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会议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7:15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1

关键词:历史;有效教学;三引教学法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三引教学法”。即:

第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历史。通常采用两种形式:运用视频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自编历史小故事;通过这些形式和活动的开展,一是可以让学生主动阅读教材;二是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三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景,回归历史的感觉;

第二步:引导学生归总历史。通常是让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找出重要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步: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就是让学生对书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具体谈一谈“三引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明确指出:“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建议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师可在具体实施中酌情处理,因材施教。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分三目,为了让学生对英国阶级革命的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的了解,我让学生根据全文的内容,按照书中的三目,结合辅助文,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编成一个比较完整小故事。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又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

下面是我班一个历史小组编的故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到了大西洋,英国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速度特别快,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鼓吹“君权神授”,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伤害。

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要求征税筹集军费,而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国王查理一世决定发动了内战。

1649年,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打败了王军。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之后,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另立国王,为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在英国建立。

第二、引导学生归总历史。即归纳总结书中的知识要点。新课标在教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出示预先设计好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书中找出相关的知识点,经过小组交流,然后归纳总结;如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中心从()转移到()。2、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包括()、()、()。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交战双方()领导的王军和()的议会军。4、()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第三步: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提出:“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以初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谈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能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同时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已能从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可以这样描述:初二学生的历史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含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对初二学生应注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历史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首先是怎样认识历史事件、人物,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然后才是拿历史与现在可比性去发挥想象,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或者去认识解决某一新的问题,对初二学生来讲注重的是学会认识历史,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深化对重点、难点部分的分析式教学来完成的。如“背景分析”:像鸦片走私历史背景分析,各农民起义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分析;“胜败原因的分析”:如中法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分析,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等;“性质分析”:如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辛亥革命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分析;“历史意义分析”:如“五四”爱国运动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产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分析等。对背景和胜败原因的分析,淡化了识记部分,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易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一些不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多样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能力。比较能找出同类现象的异同,揭示其不同本质区别。如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其相同点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三方面比较;不同点从关税协定,开设工厂,外国军队驻扎中国这几方面比较,并指出这三个条约分别使中国开始沦陷,大大加深沦陷,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一个深刻理解。又如与辛亥革命比较,指出“改良救国”,与“辛亥救国”的不同道路。

归纳能力,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辛亥革命讲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如下小结归纳:辛亥革命分两个问题讲述,一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二是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同盟会建立,之后,开始领导了各地的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这些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表明了革命党人决心清王朝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四川人的保路运动,给湖北同盟会发动起义造成了绝好的机会,于是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建中华民国、使革命进入高潮。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一失败表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归纳,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窥视知识全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说,归纳的过程,是知识联系衔接形成系统的过程,也是学生归纳能力提高的过程。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一、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是指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记忆。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特别适用于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则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课的内容总结为几句顺口溜,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二、数字归纳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指将所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学习中也可用七个“3”进行归纳总结。即:3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英)、波士顿倾茶事件(美)、三级会议召开(法);3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英)、莱克星顿的枪声(美)、攻占巴士底狱(法);3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3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英)、华盛顿(美)、罗伯斯庇尔(法);3次:宫廷(英)、热月(法)、雾月(法)。

三、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指将所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例如:用串联法记忆“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时间长了,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两个,如果用串联法记,就容易记牢。即:“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四、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例如: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为了得到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英发现从事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3.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海滩)。

鸦片对中国的危害:经济: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

政治: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削弱军队战斗力。

生活:毒害人民身心健康。

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经过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3)爱国将领:关天培。

(4)谈判: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5)结束: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最能体现英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关税协定。

五口通商的危害: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英大量倾销工业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启示和教训: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应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7.失败原因:封建的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朽统治。

(1)内因: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生产力落后,经济衰弱,国家贫弱,军事落后。

(2)外因: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军船坚炮利。

这样全面系统的学习,会使学生深入理解,印象深刻,对以后的复习也有很大帮助。

五、历史年代记忆法

记忆历史年代令许多学生头疼,而有些年代学生又不得不记。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必须想办法让数字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比较记忆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举行;“三国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称吴王。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1898年)。对于这样的时间,只要记住一个,相对应的也就记住了。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4

首先,历史老师要认清课改教学形势,自觉用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我们历史教师如果不积极学习,不自觉地用课改理念去指导教学活动,我们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即使不被淘汰,也必将常为我们的工作所烦恼,从而严重影响我们自身的身心健康,我们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就没有了保障,发展自己为人民多做贡献就更成了天方夜谭。因此,“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才能解放我们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主人”。课改首先要明了并且要永远牢记这一点。

其次,历史教师要为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作全面的准备。第一,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好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计划,或者是某一学年度的教学计划;第二,围绕这一主题精心备课。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历史教学设备和资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时依然围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主题;第三,围绕这一主题为学生设计好各种课内和课外练习题。当然,这些习题的设计不必太具体,只需要设计出方向,更多的内容最好让学生去设计。

再次,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让每一节历史课成为学生自学历史的快乐时光。课改以来,我坚持这样去做,从中得到了作为教师的许多成功和快乐。具体的做法可以归纳为六个字,那就是一读二思三议四归五记六练。一读就是每节历史课上,都要先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默读,个别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朗读。既要要求学生读的速度,又要要求学生读出效益,让学生尽可能从课文中得到较全面详细的历史知识信息。二思就是读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往往要围绕一定的题目进行,这些题目可以是老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这些思考题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设计成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出示在大屏幕上,以便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思考的主题。三议就是让学生根据思考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时,我根据学生座位的情况,把学生每四个人或六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给几分种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发言,能说几点就谈几点,最后选出小组代表或每次轮流一人,全班交流发言。小组全班交流发言的时候,也可进行激励积分。四归就是在进行完以上三个步骤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一课的学习要点,最好还是让学生竞赛进行归纳。归纳出的学习要点要尽可能高度概括,凝练,重点异常突出,更方便学生记忆掌握。五记就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几个环节的完成,尽量在课堂上记下学习重点。这里的记包括两个方面,即真正的记下历史知识要点和做好笔记。也就是一节课的板书设计或者课堂小结要点。六练就是做一点练习题。可以灵活掌握,要么在课堂上完成,可以是小黑板上的,也可以是多媒体大屏幕出示的课件习题,要么是在课后去完成,需要写在作业本子上的。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5

【教学目标】

记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史实以及求同存异方针;通过阅读分析多种类型的史料的过程,初步掌握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中感受中国外交中“和”的外交智慧。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求同存异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叙利亚驻联合国外交官图片,出示系列中国近代外交图片,引用周恩来的观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最近发生的时事引起学生兴趣,再从学生熟悉的概念引入不熟悉的历史,导入新课。

环节一以和立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设问:新中国成立奉行什么外交政策?出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宣言。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突出新中国外交政策。

2.  出示二战后世界形势图,并出示司徒雷登“三不让”材料以及《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材料,阐述中国在严峻的世界形势下的外交选择。

设计意图:由地图以及史料勾勒新中国建立时的国际形势,揭示中国的外交选择。

3.  出示苏联国书、毛泽东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梳理中苏建立外交关系的过程。出示新中国建立一周年建交17国列表,认识到中国在尖锐的外交环境下取得的外交成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中动态认识历史过程的能力。

环节二以和为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出示缅甸总理吴努的观点,引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问,提出时间?由谁提出?具体表述?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教学环节,引入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环节。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读自学能力。

2.  出示《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出示吴努的另一观点,呼应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1.  再次出示二战后世界形势图,指出二战后新独立的亚非拉民族国家。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自然过渡教学环节,引入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环节。

2.  引导学生归纳万隆会议基本史实。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进行知识归纳的能力。

3.  简述万隆会议参会国情况,列举部分参会国代表对中国、共产主义的攻击言论。出示周恩来于万隆会议上讲话节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求同存异”方针。提出问题:“求同存异”中的“同”指的是?“异”指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周恩来讲话进行探究。知识拓展“万隆精神”。

设计意图:结合课堂知识以及给出史料,通过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

环节四讨论与总结

1.  提出问题: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结合课堂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2.  课堂练习巩固

3.  总结全课,并为下一课内容做铺垫。

【板书设计】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以和立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6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反思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教师不难发现,历史教学似乎总在扮演一种往昔历史的转述者与说教者的角色,传统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仓库理论”,即大脑是储存历史史实的仓库,教师教书就是用历史知识去填满“仓库”,结果助长的是呆读死记的“背多分”模式。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借着历史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更新教学理念,革除陈旧模式,拉近历史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而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学以致用。

二建构主义及支架式教学理论

瑞士大教育家皮亚杰是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即“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初步实践

传统的教学对历史的叙述零零散散,缺乏系统性。布鲁纳认为:“务必教诸学生以基本结构”、“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只有构建了知识体系,学生才能较好地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与概貌,把握知识整体和要点。现以新课程人民教育版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支架式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复习旧知,初步建构新知

初步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知识迁移)回顾已学的转折:列表归纳近代史上已学的两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根据已学的转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主线,从背景、概况、意义三个方面去整体把握。迅速浏览,了解主要历史大事;圈点划批,勾勒出重点和难点。

通过粗读即浏览式的阅读,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掌握基本线索,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2.重点突破,深化建构新知

学生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形成一种心态特征,在学习新的知识,遇到新的历史问题时,经常能超乎常理地与原来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联系起来,作出新的思考。

深化之一: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说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略)

深化之二:结合改革开放的提出,分析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答案略)看似相同,本质却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得到深化。

深化之三:结合内容,分析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需要对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转折)有明确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表现)。

3.提升认识,升华建构新知

进入提升认识阶段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升华之一: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从而得出历史认识:中共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是中共传统的思想路线。

升华之二:中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但实践效果迥然不同,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历史启迪?

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高理论修养,获得正确认识。得出历史启迪: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客观规律。

升华之三:研究性课题,新时期家乡的巨变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7

关键词: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渗透

分科式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该模式的存在虽然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专业化配备和学生某一知识领域的系统化学习。但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水平有限性,很难在各学科知识领域间形成体系架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融会贯通,有甚至出现所谓的“偏科”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其实初中各科目之间的部分知识点是存在相互联系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起到“架桥”的作用,将其他相关科目知识点适当渗透到本课程某一知识点讲授过程中,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该科目知识的理解和对其他科目知识的融会。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经验总结,本文以初中政治课程为例,探讨该学科如何与历史、地理相关学科间知识点的相互融合,帮助学生在各学科知识间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学习任务和难度双减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完成对课程学习的目的。

1政治与历史的知识互补

政治和历史同属于人文社科类,都以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产生、发展、认知为研究对象,只是二者研究的出发点及侧重点有所区别。历史是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汇总整理,分析当时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达到以示明鉴的作用。政治对通过史料和现行政治体制的整理分析,研究其国家发展规律、组织形式、政策法律,并将其理论内容扬弃和提升形成适应本国政治体制的思想理念。政治与历史的关系同样也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政治与历史虽然分科教学,但是二者是相互交叉,互为依托的关系。正如人们常说的“政史不分家”。例如,我们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世界文化之旅》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学到的“丝绸之路”、“隋唐时期对外友好往来”和“明朝时期中外交流”知识为蓝本,设计了“重走丝绸之路”、“西游之旅”和“再下西洋”的活动板块,让学生扮演成使者、唐僧师徒和大明船队,介绍沿途国家的节日习俗、代表建筑、传统手工艺和语言差异等一路见闻。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懂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再如,九年级第三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讲授中,对于的分析。首先将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与两次回归的重大历史线索设计成材料解析题:包括为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驱逐荷兰侵略者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台湾府等构成的第一次的分离与回归;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等构成第二次的分离与回归过程;解放战争败退台湾建立所谓的“代表全中国”政治架构,祖国大陆第三次与台湾形成分离状态,并成为今日的由来。让同学们围绕这些史实,谈谈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成三组进行讨论,形成问题的答案。最后进行总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尽管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是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时刻牢记和维护我国的统一,任何企图破坏祖国统一的阴谋注定都要失败。在同学们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觉悟后,我们进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的教学。通过相关史实,同学们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识,并对懂得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国策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2地理知识在政治课的运用

政治课程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地理空间知识,如许多时政热点问题,其政治冲突或合作共赢,往往牵扯着自然资源、领土纠纷等因素。地理学科知识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形象立体的理解复杂的政治知识。例如九年级第四课中就讲到“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这一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为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困扰,以我国近几年京津冀地区雾霾“爆表”问题为导入,让学生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分析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并将知识点延伸:环境气候问题世界气候大会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兰州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通过一系列知识点的扩展,可以让学生运用地理气候知识分析兰州在治理大气污染中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其实在2013年兰州市中考地理试卷中出过类似题目,但是在授课过程我们又以时政角度进行探讨。通过政治和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点的渗透,不仅复习了地理知识和探讨时政问题,又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样在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讲授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指导学生运用中国疆域、行政区划等知识储备和读图归纳能力,结合地图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特别是甘肃省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的分布以及“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性,进一步引申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内容。这样设计教学结构,能使学生将政治课内容与地理课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民族》内容相互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建构政治与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相互渗透时的区别对待

“政史地”三科知识点虽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因此混淆,应注意三者各自特性。对于初中生而言,政治课程学习不仅涵盖了以公民意识、品格、行为规范为常识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内容,还包括了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为框架的社会主义建设常识。这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对政治事件和问题的起因、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原因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析,使学生形成由点及面的知识框架。当然这不是“政治课”的目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对政治课程教学的渗入,只是帮助学生搭建政治课程学习体系的“骨架”,政治作为一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搭建基本政治理论框架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人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科学理论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身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这也是政治课真正的“血肉”和“灵魂”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政治学科优势,即使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搭建与历史、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联系,也应以政治为基础,切不可喧宾夺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寻找和建构了知识点的桥梁,不仅扩展和提升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寻找相关知识与事务间的联系,运用综合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

参考文献

[1]濮孟杰.浅议初中政治课如何结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创新学刊,2013(3).

[2]张文兰.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相近学科的渗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8

由于路经山东的朝鲜使臣都是文臣,不仅熟知中国历史文化,而且大都善写汉语诗歌,不少还是很有影响的文学家、诗人。如明初的郑梦周,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今天的韩国中学教材还收录了郑梦周的诗歌;李崇仁也是著名文学家、诗人,其文采曾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赏;权近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与朱元璋有诗词往来,开启了中朝(韩)间著名的词赋外交;朝鲜李氏王朝开国元勋、首任领议政(首相)郑道传也是诗人,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编撰的《列朝诗集》就收录了他的诗歌;官至领议政(首相)的李稷也是当时著名诗人,明朝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就收录有李稷的诗歌;李詹也是当时的文学家、著名诗人,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和清初《御选明诗》《明诗综》《列朝诗集》均收有李詹的诗。明末路经山东的朝鲜使臣,也有不少著名诗人,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王渔洋)就称赞左议政(第一副首相)金尚宪的“《朝天录》一卷,诗多佳句”,《朝天录》是金尚宪出使明朝期间的诗歌结集;被世人称为李谪仙的李民k,明朝的官员、诗人“都爱而敬之”;金地粹的诗歌也得到明朝人的喜爱,翰林院侍读学士李康先、阁老张延登曾为他的《朝天录》做序;在山东留下大量唱和诗歌的崔有海,其诗作“细毡广厦,朝夕纳诲,皆可诵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中的官员,都非常喜欢。这都说明朝鲜使臣出使明朝留下的诗歌不仅是这一时期的中朝(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多是文学佳品,值得欣赏一读。

《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一书不仅对上述朝鲜使臣路经胶东地区创作的诗歌做了解读,更可贵的是,还对每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做了归纳总结和点评,如郑梦周的诗歌“豪放峻洁,大气磅礴”,李崇仁的诗歌“高雅脱俗,清晰严谨”,李稷的诗歌“景情交融,优游浑厚”,金尚宪的诗歌“简朴严谨,自然高雅”,李民k的诗歌“其材富博,其气雄浑”,金地粹的诗歌“清新华美,超逸脱俗”,崔有海的诗歌“藻词清拔,诗力豪横”,等等。书中对每位朝鲜使臣的诗歌特色的归纳总结,对我们阅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有很大帮助。

《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中提到的朝鲜使臣,有的虽说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但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历史人物,如官至领议政(首相)、世称“贤相”的吴允谦,既宽容厚道、也敢于仗义执言的朝中重臣李德s,受“清白吏”之勋、爱国爱民、清白直言的赵纾修养与才识均得到华人敬重、不顾海路艰险、耳顺之年出使明朝的朝鲜重臣全等,这些人大多是进士出身,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这些朝鲜半岛的历史名人在山东留下的诗篇,同样也可称为明代中朝(韩)文化交流的佳作,也为弘扬山东的历史文化和优美景观做出了贡献。研读他们的诗歌,同样可以从中窥视到明代山东的社会风情,领悟到山东人民对朝鲜使臣的热情友好。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9

关键字:新课程历史联想方法

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考不同。学生最关心最渴望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初中历史考什么?二是如何考高分?很多同学认为历史是一门最适合临时抱佛脚的功课,只要考前花点时间死记硬背,成绩照样不差,甚至还会有好分数。真要这么想就大错了,想要把历史学好,特别是面对新课程对能力的高要求的时候,想要把历史学好,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把历史学好呢,我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浅薄的看法。

学无定法,但须得法。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一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特别是对初三的学生,以前历史只是考一本书的内容,现在,初三要把前两年的内容都得记住,学生容易忘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中的普遍反应。因此,要想学好历史,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整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乘着联想的翅膀,启动联想教学的载体,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飞翔。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中考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整体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以及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同时,还可以使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活泼有趣,从而增强复习教学的效果。本文以中考历史总复习为例浅谈联想教学的运用。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人运动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历史知识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相联系的。阅读历史教材时要善于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以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初三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的斗争,同学看书时就要想到,为什么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呢?原因很容易能找到是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找出线索: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所以中国军民要维护国家。如果在往前面找西方列强为何要侵略我国,主要的原因是专题一中,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达到了顶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落后了,而西方随着代议制的确立,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于是找到了中国。这样,找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一番总结和归纳,形成相关知识线索的完整知识体系,就不需要再孤立地去记忆单个知识点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有了对知识纵向和横向的整体了解,能够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最后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教师在讲述过程中把这些关系理清楚让学生从微观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如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发展再到“信息时代“这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理好三次工业革命的线索,使学生更好认识科技发展的过程,体验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历史事件。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

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也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形成网络结构有助于学生的复习与记忆。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如复习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的洋务运动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同一时期世界历史还有那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出现变革?学生就会得出以下这些内容:1861俄国亚历山大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和美国的内战,这一时期的变革都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同一时期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又如复习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又如复习中国属于反帝反封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亚洲的觉醒: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斗争。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统治者采取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历代经济发展表现及结果,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由今溯古,强调重点。例如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中国近代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英国《权利法案》等史实的联想复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想“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80年代签署《联合声明》,洗刷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

总之,历史复习需要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古今联想,形成一个立体的复习网。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历史成绩是否优秀,实际上是体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希望我以上浅薄的建议能对同学们学习复习有点作用,逐步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书目:《江苏教育》2007年

《中学生政史地》2007年

初中历史会议归纳篇10

1通过深刻理解,加强关联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解”,其实反言之,“解其义,胜读百遍书”。历史内容基本是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成的,离开了那些生动活泼的历史内容,时间年代对我们而言,也只是无意义的数字。学生们对于历史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历史故事了,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故事情节,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记住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施教者不应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也是引发学生们听课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种或由事记时,或由时记事的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无疑应该更容易、更牢靠。当然,历史年代的记忆,机械识记不可避免,但是,当学生理解了历史年代本身与关联史实之间的联系后,这样记起来会更加容易和牢固。例如: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而因为有了马克思,才会出现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和1867年的《资本论》,也才会有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法兰西内战》,直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用他名著诞生的年代将其重大贡献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记忆,这应该要比琐碎而枯燥的时间和著作名称记忆,要有趣和有效得多。历史教学中,先理解概念,进而强化记忆,是最重要的一种记忆方式。

2整理归类,进而以线以点带面我们通过整理和归类历史知识,可以让知识更有条理、更加系统化,不仅让学生记起来更容易,还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土地制度的发展、赋税制度演变、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以及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政权的变更等进行循序渐进的总结和归类,使繁如星海的历史知识由繁而简,条理化和线索化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巩固已学知识,更加容易。又比如,中国的近代历史,可以基本理解为:来自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为拯救自身和祖国而奋斗。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部分历史归纳整理为:农民阶级的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国资产阶级的变法革命(和辛亥革命),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五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3鼓励学生上台讲解,通过角色的互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解和记忆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主为其他同学讲解历史事件,而老师则负责整体思路和内容的把握。有案例证明,这种角色的互换,可以使得学生变被动听教为主动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引发极大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可以使其思维更加敏捷,记忆也会更加持久。

4通过编撰口诀或顺口溜,让学生记得更加趣味性或幽默性这种记忆方式的效果应该是勿庸质疑的,根据所教授的具体内容,教师或可自己依内容编撰成文,或可通过书籍和网络择用,但须注意其押韵的效果和简明易懂性,其它则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