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8:28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1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引言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ResearchCouncil,precisionagricultureinthe21stCentury,Geospatial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Cropmanagement,nationalacademicpress,washington,D.C.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周光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9。

[3].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Vol5.no.1,1999.3.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2

为加快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促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根据《省主要作物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和《省农垦农田作业标准》,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实施《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松花江、嫩江两大平原综合开发方案》,深化局市合作共建,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良田相结合,基础建设与标准化作业相结合,示范引导与政策支持相结合,建立健全作业管理、质量检查制度,大力推广农场生产经营模式,落实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标准,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工作目标:到2015年,组装完成适用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五大作物模式化丰产栽培技术,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农田抗灾能力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提升;良种应用面积16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0万亩,精量播种面积1350万亩,农业标准化作业面积达到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粮食单产提高20%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推进生产投入品标准化。加快种子繁供标准化建设。加大种子引进、开发工作力度,适时更新农作物品种。完善良种繁供体系,提高统一供种率,全市种子统一供种率达到70%以上,其中玉米、水稻达到100%,小麦、大豆达到60%以上。大力发展种子加工业,种子加工能力达到7.5万吨以上,提高种子质量。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栽作物用种达到国家二级良种水平,纯度98%以上、洁度98%以上、发芽率90%以上,水份含量13%以下。种子包衣、清选、拌药率达到95%以上。完善测土配方供肥标准化建设。完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化验室建设,提高测土化验能力,化验样品数量达到10万个,每个样品控制面积小于100亩,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加快测土配方配肥工作站建设,配方肥生产加工能力达到7.5万吨以上,应用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实施农药经营标准化。发挥供销社主渠道作用,引导农资经营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整合、重组,每个县(市)区建设2个以上大型农资物流企业,规范农药市场,保证农药质量。强化农药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农药经营品种制度,杜绝高毒、长残留农药进入市场。

(二)建立完善轮作、轮耕制。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典型引导、政策支持和产业拉动,扩大玉米、小麦、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北药种植,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麦—豆,麦、经—豆,麦、玉—豆轮作制,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松、翻、耕相结合的轮耕制以及施肥、施药制度,为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增长创造基础条件。

(三)推进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通过场县合作共建提升农机合作社管理、经营、作业水平。加强农机具维修养护,达到《省农业机械技术标准》要求。田间作业要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严格按规程作业,采取插标志旗、划起落线、预留枕地、熟练农机人员起第一行等措施,保证田间作业标准。在翻地上。深度达到18—22cm,误差不超过±1cm。翻后地头整齐,百米误差不超过±20cm。不立垄、不座垄,地表10米内高低差不超过±10cm。百米内耕堑直线度误差不超过±20cm。耕幅一致。在耢地上。往复结合线重复少于15cm。垂直于播种方向,在4米宽内高低差小于±5cm。每平方米内直径5cm土块不超过3块。在深松浅翻上。深松达到35cm,浅翻达到15cm,误差在±1cm以内。往复耕线百米误差不超过±15cm。地头整齐,百米内误差不超过±20cm。在耙地上。耙后10米内高低差不超过±10cm,每平方米内直径5cm土块不超过5块。偏置耙应达到10-12cm,轻型耙8—10cm,中型耙12-15cm,重型耙16—20cm,耙深误差不超过±1cm。结合线重叠不超过10—15cm。地头百米内误差不超过±20cm。要与耕向垂直或有一定角度。在起垅上。地头百米直度误差不超过±20cm,百米内直度不超过±5cm,每行垅距误差不超过±1cm,往复结合垅距误差不超过±5cm,起垅铲入土深度误差不超过±1cm,镇压后的垅高不低于20—22cm。在播种上。总播量误差不超过±2%,单口流量差不大于±1%。肥料总量误差不超过±5%,单口流量差不大于±2%。下种均匀,不断条。镇压后播深达2—3cm,误差不大于±1cm。播行百米内弯曲度不大于±2—5cm,往复结合线行距不大于3cm。不重、不漏,复土严密,小麦底肥播施要达到侧5cm,深8cm,大豆、玉米分层施肥深度应在5—15cm之间。地头整齐,百米内误差不超±20cm。在镇压上。恒速作业,每小时作业速度不超过5公里。不漏压,重压宽度不大于30cm。镇压时不粘土、不拖堆、不伤苗。在喷药上。药液加入药箱后,要回水搅拌3—5分钟,药泵压力稳定在0.3—0.5兆帕范围内。流量误差不大于±3%。重漏面积不超过3%。在中耕锄草上。第一次中耕在大豆出土刚照垄时进行,小杆入土深度10—15cm,护苗带宽度6—8cm,大杆齿入土深度25—30cm。第二次中耕在大豆真叶展出、复叶出现时进行,复土深度3—4cm,垄沟深松深度在25—30cm,其护苗带宽度为8—10cm。第三次中耕在大豆开花前进行,要高培土,并形成张开垄。中耕时不除苗、不埋苗,埋土率不超过1%,伤苗率不超过3%。在收获上。粮食清洁率90%以上。小麦籽粒破碎率小于1‰,大豆小于3‰,玉米少于5‰。小麦每平方米落粒不超过20粒,大豆不超过10粒。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大豆泥花脸不超过2%。

(四)推进农业基础建设标准化。开展标准化农田建设。一要搞好农田整理。水渠和田间路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形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的基本格局。二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已列入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力发展旱田节水灌溉,扩大旱田节水灌溉控制能力,加快现有水利工程整修配套改造步伐,到2015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三要搞好田间道路建设。根据农田地貌进行合理布局,以修改扩大原有田间道路为主,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田间道路修建,达到能够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和晴雨天都能通车的要求。四要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按照全市植树造林规划,搞好农田、林田农业生态防护林、治理林、水土保护林建设。到2015年标准化农田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加快培肥地力建设。通过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秸秆还田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每年实施面积600万亩以上。建立以深松为主体,实行松、翻、耙、旋、起相结合的科学耕作制度,每年深松整地500万亩以上,整地作业达标面积在900万亩以上。加快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加快大型农机合作社建设,到2015年完成100个,作业能力达到800万亩,改造现有农机合作社30个。采用联建、代管、委托经营、引进技术管理人员等方式深化与农场合作共建,提高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联合培养现代农机驾驶员,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主栽作物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100%,其他作物田间机械化作业程度达到90%以上,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达到95%以上。

(五)大力推广模式化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大豆大垅密植、大豆窄行密植、大豆垄三栽培、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小麦晚播栽培、玉米早熟品种密植栽培、水稻大棚育秧、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等技术,到2015年丰产模式化栽培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500万亩,占主栽作物面积的90%以上。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科学控制农业生产过程、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成立工作推进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具体人员,实行目标考核。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在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引导企业和农民自觉实施农业标准生产。

(二)实施典型带动。各地要结合高产创建活动,培育2—3个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典型,做到县有高标准科技园区、乡(镇)有万亩标准化示范区、村有千亩标准化示范田,并组织乡村干部、生产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在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到园区、农场学习,提高标准化生产意识。要积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推广与培训力量,加强人员培训,每年培训高素质人员500人,切实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要加大科技博览工作力度,强化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深化场县合作共建。一要扩大合作共建面积。做好耕地组织和价格协调,采取农机跨区作业、合作共建农机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实现1000万亩合作共建目标。二要共建农业科技园区。争取开放农场农业科技园区,与地方联合建设高标准县级农业科技园区,在乡镇共建主推技术示范区。三要争取延伸农场技术服务网络为地方提供服务。积极放开地方市场,支持农垦在地方建技术、物资服务网,加快农场技术在地方的推广应用。

(四)大力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一要总结土地规模经营典型,加大宣传引导,激发农民转移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二要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三要通过能人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经营土地能力,支持大户扩大承包规模,发展规模经营,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3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标准粮田建设;江苏淮安;淮阴区

中图分类号S158;S1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3-0256-03

1淮阴区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客体,既是自然历史客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耕地地力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理化性状等土壤自然特征,二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三是施肥水平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立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1高产稳产农田数量与现状分析

淮阴区一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面积为7654hm2,该土壤土壤质量高,土层深厚,属高肥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体结构良好,适种范围广,基本无限制因素,在1m深土体内无障碍层次,主要分布在丁集、三树、渔沟、王兴、凌桥等乡镇。全区二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9.4%,面积为38411.67hm2,该类耕地土壤一般较平整,属于中肥型土壤,对作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保水保肥能力一般,土体内一般无障碍层次,基本配套齐全,主要分布在陈集、码头、五里等乡镇。

1.2中低产田土壤的基本情况

三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1%,面积为14302.8hm2,全区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该地土地基本平整,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50cm以下,能灌能排,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稻麦二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80cm以下,保水保肥性尚可,耕性稍差。四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面积为4304.68hm2。该类土地不够平整,农田基础设施一般,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30cm以下,易板结,耕性差,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利用方式为稻麦二熟,地下水位约为60cm,赵集、韩桥、刘老庄、西宋集古寨等乡镇。

2标准粮田建设目的与任务

2.1建设目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土壤地力日趋下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水平降低,总量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1-2]。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这就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量质并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发展粮食生产。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粮食工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从由过去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市”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这一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水稻、小麦都是淮阴区大宗产品和优势产品。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与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可不断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促进全区水稻、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使水稻、小麦生产优势更优,促进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增强优质稻米和面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2.2建设任务

淮阴区系徐淮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在农业部所列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产业带内,又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大区,符合标准粮田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要求。标准粮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紧密,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抗灾能力等。淮阴区标准粮田建设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3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措施

3.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2总体规划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是首批在老张集、古寨、刘老庄等乡镇,建设3333.33hm2标准粮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做到路、桥、涵、闸、站、渠建设配套。全面应用各种建设措施。加强配肥站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在淮阴区土肥站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地力和墒情监测站,做到综合建站,承担项目区土壤和墒情的监测。按133.33hm2为1个单位,建立25个监测点,每年取样测试土壤常规农化性状,指导平衡施肥。以后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在全区建立标准粮田。

3.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3.1地力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高温堆制快速腐熟技术,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37.5t/hm2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采用机械深耕翻埋,综合利用秸秆[5-6],每年还田量达到6.75t/hm2以上。三是深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加厚耕层至20cm。四是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3.3.2监测体系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点,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土肥实验室配备完善。

3.4产业带规划与标准粮田建设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3.5节水灌溉与标准粮田建设

节水灌溉,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用水中能被作物真正利用形成产量的水量是很少的,它的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从水源到田间入口输送过程的渗漏和蒸发中、进入田间后的深层渗漏和田间蒸发中以及从作物根系到形成产量的过程中。前2项损失直接影响水的利用率,后1项损失影响到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把有限的水用到点子上,从而获得最大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即做到节水、增产、高效。

由于粗放灌溉传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宣传力度、投资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设备、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建设的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淮阴区现阶段节水灌溉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单项措施多,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应该有的放矢地与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标准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来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标准粮田建设与节水灌溉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建设标准粮田,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树立样板工程,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合理选择当地最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能获得农业节水、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提出农民群众易掌握、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因此,在规划确定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示范区本身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行为作示范。而农民最认可的东西是能看得见的诸如增产、增收、省地、省工等直观效益,只有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才能把节水灌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很显然,示范区的效益越显著,农民投入节水灌溉的热情就越高,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带动周围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3.6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

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淮阴区是2006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之一。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广泛称赞。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300kg/hm2,增幅为8%;水稻平均增产630kg/hm2,增幅为10%以上;平均节约用肥30kg/hm2;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效6000万元以上。二是促进了施肥结构的优化,化肥利用率得到提高。2006―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淮阴区化学氮肥应用量逐年减少,养分比例进一步调优,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技术成果积累,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测试土壤样品逾6000个,开展肥效试验逾400个,调查农户近1万户,基本确立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3.6.1地力建设纵深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逐步加剧,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耕地生产能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力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力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害化生产和地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益,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平均节约人工和机耕费825元/hm2左右,水稻增产5%~10%,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03个百分点。三是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推进。通过修建田间沟渠,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积极改良土壤,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750kg/hm2以上。

3.6.2肥料管理不断规范。根据《农业法》、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实行了肥料市场准入制度,把肥料登记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区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开展了肥料质量大检查和执法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开展肥料主推产品公告活动,引导农民选购放心肥和安全肥。加强肥料市场监管,肥料质量明显提高。测土配方专用肥得到大面积应用。

3.6.3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尽管化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投入产出率逐年下降。据专家测算,20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kg化肥,可增产粮食15kg,70年代下降到9kg,而90年代只有7kg。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调查,全区平均施用有机肥15.98t/hm2,只有施用标准的1/2,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二是有些地方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或超过边际效应,造成成本增大,效益减少。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破坏,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与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6.4促进了农业“三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三增”,肥料的贡献率达40%以上。据测算,地力提高1个等级,平均增加粮食产量750kg/hm2。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也是大有潜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节约成本,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尤其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更为明显。

3.6.5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实现“四优化、四提高”:一是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全区高产田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调优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施用比例,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农田节水模式,提高农田水利用率。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使田间水分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5%。四是优化土肥公益职能,提高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肥料管理,使市场肥料合格率达到90%;加强体系建设,使土肥队伍得到稳定,工作条件得到保障。

3.6.6工作任务。

(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从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农化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着眼,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2009年在配方肥应用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份额达到60%。强化推广技术创新,由目前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满足农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专家、厂家、商家、农家“四结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其他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规模,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2)努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这是淮阴区继测土配方施肥之后的又一个大项目,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共同构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做好耕地地理监测网点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质量监管工作。继续实施好商品有机肥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3)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要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扎实办好示范样板,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减少秸秆焚烧,积极推广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种植技术,争取始实施绿肥种植补贴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的目的。

(4)切实加强肥料管理。强化区内肥料生产企业的登记工作,重点把好实地考察关、资料审查关和评审核定关,严格肥料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开展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的肥料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证后质量跟踪监管,打击制售假劣肥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春秋两季专用肥料配方的研制,推介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的生产企业和肥料产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购施用优质肥。

(5)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要不断创新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加强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搞好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增强实用性。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服务领域,由常规作物扩大到各种名、特、优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4参考文献

[1]孙承军,王礼焦.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89-291.

[2]刘云,周就猫,宋晓.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49-153.

[3]孟俊杰,蔡世忠.基于aHp的中原地区耕地预警实证研究――以新郑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5.

[4]李晓东,王宇,王刚.阿荣旗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4):58-59.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4

台湾甜柿在大陆有了首个生产标准

近日,由福建省仙游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莆田市气象局、莆田市农科所、仙游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等4个单位共同参与起草制定的《甜柿标准综合体》地方技术规范通过专家组审定。这是从台湾成功规模引种莆田的台湾甜柿,在大陆的首个规范性生产技术标准,对规范莆田市甜柿种植,提高甜柿产量及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水平等,均有重要意义。

全国森林消防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委会成立

近日,全国森林消防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孙扎根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林业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些新兴领域标准空白,一些现行标准质量不高、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八成不会农活

据安徽省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不久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显示,80%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不会农活,38%的人从来没有务农经验。此外,“较之父辈,他们生活优越,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什么概念”,但“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

山东平度培育出“拇指西瓜”

“这种小西瓜种在花盆里,椭圆形的形状与普通西瓜无异,还有着和大西瓜一样的网状斑纹,但直径只有2厘米左右,类似常见的大枣。”山东省平度市大黄埠村党支部书记范再森说,“拇指西瓜”的学名叫“佩普基诺”,是一种源自南美洲的野生水果,荷兰一家食品生产商发现它后,将种子带回荷兰进行温室栽培,后引入我国。

安徽试水农业物联网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互联网是把芯片装进计算机,物联网则是把芯片装进动植物。”有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只要能上网,就可在手机或电脑上实时看到农田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还可以远程操控浇水、施肥、除草……种植者足不出户,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家种植作物的生长状况,实现远程智能化管理。我国已将物联网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作为农业大省率先探索“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典型示范”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

农业部:重点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农业部近日《2012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基础好,并在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其中,畜牧业主要支持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等畜种,重点扶持主产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水稻“三控”技术推广突破4000万亩

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发的“控肥、控苗、控病虫”水稻种植“三控”技术,目前已被农业部列为十项水稻主推技术之一。“三控”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应用‘三控’技术种植的水稻,不但每亩所用的氮肥减少20%,产量增加10%,还可少打农药,稻秆还抗倒伏。如今很受农民朋友欢迎。”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位数3690元

国家统计局近日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位数3690元,同比增长16.9%。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5

[关键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途径探讨

一、落实各级责任,提高安全意识

由于战争和灾害,可以说全球性的缺粮仍是个现实。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十三亿多人吃饭可谓天大之事,重视粮食生产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松,应警钟长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水平和结构发生变化,我们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粮食生产仍然面临持续增加的巨大压力。粮食生产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因此粮食生产不能完全市场化,仍要依靠政府落实责任和强农惠民政策。除了年初逐级签订粮食安全目标责任书,关键平时要加强对责任书的督促检查,使各级责任书真正成为粮食安全的“军令状”,更主要的是要动真格强化工作考核奖惩力度,使各级领导粮食安全意识人心入脑,自觉落实粮食补助政策,确保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严格耕地保护,保障生产资源

粮食生产的基础是耕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要坚决按照《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切实依法保护耕地,严格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采取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同时,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种植多年生的作物、建设永久性的生产设施,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现有粮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做到高度重视保护十分有限的耕地资源。充分提高现有耕地的地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地力水平,平衡土壤养分为核心,组织指导标准农田地力培育工作。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培肥、增厚耕作层等措施,加强标准农田地力监测与管理,建立区域标准农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升标准农田地力等级,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营

从目前土地资源来看,一是耕地分散,每户一小块,广泛分散在众多农户手中;二是土地闲置浪费,许多农民放弃发展粮食生产进城打工,出现季节性“抛荒”现象,大大降低了耕地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当前的政策环境和粮食生产现状,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快土地流转,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和规范运作的粮油专业合作社。建议政府及涉农部门多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经营条件、优化他们的经营环境,做好粮食生产的各项服务工作。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通过增强农民土地流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减少大户承包土地的阻力,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各项扶持政策向种植大户倾斜。建议国家除了继续较大幅度提高种粮大户和规范运作的粮油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补贴力度外,还可以为规模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提供低价化肥、贴息或低息贷款,以缓解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压力,鼓励和扶持种粮大户、粮油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

四、加大支农力度,提高粮食产量

一是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度。整合农业、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的资源,集中开展田间水利设施、机耕道路、修建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培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集技术培训、育秧、农资配送、统防统治、稻谷烘干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中心,为粮食生产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通过粮食功能区建设,把专门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固定下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政府对良种繁育要有一定的保证基金,确保种子安全。同时,应建立粮食作物种子救灾储备制度,确保种子供应,减少因灾损失。

三是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努力实现水稻产量的新突破,对高产创建业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是开展水稻高产示范竞赛活动。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兴粮为支撑,坚持产量与品质并重,有组织、有重点地建设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在示范方内安排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努力提高示范方的产量,对成绩突出的农户和责任农技员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强化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技推广机构是各项农业生产技术引进、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的主体,是把适用农业增产技术送入千家万户的载体,在农业科技进步和普及推广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要落实政策,保持从事粮食生产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给他们创造相应的工作条件,切实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要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稳定,做到编制、人员、经费到位,能正常开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以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效率为己任,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进一步研究深化轻型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程度,把以良种推广、优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技术组装起来,取得集成效应,提高技术到位率。抓好农技110和农民信箱等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加快信息传送。同时,抓好农资监管,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6

一、指导思想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集高产优质良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优质高效投入品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创”总战略,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具体实践。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要以示范镇乡(街道)、示范村、示范方和示范户创建为载体,有效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区域化示范和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目标任务

——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创建1个省级粮食高产示范镇乡(街道),建设2个市级粮食高产示范镇乡(街道);创建2个500亩以上水稻优质高产样板区,建设16个50亩以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开展百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建设300户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户。

——示范区域良种覆盖率100%,主推技术应用率100%,重点产粮镇乡(街道)建有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通过三年(20*-2010年)创建,力争创建镇乡(街道)水稻单产比项目实施前三年(20*、20*、20*年)平均增8%左右,全县单季稻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核心示范方平均亩产700公斤以上。

三、创建内容

1、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

(1)全面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制订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方案,重点突出5万亩标准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面积。

(3)依法保护耕地,防止粮田弃耕抛荒,确保全县16万亩水田,10万吨粮食的生产能力。

2、推广技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

(1)推广优良品种:重点加快单季稻籼粳交品种的推广,力求占比达到50%以上。

(2)推广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重点推广单季稻“五改”、“九改”等综合配套技术。

(3)加强病虫防控: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草鼠的防控工作,做到准确监测、准确预报、科学防治、有效防治,减少粮食生产生物灾害损失。

(4)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以地力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力水平和作物需肥规律,制订技术方案,在5万亩标准农田中全面推广。

(5)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重点发展适应*山区条件的小型耕作、播种、收获机械,因地制宜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种、机械收获技术。

3、培育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1)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鼓励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经营。

(2)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和专业服务组织,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努力提高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4、开展示范竞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开展单季稻高产优质竞赛活动。对亩产达到800公斤的田块,经验收后给予奖励。

(2)开展示范镇乡(街道)和示范村创建。全县建立3个示范镇乡(街道),每个镇乡(街道)建立1个以上示范村,1-2个水稻示范方,并对优秀示范方给予奖励。

(3)开展示范户建设。水稻面积100亩以上的村落实2个粮食高产示范户,全面应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农业局建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镇乡(街道)要成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小组,落实责任农技员具体抓好实施。县粮油总站成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专家组,实行责任农艺师负责制,配合镇乡(街道)抓好实施方案的制订、农户技术培训、项目实施的检查、验收。

2、加强培训,强化指导

实行专家组技术培训制度,负责对创建镇乡(街道)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农技人员联系指导制度,对重点创建镇乡(街道)实行包干负责,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科技到位率。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7

关键词:调查;基本农田;认定;工作内容

收稿日期:2011-03-22

作者简介:张慧江(1963―),男,贵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测绘工程检验与管理方面工作。

中图分类号:S1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213-03

1引言

为了全面掌握册亨县基本农田实际情况,确保基本农田调查工作质量,保证基本农田图件、数据、实地三者一致,建立册亨县基本农田数据库,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的保护区,以建设促保护、推进基本农田的质量提高,实现可持续利用,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对该县的基本农田情况作了全面调查。

2基本农田调查工作准备

2.1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分工负责

县国土资源局规划股负责提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基本农田调整的有关资料;用地股提供建设项目占用、补划基本农田资料;土地整理中心负责提供土地开发复垦资料、图件;法规股负责提供历年违法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相关档案,表册资料;地籍股负责提供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涉及基本农田有关的灾毁资料,将提供的资料落实上图;各基层国土所负责现场踏勘勾绘。

2.2有计划、分步骤,确保进度和质量

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等相关规定制定了工作方案,将整个工作分成资料收集、实地核查、核实认定、数据库建设、最终成果检查验收5个工作步骤。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位,对各部门职责明确到位,对内职能分工到位,规定了各项任务完成期限,有效保障了基本农田调查上图进度和质量。

2.3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成果质量控制

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基本农田调查上图精神,提高对基本农田调查上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上图工作的组织领导,增强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基本农田调查成果质量“三检一验”制度,即作业队伍自检、各乡镇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检查、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检查、县级验收确认制度。

3基本农田调查工作内容

3.1数据采集与整理

3.1.1数据采集

充分利用收集的第2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含基本农田信息的1∶10000、1∶50000纸质基本农田分布图以及基本农田占用、补划、调整等资料,采集基本农田的基础资料。

3.1.2数据整理

将采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县级基本农田划定图、基本农田汇总表、基本农田划定和补划的相关文字资料在内的图件资料,表格资料和文字资料。从而达到了基本农田规划、补划、调整图件与相应批准文件表述一致;基本农田补划、调整的地块标绘清晰的要求。

3.2调查上图内容

建立基本农田要素层,在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基本农田落实上图,将基本农田保护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反映出调查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状况。基本农田面积统计,统计汇总出调查区域内基本农田的面积和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基本农田图件编制,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及县级、乡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3.3上图方法

由于划定的基本农田资料没有电子图件,如将纸质的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图件扫描矢量化后,与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图斑层套合,将会使基本农田划定、调整资料上的保护块的界线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图斑界线之间产生间隙,且会出现很多碎多边形。如用目视判读转绘法,利用地形因素,参照影像判读在调查底图上,确定基本农田位置、范围、地类,从土地利用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的方法比较适宜。因此,采用判读转绘法。

(1)依据基本农田划定、补划、调整图件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块界线,目视判读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相应位置上,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块界线。

(2)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中的上图要求,对提取的基本农田保护块,逐一输入属性数据。

(3)对基本农田保护块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对基本农田上图内容、基本农田保护块与提供的基本农田划定、调整、补划数据是否一致进行检查,对不一致的进行修改完善。

(4)将基本农田保护块层与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提取基本农田图斑,建立基本农田图斑层。添加基本农田图斑层属性数据。

(5)对基本农田图斑层数据进行拓扑处理,对不满足拓扑要求的进行修改。

3.4基本农田认定

(1)2009年9月22日原有基本农田采集上图完成后,出标准分幅图和统计汇总表交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用地和基本农田划定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认定,提出完善要求,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原有基本农田上图成果。

(2)2009年10月25日根据原有的基本农田成果,由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划补的地块后,再进行数据采集、上图,形成成果后。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组织用地股、地籍股等相关部门检查核实基本农田调查成果与所提供的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和调整的资料是否一致;是否严格遵循《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基本农田上图的位置、界线、范围、分布与基本农田划定图件是否相符;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经核实认定,其成果完全符合相关政策和技术要求。

3.5数据编制与数据汇总

将数据库中的行政界线层、地类图斑层、线状地物层与基本农田块层和基本农田图斑层叠加,形成基本农田分布图。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中的编制要求分别编制出标准分幅基本农田分布图和县级、乡(镇)级基本农田分布图。

以基本农田保护块为单位,利用基本农田图斑层中“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字段属性值,计算基本农田保护块范围内各基本农田图斑的地类面积,生成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统计表”。再由计算机逐地块统计到村,由村汇总到乡镇、再到县形成一整套的基本农田数据,生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汇总表”。

3.6质量控制管理

(1)建立了质量管理制度,用制度来控制各环节的工作成果质量,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把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

(2)制定技术操作规范,统一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达到了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统一的目标。

(3)及时沟通、请示、协商解决问题,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沟通、协商解决,对无法处理的技术问题及时的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技术专家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工作进度又确保了成果质量符合规范。

(4)从各个环节的细节抓起,细划了工作任务,从这项工作的开始就严格要求,抓好了原始资料的选用和审核、到基本农田数据采集、上图、建库、检查、图件编制、统计汇总等环节,每个环节都严格检查审核,无论哪个环节不合格就返工,不把问题带到下个环节,从而确保了工作成果质量。

(5)落实责任,严格检查,对每个环节实行了由作业人员自查,技术质检人员检查合格后进入下个环节,原有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完成后,交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进行检查审核,并修整存在的问题,待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提供补划图件后,先从数据采集开始,到工作完成自检合格后,再提交到册亨县基本农田上图工作办公室审查认定,从而确保了工作质量。

4基本农田调查工作成果分析

4.1基本农田的面积及构成基本农田的地类分布状况

通过本次调查,册亨县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划定9918块基本农田保护块,面积为33143.54hm2,由耕地和其他地类构成,其中耕地31024.46hm2,其他地类2119.08hm2(园地0.04hm2,林地65.85hm2,草地5.2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99hm2,交通运输用地458.85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71.09hm2,其他土地1115.04hm2)。

4.1.1基本农田地类结构

册亨县现有耕地31024.46hm2,本次基本农田调查上图基本农田净面积31011.41hm2,其中水田为基本农田的8149.78hm2,占基本农田的26.28%;旱地22861.63hm2,占基本农田面积的73.72%。

4.1.2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

者楼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865.88hm2,其中水田637.31hm2,旱地1228.57hm2。坡妹镇基本农田总面积4416.38hm2,其中水田1005.87hm2,旱地3410.51hm2。冗渡镇基本农田总面积3081.25hm2,其中水田538.62hm2,旱地2542.63hm2。丫他镇基本农田总面积2622.71hm2,其中水田936.3hm2,旱地1686.41hm2。巧马镇基本农田总面积4427.50hm2,其中水田692.49hm2,旱地3735.01hm2。秧坝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423.08hm2,其中水田650.58hm2,旱地772.50hm2。双江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398.76hm2,其中水田328.32hm2,旱地1070.44hm2。岩架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973.14hm2,其中水田578.87hm2,旱地1394.27hm2。八渡镇基本农田总面积1274.65hm2,其中水田483.72hm2,旱地790.93hm2。庆坪乡基本农田总面积2617.76hm2,其中水田520.59hm2,旱地2097.17hm2。达央乡基本农田总面积930.53hm2,其中水田355.28hm2,旱地575.25hm2。威旁乡基本农田总面积2868.58hm2,其中水田636.77hm2,旱地2231.81hm2。弼佑乡基本农田总面积1218.58hm2,其中水田605.34hm2,旱地613.24hm2。百口乡基本农田总面积892.61hm2,其中水田179.72hm2,旱地712.89hm2。

4.2基本农田调查上图汇总数据与划定数据分析

4.2.1基本农田上图概况

原划定基本农田面积31505.0hm2,其中水田10761.3hm2,旱地20744.2hm2,本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面积31011.41hm2,黔西南州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分配给册亨县基本农田保护指标31000.0hm2。册亨县本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面积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积要求。统计结果显示册亨县基本农田现有面积是31011.41hm2,就是说册亨县现有基本农田面积略大于上一轮土地规划中基本农田的面积,在数量上没有减少。

但是在基本农田上图的过程中发现基本农田地块范围已经与原来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因是由于上一次基本农田成图和统计方法与本次基本农田上图和统计方法上存在差异;同时历年来的建设特别是农民建房占用了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加之历年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自然灾害、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每一种因素都导致了基本农田在位置和数量上发生了变化。

4.2.2基本农田减少及补划情况

本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面积比原划定基本农田面积减少493.8hm2。通过分析资料得到减少的原因包括1册亨县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占用原划定的坡度比较大的基本农田105.0hm2。因水冲、沙压、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毁损的基本农田占26.3hm2。3册亨县龙滩电站库区淹没区淹没用地占用基本农田362.5hm2,涉及岩架镇118hm2、达英乡59.7hm2、坝赖镇107.63hm2、百口乡68.47hm2、弼佑乡5.46hm2、八渡镇2.65hm2。这部分需补划的耕地,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于2006年在广西河池地区用专款购买了省外耕地指标,以占补平衡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4册亨县平班水电站建设项目需补划4.82hm2,按照基本农田补划原则、依据和技术要求,通过调查摸底、地块踏查、质量评估,基本农田补划领导小组审核,从调查选取的补划地块中,补划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面积5.06hm2。按技术要求上图,从而保证了二次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成果数据、图件和实地3者一致的目标。

5结语

由于基本农田图件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成图精度不一致、数学基础不一致及其他原因,导致基本农田保护块的范围线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地类图斑界线不能吻合。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分析造成界线不吻合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块的范围线。比如因成图精度或数学基础不一致而导致界线不一致,且经过坐标转换和几何纠正处理后,基本农田保护块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形状基本一致的,建议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类图斑界线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块的界线;如果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界线不一致,且通过坐标转换和几何纠正处理后,基本农田保护块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类图斑的空间位置、形状也不一致的,原则上应以经基本农田划定部门认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块界线上图,或由基本农田划定部门确定此类基本农田保护块的界线。

由于册亨县行政村、图斑、面积等变化,基本农田保护责任需要重新调整落实。根据册亨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及时与各乡镇、村联系,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合并,重新落实,确定保护面积,落实保护责任;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确保复垦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做到先补后占,实现占补平衡;建立耕地储备库,将可流转型的耕地资源纳入耕地储备库,并加以保护,以备应急。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7.

[2]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tD/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S].北京: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7.

[3]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GB/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S].北京: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07.

[4]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土调查办发[2007]54号[R].北京: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8

党的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切实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要求,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提升农田保护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深入开展“保护责任社会化、基本工作规范化、日常管理制度化、执法监察网络化、动态监测信息化”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基本农田保护的功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位的地块,绘制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底图,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置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依据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综合信息及评定保护等级,逐级汇总相关数据,形成能充分反映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所在村社、图幅号、图斑号、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号、土地利用现状、等级、利用状况、保护责任人及承包人等基本台账。

(三)设立统一标识。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调整表示使用和有关标识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304号)的要求,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四)落实责任。层层签定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人,全面建立保护监管机制和保护补偿机制。全面调查核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土地承包状况,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基本责任人。划定的基本农田按国土资发【】167号文件的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级试点工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

(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控制,充分采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基础数据,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和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范要求,基本农田专题要素采用《基本农田数据标准》的规范要求,实现县域数据库联网互通。

(六)成果汇总。一是数据汇总。在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形成层级成果台帐。二是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依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块为基本单元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图。三是成果分析。根据基本农田调查、划定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对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综合分析,评判基本农田保护程度,预测变化趋势,提出保护建议,编制形成全县基本农田划定专题报告。

三、工作原则

(一)永久性原则。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即不能占用,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二)统筹兼顾原则。划定工作中,既要保证高质量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又要充分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划定时要综合考虑、留有余地。

(三)质量保证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要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相联系,确保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力上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四)科学协调原则。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为基础,并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协调。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努力提高成果质量。

(五)实事求是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实行行政主导,部门协作。划定工作中,要充分征求民意,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防止盲目追求保护指标和以次充好。

四、组织方式和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包括组织宣传准备、资料收集准备、图件准备。在县政府领导下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国土资源、农业、财政、统计、水利等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要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能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农田划定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业务指导、编制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成果预验收,并会同县统计局负责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财政局负责经费落实;农业部门负责提供农业承包资料,确认耕地质量等级;各乡镇负责配合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和基本农田地块的调查摸底,组织落实保护责任人,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在实施之前,要展开广泛的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营造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环境。收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使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件和资料,同时,要收集整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行的各行业规划资料、农用地分等定级、产能核算、农业土壤等方面资料。

(二)等级评价及区块划分。采用最新的土地调查成果图作为工作底图,通过全野外调查、评价,将基本农田范围、区块和评价等级成果转绘上图后,进行综合评定,划定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对每个图斑内的农户数、承包面积等信息进行统计。统计每个图斑土地质量、承包情况、保护责任人等,并进行数据汇总。

(三)设置界桩及固定标示牌。根据标绘永久基本农田的成果图,实地踏勘,按片块拐点埋设界桩。然后采用GpS实测界桩拐点。永久性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分界桩暂不作实地埋设,只在图上标注。在基本农田保护标示牌上,要标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

(四)内业校核并完善二次调查基本农田库及发放保护明白卡。建立相应的图、表、册和台账,在此基础上,与各级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向基本农田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明白卡。

五、工作要求

(一)确保数量和质量。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应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规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要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保山不保川”等问题。

(二)确保地类符合要求。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按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要求,将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可调整的、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划出。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考核的重点内容,各级报备成果复核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及时兑现奖惩。

六、时间安排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完成有关准备工作,包括编制划定实施方案,完成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等工作。对二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进行审核,与原基本农田成果比对,分析划入和划出基本农田数量和范围。

第二阶段: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包括制作外业工作底图、耕地质量调查、基本农田的承包情况调查、外业成果检查工作。

第三阶段:完成数据库优化完善工作,数据库的更新,等待成果验收。

第四阶段:落实保护措施,签订保护责任书、设置界桩及保护标志、建立相应保护制度,成果报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股,由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名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副科级以上领导专门负责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协调配合,同时乡上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各驻村干部、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全力搞好协调配合。

(二)落实工作经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按照经费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的要求,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在每年留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

(三)落实作业队伍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技术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需选择信誉高、技术力量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完成基本农田的划定、上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图件编绘、数据库的建设、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卡等工作。

(四)确保工作质量。本次划定工作执行严格的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要求采取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成果。对虚报、瞒报基本农田数据的,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八、成果报备

(一)报备要求。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实现乡、县、市、省、国家五级备案。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二)报备内容。基本农田保护信息包括电子信息和纸质资料信息。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相关工作报告等纸质资料信息备案到省:数据库等电子信息备案到国土资源部,同时抄送西安督察局。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9

1、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2、项目区所在位置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区内有、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

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①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②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③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②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①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②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③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④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⑤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①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②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③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①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②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③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②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③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④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为*及全省的农业发展提供经验。有效地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四、建设内容

㈠水利措施:①新建机耕桥12座;②新建小电灌站25座;③新建苏Ⅱ灌站4座;④新建硬质渠0.48km;⑤新配套小沟建筑特186个;⑥架设电力线路14km;⑦新增100KV变压器4台套。

㈡农业措施①全面条田方整化实现农田标准化20000亩;②新筑机耕路砂石路面5.5km;③新增农业机械收割机10台,插秧机100台。④新建种子仓库800平

方米。

㈢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意杨10万株。㈣培训措施:项目区根据季节特点,农事需要及时组织相关培训。

五、投资概算及筹资措施

1、投资概算:本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655.35万元;农业措施160.1万元;林业措施30万元;科技推广3.25万元;前期工作费1.3万元。

2、资金筹措:申请中央财政480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160万元,群众筹资210万元(约需投工10万个,折币20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合计210万元)。

六、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2.64万亩,产量产值将有显著提高。①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小麦100公斤,亩增收入75元,计增收198万元;②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稻谷150公斤,亩增收入120元,计增收316万元;③项目建成后,每亩可节约成本55元,计节本145万元;④项目实施后,合计可增收659万元,亩平249元,人均319元。

2、社会效益:①项目实施后,可年产弱筋小麦600万公斤;②项目实施后,可年产优质稻谷950万公斤;③项目实施后,主体高新技术普及率将达100%,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④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我地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⑤项目实施后,能带动我地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⑥项目实施后,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户灌水机械的重复投资,节约发能耗,节约用水,降低农本。砂石路面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运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3、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由于地面整治,改造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规范农业投入品质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七、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20*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开发局,*镇人民政府及项目实施的相关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名单(略)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篇10

一、明确思路任务

(一)指导思想。2014年我市小春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稳定面积,多措并举增强能力,创新模式粮经复种,集成技术提高单产,围绕市场建好基地,提质增效发展产业,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总体要求是“两稳三扩三提高”,即稳定小春粮食和小麦面积,扩大小春杂粮、蔬菜、油菜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

(二)目标任务。2014年,全市小春生产的目标任务是:计划全市小春粮食面积稳定在234万亩以上,总产50万吨。其中:小麦面积167万亩,总产42万吨;马铃薯面积25万亩,总产4.5万吨。计划油菜籽面积115万亩,总产18万吨。力争小春粮油生产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0元以上。

二、突出重点工作

(一)创新种植模式,着力稳定播种面积。小春季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最佳时机,各县(市、区)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千方百计稳定小春作物播栽面积。有条件的地方要合理压缩冬闲田土面积,充分利用冬闲田土和预留空行扩大小春马铃薯面积。创新优化种植模式。因地制宜成片建设一批粮经复合种植基地。稻田以菜-稻-芋(秋冬马铃薯)、稻-菜-油等模式为主;旱地以麦/菜/玉/豆、麦/玉/豆(苕)等模式为主。大力开展农机化作业。要以开展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培育活动为契机,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强化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农机实用人才培养,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小麦、油菜机播(收)示范。要抓住小春生产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的有利时机,加大农机化示范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每个县(市、区)要在巩固原有小麦机播示范区的同时,切实抓好小麦机播新示范区建设,小麦机播关键技术示范面积不低于1000亩;要围绕现代农业油菜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深入探索油菜播栽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为油菜大规模机收创造条件,机收示范面积不少于1000亩。切实减少土地撂荒。要进一步强化耕地承包经营使用管理,认真落实撂荒耕地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加大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力度,推行“代耕制”等有效方式,尽力减少耕地休闲撂荒,稳定小春粮油作物面积,为明年小春生产再获丰收奠定基础。

(二)深化高产创建,着力提高单产水平。要继续深入开展小春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在抓好万亩示范片基础上,深入推进整村整乡整建制创建,提高增产技术到位率,力争带动全市小春粮油平均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要合理扩大创建覆盖面。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高产创建示范规模,并选择条件好的乡(镇)开展整建制创建活动,有效带动全市粮油大面积平衡增产。要加强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大力推进“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继续深入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大力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尤其要强化小麦药剂拌种、测土配方施肥,做到创建区域新品种供种率、新技术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100%,带动全市小春粮油主产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5%以上、实用增产技术推广面达到85%以上。要积极推进协作机制。要积极推进行政、科研、生产和技术大协作,强化创建成效的考核验收,做到人员地块责任化、栽培技术标准化、种植模式复合化、测产验收规范化,确保高产创建工作取得明显实效。要切实抓好防灾减灾。突出以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为主的小春作物病虫草鼠害监测与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病虫防控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以上,把农业灾害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三)重视品种优化,着力推进品质提升。根据我市农业生产条件和小春作物的品种特性,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品质。品种选择上要坚持“丰产、优质、抗性三兼顾”的原则,加大更换和淘汰感病品种的力度,示范推广一批综合性状好、高产优质高抗的优新品种。小麦重点选用抗锈病能力强、丰产性好的川麦系列、内麦系列、绵麦系列等品种;油菜重点选用德油系列、川油系列、中油杂系列等双低高产良种;稻油轮作田应选用生育期较短的双低油菜品种,为水稻适时早栽创造条件。小春洋芋重点选用坝薯10号、川芋56、中薯5号等高产脱毒良种。全市小麦、油菜、洋芋主推品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98%、50%以上。

(四)强化科技支撑,着力关键技术落实。小麦生产上,要抓住最佳播期,在10月25日始播,11月15日前播种结束,实行半精量播种,大力推广小窝疏株密植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小麦药剂拌种技术。马铃薯生产上,在加快脱毒种薯推广的同时,大力推广稻田洋芋间套油菜和旱地预留空行增种洋芋等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油菜生产要大力推广宽窄行单株栽植,亩植6000-8000株。两季田要确保放田质量,大力推广深沟高厢,做到围沟、主沟、厢沟“三沟”配套,确保田间无渍水、无湿害;要积极推行播栽前化学除草,防治草害;要高度重视以小麦“三病两虫”为重点的各种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打好虫口夺粮、防病保粮攻坚战。

(五)依靠千亿示范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基地水平。要以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为为抓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上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要在现代农业产业提升发展上求突破,加快建设一批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要在建设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强县上求突破,创新大基地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机制。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基地内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实行订单种植,确保基地稳定增收。要深化农产品品牌战略,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动,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建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公共品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品牌包装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综合产能。要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省级高标准农田专项资金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考核,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验收认定。开展“农企合作”,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推进“十、百、千”配方肥示范。加快构建配方肥产供施网络,大力推广配方肥直供、定点供销、统测统配统供等服务模式,推广小春作物专用肥1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强稻田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30万亩。

(七)探索粮食适度规模,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一是探索创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要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发展全程委托代管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种粮大户模式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农民模式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二是大力培育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生产者。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引导,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粮食适度规模生产者大力支持,使之成为粮食规模化生产的主力军。三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要鼓励和扶持种粮大户、农机大户、植保大户等牵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市场运作的农机、植保、营销等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通过完善服务设施设备,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坚持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小春生产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技术专家要驻点抓,保障小春生产顺利开展。要广泛培训,大规模示范,把工作做细做实,努力夺取明年小春再丰收。

(二)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农业“四项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继续搞好种粮大户种粮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小春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