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新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3:25

微观经济新闻篇1

(一)人文主义为新闻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新闻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转变,大步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被提出并确定之后,新闻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传媒业逐渐走向大众,被大众更加了解,新闻业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前的新闻业是由政治来指引,围绕着政治展开,而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被高度重视的时候,新闻业的重心是否将从政治转移到经济上,是新闻业面对的首要难题之一。然后和政治一样,经济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是重点,却不是全部,若以经济为新闻发展的中心,则会像过去一样比较片面、笼统。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文主义成了新闻业发展茫茫迷雾中的指明灯。跟随人文主义进行改革后的新闻业,以人为中心,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来进行对人文的关注。新闻传播开始对普通的个体进行关注,不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

(二)人文主义促进了新闻传播观念的转换

对比20世纪和如今的新闻内容,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如今的新闻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将新闻和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受众”的观念被提出,认为新闻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来决定,这是新闻业的改变中强有力的一笔。但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主要体现为改变报纸的版块排列,增加互动内容等方面;到了90年代,才将传播者的姿态降低,和受众处于同等地位。观其发展历程,对“人文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得越来越彻底,除了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在同等地位,还能够把每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人文主义已经不断渗入新闻业。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就是从漠不关心,到无限关注“人”,将受众的需要放到最高的地位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新闻已经能够走进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更能被群众所接受,都是人文主义促进了这种转变。

二、传媒新技术对新时期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的交互影响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对新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2012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新媒体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特别是微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信息传播空间并频频引发热点。微博、微信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只要用户下载微博、微信软件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博、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手机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符合当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微博、微信等媒体地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微博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微博的特性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微博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都可以随时随地信息,更新迅速,交互性传播快捷、信息海量,成本低廉,而微信则融合了腾讯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使关注和分享性更强,再加上微信资费便宜,只花费很少的流量费用,并且支持语音、图片、文字等各种信息的发送,让受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微”软件除具有网络媒介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超地域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传播即时互动性强、高度自由性、信息内容与方式多样性、语言表达方式简捷性等特点。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具个人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新闻传播又传播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三、结语

微观经济新闻篇2

关键字新闻节目;媒介融合;整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5-0001-01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是以播放新闻为主,这里指的新闻包括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内容上都是偏向专业化,一般都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而现在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内容,除了重大新闻之外,其余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新闻,而这些新媒体也有,且曝光速度更快,所以这两种传播媒介就有了矛盾与冲突。

1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介出现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

1.1电视节目过分依赖收视率,依赖观看人群,传播范围窄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媒介主要是电视机,人们了解新闻是通过电视机才知道的,首先,人们看电视不是随时的,而且一般电视节目都有其固定的播出时间,而那个时间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有的,所以它的时间限制性就注定了其新闻的传播范围窄。电视节目的评比主要是依靠收视率,依来观看人群的多少,如果不利用新媒体技术,就将成为其发展最大的阻碍。

1.2新媒体技术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快,具有较好的优势

以现代社会新媒体技术―微博为例,微博目前使用人群多,适用领域广,是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典型代表,微博上的新闻种类多,而且最大的优势是微博上的信息更新快,及时,大型新闻事件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让很多人知道。

1.3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不够突出,吸引力不足,同时缺乏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从取材、采访到录制播出都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其次,新闻不是每天都有的,家常理短的事不能叫做新闻,新闻的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或者新闻获知渠道范围过窄,同时获知网上热点新闻速度较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节目的收视率。

2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语境中整合及创新发展的原因

2.1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很多企业都开始着手信息化管理,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电视新闻节目面临更大的困境,所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电视节目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在需要对媒体进行融合的原因。

2.2迎合现代社会大众的需要

现在有更多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这其中的原因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电视,因此,在电视节目领域整合及创新两种媒体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需要。

2.3电视新闻媒体业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

电视新闻业要想进行突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模式,在媒体融合语境中进行整合与创新,改变以往单一依靠电视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交流,促进电视新闻媒体业的发展,而新闻媒体业是一个传播学,它需要获取及交流信息,也需要获取及交流信息的平台,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在播出前告知时间及主要内容,根据播出后社会反响等来不断调整及完善自身,同时,获得新闻媒体业竞争的胜利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3推动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及创新发展的措施

3.1创新电视节目播放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新观看渠道,实现新旧媒体融合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因此在媒体融合的整合与创新中利用暴风影音等新媒体手段弥补其时间上的缺陷,把节目上传到网上,让人们利用网络观看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调整观看新闻的时间,从而拓宽观看人群,实现随时随地观看的目的,摆脱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同时在创新方面可以使用一些网络词汇,如要报道某一社会问题询问人们的观点时可以用“元芳,你怎么看”等新网络词汇,为节目增添新的亮点。

3.2协调好播出时间,在直播未播之前不要到网上

这个环节很重要,新闻媒体在整合中要注意时间的

分配问题,如果在直播未播出之前擅自放在网上,这就会降低收视率,那么电视的存在就岌岌可危了,媒体整合是需要两种媒体在互相存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其次,在播出时也可以在网上一起同步直播,实现新旧媒体优劣互补,既方便他人,又能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在创新上可以改变节目长度,因为电视直播是有广告时间的,所以在网上重播时可以剔除广告,缩短播放时间。

3.3创新节目播放内容,利用新媒体渠道,获得新的热点话题,为节目增加影响力

新闻有想看的新闻和应该看的新闻之分,还有家长里短、世界奇闻等新闻,只要愿意去观察生活,其实新闻就在身边,只是新闻是否应该由电视节目播出还值得商榷,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对播出的新闻内容的筛选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被筛选掉的新闻其中有可能就有人们想看的新闻,那么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就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公布这些新闻,现在一打开QQ或微博、微信都有新闻提醒功能,这就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手段,在被筛选掉的新闻中找出有一定价值的新闻不播出,只在新媒体上宣传,这就可以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简介明确、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搜集热门新闻,节目组在加以认证分析,采访,这样的新闻可以针砭时弊,增强影响力,也有利于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行为,实现媒体的职责。

3.4在节目手段上进行创新,在直播中增加微博、微信互动环节,加强与观众的交流

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中的整合可以在直播中增加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讨论,比如在播出有关社会道德的新闻时,以某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价值观为话题,通过新媒体让观众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用像以前一样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来告知。

4结论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整合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大众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时代有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方式和手段,而现在要做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与时俱进,调和新旧两种媒体平台,拓宽新闻传播的范围,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共同发展。在创新上,实现电视与网络互补,拓宽新闻搜集渠道,利用网络词汇命名新闻标题,让新闻更贴近民心、贴近生活,同时也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问题,在直播之前做好保密工作,但也要利用有亮点的新闻提前进行宣传,激发观众的兴趣,提高新闻节目的点击率与收视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整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新闻篇3

——与时俱进,推进重大主题报道时代化操作。所谓“时代化”操作,就是要赋予重大主题报道以时代特色,体现与时俱进理念,着力解决好重大主题报道长期存在的模式化、程式化,读者不爱看、报道效果不佳等问题。在传达党委、政府声音的同时,尊重新闻传播方式变化规律,积极探索符合民众视角、民众表达、民众情感的新闻呈现方式,丰富传播载体,创新传播形式,激发人民群众对于宣传内容的兴趣,真正做到喜闻乐见,入耳入心。

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亲自点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体系,用什么样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才能让群众自觉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杭报集团策划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型报网互动思辨论坛”。通过报纸报道、网络视频、嘉宾访谈等组合形式,就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进行访谈讨论,以事论理,让专家、市民共商共议,求索、普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论坛深入浅出,互动参与,手段多样,突出时代感、大众化和地方特色,有效推进了群众性社会主义价值观讨论。在此基础上,杭报集团又推出“我们的价值观”主题核心词公开征集活动,进一步引导读者的参与热情和对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我们还抓住新闻事件带动价值观讨论,使之具象生动。杭城“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了从高空坠下的女孩妞妞,杭报集团各媒体第一时间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结合起来,把“最美妈妈”吴菊萍作为一个典型、一种象征,通过生动而深刻的报道,推动了关于价值观的对话与讨论,加深了人们对杭州这座城市价值观的认识。

此外,杭报集团坚持媒体的精神导向追求和社会责任,不断推出各类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宣传、普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时代化。杭州日报发起“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组织市民到千里之外的甘肃荒漠植树,倡导“一座城市的集体爱心”;都市快报秉持以“生活因温暖而美好”理念,积极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强势推出“公益中国”、“浙江慈善榜”等品牌栏目,成立“广济之舟”志愿者联盟,开展为贵州贫困山区孩子提供“免费午餐”等公益活动。

——以民为本,推进经济新闻大众化操作。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但经济报道往往容易做得艰涩生硬,导致百姓看不懂、不愿看。“经济新闻大众化”操作就是切实加强对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的解读,让经济新闻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有用且实用,积极发挥媒体传递主流资讯、粘合社会力量、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实践中,杭州日报的“财经三人吧”、每日商报的“商报大学堂”和“深读”等专栏专版坚持从市民百姓视角,强化宏观经济的微观解读;都市快报推出的“‘农超对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系列报道帮助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和超市、农贸市场建立直线对接,充分发挥媒体牵线搭桥资源整合作用;每日商报“浙江中小企业一线行”系列报道和都市快报“为成长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活动”等,携手各方力量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浙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信心”、“价格突围背后的需求博弈”等系列报道积极回应社会关注,体现媒体理性和专业性,见微知著,使经济报道更贴近民生、浅显易懂。

微观经济新闻篇4

时政新闻:特殊的意识形态产品

国内的时政新闻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产品,之所以会成为主流媒体的专营品,主要是由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的。时政新闻涉及到党和国家、军队重大时政活动或重要领导人动态,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和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时政类新闻信息”做了专门说明:“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该界定与宣传部门、新闻出版和广电部门的观点完全一致。国内的时政新闻向来有两个舆论场:一是主流舆论场。通过主流平台、渠道报道传播的时政新闻,通常要求有一致的口径,属于意识形态专属领地。一般自然人不允许擅自时政类新闻信息,广电媒体的新闻及新闻类节目生产不允许搞制播分离。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必须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要反映党、国家和军队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政治观点及重大战略决策、重大举措等重要内容,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二是民间舆论场。时政新闻永远是民间最感兴趣和津津乐道的东西,特别是这个依旧由男权主导的商业社会,政治与仍是“有闲阶层”茶余饭后最惬意的消遣品,通常以“小道消息”及社交、人际的方式传播。

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和社交工具的兴起,为人们议论时政提供了极其广阔自由的场所,几乎所有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及舆论生成都源起于网络,主流媒体的新闻专属领地实际上已被突破。近年来,政府对时政新闻信息的行政监管由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延伸,如采取微博实名制;严打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非法网络攻关等网络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也了《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上发微博、微信捏造虚假恐怖信息应承担法律责任。目前各大网站微博基本上实行了实名制,而微信作为一个熟人网络交流平台和私密性传播空间自然也不可能成为法外之地,此番国信办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主要是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要求和对公众账号、转载时政类新闻设限。《规定》明确提出,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转载时政类新闻;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这一系列措施就是要从源头上规范时政类新闻的互联网传播。

近年来,国家在证照、资质、竞争规则等方面赋予广电、党报等传统主流媒体诸多优先权和倾斜政策,鼓励其以时政新闻为优势积极向互联网新媒体空间拓展,但是,如此多的政策利好之下,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时政新闻作为仅限于开办官网、微博、微信、客户端,总体思维仍脱不开身在主流、以自我为中心及政策依赖的定势,实际上是以应用者或用户身份对互联网平台及业务的单向式进入。如今很多传统媒体在与互联网媒体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时还将“新闻采访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将面对新媒体竞争时的弱势心态表露无疑。商业新闻网站虽然没有获得“新闻采访权”,事实上已具备了很强的新闻原创能力,通过博客、微博、演播室、相关分析软件等方式实现了大量内容的自采,如新浪除了时政新闻外,80%~90%的内容都是自采。①因此,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传统媒体思维深入新媒体腹地的盲目自负、眼高手低,实为许多国内主流媒体的通病。

时政新闻“生意”的政策与市场逻辑

国内的时政新闻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政治属性。特殊国情及现行政治制度下,时政新闻的政治性被强化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产品,并为主流媒体独家专营;二是经济属性。传媒市场化条件下,时政新闻被纳入主流媒体整体运营之中,事实上已具有经营性。从传媒经济视域看,时政新闻的经济价值直观地体现为传播价值和广告价值,也隐身于以成本支付和消费的方式纳入社会经济循环。

时政新闻之所以成为“生意”,有其特殊的政策与市场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政策理论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媒体由单纯的宣传单位转变为集宣传喉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新主体。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改革文化体制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从理论上确认了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领域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为时政新闻在传媒运营中成为最具传播价值的经营要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政策理论依据。国家在传媒体制内将时政新闻定义为公益性事业,但多年来传统媒体的整体运营一直处于事业产业混营状态,时政新闻实为主流媒体经营范畴内的一个子项,而且是最具商业广告价值的内容产品。二是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来传媒业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及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实际情况表明,时政新闻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产品已成为主流媒体“垄断”专营的媒介内容产品。如早在2006年有关论坛上的央视《新闻联播》26.6亿元的品牌价值及持续十多年的广告标王营销就是明证。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更是不再矫情地回避时政新闻的产品属性和经济属性,而是“在商言商”,将自己定位为“政经类新闻产品”“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实际上是确认了自己“互联网时政内容供应商”的企业角色。三是从经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无处不在,主流媒体必须将时政新闻当作“生意”来做,通过获得市场上的成功来更好地履行其喉舌、公共职能,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力及媒介影响力。诚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当传媒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时,它作为产业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重”,“一切政治上的成功都是以经济上的成功为前提,市场上的弱势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边缘化”,“今天的媒介,无论承担什么政治责任,如果没有市场的成功,就谈不上政治上的责任和对群众的影响力”。②四是从完全商业化的媒介市场环境来看,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时刻要面对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等强大对手的白热化竞争,不论是从维持媒体日常运作还是一般从业者养家糊口的生计来说,它实际上都已成为一门“生意”。

时政新闻所背负的新闻理想、时政情怀与商业诉求、市场压力之间的乖离,使时政新闻及其从业者成为一个矛盾体。主要体现为两个冲突:一是新闻观的冲突。做时政新闻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主流新闻观”,即把发挥喉舌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承担把握导向、引导舆论和弘扬主流价值观等宣传任务,但同时,时政新闻又被一些媒体精英和社会精英寄予了新闻改革和回归传媒独立社会角色本位的期待,其中也掺杂了新闻报道的纯客观性标准、“中立把关人”等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成分。尽管这些年来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新闻意识的提升,主流新闻观里也汲取了一些新闻专业主义的有益因素,但两者毕竟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因此,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生产运营过程中时常会不可避免地在新闻立场、素材处理、价值评析等方面产生矛盾冲突。二是功能诉求的冲突。目前的时政新闻有两张“面孔”,即传统媒体面孔与互联网面孔。也可以说是新的媒介格局中时政新闻的两种传播平台及呈现方式,前者如传统报业、广电等主流媒体,后者如新上线的“新华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客户端,均为独立运作的传媒主体。但是,不论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兴主流网络媒体,其时政新闻运作总体上仍然是主流与市场结合、公益与商业混营的二元模式,主体人格亦呈多重状态,在实际运营中难免会在盈利与非盈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陷入矛盾纠结。

时政新闻改革走向及其互联网模式

2014年4月,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对媒体融合的背景、目标、路径、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2014年8月18日,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勾画了蓝图,并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总投资超2.8亿元,先于中央的“指导意见”出台。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成果,其“专注时政与思想”和主打“政经类新闻产品”的主张,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媒体思维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构架,似乎要为“新型主流媒体”率先提供某种范式。

首先,媒体定位。“澎湃新闻”上线以来,从其定位陈述和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它绝非将传统主流媒体搬到互联网上,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这个“新”至少有四个涵义:一是新闻。“澎湃”的总体定位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向都市中高端人群推送原创的、互动的、严肃的、有思想和价值观的原创新闻和政经类新闻产品,并宣称要成为“中国时政第一品牌”。其产品定位是:新闻追问、新闻跟踪、最便利的分享、清晰简洁的内容架构,共有49类专栏,无不涉及民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甚至很多属于敏感事件。二是新兴媒体。“澎湃”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媒体,从项目策划、版式设计到上线运作都贯穿了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方便用户参与、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要求为出发点,目前“澎湃新闻”已全面覆盖网页版(http://)、客户端(苹果appStore,安卓市场)、wap网页版(),还开通了微博与微信账号,形成了对网民网络信息传播关系网络的全覆盖。三是新制度。“澎湃”项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模式,设置公司的组织机构、产权结构、分配和激励机制及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新项目新机制。四是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澎湃”把专业新闻团队与网民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开放式新闻聚合平台,并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如澎湃app设计了“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通过帮助读者发问和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主题及相关内容进行长期跟踪阅读,让媒介与读者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③虽然这些功能创新能否成功还留待于市场和用户的检验,但无疑顺应了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未来时政新闻生产运营的趋向。

其次,产权结构。“澎湃”项目在资本构成上吸纳文化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进入,在制度安排上采取股债结合、核心团队出资持股的结构安排。项目总投资量超过2.8亿元,其中,上海东方报业控股性出资1.213亿元(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130万元,上海报业集团增资1亿元);绿地集团出资1亿元;联想弘毅资本出资2000万元;核心管理团队出资4000万元,约占20%左右。④这种多元股权的“混合制”产权模式,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尝试从资本价值和产业层面解决传媒国企新媒体项目的产权结构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传媒业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国资控股、社会资本参与、核心团队激励明确和强化各投资主体及利益共同体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核心管理团队股权激励可以说是重大突破,让每个核心团队成员都“当家做主人”,将新闻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或自己的“生意”。这对传统主流媒体深化内部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和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

其三,运营模式。一是版式设计。主页左侧庞大的内容方阵中,可供用户选择性订阅的有“一号专案”(司法案件报道)、“及第行”(房地产报道)、“10%公司”(上市公司)、“自贸区邮报”(以自贸区报道),以及“纸牌屋”“人事风向”“中国政库”“绿政公署”“知道分子”等49个专栏,名称别致而时尚,给人以内容琳琅满目的感觉,颇有视觉冲击力。同时,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打上了“澎湃新闻”的标识,强化其辨识度及品牌效应。二是盈利模式。上海报业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服务获得用户付费收入。目前“澎湃”项目的盈利方式主要靠前者。三是营销方式。“澎湃”项目从策划到上线运作走的都是比较典型的互联网产品营销路线,如上线前期用微信公众号在媒体圈发消息,通过微博大V们议论转发预热造势,酝酿和提升公众期待值,用发刊词成功引爆公众话题,时政内容主要靠反腐报道赚得大名,“打虎记”栏目里不断爆出各种级别老虎的“猛料”,深得当前反腐形势之“天时”和拥有互联网时政新闻牌照之“地利”,迅速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澎湃新闻”项目运作模式无疑对时政新闻改革走向提供了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范本,未来“澎湃”的时政新闻“生意”能否做得好也直接关系到该范本是否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关键取决于三者:一是如何保证优质时政新闻内容的持续高产和供给;二是如何开展持续有效的互联网新闻产品营销、媒体形象营销及品牌塑造;三是如何积极探索形成卖内容、卖广告、卖服务的多元盈利模式。

“澎湃”范式并非独创,也没什么新意,基本上是照搬互联网商业媒体的运作模式,如今的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新闻改革需要这种突破性案例,更何况互联网新媒体是完全市场化领域。“澎湃”要与商业网络媒体和其他主流网络媒体进行竞争,无论形与神、内在与外在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媒体,否则鸡与鸭争,双方很难形成良性竞争关系。目前“澎湃”仍处于烧钱期,与常态化日常运营不一样。上线犹如办婚礼,其基调是大手笔消费、浓烈、爆点频出;而常态化运营则是居家过日子,基调是冗长、琐碎、枯燥、绚烂归于平淡。当开办费烧完之后就是严冬期,是否还有新钱可烧,如何熬过可能很漫长的不挣钱时日,则是无法回避的事。

(作者单位: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郭全中:《媒体转型中需要思考的七大问题》,《新闻与写作》,2014(8)。

②喻国明:《未来的世界离不开传播学》,《新闻与写作》,2014(8)。

微观经济新闻篇5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传统媒体;自媒体;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48-02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媒体的身份认同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认同,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被学界关注和探讨,一时间成为新闻研究的热点。新闻专业主义有很强的实践性,不同时期其范畴不断被消解和重构。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改变和重构,生态变化导致的专业主义的转变值得学界和业界关注和思考。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是舶来品,概念来自于美国。传到中国以后与我们的不同时期的办报经验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含义。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有三个传统渊源: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历史使命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要求;源自西方但被“本土化”了的独立商业媒体的传统[1]。而目前关于我国新闻媒体的专业主义的主流观点有:陆晔、潘忠党的“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控制模式”三层次论[1]、黄旦的“传播新闻、独立性质、自主发言、服务公众、自负盈亏、法律和道德自律”五层次论[2]、芮必峰的“一套基本信念、一套操作原则”双层论[3]、樊昌志、童斌“一种话语被呈现[4]”等。抛开意识形态和控制,我们仅从新闻专业主义内化为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其特征主要有:客观与中立、新闻自由、媒介社会责任、职业化教育与操作。

二、自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现状

在自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的盛行,给传统媒体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与新媒体结合,是促进传统媒体转型的不多良机。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时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新闻机构开设的官方微博,微观方面是著名新闻记者开设的个人微博。

在官方微博方面,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表现在:

其一,新闻来源多样化。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不仅依靠母体提供大量新闻同时又为母体搜集新闻,新闻来源除了母体供给外还有同类媒体的官方微博、网友提供等。但是,很多传统媒体在利用自媒体便利的同时却很不重视交代新闻来源,不仅不在末尾标准来源或者给出新闻原文链接,甚至对来自网友提供的新闻常常直接篡改使用,连@有时都没有,更不用谈支付提供线索的费用了。

表1

@央视新闻调查日期非转发微博新闻类微博给出新闻

链接文末标明

出处

数量2014/3/2660561411

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把给出新闻链接算入新闻来源的话,@央视新闻总共给出新闻来源的25条微博,在56条总新闻中仅占44.6%。不给出新闻来源不仅是对原创新闻作者是一种经济和精神的双重伤害,而且也是对读者知情权的践踏,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还需要完善和努力。

其二,新闻报道贴近性加强,选材实用,文风朴实,注重受众的感知和体验,注重受众接受和引导。往往新闻和评论结合,指导性和趣味性兼而有之,同时由于接触容易,用户感知易用性和感知可用性都较高,因而更具亲和力,更能发挥社会引导和教育功能。另外,官微常常会和网民进行互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媒单向性,使得受众能参与到新闻构建中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媒体的呆板形象。

其三,新闻自由被认为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尽管最近部分媒体一直在强调“网络/微博不是法外之地”,但由于网络的及时性、草根性和渠道广泛性,网络中的新闻自由毕竟要大于现实生活,自媒体中自我把关和政府监管相比传统媒体较为宽松。自媒体使得新闻专业主义外化成为某种可能,新闻的产生过程更多的为人所认识和知晓。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自由权扩大是自媒体新环境下传统媒体对抗宣传机构和盈利机构割裂的尝试、是对当下新闻专业主义的不满和试图重构的努力。

其四,自媒体中,由于信源的增多使得把关难度增大,加之时效性的考量,失实报道比例上升。自媒体要求记者专业性更高,能更快判断真伪,更快预判出传播效果,更迅速的回复、跟进、深度报道,既要追求时效性又要追求准确度,不能顾时效而失真实。近年来,微博传谣不断,既有社会热点事件如金庸被死亡、南京排队生喝鹿血事件等,也有生活常识问题如购物小票会致癌、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等,很多假新闻的背后都有一些官方微博不认真求证的影子。自媒体记者面对大量混杂的真伪信息,独立求证的态度也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在新闻记者个人微博方面,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表现在:

一方面,部分个人微博已经具有官方化色彩,如@丹丹说天气已经成为类似栏目组的官方微博,内容主要是工作,即天气信息,@杨锦麟虽然是个人微博,但已经成为凤凰卫视的很好的宣传工具,再比如说@纠纠、@蒋方舟、@肖锋都或多或少的会被人们和《新周刊》划归同类。其新闻专业主义更多体现在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和修缮,使得新闻媒体更多的深入受众。

另一方面,部分新闻记者微博成为反抗传统媒体的限制、发挥自己新闻理想的圣地。诸如@简光洲、@王克勤等。新闻记者通过开微博来补偿和平衡现实生活中的专业主义不足,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专业主义更加不受宣传和经济利益的控制,但也会有失控的危险。

此外,部分新闻记者通过开微博只是一种娱乐,通过娱乐来压制现实工作中的冲突。这种微博基本无新闻专业主义可言。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中的体现更加弱化、范围更加狭隘。如果说我国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是“碎片和局域的呈现[1]”,那么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中的体现就只能是泡沫化和孤岛式存在:

所谓泡沫化呈现,传统媒体在传统平台上所展现的操作技能和表现手段上的专业水准在自媒体中也难以实现,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常常连标明新闻出处、辨别信息真伪等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都很难保证,随意性较大,更多的是一种存在态而非健康态,官方微博很难受到传统媒体重视。由于微博的及时性,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只有在不涉及政治负面的政策性硬新闻和社会新闻、生活服务等软新闻方面占有微弱优势,生活性和服务性较强。

所谓孤岛式呈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新闻业务领域表现状态不稳定,表现时好时坏,假新闻频出,伪职业行为更让人叹息。第二,对于媒体应付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担负监督政府、伸张正义等方面,传统媒体官方微博更是唯唯诺诺,甚至退化到只有在部分怀有新闻理想的新闻记者身上零星的表现,新闻媒体即使是出来说话,更多的是出于自身政治或者经济目的。部分及新闻记者曝光一些丑闻,更多的不是怀着为社会负责,而是一种对自己生存境遇不满、利用公权力反抗现实来取得适当的经济补偿、生存地位和社会认同。

三、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重构的可能

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压力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政府的制约、市场的诱惑、专业服务形象的维护。由于政府监管着传统媒体这一母体,自媒体的空间势必会受到影响;利益的诱惑、媒体和记者生存的压力,也挑战者自媒体的专业主义素养;另外,整个行业的形象维护也需要记者和媒体兢兢业业、小心恪守。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救赎的希望”:网络相对传统媒体管制力度要小;传统媒体广告遭遇天花板,而新媒体的广告市场正井喷式发展,对传统媒体的诱惑力大;另外,随着网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新闻专业主义要求也会提高,专业主义将会成为传媒行业主的考虑对象。为此,个人认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上构建新闻专业主义还需努力:

首先,要重视自媒体,把自媒体当做是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来对待,依托母体,团队运作,权力下放,规则明确。加强与母体沟通,这是延展母体权威性、表现自媒体专业性的好途径;团队运作有效避免自媒体信息的过于个人化倾向,群策群力也可以把失误降到最低;权力下放是指自媒体团队有非重大新闻自行裁决权,这样更加有利于自媒体更好生存下去;规则明确是指新闻筛选要求规则明确,有计划、有目的选择素材,有步骤的验证信息真伪等。

其次,在新闻业务方面,传统媒体的自媒体应该加强新闻信息真伪辨别、注意标明信息出处、新闻选材要么贴近生活要么具有娱乐性,注意语言的通俗和接近性等。

最后,传媒工作者也要强化专业主义意识,内化专业主义为自身的职业操守。只有内化为传媒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才能更有效地使传媒为大众服务。

当然,传统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中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宣传任务的放松、监管的逐步法制化、学界积极地配合和宣传、传媒企业的效益普遍良好、良好的传媒受众等都是构建新闻专业主义所需要的良好外部环境。只有政府、学界、业界、传媒市场、受众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塑造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

参考文献:

[1]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71).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微观经济新闻篇6

【关键词】Ft中文网;融合新闻;财经报道

在新闻传播史中,新媒介的诞生往往导致传媒格局巨变。网络媒体诞生之初,新闻业界甚至出现了所谓“报纸消亡”之类的猜想,认为网络新闻会完全取代纸制报刊。然而事实证明,消亡的只有纸,报还在继续。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传媒业从技术层面到媒介层面都实现了融合。本文选取英国《金融时报》唯一的非英语网站Ft中文网,研究该网站报道层面上的媒介融合策略。

Ft中文网进行媒介融合的经济学动因

英国金融时报集团进入亚洲市场后,将发展重心放在中国网络媒体市场,欲将Ft中文网打造成中国最权威、最受欢迎的垂直型财经新闻网站。Ft中文网的发展模式借鉴了英文网站ft.com成功的媒介融合经验,以寻求差异化优势为动因进行媒介融合,以期在网络中延续“商业粉红色”的魔力。Ft中文网进行媒介融合的经济学动因可解读为以下三方面:

新闻内容生产成本低廉。成本优势是网络媒体在传媒业长尾中存续的关键。除了必要的设备投资和维护外,网络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微乎其微,且新闻网络发行的成本几乎为零。[1]Ft中文网利用报网信息共享策略,以母媒体(英国《金融时报》)的新闻资源为其新闻内容生产节约成本。原本制约金融时报集团在华发展的报刊发行壁垒政策,却因媒介融合转化为Ft中文网在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当下,互联网传媒市场已从“蓝海”转为“红海”,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新闻内容生产成本的优势使Ft中文网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经济既是规模经济又是范围经济,前者表现在统一媒体的产品要具备规模,而范围经济则表现在媒介集团中,一个媒介集团不能只依靠一个媒体打天下,必须走多种媒介的联合经营。”[1]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在内部即是采用这种策略,Ft中文网与《金融时报》亚洲版在内容上共享,又在经营上相互独立,从而实现了集团内部各媒体新闻产品的二次或多次开发,并实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共同作用,为媒介集团交叉盈利。

通过增值服务取得内容的收费权。网络媒体创办初期,其根本任务是为母媒体(报刊)建立忠实的受众群体。但一些优秀的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为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群之余还实现了自身的盈利。比如金融时报集团英文网站ft.省略的“部分收费制”,将大多数的新闻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以线下活动、数据库、定制服务等高端增值服务吸引商业精英付费,使其成为网站的Vip会员。Ft中文网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拥有了与商业门户网站对抗的实力,从而最终赢得内容的收费权。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中国的网络社会,免费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心理已成为一代人的消费习惯,但如能实现受众自愿付费阅读,则表明社会对稀缺资源的认可,Ft中文网实现“分层收费”就说明了受众对该媒体的高度认可。

媒介融合模式下的Ft中文网财经报道

2003年,美国西南大学的RichGordon教授对美国当时的媒介融合情况进行了分类: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2]笔者认为,上述五种融合方式中,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在Ft中文网的财经报道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结构性融合和新闻采集与分配方式有关,是指媒体采编的新闻超越媒介载体的介质约束,比如文字新闻可以在电视新闻或网络新闻中被拿来二次或多次利用;信息采集融合主要指新闻报道层面,即“媒体公司要求记者有各种技能”;新闻表达融合,主要是指记者和编辑需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和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3]在上述媒介融合方式的综合作用下,Ft中文网的财经报道较之《金融时报》的传统财经报道更有光彩。

新闻采写突破多种约束。网络媒体的一大特点是它打破了报刊和电视传播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全时段、全球化、跨介质的采写。但由于网络媒体不具备独立的采编权,网络财经新闻的报道一直为浅薄所伤。在媒介融合模式下,Ft中文网组合各种媒介的优势,将内容聚合并整合为多媒体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多种限制,并弥补了自身在报道深度方面的“短板”。

首先,新闻内容打破报纸的版面限制和广电节目播出时间限制。报纸和广电节目由于版面限制和播出时间有限常常不得不删去部分内容,而网络却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如何有效地聚合资源,是媒介融合模式现在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Ft中文网延续了《金融时报》的报道特色,并在网络上实现了声音、图像和文本结合,合理体现信息的层次。另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存储空间限制,Ft中文网能够就特定的主题或事件,高度聚合各方面信息,形成一个整体单元性的信息传播。

其次,跨媒体、跨介质采写,提高报道深度。网络媒体不具备独立的采编权,因此往往无法对重大时事进行采访,新闻内容也就难以触及事实的深处,而Ft中文网却运用媒介融合打破了网络媒体的桎梏。Ft中文网利用其庞大的受众群获取新闻线索,例如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设置问卷调查、从新浪微博上广征博览信息。此外,为满足受众对全球经济、金融和商业权威资讯的需求,Ft中文网还开设专门的视频板块,视频多为高端财经访谈,采访对象多为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资深媒体人或政商名流,采访的议题也围绕时下热点进行,给出全球化视角、独立观点、具有强大数据支撑的评论和前瞻。

用户制作内容改善传者与受众的互动。用户制作内容,是指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以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传播各种信息,传播与分享日记、知识、资讯、技术、体验和观点内容等,它反映了受众通过新媒体技术参与媒体的程度。[4]英国金融时报集团一直以权威性、专业性著称,新闻内容一般不发表普通读者的撰稿。但在web2.0时代,“高傲”的金融时报集团也让位于时代潮流,逐步实现了媒体与用户的互动。

首先,博客评论、分享功能打开传者与受众的交流渠道。《金融时报》素来以观点著称,Ft中文网也在网站上单独设立观点板块,其子栏目中最著名的就是Lex专栏。该专栏为ft.com英文网站Lex专栏的中文译作,由曾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首席评论家马丁・沃尔夫领衔的6名专职高级评论员撰写,对全球财经进行精辟评析,获得世界各地的商业精英和各界学者的高度推崇。Ft中文网通过接纳权威专栏邀请财经界的权威专业人士参与网站内容的建设,再通过专栏的读者评论功能和站内分享功能,实现了专栏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其次,数码技术、电信业、传媒业三者融合,使信息实现高效水平流动。很多人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确产生了裂变过程。成本几乎为零的网络新闻发行使信息更为廉价,以往的信息穷人摇身一变成为信息富人,“曾经稀缺的信息被当成鱼子酱一般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5]网络新闻以原始文本为中心向外辐射,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广阔的信息圈,原本转瞬即过的信息显现出延展性和可持续性。当前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越来越强,博客、播客和微博的相继出现,令信息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实现快速、高效的传播与反馈。此外,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又使受众的媒介素养进一步提升,受众通过网络在手机上就可以随时收看、点评Ft中文网站内的视频,还可上传原创视频。传媒业素来以“渠道为王”,网站开放信息传播渠道的做法令受众从信息流动的底端上升到与传者同样的高度。如果说《金融时报》是“蜘蛛型媒介”,那么媒介融合模式下的Ft中文网就是“海星型媒介”①。在此类媒介中,受众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传播,由此提高他们对该网站的好感,Ft中文网也因此赚取了更多的浏览量。

再次,利用微博在不同形态的网络媒体间实现结构性融合。Ft中文网在新浪微博和twitter两个微博客网站中架设“站中站”,加快了Ft中文网信息传播的裂变,也使信息的有效期不断延长,有时还能实现新闻资源的重组,充分体现出媒介融合模式下信息传播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还使网络编辑在进行新闻专题组织时既可以捕捉到信息传播的重点,又可以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恰到好处的信息延展,使网络新闻专题具备丰富的信息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新浪微博以其成熟的海星型组织运作模式声名鹊起,许多媒体均在新浪微博上“圈地”开设微博,Ft中文网也不例外。Ft中文网利用新浪微博的发表、评论、分享、关注等一系列功能,进行多层次的信息传播:网络编辑将Ft中文网站内的资讯简化成140字以内的微博发表,并附上链接吸引人进入主站阅读详细内容;编辑部在关注最新的新闻事件时,会对当事人或其他媒体相关报道的微博进行评论;新浪微博用户可通过他人分享的微博看到Ft中文网的报道,或通过自己在微博中的影响力使Ft中文网分享其微博。通过在新浪微博的账户与Ft中文网两种不同形态的网络媒体之间实现融合,Ft中文网与受众之间建立了多层次的水平信息流动。

Ft中文网的媒介融合模式对中资财经新闻网站的启示

Ft中文网一跃成为金融时报集团在华的主力媒体,其媒介融合模式值得中资财经新闻网站借鉴。

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中国网络财经媒体在创办初期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究其原因,是没有领悟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真谛。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中资财经新闻网站首先需要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大众化则是要媒体贴近受众,满足他们的资讯需求。《金融时报》认为,人们读报的根本原因是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为了读到与他们各自擅长的专业有关的东西。因此,中资财经新闻网站不应盲从其他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而应结合自身定位制定出独特的媒介融合策略,并最终体现在内容和服务的差异上。

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尝试产业融合。目前,媒介融合仍在不断加深,并将最终实现向产业融合的过渡。传媒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未来将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中资财经新闻网站如想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适应时展,大胆尝试产业融合。当下3G技术方兴未艾,电信业却已提出4G技术的构想,各产业之间的界限进一步被消解。媒体若在此时率先将自己纳入4G技术的产业链中,在未来或将成为传媒业中的“大媒体”②,推动传媒业快速向前发展。

注释:

①“海星型媒介”是指具备“海星式组织”传播特点的媒介。“海星式组织”一词来自于畅销书《海星模式》,书中将组织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蜘蛛型”,它具有严格的各层结构和自上而下的领导关系;另一类是新的“海星型”,它拥有扁平化的结构和分散的决策权。

②“大媒体”(mega―media)是由凯文・曼尼(Kevinmaney)在《大媒体潮》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具有更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大型媒体集团。

参考文献:

[1]郜书锴.报业网站的生存悖论及其经济学分析[J].中国报业,2009(2).

[2]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J].中国记者,2007(1).

[4]黄楚新.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特色分析[J].中国报业,2010(3).

[5]大卫・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微观经济新闻篇7

Cpi总水平将保持温和上涨;

前9个月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总投资18131亿元;

今年查处垄断案件10起,经济制裁66.05亿;

中国境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

2015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会正在召开,70多家境内外媒体近百名记者应邀前来,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十余架摄像机一字排开,摄影记者扛着“长枪短炮”轮流上阵,整个会场紧张忙碌的景象,一点儿不亚于两会上专题新闻会的气势。

“今天是定时定主题的首场新闻会,主要介绍五个方面的情况。”随着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的介绍,新闻会正式开始。中国网现场直播,“两微一端”同期传递……一时间,我国最新宏观经济情况传遍世界各地。

据悉,国家发改委每月至少召开两次类似新闻会。国家发改委新闻会制度缘何而起,因何而盛,引发了记者浓厚兴趣。

缘起:“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才能提高“免疫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政府的权力运行必须依法规范,同时,“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阳光”才能提高“免疫力”。作为国务院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位置重要、权力集中,是否依法行政,能否政务公开,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制度,无疑是政府向社会公开政务的一个重要窗口。2014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建立了重大专题新闻会制度,围绕宏观经济形势,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改革,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每月至少举行一次重大专题新闻会,截至目前已经举行了28场。

作为“新闻富矿”,国家发改委的信息媒体尤其关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善谋划、更敏锐、更灵活”的要求。为更好地满足媒体和社会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从今年四季度起,在继续做好专题新闻会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决定每月增加一场定时定主题的新闻会,即每月就宏观经济情况和热点问题,由委新闻发言人进行,并回答记者提问。按照“能发先发、逐步完善”的原则,每次会内容从重要职能工作进展中选取,主要包括: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已正式出台的重要文件及政策导向;重要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批复情况、重点投向及解读;电力和货运量等重点领域运行情况及分析解读;部分商品服务价格情况及分析解读;全国价格举报情况;以及“三大战略”、国际产能合作、新型城镇化、“双创”等工作进展情况。

为集中精力组织协调、筹划运作新闻事宜,“国家发改委党组研究决定,我委新增加了2名新闻发言人,分别是政策研究室主任施子海、副主任赵辰昕。”李朴民介绍说。

成长:主动发声,立体,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在会提问环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首当其冲问到:“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在下星期,有消息说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和环比的增速都在放缓,而且用电量的增速波动幅度也大于GDp增速波动幅度,请问这个消息如果是真的话,国家发改委怎么看?”

这是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到底怎样理解用电量和GDp增幅不一致的问题,说法不一。对此,李朴民给出如下解答:从以往用电增速和GDp增速情况来看,二者的变化基本同步……但在目前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时,较低的用电增长便可支持较高的GDp增长。他还列举了“三产”比例变化数字加以佐证。

接着,李朴民又回应了记者提出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型城镇化试点、物价走势、价格反垄断等问题。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国家发改委的新闻会因“有料”而备受媒体青睐。记者们纷纷表示:国家发改委新闻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深入,服务越来越周到,显示出发改委新闻宣传工作的敏锐性,也显示出发改委的自信和开放。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增强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影响力、渗透力,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立体宣传模式。除了牢牢占领大报大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阵地,还主动进军“两微一端”新媒体领域,每次会,政务微博实时直播,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内容实录,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同时,互联网上对国家发改委新闻报道的位置更加突出、内容更加客观充实,负面舆情出现的频次明显下降。每次关切民生的重大政策、重要信息后,许多网民在各大门户网站、“两微一端”跟帖留言,对现有政策分析评论,并从多角度提出意见建议,提供决策参考。截至10月初,国家发改委政务“两微一端”粉丝数、累计阅读数合计已超过2000多万。

保障:借力统筹,深挖资源,形成联动机制

在会上,记者听到这样一则消息: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12358价格举报系统受理价格举报、投诉、、咨询共计474346件。价格举报反映的重点问题有四个方面……根据举报情况,国家发改委近期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辽宁、上海等20个省市部署开展进出口环节收费检查。二是进一步规范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查处曝光一批典型案例。

不仅通报统计数据,还有系统的分析归纳、恰当的建议举措,给本来就权威性十足的会又平添了几分厚重感。这种底蕴如何而来?

微观经济新闻篇8

关键词:传统纸媒;微信;媒介融合

一、新旧媒体交锋“竞合”为王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接收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正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着媒介的生态环境以及以传统媒体为中心的基本传播格局。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一个新生的媒介的出现,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和变革。”

在新媒体不断兴起的时代语境中,不乏对传统媒体未来生存的悲观性预言。比尔盖茨和默多克都曾宣称:报纸还有40年的生命;日本《每日新闻》的总编在《报纸消逝的日子》一书中预测:报纸将于2030年消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菲利普・梅尔也宣称,美国报纸将于2044年10月消失殆尽。暂且不论“报纸消亡说”是否具有科学性,但我们不可否定的是传统纸媒正面临着受众流失、受众老龄化、发行量降低、广告收入减少、经营日益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纸媒的“微利化”趋势日益明显。(图一)

图一

那么面对新媒体的强势登陆,传统媒体是否真的会被取而代之呢?有“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之称的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续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纵观人类媒介进化史也可以看出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是人类需求与技术发展的产物,新媒介的诞生并不会直接导致旧媒介的灭亡。正如广播是对报纸的“声音弥补”,电视是对广播的“画面弥补”,互联网则补救了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不足,是个“大写的补偿性媒介”是“所有补救性媒介的补救媒介”。而手机媒体的出现则补偿了以电脑上网移动性不足的缺陷。手机媒体实质上是网络媒体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

有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11月底,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7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1亿户,3G用户达到22亿户。①由此可见,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形式具有着庞大的使用用户,这无疑将是一群具有开发潜力的目标受众。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并不否认传统媒体的“本源”地位,在我国手机媒体接受的内容资源依然是传统媒体所提供的。由此一点可以推论在新旧媒体交锋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只有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竞争合作”才能维持媒介生态健康持续发展。

二、传统纸媒的创新探索

在新媒体方兴未艾的大潮中,传统纸媒并没有坐以待毙、固步自封,而是采取了一系列进军新媒体领域的创新。

(一)资源整合“报网融合”

为应对网络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国外一些百年大报纷纷倒闭,另外一些放弃出版纸质版转为经营网络版。例如,美国知名新闻类周刊《新闻周刊》于2012年12月31日发行最后一期印刷版,而后转战数字阅读领域,推出全球统一的数字版本。

在中国,由于报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的不同,传统纸媒发展状况还未达到美国报业所面临的集体阵痛程度。但不得不承认,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倚重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资讯。相较之下,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传统纸媒的依赖度逐渐降低。传统纸媒面临着受众被分割的窘境。

为应对网络带来的生存压力,传统纸媒纷纷整合资源,运营网站、报纸电子版、运营博客微博进行“报网融合”。通过将传统纸媒的品牌优势、公信力优势以及成熟的新闻采编程序优势与互联网的时效优势、地域优势、互动优势以及经营优势相融合,进而延长了纸媒的生命周期。

人民日报的“报网合一”运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22日凌晨,人民日报法人在人民网、新浪微博平台第一时间报道灾情,评论并积极与网友展开互动。截至今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已有560万粉丝。

(二)运用移动网络运营手机报

传统媒体在积极进行“报网融合”探索的过程中并没有忽视手机媒体这个移动性更强、普及率更大的新媒体形式。早在2004年7月,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便已诞生。随后,《中国青年报》、新华通讯社旗下的几乎所有报纸和杂志如《参考消息》等也推出各自的手机报。在地方,2005年5月由浙报集团、浙江移动通信和浙江在线联手打造的浙江手机报打开了省级手机报的先河。

手机报主要以两种模式进行操作。一是彩信手机报模式,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供用户离线查阅;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用户通过订阅手机报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与手机报编辑进行有效互动。用户获取的新闻内容不只是文字新闻而是一个多媒体数据包,用户可以通过对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浏览实现新闻的多维阅读。

但是手机报也存在一些劣势,这些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手机报的发展。首先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用户选择新闻客户端来获取新闻而不是订阅手机报。其次,彩信手机报的订阅价格一年在240元左右,相较传统媒体全年几十元的定价而言手机报存在价格上的劣势。最后,受众长期培养起来的宽屏和浏览式阅读方式使得受众在阅读手机报时对狭窄视觉范围内频繁翻页阅读尚有不适应。以上种种劣势使得手机报发展势头趋缓。

三、传统纸媒的微信运营

传统纸媒在探寻创新之路上通过“报网融合”和运营“手机报”等举措都为自身在新媒介领域里拓展出了传统纸媒的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为传统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前文已经阐述了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和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机媒体的传播力量不容小视。各种通过手机平台运行的社会化媒介软件风生水起。其中由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免费即时通讯服务应用软件“微信”尤其具有代表性。

微信软件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文字、视频和图片,具有零资费、跨平台等功能。截至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已达3亿,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面对微信如此广泛的受众群体,传统纸媒也将触角伸及微信。通过在微信上注册公众账号的形式传统纸媒便入驻到了微信平台。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查找公众账号的方式对其搜索并关注。

笔者在查找公众账号搜索引擎输入“报”共搜索出接近200个用户名中含有“报”的公众账号,其中近170个左右为传统纸媒的微信账号。例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齐鲁晚报、经济观察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香港文汇报等等。由此看以看出传统纸媒已经很重视微信运营了。传统纸媒运维微信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微信账号名多为报纸本名

传统纸媒在运营微信公共账号时多以报纸本命命名,这样不但方便用户的搜索还体现了传统纸媒在历时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微新界面样式不一

不同的传统纸媒对微信界面的设计方式不用。以下即是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以及南方周末的微信界面截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传统纸媒在微信运营上基本呈现两种形态,一是以南方周末微信为例即不对微信界面做出更改;另一种则是如人民日报微信与经济观察报微信为例,既具备微信原有界面功能又依据自身特点为用户提供相关类目。相比较之下人民日报与经济观察报采取的构建不同类目的模式更方便受众对相关信息的搜寻。

(三)内容时间不固定

通过对以上几个传统纸媒微信账号的关注,笔者发现传统纸媒在运维微信的过程中其内容的时间并不固定。人民日报微信推送新内容大致集中在每天中午12点、1点左右。经济观察报推送内容多为每天下午4点、5点。而像南方周末、齐鲁晚报、香港文汇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推送新内容的时间则没有落在固定的时间段上。

(四)内容是传统纸媒“报网合一”的产物

传统纸媒在运维微信过程中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传统纸媒运营的网站、博客等平台,归根究底是来自报纸自身内容。

将人民日报微信的内容层层点击浏览最终看到信息来源于人民日报博客每日报摘版块(即人民日报网络平台)。经济观察报微信、南方周末微信内容则直接来自其运营的网站。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纸媒在运营微信时,并非是以微信为创作内容的平台而是一种更有效的渠道。这就体现了传统纸媒由“内容为王”的发展方式向“内容为王,渠道为先”方式转变。

(五)内容多媒体化特征明显

通过微信平台传统纸媒可以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的新闻内容,拓展了传统纸媒纸质版所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通过多媒体化的新闻内容,可以为受众提供多维度的感官效果,加深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

(六)内容“精”、“简”、“短”

“微信”中“微”字打头就可以看出相对与提供海量信息的互联网而言,传统纸媒通过微信渠道为用户提供短而精的新闻内容。也就是说,传统纸媒会对其纸质版登载的新闻进行一个筛选,选取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微信。这种方式就可以帮助受众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节约时间快速阅读到相对重要的新闻内容。

(七)与用户互动程度不一

在对几家传统纸媒微信运营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不同纸媒在微信的运营中与用户的互动程度也不同。人民日报除了每日推送信息外与用户的互动停留在用户对屏幕下方不同类目的点击上;南方周末与用户的互动环节较少;经济观察报则与用户有很多的互动,除了每天推送新闻以外用户可以点击屏幕下方同的类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用户也可以在文字框输入关键词来获得相关信息;齐鲁晚报则是向用户推送新闻,同时提供用户新闻爆料途径即直接留言或发送图片和视频,还提供了新闻爆料热线电话。

如此可知,虽然都是借助微信这个社会化社交平台但是不同传统纸媒对其互动性的运用程度不同。

(八)内容时效性强

传统纸媒在运维微信平台时都利用了移动网络消息的便捷性,在重大新闻时都第一时间推送相关新闻内容。如对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各大传统纸媒都在第一时间向用户推送地震消息,并有部分纸媒利用微信平台向用户提供持续性报道。对此次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体现出的时效性是传统纸媒所无法匹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微信平台已经得到传统纸媒的重视,众多传统纸媒都加入到了运营微信的队伍当中。但是可以看到,由于传统纸媒对微信运营的时间较短所以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运营标准。而且,不同传统纸媒在运维微信时在栏目设计、推送时间、互动程度上都具有自己相对独立却不成熟的标准。可以说,传统纸媒对微信平台的运用具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发展程度较低、运营模式不成熟等因素传统纸媒在运维微信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四、传统纸媒运维微信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传统纸媒对微信的运营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传统媒体通过自身已经具备的品牌优势、团队优势以及成熟的运作渠道生产出新闻而后通过对生产出的新闻进一步的筛选挑选出“新闻价值”最高的部分新闻借助手机微信平台对用户进行点对点的推送,将新闻最快捷、最低成本的发送到用户的手机微信接收端。

传统纸媒运维微信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多点互动”、“碎片化”、以及“分众化”的传播特征,因此传统纸媒运营微信是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保持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纸媒运维微信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

现今微信的运作都是在手机这个移动终端上进行的,所以微信就自然携带着手机媒体的优势特征。与需要电脑或pC为终端运作的互联网相比,传统纸媒微信通过手机这一“伴随性”极强的媒体运作就可以发挥随时随地向用户推送新闻信息的功能,将信息更加精准的推送到用户手中从而提高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可以说是一种“高效性”的新闻传播方式。

(二)内容兼具碎片化与完整性特点

由于现在生活、工作节奏较快,公众普遍不具备一整块较长较连续的时间从纸质报纸中搜寻重要的、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而传统纸媒通过对微信的运营进一步简化了受众的搜寻工作。传统纸媒的微信推送内容是已经经过进一步守门人把关后挑选出的“新闻价值”更强的“碎片化”信息,这样就方便了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节约了受众的“时间成本”。

传统纸媒通过微信推送的碎片化的新闻内容并不意味着简陋化的新闻内容。碎片化只是在新闻表现形式层面上的,传统纸媒通过精简新闻内容给出“新闻摘要”方便受众领略新闻表达的主要内容。若是受众对相关内容想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可以通过点击标题进行进一步阅读,若是要了解全部内容则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从而获得“完整”的新闻内容。因此,传统纸媒所运营的微信在一定层面上是一种“微链接”。

(三)内容时新性强第一时间推送

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普遍具备信息时效性强的特点,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当然也具备信息时效性强的优势。但与其他新媒体形式相比,传统纸媒通过微信的信息是以“推送”的方式发送到用户接受终端的。这种“推送”模式使得新闻信息从“被动”被查看转变为了“主动”跳出来由受众查看。通过“推送”的方式使得新闻从产生到受众阅读这一过程的时效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四)微信用户众多受众年轻化

前文有数字显示当今手机用户、智能手机用户与微信用户的数量。可以说传统纸媒通过微信来拓宽自己的受众规模还是具有很大的潜力的。而且,传统媒体由于长期固态化发展模式、程式化内容使得受众构成越来越趋于老年化。加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纸媒的年轻受众群体越来越薄弱。传统纸媒通过运作微信这个主要由80后和90后热衷手机社交软件可以吸引年轻受众进而完善自身的受众群体构架。

(五)社会化媒介资源共享互动性强

微信作为社交软件具有强大的互动。受众不单可以纵向与传统纸媒法人发生互动行为,还可以通过微信具备的“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到腾讯微博”的功能与自己的好友进行横向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微信所具有的纵向与横向互动性特点使得传统纸媒生产的“一次性”新闻内容得以多次传播,使得资源共享程度达到到最大化。

(六)接受新闻资讯成本低

传统纸媒运营微信还有一个不容疏忽的优势就是资费问题。用户接受传统纸媒微信推送的信息具有低成本的特点。首先,微信平台的下载零成本,通过微信收发内容除了需要缴纳相关网络流量资费以外不需要另缴费用。与购买纸质报纸相比通过微信收发新闻资讯的低资费的特点也是进吸引受众的一个优势。

(七)发挥“长尾效应”打造“长尾产品”

长尾理论认为新媒体技术正将完整的大传媒市场转变成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原先单一形态产品带来的利润将越来越少,但是如果将媒体产品打造成长尾产品则可能积少成多,积累庞商机。②传统纸媒可以通过对微信的运用进一步发觉媒体产品的循环利用价值,延长媒体产品收益链,开发出可以盈利的长尾产品。

五、传统纸媒运维微信的价值与意义

综合上述,传统纸媒运维微信可谓是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同时,运维微博是传统媒体保持生命力的发展路径之一,可以激发新的媒介优势从而增加传统纸媒的竞争力,在新媒体时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应对新一轮的发展。

传统纸媒运维微信具有双重价值。一方面,存在隐性价值。通过运维微信可以维持传统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继续发展,通过一种新型途径继续延续传统纸媒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存在显性价值。通过运维微信,传统纸媒可以进一步以几何速度扩大自己的媒介影响力,塑造自己的媒介品牌价值。进而即使通过微信这个平台无法获得可观的盈利也可以通过微信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带动传统纸媒在其他方面的盈利。(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系研究生)

注解:

微观经济新闻篇9

微博引领传播创新

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0年底的6311万到2011年上半年的1.95亿,增幅高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从13.8%迅速提升到40.2%。①面对这种挑战,不少电视媒体积极应对,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在技术和内容方面与新媒体展开多方位合作,主动推进媒介融合,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由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联手搜狐微博共同研发的《夜宴微波炉》于2011年1月1日起播出,它在延续《新闻夜宴》“提供公共平台、展示多维视角、多元争鸣的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把电视新闻评论和微博嫁接呈现的节目新形态。电视新闻和微博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在技术上,开通语音微博,把微博直播墙同步接入演播室,在节目播出时同步在微博上推广。内容上,《微言七日(事件篇+观点篇)》和《微言大事》两大板块,都是从微博中选取热点事件和话题并汇集微博网友的评论。②这种做法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思维,即在网络分流的现状下,扩大电视的影响力并不在于把网络受众拉回电视机前面,而是要把电视节目送到受众更喜欢的渠道上,为受众关注、参与电视新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11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电视新闻栏目官方微博的大量涌现。无论把电视节目的官方微博作为一个爆料平台还是通过官方微博寻找新闻线索、征集网友评论,电视节目的官方微博已成为各级电视台扩展疆土的平台。1月4日,《焦点访谈》开启官方微博,主要用于播报当日的节目内容,征集网民的意见。其粉丝人数截至11月份达117万多人,加强了节目本身的影响力。早在2009年就开通官方微博的《央视新闻周刊》,在2011年11月5日之后更加专业化。它的官方微博内容划分为:节目点播、岩松观点、本周导读、网友回声、编导手记和节目点播等。这种统一的内容安排、细致的板块规划形成了节目本身与微博的有机统一。官方微博不仅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平台,并且是一个和网民良好有效互动的平台。除去网民回声和编导手记的微博没有图片,其他几部分的微博内容都配有和此期新闻内容相关的图片,部分微博还带有节目视频以及视频链接。这种上传视频或者视频链接的方法让无法在固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同时又对此节目感兴趣的观众有一个关注节目的便捷途径。

分析电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大致起到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广播即将播出的节目内容概要;二是利用官方微博的公信力发起各种活动,如给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寻找走失的人等活动;三是把电视新闻的视频发到微博上面,让受众通过微博收看到节目视频。民生新闻栏目官方微博更加活跃,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新闻正前方》的微博通过跟进新闻事件,策划募捐活动增进了和微博网友的互动并成功提高了影响力。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在4月23日把拯救小文熙的一段4分钟5秒的节目视频放到官方微博上与微博上倡导的爱心接力活动互动。

官方微博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它的不足仍比较突出。目前官方微博的定位和专业化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节目的官方微博存在明显私人化的痕迹,除了集中的直播报道,其他时间所发微博内容分散,甚至包括笑话、搞笑视频等内容,这些与电视新闻节目官方微博应该具有的话语形态和话语方式不相符合。

流程再造评论创新

业务创新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主要方面。2011年,全频道、全时段、新闻链、节目集群、直播常态化……从央视的节目改版到地方台的新闻栏目开办,越来越新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的播出手段、越来越时尚的节目包装点缀荧屏,五光十色。一系列新动作显示电视新闻业务在信息时代浪潮中的不断调整与更新。

集群化,是指强化每一类节目的浓度和各类节目之间的关联度,使栏目之间在内涵逻辑上具有黏合性。浙江经视将整个频道节目划分成了“新闻节目集群”“财经节目集群”“高端节目集群”“生活节目集群”“大型活动集群”等七个集群。这些节目集群不仅定位明确,而且让受众对整个频道的内容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节目布局上,也遵循集群化的原则,加强了各集群内部节目间的关联度。以晚间节目为例,8点30分到11点30分3个小时是最能体现经视频道定位的核心时段。这一时段主要由五个栏目构成:8点30分到9点25分是《经视新闻》,9点25分是《经视说法》,10点开始是《Hellomoney》(是一档风格轻松诙谐经济类的话题节目),10点30分是《新闻深呼吸》,11点是《理财大赢家》。五个栏目不仅都和经济问题相关,而且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新闻资讯到深度服务的递进趋势。这种整合意识,加大了经济类节目的浓度,强化了观众对频道定位和风格的认知度,便于观众选择接受,形成忠诚度。

同样,集群化也成为央视改革的路径选择。2011年5月份,央视新闻频道恢复了曾经试行过的24小时全天候直播方案,把原本在1点到6点的5个小时的午夜档录播节目变为直播,打通《新闻直播间》,每小时内直播20分钟的新闻,实现了全天候直播的目标,在保证观众迅速得到最新资讯的同时也扩大了频道自身的影响力。③同时,CCtV-1为保证各个时间段均有新闻类栏目,在现有基础上,每天上午、下午各增加一档20-30分钟的新闻播报节目。9月5日,《晚间新闻》改版,改版后节目时长为30分钟,新闻播出总量与首播量提升约50%。《新闻联播》在新闻内容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0月5日,在《新闻联播》“文化新气象,文艺作品创作繁荣”的文艺新闻报道中,新闻画面切到电影《爱》剧组现场拍摄的场景,娱乐明星赵薇和台湾导演钮承泽亮相《新闻联播》。有评论说《新闻联播》也“谈情说爱”了。新闻娱乐化是有损新闻品质的,但让娱乐新闻回归新闻序列,则是对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尊重,也意味着《新闻联播》对新闻受众需求的尊重。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接收渠道的畅通,任何一起社会热点事件都可能成为引发热议的公共话题。在遭遇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时,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成了受众选择媒体获知信息的首要标准。作为强势的主流媒体平台,电视媒体营造的新闻“舆论场”比其他意识形态更直接、更广泛地影响着政府活动、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④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要想在新闻素材新闻源方面做到独家,已经很有难度。很多新闻资源可能同时在被众多媒体利用,要比素材的原创独家,更具难度。只有在寻找自己原创的观点和言论上,发展的空间才是巨大的。⑤

网络出现以前,媒体评论的尺度就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稍有出格便会面临上级主管部门的批评。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日益盛行,新闻评论的尺度也逐渐放宽。⑥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事件发生后,各大电视台在前往现场报道的基础上开始迅速集合团队对事故的原因、救援工作、高铁发展等问题进行评论。值得关注的是电视媒体一改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强调救援、渲染煽情的做法,在追问事件真相、问责相关部门上有所作为,并毫不畏惧地给出尖锐评论。7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播出《聚焦“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主持人白岩松针对时任铁道部发言人的“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然具有信心”的言论评论道:“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他心脏功能40岁像20岁……但他弱智,你能说他健康吗?”这段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在“小悦悦事件”中电视新闻并没有失语,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对该事件进行了全程的追踪报道。不少电视新闻和评论节目把小悦悦出事故的一段视频完整地放入节目中,以此来唤起观众对于“公共道德缺失”的思考与反省。

理念先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闻链、直播常态化、云系统、云媒体……一系列新技术的运用在2011年可圈可点。

首推的当属“新闻云系统”的亮相。2011年3月22日,在第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简称CCBn)上,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携带着全新打造的“新闻云系统”参展。“新闻云系统”是齐鲁频道新闻立台理念下技术创新的产物。它将新闻的采集前端、制作终端、播出平台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新闻直播系统。这些终端将曾经分别需要在不同地点、时间完成的工作,集成到一处完成,不必再分别进行处理。这些终端的独立运作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新闻时效性进一步提高。⑦新闻云生产,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新闻业务的无缝对接,方便了日常新闻直播;在新闻内容方面,终端实现了新闻素材资源共享,对新闻内容生产有所帮助。8月份,由江苏有线自主研发的三网融合业务“云媒体电视”在南京开始使用。云媒体电视集视频服务、通讯服务、互联网服务于一体。云媒体电视呈现给用户的不再是单一的频道节目播放,而是一个交互式的菜单,近百种业务全部容纳其中,用户在看电视的时候自主选择权利增强。

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正值我国“两会”期间。地震消息传来,央视新闻频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时段,处理好“两会”报道与地震报道之间的关系。“直播开始之际,信息资源极为匮乏,仅地震震级就有几种不同说法,新闻频道前后一共三次对地震震级进行调整。”央视新闻中心迅速调派亚太中心站、东京站、曼谷站五路记者,前往日本地震灾区,记者来自前方现场的报道为地震的后续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于灾区现场的走访与深入,央视记者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为后续报道中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提供了条件。在直播中,央视不仅采用了本台的新闻内容,还适时使用Cnn、nHK等电视机构的直播画面,以多视角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日本当地的受灾情况和救援情况。另外,在核电站机组首次爆炸后,央视新闻频道及时制作了三维动画,并辅以ppt图示,生动解读了爆炸原理。节目中还将重灾区和标志性地区的震前、震后的卫星照片进行对比,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反映了地震的破坏程度。视频特效一方面可以填补视频资源缺乏对于新闻传播的阻碍,另一方面可以让报道更为生动通俗,易于观众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⑧

地方台由于综合实力的限制,对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水平难以和央视抗衡。但有的地方新闻频道开始尝试联合直播,变个别行动力为集体竞争力。例如,2011年1月7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五市电视台携手合作,联合直播穿越五市的广珠城轨开通仪式。直播采用全接力方式,主演播室设在珠海,两套3G直播设备分别放在动车组和直播车上,另在广州南站、顺德、小榄、中山和珠海北站设立五个直播点。⑨经过不断协商论证,直播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跨地域的联合直播无论是参与直播的城市台之多,还是采用的直播手段之广,均属罕见。

蓄势待发重在创优

2011年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挂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各卫视每周的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每年的选秀节目不得超过9个。10月11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11月28日,又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坊间将此分别称之为“限娱令”和“限广令”,有人认为这是电视新闻的利好消息。其实不然,不少电视台是为了便于插播广告而增加新闻节目和播出时长,业界有识之士指出这是“广告绑架节目”。如此对于电视新闻未必都是福音,反而会导致电视新闻的稀释和注水,电视新闻“量”的增加未必一定促成新闻“质”的提高。因此,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仍然是衡量电视新闻业和考验电视新闻人的重要标准。

综观2011年,总体来看中国电视新闻尚无重大变革,尤其是时政新闻和卫视新闻仍无重大突破。更多的创新是在操作层面,整体上可以称之谓“微创新”。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存在着创新不创优的隐患和障碍。我们期待着源自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双重驱动力,中国电视新闻通过一系列不懈的探索、改进和微调,经过2011年的蓄势待发,在2012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②刘洁:《微博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视听界》,2011(3)。

③方芳:《央视新闻频道将再次改革恢复24小时直播》,《法制晚报》,2011年5月8日a19版。

④⑧吴茜:《日本大地震中电视媒体的功能解读》,《视听界》,2011(3)。

⑤韩静:《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青年记者》,2007(10)。

⑥江涛,逄小艳:《电视评论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新闻前哨》,2011(4)。

微观经济新闻篇10

网络新闻评论日益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媒体评论的传播特性与影响力。网络的交互性使人们掌握了传递信息和发表言论的主动权,受众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影响,而是同时发生、传播影响,在接受相关信息时也及时发表观点,且意见传播的形态呈现多样化,时评、微博、论坛已经成为网民发表言论的广阔天地,围观、跟帖、转发、灌水、拍砖都成为一种表态,并凭借网络媒体互动、快速、高效、大容量等优势,使得评论的内容空前广泛,形式五彩缤纷,交流十分及时,成为目前最为开放、意见表达最为自由的媒介评论。作为一种新文本,网络新闻评论需要我们深入解读,用好它,发展它。

一、网络新闻评论文本的特征与强项:连续动态性

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连续动态的评论,具有传统媒体无与伦比的时效性。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版面、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一定的间隔。而网络新闻评论在时效上是即时性的,全天候的滚动新闻评论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形式。在网络上,新闻评论的时间已经细化到了分秒,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实现了无时不评。同时,网民发表、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步进行,这使新闻评论呈现连续、动态的特征,显现出鲜明强项。

这一特点还表现在网络新闻评论正向专栏方向发展。随着某一新闻事件的扩散和纵深发展,网络则不断向专题评论充实最新最快评论,几乎同步跟进事件并众说纷纭,同时还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容纳在专题新闻评论中,形成了网络评论更加多元化、专业化的深度意见集群。

网络评论专栏对某一新闻事件形成的强势传播,使其不再是单一的一条新闻,而成为一组融新闻、评论于一体,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的事件与评论组合。这样的评论比起单一的新闻事件来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能达到更好、更多样的传播效果。同时,在网络评论专栏中增加图片、音频、视频等,使评论内容也变得有图有形。如人民网观点频道专版下设有子栏目“人民网评”、“网友说话”、“观点1+1”、“网上民意”、“人民时评、”“网友拍案”、“观点周刊”、“评论员文集”、“集萃”。其中既有对于单个新闻事件的评论汇集,又有单个人的评论汇集,还有其所依托的传统媒体的“评论撷英”汇集。

由此,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网络热点形成的某种内在动力,这是网络评论通过专栏和集群显示的连续动态性效果。由于网络提供的无限空间,网民即时发表看法和意见,网上即时讨论和辩论,各种意见几乎一网打尽,当然也可能矫“网”过正。因此,一些注意力的话题不仅会引起网民系列讨论,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迅速形成舆论焦点,还可能充分地、全方位地评价一个新闻事件的原本意义以及引申出来的观点,形成特定的“舆情”。

由此可见,网络新闻评论在“连续性”、“互动性”的强力推动下,其规模、广度和深度效果不但是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无法比拟的,还可能因此形成相应的新闻热点。这一强性特项恐怕更是传统媒体力所不逮,受众与作者要特别研判的:小心鼠标,点在点上,击中目标。

二、“混搭”让网络新闻评论“微中显威”

网络新闻评论的独特影响之二是借助网络技术产生的威力,它源自“混搭”。

互联网上巨大的、迅捷的、多元的信息传播为新闻评论带来了丰富的话题来源。在微时代,以微博为时尚的微评是观点的聚集地。微评面向社会公众,它为所有人提供对某一事件进行理性乃至感性直觉倾诉的平台。它的便捷使得人们的抒发欲在第一时间得以释放,成为最直接,最原态的公众心理反映。

在微评中,一个词、一句话,只要可以表达此刻的观点或情绪,都可以形成一条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推敲、斟酌和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节省大量时间。微博的转发功能可以对微博原文进行评论,转发和评论的内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语,使微评里面有解读、争议和扩展,同时拓展了评论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微博原文+转发者评论”、围观、灌水、跟帖种种“混搭”,使评论功能被成倍放大,产生裂变效应,微评“再创作”的补充空间充分,从而使“微评”显示“威力”。

这种种“混搭”,其实就是社会思想与观念的网络集约,是交锋和碰撞中合力的凝聚。网络新闻评论因此也不再只属于专业评论员、文化精英阶层,普通草根也可以成为评论员,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某种释放,这极大地调动了网民参与新闻评论的积极性。这些来自民间的话语,因其广泛的关注度和凝聚力,影响了社会舆论和媒体的话语选择,甚至还影响了政府的相关决策。

自2010年“微博元年”开始,人们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中发现微评的力量。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随着人们关注的升温,微博上各种专业的、业余的事故分析纷纷呈现,更多网友对事故的原因、调查、处理、救援提出自己的质疑、意见、建议和评论,以至在网络形成专门词条①。这无疑是近年来,网络评论持续关注某一具体事件时间最长的一次,在事故发生后第158天调查结果公布时,围绕的网络评论还久久不愿散去,并形成了一次又一次波峰②。

在微博传播中,信息是一种态度,转发是一种观点表达与影响传递,而评论则是意见附加与影响强化的过程:哪怕只言片语,只要鼠标轻点,因其汇集,因其聚合,便能波翻浪涌,便可众口烁金。2011年6月20日因其微博炫富的“郭美美事件”可称得上是一个典型例证。作为13亿之巨中的一分子,郭美美被置于天罗地网,是因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与炫富搅动了无数网民心底的微澜,从此由点到面,由面到线,引发了人们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唤起了公众对中国慈善公信力的审视与诘问:“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而中国红十字会,及其背后的中国慈善制度,岂止是有一两道裂缝,简直千疮百孔,令炒作者甘之如饴。”③至此,郭美美不过是一个符号了,网民们锋芒所向的是要戳穿这个符号下的伪善与丑陋。凤凰网《衙门之鸠是公益事业的致命伤》一文的评论则又更进了一层:“红十字会之忧因此岂止是红十字会一家之忧,又岂止是公益事业一业之忧,而是整个社会建设之忧,整个社会之忧。”④这些微评精悍,并被网民们反复转发,从而形成一次次力量汇聚。网民们心中起伏的虽是微澜,却已见波涛汹涌的奔腾之势。这就是汇聚的力量,滴水成河的大势所趋。

网民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思考、观点与立场,折射出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这在同一时刻对某个新闻事件同时解读,不管正解和误读与否,都是特定的社会舆情,都体现了网络新闻评论鲜明的时代特征:“乌合”可以成为新众,“意见的自由市场”由此形成,在舆论导向上“微中见威”。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在观点交锋中激活思维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情绪的通道与平台,网民们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时,各种观点发生激烈碰撞,这为网络言论增添了强烈的思辨与论战色彩,且因作者的情绪、学识、目的相异,网评的交锋与碰撞显得比传统媒体的评论更尖锐与激烈,并在更多的层面与维度激活了人们的思维,更容易形成不同的阵势,这是网络新闻评论又一个意义上的“互动”,读来有时会让人“动”得字字心惊。

网络新闻评论尖锐犀利、锋芒毕露,在极为简单、纯粹的层面反而实现了新闻评论特征的回归与提升。

2011年10月21日,广东2岁女童小悦悦接连被两辆车碾过,经抢救无效离世。各大网站纷纷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直泄中国社会积怨已久的对于人心冷漠、道德沦丧的激愤和谴责,关于人性冷暖的大讨论引发了全民道德自省。网评中,在谴责见危不济、见死不救的同时也在更深层的追问这个社会到底病在哪里,而这种追问大多是从自问开始。网评不仅剖析把脉社会道德缺失的病灶,也追随呼唤社会正义的回归。⑤

荆楚网发表的《我们救不了小悦悦但我们还可以救人心》如此论道:“人心不古之风流行于社会,才造成了一个个悲剧的发生。我们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悲剧的‘牺牲品’,更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人心。小悦悦虽然死了,但是人心不能死,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不能死。”⑥

小悦悦事件在成为全民对良知与道德大讨论、多交锋,这在过去传统媒体评论独大的时候是很难实现的,其锋芒与力度确实震撼了人们的内心深处。

锋芒本是新闻评论应有的价值与力量,它像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但这种杀伤,有时也会伤及无辜,让人伤不起。如北京地铁扶梯故障、药家鑫杀人案、高晓松酒驾入刑、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事件等,都以网络新闻评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有的还相当独到精辟,但也不乏“矫网”过正的伤害。

这就是网络新闻评论的时代性、特殊性和影响力:它是网络媒体上社会舆论最集中的反映;观点在交锋中焕发出力量和影响;以很快速度形成舆论声势、创造促使问题解决的先声。这样的传播效果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超越,从而使网络新闻评论对公众更具吸引力。

未来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还具有更多值得挖掘的价值。特别是在写作上,既要网住事实,也要络活思维,还要hold人心;既要在回归评论的特征上有所创新,更要在把握其体质上不断升华。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6171322.htm“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百度词条)

②http://dzh.mop.com/whbm/20111229/0/F8FzgSi2884248Fz.shtml

③金羊网《郭美美与内外交困的中国慈善》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1-06/25/content_1144962.htm

④凤凰网《衙门之鸠是公益事业的致命伤》http://news.ifeng.com/opinion/zhuanlan/xiaoshu/detail_2011_06/29/7320263_0.shtml

⑤小悦悦事件代表性的相关集群评论有:

2011年10月21日09:39:47华声在线《就算给小悦悦举行国葬又有何用》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1110/201110210939473480.html.2011年10月21日11:13:49每日经济新闻网《小悦悦今晨离世,冷漠“路人”该怀歉意》http://old.nbd.com.cn/newshtml/20111021/20111021111349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