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十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十篇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1:3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1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省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面积0.0267公顷,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4公顷的28.4%,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0533公顷的警戒线。全省耕地普遍存在总量递减、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农田生态恶化等问题。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对于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快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先进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田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目标,大力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协调运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将全省涉及农田基本建设的项目纳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提高建设成效,避免重复投入。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各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农田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主要农产品优势产业区建设。

3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建立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总体目标。从*年至2010年,统筹整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收益和现有一般预算安排的涉及农田基本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农田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管理新机制,力争实现每年整治农田8.333万公顷,4年完成全省33.332万公顷农田的整治目标,逐步把*省农田建设成“田块方格化、灌溉硬底化、道路网络化、管护责任属地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现代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耕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明显提高。

三、建设要求

(一)现代标准农田。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农田管护机制,使垌田、塅田、洋田、围田等类农田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土肥沃、产出高”的标准;丘陵山区坑田、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一般耕地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达到10%以上,基本农田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达到3%以上。具体建设标准由省农业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制订实施。

(二)标准鱼塘。办理了水域滩涂养殖证的现有田间鱼塘均列入农田基本建设范围进行整治,重点实施清淤、挖深、固基以及电网、道路、排灌渠、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鱼塘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具体建设标准由省海洋渔业局商有关部门制订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订建设规划。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科学规划全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制订总体规划方案,统筹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统筹规范项目管理。将涉及农田基本建设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灾毁农田垦复等项目以及“大禹杯”竞赛活动涉及的农田综合整治内容,全部纳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范畴,实行统一协调管理,分部门组织实施。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本地区内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其他部门每年将本部门组织实施的已纳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范畴的项目计划抄送同级农业部门备案。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将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建立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用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等经济实体参与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现代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愿参与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投工投劳。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协调。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从土地收益中安排资金用于部级和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灾毁基本农田垦复等工作;省农业厅负责基本农田整治、市县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组织实施等工作;省海洋渔业局负责组织标准鱼塘建设等工作。原有的从其他渠道安排资金的农田整治建设项目,继续由原组织实施的部门负责。各级农业、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海洋渔业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又好又快地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定义意义实施工作

1.关于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包括:①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出率和效益率必须高与当地平均水平的40%-50%;②土壤肥力较高,保肥保水能力强;③田旱能灌、涝能排;④地下水位低,土壤无冷、烂、锈、毒等障碍物;⑤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机耕面积和运输能力要达到100%;⑥具备高科技应用的生态环境条件。

2.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的战略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出具有时代的意义,对管局乃至垦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是首要任务。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的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在当前“重农强农”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农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是明智之举,更是当务之急。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功能,进而可以更好地加强土地的保障功能,从而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2.4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2.5建设高标准农田将为总局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和管局提出的建设三江现代化大农业核心功能区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了总局管局两级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必将为两级党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目标,围绕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遗余力地保证粮食高产稳产,为垦区350亿斤产能做贡献。

3.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工作

本人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应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的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加强领导,认真规划

农场领导要十分重视整理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项目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农场成立专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抽出水利等部门的人员,专们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农场要制定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承诺制,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了承诺:一是同意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二是同意在项目建设期间,停止影响项目施工的其它活动;三是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免因施工造成青苗、土地占用、地力影响等;四是引导项目区农民配合工程建设,防止阻挠工程建设事件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用地调整和工程规划的顺利实施;五是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协调好块石、砂砾石、泥土等材料的价格,降低或免收管理费;六是配合做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选派一名内行、有责任心、公道正派的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监管人员,脱产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对工程质量负责。

3.2广泛宣传,积极发动,提高项目区职工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认识

群众是项目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将会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场宣传部和农发办工作人员将深入项目区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项目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为项目区建设献计献策。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及时把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3.3坚持制度,从严把关

实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标暂行办法》,对所有工程全部实行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筛选确定,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并与中标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明确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规划和图纸施工,继续推行工程监理制,要求监理单位派驻一名监理长期吃住在工地,做到施工前、施工中、竣工全程监理。同时,农场要成立工程质检小组,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此外,农发办也要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力度,每天都深入项目区例行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

3.4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证。在资金管理上,一是加强对所有与项目有关单位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规范资金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规定,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场及时将自筹配套资金足额拨付到位,项目区发动群众采取种种措施,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使群众自筹资金落到实处。三是严格实行场级报帐提款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按照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禁挤占挪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95-1

0引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农田的规划建设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农田建设成为了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2012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工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要求加快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至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中央决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问题

1.1地形地貌复杂,零散耕地整合难度较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相当复杂。除去少量平原地区,多为丘陵及山地,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高,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类似美国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在我国很多地方难以实现。田块太小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民来说,地块分散,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巨大障碍。

1.2主管部门联系松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农林水路等各个站、局及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但现在多数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战,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而且往往造成了重复投资及各部门计划相悖的情况,造成了管理资源及投资的浪费。

1.3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很多项目竣工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管护体制,管理主体往往并不明确,且管护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所以管护效果并不理想,工程设施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将使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点

2.1目的地水文及地质特点

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北方平原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灌溉比较普遍,一般需种植农田防护林,以防风固沙。南方丘陵地带水资源丰富,田块与田块之间高度差距较大,整治后多以梯田为主。配套工程则以明渠明沟灌排为主,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池蓄水。农田建设不能单一地追求设计上的美观,应把实用性排在第一位,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方案的设计。

2.2资金渠道

2.2.1政府财政拨付各地政府应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专户,专款专用。

2.2.2探索市场化模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人投入前与当地先行签订土地预流转合同,建成后流转给其使用,在流转使用费上给予优惠。

2.2.3金融机构参与各地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发多样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3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组织作用,领导协调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人员,负责该行政区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二是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采取问卷与实地调查、咨询和座谈会等形式,提出公众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程序、时间和期限等,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信息的公开、参与、反馈一体化机制。

3结语

近年来,在党中央及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切实保护耕地的有关方针政策,建设了一批与现代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综合功能还未完全发挥,机制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4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04-01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各省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该研究者从各种报道中梳理分析了当前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在继续组织开展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决定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年投入超过50亿元。全国各地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研发现,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典型的值得相互借鉴的成功经验。

1.1存在的问题

(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首先,工程投资标准需要提高。现行的工程定额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阶段工程建设,需要修订完善各类工程的概算定额,提高工程概算的准确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其次,要实行全局规划、科学布局田间系统。要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其内涵所蕴含的各项功能,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将集中连片的大片农田进行全局规划设计,剔除原有的杂乱无章的路、渠,合理布局新的、耕作效率高的路、渠、田埂,这样就会把原承包者的农田重新分割、划块,故需要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出台有关高标准示范农田工程项目占用耕地及索赔政策,或采取别的一些有助于工程规划布局顺利执行的可行措施。

3结语

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坤英.辽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6-3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5

一、肯定成绩,认真总结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宝贵经验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几年获得全省先进,具体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项目争资金成绩斐然。从2006年至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争得上级财政资金4.17亿元,较“十五”期间净增1.99亿元,增长91.3%。尤其是2010年,争项目、争资金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1亿元;二是新增开发县实现突破性进展,县被正式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此外,全省新增1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中,我市就有5个,占29%。为此,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通报表扬市农业开发办争项目、争资金取得的突出成绩。

2、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2006年以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42.74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6.43万亩,新建及扩建加固小型水库54座,拦河坝42座,修建排灌站31座,修建机电井238眼,衬砌渠道682.05公里,新建和扩建小型蓄水工程3185座,修建机耕路584.15公里,改良土壤2.23万亩。通过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推动各地主导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按照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的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推广等多环节入手,走扶持主导产业发展与改善基础设施并进的道路,抓好土地治理。二是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扶持,有力促进了我市粮食、生猪、麻鸡、毛竹、白莲、淮山、蜜桔、中药材和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的发展。

4、项目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界银行的先进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全过程统一管理。我市“根据效益选择项目,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计划建。坚持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创造性地实行县级报账制。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公示制、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审计结算制、工程建后管护制、绩效考核制等制度,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5、促进干群关系和谐稳定。开发项目的实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千家万户,项目区生产条件得到有力改善,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据统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要高出近300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政府威信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稳定、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对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做到藏粮于田,藏粮于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综合开发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农田水利化;对土地进行平整,建立纵横交错的机耕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引导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企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人群,无论是技能还是体能,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劳动力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排灌尤其是机耕路的问题,机耕、机插、机收和运输等问题也迎刃而解,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实现在家务农人员省心、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和粮食增产增收的多赢目标。

三、突出重点,不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

各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把握好关键环节,力争做到“五个确保”,推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1、科学规划,确保建设实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制定分步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投向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各县(区)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编制2011--201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尤其是要与市发改委、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开发办等七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市农田灌溉工程规划相衔接,优先安排在灌溉水源有保障、渠系已配套的区域。

2、明确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依据国家农业开发办下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严格实施项目。一要以田间灌溉支渠的开挖、衬砌、田间桥涵闸等建筑物的配套,以及一些小型水库、塘坝、机电井的修建工程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要以农田的土地平整、裁弯取直和机耕道工程实施为重点,抓好农田土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三要以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的适时、适地、适树绿化为重点,抓好农田绿化工程建设。

3、健全制度,确保健康发展。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中,要全力推进更加严格的项目建设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自觉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监督;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坚持“国家农发资金为导向,地方投资为补充,集体和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原则,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象工程,切实提高项目建后管护水平。

4、创新机制,确保水平提升。一要创新投入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其他相关支农资金,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二要创新建设机制,改变传统思维,更加注重农田改造后的有效利用,力求将改造后的农田建设成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三要创新经营机制,认真谋划治理后项目区土地的经营方式,可以采取各种农业合作社、股份制等适宜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

5、加强宣传,确保良好氛围。近几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有目共瞩的成绩,得到了省开发办、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各地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做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互动,全面宣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做法、好典型和好经验,不断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切实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

四、加强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尤其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同志转变作风,沉下身子,狠抓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计划、项目、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任务和责任;要稳定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按省开发办、省财政厅的有关要求足额落实专项经费;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水平。

2、强化协作配合。要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按照“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力量,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部门协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6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实施连片集中整治带动战略,开展好沟渠清淤、机深翻、秋施肥、林木管护等工程建设,确保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目标任务

(一)中宁县

砌护改造各级渠道13条,长25.01公里;清淤各级沟道1277条,长1262.45公里,清淤各级渠道4610条,长4551.54公里;人畜饮水工程1处,铺设人饮管道98.6公里,配套建筑物232座;新建集雨场1100处;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排面积6.1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95万亩,新增压砂瓜地面积9万亩,小畦制作11.5万亩,秸杆还田19万亩;整修各级道路2770条,长2353.67公里;除险加固防洪工程4处;机深翻面积20万亩;秋施肥面积19万亩;树木涂白150万株;蔬菜大棚0.03万亩。

(二)海原县

砌护渠道5条、长35公里;疏浚治理干沟8条,长32公里;清淤各级渠道45条,长108公里;人畜饮水工程27处,铺设人饮管道75公里,配套建筑物140座;新建窖3000眼;新建集雨场2855处;新打机井10眼;新增灌溉面积0.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压砂瓜地面积6.5万亩,小畦制作1.2万亩,建设旱作三田2万亩;整修各级道路25条,长68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1条,建设塘坝、淤地坝6处;水库除险加固5座。

(三)城区

1、新建泵站4座,砌护改造各级渠道116条,长67.44公里;疏浚治理干沟3条,长30.7公里;新开农渠14条,长10.2公里;人畜饮水工程6处,铺设输水管道234.41公里;改造配套各类建筑物2142座。

2、清淤各级沟道3406条,长1784.24公里。其中:支沟137条,长155.65公里,斗沟467条,长329.87公里,农沟2802条,长1298.72公里。

3、清淤各级渠道12408条,长5414.24公里。其中:支渠469条,长624.50公里,斗渠1617条,长1036.10公里,农渠10322条,长3753.64公里。

4、新增压砂瓜地面积13万亩,集中连片改造中低产田4.91万亩。

5、机深翻16.39万亩,其余农田全部进行普翻,秋施肥7.18万亩;秸杆还田9.8万亩;小畦制作10.08万亩;林木涂白531.9万株。

6、整修各级道路2936条,长1944.98公里,沿河各镇村对黄河防洪堤进行全面维修加固。

三、质量标准

(一)沟渠清淤工程:干沟清淤深度达到2.1米以上,底宽1.5米以上;支沟、挡浸沟清淤深度达到1.8米以上,底宽1.0米;斗沟清淤深度达到1.5米以上,底宽0.8米;农沟清淤深度达到1.2米以上,底宽0.5米。没有砌护的支渠清淤开口2.8米,深度1.2米,底宽1.2米;斗渠清淤开口2.0米,深度0.8米,底宽0.8米;农渠清淤开口1.5米,深度0.6米,底宽0.5米。沟渠清淤要做到底面无结子、顶面平直无帽子,坡面平顺无肚子。

(二)渠道砌护工程:严格实行项目“三制”管理制度,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浆砌石工程要错缝砌筑,灌浆饱满;砼预制板砌护工程要砌筑平整,面平线直。各级渠道砌护工程要达到设计标准,土方夯实整齐美观。

(三)道路整修工程: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划定的等级标准进行分级治理,生产路宽度达到4米,农路宽度达到2米,清理路面障碍物,达到路面平直、畅通、整洁、美观,清理乡村硬化道路及巷道上的粪堆、土堆、草堆,加强道路的管护。

(四)农田机深翻:深度要达到18厘米以上,无立垡或回垡现象,深翻耙耱后的农田土壤要达到深、松、平、齐。

(五)秋施肥:亩施农家肥20车或大杂粪4000—5000公斤,碳铵40—50公斤,普磷25公斤。

(六)秸杆还田:要以高茬收割为主,施入的秸杆要铡碎、撤匀,与机翻配套进行,严禁焚烧秸杆,污染大气环境。

(七)林木管护:新老灌区栽植的树木全部进行修枝、涂白。高度在1.3米,同时做好干沟、干路两侧林木的修枝、抚育工作,修枝高度为树木的三分之二。

(八)小畦制作:自流灌区畦田长43.2米,畦宽8米,面积为0.5亩,畦田的带宽根据地形条件变化进行布局,保证畦田地边方向有一定的坡度。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纳入农村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会议等各种舆论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宣传报道各类先进典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减负的关系,帮助群众算清两笔帐,一是算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产出效益帐,使群众认识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种生产性投入,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生产条件改善了,才能从根本上减轻负担,提高收入;二是算清投劳帐,使群众充分认识到取消“两工”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自主选择出工方式,把群众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热火朝天、比学赶超、苦干实干的良好氛围,把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统一规划、注重实效。各级政府必须按照20__-20__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求,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坚持“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明确目标,严格标准,加快进度,保证质量,不断巩固项目建设成果,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益。

(三)树立样板、以点带面。在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城区要把柔远镇、镇罗镇作为今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治理区,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1.05万亩,砌护支渠10条,长14.0公里,斗渠6条,长7.1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及测量水设施280座;新开沟道30条,长17.62公里,清淤沟道18条,长11.7公里,配套各类沟道建筑物132座,通过重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其它镇(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全面开展。两县也要各自确定一个重点治理区;镇(乡)村要有样板田、样板沟、样板渠、样板路、样板林带,形成讲有典型,看有实例的局面。整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束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将于10月下旬按照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要求进行检查验收,评出名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重奖。

(四)优化机制,确保投入。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逐步加大市、县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防洪除险加固等项目资金,结合引黄灌区水费改革,完善配套水利设施,探索建立以政府安排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需要。二是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竞争机制。今年,继续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安排下年度各镇(乡)的水利建设项目。同时,在兑现奖惩上实行工作任务与经济奖惩、干部考核任用相挂钩,并拿出专款奖励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三是发挥群众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各镇(乡)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积累工制度,深入村队统筹规划,精心测算用工,规范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管理程序投工投劳,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同时,确保秋季农田基本建设投入足够的工日。对于跨村跨乡的、受益面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实行大兵团作战,重点进行整治。

(五)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检查、监督、考核、奖罚制度,按照统一的建设标准严格把关。并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督查组深入各县、城区各镇(乡)、村队进行检查督导,严禁各类花架子工程、面子工程,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在重点项目建设上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的“三制”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检查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标准。沟渠清淤、小畦制作、道路整修、林木管护、机深翻、秋施肥等也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施工,加强管理,严格把关,通过样板沟、样板渠、高标准农田样板片,示范带动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六)突出重点,严格考核。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督导组要及时对重点区各有关镇(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对任务完成好且质量达标的镇(乡)进行通报表扬,对施工质量不达标的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罚,并在媒体上曝光。10月下旬,重点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束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要按照任务要求和考核办法逐项进行检查验收和评比,并将检查验收结果列入面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考核之中,严格考核,按照责任书兑现奖罚。

(七)深化改革,规范协会。进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搞活经营权,继续扶持有积极性、运行规范、灌溉管理中和各方配合有力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树立典型样板,以此带动协会不断趋于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水费体制改革,抓好“一费制”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建立规范化运作的农民用水者协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的作用。灌溉结束后,各协会要准确摸清所管辖区域内的渠道和沟道清淤情况,并拿出秋季农田基本建设渠道清淤和沟道清淤计划,积极与村委会配合,搞好支斗农渠(沟)清淤与本协会辖区内的水利工程配套,为明年农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7

这次夏季农建推进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大力度,持之以恒,深入开展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动农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在6月份召开,在我市农建会议上,还是第一次。其目的是克服我市气候特点造成的小麦收获时间比东府晚10天左右的实际这个不利因素,抓早动快。会议名称叫推进会,旨在以榜样的力量,示范的作用,促进全市夏季农建又好又快的展开。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凤翔县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他们领导重视,动手早,行动快,群众大干实干的经验,使大家深受启发,备受鼓舞。刚才,吕恭同志对开展夏季农建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这些我都同意。凤翔、岐山、千阳和麟游4个县做了大会交流发言,各有侧重,特点鲜明,他们的共同经验是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公开招标,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平原山区的农建各具鲜明的特点和鲜活的经验。凤翔县狠抓机制创新,公开招标选择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明确乡镇水务站为项目实施主体,县上落实启动资金;岐山县与各乡镇签订农建责任书,实行整村推进,整合资金,按地块大小,土方量多少以奖代补,鼓励大规模治理;千阳县公开招标,项目捆绑,整体实施,实行农建验收卡制度。麟游县采取公开招标集中连片等举措,都取得了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我们的山区县,广大农民对农建由过去当作任务压下去,到现在成了农民抢着要投资,要任务,即由过去让你干,到现在我要干这一转变,说明了农建已深入人心,已成为民生工程。这些经验对各县区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就抓好夏季农建工作,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利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抗灾减灾和中央拉动内需项目为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群众,依托项目带动,实施整体推进,集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新修基本农田1.5万亩,改造提高基本农田10.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8平方公里,整修加固堤防80公里,全面超额完成了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四个第一,五大突破”的重大部署,全市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历史机遇,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现新突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建设步伐有力加快;防汛准备工作扎实充分,在抗御自然灾害,保障水利设施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基础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抗旱减灾成效明显,水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水务管理站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总体均衡,水利工作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础还很薄弱,农业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水利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充分有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重道远。夏季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黄金季节,我们要以平田修地为重点,坚持开展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各县区一定要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关注民生的角度,从关注生态环境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先进经验,抓住有利时机,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掀起新的建设热潮,为确保全面完成年度水利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各县区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狠抓重点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市上确定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江河综合治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水利风景区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建设管理,注重质量效益,力争实现新的突破。关于夏季农建工作,吕恭同志已经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目前全市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陆续展开,发展势头很好。下面我再着重讲几点意见:

一要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抗灾增收的基础工程。几年来,各县区按照《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群众,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今年计划即将下达,各县区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有关要求,坚持新修与改造提高并举,土地整治与水利配套并重,国家项目补助与群众筹资筹劳结合,以中、省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项目为依托,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和退耕还林口粮田等相关项目资金的整合,组织发动群众,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要求,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尤其是抓好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我们今天参观的凤翔县农建现场规划科学、规模大、质量好,各县区要认真学习借鉴他们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对于今年下达小型灌区改造任务的渭滨、陈仓、眉县和千阳4个县区,要按照建设目标,严格组织实施,确保收到实效。

二要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是生命之源。解决饮水困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关注民生、认真解决农村群众最关心的饮水安全问题,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各县区一定要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优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为重点,坚持“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整块推进、建成销号”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划计划,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全年解决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的任务。力争3年内基本解决原规划确定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再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到2012年,解决81.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三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面上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仅是平田修地,而是涉及水利建设的方方面面,在重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的同时,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冯家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进度,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抓好资金落实和项目建设,确保年度任务全面完成,不断增强灌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要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努力争取中型灌区改造项目。二是狠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2010年年底完成全市列入计划的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目前基本完工的姚家沟、白家窑、丰收等水库要加快整编资料,准备验收;正在施工的潘溪河、鸡峰山、东河沟等水库要狠抓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初步设计已批复的官务、美水沟、刘家沟水库要积极上报招标实施方案,准备开工。三是抓好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程。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通过水利部审查,市上已成立了以唐书记、戴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各县区要根据各自实际开展工作。四是抓紧建设水利风景区,扩大水利旅游的知名度,初步建立起水利旅游品牌,为我市水利经济开辟新的亮点。五是加快江河综合治理步伐,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精心实施重点水保治理工程,努力发展生态水利,实施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工程。六是加快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建设,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强化措施,迅速掀起夏季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区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迅速掀起夏季农田水利建设热潮。

一要加强领导,迅速推进。要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各县区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惠及农民的“民生工程”,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组织强有力的技术队伍深入施工一线,实行领导包片、技术干部包点,全力以赴搞好技术服务,结合夏季气候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主动配合乡村处理好夏季农建与秋田、果园管理等农事争劳矛盾,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精力、集中队伍,突击会战。市上的水保站、市建管处等要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各县区农建办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和按时上报农建信息,为政府领导当好参谋。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资源、农发、宣传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协作,共同推动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二要加大宣传,全面发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群众生产条件为宗旨的,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各县区要通过广播、电台、电视、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广泛宣讲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支农、惠农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相关政策,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设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起来,全力以赴投身于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去,迅速形成大干快上的局面。尚未形成高潮的地区,要对照凤翔、岐山、千阳、麟游等县的做法和经验,寻找差距,剖析原因,制定对策,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尽快组织出机上劳,加快建设步伐,推动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均衡、深入发展。

三要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实现农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核心是提高质量标准。近年来,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质量总体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个别地方管理松懈,把关不严,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年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种类多,任务重,时间紧。各县区要始终按照质量第一的原则,切实增强质量意识,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严格按照小型农建、防洪保安、农村饮水、水保治理等项目建设管理要求,精心制定实施方案,严格审批程序,把好项目建设、资金拨付、检查验收等各个重点环节,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高标准。要学习和推广凤翔、岐山、千阳等县区抓质量的做法,做到田平、面宽、地埂坚实。同时,对新修基本农田要注意及时深翻施肥,有条件的要浇水,促进土壤熟化,为第一料庄稼丰产打基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8

搞好土地整理与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传导机制可以这样概括:搞好土地整理,就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三增”:增耕地、增产能、增价值,这是新农村发展的资源基础;加强了资源基础建设,就能够帮助实现农村的“三增”: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加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帮助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这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土地整理应该、也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去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将“搞好土地整理”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今年,土地整理工作又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的第一部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作为“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文件规定:“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搞好土地整理,就是依法行政;搞好土地整理,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搞好土地整理,就是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新时期的土地整理必须找准发力点

一是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基本农田保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维护农村自然生态方面发挥着最核心、最积极、最有力的作用。目前我国基本农田已不到16亿亩,许多地方基本农田还存在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的问题,基本农田抗灾能力低;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比例偏少,高产田仅占28%,中产田占40%,低产田占32%。当务之急是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提出的“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基本农田保护总要求,以及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建设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加快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土地复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精神的重要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土地复垦规定》,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工作,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造成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恢复利用。复垦后的土地应优先用于种植、林果、畜牧、渔业等农业生产;不适宜农业生产的,集体土地经过国家征收,可以作为旅游、工业等建设用地。

三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村庄治理)。村庄治理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搞好土地整理,必须开拓新领域,实现新突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治理;而科学的村庄治理是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根本出路。搞好村庄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统一规划新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提高保障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时期的土地整理必须注意着眼点

一是规划引导的理念。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编制规划,并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才能有力地促进土地整理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做好规划修编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二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划的权威性,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查各类土地整理活动,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予批准立项,没有编制规划的市、县不予安排项目;三要增强规划意识,加强规划管理,依据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用规划指导土地整理工作;四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并将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作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

二是建设节地型社会的理念。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紧缺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党中央、国务院已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伟大号召,具体到土地方面,就是要强化节约意识,倡导节约理念,认真创建节地型社会,积极开展节约型土地整理。创建节地型社会,就要做到:在土地利用中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有旧的不用新的,有差的不用好的。开展节约型土地整理,就要在土地整理的各个方面厉行节约,包括节地、节水、节量、保质,其中节地是关键,是指沟、渠、路、林等各项工程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尽可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三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根本目标。这种保障能力既体现在补充耕地数量上,也要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以及缓解发展用地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诸多方面。因此,推进土地整理,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保证一定的数量,稳步提高耕地质量是有效保护耕地生产能力的两项基本要求。要扭转耕地占补平衡中只重数量平衡、忽视质量平衡、占优补劣的倾向。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整理的质量标准,把补充耕地的质量作为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内容,进行严格考核。二要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各地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确定项目等过程中,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标准。要进一步严格控制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垦草场、围湖造田和破坏湿地等现象。三要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土地资源适宜性,因地制宜地确定整理后土地的用途。整理出的农用地在利用结构、布局和质量上要能够适应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使土地整理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新时期的土地整理必须夯实支撑点

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在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土地权属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项工作是土地整理的难点之一。土地整理不仅要完成各项工程措施,还应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和原有的产权的基础上,依据土地整理前后土地质量、数量的变化,公平合理地调整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进行地籍调查、现状确认、权属变更、土地登记等地政工作。这是土地整理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土地整理区别于一般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等工作的主要标志,直接关系到土地整理事业的成败。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程序办事,依法、合理调整土地权属,及时办理变更土地登记,保证农户相对集中使用土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有条件的地方应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土地价值作为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基础依据。

二是提高土地整理的科技含量。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土地整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来越突出。一要加强可持续土地整理相关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二要加强土地整理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预算定额、效益评价等标准的制定,形成技术、经济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三要加强土地整理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节约项目管理成本。

三是严格项目全面管理和全程管理。要尽快研究制定土地整理条例,从法律层面上指导土地整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完善土地整理规章制度,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现行制度、政策、项目和资金等管理办法进行修改完善;加强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积极推行专家论证、项目法人、招投标、监理、合同和公告等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对弄虚作假或不按进度和质量要求施工、违规违纪使用资金的项目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建立土地整理目标责任制度,加强考核力度,对管理不力的单位要进行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新时期的土地整理必须关注新看点

一是土地整理的合力问题。目前全国用于土地整理的专项费用主要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每年总额在600亿元左右。收好、管好、用好这些专项资金,是搞好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但目前这些资金的收缴和使用上存在收缴不力、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国家统一使用的只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的部分,其余专项资金由地方政府掌握,一些地方的资金收缴往往不到位。这种局面导致各项资金的投入没有形成合力,规模和“品牌”效应不突出。

二是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灾害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做好各项工程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工作,居民点、枢纽工程、骨干线性工程尤其要注意地质条件勘察工作,充分估计项目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要根据项目区地质环境的基本情况,研究制定地质灾害隐患排除方案,采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加强对西北、西南、南方等山丘区、黄土区易发生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中地质环境工作的落实;要加强土地整理与地质环境工作相结合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推进土地复垦工作与地质环境工作的结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9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

截至2011年我国农业产值稳居世界第一,可见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而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是当下农业发展的重点。

一、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状

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引导下,“两改一提高”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虽然农田水利建设暂时得到基本改善,但由于受我国地形和气候影响,使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农田分布则为北多南少,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得不到长久改善。第一,农田水利结构不合理。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重点关注大型水利建设,忽视农村田间小水利建设设施。导致整体水利建设间缺少衔接与互补,使大部分农村水利建设设施逐渐衰落甚至消失[1]。第二,水利设施产权模糊。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是阻碍农民参与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因之一。由于国家缺少对乡村水利的管理,大部分水利企业也只负责大中性水利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农民投劳与农村公积金的取消,导致大部分农田水利只能依靠于田间沟渠,缺少农业建设资源,水利设施长期无人问津[2]。第三,缺少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受地区经济条件影响,管理群体缺少主观意识,水利管理较为落后,没有落实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

(一)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制定严密管理规范,对已有的水利工程详细登记记录,并绘制详细水利建设项目分布图。按照分级负责方式,明确安排每个管理人员所负责的建设项目,严格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目标,把控好建设水利的使用资金,定期进行项目建设检查与监控,用先进理念与科学态度来进行管理指导工作。

(二)制定合理标准,兼顾全面

对建设和改建水利工程要合理分配资金,制定相应使用标准,资金需途详细记录,以便全面了解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对于建设非公益性与公益性水利工程应制定不同收费标准。

(三)增强科技建设

增强对水利工程管理与建设、水利科技技术、水资源利用及开发、保护水资源、减灾防震等方面的科技建设与技术研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实现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提升管理的准确度与失效性有着重要作用,促使管理人员拥有先进的科学态度和管理理念。

(四)加大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采取信息技术及先进设备实施科学化管理,建立完善三级(省、市、县)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田水利建设信息化管理,使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更具有准确性与高效性[3]。

(五)加强后期管理工作

水利建设关系到社会发展,因此工程建设的后期管理尤为重要,加强后期的管理工作,应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保证水利工程使用年限及运行能力。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利民利国的优势,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需求。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注意事项

(一)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服务于民生与农业,所以以人为本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注意事项。因此水利建设管理应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从而保证水利建设满足民生发展与农业发展的根本需求。

(二)注意因地制宜

受我国气候及地形的影响,各地区农田水利项目与周边环境打不相同。因此采取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工程科学化管理方式,能够确保满足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求。首先应加强管理人员对各地区农田水利项目及周边环境的勘察,根据该地区需求合理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避免资源浪费和护合理建设。

(三)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也在不断进步,愈发重视起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合理利用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对当下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及其重要的举措,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注意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管理是当今法制社会的治国核心,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水平。按我国当前法律体系,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工程量计价规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水平及效率,应切合实际完善以上法律法规,明确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属,使农田水利工程具有法律发护,并且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反必究[4]。综上所述,可见农业水利发展对于社会多方面影响颇深,不仅影响到国家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条件,还关系到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及洪水防范等方面。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工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使未来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仍任重道远。因此,在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必须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及要求,管理人员依照相关原则实行科学化管理,保证发挥农业水利工程利民利国的基本作用。

作者:司顺军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贾瑞红.浅析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J].水利技术监督,2011,(06).

[2]丁勇杰.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化管理[J].城市地理,2015,(20).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土地利用;保护耕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77-1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部门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审核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冷静地加以分析和对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的看法。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涵与特性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载体。开发建设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土地的经济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的土地利用。协调各业用地、统筹城乡发展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主要方法。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要合理的集约用地。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土地利用安排为核心,同时也包括对土地开发、整治、保护的综合安排。为保护耕地尤其是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高效节约集约用地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土地出让、入股、租赁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盘活了存量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科学性、集约性。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遵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大局,抓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大力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使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

1.3增减挂钩,盘活土地存量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是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需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应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确定,积极整理农村土地资源,实现农村用地规范化。首先必须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整治。通过旧村改造,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腾出“空心村”旧宅基地,盘活了农村土地存量,增加了土地供给,探索出一条既保护耕地又保障发展的新路子。还根据土地性质,对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及时合理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 重视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保护基本农田是为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切实保护耕地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我国耕地现状是“三少一大”,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用地量大”。基本农田是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等各项综合指标的预测,确定的必须保证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耕地保护的红线,在建设项目立项、土地预审过程中,除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律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我国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建设必须要占用部分耕地、粮食生产不断下降,保护基本农田势在必行。

2.1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

基本农田保护是我国在特殊资源国情下保护耕地的伟大创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说,耕地也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实质上就是保护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多地少,保护基本农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依靠群众智慧,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保持这项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着力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做好耕地保护关系到社会民生,同时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特别是城镇郊区附近的耕地数量。要加强农田生态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加强水源林、防护林等建设,涵养水源,护土防风,净化空气,制止水土流失,确保耕地永续利用。

3 实施开发整理,保证占补平衡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具有重大意义。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既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又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3.1增加耕地开发面积

以补充耕地数量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等级标准、提高耕地利用率为目标,坚持土地整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理和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归并零星地块,进行复垦。恰当地利用复垦整理出的土地,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以适用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3.2提高开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