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8:02

经济学的前景篇1

关键词:电力经济学发展前景

电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它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电力资源作为很重要的能源,为了满足人们的供求需要,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要根据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能够意识到我国电力经济学学科的落后现状,同时能够看到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加大力度落实电力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一、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力和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因此,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两方面来说。

1、从宇宙观角度来说

(1)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来说,电力经济学以电力规划方向为主,主要研究电力生产和供求环节以及电力建设方面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2)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来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微观角度的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3)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着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了微观角度以及中观角度的所有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关系问题。

(4)宇宙观角度

从整个宇宙观来讲,电力经济学不仅研究前面提到的微观、中观、宏观角度的一些问题,还研究全球电力产业中碰到的一些经济问题。

2、从传统和现代角度来说

(1)传统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研究电力生产中电力与经济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合理的运用资源促进电力经济的发展。

(2)现代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用于处理和研究这些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既需要相对的科技支持,有需要稳定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如下图1所示,表述了现代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图1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如今,电力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今的科技方法,化解实际研究对象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使得电力与经济共同发展。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包含微观、中观、宏观到宇宙观的发展,还包括从传统到现代的延伸。发展电力经济学科促使了电力科学的进步,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研究内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用于处理电力和经济的关系使其稳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电力和经济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发展规律找到最优的发展条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这三方面。

三、研究方法

电力经济学不但含有电力学科的特点,而且还与经济学科相关。总的来说,电力经济学可以分成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前者研究的是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后者研究的是电力部门自身的经济问题。

四、与其他学科关系

从电力经济学的自身特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可以看出,电力经济学跟好多学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和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有关,还和其学科体系有联系。

1、和经济学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电力经济学是电力和经济学相融合而衍生的一种经济学学科,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作为靠垄断企业,电力工业发展电力经济学能够保护能源环境,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很好的前景。

2、与热力学的关系

电力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其与电能的转换是一种物理化学的过程,需要遵循热力学的原理和相关定律。

3、与决策科学的关系。

电力经济学与电力决策相互影响,电力经济学是决策的基础,而电力决策又能对电力经济学进行指导作用。发展电力经济学具有良好的前景,是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

4、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以人为主体的一项学科,主要负责一些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它的有些理论能够指导电力经济学的发展。

通过这些其他学科和电力经济学的相互融合,使得电力经济学的理论更为丰富,其方法更加科学和完善,其发展的前景也就更大。

五、总结

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保护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也有着很好前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楚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2年

[2]缪峰;会计准则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与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经济学的前景篇2

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到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

女性主义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介入国际关系研究,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及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对话,逐渐形成国际关系学科中的一种特殊研究途径。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主要是由国际关系理论与其他学科中的女性主义观点共同孕育发展而成,主张性别(gender)是国际关系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构成要素。①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批判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揭露现实主义背后所隐藏的男性特质如何造就了性别化的国际关系认识,并将妇女与妇女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研究,提醒应注意占全球一半人口的妇女角色(经验论)。换句话说,此阶段仅是将女性经验加入到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内来研究。第二阶段更多地尝试从社会性别而非单一性别的角度来理解国际关系,并建构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学。在本体论上以个人取代国家,从社会结构层面和个人日常生活实践来建构理论;在认识论上是反对实证主义的主/客二元论与价值中立的宣称;而方法论则是在性别的视角下,采用交叉学科的多元研究方法(立场论)。同时,不再将女性视为铁板一块,而是重视西方/第三世界以及白领/蓝领妇女处境的差异性,并且体认到性别是与其他形式(如阶级和种族)的认同(后现代、后殖民主义观点)交错在一起的。

女性主义学者从国际关系学转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是扩张而非取代性的。现实上,随着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的进展,关注的议题从国家、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战争与和平等,扩展至对非国家行为者、全球化、全球治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方案与社会再生产(socialreproduc-tion)等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次上,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对国关核心概念(如理性、权力与安全等)的重新诠释,基本上也为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所接受(参见表1)。例如,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非传统安全观或新的和平研究类似,①或者说在相互影响下,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安全的概念,以个人的人身、经济与生态安全取代过去对国家军事安全的注重,从直接暴力转向结构性暴力与文化暴力的研究。②如此,打开传统“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人为界线,去除了公/私、国际/国内以及政治/经济领域的二元划分,形成了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对女性主义者而言,安全威胁的真正去除必须解决性别间的不平等权力支配关系,以追求全人类免于暴力的威胁为最终目标。除了延续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外,后来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似乎已超出这些研究议题与相伴的研究方法,如结合市场经济生产与主要由妇女从事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所进行的全球化或社会发展研究就是显著的例子。面对这样的趋势,一些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似乎比国际关系学更易于将性别议题纳入讨论。④除上述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之外,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另一重要知识来源为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feministpoliticaleconomy,feministpe),亦有学者称为性别政治经济学(genderpoliticaleconomy)或者是女性主义经济学(feministeconomics)。

虽然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批判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核心的“理性自利经济人”假设,指出此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中的自利/利他、独立/依赖与理性/感性的二元对立思维,甚且将此与价值判断相联系而成为公/私领域、市场/家庭,尤其是男女性别间的优/劣关系,如此不仅无法解释人类行为中所包含的利他性、依赖性和感性等特质,也忽略了妇女在家庭和其他私领域中的活动价值。这一源自于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性别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大都发表在女性主义经济学(Feministeconomics)、世界发展(worldDevelopment)以及第三世界(thirdworldQuarterly)等国际期刊上。这种延续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所发展的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将女性主义研究范畴拓展至全球层次,在研究议题和方法学部分(参见表2),试图在全球化脉络下建立一个结合市场生产以及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分析途径。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妇女在家庭的无偿劳动对于正式经济的贡献,特别是凸显第三世界国家中妇女所扮演的角色,这经常遭到忽视或被视为理所当然。例如,埃斯特•博塞拉普(esterBoserup)从比较和历史的观点,探讨不同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内部的家庭劳动分工以及妇女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现家庭劳务分工并非因为“性别关系”而与生俱来,而可能是生产模式改变或者是欧洲殖民经验所导致的现象。①不过,纵然在已开发国家内部,越来越多的职业妇女获得经济独立的地位,但妇女除工作时间之外,仍需付出更多时间照护家庭、小孩及年长父母,亦即妇女在家庭责任上的不平等负担。例如,一位日本职业妇女一周平均工作40小时,但却需额外付出30小时在家庭劳务,相较之下,丈夫只需负担3个小时的家庭劳务,这致使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晚婚,或者是选择不婚。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亦是如此。①

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发展”和“全球化”两大核心议题。发展研究的重心在于凸显女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经济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动结构重整方案特别是新自由主义计划时对妇女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开始注意妇女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womenindevelopment,wiD),通过相关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证明妇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并强调国际组织以及发展研究常局限在西方白种、中产阶级的男性观点,欠缺对妇女的重视。wiD观点主张解决之道在于透过司法或行政程序,在目前的结构内来保证妇女能较好地被整合进经济系统中,以降低妇女在生产部门所受到的剥削和歧视,如此就能逐渐改善性别间的不平等关系。②

然而,wiD并未质疑妇女从属或受压迫地位其实是来自于既存的社会结构,也没能注意到阶级、种族或文化等因素对妇女处境所造成的影响,③更忽略了妇女在家庭或其他私领域从事社会再生产活动的价值。可见wiD观点并未采行批判性思考,反而与20世纪50-6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相同,都属于一种乐观的自由主义思维。第二阶段则是发展于80年代,从社会性别角度来研究发展议题,即从wiD转移至性别与发展主题(genderanddevelopment,GaD)研究模式,重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性别权力和性别认同关系。GaD批判既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所造成的性别不平等;指出市场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紧密联结关系,反对公/私领域的二元划分;体认父权体制的意识形态是跨越阶级关系对妇女造成压迫;同时认为妇女不仅是发展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可以自我组织来进行有效的政治行动,以争取本身的权益。相较于wiD,GaD采行较为整体(holistic)的批判观点,许多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social-istfeminists)即持此立场,主张国家应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福利)以减轻妇女在家庭或其他私领域所承受的负担。①

随着全球化现象及伴随而来的研究热潮,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全球化研究不应该是“性别盲”,不能忽略女性议题和性别关系。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亦是从资本主义发展来理解全球化,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是一个经济架构,亦是一套性别的社会关系,反映在由商品、服务、观念及意识形态所建立的结构内部及其互动过程中。②所以,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全球化的研究涵盖几个面向:(1)不仅需要理解全球化的物质经济层面,更要能够解释政治特别是观念和文化等面向;(2)研究全球化对妇女所造成的冲击与不公平的对待,同时关注妇女在全球化中的积极参与角色,并强调性别关系与全球化是互为建构的过程;(3)全球化并非由外而内或由上而下的单向运动,而是由全球、国家、地方与个人等不同层级间的互动而形成。③

总体而言,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研究社会发展和全球化等议题,若是忽略妇女个人与结构关联,或者是单凭经济数据进行性别比较,都不能够完全理解全球化图像,而是需要一套更加包容且多元的研究途径,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与全球政经结构运作过程,才能够真正发展出独特的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亦连带影响到其方法学的建立问题。一些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除了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的本体论立场外,也认为世界不单是由国家或市场所构成,运作上也非仅遵循自然法则,而是应考察国家与市场镶嵌于社会的复杂图像。此种社会实在(socialreality)现象不是通过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所谓的科学研究法来划定事实范围界线并进行实证研究所能够理解的。缘于此种本体论立场,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认识论上基本可分为实证的(positivistfeministipe)与批判的(criticalfeministipe)两大类研究。④

这种认识论上的内部矛盾其实不难理解,从上述所杷梳的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脉络来看,由于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本身对认识论立场就有分歧,进一步促使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如此,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途径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同一个分析架构底下,联结不同的分析层次(全球/国家/地方/个人等),并且打破市场生产/社会再生产的人为界线,来研究资本主义或经济全球化的运作过程。简言之,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渊源一方面来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另一方面源自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女性主义学者亦开始反思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否考虑到“性别关系”,并进一步思索如何将“性别”因素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架构。

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反思

如前所述,性别议题与女性主义观点是被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所忽略的,在一些教科书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或论文集里,也仅是列为其中的一章或归为非主流的批判研究途径下而稍微被提及带过。①在近两三年掀起的跨大西洋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论辩里(transatlanticdivide),也呈现出同样的忽视问题。本杰明•科恩(BenjaminJ.Cohen)在论及两学派比较时,虽然认为英国学派不同于主流的美国学派国际政治经济学,采取的是反思的后实证主义认识论、开放多元的研究议程以及较关注非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亦即英国学派采取的是批判理论研究途径,但也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问题———世界秩序、国家能力与分析层次———都未将性别关系或性别认同列入其中,事实上,性别研究在英国学派中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尔后,在2008年《新政治经济学》(newpoliticaleconomy)和2009年《国际政治经济学》(Reviewof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这两本英国期刊所制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派专辑讨论中,亦未见女性主义学者的性别观点,因英国学派常被等同于新葛兰西主义,而较重视阶级而不是性别分析。马克•布莱斯(markBlyth)所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手册》即使被认为是持后实证主义的立场,但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仍是被边缘化的。

②可见,直到今日,要发展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同时面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其他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别盲”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流(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首先是强调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也就是将传统国际关系学讨论的“高级政治”议题如军事、外交与安全等转向对“低级政治”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等的关注,分析了解其中的政治因素作用。此以吉尔平提出的三分法研究途径最具代表性,其试图结合国际关系与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后者指的是探讨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关系,至于两者间是怎么互动或该如何互动较好,则有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即经济民族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③

将此三大途径放在国际体系层次进行分析,可以分别产生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theory)、新自由制度主义(neo-liberalinsti-tutionalism)以及世界体系论(world-systemtheory)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值得探讨的是,吉尔平将国家视为依权力逻辑运作的实体,而市场则为一个自我需求满足的封闭体系,两者似乎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运作。换句话说,吉尔平讨论的是国家与市场这两个公领域间的互动关系,而没有将社会或家庭私领域纳入,更不用说去讨论性别关系或性别认同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功能角色。安•蒂克纳(J.anntickner)和其他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就曾逐一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分法进行系统性的批判。

蒂克纳认为,经济自由主义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这样的假定是属于个人工具理性的思维,更是认定经济理是男性特质的展现,如此就排除了人类的其他行为动机,如爱、利他合作或同情心等的考虑。此外,自由主义亦不重视妇女在整个资本主义运作中的无偿劳作(unpaidwork)价值与其在家庭中扮演的母性或其他社会再生产角色,更遑论能够认知到此背后的父权体制(patriarchy)是如何形塑性别关系与认同的,而这常是妇女遭遇不公平处境的症结所在。在国际层次上,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最能达成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然而,此观点忽略了生产利得在不同国家、阶级与性别间的不公平分配。例如,占有全球1/2人口、提供1/3有偿劳动力以及负责2/3工时的妇女,却仅取得1/10的世界总收入(worldincome)与拥有不到1%的世界资产(worldproperty)。许多实证研究也显示出自由主义所支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绿色革命、发展援助、出口导向工业化策略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构调整方案等如何造成了第三世界妇女地位的低下与对女工的剥削。①

女性主义同样反对经济民族主义的研究途径,虽然后者的分析单位是国家而非个人(更不用说是妇女),但依然接受自由主义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将国家视为理性合一的整体,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里主要是关注国家的军事安全与追求增加国家的财富,而未考虑女性更关心的是经济安全问题以及国内性暴力、文化暴力和家庭暴力的威胁、国家追求财富积累后在国内不同性别间的不公平分配等。此外,对民族主义者而言,军事产业或策略性工业的发展不仅攸关国家生存,而且军工复合体亦是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以特别保护扶持。然而,国家财政资源毕竟有限,扩大军事预算以追求国际权力必然会排挤教育、托育、老年看护与社工等福利预算支出,而这通常会增加女性在家庭内的工作负担。换句话说,对妇女而言,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之间常是一个尖锐的交换(trade-off)选择问题。

①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知识论上同样反对普遍抽象的理性概念与存在所谓的客观知识,同时女性主义认为,经济学不应只是研究理性计算或资源如何最佳配置,而应关心生产和分配的整个过程以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provisioning)问题,这也和马克思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类似。不过,女性主义仍认为古典马克思主义较重视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力和生产阶级关系,而未深入探讨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再生产角色。此外,纵使马克思主义脉络的依附论(dependencytheory)不像(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倾向于关注核心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生存安全与利益合作问题,而是探讨中心与国家间的不平等交换关系如何造成后者的不发展,但主要还是从国际结构和阶级不平等关系来理解妇女的处境和地位,并未直接重视第三世界国家妇女在全球市场生产分工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低估了妇女在家庭私领域所从事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之价值。②何况,女性地位的低下不全然来自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和文化的父权体制影响。因此,女性的解放不可能仅经由阶级斗争来实现,而是必须争取两性不但在公领域也在私领域的平等地位。③

简言之,女性主义主张重新定义“理性”、“安全”与“权力”等基本概念,④超越体系分析层次与国家中心主义,视国家与市场是镶嵌于特定社会而运作,并非独立自主的抽象实体。如此,才能跳脱吉尔平三分法研究途径中潜在的男性特质认识论偏差,不至于忽略妇女在国际劳动力(或性别)分工中以及国内家庭中所扮演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角色。

在实践上,由于女性主义并非单一的理论,其内部存在不同的主张。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学者主张加强保障妇女的工作、教育与财产权利;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则认为,唯有资本主义的生产体制才能彻底解决其将工厂有偿生产活动与家庭无偿劳动二分所导致的女性地位低下问题;一些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改善妇女处境不能单靠阶级斗争,必须同时挑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以及传统社会上的父权体制才能达成。①蒂克纳则是支持一种地方经济(localeconomy)的发展形态,因这种生产方式通常没有将市场生产与社会再生产活动或者有偿劳动与无偿劳动做明显的区隔,并且首先考虑满足地方的基本需求。这不仅使妇女在私领域的再生产角色能够得到重视,同时也可减低跨国公司或出口导向政策下的女工剥削,使妇女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仅是全球化下的被动受害者。

②当然,这种生产方式不见得就排斥全球化,而是主张“全球思考,在地行动(globalthink,localaction)”以及“全球行动,在地思考(globalaction,localthink)”,将国际、国家与地方经济联结,③依据地方的人文、地理环境与资源特色,发展地方性产业行销全球。

与之前的霸权稳定论或新自由制度主义采行国家中心的体系层次分析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试图打开国家这个黑盒子而结合国际与国内层次分析。这方面的研究包括罗纳德•罗格斯基(RonaldRogawski)的“社会联盟理论(socialcoalitiontheory)”、④罗伯特•帕特南(RobertD.putnam)的“双层博弈论(two-levelgamestheory)”、⑤罗伯特•基欧汉(Roberto.Keohane)等人的国际制度国内化研究⑥以及戴维•莱克(Davida.Lake)提倡的“开放经济政治学(openeconomypolitics)”等。⑦事实上,早在70年代后期,彼得•卡赞斯坦(peterKatzenstein)的“国内结构理论(domesticstructuretheory)”以及彼得•古雷维奇(peterGourevitch)的“颠倒的第二意象理论(thesecondimage-reversedtheory)”就已将国际与国内层次结合研究,①只是80年代以来学者采用的是更为实证主义的理性选择途径,不再如传统现实主义将国家视为理性合一的整体,而是拆解为由追求自身利益的政治领导者、官僚或公共部门组成。甚且,也不再将社会看做是铁板一块,而是依据研究议题的需要,分析利益团体、阶级或生产要素持有者如何为了自身利益的极大化而采取集体行动,如组成逐利联盟以影响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很显然,这些理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虽然已进行国家内部分析,但仍未将性别因素纳入,忽视妇女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动者角色,反而认其研究为价值中立,当然也就是性别中立的。同时仍沿袭前期做法,将国家、市场与社会视为三个分立的领域,仅探讨彼此间的外在联系关系,而忽略内在的互为建构关系。例如,这些研究并没有处理市场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互补关系,两者均是当今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对于国际政治经济的理解必然是片面的,而这部分正是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可以补充加强的。事实上,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正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等学者所主张的“开放社会科学(openthesocialsciences)”之实践,去除19世纪以来政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人为学科界线,这三个研究领域并没有独立的运作逻辑。在现实中,权力、理念、规则、结构、偏好和理性紧密结合,以至于不可能有任何研究模式能按照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分类,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只处理其中一个变量,而把其他的当做常数。②

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之关系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方法与途径的扩增以及专属期刊的成立和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渐趋成熟。一般而言,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常被称为正统的(orthodox)或主流的,而反对其国家中心论和实证主义认识论者则被归为新国际政治经济学(newipe)、非正统国际政治经济学(hetero-doxipe)或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①科恩试图开启两学派间的对话,呼吁美国学派可学习英国学派扩展多元议题的视野,而后者可从前者学到更为严谨的研究方法。

②当然,对于两学派间互补的期待究竟该如何落实,仍是一大挑战。卡赞斯坦虽然提出“分析的折中主义(analyticaleclecticism)”,并得到不少学者的响应,但仍被批评为只是将不同的观点或因素搅拌,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③不过,这些各式各样的后设分类却也凸显了一个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即英国学派、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到底为何?可否将英国学派与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同起来?另外,就本文研究主题———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而言,是否能将其归为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下的一个分支?还是说两者是分立的?

克雷格•墨菲(Craign.murphy)和道格拉斯•纳尔逊(DouglasR.nelson)在其文章中提到,美国学派及英国学派国际政治经济学两者在研究方法及议题上存有诸多差异,前者采用实证主义认识论,着重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主要探讨货币、贸易、发展(经济转型问题)与跨国投资等议题;而后者在研究方法及议题上采取更为开放多元的态度,尽量避免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局限在某一特定假设或研究途径,且注重劳工、资本、种族、性别、环保以及公民社会运动等议题。虽然两个学派都研究全球化,但立场不同,美国学派肯定全球化的价值并重视全球治理问题,而英国学派更关注全球化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平和极化现象(polarization)以及对民主和政府治理能力的冲击,甚而质疑全球化的价值。此外,英国学派延续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熊彼特主义、制度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尊重不同学术研究传统并且组织学术社群,这点跟美国学派崇尚新古典经济学呈现明显的对比。因此,墨菲和纳尔逊认为把英国学派称为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可能较为合适,因为这更容易清楚识别其与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间的差异,该主张也为多数英国学派学者所接受。

④不过,英国学派是否就可以等同于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亦遭受质疑。总体而言,如同科恩所指出的那样,学界虽同意斯特兰奇与考克斯为英国学派中最重要的两位开创学者,但有些人认为斯特兰奇的立场较偏向美国学派。例如,从吉尔平讨论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所扮演的稳定性角色,到基欧汉和约瑟夫•奈(JosephS.nye)使用敏感性及脆弱性讨论权力的不对称依赖关系,两者都是围绕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所讨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斯特兰奇亦是这样,承认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仍然是国家中心、安全优先的政治研究途径。①在对美国霸权的分析中,斯特兰奇运用四个结构权力(安全、生产、金融及知识)来探讨美国霸权及其建立的国际体制是否稳定;是否真的如后霸权论述所言,美国已面临衰退。斯特兰奇认为,美国实力仅相对衰退,其仍为当今最为强大的国家,国际秩序的稳定还有赖美国的维持。②斯特兰奇提出的这些问题意识、结构权力概念和期待霸权的护持角色,较能够引起主流国际关系学或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共鸣,也愿意和其对话。③

对照之下,围绕以考克斯为核心所形成的新葛兰西主义,除反对主流实证主义认识论之外,目的在探讨(美国)霸权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既存世界秩序下的不平等现象。简言之,谈论英国学派至少应该分辨斯特兰奇与考克斯两个不同的发展脉络,更何况英国学派还有一部分研究是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遗产的启发或重新诠释。马修•沃森(matthewwatson)就认为,借由探讨亚当•斯密(adamSmith)、索尔斯坦•维布伦(thorsteinVeblen)以及卡尔•波拉尼(Karlpolanyi)等人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与日常经济生活实践的关系,可以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基础。④

例如,重新解读斯密常被忽略的《道德情操论》(thetheoryofmoralSentiments)中有关经济伦理的讨论,并将其适用于国际经济关系中。所以,将英国学派和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直接画上等号是有疑义的,反倒是可以将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尤其是考克斯的新葛兰西主义归为英国学派底下的组成部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完全来自于英国,而是渊源于包括北美(特别是加拿大)、英国、欧洲以及其他地方的激进社会科学研究传统。①至于何谓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包含哪些研究途径,学界目前仍没有共识,但也不应该将所有批判美国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都称为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一般而言,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意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具体的明确定义,而是持开放的立场,主张研究议题的多元与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不过,从现有的文献来观察,其包括现实与理论两个批判层面的趋向:首先,批判既存国际经济秩序或全球化所造成的结构偏差,尤其是质疑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中所产生的性别不平等、环境污染及阶级剥削等问题,这在强调军事安全与利益合作研究的(新)现实主义及(新)自由主义中是被忽略的。对于这些讨论可以数据或实例进行,并不一定都涉及批判的方法学问题。其次,批判主流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国际政经秩序的理解方法,反对其国家中心的本体论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考克斯将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与问题解决理论(problem-solvingtheory)所做的区分是最常被引用的。②前者质问既存国际政经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在该秩序下到底是谁获益?秩序结构是否会改变以及如何变迁?而后者则是追求现有秩序的稳定,如霸权稳定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均是此类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批判路径和其他理论的差异在于,其强调观念、理念或意识形态所能起的作用以及行为者的能动性,将追求自我解放的实践与改造体系结构作为共同的理论目标。③

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开放态度促使其并非发展为单一的特定理论,而是包括各式各样的研究路径或观点的理论群。一般教科书认为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应包括女性主义、环境主义(environmentalism)与新葛兰西主义等三种途径,不过,亦有少数学者主张可以将建构主义纳入进来。④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及新葛兰西主义分别着重于分析国际经济中的性别、环境和阶级问题,建构主义并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而是强调理念(ideas)能起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如此和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研究就不容易区分。此外,最为广义的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还包括后现代、后结构(post-structural)与后殖民(post-colonial)思想。①

毫无疑问,其中以考克斯为首的新葛兰西主义提出了自己较为明确的研究议题、方法与分析框架,如此较容易进行学术积累,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派,受到主流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重视并与之进行对话。②新葛兰西主义主要是运用考克斯所建立的历史结构分析,从理念、物质能力和制度等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分析社会、国家和世界等人类活动的领域。实际上,考克斯的历史结构分析不同于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分法,例如,考克斯以国家/社会复合的概念取代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国家中心分析途径;③对于自由主义的制度理性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国家理性,考克斯则是透过理念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反对前两者的实证主义方法;至于马克思主义,考克斯摒除上层政治结构及下层经济结构区分的传统见解,认为国家及市场是镶嵌在社会之内的,阶级不仅存在于国内,亦可成为跨国阶级,或者各阶级结盟成历史集团(historicalbloc),推动霸权秩序。考克斯的历史结构分析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参与,将其运用在区域整合、全球霸权、全球市民社会以及反霸权等议题上,形成独树一帜的研究路径。相较于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和建构主义,新葛兰西主义对于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更大,也因此常被视为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之代表性研究路径,甚至将两者等同起来。

一些女性主义学者或许为了方便讨论,就直接将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新葛兰西主义画上等号,④并抨击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仅注重国家或市场公领域的问题,而忽略对私领域的家庭角色的关注,尤其是女性无偿劳动与社会再生产活动对资本主义市场或全球化过程的建构作用。基于阶级支配的历史结构分析,新葛兰西主义早期研究的确关心到妇女劳工遭受剥削的情形,但是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需要更进一步说明,性别关系是如何结合正式/非正式经济活动或公/私领域,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架构或研究路径的。更为重要的是,新葛兰西主义虽已认识到妇女劳动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谈论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无偿劳动以及强调女性在正式经济部门中所构成的特别劳动分工,但仍然未能理解经由工作所建构的性别本质。简言之,新葛兰西主义忽略性别认同(男性、女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包括在工作场域、家庭私领域以及其他社会和政治制度等。这样的忽略是需要正视的,因为性别认同是劳动分工、权力关系,甚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性别认同是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亦是批评新葛兰西主义无性别阶级分析最主要的地方。①

尽管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批评新葛兰西主义忽略女性所起的作用以及目前两者间少有对话,不过在同为批判的传统下,一些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还是希望能够结合新葛兰西主义研究路径,建构理论并且指导社会运动。亦即,新葛兰西主义以生产模式(经济)和阶级(社会团体)为核心要素,在分析跨国历史集团建立全球霸权的过程当中,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希望能将性别因素嵌入阶级与意识形态的分析,打破公/私领域、国家/市场与全球/地方等界线,修正历史结构分析的“性别盲”问题。再者,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从既存的不平等性别社会关系———包括女性无偿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廉价女工薪资———获利外,经济生产的运作同时也依赖其他的分工及不平等形式之存在,包括种族、阶级和民族。②

因此,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首先要揭露性别不平等关系,但同时并未忽略其他类型的不平等关系,特别对女性主义运动而言,能够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团体结盟,将会是反霸权社会运动的重要一环。相对地,新葛兰西主义的反霸权运动实践也应该体认到,除了阶级之外,还存在包括性别在内的其他社会矛盾关系。因此,反霸权的历史集团组成必须是一种联合阶级、性别、宗教与种族等议题的新社会运动。总之,如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韦伦所言,相较于主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指新葛兰西主义)还是具有更大的可能性能够将“性别”纳入分析架构之内。因为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方法学上是比较兼容的,皆是从历史结构来关注政治经济活动、个人及其行动的本质。在本体论上,主张社会关系的建构;在认识论上,反对实证主义与理性选择为唯一的研究方法;而在方法论上,则采用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多元分析。两者的差异在于,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强调从个人与结构以及日常生活实践来分析,而新葛兰西主义的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往往是宏观结构取向,由上而下进行研究。

①所以,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大挑战即是如何将国际政治经济学转为由下而上的分析,从个人日常生活经验联结地方、国家再到全球的不同层次。然而,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远为复杂的双向互为建构关系。设立这种跨层次研究纲领或理论并不容易,②仍有待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努力。

结论:

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与挑战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女性主义学者也开始反思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性别因素,并试图从对话与批判的过程当中,建立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与方法学。然而,女性主义学者主张采取多元开放的交叉学科立场,因此很少会去刻意厘清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和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界线,常以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表示两者的类同。不过,本文认为既然出现了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研究路径,探讨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与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价值的,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发展为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及其间对于研究议题与研究方法所存在的继承与创新。经由杷梳的过程也可以发现,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除了延续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外,同时也借鉴了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成果。从研究议题上来看,早先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从性别视野出发,重新思索战争、和平、安全、权力、国家和国际体系等传统国际关系学所关注的议题。

随着冷战的终结,女性主义学者亦开始关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再生产和新自由主义调整计划等问题,探讨妇女在发展计划与全球化中的角色,并强调性别权力及认同建构与全球化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方法学而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是从批判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而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更侧重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质疑这些理论背后所隐藏的男性特质,反对公/私、理性/情感、自利/利他、国家/市场、全球/地方或者国际/国内的二元区分研究。此外,女性主义学者与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或批判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间的论辩过程亦能凸显出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色。女性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反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仅注重国家与市场的互动关系讨论,且将两者视为依循自我运作逻辑的实体或公领域,事实上,不论国家或市场都是镶嵌于社会的,且私领域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是资本主义发展或全球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私领域的二元划分贬低了妇女无偿家务劳动的价值。

经济学的前景篇3

前言:外来资金的引入模式有两种:直接引入或收购本地企业。直接引入的模式是跨国公司建立新企业后与本地企业进行竞争;收购本地企业是收购股权的方式。由于外资引入会对国内福利水平造成影响,这成为当地政府干预外资的政策基础。国家对于外来资金引入的控制非常普遍,通常以限制外资企业的数量和外资股权比例。各种限制的方法在各国中也出现差异化,即使在同一国家,各行业之间的限制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外来资金市场进入模式

外来资金进入我国市场后,进、出口模式包括直接进出口和间接进出口;契约模式包括合同制约、技术协议、贸易安排等;投资进入模式包括建立合资企业或新建全外资企业。

一般情况下,外资企业涉及到的资源投入和风险性比较大而且较难控制,但运转灵活性低;契约模式的技术转让、进出口贸易等资金而非股权进入模式对涉及到的资源投入少,风险也比较小,而且较容易控制,运转灵活性大;合资企业介于二者之间[1]。

契约模式和合资企业都是在本国内生产和销售。进出口局限在最终成形产品,因为无形的产品无法运输。间接出口是通过在本国内的公司或中间人进行出口,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易,国内公司无须对国外市场进行研究和投资。两种相比较下,直接出口需要对公司以外的国外市场投资,公司需要对外国市场进行计划营销和相对控制力量,能够保护公司的商标、产品专利和信誉等其它无形的文化资产。但这种方式的进出口贸易对外国市场的控制是有限的[2]。

契约模式是公司与国内法人以合同签约形式,构建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公司的技术或员工从本国转移到国外。这种模式并没有权益性投资,许可经营是契约模式的主要类型,指本国的授权人允许外国的被授权人使用同一资产,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专利、商标或公司名称等,同时将获得相应的版权费或其他回报。这些无形资产的转移需要一定技术服务的支持,以保障公司资产的合理使用[3]。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可以为进入模式找到合理排序及解决办法,实现一个崭新的、简洁的实用操作办法。aHp模型的计算工式需要将问题分层处理,形成一个结构模型。在结构模型中,将问题分解为单一的元素,再按照问题属性形成若干层,其中层次分三大类:①最高层:最高层内包含一个元素,作为分析问题的目标与结果存在。通常被称作目标层;②中间层:中间层包含了以结果为目标的多个层次,以准则为标准,所以被称作准则层;③最底层:为实现目标而存在的措施层次,被称作措施层。

将三个层次进行统一比较时几乎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但是对其进行两两比较时就能够按照公式计算得出之间存在的区别或差异。因此aHp在对各层因素与上层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权数进行确定时,可以按照调查数据建立判断矩阵,以B=(bij)n×n表示下行层次与上行层次因素a之间的判断矩阵。

在对各个要素的重要度进行计算时,需要预先计算矩阵当中的特征向量(e),具体求解公式为:ei==1,2,……n

随后对特征向量e=(e1,e2,……,en)t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为:

ea=

wi=

在上述两个公式当中,wi为ai的权重。

二、政府政策干预外来资金引入

政府政策干预外来资金引入――实施个案审批。国内外的产业条件应该为两方面,整合的企业效率比较和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

政府政策干预外来资金引入――调整贸易政策。外资企业在数量和市场都占有优势时,企业依然使用并购模式进入时,政府增加税率;反之,企业若改变并购模式,调整税率后,政府则降低税率,加大整合力度[4]。

三、外来资金引入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外来资金的投入,也会考虑到技术成本,若技术成本较高时,则比较偏好于新建公司而不是并购形式。因为技术成本过高意味外资对本国企业只有较小成本优势,政府也比较偏好于收购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使更高程度的技术力量投入和较高的收购价格。

因为新投资建设方式会提高本地市场的竞争力,而且由于外国企业的技术成本战略,其技术投资程度定会增加。但外资比较偏好于收购而非新建,认为收购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空间,我国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竞争市场激烈,也可以限制外资收购本地企业[5]。

目前中国的市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外来资金的引入对国内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影响。我国的外来资金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于外来资金的投资来讲,需要选择一种模式进入我国,而政府的相对政策干预也将调控产品生产、出口贸易及市场竞争等方面。所以,政府干预外来资金市场也是较为合理的事情。

经济学的前景篇4

【关键词】外语经济景德镇经济发展推进作用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是一项交际工具,在满足人们需求和交流的同时,需要语言与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作为互动,如若离开语言交际将无法进行下去。在跨文化经济交流中,外语是重要角色,根据数据了解我国对外的技术依存状态达到50%的占有率,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60%的占有率,也就说明,如果语言在劳务市场上能够满足不同需求,那么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一、外语经济概述

(一)外语经济

语言学家将语言定位为人力资本,因而学外也能被看成经济投资,最近几年景德镇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在全国范围内比重加大,随着外语热的发展态势,语言能够实现经济效用以及自身的价值,因而,外语经济已经开始涉及到全省的各个经济领域内,对地方经济增长有切实的意义。

探究外语经济之前,需要研究语言经济学,该学科的提出是在1965年由Jacobmarschak提出,将语言经济学分成以下几方面因素,价值、效用、费用、效益。

在研究语言经济学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将目光转移到外语经济。外语经济即他国的语言核心,主要将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看成最佳语言融合对象,目标经济的掌握主要以外语和母语经济领域所引发的目标性差异为依据,进而研究融合状况,让外语经济达到最大化利益准则。尤其在涉外的经济活动中,需要通过外语进行沟通,中国加入wto以后,涉外环境范围加大,涉外的内容逐步延伸,由此要求在市场交易中遵守已然形成的市场规范,也是公平交易的关键,因而实现基础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平等互换,进而带动涉外经济效果的最大化发展。

(二)外语经济效益

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带动语言活动以及语言发展,同时经济活动也要依赖于语言发展,由于语言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进行物物交换,并且早期的物物交换就是现在经济活动的源泉,由此推断任何形式的语言都能产生经济价值,用以服务于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外语能够被看成一类语言工具,显然产生之初是为了交流,但是后期的交流就变成商业活动的沟通语言,能用以获取母语以外的其他经济技能,也更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地域和经济有积极推动意义。

由此,外语学习也成为经济投资,由于外语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且为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国大概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目前已经达到供需持平的状态,但是唯有教育这一项没有满足要求,市场仍然倾斜在卖方,以英语教育为典型代表。因而英语的消费需求,带动英语经济发展,根据调查了解英语产业的年收益价值已经达到百亿,进而英语消费已经成为时尚类消费,目前一个成功的人士需要外语作为自己的外在标识,随意语言和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让经济成为语言地位活动的元素,使语言学习推助经济发展。

二、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概述

(一)陶瓷经济发展特点与回顾

景德镇的陶瓷以青瓷和白色这两色为主,被称为假玉器。在公元1004~1007年,烧制的瓷器被定为贡品,由于陶瓷的底书标注“景德年制”,因而天下将此瓷器称为景德镇瓷器。宋室王朝南渡以后,北方的大量瓷窑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瓷器技能南来,让景德镇的陶瓷呈现长足发展的态势,从此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业超越南北两地,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的陶瓷烧制行业,从元朝发展到明清时代,经历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发展中汇集我国顶尖级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以后,景德镇的民窑已经达到二百到三百座,因而瓷器产量大幅度增加,参与制瓷劳动的工匠也能达到十余万人之多。

景德镇陶瓷工艺发展历史悠久,但在建国之前,很多制瓷作坊都比较小,非常分散,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建国后,国家在大力改造中将其建设成全国制瓷的中心,这里发展的重点不仅集中在规模和产量,更集中在产业链条上,形成集合与科研教育、陶瓷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系统,远销海内外。

(二)陶瓷经济的国际化特点

1.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最近几年新兴陶瓷生产国的兴起,以及很多陶瓷大国将生产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最低劳动力成本,因而陶瓷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甚至达到白热化局面。就从建筑卫瓷一项为例,世界上的需求量已经低于总产量。根据调查显示当今世界上建筑卫瓷的生产同比上升七百多点,由此断定,各国的陶瓷市场竞争都很激烈。

2.市场的高档、艺术和多元化发展需求。虽然国际陶瓷市场处于疲软态势,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因而特、优、新的产品整体供需还存在缺口,集中在高档陶瓷和卫生陶瓷上面,市场竞争逐年加大,中低档产品已经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大行国际陶瓷生产国将重点转移到高档、艺术化陶瓷生产市场。另外受到消费者艺术水平、文化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引发产品需求不同,由于市场经济的开元文化,让人们打破大众需求,更寻求个性化发展,导致传统的大众发展形势,不适宜现代人的消费需求,现代人更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由此陶瓷生产方向将有大众化转移到个性化发展方向。

(三)市场生产配套以及销售中心转移

最近几年国际陶瓷市场出现销售配套化的新特点,国内外的建筑以及卫生陶瓷企业在发展中不仅需要谋求内墙、外墙和地砖系列的配套产品,更要谋求墙地砖以及卫生洁具产品的综合配套。

另外,市场发展中,世界陶瓷生产的中心地位受到制约,现在欧亚成为主要的生产基地,特别在日用陶瓷这一项,亚洲占比达到65%,欧洲占比达到30%,因而高档陶瓷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原因是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将工业生产转移到技术密集性企业,因而劳动密集性陶瓷工业成为他们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三、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竞争加剧,陶瓷行业面临挑战

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原有大锅饭的生产分配模式,导致中、高层的收入不断拉大,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开放,因而国外的很多陶瓷生产大国将关注点集中在我国的中高层阶层,并且针对这一阶层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政策,力求将高档日用瓷具推进中国市场,这一现状将挑战我国以生产高档瓷具为主的企业,如果企业在发展中还在停滞不前,不接轨世界市场,了解世界市场,故步自封的发展,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二)加入wto后环保要求加剧

贸易规则中涉及的内容有环境保护,由于景德镇还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中,因而会由于环保这一项内容被拒之世界市场的门外,由此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要马上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尽快将相关环保条例纳入日程中,尽快的参与国际竞争,将中国的瓷器文化发扬光大。

四、外语经济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带动净出口贸易

外语经济被定位为以他国语言为基础的经济形势,即通过语言沟通获取经济收益,外语经济在发展中始终贯穿在整个对外经济范围内,对景德镇进出口贸易有持续性影响。国际市场的开放,代表别国可以进入到我国市场参与竞争,那么随之我国的产品也可以投放到他国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外语在此就要充当重要角色,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语言沟通,那么任何贸易形式都将失去意义。另外在贸易中各类条款需要通过外语进行解读,这也是关系到国际利益的大事,在外贸中不能解读条例,也就不能从事公平的贸易活动。由于外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景德镇的外语教育受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能够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能够引进外资,扩大进出口贸易。外语教育的作用是让景德镇能够快速的融合到国际竞争平台上,对江西地区的崛起也提供必要保障。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国外风土人情和习俗、商业规则、贸易习惯等,这能更好的提升景德镇瓷器的销量,并且通过这些信息更能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当地人们需求,减免贸易中的摩擦以及争端,有助于提升国家贸易的成功率,更有利于增进进出口贸易规模,加大全省的经济收益。

(二)拉动外资

外语经济有助于加大对外交流,增进引进外资的力度、技术以及人才,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因而高校要加大外语人才培养,这是增进本地吸引投资的必要前提,同时提升当地外语人才的素养,也能满足当地外语市场的需求,增进对外交流的前提下,有利于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对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有极大的帮助,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外语经济的发展也能推动景德镇地域技术的发展,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贸易等,带动烧瓷工艺进步,中国虽然是制瓷大国,虽然在发展中总结优良的烧瓷工艺,但是“闭关锁国”的方式,终究不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市场,因而需要了解国外其他先进的烧瓷技术,结合到中国烧瓷工艺中,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引进外资企业,引领当地企业发展,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通过技术带动企业竞争优势,这里外语就充当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借助技术的竞争带动企业的研发,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产业,让资源配置更合理,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

(三)推进旅游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助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旅游能够培育国际影响力,带动文化品牌需求,增强城市以及区域综合性竞争。景德镇除了有山西省的环境和文化旅游优势以外,外语经济的发展也能为当地带来大量客源,让景德镇的知名度打响,带动境外的旅游市场发展。在2010年景德镇旅游行业呈现出“黄金年,全年总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65亿人,实现2282亿元的旅游创收,相较于上一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上涨幅度为13%和15%。在此旅游行业带拉动全省旅游经济要点有积极作用,因而,外语教育需要培养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带动景德镇的旅游资源,让世界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同时,更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以及陶瓷特色产业,为世界关注东方陶瓷打开“天窗”。

(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伴随着景德镇对外交流的逐步加大,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因而发展外语经济能为景德镇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发展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以上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后更容易找到相关工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甚至会达到供不应求的阶段。外语类毕业生在传统领域内更能获得发展,“外语热”是推动外语产业链条发展的关键步骤,在逐步增强外语教育机构的前提下,涌现出各类不同的外语培训机构包括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外贸机构、翻译公司等,这些机构的涌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景德镇依托自身优势,开展瓷器外贸业务,因而更需要优秀外语类人才进行外贸接洽,同时良好的外贸接洽将景德镇的瓷器推销到世界各地,会增大订单产量,进而形成贸易和人才的互动发展,缓解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发展,也能维护好地域的和谐与稳定,为江西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外语经济推动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对策

(一)加大监管,推动语言消费市场

最近几年,由于景德镇当地外语消费迅猛发展,因而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涌现出来,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考试类型,各类教辅书籍也鳞次栉比的出现,导致外语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因此,需要加大关于英语语言产生监督管理机制,给生产和消费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关于英语的语言消费也成为带动景德镇消费的增长点,在市场发展广阔的前提下,外语经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就要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有力监管语言消费市场,并建立监管以及自制机构,确保各个机构的培训质量和师资状况,通过合理的调整,形成规模化教育模式和品牌化教育效应,以此优化英语的培训环境,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语言消费市场的健康有效起着积极作用。

(二)引导大学生合理语言消费

众多的语言消费中,大学生是生力军。首选,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明确语言消费的动机,合理的进行语言消费,不要盲目的听信广告,或者“跟风”让学生了解清楚是否自己有学习的必要性,并且在学习之前搜寻好当地机构的信息。其次,尽最大的可能收集相关培训信息和和培训资料,让学生理智消费,提高学生对市场状况的判断标准,学生在此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消费方式。

(三)提高大学生教育的经济效益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需要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将市场作为教学目标导向,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做好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开始各类英语课程,力求满足学生需求,更要提升英语的教育效应。高校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现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结合专业化学科性质,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模式。高校在教学时不应该将学历与外语等级联系在一起,应让一些不具备外语学习潜质的学生,在其他领域有所发展,让人才物尽其用。另外也需要引入能够适应就业市场发展的应用人才评价系统,转变我国传统四六级评价的单一性,并且让英语教学习惯以及消费习惯都得到地方区域性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外语经济得到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

我国在加入wYo以后,陶瓷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调整,景德镇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就进入“逆水行舟”的态势,所以“不进则退”,因而发展中把握wto带来的机遇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国际市场发展形势,将外语经济和景德镇的陶瓷经济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做好心理准备,凭借着“入市”的东风,完成新形势下的变革以及发展模式,其实发展中经受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于国外的“狼”,更是我们对该行业的新型,以及发展下去的决心,更是发展中的创新,结合国际市场形势,引入外语经济模式,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经济态势,克服发展中的诸多困难,把握机遇,谋其发展,不畏艰难,奋勇抗争,为景德镇创立一个更好的陶瓷经济。

参考文献

[1]刘红玉.外语经济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作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49-451.

[2]何裕宁,邱其霖.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2015(05):351-352.

[3]朱虹.关于加快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升级的思考[J].中国陶瓷.2015(11):297-299.

经济学的前景篇5

【关键词】当前结构与现状;困境与机遇;发展的新思路

一、当前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结构与现状

首先,利用黄河淤区资源,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消灭空白地段,鼓励职工承包户承包淤区土地来种植树木,挖潜育苗,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真正让职工看到实惠的同时又绿化美化了环境,使沿黄两岸初步形成了林木绿化带。特别是最近几年,黄委对淤区经济开发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立足辖区实际逐步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承包形式,逐渐形成了以经济林育苗、花卉、果树、蔬菜等作物相统一的种植模式,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使黄河淤区经济稳步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承包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职工承包户和单位的双赢,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黄河生态旅游经济相结合,创新种植、管理模式,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使黄河淤区经济和景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建设标准和景观品位,努力打造部级风景名胜区。逐步转变以往的种植经营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将淤区经济发展重新准确定位,对种植开发进行科学分析,广找门路,拓宽种植管理经营渠道,研发新的品种,有选择的种植发展经济苗木和景观苗木,优化种植结构,着力在经营效益、管理效益、品种效益、质量效益、景观效益、服务效益等几个方面做文章。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配合,同旅游部门共同牵手,充分发挥黄河自然生态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来共同开发利用和保护,有效的引入社会资金,实现黄河植树绿化投资的多元化。

三是,继续探索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我局为适应苗木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发展要求,专门成立了苗木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利津河务局苗木种植规划及标准,根据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进行整体规划,对景点合理布局,与山东大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有经济实力的公司进行联营建设苗木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宫家险工到利津黄河大桥的近1000亩优质苗木基地已初具规模,因地制宜的引进了竹柳、法桐、国槐、白腊、红柳等20多个珍惜名贵树种,优化了种植结构,各种树木千姿百态,郁郁葱葱,走在黄河大堤上一眼望去就像是置身于绿色的林海,形成了高标准的10公里优质名贵树种的绿色长廊,横看成排,侧看成行,纵横交错,在美化绿化环境、改善淤区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成为我局淤区经济的亮点之一。

300亩荷塘争奇斗艳,一片翠绿,从河滩上走过飘来缕缕清香;沿着幽静的河滩路走到东关控导,漫步在千步柳荫路上,更是令人振奋,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再往前走就是近两年刚修建的被誉为“黄河第一栈桥”的十六号坝,风景更是这边独好;这些完美的秀丽景色,黄河滩区的奇特风光,从10公里育苗基地到示范工程的东关控导,到处都是生气勃勃,林海风涛的迷人景象。形成了从育苗基地到荷塘藕池再到“黄河第一栈桥”三点一线的城郊黄河生态公园,吸引人们驻足留恋,成了县城五万居民茶余饭后、清晨锻炼、休闲、散步、垂钓、休息、餐饮、野营、游玩的不可或缺休闲场所,为进一步打造黄河水利风景游览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随着我局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顺利实施,辖区内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要想打造更高标准、科学高效的生态旅游部级水利风景区,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的困难和局限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精”,要想打造高品味、高标准的风景旅游区,必须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我们的风景区富有灵气和文化蕴涵,我们的景区和景点往往是一些近几年修建的景点工程和种植的绿化苗木,政府点缀的也是注重形象工程,社会投资也只是重视经济效益,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二是前期投入资金缺乏,水管体制改革以后,水管单位经济创收能力减弱,各项资金不断规范,修建高标准的旅游设施前期投资过大,效益回报相对缓慢,现在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各景区建设前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和政府投资、社会投资的目的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水利部门投入的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三是人才困乏,我们黄河水利部门,多年来的宗旨是注重黄河防凌防汛、水行政执法,确保黄河的安澜,保一方平安,而景区建设所需的高科技专门人才相对缺乏,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效、生态、一流的黄河生态风景游览区建设就难以顺利有效地推进实施。四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科学管理需加强。多年来,我们黄河水利部门,由于工作环境、性质的限制,思想观念相对闭塞,虽然在维护防洪工程安全、涵养水源、保护生态、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河风景区建设的初步阶段还得心应手,一旦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管理粗放和缺乏经验,对国家风景区建设的宗旨理解不够深刻全面,难以准确定位和把握。五是管理体制不相适应。水管体制改革后,管养分离,我们黄河水利工程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工程面貌等均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也只是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以维护保护现有的工程设施为主,工程管理和景点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和打造一流的黄河生态旅游区所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当前水利风景区建设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当前黄河生态旅游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挑战和机遇并存。我局管辖区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地处黄河下游入海口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交汇,为东营地方和沿黄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国家黄蓝两大战略《规划》和黄委的部署要求,结合东营的发展优势,“建设黄蓝经济区,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我们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提出和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有机的融入两大战略建设中,意义非凡。

三、利津黄河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新思路

借助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以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进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沿黄两岸及淤区经济,恰逢其时,势在必行,努力使黄河经济,淤区开发,景观建设,工程维护,险点加固,旅游服务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体实施中着力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与地方市、县、乡镇协作共建的力度,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黄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切实融入全社会生态经济建设之中。作为黄河部门要突出沿黄特色,打造黄河品牌,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黄河经济,全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包边盖顶面积,对部分淤区进行水利设施配套,不断调整种植结构,逐渐形成经济林、花卉、果树、蔬菜、稀有品种等作物为主的经济产业体系,力争经济效益有显著提高。三是淤区经济发展要围绕“让淤背区绿起来,美起来,实现风景区生态、淤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目标,对淤区进行深度开发利用,种植适生林带,可以有效的防止淤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是按照“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规模加特色经营为方向,注重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育苗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的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运用高科技,打造品牌,提升质量

滩区、淤区经济发展要立足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经济作物、绿化美化林木为主,减少一般用材林,逐步取消粮油作物种植。提高科技含量,就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引进高科技人才,要和农林高校、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拓宽市场,本着长远规划、尽快实施,立足高标准、高质量、大投入、严管理、出效益的出发点,种植名、优、稀、特品种,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在依靠高科技的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质量,打造品牌,适应市场需要。

2.坚持科学开发,努力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以河防安全为本,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结构、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综合开发,采取政策激励、增加科技含量、示范带动等多种措施,努力推进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黄河淤区是一笔宝贵资源,蕴藏着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实现由土地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今年开始要把土地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搞好淤区土地开发,发展苗木、花卉,把大堤建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既是建设标准化河防的需要,也是保持工程完整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措施,更是促进沿黄旅游产业发展,构建黄河多元经济的战略措施。更新观念,增强信心,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淤背区特点的土地开发新路子。克服“重开发、轻管理”的思想,在管理方式上,要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

3.借助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旅游经济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与运营中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正确处理好开发运营与保护的关系,凡是项目地进行项目建设,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才能进行。

经济学的前景篇6

调查表明,受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趋于恶化及中国出口需求明显下滑等因素影响,经济学家对经济走势的担忧明显增加(图1)。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即期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预期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大于5分表明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运行偏热迹象趋于缓解,投资、货币信贷增长趋于稳定,资产价格趋于平稳;出口需求增长减弱趋势明显,经济增长预期持续趋缓;粮价、油价预期走高,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应适当关注“热钱”流出风险;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调查显示,这次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下滑,既来自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不满,也源于其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担忧。

从指数构成看,即期景气指数为4.80,比一季度低0.2点;预期景气指数为4.30,比一季度低0.87点,自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即期与预期景气指数双双落入不景气区间的情况。

去年年底以来,中央提出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在控制经济过热方面的调控目标趋于实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特别是预期景气指数回落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对经济下行与通胀上行并存趋势的担忧。

投资信贷稳定增长

房价涨幅趋于平稳

调查显示,经济运行偏热迹象缓解。

46%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正常”,比一季度高9个百分点;而认为“过热”和“偏热”的经济学家分别为3%和34%,比一季度分别低2个和15个百分点;11%认为“偏冷”,比一季度高10个百分点;另有6%认为“尚难判断”(图2)。

经济偏热迹象缓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投资、货币信贷增长趋于稳定。

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正常”,比一季度高1个百分点;39%认为“过快”,比一季度低2个百分点;另有5%认为“过慢”(图3)。

对于货币信贷增长,53%的经济学家认为“正常”,比一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认为“过快”的则从一季度的57%降低到43%(图4)。

第二,资产价格趋于平稳。

调查显示,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稳定(或小幅波动)”和“下降”的经济学家分别为53%和25%,比一季度分别高2和5个百分点;22%认为将会“上升”(图5)。

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占31%和52%,比一季度分别低15个百分点和基本持平;认为“正常”的为16%,比一季度高11个百分点;只有1%的经济学家认为房价“较低”(图6)。

认为目前房价上涨“过快”、“较快”的经济学家分别为24%和44%,比一季度分别低11个和7个百分点;另有31%和1%认为“正常”、“较慢”。

相应地,57%的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房地产价格相对2008年的上涨幅度将低于5%,其中22%认为将“下降”,15%认为“持平”,20%认为“上涨5%以内”;34%的经济学家认为明年价格将“上涨5%-10%”,9%认为“上涨10%以上”(图7)。

外需动力有所减弱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由于国内外诸多不稳定因素,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或面临“硬着陆”的潜在风险。这反映在出口需求增长减弱趋势明显,经济增长预期持续趋缓,以及粮价、油价预期走高,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调查显示,仅15%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一季度低16个百分点;27%认为“不足”,比一季度高15个百分点。同时,7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出口会“减慢”,比一季度高7个百分点。

相应地,尽管仍有6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外贸顺差“过大”,但是比一季度低14个百分点。而且,7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顺差会“减少”,比一季度高18个百分点;认为顺差将“不变”和“增加”的则分别为18%和9%(图8)。

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的态势有所缓解,但受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攀升的影响,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会“大幅上涨”,61%认为会“小幅上涨”,认为会“平稳”和“下降”的分别为20%和11%(图9)。

1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大幅上涨”,55%认为会“小幅上涨”,认为会“平稳”和“下降”的分别为7%和25%(图10)。

调查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中国通货膨胀率将比上半年“上升”,比一季度低43个百分点;认为将“持平”和“下降”的分别为24%和40%(图11)。

经济学家预计2008年Cpi同比增长的平均值达7.2%,比一季度高1.4个百分点,比2008年4.8%的宏观调控目标高2.4个百分点。同时,虽然认为2008年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仍占多数(56%),但认为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比重则由一季度的18%上升到32%,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调查显示,只有9%的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中国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一季度低了6个百分点;预测10%及以下的则达到64%。平均预测值为10.0%,比2007年三四季度和2008年一季度的预测值分别低0.8个、0.5个和0.2个百分点(图12)。

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

世界经济形势严峻

根据此次调查,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升值3%以上的经济学家为44%,比一季度低16个百分点;其中11%预期“升值5%以上”,比一季度低10个百分点;33%预期“升值3%-5%”。此外,预期“升值3%以内”的为39%,比一季度高7个百分点;17%预期“基本稳定”(图13)。

人民币升值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元的压力明显缓解。调查显示,仅有36%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不仅比一季度低18个百分点,而且比认为“低估”的还低1个百分点;还有28%认为“合适”。而认为英镑和欧元“高估”的经济学家分别为44%和45%,比一季度分别低8和2个百分点。认为日元“高估”的仅为28%,比认为“合适”的低28个百分点。

顺差的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缓解以及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可望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调查显示,认为2008年下半年流动性过剩压力比上半年将“缓解”的经济学家为34%,比认为会“加剧”的高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担心,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涌入的境外“热钱”存在突然流出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对未来一年内“热钱”的大规模突然流出,18%的经济学家认为“很有可能”,36%认为“有一半可能”;认为“不可能”和“无法判断”的分别为26%和20%(图14)。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调查显示,69%的经济学家认为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恶化”,比2008年一季度和2007年四季度的判断分别高9和31个百分点;比认为“好转”和“持平”的分别高65个和42个百分点(图15)。

不过,对于本轮世界经济震荡下行的核心震源――美国次贷危机,48%的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会“逐步缓解”,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35%认为会“延续目前状况”,比一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13%认为会“继续恶化”,比一季度降低8个百分点;4%认为“难以判断”(图16)。

经济学的前景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尽管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具体到我国的旅游企业身上,情况依旧不是很明朗,尤其是企业自身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低碳经济在我国的研究较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只是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环保问题,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低碳环保的发展迫在眉睫,低碳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1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1.1旅游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影响

目前,大部分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当中,环境的开发与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大部分的旅游企业却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维护,没有尽到自身应尽的责任。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茶文化旅游景区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利用尤为重要,如果茶文化旅游企业没有尽到环境保护的职责,对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熟视无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大力发展娱乐、餐饮企业,那就会严重的危害到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无论是对我国的旅游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更是一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1.2旅游观念未得到改变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最重要的GDp增长元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号召力越来越强,这些都不断的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系统巨大,仅仅是提出一个低碳茶文化旅游口号,或者只是在某个单独的区域实施这样的旅游开发政策其影响甚微,要建立切实可靠的低碳茶文化旅游景区,必须让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消费者的齐心协力来达成。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对于旅游的观念还停留在欣赏美景、购买特产之上,忽视了低碳经济的原则,因此,我们往往看到每当节假日旅游景区游玩高峰期之后,剩下的都是遍地狼藉,各种垃圾随地乱扔,旅游监管部门也熟视无睹。旅游产业各企业、各部门以及消费者对于低碳茶文化旅游的观念没有得到确认是其主要原因。

1.3没有明确的定位

茶文化旅游定位往往是以茶树、茶叶、饮茶、茶表演为主要旅游服务内容来进行。在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加入低碳环保元素,许多的旅游企业并未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其实,低碳经济并不仅仅是回归自然减少废气排放,更重要的是环保,在茶文化旅游景点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些剩茶被随便乱洒,部分商家和消费者认为茶水倒在地上并没有污染到环境,实则不然,茶水虽然倒在地上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如果倒在河流之中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随地乱倒茶水还影响了茶文化景区的整体美感,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环境品质低的错觉。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解决方案

2.1明确低碳茶文化旅游经营手段

茶文化旅游模式是一种针对不同地区实际茶文化情况而开展的综合性旅游模式,将产茶区域进行改造,使其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进行生产,再结合茶叶相关服务的水平提升,例如茶楼建设、茶道与茶艺表演、茶具展示等等。在不同的茶文化旅游景区中需要从基础做起,对旅游景区进行全方位的盘查,检查出那些非低碳、不环保的项目,对这些服务项目进行查封并且更换为低碳服务,通过现代化的低碳科技手段推进景区内部建设健康发展。在低碳的基础上来凸显出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在茶文化的内涵中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延展,这样既可以将茶文化旅游景区发扬光大,又可以很好地提升茶叶农业效果。

2.2积极进行低碳环保推广

茶文化旅游景区要想长久稳定地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的融入,将茶文化、旅游文化、低碳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积极进行推广、宣传。如今互联网发达,茶文化旅游景区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对自身进行推广,其中必然要加入低碳环保的元素,让人们了解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以一种正确、健康的心态来欣赏与维护茶文化旅游景区环境。政府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示范区,以茶文化旅游与低碳经济为核心,表现出茶文化古朴、独特的魅力以及低碳经济环保、生态的原则,让茶文化旅游景区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提升消费者素质,为我国的旅游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3科学的低碳环保措施

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在茶文化旅游景区中推行受到阻碍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旅游企业、消费者没有给予低碳环保应有的重视,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对低碳环保措施的不理解,就如同上文所说的一样,在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没有一个科学的低碳体系来引导商户与消费者共同创造低碳环境,政府应当给予重视,并给出切实的、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旅游模式与经验,在低碳茶文化旅游中,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合理分配,进行科学的讲解,鼓励茶文化旅游景区中的消费者减少污染物的随处乱扔以及多余的能源消耗,一步一个脚印地对景区中的各个项目进行低碳化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低碳网络。

3结论

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旅游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在茶文化旅游景区中加入低碳环保理念对于我国的旅游产业以及其他各类型产业的低碳发展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非常好的传播中国的茶文化,让人们的旅游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欢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信阳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114-118.

[2]郑春霞.基于游客感知的文化旅游产品体验质量提升———以闽南功夫茶文化旅游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6):683-692.

[3]魏遐,周倩雯,林枫.茶文化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长兴县顾渚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387-390.

[4]冯卫英,朱世桂,黎星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江苏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7-134.

经济学的前景篇8

不同的时代下其金融市场的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尽管经济法的法律条款具有很强的全面性以及严谨性,但是面对具体的金融时代,还是应该具体分析其实践的路径,才能实现经济法的本质作用。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得金融大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这样的经济运行情况为经济法的正常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时代金融背景下经济法的实践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提高社会经济分配的公平性 

经济法的分配作用是经济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在时代金融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了国民经济分配的问题上,由于经济法的分配作用下的“兼顾公平”原则,使经济法成为了衡量社会经济公平性的主要指标之一。无论是国民收入的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分配都离不开经济法,因此,经济法在提高社会经济的公平性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经济增长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是时代金融背景却处于变化当中,使得原来的经济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需要从税收制度以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同行业的薪资水平的角度使经济法发挥其本质的作用。 

经济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特别是劳动者与管理者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时代金融背景下,“一夜暴富”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应该注意通过税收这个工具来调节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根据金融形势不断对经济法中的规定进行完善,使之在实践中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经济法主要是调节金融市场之中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完善的经济法能有效对金融市场实行有效的监管。经济安全是金融市场能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经济法主要进行调节的内容。在时代金融的背景下,能对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造成威胁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市场不完善带来的安全隐患、投机者的行为、金融法规的漏洞等,还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因此,经济法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及时作出调整。因为经济法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当风险发生时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可能会来不及,使国家或者人民的经济财产受到损失,所以时代金融背景下的经济法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风险进行实时的监管,将风险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另外,现代的金融市场经常会出现利用金融法规的边缘化进行一些不正当的金融竞争行为,这样的行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破坏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进一步完善竞争法也是经济法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辅助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对国家的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是我国货币当局的主要任务之一,尽管有“三大法宝”来为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但是仍然有不全面的地方,这就需要经济法发挥作用做进一步的约束。经济法本来就是在金融市场出现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对经济的干预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1]。尽管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是终究是在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经济法具有非常强烈的中国特色,也包括一些政治和文化的因素,利用经济法来进行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是再适合不过的。 

我国的经济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仅有国家层面的内容,也与人民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这就使得经济法能从民生的角度进行调控,这个角度看似是微观层面的,实际上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部分。经济活动是人们进行得最频繁的活动,而经济法是与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联系最紧密的,因此,经济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辅助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 

五、改善金融市场失灵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看似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实则也同时带来了非常多的风险因素,市场失灵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内容[2]。一位经济学家曾经在书中写到“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而多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发生的,因此,经济法对市场失灵的情况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敏感度,及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时代金融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将经济运行交给市场自行调节,这也是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市场上的经济主体会根据供求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来调整物价等因素,使市场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之中。但是,市场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市场失灵的状况仍然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或者说,存在垄断就必然会存在不完全的竞争,这都是市场失灵的诱发因素。市场失灵后,经济法就成为了化解危机的关键,也是恢复市场秩序的有效工具。因此,经济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对市场失灵形成一种预警机制,及时调节市场失灵的状况,使市场能够有良好的秩序。 

六、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近几年,“经济新常态”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这也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个预期的规划[3]。使经济从高速增长恢复中高速增长并不代表我国的经济实力会有所下降,而是使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平稳,这就需要经济法发挥作用,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时代金融背景下,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对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来发展的,这就需要经济法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尽管市场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经济进行自行的调节,但是仍然需要经济法这个坚实的后盾,以法律的强制化来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作用。 

七、结论 

综上所述,时代金融的背景对经济法的实践路径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促进经济法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另一个是也给经济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创设了更大的挑战。在时代金融的背景下,经济法的实践路径主要有经济公平、市场监管、宏观调控、改善市场失灵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等,这不仅是经济法的职能体现,更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本文对时代金融背景下我国经济法实践路径的研究,希望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乃新,季任天.经济法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正能量解析——经济法调整以劳动力为客体的经济关系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0-15. 

[2]殷继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经济法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13-116. 

经济学的前景篇9

[关键词]“景德镇学”;区域品牌;影响

区域品牌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以反映该地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行业、产业或产品系列,是该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区域品牌不同于企业品牌:企业品牌是由独立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而创建的,而区域品牌的形成是无数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区域产业品牌是区域内企业产品品牌精华的浓缩,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产物,实践证明,区域品牌所具有的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和丝绸、茶叶一样,瓷器曾经是中国的象征。陶瓷是景德镇称都之源,景德镇因瓷而得名,也因瓷而出名,形成了一个集地名、产品名为一体的区域品牌。“中国瓷都”的称号曾经让这个城市“独领风骚数百年”。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由于没有抓住经济体制转型的大好机遇,顺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其高档陈设瓷的市场份额不仅急剧降低,而且日用陶瓷在市场上也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一个千年老字号区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衰落,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此,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以重振景德镇陶瓷产业,重振瓷都盛誉。

一、“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

郭沫若曾作诗“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在景德镇这块因烧造精美瓷器而置镇的著名的土地上,两千余年瓷魂窑火所淬沥积淀而成的文心血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能宪,2005)。然而在既往对景德镇、景德镇陶瓷研究史上,实践经验与理论视野兼具的研究者并不多见,把景德镇或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开展研究的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推进,与“景德镇”在历史上、在世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十分不相称。建构“景德镇学”,这一学术构想的提出,被认为高屋建瓴,史无前例,对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举足轻重。

那么,何谓“景德镇学”呢?

“景德镇学”是以景德镇陶瓷为缘由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哲学和艺术、历史、经济、科技思想为深刻背景和依托,运用综合的研究包括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研究景德镇陶瓷泥做火烧与销售、消费过程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及反映的材质文化、工艺文化、装饰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传播文化、历史文化等,以及所积淀和反映的哲学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经济思想、艺术思想,并进而拓宽至研究生活方式与文明史、文化史等内容,并由此提升至研究和挖掘出景德镇陶瓷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乃至揭示出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样式和美的生活方式。

可见,“景德镇学”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和范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

1.“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体系架构与价值体系研究。主要阐述“景德镇学”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对象、范畴与方法等方面内容,揭示其架构体系与价值体系。

2.景德镇陶瓷与中国哲学思想。主要研究景德镇陶瓷生产器型、装饰、功能所蕴含和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陶瓷工艺和哲学思想。

3.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和民族艺术。主要从景德镇陶瓷与宗教、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哲学、民俗及建筑等关系入手,研究景德镇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从景德镇陶瓷四大传统名瓷与景德镇陶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风格入手,研究其与中国民族审美思想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研究独特的景德镇陶瓷的器物美学。

5.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从景德镇陶瓷的材质、工艺、装饰、造型、风格和样式、器型、功用等多方面,探讨景德镇陶瓷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之间的相连关系。

6.“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从“景德镇学”的价值体系入手,阐述“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品牌之间的关系,进而凸显“景德镇学”对“景德镇”品牌提升的重要意义。

7.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与“景德镇之魂”。自古至今,景德镇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他人之长,并加以融合,积极创新,从而呈现“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盛况,形成“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的面貌,形成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延续千年不衰的辉煌。千年制瓷历史概括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精神——创新,创新即景德镇之魂,并用创新的精神,千年不断创造出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技法,不断创造出至精至美的瓷器以满足世人物质的和审美的需要。

8.景德镇区域发展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市和兴市之源,“瓷业兴,百业兴”。重点研究景德镇区域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关系,并从历史的角度阐述陶瓷文化遗产对景德镇区域的重要影响,陶瓷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开发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9.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关系。把景德镇陶瓷文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普遍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并且在吸取他人所长的基础上,更加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系统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10.景德镇地域文化。主要研究“景德镇”得名由来,景德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景德镇地域文化与陶瓷历史文化的关系等内容。用艺术人类学、地域文化学的观点和文化地理学等的观点,研究景德镇地域文化。

11.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在系统研判中国各地名窑与名品的基础上,从材质、装饰、造型及烧成等诸多方面,研究景德镇陶瓷的演进史和景德镇陶瓷文化史,并探讨各阶段所呈现的特征。

12.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主要从坯体的构成,釉的种类与组成及装饰工艺等角度,研究景德镇陶瓷材质的特殊性及其表现力,进而表现其特有的科技史与科技思想。

13.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主要从青花、古彩、粉彩、颜色釉和玲珑等装饰表现手法,以及纹饰入手,详尽地探讨景德镇陶瓷的装饰文化及其特征。转贴于

14.景德镇官窑文化。主要对官窑的形成和特征与管理模式及其历史地位进行研究,揭示官窑文化对景德镇形成瓷都地位的主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代景德镇陶瓷创作和管理的启示。

15.景德镇陶瓷经济史。运用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从中、微观层面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史,在历史中寻找突破与启迪,进而振兴景德镇陶瓷经济。

16.景德镇陶瓷创新研究。以历史为主线,系统探讨景德镇陶瓷艺术创新在景德镇文化发展上的地位与作用。

17.景德镇民窑文化。主要就景德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窑和民窑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揭示民窑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与景德镇官窑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各自对形成景德镇瓷都地位的作用。

18.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主要从陶瓷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出发,系统探讨景德镇坯、釉用颜料的开采与加工,坯体成型、窑炉结构与烧成装饰工艺,凸现景德镇陶瓷工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19.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主要阐述陶瓷习俗文化的内容与分类及其特征,揭示陶瓷习俗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生产、交易以及镇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等的关系。

20.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主要从器物语言中,研究和诠释人们的社会生活、审美意识及时代变迁的轨迹,从陶瓷物质文化的研究中阐释陶瓷器物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器物思想和审美情趣等。

21.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从作坊的分类、布局、器具、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揭示陶瓷作坊的专业化、分工及其意义以及作坊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的地位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2.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主要从以坯房、窑房、窑炉为主的瓷业生产建筑以及商贸、行会、生活建筑为研究对象,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历史与建筑特色,研究和揭示景德镇陶瓷建筑文化的理念和构成方式及其规律。

23.景德镇陶瓷文献。从《陶记》、《天工开物.陶埏》、《陶说》、《景德镇陶录》、《景德镇陶歌》以及《浮梁县志》等古今陶瓷文献入手,阐述陶瓷文献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4.景德镇陶瓷与科技。对不同的历史时期,陶瓷生产中瓷土配方、色釉的开发、烧成温度、工艺技法等进行研究,阐明科技进步与景瓷独步天下的密切关系。

25.景德镇陶瓷的传播与世界影响。以“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主线,探寻景德镇陶瓷的传播路线及景德镇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展示景德镇所以称都的魅力所在,揭示“景德镇”这一世界级品牌的价值。

26.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是随着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轨迹而展开的,其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其研究方法也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个研究史进行研究,现实的研究需要从历史的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以不断创新研究方式与方法。

二、“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世界各地提及陶瓷,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景德镇”。可以说,“景德镇”在某种程度上是陶瓷的代名词,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弱于国内外任何一个区域品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缓慢,“景德镇”这一区域品牌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其经济价值在逐步稀释至尽。为此,拯救“景德镇”,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十分重要。

1.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理论上而言,区域品牌是社会公共资源和财富。区域品牌更加容易传播,传播力强,影响力大,通过政府行为打造区域品牌,可以大大地增加属地产品的附加值。如挂上统一标志的枫溪陶瓷产品在2006年广交会陶瓷展区的展厅里格外引人注目,高雅、时尚的外观设计和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的各式产品,吸引着参展商的目光,使枫溪军团在本届交易会上取得了1.7亿美元合同成交额的可喜成绩,“枫溪陶瓷”这一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区域品牌的提升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品牌实际是一个沉淀的结果,集群是区域品牌的基础,而区域品牌的价值积累也有利于集群的建设。由于没有意识到“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缺乏对“景德镇”区域品牌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导致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遭遇发展的瓶颈。基于景德镇现有的陶瓷产业集群基础,着力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无疑是景德镇陶瓷继续做大做强的最佳战略选择。

3.区域品牌提升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国内外陶瓷业竞争十分激烈,就国内而言,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河北唐山、山东淄博、湖南醴陵、福建德化等新老陶瓷产区群雄并起,作为市场的一种调控,大品牌联合起来清理市场是一种市场的正常行为,并有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品牌重组。同时,由于能源短缺和部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了陶瓷行业的利润空间萎缩,部分大品牌称将价格战进行到底,促成行业性的洗牌,将部分劣势品牌清理出局。而且,区域品牌的提升势必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地区产业的手段之一。

三、“景德镇学”与“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关系

“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陪伴了景德镇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上千年了,但是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本领域,人们对“景德镇”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景德镇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武断的,这犹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将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方面,去丰富和完善“景德镇”区域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景德镇学”的研究就是“景德镇”区域品牌的研究。

1.“景德镇学”学术构想的提出,不仅填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史上的空白,而且把景德镇纳入国际学术的大视野,促其和“红学”、“敦煌学”、“徽学”一样成为国际性显学。这将有利于我们从更多的层面去认识“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去研究“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发展历程、演变里程;以及在当前市场经济、全球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观念背景下,不断的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进行丰富,提升“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发展“景德镇”区域品牌。

2.把景德镇区域品牌视为一种区域文化,以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展示景德镇陶瓷品牌的内涵,而且立意高远,提升了景德镇陶瓷品牌研究的品位,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引领。

3.用文明史的观点,以大量鲜为人知、未曾面世的图片、实物藏品照片和首次公诸于世的文献资料,对“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进行考辨与研究,将景德镇地区文明的早期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将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景德镇陶瓷产品、对“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认知度。

4.以集众合力的形式,突破单一艺术背景下陶瓷研究的局限性,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克服了陶瓷文化研究的艺术本位主义。摆脱以往的“闭门造车”的艺术创作,在产品设计、品牌内涵的提升等多个方面,为“景德镇”品牌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影响

1.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品牌代表了一种或一个系列产品的质量、文化、品质、社会属性、使用阶层等内涵,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有助于挖掘那些被当代人所遗忘、所忽视的陶瓷历史,挖掘“景德镇”区域品牌的内涵。如对《周礼·考工记》进行考究,可以发现,其中说到,“凡陶旖之事,髻、垦、薛、暴不入市。”意思是说,凡是陶人和旖人的成品,若有损伤、顿伤、破裂、偾起、不坚致的,不许出售。可见,中国古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制瓷者对陶瓷制品的品质和品牌都十分重视。

转贴于

2.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的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在国外,无论哪个级别的品牌,都有严格的制作和生产标准,而这个问题在我国则不那么受到重视。所谓标准化,是经营上的标准化,是从原材料到产品到服务的标准化。比如温州的打火机,首先必须拿到这个打火机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权,按照国际化标准接轨角度,制定出标准来。这个区域品牌的标准应当是“以国际化为立足点,以产品质量、原材料管理、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和人员培训的全面标准化为技术性支撑,以历史文化为重要内涵的”。

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历史上曾长期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与其在制瓷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领先是分不开的。所以,可以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总结陶瓷制作,尤其是景德镇日用瓷和艺术瓷的制作工艺,结合当前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为制订现代化的日用瓷、艺术瓷的工艺标准提供积淀,同时向其他产瓷区和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抢占陶瓷新技术的制高点,使古老的陶瓷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重新屹立于世界陶瓷之林,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陶瓷生产和研发中心,再现“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辉煌,进而重振“景德镇”区域品牌。

3.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信息。“景德镇学”从人文、政治、宗教、绘画、经济、审美等多个角度,运用系统思维对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研究,为“景德镇”区域品牌的提升提供各种资料和行业信息,这将有助于“景德镇”品牌在短时期内汇集全国乃至全球的陶瓷信息,加快区域品牌的建设速度。如在”景德镇学“的研究基础上,整合其他方面的资源,建立一个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工程中心。这个中心是一个工艺设计中心与信息平台,是公共性的部级或国际级综合性工程中心,它有两项职能: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加强国际、国内最新工艺和设计技术、产品、市场和原材料信息的交流,并做好动态信息。

4.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规范行业秩序,促进“景德镇”区域品牌的良性发展。通过“景德镇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宋代以后,独特的官窑与民窑两大生产体系的形成,进而在客观上要求建立行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一些主要的陶瓷生产地、集散地普遍设立了行会组织和会所。从古代制瓷业的行规制度中,我们发现,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行业组织和行规来协调行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消除无序竞争,以保护业主利益,促进行业的壮大发展。所以,当前景德镇各级各类陶瓷协会都要制定完善的行业管理规章和办法,加强行业自律,维护陶瓷行业的竞争秩序。同时,协会要组织好陶瓷行业的产学研协调,引导本行业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攻关、人员培训、技术交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侵犯本行业正当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武跃丽.塑造区域品牌促进区域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2]胡大利,谌飞龙,吴群.区域品牌机理与构建分析[J].前沿经济,2005,(4).

[3]马永平.区域经济品牌何去何从?“陶瓷封都”与“区域经济品牌”的思考[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5,(7).

[4]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

[5]陈和平.实施产业集群品牌战略,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J].科技创业,2006,(6).

[6]夏曾玉,谢键.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7]王能宪.为构建“景德镇学”[J].光明日报,2005-07-21.

[8]郑云云.“景德镇学”能否进入国际视野[J].江西日报,2006-09-16.

经济学的前景篇10

>>工业4.0时代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管理的速度营销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企业营销管理创新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创新思考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新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社会化电视:2。0时代的传播创新浅谈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研究刍议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性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升级管理创新策略和谐时代背景下企业工会工作管理浅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纪念馆的创新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浅析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9-04-09.

[2]蒋小华.向创新管理2.0时代进军[eB/oL].,2006-09-21.

[4]杨波.work2.0工作模式特征及管理分析――以成都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为例[D].电子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