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0:44

小说阅读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类型指导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类型

1.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积累,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积累词语、词汇和句式,或者是文章中的一些常用修辞、写作方法等。积累性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小学生把积累阅读做到位,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或写作能力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积累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新事物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让他们多阅读。在小学阶段虽然有自然科学等科目,但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很远,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理解性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文的篇章是比较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评价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评价性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像课外阅读《三个小金人》就是评价性阅读,它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因此,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主要是一种休息方式,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类文章的时间和机会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不会阅读这些,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这类阅读比较适合成年,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缓解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以身示范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因为议论文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

小说阅读方法篇2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策略

在新课标下,阅读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也正因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忽视了工具性的重要,将小说阅读课上成了纯粹的“欣赏课”,课堂上就是让学生读读、说说就完事,而至于引导则太少。相反,有的教师则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课堂依旧是满堂灌,多数时候还是“我讲你听”,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较好体现。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提倡探究式的阅读。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简单探讨。

掌握了好的方法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是一个和作者、作品主人公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是必要的,对作品的主要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分析也尤为重要。

一、要在读之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的见证,是时代的缩影,是时代的心声,透过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的了解,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促进对作品主题的分析。

如《茶馆》中唐铁嘴面对王利发的不满是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正当王感到惊讶时,他出人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从短短的两句话中,不难看出他“明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己受到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他的无知、,他的奴性就不言而喻了。”而要了解到这一点,如果不对《茶馆》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前以上网查资料、翻阅相关图书的方式来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

二、要在读中分析作品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情节是构成整个作品的脉络,如果读小说连情节都弄不清楚,哪又何谈理解?而小说中一般都会有较强烈的冲突,这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这些冲突。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更不可少。

如在《祝福》的阅读中,将祥林嫂的寂然地死去提到了最前面为读者设置了悬念,接着开端中叙述祥林嫂初到鲁镇,故事在祥林嫂初卖改嫁中发展,到了高潮部分,则是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尾声则再写祝福景象。正是因为这祥林嫂这一悲剧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封建伦理制度和旧的文化观念之毒。对情节中的冲突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从冲突中去分析作品。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的阅读中,作品的矛盾冲突在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个家族,而他们正是陈旧的封建意识的象征,当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成为悲剧,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则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来进行。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阅读中,从“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再会,好朋友。”这平和的语言可见他是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青年,而从“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巉岩上冲撞过去吧!”可见他的痛苦和绝望。

三、要在读后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对比反思

小说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个别作品中去发现不同作品间的共性,通过对这些共性的分析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如同时对封建制度的批评的作品,中国有《孔雀东南飞》,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因此,教学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学会在对比中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反思。

以《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是一对有情人,但受封建家族世仇的影响,最终却不能成为眷属而双双殉情,成为悲剧。他们的悲剧,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伦理观的罪恶,批判了陈旧腐朽的封建意识。而悲剧的结尾,两个世仇之家面对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言归于好,则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象征着作者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双双自杀的悲剧说明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不可能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因为子女的婚姻大事只能由家长作主。这一方面是揭露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另一方面是歌颂焦仲卿、刘兰芝忠于爱情的崇高品质以及以死抗争的精神。

总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授受式向引导式转变,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小说阅读方法,深入到作品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发展,也才能不断促进学生问题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还需不断实践、总结、丰富,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读小说,会读小说。

小说阅读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兴趣;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71-02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动力。我们要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学的性格、爱好和阅读材料的内容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跟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品味,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鉴赏活动成为他们的自觉修养过程。

2.教给读书方法

有的学生读书喜欢凭借自己的兴趣,对于那些具有曲折故事情节,形象生动的内容就会认真读,而对于一般的材料,则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有的学生虽然读书认真,却不懂得吸取书中的知识和信息,不知道学习里边的写作技巧,更不会将之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因此,这样的读书方法效果甚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介绍一些巧妙的方法。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方法一:浏览性泛读。这种阅读方式就是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有足够的兴趣,在无需仔细阅读材料内容的时候,通过观看标题、前言、目录等,对文章的大体内容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在时间不多的情况下获得文章中有价值的信息。

方法二:探求性速读。这样的阅读就是为了快速阅读,做到"四块"即阅读过程"看书快",看到信息"识别快",识别内容"理解快",理解内容"记忆快"。这样的阅读能使学生信心高涨,兴趣也会得到增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等。

方法三:品味性精读。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阅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在阅读的时候认真揣摩作者对他的构思和立意等,还要不断消化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在看到喜欢的语句的时候可以标注下来,反复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方法四: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

3.利用"问题"在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俗话说:"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思考,阅读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在阅读之前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到思考的过程中。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经历不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分层次进行指导,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时,让学生共同讲讨论学法"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课?"学生通过讨论都认为学习这课首先要从"学习提示"开始,然后从课题入手,再根据课后问题来帮助学习课文。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这是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时做到边读边思考,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第二题:"默读课文第三段,说说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提醒师生这是本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五题:"依照课文第三段说一段话,介绍下面两块奇石:天狗望月、仙女弹琴。"这是学习课文第三段"并列写法"后,进行知识迁移而设计的,让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至用。由此可见,在学习课文时如果学生都能分析、研究一下课后问题,就能使它们在阅读中发挥"导游"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课文时,少走弯路。

4.读说结合,在说话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与"说"是对文字信息的输入输出,让学生要在说中将对课文中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读"与"说"的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个小故事。这时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也像打开闸门的水,喷发而出。学生滔滔不绝,而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结局。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在说话中提高了阅读能力,真是益处多多。

5.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笔记的重要性。读书笔记的形式有很多。包括:摘抄型。比如对阅读材料中一些优美的语句等进行摘抄。提纲型。就在在阅读结束,对阅读材料有一定的了解后,用提纲挈领的方式将材料的主要内容记录,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在阅读完一个材料后,将自己的感想和领悟记录下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联想型。即是通过自身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联想和想象,改编故事,续写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6.丰富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教学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这些语文学习资料的效用,才能促使学生全面而又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把说、读、画、思等相互关系能相互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注意给予积极地评价,将点点滴滴积累于平时。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沈红,.阅读与悦读-谈小学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12:223+248

[2]辅溪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J].内蒙古教育,2013,12:27.

[3]姜亚利.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J].快乐阅读,2013,18:46.

小说阅读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眼、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训练,促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谈谈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提高教学效率

古之学者,兴趣为先。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教学行为只有在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的限度内展开,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低段学龄儿童刚从幼儿教育的门槛跨入,学习要求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阅读将是他们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孩子如果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就不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积极的去研究它。因此在小学低段的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我们教师可以把呆板、生硬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儿童生活中能看到、摸到、观察到、了解到的音像、图像、模型、实物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接近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文本内容的精美,这样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其次,我们还可以挑选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如:《坐井观天》《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等,通过故事形式来展现,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从而渗透各种教学要求。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为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传授阅读的方法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方式方法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是学生阅读能力快速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还应注重从小渗透,从小做起,积极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技巧传授来说,我们应结合课文进行渗透。比如,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一些文章则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达到阅读训练之目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更有一些文章则需要从设计阅读练习入手,理解全文。有的则是需要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领悟文章主旨。教学中,对于这些文章的教学,我们教师应适当的放慢速度,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渗透相关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在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促使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学落在实处。

三、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来说,也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读,学生才能有效的融会贯通,才能在读中做到有效的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充分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在传授学生阅读技巧的同时,我们还应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阅读训练来说,其主要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感情的手段。形式上,有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组读、欣赏读、齐读等等,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根据课文和理解需要而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其次,阅读训练还可以和“说写”相结合。读说写话是一个相互的过程,通过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境,领会其中思想感情;而说写则是一个将知识应用,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体现。以“说写”促读,能有效的巩固阅读成果。

四、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学习语文需要大量阅读,通过持续广泛的阅读,学生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丰厚,写作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各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阅读,教材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的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断的去丰富学生认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在小学低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做到长期坚持,不断的总结教法,不断的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说阅读方法篇5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借助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堂,安排学生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描述来为学生构建有趣的阅读场景,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和动力。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书,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引导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写读书笔记等,在全班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孩子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读书观,切实改变为读书而读书的功利读书观,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多动笔、多思考、多用心。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切实提高阅读成效。

二、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教授给学生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觉练习,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合理选择泛读与精读的方法,在阅读什么样的文章时需要泛读,在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时需要精读,要给予学生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而且要培养学生如何实施泛读和精读。具体来说,一是要教会学生略读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指泛读的方法,是按照学生在课内写作或学习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教会学生们精读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报纸或文章的过程中,要采用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由表及里的阅读策略,而且要集中全部精力进行阅读。三是培养学生默读的方法,默读法意在引导学生们联系快速浏览的能力训练,可以达到利用较短的时间对大量信息进行获取的目标。

三、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学生在阅读一份读物之后,首先需要对阅读文本进行整体上把握,而且要学会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刻地反思和评说。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真正有效的阅读来说,必须要依靠学生全部的情感意向活动和态度,对书面语言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在阅读中的良好体验,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充足的语文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感。能让小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扩大阅读范围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更加需要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不仅仅需要在课堂内容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也需要从课堂内容走向课堂外,实现一个开发的阅读课堂。举例来说,当我们学习了《我的战友》课文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英雄人物的资料,尝试为我们的英雄人物建立档案,这样就实现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扩大阅读知识面,可以利用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来拓展阅读渠道。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课文阅读资料,尤其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精品的阅读资料。

小说阅读方法篇6

阅读课作为各国学生学习母语的重要载体,历来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国际教育学术界对阅读的定义、阅读的策略等均有着相对成熟的阐述,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给阅读下的定义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这告诉我们,阅读需要读者调用属于自己的已有知识,运用阅读策略,自主构建意义。在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中,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这样的表述就渗透着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反思等阅读策略。再来看俄罗斯,它们将初等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分为《俄语》和《文学》两门课程。俄语课教学的五项目标之一为发展学生思维,学会自学,形成基本学习技能,完善阅读技巧。文学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运用语言和自觉阅读的技巧。[1]这体现了运用阅读策略,形成阅读技能、学习技能的导向。

当然,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还是有所区别的。

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见《现代汉语词典》)。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见《百度百科》http:///view/169819.htm)。从逻辑关系上分析,“策略”更具有概括性,“方法”更有具体性。前者指导决定后者的应用。[2]而所谓阅读策略是指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帮助我们读出文本的意义,而且记住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这里的技巧与策略的差别在于,策略是自觉的、有计划的运用,会随着不同的阅读目的、文本而调整。技巧则不会因文、因书而异。[3]

我们认为,首先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其次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方法的运用;第三,阅读策略往往表现为对阅读方法的操作。但无论是从定义上,还是从逻辑关系上分析,两者是有区别的,属于不同的概念。

我们对已有文献总结出的阅读策略进行了梳理,主要有:

1.国际常用的十种阅读策略:预测(predicting);既有知识和经验运用(accessingpriorKnowledge);联想(makingConnections);提问(Questioning);图像化(Visualizing);推理(inferring);找出主旨及重点(Determiningimportance);综合(Synthesizing);监控理解(monitoringComprehension);作者的观点(author’spointofView)。这些策略可供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借鉴、运用,但有些名称的表述等更多适用于成人分析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与小学生阅读有相当距离。

2.中国传统阅读理论:我国传统阅读也有丰富的经验,在当今依然有借鉴意义。如我国古代学者在《中庸》中把学习方法和过程归纳为五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倡大量阅读,广泛吸收各种信息,通过质疑、思考、辨别等策略,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领悟,并把领悟的东西付诸实践。[4]又如古代学者总结的熟读成诵、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博览精思、评点批注等[5]阅读策略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与实践价值。

3.赵镜中先生提出的八项阅读策略:香港、台湾等地的小语同仁也十分关注阅读策略的研究。如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曾提出以“策略阅读”为核心构建阅读教学。他认为,阅读策略总体来说包括:预测(predicting)、连结(makingconnections)、提问(questioning)、图像化(visualizing)、推论(inferring)、找出重点(determiningimportance)、统整(synthesizing)和理解监控(monitoringcomprehension)等。[6]不少与国际常用的十种阅读策略相吻合,遗憾的是赵先生英年早逝,未竟事业留待我们继续努力。

4.王林博士提出的七项阅读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林博士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儿童阅读的研究,重视班级读书会的实践,十分强调阅读策略的运用。他提出七种关键性的阅读策略:(1)启动背景知识,借助已有的经验来理解作品;(2)决定文本中什么重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3)整合信息,略去不重要的、重复的信息,把资料分门别类,试着找出文本中的主旨句,自己归纳文本的主旨;(4)阅读中或阅读后进行推论,进行文本故事线索或情节的推测;(5)自我检查是否理解,运用恰当的策略突破阅读中的难点;(6)修正误解,利用各种方法帮助理解;(7)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质疑并驱动阅读(《阅读策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些策略可供提炼。

我们还依托网络、借助全国36期小学校长研修班向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小学分第二、第三两个学段,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369份,在城市、乡镇两类区域进行调查,并根据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经验与建议,确立了小学生需着重习得的阅读策略有:预测、图像化、提问、联想、比较、联系、推论、找出重点、概括归纳、评点批注、计划反思等。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者以不同的方式建构意义,他们关注并提取具体的观点,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在这些理解过程的背后,元认知过程和策略在监控并调整着整个理解过程。另外,读者带到阅读中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中的对语言、文本和世界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对材料的理解。[7]从某种角度说,元认知的相关理论是学习策略最适宜的支持理论。

元认知(metcognition)一词最早出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的《认知发展》(一九七六年出版)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它包含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特点和学习要求等,定出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作出补救措施等。

例如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的教学片段:

1.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含义深刻的语句。

2.学生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的问题。

3.学生交流阅读思考的感受。

生:我读懂了“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这一句,我们正常的人都很难抓到蝴蝶,可安静是个盲女孩却能抓住睁着眼睛的蝴蝶,这就是课文说的“奇迹”。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出体会,这是个读书的好办法!还有谁也能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能够从字面上理解“神奇的灵性”就是非常奇特的、神乎其神的“灵感”。

师:你说得不错!

生:我还能联系上文“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这一句知道安静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灵性”,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爱自然,爱生命。

师:你也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真会学习!

生:我能联系下文“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一句,体会到安静从蝴蝶的扑腾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她神奇灵性的体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咱们还可以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这个语段,看看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是怎样用她的双手在感受这个世界的。请大家快速默读。

生:读着这一句“我抚摸花朵,感觉到花朵的美妙的丝绒般的质地,发现它惊人的螺旋形的排列――我又探索到大自然的一种奇妙之处”,我对课文又有了新的感受。

生:我从“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时,还能偶然感到小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动”,“我把手放在水里,小溪的清凉的水从我撒开的指间流过,使我欣慰”这些句子中也能体会到那种欢乐、欣喜以及安静和海伦・凯勒的感受。

师:是啊,同学们,海伦・凯勒虽然无法用双眼看这个世界,但她认为――“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得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

4.学生回顾小结自己阅读学习的过程,真切感受到运用边读边想、结合自身感受和联系上下文、链接阅读资料等方法理解其他含义深刻的语句,这些都是联系策略的具体运用。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围绕“联系”这一阅读策略,学生经历了自由阅读、自主提问、了解认识体验过程,学习运用结合自身感受和联系上下文、链接阅读资料等多种方法,在实践中理解、习得“联系”策略,并进行迁移运用,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反思小结学习过程,逐步学习调整监控。

我们借鉴策略模式的思想――定义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而且使它们还可以相互替换,由此构建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范式。这是“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8]学生自主选用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阅读效率,不断提升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这些具体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可以互相替换,也可独立存在,详见下图:

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原理,并根据长期的语文教学经验与日常的教学观察,我们知道小学生的阅读与成人阅读、中学生阅读有区别:少有明确的目的,具有盲目性,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缺乏持久性,没有固定时间用于阅读,阅读效率相对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阅读策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从调查问卷、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元认知学习等规律,我们在低年级(第一学段),侧重放手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营造“悦读“氛围;在第二学段着重引领学生自主建构阅读策略;在第三学段,教师则更多放手,引领学生自主设计阅读计划,运用阅读策略,并逐步学习阅读监控。小学第二、三学段学生侧重学习的阅读策略有:

年段阅读策略

认识体验监控

第二学段联想、推论提问、比较、找出重点图像化、预测、联系

第三学段计划反思联想、概括归纳、评点批注提问、找出重点、推论

如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止咳糖浆说明书》《泰诺说明书》《美林说明书》《布洛芬缓释片说明书》《菜泡饭说明书》《变形金刚说明书》这六份非连续性文本,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找出重点信息”阅读策略的学习实践。

首先,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止咳糖浆说明书》,根据需要找出“功能主治”、“生产日期与有效期”、“用量用法”、“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初步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比较阅读《泰诺说明书》《美林说明书》《布洛芬缓释片说明书》这三份说明书,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比较筛选找出重要信息。

随后学生运用“根据需要、比较筛选”等阅读方法提取重要信息,尝试阅读生活中的菜泡饭食用、变形金刚玩具组装等其他说明书,增强阅读的兴趣,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条条大路通罗马”,阅读学习亦如此。并非所有的阅读都要进行阅读策略的运用,所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有的阅读教学也可着重关注表达、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也要有意识、有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策略,学会阅读,不断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促进阅读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周龙兴.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48.

[3]赵镜中.构建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2009(1-2):124-127.

[4]吴立岗.简论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05(6):5.

[5]孙绍振.遵照实践,理顺传统――中国本土阅读理论的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11):6-8.

[6]赵镜中.构建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2009(1-2):124-127.

小说阅读方法篇7

[摘要]大学英语泛读是大学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量英语阅读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不断积累各种语言知识,加深文化沉淀。为提高泛读效果,教师应不断探索泛读教学方法。本文将介绍大学英语泛读课中如何加强对英文小说的学习理解,教师如何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指导。

[关键词]英语泛读英文小说互动式阅读

大学英语泛读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既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技能,又能通过阅读题材及风格各异的篇章,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语感,扩大词汇量,增加一定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加深对英语语言特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及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

一、认识泛读教学英文小说阅读的意义

以我校选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泛读教程》为例,书中选摘了大量的英文名篇,如杰克,伦敦的《theCallofthewild》,海明威的《theoldmanandtheSea》,劳伦斯的《theRocking―Horsewinner》,此外,英语泛读教学的大纲也要求教师给学生列出一些英文参考书目,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英语用法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真正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教材已经成了一个主流趋势,特别是在泛读教学中,小说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英语小说的阅读。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

二、英文小说阅读的过程

英文小说阅读不是简单的完成阅读任务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具有大量的词汇,还要有必备的语法基础。此外,具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有利于小说的把握。

1、词汇习得。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已知的词汇,学生会通过重复巩固这些词汇的拼写及使用,并且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对该词汇的用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未知词汇,学生可以使用查字典或通过上下文提示来猜测未知词汇的大意。

2、语法习得。文章的语法结构对于阅读理解的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应该通过辨认不同的语法现象,理解小说内容。同时,对一些长句、难句,学生也可以通过上下文内容提示,对其语法结构进行分解,更好的理解文章。

3、文化习得。读者通过小说的描写,可以间接地了解其人文、社会、宗教、科技等一系列的内容,从而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并且通过对其文化的间接接触,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4、评论性思考。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阅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受到他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和限定的,而且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到阅读者对其所读小说的理解,并且在其阅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此外,阅读过程也是阅读者和文章作者之间的交流。

当前的外语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基本的阅读理解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评论性思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其阅读内容、作者写作目的、文章结构等各方面的细节内容,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从更深层次分析文章,而且最终对他们的写作技巧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小说阅读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基于上述可以在小说阅读中实现的各种习得,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不同的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引导和检查。根据阅读的性质和自然过程,可以将小说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1、阅读前阶段活动(pre―readingactivities)。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基于读者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knowledge)和所读文章之间的互动过程(interactiveprocess)。因此,调动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帮助读者从思想上接近其阅读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下面的几种活动可以被应用于阅读前阶段:

(1)在课堂上针对小说的题目进行提问。文学作品的题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总结,或者是全文基调的暗示。教师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题目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预测该文学作品的主题,从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2)向学生介绍该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他们在该作品中的身份地位;

(3)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该小说序言部分。然后教师向学生询问该部分的作用。

2、阅读中阶段活动(while―readingactivities)

(1)记录阅读中所遇到的生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生词库”,但必须提醒学生只需要记录那些他们认为很重要的生词,他们有兴趣学习的生词,或者他们觉得值得记忆的生词。

(2)建立“关系树”(relationshiptree)

在阅读过程中,梳理小说中人物及其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该小说中人物“关系树”的主干或者部分,然后由学生通过他们的阅读理解对该“关系树”进行填充或补全。

3、阅读后阶段活动(after―readingactivities)

在该阶段中,教学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对全文的理解和再创作上。

(1)评价。在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人物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并对人物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

(2)再创作。该活动以写作为重点。学生通过对所阅读的小说的理解,再创作出一些新的内容。“再创作”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或者创作性思考。这个部分可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调整。

小说阅读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1.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输出要以“学”的回馈为依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动用和协调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7岁到12岁),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他们最先识记的并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而是对他们产生最深刻印象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如爱国、崇尚勇敢、乐于助人等),并以此来评价作品、评价人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来组织教学。

2.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与精神素质,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但这还是一种短期的、易受影响的阅读动机。教师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3.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是正确的。教师有必要从中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向小学生传授以下一些阅读方法:

3.1目标阅读法。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要避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

3.2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时不出声,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简化,以加快阅读速度。同时阅读时尽力推广视读广度,以句、段文字为一个阅读单位,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

3.3以意逆志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小学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林巧稚说“我们要得一百一十分”,其中“一百一十分”是什么意思?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倔强性格、不甘歧视、顽强精神、目标动力、志气骨气等“意”来逆推作者的“志”。

3.4十目一行法。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这是说精读之法。有的书要速读,那是为了快速摄取信息;有的书要精读,这是为了从内容到形式仔细地研究,做到剖析至微,以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笔法、作者的旨趣。

3.5写写画画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小学生尤宜采用此法,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4.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1阅读感知能力。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小学生尤其须对低级层次的阅读能力多加训练,以找好厚实的基础。阅读感知能力多加训练,以打好厚实的基础。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感性的材料的文字符号来了解内容,即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学生必须正确认字,掌握一定的识字量。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看报,感知文章内容。在这基础上训练学生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同时要训练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所以,感知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

小说阅读方法篇9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阅读方法。我们知道,阅读方法多种多样,有精读法、浏览法、跳读法、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而笔者认为,在多种阅读方法中,最有效、最基本的是比较阅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比照阅读,从而去辨析材料的异同点。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材料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而且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比较阅读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仅就纵向比较阅读和横向比较阅读两种方法说说我的看法。

一、纵向比较阅读

纵向比较阅读是对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它有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记忆,有利于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把握材料布局谋篇变化之巧妙。它包括多方面的比较,下面重点谈两个方面的比较:

1、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同类作品的比较阅读

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把它和自读课本里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加以比较,使我们看到同一个作者,写的是同一个题材,但所写的内容和写法迥然不同、前者通过对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释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后者则是通过对沙漠里奇怪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明,阐释一切怪异现象都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点。在写法上,前者综合运用了以诠释、举例为主的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严谨;而后者以举例、描述为主,语言生动、形象。由于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从而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并从中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2、不同作者相同题材、表达方式不同的作品的比较阅读

比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自读课本》中的散文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比较。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散文诗,表达的中心意思不完全一致。前者通过具体全面的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热情赞扬了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和他们英勇斗争、前赴后继的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而后者则是歌颂人民英雄纪念碑,直接歌颂中国这艘航船上的舵手和一代又一代把希望与爱、忠诚与鲜血铸进这桅杆基座的革命后来人,抒发了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散文诗直接抒发主观感情,而说明文的思想感情则包含在客观的说明和记叙中。

又比如说“荷花”这一事物,小学有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初中有周敦颐的议论文《爱莲说》,高中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与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等。四位作家,四种文体,用四种笔调展示了荷花的景致与风貌。有的与日辉映,有的则对月朦胧;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则绘景寄情。尽管角度不一,但对荷花的赞美与喜好却是共同的。

二、横向比较阅读

小说阅读方法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语文教学

就笔者所在的地区发展来看,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教学中倾注了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来改观办学条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教学仍然基础薄弱、师资欠缺、生源较差、教法落后,在城市化风潮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现状已非常令人担忧。就笔者从事几十年语文教学来看,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效果差,根本没有对语文教学起到应有的辅助和提升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大量涌现,在祖辈只能提供饮食温饱、无法在学习上提供帮助的环境下,要提高农村语文的学习效果,就难上加难了。可以说,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仍然是老牛拉破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偿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其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百分之六七十,它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阅读首先是学生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还是一种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同人的眼耳。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输灌给学生,但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自己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阅读。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的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进行阅读,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词汇。另外,通过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因此,阅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表达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就说明了读书与写作、表达的密切关系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广了、读多了,“厚积而薄发”,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花大气力改进阅读教学,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农村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弊端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不主动、不积极的客观现状,也存在着没条件阅读的客观现实。

1.阅读环境差,阅读质量差

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看,90%的小学没有阅览室,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自己的个人行为。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

2.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能够保证

农村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时间也无法保证,除了在学校中规定的读报课读几分钟外,学生其他时间大多花在玩耍上。在家中,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甚至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课外阅读的问题上还很守旧,担心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的“正业”而不予支持,而且现在电视普及,这些立体视听的趣味远远超过了平面阅读,又吸引大批的孩子,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

3.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比较窄

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大部分家长为孩子买的就是作文书、学习参考书,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改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从教师重视课外阅读、创设条件加强阅读、阅读教学着眼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及评价等方面实施全面改进,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农村课外阅读的方法

1.创设良好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面对目前农村小学阅读没场地、没读物、没环境的现实情况,首先要加强场地建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所学校应该至少建一所读书室,完善设施配套,扩充读物数量,完善管理,定期向学生开放。农村落后地区应加强争取各种扶贫救助政策,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阅览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提高阅读效益打好基础。

2.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要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分析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想开去。课外进行有计划地扩大范围的阅读,这样做建立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可是在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中不难看出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运用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课外阅读变成了简单的一种浏览,至于那其中的蕴涵初衷却很少去考虑与琢磨。阅读能力与效果也始终停留在一定的水平,难以提高。对于这点,我是这样尝试的:如,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学生对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产生了钦佩之情,此时不妨趁热打铁,拿此文与《鸡毛信》等作品对照,要求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往往受益匪浅,

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

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