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风险防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4:42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1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2

关键词:超网络;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理论研究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互耦合的结果,它为传统金融业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思维和理念,也为互联网产业开拓了新型的业务领域和对象。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或电商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介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两端之间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2015年市场整体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市场规模就达到9.22亿元。然而,伴随机构和产品的数量持续增长、金融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缺失,造成我国互联网金融事件频发,以众筹行业为例,截至2016年,全国各类型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总计427家,全年倒闭、转型及其他(跑路、提现困难以及众筹板块下架等)平台数量达293家,给消费者、企业、社会带来难以估计得损失。

由于互联网金融事件具有互联网快速传播、金融行业保密隐私的特征,导致我国在应对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的防控中捉襟见肘,尤其存在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影响程度和范围评估不准、关键人物识别模糊等情况,导致金融运营机构、监管机构应对危机能力有限。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与普通舆情事件差异的基础上,从超网络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舆情进行风险识别与管控研究,分别构建了不同级别人物的识别模型、舆论演变模型,以及互联网金融舆情引导策略矩阵,最终从控制、引导、干预三个方面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定义与特征

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针对互联网金融舆情方面,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舆情是指享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对所发生的互联网金融事件信息进行传播与互动的过程。根据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发生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金融形势舆情和金融事件舆情。其中,前者是指升息、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如果媒体等传播主体没有正面引导,那么容易引发舆情波动以及相应的资本市场变化。后者是指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与经营有关的资金链断裂、资金挤兑、金融产品亏损等突发事件,该类事件容易产生大幅度的社会舆论,对相关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指互联网金融事件舆情。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今时代,舆情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正在弱化,传播方式呈现出快速共享、全面透明、多向传播的特征,与普通舆情相比,互联网金融舆情尤其体现为错综复杂性和难以控制性。

(一)影响区域广

不同特征的舆情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各不相同,并且具有行业性、区域性等特征,如某个公共政策引发的舆情事件具有区域性特征,某一产品的质量引发的舆情事件具有行业性特征,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可能会达到全国,涉事对象能够涵盖社会不同阶层,因此影响范围更大。从爆发过程来讲,普通舆情事件以爆发点是唯一的,呈现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一旦爆发,将会在多地区产生“核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在短期内呈现燎原之势。例如,爆发于2015年的“e租宝”事件,涉及金额约745亿元,涉及人数达到了90.95万人,涉事主体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

(二)处理难度大

基于互网金融具有的普惠特征,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造成在不同区域会出现影响程度与范围出现高与低之分。从处理方式来看,各区域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联合协同处理。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同质性,一旦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很容易波及上下游对象,并且对同类单位和产品造成巨大影响。从处理对象上看,普通舆情事件呈现“线”形特征,关键人物或节点有可能产生在事件爆发的起点,其关键人物或节点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确定位,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呈现“面”形特征,容易出现多点爆发的态势,其关键人物或节点的出现时间和节点难进行清晰识别,其识别与防控难度巨大。

(三)涉事主体多

舆情主体包括与舆情事件有关联的人或组织。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普通舆情的参与主体包括制造者、参与者、管理者和旁观者;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涉事主体一方是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另一方是购买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庞大群体。此外,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由于涉及到违法、犯罪等行为,政府、行业监管主体往往会介入。因此,任何一个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都会涉及多方主体,每一方的角色、人物均不相同,具有错综复杂性的系统性特征。正因为如此,从根源上讲,处理普通舆情事件的目标是平息舆情,但处理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目标是解决舆情。

(四)持续周期长

舆情本身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舆情的持续周期存在差异性,普通舆情事件的生命周期大多呈现“正态曲线”分布(见图1-a),从事件的突然爆发到最终消亡是一个正态分布的趋势,其持续周期一般在3个月以内;互联网金融舆情则呈现“梯形分布”特征(见图1-b),此类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关注度会持续攀升,并在一定时间段之后,达到一个长期的平稳状态,该阶段会随着事件调查等工作持续很长时间,其长短由解决方案的推出时间决定,最后随着事件解决,关注度会逐渐回落。

通常来讲,普通舆情事件的持续周期大约是三个月左右时间,并会伴随新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消亡,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持续周期可能会达到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并且会随着新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发生,推动原有事件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例如,在2015年发生的“快鹿事件”,从事件爆发到最终立案调查,持续周期达到了6个月。

互联网金融舆情特征的特殊性,导致对其进行风险识别与防控必然不能采取与普通舆情一样的应对措施,而是应该基于传播网络建立从识别到判断、从控制到干预的防控系统。

三、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研究现状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的识别与防控方面的研究始于2010年以后,张世晓(2012)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其中,定性分析主要是对金融舆情主题分类整理和对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定量分析主要包括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基础数据统计和对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进行指标设定。计量方法是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张金凤、王恒山(2013)从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提出对不良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的管理方法,认为金融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检测部门、网络媒体编辑室,以及通过处理好跟传统媒体的关系获得传统媒体的支持等。谭云明、饶潇(2015)认为网络金融舆情共有“金融市场突发事件、业务表现失败事件、服务缺失与行为失当、制度性弊端”四类,并认为网络金融舆情的处理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定量分析、危C预警三个部分,继而提出强化危机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熟悉舆情形成与传播规律等措施。庞引明等(2016)分别从时间节点、时间序列的角度研究了风控模型,指出可以通过大数据集进行试算,并在试算中调整各种参数,就可以训练出适合具体环境和分析目标的大数据风控模型。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范畴可以看出,现有成果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形成机制、处置流程、防范措施方面,部分学者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实现了情绪识别、影响因素识别等局部防控,但是在传播网络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本文从超网络的角度,试图揭示舆情事件中各类数据的深层次关系,主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理清互联网金融舆情在线上和线下网络中的传播机制与扩散路径,二是构建互联网金融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类别舆情人物的识别方法,三是建立“控制、引导、干预”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总之,本文通过对舆情事件主体、传播态势的准确识别方法,以及处理舆情事件过程与控制体系,为政府、企业等责任主体及时应对舆情事件有实质指导意义。

四、互联网金融舆情超网络的构建

nagurney和Dong(2002)最早提出了超网络(Supernetwork)的概念,指出高于并超出现有网络结构可称之为超网络,Bohannon(2009)认为传统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主要关注事件主体中“人”的信息,但是对于环境、时间、区域等事件的动态属性研究较少。我国相关学者对超网络与金融的关系研究较早,王志平和王众托(2008)构建了金融超网络模型,认为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表示实际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连接节点的边则用来表示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李倩倩、刘怡君(2012)将舆论模型的研究从复杂网络进一步扩展到超网络空间中。

相比普通舆情事件的传播机制,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往往是在线上爆发,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网络层面进行同步传播。此外,互联网金融舆情除了受个体影响(心理、观点、行为)外,还受外界环境(政府、法律、媒体等)的影响,将这些因素分别建模为相关子集网络,再聚集成为超网络,对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图2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舆情网络是一个典型的超网络,对网络节点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的度量,可以研判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引导预期走势的基础。对节点间的度量主要是进行距离度量和连接能力度量,其中距离度量可通过最短路径距离、平均路径长度进行衡量;连接能力度量可通过优先连接进行度量。

(一)节点间最短路径距离

最短路径旨在寻找网络中两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常用的为Floyd算法,其原理为。

如果一个矩阵D=[dij],其中dij表示i与j的距离,dij>0。若i与j之间不存在连接路径,则dij为无穷大;i与j的最短距离分为是否经过i与j间的k两种情况,可以令k=1,2,3,…,n(n为节点数),检验dij与(dik+dkj)的值,在此,(dik+dkj)分别是已知的i到k、k到j的最短距离,因此,(dik+dkj)就是i到j的最短距离。所以,若有dij>dik+dkj,表示从i到k,再到j的距离要比原来的从i到j的距离短,自然把i到j的dij重写成(dik+dkj)。每当一个k搜索完,dij就是目前i到j的最短距离。将此过程不断重复,当查完所有的k时,dij就是i到j的最短距离。

(二)平均路径长度

平均路径长度(apL)是指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的平均最短距离,与之相对的最大距离称为网络的直径,二者共同衡量网络的传输性能与效率。平均路径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apL=■■dij

式中dij为节点i和j之间的最短距离。

(三)优先连接

优先连接是指新增加的关注者的观点、心理总是受到权威机构、人物等具有较高连接特征人群的影响,新出现的节点更倾向于与较高连接度的节点相连接。一个新的节点与一个原有节点相连接的概率Πi与节点vi的度ki和适应度ηi之间的关系满足如下关系。

Πi=■

从式中可以看出,优先连接概率不仅与节点的度成正比,还与节点的度与适应度的乘积成正比。通常情况下,越老的节点具有越高的度,但如果一个新的节点具有较高的适应度,在随后的网络演化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更多甚至比老节点更多的边。

通过以上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各节点之间的紧密、亲疏程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如表1所示。

五、基于超网络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人物的有效识别

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全国区域性特征,因此要对舆论加以引导和控制,必须要识别出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人物类别。根据相关人物在舆情网络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领袖人物、连接人物、扩散人物、一般人物”四类,其中前三类可称之为“关键人物”,不同的人物类型在线下和线上网络舆情传播中起到领导、联系等不同的作用。

(一)领袖人物

领袖人物对舆情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互联网金融舆情分析中,领袖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互联网传播中起到意见领导作用的具体人物;另一类是对解决互联网金融舆情起到领导作用的虚拟人物,包括监管机构等权威主体。

对具体领袖人物的识别分为两类,一类是线下领袖人物识别,可以根据线下活动的角色进行确定;另一类是对线上领袖人物的识别,可以通过节点超度、超边重叠度、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距离等进行识别。其中,集聚系数应用较广,可以用来衡量网络中各节点的群聚情况。

设网络中节点i通过ki个节点相连,如果这ki个点完全相连的话,将有■条边,而节点i与这ki个节点间的连接边数仅为ei,则节点i的集聚系数Ci为:

Ci=■

(二)U散人物

扩散人物在网络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分为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负面人物大多为造谣者和传谣者,正面人物大多为辟谣者。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线上和线下的扩散人物可能并不一致,线下的正面扩散人物可以是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线上的正面人物可以是国家权威的社会媒体;线下的负面人物可能是竞争对手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线上的负面人物可能是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损失较大的投资者等。

线下的扩散人物较容易识别,对于线上扩散人物,可以利用K-shell值可识别出网络中的扩散人物,并通过计算这些扩散人物之间的距离,防止负面人物舆论的扩大,以及实现正面人物扩散积极信息的范围达到最大化。K-shell其基本思想如下。

假设边缘节点的K-shell值为1,然后往内一层层进入网络的核心,先去除网络中度值等于1的所有节点以及连边。若剩下的节点里面,仍有度值等于1的节点,则重复上述操作,即去除这些节点和连边,直至所有节点的度值都大于1,把这些去除的节点的K-shell值记为1,也就是说这些节点均处于kls值为1的层。然后依次去除度值小于或等于k的节点及连边(k为整数,k≥2),直到所有的节点都有对应的ks值为止。

(三)连接人物

连接人物是指在网络结构中起到连接作用的人物,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连接的对象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社交媒体、政府部门、行业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多个主体,因此在互联网舆情关系体系内众多的人物中识别连接人物较难。

对连接人物的识别通常由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介数指标(Betweenness)刻画节点对网络结构的连接作用及该节点对其他节点对之间信息的控制能力;二是利用BR(Bridging)方法识别网络中重要连接人物。

例如在图4中,节点m和节点o之间的联系,依赖于连接节点m和节点o路径上的其他节点i、q和p,因此,计算一个节点的与其他节点的关联性可以通过计算经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的数量获得,这个数量就是点的介数。令b为介数,则节点i的介数为

综上,领袖节点是舆情网络中影响力最大的节点,即连接度最大的节点;扩散节点是K-shell值最大的节点,该节点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介数或BR描绘的则是节点本身对网络结构所具有的全局影响。通过对线上、线下“领袖人物”、“扩散人物”、“连接人物”的识别,可以制定线上、线下不同的引导、干预策略。

六、基于超网络的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方法

(一)控制

互联网金融舆情与普通舆情相比,就是在互联网金融舆情的超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关键人物、领袖人物,并且这些人物在超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各异,因此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很大。目前,在舆情控制理论方面,主要有蜂拥控制(FlockingControl)、牵制控制(pinningControl)两类。其中,蜂拥控制源自仿生学,采用最多的经典模型是Reynolds(1987)模型,该模型按照大自然中鸟群群体蜂拥飞行的特点,通过观察每个鸟的现有邻居来决定其飞行方向。以此模型为基础,HanJ、Lim、GuoL(2006)构建了Boids模型,该模型以Reynolds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间谍鸟”来控制群体行为。蜂拥控制能够通过在系统结构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特定群体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牵引控制是指通过对舆情网络中的部分节点施加一定的影响进而使整个的网络朝着预期的方向改变。对节点的施加影响可以是随机施加,也可以按照相关的目的特定施加。Lu和wang(2008)基于谷歌对网页重要性进行排序的pageRank算法,提出了计算某一节点是否重要的ControlRank算法,即通过ControlRank值来评定哪些节点是最需要进行控制。节点的ControlRank值(CRi)如下。

综上,互联网金融舆情属于典型的超网络,因此,采用特定牵制的方式进行舆情控制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利用ControlRank算法能蛲诰虺龆冉洗蟮慕诘憬行控制,进而实现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引导

1.引导对象的识别

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传播网络中,共有三类人物,分别是活跃人物、焦点人物和领袖人物。活跃人物活动范围广、活动频率高,其传播的舆情内容能够加速整个舆情事件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因此,在舆情爆发的开始阶段要尽可能地降低其传播负面信息的概率,而在舆情的平稳阶段要最大程度地引导其传播正面消息的数量和范围。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活跃人物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线上的活跃人物可通过发帖数量、评论数量等进行衡量,线下活跃人物可通过具体的行为数量加以评判。线上活跃人物的可通过节点超度识别,节点超度越大,表明其活跃程度越高,其表率和示范能力越强。

焦点人物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特征的人物,在线上传播中作用明显。焦点人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是负面焦点人物,往往是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肇事者,主要为线下人物;二是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传播焦点人物,主要为线上人物。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前者会成为众矢之的,往往会变为沉默人物;后者拥有较大规模的粉丝数量,其言论容易得到较大数量的评论和转发,其看待舆情问题的观点较为精确,而且其观点具有长期稳定、持续的特征。在焦点人物的识别上,负面焦点人物较容易识别。传播焦点人物可通过超边重叠度(HyperedgeDensity,Dh)进行识别,其数值越高,焦点人物的程度越高。

领袖人物是整个舆情事件的引领者,其支持率较高,在整个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领袖人物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舆情事件本身的事件领袖人物;二是处理舆情事件的权威领袖人物。后者往往是权威机构部门的发言人,对整个舆情事件起导向作用;前者是一般是舆情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是舆情受害者的代表。事件领袖人物和权威领袖人物构成直接的对话关系,二者的关系决定该舆情事件解决的好与坏、快与慢。

2.引导策略的选定

互联网金融舆情网络是一个超网络,每一类人物都存在线上人物和线下人物,由于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因此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时,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干预

1.干预的舆情主体

在当今各种社交媒体的作用下,舆论的传播除了受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媒体、政府等其他媒介的影响。李倩倩、刘怡君(2012)建立了社会舆论超网络模型,从环境网络、社交网络、心理网络、观点网络共同构建舆情的传播与驱动机制。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按照互联网金融事件的主体划分,可分为肇事者、涉事者、旁观者三类,不同主体的心理、观点、行为共同构建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舆论模型。

其中,肇事者是指爆发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经营机构,互联网金融舆情爆发以后,出于保全自己、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观点,责任较大的肇事者往往采取隐匿藏身、秘密跑路的行为,部分责任较轻者会采取投案自首等行为。涉事者是指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遭受经济损失的群体,当出现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时,对肇事者持有极其愤怒的心理,同时也会出现后悔、自责的心理,涉事者基于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力水平会出现孤立无助、内心矛盾等观点,继而出现全体上访、法律诉讼、甚至是暴利破坏等行为;旁观者是指未在互联网金融事件造成损失的群体,该群体包括行业从业者、普通人士等。该群体出于自身考虑,通常对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持有庆幸自己未遭损失、嘲笑、同情涉事者心理,因此会有事不关己的观点,部分旁观者会采取提供法律帮助等行为,但同时会存在指责、建议采取一定措施等行为。

2.干预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与普通舆情事件相比,解决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目标不是平息事件,而是彻底解决事件,因此,必须借助政府、媒体的作用才能得以解决,所以采取的措施也必然以解决事件为出发点。干预的路径是通过外部环境、自身认知的改变引起相关主体心理的改变,进而促使该主体观点的变化,最后达成行为方式的改变。可见,干预的本质是通过改变达成控制。基于此,干预的措施包括隔离、嵌入、重构三个方面。

(1)隔离

从理论上讲,隔离是通过隔离舆情网络中一条或多条负向超边,进而达到改变网络传播结构的目的。在实践中是指隔离互联网金融舆情超网络中的持有、传播负面信息的活跃人物、焦点人物和领袖人物。隔离的方式包括信息隔离和物理隔离,前者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隔离相关人物的账号、内容等,后者是指对造成极大恶劣影响的人物通过法律手段等实现隔离。隔离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隔离出错,甚至会引起更大波澜的舆情,因此,隔离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有理有据,一针见效。

(2)嵌入

嵌入是指通过在超网络中嵌入一条或多条正向超边,进而达到通过增加正向超边数量影响整体舆情态势的目的。嵌入的方式主要有信息嵌入和人物嵌入两种,信息嵌入包括以新闻会、媒体文章等形式适时一些真实信息,进而对舆情态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人物嵌入是指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引入一些权威的政府、法律、权威机构等领域的人士,让其传播特定信息的目的。在运用嵌入策略时,嵌入的时机、内容至关重要,嵌入内容的传播程度和范围直接可以影响到嵌入结果。

(3)重构

重构是指通过改变超网络中的负面超边和正面超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进而实现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舆情达到整体防控的目的。重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重构前应该制定具体的重构策略和紧急情况出现时的备选措施,尤其针对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进行重构时,必须考虑到区域联动,做到行动一致、目标一致、方法一致。

七、总结

本文通过借鉴相关学者对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结合金融舆情的特性,得出互联网金融舆情的传播机制、人物识别方法、风险防控措施等,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监测和引导策略。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讲,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链条中的一环,为了有效地监测网络金融舆情,还应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监测平台系统,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危机预警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建立舆情事件数据库,将消费者数据、宏观经济数据、金融产品数据等融为一体,为深度的信用评价、产品定价等大数据挖掘服务。

参考文章:

[1]YouYouLu,XiaoFanwang.pinningcontrolofdirecteddynamicalnetworksbasedonControlRank[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mathematics,2008(08).

[2]李倩倩,刘怡君.基于超网络的社会舆论演化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

[3]谭云明,饶潇.网络金融的舆情引导策略[J].重庆社会科学,2015(07).

[4]张金凤,王恒山.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研究[J].金融经济,2013(10).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3

一、网络舆情风险现状

随着媒体形式发展的多样化,手机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群众获得媒体信息更加简便快捷,微信、抖音等新媒体隐秘性强,信息方便、快捷、传播速度快,群众思维活跃化,导致网络舆情监管难度大,2021年下半年我乡网络舆情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二是“厕所革命”工作的推进,三是产业项目收益,四是“双代”工作的开展,冬季取暖电费补贴问题。

二、应对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建立“网格状”的舆情动态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任副组长,其他乡领导班子成员任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专人负责舆情网评,形成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网格员三级联络的“网格状”动态管理机制,及时监测上报

二是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梳理舆情风险点。充分利用村网格员职能,对所分管片区群众关注的舆情热定问题及时了解梳理,特别是对信访矛盾排查的重点对象进行定期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同时包村领导干部既要“访民意”,更要善于“解民忧”,要采取有效措施把现实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工作内容研究解决,尤其是群众反映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4

关键词:企业;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研究

一、网络舆论概念和特点:

网络舆论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1)网络舆论的广泛性。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不仅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而且几乎是用之不竭的。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批评和建议,,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2)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新的情况,不必等待印刷,也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网上,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可以立即获悉。人们只需打开页面,就可获得充分的新闻信息,所以大大加速了其传播的高效性和及时性。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参与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中,网友的发帖、看帖、转帖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十分及时。

二、企业加强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市一些关心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所引发的。随着媒体、互联网的盛行,人们的认知程度已经非常广泛,对事物的吸收程度很快速。往往有关企业某一事件发生,就会以很快速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引发民众的思考和评论。舆情所呈现的广泛影响性以及信息传播快速性、内容的偏差性在客观上已不是企业再沿用传统思维去化解的危机。如果再套用传统概念在舆情产生时,以堵塞言论、封闭信息等方式,只能造成不良舆论继续发酵、升级,让事态演变的不可挽救。

舆情监控工作可以为企业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及时化解新闻危机,帮助企业提升社会民众对工作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维护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三、企业中在新闻舆情管控上存在的问题:

(1)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在舆情工作中存在“报喜不报优”的现象。对事件问题类的舆情动态涉及较少。并且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企业良性舆情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且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很多企业舆情工作人员都是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舆情信息检索出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这些舆情信息只是信息员凭感觉找到的。在处理舆情信息时手段也简单、粗放。会埋下重大新闻危机风险的“种子”一旦遇到影响严重的舆情事件发生,防控处置工作不到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四、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工作对策

(1)指导思想上,企业必须将舆情管理从舆情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定位中摆脱出来,不能仅仅等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采用一些堵塞传播渠道、删除传播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平安无事时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采取沟通的话语姿态,保持国有大型企业利国利民正面品牌形象。同时要不断进行与企业相关关键词的议题准备,建设企业品牌传播议题数据库,并将各类议题不断发送到各种媒介渠道中,保持与大众的沟通。

(2)工作方法上,企业要更加深入地将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引入舆情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调查、数据挖掘、相关性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作用,从外宣内容设计与储备、内容的内部测试、媒体渠道的组合、社会效果的反馈等环节保证企业良性、长效的品牌建设;从负面舆情事件数据库建设、舆情应对中的内容准备、舆情内容的传播机制挖掘、舆情事件带来的教训与应对上保证在负面舆情爆发的时候与社会大众的沟通。

五、企业在舆情监控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企业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机制。

(2)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能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控制;对策

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全覆盖,人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然而,近些年来,诸如香港占中事件、鲁山敬老院火灾、泥石流灾害、电梯伤人、山东疫苗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传播范围十分广泛,传播速度极其迅速,围绕着这些突发事件产生的各种网络舆情也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鉴于此,我们要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演化的规律加以研究,探索这些规律的特征,从而为有效引导和控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基本概念介绍

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在毫无防备的条件下突然发生,并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为非官方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在网络空间中和传播的含有情绪、态度、意愿、观点或行为倾向的信息。[1]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比较突然,突然发生后其发展趋势很难预测,加之现场比较复杂,信息沟通渠道受阻,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事件原因,因此便为各种“小道消息”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可能。经对多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发现,网络舆情具有自由、即时、互动、匿名性、情绪化以及群体化等特征,如果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向社会公众澄清最真实、最权威的信息,就会使“小道消息”的传播更加泛滥,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产生极端的后果。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分析

(1)突变规律: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会成为网络广泛传播和热议的话题,网络舆情也恰恰在此时产生。它的产生就会打破往日网络的和谐,使突发事件一度成为“热词”,膨胀度极高。可以说,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其引起网络话题的突然膨胀,是网络舆情生成与演化的触发因子,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网络舆情的非连续性突然发生和变化。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值没有突破舆情突变点时,网络舆情比较平和、稳定,如果舆情风险一旦突破了临界值,则会使之前潜在的能量即刻间释放,瞬间打破原有的稳定平和状态,突然间形成舆情风险。(2)聚焦规律。网络舆情突变之后,会迅速在网上扩散发酵,一下子成为具有广泛认同的话题,形成关注焦点。特别是在网站和网民的不断炒作、评论、转发,然后形成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网络舆情焦点,被无限放大,引起更多人的聚焦。(3)共振规律。网络舆情在网络上不断聚焦后,政府、媒体以及网民将进行一场互动,网民就会逐渐将突发事件本身转向对事件的看法上,在此基础上产生具有鲜明指向性的热议,从而实现事件议题与网民情绪的共振。(4)极化规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个体容易模仿或复制其他个体行为,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做出统一的观点、言论和行为,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极化形态,“个体观念或情绪会逐渐共鸣强化。”通过网络的传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会逐渐走向群体极化、议题极化和指向极化,迅速发酵后后果会非常严重。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监控对策分析

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家对网络舆情也高度重视,专门提出了要不断提升对网络舆情特别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水平,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监控对策:一是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第一时间捕获舆情热点。平时要多总结网络舆情的规律和特点,做到未雨绸缪,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迅速占据主动权,及时公布真实有效的信息,避免造成信息缺位而使小道消息泛滥。因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人都是先入为主,一旦被谣言抢占了先机就很难再纠正了。二是注重舆论引导,用正确的舆论引领舆情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碰撞交锋的主阵地,一些人甚至用互联网传播偏激的言论、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舆论引导,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社会公众,使他们能够文明上网、理性判断,对一些负面的消息和言论不轻信、不跟风、不传播,努力创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信息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地向外界最权威、真实信息,用真理去挤压谣言,不给谣言任何存在的空间。这就要建立健全信息机制,及时做好预案,快速做出反应,增强政府公信力。四是发挥好舆情监测系统的作用。要借助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过滤功能,及时对制造紧张气氛、煽动蛊惑民众的信息进行处理,避免这类信息大肆传播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引导;控制

中图分类号:ts207.7;tp316.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690-05

publicopinionguidanceandcontrolstrategyoffoodsafetynetworkundertheperspectiveofrisksociety

hongweia,b,wulin-haia,b,wangjian-huaa,b

(a.researchbaseoffoodsecurityinjiangsuprovince;b.schoolofbusiness,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jiangsu,china)

abstract:chinahasalreadyenteredthedevelopmentphaseofrisksociety.publicopinionoffoodsafetynetworkisamajorchallengeforriskmanagementofthegovernment.basedonliteraturereview,theevolutionofpublicopinionoffoodsafetynetworkfromtheindividualtotheoverallwasdiscussed.criticalcontrolpointsofpublicopinionwereachieved.thepublicopinionguidanceandcontrolstrategyoffoodsafetynetworkwereputforward.

keywords:foodsafetynetworkpublicopinion;evolutionmechanism;guidance;control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与个体化趋势背景下,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各种风险与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社会阶段[1]。近年来,禽流感、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突发事件的频发,预示着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的发展阶段。英国rsa保险集团2010年在上海全球风险调查报告时指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仅次于地震风险的第二大社会风险。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公众由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所引发的并通过互联网表达与传播的多种意见、情绪、态度等的总和就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从社会风险管理的视角看,一方面,众多网民通过网络平台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与自身看法,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平台,如若加以正确引导,则可以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做出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三鹿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大量惊讶、愤怒、无奈甚至谩骂的帖子夹杂着一些煽动、虚假的言论出现在网络中,不仅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还极易造成舆情的爆发,引起社会恐慌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的客观规律,把握舆情引导与控制的关键因素与机制,制定科学有效的舆情引导与控制策略,是当前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内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非常丰富,涉及食品的原材料、生产加工、消费以及政府监管等多方面的内容。lusk等[2]、lee等[3]分别就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和可追溯食品的支付与接受意愿进行了研究;此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9年颁布了《风险交流战略计划》,规定了食品药品风险信息原则和战略目标;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制定并颁布了《欧洲食品安全局交流战略:2010-2013年》,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水平提供了战略支撑[4];2012年,美国化学工业巨头杜邦公司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globalfoodsecurityindex)》报告,从3个国际指定指标:支付能力、可用性和质量与安全来评估食品安全。在这份囊括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排行榜上,美国、丹麦和法国位列前三,中国则排在第39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国内学者也从农户、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行为、食品安全评价、政府监管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与法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相对于食品安全研究,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食品安全”和“舆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3年1月2日,共有13个检索结果,其中学术论文5篇,报纸新闻8篇;而国外则没有专门针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由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属于

络舆情中的一种,其研究问题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本文将在分析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食品安全事件的特征,探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主要研究内容。

网络舆情是一个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新闻与传媒、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在国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将相关文献分为如下几类。

首先是网络舆情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黄晓斌等[5]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具有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等功能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分析模型;黄敏[6]则结合hits算法和pagerank算法,设计了网络舆情热点挖掘系统,并通过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其次是网络舆情传播与演变规律的研究:宗利永等[7]运用multi-agent建模方法分析了不同参数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演变行为;兰月新[8]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谣言传播,运用疾病传播模型建立谣言传播模型,并利用matalb数值仿真,分析了谣言的传播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对策。最后是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管控机制的研究:王铁套等[9]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刘文等[4]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的现状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管控能力的建议。此外,毕宏音[10]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群体压力、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群体互动等群体影响力对网络舆情形成和变动过程的影响。1.1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够全面

在现存文献中,大多学者主要关注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强调对网络舆情控制策略的研究,而对网络舆情引导手段的研究不够深入。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一方面存在失控与引发社会恐慌的风险,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平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从源头上降低食品安全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可见,在风险社会视角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同样重要。

1.2忽视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从个体到整体的演变机理

社会风险一般由特定的社会公共事件所引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来自于食品安全事件,该类事件通过影响网民个体的网络讨论行为,最终导致网络舆情的涌现甚至失控。因此从个体行为到舆情涌现的演变规律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现存文献主要关注网民个体行为以及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忽略了从微观个体到舆情整体的动态演变过程。

1.3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策略

现阶段,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策略主要针对社会政治、自然灾害等问题,需要开展面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策略研究,为政府实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直接关乎公众的身体健康与安全,因此与其他政治或社会网络舆情相比,公众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关注度更高、更广泛;此外,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与国外不同,其中大部分事件如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都是由食品生产主体不当行为以及违反食品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等故意违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属于人源性因素,而非技术问题,因此更容易激起民愤,引发广泛的恐慌行为。可见,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风险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关注度高,波及范围广,若处理不当,社会危害巨大。因此研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探讨相关引导与控制方法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

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与关键控制点

2.1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

社会风险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发生、发展、高潮、衰退等过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也是如此。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微观上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由一个个独立网民的微观行为所构成,这些网民的行为往往比较随意,具有一定的无序性,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又呈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它是众多网民的网络讨论参与行为在宏观层次上的整体涌现。

2.1.1网民微观行为的影响因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网民的行为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helsloot等[11]指出,在危机事件中,事件的特征将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来看,影响网民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食品安全事件属性特征、媒体行为、政府行为、网民自身以及互联网特征等。

食品安全事件的属性特征有产生原因、危害人群、危害程度、持续时间等。产生原因可以是微生物污染,也可以是新技术的应用,如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等,还可以是人源性的,即由食品经营主体的故意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如地沟油、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等。危害人群包括儿童、老人、一般公众等,如三鹿奶粉对儿童特别是婴儿的影响较大,而地沟油的危害则涉及到所有公众。危害程度包括短期危害与长期危害,如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导致肾结石;而长期食用地沟油所导致的消化道系统癌变则是一种长期的危害,短时期内难以发现。持续时间是指食品安全事件从发生到解决所经历的时间,这个与政府的干预强度及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媒体行为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也有着重要影响。媒体的报道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性,如果报道客观,且正确引导舆情的发展方向,则有助于舆情的控制;若只为吸引公众眼球,深挖社会黑暗面,甚至夸张报道,传播不实言论,则会使舆情向着失控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危害社会稳定。此外,媒体可以通过议题设置来引导网民的讨论行为。

政府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其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将对舆情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如相关检测检疫权威信息,设立网络把关人,对相关信息进行过滤等。

网民特征主要是其社会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状况、收入、受教育程度、食品安全事件经验、性格与心理特征(如从众还是坚持自己观点)等。

互联网特征主要包括互联网的普及面、其自身结构的小世界效应、全连通性以及无标度特性等,这些特征将对食品安全话题的传播速度、群体观点的稳定性等产生影响。

社会媒体的报道将引导网民的网络讨论参与行为,而互联网的普及面以及网络的结构特征不仅制约网民的参与行为,还对网民所的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等产生影响;政府部门根据网络舆情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台相应的引导与控制措施,以促进网络舆情平台的健康发展。然而,从社会学视角看,大量的个人简单地放在一起并不能构成一个群体,只有当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趋向一致时,才能形成群体[10]。因此,上述网民个体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是舆情演变的微观机制,而网民行为如何从个体的随机性与差异性转向群体的一致性,才是舆情的宏观涌现机理。

2.1.2网民个体行为的群体化趋势群体化趋势是从个体行为到整体涌现的重要机制,推动着社会风险从不断积聚走向最终爆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涉及网民的行为以及舆情信息的传播两个方面,因此可以从组织行为与大众传播两个视角来探讨社会风险由个体到群体的演变过程。

从组织行为理论来看,网民行为的羊群效应(theeffectofsheepflock)是形成群体化趋势的重要原因。羊群效应原指动物成群地移动与觅食,在管理学中喻指个体的从众行为。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个体在选择舆情事件关注点、发表自身观点时,都会考虑其他网民的关注点与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网民会选择热点事件加以关注,并持有大多数网民所持有的观点。虽然在参与讨论初期可能自己观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但是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观念的影响下,个体会慢慢妥协,接受并持有与主流相一致的观点。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最终会出现较为统一的舆论观点与整体发展趋势。 从大众传播理论来看,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理论可以解释舆情信息的分化与趋同现象。1974年诺埃勒·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他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若一种观点受到大多数人认可和欢迎,那么就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若一种观点受到大多数人的冷落或反对,即使自己很赞同这个观点,也会选择沉默[12]。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同样如此。当某一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追捧时,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该观点的行列,致使该观点越发强势;反之,不被认可的观点便会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会使原本杂乱无章

的观点逐渐一致化,最终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倾向。

其实,不论是羊群效应理论还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其本质都是描述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特征。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网民个体迫于群体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如害怕被孤立、希望被认可等,要么修正自己的观点,要么随大流,要么选择沉默。在这种情况下,舆情演化将会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而并非像个人观点那样混乱无序。当然,舆情演化的结果并非所有观点都趋于一致,可能还会出现两个或多个主流观点对立的情况,产生群体极化现象。

结合食品安全事件中网民微观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宏观行为的群体化趋势,可以得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即在微观层次上,食品安全事件的特征、网络媒体的行为、信息传播网络的特征等因素共同决定网民个体在面对食品安全事件时是采取消极的态度——漠不关心,还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参与讨论,且网民个体的观点与行为在舆情演化之初比较混乱;在宏观层次上,网络中的主流观点对网民个体施加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接受主流观点或选择沉默,从而从整体上涌现出一定的舆情演化方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机理为舆情关键控制点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2.2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关键控制点

一般来说,在风险事件的演变过程中存在多个关键控制点,针对这些关键控制点实施引导与控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机理看,网民的个体行为与群体压力是舆情控制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于前者,“信息不对称”与“网民道德失范”是关键控制点。首先,对于网民来说,由于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有关食品安全事件完整、真实的信息;而网络媒体所的信息难辨真伪、政府部门的信息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由于食品安全事件事关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因此网民常常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从其他网民那里获取各种小道消息,并加以传播。可见,“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舆情恶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舆情演变的关键控制点之一。其次,除了“信息不对称”这个客观因素外,网民道德规范的缺失也是造成虚假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隐蔽性,网民所受到的制度性约束较小,可以较为随意地在网络上与传播信息。此时若道德规范约束缺位,虚假信息的传播将难以避免,以讹传讹的情况也会经常发生,极易引发舆情的爆发。

对于后者,“舆情引导”与“群体规范”是关键控制点。从网民个体行为的群体化趋势来看,在舆情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流观点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主流观点的形成,将经历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网民观点的自由碰撞与相互融合以及优势观点的人为强化。在观点的自组织过程中,观点的形成与改变是随机的,且在这个过程中难以产生较为一致的观点;而在观点的他组织过程中,通过媒体、网络意见领袖以及网络推手的引导,某个优势观点脱颖而出,并通过群体压力不断得以强化,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可见,舆情引导是形成舆情涌现的关键控制点。同样,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互联网的管理条例、论坛的管理制度等群体规范也会通过对网民施加心理压力,迫使他们接受主流观点,以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倾向。

综上所述,“信息不对称”、“网民道德失范”、“舆情引导”以及“群体规范”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关键控制点。下面,基于上述关键控制点,探讨风险社会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控制策略。

3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引导与控制策略

3.1及时公开信息,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产生舆情恶化的客观原因。在以往的政府管理中,主要采用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方式,信息渠道较窄,信息传递滞后。当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公众面对突发状况,往往容易陷入恐慌之中,急切需要获取相对权威、准确的信息。而政府相对闭塞、滞后的信息渠道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导致谣言满天飞,引发舆情失控。要化解这些危机,则需要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使信息透明化。首先,以各地政府的门户网站为依托,建立高效稳定的信息平台:一方面通过互动模块的建设及时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拓宽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表达权。其次,国家相关的专业检测部门也是食品安全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掌握了专业的

食品药品检测技术,这些部门所的信息更具有权威性。通过权威信息的,使公众更为科学、准确地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有利于打破谣言,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引导公众的理性行为。

3.2加强网民道德建设

网民的道德失范是产生舆情失控的主观原因。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成因来自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故意违法违规行为。正因为如此,网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时,由于负面情绪的影响更容易处于失去意志力与判断力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加之网络的隐蔽性,往往会采取以讹传讹的道德失范行为。因此,加强网民道德建设,提高道德规范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力,是发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开展网民道德建设,需要从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入手。社会责任是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在与转载相关信息时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那些还未确定真伪的信息,做到不信讹,不传讹。在培养网民自主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确保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发挥网络舆情的辅助管理作用。此外,文化建设也是提高网民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进一步提高网民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甄别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对网民行为的不良影响。3.3加强网络舆情引导

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主流观点对舆情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主流观点的形成包含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其中,他组织过程对自组织过程起支配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形成强势、有利的主流观点,便成为舆情管理的关键问题。相关政府要重视与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导向作用,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网民的注意与思考,促进网民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网民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判断能力。此外,相关政府还需要积极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与丰富知识的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相关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特长,为网民提供较为权威与准确的信息,以培养网民区分与全面看待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上述手段,政府部门可以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及时纠正网络中的虚假信息与网民的错误认识,确保舆论的正确性[13]。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等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党的相关方针政策,使网民进一步了解政府的当前政策,以提高网民参政议政的素质与能力。

3.4完善网站规章制度,加强法治建设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自由的舆论平台,它更是现实社会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映射。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虽然个体的真实身份被部分或全部隐藏,但是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毕竟相互联系,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一张图片或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引发舆情爆发的导火索。因此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如采取后台实名制、信息审查制度等,以规范网民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对于网民来说,网站的规章制度是有形的约束力,只有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在网站中相关信息,并融入到正常的网络讨论之中。

然而,规章制度只是来自网站的一种约束,缺乏一定的威慑力,且其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如实名制虽然具有警示作用,但不法份子可以盗用他人身份继续违法违规信息,破坏网络和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提高网民的法制意识,引导与规范网民的行为,减少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是我国进入风险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是新形势下政府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网络的自由性、隐蔽性等特征,常常会被一些心存不良动机的人所利用,在发生相关事件之后,大肆具有煽动性的虚假信息,引起社会恐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准确把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控制措施,对于减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有关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比较匮乏。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其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整体的演变机理与关键控制点,并

出相应的引导与控制措施。然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此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以现实网络中的舆情数据信息为基础,而这些信息通常以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于各大网站及论坛中,需要利用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软件,进一步分析网民行为影响因素及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为政府舆情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luskjl,traillwb,houselo,etal,comparativeadvantageindemand:experimentalevidenceofpreferencesforgeneticallymodifiedfoodintheunitedstatesandeuropeanunion[j].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2006,57(1):1-21.

[3]leejy,handb,naygarm,etal.valuingtraceabilityofimportedbeefinkorea:anexperimentalauctionapproach[j].australianjournalofagriculturalandresourceeconomics,2011,55(3):360-373.

[4]刘文,李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7):44-49.

[5]黄晓斌,赵超.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9,27(1):94-99.

[6]黄敏.网络舆情热点挖掘算法研究与实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6):67-72.

[7]宗利永,顾宝炎.危机沟通环境中网络舆情演变的multi-agent建模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9):1414-1419,1425.

[8]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谣言传播规律模型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9):1334-1338.

[9]王铁套,王国营,陈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舆情预警模型[j].情报杂志,2012,31(6):47-51.

[10]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70-274.

[11]helslooti,ruitenberga.citizenresponsetodisasters:asurveyofliteratureandsomepracticalimplications[j].journalofcontingenciesandcrisismanagement,2004,12(3):98-111.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7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决策部署,结合我县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着眼企业实际需求,强化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指导,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点企业大规模裁员。

二、任务目标

应对和防范重点企业大规模裁员工作以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积极对接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建立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及时研究并推动解决,确保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杜绝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四项清单

1.形成重点企业清单。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点任务,主动协调工信等部门,摸清企业现状确定重点企业名单,建立包含企业规模、人数、缺工用工状况、地址等信息台账并动态更新,及时掌握企业用工的余缺情况。

2.形成用工需求清单。密切跟踪企业用工变化情况,建立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并实时更新,准确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方式为企业推荐就业。

3.形成问题解决清单。对监测企业上报数据逐一核实,发现企业用工出现较大波动,及时与企业取得联系,查找原因,掌握企业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帮扶。对企业上报数据出现错误的及时予以纠正,确保数据及时、准确。

4.形成服务企业清单。对有招工需求的企业及时提供招聘服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用工需求,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建立服务清单,对企业存在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解决,对无法解决的及时上报。

(二)完善预警机制

1.严密实施企业用工监测预警。一是强化重点企业用工监测。依托劳动用工备案系统,整合工信、就业、、仲裁、监察等监测信息,及时掌握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变化情况,及时预警风险。二是建立重点企业周报制度。明确专人跟踪指导当地重点企业,负责摸排企业停产停工、欠薪欠保断保、规模裁员、劳动争议等情况,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三是落实企业规模裁员提前报告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规模裁员提前报告,一次性裁员10%或20人以上,须提前30日报本地人社部门和工会;裁员超过50人的,要向市人社局报告;裁员超过200人的,由市人社局向市政府和省人社厅报告。

2.及时有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按照预防为主、提前预警的原则,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一是快速预警报告启动预案。要密切监测数据变化和调查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和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上报市人社局,并召集各相关部门研商,在1小时内决定是否启动相关预案。发现和处置风险期间劳动关系主要负责人要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及时汇报和处置有关问题。二是快速实施规模裁员现场应对。工作组要与上级部门紧密配合,出现大规模裁员时,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按照预案要求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先期处置,并及时对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进行评估上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裁员指导、余缺调剂、权益维护等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可视情况上报市人社局组织开展处置,特别重大的由省人社厅指导组现场指挥。三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因大规模裁员、欠薪或失业引发职工集聚维权等时,维权维稳组要第一时间赴现场控制事态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稳定职工情绪,开展对话交流和人员疏散等工作,必要时协调公安部门进行干预。事态平息后,跟踪处置落实情况,防止反弹,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企业严肃查处。四是快速处置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因大规模裁员引起重大舆情事件时,要第一时间分析研判舆情事件等级,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预案,实施主动发声和线上线下协同引导应对。要强化舆情事件的跟踪监测和趋势分析,对处置情况应在交办后24小时内书面报告市人社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组织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对来访群体诉求涉及多部门的事项,需要相关联的科室配合共同做好来访群众的接待工作,以及问题的研究处理。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15-01

作者简介:汪雯,女,1990年9月29日生,汉族,重庆人。现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摘要:

网络舆论逐渐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民意力量,给政府的应对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论证的主题,不管是引导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措施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展开,都带有鲜明的学科角度特色。所以本文在进行综述的时候,选取了学科视角来将研究的角度划分,进而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调控;学科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的增加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上参与公共事件的民众越来越多,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民意力量,给政府的应对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我们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议政一方面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促进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例如福建厦门pX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重庆王立军事件等。另一方面,也存在非理性化和极端化情况的出现,恶意煽动民意,带来众多负面的影响。因此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成为众多学者研究论证的主题,且研究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大部分的学者从网络舆论的特点出发,强调从法律、技术与道德3个方面进行,但大多停留在理论与原则层面,没有深入的具体系统的措施阐述。也有部分学者涉及到具体措施,比如学者陈隽提到在网络突发事件后,可以删除掉各种歪曲信息,安插网络卧底等,但这些措施的提及多出自于对现实情况反馈,即从已知结果反推措施,没有一个系统的逻辑将其统领,难以针对未知情况的防范。

其实不管是引导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措施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展开,都带有鲜明的学科角度特色。所以本文在进行综述的时候,选取了学科视角来将研究的角度进行划分,一方面希望能管中窥豹,一看目前的网络舆论引导调控研究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学科视角来加以研究。

1行政学角度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是从思路到对策,针对当前现实提出政府在舆论引导中该有的作为。学者郭旭从政府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思考出发,提出网络政治舆论引导既是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还在于国际间政治舆论的较量。而政府在其中不仅要掌握引导网络舆论的主动权还要变“堵”为“导”,以“正视”代替“回避”,进行方向性的转变。学者李斌从本质出发,认为网络舆论危机造成政府的行政危机是由于政府作为或官员行为引发的网络负面舆论膨胀造成政府信任危机和权力危机,政府应该是应对网络危机的主要力量。包括危机预警、危机应对和危机善后三个方面。其中危机预警主要包括建立焦点信息的收集反馈机制和完善行政信息公开的平台机制,危机应对则从舆论引导、重建信任和媒体政策3个方面入手。

2法学角度

可以说,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网络法治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网络传播迅速普及之际,就已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条例。97年以来,,《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十项网络法规先后出台,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网络法治监管的力度是在逐年加强,但是比起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国外的网络立法现状,我国的网络法治还是比较落后。主要的问题,李永彩认为网络执法思路不对,执法主体众多,不能做到有效问责。同时立法的层级不够,缺乏一部关于网络安全的根本大法。而林凌针对网络舆论的合法性问题,认为引导主体缺失,媒体和受众的过度解读公共事件是其原因。他认为有效的解决措施,一是明确网络主体的权责,建立联动与问责机制。二是依法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确保信息的合法性。

总结起来,从法律角度看网络舆论的调控,大部分学者的思路是,加大立法层级,网络主体依法权责统一,事后问责机制的建立。

3新闻传播学角度

现如今媒体愈加多元化,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意见表达平台,媒体的监督功能也是越来越强。张健,诸利琴等将现代新闻体系结构概括为一个四元结构:新闻媒体本身,政治主体,受众群体,其它经济利益体。他们引进美国的“新闻执政”概念,指出运用新闻来提高公共政策部门的执政形象、执政公信和执政的合法性。将新闻执政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体现,即大力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只有把握舆论主动权,学习驾驭网络这一新的舆论场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和“麦克风时代”开辟新的传播战场,变单向的宣传为双向的互动。以陈隽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引导网络舆论,就是要建立起专门的新闻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在软硬件,口径上做好准备工作,利用官方媒体主动实现信息公开。同时还指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介的互动交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调整思路和策略技巧,充分发挥专业“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4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角度对于直接的网络干预的研究不多,多的是运用社会学观点为其提供干预的理论基础。主要指用社会学的理论对网络舆论的特征进行了定义。如杨亚伟,陈志宏等基于风险社会的研究理论,指出短期迅速扩散、信息不对称和公信力缺失造成的谣言四起、群体极化现象以及负面效应的“蝴蝶效应”是其特征。风险社会既是网络突发事件的诱因又同时给针对性的引导提供了思路。再如杨志军等总结出,网络舆论的公共能量场有四个主要的负面问题,一为“意见领袖”的鼓呼,诱发“群体极化”现象。二为“集体无意识”发挥压倒性作用,削弱个性。三为“沉迷的螺旋桨”效应对群体成员产生心理压迫,在知觉、判断、认识上出现从众现象,失去正确判断能力。四为,网络“首因效应”,倾向于认定先发表的信息。这些负面问题的归根到底还是基于网民与网站经营者隐匿人格的叛逆虚拟心理和道德的缺失。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9

今年上半年,学校党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保护全校师生身心健康的同时,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强化责任意识,多措并举,履职尽责,确保学校成为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阵地。现就2020年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

(一)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主体责任扛得牢。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制度,推动“五种学习方式”制度化常态化,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有计划,时间有保证,方式有多样,上半年共集中学习7次。

二是意识形态工作例会制度抓得严。学校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风险意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相关职能处室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间周二下午、重要时间节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学习相关文件,摸排情况,预判舆情,提出处置预案,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

三是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得实。上半年党委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按照要求,半年向市委专题汇报一次;班子成员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民主生活会和述职重要内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度,针对如何落细落实、如何占领主阵地、如何唱响主旋律,学校党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功能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针对市委巡察组反馈的有关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建立台账,明确时间节点,认真进行整改。学校纪委和组织统战部按照要求分别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监督和考核干部的范围。

(二)提高监管能力,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

一是完善宣传工作运行管理及网络新闻信息机制。落实新闻稿件三审三校制度,完善《**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官方媒体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新媒体信息流程》等学校宣传工作运行管理及网络新闻信息机制。3月初,向各院部下发通知,对我校新媒体平台设置情况进行年度审查,各部门对照《**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网络阵地管理规定》,对本部门所有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群组进行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5月底,摸清学校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群组的底数,工作微信、QQ群共552个,微博9个,官方网站1个,百度贴吧1个。召开群主会议,和QQ、微博、百度贴吧负责人取得联系,传达相关要求,明确压实责任。

二是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制度,严格遵守网络舆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值班制度。学校党委向市委报告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1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阅评党报党刊党网内容,每人都撰写理论文章,上党课。党委宣传部牵头,确保每季度召开1次网络意识形态协调联动会议,每年对各院部进行一次意识形态专题督查,督查结果向学校党委和市委宣传部汇报。

党委副书记带班,宣传部长、副部长、宣传科长每天轮换值班,带领2-3名学生网络评论员检测网络舆情,每天每两个小时巡查网络是否存在舆情及舆情风险,做到及时监看网站、百度贴吧,搜集敏感字词,处置可能引发的群体性舆情,并组织师生网络评论员做好舆论正面引导工作。

三是建立完善论坛、报告会审批报备制度,加强对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活动以及校园出版物的审查把关。校园网、微信、微博、博客、LeD屏幕等宣传阵地,内容由党委宣传部严格审核把关,各部门建立微信、微博平台需向学校宣传部提交申请。上半年共审批讲座、报告会29次,LeD大屏幕20余条。利用“两微一端”等网络媒体优势,加大理论阐释,掀起学习热潮。对校报、学报等刊物,严格按照“三审三校”流程进行审查、把关。

(三)强化阵地管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一是不断提升网络正面宣传能力,做好媒体和互联网有关人员的团结引导。学校党委站在维护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树立互联网思维,善待、善管、善用网络媒体,带头触网、上网、用网,牢牢掌控学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该发声时就发声,该出手时就出手,拉起“高压线”,把好“准入关”,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上半年以来,继续整合网络评论员队伍共计137名。学校官方微信平台上半年线上培训学生记者团成员10余名,目前粉丝数20000余人;学校官方新浪微博共信息1000余条,审核校园网各类文章620余篇,有力地抢占学校宣传主阵地。

二是加强与党外人士联系,加大对学生“意见领袖”的管理力度。同学校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加强团结联谊,不断吸取他们的宣传建议,利用主流宣传阵地,增进沟通;对学校历届学生中的“意见领袖”、论坛“大吧主”等重点人物,不断加强线上线下的“一对一”沟通,增进政治认同,协助学校实现正面发声。

三是强化阵地建设管理,构筑全媒体的理论宣传阵地。构筑立体化全方位的校园宣传网络。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以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为舆论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展示学校建设成就和师生风采,注重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节日策划、组织相关活动,坚持大众传媒时代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贴近师生、贴近实际,熔导向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建构全面的校园媒体宣传网络,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论阵地。

(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突出抓好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工作

制定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专班工作方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文件精神,以普及新冠疫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为中心,确保校内新冠疫情舆情准确、安全。以师生安全为中心,不断提高管控和服务水平,扎实做好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宣传、师生员工心理疏导、文明素养提升、防疫战疫典型宣传报道等工作。持续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为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

在抗击疫情新形势下,以抓好官网建设为抓手,加强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取得喜人成绩。在《河南省教育系统4月“两微”综合传播力排行榜》上,我校官方微信《**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优秀网站评选》获得河南省高职高专微信热文榜第一名,总阅读157412次;《河南省教育系统4月“两微”综合传播力排行榜》,我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得河南省高职高专微信榜第五名。

做好外部宣传的新闻推送和协调联络工作。上半年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央广网、新浪网、国际在线,《河南日报》等媒体发文120余篇。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总支主体责任发挥不够。部分党总支负责人对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落实主体责任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引领认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二是网络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不够。教育方式、方法上只是片面追求即时效应,实际效果较差,给教职工和学生搭建和谐的奋进“舞台”还不够。

(二)原因分析

宣传机制考核执行不强。虽然有工作考核办法、评价标准,但考核针对性不强,奖罚措施执行不到位,存在走过场现象。现实中一些基层党组织未形成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对比性的日常评估和考核机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创新工作做得不够,教育实效性没有足够重视。

三、下半年分析研判及应对措施

下半年学校党委将认真做好应对“疫情综合症”的工作,按照省教育厅有关精神和市委**书记莅校检查指导工作时所作的要求,认真抓好毕业生就业创业、疫情防控、学生返校复学等工作,针对师生中可能出现的舆情问题,及时准确研判处理,按照《**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专班工作方案》部署,努力做到:一是遵守纪律。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根据学校相关安排,切实重视并做好防疫宣传工作,言行守规矩,舆论作引导,宣传讲纪律,为取得防疫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二是守正创新。发挥官媒与各部门宣传平台联动作用,创新宣传模式,丰富宣传载体,引导师生员工参与到宣传中来,提倡全员参与,提高宣传效率,提升宣传质量,提振学校战疫士气和工作积极主动性,使内容建设从标准化向特色化、精品化转型,加强策划统筹,使宣传服务从被动性向引领性转型。三是加强落实。细化工作措施,切实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具体地讲:一是做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学校有关防疫工作决策部署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官网、官微、官博、宣传栏、电子屏等平台,及时向全体师生员工推送国家、省、市和学校重大决策部署和涉及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安排的重要通知,确保师生员工了解重要政策的渠道畅通。二是做好学校各专班、各部门疫情防控具体工作落实情况的宣传报道工作。密切关注并及时报道学校各专班和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让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到学校安全保障工作中来,确保学校安全。三是做好科学防疫、健康安全等知识的宣传报道和师生员工心理疏导、文明素养提升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推送播放经权威部门认可的新冠肺炎知识、科学防疫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识破各种微信诈骗手段的方法、安全返校注意事项、到校报到时和报到后的注意事项、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在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文明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师生员工自我防范意识,确保师生员工安全。四是做好学校防疫战疫典型宣传报道工作。全面掌握各部门防疫经验、亮点等工作材料,做好抗疫典型人物、事迹、团队和优秀通讯员等的评选和宣传上报工作。加强对一线基层保障工作人员的宣传,如门卫群体、宿管阿姨群体、学生食堂值班群体等,讲好文职院战疫故事。五是做好师生员工专业特色凸显的防疫战疫优秀作品挖掘梳理和宣传报道工作。围绕“学以成人、知行合一”理念,体系化、规模化宣传报道师生疫情防控特色作品。围绕网课背景下师生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化,多角度宣传报道,引导师生员工通过网络,停课不停学、不停研,为推进学校“双高”建设继续努力。六是持续做好“把灾难当教材、为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讲好文职院战疫故事,传承好故事背后的文职院精神和文职院情怀。把文职院战疫故事与在历史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钉钉子精神和务实重干、砥砺奋进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深入研究,形成文字产品,让文职院战疫故事背后的文职院精神和家国情怀得以彰显,让文职院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战疫故事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七是做好疫情防控时事评论工作。结合师生员工关注焦点、社会关注热点等,在校内外有关平台推出评论性文章,做好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正面舆论引导,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引导广大师生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八是做好网络思政课程资源拓展和宣传报道工作。持续做好“五个一工程”创作、“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推选工作。扩大思政课程、文化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生长点,将全国人民的战疫故事和**文职院的战疫故事纳入学生的思政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生命教育、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九是做好外部宣传的新闻推送和协调联络工作。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人民网、央广网、新浪网、国际在线等国内不同层级、平台的媒体发声,传播好文职院声音。十是做好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守,及时开展应急处置,若发现有编造、散布的不实信息,及时对所掌握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根据研判情况,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领导,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引导舆论,解疑释惑,以正视听。

网络舆情风险防控篇10

2020年学校党组织三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报告

第一部分:工作成效

1、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落实情况

党支部制定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工作方案》,签订责任清单,组织党支委和中心组学习上级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领导班子结合工作分工认真落实细化分解任务,主动担当落实“一岗双责”,履行好党组织责任、行政责任和党政同责。积极发挥“头雁”效应,落实双重组织生活,组织好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述职述廉。选送党支委成员参加上级党委组织的相关培训和法治校长培训,加强干部知识储备,从思想和源头上抓牢从严治党机制建设。牵头组织长风党建联建责任区7个党支部,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落实三大主体责任述职会议,对长风党建联建责任区党建工作进行调研。

2、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学习,二是制度,三是执行和监督。重大节假日,加强“四风”问题自查自纠。严格控制使用“三公”经费,无因公出国(境)经费。学校有公务用车1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使用。招待费低于2019年。

3、深化廉政风险滚动排查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结合中心组学习,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重要环节的风险防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二是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月”系列活动,签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责任书》。组织廉政风险点的查找,制定履行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三是做好重点工作的廉政风险防范,依法依规使用好三公经费。结合道法课程,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四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采用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情景党课、党员公益实践服务、党员政治生日等形式,对党团员进行教育。今年收到一次关于教师师德和一次关于食堂午餐温度的投诉,党支部高度重视,实地调研,认真排查,开展廉政谈话1次,提醒谈话1次。

4、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情况

领导班子贯彻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严格遵循议事规则,自觉遵守校委会集体讨论决策规程。2020年共召开三重一大校务会议决策项目16项,包括学校重大事项决策12项,重要项目5项。严格落实党务校务公开,畅通监督渠道。认真落实党支部领导下教代会制度,严格遵循民主议程,保障教职工的权利。

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开展“三创”工作,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成立“三创”工作领导小组,融合“垃圾分类我先行”等,推送微信专题宣传。组织校内保洁组加强督促检查,并将垃圾分类检查情况与班级卫生红旗评级相结合。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及基础理论测试等实践活动。联合公检法司律各方面资源,成立长风青少年法治校园联盟,发挥好法治副校长和相关专业人员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法治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

6、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推进、防范情况

制定《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方案》、《职责分解表》,分层分类细化意识形态“十管”责任和“党政同责22条”责任清单。一是分类指导,坚守学习宣传阵地。在重要会议活动中,抓好舆情风险研判和舆论引导。二是风险防范,筑牢舆论监管阵地。结合学校少年宫阵地建设,开展“四史”教育进课堂。三是队伍建设不放松,心理思政工作有力有为。落实减负减压和心理疏导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一对一导师制”,开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学校。着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和育德意识和能力。抓好典型示范,开展本校“战役精神总结推进会”,引领青年价值追求。学校获评第2届全国文明校园。

7、开展“四史”情景党课学习教育情况

结合长风地区特色和教师学科特点,通过将党建主题与音乐、故事、历史以及teD演讲等有机结合,创新形式,扎实做好“四史”学习教育。一是以“战役”为课题,彰显青年力量。组织长风区域内的青年以感动自己的抗疫故事为主题,在抒发爱国情怀的同时,提升青年演讲水平,帮助疫情之下各个岗位青年党员成长成才。10位选手的决赛同步线上直播,吸引3万余人观看。二是以“同心圆”为载体,服务更多党员。共举办各类党课、活动34场,其中teD演讲培训、展示4次,情景党课12次,故事党课6。以广大党员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党的声音。

学校积极推荐3位老师成为区级理论宣讲员,4位教师成为网宣员。共有116条信息被区级媒体录用,10条信息被市级媒体录用。

第二部分:存在不足

1、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机制方面有待完善。在党员队伍中存在认识不平衡现象。党风廉政建设滚动排查工作党支部已经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了分类指导,但是压力传导不够,存在排查不对症下药的情况。整体推进落实情况也存在差异。

2、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机制有待完善。对落实责任制存在班子与中层之间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致,存在着“上紧下松”的情况。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形势、新情况把握还不够。

3、对教师思想动态多元化的了解要加强。随着本校的扩招,每年有一批青年教师今如华四大家庭。了解教师思想政治动态,服务一线教师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不够,开展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党建工作的思路不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部分:下一步打算

1、认真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新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党支部要有全局意识,协调、指导、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中,融入部门工作之中。充分调动各部门抓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履责,切实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细化意识形态“十管”具体内容,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2、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完善“责任链”。一是增强主体意识。把从严治党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加强流程管理和过程监督,推进主体责任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二是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3、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一是加强对学情的了解与研判,继续深入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新期待,深入一线,提高服务师生的精准度和覆盖面。二是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三是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强化对班子研究决定事项的执行落实,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

4、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教师思想动态,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加强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群体,尤其是对道法、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严把政治关,加强外教口语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划定课堂教学仪式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监督机制,加强在线学习平台等网络课堂管理。要加强对干部、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培训,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2020年学校支委会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

一、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

按照《中共思明区委教育工委关于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作出工作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壮大积极、健康主流思想文化。

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做好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积极配合做好重大宣传教育任务、重大思想舆论斗争和主题实践活动等;利用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

一是着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网络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通过网络弘扬正能量、主旋律,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三是建立网络、社会舆情发现和报告机制,明确专职或兼职舆情信息员。认真抓好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管理,积极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涉及学校重大舆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上级主要领导报告,不出现迟报、漏报、错报。

四、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导机制,落实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建设地位。二是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等网络课堂管理,严把政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