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十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十篇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9:15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 国防科技工业;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投资风险

[作者简介] 贾守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安徽 合肥,230088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6-0061-0003

为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水平,“九五”以来,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投入大幅增加,各单位军工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增加。多年来,在国防科工局的领导下,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经过管理的“整顿年”、“规范年”、“模范年”之后,军工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规范和高效,进而有力地保障了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但是随着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的逐年增加,投资目标能否实现,实施过程是否规范、实施结束后能否通过验收等投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一直存在,需要我们在投资过程中进行识别、分析并加以防范。

一、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的定义及其风险的特点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由国防科工局负责审批(项目总投资低于5亿元人民币)或审批后报国务院审批(总投资大于5亿元人民币)的使用或部分使用政府资金的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是为先进的武器装备这一特殊产品的研制、生产搭建与之相适应支撑保障条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投资目的具有战略性;

第二,建设目标明确,体现国家意志;

第三,项目立项依赖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计划,具有明显的计划性;

第四,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实现建设目标的可能性。在立项阶段,其风险的主要特点是项目能否符合国家军事发展战略规划,能否顺利争取国家投资;在实施阶段,其风险主要存在于执行层面,实施过程能否规范进行,资金能否合理使用,配套条件能否满足;在竣工阶段,其风险主要体现在能否实现项目建设目标,最大程度发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二、军工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风险来源

(一)立项风险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是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立项实施不仅要符合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还高度依赖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计划。军工单位在进行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时,要紧紧围绕自身能力定位,确保自己的核心专业在军工行业处于核心地位,这样更有利于得到国家的重点投入。此外,还要主动承揽军工任务,不论你所在单位有多重要,专业技术水平有多高,综合实力有多强,如果没有承接新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就不具备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前提条件。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申报需要在国防科技工业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要围绕各自的核心能力,切忌定位不清,大而全,重复投资。如果不能顺应国防科技工业总体布局,将会造成项目难以立项,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实施风险

由于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支撑对象是先进武器装备的科研与生产,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甚至部分建设内容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在项目策划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由这些高技术带来的风险,并加以回避。一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这类问题,应依据相关程序及时予以调整。

另外,国外对部分高端的设备、仪器及软件实施禁运,增加了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因此,在选型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三)计划风险

计划风险指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项目实施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动工之前,由于判断失误、整体布局及规划设计上的不合理容易导致后期实施与目标存在差距。施工组织不当,缺乏项目实施经验,或主观随意性大,不断变更要求,都会造成工期拖延。

(四)法律风险

一方面,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全过程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办法、细则、标准等多达几百项,其中国家大法就多达20个,这些法律、法规的共同特点就是强制性,法律语言称之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因此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必须坚持依法办事,避免相关的法律风险。

另一方面,法律风险还体现在对承建单位实施管理,使其履行合同,确保投资达到预期目标。

(五)资金风险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安排投资计划,确保申报的国家投资、配套资金以及贷款能及时足额到位,避免影响投资的进度。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求设立专门账户,由专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

(六)运营风险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主要是为先进武器装备的科研与生产做好保障,建设目标明确。由于投资目标的单一性和投资内容的先进性,相比一般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形成的固定资产如何进行正常的维护、维修;二是如何发挥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使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完整、科学的管理机构,把队伍建设当成首要基础性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18-05

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建筑市场日益呈现出建设规模大、质量要求高、技术标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景,以市场为引导,走科技兴企的发展之路,整合相关资源,适度购置施工设备,提升装备水平,将为顺利、高效完成工程承包合同、实现企业收益提供必要的基础,推动传统型施工企业向技术型专业化施工企业转型。

一个施工企业,如果没有数量匹配的现代化装备,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适当增加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对于提高现阶段施工企业资产质量、施工能力、开拓市场能力、保持市场占有率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能够产生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大量施工企业陆续购置了大直径的盾构设备,大吨位的混凝土箱梁的制、提、运、架等设备,无缝长钢轨焊接设备,无碴轨道生产和施工设备,有碴轨道道床摊铺、长钢轨铺设、机械化养路设备,恒张力接触网架放线设备等大型专业施工设备,在装备结构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这样的建筑市场和施工技术发展环境中,大型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成为对施工企业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投资。但相对于建筑市场环境的发展趋势而言,设备数量和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施工生产和占领新市场领域的需要,并已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并且,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虽然高效、先进,但其单项资产价值动辄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造价昂贵,设计、制造周期长,管理要求高。投资额巨大的现代化施工机械的决策,对施工企业来讲,如同一柄双刃剑。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在进行重大设备投资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按对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战术性投资是指不涉及整个企业前途的投资,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投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目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发生频率低、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投资回收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一经做出,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企业,一般的施工机械和生产设备投资都需要五至十年的时间才能收回。

2.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现能力较差。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不易改变,专用性强,转场使用或二次出售都有一定的困难,变现能力较差。

3.固定资产的资金占用数额相对较大。固定资产投资一经完成,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不像流动资产投资那样能够经常变动。

4.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入使用以后,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固定资产价值便有一部分脱离其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而其余部分仍存在于实物形态中。在使用年限内,保留在固定资产实物形态上的价值逐年减少,而脱离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准备金的价值却逐年增加。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其价值才得到全部补偿,实物也得到更新。

5.固定资产投资的次数相对较少。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发生频次较少,特别是大型施工生产设备投资,一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发生一次。而每一次这样的投资,对于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企业主业类型、核心市场、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在为施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

6.往往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有较大影响。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复杂,所引发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较大,对施工企业发展亦有重大影响,并且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时,不仅要分析其对企业资产总额和当期利润的影响,还有必要分析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对施工企业资产规模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全部以自有资金投资的设备,企业资产总额不会因投资决策而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不常见。一般来说,耗资如此巨大的投资项目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资金,即使投资本身没有直接增加负债,施工企业也会因自有资金用于设备投资而在其他生产经营增加部分负债,企业资产总额就会随之增加。

设备正式投入适用后,由于一般也总是要以负债方式筹集部分流动资金,企业的资产总额一般会随项目投产而增加。施工企业的净资产则会根据工程项目盈利或亏损情况而相应增加或减少。

(二)对施工企业当期的盈利水平的影响

在安装调试期,施工企业必须为所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大量自有资金,从而失去自有资金其他的潜在盈利机会,或为相应增加的债务资金承担财务费用。因而,在安装调试期甚至在正式投入使用初期会产生降低企业的利润额和盈利水平的影响。

正式投产并取得利润后,企业利润绝对额得到增加;但工程项目如出现亏损,企业利润将会因此而减少。至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取决于企业原盈利水平和工程项目盈利水平的相对高低。如所投资资产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高于企业的原净资产收益率,企业整体盈利水平将得到提高;反之将降低。

(三)对施工企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的影响

企业良好的成长性不仅体现为每股收益和利润总额的增长,还体现为具有现实或潜在盈利能力的资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正常经营的企业其利润的增长或盈利能力的提高最终必然带来净资产的增长,利润增长和企业资产增长是同向的,利润或资产(净资产)的增长都是企业成长的具体表现。但是,这并不是说,利润或资产的任何一方面的增长都可以完全反映企业成长性的高低。在一定时期内,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有可能舍弃某一阶段的利润以换取企业资产价值或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恰恰是施工企业在资产价值、利润、盈利能力方面不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提升了施工生产能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影响企业成长性和未来的获利水平。

(四)对施工企业资信评价、融资条件的影响

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施过程中,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使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量发生变化,资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短期盈利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及相应的财务指标。这会促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信重新做出判断,从而引起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供给条件和数量。

三、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规避风险,保证效益、质量、进度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施工企业内部,都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监管的需要,陆续出台了一些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内部控制法规,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这些法规的目标定位还主要停留在纠错防弊、保全资产层面。作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国外目前已相对科学的定位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另外,这些法规在实务上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

(二)缺乏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巨大,经济利益涉及方方面面,从而对施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道德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高管违规事件频发。另外,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管理的重视程度,会对控制环境有极大的影响。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只注重上规模、上项目,缺乏花大力气加强内控、练好“内功”的长远眼光。因此常会采取不考虑企业风险和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如,做出投资决策时,仅围绕当前利益而动,较少考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设备闲置或转场使用费用),并常常导致严重后果,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三)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欠合理

内部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显得十分重要。现实中很多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具体环节的设计上不完备、存在控制“盲点”,控制程序欠合理、存在缺陷,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给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有些施工企业不惜成本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制定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中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行为极端化

即使在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实务中,通常也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仅以“风险管理体系”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替代。实际工作中,常出现两个极端,或形同虚设、毫无“刚性”;或僵化死板、缺乏“弹性”。而风险管理机制应当是指围绕风险和风险组合管理的一套固化的运行机理和方法。首先,它有别于“风险管理体系”。因为所谓体系是一系列静态要素的系统组合,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活”的,是将这些静态要素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运行起来,并落实到企业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次,它也区别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一般指在具体情景下针对具体风险的具体解决办法,而风险管理机制则是自动运作、自我学习的,它能帮助使用者根据风险的变化,灵活调整,或重新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并进行反馈。因此简单地说,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和风险管理流程在实际管理业务活动中不断运行、不断调整的运作机理。

(五)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一般都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审计依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客观的审计标准,审计中以主观判断为主,风险难以控制;在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人员为财务或审计专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业务不精通,很难行使其监控职能;不少施工企业为争项目、赶进度,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独立性方面,由于大部分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等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

四、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法规

第一,进一步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职责分工,相互协作,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加强投资统计工作,改革和完善投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存量和投资的运行态势,为投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建立各类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政府对投资的调控目标、主要调控政策、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第四,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第五,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加强对宏观经济和投资运行的监测分析;第六,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行为主体对行为负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相关的部门、人员要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计划、行为和结果负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澳大利亚注重强调投资决策和执行的责任与透明,其联邦、议会、监察专员公署、国库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都可依《1982年信息自由法》、《1997年财政管理和责任法》、《1997年总稽核法》、《1999年公共服务法》以及有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预算单独立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日本的《人事院规则》对投资决策和实施当事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节规定十分详尽,并且处罚标准对应、明确,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因失言、失职、腐败、违法、渎职等行为承担经济、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纪律追究。

(二)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存在于一定的内控环境之中。内控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中的某些程序由不值得信任或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执行,可能使特定的管理失效。

一般说来,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控环境具体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经营作风;企业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及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职权和责任的方法;管理者监控工作时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针及实施措施;本企业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由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涉及的现金流大,因而风险也更大,所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营造良好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内控境更为重要。实务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研究相关的法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变动方向,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降低因政策变化给施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对经济形势、经济周期、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决策支持,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再次,企业管理层应当研究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情况,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后,制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特定条件下,内控环境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三)科学设计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程序通常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设计内部控制程序需要做好:第一,职责分工控制。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企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第二,授权控制。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岗位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且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第三,审核批准控制。要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并签字或者盖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其他处理的决定。第四,预算控制。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第五,资产保护控制。要求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和处置,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资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安全完整。第六,会计系统控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施工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第七,内部报告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第八,经济活动分析控制。要求施工企业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第九,绩效考评控制。要求施工企业科学设置固定资产投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照预算指标、投资回报率、风险管理目标等,对相关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兑现奖惩,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建立“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韧性”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机制。面对新的管理架构、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应该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内控建设,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入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既强健又有一定的弹性。首先,事前防范是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来完成。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规章、流程、制度的梳理,制定统一的规范,突出关键控制点,剔除不必要的过度控制,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构的作用,既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效率的提升,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事中控制应当通过“法治+人治”的方式实现。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件性和管理事项的不可预见性决定的。“法治”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对业务的约束,“人治”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业务负责人的履职授权和管理行为。

(五)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审计监督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施工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至关重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应当独立地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内控及财务收支及其他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这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成为施工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概括地说,就是审计投资项目所涉及相关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业务的财务收支,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安装、调试等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它侧重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和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因此,内审人员接触的资料除了会计资料外,更多地接触到投资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图纸、该预算书、质量和评估投资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审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设备质量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涉及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衡量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的成功度,并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绝对的标准。此次研究所做的,只是对企业的现行做法进行了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这些研究结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此展开验证,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风险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高正阳.我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07.

[2]朱平辉.投资风险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39.

[4]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下转123页)

(上接121页)

[5]王晓耕.中国融资租赁业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0,(6):36-40.

[6]刘红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刊,2011,(7):52.

[7]刘跃珍,王鹏,于长春,夏成才,应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8]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36-37.

[9]赵仁龙.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思考[J].财会月刊,2011,(7):21-22.

[10]祁奕青.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2):38-39.

[11]吕秀萍.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5

(一)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由于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存在时间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就必定具有风险。一般情况下,收益越高风险也就越高,风险越小则收益越低。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一般都希望投资收益能够实现最大化而风险最小化,当只有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达到合理程度时,才会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受到管理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不能真正科学合理地完成风险的评估和收益的预测,从而很难确认固定资产投资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进而影响投资决策。

(二)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平衡。由于中小企业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企业扩大规模、创造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就存在一个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之间需要做出平衡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要求企业必须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扩大投资,争取最大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企业可获取资源的能力又要求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金,在投资中合理分配。这个矛盾虽然对于任何企业都具有普遍的影响,但对于急于发展并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讲显得更加突出。

(三)投资管理成本和效益的矛盾。一般情况下,成本和效益存在正比关系,成本越高收益越大。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需要有较高的收益,但与之相对应的较高的管理成本却很难被接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外显成本的控制意识和对内含收益的模糊认识是造成这一矛盾的直接原因,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好这个问题,将很难确立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系。而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不能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此类矛盾,经常采取回避或漠视的方式,利用思维的惯性将问题简单化,使得其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误区

现实中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陷入投资误区、盲目投资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投资决策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成为企业顺利成长的巨大隐患。比较突出而普遍的投资决策误区表现在:

(一)强调短期利益,缺乏战略眼光。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强调短期收益和降低风险,把是否符合战略目标的实现放在次要位置,以至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目的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例如,一些企业使用短期借款方式进行厂房、设备等投资回收期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有些投资者轻信一两年就可收回投资的效益预测,用短期融资款购买厂房、设备,结果到期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导致罚息、诉讼甚至破产等严重后果。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战略管理不到位,战略意识不强;二是不恰当的或不合理的风险控制意识,使得中小企业出现固定资产投资的短视现象。

(二)筹资困难,投资资金受限。调查统计显示,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很少能靠银行获得,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运作。这表明,中小企业存在相当程度的融资困难。企业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或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单位或个人,这就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情并提高了企业投资的风险,造成中小企业必须投资的巨大困难,经常可以看到很好的项目要么无法顺利实施,要么项目勉强建成后缺少必要的资金去运营,甚至出现一项固定资产投资拖垮整个企业的严重现象。

(三)资产结构控制不合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缺乏,使得企业的资产结构管理无法正常进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很少能充分考虑到资产结构的合理性,不能注意到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是否合理,其所占用的资金是否己经影响到资产收益水平和企业的正常营运。在这一点上,那种只顾有利可图的短视思想和固定资产越多越安全的意识也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很多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配置严重过剩,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四)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缺乏科学管理。一方面,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内设机构或专业投资管理团队,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专业化管理。一些牵扯到企业命运的重大投资项目较少经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进行表决,而多由企业主或高层管理人员直接负责。这就使得投资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甚至还会在投资监管上出现严重漏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且,也很少有中小企业对项目投资的结果作出有效的总结和评价。另一方面,由于对专业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知识和人才的缺乏,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的提出、论证和可行性建议不能依据科学的评估方法来进行,造成经验和个人愿望主导投资的现状,使之盲目追随市场变化随波逐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技术选择

(一)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应掌握的原则

1.重视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要注(重)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常规性工作来看待,对企业的发展愿景、发展步骤等重要的战略管理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划,并以此为指导确定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各项企业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克服掉投资无明确方向的陋习;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被既定战略完全束缚住,及时地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在项目投资中灵活地应对各种巨变。这样,才能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实现有序、合理、有效,让固定资产的投资更加有发展性和全局性。

2.筹资活动先行。中小企业在投资项目提出的时候要首先考虑筹资的途径和数量,对于无法完全筹措或筹资成本过高的项目需要作出慎重的考虑,必要时应该采取放弃投资的方法,避免实际损失的发生。只有能够合理或符合投资者期望的筹措到投资所需资金的项目,才应该纳入到进一步考察和分析的范围。坚决杜绝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草率意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3.着重提高投资管理质量。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知识和人才的缺乏,是造成中小企业在这个方面管理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之一,在目前情况下,要想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资管理质量,可以考虑两种相应的策略:第一,根据实际条件和实际情况,将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所必需的财务管理和投资决策分析技术进行融合,量身定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易于掌握运用的决策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从而提高决策质量;第二,整合社会资源,在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投资项目决策时,面向社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各种临时性的专门小组,对项目的各环节进行管理,确保项目决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投资决策指标选择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投资活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所采用的指标应该是长期投资指标。按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长期投资指标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静态指标又称为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通常有投资回收期和平均报酬率两种。动态指标又称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常见的动态指标有净现值、利润指数和内部报酬率等。中小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选择哪些决策指标进行分析是应当认真考虑的。以现有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以及管理方法的现状,中小企业在投资决策分析时,建议参考如下指标:

一方面,应把投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去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市场地位以及管理力量等条件,都决定了其各项工作都必须先生存后发展,在生存中求发展。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也应该将投资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投资回收期法所反映出的投资回收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投资的风险大小,也显示出投资的安全程度。这是由于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投资回收期法是在进行该类投资决策时不可缺少的指标。一般来说投资回收期越长,未来的不确定性就越高,风险也就越大,投资无法收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投资能否按期收回,根据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可以衡量投资是否是企业可以接受的,在多方案分析时也可以直接观测到哪些方案的回收速度更快,能够用最短时间创造收益。而且,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情况下,在投资规模方面相对来说不算太大,回收期也不算长,投资的实际收入受资金时间价值的影响不太大,所以投资回收期法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首选并且一定要选择的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 物流上市公司 风险防范

一、引言

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行业会计制度,首次规定了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1998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将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增加到四项,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应收账款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1年我国颁布的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又将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增加到八项,即上市公司除继续老四项计提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会计完善风险管理的过程。企业的不同资产因其性质不同,面临的风险也不相同。例如,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在不能足额收回的风险,计提坏账准备后有助于对企业资产真实风险程度的评价;存货的特性决定了其安全性风险较高,对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并计提跌价准备是防范存货发生价值损失风险的需要;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具有持有风险和变现风险,根据实际风险状况计提减值准备是会计评价投资风险程度的结果;价值损耗是固定资产风险的表现,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虚化的账面价值可能会扭曲企业真实的财务实力,从而产生虚增账面资产的风险。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计提,就是会计对其风险估计的结果。一般来说,除了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资产,企业的资产大部分都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实体价值降低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大部分企业都面临资产实体价值不能足额变现的风险,这正是会计上规定企业所有的资产都必须提取减值准备的原因。

目前,有关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分析和统计描述上,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我国物流上市公司为例,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现状,对上市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做出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本文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物流业归属于“交通运输、仓储业”,通过查阅“东方证券”网站上“交通运输、仓储业”每一个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筛选出以物流业务为主营业务的3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择2005年12月31日的年度报告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相关资料从巨潮资讯网站(省略)、锐思数据(省略)获取。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数据采用eXCeL软件处理,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使用了SpSS8.0统计分析软件。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

表1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统计

表1给出了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从资产减值准备总体计提情况来看,34家公司都计提了一项或若干项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均值为3.5751%,最小值为0.03%,最大值为51.55%,而标准差则达到了8.86%。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较低,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差;而不同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差别较大,一方面说明不同公司资产的质量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公司的风险偏好不同。

通过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物流上市公司普遍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了坏帐准备,但计提比例差别较大。34家上市公司中,除3家公司未对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外,其余31家公司都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均值为12.257%,最小值为0.11%,最大值为89.3%,而标准差则达到了18.376%。除1家公司未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外,其余33家上市公司都对其他应收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的均值为22.5702%,最小值为0.5%,最大值为88.82%,而标准差达到了25.5058%。

由表1可见,半数左右的公司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33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期末存货,但只有14家公司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均值为6.0696%,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17%和19%。11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短期投资项目,但只有6家计提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均值为25.08%。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长期投资项目,但只有13家公司计提了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均值为32.5510%,最小值为0.10%,最大值为100%,标准差达到40.0348%。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固定资产项目,但只有17家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值为1.7844%。

由表1可见,只有个别公司对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32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在建工程项目,但只有3家公司计提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28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有无形资产项目,但只有1家公司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34家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委托贷款项目,因此都未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2.相关性分析

(1)资产减值准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

由表2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公司资产总额正相关,并且在0.01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越多,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

表2资产减值准备与资产总额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

(2)资产减值准备和未分配利润的关系

由表3可见,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与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负相关,并且在0.0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总额越多,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越少,说明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利润分配由显著影响。

表3资产减值准备与未分配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5level(2-tailed).

四、结论

1.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偏低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一项或若干项资产减值准备,但计提比例普遍偏低,公司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2.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偏窄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普遍计提了坏帐准备,但计提比例差别较大;半数左右的公司对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只有个别公司对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3.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不科学

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普遍采用了以账龄分析为基础的比例计提法,但对于其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则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随意性较大,各公司间的差别较大。

4.我国物流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的资产总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越多

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越多,未分配利润越少。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资产也是风险,首席财务官,2006(8):15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财务杠杆;财务杠杆系数;财务风险

一、财务管理中杠杆效应的经典描述

在财务管理中,杠杆效应分析作为一项成熟而经典的分析方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风险描述和经营决策,很少受到质疑。经典的杠杆效应分析将杠杆效应分为经营杠杆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经营杠杆效应的经典描述是:经营杠杆效应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所分得的单位固定成本降低,从而使得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或降低率)总是大于企业产销量的增长率(或降低率),由于经营杠杆效应的存在,自然会产生经营的杠杆收益和杠杆风险,因此也常将经营杠杆系数作为经营风险的衡量指标。以上是对经营杠杆效应的定性分析,而对经营杠杆效应的定量描述则需要计算经营杠杆系数(dol):

dol=(ebit/ebit)/(q/q)

=(s-vc)/(s-vc-fc)

=mc/(mc-fc)

=1/(1-fc/mc)

其中,fc为筹资的固定成本,mc为边际贡献。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经营杠杆系数是一个恒大于1的值。财务杠杆效应的经典描述是:财务杠杆效应是企业在负债融资中由于固定利息的存在,随着息税前利润的增加,单位收益所分得的利息降低,从而使得企业每股税后盈余的增长率(或降低率)总是大于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或降低率),由于财务杠杆效应的存在,自然会产生财务的杠杆收益和杠杆风险,因此也常将财务杠杆系数作为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以上是对财务杠杆效应的定性分析,而对财务杠杆效应的定量描述则需要计算财务杠杆系数(dfl):

dfl=(eps/eps)/(ebit/ebit)

=(s-vc-fc)/(s-vc-fc-i)

=ebit/(ebit-i)

=1/(1-i/ebit)

由于固定利息的存在,财务杠杆系数是一个恒大于1的值。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经营杠杆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了联合杠杆效应,将联合杠杆效应定义为经营杠杆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的乘积,意味着联合杠杆效应的变化是以两者的倍率方式来进行的。联合杠杆效应的计量需要计算联合杠杆系数(dtl):

dtl=(eps/eps)/(q/q)

=(s-vc)/(s-vc-fc-i)

=mc/(ebit-i)

=mc/(mc-fc-i)

=dol×dfl

由于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都是一个恒大于1的值,则联合杠杆系数也恒大于1。

二、经典的杠杆效应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系列假设前提的非现实性。在经典的杠杆效应分析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此分析体系的假设前提,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至少暗含了如下几个假设,这几个假设都太为严格而使其并不具有现实性。

假设一:企业的产销比率达到100%,即企业生产多少产品就销售多少产品。这纯粹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更多的情况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供过于求被积压在库,或者是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

假设二:企业的应收账款坏账比率为0,即企业销售了多少产品就收回多少货款,不存在应收账款,更不会有坏账损失。这一假设在信用交易或赊销赊购的大背景下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

假设三:企业的固定成本是确定不变的。实际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固定成本并非完全不变,这种不变需要限定在严格的业务量范围之内。但在进行经营杠杆效应分析时,有可能已经超出了这一业务量范围,从而使分析失去意义。

假设四:企业的债务利息是确定不变的。同前一假设类似,企业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债务利息也必须在一个严格范围内才是确定不变的,而在进行财务杠杆效应分析时,所对应的债务量及其利息量完全可能超出这一范围,从而使分析失去意义。

(二)两类风险描述的非完全性。在经典的杠杆效应分析中,用经营杠杆系数去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用财务杠杆系数去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并将两者组合在一起,构成联合杠杆系数,用于衡量综合风险的大小,且在两种风险的平衡中进行决策。这里暗含一项假设,即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仅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很显然,这种对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划分本身是不完全的。

(三)两类杠杆效应的非平行性。

按照常理,将经营杠杆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并列起来进行分析,两者应该是两个并列平行的概念。但实际情况是经营杠杆效应反映了从用资(生产产品)到变资(销售产品)再到收资(收到货款)等环节的相关风险。而财务杠杆效应表面上反映了从收资(收回货款)到分资(支付债务利息)环节的相关风险,但实际上却涵盖了从筹资、投资、用资、变资、收资到分资的所有环节的风险,因为这类由于固定的债务利息的存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筹资行为发生时就已产生了。很显然,经营杠杆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并不是两个平行的概念,而是一种包含关系,即财务杠杆效应包含了经营杠杆效应。传统杠杆效应的这种平行性,注定了将两者平行并列地用于风险分析时在逻辑上的内在矛盾性。

三、对杠杆效应的新认识

虽然经典的杠杆效应分析存在着若干问题,但受其基本思想的启发,可以完成对杠杆效应的重划与细分。经营杠杆效应与财务杠杆效应产生的机理不同,前者是由于经营的固定成本的存在,后者是由于债务的固定利息的存在。从杠杆系数的量化来看,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两个大于1的弹性系数。筹资杠杆效应的产生原因是资金筹集率低于100%,但筹资中有一部分筹资成本是固定的,不论是否完成100%筹资,都需支付这笔成本。筹资杠杆效应表现为实际筹集资金变化率与需要筹集资金变化率的比率。筹资杠杆系数dfl为:

dfl=(tf/tf)/(df/df)

=mc/(mc-fc)

=1/(1-fc/mc)

投资杠杆效应的产生原因是资金投放率低于100%,但投资中有一部分投资成本是固定的,不论是否完成100%投资,都需支付这笔成本。投资杠杆效应表现为实际投放资金变化率与需要投放资金变化率的比率。投资杠杆系数dil为:dil=(ti/ti)/(tf/tf)

=(mc-fc)/(mc-fc-ic)

=1/[1-ic/(mc-fc)]

其中,ic为投资的固定成本。

用资杠杆效应的产生原因是产能达产率低于100%,但生产中有一部分生产成本是固定的,不论是否完成100%生产,都需支付这笔成本。用资杠杆效应表现为实际应用生产能力变化率与投资形成的实际生产能力变化率的比率。用资杠杆系数dpl为:

dpl=(pc/pc)/(ti/ti)

=(mc-fc-ic)/(mc-fc-ic-pc)

=1/[1-pc/(mc-fc-ic)]

其中,pc为生产的固定成本。

变资杠杆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生产销售率低于100%,但销售中有一部分销售成本是固定的,不论是否完成100%销售,都需支付这笔成本。变资杠杆效应表现为实际销售额变化率与实际生产额变化率的比率。变资杠杆系数dsl为:

dsl=(ss/ss)/(pc/pc)

=(mc-fc-ic-pc)/mc-fc-ic-pc-sc)

=1/[1-sc/(mc-fc-ic-pc)]

其中,sc为销售的固定成本。

收资杠杆效应的产生原因是销售收现率低于100%,但收资中有一部分收资成本是固定的,不论是否完成100%收资,都需支付这笔成本。收资杠杆效应表现为实际收现额的变化率与实际销售额变化率的比率。收资杠杆系数drl为:

drl=(rc/rc)/(ss/ss)

=(mc-fc-ic-pc-sc)/mc-fc-ic-pc-sc-rc)

=1/[1-rc/(mc-fc-ic-pc-sc)]

其中,rc为收资的固定成本。

分资杠杆效应的产生原因是自有资金率低于100%,但分资中有一部分分资成本是固定的,不论是否完成100%分资,都需支付这笔成本。分资杠杆效应表现为自有资金收益变化率与实际收现额变化率的比率。分资杠杆系数ddl为:

ddl=(eps/eps)/(rc/rc)

=(mc-fc-ic-pc-sc-rc)/(mc-fc-icpc-

sc-rc-dc)

=1/[1-dc/(mc-fc-ic-pc-sc-rc)]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8

(一)企业投资活动内涵企业投资活动分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工程项目投资(分为新生产线或新业务进行的固定资产新建投资或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一个固定资产建设投资项目可能是一个股权投资项目中的组成部分。如中信泰富投资西澳磁铁矿项目,首先是从境外持有者手中获得股权,然后铁矿石开采所需的固定资产工程项目投资,最终要实现铁矿石开采销售等经营活动。(二)股权投资活动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提出投资方案、投资方案审批、编制投资计划、实施投资方案、投资资产处置。境外股权投资活动也是这样。投资活动流程中提出投资方案、投资方案审批、编制投资计划等是投资项目正式运营或开工之前的阶段,本文称为投资前期准备阶段。(三)股权投资活动风险特点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股权投资并购业务是风险较大的业务,对风险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可能直接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1)投资项目本身受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投资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严重的甚至投资失败。投资项目风险包括环境风险: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相关法律的实施与废止;国家财政、税收、产业、环保政策的变动,有的会以突然的方式发生,难以进行准确的预计,企业难以控制和摆脱;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者不具备与企业发展匹配的管控能力,投资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遭受损失);并购效应风险(并购后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并阻碍企业发展);市场风险(市场未来波动或大起大落对投资项目销售及利润目标的影响);生产风险(实际产能与实际市场容量不一致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指资金筹集的风险),投资业务整个过程风险管理的最终对象就是这些风险。(2)与企业经营业务相比,投资活动与企业的战略实施有密切的关系,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更大,造成的损失更大,严重的导致企业失败;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会更多参与到投资活动中,需要他们也能遵守相应的控制措施;参与投资业务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职业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一个公司已经具备完备的内控制度(如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集体决策审议制度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没有拥有相应专业知识和经营的员工,投资业务仍然处于较大的风险中,而且可能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3)与国内投资相比,境外投资风险更大,表现在投资目的地政局、目标国的产业政策难以把握、以及当地的文化、劳工政策等与国内的情况不同,有的差异很大,以及目标国政府和民间对中国资本的态度,公司人力资源应对境外投资管控能力高低与适应程度,都是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投资准备阶段风险分析

(一)投资前期准备阶段风险点投资前期准备阶段具体环节包括:初步投资方案战略评估、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价值评估、交易结构设计、合同协议签署和投资计划编制。这些环节的工作成果包括:在尽职调查和风险分析基础上,形成详细完备的投资方案(包括价值评估结果、交易结构设计方案、项目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方案、详细的投资计划方案),这些环节有大量的实施层面的风险点,工作成果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中所面临的风险控制成果和投资实施阶段的效果。(1)在初步投资方案战略评估环节,存在投资与企业战略不符以及其他随意、无序、无效的风险,这种风险很可能由于企业负责人一言堂,不能充分发挥集体决策的智慧与牵制作用。(2)在尽职调查环节,要形成各种调查影响因素对股权投资的影响结论。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相关的尽职调查不充分,投资或收购标的存在瑕疵;交易对方有隐瞒欺诈行为未能发现,导致投资后的额外损失。(3)在可行性研究环节,重点是对投资的合法性、必要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财务上的盈利性,投资成本估算与资金筹措的可能性,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关联性及影响分析,股权投资的最终目标分析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要测算分析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筹资成本、投资回收期等,比较可能的股权投资方案,预测评价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前景、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股权投资后的社会经济效益,估算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财务结构的影响,给出是否可行的结论。由于相关的可研分析不够充分,投资不符合经济政治环境,投资项目本身没有可行性,但是重大的因素未考虑或考虑不充分得出投资可行的错误结论;或者由于可研不充分,投资目标国政府相关政策变化导致投资不可行;由于未考虑到的难以逾越的政策、文化因素障碍,导致投资和并购后的整合方案不能有效实施;可行性研究可委托给外部中介机构,从我国目前的实务来看,中介机构的可行性研究往往流于形式,套用固有的模板,研究深度不够,也是必须控制的风险来源之一。(4)在价值评估环节,存在价值评估未能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日后的收益和风险,导致投资收购价格过高,损害本公司利益。交易结构设计包括对支付方式、交易组织结构、法律结构、融资结构、反兼并策略设计其他影响交易结构的问题,在交易结构设计环节,存在未充分考虑退出或处置途径;需要采取在合同中约定某些激发条款但没有约定导致投资后退出成本过大,投资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5)在投资计划编制环节,主要是合理安排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筹措资金,确保工程如期完成并投产。这个环节最主要的风险是编制投资计划的前提条件与实际不符,相关技术、基础设施条件不达标或资金短缺,导致投资计划延期或无法实施,错失商机。(二)投资前期准备阶段风险因素分析具体为:(1)主观原因。由于投资业务相关人员没有遵守相应授权批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集体决议和联签制度和审批制度、遵守或有效执行相关的审核评估等制度导致的;由于参与组织实施投资业务的人员故意舞弊等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由于参与组织实施投资业务人员或团队或所聘请的中介机构人员知识、背景和经验的局限,由于评估技术的不成熟,评估方法的不合理,无法通过一些细小的问题洞察事物的本质,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由于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导致的风险。(2)客观原因。如在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中,由于投资目标地政治、安全等各种客观原因无法获得详尽的调查资料;在投资合同签订中,由于人们认知的不完全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不可能认识到所有的不确定性,并在契约中进行约定,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风险的发生。案例中这两家投资主体在投资方案环节的风险分析:首先这两项投资不存在与企业战略不符带来的风险。这两项投资不仅与企业的战略相配合,而且中石化收购项目甚至是国家战略能源收购的实施;因此投资不是随意的、无序的。其次这两个投资项目存在尽职调查深度不够、可研的深度不够,对收购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评价不准是投资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中石化阿根廷石油公司案例看,在中石化完成收购后,阿根廷政府就调整了针对油气公司的产业政策,阿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不仅对收购作价有较大的影响,也决定了对这个项目的实际运作方式。可以想见在实施收购过程中,阿政府的产业政策已经酝酿着变化。对于在阿根廷投资,阿根廷政府的产业政策及其变化趋势是投资环境分析的重点,即使结论不能明晰,在投资前期准备阶段应该要明确如果阿产业政策转向所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案。出现这种状况显然是由于在尽职调查阶段对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了解不足,导致完成收购后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给企业造成较大风险。从中信泰富澳洲铁矿项目看,由于尽职调查、可研不够充分,投资计划编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导致对矿山的开发成本估计不足,不仅使投资预算流于形式,导致投资超过预算,而且影响到该项目收益的估计,进一步影响到对该项目作价;对当地人力资源匮乏、人工成本估计不足,导致工期延后,错失铁矿石繁荣期,投资可能出现亏损的局面。

企业投资准备阶段风险控制措施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9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会降低企业的价值。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应与财务目标具有协同性,而不应仅仅以降低税负作为企业纳税筹划的目标。只有当纳税筹划取得收益而不会引发更大的财务风险时,方案才是可行的。

案例一、某企业与某国外大公司联合出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假设其投资总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注册资金为人民币3000万元,在注册资金中中方占40%投入资金1200万元,外方占60%投入资金1800万元。中方企业打算以自己使用过的机器设备(评估价值1200万元)和房屋建筑(评估价值1200万元)投入。在选择投入方式上该企业做了如下两个方案:一是以机器设备作价1200万元作为权益资本投入,房屋建筑作价1200万元作为实物债权投入;二是以房屋建筑作价1200万元作为权益资本投入,机器设备作价1200万元作为实物债权投入。

(一)两个方案的税负分析

方案一:企业以设备作为权益资本,参与合资企业利润分配,同时承担投资风险,不缴纳增值税和相关税款及附加。房屋建筑作为新企业的实物负债,不参与利润分配,不承担风险,此种行为应视同房产转让,依照相关税法规定应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契税,其各种税种具体数额为:

营业税为1200×5%=60(万元);

城建税为60×7%=4.2(万元);

教育费附加为60×3%=1.8(万元);

契税为1200×3%=36(万元)由受让方承担。

方案二:房屋建筑作为权益资本投资,参与利润分配,承担投资风险,按相关税法规定,可以不缴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但需缴纳契税。另外,税法规定企业出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其售价不超过原值的,不缴纳增值税。在方案二中企业把自己使用过的机器设备作为实物债权投资给另一企业,视同转让固定资产。由于其售价一般达不到设备原值。因此可以不缴纳增值税。其最后的税负负担为:

契税1200×3%=36(万元)由受让方缴纳。

对照上述两方案可以看出,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税负减轻66万元,扣除所得税影响,实际税负减轻66×(1-33%)=44.22(万元)。

(二)对纳税筹划方案的财务风险分析

1.经济内涵分析:(1)商品内在经济价值:机器设备价值最终取决于特定的生产经营,并随着经济和技术折旧转移、损耗其价值。由于缺少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变现价值往往不等同于评估价值,且变现将承担较多的交易费用;而房屋建筑可以脱离生产经营体现其价值,并且只承担经济折旧,通常增值超过折旧。(2)投资方式经济价值:方案一,房屋建筑以实物债权投资方式投入企业,资产价值得以保全。方案二,房屋建筑作为权益资本投入,取得合资企业份额的同时,资产价值作为新合资企业价值的一部分而被虚拟化。

2.财务风险分析:(1)资产贬值风险:作为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一般来说,经营风险较大。而在宏观经济环境较好的情况下,房屋建筑作为区别于在生产运营中体现价值的机器设备而具有独立市场价值的商品,有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和稳定的资产升值率(只承担系统风险)。在方案一中,房屋建筑作为实物债权投资参照市场增值率约定投入资产报酬的情况下,当房地产市场增值率超过合资企业资本报酬率时,很显然,方案二面临更大的资产贬值风险(同时承担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2)价值变现风险:新成立的合资企业作为非上市公司,缺乏资本转让的畅通渠道。通过企业经营收回房屋建筑投资在创业初期具有较长过程,使其承担较大的机会成本。而作为负债,企业则具有刚性的偿债义务。因此,方案二比方案一具有更大的价值变现风险。(3)资产保障风险:从投资者角度出发,实物债权对企业剩余财产有比普通债权更优先的受偿权而比所有者权益更有保障。因此,方案二比方案一承受更大的资产保障风险。

结论:一方面,如果仅从税收负担来看,方案二优于方案一。但从财务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则应视情况而定:如果新合资企业所从事的是低风险或成熟行业,同行业平均资本报酬率高于房地产增值率,则无疑选用方案一。但如果新合资企业所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则以多纳税44.22万元的代价换取1200万元房屋建筑资产的保全,并且将机器设备连同所承担的风险一并转移给新合资企业以获取股份,是完全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案例一的实物债权投资改为普通债权投资,无疑应采用方案二。因为在此情况下,债权投资的实物风险已提前被“货币资金固态化”,选择税负轻的方案是必然。但如果把这看作独立纳税筹划方案(即方案三)的话,仍要考虑方案一与方案二的财务风险比较。

案例二、甲公司欲将一幢房产出售给乙公司,双方约定的售价1200万元。

方案一:甲公司按出售方式交纳营业税:

1200×5%=60(万元)

方案二:甲公司前期以该房产对乙企业投资,后期再将其股份按比例全部转让给乙企业股东。

根据税法规定,以房产对企业投资,并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在投资后六个月内将投出房产过户至乙公司的情况下,不需缴纳营业税。

方案三:甲公司以该房产对乙企业投资,投资时私下签订合同,在约定时间内将其股份按固定价格全部转让给乙企业股东。表面上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同样不需缴纳营业税。

对纳税筹划方案的财务风险分析:

前两种方案比较:从税收负担来看,方案二少纳税60×(1-33%)=40.2万元。从财务风险角度看,如果被投资企业近三年平均资本报酬率较高,资本结构适宜,企业产品市场反应较好,在可预见的将来无亏损的风险,则作为投资的房产无较大幅度贬值的风险,应采取方案二。如果被投资企业近三年平均资本报酬率不佳,而且企业正处于成长期,则可预见企业风险较大,最好采用方案一,以保证房产资产的安全性。

至于第三个方案,因投资时签订了某个时点的固定转让价格的合同,投资企业并不实质承担被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属于对税收政策的恶意规避,极易遭致国家税收权力严厉的反避税制裁,导致企业财务资源加倍流出,是纳税筹划的高风险区域。纳税筹划的财务风险高于纳税筹划的收益,违背了风险控制的财务目标。

结语:以上两起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为:

(一)正确理解税收内涵

作为利益博弈的强势一方,国家作为税收主体之一,对企业的纳税行为始终处于导向地位。企业应善意利用税收政策,降低纳税筹划风险。

(二)正确实施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要求行为人在经营中寻求企业行为与政府政策意图的最佳结合点。成功的纳税筹划既能使经营者承担的税收负担最轻,又使政府赋予税收法规中的政策意图得以实现,对政府、对企业都有利。

(三)纳税筹划应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篇10

摘要

企业的固定资产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以及合理使用,减少企业的损失,获得更多收益。通过融入风险管理理念,使内部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来应对不断增多的市场风险,以减少企业因为固定资产风险而发生的损失。这种结合体系的重要性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从内部控制环境、信息沟通环节、监督问题三个角度来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探究,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内控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1. 绪论

1.1研究意义

随着企业在经济的发展中作用的提升,每个行业中的企业,在竞争与经营活动中都产生了层出不穷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经济市场的结构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不确定性太强,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再不能够加强,企业可能会产生破产和倒闭的现象。这些失败案例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企业在风险管理工作上存在着不足。一些企业对风险管理也不够重视,我国大多数企业因为没有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导向,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没有制定建立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目标,致使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 2研究目的

固定资产管理需要的条件比较多,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责任意识,因为固定资产有着使用期长、种类多规定使用地域比较分散等等特点。这种管理条件的严格程度,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会产生不恰当的工作方式,这种后果会对企业投资规模扩张和营运管理有所限制。企业需要在制度上有所改进,这种改进需要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加入固定资产管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保障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2. 风险管理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有关基础理论

2.1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概念

在为企业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时经营管理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并且使用寿命要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这种资产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内部控制中能够被控制目标实现。通过在内部控制目标中,设立对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的进行保值增值的内部控制目标,以求全体人员实行目标,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同时使得核算上固定资产信息真实可靠。并且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保持原有的物理质量,通过这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措施与目标的实施,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运营效果,优化企业管理经营。

2.2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的目标

决策目标:财务风险主涉及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其中不论哪一种风险,均不具备确定性,均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与制约。尤其在新形势下,为提高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么则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企业的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的决策目标,通过目标的达成,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与了解并给予重视,积极做好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工作。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其实施客体都是企业员工、资产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财务目标: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固定资产上有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而这种不确定的因素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运行会进行变动或者停止,并且造成的后果即使盲目投资,预计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运行处置等等方面如果不够规范,固定资产风险就会发生,造成损失,如果固定资产的核算信息不准确,高估或者低估固定资产价值,就会使得企业的费用成本信息失去真实可靠的信息,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目标需要企业在处理风险时,制定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目标,对固定资产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以确保企业在风险发生时减少损失或者没有损失,甚至合理的规避风险。

2.3固定资产风险管理策略

策略的实施需要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而企业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约束下,需要确定风险的一种标准,而这种标准体现企业在固定资产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上面。比如这种策略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所需人力和财力进行合理配比、完善责任制度。或者完善固定资产投资监控制度,保证投资之前信息的真实可靠,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投资,从而使得企业决策中不存在风险等。

这相类似的一系列措施需要对风险的原因和企业的管理环境来进行分析,从而规避风险发生的概率。又或者吸引更多的客户来分散企业的风险。这种管理风险一些列的策略可以使得企业固定资产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3.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企业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程度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在投资预算控制中,在不相容的职务分析控制和职责追究中,控制不到位,公司没有较好的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务进行分工合作并且在职责追究上没有做到企业在损失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追究职责,说明该公司在内控管理意识有所欠缺。

3.2对于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不够重视

在企业日常管理控制中,对于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上,并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先进性技术进行评估管理,对于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固定资产只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用即可,不需要投入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升级改造,没有考虑技术更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影响。

3.3固定资产处置控制力度不足

在企业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处置控制环节中,对处置固定资产的方式上没有选取,导致年度之间固定资产价值下降过快,资产折旧方式和处置方式选取不合理,以及处置固定资产时价值评估工作做的不够好,并且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记录不够真实准确。

4.风险管理对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优化的建议

4.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通过对内部控制意识的现状,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工作,对基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企业在完善体系时,应注重职务分离控制,对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做到每个负责人都能够有着管理意识,减少企业的损失,并且在企业发生固定资产风险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2重视固定资产升级改造工作

加强对固定资产更新换代的意识,企业应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虽然这种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前期可能成本加大,但是这种投入的长远利益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助力,企业需要加快对固定资产的技术更新与升级,这种升级也势必推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4.3正确选择固定资产处置方式合理估值

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处置固定资产的价值评估,选取正确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使得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时能够充分反映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做到正确真实的记录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信息,并对每种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方式方法分类,推动内部控制的体系建立。

 

参考文献

[1]乌仁.餐饮企业采购内部控制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2]ae有限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14).

[3]程平,梁晓仪.基于云会计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6(08)

[4]JZ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问题[D].江西财经大学,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