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十篇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十篇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34:39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汇集分析;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082-05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及其形成、运行环境、作用的特殊性给整个社会舆情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对我国传统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更成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因此,探索建立网络舆情汇集分析机制(以下简称网络舆情机制)不仅是完善社会舆情机制的迫切需要,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机制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创新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从非主流媒体跻身主流媒体是媒介史上的重大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领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接近5亿[1]。在网民不断增加的同时,互联网更成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阵地之一。与传统舆情表达形式相比,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互动性、放大性、燃点低、触点多、传播快、影响大等新特点,一个热点事件很容易就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网络媒体兴起,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据对中国210起重大舆情事件的相关研究,网络舆情在近七成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网络媒体开辟了反腐倡廉的新局面、新气象[2];网络更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同时也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问政于民,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另一方面,网络上又充斥了大量的虚假和不健康的信息、偏执的言论等,网络舆情在政府引导与管理缺位的背景下,有可能演变成“公共舆论危机”,加剧社会管理难度。网络的迅猛发展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二)探索网络舆情机制是完善社会舆情机制的需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舆情工作的好坏对整个社会舆情工作和社会舆情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探索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是社会舆情机制在网络时代的重要发展和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以下简称社会舆情机制),是在党的领导下,党的宣传部门具体负责和指导,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社团、大众传媒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围绕社会舆情的表达沟通、汇集分析、引导控制而形成的协调一致、灵敏高效的工作机制。多年来,社会舆情机制在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帮助政府实现决策科学民主化、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舆情具有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特点,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使舆情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工作等方面面临诸多新的难点和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信息汇集、分析和引导方法已经难以胜任。网络舆情形成迅速,热点、焦点问题层出不穷,对社会影响巨大,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舆情机制,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已成为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和决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对加强和完善社会舆情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利用网络向世界各国,特别是针对社会主义中国,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道德文化和思想观念;打着“民主”、“人权”的口号对我国进行挑衅,竭力标榜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妄图从意识形态动摇我国社会主义的根基。因此,建立网络舆情机制,随时监控和掌握网络舆情及其走向,及时引导舆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党对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重视舆情,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舆情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建设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党中央对建立网络舆情机制也提出了要求。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党对舆情信息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可以看出,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反映社会舆情、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舆情机制的目标与构成要素

(一)网络舆情机制的目标

1.畅通网民意愿表达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是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基础;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万众一心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情民意,各大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要求开辟了许多渠道,党和政府正是通过这些渠道来收集和引导社会舆情。

2.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重视舆情的调查和分析,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使“网络问政”成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政治现象。近年来,不少地区和部门相继建立了网络舆情调查和分析机制,主流网站也纷纷搭建“网络问政”平台,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的。和谐社会本身要求党和各级政府积极听取民意,聆听民众呼声;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也需要不断广开言路,拓展民间信息渠道。

3.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方式。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抓紧抓实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的意见、态度、思想、意愿、诉求等,是进一步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的重要保证。只有把握社会公众的思想和意愿,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才能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切实做到心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才能建立起政府的公信力,掌握舆论主动权。

(二)网络舆情机制的构成要素

1.主体构成。由于网络舆情的特殊性,网络舆情机制所涉及的部门与一般社会舆情机制所涉及的部门不完全一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网络管理的部门:宣传、文化、工商、财政、广电、信息产业等部门;网络机构:网络媒体、网络宣传等部门;执法部门:公安部门等。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需要整合上述部门的管理资源,形成有机的、联动的网络信息工作机制。

2.主要流程。网络舆情机制包括了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三大要素。从工作流程来看,可以进一步分为舆情规划、舆情收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置、事后评估分析等五个阶段。

(1)舆情规划。根据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对舆情工作的要求制定舆情工作规划。一般包括:一定时期的社会热点;根据网络信息流入流出矩阵做出重点实时监控的网站(论坛);对网站(论坛)监控的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采集内容。

(2)舆情收集。舆情信息采集是指根据舆情主题规划的任务需求,采取多种相应的调查方法,从网站、论坛、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网络信息渠道收集网络舆情,并有效进行过滤和存储,为舆情分析提供素材。

(3)舆情分析。舆情信息分析是指借助专门设计的程序,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素材进行分析、挖掘,生成舆情分析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做舆情预警处理或舆情引导。包括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按主题自动分类;寻找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分析舆情信息的倾向性;跟踪舆情信息;预测舆情信息发展走向;对负面报道和不良言论、热点和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自动报警;生成统计报告等。

(4)舆情处置。舆情处置是指将舆情分析所形成的分析报告提交给相关决策部门;决策部门通过分析、评估,将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舆情工作重点,开始新的舆情汇集与分析。由此形成一个周期往复的网络舆情反馈系统。对于热点和敏感问题、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等,需要及时处置的,应及时通报信息,启动应急处置方案,迅速准确地采取处置措施。

(5)舆情引导。网络舆情引导是政府通过媒体等途径影响网络舆情的性质和走向,改变公众态度,使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质就是舆情引导主体使网民“态度改变”的过程。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全天候、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媒体的这种特征带来了网络舆情的低控制性。网络舆情引导要坚持信息透明、沟通、疏堵结合等原则,加强对舆情引导的管理,实行依法治“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在具体的方法上,可采取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意见领袖等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6)事后评估分析。舆情事件处置完毕后,对事件舆情的处理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工作。

3.调查方法。网络调查属于网络舆情搜集环节。在具体的手段上与传统的调查方法有明显的区别。近几年来,通过网络开展舆情调查成为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网络舆情调查以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表达意见的真实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等优点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网络民意调查是一种新的信息采集方法,它在上个世纪80年代首先在西方一些国家被采用。其机理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与远程交互功能,将交互网页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络来发放、收集和处理调查研究的数据及信息,不仅降低了调查的成本,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调查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降低了传统问卷调查方法可能出现的多种误差,是一种更加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新兴调查研究方法。网络调查很可能成为未来调查研究方法的一个亮点和发展趋势。

在具体的手段上,与传统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面对面的访问、电话访问等手段不同,网络调查通过网页问卷、电子邮件问卷、网上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网络多媒体通讯手段来收集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即便是问卷调查,它也与传统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网络问卷调查可以分为网页式问卷、弹出窗口式、电子邮件问卷等多种方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到更多的样本。随着网络调查为更多的网民所熟悉和接受,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聊天室广泛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音频或视频调查。

网络调查的方式尚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只要广泛吸取传统研究方法的优长,结合网络互动性、实时性、方便性等的优点,将会在不断的探索中达到掌握网络舆情状况及走向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机制的思路

(一)高度重视网络时代的舆情信息工作

舆情信息工作是关乎全局的工作。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分析形势,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应该说,目前不少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对舆情机制还不是很熟悉和习惯,对其功能定位等迫切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时代舆情工作,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规范的社会对话和协商机制,畅通群众知情和反映渠道,分析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正确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广泛听取民意,开展调查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倾向性、苗头性和一些共性的问题,制定措施、防患未然,建立预警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将舆情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来对待和处理,将其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纳入决策的整个流程之中去,应逐渐成为一种执政习惯和制度。通过舆情与其他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形成的决策,最低限度降低决策的误差、失误,从而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道重要保障。

(二)加强领导和协调

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及运作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要全面、迅速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有一个全面覆盖、健全完善的舆情汇集工作网络,需要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各级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协调、指导职能。要特别注意加强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以党委宣传部为枢纽、有关网络为依托,纵横相连、覆盖广泛、功能齐全、反映快速的舆情信息工作的网络体系。要以推动制度建设作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舆情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业务培训制度、评比表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沟通交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舆情机制的经常性、时效性。

(三)创新方法机制,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

学习和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律性是建立网络舆情机制的基础。舆情工作部门要熟悉和掌握网络舆情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社会影响功能,调查手段的特殊性,引导网络舆情的重点和难点,等等。对网络舆情的规律了解得越深刻,网络舆情机制的建设就越完善。从事舆情工作的人员要注意收集反映网络舆情和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情况,着力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分析研判,加强阶段性舆情、重大舆情和重大课题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提高宣传舆情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以其虚拟性、隐蔽性、时效性、随意性等特点使网站、聊天室、BBS论坛、网评、手机等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渠道。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上的社情民意的收集整理,扩大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技术是网络管理的基础和保障,舆情部门要不断提升技术系统支持,通过各类网络研判分析软件,将无序复杂的网络信息变为有序鲜明的网络舆情,提高舆情汇集的有效性和分析的准确性。

(四)加强网络舆情调研制度建设

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网络舆情调研制度,以使网络舆情调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现有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建立定期专题调查制度、审查报送制度和培训制度。要理顺舆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减少舆情传递的环节。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包括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社会调查公司等具有舆情调研实力的部门定期开展社会热点、公众社会心态专题调查、宣传思想工作和舆情引导工作评价专题调查、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专题调查,开展对网络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提高掌握和运用网络舆情规律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五)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机制

舆情分析是整个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要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舆情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去伪存真,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为决策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对重大事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社会敏感问题,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社会利益矛盾的事件要从内容、范围、程度进行及时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主动设置议题,深入研究网民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认真研究舆情引导的现状和趋势,对一些容易激化社会利益矛盾的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前期调查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舆论引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前瞻性。

(六)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不仅形成迅速,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舆情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民众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同时,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间题,努力消除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网络舆情引导,必须遵循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的统一;必须遵循公开化、透明化原则,让谣言止于事实。要充分发挥网络“把关人”作用,同时加强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虽然网络“把关人”的作用比之传统媒体要大为弱化,但并非无可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网络论坛管理员及技术人员等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民的言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并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七)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是建设网络舆情机制根本条件。与一般舆情信息工作者不同,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能较好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事业心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熟悉网络基本操作技术,了解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运用网络语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专门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在总量和质量上都有保证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在舆情机制的主体建设上努力形成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重点抓、信息员具体落实、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工作覆盖格局。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2

2020年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结合本公司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舆情信息质量为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加强对舆情走势的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得力的对策建议,对涉及本单位工作内容及时进行跟帖回复,围绕重点、跟踪势点、把握难点,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建立了舆情信息工作网络。

成立了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同志担任,副组长由XX同志担任,成员为各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负责单位舆情信息工作的统筹管理及编发《XXX舆情信息专报》。

二、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各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舆情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发现反映本单位相关问题的信息,将其拷贝后注明报送单位、时间、报送承办人、审核人,发送到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周上报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各单位报送的舆情信息,定期进行筛选,编辑《XXX舆情信息专报》,并送单位领导批阅。对单位领导批阅后的舆情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批示内容进行处理,分送各相关部门阅办,对相关部门处理舆情的情况组织文字回应,送相关领导审批后在网络上予以回复。

三、建立了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

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即为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各舆情信息员发现涉及本单位工作的论坛贴文后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对涉及本单位工作或上级舆情信息部门布置的重大网上舆情撰写引导主帖,进行跟评,并转帖正面报道或贴文,同时参与网上日常讨论及策划重大网络宣传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网络舆情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单位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特别是要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内容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落到实处。

2、严格规范网络舆情回帖的工作内容

及时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及时回应,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字、别字以及语意不通等问题。要增强回复内容的针对性,确保回复内容既一语中的,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情监控与引导

当今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具有发言权。网民手持一智能手机,注册一帐号,就能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这种便捷的信息交互的方式使网络焕发出巨大能量。而在享受“自媒体”给予我们信息快速交流、互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在传播负面信息时,容易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损害相关企业部门单位声誉,对网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重大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才培养成就,打造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负面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对学校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文章主要总结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作部近一年来对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其他高职院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作参考。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为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高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于2014年4月成立网络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设专职干事一名,专门监控网络舆情安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

一、明确网络工作部主要职责

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是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重庆工程职院网络工作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四个方面:

1.负责收集、研判、跟踪、处置重大舆情,做好监测、引导、处置的记录等备案工作

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工作部的第一要务,它对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对校方影响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研判,有利于我们把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做好相关记录,是跟踪网络舆情工作开展有效性检验和编写舆情简报的依据,也是总结工作经验方法的数据支撑。日常工作中要实时记录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处置方法、引导侧重点等信息。

2.协调各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工作

高职院系网络舆情主体是学校师生。这个群体通过网络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社会和校园管理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表达意见、表明态度、宣泄情绪。其中,与师生紧密相关的学校管理等制度和方法往往最受关注,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网络工作部要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了解事实及解决方案,以便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记录备案工作,编制《网络舆情简报》

为确保舆情畅通,领导及时掌握舆情,已形成了常规情况下每月编制1期网络舆情简报、发生重大舆情时根据情况编制简报的舆情汇报制度。

4.负责管理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指导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回复、跟帖工作

因网络的普及、信息受众广且复杂、信息传播迅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需要信息员的辅助。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网络工作部的重要职责。

二、抓重点监控对象,规范监控和引导流程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舆情监控的重点网站和论坛

网络上的论坛社区数如细沙,无法统计。不可能浏览每个论坛的帖子内容,从海量信息里找到学校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调查总结,把师生常活跃在线的网站论坛列为监控的重点对象,将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2.规范舆情监控流程和要点

规范监控流程和操作要点,使网络舆情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目前重庆工程职院基本形成了“上班时间网络工作干事每半小时刷一遍重点监控网站和论坛、非上班时间每小时刷一遍,同时使用监控软件协助监测”的工作方式。另外,由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工作小组协助网络干事收集线上线下舆情,及时报告舆情,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3.规范舆情宣传引导流程

对于舆情的宣传引导,具体的做法是:

(1)监测到重大网络舆情后,在第一时间向部门负责人报告,作出初步研判和处置建议,请示分管校领导确定处理意见,若分管领导没法明确处理意见的,向党委书记和学校校长汇报,由校领导共同讨论做出处理批示。

(2)对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判和分析。干事负责在第一时间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工作小组予以答复;对师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加强网上引导和网下疏导,推动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予以说明,防止问题扩大化;对因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及时相关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3)对复杂或涉及流程较多、调查或处理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调查结论的舆情,在当日内作出说明,后根据事实调查进展情况,采取梯度信息的办法,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影响。

三、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宽学生反映诉求的平台

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的建设。目前,学校正式聘任了教师信息员31名,由最熟悉学生工作情况的各二级学院学生科长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主任或网络工作骨干兼任;学生工作小组骨干成员共15名,主要由学生新闻中心骨干、班长代表和学校百度贴吧舆论领袖组成。

加强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信息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校内定期培训、校外观摩调研的方式来提高队伍的信息监控引导能力。目前,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信息员培训,每两周进行一次学生工作小组会议,培训舆论引导技巧,讨论近期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提高其对敏感信息的捕抓能力。同时通过组建教师信息员群组和学生工作小组群,方便线上交流,及时收集舆论信息和组织回帖引导宣传。

同时拓宽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全校班长群、学生会干部群。其中,班长群里有教务、后勤、学生处、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学生有疑问或诉求可直接在群里咨询相关负责老师,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校有如停水、停电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通知,可快速在群里发信息,通过班长,将信息及时传达到各班同学,确保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

四、借助网络传播网络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礼仪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推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快速反应、及时回复、强抓落实”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网络舆情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推动计生工作全面、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工作质量。

二、网络舆情工作内容

围绕网上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对本地网民关注较多的热点网络板块以及信息量相对集中、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网络媒体的巡查力度;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组织落实和回复;针对有关建设系统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发贴形式主动进行引导、疏导,消除负面影响;全面推行规范运行、主动服务、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的公开透明、高效推进和监督制约机制,对办理结果及时整理汇总,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网上社情民意工作机制。由于网上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内容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到实处。

(二)严格网上社情民意办理时限要求和工作质量。

1、明确办理时限。必须在网民发帖后3小时内,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予以回应(含休息日、节假日);对能够迅速解决的一般问题,要在网民发帖后18小时内作出正式解答;暂时不能办理的,必须在回复中说明理由并承诺办理时限;但凡办理时限不能办理的,必须在回复中说明理由并承诺办理时限,但办理时限最长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严格落实集中汇总上报制度、网络舆情员例会制度和集中网络舆情会制度。

2、规范回帖内容。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镇党委、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同时坚决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字、别字、以及语意不通等问题。要增强回复内容的针对性,确保回复内容简明扼要,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

3、严肃工作纪律。做好群众反映问题的搜集、整理和落实工作,负责回复内容的初步确定,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最终审核并签字确认后报党政办办公室统一上网回复。条件许可情况下,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参与回复和办理工作。

4、进一步强化横向沟通。网络舆情工作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法进行,认真排查梳理与我镇有关的网民提问之外,要加强与系统内相关单位的沟通。

(三)要加强对网上社情民意办理工作的督查。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5

第二条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第三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准确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2.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新闻宣传有利于审计工作大局,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

3.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对于影响较大的审计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由局办公室提出新闻处置建议预案并报局主要领导批准后,统筹安排宣传报道工作。

第四条组织机构

成立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担任。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对涉及工作的网络舆情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处理与媒体的相关事宜;

2.根据需要确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

3.审定新闻宣传预案,决定新闻宣传内容,安排新闻;接待、管理采访事件的媒体记者;

4.收集、跟踪、分析、处置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指导相关单位、部门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控制和引导舆论;

5.向相关领导和部门及时上报信息。

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处置、预警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设在局办公室,由各相关人员组成,其中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处理与网监、网宣部门及媒体的关系,收集、跟踪境内外舆情,及时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情况,各股室负责提供情况材料并进行核实、分析。

第五条舆情预警体系

办公室指定专门舆情评论员负责文字及宣传工作,收集舆情动态,发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舆情及时上报,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引导舆情。

舆情评论员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并根据情况需要逐级上报。在报告的同时及时跟帖,确保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第六条舆情引导机制

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照“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审计工作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新闻会、通气会等形式迅速反应,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第七条舆情处置预案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同时组织舆情评论员,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对提出的负面质疑进行反驳,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

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应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有侧重地在主流媒体公布信息内容,维护审计部门的形象。

第八条舆情应对方法

1.明确态度。应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表示对事件的关注和重视。

2.提高速度。要迅速与有关单位和媒体取得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封堵删除与事实不相符的不良信息。

3.统一尺度。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一时拿不出完整的调查结论时,应考虑梯度信息,分阶段降低流言的影响。

4.规范法度。在消除负面报道危害时,要有的放矢,方法得当,分清轻重缓急,密切关注媒体动态,防止事态反复。

5.调整角度。对确属工作失误的情况,应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及责任的追究上,举一反三,落实整改。

第九条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与宣传、通信、公安等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联系,定期沟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最新动态,学习、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科学方法。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6

关键词:应急网络舆情事件;舆情信息收集内容;舆情信息收集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威胁。应急一般表现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突然聚集,围坐、请愿、上访或是冲击党政权力机关,非法集会游行,引起群众围观滋事,造成交通阻塞,停工停课,少数还伴有聚众械斗、打、砸、抢等行为,表现形式激烈。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者网民报道,短时间内就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应急网络舆情事件。

一、应急网络舆情事件的形成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任何信息都被公众广为关注,一旦有消息在网络中传播开来,就很容易形成“信息聚合”。在网络论坛,当个人意见转化为多数人的集合意识,当各种意见在网络这个“公共空间”里碰撞,网民迅速认同、修正、融合时,就逐渐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

二、应急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络舆情,就要认识到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是一个工程,要有统计、统战、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参与,在整个社会安全防范机制中承担着尤为特殊的职责。应急网络舆情事件,是指当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网民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纵观每一次应急的发生,虽然活动规模、活动形式、事件过程各不相同,但纵观国内外近期发生的过程,其基本组成要素由人、载体、事三个方面构成。同样,我们在研究应急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收集事件的情报信息,为应急事件的预警做好准备。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三方面入手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性、可采集性和可量化的特点。

人是引发应急的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网络舆情的基础。人是应急事件的主体,应急所反映的舆情证明,应急往往是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与国家的管理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正常化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反映出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呈现“问题状态”。正常的舆情状况通常表现为,主客体在利益方面的“一致”与“和谐”。在一般情况下,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由相应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予以协调和解决。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公共行政出现滞后和不适应,使舆情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出现部分的激化。所以应急网络舆情事件“领袖”的文化程度、年龄程度、工作经历、精神状态等因素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异质”(、分子、报复社会分子、暴力型精神病患者等)等人的关注要做到信息及时收集、及时更新。

载体是指网络舆情存在的网络空间,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5.微博。

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成文本类、图片类、网络视频类、黑客和网络暴力行为类。舆情类情报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它的收集范围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等,公安机关应该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于及时发现的舆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把握大局。

事是影响应急的外在因素,是突发的和难以预见的。应急所呈现的这种“问题状态”,突出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普遍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调节冲突方式的变化。就公安机关而言,应急网络舆情事件应收集的内容包括:

(1)社会各界对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出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反映;

(2)聚众游行、示威、上访、请愿、非法集合、有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重特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事故类信息;

(3)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影响社会安宁稳定的大事件类信息。

三、应急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收集方式

如何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已成为应急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信息量海量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工收集的方法难以收集和及时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即快速准确收集原始舆情信息。

由于应急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舆情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因网络舆情的演化和扩散而短时间内在现实中触发的。公安机关将这类事件的情报收集方式分成及时收集和系统收集。

1.及时收集

及时收集是指公安情报部门根据决策部门、上级机关部署,在社会转型期围绕特定任务,组织情报专职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对敏感点进行发现、热点预警和爆发点,一段时间内收集相关情报信息。例如在“豆”你玩,“蒜”你狠的物价飞涨时期,,有些人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宣传散播不利于政府的信息,导致民众和政府的交流机制瘫痪,或是导致民愤,公安机关就这一专题进行及时的舆情收集,为上级机关做好必要的情报收集,避免发生突发的网络舆情。

2.系统收集

系统收集是指就是公安情报部门组织各警种、各部门根据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围绕某些专题长期、系统收集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情报信息资源库。由于突发事件应急强、影响面大,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参考,不能准确全面获得最新信息,任由事态发展,而不加以判断处理,后果将会变得非常严峻。因此,在应急网络舆情事件萌发初期,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毅.应急中舆情信息的汇集与分析[J].学术交流,2005(10).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7

2014年反腐舆情关键词数据库

笔者对反腐舆情语料库进行关键词抽取,将词频≥10的选入核心关键词数据库。该数据库含反腐舆情关键词350个。笔者选择其中70个受到媒体高度关注的热词作为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根据词汇属性对其进行聚类,如人物或组织名词、行为词、情感态度词、关联词,构建2014年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关系网络,即官方舆论中的反腐舆情语义场。

2014年反腐舆情中的人物关键词有、、纪委书记等反腐的主动因素,及裸官、老虎、苍蝇等被动因素,“网友”作为社会舆情的主要来源和反腐工作的社会力量被媒体广泛提及。在这些关键词热词中,老虎、苍蝇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次居于第一、第二位,分别为188次、140次。纪委作为开展反腐工作的执行机构成为舆情关注的组织热词,中纪委网站作为关键词热词值得重视。中央八项规定、纠、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具体反腐措施是媒体报道的焦点议题,其中,在语料库中的频次达到96次,舆论关注度不容小觑。

表示情感及态度类的关键词热词零容忍、决定、坚持、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等,是媒体对政府反腐工作的报道立场的体现,代表着公共舆论对反腐的高度肯定。在行为关键词热词中,代表被动行为的裸官、小官巨腐、能人腐败、为官不为、通奸是反腐舆情中最受批评的腐败行为,其中裸官的关键词词频为96。从媒体舆论立场和倾向性上看,反腐舆情以正面言论为主,主要涉及中央的政策举措、反腐行动,地方政府的全面配合;从舆情议题上看,依法反腐、制度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是反腐舆情的主要议题。此外,小偷反腐、情妇反腐也是饱受舆论争议的话题。最后,从关联词上看,广东、山西、四川是反腐舆情关注较高的地域。

2014年各季度反腐舆情关键词数据库

笔者按季度对反腐舆情语料库抽取关键词并按频数≥5选入季度反腐舆情核心关键词数据库,再按20%的原则抽取各季度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分别建立各季度关键词热词网络和语义场。

(一)第一季度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网络

第一季度反腐舆情语料库中受到媒体高度关注的关键词热词有47个。主动人物名词主要有、吴玉良,被动人物名词包含舆论特别强调的害群之马、腐败分子、老虎、苍蝇等,组织机构名词中纪委、纪委是舆论热点关注的关键词。反腐工作的艰巨性是公共舆论对反腐工作的理性认识。在本季度,媒体舆论关于反腐工作的报道及评论,主要集中在对中央反腐决心和力度的评价及态度上。一起打、高压、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预防腐败、常抓不懈等,是媒体舆论对反腐工作的一致性认识。此外,“走廊医生”事件备受舆论关注,其中牵涉的过度医疗等医疗系统腐败问题在本季度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气候。

(二)第二季度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网络

在第二季度反腐舆情35个关键词热词构成的语义场中,除纪检组长这一反腐主动人物名词和网友这一反腐舆情的主导因素外,其余人物名词均是被动角色。4月,安徽村民自费反腐事件受到舆论关注。5月,《不动产登记条例》即将出台的消息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议题,围绕该条例的关键词成为热词,如房叔、以人查房等。四川、江西、湖北、广东是反腐舆情中受到媒体关注的地区。另外,省部级退休干部被查,“平安着陆”规律被打破,媒体舆论认为这从侧面折射出我国反腐体系的全面升级。

(三)第三季度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网络

第三季度反腐舆情46个关键词热词构成的语义场明显比第二季度要复杂。这一时期涉及的反腐舆情敏感事件是“被立案调查”,大老虎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围绕该事件的公共舆论对“刑不上大夫”的讨论掀起一轮高潮。从情感态度类词中可见,“大快人心”更能代表公共舆论对“打老虎”的拥护和支持。此外,中纪委内设机构调整,“三不增”以及中央纪律检查改革实施方案等均受到媒体的关注。安徽官员因被盗落马事件引出小偷反腐话题。

(四)第四季度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网络

第四季度反腐舆情关键词热词构成的语义场是四个季度中最为复杂的,涉及的关键词多达67个。《北京反腐宣言》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词频达到36。媒体围绕反腐宣言而展开关于推进反腐败立法、追逃追赃等话题的探讨也不断升温。在第四季舆情关键词热词中,明显可以看出舆论关于反腐的言论进入理性反思的阶段,媒体舆论不仅仅报道具体反腐事件,对政府关于反腐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的讨论也不断朝着促进反腐工作开展的方向深入。

2014年反腐舆情中心词及连接词网络

(一)反腐舆情中心词网络

笔者将5个语义场进行整合,抽取在3个及以上语义场中均出现的关键词热词24个,即反腐舆情中心词。由反腐舆情中心词构建的中心词词汇网络和语义场,代表着反腐舆情高度关注的中心议题及其关系网。通过中心词研究,能够了解反腐舆情的大体情况,更能反映出反腐舆论的价值判断和传播立场。在反腐舆情中心词语义网络中,居于网络中心的是反腐,其它中心词和反腐均有关联关系。离中心词最近的是代表感情和态度的词汇,即艰巨和零容忍,这表明媒体舆论站在政府全面推进反腐工作的立场对腐败行为表现出零容忍的态度,同时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媒体舆论开始反思当前反腐工作的艰巨性。在情感类中心词的是行动类中心词,代表与反腐工作相对应的动作特征和行为逻辑,其中包含主动行为词和被动行为词。打虎拍蝇、一起打、打虎、高压显示出政府主动行为的坚决和强效,以人查房是反腐的具体举措之一。中心词语义网络最的是名词系列,包含主动类名词,如中纪委、十、八项规定是舆论最为关注的反腐主动因素,四川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地区。苍蝇、老虎、大老虎、裸官是反腐舆情中频繁呈现的被动因素。

(二)反腐舆情连接词网络

本文所指的连接词是与中心词相搭配共同构成反腐舆情语义场而产生意义的上下位连接词。为了全面分析和研判反腐舆情,笔者分别以名词中的中纪委、大老虎,行为词中的高压,和代表情感类词汇的零容忍进行连接词分析。在连接词中,有部分是舆情中心词,由此可见词汇之间互为连接,在语义场中共同产生作用。与主动因素中纪委相关的连接词,呈现出媒体舆论对反腐的价值判别和评价是“顺应民意”的,对腐败行为的态度是“痛打”。在与大老虎相关的连接词中,有毫不手软、成功拿下,与打虎拍蝇中心词相连接的有剜除毒瘤、横扫全国等,呈现出反腐舆情中对反腐行动的主观赞赏色彩,“司法程序”、“司法审判”则显示出反腐舆情的理性化。零容忍本身是代表情感和态度的中心词,与其搭配的连接词拍手称快、赢得胜利、赞许等同样属于对反腐行动的正面评价,高压、决心、勇气等连接词是反腐主流舆论中的代表性词汇,为政府反腐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注释:

①包括: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北京晨报、楚天都市报、都市快报、环球时报、现代快报、新快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基于语料库方法的舆论热词数据库的构建――以2011~2013年全国两会舆情中心词和关联词的发现与分析为例》,《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期

②潘芳弋玮仲伟俊:《中国反腐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现代情报》,2014年第7期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应用分析;实践性;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逐渐获得重视和关注的同时,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实施,也受到发展。本文中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实施网络舆情监测食品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伴随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和获取网络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方式之一。各种知识和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我国提倡言论自由的环境下,更促进了网络对同一事物发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因不同的观点同网络的快速传播下,使信息成为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具有传播广泛、相互作用性强,在传播的同时能给相关部门和疾走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社会关注例。从某个角度上能够起到放大事实,提高相关事件的透明度;增加社会民众知情度的意义。从而迫使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公正、公开的进行某一时间的处理和解决。网络舆情也就成为监督和监管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特殊性方法。

人们在日常上网、工作、学习中通过网络知识,对食品加工制作和运输流通的相关机构和厂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随时对不法厂商进行广泛的曝光,或是督促对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良好的处理和关注。

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体系的创建

我们先探讨一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媒体和网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围绕食品安全事件所形成的公开或非公开的信念、态度、认知、意见和情绪等综合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是指专业人员结合人工和自动化两种方式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热点、趋势等进行有效搜集、跟踪、整理,向有关部门提出预警,并提供应对建议等。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其理论框架主要是识别食品安全关键词热度和敏感度,根据信息来源的权威度、反馈度、互动评论度等,识别新近热点;根据关键词密度和文本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对观点、态度和倾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趋势走向,分级预警,获取事件全貌并预测发展走势[1]。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规模、等级和监测范围

在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常规性监管;另一类为重点监管。对食品安全事件较小,网络关注人较少,同时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和严重事件的情况,可进行常规性监管,随时掌握和了解事情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处理情况。同时对恶意的诋毁和扰乱民众正确观点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防止错误舆情影响相关部门和组织机构,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突发性事件或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网络关注人较多,事件恶劣的情况,应进行重点关注,并且组织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处理,进行理性分析后,实施具有针对的应对措施,防止舆情进一步扩大,导致民众恐慌。

4网络舆情的统计和分析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测流程主要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方法上结合自动化和人工监测。舆情分析自动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是搜索引擎技术,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自动进行内容归类、汇总、倾向性判别、话题自动跟踪、生成摘要信息等文本识别技术,“其中基于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其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2]。

5结语

针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情况较为复杂和多样,同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存在较多的不足,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网民的观点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舆情的分辨和判断能力有限,不能更加客观的对待事件。还存在相关食品制作和运输流通、政府部门等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掩盖真相、假承诺或是不办实事等情况导致网络舆情扩大化,和难于控制其发展和监管。因此在发生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事件后,应督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相关企业及时的同it行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从多个角度和观点进行事件真实性的搜集、统计、分析。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知情和正确关注。降低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广泛传播失真报道和激怒民众,导致恶性事件发生[3]。

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正确对待处理,增加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孟飞.基层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银行家,2010,(12):101-102.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9

一、组织领导。县委宣传部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宣传部副部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新闻宣传的组织协调。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以及重点企业都要抽调素质高、有能力、有水平的精干人员,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网络评论员队伍,负责新闻宣传、应对媒体以及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工作。

二、工作职责。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负责制定新闻宣传方案,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协调会,及时向新闻单位通报工作情况,提出报道要求,根据事件处置进展和境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调整报道内容,协调有关部门为媒体提供时间信息,收集上报舆情,提供决策参考。工作中,一要坚持例会制度,组织召开新闻宣传例会,通报工作进展,汇总报道情况,分析舆情,安排部署宣传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二要坚持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定专门负责人、联络人及联络方式,确保联络渠道畅通;三要制定应对媒体预案,积极收集各种舆情信息,及时分析研究,采取对策措施,正确引导舆论;四要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由专人负责收集网络舆情,对恶意攻击、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要给予正确引导,必要时封堵和删除信息。

三、新闻。以县委宣传部的名义,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方式由县委宣传部提出意见,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审批。事件第一时间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等,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滚动。针对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谣言、传言,迅速公开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

四、工作要求。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全面、客观、准确地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新闻事实;要敢于直面热点、难点问题,对媒体和公众坦诚相待;要提高工作效率,把握新闻时效性。二要严肃新闻纪律,维护新闻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严肃性。未经批准授权,不能擅自组织新闻活动。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以及重点企业在接待上级媒体记者采访之前,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报告县委宣传部,不得擅自接受采访,由县委宣传部负责接待记者,制定统一报道口径。在接待记者工作中,既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工作作风,尊重记者的报道权,又要保持高度警觉性,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有关部门和领导要及时采取措施,争取支持,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责任追究。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以及重点企业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深刻认识做好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妥善处置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切实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管理,依法报道,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水平。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权威信息,对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重要信息,严重影响事件处置、损害县委形象的,要依照法律法规、党纪政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各新闻单位要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把握不准的要及时请示,涉及重要、敏感问题的稿件要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审定,对违反规定刊播虚假新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网络舆情工作情况汇报篇10

关键词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反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4年底,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公布,年度境内十大网络舆情事件中“改革”居第一,“反腐”居第四。网络反腐作为传统制度反腐的补充,有效推进了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体现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更在惩治贪官污吏、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在肯定网络反腐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产生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反腐信息的真实性待考,而网民对于事件的判断缺乏独立、理性的认识与思考,盲从跟风,易形成“网络暴力”。因此,如何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置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1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

1.1突发性

网络反腐一般采取非线性的传播形式,从陕西的“微笑表叔”,到广州的“退休房婶”,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毫无规律可言。在实践中,网络反腐大多通过网络举报完成,举报人可以选择采取实名或非实名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反腐信息的时间、地点、对象等等,相关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会经历由点到面、由散到聚、由冷到热的过程。经过情绪的酝酿,一些热点事件的辐射力可能会在瞬间爆发,民众的情绪也可能在瞬间释放,这都使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变得不确定与不可控。

1.2快速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数目持续增长,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为335万个,年增长4.6%,网民人数高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年增长2.1%。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分别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行业、各个领域,借助网络的技术与手段,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进行意见交流与案件评论,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网络反腐力量。且这些信息一旦公布便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完成复制传递。这些事件成为热点新闻后在较短时间内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压力,甚至可能会引导舆论导向。因此,在处置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需要各级单位、部门与人员快速反应,把握主动。

1.3复杂性

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环境,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不受约束地自由信息,而信息的真实性却无法保证。有些网民出于私人恩怨、利益纠纷、权力斗争等原因,假借监督之名,利用网络平台,散布谣言,混淆视听,进行诽谤与人身攻击,甚至可能侵害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而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利用群众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有意将腐败问题扩大化,以此来达到动摇人民反腐信心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邪恶目的。这些都使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给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带来隐患。

2当前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

2.1缺乏主动作为的意识

一些单位和领导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不够重视,首先是在思想上认为网络舆情工作并非“主业”,甚至是浪费时间、精力的“副业”。因此对相关舆情工作研究少、部署少、落实少。其次是新闻敏感性较低,对于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缺乏预判能力,因此对网民关心的热点话题、事件反应滞后,迟迟没有做出回应,往往是在事件形成“风暴”,造成较大影响后,才急于采取补救措施。再次是对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一些单位的纪检监察等专业部门未能做到信息公开,将舆情信息工作与专业工作相分离,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信息公开以及参与监督的要求。

2.2缺乏专门应对的机构

由于大多数单位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软、硬件方面受到较多制约。一般来说,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相关工作涉及办公室、纪检监察、新闻宣传等多个部门,尽管部门间互相沟通,但仍缺少统一的部署和调配,且大部分从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的人员都是兼职负责,没有专职人员,在组织上无法为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提供保障。

2.3缺乏科学处置的手段

当前,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发表意见更多的是通过BBS、博客、微博、微信等互动栏目。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许多网民掌握了更为前沿、先进、高端的技术与手段。但是,相对于作为个体的网民,大多数单位的监控手段还较为落后,尚无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控信息系统,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仍较为薄弱。且多数单位对于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信息搜集仍采用人工方式,使用简单搜索引擎进行查询,难以实现信息的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对于的信息反应滞后,只能消极、被动应对。

3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思考

要处理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必须要把握两个原则,“快胜于慢,疏胜于堵”,即在处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应对积极研判,快速决策,占据主动,不能等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后再被动处理。此外,应当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在不泄露案情的前提下,适时向网民通报调查进展,并争取知情网民的配合。对于网络举报事项查证后进行正面回应,积极疏导网民情绪,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要做到以下四个“新”:

3.1树立“新”理念

各单位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危机意识教育。要直面而不是回避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此项工作当做常态工作来抓,做到真诚对待网民、科学利用网络、系统管理网站。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2建立“新”机制

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根据工作实际,精心构建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要求,全面开展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建立一套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与宣传、公安、工信等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网络媒体、网络达人的沟通联系,不断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确保更加迅速地了解、掌握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重要网络举报的相关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在关注网络监督的同时,继续关注现有的写信、上访、电话等监督形式,畅通渠道,推进纪检监察举报系统的全方位构建。

3.3提供“新”平台

各单位可通过建立反腐倡廉专门网站的方式,设立权威的官方网络平台,引导广大网民通过官方网络平台反映问题。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畅通了投诉、举报渠道,方便相关部门及时锁定反腐倡廉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并在挖掘事件细节、汇总事件线索、判断可查性的基础上,交由专业机构进行事件处理。对于可查性强、可信度高、反响强烈的网络举报,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并及时公布案件进行情况。另一方面,反腐倡廉专门网站也可以通过提供交流、咨询、宣教等相关服务,进一步引导广大网民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思考,通过正当渠道理性表达诉求。

3.4运用“新”技术

各单位要做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就必须创新方法、提高效率,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升级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监控技术。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构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努力实现监测系统与热门网站搜索引擎的无缝对接。通过加强对大型网站BBS、微博、微信等媒介的网络舆情监控,在网络信息的甄别、整理、分析、上报等各个环节加以开发与运用,为科学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反腐工具,成为传播廉政文化的前沿阵地。因此,需要因势利导地加以规范,科学系统地制订制度,树立全新的思维和理念,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准确把握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与规律,使网络反腐进入规范化轨道,从而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进行,确保网络舆论监督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邬沈青,网络舆情:反腐倡廉新视阈[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02).

[2]任梅江,林海,熊建美.新媒体时代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3]徐晓兰.加强反腐倡廉舆情工作问题研究[J].武汉学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