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0:16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1

关键词:英汉中动构式;句法语义冲突和融合;概念整合;认知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129-05

一、引言

纵观已有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动构式(mid-dieConstruction)进行过一些探讨:Fagan、Davidse&Heyvaert、徐盛桓、曹宏、何文忠等分析了英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及构句限制;ackemat根据中动构式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并指出英语和荷兰语的中动结构与被动结构一样,具有施事论元的隐退和受事论元担任主语的特点;Lekakout研究了以英语和希腊语为代表的两类语言中的中动概念范畴的异同,认为英语中动范畴寄生于作格(parasticonergative),而希腊语中动范畴寄生于被动概念(parasticonpassives)。对于英语中动构式的生成,Stroik曾提出,中动构式靠句法推导而成,中动词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通过论元的升、降格完成,至于其生成的认知发生机制如何,她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动构式,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视角,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探析英汉中动构式的范畴属性特征、句法语义特征及其认知发生机制。

二、理论基础

基于对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的进一步思考,Faucormier等提出心理空间理论(men.talSpacetheory),继而将之发展成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该理论认为,与隐喻一样,概念整合也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人们在交际时,不断地构建心理空间(mentalSpace),同时对空间中的某些要素进行合成,以理解和生成语言,形成新的概念。概念合成通常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tic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Space)。输入空间提供概念合成的基本元素,人脑通过选择、匹配、想象以及抽象化和概念化等过程对这些元素进行认知加工,构建起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类属空间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空间,是输入空间的交汇点,反映各输入空间共有的角色、框架和图式。在合成空间里,有的元素源于输入空间,是输入空间元素的组合或完善,有的元素具有创新性,是联想和逻辑推理的结果,也是已知元素的扩展(elaboration)。

Goldberg认为构式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配对。Disselt进一步指出构式是一个特定形式与一个特定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式指音系、形态和句法特征,功能指语义、语用和语篇特征。构式这个形义配对体是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体现了人类通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对基本经验的概括和组织方式。构式之间具有多重承继连接(inheritancelink)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些构式承继了其他构式的部分结构和意义元素,具有其他构式的某些特征。我们认为构式间的承继连接正是其相应概念合成的一种表现。

大多数学者对英语中动构式这个概念有了基本的共识,而对汉语中动概念还存在争议。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中动构式是一个语义上的而非句法意义上的概念。然而,“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语法规则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不同的语言在句法上表现同一语义现象是人类对现实认知存在共性的结果。虽然汉语没有泾渭分明的语态区别,却确实存在与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语义特征上一致的表达形式。根据构式的定义和英汉中动结构的特点,我们认为,英汉中动构式并非是寄生于其他结构,而是与其他构式具有同等句法地位的、独立的构式。它们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是一定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并与主动和被动构式之间具有句法和语义上的承继关系。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np+Vp+ap;在语义上表现为:表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

概念整合理论可用来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语义元素合成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而构式作为语言在心智中的基本表征方式,它们之间的承继性连接正是其相应概念整合的结果。中动构式是中动概念的语言表征。中动概念与被动和主动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者说有一定的承继连接关系。我们认为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词义构建的解释力,同样也适用于中动构式的生成。

三、英汉中动构式的基本特征

1.英汉中动构式的范畴属性特征

英汉中动构式都是一定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是一个句法语义范畴,具有原型与非原型之分。原型中动句在句法结构上为:受事主语+及物动词谓语+状语。例如:

(1)这面料摸起来挺舒服的。

(2)这里的泉水喝起来真甜。

(3)你这孩子带起来真不省心。

(4)Hisnovelsellswell.

(5)thisarticlereadslikeatranslation.

(6)Governmentofficialsbribeeasilyinthiscountry.

(1).(6)的主语“面料”、“泉水”和“officials”等是它们所在句的及物动词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整个句子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

非原型中动句在句子的部分结构或语义上背离了中动构式的典型形式或语义,是中动构式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刘正光提出“中动构式涉及几个次类,它们之间构成一个连续体”:a.ps+Vp(ps:patientsubject).b.is+Vp(is:instru-meritsubject,includingsubjectofmeans);c.Ls+Vp(Ls:lo-cationsubject);d.ps/is+V+Do(Do:directobject)。其中的“次类”指的就是中动构式的非原型成员或边缘成员。英汉非原型中动句对原型中动句的偏离主要表现为:非原型中动句的主语不是受事,而是被动参与者工具、处所或材料;谓语动词也发生偏离,不及物动词进入中动构式;状语部分也有变化,中动句也有带宾语的实例。在英语中,不及物性谓语动词的中动句其主语通常不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而是与受事相关的工具、手段或处所。例如:

(7)narrowtyresmanoeuvremoreeasny.(手段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8)theknifecutswell.(工具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9)thislodgesleepsfivepersons.(处所主语+不及物动词+宾语)

(10)professionalbakershaveunderstoodforyearsthatbetterflourbakesbetterbread.(材料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这一情况也适用于汉语中动句,例如:

(11)手机打起来方便。(工具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12)江景房住着开阔。(处所主语+不及物动词+状语)

(13)这双鞋跑起来不跟脚。(手段+不及物动词+状语)

(14)好料和好面。(材料+及物动词+宾语)

(7).(14)中的主语“knife”、“lodge”、“手机”、“江景房”等不是谓语动词语义指向的受事,而是被动参与者手段、工具、材料或处所,动词“sleep”、“住”和“跑”等是典型的不及物动词,这些句子都是中动构式的非原型成员。中动构式的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所具有的中动范畴属性由高到低,形成一个连续统。

关于非受事被动参与者进入中动构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参与者角色与论元角色的关系及人类的转喻思维中寻求答案。动词框架语义的一部分包括参与者角色的界定,它和与构式相联的论元角色相区别。一般情况下,“施事”或“受事”更容易被突显,成为注意的焦点,而其他参与者如处所、材料和工具等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然而,在转喻思维的作用下,同一认知域的某一实体可以指代另一实体,成为认知上凸显的部分。例如:在非原型中动句“手机打起来方便”中,主语“手机”不是谓语动词“打”的受事,而是“打(电话)”的工具或手段,在“手段”代“结果”的转喻思维作用下成为认知识解中的图形(figure),处于被突显状态,临时具有原型中动句主语成分的语义,因此与受事者角色融合(fusion),成为中动句主语论元角色的实例,被表达为直接语法功能成分,即这里的主语。处所和材料获得认知凸显地位的情况也是转喻思维的结果。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原型还是非原型中动句,都是中动范畴的家族成员,是形式(n1岍ap)和意义(状态意义,凸显主语的属性特征)的配对,都与主动和被动范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承继了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某些意义元素。

2.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

(1)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冲突

对于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Fagan认为,中动构式句并不是用于报告行为事件,而是陈述某物体具有某一特定的属性。何文忠指出中动句通常表示一种可能性,表述的是虚拟事件。中动结构作为一个构式,其构式义是说话人对话题的主观评价,说明主语的一般特征,具有“类指”的属性。在综合考察了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后,我们认为,中动构式承继了主动和被动构式的一些信息,在句法上表现为主动形式,在语义上与被动句一脉相承,是人类思维对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整合的结果。下面我们还是以(1).(6)句为例,进一步探析英汉中动旬的句法语义特征:

从常识和逻辑来看,以上句子的动词和主语之间在语义上构成被动关系,即,“面料被摸”、“泉水被喝”、“孩子被带”、“novelissold”、“articleisread”、“officialsisbribed”。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句法上应为被动语态;从语言事实来看,四个句子在语义上是对“面料软”、“泉水甜”、“孩子不省心”、“小说好卖”、“文章像译文”、“官员容易贿赂”之类的事物属性特征的说明和描述,句法上表现为主动语态。显然,这些中动句的句法语义在逻辑和语言事实上表现不一致,存在着冲突。

(2)英汉中动构式的句法语义融合

中动句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的是主语的属性特征,而这些正是被动和主动概念的重要元素。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动构式的生成在于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整合。根据范畴的模糊性特征,中动构式与主动和被动构式之间存在重合部分,承继了被动和主动概念的部分范畴属性。从这个角度探讨中动句在逻辑和语言事实上的冲突,可以很好地揭示其句法语义冲突的解除,直至融合的过程。还是以(1)-(6)为例:

首先,虽然以上句子表达的是状态意义,但是它们要突显的却是“摸、喝、带、卖起来怎么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语言表达便是对事物特征和属性的描述,可以说这些句子在语义上是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融合。

其次,被动构式的状态意义成分本身也与属性特征意义密不可分。汉语中像“眼镜摔破了”、“衣服染红了”等这类句子数不胜数。Langacker认为英语的过去分词-ed表示一种动作发生后的结果,具有消除动作时间过程的功能。连淑能提出英语的被动式由系表结构演变而来,可以表示动作(动句),也可表示状态(静句)。在英语中有很多过去分词可以直接用作形容词,表属性特征。例如:

(15)theglassisbroken.

(16)Billisnarrow-minded.

(17)Heisquiteexperienced.mteachingbeginners.

(18)Shefoundthehouserenovated.

从某种程度上讲,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密切相关,且具有相似性,正是语言使用中的这种理解促使了主动和被动概念整合的发生。

我们再回到(1).(6)句的分析。前面提到从常识和逻辑来看,它们在句法上应为被动形式,正是被动构式的状态意义和表属性特征融合的本质,让表被动意义的范畴有可能接受非被动形式,包括以上的中动形式,突显主语的属性特征。出于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需要,通过二者基于相似性的跨空间的映射而完成主动和被动概念的整合,中动句式成为了表达的理想选择。

四、中动构式的认知发生机制

主动概念表达动作行为、过程或事物的属性特征,凸显的是施事或与施事相关的参与者。被动概念表达的是状态意义,凸显的是受事或与受事相关的参与者。根据概念整合的运行规律,我们试用图示来揭示中动构式的生成过程,以更清楚地了解中动构式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

图1中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分别为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空间1中的状态意义、被动形式和被动参与者凸显是被动概念的部分元素或结构,实线连接黑点表示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的元素构成直观映射关系,没有映射的黑点代表此次认知过程中退隐的其他元素或结构。

出于兼表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的需要,人类认知对被动概念和主动概念中的元素进行整合、重组,其中状态意义和属性特征因其相似性发生跨空间的映射,并和其他元素一起,经过高度概括、图式和抽象化,状态和属性特征作为认知焦点,投射到类属空间(这种抽象的、联想性的映射在下面图解时用虚线表示)。输入空间的概念意义元素投射到类属空间,反映两输入空间投射的、待加工的抽象的概念。如图2所示:

一旦语言所提供的线索与现存的结构、认知原则和背景框架结合起来,就会发生意义建构,其结果的丰富程度大大超过语言所明晰表达出来的信息。图3中合成空间是对输入空间元素的选择、整合、扩充和创新,也是类属空间的具体化。主、被动概念范畴中的“状态意义”、“属性特征”、“主动形式”和“被动参与者凸显”等元素映射、合成,并增加新颖的元素,如状态意义和主动形式的匹配,属性特征和被动参与者凸显的匹配等,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Strue-ture),进而生成新的概念,即以主动形式表达状态意义和凸显被动参与者属性特征的中动概念。层创结构的形成既是来自输入空间元素的扩展,也是人类联想和逻辑推理等创新思维的结果。层创结构中的意义元素是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表达“属性特征”的需要,认知选择了“主动形式”,根据表达“状态意义”的需要,认知选择了“被动参与者凸显”。在句法、语义结构上表征为:np+Vp+ap,被动参与者受事或与受事相关的手段、工具和处所担任主语,从而生成中动构式。中动句式的主动表达形式说明了它的属性特征意义是第一位的。曹宏认为中动句的句式意义为:在‘np’‘Vp’的时候,‘np’通常‘ap’,也表明中动构式的属性特征意义成分更多一些。一方面,中动构式与主动和被动构式构成承继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不同于被动和主动构式的性质与特征,带来了语言表达的具体、丰富和细腻。

中动概念的生成通常经由了如下的过程: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形成抽象的意象图式;表征为高度概括的构式;选择具体的词汇和结构表达出来。类属空间的抽象意义和结构元素映射到合成空间,是认知对抽象图式的构式表达,也是新概念形成的直接动因。如图4所示:了解了概念整合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后,我们以中动构式的具体表达“thearticlereadslikeatranslation/这篇文章读起来像译文”为例,进一步探讨人们在运用中动句进行交际时的后台认知组织过程。图5展示的是该句生成的四个心理空间映射情况。在交际时,认知选择了凸显“受事文章”来表达“文章被读”,选择了“主动形式”来表达“文章有译文特点”,“文章”因此在语义上同时具有“受事”和“主题”的内涵。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2

【关键词】被动句差异翻译策略

由于被动句的在英语表达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历来都是许多学者研究和论述的对象。吕叔湘先生在其1977年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给我们研究英语被动语态指明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著名学者王还的论文《英语和汉语被动句》(1983),从英汉语小说中对被动句做了相当数量的统计,进而指出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汉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指出了英汉被动句在多数情况下不可对等翻译。英汉对比研究表明:英语语法呈显性,而汉语语法呈隐性。这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被动结构和应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我们总能在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发现许多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并不能对等的译成汉语的“被”字句;反之,某些汉语的被动表达也无法对等的译成英语的被动句。因而,我们在翻译时必须做出相应的句式调整。

本文试图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通过英汉对比研究方法对英汉被动句进行解析,进而探索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一、英汉被动句特点分析

1.英语被动句分析。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主动句的施事不需要或不可能指明时,英语往往采用被动句。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在某些文体中,为了强调其严肃正式的客观风格,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如信息性的文体(主要包括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文体及论述文体)注重对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公正、正式的叙述,力戒作者主观臆断,因而施事往往难以言明,也不宜言明。

2.汉语被动句分析。王力指出:“中国被动式用途之狭,是西洋被动式所比不上的。本来,西洋语言也是主动式多于被动式,尤其在英法语里}有些及物动词竟不能有被动式,例如英语的have,当其用于本义时,罕有用于被动式的。至于中国语呢,就有大部分的及物动词不能用被动式了。……‘被’字有‘遭受’的意思,因此,被动式所叙述者,对主位而言,必须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西洋的主动句大多数可转成被动句,中国则恰恰相反,主动句大多数是不能转成被动句的。”

现代汉语受西方语言的影响,“被字式”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有时也可以用来表达并非不如意的事,如“被选为工会主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中最典型的就是通过“被字句”表示被动,例如主动句:“我打了他”变为被动就是:“他被我打了”,“被字句”的形式即:受事+被+施事+动词。王力指出,“中国正常的被动式是必须把主事者说出的。”吕叔湘、熙也认为,“在形式上,‘被’字底下一般要有宾语,表示主动者。”这种限制使得许多难以说出施事者的句子不能变成被动式。与此相反,英语大多数被动句却不必说出施事者。试比较:

(1)itwasdone.这件事已做了。(不说“这件事已被做了”)

(2)itwaswelldone.这件事做得好。(不说“这件事已被做得好”)

(3)itwaspoorlydone.这件事做得不好。/这件事搞坏了。/这件事被弄坏了。/这事给弄糟了。

汉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被字句”。也就是说汉语中实际上存在大量的“被字句”以外的被动意义表达句,我们一般称之为无标志被动句。这种句式在我们的理论文字、文学语言及日常会话中应用极为广泛。按照汉语的习惯,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例如:

(4)国民经济正在进一步调整。

(5)这必须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定下来。

(6)这本小说两天之内全部售光。

三、英汉被动句的翻译策略

1.英语被动句的译法。前文提到英语的被动句大多不能直接对等译成汉语的“被字句”,翻译时要进行句式的调整。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翻译策略:

(1)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英语中被动结构的句子译成汉语主动句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原文的主语在译文中仍然作主语。

(7)thewholecountrywasarmedinafewdays.

几天内,全国武装起来了。

第二.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作宾语。

(8)Bytheendofthewar800peoplehadbeensavedbytheorganization.

大战结束时,这个组织拯救了八百人。

第三.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一般为“是……的”式或“……的是”式

(9)Hewasreceivedbyasecretary.

接见他的是一位秘书。(他是由一位秘书接见的)

(2)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第一.“(遭)受.....”式:

(10)ourforeignpolicyissupportedbythepeopleallovertheworld.

我们的对外政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支持。

(11)iwasseizedwithsadnessasithoughtofhowtheancientcityhadbeensparedduringtheSecondworldwarandnowmightbedestroyedbyanimpendingriot.

我想到了这座古城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得到幸免而现在却要遭到即将来临的暴乱的破坏,内心感到悲伤。

第二.“为......所”式,“为……所”式,是较古的被动式,与现代的被动式结合,即为“被……所”.

(12)thethatchedhousewasdestroyedbytheautumnstorm.

茅屋为秋风所破。

(13)Sheisintoxicatedwithsweetwords.

她被花言巧语所陶醉。

(3)译成汉语的“因......”、“把”、“使”和“由”字句

(14)Riversarecontroledbydams.

河坝把河流控制住了。

(15)thefamoushotelhadbeenpracticallydestroyedbythebigfire.

大火几乎使这著名的旅馆全部毁灭。

(16)everycountrywillberepresentedbyitsprimeminister.

各国都将由总理代表出席。

2.汉语中无主语句可能译成英语被动句

R.Quirk所著的《现代英语语法》认为英语被动句比较impersonal。我们可以理解为比较客观不带个人感彩。从汉语的角度说,这种比较客观的态度,常常以无主语句的形式来表示,往往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当然并不是说汉语的无主语句必须译成被动句,只是汉语理论文体中的无主语句从风格、语气上是和英语被动句相当的。(17)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

itisonlybyfirmlymaintainingthenationalunitedfrontthatthedifficultiescanbeovercome,theenemydefeatedandanewChinabuilt..

(18)禁止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区开荒

Landreclamationonthepasturelandsoftheminoritynationalityareasisforbidden.

(19)要调整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Specialiti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llbereadjustedandteachingmethodsimproved.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英汉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被动句多呈显性,汉语被动句多呈隐性。以上讨论的只是典型的英汉被动句及常见的翻译方法,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译文更加真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也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从而使目标语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原文的本意。但是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较大,单单借助这些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要求翻译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熟练正确的运用翻译技巧,积累经验,结合上下文、文体和修辞等问题仔细推敲使译文更加流畅完美。

参考文献:

[1]程琪龙.被字句的语义结构[J].语言文字学.1993:52-57.

[2]吕叔湘.被字句、把字句动词带宾语[a].吕叔湘论文集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1990:200-208.

[3]熊学亮,王志军.认知维度的英汉被动句研究[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2004:327-335.

[4]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J].中国语文.1983,(6):409-418.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3

关键词:英汉被动句;对比;差异;学习

被动式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句式,一直以来为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习者所关注。一方面,在翻译和第二语言习得中常常会涉及到被动句,但英汉被动句不同的呈现形式总是要求学习者自觉不自觉地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而这种对比不仅有助于理解掌握第二语言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母语的特点。因此,要灵活地翻译英汉被动式,特别是地道的英语被动句,就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之处。

一定义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句子中,被动语态都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法现象。尽管长期以来对其定义还一直备受争议,但国内外语言学家还是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他们认为恰当的被动定义:

1.薄冰:"语态式动词的一种形式,用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英语的语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2.王力:"就结构上的范畴而论,中国语只有:主语加助动词加关系语加叙述语才算是真正的被动式;至于像'你二哥的玉丢了'之类,就只能说是观念上的被动,因为它在结构上是和主动式毫无分别的。"[2]

3.朱小舟:"英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具有被动语法意义的动词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即谓语含有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这一结构的称作被动句。表示动作载体是一个施动动作的承受着,是英语被动语态饿标志,凡不含这一标记的句子因没有这种语法意义则是主动句,而在汉语中,如果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句子就叫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句子就是被动句。"[3]

4.Leech:"theterm'passive'isusedtodescribe(a)thetypeofverbphrasewhichcontainstheconstruction'be+pastparticiple(B)thetypeofclauseinwhichapassiveverbphraseoccurs."

以上是国内外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给出的关于被动的定义,这些定义有的强调结构形式,有的侧重意义,有的注重整个句子。有的仅强调谓语动词。

二英汉被动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通过以上对英汉被动式的定义进行简单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被动式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而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还的追溯到中西方文化上。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

1.英语使用被动式的原因。

英语使用被动式,常常是为了表示某种客观、间接和非人称的口气,以迎合某些表达需要,这主要体现在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上。西方人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因此较常使用无施动者的被动句。因为这种被动句可以强调主语所承受的客观行为动作。英语被动式的构成,意义与使用体现了英语民族重分析,讲客观的思维倾向。西方人自古以来注重"主课二分",分析性思维是一大特征。受此影响,英语注重分清主语与宾语及物与不及物,施事与受施,主动与被动,并从词语的形态和句子的格式体现出来,使语义显得精确。西方人还注重理性,在言辞中呈现客观性和逻辑性,这也体现于英语的被动式。另外,西方哲学历来重视逻辑推理和形式完备,这也是英语讲究形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也简洁说明了英语被动句在形式上的严格要求。

2.汉语使用被动式的原因。

与西方文化不同,汉民族把人与客观世界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一切行为都是人完成的形成了一种主体思维模式,施事尽在不言中,因而被动句中的施事者往往省略。中国人喜欢和谐追求统一,讲究中庸的整体观念,养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习惯,并以"悟"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人合一"使得整体性思维成为一大特征。整体性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汉语的意合性。受此影响,汉语不注重分清主语和宾语,及物与不及物,施事与受事,主动与被动,词语没有形态变化句子的主动式与被动式难分,因而语义显得模糊,必须借助语境和语感从整体加以把握。

三英汉被动式的应用和翻译

汉语常用主动句,强调人对自然的影响,所以总是人实施某种动作和行为,无论施事者是不是特定的个体,句子主语都必须是人,于是主语位置上的词总是"我们""人们"等,然而,在英语中,被动式更受青睐。有时,被动的运用是为了满足某种文体表达的需要。nesfield谈到:"使用被动句式为了不把某些当众发表的观点归咎于某个个体的私人想法上"这就是为什么被动式多用于政府官方文件交流中的原因之一,这样更显得正式、客观,张扬民主。如用"itisdirectedthat…":代替"idirectthat...",或者"itistheopinionofthefirm"取代"ithink"等。再比如:

1.airthatiscooledsuddenlyshrinksassomeofthemoistureissqueezedout,andcloudsareformed.(突然冷却的空气,由于挤出了部分水分,体积收缩,就变成了云。)

2.myholidayafternoonwerespentinrambleaboutthesurroundingcountry.(每逢假日的下午,我总要漫游周围的乡村。)

以上两例要求我们在做英汉被动互译时,要根据其不同的语言特征做好句式的转换,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

四小结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都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但由于英汉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关于被动式的定义分类及其特征也是不同的。虽然这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和使用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两者的对比研究工作,但在实际应用中大家难免因无意识而忽略英汉被动式的不同,从而造成中式英语和西式汉语这样不伦不类的翻译。这就要求英汉语言学习者正确认识并理解英汉被动的定义和各自的特征及其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根源,进而才能更好地通过有效地模仿、对比、归纳记忆等手段掌握地道的英语被动式,并进行准确的英汉互译工作,避免被动式中出现中式英语和西式汉语,语言表达能力退化的尴尬。

参考文献

[1]薄冰.《英语语法札记》(第二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王力.《王力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朱小舟."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Leech,Geoffrey&Svartvik,J:aCommunicativeGrammarofenglish,LongmanGroup,1975.

[5]nesfield,J.C.:modernenglishGrammar,themacmillanpressLtd.,1980.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4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备考策略诵读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2-0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一直在20分左右,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仍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把握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文言文学习及备考策略。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文相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养成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诵读为核心,同时加强理解,经典篇目要熟读成诵。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由此可见诵读的益处。在平时学习中,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辨明语义,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而理清层次,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善于在阅读训练中熟练地运用。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积累实词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定量的古今异义词,以从容应考。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并归纳整理其他常见义项,在阅读训练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3、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本来有一个基本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里,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但它们在意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名词活用作状语。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4、常见文言虚词。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以”“而”“其”“之一乎”等虚词是多年来考察的重点。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更难掌握,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并结合课好归纳整理。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要把虚词放入文中,结合句义和前后词性去推测其意义和用法。同时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分类汇编。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3了解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考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句子的翻译,在试卷中一般是10分,而这道题也常常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还要要符合现代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常见的一些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1、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常有字面标志,如“…者…也”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出判断动词“是”,如《游褒禅山记》中“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可以翻译成:“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是慧褒的弟子在他的坟旁盖的屋舍。”2、被动句在前后句子关系上,有被动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指出来,常见的标志有“于”“见”“见…于…”“为…所…”等,如《伶官传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食物困扰”。3、倒装语句,调序。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或后置了,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旬、介词结构后置旬、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调整它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即: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省略句中省略成分,补足。这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翻译时除对译外,还要补足省略的词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时应补充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即: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5、专有名词,挪移。专有名词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名、官名等,这些词语不必翻译,直接挪移就成。6、注意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晚上”的意思,做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把句子放入原文,借助上下文,揣摩文意,同时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文言特殊句式,即抓住采分点。如2012年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句意为:后来周颞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4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5

【关键词】科技英语;语言特征;翻译原则

一、前言

进入信息时代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步伐日益加快。翻译,这一纷繁复杂而又必不可少的语言活动,也随着“地球村”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大量科技信息地不断涌入,使得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的翻译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科技英语由于自身的内容、使用领域、语篇功能等特性,加上科技工作人员的一些语言习惯,形成了其独到的语言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为译者在翻译科技英语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了解和掌握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相对的翻译原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二、科技英语的语言特征

1、词汇特征

1 专业术语词汇有着严格、明确的语义,通常无其他释义。此类词汇往往仅应用于某一学科领域,一般非专业读者很难理解。例如,oncogene(癌基因,生物学词汇);escherichia(埃希菌属,医学微生物专业词汇);cotyledon(绒毛叶,植物学词汇)。

2 半专业技术词汇指由普通词汇转化演变而来的那些除本身含有一般词义外,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专业中有其他专业含义的词汇。此类词汇有着意项多,用法灵活的特点。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在翻译时,半专业技术词汇较专业词汇难度更大,一不小心,就会让译者犯错,甚至影响其对后面文章的理解。例如,loop一词的普通释义为“环”、“圈”,但在物理学的无线电中指“回路”,在计量学中意为“循环”,应用于医学时则指“节育环”;再如pole作为普通词汇时意为“杆”、“柱”,在地理学中指“极地”,在物理学中则为“磁极”、“电极”之意。

3 在科技英语中使用最多的词汇就非普通词汇莫属了,特别是在科普及科幻读物中,普通词汇的运用更为常见。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变迁,部分科技英语中的技术词汇正逐渐被人们应用于日常生活,而部分普通词汇则被慢慢运用到了技术领域并形成其他词义。例如:radio作为科技词汇,意为“无线电”,“无线电设备”,该词的“收音机”一意则被广泛地运用并成为普通词汇;反之,如parent一词,作为普通词汇的释义为“父亲或母亲”,而在转变成计算机技术专业词汇后,则意为“父目录,上一级目录”。

从以上词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科技英语词汇类别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变化,甚至相互渗透的。

2、句法特征

1 科技文体中还往往涉及很多定义、原则、定律及结论,为保证文章的简洁,科技英语会使用名词化结构来充当修饰语或限定成分。例如:the slightly porous nature 0fthe surface of the oxide film allows it to be colored with either organic or inorganic dyes,(译文:氧化膜表面具有轻微的渗透性,因而可以用有机或无机染料着色。)

2 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的使用更为频繁。根据相关统计显示,科技英语中的谓语用被动语态来表述的情况占到了三分之一或更高的比例。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更强调了陈述的准确和客观性。例如: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overall program strategy be completely mapped out before any of the detailed programming actually begins,(译文:在任何详实的编程实际开始之前,首先要完整地设计出全面的编程策略。)

3 科技英语力求简洁明了,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例如:in Radial Ker atotomy(RK),avery sharp knife is used to cut slits in the cornea changing its shape,(译文: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使用锋利的刀在角膜上割开狭长的切口来改变其形状。)

3、语篇结构特征

语篇结构是某一特定文化中组句成篇的特定方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相对稳定的语言使用习惯,是文化因素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长期积淀的结果。科技英语以客观陈述为主,故语体正式,语篇组织严谨,观点明确、逻辑性强、结构紧凑,没有插叙倒叙。由于科技英语的主要目的是表述科学发现、科学事实、实验报告和各类说明等,所以其语篇结构特征可总结为正式、准确、严密、精炼、清晰。例如:the terms“development”encompasses three types of process,First new cells are produced by division,in the high plant,this occurs most commonly,although not exclusively,in regions called meristems,next,there is a phase of growth or cell enlargement,Finally,the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their mature and specialized states,(译文:“发育”一词包含三个过程。首先,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在高等植物中尽管不只是但通常是发生在成为分生组织的区域内。其次,是细胞生长或增大阶段。最后,细胞分化进入成熟和特化状态。)

三、科技英语的翻译原则

一提到翻译原则或翻译标准,就不得不提及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在中国翻译界赫赫有名的“信、达、雅”。“信”是指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达”指的是译文通顺,“雅”则指译文文雅。很明显,“雅”用在一般的科普文章中或许尚可,但在专业性极高的技术文本中则稍显不妥。而后刘重德又提出了新的翻译标准,即“信、达、切”。“切”是指在翻译时要最佳地切合原文独特的风格。科技英语所涉及到的文献和资料的主要功能就是论述科学事实、探讨科学问题、传授科学知识、记录科学实验、总结科学经验等,这就要求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首先必须是准确规范,即忠实地、不折不扣地传达原文的全部信息内容且译文必须充分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其中包括对原文词汇、句法、逻辑关系和科学内容的理解。科技翻译的任何错误、甚至是不准确都会给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生产发展等带来不良影响或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将“信、达、切”这一翻译标准与科技英语自身的语言特征相结合,在翻译科技英语时,我们要遵循一下几条原则:

1、斟酌词义,力求准确

1 概念意义,也称“理性意义”,“逻辑意义”,被看作是词项的“中心意义”或“核心意义”。它直接、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所以,词的概念意义其实就是辞典对词所下的定义。例如:the thickness of a tooth measured along the pitch circle is one half the circular pitch,句中的measure根据概念意义可是系动词“为”,及物动词“测量”或名词“方法、措施”。经过分析后,此处measure为及物动词“测量”,此句可译为“沿节圆所测得的齿厚是周节的一半。

2 语境意义,即语言项目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如一个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或一个句子在段落中的意义。以develop这一动词为例:例1 packagedsoftware is developed to serve the specific needs of one user,此处develop应译为“开发”,故整句话的译文是“软件包的开发只是为了某一用户的特定需要服务。”例2 noises may develop in a worn engine,此处develop应译为“产生”,故整句话的译文是“磨损了的引擎里可能会产生各种噪声。”例3Shorts frequently develop when insulation is worn,此处develop应译为“发生”,故整句话的译文是“绝缘被磨损时往往会发生短路。”例4 Sure enough,80 percent of the plants developed the disease,此处develop应译为“染上”,故整句话的译文是“果然,80%的庄稼都染上了这种病。”例5 other isolation methods are being developed,此处develop应译为“研究”,故整句话的译文是“目前正在研究其他隔离方法。”例6 in developing the design,we must consider the feasibility of processing,此处develop应译为“进行”,故整句话的译文是“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加工的可能性。”例7 after the war much of this knowledge was poured into the developing of the computers,此处develop应译为“研制”,故整句话的译文是“战后,这项知识大量地应用于研制计算机。”

3 搭配意义是指通过经常与另一个词同时出现的词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以idle为例:idle capacny“备用容量”;idle current“无功电流”;idle motion“空转”;idle wheel/gear“隋轮”;idle space“有害空间”;idle coil“闲圈”;idle frequency“中心频率”;idle roll“传动轧辊”;idle contact“间隔接点”;idle stoke“慢行程”。关于搭配意义,译者尤其要注意。因为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英语和汉语往往不同。如在英语中,同一个形容词可与不同的名词搭配,但在汉语中则可能需要用不同的形容词。另外,搭配意义与语境意义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语境意义的范围更大,搭配关系则主要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文化意义,即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地植根于该民族的语言之中。某些词具有该民族特定的文化意义(words with cultural connotation)。这些词语,由的称之为文化词(cultural words)。

2、把握结构,语句精炼

1 名词化结构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通常可将名词化结构转变为动词。例如: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miverse,此处的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应转译为“用来”及“探索”,故整句的译文为“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2 被动句的翻译。被动句是英语的常用句型,以客观陈述为主的科技英语更是如此。在科技英语中使用被动句,更能体现该文体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翻译时,既可将科技英语被动句翻译成“被、叫、让、受、为”等介词引导的较为正式的被动句;也可直接译为判断句或无主句。例如:they are entirely controlled by instincts,(他们完全受本能控制。)再如:thin layers of other impermeable materials are found in nature,too,(在自然界中也发现有其他非渗透性薄层物质。)

3、忠于原文,保持客观

1 忠实原文风格。科技英语文章格式较为固定,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翻译时,不能随意改变其特有的固定格式与风格。

2 遣词准确,保持一贯。科技语篇的专业术语多,在翻译时,某词一经译出,即应保持一贯性,不应在上下文中随意改动。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特别需要恪守严谨的作风,不容丝毫的主观随意性。

3 熟练掌握常用结构。科技英语篇章在语法结构上有较强的倾向性,有许多句式出现的频率很高,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翻译规律,就既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又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如:it can be defined as(其定义为),it has been proved that(业已证明)。

4 注重逻辑性、科学性、专业性。准确翻译科技英语的关键,在于透彻地理解原文,注重科技英语语篇的逻辑性、科学性及专业性。译者一定要深入地分析句子结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准确地、有效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6

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不拘于时

参考答案为C,C句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为判断句,B为宾语前置句,D为被动句。

今年的一次校标考试,试题中又出现了类似的一道题目,错误率依旧很高。见下例:

下列各句与“其势弱于秦”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而君幸于赵王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秦人不暇自哀

参考答案为C,C句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为定语后置句,B为被动句,D为宾语前置句。

比照以上两道题目,其中“不拘于时”“而君幸于赵王”两句,都有引进被动对象的“于”,理应是被动句。然而,“于时”“于赵王”又是介宾短语后置,因此这两句又是状语后置句,应该属于文言特殊句式的兼类。学生错误率高,究其原因,应该是命题者疏忽大意,没有意识到文言特殊句式存在着兼类现象。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有些文言句子涉及句式归类时,它们可能同时属于其中的不同类型,我们还是要从多角度观察。在平时的教学中,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文言特殊句式兼类现象的存在。这里针对经常被忽略的三种文言特殊句式兼类现象提供一些例句,以供参考。

一、被泳溆氲棺熬涞募胬

(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于”引进被动对象,“于远近”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于”引进被动对象,“于周郎”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于”引进被动对象,“于郑袖”“于张仪”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

二、省略句与被动句的兼类

(1)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张溥《五人墓碑记》)

“激昂大义”中间省略了“于”,“于”引进被动对象,“(于)大义”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

(2)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为”引进被动对象,“为所虏”中间省略了“之”。

(3)而刘夙婴疾病(李密《陈情表》)

“夙婴疾病”中省略了“于”,“于”引进被动对象。

三、倒装句与省略句的兼类

(1)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大王见臣列观”中省略了“于”,“(于)列观”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

(2)又试之鸡,果如成言(蒲松龄《促织》)

“又试之鸡”中省略了“以”,“(以)鸡”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

(3)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投以骨”中省略了“之”,“以骨”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类似的例句。有的句子甚至会出现三种特殊句式兼类的,比如:《张衡传》一文中“连辟公府不就”中间省略了“于”,“于”引进被动对象,“(于)公府”还是介宾短语后置;《赤壁之战》一文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荆州之民附操者”属于定语后置,“逼兵势耳”中间省略了“于”,“于”引进被动对象,“(于)兵势”还是介宾短语后置。这两句都属于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的兼类。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7

关键词:被字句;偏误分析;英语国家学生;

abstract:thispaperanalysesenglishlearners’errorofstructuresofChinesebei-sentences,wefoundthattheyhavethreemistakesinbei-sentences.Besides,thispapercomesupwithsomesuggestionsaboutthisissue.

Keywords:sentenceswithauxiliaryword”bei”;error;studentwhospeakenglish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法偏误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而被字句作为汉语句式中的基本句式之一,向来被留学生视为学习的难点,被教师视为教学的重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被字句的语法偏误以及相关教学建议。

一、被字句的类型

首先,被字句作为汉语有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由“被”引进施事,其格式为:受事+被+施事+动词短语。

例:小狗被主人卖了。

(二)、“被”后面的施事没有出现,其格式为:受事+被+动词短语。由于“被”所介引的施事没有出现,此处的“被”是助词,而不是介词

例:时间被提前了。

(三)、“被……所”为固定句式,其格式为:受事+被+施事+所+动词短语。此类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

例:这件事被大部分的人所关注。

(四)、“被……给”为固定句式,其格式为:受事+被+施事+给+动词短语。

例:我的钱包被人给偷了。

二、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

英语的被动语态与汉语的“被”字句是不能等同的,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往往把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误认为是汉语中的被字句,而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远远多于中文的被字句。受这种负迁移的影响,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被字句的时候往往容易过度的泛化。因此,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被字句时,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不该用“被”而用,该用“被”而未用,使用错误。

(一)、不该用“被”而用

1.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流行歌曲才会被深受大家的喜爱{CJbei}。

2.可是病特别重,不能自己动的话,除了别人被杀自己以后没有办法{CJbei}。

3.当然,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或作为一个人长久以业养成的习惯来说,要这为数不少的烟客与香烟一刀两断,可能是过于强人所难,但这种“利己”损人的行为是应该被克制的{CJbei}。

4.在这里,我几乎整天都要说汉语、听汉语[BQ,]所以我的汉语水平被提高得很快{CJbei}。

5.这件事他被后悔了{CJbei}。

从上述五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加上“被”会给人很别扭的感觉,以上5例中,被不应该加。例1中,被和深受所表达的意义相似,同时使用显然是画蛇添足,应该直接说成“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流行歌曲才会深受大家的喜爱”。例3中,行为和克制之间的施受义很明确,这句话直接说成“当然,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或作为一个人长久以业养成的习惯来说,要这为数不少的烟客与香烟一刀两断,可能是过于强人所难,但这种“利己”损人的行为是应该克制的,一般当句子的施受关系明确,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被”字。例5中,虽然被字句的谓语动词比较宽泛,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认知动词都能进入被字句中充当述语,如:怕、后悔、小心、遭受、勇于、免得、可以等词,是不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对于这样的一类不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在给留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加倍注意。此句应改为“这件事他后悔了”。例2中,此句应改为“可是病特别重,不能自己动的话,除了别人杀自己以后没有办法。”。例4中,此句应改为“在这里,我几乎整天都要说汉语、听汉语,所以我的汉语水平提高得很快。”将他们这么一改,句子变得通顺多了。其实只要句子的施受关系不发生歧义,就不必使用“被”字句。另外,“被”只能加在双向或多向的及物动词上,不能像英语一样,既可以用作单向或不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双向或及物动词。此类偏误说明留学生对被字句的基本语义表达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当一些细化的知识点出现的时候,他们还会会感到困惑,犯一些错误。

(二)、该用“被”而未用

例:1.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当然我们的环境破坏。

2.山下的湖{CJ-sy发}洪水了,而且寺庙也{CJ-zy快}冲{CC流}下来了。

3.晚辈听前辈的话,这是好的,但逼作这样是不对。

4.这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题目.在此,让我发表自己一些肤浅的看法.在中国,妇女叫解放{CJbei},妇女有高度的自。{Cp男性对妇女给予妇女充分的尊重,这是很可贵的社会风气}。

5.在日本,安乐死是很重视的社会问题{CJbei}。

从以上5个例子可以看出,此类偏误属于该用被而未用,被字句具有处置作用,被字句的主语所表示的人和事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引介成分,处置的结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处于某种状态,有了某种经历,谓语部分的复杂性就要体现这种处置的后果。另外,被字句中的动词通常具有较强的动作性和及物性,很少是光杆动词。例1应改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当然我们的环境也被破坏。例2应改为:山下的湖{CJ-sy发}洪水了,而且寺庙也被{CJ-zy快}冲{CC流}下来了。例3应改为:晚辈听前辈的话,这是好的,但被逼作这样是不对。例4应改为:这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题目.在此,让我发表自己一些肤浅的看法.在中国,妇女叫被解放{CJbei},妇女有高度的自。{Cp男性对妇女给予妇女充分的尊重,这是很可贵的社会风气}。例5应改为:在日本,安乐死是很被重视的社会问题{CJbei}。若将例1到例5做如上修改,句子就会变得通顺很多,也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三)、使用错误

被字句的使用错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误代、冗余、错序、遗漏和句式杂糅。

1.误代:听了这催人泪下的故事,我被激动了。

2.冗余:我常常被老师批评了一顿,的确我们和他的感情很好。

3.错序:我小的时候,我被有人打哭着回来{CJbei},你只问我们打仗的理由,然后一句话也不说,让我解决。

4.遗漏:但是现在的法律上,安乐死还是认为{CC以为}杀人{CJbei},所以他免不了制裁{CJbei}。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8

摘 要:被动表达方式是英、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的语法结构,是很重要、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语言学家围绕英汉被动语态开展了系统、细致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表达形式与句法功能角度入手解读英、汉语被动句式,发现英汉被动用法存在句法结构方面的某些共同点,但同时又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被动句句法结构英汉对比

一、引言

被动是一种语态,对于英语和汉语都是重要、普遍的语法现象,国内外语言学家对被动句进行了大量研究,将被动句分为三类:结构被动句(高天,2007),指的是通过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现动词的受动关系的句子;意义被动句(周长银、夏卫东,2002),指的是那些以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综合类被动句,即是对上述两种定义的综合,也是对英语被动句最恰当的解释。

国外学者对于被动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国内可追溯到古汉语的使用,各流派学者纷纷采取了形式主义,功能流派,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被动语态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阐述,对被动语态有独到见解。以此为基础,本文首先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加以比较,然后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Chomsky,1957)的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差异。

二、英汉被动句形式对比分析

(一)英语被动句类型

英语的有标记被动句是指由“Be+Ved”或“Get+Ved”构建的句子,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则是指含有介词“被”等的句子,所以表1中的(1)、(2)类都可以被称为有标记被动句。(1)中有施事者出现,当施动者需被言明时,就使用by+np指出,无需则不用;Get型被动句并没有第一类运用的广泛,一般限于口语和非正式书面语体。另外,根据徐盛桓(1985)的观点,可将主动表被动分为(3)、(4)、(5)三类,也称无标记被动句,此类被动句只限于少数的不及物动词,如:read,close,sell和一些使役性动词,如:dry,calm,lower等。这些主动形式的英语句子之所以能表达被动意义,主要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及物动词当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仅在于表达特定的人或物的动作。

(二)汉语被动句类型

从(一)中不难看出英语中无标记被动句颇受限制,有标记的被动句占主体,而汉语中的情况则不同,汉语被动句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形式,无标记被动句占主体。下表中呈现的被动句型均可在黄伯荣(1981:363),胡裕树(1981:367),刘月华(1983:479)等文中找到。

表格清晰地列出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含“被”字的有标记被动句在汉语中最为常见,目前较流行的网络新词“被XX”也在其中。但与“被”字结构的被动句略有不同,“被XX”中的“XX”既可以是及物动词,还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甚至是述宾结构的短语和名词。另外,“被XX”中间不能添加任何成分,否则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因此被视为一个词。(7)无标记被动句的主语大多是无生命的物体,受谓词支配,这类被动句的存在主要是由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们一方面追求简洁,另一方面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人类实现的。

(三)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通过归纳上述结构不难看出汉语的被动结构比英语复杂,尽管如此,两者之间仍在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异同点。首先,相似之处在于英汉被动句都可以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类,在有标记一类中,都具有一般形式,例如英语的“Be+Ved,Get+Ved”句型,汉语的“被+动词”句型。其次,主语都为受事,谓语为及物动词,“by”或“被”引进的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发出者,“by”或“被”字引进的施事名词在施事者根据上下文不言而喻,施事者没有说出来的必要,或者在无从说出的情况下可以不出现,如“张护士被控告虐待病人”。然而英汉被动句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汉语的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动词词形相同,不存在因时间变化而改变时态的问题,而英语的被动态动词必须发生词形变化,而且英语被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有标记的被动句数量较多,使用频率高。相反,汉语被动句表达形式多样,尤其以无标记的被动句占主导地位。

另外,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远远超过汉语,凡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便于连贯上下文等时都可以用被动语态;汉语的被动语态则用得较少,因为汉语往往将宾语提前,大多数情况下要求施事者出现,否则用主动结构。

三、基于格理论和题元理论的结构被动句对比

(一)理论基础

格理论是tG理论的重要模块之一。在传统语法中,“格”是指发生了形态变化的名词、代词,用来表示这些词类与其他词的语法关系,它要求每个名词性短语都必须具有抽象的格,即每个句子都要经过格鉴别式。格的授予形式有结构格和内在格之分,即动词和介词从S结构上授结构格,分别是主格和宾格,名词和形容词从D结构上授内在格,从S结构上实现。

题元,又叫论元,或主目语,是指与动词在语义上有强制性关系的名词性成分。题元承担的角色就叫作题元角色,是由管辖语指派给被管辖论元的语义角色,主要有“施事”“受事”“经事”“目标”“方位”“受益者”等。生成语法中关于题元角色分派的理论叫作“题元理论”(梅德明,2008)。题元理论要求句中的每个动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而且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一个题元角色。简而言之,每个论元都必须充当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给一个论元。综上所述,格理论和题元理论一样,都对句中的名词短语提供解释。

(二)在格理论和题元理论框架下分析英汉被动

1)themanmurderedthewoman.

那个男人杀了那个女人。

2)thewomanwasmurdered.

那个女人被杀了。

3)thewomanwasmurderedbytheman.

那个女人被那个男人杀了。

根据上述理论,主动语态动词“murdered”有两个主目语,外主目语“theman”被赋予施事格,内主目语“thewoman”由动词授予受事格,经转换生成被动句。原主动语态中的受事格承担主语角色,而施事格消失。根据格理论的要求,如果句法过程发展到最后还有哪个名词没有格,整个句法过程则不成立。例如:被动句动词“murdered”的形态变化吸收了主格位置的题元角色“theman”,使该位置空闲,也吸收了补语“thewoman”位置的格,使补语成为无格名词短语,补语位置的内主目语“thewoman”被迫移到主语位置,使之得到格,由主目语的移位产生主格。如图所示:

英汉被动句的转换移位(Cp-标句词短语;C-标句词;i-屈折词;ip-屈折词短语)

在汉语中,动词“谋杀”是二元谓词。英语的被动句动词有变形,所以产生“格吸收”;但汉语中的动词不存在变形,但转换成“被”字句后也发生了移位,“被”字也吸收了动词赋格的能力,所以“女人”移到主语位置,被授予结构格,“被”字向“theman”授受事格。因此在被动句式中,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都是由主目语位移形成主目语语链,而后完成赋格过程。

四、结语

本文旨在分析英汉被动句式的异同点,从英汉被动句型对比中不难发现,在被动表达方面,两种语言都具有标记和无标记被动表达方式;英汉被动句都是通过句法和词法手段,不同的是在英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是经过形态变化而形成的,而汉语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没有经过形态变化;在被动句语义内涵的特征方面,两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徐亮老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Chomsky,noam.SyntacticStructure[m].paris:theHague,1957.

[2]Chomsky,noam.aspectsof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

mitpress,1965:104.

[3]高天.汉英法被动意义表达方式浅谈[J].外语教育,2007.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363.

[5]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367.

[6]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3:479.

[7]梅德明.现代句法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徐盛桓.英语主语受事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2).

[9]周长银,夏卫东.英汉两语言中被动句式的比较[J].济南大学学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9

一、增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谓增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汉语的习惯并使译文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对等起来。例如:

Shefelttheflowerswereinherfingers,onherlips,growinginherbreast.她觉得她好像手里拿着花,嘴里吻着花,连胸中也生出了花。

本句中汉语“拿着”“吻着”“连”和“也”原文中没有,翻译时要加上,使汉语更流畅。

二、减译法

减译法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未被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而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可言喻的,但减译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在英语中,冠词、连词、人称代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经常使用,但译成汉语时几乎很少出现,要使译文忠实而地道,减译法就自然必不可少了。例如:

thefoxmaygrowgrey,butnevergood.狐狸会变老,但是永远不会变好。

本句中定冠词the不必翻译出来。

三、词类转移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源语言中有些词的词性会在目标语言中发生变化,来使汉语通顺自然。如原文中名词可以转移成译文中的动词等词类。例如:

iamsurethechildwillbesaved.我确定这个孩子会获救的。

这里形容词sure翻译成动词“确定”。

四、分译法

分译法是英汉翻译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则是,把原文中较长的句子成分,或者不易安排的句子成分分出来另做处理,一般译为短语或独立结构。就分译成分的结构而言,分译大体可以分为单词的分译、短语的分译和句子的分译三种情况。例如:

H.G.wellwasawriterwhowaslargelyself-taughtandhadahardstruggletogetaneducationatall.H.G.well是一位主要靠自学成才的作家,他为受到教育历尽了千辛万苦。

本句中who引导的并列定语从句,一个翻译成前置的定语,另一个翻译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

五、语态变换法

英语中常使用被动语态,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要狭窄得多,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要经常变换语态,以使译文符合习惯用法,显得地道而自然。例如:

thisbookisdividedintosixteenunitsthatdealwithtopicsofeverydayconversation.本书共分为16个单元,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会话。

被动语态isdivided翻译成主动形式“分为”。

六、正译法,反译法

在翻译实践中,为了使译文忠实而合乎语言习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有时必须把原文中的肯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否定说法,或把原文中的否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肯定说法。尤其要注意英语中的否定意义的词或短语的翻译。如英语里是否使用no,not,或者带有de-,dis-,im-,un-,-less等词缀的词,在汉语里是否用“不”、“非”、“无”、“没有”、“未”等字或词。例如:

Keepoffthegrass.不要践踏草坪。

本句中keepoff用否定形式表达翻译成“不要践踏”。

七、词序调整法

为了使表达流畅,忠实于源语言的思想,在翻译时可以适当调整词语的顺序。如:professorwang翻译为“王教授”,southwest翻译为“西南”。不仅是短语的翻译,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例如:

Hedrinkshalfabottleofbeerwitheachofhismeals.每餐他都要喝半瓶啤酒。

本句中调整了witheachofhismeals“每餐”的翻译顺序。

高中语文被动句整理篇10

[关键词]语段教学;认知理论;汉语基础知识;句式接应

[作者简介]王晨,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206―04

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把句子作为最大单位,讲语法只须讲到单个的句子。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中高级阶段。然而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一个句子往往是不够的。要表达复杂一点的意思,就要将句子变成语段、篇章。其中的组织关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解决有关句际关系、句子在连续表达中的作用与变化、语段中词语的省略、照应、替代等篇章层次的语言表达问题。因此,教学必须突破句子界限,延伸到语段。

语段通常被定义为大于复句而一般小于段落的语言单位,由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语段形式简短,内部句子之间包含了语篇的基本衔接方式和语义关系,是构成语篇的基本环节。语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语篇表达服务的,语段教学既是语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篇教学的基础。语段中旬子与句子的连接,是包括语法、结构、意义、逻辑等方面的较为复杂的横向连接,要解决语段内部结构的问题,对培养学习者的连贯表达能力,克服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意义。语段的问题解决了,语篇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一、语段教学的认知机制分析

语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句子衔接手段,如指代、省略等照应手段、结构衔接(通过关联词语或连接成分实现)、逻辑顺序衔接和词语衔接等主要的衔接方式。下面将讨论如何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和方法来教授这些内容,具体地说,就是探讨如何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语段知识的导入,发挥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在认知学习汉语语段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对于吸纳新知具有重大作用,因为以旧知作为基础,新知更容易被接受。反过来,原有的认知结构也由于新知的摄入而不断地得到修正与更新。语言学习亦如此,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生活经历、外语学习经验、母语经验、汉语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句子衔接手段等,都可以作为新知识的认知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进行新知识的导人,能使学习者更有效地接纳新知。

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细化:(1)联系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外语学习经验;(2)联系学习者已有的汉语基础知识;(3)建立各种衔接手段的之间的横向联系。下面仅就第二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联系学习者已有的汉语基础知识教授语段层面的衔接知识

人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层级的分类系统,像图书馆一样。新知识必须要经过重整和组合才能纳入其中。就像图书馆里刚买的新书,都要登记、分类、编号后才能上架,存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要取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同样,新知识若能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存放好,需要运用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这个合适的位置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能吸收新知,就是因为头脑中贮存了某种知识结构,它可以接纳、同化新的知识。

初级阶段之后,学习者的汉语语言知识结构初步形成,汉语常用汉语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基本词汇和基础语法,以及一些简单的单复句也已基本掌握。这些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就成为学习者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学习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习者的汉语基础知识又局限在句子之内,有关句际关系、句子在连续表达中的作用与变化、语段中词语的省略、照应、替代等篇章层次的语言表达手段还未进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需要在句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既然任何认知过程都必须建立在新知与旧知联系的基础之上,那么,引导学习者建立起句法和章法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拓展和完善他们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一个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一些词和句式的教学放在语段中进行教学效果更好,同样,衔接知识的导入如果能够结合语段层面上的词、短语、句子等语言要素的教学来进行更符合语言认知的规律。如:结合词语教学教授词汇衔接手段;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子接应手段;结合关联词语教授逻辑语义衔接;结合代词教学教授省略、替代等照应手段;结合概括词教学教授替代手段等。

三、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式接应的方法

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话题――说明句等称为变句式。这些句式之所以是“变式”,是因为它们与所谓“主谓宾”式的常式句在句内词序上有较大的差别,学习者普遍感到难以掌握,要么用错,要么选择回避策略。如果在语段的背景下教授这些句型,更符合认知的基本原则。

在语段中这些句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往往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学到的有关这些句型的知识,通常局限在句子的范围之内。对于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句式,则不甚了了。问题在于以往的教学只解决了句子内的问题,而实际使用的语言很少使用单个的句子,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至少要用两个以上的句子。当这些句子与句子相互联结时,有时要作语序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便是出现了各种句式。对句内的词序进行调整是一种重要的句子接应手段――句式接应,这正是学习者原有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中所缺少而需要加以完善的。而学习者已掌握的有关各种句式的句法知识就成为同化新知的基础。

句式接应是有关语段中不同句式的选用规则问题。语言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句子,这些句子称为同义异构句。这些深层结构相同而表层结构相异的句子,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语序产生。如:

a:他扫地扫得很干净。(主谓宾式)

B:他把地扫得很干净。(“把”字句)

C:地被他扫得很干净。(“被”字句)

D:地他扫得很干净。(话题―说明句)

各种句式都具有各自的句法特点和语义内涵,从而在语段中具有不同的语用价值。同一种句式的教学既要从句法层面的语法、语义分析逐步过渡到语段层面的语用分析,又要利用同化机制进行句式之间的语用对比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习者在进行句式选择时获得更完全、清晰的线索,并且便于归类、入库和提取运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句式选择和句式接应手段紧密联系起来,认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常式句和变式句

对比“主谓宾”句式和“把”字句,这在认知上,

利用了一种正面同化机制,即新知由旧知派生。“主谓宾”句式作为一种基本句式在各种语言中都能找到,也称为“常式句”,一般学习者在初级阶段都已经基本掌握。“把”字句是“变式句”的一种,是在“常式”的基础上改变句法成分的位置,将宾语提至动词前面而产生的。从句式接应的角度分析宾语提前的原因和条件,便于学习者弄清语段中“把”字句的使用条件;

1.“把”字句的宾语一般都是“已知信息”,通常在上文中提到过,“主谓宾”句的宾语则没有上下文要求。例如: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得了一种怪病,他什么药都吃过了,他什么大夫都找了,也治不好。有一天,一个大夫告诉他:“你怎么样才能把病治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找来一颗心!,用这颗。来做药,你的痛就一定会好!”

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家把这话跟她妈妈说了,他妈妈二话没说,立刻就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给了自己的孩子。

分析语段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对比“把”字句和主―谓―宾句:

(1)a:你怎样才能把病治好呢?

B:你怎样才能治好病呢?

(2)a: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家把这话跟她妈妈

说了。

B: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家跟她妈妈说了

这话。

(3)a:他妈妈二话没说,立刻就把自己的心掏

了出来,给了自己的孩子。

B:他妈妈二话没说,立刻就掏出自己的心

来,给了自己的孩子。

(4)a:唯一的办法就是找来一颗心。

B: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一颗心找来。

这两个语段中出现的三处“把”字句(a句),均体现了上下文语境对“把”字句的要求。如:(1)a中的“病”与前文中“一种怪病”同指;例(2)a中的“这话”指前文中的大夫说的那段话。同样,(3)a的“心”也与上文中的“一颗心”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同指关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4)a并没有使用“把”字句,而是用了主―谓―宾的形式,理由是这一句的宾语“一颗心”是不定指成分,是新信息。

2.“把”字句总是出现于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执行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样的语境之中。例如:

明天有客人要来(原因)。所以,他把地扫得很干净,以免给人不好的印象(目的)。

儿子告诉妈妈,大夫说要治好病,一定要找来一颗心做成药(原因)。妈妈听了,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给了自己的孩子(目的)。

(二)“被”字句和“把”字句

“被”字句和“把”字句由于句法结构相似、语义关系密切相关、主语和宾语互换位置而不改变意义而形成对照。利用反面同化,可以更好地将这两个句式的选用联系起来。反面同化,指新知由旧知相反方向去发展,虽然不是由旧知派生,但因与旧知相关,可从反面去联想,因而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同化。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表层形式不同而语义等值的两种句式,二者在单句层面上可以互相转换;可是,在进入语段层面后,它们之间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关系了,而要受到上文主题的制约。例如下面的语段,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上下文语境而不可以互换使用:

(1)a:(小胡)1996年从报上看到王明海治沙

的报道,为之感动,(他)把自己春节得

到的100元压岁钱寄给了王明海。

B:(小胡)1996年从报上看到王明海治沙

的报道,为之感动,自己春节得到的100

元压岁钱被他寄给了王明海。

(2)a:今天你怎么不高兴,是不是和女朋友分

手了?

B:我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C: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顿。

(1)a中使用了“把”字句是为了让“他”出现在主题的位置上,以便与前一小句中的主题“小胡”保持一致。同样,(2)B的答句用“被”字句也是为了与问句的主题“你”保持一致。将(1)a换成“被”字句(1)B或者将(2)a改成“把”字句(2)C都会割裂前后句的衔接关系。

可见,主题与句子的内部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后续句的主题或与先发句的主题相关、或与先发句述题相关、或与先发句的主述结构相关,这种语义的相关性是语段连贯的基础。选用“把”字句或选用“被”字句正是受到语段中句子这种衔接要求的制约。语段衔接要求叙述角度在同一个主题范围内要保持一致,任意更换主题会造成叙述角度忽东忽西、破坏语段表达的连贯性。

主述题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表达中语句不通的原因,并学习如何在主题的制约下选用“把”字句或“被”字句。

(三)“被”字句和话题一说明句

汉语中有一类句子,是话题一说明句的一种,是指动作的受事、工具等被放到句首充当话题,同时又不出现动作者的句子,又成为“无标志被动句”。由于没有形式标志,学习者母语中也没有对应的形式,比较难掌握。但如果在掌握“被”字句之后再学习,则有了比照的基础。比如,话题一说明句与“被”字句一样,都可以使受事出现在主题的位置上,从而发挥主题衔接的作用;与“被”字句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强调“施事”,而只表示是一种“话题一评论”关系,说明主题所表示的事物的情况、用途等。请对比:

不需要强调施事:

(1)护照(被你)弄丢了?这下儿可麻烦了!

需要强调施事:

(2)他把护照弄丢了,影响了整个目的行程。大家都被这件事闹得很不愉快。

这种比照正是利用了类比同化的作用,即新知类同于旧知,只是有着某种规律性的变化。学习者通过类比,发现了旧知和新知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进行知识的接收和迁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段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语境,以语段为背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特定的语境中一些特殊句型的语义和语用规则,从而深化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为连贯表达服务。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