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2:38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1

不良的贷款率和不良的资产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和监管体系的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有效指标,衡量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这五个级别是中国银监会从2004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的贷款分类制度所制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存款持续增加,信用风险的加大,这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2008年金融危机诱发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良贷款问题更加受到关注。中国银监会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回升趋势。从图可以看出,2009年以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先降后升,2014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272亿元,较2014年第二季度末增长315亿元,较2013年第三季度末增长907亿元。其中,工商银行2014年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154.71亿元,农业银行为1034.66亿元,中国银行为906.96亿元,建设银行为1053.2亿元,交通银行为408.72亿元。从图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从2009年以后一直下降,直达2014年开始有回升趋势,2014年第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0.98%上升至1.12%,低于全部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16%。图2009年第一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随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型商业银行都严格执行不良资产拨备制度,2014年第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6.54%,高于同期的其他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为216.6%,农业银行为335.07%,中国银行为207.70%,建设银行为234.47%,交通银行为201.29%,保持了较好的风险抵御能力,拨备覆盖率均在100%以上。

二、业务收入结构

利息收入占比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低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一个普遍特征。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74.28%,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0.65%,农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78.4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9.15%,中国银行的数据分别为68.94%和20.81%,建设银行分别为75.34%和19.53%,交通银行分别为75.74%和17%。

三、资本充足性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

1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管理问题

为了适应当下车辆信息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必须就车辆管理的整体业务活动展开分析,就装备信息、人员应用信息、油料器材信息、设备信息等资源要素进行合理性配置,实现车辆编配环节、维修环节、报废管理环节、组织控制环节等协调,充分发挥车辆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车辆管理水平。因此,企业需要提高车辆管理信息质量,提高工作信息的标准化水平。在车辆信息管理过程中,信息工作描述形式并不统一,车辆管理信息反映了车辆管理各个要素的运作状况,是提高车辆控制及决策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来看,我国车辆管理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信息缺乏统一性的标准规范,车辆管理信息缺乏统一性的描述工作程序,难以实现相关业务管理信息的协调及共享。在日常工作中,车辆管理存在信息存储归属多元性的问题,车辆管理状态需要通过单车实体显现,比如就油料器材消耗状况、车辆载运状况、单车实体状态状况等展开分析,以满足车辆保障任务的需求。目前来看,单车实体缺乏标准性的识别编码,导致车辆运行状态与所发生信息不匹配,难以满足现阶段车辆管理业务规范工作的要求。信息获取渠道存在诸多问题,车辆管理信息源建设缺乏统一性规划,难以实现车辆使用模块、保养修理模块、信息采集模块等有效性运作。信息采集工作的重复性难以提高车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不利于车辆资源进行合理性配置。

2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的工作原则

为了适应当下车辆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必须提高管理信息标准化水平,保障车辆信息存储归属的唯一性,实现统一性信息描述方式应用,保障信息采集渠道的单一性。在核心工作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就车辆实体标识状况展开分析,做好信息单元的描述工作,拓宽信息采集渠道,进行唯一性车辆实体标识应用,就信息的存储位置及信息产生环境条件做好统一性信息描述,解决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动态性获取管理活动的应用状态,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问题,提高信息采集水平,建立车辆装备实体编码,明确当下信息单元要素的描述工作要求,从而提高信息标准化水平和车辆管理信息水平。同时,企业还应做好车辆装备实体编码的相关工作。编码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的符号,实现了传统信息意义的转化。通过应用编码模式,企业可以为车辆识别提供简单的代号,从而提高车辆控制的信息水平,就相关信息进行存储及检索,切实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水平。在车辆标识环节中,企业要做好车辆号牌号码信息的获取工作,这需要就车辆在管理过程中掌握号牌变更状况、标签更换状况等,分析车辆标识的变化信息,提高信息管理水平。企业在进行车辆管理过程中,应保障一个编码对应一台车辆,每一台车辆具有唯一性的编码,从而提高信息编码的唯一性,满足车辆信息多样化管理工作和车辆装备工作的实际要求。在车辆实体编码的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分析发动机号码、车架号码等信息,进行车辆种类状况、装备时间状况等特征参数分析,从而建立明确性的车辆装备实体编码标准。在车辆管理活动实践中,企业必须做好信息单元要素的描述工作,提高车辆管理活动水平,利用一系列信息单元进行车辆活动描述。在车辆管理工作中,信息单元反映了车辆管理活动的特征,企业通过构建有效性的信息单元,能够提高所获取车辆信息的准确性,减少数据处理总量,简化数据处理程序。在车辆管理信息单元的应用过程中,企业需要满足当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需求,做好单一系统的开发及实践工作,优化信息单元工作程序,实现各个管理系统的统一性命名,保证同一车辆管理活动具备相同的描述方式,这需要完善车辆管理信息单元要素描述体系,明确工作属性标准、标识标准、命名标准等。比如,在车辆行驶里程信息分析过程中,工作属性信息包括行驶里程、累计行驶里程等,满足车辆使用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好修饰词的管理工作,进行不同信息单元区分,满足车辆管理活动的不同需求,进行数据类型及值域标准状况分析,实现车辆运作状态特征信息分析,从而确定不同数据类型。企业还要落实信息采集源点的相关规范工作,提高车辆管理决策水平。通过对信息源头进行合理性选择,有利于提高信息采集水平,提高信息应用的准确性。在该过程中,企业需要确保车辆管理信息采集信息源的统一性,应用单一性采集模式,提高信息的应用质量。通过围绕单车实体展开工作,做好汽车分队管理工作,顺应现阶段车辆保障工作的要求,就汽车行驶里程状况、运行安全状况、进出场时间状况等展开分析,优化信息管理策略。此外,企业还要实现汽车分队模块、修理分队模块、器材仓库模块、车辆检测站模块等工作程序协调,做好车辆行驶状况的环保检测工作,分析交通违法状况信息的动态性分析工作,做好车辆管理信息发生源的分析工作,作为优先建设的对象,确立明确性信息源规范标准,明确信息采集源点,实现相关信息采集方式、渠道等协调,减少信息在多次传输过程中的失真问题,提高底层信息获取的有效化及规范化,保障信息采集工作的及时性及准确性。

3提高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的管理对策

在车辆管理信息工作中,企业不仅要明确相关工作原则,还要应用具体的标准化管理政策,实现车辆管理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实现先进管理理念、标准性规范等相结合,结合应用各类操作技术,提高现阶段车辆信息质量建设水平,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工作,充分发挥车辆管理信息的积极作用。明确相关工作原则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重视,只有做好车辆管理信息资源的优化建设工作,才能提高信息标准化建设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完善信息标准体系,遵守相关管理准则,提高信息标准化水平,做好车辆实体标识的明确工作,实现车辆各管理要素分析,实现车辆管理运行状态的准确性标识。企业通过明确衔接车辆实体编码标准,规范车辆实体标识信息,反映车辆基本信息属性,明确现阶段车辆信息单元描述标准,进行车辆管理活动属性参数分析。同时,就数据类型及标识编码状况展开分析,提高车辆信息标准体系的管理水平,实现车辆运行管理状况的准确性标识,规范信息采集方式,满足接口协议的工作要求。这需要分析车辆信息用户的视图标准状况,做好车辆管理信息的登记工作,统计数据元素,其涉及具体的上报方式、汇总周期、填报时间等要素。为了提高车辆信息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应用有效性信息技术方案,提高车辆实体标识水平,提高信息获取水平,增强信息整体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信息标准化问题。这需要完善智能卡技术体系,提高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的运作效益,提高信息流的标准化水平,确保智能卡标识模块、触发模块、信息交互模块等协调性运作,实现车辆管理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性连接,提高车辆管理活动中各类信息的获取效益,保障车辆管理信息时间、空间、内容方面的唯一性、对应性。同时,企业还要完善智能卡信息技术,实现车辆实体编码信息绑定,进行车辆唯一性标识体系建设,做好车辆编配、使用、维修等工作,实现各项业务程序有效性整合,构建有机性整体,形成以单车实体为基础的车辆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发挥智能化唯一标识特性,做好智能化的非接触识别工作,提高车辆管理业务的系统运作水平,应用各类业务环节触发器,记录并控制车辆各类业务活动及信息,掌握车辆管理信息流的运动轨迹,对车辆进行动态监控。此外,企业还要充分应用智能化存储功能,实现车辆业务信息一对一关联,提高车辆管理业务系统间的运作效益,做好车辆油料状况、器材应用状况等指标控制工作,提高车辆管控水平,做好基础信息源的建设工作。根据业务需求的信息特点,做好业务管理系统、信息采集设备系统、管理制度标准等方面的分析工作,实现系统信息源的建设工作,完善信息采集获取渠道。企业通过健全业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车辆管理系统的作用,实现系统功能的上下性联动,同时,车辆使用信息采集系统需要与车辆业务管理系统等相结合,充分发挥基础信息源的应用价值。这需要提高信息采集设备的应用效益,实现信息设备种类、功能、数量等有效性匹配,进行车辆行驶信息记录设备的有效性应用,满足车辆管理工作的要求,实现信息获取自动化模式与人工化模式相结合,提高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此外,企业要做好系统软硬件安装及调试工作,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强化相关工作程序的组织及协调,提供相应技术保障措施,做好车辆信息的正确性管理工作,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功能的有效性发挥。企业还要明确管理制度的相关标准,根据当下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明确相应管理流程、设备使用规范等,做好信息系统及设备的定期更新工作,提高网络信息的整体应用安全性,提高车辆管理信息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4结语

信息是车辆管理工作的关键,反映了车辆管理业务活动的应用状况及特征,是提高车辆各项管理活动的关键。在车辆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中,企业必须明确现阶段的信息表述模式,做好信息采集及处理工作。目前来看,我国车辆管理业务信息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实现同一业务活动信息的有效性利用。由于信息采集渠道具有多样性、编码方式具有差异性,因此,为了提高车辆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就车辆管理状态的信息表达模式展开分析,做好车辆管理信息的交互及共享工作,有效掌握车辆保障资源状态,实现车辆使用过程的动态性监控,提高车辆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斌.关于高等院校车辆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信息化;电力行业

一、设备管理概述

(一)设备管理的意义

设备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是在设备维修管理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设备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又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与物质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设备是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设备一般占到60%-70%,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国内外设备管理与维修体系的发展

设备管理是在设备维修工程学和综合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设备管理中维修管理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事后维修阶段(Bm,Breakdownmaintenance)(1950年前)事后维修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目前仍然保留这种维修方式。

2.预防维修阶段(pm,preventivemaintenance)(1950年-1960年)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设备的磨损机理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为使每个机件都达到使用可靠和安全,维修工作就必须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从而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图1-1所示为设备磨损规律。

3.生产维修阶段(pm,productivemaintenance)(1960年~197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采用此维修管理体制,生产维修体制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它由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四部分内容组成。

4.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形阶段(1970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月一尼斯・巴克提出设备工程学思想和日本在借鉴学习美国生产维修的基础上形成的个员生产维修体制(productionmaintenance)的出现,世界各国在学习其他国家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模式。

(三)设备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而融合,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宇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

(四)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发、送、输酉己用电设备连接而成的大系统,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状况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也决定着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检修是保证电力设备健康运行的必要手段。

二、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

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变电站的数量逐步增加,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及技术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现阶段国家电力公司正大力推广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可靠性维修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地展开。

(二)电力设备故障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主要是对当前设备前期的、潜伏性故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找出它的故障规律,对这类故障的诊断是目前电力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图2.2即为故障诊断的流程图。

图2.2故障诊断流程图

无论是常规变电站还是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其监控系统中,都需要增加一个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用以作为辅助决策手段,进而提高监控能力。要想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需要加入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内容,这样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才更加完善和更有效。

(三)电力设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1.在线监测与状态维修

检修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在电力系统中推行状态检修是电气设备检修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操在分析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状态检修技术的进展进行论述从配电设备测控技术的发展、电力供销体系变革、配电自动化资源的整体优化等3个角度对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预测。

2.系统工程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

系统工程是一门研究总体与全局性的学科,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的理沦和方法促进现代设备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设备管理必须立足于企业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

3.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关键技术有扩频技术,全向天线,工作唤醒等。

4.结合新的设备管理体制和信息工程原理,提出了在该公司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北系统的硬件环境设计和软件逻辑结构。

三、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设备管理的主要趋势是,以状态检测为基础,以可靠性维修为中心,以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

(一)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而融合,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而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

1.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进行全而的技术经济评价,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途径。

2.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3.设备使用的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使得设备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更加容易和全而,这些使用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的客户关系管理反馈给设备制造厂家,提高机器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趋势。所以现代设备的发展方向是:自动化、集成化。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有明显趋势。通过监测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噪声、油勤度、消耗量等各种参数。

四、总结

随着工程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中各种先进技术、先进理论和先进软件开发方法的不断出现和应用,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也将在这些新技术和理论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和进步。本文通过对设备管理发展的历史回顾,当今电力系统设备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作出了分析,并对未来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做了进一步展望。未来必定会朝着信息数据库化,集成化,网络化,自动化的趋势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软件方面的开发与应用,未来设备必定会越来越复杂,设备管理与信息工程将会结合的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4

1.信息化发展与itiL引入。由于企业在运维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技术、轻管理”等现象日益凸显,信息系统业务也变得更为快捷和动态。其灵活性和复杂度要求it信息系统自身规模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业务逻辑也越加复杂。因此,it日常运维管理工作常常处于“救火”状态,工程师更是非常被动地处理各种故障,以“救火队”式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完全依赖人工完成it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保障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itiL是一个基于流程的方法论,是一套被广泛承认的用于有效it服务管理的实践准则,还是一个基于最佳实践的it管理框架。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以流程为向导,以客户为中心,强调it和业务需求的有效融合,把不同层次的it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组建起一支担有共同责任和义务的、多技能的、跨组织的合作团队,整体提升对it运维事件管理系统的分析、处理能力,甚至实现故障预报,将it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从“救火队”改造成“保健医生”。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000个公司采用了itiL,如世界500强中包括宝洁、因特尔及波音、通用公司等的很多跨国大公司[2]。自2002年前后,itiL在中国也被企业所接受并采纳。在很多雄踞领先地位的国企、外资企业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基于itiL进行了it服务管理的实践。

2.it建设和运维现状。卷烟企业是以烟草原料制成各类烟制品的生产制造企业。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卷烟企业在管控层和执行层分别部署了众多的信息化系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过数次eRp项目建设,全面覆盖了卷烟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使卷烟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3],促进了卷烟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业务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了卷烟企业生产管理、财务业务工作一体化,实现了项目及预算管理有效监管与控制,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和统一,基本形成了计划—运营—总结与反馈—提升的闭环,全面提升了卷烟企业管控能力,为提升以管理竞争力为中心的卷烟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卷烟企业引入itiL管理方法,通过分析it运维现状,梳理it维护服务流程、完善运维管理制度等措施,加强it运维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卷烟企业信息化业务的正常运行。但是itiL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且理论的实践不单是技术的层面,更需要结合卷烟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进行开展。因此需要充分分析现行卷烟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it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逐步实施,达到itiL思想与卷烟企业信息运维工作的有效融合。

3.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在烟草行业处于迅猛的发展时期,业务的多变性导致信息体系运维建设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应用系统功能定位不够清晰:部分系统基于业务部门的自主需求建设,在建设前,缺少统一的规划,例如市场调研系统、工商协同平台、营销信息采集系统、产销协同等,导致部分功能重叠、信息孤岛现象出现、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4]。应用系统功能覆盖不够全面:目前在各业务管理系统中还缺乏对采购、物流前期监管、招标及其客商、消费者等方面的管理功能;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缺少对法律、审计、知识、标准、流程、党务等事务信息化功能及信息系统等业务支持不足等。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效集成:由于缺乏统一软件平台标准和集成管理规范等原因,各系统供应商提供的系统相对独立,存在数据不能被充分利用、数据接口、数据转换困难的现象。如:eRp系统中产、供、销在计划层面的联动不够;部分采购业务与供应商评估没有集成;eRp、meS、产品研发、办公协同系统(oa)等系统之间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业务数据重叠,需要进一步集成。由于缺少对it系统的有效管理,加上自动化系统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及连续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卷烟企业信息运维管理处于被动、孤立的状态。如何确保这些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使之能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已成为卷烟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卷烟企业信息部门开始反思如何更好地实现it系统的价值,提供更好的系统维护手段和方法来支撑业务的稳定、高效及安全发展。通过进一步总结信息系统运维经验,认为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减少各类技术故障,提高it服务和运维管理已成为此项工作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这也是卷烟企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itiL方法的运维应用研究

1.it运维管理应用的探讨

卷烟企业综合信息化中既有流程性的内容,又有离散系统的特点,在整体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中涉及采购、运输、存储、调度、生产、计划及验收等诸多卷烟企业业务,内容从烟叶购进、仓储醇化到制丝、卷包;从meS数据采集到eRp数据对接、Bi数据挖掘,其it服务、运维管理配置,网络覆盖,it运维管理总体要求更高,而借鉴itiL方法论对构建卷烟企业综合信息化运维管理具有。itiL内容宽泛,侧重于it系统的运维,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流程管理达到提高it部门服务质量。从卷烟企业it运维管理的现状来看,itiL已经成为推进it运维体系建设和日常操作管理的首要标准和最佳实践参照。卷烟企业应重点地应用itiL核心思想方法,建立适合卷烟企业特色的it运维管理体系,提高it运维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保障卷烟企业it系统和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5]。

2.设计符合卷烟企业特点的运维管理平台

全面探索“设计符合卷烟企业特点的运维管理平台,参照戴明环pDCa在运维过程中制定有计划、有执行、有绩效、有改进的日常运维操作手册,其内容涵盖定期进行运维风险管理,日常运维管理及运维故障响应管理三大部分,形成事前

有预防,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补救位于执行层的详细工作指南。同时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需求的提高,对原有单纯对底层信息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造建设。在确立信息化工作向服务模式转变后,探索新形势下的it保障体系,以运维和安全为两个着力点,为飞速增长的业务提供稳固的支撑。以“提升服务、规范管理”为目标,建立卷烟企业it运维管理平台,提升运维服务水平。运维管理平台整体架构分为三层:it监控层、运维管理层和综合展示层。it监控层包括集中监控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和呼叫中心,主要目标是对业务应用(oa、生产系统、行业系统、业务用户等)、基础架构设施和安全设备的集中监控与分析实现it运维可视化;运维管理层包括服务流程管理、业务资源管理和安全管理,主要目标是对运维日常工作流程、it资源进行管控实现it运维规范化;综合展现层包括综合管理中心,具体提供统一事件管理、网络状态监控、系统运行状态监控、业务状态监控、拓扑管理、趋势预警分析、服务管理、系统维护、权限管理、报表管理、知识管理、故障管理、告警管理、质量评价等功能实现it运维可控化。

3.落实卷烟企业it服务管理的关键因素

(1)运维中心组织架构的建立。it运维能力提升目标:建设统一管理体系:即基于iSo20000标准与itiL最佳实践,结合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控体系建设内容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的标准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与流程,规范与标准化it服务,确保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将从人员、流程、技术三方面进行建设:运维服务层面:结合宁波卷烟企业现状,组成由信息化部门、专业运维厂商、应用开发商的三级it运维管理团队。管理体系建设层面:梳理it运维服务流程,建设符合itiL规范的流程体系,细化it运维规范和操作安全规范,建设it服务管理体系[6]。运维管理平台建设层面:通过建设运维管理平台,从技术上实现运维故障主动告警,运维事件自动派单,运维流程全面管控。针对企业已有的it基础架构及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企业it运维体系设计,分步实施并部署适用于企业的it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it资源集中化、统一化、一体化的管理,实现it服务的有效配置以及利用运维工具对应用系统的主动管理,保障企业拥有高效、稳定、可靠、安全的信息化运行环境。itSm作为itiL的具体实现形式体现。管控层:在管控层面主要建立管理计划、执行控制、定期检查、绩效考核等内容,确保it运维管理可控。执行层:在执行层面主要建立主动监控、定期检查、事件处理、供应商协调、报告及分析,确保it运维执行有序。

(2)建设运维服务团队。运维服务层面,打造由卷烟企业信息中心、专业运维厂商、应用开发商组成三级运维管理团队,建立规范的信息运维体系,创建面向客户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化专业服务,整体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中心需要确保运维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并且能够履行决策、协调、指挥、控制、监督、指导等职责。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维服务需要在信息中心的统筹运营管理下,通过建立运维管控层和运维执行层,来实现对所有应用系统服务需求的受理、派工、追踪、反馈和考核。通过建设it运维管理团队,通过设立统一服务台,细化运维专业分工,实现运维与开发的分离,实现运维团队专业化。通过梳理it服务流程,细化it运维规范,建设it服务管理体系,实现运维流程规范化。通过建设it服务管理系统及it集中监控系统,从技术上实现运维管理的可视、可管、可控,实现运维技术自动化。以此,在满足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完善应急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更需要在保障所有业务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体现信息相关投资的价值,保障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及信息应用系统自身的持续发展[7]。

(3)运维管理体系制度建设。运维管理层面上,将建设集运维预防控制体系、运维事中操作控制体系和运维事后恢复控制体系为一体的运维管理制度体系,从组织、流程与规范三方面保障全区运维服务。运维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一套运维安全保障体系制度,该制度是《运维安全体系制度》和《运维管理体系制度》二套体系的整合。其主要目标是确保运维体系在战术层上的正确性。实现运维预防体系中建设的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运维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采用“三个层面,四级文件”的制度制定方式,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itiL、CoBit、等级保护的理念和精髓,对原制度的缺陷进行完善和改进,给出科学的管理建议。

三、结束语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状态检修电力通信设备应用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状态检修是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检修体制,是科学地运维设备资源的发展方向,也是在有限的人、财、物力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设备按需检修,是保证设备状态良好的有效方法。为了适应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部分设备的状态检修标准及评价导则并推广实施,逐步以状态检修取代原有的定期检修模式。但是对于通信设备而言,现今还没有指导性的标准和规范可参照,电力公司结合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实践并探索适合通信专业特点的状态检修之路。

1开展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电网的迅速发展,配套通信网络在高速建设,新设备大量投产,预示着通信专业检修工作量也必将大幅度增加。在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部署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通信信息平台对电力系统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发显著,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对通信设备的运行检修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使通信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获得有效提升。一方面,合理安排检验项目和周期、准确地进行状态评价,可以有效提高通信设备可用系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节省维护费用,缓解专业发展和人员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状态检修数据的储备和分析,可以有效辅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地进行网络规划、设备选型、大修技改等工作,提高资产的利用率,适应国家电网公司精益化管理的要求。

2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

近年来,电力公司紧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标准化建设工作部署,全方位推进状态检修,特别是在二次电路及通信专业管理中,大力加强状态检修标准化工作,在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实施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扎实开展

在省公司状态检修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成立了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的工作组,建立了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常态机制,从管理、技术、资料信息、执行、宣传与培训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通信专业随即成立了由主管副主任挂帅的指导组和由专业骨干组成的专家组。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推进工作。

按照统一部署,各供电公司积极构建公司、车问、班组三级管理体系,分别编写了一级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实施细则,明确人员分工和岗位职责,规范信息收集与评价、检修策略、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流程,为实现全方位状态检修奠定基础。

2.2健全技术体系,为状态检修提供保障

借鉴一次设备状态检修经验,调度通信中心编制了省电力公司二次设备《状态检验规程》和《状态诊断导则》。通信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实施细则、信息收集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重新修订了相关作业指导书,细化危险点控制措施;运行专业对现场巡视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并严格执行,从而使有关技术标准更加贴近实际,作业流程更加安全完善。

2.3加强资料与信息收集,夯实专业管理基础

依据技术标准,建立检修巡检和运行巡视的信息收集机制,编制通信设备巡检的作业指导书范本,细化落实到每个现场、每台设备,明确巡检项目和周期,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认真开展设备状态评价。组织运行检修及调度人员,全面收集近年来的运行巡视、故障检修、检验巡检、缺陷和反错实施等信息,并规范信息收集、评价修订、制定检修策略等工作环节,对二次设备运行状态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

规范专业资料收集整理。依托生产运行标准化建设,按照“5S”标准对所有图纸资料按专业、资料类别分别定置、编号,实现图纸资料的定置管理,并开发资料电子查询系统,方便随时查阅与更新。

2.4逐级落实、逐级细化,形成状态检修执行体系

各供电公司成立二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小组,负责与专家委员会和基层单位进行沟通,并建立状态检修例会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保证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基层班组结合实际,开拓思路,在预试作业指导书中加入了专业巡检和状态评价的有关内容,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5做好培训与宣传,推动状态检修工作进程

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状态检修专家队伍,公司系统通信专业在随后举办的培训班中,融入状态检修培训内容。基层单位、工区(调度所)、班组分别制定计划,重点对相关制度规定及评价技术进行培训,并组织开展了状态检修专项调考,促使通信专业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2.6不断总结和改进,持续提升状态检修工作水平

通过实践积累更多的设备数据资料,丰富设备信息采集和状态诊断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同时,对每个状态检修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应用pDCa循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逐步改进检验项目,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在导则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检验周期,进一步避免应修不修和过度检修。

3通信设备状态检修的关键点

1)转变管理理念,夯实管理基础,是实行状态检修的关键。要从维护好设备转变到使用好资产,在制定检修策略时要根据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对维护成本高、投入产比低的设备应提倡“修不如换”。要将设备管理重点转到科学分析上,实现状态检修常态化。

2)实施状态检修必须高度重视数据积累。要摆脱以往单一数据单一用途的做法,将各类数据汇总、归纳、梳理形成系统,使一项数据在多方面发挥作用,从时间、指标等多纬度、多角度对比联系,更有利于使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状态评价和检修决策。

3)状态检修要采用更加先进的在线检测和辅助诊断技术。设备的在线监测要从告警向预警方向发展,对可表征设备状态的重要工况量进行监测。辅助诊断技术可通过人工智能对设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决策,有效地减少主观随意性。适应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形势,通信技术也应加快发展。

4)贯彻资产全寿命管理理念,更好地发挥通信设备的效益。这需要做好包括设计、设备选型、监造安装调试以及运行维护等各环节的强化管理,需要有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等部门共同努力。

4成效与收获

1)设备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进一步提高。在检修策略方面,对于被评价为“正常状态”的设备,其检验周期在基准周期的基础上延长1a,但不连续使用。对于被评价为“异常状态”或“严重状态”的设备,限期检修或立即检修,并缩短其检验周期。

2)设备状态信息的获取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丰富。如某供电公司在使用红外测温对电源设备及供电回路的诊断中,发现一个整流模块温度偏高,既高于历史记录也高于其他模块的温度,通过进一步检查剖析,发现模块内部虚接长时间发热是其原因,随即对隐患进行处理,避免了电源设备故障。又如省公司中心站网管对重要光链路设置了24h性能监测,从监测的结果发现省公司至石供2.5Gbit/s光传输通道存在误码(省公司的近端误码秒,每天在800s左有),该误码情况在网管上不会出现告警记录,也未影响实际运行的电路,但通过监测发现24h误码秒随时问有所增多,说明光模块性能逐步劣化,省公司中心站侧及时更换光模块,消除故障隐患。

3)数据集中利用、分析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充分利用网管、资源管理、监控、光缆在线监测等手段,集中整合数据,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系统联系性。在时间轴上,根据设备异常和严重状态发生的频次和集中度。很容易判断设备是否进入“损耗故障期”,对设备使用寿命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同时每一类、每一套设备的检修历史跟踪,可以提供准确的维护成本、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为大修技改、网络规划、设备选型等提供决策依据,对资产管理方法和策略的改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设备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检验周期和基于设备状态的检验周期调整方案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将通信设备状态评价合理“介入”设备管理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状态评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设备状态信息库、历史信息库、缺陷管理体系等多种数据储备的建立,为进一步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标准化建设指导下的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管理水平,也提高了设备故障预防、判断和处理能力,进而达到提高通信设备利用率和可靠性的目的。

5结语

电力公司在通信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中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设备故障率、通道故障率均有所降低。但状态检修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它真正发挥效力,还需要一步一步地深入挖掘通信设备状态检修中适用的检验监测方法、细化检修项目和周期内容、使设备的状态评价方式更加科学。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设备状态检修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春梅,牛凤丽.红外线测温仪在配电设备状态检修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09(11):22-23.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钢铁企业;设备点检管理;信息技术

引言

钢铁企业属于资产密集型产业,随着近年来的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使钢铁企业中的装备水平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竞争力。因此,设备点检维护管理在钢铁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国内多数钢铁企业对于设备点检维护管理的手段还停留在人工点检维护、手工记录的水平,手段落后而且因点检维护不到位造成设备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落后的设备管理模式还使企业设备运行状况处于一种不可知不可控状态,也正是这种不可知不可控状态促使国内钢铁企业形成了长期维持一支设备维护与修理队伍的习惯,这不但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设备稳定顺行的问题。

1.系统概述

针对目前钢铁企业的设备管理现状,急需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才能提升设备点检维护管理水平,实现设备运行状态可知可控。众所周知,钢铁企业中的设备种类众多,上至转炉轧机,下至水泵电机,关系到设备运行的技术参数众多,各种参数能否及时得到准确记录和进行及时的趋势分析,是能否准确判别其运行的关键依据。而要将这海量的技术参数准确记录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就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设备维护规程、设备检修规程以点检维护计划的形式下发给各个点检维护人员,从而实现设备工作状态和点检维护参数的如实反馈,把管理要求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从根本上杜绝点检维护人员不到位、作业报表杜撰、任意修改等漏洞。同时为设备的点检维护管理水平上升到科学的量化管理创造了条件。进而实现对点检维护人员的现场工作质量进行定量分析、考评;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并用多种图表描述变化趋势。

2.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浏览器前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B/S三层架构,系统便于部署和维护;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2.2软件系统

本系统由公共模块、在线模块、离线模块及接口模块四个部分组成。公共模块是本系统中用于管理设备基础信息和系统管理的模块。在线模块是用于记录关键连续运行设备运行状态的模块。离线模块主要针对日常点检维护管理,可以实现点检维护报告管理,点检维护绩效管理等功能。接口模块用于实现与生产系统和点检维护设备的数据读取等功能。

2.3系统安全性

本系统采用严格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在处理和传输全过程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中的信息不被非授权访问,按组织结构划分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且各种使用权限所能调用的应用软件模块可按要求自由组合,由系统管理员统一配置。本系统能够人工重新设置或启动系统,而且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或损坏。本系统提供日志管理功能,动态记录对系统的操作。

3.运行效果及效益

本系统投入使用后,各级管理者可以及时看到所需的各种设备的点检维护数据,及设备故障处理情况,使他们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设备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对生产及设备的合理安排。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对企业设备维护规程、设备检修规程的落实,使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得以有效控制,同时使点检维护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小结

企业设备点检维护管理系统是对以往设备管理模式的科学提升,借助信息技术使传统的设备点检维护模式升级到数字点检维护模式,把设备管理制度转化成日常点检维护工作计划和工作标准,实现了设备维护规程和设备检修规程的有效落实。本系统的实施使设备管理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有效降低,为企业实现设备运转状态稳定可控提供了前提保证。

参考文献:

[1]闫兆振.钢铁企业在线设备监测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3(07)

[2]苗永新,马海林,王志荣.钢铁企业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3(05)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力系统;运维模式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特点

1.1能自动采集用电数据信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自动实现对用电数据信息的采集和统计,不仅能有效避免人工采集发生的错误,还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同时采集系统还实现对用电数据信息的自动分析,为电力系统的科学化运行提供基础。

1.2能对输电线路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能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及时进行监控,通过对电量自动统计及线损的分析对配电网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对异常用电情况进行分析和反馈,能及时预防窃电现象的发生,减少电力损失。

1.3能实现对阶梯电价的控制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不仅能实现对电费的有效控制,还能实现对阶梯电价的控制,不仅能实现对客户的约束,也能有效控制电力缴费的困难,同时能在阶梯电价中对用电进行科学、合理的计费,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的常见问题

2.1运维手段单一。用电信息采集运维涉及

众多方面,如企业内网、无线专网、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厂商、安装调试队伍的安装质量及业务信息完整度等,然而目前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设备供应商及安装质量确保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行。

2.2运维资源浪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组成

结构复杂,一旦发生故障,解决故障会存在较大难度,由于涉及众多环节,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到现场m行排查仍难解决,导致运维人员往返工作,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积极性,无形中提升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维成本。

3、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模式创新研究

3.1运维管理新模式

为了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营,规范系统的运行维护,最大限度发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用,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提供用电采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可建立一种“两级监控、两级管理、三级运维”的运维管理新模式。

3.2具体做法

(1)工作人员安排

工作人员的安排可按照三级进行:第一,市级公司。市级电力企业可将监控分析和用电信息采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成立专门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监控分析中心,该部门隶属于公司营销部直接管理,并且有权利对用电信息系统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第二,县级公司。县级公司可参考市级公司的安排,有效整合用电信息系统管理的相关各班组资源,组建客户服务营业二班,该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对电力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进行监控,客户用电检查,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线损分析及考核指导等,根据县级用电采集信息系统的具体状况,从抄表、装接及用电检查人员中抽调责任心强、业务骨干、积极上进的工作人员到该部门从事业务工作。第三,供电所。供电所可参考市级公司和县级公司的做法,组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班,该部门直接受县级客户中心营业二班的直接领导,供电所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班的工作人员可从各个行政村抽调供电所低压客户或公变关口的运维人员。随着智能电网的大范围普及,低压智能电表建设也会得到广泛普及,供电所可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成立专门的用电信息采集监控班,专门对供电所负责的行政村及区域的用电信息采集运维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维护,逐步实现“两级监控、两级管理、三级运维”向“三级监控、三级管理、三级运维”的过渡。

(2)管理流程说明

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新型管理模式共有三级管理,市级公司设立了专门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监控分析中心,主要负责市级公司、县级公司和乡镇供电所电力系统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各个县级公司设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客服中心营业二班,主要负责10kv及其以下的运行维护。乡镇供电所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负责各个行政村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运维。不同级别的营销部奥根据相关文件,结合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际状况,不断修订和完善运维管理办法,明确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具体职责,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闭环模式。不同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①营销部工作职责:统筹安排电力企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各项运维工作,并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指标,制定相关考核基本标准及依据。②采集监控中心工作职责:该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监督、指导电力企业系统的运营及推广工作,并对营销部门制定的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电力系统管辖范围内的电能计量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控,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状况要迅速通知相关单位,及时进行处理,督促相关部门建立闭环管理流程。采集监控中心还要每天通报终端投运率及采集成功率等各项重点考核技术指标,以便能为营销部提供准确的考核依据。③县公司营业二班工作职责:负责对自己辖区所管理范围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设备进行运行和维护管理,不仅要对缺抄表计量进行补采,还要及时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检修,对抄表系统出出现的异常状况和错误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负责电力企业营销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同步工作,核对两个系统数据库的信息,对出现异常状况及数据不统一状况进行处理,并修正错误数据。当管辖区的线损发生异常状况要及时排查处理,修正错误数据,提升采集专业各项工作指标。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管理绩效与控制

为了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新型运维模式的顺利实施和实用化指标的稳步提升,可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异常监测与处理实施细则》,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考核管理办法。

结语

总之,通过对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运维模式进行创新管理,能有效提升各级运维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建设“坚强电网”奠定基础。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8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水产资源和水环境这两个基础支撑条件入手,本着提高渔民收入、保障水产质量安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宗旨,结合目前信息化手段和已经有的软硬件设施,采用oracle数据库,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设计开发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通过水产资源、水环境监测和信息3大部分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对全市水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支撑条件,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能力拓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最终实现纵观全局、科学指导、信息管理、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渔民致富的目标。

1.1系统框架设计

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基于Soa架构,采用业界领先的多层架构设计,架构见图1,实现了业务模块/组件的松藕合。系统总体框架图中,平台通用组件包括支撑层组件与应用层组件,包括地理信息管理、数据集成、数据采集与应用集成各部分,形成信息与服务的充分集成与共享。

1.1.1系统支撑层系统支撑层是建立各业务系统的支撑框架,提供了系统开发的框架,包括用户管理、流程调度、报表引擎、数据交换等系统构件是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了稳定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1.1.2应用层应用层是建立在数据层、支撑层之上的信息管理平台,针对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控所日常工作的需要,主要解决应用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层和支撑层提供的网络、数据和公用基础性软件服务,实现应用子系统间以及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动。

1.1.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统一管理,为信息流、业务流和知识流的一体化集成提供数据基础,为机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需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建设数据库群,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资源浪费。

1.2系统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北京市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由水产资源管理、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信息3大功能组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2.1水产资源管理水产资源管理包括3个模块:种质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

1.2.1.1种质资源管理种质资源管理实现对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4部分的管理,建成北京市水产种质资源库。其中,种质资源模块用于管理本区县、乡镇的种质资源信息,主体用户为市推广站,由市级推广站统一管理,区县、乡镇、原良种场负责信息填报。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3个模块实现繁育管理、亲本养殖管理、投入品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主体用户为原良种场。1)种质资源:包括原良种信息和品系信息,主要完成原良种和品系的名称、个体编号、原产国、原产地、分布、数量、水域环境、形态特征、食性、生活习性、保存信息、数量性状和繁殖性状等信息的记录。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根据时间、地区、品种等进行统计,实现种质资源信息动态显示与分析。统计结果可以显示为柱状图和折线图。统计结果可以excel表格的形式导出(见图3)。2)繁育:繁育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繁育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所在地区、母本名称、母本编号、母本形态特征、母本繁殖特性、父本名称、父本编号、父本形态特征、父本繁殖特性、受精率、繁殖率、后代生长性状、形态特征等的记录管理。该模块可对亲本名称、所在地区对繁育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更直观的展示,实现对原良种繁育信息的科学管理和分析。3)亲本信息:亲本信息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的亲本养殖过程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亲本名称、性别、个体编号、水域环境、食性、日采食量、繁殖特性、生长状况、繁育状态、后代生长性状和后代繁殖性状等信息记录管理与维护。4)投入品信息:投入品信息是对种质资源的原良种和品系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进行管理,包括对养殖场名称、原良种名称、水域环境、饲料种类、饲料名称、饲料生产厂家、用量、鱼药名称、鱼药厂家、用量和养殖设备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和维护,可生成月、季、年供给品记录和报表。

1.2.1.2养殖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产养殖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养殖资源,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各区县当前的养殖资源情况。养殖资源管理包括养殖场资源管理、服务机构管理、技术人员管理3个模块。1)养殖场资源:养殖场资源主要实现对规模场、生产基地、散养户、鱼塘等行业内相关场点的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可以分别以市、县、乡为单位统计,并生成统计报表;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实现对养殖场资源数据的空间展示。同时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如点击地图中一个养殖场可以查看该养殖场的养殖场基本情况信息(见图4)。2)服务机构:服务机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养殖服务机构的记录管理。包括水产站、防疫站、检疫站、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贸易服务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早夜市)及专业协会等各级服务机构的部门名称、机构领导、地理位置、联系方式和业务范围等详细信息。系统可通过电子地图对数据进行直观空间展示,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3)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信息实现对全市水产技术人员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等全方位的管理和调配。主要完成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资质认证、所属单位、职责、业务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维护管理。

1.2.1.3水域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水域资源分布,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查看当前水域资源情况。水域资源管理包括水域资源、水生生物2个模块。1)水域资源:水域资源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域名称、所在地区、水深、水体、水质、水流、底基物质和水面面积的记录管理。同时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直观展示。2)水生生物:水生生物是对全市水生生物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生生物名称、所在地区、所在水域、水质、数量、生长状况、利用开发现状等信息进行管理。

2.2.2水环境监测管理水环境监测实现对北京市水源环境监测信息的记录管理以及分析决策。通过对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统一的上报、汇总和分析,及时掌握全市水质变化情况,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可以对全市水产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实现水产无公害养殖提供数据基础。系统功能包括水环境信息上报、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1)水环境信息上报:各个区县、乡镇数据填报单位,根据指定的报表,填报当前水环境数据。填报数据采用在线实时填报的方式。2)水环境信息管理:水环境信息管理是对各单位上报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3)监测指标统计:监测指标统计是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统计、统计图表等功能。数据统计是对各级单位上报的数据,按照年度,水源地,监测指标等分别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生成相应的统计分析图表,包括柱状图和折线图等(见图5)。4)监测预警:对水环境信息的某些监测指标进行预警。当某一水域的环境监测指标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进行预警。

1.2.3信息信息是指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以及休闲垂钓信息的网络系统。信息首页导航栏为首页、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休闲垂钓。1)信息页面:信息页面包括养殖场资源信息公告、水域资源信息公告、水生生物信息公告、水环境信息公告、休闲垂钓等内容(见图6)。2)水资源信息:展示养殖场资源、水域资源信息。3)水环境信息:展示全市水环境信息。4)休闲垂钓:以网站作为宣传手段,将北京地区休闲垂钓的相关攻略展现出来,包括地点、最佳时间、交通、特色、美食、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垂钓爱好者和广大市民了解。

2系统实现

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选用JaVa为基础开发平台,辅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建成集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于一体的水产业务系统,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oracle数据库是目前数据库业界应用最为广泛、安全性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数据库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oracle技术在支持Java技术、Soa架构、面向对象等技术方面表现非常优秀和卓越,可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该系统实现采用的核心技术有:1)Soa架构模式:系统的设计采用基于Soa架构,以满足随需而变的数据采集和综合管理的建设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扩展性,保护业主投资。系统的建设基于标准规范,建立面向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农业信息数据规范,为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应用示范及集成共享建立了数据基础,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应用与开发紧密结合的建设模式。2)异构数据处理:集成运用了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以及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即时汇总和综合分析,保障了信息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可用性。3)多技术辅助决策: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集成空间分析处理、快速的信息采集以及准确的空间定位等功能对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及统计数据的有效管理与综合展示,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3结论与讨论

水产资源与水环境不仅是水产发展的基础,也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本文针对北京市水产业发展现状,从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入手,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宗旨,建成一个集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于一体的水产业务系统,该系统将要在北京市16个区县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一方面将为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及时全面的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信息,为北京市水产资源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措施,加强政府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将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信息化水产信息服务,满足广大市民对休闲垂钓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北京市休闲渔业的发展,为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9

农村信用社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信贷管理加以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纵观现状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发现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体现在诸多方面。针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潜在问题,通过构建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对信贷权限管理加以强化;落实审贷分离决策;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等有效策略来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问题;策略

信贷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整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加强其信贷管理,控制风险的发生,有助于推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但结合实际,却发现现状下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信贷业务操作及各项政策制度落实方面。[1]为了使农村信用社会信贷管理得到有效强化,现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意义重大。

一、农村信用社相关内容概述

(一)农村信用社定义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属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之一。当中,存款为负债,而贷款则为主要的资产,此外其中间业务则为转账结算的办理。农村信用社以直接的方式参与进了存款货币创造价值的过程当中。农村信用社最为突出的是“合作”,经合作机构将个人资金筹集,实现互帮互助,并最终使其存贷业务以及贷款业务活动得到有效开展。[2]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和农村、农民经济密不可分。因农业生产是分季节性的,所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便有所差异,基于此状况,贷款的数量、规模均会受到影响,因此农民往往很难获得贷款方面的支持。但从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经济生活考虑,又不得不为农民解决资金上的问题,为此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及发展便对农民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上而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农民经济发展有着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联系性。

(二)农村信用社特点

第一,由农户及农村其他个人集资组合而成,作为一种合作式的金融组织,主要遵循“互帮互助”的原则。当中的业务经营,则是通过民主选举,进而让社员所指派的人员进行经营及管理,并且需要对社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社员代表大会是农村信用社的最高权利机构。第二,基于农村信用社中,其主要资源来源于:其一,合作社成员所缴纳的股金;其二,合作社成员存留下来的公积金;其三,合作社成员所吸收到的存款。以贷款的方式,使合作社成员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解决。[3]早些时期,所发放的贷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短期生产模式下的生活贷款,另一类则是消费贷款。此后,在我国经济逐渐复苏的状态下,使放款渠道被扩大,从而使农村信用社贷款与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并无差别。第三,因在农村信用社中,合作社成员为主要对象,所有其业务手续具备灵活、简单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农村信用社需以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以及金融政策为依据,进而对农村基金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及组织,对农村相关农业经济生产给予充分支持,例如:对于社员家庭经济以及合作经济等,便给予充分的支持,而对于高利贷等不良行为则严厉打击。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管理制度不具完善性

基于规范视角下,目前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具完善性问题较为突出。没有及时构建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内部管理约束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强化,同时难以与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相适应。此外,在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的情况下,也容易引发违法、违规、违纪事件,从而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

(二)信贷业务在操作方面缺乏规范

就现状而言,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存在诸多类型,但在操作规范方面,则体现为缺乏统一性,且在合同文本管理方面,显得较为混乱。基于信贷业务实行过程中,存在合同文本应用错误以及相关信息填写不正确的情况,此外,在相关办理手续方面也不够完整。[4]从整体上来讲,就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在操作方面缺乏规范。显然,这对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存在明显的不良贷款状况

对于不良贷款来说,在各大商业银行均有发生,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主要体现为在存量清收方面工作难度加大,与此同时又潜在全新的不良贷款状况。[5]此外,因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信贷管理呈现粗放的模式,使得信贷规模在扩张方面存在盲目性,在大额贷款逐渐变多的条件下,便使得不良贷款状况逐渐加剧。显然,现状下存在的不良贷款现象将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良性发展。

(四)政策制度贯彻及执行力度不足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为了农村信用社更好的发展,会颁布一些有利政策,但政策颁布之后,在贯彻及执行方面却显得明显不足,主要体现为:其一,审贷机构在运转方面不具规范性。主要体现为部分审贷小组没有对相应的责任全面履行,从而使得审贷机构职能作用大大弱化。[5]其二,权限管理在落实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存在越权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审查方面不够严格,进而出现一个客户有多头贷款的行为,并且还存在交叉贷款行为。此外,在权限管理未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还使得大额贷款的控制难度加大。其三,存在各个部门之间责任不够明确的情况,对于一些贷款负面状况相互推卸责任。显然,在责任不明的情况下,便会加大相关政策制度的贯彻及执行。[6]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

针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便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一方面,需对信贷基本制度架构加以明确,同时对有关信贷工作的基本内容加以明确,进一步对信贷的经营准则、管理标准、操作以及风险监管,均制定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的制约及引导向,使信贷管理朝良性方向发展。[7]另一方面,针对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制定合理、科学的制度。在制定该项制度过程中,需确保其完整性、规范性以及实用性。明确每一种信贷业务,并在开展信贷业务前,对每一种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加以掌控,从而使信贷业务的开展体现出标准、规范等特点,进一步确保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制定及实施的科学性。此外,针对贷后管理需制定相应的制度,该项制度当中需对贷后各部门的职责加以明确,让贷后管理朝程序化、规范化及制度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使贷后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降低。

(二)强化信贷权限管理

就现状而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权限管理在授权方面分为三级,即市级、县级以及区级。对于其中的市级及县级联社来说,需基于区联社授权的范围以内,其授权既需要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发展,有需要对其资金计划加以考虑,进而使信贷风险的发生得到有效降低。结合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现状,要想对信贷全新管理加以强化,便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决策程序制约加以强化。对于各项信贷业务,相关信贷工作人员需负责到底,并做好相关调查、审查等工作。[8]另一方面,针对超权限信贷业务,经营主体需以部门相互制约为准则,进而做好贷前的调查工作,通过审贷小组机构审议之后,明确是否可以获得批准。此外,对于超出联社权限范围的信贷业务,需在通过审查之后,根据相关程序向及时地报告上级,以此确保超权限信贷业务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落实审贷分离决策

为了使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得到有效转化,落实审贷分离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在落实审贷分离决策的基础上,能够使信贷经营管理得到有效强化,同时使信贷制度及管理制度实现创新。[9]在明确落实审贷分离决策的情况下,需要对审查、审议及审批之间的联系性梳理清楚,对各方责任加以明确,确保信贷业务开展的顺利。对于处于经营社权限范围内的信贷业务来说,需充分落实岗位分离决策,其中信贷工作人员主要对调查岗责任加以承担,而主任则对审查岗以及审批岗责任加以承担。此外,在落实审贷分离决策后,还需要对调查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性质加以明确,主要体现为调查工作能够人员需确保调查业务的真实性以及全面性,并对此负责。从整体层面而言,在落实审贷分离的情况下,会使决策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基于规范管理角度而言,审贷分离的落实,能够使信贷业务的管理得到有效强化,从而在整体上使信贷业务的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落实审贷分离具备可行性及科学性。

(四)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

在农村信用社中,其信贷管理工作离不开信贷工作人员,因此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便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首先需要对信贷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在实施岗位业务培训的基础上,使工作人员能够了解信贷业务情况、涉及的制度以及政策等,从而使信贷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需要对信贷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可以通过内部开展座谈会以及交流经验等活动,使信贷工作人员认清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现状,从而从自身做起,明确自身责任,进而全身心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10]此外,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引进,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使信贷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作者:荣健智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柳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李向.郝建飞.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统计,2012(1):56-58.

[2]龙曜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2(6):141-146.

[3]黄玉娟.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问题及措施[J].商,2011(5):133.

[4]秦强妮.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研究[J].中国外资,2011(6):47+49.

[5]李幼娟.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3):93.

[7]刘春龙.试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4):22.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篇10

针对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过程的数字化管理问题,分析了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航空发动机维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架构,研究了系统中多Bom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与其他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给出了技术状态管理、物料条码管理、数字化军检等关键功能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数字化管理系统;Bom

作为飞机的关键部件,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象征之一。在服役过程中,航空发动机需经历多次维修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活动是保证发动机服役质量的关键过程,事关整个飞行器的飞行安全[1-4]。航空发动机维修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且蕴藏着惊人经济效益的领域。2004年以来,全球航空维修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航空制造价值,而发动机维修占整个航空维修市场35%以上。未来10年,航空发动机维修市场的年增长率保持在4.5%~4.7%。在这种情况下,各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商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改变只通过销售产品或零备件获利的模式,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提高市场份额[5-8]。航空发动机的维修业务过程涉及维修工艺设计、工装设计、维修过程管理、质量状态控制、单台份技术状态控制、履历数据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上万个零件,其业务流程非常复杂,技术状态管理难度大,精度和质量要求严格,对工艺管理和生产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8]。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发动机维修质量和效率、降低维修过程出错率、缩短维修周期就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目前,维修业务管理仍采用较为落后的人工管理、纸质履历模式[9-10]。因此,为提高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管理水平,本文设计和开发了面向航空发动机维修阶段的业务流程控制、技术状态管理、质量管理、信息集成等需求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数字化管理系统(aeroengineRepairDigitalmanagementSystem,aRDmS),从而形成航空发动机维修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并通过在维修企业的应用验证了其可行性。

1问题分析

航空发动机维修数字化管理系统需与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pDm(productDatemanagement)、tDm(telemetricDatemonitor)等信息系统及中央仓库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交互、共享和重用。通过对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流程的分析,当前的人工管理、纸质履历的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7个方面:(1)技术状态管理复杂。在整个航空发动机的维护和维修过程中,需要掌握发动机物料信息,装配过程中进行了哪些贯改?在完成服役期间进行了哪些换件?而这些信息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同时信息分散在各处,不易进行控制和管理。(2)物料的齐套性(包括eRp中的缺件信息、维修现场的转工信息等)不易检查,加大了计划排产的难度。(3)航空发动机的维修过程中经常发生串换件,目前的管理模式对串换件信息的追溯比较困难。(4)寿命件的跟踪和管理难度较大,回厂返修发动机的寿命件信息的管理不够智能化,实现寿命件的换件提醒比较困难。(5)发动机的排故和大修工作生产节点众多,生产过程较长,涵盖了接收、分解、清洗、故检、修理、配套、装配、试车、油封等各个环节,加大了管理的难度。(6)维修现场的过程与质量数据繁杂且分散度高,目前的现场监控方式不够严密,且现场数据采集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不够高,这些都给发动机的维修效率和质量带来了隐患。(7)航空发动机维修的特点要求对其装配过程必须采取高效的监控手段,进行严格的过程与质量控制和管理,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2系统结构

2.1整体架构

按照稳定性、易用性、开放性、模块独立、通用性、信息隐藏和局部化等设计原则要求。系统以待修发动机为输入,以修理完成的合格发动机及其技术状态数据为输出。系统的核心业务由维修管理子系统、修理管理子系统、装配管理子系统和技术状态控制子系统构成。其中,维修管理子系统涉及发动机接收、修理技术通知编写、发动机清洗、故检、集件、配料等业务;修理管理子系统涉及零件修理的工艺编制、计划调度等业务;装配管理子系统涉及发动机部装、总装、试车等业务;技术状态控制子系统实现发动机修理的物料状态、工艺状态、质量状态、贯改状态和归零状态的控制,形成数字化的发动机修理履历。维修管理子系统、修理管理子系统和装配管理子系统通过计划管理、过程控制和数字化军检紧密联系,形成以发动机修理全过程管理和技术状态控制为核心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此外,系统支撑模块主要实现流程引擎、安全保障控制、条码支持和文件存储等功能;运行维护子系统完成机型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系统集成模块实现与eRp、pDm、tDm、中央仓库等系统的数据交换。系统的所有功能通过统一的航修中心管理门户支持各类人员的业务需求。

2.2多Bom间演变关系

航空发动机维修数字化管理系统中Bom(Billofmaterial)的演变关系如图2所示。系统以一台待修的发动机作为输入,经分解、清洗、故检后形成原始的发动机Bom。故检后,各零部件根据故检结论的不同,分别执行使用、报废、修理、外协、换件等子流程,并以入库作为各子流程的结束。集件、配料时,分别以各部件为单位进行齐套性检查。经过总装,修理后形成的发动机Bom与原始Bom在技术状态上有显著不同。试车合格后,形成合格的发动机,否则再次进行故检,开始又一个装试循环。在发动机分解、清洗、故检、修理和装配过程中,均按照pBom统一管理的工艺信息执行相应操作,产生的各种质量表单和记录则以QBom的形式统一管理。

2.3与其他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关系

本系统的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的基础数据,如mBom、pBom、QBom、tBom等,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生成,由系统的实施工具进行维护;另一类数据为业务过程数据,在发动机的维修和排故过程中产生,主要包括发动机的履历信息、生产任务信息、技术状态信息等。其中,系统基础数据中的mBom信息应该由eRp系统获取,而用于指导生产的工艺信息以及零件的三维模型、二维工程图等数据应该从pDm中获取。在生产过程中,系统需要与eRp系统通信获取配料信息、生产计划以及返厂发动机在外场的服役情况,同时从pDm系统中间接地获取当前生产所需要执行的工艺信息等内容,从tDm系统中获取试车数据,与立体仓库交换电子订单数据,并从立体仓库中获取库存信息,如图3所示。

3关键功能设计

3.1技术状态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是指应用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产品技术状态进行标识、控制、审核和纪实的活动。具体到本系统对于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状态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化系统对于在发动机维修或者装配过程中用了什么东西,做了什么操作,产生了什么数据进行记录、控制和审核。具体而言,在航修信息化系统中所记录的内容应包含以下信息:发动机物料信息、贯改执行情况、技术文件及所使用工艺、质量表单(包括检验表、故检表、转工单)、超差、技术通知、故检归零。(1)物料信息管理。接收工艺员在接收发动机时填写发动机的基本信息。分解员在分解阶段填写部件的信息。故检员在故检时需要确认零件状态在生成条码的同时将零件信息录入,零件的状态包括用、抛修、报废、修、办单。用、抛修的零件入库;修的零件两种处理途径:一种办理转工单至机加线修理;一种是办理转工单至外厂修理;报废的零件需要通过eRp等流程申请新件。集件员在收集零件时填写报废件的替换件信息,成附件信息及消耗件(必换件、易损件)信息。在集件期间,当转工件、报废件不能及时到位时会进行换件。在此期间,将成附件、报废件、消耗件等信息录入,形成完整的物料Bom。(2)贯改执行管理。贯改信息作为整个大修过程中最为关注的技术状态信息之一,系统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其进行管理。•机型贯改信息的生成。系统将建立机型贯改信息库,由实施人员在进行机型实施的过程中,录入所有该机型中需要执行的贯改。包括贯改编号、名称、贯改文件、备注信息、贯改对应的物料编号及备注等。•发动机贯改信息的生成。工艺员接收发动机后,填写接收文档,同时将该发动机对应机型所可能执行的所有贯改信息展示出来,由工艺员根据外场履历本依次去掉所有已经执行过的贯改信息,由此确定所有需要在大修发动机上执行的贯改。•贯改的执行。当操作员执行一项贯改时,操作员调出贯改确认界面,选择所执行的贯改信息,并打卡确认(对于需要检验员确认的贯改,将加入检验员打卡操作),系统将自动记录贯改的执行者、执行时间、检验者。•贯改的检查。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贯改检查窗口,用于展示所有的已执行和未执行的贯改,由管理人员随时查阅。(3)质量表单管理。系统随着整个维修发动机各个生产任务的逐步展开,记录了发动机的各项质量表单,并对于有需要的重要表单进行结构化存储。

3.2条码管理

条码技术(Barcodetechnology)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而设计的,是一种实现快速、准确而可靠的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在aRDmS中,物料信息的管理是整个系统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管理物料的流向、统计物料的集件信息、实现快捷的物料清点、减少系统用户的数据输入量,我们将条码系统引入到整个系统内。整个条码在系统中的管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条码的编码、条码的生成、条码信息的管理等,为此我们设计了相应的物料条码应用方案,对其约定如下:•一个条码只对应一类物料,对于相关重件进行单件管理;对于小件可一次管理多件。•使用物料号作为系统中物料所对应的唯一标识。•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应支持根据条码在系统中查询出条码所对应物料的物料名称、物料图号、批次号或单件号、所属发动机、所属部件。条码上显示的内容包括物料的名称、物料图号、批次号或单件号、所属发动机、所属部件等信息。系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条码的生成操作:•故检完成后,标注为“用”、“抛修”、“转工”的物料直接进行条码的生成。•故检过程中,标注为“废”的物料在用于替换废件的新件入库时进行条码的生成操作。•仓库批量采购的新件,在进入车间入库时,进行条码的生成操作。•对于转工完成,需要入库的物料,如果条码在转工过程中已经损毁,则在入库时补打条码。

3.3数字化军检

数字化军检的主要内容包括:成品检验验收、固定项目提交、技术文件控制、质量问题处理与跟踪等。数字化军检通过对修理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控制,实现了对发动机修理全过程的数字化质量监督。首先,由总装检验员向军代表提交成品检验。系统暂停,等待军代表处理。军代表进行电子履历本的审查,并检查发动机的外观质量,当这两项都合格以后,通过总装军检;否则,军代表将处理意见反馈给总装检验员,等待总装检验员再次处理。军代表在系统中完成总装军检任务的步骤如下:(1)进入首页后,看“我的任务”中是否有“为发动机审查检验试车”项,若有,则点击进入“检验试车审批”。(2)审查装配履历本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查看换件信息。(3)审批试车通知单。(4)当前述工作完成以后,军代表在“检验试车审批”页面中选择“同意”,就可以完成对检验试车的审批,同时系统自动在军检首页中生成一项新的任务“为发动机判断是否满足质量要求”。(5)军代表在现场完成对发动机实物质量的检查。(6)实物质量合格以后,军代表进入系统,选择“为发动机判断是否满足质量要求”的任务,对发动机质量给予确认。这一步工作完成以后,整机在装配车间的任务才全部完成,发动机可以进入下一步试车工序。

4应用示例

针对维修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发出了aDemS。该系统是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业务流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作流、结构化表单等技术,实现对维修业务的过程管理控制和电子履历的生成,已在某航空发动机维修企业进行了应用。

5结束语

航空发动机的维护维修工作是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发动机维修质量和效率、降低维修过程出错率、缩短维修周期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满足未来发动机维护工作的需求,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形成发动机排故、维修、大修流程管理和数据集成的数字化新模式,能够为航空发动机高效优质维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武三栓常智勇李联辉单位: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方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永全,任和,郭建英,等.多种故障/维修分布的客运飞机组成单元可用性评定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4,50(16):54-61.

[2]李联辉,莫蓉,常智勇,等.面向全寿命周期技术状态管理的航空发动机amRo支持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12):3087-3098.

[3]苏春,周小荃.基于半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风力机状态维修优化[J].机械工程学报,2012,48(2):44-49.

[4]孙惠斌,常智勇.航空发动机装配技术状态数据模型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9(16):74-78.

[6]王建民,任艮全,张力,等.mRo支持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16(10):2018-2025.

[7]李联辉,莫蓉,常智勇,等.基于平衡权重和改进topSiS的航空发动机装配任务优先度评价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21(5):1193-1201.

[8]谢庆华,卢涌,梁剑,等.基于状态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成本组合预测[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4):39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