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1:38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1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引言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ResearchCouncil,precisionagricultureinthe21stCentury,Geospatial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Cropmanagement,nationalacademicpress,washington,D.C.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周光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9。

[3].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Vol5.no.1,1999.3.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南粳45;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水稻机插秧具有节省秧田、省工节本、增强抗性、提高产量、提高效益等优越性,近年来南通地区乃至全省机插秧面积迅速扩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规范南粳45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保证每667㎡700kg左右的稻谷产量和优良的稻米品质,特制定此技术规程。制定人是单志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和李德山(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规程范围

本规程制定了南粳45水稻品种的产地环境要求、机插秧的生育指标、育秧、移栽、大田期管理和收获。

本规程适用南通地区南粳45机插高产栽培,其他生态条件相近的地区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主要有: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404.1-1996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5116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3品种特征与特性

南粳45系迟熟中粳优质水稻品种,株型较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生长清秀,叶片挺举,叶色浅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相好,抗倒性中等;株高100~105cm,全生育期154d左右;穗型较大,穗长16cm左右;总叶片数18叶,伸长节间6~7个;抗条纹叶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轻,米质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种子质量标准应符合GB4404.1-1996的要求。

4产量及产量结构

4.1产量水平

正常栽培条件下667㎡产量可达650kg左右,高产栽培条件下667㎡产量可达700kg左右。

4.2产量构成

每667㎡有效穗数为190000~200000穗,每穗粒数150粒左右,结实率92%,千粒重28~29g。

5产地环境要求

产地要求稻田灌排方便、土壤肥沃、集中连片,产地环境应符合nY5116要求。

6生育指标

6.1秧苗标准

秧龄20d左右,秧块长58cm,宽27.5~28cm,厚2~2.5cm,秧块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不缺角,在一边把秧块提起不散裂。每个标准秧块的秧苗数要达到4500株,且秧苗健壮、分布均匀,秧苗株高12~15cm,叶龄3.5叶,发根数10根以上,假茎宽2~2.5mm,百株干重3~3.5g。

6.2密度

机插密度为每667㎡栽1.7万~1.8万穴,行距30cm、株距13cm左右,基本苗6万~8万株,早栽的每穴3~4苗,迟栽的每穴4~5苗。

6.3分蘖期

机插后10d左右醒棵、始蘖,栽后25~30d够苗,够苗叶龄为13.0~14.0,最高茎蘖数为每667㎡28万~30万。

6.4拔节长穗期

拔节初期叶色自然褪淡,剑叶露尖时基本封行,出穗期单茎绿叶数≥5.0。

6.5成熟期

单茎绿叶数≥2.0。

7育秧

7.1育秧方式

育秧方式采用塑料平盘育秧。

7.2苗床准备

秋播时按1:100的秧田与大田比留足秧母地,播前精细整地,秧板净宽1.4m,竖沟宽30cm、深15cm,围沟宽30cm、深20cm,秧板要求“平、光、直、实”。

7.3播期

根据茬口预期腾茬时间、插秧时间,再依照秧龄期向前倒推,确定播期。一般秧龄为18~20d,5月20日前后第一期播种,分3~4期播种结束,每期间隔3~5d。

7.4播量

每667㎡大田备平盘23~25张,稻种3~3.5kg,一般每张平盘播干种130~150g。

7.5播种

两张盘对放与板面纵向垂直,经平铺盘土、喷壶洒水、精细落谷后,及时覆盖地膜,再在膜上盖草,盖草厚度以30%见光为宜、最后洇足水分,杜绝漫灌。

7.6苗床管理

播后约5d于齐苗后及时在傍晚揭膜,阴天可全天揭膜,并灌一次平沟水,以弥补盘内水分的不足。揭膜前一般不补水,揭膜至2叶期建立平沟水,保持盘面湿润,盘土含水又透气,以利秧苗盘根。2~3叶期,视天气情况勤灌跑马水,移栽前3~4d灌半沟水蹲苗,以利于机插。秧田期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等,揭膜后应密切注意病虫发生情况以及时用药防治。

7.7病虫草害防治

苗床重点防治灰飞虱,病虫草害防治见表1。

表1水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一览表

防治对象选用药剂使用方法

播种前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咪鲜.杀螟丹加水浸种5~6kg,

浸48~72h

苗床期灰飞虱、稻蓟马、

一代二化螟毒死蜱或阿维·毒死蜱对水喷雾

栽后

5~7d禾阔类杂草苄嘧·苯噻酰、苄·丁拌复合肥或湿润细土撒施,保持浅水层5~6d

醒棵至分蘖稻蓟马、稻象甲、灰飞虱毒死蜱或吡蚜酮,稻象甲用敌杀死溴氰菊酯或速灭杀丁氰戊菊酯对水喷雾

分蘖至拔节

孕穗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甲维·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阿维·三唑磷、稻丰散对水喷雾

稻飞虱烯啶虫胺、吡蚜酮

纹枯病井冈毒素、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

抽穗结实期二化螟、三化螟、

大螟、同上对水喷雾

稻飞虱

稻曲病苯甲·丙环唑2、井冈·蜡芽菌

稻瘟病三环唑、咪鲜胺

具体防治时间和药剂配方、用量根据农药品种说明书和植保部门的部署。

8大田期管理

8.1大田整地

6月上旬灌水泡田,施足基肥后旋耕灭茬、耱田,田面高低相差不得超过3cm。

8.2机械插秧

耱田后沉淀2~3d进行机械插秧,栽时田间要保持浅水层1~2cm。要想方设法提高移栽质量,插秧深度为1.5cm左右,机插密度以“6.2密度”要求进行。

8.3肥料管理

8.3.1施肥原则

提倡增施有机肥,实施节氮增磷补钾平衡配方施肥技术。肥料使用应符合nY/t496的规定。

8.3.2施肥总量

每667㎡用氮(n)18~20kg、磷(p2o5)9~10kg、钾肥(K2o)10~12kg,其中农家肥占总用量20%~30%,做基肥一次施用。

8.3.3肥料运筹

氮肥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用量比例为4:1.5:2.5:2,磷肥全部做基肥,钾肥1/2做基肥,1/2做促花肥。分蘖肥在栽后7~10d施用,促花肥在叶龄余数4~3.5时施用,保花肥在叶龄余数1.5时施用。

8.4灌溉技术

8.4.1移栽至够苗期

移栽至够苗期保持3~5cm的浅水层。

8.4.2够苗期至孕穗期

当群体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75%左右时即开始脱水搁田,第一次搁田搁至田边1m处,土表发白时灌跑马水,再搁,第二次搁至田边1m左右,土面出现细小裂缝、田中硬板时再上跑马水后,视生育进程搁田,搁田程度和时间可逐步加重和延长。

8.4.3孕穗期至成熟期

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其余阶段以干湿交替、间歇灌溉为主,做到前水不出后水不进,即当田间灌一次浅水层后,待土壤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层。收获前5~7d断水,切忌过早断水。

8.5病虫草害防治

8.5.1防治原则

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8.5.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主要是采用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控制大田群体,节氮增磷补钾,提高个体素质,增强抗病虫能力。

(2)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3)物理防治:采用黑光灯、震频式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害虫。

(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见表1。

9收获

一般于水稻黄熟期露水干后收获,及时晒谷扬净。

参考文献

[1]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GB4404.1-1996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3]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4]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5]nY5116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6]南粳452009年江苏省农林厅公告第6号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3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成效;民乐县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结语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4

1项目前期工作中影响工程实施的主要问题

项目前期工作是指建设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到开工建设之前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是整个项目建设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般包括项目选择、现场踏勘、规划设计、政策处理、专家评审、开工动员等各个阶段,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当前,在前期工作中难度较大、影响项目顺利实施的问题主要来自项目镇、村和施工单位。

(1)初步规划毛糙,有的项目镇分管领导和经办人员强调工作重心多,没有时间深入项目区仔细踏看,而是在航拍图上量长度,在办公室里搞规划,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以致能做工程的位置和数量与规划图出入较大,在实施中变更频繁;

(2)个别村干部自己想做工程,不达目的就不做协调工作,甚至设置障碍,阻止进场,逼迫中标单位让位;

(3)有的村民私心严重,工程规划碰到他的土地、庄稼、设施,就漫天要价,想趁机捞一把,你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不让你做工程;

(4)材料采购困难,特别是石料,由于政府控制开采,很难满足当地工程建设需要,如戴村2008年项目做防洪堤所需外贴石料有一部分要到桐庐、富阳去采购,既影响进度,又增加成本;

(5)项目资金多处分享,农发办按农发预算定额确定工程造价后,财政审价要适当降一点,招投标要统一下浮10%,中标单位要向施工承包者收取10~15%的管理费,最高收取20%,有的施工单位感到无利可图,接了工程也不敢去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如在南片乡镇实施的2007、2008年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就是因为上述问题导致工期普遍延误,最慢的河上镇延迟到第四年才完成。

2如何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申报项目到竣工验收,需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前期准备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深不细,没有做到位,就会导致项目实施中问题多、变更多、在协调和变更上花的时间多,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为了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管理,区农发办在2008年就制订了《萧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流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做法》,按照国家、省农发办有关项目管理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流程分为前期准备、申报立项、工程招投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六个阶段,突出了对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要求,具体从三方面入手,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

2.1先把项目申报前的工作做到位

项目申报前的工作是由项目镇、村和区农发办共同完成的,从初步规划到专家评审,自下而上进行。首先召开规划设计动员大会,有区级有关部门、设计单位、项目镇分管领导、项目实施小组成员参加,统一工作计划,提出规划设计要求,同时要求项目镇、村组织实地踏勘,详细掌握项目区情况,在此基础上拿出符合项目区实际和建设需要的初步方案;然后由区农发办派人到项目区实地核实,绘制现状图和规划图,编制可研报告;最后邀请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在这个阶段,区农发办要考虑五个问题,对镇、村提出5点要求:

(1)考虑到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求项目镇建立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正式行文上报农发办;

(2)考虑到群众自愿的原则,要求项目村提交要求立项的书面申请、由村民代表签名的要求开发的会议纪要以及村干部不强揽工程、不强派机械、不强销建筑材料的书面承诺;

(3)考虑到自筹资金的落实,要求项目镇正式行文对保证自筹资金到位作出承诺;

(4)考虑到实施中少变更、不变更,要求镇、村干部深入项目区,走遍田头地角,逐条丈量,提供准确数据;

(5)考虑到项目工程的整体性,使路、渠、沟能够贯通,要求项目单位顾全大局,打破村界、组界,统一规划。

2.2按问题涉及范围明确责任,做好协调工作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尽快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项目实施前需要解决的政策处理和青苗赔偿),为施工到位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是项目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的共同责任和应尽义务,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为了防止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区农发办明确规定,涉及到一个村的问题由村干部负责协调;涉及到两个村以上的问题由镇政府出面协调;涉及到两个镇以上的问题由区农发办牵头协调。这样按照问题涉及范围分级协调,有分有合,互不推诿,协调效果比较明显。如2010年度戴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戴村项目区,由于占地和青苗赔偿费没有落实,工程迟迟不能动工,本来应该由镇政府出面协调,区农发办得知镇里协调有困难,就主动上门,与镇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落实赔偿费用,终于使久拖不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并立即进场施工,赶上了进度。

2.3按制度、规程办事,规范项目前期工作

萧山区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一直坚持按制度办事,实行规范操作,早在2005年就将16个制度性文件汇编成册,发到项目单位。随着时间推移和上级政策的变化,考虑到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时期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要求,从去年年初就着手对原《政策文件汇编》进行修改完善,对近年来新出台的制度性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到去年六月份共收集22个文件,形成了新的《政策文件汇编》。在项目实施前把《汇编》发给项目单位和有关管理人员,做到项目未动,制度先行,使项目单位从前期工作开始就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把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得规范、合理、可行。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根据省政府部署,我区在全面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已从2009年起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计划通过10年努力,有序有效提升标准农田质量,确保标准农田真正具备吨粮能力,确保全区粮食生产能力,同时,探索建立农田质量管护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萧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3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的成效

萧山从1990年实施第一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到2011年底,已连续立项19期,先后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5.5千万平方米,其中滩涂造田3.3千万平方米,中低产田改造22.2千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资金1.1亿元,萧山财政配套1亿元,其它为群众自筹资金。在项目区共建成排灌泵站660座、机耕路947公里、渠道914公里、排水沟1131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数以万计。纵观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四个最”:一是持续时间最长,连续20年,年年有项目;二是扶持范围最大,从围垦到内地覆盖全区;三是投入资金最多,累计投入2.6亿元;四是从中受益最广,项目区内90%以上的农户得到实惠。此外,在整合项目、整合资金过程中,区农发办还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标准农田,从1998年到2006年共建成标准农田39.3千万平方米(其中14.9千万平方米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拼盘实施),新增耕地5.78千万平方米,按有关政策规定获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3.47千万平方米,对萧山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以上所取得的成效都得益于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还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减少事件发生,促进廉政建设。在具体工作上从4方面加以控制:

(1)要求项目镇、村在实地踏勘和初步规划时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工程数量准确,尽量不留变更余地;

(2)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对确实需要移位、增量的工程,做到先申请再实施,要区农发办、项目镇、项目村三方到场认可并出具书面批复后才能实施,对擅自变更或先斩后奏的工程一律不予认可;

(3)在竣工验收时采取全面核对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多做不补、少做要扣的原则,特别注意以旧抵新工程、隐蔽工程和长度(数量)出入较大的工程,该扣则扣,不给套取项目资金的机会;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5

关键词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079-01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兴宁市认真抓好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把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工作作为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促进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来抓,使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工作顺利开展。

1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意义

兴宁市地处广东东北部,是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有水田面积24000hm2,其中优质稻面积6000hm2,占水稻面积的25%。目前,兴宁市水稻生产还存在科技含量低、农户专业知识普及率不高、缺少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等问题。农户滥用农药和肥料,随意扩大或缩小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不当,造成了产量低,米质差,农残超标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等不良后果。因此,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对水稻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水稻品质、产量,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进行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是粮食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2]。

2兴宁市优质稻标准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概况

兴宁市在2008—2010年被广西省农业厅列为省级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基地面积6000hm2,位于远离城区、工矿企业、无污染的山区乡镇黄陂、水口、大坪、石马、龙田、罗浮等镇。选择交通便利、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地势平坦、耕地集中、利于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的田块。兴宁市农业局利用省农综开发建设资金,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对基地排灌系统进行完善,进行三面光改造工程,并在示范片区实施机耕道硬底化工程,进一步改善示范区耕作条件。通过统一使用水稻控释肥和冬种绿肥紫云英,稻秆还田等措施,改造了项目区农田板块构建,大大提高了农田肥力。

3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

3.1生产基地选择

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区应选择水源条件好、交通相对便利、排灌方便、土地肥沃、周围无污染的田块。空气、水质、土质及土壤肥力必须符合《无公害优质稻生产环境质量标准》的具体规定。

3.2统一供种

选择优质、高产新品种进行统一供种,如早造用天优122,晚造用五优308、丰二优1号等品种。

3.3统一播种和抛秧

天优122早造于3月8—10日播种,晚稻五优308于7月10—12日播种,丰二优1号在7月5—6日播种,在秧苗长至3.5~3.8片叶时抛秧。

3.4田间管理

3.4.1施肥。施足腐熟有机质农家肥22.5t/hm2,一次性施用农科牌50%水稻控释肥(Cn、p2o5、K2o含量分别为23%、7%、20%)525kg/hm2,在抛秧前最后一次耙田后均匀撒肥,抛秧后保持浅水,直至收割不再追施其他肥料[3-4]。晚稻收获前25d,统一播种紫云英,播种量22.5kg/hm2,统一田间管理,在插秧前15~20d进行压青,增加土壤肥力。

3.4.2科学排灌。抛秧后,前期保持浅水分蘖,早造抛秧后32~35d,晚稻抛秧后18~20d够苗,够苗后及时排水露田,采取多露轻晒,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幼穗分化后期,浅水灌田,满足幼穗分化和抽穗结实的需要,后期采取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3.5病虫害防治技术

采用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的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水稻质量安全。①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如天优122、丰二优1号、五优308等新品种;早春提早灌水拌田,在春季2月底灌水9.9cm以上,保持10d以上,减低三化螟虫口密度;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技术,以防止病虫害发生。一方面,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降低稻株发病;另一方面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田水原则,促进植株健壮,控制病虫害。②药剂防治。在准确测报基础上,治小田保大田,不达防治指标不用药,保护利用天敌,减少用药次数,增加防效,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用“金云”生物农药100g或25%杀虫双250g+40%毒死蜱100g对水75kg喷雾,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用2.5%扑虱蚜20~30g或5%蚜虱净10~15g对水75kg喷雾,防治稻飞虱。晚造秧田用10%益舒丰50g(塑盘秧)混细沙在秧苗1叶1心时撒施,防治稻瘿蚊。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75kg喷雾,防治稻瘟病。用3%井冈霉素500g对水75kg喷雾,防治纹枯病。用2%龙克菌100g对水75kg喷雾,防治细条病、白叶枯病。

4参考文献

[1]夏宝军,陈仕界,朱忙才.水稻超高产基本特征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84.

[2]刘有发.杂交水稻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96-97.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6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7

一、立项原则

设施菜田建设要有利于推进蔬菜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以绿叶菜为主的生产功能;有利于综合发展展现风貌;有利于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切实做到科学规划、规范管理、长期稳定、讲求效益。资金运行上贯彻连片建设原则;专款专用原则;经济实用原则;严格审查原则。

二、管理程序

1、管理机构:责任主体为区设施菜田建设工程推进协调小组(以下简称推进小组)。其中:区农委为组织管理部门,区财政局为资金监管部门,推进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推进小组按照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设施菜田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抓好协调和监督检查,保证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高效率,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法人通过履行设计、监理、招投标等合同,对项目业主负责。

2、管理程序:分申报立项、政府采购与工程招投标、项目施工和总结验收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按国家支农资金管理规定和市专项资金管理细则进行操作。

三、立项条件

1、基地选址:连片建设蔬菜基地应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须提供规划部门证明材料。

2、基地规模:保护地菜田每片基地面积不少于300亩,露田菜田每片不少于450亩。须提供标准的现状图和规划图。

3、经营形式:明确经营主体。须提供实行规模化经营企业法人证明材料。

4、配套资金:立项单位具备足额配套投入的财力。须提供配套投资的承诺材料。

四、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沟渠、泵房、喷滴灌系统、农电线路等。

2、农用设施:仓库、场地、围墙、净菜棚等。

3、管棚设施:连栋温室,单体管棚。

4、配套设施:薄膜、防虫网、遮阳网、蓄水池、肥料池等。

各建设内容的建设标准和预算造价全区统一。建设内容一经核准,严格按批复的建设计划组织实施。任何项目法人和承建单位不能擅自调整。

五、建设标准

工程技术标准和施工设计图由区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和设计。按照规定标准组织施工、监理、审计、审价、验收。

六、政府采购

本项目属政府扶持性支农建设项目,一律纳入区政府采购程序。执行《区采购预算管理办法》(金财〔〕62号),《区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实行办法》(金府〔2005〕12号)。

1、统一采购。连栋温室和钢管单体管棚委托区采购中心,通过招投标程序统一采购。

2、分散采购:凭区采购办批复通知分散采购的配套设施设备,由区管理部门会同项目法人按采购规定自行采购。

3、工程招投标。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用设施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负责公开招投标。项目法人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报区主管部门备案。

七、施工管理

1、实行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担负起按项目管理责任,控制工程预算、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对项目业主负责。

2、实行全过程监理。由区主管部门统一择优选定工程监理公司。

3、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单位指定专人协助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处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每月月底以书面材料形式上报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情况,区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履行监督职能,掌握工程款付款进度。定期向区、市领导部门汇报。

4、档案收集和整理。系统整理所有文件资料并立卷归档,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齐全、完整。

八、项目验收

1、单项验收。施工完成的单项工程任务完成后,由项目法人,项目业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质量验收,试运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后签发交工验收单。

2、综合自验。时间安排在12月。项目区各建设项目完工后,项目法人、当地财政所、项目业主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资金使用、工程数量、质量和档案资料进行完工自验,写出工作总结,提出区级验收申请。同时进行项目审计,工程审价。

3、区级验收。时间安排在12月-2007年1月。项目全部竣工,完成区审计局审计,工程审价等程序之后,区管理部门、区财政局组织验收组进行区级验收。验收通过后,写出工作总结,向市主管部门提出市级验收申请。

4、市级验收。时间安排在2007年1月-2月。

市级验收通过后,已建成的项目由区主管部门办理产权归属手续,使用单位保证设施正常使用,发挥作用。

九、资金运行

设施菜田建设资金,实行区级报帐制。

1、专户存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自筹配套资金全部进行专户,封闭运行。

2、专款专用。根据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采购合同的付款条款,项目法人填写用款审批表,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凭工程发票从专户直接拨付给中标单位。

3、专帐管理。财务上设立支出功能分类明细帐,实行支出和立项一一对应,不能互相调剂。每季度对帐,按时编制和报会计报表。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8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近年来,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我国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受人口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今后我国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对耕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农田灌排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备,建设资金渠道分散且投入不足,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夯实粮食和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部署,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规划》,并广泛征求、充分吸收了有关地方和专家的意见。最近,国务院批复了《规划》,并要求我委印发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我相信,《规划》的实施,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产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如何理解《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有7层含义:一是从各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出发,强调要统筹规划,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以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以及其他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县为重点,同时兼顾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二是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出发,强调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适应。三是从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出发,强调要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四是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出发,强调要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五是从明确政府职责、扩大投入来源出发,强调要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在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六是从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出发,强调要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七是从加强项目管护、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出发,强调要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综合考虑我国中低产田现况、水资源条件以及粮食供求形势,《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即: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明显提高,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程度提升,土地污染得到进一步遏制,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规划》还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指出农田田块是农产品生产的重要载体,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田间道路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的基本前提,农田林网是防灾减灾的生态屏障,输配电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建后管护是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能效益的关键。

问:《规划》在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答:统一建设标准,对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关重要。在综合现有相关行业标准、部门标准的基础上,《规划》提出,要重点围绕农田土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建后管护能力等建设内容,结合农作物区域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的基础性、通用性技术要求制定国家标准: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针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利用和评价,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对需要在行业内规范和细化的技术要求,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制定行业标准。同时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地方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充分考虑行业和地区的差异,做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主要提出了8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整治田块,提高农田平整度,促进田块集中,优化农田结构布局;二是改良土壤,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建设灌排设施,改善农田灌排和集蓄水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四是整修田间道路,提高田间交通配套水平,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覆盖率;五是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六是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提高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电力保障能力;七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农田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八是强化后续管护,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问:《规划》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如何布局的?

答:首先,统筹考虑区域气候、地形地貌、水源、地质、土地利用条件等因素,《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黄土高原区、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南方平原河网区、南方山地丘陵区、西南高原山地丘陵区8个类型区,提出要分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对每个类型区的建设内容、建设重点和建成要求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根据各地耕地利用现状及农业增产潜力,并综合考虑农产品供需形势、水土资源条件和资金可能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相对平衡、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出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分省建设规模。

在分配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时,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与粮食生产布局的衔接。在分配建设任务时对粮食生产贡献大和增产潜力大的省份给予必要倾斜,同时兼顾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二是借鉴已有工作成果。参考《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等的分区方案,同时考虑省级上报数据,综合平衡各省提出的建设需求。在统筹兼顾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任务分解。

问:在加强项目管理方面,《规划》提出了哪些措施?

答:《规划》从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强化群众监督3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工作进行了规范;从明确验收程序、做好建档工作、评定质量等级、加强权属管理4个方面对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进行了规范。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问题,《规划》就加强高标准农田后续管护工作提出了3方面要求:一是明确管护责任。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制度,确保长久发挥效益。引导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日常管护。国土、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等基层服务组织要加强对管护主体的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二是落实管护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努力落实运行管护经费。对公益性较强的灌溉渠系、喷滴灌设备、机耕路、生产桥、农田林网等,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三是加强动态监测。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并结合各部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监测监管系统,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落实到“一张图”上,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和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实时查询、对比、统计、分析,做到有关信息互通共享、科学利用,以满足管理需要。

问:如何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需求?

答:综合考虑工程设施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同步推进的要求、不同地区投入状况差异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初步估算,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所需投资为1000—2000元。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需求,《规划》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不断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发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作用,按照自愿原则,筹资投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级政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规划》全面梳理了目前中央和地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资金渠道,中央和地方共有10多项。为防止资金渠道多可能导致重复投资或分散投资的问题,提出按照“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尤其是县级努力推进资金的协调整合工作。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9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95-1

0引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农田的规划建设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农田建设成为了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2012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工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要求加快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至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中央决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问题

1.1地形地貌复杂,零散耕地整合难度较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相当复杂。除去少量平原地区,多为丘陵及山地,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高,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类似美国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在我国很多地方难以实现。田块太小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民来说,地块分散,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巨大障碍。

1.2主管部门联系松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农林水路等各个站、局及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但现在多数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战,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而且往往造成了重复投资及各部门计划相悖的情况,造成了管理资源及投资的浪费。

1.3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很多项目竣工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管护体制,管理主体往往并不明确,且管护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所以管护效果并不理想,工程设施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将使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点

2.1目的地水文及地质特点

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北方平原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灌溉比较普遍,一般需种植农田防护林,以防风固沙。南方丘陵地带水资源丰富,田块与田块之间高度差距较大,整治后多以梯田为主。配套工程则以明渠明沟灌排为主,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池蓄水。农田建设不能单一地追求设计上的美观,应把实用性排在第一位,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方案的设计。

2.2资金渠道

2.2.1政府财政拨付各地政府应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专户,专款专用。

2.2.2探索市场化模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人投入前与当地先行签订土地预流转合同,建成后流转给其使用,在流转使用费上给予优惠。

2.2.3金融机构参与各地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发多样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3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组织作用,领导协调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人员,负责该行政区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二是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采取问卷与实地调查、咨询和座谈会等形式,提出公众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程序、时间和期限等,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信息的公开、参与、反馈一体化机制。

3结语

近年来,在党中央及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切实保护耕地的有关方针政策,建设了一批与现代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综合功能还未完全发挥,机制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不断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实施细则篇10

2011年中央决定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增长15.2%。

1)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938.7亿元。主要包括强化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75.4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0亿元,农业扶贫开发资金306亿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36.6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94.06亿元等。

2)安排农业“四补贴”1406亿元。具体为粮食直补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860亿元、良种补贴22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75亿元。

2011年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到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今后将逐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

建立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新增部分重点支持种粮大户。

2011年良种补贴规模进一步扩大,部分品种标准进一步提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220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实行全覆盖。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提高到15元。早稻补贴标准提高到15元,与中晚稻和棉花持平;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统一招标、差价购种补贴方式,也可现金直接补贴,具体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继续实行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在藏区实施青稞良种补贴,在部分花生产区继续实施花生良种补贴。

2011年,农机具购置补贴增加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亿元,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6个小类180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地可再自行增加30个品目。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在省域内实行统一补贴标准。定额补贴按不超过各省市场平均价格的30%测算,汶川地震重灾区县、重点血防疫区补贴比例可提高到50%。单机补贴上限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甘蔗收获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

3)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963.6亿元,其中,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60亿元。

2011年农业部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一是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丰富培训内容,细化培训专业,规范培训实施,加快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化、技能型经营服务人才。二是继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系统的创业培训,增强农民的创业意识、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依靠专家和科技人员力量,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培训和科普活动。四是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依托11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举办50期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经验交流、创业扶持等方式,培训5000名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五是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遴选农村生产能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学习培训、研讨交流、参观考察、观摩展示等方式,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奖励产粮大县、产油大县、生猪大县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0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约210亿元,奖励县数达到1000多个。为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调粮,中央财政依据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各占50%、25%、25%的权重,结合地区财力因素,将奖励资金直接“测算到县、拨付到县”。对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位于全国前100位的超级大县,中央财政予以重点奖励;超级产粮大县实行粮食生产“谁滑坡、谁退出,谁增产、谁进入”的动态调整制度。

自2008年起,在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框架内,增加了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奖励条件,全国共有900多个县受益。为更好地发挥奖励资金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作用,中央财政建立了“存量与增量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励机制,要求2008年以后新增资金全部用于促进粮油安全方面开支,以前存量部分可继续作为财力性转移支付,由县财政统筹使用,但在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后,也要逐步调整用于支持粮食安全方面开支。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225亿元,对粮食生产大县除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奖励政策外,对增产部分再给予适当奖励。

2011年中央财政新增粮食风险基金预算40亿元已下拨到省,用于继续取消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加上2009年和2010年已逐步取消的58亿元,中央财政通过三年全部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今后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249亿元将全部由中央财政补助,每年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98亿元。

生猪调出大县政策从2007年开始实施,目的是调动地方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流通,引导产销有效衔接,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安全。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0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0年奖励县数362个。2011年中央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主要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防疫管理、粪污处理和贷款贴息等;扶持生猪产业化骨干企业整合产业链,引导产销衔接,提高生猪的产量和质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建高标准农田。“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2000多亿元,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照各自资金渠道,积极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2011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正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要求,抓紧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分区布局、建成标准、主要措施,指导各部门、各地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积极筹措落实建设资金,突出重点区,抓住农田灌排、土壤质量和耕作技术突出问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目前,正在实施的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项目主要包括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截至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已涵盖全国2498个县(场、单位),受益农户达1.6亿,技术推广面积11亿亩以上。2011年,国家将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计划免费为1.7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亿亩以上。

2011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对农民使用秸秆腐熟剂、应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给予每亩20元补贴,力争项目区稻田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对农民购买绿肥种子和根瘤菌剂给予每亩20元补贴,力争项目区绿肥鲜草亩产达到1500公斤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继续扩大增施商品有机肥补贴,对商品有机肥给予每吨200元的补贴,每亩补贴100公斤用量,消纳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培肥改良土壤。同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促进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

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适当补助。2009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补助850个县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521个县,占61.3%。2011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决定,今年增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中央专项资金规模3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引导粮食主产区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

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是促进粮棉油糖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的有机结合,挖掘增产潜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在全国建设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000个,总面积超过56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380个、油料作物370个、新增糖料万亩示范片50个。共惠及7048个乡镇(次)、37688个村(次)、1260.77万农户(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将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也要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整乡整县高产创建。今年,中央财政将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亿元高产创建补助资金。

建设农村沼气

农村沼气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按照“因地制宜、农户自愿、保证质量、强化服务”的原则稳步实施户用沼气项目。户用沼气项目基本建设内容为户用沼气池,同步实施改圈、改厕、改厨。目前每个户用沼气中央投资补助标准西部、中部和东部分别为1500元、1200元和1000元;对农户相对集中的村庄,以农村居民为用气对象,按照“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原则,支持建设以畜禽粪便或秸秆为原料的小型沼气,沼渣沼液用于还田,按照供气户数,小型沼气中央补助标准为户用沼气补助标准的150%;在具有稳定原料来源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行政村等,支持建设以畜禽粪便或秸秆为原料的大中型沼气,沼气可用于向周围居民供气或发电,中央投资优先支持向农户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项目。对西、中、东部地区大中型沼气,中央分别补助项目总投资的45%、35%和25%,总量分别不超过250万元、200万元和150万元,地方分别按照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5%、10%和20%的标准予以配套投入。

沼气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乡村服务网点,主要建设内容是“六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对西、中、东部地区乡村服务网点,中央按照每个4.5万元、3.5万元和2.5万元分别予以补助,地方按照不低于0.5万元、1.5万元和2.5万元的标准分别予以补助。

扶持“菜篮子”

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2010年农业部公布了首批参加创建的819个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并安排1.2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235个标准园建设。2011年农业部将进一步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优势产区扩大创建范围,创建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基地,示范带动园艺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和效益提高,对项目实施范围内的标准园每园补贴50万元。其中,35万元生态栽培物化技术应用补贴,10万元用于推进标准化生产补贴,5万元用于质量管理补贴。2011年,中央财政继续再投入5亿元资金扶持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对主产省区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标准化生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