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1:47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1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课由于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在新背景下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措施。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是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和新课标要求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开展,所有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对取得成绩的直接作用力比较弱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等课程的重视度也就非常小。总结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主要是:学生阅读机会少、阅读重视度不高、阅读能力差。

(二)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开展阅读课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通过阅读方式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一)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

过去小学语文阅读无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而导致阅读课无法发挥有效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给予阅读课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对每一堂阅读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设置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目标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得到更多感悟。

(二)指导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精讲课文之前独自对文章进行初次了解的过程。若学生在上阅读课之前就已经把文章阅读一遍,那么就能够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结构、主要内容、表现方法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在教师精讲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有感触,还能够通过教师讲解解除自己的疑惑,提高整个阅读效率。对于如何提高课前阅读的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自行设置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在阅读文章之后自己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也就能够使阅读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效率。比如,在学习《琥珀》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前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如何演变成为化石”、“文章中有一个新词‘约莫’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代替”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阅读障碍

所谓的阅读障碍并不是实际所说的障碍,而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与阅读课文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解答这些问题。比如,在阅读学习《揠苗助长》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设置这样的问题“农夫为何费了那么多的力气禾苗不但没有长而且还枯死了呢?”“如果你是农夫,那么在这个事情中你会怎么处理呢”等。让学生在了解拔苗助长坏处的同时能够设想若是自己会如何做,为学生展开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时多加思考和想象的好习惯。

(四)科学利用教学评价的重要推动力

教学评价不仅是反映一个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状况,在很多方面更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教学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看学生进步的、好的方面,而不是学生不好的方面,多用一些鼓励和表扬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提高自信心,慢慢地喜欢阅读课,喜欢阅读课老师,提高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推动阅读教学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刻反思之外,还要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利用好教学评价等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课;动态和谐;情感价值教学行为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语文阅读课――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一、课堂预设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优化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引导学生列举描摹春天的诗句,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师生平等互动,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教师先要用心去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和谐之花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自然感受”可能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人文熏陶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情境演绎,激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

我在上《散步》时,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以一组又一组人类的亲情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导入课文,画面、音乐同时欣赏,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景观,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

2、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语文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我国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系统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字断文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我们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简单归纳如下。

一、导读:合理引导,聚焦注意力,增加阅读课文内容的针对性

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硝烟场景的视频,并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艰苦,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开国大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与地点;2.开国大典的会场布置怎样;3.课文共描写了哪几个场面。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二、速读:眼手并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寻找生疏知识点

有了良好的导读过程,学生就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到速读状态。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六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朋辈互学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

三、精读:解析课文,融入情感教育,实现升华

精读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以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分析展开的。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段落的划分;分析课文几个场景中内心思想的转变,通观全文地让学生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远大,达到对学生的激励;……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四、诵读:强化训练,注重迁移,学以致用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的良好检验与收尾,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竞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张贻波.上海教育科研.2009(8)

[2]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徐光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学为苦,并会从中获得乐趣。”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好新课的导入、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教给阅读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并非逐字逐句深入地、细致地研究。这里所说的精读是指教师充分利用阅读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唯美性等特点,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文本中,使学生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里,理解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正确感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文本阅读中,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精读法,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获取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2.默读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理解阅读内容的能力,可以说,掌握默读法能够受用终生。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默读法,具体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默读方法,并提出默读要求,促使学生逐渐习惯默读,逐渐提高默读能力。

三、转变教学形式

1.读与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教学《笋芽儿》一课,通过春雨姑娘弹奏乐曲呼唤沉睡的笋芽儿(配春雨、冬笋插图),雷公公用大鼓唤醒笋芽儿(配雷电、钻出地面的春笋插图),笋芽儿在太阳公公照射下钻出地面(配桃花红了、柳树长着绿叶、小燕子飞来飞去及越长越高的春笋等春天来了的插图),笋芽儿脱下衣服长大了(竹子插图)等,这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的制作和处理插图,将春天来了、笋变成竹子的过程形象生动演绎出来,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从枯燥的文字中解脱出来,再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这样图像信息和文字符号的相关转换,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读与听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性,比较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安静、沉稳地进行文本阅读,这种儿童的天性不利于阅读能力培养。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可对文本阅读内容进行录音,在早读、课前读等时间进行播放,以此吸引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故事叙述中,若没有听完整或想再次阅读,则学生主动投入到文本阅读当中,从而间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读与演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喜爱表演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表演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诠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单、困难为容易。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让学生表演朗读对话,部分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燕子,部分学生戴上头饰扮演麻雀,部分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黄莺,一边表演一边朗读,大部分学生对春雨带来变化的欢快语气用得不够,我就引导学生:“我没听出欢快的语气,哪位小学生再来表演一下?”当几个学生读出欢愉的语气后,我又进行拓展训练,发散学生思维,问道:“你们再想想,春雨还有什么颜色?”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又叽叽喳喳讨论开了,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它们落在梨树上,梨花就白了。”于是我就给他戴上小兔的头饰。还有的说:“春雨是咖啡色。你们瞧,它们落在土地上,土地就成了咖啡色。”于是,我就给他戴上小猴子的头饰……由于有互动,因此学生读得特别入情。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故事表演,采用读与演相结合的形式,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水平。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5

一.重视农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必须要灌输语文阅读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将语文阅读作为重要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除了要在课堂上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对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目前农村语文教学来看,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已经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首位,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新课标下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教学效果,并提高教学成绩,就要重视农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实需要,导致了这种教学模式僵化,不能取得积极效果。在新课标下,对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度创新。因此,我们要想取得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积极的阅读教学模式予以保证。

三.重点开展农村语文的合作探究式教育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受阅读知识和生活体验等的限制,肯定存在许多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探讨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可以采取分组制,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要求每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力争做到对课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自主阅读的延伸。讨论中,教师除了科学地设置问题外,应重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感悟课文,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自行设置讨论问题的能力。

四.教会农村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

从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来看,一些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在语文课堂内没有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久而久之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阅读方法的培养,应该将阅读方法的培养当做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事情来做,通过阅读方法的培养促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讲,在语文阅读的时候,除了缺乏良好的方法之外,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导致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除了要采取上述措施以外,还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引起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语文阅读有更深层次理解,从根本上提高语文阅读成绩。从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来看,我们迫切需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促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新课标;系统训练;有效策略;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7-0184-01

一、新课标的实施给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早已不是传统的教师简单地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它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比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更高。它指出高中阶段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还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要具备以下阅读技能—略读,找读,理解大意,预测上下文,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细节,理解作者意图,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等。再者,在高考试题总分150分中,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占到了40分左右,足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察是测试学生整体语言综合能力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却经常抱怨阅读能力提高太慢,考试中失分严重。因而,如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不断体验和改进阅读课教学方法的准备,进而快速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找到科学有效的阅读课教学策略成为眼下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们急待探索的教学课题。

二、面对新形势,从事阅读课教学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应做怎样的调整

(一)着眼高考,从起始年级起,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系统性阅读教学训练。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在每单元教学内容及考试中均占重要地位,因而从高一起始年级起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策略,制定相对系统的阅读训练计划。(1)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由易至难,分层次的训练目标。例如:高一阶段侧重理解文章主题句,基础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高二阶段的训练注重猜测词义,推理判断等。(2)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训练材料。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无论在内容的选取,话题的广泛性与学生的亲近度上都有较大改观。但要完成大纲要求的高中学生三年掌握15万字的词汇量仅靠课本这一资源是不够的,除此以外,学生需要接触其他多样话题和题材的阅读材料。所以有必要根据每学期不同的阅读训练目标选取一些从易到难的辅阅读材料进行训练。(3)定期开展阅读限时训练。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注重进行计时和限时阅读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注重日常阅读课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的灵活、有效性。新课程实施下的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中渗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但如果教学中教师一味侧重字、词、语法的讲解和操练,势必无法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阅读和探讨的兴趣。埃利斯(R.euis,1991)说过:“没能给学习者提供自然交际机会的教学活动,将会使学习者失去接触语言材料的主要来源,进而阻止习得的进行。”因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情,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1.阅读课的导入环节应贴切有趣,可以充分利用图片,网络多媒体等工具,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步引入课文话题。例如必修4Unit3ReadingamaSteRofnon-VeRBUiaLHUmoR,教学时,通过播放影片(mr.Bean‘sHoliday)中的几个片段,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引起学生讨论“幽默”这一话题,在此基础上将幽默大师卓别林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他们了解语篇的背景。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2.读中环节如略读,查读,仔细阅读等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的需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加强语篇教学,在教学语言知识的同时,将阅读技能传授给学生。对阅读材料中问题的设计则最大可能的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例如Bodylanguage这一单元,略读部分(Skimming)的问题有:whatisthemainideaofthewholetext?(Scanning)问题有:whoaretheinternationalstudents?whatunspokenlanguagedotheyusetogreetpeople?Canyoufindthetwomistakesthattheauthornoticed?Didanybodyhavesimilargreetingcustoms?词汇学习部分(Vocabularywork)的问题有:whatwordsinthepassagehavemeaningssimilartothesegivenwords?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实际,令学生有能力完成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挑战,使其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

3.精心设计阅读课堂教学中互动环节的任务,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竞赛,模仿表演等多种手段,为课堂教学创设更富表现力、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导课以问题开始;全课有适量的主干问题统领;提倡问题来自学生,以问题指导学生,问题的解决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

4.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设问的方式应渗透质疑意识,由通常的师问生答,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独立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求异。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真正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各得其所。

(三)关注学生情感因素对阅读教学效果的影响。用客观的评价和激励措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教师是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和课堂表现来体现的。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一味地自我表演,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1.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长期单调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加上学生自身心理、性格上的负面因素都会影响到英语阅读课的正常教学效果。因而,教师首先需要用自己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教学态度来对待阅读课,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正面的鼓励,少批评。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尤其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取得任何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公开予以认可和表扬。

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提高阅读热情。根据学生实际开展班级阅读竞赛,读名著等阅读课外活动,对于课堂发言踊跃,进步大的学生大力奖励,鼓舞其他同学勇敢尝试,提高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迎接新的挑战,转变教学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兴趣,树立自信,提高阅读能力,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让人变得懂事、文明;阅读,让人变得高尚、完美;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人类的文明与阅读密不可分,一部文明史便是一部阅读史。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釜底抽薪,慢读成为空谈

重做题的题海战术,消弱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甚至还上各种辅导班,最后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身体调节”,哪有精力看书?而课堂上只有可怜的几分钟阅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据着。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就是一句空话。

二、单向传道授业,忽视答疑解惑

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世界的差异性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因此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三、课内外阅读并举,增加阅读积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把握和领悟真善美,感受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这是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靠情感对情感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我们知道语文阅读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生活面,丰富人生经验,增加艺术和人身修养,提高审美水平。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心灵是会干枯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但是并不是开卷就一定有益,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我们的手中多不高贵的孙子书”,而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还并未最终形成,并不可靠,他们须要被引导,所以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应在学校家长有见地的推荐和引导下去读。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引入了一多并举的选文内涵,以优秀的文本激起学生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精英争鸣,从而在学生人格、志向、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四、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

(1)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正视高中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为简单划一的规定。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重要的比例,其不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从阅读中收获经验、阅历、技能、方法等。可以说,阅读对于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进行无障碍的阅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期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情境交融

1.巧设情境,强化理解

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过于干涩,缺少必要的情境支撑,使得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搜集相关的文章资料,并将其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直观的感官来加深对于文章的背景的理解。这样顺着教师的思路,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课堂表演、讲故事等方式来创设必要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

2.加强互动,深入分析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处于核心的位置,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很难形成共鸣。教师不能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疑惑,学生也不能将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教师。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的迷惑将会越来越多,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如果要进行弥补的话,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情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调整自己讲课的进度。

二、提高兴趣

1.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

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差,为了使阅读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把握学生的思维,利用其可以接受的语言来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有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语文教学枯燥。为了防止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教师应该丰富教学的方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集体讨论的方式,这样能够增加学习的氛围,从而符合初中学生爱闹、表现欲强的特点。

3.广泛阅读

为了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扎实的阅读基础,才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掌握必要的知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学作品也是浩如烟海,其中优秀的作品不在少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推荐相关的书籍,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从而不断拓展其阅读面。而为了照顾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以下方式来保证学生的阅读。

(1)对富裕的学生

对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鉴于其可能对于古典名著等书籍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如果向其推荐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当下的读物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样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能增加文字敏感度,迅速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2)对不富裕的学生

对于那些难以支付书籍购买费用的家庭,教师应该推荐其对图书馆固有的书目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读书馆的资源,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三、记录感悟

写作是为了传递某种思想、感情、指向,而阅读是为了把握这些东西。但是对于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必要的感性,这样对其写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读后感让学生完成,并鼓励学生做好摘抄等学习措施,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1]陆文跃.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镇江高专学报,2006(4).

[2]葛玲霞.建构主义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12).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阅读优化教学策略(teachingStrategy)

一、引言

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直接阅读能力。英语阅读考量了学生在词汇量、语法分析和西方文化背景涉猎等综合能力上的表现。现行的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则要求学生在题材更广、信息量更大,更新的材料中更快更好的提炼出其中的知识要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教学技巧,以此来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此来提高和优化在教与学中的效率。

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西方文化认识的匮乏。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生缺少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没有条件让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更加没有机会了解西方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和历史事件。虽然中国的学生通常能把一片文章中的大部分词汇看懂,也不会遇到什么语法的障碍,但是他们却总是不能很好的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隐藏的背景文化。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经常会对西方人们的一些礼仪和习俗产生误解,这样往往就会造成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偏差。

2.教师教学的墨守成规。其次,在现行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认为只要能记住单词,理解语法结构,背熟整片文章,然后配套的做一些练习就行了,把时间花在了这些表面的功夫上。因此,在学生的反应看来,往往是一种耗时多,见效慢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容易造成学生形成消极的英语学习态度,认为英语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

3.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不足。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没有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这往往造成学生在阅读期间碰到生词时就心里紧张,从而造成思维混乱。另外,学生在阅读时通常是逐字的阅读,碰到长句和复杂句的时候,不能够从整体入手,所以造成了不仅阅读速度慢,而且阅读质量也低。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化教学策略

1.优化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提高学生在西方文化上的理解差异,就首先要解决教师对其的认知水平。让教师广泛涉猎西方的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尤其是对西方重大事件的实时追踪,把握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最新信息。引导学生产生对英语国家了解的兴趣,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

2.扩大词汇量和提高猜词能力。词汇的学习应立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和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学得快、学得牢,且能活学活用。让学生掌握构词法知识,通过对词语前后缀的判别来猜测词语的意思。增加学生的阅读面,通过已经了解的常识,并结合上下文猜测遇到的生词的意思。

3.加强对语句结构的教学。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时常分析语句的结构,让学生能从句子中准确的提炼出主谓宾的句子主干,快速抓出文章的主体意思。从整体着手使学生一开始就获得一个整体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第一遍应进行通篇快速阅读抓住文章大意,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心句的能力。要求学生用最简短的句子总结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中心意思。找出中间每段的几个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增加阅读的多样性。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体裁各异,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记叙文中包括传记、故事、传奇和游记等,说明文中涉及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救护和饮食文化等主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丰富的教材,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各种题材文章的阅读技能和技巧。

5.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阅读课堂生动性。随着时代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试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英语教学正好可以被广泛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现代教学法使英语教学图文并茂、声像兼备,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方式和结构,使现代英语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优势。

6.利用课本资源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要靠兴趣的,可是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阅读文章和学生的求知好奇心,精心准备课外阅读材料,然后巧妙地结合课本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多读、爱读到会读,从而建立起英语阅读的自信心和愉悦感。

7.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倾向性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学习环境、教育方式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8.开展阅读后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缩写,或是复述课文大意,或是对文章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从而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熟练掌握语言结构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新课标理念下,优化英语阅读课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情感,设计好自己的阅读教学。优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把优化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达到优化阅读技能、技巧,师生协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攻破高考阅读难关。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篇10

【关键词】读前活动;语言吸纳;综合考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当今信息时代更需要人们具备广泛有效阅读的能力,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采用“读前――读时――读后”三阶段阅读教学模式,即将阅读课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的目的及相应的阅读活动。其中,读前活动是读课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通过文本主题或话题的导入以及对主题或语言的初步感知和预测帮助学生激活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为后续阅读做好准备。而读时阶段则主要是验证前阶段的预测,理解语言材料,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把握语篇结构、主旨大意、写作意图及主要信息等,并在训练阅读微技能的同时学习文中生词、短语、句式等语言知识。读后活动则侧重检查阅读效果以及所学语言的巩固和运用,使学生能在阅读基础上将材料相关的主题内容、观点和所学语言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读后语言输出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也就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读前活动的合理设计是有效实施读后输出活动的基本前提

1.有效的时间安排

读前活动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让学生对文本主题初步感知并产生兴趣;其二是通过读前活动的进行,自然地过渡到目标文章的阅读当中。因此,读前活动设计应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和主题指向,教师需要对这一活动的时间加以一定的控制,太多读前的导入必然会导致读时阶段的过程缺省,从而导致文本解读不到位,学生语言输入量不足,进而影响语言输出的质量。因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关注时间的合理分配,保证在读中环节高中生有足够的事件来仔细研读文本,在最后的综合性语言输出节中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思维拓展和话题交流。

2.多种形式的选择

读前活动的设计宗旨在于调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估计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为接下去课堂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做好情感和知识上的铺垫。据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或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保持与学生的交流状态,而不应该是知识的灌注状态,否则在接下去的语言入和输出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必定会处于比较压抑的状态,难以调到最佳状态。

3.全方位的设计

文本阅读的目标是多维的,我们不仅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积累观点,感悟文化,体验情感,更需要通过阅读来学习语言。因此,读前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思考,不仅要关注词汇,注重阅读词汇障碍的清除,而且要考虑文本内容和背景知识有可能对学生造成的阅读语言输入过程中的理解障碍。

二、读中活动的语言吸纳是有效读后输出活动的基本保障

1.不同问题特征的把握

层层递进的读后活动设计是语言输入过程中促进语言输入吸纳环节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不断培养阅读策略,提高学生获取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阅读策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不同的文体特征、阅读特点和解题策略。

2.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概括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有效的略读法和精读法的结合。教师如在第一遍阅读教学中就过分关注细节内容的分析梳理,则会使学习者“见树不见林”,不利于其从整体来把握文本的篇章结构。有效的略读过程除了教师对篇章文本特征的指导外,还应该帮助学习者熟悉各类常见篇章类型的典型组织模式,认识语篇常见的衔接和连贯手段,把握篇章内各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认识、解读篇章的组织模式,使学生在首遍阅读的时候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篇章所传递的信息。

3.文本解读的反复性

影响读后活动语言输出效果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往往是文本解读过程的粗糙或阅读过程的缺失。有些教师往往在“单方面”解读文本一至两次,根本就没有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加工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其他语言拓展活动,导致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的新知识和话题观点进行有效的表达。因此,教师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本理解的反复性。

4.读中活动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思维性

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并不体现在任务个数的多少,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式的任务看上去使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最终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读中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难度的层次性以及活动高中生思维的量和质都是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三、读后活动的综合考量是高质量语言输出的根本保证

1.输出活动要符合学习对象的知识水平

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阅读后语言输出活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活动设计的难度有欠适中。太容易的任务让学生无话可说,太难的任务则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保持沉默不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人只能能力和知识水平,重新定位活动的难易度,激发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可以多设计几个难度和类型不同的任务供学习者选择。

2.输出活动应体现与阅读话题的相关性

读后阶段语言输出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对阅读内容的巩固和深化,使材料内容融入到语言学习的图式之中,从而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其他技能。因此,读后语言输出活动设计的第一要素便是紧扣阅读的话题,其次才是讨论主题对于学生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程度,否则脱离了课堂主线的读后输出活动便是无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