课程如童话故事、童谣等一些实用课程是作为活动课开设的,每月轮班进行教学,各年级开设不均匀,时间太短。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书法、幼儿游戏设计与创编、幼儿舞蹈创编、儿歌弹唱及童话故事这些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很明显,这些课程在课时分配上是不科学的。

2.课程内容陈旧,专业理论知识偏深,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每一门课程总是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重系统性和完整性,轻整体优化;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基础,轻应用;课程内容虽然很多,但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方法完全融入其中”,尤其没有把幼儿园教育新理念、各领域的新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同时,专业理论知识偏深,教育实践环节不受重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差,不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笔者从教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原则上来讲,应是在学生学完各科教学法后再开设的课程。目前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设置各科教学法,而直接开设这门课,相应地将各科教学法的任务也落在一个人身上,这必将影响教学的效果。

3.课程评价方法单一,以考试、考查为主要形式,注重结果,以知识把握为主,能力突出不够

目前,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课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专业技能课以期末考查的形式考试,都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没有制定明确的量化考核机制。学生学与不学、考与不考、成绩合格与不合格没有太大的区别,与毕业证的取得也没有直接联系。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院的办学声誉。

二、优化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在课程结构方面:以学科特点为依据,适当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和实用性原则安排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在课程结构上,可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拓展课(可把活动课改为专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主要课程包括:语数英、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形成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课程包括:三学六法、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管理、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等;专业技能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艺术修养,主要课程包括:乐理、声乐、键盘、舞蹈、美术、儿歌伴奏、幼儿英语口语、幼儿舞蹈创编、手工制作等;专业拓展课旨在满足学生培养特长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要课程包括:儿歌、童话故事、简笔画等。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模块课程间的设置比例,比如在一、二年级,可增加公共基础课和技能基础课的设置比例,如英语、乐理试唱等,三、四年级可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设置比例,增加一些实用性强、能为就业直接服务的课程设置比例,如儿歌伴奏、幼儿舞蹈创编、手工制作等。同时,为一至四年级所有学生提供开放的专业拓展课选修机会,学生每学期可选择2~3门自己喜欢的专业拓展课进行专项训练,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

此外,在专业课程中学校可适当开设当前幼儿园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课程,如蒙氏教育、亲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

2.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适当整合理论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首先,各科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加强专业指向性,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教育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在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可加强英语口语的训练,特别是幼儿园实用英语的学习和训练。其次,对于在专业基础课当中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最后,对于专业技能课,教师可适当调整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的时间比例,尤其在三、四年级,在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键盘课,可让学生专攻儿歌伴奏;美术课,可让学生专攻简笔画和儿童主题画创作;声乐课,可让学生专攻试唱;舞蹈课,除让学生坚持练习基本功外,可让学生专攻幼儿舞蹈创编等。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在课程评价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加强过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笔者认为,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可采用课堂提问与作业(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期末成绩50%)的方式进行考试。对于专业技能课可采用平时考查(70%)+期末考查(30%)的方式进行考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实践环节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各门课程,教师都应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制订实施计划,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和教育实践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日常学习和训练。每位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都要对照考核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同时,学院应对每学期考试、考查不合格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补考,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如在四年中学生有四科挂科补考仍不及格的,学院可考虑延发毕业证书。这样一来,通过奖优罚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2(4).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普活动;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1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99-02

伴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教育不同层面逐步、深入地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普活动。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最基础、最启蒙的阶段,其科普活动对于启发幼儿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在幼儿阶段开展的科普活动,日益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层面和幼儿家长层面的重视和关心,深入探讨以幼儿教师而教育主体的科普活动,有助于我们加深幼教科普活动与幼儿教师之间联系的理解。

一、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对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分析

第一,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科普洞察力。受其特殊年龄阶段影响,幼儿有着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好奇心。幼儿在心理和生理上表现出来的这一特征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捕捉和洞察发现不同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特征。

第二,必须具备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在科普活动中,教师的洞察能力极为关键,但幼儿教师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同样重要。科普活动中幼儿教师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是在前期对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行为、语言等外在具体表征方面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次的总结和升华,分析出幼儿参与科普活动的各种规律和内在特征。

第三,创境能力。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情景。开展幼儿科普教育活动中,外在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科普环境,能够为幼儿更深入参与科普活动营造一种舒适、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

第四,幼儿教师要善于协调好自身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为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奠定和谐的幼儿相处的关系。在科普活动中,建立一种良好师生关系,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能够为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科普活动创设友好、和谐的情境,对于科普活动中新鲜事物、不明白的问题愿意向教师请教,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解决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难题。

二、教育学、心理学对幼儿科普教育的影响

第一,立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幼儿科普活动必须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基础和前提,幼儿教育学科学回答了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极其重要性以及开展科普活动的内容是如何让幼儿接受的等相关问题。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帮助教师在开展幼儿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得科普活动更加有效。

第二,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为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引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对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是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幼儿科普活动的重要指南。例如,学前教育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为开展幼儿科普活动中从不同角度把握幼儿心理规律和生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三,幼儿科普活动是在遵循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基础上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幼儿科普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内集中进行的,有一定主题思想或提出明确的口号,并要达到一定思想教育目的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要求的科普教育活动。从这点上讲,幼儿科普活动是完全建立在符合幼儿教育规律、遵循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爱好的一项重要教育活动。

三、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开展科普活动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努力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开展科普活动的关键点和根本保障点在于教师。幼儿教育阶段开展科普活动,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重点引进和加快培养一批既能够熟练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和幼儿教育学专业理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教师,又能够熟练运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将自身科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身体力行行为的教师。幼儿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从长远着手构建一支创新型的幼儿师资队伍。在师资引进过程中要重点对拟引进的师资在科学素养、科学创新能力、科学普及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衡量,并将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科学普及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作为是否录用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幼儿园要从学校层面加强对已有师资力量在教育学及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方面、科学活动普及组织实施方面的培养和提升。从很大程度上讲,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如何,都依赖于幼儿教师队伍。只有建立起了一支既能够熟练掌握和具体运用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将培养幼儿科学创新能力和科学普及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自觉行为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科学普及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为今后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幼儿阶段就培养孩子的创新型科学思维,就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殊阶段出发,在开展幼儿科普活动、培养幼儿科学兴趣的同时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活动。

第三,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新活动需要重点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幼儿园在开展科普活动地方过程中,必须要从幼儿现有的心理规律出发,即幼儿正处在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的特殊年龄阶段,尤其是表面感性事物、多姿多彩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因此,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中,要善于创新载体和活动形式,例如,可以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种各样的科技比赛形式进行。“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在学校中烘托一种浓厚的校园科技氛围,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科技活动、人人关心科技活动的良好气氛。”[1]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不仅孩子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得以有效的调动,而且还能为对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并在比赛中扩大自己的科技创作视野,为今后更高层次的科技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幼儿教育中开展科普活动需要传授给幼儿更多的科学意识,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在幼儿阶段开展科普活动中,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无论是采取什么形式的活动方式,幼儿园以及指导师都要从具体的科普活动项目出发,针对幼儿的特殊心理特点和规律,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培训,让孩子们能够对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以及内在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传授,让学生掌握起参加科学创新活动的基本功,以实现科普活动的最终目的。一般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培训幼儿基本的科学观察能力。在举办科普活动中,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参与环节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观察事物,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动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记录的良好习惯。科学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科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离开了观察这一环节,那么在以后深入的分析环节、总结升华环节将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展科普活动中,成立专门的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给孩子们具体的观察问题的方法,然后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具体的科技事物面前,让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相关科技知识去观察科技实物作品,发现其表面特征以及与该项科技实物相关的具体应用。

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并重点培养幼儿在科普活动中善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具体的科普活动,要重点培养孩子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能力,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找到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培养幼儿善于思考的能力,要让学生在科普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做到学与练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思考模式,能够形成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三是在科普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展科普活动,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锻炼提升孩子善于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原理,在相关工具和设备设施的帮助下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要鼓励幼儿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灵感,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些新产品。在科普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极为关键,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即使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再高,那也必将无用武之地。

四、结语

幼儿科普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重要依据,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幼儿科普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科普洞察力、较强的科普分析综合能力、创设良好的科普教育环境能力以及善于协调好幼儿之间关系的能力。要想保障幼儿科普活动开展的效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入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实践活动,依托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相应的科技比赛等形式,加强对幼儿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王琰.以儿童为主体――幼儿科普节目“大龙实验室”的创作[J].当代电视,1999,(12).

[2]龙海云,田力,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教育初探――幼儿园科普教育纪实[J].科普研究,2009,(01).

[3]郭玉洁.从娃娃抓起――浅谈重视幼儿科普读物的出版[J].中国出版,2000,(06).

[4]李康耀.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幼儿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学课程教学例谈[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06).

[5]李康耀.幼儿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教学例谈[J].淄博师专学报,2011,(02).

[6]胡箭,关成林.早期教育理论问题与早期教育研究方向的思考――兼谈《幼儿教育学》教材内容的处理[J].教育导刊,1998,(S1).

[7]蔡惠莲.学会学习与幼儿教师的培养之我见――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体验[J].成功(教育),2011,(14).

[8]孙承毅,杨占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分析与对策――以鲁东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9]胡雪赞.谈幼儿教育学课中“活动教学”的设计与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6,(20).

[10]文颐,唐大章,杨春华,王青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及成都中职学校幼教专业骨干教师的调研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11]张威.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幼儿教育心理学辅助教学[J].成功(教育),2011,(03).

[12]李幼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为案例[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幼儿园活动教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幼儿教育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具有幼儿园活动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指导性课程。本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它是上承学前三学专业理论课,下启专业实践课的中介与桥梁。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关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是《幼儿园活动教程》五领域教育活动方法的部分内容。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拓展深化,又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本学期是开设《幼儿园活动教程》的第二学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原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般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易检测等要求,特制订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2)能力目标:运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组织幼儿语言教学活动。(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幼儿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与向往,同时增进学生对未来幼教职业的幸福感。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几种特殊方法,组织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开展幼儿教育教学评优实训活动,强化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基于幼儿园活动教程的学科性质及本节课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选用下列教法:

1、创设情境法由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法理论性强,运用传统的讲授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通过幼儿知识学习活动和学生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为学生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引导发现法翻转课堂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因此在本节内容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思考内化。

3、练习讨论法学生自主预习成果展示之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评,并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既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内化、巩固并迁移,又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三、说学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独立学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注重学法指导,主要采用了三种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法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终身学习,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实践体验法教师在尊重、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大胆地把课堂让位于学生,通过体验使其在活动中有所知、有所悟,自主生成认识,促进其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实现其全面发展。

3、主动参与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幼儿教育教学评优实训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1、活动导入,激发兴趣课前5分钟的幼儿知识学习活动,给学生创设了幼儿园的活动情境,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教师结合学生自主预习成果的展示,小组互评讨论解疑等方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且通过教师总结,使知识得以正确全面的呈现,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进而又一次突破教学难点。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策略

引言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端,作为教育的启蒙,为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打下基础,是儿童学会学习的关键过渡时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理论充足,在其指导下,幼儿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然而由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与理论脱节,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及未能及时创新教学手段等,使得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学策略的探析来解决,通过教学的改善,提升儿童音乐素养及音乐审美能力。

一、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是学前教育中美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弹唱教学的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技能。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质量关乎儿童未来的成长发育,包括音乐素养的提高,情感表达能力的塑造,思维意识的扩展,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其具体作用在于,首先,激发幼儿对音乐世界的好奇以及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在幼儿的发展初期,好奇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作为正式进行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学前教育对提高幼儿的全面综合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时,通过感官调动,多样的教学环节,使得幼儿接触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在音乐的律动中激发其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未来的美学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对激发幼儿艺术学习的潜能以及促进其综合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激发儿童学习潜能及创造力启蒙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最佳阶段,此时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发展方向,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包含了多种艺术要素,如声乐、韵律、形体、审美、赏析能力多种方面,通过弹唱教学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不但能激发幼儿关于音乐方面的学习潜能,也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接触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人文素养及道德品质等,了解最基本的基础乐理的概念,促进部分幼儿开始进行弹唱技能的学习,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前教育是我国师范院校中较为热门的一大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作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各个高校开始进行相关专业的设置以及扩招,相关培训机构也开始增加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培训工作。由于本专业的行业门槛不高,专业技术要求较低,使得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人员在没有系统掌握相关专业要领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教学水平。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关键内容需要专业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教师需要掌握完备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针对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且能够灵活处理各种教学状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使得幼儿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且钢琴等教学乐器的使用不够熟练,不能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情况进行即兴发挥,教师的钢琴演奏能力及创作能力较差,使得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水平整体较低,不利于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目前,学前教育的专业机构规模慢慢扩大,数量持续增加,为了满足配置人员的需求,教育机构在进行教师选拔时没有充分考核教师的教学标准,考察时间较短,聘用工作缺乏监督管理,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从业人员并非艺术科班出身,在进行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时,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部分教师的乐理知识及专业素养较高,但实践练习经验匮乏,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即兴创作与演奏时,教师需要掌握节奏间隔,触发踏板的时间,织体和声的连接以及装饰音的运用,和弦的变换等,由于乐理知识的匮乏,使得其钢琴伴奏谱的音乐编排不当,弹奏效果较差。无论是过于强调理论性而不关注弹唱教学的实践,还是理论掌握不足,进而影响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都是由于弹唱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造成的,这是目前幼儿歌曲弹唱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学生音乐素养及资质存在差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备受关注,有时,在课堂中,教学的整体效果无法达到原本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完成度不高,和预期判定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与课堂中的主体——学生本身的音乐素养及资质有直接的关系。幼儿是歌曲弹唱教学中的教学对象及课堂主体,就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幼儿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包括简单的钢琴演奏,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等,对于弹唱教学没有足够的兴趣,音乐启蒙不到位。由于在入园之前对于弹唱了解较浅,音乐的基础知识基本空白,幼儿本身音乐资质的差距增加了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难度,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弹唱技巧的掌握也难以在短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有所成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定,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没有完全考虑到幼儿的音乐素养及音乐资质的水平,教师不能根据幼儿的真实需求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来进行教学实践,使得部分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增反降,产生厌学的情绪,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在参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之前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弹唱基础技能的训练,无法很好地让幼儿理解弹唱歌曲的音乐内涵及艺术表达,使得幼儿无法整体理解音乐艺术,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最终致使其音乐素养提升及音乐资质提高受到影响。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都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支持政策,并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及规划,对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绘本展示、绘画美术、即兴舞蹈、弹唱创作等,其中幼儿歌曲的弹唱能力是评价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这是由于、音乐训练是幼儿艺术启蒙阶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较为科学完善、实用性强且安排合理的教学体系,使得弹唱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学目标设定偏离实际情况,任务分解难度较大,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贴合每个幼儿的实际需求,教学模式演变更新较慢,且教学方法的创新度不高,活动组织安排不够丰富,缺乏必要的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在大多数的专业性院校中教学体系并不完善,教学素材不丰富,课程相关的教材难度等级差异较大,不能很好地贴合实际。这使得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整体效果优化度降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的成效因此受到影响,传统教学方式重视技术教学的相关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不高,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影响整体弹唱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优化策略

(一)实践引领教学,不断丰富教学理论通过实践导向性的弹唱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水平。用实践来引领教学,意味着教学方案的设计围绕实践这一根本要素展开,将实践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在实践这一教学主线的引领下,进行教学项目的设定以及教学任务的布置。实践导向弹唱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音乐学习的多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践引导,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基础乐理知识的作用下通过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提高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其音乐节奏及韵律的感觉,以及简单的弹奏能力和歌曲的演唱能力,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用心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全身心地参与到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并培养幼儿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人员来说,其本身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其教学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在充分掌握教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利用实践引领教学,在综合作用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在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自身对弹唱教学工作的热情,理论知识内容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方案以及有价值的建议。

(二)重视基础训练,逐步提升学生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弹唱教学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学生的音乐素养及资质的提升方面,教师通过弹奏钢琴,即兴创作歌曲,弹唱结合,让幼儿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基本的音乐学习能力。幼儿在充满童趣、快乐愉悦的歌曲中利用自我对歌曲的体会及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演绎。在基础音乐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幼儿歌唱情绪的表达,歌唱姿势的标准程度,以及歌唱行为及习惯的养成。在教学时,注意幼儿在进行歌唱练习时心理感受的变化。通过基础训练,幼儿能够了解基本的音乐乐理知识,接触基础的钢琴演奏,学会通过呼吸变换、声音的切换来进行幼儿歌曲的演唱,为其今后专业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及相关技能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进行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时要重视音乐的基础教学,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使其感受到幼儿歌曲弹唱的快乐,不断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及资质,以及弹唱能力,进而提升其音乐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通过参与专业教学培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乐曲意境的感悟,演奏姿势的重视,不同指法切换,演奏节拍的掌握和技巧性演奏方式的熟练运用,演奏歌曲时的发声方式,换气间隔等,使幼儿的音乐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课程模式多元,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及意识,培育学习积极态度的关键时期,通过学前教育阶段专业教学中相关课程的有效开展,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游戏与弹唱教学完美结合,寓教于乐的同时烘托具有趣味感、快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进行课堂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通过舞蹈与音乐、织体与韵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弹唱教学,在声乐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展以乐理知识为主的音乐游戏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学系的积极性,弹唱教学课程模式的变更要在富有乐趣的音乐学习中进行,在欢快的音乐氛围之中,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理论知识、创作思路,以及情绪表达的方式,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幼儿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延伸教学的方式来推动幼儿歌曲弹唱教学方式的优化,例如在进行《雪绒花》这首经典幼儿曲目的教学时,可以在有一定的教学氛围的情况下,让幼儿了解雪绒花的原曲《edelweiss》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教师的演奏从韵律、节奏、歌词等方面对幼儿进行互动性的提问,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辨析及判断发现两首幼儿曲目中的不同点,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幼儿音乐赏析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整体水平。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7

关键词:重视;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教学

G612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让学前专业学生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体系中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视,加深学生对幼儿园保教任务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的重要性,激发对幼教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幼儿园课程》这门课程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把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以两个理论为基础,让学生认识到把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性

认知派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认知派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方案便不断涌现。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也对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其中,最有影响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而这两个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之外,对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加深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重要性的理解上有着积极的作用。

1.认识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的,也不是预先在儿童头脑中形成,并随着儿童的成熟随时出现的,而是由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他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的。任何知识都发源于动作,一切水平的认知都是与动作有关的,儿童认知的逻辑化最早出现在动作水平上,然后由动作图式内化派生出a算图式的。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把其概括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一个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四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16岁),它们具有三个特点①:第一,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每个个体都按同样的顺序经历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阶段虽与年龄有关系,但不完全是年龄本身所决定的;第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它决定着个体的行为;第三,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发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被应用于教育实践时,他为教师提出了三条劝告:“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教师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儿童来说是困难的。”②

除此之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认识制定合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性上有着重要意义:任何一个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都必须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要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保持一致,我们不能轻易地制定任何一个教育活动目标。

2.维果茨基理论对学生强化准确表达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意识的重要性。

作为历史文化理论的倡导者,维果茨基关于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理论和皮亚杰理论的差别是明显的。对皮亚杰来说,发展是一个个阶段的生物进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事件”③。与皮亚杰“从内而外”建构的发展观不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可以表述和概括为“从外而内”。维果茨基认为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由社会机能向个性机能的转化。他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他把这一从外到内的过程经典地概括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规律”。对维果茨基来说,发展是人的富有意义的概括化,是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转化。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中,维果茨基给我们帮助最多的是关于“最近发展区”和“鹰架教学”理论。“最近发展区”和“鹰架教学”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两个相关联的重要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两个水平的,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够独自完成或自己知道的事情;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行为,而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所构成的区域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而所谓“鹰架教学”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

关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们最难把握的就是:所谓的“两个水平”比较的前提是“同一个行为”,否则就没有可比性,同一个行为在独立完成和在帮助下完成所达到的结果之间的距离才是“最近发展区”,“鹰架教学”的前提是一定要教师为学习者(儿童)提供帮助。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发展区”和“鹰架教学”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中的运用,不仅使教师的广泛参与合理化,更为我们思考和回答教与学这一两难问题带来了崭新的启示。它的意义还在于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最近发展区”和“鹰架教学”理论,还能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有能力的教师的重要意义,为教育目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把握保教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的起点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8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9

幼儿师范教学内容遵守原则

一、幼教专业学生现状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新生中考分数普遍较低,素质能力和以往相比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弱,原因不外以下几点:自幼养成教育不够,学习习惯不好;独生子女多,意志品质差,刻苦精神不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之高分学生有一定差距;有部分学生虽然智力能力不错,但学习适应性差。

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状况

由于生源锐减,幼儿师范学校为了生存,往往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并存,教学上互相影响。一些学校兼办高中或者办艺术高中班;一些学校大专、中专混办;一些师范、幼儿师范兼办其他中职专业。有部分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导致了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为历史原因,许多幼师学校师资多来自中学,这些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联系实际不够。理论学习多,艺术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需求。

三、对幼儿师范教育特点的初步认识

1.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理论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的是经验技能型实用人才,理论教育尽管作用巨大,但对于文化基础薄弱、不习惯理论学习的幼师学生来说,要在短短三年扭转其学习理论的习惯,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几乎不可能。在教学上就必须有所舍弃,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如幼儿语言训练方法,幼儿数字思维训练,美术实践能力和音乐舞蹈技能等。

作为职业教育的幼儿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多数学生,不可能以培养幼教专家为目标,培养能够驾驭幼儿园课堂教学,胜任一般日常管理的实用人才,应该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2.面对择业就业、具体工作的实用性

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低,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高。与重视知识灌输的基础教育和重视理论探讨的高等教育不同,幼师教育直接面向基层幼儿园,毕业生需要实用的工作技能,所教、所学要实用、有用、管用。目前,举国上下多幼教空前重视,公办、私立幼儿园方兴未艾,过去长期的不重视造成师资短板,各地都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实用型幼儿教师。

3.以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技能性培训为主

在培训内容、时间、难度上,幼儿师范教育相对来说不需要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教学,要求学习训练短平快。最需要的不是书本知识,是反复“操练”,以足够的时间、相关的技术指导进行专注的专门的训练。做到“熟”生“巧”,以“练”求“精”。幼儿师范教育急需的是在美术、音乐、舞蹈、体育、营养学等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并且适合在0~7岁幼儿阶段训练培养和发展的技能方面有一定能力,并富有组织教学水平的实用人才。

4.新形势下,幼儿教育专业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幼儿教育专业,在抚育幼儿成长,发展幼儿智力,提高幼儿体能和健康水平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提出,不断丰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幼儿教育虽然被误解为“小儿科”,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专门学、专门练,不成为“熟手”乃至能手,就适应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满足不了竞争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人才竞争,从娃娃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更加需要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教育训练,更凸现能力培养、职业技能培养的特有价值乃至不可替代性。

四、发展幼儿师范教育的对策

1.宏观对策

概括地说,幼儿师范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实用性职业技能的教育;实施就“业”、就“高”、不就“理”;按市场要求来进行培养,社会需要怎样的幼儿老师,学校就培养怎样的幼儿老师。社会需要怎样的育儿人才,学习就输送怎样的育儿人才;课堂上要少讲乃至不讲过于高深的“理论”,多讲“操作”,多搞“实训”,偏重学技能、出能手。在抓好传统的艺体教育的同时,注重幼儿营养和健康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尽快成为育儿能手;发展和研究多门类职业技能、技巧,进一步体现和实现幼儿师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实现职业专项技能对职业工作者的全员必备性。要让全社会尊重幼儿教育工作,让幼儿教育工作成为无法替代,持证上岗的专门技术性人才。

2.实现宏观对策的微观策略

(1)加强市场调查,研究现实需求

近年来,社会对幼师毕业生需求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社会需要本来是有层次的,社会有对各个层次的教育专才现实需求。用大学本科生,甚至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当普通幼儿教师,在现实条件下,既是浪费,又是不必要和不可能持续的,未经过专门培训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未必能搞好学前教育。

(2)幼师学生的年龄段决定她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虽然有部分学生对理论教学接受理解能力不够强,但对艺体技能完全能达到要求。甚至有“读写困难症”的学生,在技能实训中,也“如鱼得水”,大展身手。

(3)幼儿师范教育应当开拓和激发社会对育儿技能乃至“能手”教育的需求

独生子女的普遍化,使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培养;幼儿园需要熟练的教师乃至教育能手。幼师教育如果能够满足这一需要,必然会激发社会对幼儿师范教育的新一轮的需求。

(4)幼儿师范教育应可成为基础、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

幼儿园工作技能乃是工作“熟手”、“能手”的教育,应当和可以成为以基础知识、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育,以专业理论和创新研发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并存发展,不可替代的教育。

3.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体系

(1)近期目标

以就“业”为主,兼顾就“高”。就“业”,就“高”,不就“理”。所谓“以就业为主”就是要学生能胜任基层幼儿园工作,满足幼儿园工作需要,实现高就业;所谓“兼顾就高”,就是针对部分学生,不仅要求胜任工作,还能成为幼儿教育的专家,成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创业者和推动者;所谓“不就理”就是优化改善甚至对某些学生暂时忽略理论学习。

(2)中长期目标

逐步实现幼儿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在深入研究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满足和激发社会对“人才战略从娃娃抓起”的认识。让幼儿教育工作更加收到社会尊重;让育儿工作成为技术性专门性工作。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篇10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业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作为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也是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众所周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并且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美术教学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应当重点突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及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由此可见,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基础薄弱

正是因为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均未上过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因而对美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严重缺乏了解,再加上中职院校招生时并未切实的经过面试,因而在入学前大部分学生都未经过专门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相当薄弱,根本不了解美术技能课程。

2.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过强

我们都知道,在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美术教学却在实际的教学中普遍的存在美术课课时过少、专业性过强、师资职业化不足等突出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对美术课程产生了倦怠情绪及学习困难,再加上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较少,这便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3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

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教学内容的职责岗位针对性缺乏,无法真正的实现培养一线工作岗位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过于抽象化、专业化,重点强调的是美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注重的是学院式的美术教育,而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的忽视,具体体现于偏重美术史论教学,忽视针对幼儿心理的美术欣赏内容教学;注重专业基础训练的写生素描,忽视表现幼儿心理世界的简笔创造训练;重视材质为水彩水粉的专业色彩训练,忽视幼儿喜欢的水彩色、油画棒等材质的把握等等。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常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横向培养过程模式与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所构成。中职学前教育的横向培养过程模式所包括的主要是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和厚基础。(1)高素质。要求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合作,能够将本职工作高质量的完成;(2)强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将美术技能、知识应用在教学中的能力及出色的美术教学能力;(3)精专业。要求能胜任美术教学,精通美术教学专业,为学生创造抽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推理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大胆想象能力;(4)厚基础。要求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幼儿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艺术设计、美术欣赏、工艺造型、图案、色彩和素描等,并且要有着深刻的知识系统,能够创作较为简单的美术作品,要具备准确评析、创新组合幼师作品的能力。

纵向学习时限模式是一年社会实践和两年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一体化制度设计,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前两年学习的主要是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而最后一年则参与到社会实践学习中去。把实践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形成懂实践、通理论、强专业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的两年中,学习课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当按照纵向培养模式要对学习课程进行设计,第一个学期主要是打好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轻实践而重理论。美术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基础素描的学习,对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及造型能力加以培养;第二个学期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美术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还应当让学生对国内外美术优秀作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帮助学生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则是要将本专业的实践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美术教学重在造型能力和工艺美术制作能力的培养,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法和美术教材特点加以熟练掌握。在结束两年的在校学习后,学生直接参与到一年岗位实习中,学生虽然是以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来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予以承担,但是自身的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等同于在职教师。全日制的岗位实的转变了学生的角色,有些学生往往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觉得工作实际与学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有一定的出入,这便需要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在实践中,不仅要自己耐心的归纳总结过程,并且不断的进行反思,同时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和在校教师应当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