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4:55

风险管理方式篇1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财务所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并加以防范,使其能够成为一项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运行。总体而言,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可循环的动态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危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1.筹集资金的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银行、贷款、股票等几种融资方式,虽然这一系列的方式可以通过资金供需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所影响,比如像国家所颁布的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均会对企业的筹资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与影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使用资金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均为使用资金,通常情况下,使用资金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投资企业市场在生产中所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认真看待,加以重视。其中,在使用资金中期投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投资风险往往与公司的投资比例呈正比关系,但是如果不同风险的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利用率不同,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变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财务风险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3.资金回流的风险

我国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或者其它经济活动的时候均会获得良好的报酬,这种行为便被称为资金的回流。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资金的回流是企业资金循环的一种过程,也是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在企业资金进行回流的时候,在市场变化的因素下很多资金并没有及时收回,这种情况则会导致公司的账面会出现坏账、死账现象,因此,其发展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下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支付压力得到上升,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国家的政策会跟随市场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编制。这种预警机制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并且还能够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财务现状以及未来的投资进行规划,能够促使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需要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企业要将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发展规模进行连接,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结构,保证企业现金的自由流动。此外,企业在对资金进行审批的时候,要对企业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了解,尽可能将坏账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

1.积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一般而言,企业要对市场的经济变化有所分析,将市场中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在规避财务风险中,最为主要的规避方式便是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在根据市场变化的同时选择相对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企业发展中所出现的损失,不仅如此,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做好,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2.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公司所发生的财务风险,并且还能够将部门与部门进行联系,这样一来,便会在整个工作之中避免各种各样麻烦。此外,企业所实施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性,能够引导企业在多个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够积极引导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企业产品利益之间会产生抵消,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风险管理方式篇2

关键词:国际结算方式;风险;管理策略;分析研究

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关系着国际贸易是否成功完成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结算分为无形的贸易和有形的贸易两个主要类别,通过国际结算的实现,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实现国际金融的流动。但是面对国际结算中存在的风险,必须要加以重视,采取合理的方案,来对进出口企业进行管理,进一步减少国际结算风险的影响。

一、国际结算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托收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托收方式的国际结算来说,它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商业信用,通过建立商业信用,来促进贸易的实现。简单来说,就是采取先运输商品后付款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商品输出方需要承担巨大的贸易风险。这种托收的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体现在:如果采购方出现延期付款或者是不付款的情况,那么一旦商品输出方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就会给生产商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除此之外,如果采购方并没有获得本国的一个进口许可证,那么就会导致货物无法进入,这就会给输出方带来严重的风险,所以必须要托收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2.汇付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汇付也是一种常见的国际结算方式,一般采取的汇付方式就是预付货款与货到付款两种。预付货款就是指先交付一部分定金,余款要等到货物到达后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在交付剩下的款项;而货到付款,则指要等到收货方收到货物后,并且进行确认后再将款项汇至出口商。简单来说,这两种汇付方式都不利于出口商的利益,因为一旦进口商认为货物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全部退回,这样一来就会给出口商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首先是运输费用的问题,出口商需要承担全部的运输费用;其次是出口商还要对回收货物进行一定的安置,这也同样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所以说,汇付方式中也同样存在着风险因素。

3.信用证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对于信用证的国际结算方式,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信用保证,但是信用度往往会低于商业信用,所以利用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并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付款约束条件,虽然信用证的各个形式手续都是齐全的,但是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该信用证的本质就是赋予申请人单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一种可以撤销的陷阱;第二,在目前的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伪造信用证的现象,进口商一般采用伪造的信用证来骗取出后商的货物,给出口商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

二、国际结算方式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1.托收方式的风险防范对策

对于国际结算中托收方式的风险防范对策来说,出口商首先要对进口企业的信誉度进行一个调查,在确保进口方的信誉度之后,在进行交流合作,进行货物的出口运输,这样一来就是国际结算的风险大大降低;其次,还要对进口企业所在国家的进出口政策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熟悉各个进口的环节和流程,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进出口的政策性问题导致货物被退回或者无法进入境内的情况。通过以上两个步骤,就可以很好地降低国际结算的风险。

2.汇付方式的风险防范对策

对于汇付方式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要想更好地减少风险因素的存在,首先同样需要对进口企业的信誉度进行一个广泛的调查,确认进口企业的信誉度之后在进行贸易合作;其次,出口商可以采用福费廷或银行保函等方式来转嫁风险。使用福费廷出口商可以转嫁商业风险、利率风险给包买商,同时能够获得无追索权的出口贸易融资来减轻资金压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汇付方式的风险问题。

3.信用证方式的风险防范对策

对于信用证方式的风险防范来说,首先要对进口商家出示的信用证进行一个严格的审查,确保信用证的真实性,一个重要的鉴别方式就是进口商家出示的信用证要与进出口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部门内容相同,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假的信用证进行区分。除此之外,还要对信用证的办理部门进行过一个严格的管理,这样就可以保证信用证的真实性,大大降低了信用证方式的风险影响。

三、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对贸易合作国家的具体风险进行评估

对于国际结算来说,一个主要的减少风险因素的方案就是要对贸易合作国家的具体风险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这样就可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对当地的一些经济政策、交易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出进行国际结算的风险度的高低,来进行参考。

2.双方签订官方承保的信用保险

在国际结算中,除了要对贸易合作国家的具体风险进行评估之外,还需要进出口双方签订一个官方承保的信用保险。这个信用保险就对出口商起到了一个降低风险的作用,如果外贸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由于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这样一来出口商的经济损失就可以大大降低,最大程度降低国家风险。

3.交易前与贸易国签署协议

最后进出口企业还可以在双方进行交易前,与贸易国家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这样一来交易双方的贸易行为就受到了官方的合理保护,为出口国家进行权益维护起到了一个法律保护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通过对这些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促进贸易双方利益的保护,同时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勇.国际结算基本方式的适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12):61-62.

[2]冯俊萍.不同国际结算方式的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J].财会月刊,2013(20):59-60.

风险管理方式篇3

关键词:金融风险债券利率

一、什么是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企业或者机构的金融安全是产业安全的核心。

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会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风险分类

1.金融结构失衡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长期位于绝对主导地位。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资金流转困难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同时,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使得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边际储蓄率也在不断提高。

2.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一直未建立金融与财政间风险隔离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中央银行在资金运用存在财政化倾向,巨额再贷款难以收回,因此金融风险不断向财政转移。同时,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普遍偏高,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存在大量隐性债务,因此财政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的趋势。

3.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

由于中小金融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非常困难,就被迫要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

4.机制转化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突出

首先,由于国内银行业缺乏竞争,创新能力差,管理方式落后等,因此银行业风险比较集中,资产质量令人担忧。其次,保险证券业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有待提高,有一定的累计风险,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督。

5.严重弱化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

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的严重弱化会导致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比如假外资的寻租性流入和资本外逃。资本不正常的大规模流动,会增加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影响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

6.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导致国民福利损失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导致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引发国际经济摩擦,导致低价值链增值模式,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增大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造成巨大的国民福利损失。

7.日益凸显的利率风险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的程度还不够,政策环境还不宽松,商业银行不能自由调整利率,面临很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同时利率的波动不断加剧,而大部分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8.房地产业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个不容忽视的是事实,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中约有一半是以房地产贷款或其相关的形式存在的。房地产行业存在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突出;假按揭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问题严重;基层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操作风险明显;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新法律法规可能限制贷款抵押品的执行,法律风险增大等不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很可能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9.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拉美化”风险

所谓金融“拉美化”,主要是指国内金融活动越来越依赖国际资本,因此导致本国的资产定价权、证券服务业、投资收益等等大多为国际投资者和外国金融服务机构所控制或支配的一种现象。这些直接表现为我国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丧失;股市并未真正与国际接轨,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融资能力逐渐降低,导致国民财富流失,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就会存在很大风险。

三、平定金融风险的措施

1.建立并完善基于风险机制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场的风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通过放开股票价格,减少行政干预,增强股票风险意识,提高股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允许股市价按照市场规律变化,从而以便投资方正确认识股市,掌握股市运动规律,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公有股适当上市。公有股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总称,通过共公有股上市,促使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的流动中实现增值,缓解股票市场供需关系,违规操作。三是扩大股票试点范围,适当增加证券交易机构。由于一些地方存在内部股票,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将这部分定向募集公司批设为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上市股票数量还很缺乏,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些地方适当发行上市股票,同时加快改制步伐,提高上市企业在改制企业中的比例。

2.银行业面向市场化。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是作为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身份出现的,自然其本身存在很多弊病,承受外界风险的能力很弱。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通过引进相关行业的战略投资者或者通过上市等途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增强自身盈利能力。通过与国际接轨,可以拓展银行的业务能力,激励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国银行业通过进入市场,将会与实力雄厚与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发生正面冲突,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变得越来越强大,将会有助于改善国内银行存在的诸多弊病,如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盈利单一,股份单一等。同时,假如银行上市的话,就必须如实的披露公司的各项信息,这样有助于加强银行的管理和盈利目的性,也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自然就增强了银行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中国银行业适当的开放,积极的挺进世界资本市场,可以快速优化企业机构,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充足企业资本,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各项素质。

3.开拓并利用债券市场筹资。债券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债券筹资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筹资范围很广。与股票的股利相比较,债券所付利息允许在所得税前支付,因此企业在税收上可享受到一定的收益,故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成本比股票成本要低;同时,无论发行公司的盈利多少,持债券者一般只按照协议收取固定的利息,若公司盈利丰厚,增加的收益远大于支付的债券息额,则会增加股东财富和公司价值。由于债券持有者一般无权参与发行公司的管理决策,因此发行债券一般不会失去公司的控制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需要定期偿付本金和利息,假如某个时间财务有困难,而又必须偿本付息,因此,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同时,债券的发行规模受到政策的约束,一般只能筹集一定额度的资金,而且债券的发行与贷款,融资等相比较,其限制条件更多也更严格,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使用。

4.利率调整逐步市场化。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利率的上下波动,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管理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发展比较快,市场化的程序已经很深。我国根据国际汇市的变化,不断地适时合理的调整利率。通过调整利率,银行就具有了定价权。即使这样,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注意。首先,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应该迅速,因为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流动的流动是双向的,就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撤走存款。否则,就会引起一定的危机,时间越久,危机的程度机会越深。其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金雄厚,客户多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就会越来越强大,这些优势是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就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最后,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展开,会使一些中小型金融企业的融资越来越难,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平衡与健康。

四、小结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认知能力,严格规范与约束相关的金融活动,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金融环境。目前,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步开放国内的金融业来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在整个阶段,时刻要注意金融风险的严峻性,对它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参考文献:

[1]司红云倪言波曹邱林等:试论股票市场风险及其控制.财会研究,1997年第9期.

[2]曾康霖: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几个问题.财经科学,1998年第2期.

风险管理方式篇4

【关键词】风险评估;验证;偏差管理

1.背景介绍

某企业新建一个口服固体制剂厂房,该厂房需要通过中国2010版Gmp,需要对整个厂房进行验证,本文介绍了该厂房前期的验证/确认活动,包括设计确认(DQ)、工厂验收测试(Fat)、现场验收测试(Sat)、安装确认(iQ)、运行确认(oQ)等。

2.验证/确认流程

整个厂房的验证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对厂房所涉及的所有系统进行目标结构分解(oBS),然后对每个系统进行系统影响评估(Sia),编制验证主计划(Vmp)和验证计划(Vp)、用户需求说明(URS)、用户需求分级(RCL)和需求追溯矩阵(Rtm),接下来根据项目进度依次执行DQ/Fat/Sat/iQ/oQ,最后编写验证报告(VR)和验证主报告(VmR)。以下将详细介绍每部分的内容。

图1验证流程图图2系统影响评估流程图

2.1目标结构分解(oBS)/系统影响评估(Sia)

该新建厂房要符合Gmp要求,需要进行验证,但并非该厂房所有的系统都需要验证,只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系统才需要进行验证。oBS列出了厂房所涉及的所有系统,并对每个系统进行了编号。然后对每个系统执行Sia,判断该系统是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或无影响系统。按以下问题进行评估:

(1)系统是否直接接触产品?(2)系统是否提供赋形剂,是否生产某一组分或溶剂?(3)系统是否用于清洁、消毒或灭菌?(4)系统是否用于保持产品状态?(5)系统是否产生数据,用于放行或拒收产品?(6)系统是否用于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过程,且没有对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独立控制的系统?

回答以上几个问题,若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有一个或几个为“是”,那么该系统是直接影响系统;若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那么该系统是间接影响系统或无影响系统,需要继续进行判定。若系统与直接影响系统相关联,用于支持直接影响系统(如冷却水系统),且系统和直接影响系统之间有一个屏障(barrier)存在(屏障是指一种措施或手段,可以将直接影响系统和其相关联的系统隔离开来,使相关联的系统对产品质量无影响。例如冷却水系统用于工艺设备的降温,工艺设备上会安装温度传感器来控制降温温度,且温度传感器会定期校准,那么温度传感器就是一个屏障,使冷却水系统和工艺设备隔离开来),则该系统是间接影响系统;若系统不与直接影响系统相关联,则该系统为无影响系统。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无影响系统都需要遵循Gep的原则进行调试。所不同的是,直接影响的系统还需要进行验证;间接影响的系统不需要进行验证,但隔离的屏障(barrier)需要进行验证;无影响的系统,不需要进行验证。系统影响评估流程如图2所示。

2.2验证主计划(Vmp)和验证计划(Vp)

Vmp对验证活动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包括验证活动的计划、实施和报告。需要验证的系统按其功能属性分为三大部分:

(1)厂房,包括C级、D级洁净区及其相应的空调系统(HVaC系统)。(2)洁净公用工程(制药用水系统、洁净压缩空气系统等)(3)工艺设备(压片机、包衣机、包装线等),针对每一部分,均有一个对应的Vp来规定其验证活动的详细步骤。Vmp里规定了验证模式以及调试、确认和验证的顺序。如图3所示:

图3验证模式图

上图中,DQ/Fat/Sat/iQ/oQ阶段中的每一步在报告未批准的情况下,不能进入下一步骤。某些简单系统的iQ和oQ可以合并在一起起草方案并执行。

如果经过评估,测试环境未改变,且测试成功或相关的偏差已关闭,重新测试已完成,那么iQ/oQ可以引用Fat/Sat的测试结果,不需要进行重复测试。用户3.需求、分级及追溯

3.1用户需求说明(URS)

URS详细描述了系统用户对于系统功能的要求,URS应当具备可测试性,以便在今后的确认测试中可以进行测试。该厂房的所有验证/确认活动,都是基于URS来进行的。

3.2用户需求分级(RCL)

在RCL中,每条URS会根据是否影响产品质量、产品重现性或相关的文件来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分成高、中、低三类,如下:

(1)高风险:对产品质量、产品重现性和/或相关文件有不良影响,且没有预防措施。

(2)中风险:对产品质量、产品重现性和/或相关文件有不良影响,但有预防措施(如报警、联锁或屏障等)确保在出厂前可以对产品/文件进行调整或拒绝放行。

(3)低风险:对产品质量、产品重现性和/或相关文件无影响。

其中,高风险的条款将被划分为“Q”项,需要进行验证;中风险的条款将被划分为“C”项,不需要进行验证,但是其预防措施(如报警、联锁或屏障等)需要进行验证;低风险的条款将被划分为“C”项,不需要进行验证。

3.3需求追溯矩阵(Rtm)

Rtm是用来对URS进行追溯的工具,可以用在DQ/Fat/Sat/iQ/oQ各个阶段。

(1)DQ阶段:确认URS里所有的Q项都进行了适当的设计;

(2)Fat/Sat阶段:确认所有的C项和Q项要求都在Fat/Sat的方案里分配了测试内容,并在随后的测试活动里进行了测试;

(3)iQ/oQ阶段:确认所有的Q项要求都在iQ/oQ的方案里分配了测试内容,并在随后的测试活动里进行了测试。

在oQ结束时,更新出最终版本的Rtm,确认所有的URS已执行了测试,没有遗漏的部分。

4验证/确认活动的执行

4.1良好记录规范(GDp)&良好测试规范(Gtp)培训

在验证/确认活动开始前,对所有执行测试活动和报告编写的人员进行GDp和Gtp的培训,确保人员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测试和记录。

4.2设计确认(DQ)

DQ是对系统或设备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核,确认URS里所有的Q项要求都已经进行了适当的设计。

4.3工厂验收测试(Fat)

Fat是对供应商制造完成的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其符合URS要求。Fat将在供应商工厂进行。Fat完成并得到业主认可,设备可以发货。

4.4现场验收测试(Sat)

Sat将在厂房现场执行。当所有的设备、仪表、管道管件等已正确安装和连接,机械竣工完成,可以开始Sat。执行Sat是为了确认URS中所有C项和Q项要求均通过测试,符合可接受标准。Sat的测试项目类似于Fat,一般不重复做Fat已执行的测试,但如果测试环境改变,影响了测试结果,那么Sat将会对Fat已执行的测试进行重新测试。

4.5安装确认(iQ)

iQ是通过文件化的记录来确认厂房、设备、公用工程等设施设备已按照URS正确地进行了安装。只有直接影响系统需要进行安装确认。

4.6运行确认(oQ)

运行确认是用文件化的记录来确认厂房、设备、公用工程等设施设备可以按预期要求正确运行。只有直接影响系统才需要进行运行确认。

至此,新建厂房前期的验证已完成,下一步将进行系统性能确认(pQ)及后续的工艺验证、清洁验证等工作。

4.7偏差管理

在验证/确认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需要有一个偏差管理程序来对偏差进行记录、调查和处理。偏差大致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管理:

(1)描述所发生的偏差,包括偏差发生的原因,并评估该偏差是否影响已进行的和未进行的测试。(2)提出更正措施,确定是否需要重新测试,并评估该更正措施是否影响已进行的和未进行的测试。(3)执行更正措施。(4)重新进行测试。

5.验证报告(VR)和验证主报告(VmR)

VR详细描述了各个阶段验证活动的执行情况,记录了所有验证文件的文件名、文件号、版本、批准状态、出现的偏差数量及偏差批准状态等,确认所有的偏差已关闭,所有的验证文件已批准并存档,仪表已经过校准,相关的Sop已存在,系统符合用户需求,被批准用于日常运行。

三个验证报告完成后,需要生成VmR,VmR对整个厂房所有验证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确认需要验证的所有系统已按照Vmp规定的验证策略完成了验证活动,整个厂房前期的验证活动已结束。

6.总结

基于风险评估的方法进行验证是当下主流的验证模式,本文的新建厂房验证从系统影响评估入手,确定了验证的范围,用户需求的编写也根据风险评估的方法,将每一条需求条款确定为“Q”项或“C”项,进一步确定了详细的验证条款,这样缩小了验证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节约资源,更有助于重点把握真正关键的部分,更好地保护产品质量。

风险管理方式篇5

关键词: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规避方式

公积金贷款是我国城市居民选择改善住房条件的首要贷款方式,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繁荣的背景之下,住房公积金作为城市化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重要支柱,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而且公积金贷款规模越大,意味着其自身的风险也就越高,债务的规模也就越大,如果没有给予相应的风险管理以高度的重视,则很有可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该提高对于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管理力度,确保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和公民居住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一、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分析

(一)运行体制方面的风险

根据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并不能够直接的参与公积金贷款业务,需要通过委托相应的商业银行负责,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只能够起到监管的作用,而且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之间的权责分配不明,商业银行必然会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有选择性的进行贷款业务,将风险较小同时利润较高的业务作为首要业务,而将风险较大同时利润较小的贷款业务交由公积金管理中心。

(二)商业银行所造成的风险

很多商业银行为了更进一步的追求利益,而有意的回避公积金贷款业务,对于房地产开发单位,只接受商业贷款为主的开发商,而对于只做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开发商则不予按揭签约。这样虽然没有违反相关的规定,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发放,同时也增大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商业银行在面对公积金贷款低利率的冲击时而选择了有意的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手续繁琐化,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门槛。因为如果购房者选择商业贷款,则毫无疑问贷款所获得的利息收益全部归商业银行所有,而购房者选择公积金贷款则商业银行只能获得利息收益的5%作为手续费。所以很多商业银行刻意的回避购房者的公积金贷款请求,采取消极拖办或者是误导购房者的手段。

(三)购房者方面的风险

由于公积金贷款主要面对的是低收入的购房者人群,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公积金贷款者的还款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而且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价不断的推高,在繁华的背后隐含着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以及可能出现退城市化发展的风险,过高的城市成活成本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这就势必会造成很多购房者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稳定,还贷的能力受到影响。

另外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是以政策性帮助居民改善住房条件为目的,在评价购房者是否具有公积金贷款资格的时候审核也相对较松,并不关注公积金购房者对于公积金的贡献率,虽然这一举措非常有利于改善和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购房者的购房消费,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样无疑会造成住房公积金缺口增大的可能性,会导致住房公积金的长期融资风险。

二、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的规避措施分析

(一)确立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主导地位

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规避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确定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整个公积金贷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体制上消除风险因素,采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自营的模式,避免商业银行在公积金贷款过程中的干预,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保证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划清购房者在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之间的界限,让购房者在选择贷款方式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自如。

(二)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监管体系

在进行公积金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监管体系,这套体系既包括对于购房者的信用审核体系,同时也包括监管和预警体系,确保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透明和安全。

(三)加强贷款抵押的审查力度

严格审查抵押也是住房公积金贷款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措施。要严格的审查抵押房屋的合法性以及被抵押的合法性,房屋出售单位要及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并对抵押权的合法性做出连带保证,协助进行抵押权的登记。同时也要控制抵押率,避免由于市场波动而造成抵押房屋的价格变动。而且要加强担保法的执行力度,对于不能够按合同规定偿还贷款的房屋要坚决予以拍卖,降低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确保公积金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积极发挥公积金贷款推动城市化改革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住房公积金是我国城市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之一,是改善公民住房条件的重要环节,加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管理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叶萍.刍议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及应对[J].商情;2014(8):63-63

风险管理方式篇6

关键词:eHS;电子代工行业;风险管理

1eHS背景说明

1.1eHS是什么

eHS是环境(environment)、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的缩写,是一个管理系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则被习惯性地称为eHS人员。这一新职业在国内发展不过十多年,最初由台企、日企带入国内,集中在电子代工行业。为了挑选出具有高水平代工能力和高管理层次水平的企业,跨国公司设置了门槛: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体系认证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订单竞争。

1.2eHS国内外状况

提起eHS,不得不提美国的杜邦公司。杜邦公司是第一家将安全作为公司文化来建设的企业,立足于“让员工在工作场所比在家里安全十倍”的目标,制定了许多诸如“召开会议主持人必须先介绍安全出口、员工上下楼梯必须扶扶手、笔芯要朝下插入笔筒内”之类的规定。另外在经历了多起惨痛的事故后,欧洲安全委员会时常开展以预防职业危害为主题的“欧洲安全卫生年”活动。在国内,eHS起步较晚,这个职业似乎并不被很多人了解,第一批从事eHS的人员主要在国内石油化工、煤炭、烟花爆竹等风险较大的行业,但在当时主要还是做些与安全相关的事项,不像现在兼具环境保护和员工职业健康的事情。

1.3eHS人员要做哪些事情

(1)熟悉法律法规资料,包含环境保护、消防建筑设计、危险化学品、职业卫生、特种设备等,确保公司各项运行符合规定。(2)将法规要求和公司情况相结合,制定环境安全方面的管理文件,根据执行反馈定期更新完善文件。(3)作为公司与环保局、安监局、卫生局、消防大队等政府部门的窗口,负责在公司内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律、规程、标准和规章制度。(4)熟悉各种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制定与之对应的职业健康体检、作业环境检测、适用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作业现场的警示标识和安全防护措施等。(5)熟悉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原材料,运用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将识别出的高风险因素纳入有效管控,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范围。(6)负责组织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员工日常安全教育,协同政府部门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发证换证工作,督导各部门实施安全教育训练,协助各部门制定安全活动计划。(7)负责新建、扩建、改建的“三同时”项目环保审批手续办理,并安排年度厂界环境检测,以确认排放污染物在标准范围内。(8)负责公司eHS工作实施综合监督,不定期至现场监督检查,督促并协助解决有关隐患,纠正违章作业。(9)负责调查已发生的事故,编写事故调查报告并提供可行有效的改善措施,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改善措施。总之,eHS人员要运用各种知识,识别、分析各种风险并加以控制,从而减少或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

2电子代工行业的特点

电子代工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末端,竞争又非常激烈,基本上有客户提供订单就会接,不接会有其他工厂接,故什么急单、插单等都会接。另外,利润率已被压榨很低的同时,还要负责处理好下游供应商关系、后勤管理、物流运输、产品维修等,如果不转型升级,迟早会成为被市场淘汰的一个行业。电子代工行业的特点归纳起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订单不稳定、人员流动率高、产品繁多型号各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

3eHS人员在项目风险管理上的着手点

目前,大部分代工企业的eHS工作方面还仅停留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有一定能力的eHS人员,会针对一种问题,设计一种可以长效解决的作业模式,很少会去考虑问题为何会出现。eHS人员如何着手解决问题,结合业界前辈经验,文章总结如下。

3.1产品生产工艺及流程

项目初期,需要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及流程。对此项目有了大体的了解,下手收集资料就有方向。比如有主板制作的就会涉及Smt工艺,有金属加工的就会涉及粉尘收集和防爆等。

3.2产线与配套设施布置

产线与配套设施的布置,原本是ie(industrialengineer)人员负责,但其布置与eHS有着直接的关系。(1)产线间的布置距离不宜过小,必须满足逃生动线宽度要求,且线体不能过长,人员的逃生距离必须控制在法规要求范围内,线体不能堵在逃生通道和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前。(2)接触具有职业危害因素的岗位、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明确他们在产线的位置以及与产线配套的设备。(3)提前进行人因工程识别,降低员工作业劳累风险,降低事故的发生。

3.3产线使用的原物料和设备清单

产线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如化学品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以下几点须注意。(1)识别并列出产线涉及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在生产线对应的位置标注。(2)依据频率、危险性、接触时间等条件,确定高风险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工程控制,比如局部抽风、密闭罩、光栅隔离等。(3)依据预估产品产量,规划合理的区域作为中间仓。(4)列出设备清单,关注设备的动力方式、运转部件、能量释放方式、产生的危害因素,重点关注非标准品的设备。一般这类设备在设计时只考虑满足生产需求,没有做好安全源头设计,在使用前必须经过评估,否则易发生工伤事故。

3.4根据生产特点,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

(1)预防。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预防为主,要防止事故。危险源始终存在,事故总会发生。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绝对的。这样,我们要做的是防止事故发生,才会下决心去防止事故的发生。二是:依据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1]。要认识到事故一定会发生,有了这样的认知,才会去认真考虑如何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2)准备。各类紧急情况,需协作的部门、各部门负责事项、应急物资、联系方式、处理流程,必须清清楚楚。(3)响应。具备提高企业预案的素质,这里还会涉及演练的问题。如果在没有通知的前提下进行演练,将会暴露出真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需要完善的。(4)恢复。有个很重要的问题,事故的现场结束了之后,谁可以决定返回事故现场,恢复生产?很少有人意识到,事故现场要先进行隐患排查,需要确认是否有次生和衍生的事故发生。

3.5生产变动管理

电子产品的产线,随着产品的变动而变动,风险随之变动。为从源头控制和削减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变更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有害影响,对各类变更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变更过程符合eHS管理体系要求。重点注意如下几个变动[2]。(1)新扩改基建:指用于生产、储存、生活、办公等新增加建筑或对原有建筑扩建、改造结构或规模的项目。(2)工程变更等改善活动: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材料的变更有可能产生新的环境影响、危险源且影响较大的生产活动。(3)新设备设施:指新增机械或设备、消耗一定能、资源,产生一定废物,带来一定的作业风险,或需定期维护点检、更换零部件、追加安全防护的机器。(4)新产品:指新产品生产出荷过程中需要增加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作业环境、作业场所、作业人员、作业操作规程、体系管理或包装材料等。(5)用途更改:指由一般用途改做特殊用途,例:储藏室改为易燃化学品库或油库等。但这部分的变动,一般都会涉及消防问题,如要合法化需经消防部门审批。

4结语

电子代工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实力的比较往往考虑的是规模、质量和价格等。如果在风险控制上能胜人一筹,或许在比较重视安全和健康的欧美客户面前,会有眼前一亮的效果。如同标准设备制造前会考虑安全设计,eHS人员在项目初期就应参与进来,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提前识别存在的风险并进行管控,比后续问题出现时再处理,要远远有效的多。

参考文献

[1]邓镇非.不同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的实现[J].中国质量,2003(4):26-28.

风险管理方式篇7

关键词:集团财务公司;财务管理;“资金池”;资金集中管理

一、引言

集团财务公司是指企业集团为了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集团及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的、专属于集团企业自身的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在西方国家,集团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及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大型的跨国公司都拥有专属于自己的附属金融机构。

“资金池”是当前世界上最有效率、资金管理水平最高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由在我国设立的国外银行引入和发展而来,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上海将这一项重要业务及其“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移植于大陆。2003年非贸易售付汇三地试点,2004年外汇资金内部运营获准,再到2005年上海浦东“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标着我国“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是“资金池”业务在我国从开始到成熟的一个过程。然而我国理论学术界对于“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的系统研究还较少,关于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方式和风险有待进一步探讨与认真应对。

二、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常用的方式

(一)收支一体化”模式分析

“收支一体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将集团所有的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统一开立结算户,集团财务公司通过对集团所有公司的收支进行统一集中办理。其主要的管理方式为如下。首先,企业旗下的各个公司在财务公司及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通过集团公司、集团财务公司及银行签订三方协议,然后将企业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的银行账户统一纳入企业集团资金的“资金池”之中。其次,企业集团及其旗下所有公司的主要资金流动都要通过集团财务公司的账户进行办理。最后,企业集团旗下所有公司的转账、支付活动需要由集团财务公司根据该公司专员提交的申请来复核完成。“收支一体化”这种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有清晰的结算关系,企业集团可以通过集团财务公司对旗下所有公司的收支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能够高效归集企业集团的所有资金。一般情况下,企业集团会按照集团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比例进行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企业集团集中利用资金资源,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分析

相对于资金一体化管理模式来说,资金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则是要求集团旗下所有公司的所有账户都归集到集团财务公司进行管理,不允许集团旗下的公司拥有其他的银行账户。即使旗下的公司拥有某些商业银行的账户,账户也不允许有超过一定标准的余额。也就是说,企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必须要通过集团财务公司的进行资金统筹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资金流动都应该由子公司专人通过网上提交资金收支指令,然后由集团财务公司通过银行的清算账户来完成收支操作。也就是说,集团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中扮演着结算的角色。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集团的高度集中管理,保证了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绝对统一。我国的三峡集团及中国电力集团等集团都采用了这种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要求集团旗下的各个公司所在的区域相对集中,或者通过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实现相关操作。

(三)“收支两条线”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的“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企业集团对集团旗下公司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分别采取单独的流程和路径进行处理,互不干涉。“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要求企业集团旗下的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开立两个不同的账户,分别负责处理该公司的收入和支出。集团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旗下所有的公司账户拥有查询和转账的权限,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专员在进行对外资金划转的过程中,采用透支的方式进行划转,然后每日定期通过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处理。企业集团旗下公司内部进行资金划转则必须要通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行操作。这种“收支两条线”模式实现了企业集团内部全程结算的封闭性,能够保证资金能够实时到账,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周转速度,节省企业集团的划款手续费。我国中石油财务公司则是采用这种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资金的集中度高达70%。

(四)“集团账户”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的“集团账户”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统一的资金账户,然后由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的账户下开通二级银行资金结算账户来进行资金的收支。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二级账户在发生每一笔资金收支的过程中,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系统会自动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的银行主账户下拨出相应的资金,支付操作属于实时操作,没有任何时间差,不会影响企业集团旗下子公司支付的效率。

三、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风险分析

(一)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业务经营范围狭窄,经营风险巨大

当前,集团财务公司重视“资金池”的筹集和投资使用,但是对资金的投放监管不足。事中监管管理水平落后,无法跟上企业的业务发展,往往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控制与实际进程脱轨,便不能发挥事中控制应有的效力。同时,集团财务公司在事后的控制中,也并未明晰内部审核的范围和内容,对于资金的使用率、回收率和利润率缺乏考核,未能及时评价“资金池”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当前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之中,反应不及时,管控不充分,经营与管理脱节,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池”最终会被锁死,严重影响运营,阻碍企业的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缺乏“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

资金集中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的思想、环境、人才及特定的组织架构等。但是,我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暂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架构,并且风险管理的人才非常匮乏。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我国企业集团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防范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企业集团的风险防范组织架构过于简单,没有系统化的风险防范团队,风险预警体系可操作性不强,风险防范的工作也不够系统化,缺乏集中管理意识与风险警戒意识。

(二)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风险防范的对策

1.扩张业务类型,匹配长短期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正确认识到资金集中管理虽然集中了资源,但也变相集中了风险,这就导致了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企业集团的专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资金集中管理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分析隐患,确定各方各面的风险,完善各项风险保障措施。此外,还要主动避险,积极开展除利息收入方式以外的其他资金管理方式,如信用贷款、融资租赁和证券化投资等其他业务,积极整合业务和研究订立匹配长短期风险项目,分散非市场风险,降低集团财务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

2.构建人才体系

突出人才的科学发展观核心,重视专门人才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首先,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考虑到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储备。其次,要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反馈人才信息,以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使资金集中管理部门及风控部门实现最好的人员结构。最后,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和人才激励制度,保证人才的稳定性,激发人才使命感,带动企业经营和价值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在此方面,可以考虑根据实际风险分析、应对情况论功行赏,兑现奖惩,以发挥员工积极为公司避险创造的价值作用。

3.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

为了保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安全性,企业财务公司需要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控制和防范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为企业集团的集中管理水平的改善及提高提出正确的建议。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召开财务资金风险控制会议,要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风险防范进行总结,然后协助企业集团董事会提出风险防范的策略,并且督促企业管理层加强风险防范的环节,指导企业集团的管理层及执行层对风险控制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积极监督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风险管理方式篇8

关键词: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债;债务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071-04

在中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变迁,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利配置。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性政府债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的债券。地方自行发债启动,确认了地方债的合法性,开始了向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过渡。

一、中国地方债的发展历程

1.地方政府债券受到立法禁止。中国地方债最早可追溯至1979年,8个县区举借了由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此后,为解决地方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地方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各地政府陆续开始发行地方债券,包括地方企业债券。1993年,为防止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不足而引发社会经济问题,国务院制止了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并开始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预算法》更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出现与发展。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由于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财力受到直接影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资金以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却又受到法律限制无法像先前那样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来获得融资。在这种背景下,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它客观上规避了《预算法》对地方债的限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建设资金投入不匹配的矛盾,为地方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计划,被学界认为直接导致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与负债规模急剧增长。这一时期增长的地方债大多是中长期基建类贷款,且大多将于2011—2013年间进入还款期。

3.财政部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经济刺激措施,国务院决定,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并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采取财政部并代为办理偿还手续的方式。截至2011年,全国人大每年批准的地方债规模均为2000亿元。虽然事实上并不真正由地方政府来发行债券,但这一措施使中国的地方债向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为下一步改革试点奠定了基础。

2011年,审计署对187.36万笔地方债进行了审计,并“关于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情况的报告”,首次对中国地方债现状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亿元,其中,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等领域投入的债务资金59466.9亿元,反映出地方债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4.财政部推行地方自行发债试点改革。2011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深圳市作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为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采用单一利率的定价机制确定地方债券发行利率,期限结构为三年债券发行额和五年债券发行额分别占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的50%,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这次地方债试点改革是向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过渡,其最终改革方向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债券并直接向投资者还本付息。

二、开启地方自行发债的动因

1.部分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当前,中国地方债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债大规模集中到期。十余年来,中国法律禁止地方政府自行发放债券,同时又缺乏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导致多地地方政府在监督机制缺失的情况下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变相大量举债,埋下风险隐患。根据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2万亿元,其中2009年以来的新增债务高达7.52万亿元,而预计于2011年和2012年到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2.62万亿元和1.84万亿元,合计占比41.66%,地方政府偿债高峰期已经到来,地方政府面临着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另外,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对象大多是基建类项目,投资周期较长,贷款期限往往在三年以上。可以说,当前中国地方债务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大量债务集中到期可能造成的流动性不足。此外,随着利率的频繁变动,地方政府需要支付的利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还债压力。此次推行地方债试点改革,允许部分省市在限额内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无疑与这一形势有着直接的联系。

2.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分税制改革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中央财政远远不能满足地方庞大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大多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弥补这一缺口,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贷款和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2010年末二者合计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比重超过86%),然而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被大大削弱。一是银行信贷收缩。银监会规定,各银行“对于到期的平台贷款本息,一律不得展期和以各种方式借新还旧”,并要求各银行除保障房项目外一律不得发放新的平台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已进入清理期,地方政府获取银行贷款困难加大。二是城投债融资能力也被严重削弱。2011年,城投债大规模发行,同时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导致城投债持续下跌,到期收益率大幅上升,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债进行融资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三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也严重影响了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四是地方债主要投资对象是基建类项目,投资周期长,前期产生现金流少,而后期往往需要进一步投资,如果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强,建设资金缺口将会扩大,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发行地方债,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3.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根据审计署的审计报告,2010年末银行贷款占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比重高达79%。由于大规模债务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沉重,银行面临的地方债务风险增加,一旦出现大规模地方债务违约,银行坏账数额将大大增加,地方债务风险将转移到银行体系,会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形势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一方面,地方政府近年的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流入过热的房地产行业,随着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加强,房地产投资收益受到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银行对地方政府的贷款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土地为担保的,而土地价值在当时普遍被高估。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大幅下滑,银行体系很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通过发行地方债券提高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也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4.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透明度和规范性。长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普遍存在透明度和规范性问题。一方面,当地方政府存在资金缺口时,往往通过与银行协商来隐性拖延债务或者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的融资平台公司来满足资金需求,以致地方债容易产生风险隐患。与其如此,不如在条件成熟时允许其进入债券市场,使地方债“阳光化”,并利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市场机制来使其规范化、合法化。另一方面,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普遍透明度不足,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挥霍浪费等问题,甚至滋生行为。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能够促使地方政府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使其财政支出情况透明化,从而迫使其更好地利用筹得的资金。财政部规定,试点省(市)应通过网站等媒体,及时披露本省(市)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状况等指标,在发债定价结束后应及时公布债券发行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三、中国地方自行发债潜在的问题

1.地方金融机构向地方债提供变相补贴。地方政府直接进入债券市场进行债务融资,应当接受市场机制的约束,在债券风险水平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相应的利率。但目前,全国各地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形是,地方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种可能,即地方政府利用其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控制力,操纵后者以较低的利率水平(较高的价格)购买债券。此时,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权发生扭曲,由通过市场机制吸收民间资本的工具变为地方政府变相获取银行低息贷款的又一手段。当前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券利率过低却仍能大量发行,暗示着这种扭曲可能已部分地成为现实。

2.地方政府或将滥用中央隐性担保。中国不会像实行联邦政府体制的美国那样,完全分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信用,允许地方政府申请破产保护。如果中央政府不对陷入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实行财政救助,任其“自力更生”,很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盲目削减开支,使当地一定时间内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影响甚至陷入停滞,引起当地民众的生存环境发生恶化。因此,当地方政府出现资不抵债时,中央政府最终负有兜底责任,表现为对前者的隐性担保。中央政府的隐性担保至少会引发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地方政府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旦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向中央政府寻求财政救助或由后者直接为其清偿债务,因而具有较强烈的融资冲动和相对较淡漠的还款责任,一旦放开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规模限制,极易引发“道德风险”,埋下债务危机的隐患;其二,对于投资者而言,地方债仍然与中央政府的信用挂钩,中央政府的隐性担保使投资者难以评估和衡量地方债券的信用风险。

3.地方政府发债规模控制机制尚未建立。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必然涉及到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冲动的控制问题,否则极易出现地方政府过度举债,使地方债务问题更加难以控制。目前,地方政府发债规模的控制权属于国务院,但控制机制尚未建立。首先,从长远来看,由于中央政府难以确切地了解各地政府各个时期能够获得的财政收入以及需要承担的支出,由国务院确定的地方债规模可能偏离实际,难免不尽合理。其次,试点时期采用较小的规模限额,对于控制风险很有必要,然而对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尚无实际意义。而一旦地方自行发债试点进展顺利,今后很可能逐步放宽要求,允许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地方政府自发债券。如何确定适度的规模限额,既让地方政府能够获取所需的融资数量,又有效地避免过度举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最后,上下届政府之间偿债义务关系问题尚未从制度上得到解决。中国地方政府领导人往往不愿意处理上届政府的历史遗留债务,同时出于政绩需要又倾向于在任期内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把债务偿还责任留给下届政府。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张。推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后,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得到拓宽,需要从制度上厘清上下届政府之间偿债义务关系。

四、国际比较

1.美国地方债发行模式。美国是地方债发行时间最早,发行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预算管理制度,各级财政单独核算。早在19世纪,纽约州首开地方债先河,为开凿伊利运河融资。截至2010年底,美国地方债规模3.4万亿美元,占GDp的18%,居世界第一。美国地方财政实施平衡原则,地方债券的筹资目的一般限定为投资性经费。地方债券的发行无须上级政府的批准,但需要获得中央政府的发债许可权。地方债通过公募和私募两种模式发行。按照信用基础不同,分为收益责任债券和一般责任债券,前者以特定项目为担保,后者以发债主体的全部信用作担保。债券期限一至三十年不等,且以长期债券为主。

2.日本地方债发行模式。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制度。日本地方债原则上只能筹集投资性资金,特殊情况下也可用于筹集经常性经费。日本地方债大多是付息债券,利率参照相同期限的国债利率制定,种类上分地方公债与地方公企业债两类,比例约为5∶1,其中,前者属于政府直接债务,后者则兼具政府债券及企业债券的性质,属于政府或有债券。1972年以来债券偿还期都是十年,采用抽签方式还本,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

3.德国地方债发行模式。德国地方债可由地方政府及地方性公共机构依据州宪法、州法发行而不受联邦政府干预。德国地方债原则上只能用于筹集投资性资金,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于筹集经常性资金。地方债通常以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为担保,且未清偿地方债必须有公共债务贷款的保险。抵押银行也可以发行地方债,但必须服从银行业的一般监管规定以及政府和抵押银行法的特别监督。债券期限为二至十五年不等,大多数州政府发行的地方债可免缴证券交易税。

4.瑞典地方债发行模式。瑞典地方政府原则上可以自由发债,且所筹资金的用途不受特别限制,允许发行赤字债。地方债以票据借入形式为主,但债券发行形式获得的地方债近年来不断上升。瑞典采用预算平衡原则,规定地方政府如果在决算阶段发生财政赤字,则必须在三年内予以消除。

五、中国地方债的风险管理

1.合理划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责不清,是滋生中国地方债风险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央政府强制地方政府进行各项财政配套,模糊了两者之间的责任范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的信用融资提供某种意义上的隐性担保,产生了道德风险,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冲动。对于各级政府的支付责任,应根据公共产品的属性进行划分,尤其是对于交叉领域的责任界定,更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明确。在分税制情况下,保证中央与地方有稳定的税基,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同时要建立明确的转移支付制度,用法律形式确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转移支付方式。

2.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一个产权清晰的市场,可以对地方政府融资提供必要的约束,有效监督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但是现有的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各大城市商业银行,与当地政府存在诸多源于所有制方面的联系,导致地方性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决策。需要逐步切断地方政府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行政化影响,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市场机制。

3.提高地方财务状况的透明度。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准确把握地方政府债务链及债务融资的总体规模和结构,特别是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的规模;建立健全或有负债的统计与核算体系,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透明度;建立地方债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对其财政、债务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

4.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目前中国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系统还处于初始阶段,各地区仅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制定出几个经济指标,因而缺乏准确、科学、适用的定量支撑方法。应在地方财务状况透明化的基础上,增强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规范化化和制度化,明确预警系统的组织体系和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相应的警情处理机制,根据不同预警结果制定不同的处理方式,按照不同债务的风险贡献度确定债务危机化解的先后顺序,并提前做好债务危机处理预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范与化解地方债风险的途径[J].中国对外贸易,2011,(9):37.

[2]陈少强.中央地方债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7):6-10.

[3]贾康.地方债危机的体制性成因[J].上海国资,2011,(7):14.

[4]李冬梅.基于地方债发行视角探析地方财政困境问题[J].经济问题,2010,(6):41-45.

[5]龙志强.理论容纳、制度冲突和制度均衡——理解转型中的地方债[J].财会研究,2010,(2):17-19.

[6]马兹晖.地方债违约风险若隐若现[J].新财经,2011,(9):46-47.

[7]荣艺华.主要发达国家地方债制度比较[J].中国货币市场,2010,(5):33-37.

[8]涂真.从地方债比较的视角分析地方融资平台筹资问题和解决方案[J].经营管理者,2011,(2):29.

[9]万志宏.2009年地方债:制度博弈的分析视角[J].财经科学,2009,(10):35-42.

[10]肖苏.中国地方债风险控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4-118.

[11]徐博.日本地方债管理制度探析——兼论中国地方债管理制度的建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1):51-55.

[12]张海星.地方债放行:制度配套与有效监管[J].财贸经济,2009,(10):12-136.

StudiesontheissuanceandRiskmanagementofChina’sLocalGovernment

BondsDuringthepost-Crisisperiod

ZHoUSheng-qiang1,wULin-wei2

(1.thepeople’sBank’sofChinatianjinBranch,tianjin300040,China;2.tianji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tianjin300040,China)

风险管理方式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集成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29-01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经历了几种模式:财务风险管理;商务风险管理;集成风险管理。

第一种模式是财务风险管理模式。工程项目采用该风险控制方法,认为风险管理只是由一小组人员针对成本问题进行的管理活动,而不是要求全体人员参与的工程项目层面的管理活动,则会忽视工程项目层面上各种风险相互抵消带来的收益,因为该模式认为各种风险之间是相互隔绝的。这种风险管理模式盛行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

第二种模式是商务风险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工程项目哲学是“风险管理人人有责”、“风险管理存在于每个人工作中,它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同其发展战略的规划过程以及业务层面的战术计划有机结合起来,越来越多地运用风险模型来管理财务风险及各种战略性问题,这种模式意味着风险管理者和业务主管一起努力“接近”风险来源。工程项目采用该风险控制方法,管理对象会主要局限于单个风险或各种相关风险。

第三种模式是集成风险管理模式。工程项目采用该风险控制方法,将从根本上改变商务风险管理模式的缺陷,因为集成风险管理模式重点虽然仍为商业风险,但它与机遇的联系非常明确,涉及项目层面的基础人员、技术与知识,尤其是在提高风险价值取向方面更进了一步,由此可见,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应采用集成风险管理模式。

1大型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概念

大型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一种全面的管理职能,通过一个系统的框架将工程项目建设范围内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工程项目管理者有效处理不确定性和减少风险进而提高工程项目创造价值的能力,目的是为使工程项目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大型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是对项目全机构的风险管理,是对项目全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是对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是对项目全风险的管理。集成风险管理在宏观管理层面上要求有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微观操作层面上要求对项目全机构、全业务、全过程中蕴涵的各种风险加以识别,要用统一的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并集成各种风险,综合考虑影响项目的各个风险因素,采取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使得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最小,为项目的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大型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管理的对象不是过去的纯粹风险即损失的可能性,应该既包括纯粹风险、也包括既有损失发生的可能也有盈利可能性的风险;(2)管理的目标不仅要降低或消除纯粹风险即降低损失或损失发生的可能,而且要包括在降低损失或损失可能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加盈利及盈利的可能性;(3)要管理工程项目的所有风险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个别风险;(4)目标要符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5)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职能之一,项目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集成风险的管理;(6)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形成工程项目独特的集成风险管理的知识体系;(7)要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并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可获得资源来达到集成风险管理的目标。

2大型工程项目实行风险集成化管理的优势

集成风险管理是工程项目集成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项目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工程项目实行集成化风险管理具有如下优势:

(1)降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成本。工程项目实行集成化风险管理,一方面通过工作流程重组建立标准工作流程,减少多余的工作环节,可以大大地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可突破组织现有资源的约束,在有限的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通过资源整合,使资源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向外延伸,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风险管理方式篇10

从法律法规体系、标准化流程、保险担保制度、行业咨询服务等四方面概括了国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征;从政策体系构建、试点示范推动、行业交流平台搭建、保险担保市场培育等四方面总结了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点;在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风险管理;实践经验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内在要求,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epC)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经国内外实践证明的有效市场运作模式。epC模式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引入了市场机制,同时也为其项目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合理实施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起步较晚,在风险管理实践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在风险管理领域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epC模式的特殊性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与一般工程项目特征的差异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不能完全套用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因此,探索符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自身特性的风险管理模式成为必然。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经验,结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分析,探索适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风险管理模式,以期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管理效率,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事业健康发展。

1国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征

伴随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大规模战后重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经过60多年的探索,国外发达国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化流程、保险与担保制度、行业咨询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1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序开展设立政策法规来保障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是英、日、美等国家的共同特征。英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层次分明,分别设有法律层、行政法规层、规范标准层和操作指南层4个层级,利用逐层细化、各有侧重的条款规定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具体实施提供法治保障[1]。日本注重风险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备性,其在1999年颁布的《住宅质量保证法》中对住宅项目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实施流程、责任划分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规定。其中在风险管理责任划分方面,该法案不仅指出了项目风险管理参与主体及各主体应当承担的风险责任,而且还精细到各主体所承担风险责任的具体时间,避免了因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导致的其他问题。美国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强调联邦与各州政府的协调配合,联邦政府负责制定风险管理实施标准。而50个州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体的实施要求,联邦与地方政府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1.2规范的标准化流程指导风险管理具体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得益于有效的运作流程,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规范中对其操作流程进行了标准化规定,为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技术指导。英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在其1996年制定的《风险管理第三部分:技术系统风险分析指南》中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进行了标准界定,将风险管理过程按顺序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风险监督4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将各阶段整合于风险管理框架当中,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动态循环。德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规范关注对风险管理流程的精细化界定,具体体现在对项目风险划分的不断细化,风险管理流程的逻辑化及风险评价机制的严谨化等方面。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合作制定的《风险管理标准》将风险管理流程划分为风险管理目标与环境的定义、风险评估、风险处置、风险监控等4个阶段,强调风险管理流程的全面性,并要求覆盖于项目管理全过程[2]。

1.3完善的保险担保制度强化主体风险管理意识工程保险与担保是实现项目风险转移的有效途径。国外利用完善的工程保险担保制度强制要求各类工程参与保险与担保,强化了主体风险管理意识。美、英、日等国的工程保险与担保制度具有多重强制的特征。例如美国在推行工程保险与担保方面实行政府、银行、市场的“三重强制”保障制度,即政府通过立法强制承包商购买保险和信用担保,银行通过设置贷款门槛要求承包商参保,而在招投标过程中,没有购买相应保险的承包商将会在竟标过程中被淘汰。英国和日本分别设立了信托基金担保及同业担保等工程担保制度,通过立法、行业限制等多重途径强制要求承发包双方参与信用担保[3]。此外,美、日、英等国在工程保险与担保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监管机制。如美国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双重监管制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拥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权和监管机构。而日本实行由大藏省银行局控制的集中单一式监管体系等,政府合理的监管体制是强制性保险与担保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1.4高效的行业咨询服务推动风险管理健康发展第一,发达国家分类齐全、层次分明的行业协会为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层次分明,设有信息服务协会、专业服务协会、教育培训协会三类二级协会,每一类二级协会下面又设立了更专业的服务委员会,不同层级协会通过相互配合共同为风险管理提供经验交流、技术开发与人员培训等服务。为了推动风险管理的健康发展,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分别设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木工程风险管理协会。全国性风险管理协会提供人员培训、标准设立等服务。地方性风险管理协会承担技术咨询、市场调研等任务。全国性与地区性协会分工明确,并定期举办风险管理学术与业务交流活动,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发挥了有效的助推作用。第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的风险评估、保险咨询等技术支持,借助于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有利于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效率。英国拥有庞大的保险中介市场,现有3200多家独立的保险经纪公司,其数量是英国所有保险公司的4倍,主要提供保险事务的咨询与销售、风险管理与安排、风险价值评估等业务。美国的保险中介市场形成了以保险人为主体,包括保险经纪人、公估人和保险直销等四种模式的多层次、多类别的保险中介服务体系,负责解决被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并为工程项目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与监控服务。

2国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现状

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借鉴国外经验,在政策体系构建、试点示范推动、行业交流平台搭建、保险与担保市场培育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2.1构建多层次政策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效实施随着我国对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政策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效实施。(1)横向视角。住建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拟定了不同类别项目的风险管理操作规范。例如,2000年原建设部组织有关人员收集翻译国外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并起草了《关于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报告》。原铁道部先后于2007年和2010年印发了《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铁路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暂行方法》,对各地方铁路部门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分别对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工作流程、风险因素及控制原则等做出了详细规定。(2)纵向视角。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政策与操作指南,如四川省建设厅2009年印发《规范建设工程造价风险分担行为的规定》强制要求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等模糊性语句。上海市2013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提出“主动控制、主动管理”的风险管理思想[4]。多层次的政策规范体系不仅体现了我国各级政府对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更为各地区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

2.2推行试点示范工程,探索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我国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风险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分别通过设立风险管理试点城市与示范工程来推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创新。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大连、兰州等不同区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或省份列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试点地区,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在以上这些城市中逐渐涌现出了如“上海模式”“福建模式”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创新模式。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上海地铁、广州地铁等大型工程项目中的成功实践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模式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其中由天津大学主持的“三峡工程风险研究”课题系统地分析了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策略,是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中的成功典范[5]。事实证明,风险管理试点示范工程的设立,不仅是有效吸收发达国家风险管理成功经验的重要手段,更是催生我国工程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

2.3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促进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促进行业交流是推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发展的有效动力,我国各类建筑业协会积极与国外相关组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为风险管理搭建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于2009年经由民政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会。该研究会主要负责开展各类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学术科研咨询活动,加强与国外相关科学技术团队的联系与协作,推广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的相关技术,促进行业共同发展等工作。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该委员会定期与美、日、英、法等国家的专业学术组织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与业务交流活动,通过归纳、总结、借鉴国外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的经验,为我国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等重要组织在其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及与国外其他行业协会开展的项目管理学术交流活动中也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作为重要议题,为风险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2.4培育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推动风险管理市场化发展利用工程保险与担保措施转移项目风险是国际通用做法,我国各级政府重视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的培育工作,为项目风险管理引入了市场机制[6]。1999年原建设部颁发的《关于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立以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之后在2004年原建设部颁发的《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意见》和2005年原建设部与保监会联合颁发的《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均为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国家大力推动保险与担保市场发展的背景下,各省、自治区分别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发展的政策。例如广东省建设厅明确提出自2005年起,所有新开工房地产项目必须实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上海市建委提出“共投体-共担体”的工程保险新模式等。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2014年,我国建筑市场工程保险保费从21.24亿增长至82.74亿元,工程保险与担保市场的积极发展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总结,分别对国内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践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

3.1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与一般工程项目既存在一定的共性,又具有其各自的独特差异。共性体现在二者均具有项目的共同属性,具有相似的项目组织结构,类似的项目管理流程。而差异性则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与传统新建建筑不同,其目的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节能改造技术对该建筑进行改造,以期在保证原有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居住舒适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这一特殊属性明显区别于一般工程项目,但复杂的施工技术同时也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风险,以至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更难以识别管理。第二,由于建筑节能改造的正外部性特征,传统的节能改造均以政府为主导,而epC模式的引入使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向市场化发展过渡,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既有建筑节能节能改造的实施效率,可以说epC模式的引入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高效的内部驱动。然而,epC模式的内涵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需要为业主提供包括设计、施工、融资、节能量检测等一系列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在与业主的合作中承担了项目绝大多数风险[7],而一味地将项目中的大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中一方的做法却严重影响着项目整体绩效[8]。因此,合理的风险共担对epC模式的顺利开展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整体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困境基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基本特征,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存在以下三点困境:第一,节能改造项目施工程序复杂,项目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均是项目风险的源头,众多不确定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给项目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为组织间风险的合理分配设置了诸多障碍,如何科学界定主体风险责任,保证风险与利益的对等是提高项目整体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第三,对于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组织结构主层次上的主体———节能服务公司与业主来说,由于双方在合作中的地位不对称,业主通常占据主动地位,业主在节能改造过程中的信息隐藏以及用能行为的不规范为节能服务公司带来了更多的主体行为风险,增加了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综上,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项目风险管理的诸多实施困境,在考虑项目特性与风险管理实施特殊性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更具有重要意义。

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实施关键

借鉴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及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可得到如下启示:

4.1科学界定主体风险责任,为风险管理奠定实施基础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组织结构复杂、风险配置不均衡,节能服务公司承担了大量风险,这种风险分配方式必然会影响项目管理效率与整体效益的提升。故利用强制性、更加精细化的法律法规及合同文本明确界定主体风险承担责任,是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

4.2推行保险与担保制度,为风险管理引入市场手段利用市场化的保险或担保措施转移项目风险是当前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与一般工程项目相比,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风险种类更为复杂,仅靠项目各参与方有限的风险管理措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故推行保险担保制度可以为既改项目的风险转移提供有效路径。

4.3优化项目风险管理流程,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组织结构层次复杂、风险因素众多,设计一套囊括所有主体与风险因素的风险管理流程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能耗高,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与驱动力,同时也内在地规定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总结国内外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特征可以发现,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市场手段为驱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为主导的风险管理措施均为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借鉴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功经验,结合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基本特征与风险管理实施困境分析,分别从科学界定主体风险责任、推行保险与担保制度、优化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等方面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epC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路径,以期达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卫.建设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49-52.

[2]刘笑霞,李明辉.英国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企业风险管理准则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140-143.

[3]阎长俊,张新卓,金洁.英国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及对我国建筑业的启示[J].建筑经济,2005(6):91-94.

[4]江勇.基于工程保险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5]韩江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展望[J].中外建筑,2012(5):131-132.

[6]李飒.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布局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6):102-104.

[7]续振艳,郭汉丁,任邵明.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1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