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0:49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安宝;安胎;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4-0080-01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活动中许多新的风险因素日益彰显[1]。对于护理过程中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产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安宝安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岁-33岁,平均年龄28.1±4.5岁,孕周27+6-35+6周,排除有心脏病、糖尿病、绒毛膜羊膜炎、先兆子痫及使用安宝禁忌症的孕妇。在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是否对孕妇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将100例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安宝loo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滴,5滴/min,直至抑制宫缩为止,原则上不超过35滴/min,且母体心率不超过140次/min为宜,宫缩消失后至少持续滴注24h,停静滴前半个小时改用口服片剂维持妊娠。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记录孕妇心率、血压、胎心率、宫缩情况等一般生命体征,15min监测1次,对于出现心悸、胸闷、气急等不适症状时,及时给予中流量吸氧,减慢滴速,严重者请示上级医师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院内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职责:针对我院产科在安宝安胎治疗过程中一些风险因素的分析总结,通过护理部、产科护理管理人员讨论,共同商议,获得风险管理的相应措施;(2)组织业务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组织参加风险管理的护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安胎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3)学会换位思考,增强护患沟通:针对我科医护、护患沟通能力不强的特点。组织护理人员学会换位思考,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考虑自身的情况,一切为患者着想,通过耐性的讲解病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好感和信任,采取“家庭化护理服务模式”,让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4)使用静脉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滴数,严格交接班制度,每一班详细书写观察记录,做到有证可查有据可考;(5)加强督导检查,提升护理责任心,护理人员责任心的缺乏是护理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有可能影响整个医疗工作计划和部署,降低患者满意度,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孕妇应用安宝抑制宫缩的情况

1.3.2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震颤、恶心、呕吐、头痛及焦虑不适)的发生情况

1.3.3风险管理实施效果评价对孕妇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护理质控评分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

2结果

2.1两组孕妇应用安宝抑制宫缩的情况如表1。

表1

两组孕妇应用安宝抑制宫缩的情况

组别例数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震颤头痛胃肠道不良反应焦虑不适对照组501530%1224%2448%2754%观察组50612%48%918%612%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2.3两组孕妇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护理质控评分的比较如表3。

表3

两组孕妇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

护理质控评分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护理质控评分对照组5043(86%)6(12%)85.6观察组5047(94%)2(4%)97.5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制定、完善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即风险管理实质就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改进的过程。安宝为β-拟交感神经药,属于肾上腺素能β受体激动剂,它主要通过与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使子宫平滑肌松驰,从而抑制子宫收缩,得以延长妊娠时间[3]。本研究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后观察安宝对抑制宫缩的效果,结果表明,实施风险管理后抑制宫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陆新玲,改进护理流程防范护理风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69-70.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2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保护投资人利益,强化上市公司监管等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财务丑闻频发,其中不乏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如美国安然公司、英国霍林格集团、德国基尔希影视传媒集团、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印度软件巨头萨蒂扬公司及中国银广夏公司等。公司报告舞弊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引起了投资者、监管层、学术界等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改进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基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研究企业财务报告风险及其控制,是一种新思路。

二、文献综述

人们根据供应链的定义结合财务报告的特点,将财务报告产生的过程形象地称为财务报告供应链。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专门设立了财务报告供应链项目,该项目组认为,财务报告供应链包含财务报告编制、审批、审计、分析及使用各阶段涉及到的人员。Samuela.Dipiazza(2002)也持有基本相同的观点,即公司报告供应链是财务报告信息的生产、编制、沟通和使用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集团。方红星(2006)提出了“参与者+功能定位”型的财务报告供应链,涵盖了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的全过程、过程的参与者及其功能定位、所经过的环节及其承启关系等。normanLyle(2008)指出财务报告供应链是关于参与财务报告的准备、编制、批准、审计、分析和使用的人员和一系列过程。Jamesetal.(2004)研究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目标、编制程序和主要风险及其控制。CoSo委员会(2004)提出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提供了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杨小舟(2007)认为财务报告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报告未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不能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可能性,并通过治理层面和管理层面两方面,阐述了财务报告风险及其控制手段。p.w.Buys.(2008)认为利用电子化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XBRL)能够提高财务报告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能够有效地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曾月明等(2009)借鉴戴明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研究了财务报告质量和认为财务报告供应链过程和pDCa循环不仅在程序设计上是一致的,在理念上也是吻合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风险管理及财务报告供应链等有较多的研究,但大多基于单一因素研究财务报告风险,缺少将两者结合进来系统研究财务报告全过程风险控制的文献。本文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财务报告供应链结合起来,系统研究财务报告供应链全过程的风险及其控制,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及其风险控制目标

基于供应链视角,企业财务报告生成过程可分为编制、审核、审计、和使用分析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财务报告编制环节涉及制定编制方案、确定重大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清产核资、核实债权债务、对账与结账、编制个别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等。编制环节是财务报告生成的基础,编制环节存在的风险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财务报告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这一环节的风险控制目标是确保企业有明确的财务报告编制程序,清晰的权责分工和合理人员配备,遵循会计准则和内部制度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审核环节是指财务报告在对外提供前,财会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负责人需通过审核程序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真实、完整以及合法合规。这一环节的风险控制目标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按规范的流程得到审核,以保证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

财务报告审计环节是企业在财务报告对外前,聘请有相应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政府和市场的监管下,按照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审计财务报告。该环节的控制目标是保证被审计的财务报告具有可信赖性,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依据被审计的财务报告做出正确有用的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环节是指企业将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一同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报送,对其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已达到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本环节的风险控制目标是让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更加快捷、有效地利用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资源。

财务报告使用分析环节是指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财务报告使用分析的总体目标是: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揭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分析企业的预算是否合理完成,评估管理层的经营情况并就改善经营成果提出财务建议;对企业的未来风险报酬做出预测,为财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四、财务报告编制环节的主要风险分析

本文仅以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基础环节——编制环节为例,研究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财务报告编制流程通常涉及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确定重大事项的会计处理、清产核资、核实债权债务、对账和结账、编制个别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等。

(一)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的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企业应在编制财务报告前拟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方法和程序、职责分工和编报时间安排等相关内容。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1所示。

(二)确定重大事项会计处理中的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前,应关注对当期报告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及其会计处理,这些重大事项可能有债务重组、兼收并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等。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2所示。

(三)清查资产核实债务的主要风险和管控措施在编制财务报告前,企业应组织财会及有关部门进行资产清查和债权债务的核实工作。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3所示。

(四)对账与结账的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企业应在日常信息核对无误的基础上完成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等业务,然后实施关账操作。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4所示。

(五)编制个别财务报告主要风险与管控措施企业应按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报告格式和内容,根据真实、完整、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报告,做到内容完整、数据真实、计算无误,不得漏报或随意进行取舍。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5所示。

(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集团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前,应及时取得纳入合并范围内的各分公司、子公司和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报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审核,若发现问题应退回原单位重编。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及相应的控制活动描述如表6所示。

五、结论

合理保证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是企业的重要责任,报告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公司财务报告信息失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财务报告风险控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财务报告供应链视角专题研究了财务报告风险控制,并以财务报告编制环节为例,详细分析了财务报告编制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等。笔者认为,在财务报告风险控制活动中,应高度关注相关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和关键人员的道德素质,明确权责配置和人员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明确规范财务报告编制、审计、审批、和利用的制度和流程,系统梳理财务报告供应链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设置关键控制点,明确并细化控制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基于风险导向,系统分析财务报告供应链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活动,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提高财务报告对经济活动的预测作用和决策有用性,使经济活动更加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财政部会计司2010年。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3]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4]方红星:《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价值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5]曾明月、蒋叶:《财务报告供应链和pDCa循环的研究》,《财会研究》2009年第9期。

[6]朱丽华:《财务报告编制环节内部控制》,《经济视角》2011年第7期。

[7]高妍:《财务报告供应链参与主体关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研究——以企业与投资者关系为例》,东华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3

在医疗保健行为的全过程中,医疗保健风险无处不在。医务人员、患者、医院管理人员、患者家属、涉及医疗行为的各类人员都可能成为医疗保健风险的责任人或受害者。为避免医疗保健风险发生,提高医疗保健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保健风险管理方案。

1、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是医疗保健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保健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2、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制度

2.1院长是全院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分管院长承担分管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在科室的医疗保健风险管理责任。

2.2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保健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保健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2.3医院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保健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2.4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保健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季度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从发生概率及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在案。

2.5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有的操作规章、流程指南的学习,避免可预测的医疗保健风险。

2.6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保健风险因素,及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方法。各科可自行解决者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至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或病区内尽可能广泛地征求员工的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的措施通报科内。

2.7院长每半年对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科级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并以询问方式了解科室员工对所记录的已施行的改进措施的知晓情况。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及便捷性进行评估。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协助科内进行医疗保健风险管理工作,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对科内提出问题或意见24小时内给予答复。

2.8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分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保健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3、医疗保健风险识别与监控范围

3.1临床

3.1.1推诿、延误救治;

3.1.2未按规定知情告知,谈话签字不规范;

3.1.3重点患者管理不到位;

3.1.4入院一周内仍诊断不清,病情疑难由外院转入的患者;

3.1.5院内急会诊未按时到达;

3.1.6超权限、开展诊疗或擅自改变集体讨论诊疗方案;

3.1.7各种医疗意外;

3.i.8非计划再次手术;

3.1.9重大、疑难、复杂、危重等手术未经术前讨论和审批;

3.1.10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或手术部门、方式错误;

3.1.11麻醉、护理、手术和各种有创诊疗的严重并发症;3.1.12使用药品、剂量、剂型、浓度错误;

3.1.13急救药品、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或失效;

3.1.14无执业资格独立从事一切诊疗活动。

3.2医院感染

3.2.1重大、特殊的医院感染(传染病院内扩散);

3.2.2多重或泛耐药菌株感染;

3.2.3消毒、隔离、预防违规。

3.3医技部门

3.3.1“危急值(像)范围"检查结果;

3.3.2医学标本错误、缺失,不能正常检测;

3.3.3医用试剂或材料不合格,保管不当。

3.4药剂

3.4.1处方、医嘱(剂量、剂型、浓度、用法、禁忌症等)错误,调剂差错;

3.4.2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3.4.3药物存放不当,效期已过。

3.5仪器、设备、器械

3.5.1医疗仪器、设备运转异常;

3.5.2医用器械使用不正确;

3.5.3医用耗材、内置物不合格。

3.6医患矛盾

3.6.1医疗损害争议;

3.6.2医疗质量投诉、医疗纠纷;

3.6.3患者满意率明显下降;

3.6.4患者占床不出院,高额医疗费拖欠。

3.7后期保障

3.7.1供电、供气、供水故障;

3.7.2防滑跌未禁示或未采取措施;

3.7.3应急逃生通道不畅或设施失效;

3.7.4其它不良事件。

4、医疗保健风险监控、报告与分析评估

4.1风险监控与报告

医疗保健风险信息来源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自我查找、同事提醒、科室自查和医院各职能部门对医疗保健风险因素监查,院领导查房等方面。各科室、各岗位对发现存在的医疗保健风险情况,应通过电话或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即时报告科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夜间、节假日先报告医院总值班,总值班根据情况与相应部门联系。有关部门深入科室或现场调查、核实或应急处置,并做好记录,必要时上报主管领导。

4.2风险分析评估

各科室、各职能部门应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和规定进行医疗风险信息综合分析,对上报或检查掌握的医疗保健风险资料进行评估,首先调查核实其真实性或者了解出新的事实,再根据事实分析出现医疗风险的性质和根源,严重的或带有共性问题,提交相关医院管理委员会或院务会讨论、分析和定性。

5、风险处理

即时适当的干预与处理是医疗保健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风险控制的作用和成效,发生风险的当事人、科室和职能部门应根据岗位职责,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确定处理方式,并及时作出有效的干预和防范措施,具体处理程序如下:

5.1临床保健类风险

涉及门诊、临床、保健各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及时掌握情况,当事人或科室要及时向医务科、护理部上报,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组织积极有效救治,尽量减少风险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加强患者管理,尽可能弥补相应手续和告知;及时调整补充药、械,并按要求正确使用等。

5.2医院感染风险

各临床保健科室及消毒供应室,将发生的院感风险,立即上报院感科,院感管理部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消毒、隔离、防护等措施,督促临床科室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全力救治患者,纠正、改进消毒、隔离、灭菌等不符合情况。

5.3医技部门风险

各医技科室检出危急值(像)立即通知有关医师或科室,并进行必要的复检核实,相关临床科室即刻采取或调整治疗措施。医务科按危急值报告制度考核。标本缺失、试剂缺陷上报医务科后立即查明原因,尽力纠正。

5.4药剂风险

临床医生、护士或科室发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马上予以相应处置、封存残药或包装瓶盒,上报药剂科,并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置规定》处理;药房调剂人员,发现处方、医嘱错误,先不发药,并通知医生核对、纠正;药品逾期或保存不当,药剂科立即撤柜、消理。

5.5仪器、设备、耗材

医技、临床各科仪器、设备、耗材不能正常使用或不合要求,向设备科报告,造成医疗影响同时报告医务科或护理部,设备科立即查明原因,安排检修或更换,根据不同后果按质量考核标准处理。

5.6医患矛盾

全院各科出现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当事人应马上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科室设法安抚患方情绪,通过电话上报医务科,医务科根据事态及时到达科室,了解缘由、分析,尽量控制事态发展,做好投诉接待处理工作,对当事人和科室按相关规定处理。

5.7后勤保障风险

各科室发生后勤保障问题,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到场,检修排除故障,如造成不良后果报告总务科,并采取措施,制止事态发展,减少损失。按医院规定考核处理。

6、医疗保健风险预警:

6.1医疗保健风险预警标准(以下情况应当预警)

6.1.1危重患者抢救及高风险手术患者。

6.1.2急、危、重患者应做特殊检查和处理的,转诊患者具有一定风险的。

6.1.3麻醉、输血、输液、药物使用异常反应的。

6.1.4界于多学科之间、又一时难以确诊的重症患者,在执行首诊负责制后,存在一定风险的。

6.1.5对于自知或他人的提示下,有违反规章或操作规程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

6.1.6对诊疗效果不满意,可能引起医疗争议的院内感染以及对操作较复杂,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发生率较重以及治疗效果难以准确判断的。

6.1.7对相关检查不健全,各项指征与相关检查不一致、报告单不准确、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

6.1.8对新技术、新开展的诊疗项目以及临床实验性治疗,在做好技术保障的前提下,仍可能存在医疗风险的。

6.1.9对一次性用品、血液、血液制品、药品材料、仪器设备使用前和使用中发现存在隐患的。

6.1.10因玩忽职守、无故拖延急诊、会诊及抢救或因操作失当(粗暴),不负责任,擅自做主,可能选成风险的。

6.1.11对患方认为服务态度不好、使用刺激性语言或不恰当解释病情等引发激烈争议的。

6.2医疗保健风险预警程序

对于可能发生的一般医疗风险,由科内医疗保健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预先收集信息,对可能发生的较高医疗风险,科内医疗保健风险管理人员、科主任通过书面或电话报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备案,必要时报分管院长。对因医疗保健风险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相关科室及时报门诊部(门诊科室)或医务科(病房科室)。

6.3医疗保健风险预警通告

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内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适时做出适当的评估。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医疗保健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分析,确定可能发生风险的程度,并适时发出预警信号。

6.4医疗保健风险预警处理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产品质量警示信息服务系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服务系统电子商务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报告服务系统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88-02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主流的产品购买途径,电子商务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进入白热化的竞争状态,许多电商企业为抢夺市场,大打价格战,而这个时候它们往往会忽视另外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产品质量,屡遭曝光的网购产品“质量门”事件开始动摇消费者对这个市场的信心。为维护商品品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期在电子商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各电商网站纷纷加大对平台商家及产品的监管力度。但是,仅依靠网站平台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高行业自律性,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电子商务中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行为,提高网络交易信誉度,使人们放心享受网络交易的快捷和便利。

1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消费者产品质量警示信息服务系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服务系统以及电子商务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报告服务系统三部分内容。

消费者产品质量警示信息服务系统,是基于网络智能词库监控系统,利用海量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起的,面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风险预警体系。根据系统所制定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标准,在系统内生成实时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消费者可自行查询预警信息,并且系y也将对产品质量监管部门进行产品质量分析的提示。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服务系统,是各系统间有效互联互通、协同运作的支撑系统,它是网上产品质量监管协作机制的纽带。该系统能够实现多种协作监管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包括与全国各地质监部门、全国各地其他监管职能部门、全国各电商平台、质检机构业务的对接和协同办公,以及实现在线抽检、风险报告、处理和结果反馈、投诉受理和结果答复等功能。

电子商务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报告服务系统,基于产品质量警示系统,建立网上产品质量风险监测模型,多维度分析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生成风险报告。产品质量风险报告可以有固定格式,如每月可以通报给各地质监部门,或者根据某一投诉针对某一产品的风险报告,或者根据工作需求进行自定义风险报告,或者某一期间内对某一行业的风险报告。

2消费者产品质量警示信息服务系统

消费者产品质量警示信息服务系统,是基于网络智能词库监控系统,通过整合软硬件平台产品,通过垂直搜索引擎、网络爬虫技术、数据挖掘算法等构建全国自主可控的电商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自主研发海量数据在线分析处理、行业垂直搜索引擎等关键技术,实现电商质量大数据分析应用。

基于海量数据挖掘、辨识算法,建立了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网络智能词库。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算法,对涉及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的网络信息加以过滤、提取、整合和分析,发现产品质量和网络信息中的潜在关系和价值,分析消费者对于某类产品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进而获取该类产品的产品质量风险几率,为产品质量警示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警示依据。智能词库中含有大量精确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的相关词条,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监测效率。

基于网络智能词库监控系统,利用海量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面向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消费者产品质量警示信息服务系统。根据系统所制定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标准,基于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信息、监测检验检测数据库中各类资源信息,将检验检测报告结果格式化,针对标准录入和补录的检验检测报告,设定预警参数,自动预测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形成产品质量风险信息;设定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初步筛选阈值,进行产品质量风险预警预报,根据需求进行及时质量预警预报信息。电子商务产品的销售及其购买主要基于各类不同交易平台而实现。该项目以典型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B2B、B2C、C2C)为研究对象,选取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天猫商城以及淘宝等交易平台,以完成对各类电子商务产品交易基体的研究。

3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服务系统

该文采用网络层叠架构形式,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服务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多种协作监管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主要实现全国各地质监部门、全国各地其他监管职能部门、全国各电商平台、质检机构业务的流转和协同办公,以及实现网购抽检、风险报告、处理和结果反馈、投诉受理和结果答复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够推动工商、食药、公安、知识产权保护等监管部门跨领域应用协同办公,最终实现跨地域、跨行业以及多部门协同监管的电子商务质量监管协作大平台。

4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报告服务系统

电子商务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报告服务系统立足于网上产品监督抽查任务而实现,通过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各质检机构的监督抽查抽样、检验及相关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国各质监部门实物质量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在监管协作平台内通报网上产品监督抽查结果,最后通过电子商务企业产品质量风险报告服务系统向社会网上产品质量风险报告、相关产品的抽查结果等,并根据质量风险报告结果,联合相关部门机构进行后期处理。

5结语

该文通过构建网上产品质量监管协作平台,实现网上产品质量预警,为消费者购买产品提供方便,又为政府部门对网上产品监督抽查任务及后期处理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松国,柳毅,卞贤科.基于模糊综合aHp的B2C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用评价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132-133.

[2]骆庆华.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及监管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15(4):131.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Fmea;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医疗器械企业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197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9-0064-02Doi:10.13535/ki.11-4406/n.2015.29.032

1概述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医疗器械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对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对于医疗企业来说,实际生产中,避免产生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措施便是预防。因此,风险规划管理和预测监控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对产品质量的保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建立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降低医疗器械开发和生产风险,避免和减少诊断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器械的分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器械方面更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对于产品质量提出多种多样的要求。医疗器械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说是充满了风险。国际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13485:2003),其中关于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组织应在产品实现全过程中,建立风险管理的形成文件的要求,应保持风险管理引起的记录。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有风险管理文件支持:在研发阶段有成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每一个组成部件也有各自的风险分析报告。而量产之后的任何变更也都必须有风险规划和监控,避免更改造成失败的后果。医疗企业的风险管理一般遵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iSo/ieC14971:2012)来控制风险。iSo14971要求企业在已经将一种医疗器械的所有单个风险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程度后,必须建立全部风险等级。这种全部风险等级必须反映单个风险的累积效应。风险管理认为在产品开发周期中做出的风险估计必须是有可靠依据的猜测。根据工作经验不断更新初步风险分析,并且根据这些更新资料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或降低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2案例介绍

医疗器械中,结构件是器械的支撑部分,关系着产品功能是否能精确实现,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一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外协生产,因此在变更时,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系到物流及供应商等各方面。本案例中,为降低供应风险和成本,需要再开发备用供应商,下面以此项目为例说明风险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的应用。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Fmea)是一种根据经验和原有认识来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它研究产品每个零件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各个失效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影响,用以在实际设计、生产时预防风险,通过不断评估、验证及改进再验证,使产品不断改善,最终得到可靠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结构件更换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通过积极主动而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将正面的计划最大化,将负面的影响最小化的目的,确保针对所有的风险都有确定的行动。

3风险识别

第一,根据wBS识别每一项任务在人员、技术、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商、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风险。

第二,参考以前类似新开发结构件的风险分析报告。但是由于产品不同,对于结构件的要求不同,有时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

第三,头脑风暴法。可以召集项目相关人员不受拘束地提出任何可能风险。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构件更换的风险有如下五类:(1)技术风险(尺寸变化、性能变化、设计缺陷、工艺缺陷等);(2)进度管理风险(项目拖延等);(3)外部风险(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法律法规的变更);(4)物流风险(库存和新产品的过渡方法、新产品的供货是否及时等);(5)成本管理风险(超支)。

4风险分析

4.1定性分析

先将风险清单中的风险根据其后果分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等程度,一般后果分为对客户的影响和对生产组装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优先考虑对于用户的影响,如果对于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以严重度高的等级为准。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法规风险为非常严重风险;关键尺寸和物流风险为严重风险;其余为一般风险。

4.2定量分析

有三个因素决定风险重要值: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风险评估系数=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

对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再使用主观评分法,参考评分标准,对每一项风险的严重度、可检测度、发生频率进行打分。对于这些新引入的风险项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在开发中进行验证及整改。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评估表显示,由于供应商变更,总共有7项风险。有1项的风险评估系数≤50,这是广泛可接受的。有4项的风险评估系数为≥51以及≤100,这些风险项是合理可行的,将会采取相应的建议性措施。有2项的风险评估系数高于100。因此,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验证中进行验证,确保尺寸符合接收标准,并且由质量部进行控制跟踪。而材料变更造成的重新注册也必须尽快解决,才能符合法规要求。在模具正式量产后再填写跟踪报告,确认Rpn值均低于50,并整理风险分析报告,以备以后的项目进行借鉴。

所采取的措施有:(1)和供应商充分沟通,保证供应商熟悉公司质量标准。图纸需通过公司审核;(2)根据近期订单量通知供应商提前备库存;(3)原料检测部门检测零件外观和尺寸;(4)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5)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6)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监控;(7)新零件和原封样确认一致方可生产,否则需要供应商调整后重新送样通过,并保存在质量部。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应用,证明了在医疗器械研发类项目管理中应用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确实在风险的评价和预防中取得良好效果。根据分析结果,明确下一步的措施,这使得项目流程更明确,有利于项目管理,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段书.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2).

[3]戴云辉,韩之俊,朱海荣.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研究进展[J].中国质量,2007,(10).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内部报告;构建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集团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同时在市场环境下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企业集团内部,其子公司的运作情况直接影响到母公司的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集团必须加强对集团所属公司的管控,避免因风险控制意识差、资金紧张、资金结构不合理等引起财务风险,最终对企业集团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此,下面就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进行分析。

二、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内部报告体系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集团的内部报告,大多是基于管理决策的内部报告,主要是为企业的各种管理活动提供信息支撑,企业集团内部报告可以细化为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等几个方面,其中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资金来源进行关注,是企业筹资活动的主要信息支持,其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到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筹资方式、筹资时限等;投资决策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情况进行分析,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支持,主要内容有投资回报、投资规模、投资时间、对外投资结构等;经营决策报告主要是对各个子公司的生产情况进行关注,是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支撑,其报告内容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如采购、生产、成本、销售、收入计算等。从当前的内部报告体系看,财务指标仍然是主要组成内容,而财务指标是对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情况的反映,从信息的供应层面看,还存在信息供应单一,同时企业集团的内部报告中,并没有对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不管是筹资决策报告中,还是投资决策报告中,亦或者是经营决策报告中,都没有对宏观环境及市场竞争造成的风险进行考虑,这就会对企业集团带来极大的风险,不利于企业集团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内部报告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特点

(一)企业集团与一般企业财务风险的共性

对于企业集团,是在一般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集团在财务风险上面和一般企业具有一定的共性。从风险产生中决策者的主观承受心理看,风险可以分为主观风险、客观风险两种情况,从风险产生的后果对企业收益的影响看,可以将风险分成投机性风险、纯粹性风险两种情况,按此分类看,企业集团与一般企业相同,在财务风险方面,也属于客观风险、投机性风险,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不是根据管理层的意志确定的,不管企业集团是否愿意,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此外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和收益是紧密相关的,而风险虽然会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高风险并不一定就代表着高收益,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不管是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还是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都属于价值风险的范畴,也就是说风险带来的影响是可以通过量化价值来确定的,例如通过资金、价格等来衡量。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特定的方法可以消弱或者增加财务风险,也就是针对不同的风险,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风险管控,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与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相同是可控的。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特殊性

与一般企业相比较,企业集团的内部组织更加复杂,涉及到的管理面比较广,因此,在财务风险方面,其来源也更加广泛、种类也更加多,这也就导致财务风险管控也更加复杂,因,和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相比较,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是复杂性,企业集团是一个拥有大型产业的公司,在公司总部麾下还有很多子公司,母公司处于金字塔尖,子公司的董事、财务总监是受总公司派遣的,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独自承担民事责任,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存在多层的委托关系,这也导致集团风险更加复杂。其次是系统性,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最后通过价值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系统因素的综合会造成价值偏离,从而引起风险。

四、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报告体系建设

(一)风险识别报告

企业集团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时,可以通过peSt深入分析行业的政策法规、行业产品技术发展、行业经济周期等对公司财务活动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风险识别报告。美国战略管理大师michaele.porter将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种情况,其中基本活动主要是和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活动,如生产、销售、后勤、售后等,支持性活动是为企业生产提供的服务活动,如财务、人事、研发等,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通过对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的互动及各种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能为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提供相应的规律,这样决策者就能对价值链中的各环节活动进行逐次分析,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风险,从而更好的判断企业财务风险。

(二)风险评估报告

对于企业集团,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可以采用pDCa循环理论进行风险评估和语境,在Do(执行)阶段,可以根据集团财务风险的特点,针对性进行,例如在偿债能力指标上,可以选择流动比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资金周转率、产权比率、利息支付倍数等;在资产运营能力指标上可以选择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收账款周转率等;在发展能力指标上,可以选择净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等。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风险评估矩阵,将财务风险的性质评估出来,并根据风险可能带给企业的影响程度,将企业财务风险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对于可能带个企业严重影响的风险,要重点进行管控,密切观察,并做好防范措施,对于风险发生率比较小,但在外界影响下,可能产生性质改变的财务风险,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三)风险控制报告

对于财务风险管控,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因此,企业集团可以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财务风险控制内部报告体系,从上到下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并在上下平衡、批准执行、业绩管理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此外,对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还需要对时间因素进行考虑,对不同时间段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并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重点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集团发展。

五、总结

对于企业集团,其财务风险和一般的企业财务风险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中,为了更好的控制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企业要从财务风险管控的监督构建内部报告体系,从而全面推进企业集团的稳定发展。(作者单位: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欣.浅谈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12(16):11-14.

[2]赵攀.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案例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06):141-142.

[3]王勇.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公用事业财会,2013(02):123-124.

[4]姬晓辉,于松.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7Z):10-12.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7

一、当前企业内控评价体系中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1.无经常性自我报告制度。多数企业没有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可能导致无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控制的适当性及有效性、重大缺陷及问题、业务运作效率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发现其中的问题,更无法对现有内部控制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2.尚未建立风险分析、预警、应对机制。某些企业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偏重于事后控制而忽视事前的预防控制,对突发性及临时性事件没有充分的考量,而按照以往的规律经验办事。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的相应条款上没有考虑到一些事项的变更情况及相应的处理情况,很可能在未来会因此而受到经济损失。

3.风险评估不及时。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必须是动态的跟踪评估,有些风险因素是短时的甚至是瞬间的,需要立刻做出化解风险的决策,因此其时效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有些企业仍处于阶段性的定期评估状态,有失对风险的及时主动控制,而滞后控制往往成效甚微。

二、加强风险导向内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措施

1.建立全面的内控评价体系

企业应定期对整个企业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控评价报告中列示的问题,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管理层和董事会应当根据评价结论对相关单位、部门或人员实施适当的奖励和惩戒。通过内控体系要素评分、内控审计并结合持续自我评估和专项评价的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进行评价。企业应指导风险管理部门的内控体系整体评价工作,审议内控体系有效性整体评价报告。

2.建立经常性自我报告制度

为了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和有效性,本文建议企业应对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监控与分析、评价并汇报管控缺陷,并制定自身适用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分析评价内部控制发现的缺陷,组织调查内部控制缺陷责任,制订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

每一年度终了,监察审计部结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检查结果,对该年来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出具企业内部控制年度评价报告,并上报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提请企业董事会审议批准。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针对评价报告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方案,监察审计部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对内部控制的完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3.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了目标设定、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应该将风险评估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将风险作为控制的核心理念,而且以目标位导向能使控制方向更明确,从而控制企业的整体发展。所以风险评估必须是动态的跟踪评估。

并且,控制环境中包括的要素很多,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有控制的价值。因此需要通对企业主要业务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先前的管理经验,参照同行业先进内部控制管理企业的做法,对那些会影响有关控制目标实现的要素的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对那些风险水平较高的可控因素实施控制,按以下流程进行评估:工作目标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工作目标为风险评估的起点,找出控制环境诸要素中可能导致工作目标不能如期实现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对其风险程度的评估,并采取科学控制风险的措施,积极有效地加以控制,从而保证其工作目标的实现。

4.健全风险管理机构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8

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因此,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帐款、长期亏损的对外投资、长期闲置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所有者权益组成畸形、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派现与送股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是否发行股票或债券及不同发行方式的选择、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选择、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的风险。

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电力企业(省级电力公司)由于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造成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认真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目前阶段主要是加强筹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天津市电力公司今年提出了高度重视回避财务风险,加快建立预算、投资、担保、贷款和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二、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率)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

假设:某省级电力公司生产经营连续数月平稳进行,预先设定支付风险的安全系数如下:货币资金余额为5亿元,安全系数为1;4亿元时安全系数为0.8;3亿元时06;2亿元时为0.4;1亿元时为0.3*亿元以下时为0.1。如果货币资金到2亿元以下,可以说,公司财务处于高风险状态,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其他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借款比率、资产变现率、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收益率、应收帐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比等比率的安全系数也是如此。

单一因素(比率)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比率)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假设:

z=0.sa+0.sb—1.co+4.cd+l.oe+5.of+5.og+5.oh-2.oi

a流动比率(标准值2)、b速动比率(标准值1)、c债务资本比率(标准值1.0)、d最近三年平均债务保障率(现金债务比(标准值0.25)、e利息保障倍数(标准值2)、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比(标准值0.2)《资产收益率(标准值0.l)、h投资收益率(标准值0.2)一担保与权益比率(标准值0.5)。

财务安全系数z一般应大于5(标准值)、低于5时,财务风险较大;达到3以下为高风险。

另外,从内部控制预测的财务安全系数模型可设置为z=rkn

r金额,按影响资金额度预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资金量大到小;n内部控制评价,按评价结果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大到小;财务安全系数z标准值为9、低于9为高风险。

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如资产负债率因素,母公司60%,子公司60%,孙公司60%,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超过60%,超过多少要看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和负债规模。

三、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9

目前,关于环境审计风险的定义主要有如下的观点。海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2)认为,环境审计风险包括两方面: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未能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却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和独立环境报告已公允地反映其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并据以可能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甚至作出错误审计结论。余先仕等(2002)认为,环境审计风险是由于环境审计所处的内外环境和被审计对象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环境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偏离,而使环境审计机构和人员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周泽红(2003)认为,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就是环境审计风险。刘长翠(2005)认为,对完整的环境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理解,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以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且包括环境管理风险可能导致企业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可能性。蔡春等(2006)认为,环境审计风险是指在环境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会计报告存在重大的错报和漏报、环境政策的执行存在着重大的不合法行为、环境管理系统存在着重大的漏洞、环境管理活动存在着绩效的重大偏差,而审计师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过程中或者由于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利等不期望出现结果的可能性,它包括重大节能减排错报风险和节能减排检查风险这两个要素。

二、环境审计风险模型的界定

周泽红(2003)提出:环境审计风险同其他审计项目的审计风险一样具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大要素。审计风险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刘长翠等(2005)提出:环境审计风险要素包括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和环境检查风险。将理想的环境审计风险模型作如下表示:环境审计风险=环境会计风险×环境管理风险×环境检查风险。蔡春等(2006)认为:环境审计风险一样可以采用以下的模型进行评估,即: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评估的固有风险×评估的控制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笔者认为根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漏报风险×检查风险,节能减排审计风险的模型应该是: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其中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又应该包括节能减排固有风险,节能减排内部会计风险和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其中节能减排固有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以及外部环境、政策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节能减排内部会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节能减排会计报告和各会计账户余额,以及与节能减排相关的财务、会计控制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是指节能减排内部管理控制也不能规避的风险。因此节能减排审计风险模型应该为:

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重大节能减排错漏报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

可接受的节能减排审计风险=企业节能减排固有风险×节能减排内部会汁风险×节能减排内部管理风险×可接受的节能减排检查风险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见表1:

三、风险导向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模式

节能减排审计过程在风险导向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而且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考虑风险。第一阶段为审前阶段,在审计项目确定后,审计人员需要做审前准备,包括选择具有胜任能力的人员组成审计组,通过网络或向被审计单位收集节能减排企业的背景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如产量、利税等基本情况,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污染物的种类、产生量、毒性及其处置与达标排放情况,己有环保设施的技术水平和运转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程序,从而了解企业的风险程度,优先考虑高风险领域,确定重大错漏报领域。编制审计计划,发放问卷调查,对产品生产或服务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管理现状,尤其是单位领导与职工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同时需要聘请节能减排的专家以及就已经了解的情况和审计计划对参与审计的人员进行审前培训。

节能减排审计的第二个阶段是现场实施,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开进点会,就审计的目的、审计的范围、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组人员的构成、审计花费的时间、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帮助以及资料等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然后,审计人员需要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实施的多少是直接与环境审计风险密切相关的。在企业的环境固有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通过了解企业发现其有完善的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制度,则需要实施较多的控制测试来验证是否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真的得到执行,而且有效。如果在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时就发现企业内部环境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根本就没有相关的控制制度,说明企业的内部环境会计风险和内部环境管理控制风险很大,则他们只需要执行很少或不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于存在重大风险的事项进行实质性测试,整理收集的相关证据,并形成审计报告初稿,与管理当局交流发现的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审计报告及资料整理阶段。在该阶段,审计人员在该阶段需要分析综合审计证据。在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时,仍然需要应用分析程序来分析是否被审计单位仍然还存在重大风险,对取得的证据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按照业务的性质,或者所查出的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主任会计师或合伙人需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做最后一次审核,然后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沟通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报告定稿,并下发审计意见书。最后,审计机构需要对该次审计的情况作质量评价,整理汇总所有的审计资料,形成工作底稿。另外,审计人员或机构还需要执行后续审计,主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展开,如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纠正,改进措施是否得力,审计提出的意见或措施是否合理、正确等。存在的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较严重的单位,必须进行后续审计,以达到纠正改进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结果最终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内容:该次节能减排审计审计主题;审计计划和程序、审计结果、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存在的分歧等问题。具体审计报告的结构分析见表1。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分析报告篇10

预警模型预警指标的选取非常重要,科学合理的指标对预警模型能否正确判别已经及时准确预警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按照预警模型构建原则,本文结合当前医疗市场现状和特点,对各种财务风险事件进行了深入梳理,并进行了详尽的分门别类,初步将财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模型的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其中,风险预警要素层为一级指标,分别为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状况和发展潜力;风险预警指标层为二级指标,包括医院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二、加强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对策

1.强化医院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随着当前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和医改的深化,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医院的运营情况产生诸多不确定因素,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也存在很多出入。因此,无论是医院的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积极对待风险,科学评估风险,有效预防风险,正确应对风险。尤其是领导层,更要有超前的认识,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提高对潜在的危机警惕意识,并且要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和防范控制能力。

2.建立规范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预警工作是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要工作,能有效规避运营风险,为医院做出财务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公立医院要根据医院自身特点,结合资金运营状况,积极建立高效科学的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全程全时段监控。要加强对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判断,对关系医院运营状况的重要敏感性预警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在医院进行每一项重要决策前,应作出预先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指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一旦发生财务问题为医院管理者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另外,要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发挥,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工作,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3.加强医院信息系统的支持财务预警的基础是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务预警机制的能否有效,医院只有在及时、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基础上才能对医院财务状况做出恰当评价。医院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医院财务分析,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的建设,增强医院财务分析的时效性,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要加强对医院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的教育,增强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实现财务工作的科学合理安全进行。

4.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报告机制财务预警报告是医院自身的一种预警机制,通过预警报告定期和不定期的向医院管理层报告财务预警情况,为管理层研判分析风险提供可靠依据。财务风险预警报告首先要做到及时,不仅仅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重要的是要建立应急报告制度,当有关财务指标发生重大变化而超过医院有关警戒线时,要通过特定通道向医院报告。同时财务预警的准确性也非常重要,分析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采取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是否合理。要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通过不间断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分析情况,为医院有效规避风险提供保障。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