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十篇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十篇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3:32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风险控制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电子商务的日益繁荣,基于网络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步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对于第三方支付的概念还没有非常准确的定义,但普遍认为,第三方支付就是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在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面对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服务所获得的优厚利润,国内和国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出现,如目前易趣的“安付通”、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一拍网的“e拍通”、慧聪网的“买卖通”等等。然而,第三方支付作为目前主要的网络交易手段和信用中介,在网上商家和银行的连接、监管和技术保障的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问题将阻碍第三方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如何防范、降低并控制这些风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

   2.1网络安全风险

   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业务及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故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是第三方网上支付面临的重要风险。虽然目前网上银行和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都设计有多层安全系统,并不断开发和应用具有更高安全性的技术及方案,以保护支付平台的平稳运行,但是从总体来说,其安全系统仍然是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种风险可来自计算机内部,比如系统停机、磁盘损坏等不确定因素,也会来自网络外部的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传输过程中遭到攻击,威胁用户资金安全;二是网上支付应用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设计上的缺陷可能被黑客利用,危害整个系统的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三是计算机病毒可能突破网络防范,入侵网上支付的主机系统,造成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

   2.2金融风险

   资金滥用。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中,除支付宝等少数几个并不直接经手和管理来往资金,而是将其存在专用账户外,其它公司大多代行银行职能,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这就可能出现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而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

   诈骗犯罪。由于网上交易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第三方支付可能成为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诈骗的手段,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购买者对第三方支付流程以及后果的不熟悉,利用安全漏洞来骗取钱财,比如说,支付平台的网上操作中有取消支付的选项,在取消支付后,如果直接撤销刚才的取消操作来再次确认支付,顾客的钱就在未收到购买物品之前就打到了销售者的账户中,造成诈骗。

   盗卡恶意支付。虽然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不再默认银行卡可直接上网,而是用户通过申请并认证的方式,才可开通网上银行,但多数情况下,用户只需要使用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和密码,在网上提交一个申请,即可开通网上银行。如何防范盗卡者在网上恶意支付,对于第三方支付厂商来说,在缺少必要信息支持的环境下,建立这样的风险控制系统就更为艰难。

   资金沉淀。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通过对交易资金的暂时保管,在交易过程中监督和约束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当买方把资金转到第三方的账户,此时第三方起到了一个对资金的保管作用,买方仍然是资金的所有权人。当买方收到商品,确认付款时,所有权转到卖家。所以,第三方作为资金的保管人,始终不具备对资金的所有权,只是保管的义务。根据目前的交易规则,支付金额可以在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上停留3至7天,这样,支付平台中随时都有数以千万计的资金沉淀。随着将来用户数量的增长,这个资金沉淀量将非常巨大。而对于这笔资金,第三方将可取得一笔定期存款或短期存款的利息,且利息的分配会引发新的问题。如缺乏有效资金管理,就有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

   2.3法律风险

   对于第三方的法律地位问题,及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在法律上还未做出明确的规定。虽然从业务上来看,这些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提供支付服务,但是它同时又聚集了大量的资金,从某种程度来说已经具备了银行的性质,但是却不受银行相关法律的控制,尽管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都以中介人的名义对外宣传,但实际上,其业务明显存在“吸纳储蓄”的嫌疑,用户资金的时间价值(利息)可能成为其主要的利润来源,这显然涉及到金融的范畴。所以,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需要进一步以明确的立法加以规范。

   在法律责任方面,国家并无专门法律调整网上支付法律关系,实践中往往依据合同法和侵权法。但如果将第三方网上支付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完全交由合同法和侵权法调整,消费者因其弱势地位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因为在网上支付的合同中,消费者根本没有决定合同内容的权利,只能选择接受与否。第三方网上支付较之于传统支付方式其技术性更强,同时存在一些安全漏洞,如果客户在交易后财产被盗取或系统故障,使得客户遭受损失,应如何界定各方责任,也缺乏规范,这些最终将制约着第三方网上支付的发展。

   3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控制

   3.1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约束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其业务范围。通过尽快出台一些办法进一步明确第三方网上支付清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客户的利益和隐私权,明确客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对洗钱、信用卡套现、欺诈等网络犯罪法律对交易进行法律约束。

   3.2改进网上交易税收监控手段

   网上交易所具备的交易隐蔽性、快速性以及交易主体的跨地域、全球性等特点,使网上交易税收问题对传统方式税收提出了挑战。在我国现有的税收体制中,税收都是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来进行的,而网络交易的跨地域性将加大确定税收主体的难度。因此对新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网上交易,要研究用新的监控手段进行征税。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网上交易现金流的出入口,是买家和卖家进行交易的一个凭证,因此可考虑将第三方支付作为网上交易征税的突破口。另外还需制定第三方支付中的税收监管法律,严惩逃税行为。

   3.3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首先明确市场准入门槛。由于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从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商注册资金规模、资质参差不齐,容易引发风险。其次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的监管。应规定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自有账户与用户沉淀资金的账户相分离。禁止将用户沉淀资金进行放贷、投资或挪作他用,由银行对用户资金账户进行托管。目前工商银行便为“支付宝”托管账户,并且每月出具账户资金的使用报告。最后建立第三方支付保证金制度。要求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在其开户银行存有一定金额或交易比例的保证金,一旦第三方出现问题,银行可以立即冻结这部分资金用以抵御风险,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广大用户的资金安全,不致因第三方机构的风险而蒙受过大的损失。

   3.4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一些不成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急于赢利或“抢地盘”,放松了对公司内部的制约与管理,容易造成员工道德风险,如延迟信息传递或泄密等类似现象的出现,使清算组织的信誉受损。而且,除了内部少数人之外,外界很难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披露非常不充分。因此,要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和政企业分开的要求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并规范内部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内部责任分工制度、权利制约制度、激励和惩罚制度,独立的财务制度等来提高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4结束语

   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尽管在法律、资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但第三方交易的便利性、低成本性、高效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因此,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应受到政府部分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为这种新型支付模式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法律和政策环境,促进整个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满,陶牡丹,吴波.电子商务参与下的交易信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3-35.

   [2]陈力行.关于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08):94-95.

   [3]吴剑东.基于第三方的网上支付风险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6).

   [4]李二亮,刘云强.浅议第三方支付平台[J].电子商务,2005,(9):92-94.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2

一、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及监管现状

(一)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现状

2011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21610亿元,增速达99%。截至2011年底,占据第三方支付行业半壁江山的支付宝注册用户已突破65亿,日交易额超过45亿元。从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占市场份额来看,2011年,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占据第三方支付交易份额的78%。

从交易规模看,从2008年开始,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几乎每年增加一倍,预计到2014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99429亿元。

从2011年5月开始,央行陆续为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准生证”。截至2012年9月,央行发放了五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共有19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获牌,国内支付业态格局基本划定。支付牌照发放意味着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式纳入人民银行监管范围。日前,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宝启动了物流poS战略,宣布投入5亿元推动中国电商CoD(货到付款)体系的发展。这是支付宝继获得牌照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线下业务推进计划。另一大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也逐步拓展线下业务及供应链融资,试图参与本地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预计今后,支付公司重点发展方向一方面是拓展新的支付领域,做银行之前做的事情,如基金、保险、企业贷款等;另一方面则布局移动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企业面向用户和面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交相渗透格局已经逐步显现。

(二)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现状

伴随着支付行业的迅猛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多项监管法规仍待颁布。在监管方面,《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没有对支付机构检查的频率、每次检查的必要项目进行具体规定,也没有对支付机构如何审查收、付款人主体资格以及消费者关心的支付异议的解决机制、补救措施等进行具体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支付企业在取得支付牌照后,不严格依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投诉和支付异议不及时处理,对消费者在支付出现问题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对第三方支付的客户造成一定的损失或者扩大损失。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必须存放在银行,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基于风险考量,银监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结算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必须经过银监会的审批才能从事。而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并没有被纳入金融机构体系中,因此从法律层面并没有直接授权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管,而只能通过对银行的网上业务进行规范来确保交易安全。除此之外,对虚假支付网站、网络支付证据认定、电子认证等问题,信息产业部门均有一定权责。因此,人民银行、银监会、信息产业部等都可以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某一部分业务进行监管,目前国内尚未明确哪一方机构负责对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的全面监管,可以说第三方网上支付机构的运行管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权责关系等都处于监管真空状态。

二、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金融机构相比,其所提供的支付服务通过互联网进行,而非人民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的内部专用清算网络,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非金融机构性质也使其客户在使用服务时面临更多的风险。从宏观和微观方面看,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系统安全风险

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忽视支付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缺乏必要的应急处理设施和方案,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较差,业务连续性缺乏保障。同时,由于服务端系统漏洞、木马、钓鱼网站和账户、密码被盗等引发用户端信息失窃、交易欺诈以及客户端被劫持、用户资金被恶意划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导致支付业务的差错率较高,影响了支付的安全和效率,而且存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内部人员勾结作案等安全隐患。

(二)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

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使得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变相侵占国有资产、收受回扣、诈骗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并且利用目前工商、税务的漏洞,企业以个人名义进行交易,逃避税收,形成税收黑洞。

(三)信用担保风险

第三方支付的最初业务定位是针对网上交易而推出的安全付款服务,其运作机制是第三方支付作为信用担保,在买家确认收到商品前,由第三方支付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留货款的一种增值服务。第三方支付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信用担保,而这种信用的可靠性取决于支付企业自身,并未受到任何监管和制约。在处理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整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所起的作用包括:托管货款、代收代付、存取货币、清算结算、信用担保,而这一切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职能非常相似,但目前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与监管标准尚未具体明确,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将引起各方争议和难以调处。

(四)货币创造的顺周期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部分货币创造功能的顺周期特征。第三方支付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承担资金流转和债权债务清算等职能,将在事实上保留相当的沉淀资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货币创造效应。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果利用这些沉淀资金进行放贷或投资可以看作是贷款和自营业务。这样,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具有了银行业最基础的存贷款业务。如果对客户备付金挪用监管不善的情况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具有了部分货币创造的功能,但这种货币创造机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以及虚拟货币替代现金流转的发展趋势,大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具有扩张基础货币的能力,同时还具有类似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的运行及传导机制,使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增加了金融业的整体杠杆率和风险。随着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势必会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造成更大的影响。

(五)资金管理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涉及支付结算金融经营业务作为支付中介或者信用担保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是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交接的产物。通常而言,如果不是仅仅提供技术平台,支付中介服务实质上类似于结算业务,而结算业务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必须经过银监会的批准才能从事。《商业银行法》规定只有金融机构才有权利吸纳用户的钱,其他企业和机构不得从事类似的活动。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设有虚拟账户,产生了资金吸存行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大量资金沉淀,涉及开立结算账户及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变相突破特许经营限制。在支付过程中,资金在虚拟账户上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滞留,容易形成沉淀资金,形成资金吸存的隐患。

(六)市场退出风险

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无序竞争后,不可避免地开始进行洗牌、兼并、重组、并购、转型等。如果在第三方支付公司面临可能的暂停或者关闭时,作为用户的资金如何得到保全并退偿,将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此外,当第三方支付公司终止服务时,支付平台的账号、账号中的资料和档案如何受到保护,也没有明确的监管要求。对于保留客户个人支付资料(卡号、姓名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还存在着网上消费者个人资料泄露的风险,一旦用户的个人资料被泄漏,将造成很大的金融损失。此外,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与其自有资金仍没有完全分户管理,有的支付机构仍然存在挪用客户备付金购买理财产品甚至股票等高风险产品,有的将客户备付金用于商户结算保证金等非客户委托支付业务的用途。

三、国外第三方支付监管的三种主要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实行的是功能性监管,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交易的过程,而不是从事第三方支付的机构。美国采取的是多元化的监管体制,第三方支付机构不需获得银行业务许可证,只需货币转账业务的营业许可证,并要求其定期向州监管机构提交报告。美国监管机构在监管方式上采取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客户资金的人,应将客户账户和公司账户分开,无权将客户资金进行贷款,移作公司经营之用,或在公司破产时用于清偿债务。再次,依据美国《爱国者法案》,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作为货币服务企业,需要在美国财政部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注册,接受联邦和州两级的反洗钱监管,及时汇报可疑交易,保存所有交易记录。

(二)欧盟模式

欧盟规定网上第三方支付的介质只能是商业银行货币或电子货币,这就意味着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必须取得银行业执照或电子货币公司的执照才能开展业务。实际上,欧盟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的监管是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实现的。该监管的法律框架包括《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电子货币指引》和《电子货币机构指引》三个垂直指引。

(三)亚洲模式

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在亚洲的出现较欧美略晚,仍处于发展初期。新加坡在这方面是亚洲的“领头羊”,早在1998年就颁布了《电子签名法》。香港则在2000年颁布《电子交易法令》,给予电子交易中的电子纪录和数字签名与纸质对应物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增补了有关电子货币发行的法律。另外,香港金融管理局还采取了行业自律的监管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台湾对网上支付中使用电子支票的监管给予了较多重视,颁布了《电子商务中的电子签名法》、《从事电子支票交换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以及《申请电子支票的标准合同》等等。

四、建立对第三方支付的积极监管模式

在比较美国、欧盟和亚洲的监管模式之后,发现无论国外金融系统监管的体系构建如何,他们在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上都选择中央银行或专门的金融管理当局作监管主体。除此之外美国与欧盟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市场准入与退出、服务技术安全、电子货币发行等方面都有大量限定性规定。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性质和功能来看,支付结算和清算功能仍然属于其经营范围的一个重要业务。从前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支付宝的存在,仅仅是传统的银行转账、电汇、邮购等交易方式不仅不够安全快捷,而且无法解决交易信用担保问题,淘宝网几乎没有办法进行如今大规模的交易。所以,在体系构建的时候应该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银监会及信息产业部等为辅的监督管理体系。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一方面包括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自身的监管,比如适当提高门槛,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另一方面则是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即第三方支付行为进行监管,主要为采取信息化手段监控交易资金的流动。

(一)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性质,建立以人民银行为监管主体的第三方监管体系

首先要确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地位。目前人民银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界定从事网络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为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根本特征在于吸纳了公众资金,涉及到公众资金的管理与安全问题,目前支付宝、财富通等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存放了大量公众资金,既有企业的,也有个人的,这些资金类似于证券公司管理的证券交易保证金,需要加以监管以确保公众资金的安全。用户在第三方支付中享受的服务包括货款的托管、代收代付、存取货币和清算结算业务,第三方支付与历史上的货币兑换商业务非常相似:“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所以可以认为,第三方支付属于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在业务上虽然没有涉及贷款业务,但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单纯从事传递收单信息的银联有本质区别,有必要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非银行金融机构范畴。

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非银行金融机构范畴意味着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中心的监管体系有了更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时有利于规范支付行业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资金的暂时停留,在交易过程中约束和监督了买家和卖家,但作为预付款项的暂时保管人,第三方始终不具备对资金的所有权,仅行使暂时代管权。为维护社会金融稳定,防范支付风险,应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主要监管者,建立由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产业管理部门以及税务机关等部门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实行准入制度,严格信用管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实施积极监管

人民银行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详细条件,规定了申请人在不同范围从事支付业务的最低注册资本额:申请人拟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拟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千万元人民币。同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实缴货币资本。这样就为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设置了一定的门槛。

在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要保障公众资金的安全必须实施积极的监管模式,即将第三方支付机构视同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其支付业务进行全面的监管。建立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要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向第三方支付机构风险预警信息。要定期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重大事项报告、交易纠纷和诉讼案件报告等开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窗口指导。现场监管应侧重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风险、业务经营风险、沉淀资金风险等方面,避免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同时,通过现场监管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开展评价,提示其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控制。

(三)积极应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宏观货币创造顺周期风险

将第三方支付和虚拟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纳入到货币政策制定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关注沉淀资金,改善货币统计监测,充分考虑第三方支付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鉴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宏观经济风险,以及潜在的金融创新要求与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其宏观审慎监管是未来防范第三方支付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方向,有必要将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纳入到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中。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3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风险治理

第三方支付是现代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底层支撑力量和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信息服务企业兴办的支付平台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第三方支付作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2015年交易规模达31.2万亿元,其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9.31万亿元。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已达到4.16亿,增长率达到60.5%。手机网上支付即移动支付的增长更为迅速,手机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58亿,较2014年增长了64.5%。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借助网络实现信息中介服务、资金支付和融通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并向传统行业不断渗透,从单纯的支付结算支付服务得到了分工细化,越来越多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广泛参与支付业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于其和银行、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文梳理国内外风险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为各相关机构实现有效监管提供参考意见,帮助第三方支付公司完善相关风险防控策略,提高第三方支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完善我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交易效率,促进第三方支付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领域的融合。

一、国内研究动态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的相关研究

谢增波(2014)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同时借鉴国外第三方支付的监管经验,提出我国对第三方支付风险管理的建议,希望整个行业能够得到更健康地发展。[1]要文卿(2015)却是将第三方支付过程有的风险进行归纳,一方面基于现阶段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新情况针对网络系统风险、沉淀资金风险等已经被研究的风险的新表现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提出第三方支付过程中出现的较少被研究的新风险。并且提供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外部监管、信用体系构建、行业自律、内部自控四个方面提出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方法。[2]赵小波和孙英隽(2012)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分析网络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即通过第三方支付这种方式来解决。[3]

(二)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监管管理的相关研究

建立实时监控制度。马梅等提出我国互联网第三方监管应当遵循分类监管、底线监管、联合监管原则,并提出对客户备付金应建立实时监控制度。[4]杨彪(2013)提出我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需建立分类监管和动态监管体系,要兼顾创新和规范,建立相对灵活的备付金监管制度。[5]艾志锋(2011)基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发展关注的三大问题,从人民银行监管角度提出了构建第三方支付行业“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自我约束、公司治理”的监管体系。[6]欧婷(2011)从全球视角总结了美国、欧盟和亚洲各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同监管模式,对我国第三方支付监管提出了引入评级机制、加强对洗钱和信用卡套现问题监管建议。[7]张宽海(2006)认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数据关乎整个国家的金融信息安全,掌握一个国家的金融信息便能够知悉一个国家实时的经济情报,因此对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法律监管应该从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加强对网络交易活动中信息安全领域的监管。

(三)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还少有学者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朱阁,敖山,戴建华,李忱(2011)等采用改进的价值接受度模型,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影响用户使用手机移动支付的因素有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感知风险和感知费用。[8]腾佳东(2014)等以感知价值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的影响因素有有用性、易用性、兼容性、经济风险、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等。[9]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诚信的相关研究

DanJKim(2005)认为第三方契约公司作为信用中介,能很好地为买卖双方规避风险,原因在于只有买方将货款转给第三方契约公司后卖方才会发货,而买方未收到所买商品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会将货款划转给卖方。同时对网上交易中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诸如消费者隐私保护组织、信用卡授权机构等进行介绍。

(二)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监管的相关研究

国外以美国和欧盟的监管实践较为成熟,美国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是功能性监管,将监管的重心放在特定的支付服务上,而不是从事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机构上,认为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活动是支付的一种,将其纳入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去。欧盟对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倾向于建立统一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法律体系,它将提供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机构看做是一种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并通过监管电子货币来实现对整个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akindemowo和eniola(2011)在分析了美国对储值工具类产品的监管历程后提出要采取更有效率的分类监管方式。[10]并在对储值产品的界定、分类和不同储值类产品的具体运行进行分析后,提出储值产品是一种基于技术支持的合同设计,不同于存款,监管层应当立足储值产品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立法。[11]这里说的储值产品可以类比为我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中的客户备付金。Richardj.sullivan(2006)在考察了零售支付系统的最新发展和面临的风险后,提出法律监管政策要关注信息对称性、外部性。这些研究,立足于对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实践过程分析,推动了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法律监管立法进程,将对我国在该方面的立法制度构建提供有益借鉴。[12]

(三)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Dahlbergt和oornia认为安全性、行为标准以及消费者主观因素等是阻碍移动支付业务迅速发展的关键,研究发现移动支付作为新的支付手段受到消费者的信任程度、安全性等促进因素以及易用性的差异化因素的影响,同时消费者的年龄、学历也是影响人们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13]Luarn和Lin(2005)等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研究了用户对于以银行为运营商的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发现除了广为人知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以外,成本、可信度和自我效用也是影响用户使用的重要因素。mirellaKleijnen(2007)在价值接受度模型(Vam)的基础上对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感知价值理论可以对用户采纳移动支付的意愿进行很好地解释。ByoungsooKim(2011)在其研究中也是以Vam为基础,加入了新的外部变量“使用经验”,研究其对于使用意愿的调节作用。

(四)关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安全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史上,paypal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线支付提供商。paypal在首创使用电子邮件地址作为任何个人和企业在线收付款的方式。paypal的服务构建于现有的银行账户和信用卡的金融结构之上,并利用paypal先进的防欺诈安全保护系统,创建了一个安全、快速和全球化的实时付款解决方案。paypal使用的安全保障技术包括传统的SSL安全协议以及Ca认证安全体系结构,和先进的反欺诈风险安全技术策略。在2011RSa大会信息安全国际论坛上,paypal首席安全技术和移动支付的主要构建师Hadinahari(2011)指出,paypal提供了拥有世界一流的内置安全技术的支付系统,与此同时采取的绑定电子邮箱的安全策略使得我们的损失率不到0.5%,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Hadinahari强调,我们设计的反欺诈风险安全技术模型有助于检测和预报欺诈易,paypal使用业界认可的地址认证服务技术(aVS)和(CSC,也称为CVV2)帮助用户防止身份被盗用,在对数据加密技术的使用paypal处于业界领先地位,paypal对数据加密技术的使用比任何财务型服务公司都要广泛。moneybookers收汇通道是现今欧洲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支付方式,其注册用户人数甚至不低paypal,而其便于使用,安全性高的性能更是为它赢得了于paypal相当的口碑。GaryDouglas(2011)指出作为moneybookers支付安全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环,系统会对大额美金或者欧元支付使用业务监控技术,并且采用先进的256位SSL加密技术和先进的反欺诈技术审核以及风险管理技术模型,更有效更可靠的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而且,不同于其他网络支付系统,moneybookers要求用户在必须在激活认证自己的注册帐号后才能开始使用其服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网络支付诈骗的发生。[14]

三、述评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第三方支付的金融治理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风险、监督管理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国外特别注重支付诚信及其支付安全方面。国外的新型技术和监管模式能给我国带来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不同的大范围,随着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大,未来还需结合我国的政策、国情及消费情况等,构建出更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运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对提高第三方支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完善我国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交易效率,促进第三方支付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领域的融合,推进我国经济转型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增波.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12):8-9.

[2]要文卿.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5(06):10-13.

[3]赵小波,孙英隽.第三方支付解决电子商务支付安全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8):68-71.

[4]马梅,朱晓明,周金黄,季家友,陈宇.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19-220.

[5]杨彪.中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14-115.

[6]艾志锋.中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基于央行监管视角[J].武汉金融.2011(11):15-17.

[7]欧婷,田静.线析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归属问题[J].财政金融.2011(09).

[8]朱阁,敖山,戴建华,李忱.手机移动支付的价值接受度模型及实证[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01):42-48.

[9]tengJiadong,ChenXiaoyin.StudyonFactorsofthirdpartymobilepaymentBasedonperceivedValue.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2014,20:74-78.

[10]akindemowo,eniola,RecalibratingabstractpaymentsRegulatorypolicy:aRetrospectivepostDodd-Frankact[J].KansasJournalofLawandpublicpolicy,2011,21(1):86-120.

[11]akindemowo,eniola,Contract,Depositore-Value?ReconsideringStoredValueproductsforamodernizedpaymentsFramework[J].DepaulBusinessandCommercialLawJournal,2009,7(01):275-356.

[12]Sullivan,R.J.theSupervisoryFrameworkSurroundingnonbankparticipationintheU.S.RetailpaymentsSystem:anoverview[J].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workingpaperno.04-03,2006.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4

互联网金融发展是经济、社会、科技共同进步下产生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及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也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较为明显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企业凭借其技术、成本及政府监管相宽松的优势,逐步蚕食传统商业银行在存贷及中间业务层面的利润,这在直接引致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利益竞争,加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晚,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不够全面。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金融是否会显著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加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承担,为商业银行应当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并依托互联网金融加速转型和结构升级提出合理的建议。

互联网金融有着特有的时效性高、交易成本低、投资门槛低等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分流传统商业银行某些职能,可能对商业银行包括信贷风险在内的风险承担带来冲击影响。冲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削弱传统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职能。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转账汇款、贷款分期等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给客户了,一定程度上瓜分了银行在资金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削弱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二是抢占小微企业的信贷市场份额。阿里小贷等网络借贷模式,为小微企业开发了满足其特定需求的业务,削减部分传统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上的收益及市场占有率。三是分流了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网络支付模式,因其特有的延迟支付模式,通过该平台沉淀交易、结算的客户资金分流银行活期存款。

二、实证分析

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文章将选取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指标。其次,根据之前文献资料选用我国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

(一)指标选取

文章选取了已经在国内主板上市的十六家商业银行2011年~2016年各个季度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的这十六家银行涵盖了三类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且资产规模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的90%以上,因此作为研究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作为冲击变量。

(二)研究设计

命题:互联网金融会加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承担水平。为了检验该命题,设计一下方程:

CRit=β0+β1Ln(ipS)+αi+μit

其中,CR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期的信贷风险承担水平,该风险水平被描述为互联网金融Ln(ipS),互联网金融的代表数据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数额过大因此取对数进行实证分析。商业银行固定效应αi以及随机误差项μit的函数。β1描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冲击影响。依据文章理论部分的分析,我们预测β1显著为正。

(三)实证分析

为防止“谬误回归”,在模型构建之前运用aDF检验对变量十六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中国十六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CR是非平稳序列,对CR进行一阶差分后,ΔCR依旧为非平稳序列。再对CR进行二阶差分,发先5%的显著性水平下CR的二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是平稳序列。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的增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实证结果,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规模的增加会加剧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承担水平。信贷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变大了。历史数据再一次验证了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大定理,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5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2175-02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采用第三方支付的人群也逐渐的增多。关于第三方支付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具体而言指的是与产品所在国家或国外的银行进行签约,并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为支付提供交易的平台,并且其独立机构应具备较好的信誉,以及较强实力[1]。该支付方式同买卖双方无关,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其发展速度较快,应用较为成熟的如支付宝、财付通和快线等。但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应用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1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问题分析

1.1信用方面的风险

第三方支付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交易者在到期之后,不能够履行全部义务的风险。就交易主体而言,主要有来自平台方面的风险、买卖方的信用风险和卖买方的信用风险。其中平台中存在的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提供虚拟账户中存在的风险,消费者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而在虚拟账户中进行充值,之后能够获取相应的虚拟货币,但若是用户的资金大量的沉淀在平台上,极有可能存在越权代调用的风险;而卖方的信用风险主要有收款之后,被要求提供相关的产品或服务、采用虚假的身份进行交易、非法经营和洗钱等;买方信用方面的风险主要在于资金来源的合法性、持卡人对支付持否认态度、授权他人进行操作、洗钱和信用卡套现等风险。

1.2技术方面的风险

形成技术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网路运行问题和安全技术等方面。若是以上的因素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系统的可靠性、客户的身份认证,以及有关计算机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由于第三方网上支付的风险控制和相应的业务均是通过软件系统和电脑程序完成,所以网上支付中存在的系统风险为关键。目前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和网上银行等均有多层的安全系统进行防护,并处于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但就目前的水平而言还表现得较为薄弱。其风险主要来自计算机的内部,如磁盘损坏、系统停机等,还有来自黑客攻击和被计算机的病毒破坏等。

1.3操作方面的风险

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在于第三方的支付人员的相应操作是否符合相应的规范性,或者是由于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所致的风险。其中用户操作方面的的风险主要为用户在进行开户操作时存在盗取密码和账号,并冒充用户进行操作的风险,将用户的资金盗取的风险。同时,若是用户在进行相应的付款时并没有明确账户所造成的损失。而支付平台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和流动性的风险,大多发生在支付流程中。另外,还存在滥用大量沉淀资金的问题,以及由于业务流程的设计存有不合理性、权限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缺乏规范的审计所造成的风险问题。

1.4外部环境方面的风险

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应法律问题,国内外的界定均比较模糊。因此,若是支付中介未遵循监管规定、法律,以及自律性组织的相应管理准则,以及公司业务活动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便有可能受到监管处罚、法律制裁、声誉损失和财务损失的风险,以及银行利率、汇率、费率和的保证金等变动所导致的风险[2]。

2第三方支付风险对策分析

2.1促进网路支付过程中安全安全系数的提升

网络安全问题的为保证第三方支付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注重系统安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加强,保证网上证券、网上银行好和第三方支付系统等均能够实现安全运行。主要包括系统运行的入侵检测、维护和常规监测等,应及时的将潜在的问题找出,并及时处理,防止系统停止运行。同时还应做好相应的灾难恢复和备份,建立起异地备份数据的处理中心,保证核心数据的安全。

其次应对支付平台的安全进行完善,最大程度的减少安全漏洞,结合新技术的应用促进支付平台安全性的提升,并对客户操作便利性的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进行网上支付客服端控件的相应操作时,应将计算机远程服务自动关闭,若是存在相应的支付安全威胁应有报警提示,避免他人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将客户的资金和信息盗取。而在客户端的设计方面,应尽量的减少客户重要信息的输入次数;最后应结合人工检测或是技术手段,提升对网上支付中各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并对交易的技术信息和内容进行的妥善的保存和记录,可用作事后追溯和交易分析。若是发现套现、洗钱、和欺诈等不合法行为,应及时的报告相关部门处理,尽量的防止违法活动所造成的风险。

2.2增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

为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运行,相关的监督部门应提升第三方支付进入市场的要求。目前,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准入条件较低。因此第三方支付在注册资金和资金规模等方面的水平层次不齐,通常会导致较多的风险。为此在处理该类风险时,一方面应提升市场准入的条件,另一方面还应提升准入条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在保证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资质和规模等均达到相应的水平之后,才可准入;其次应注重支付平台中沉淀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监督方应规定第三方支付的相应服务商将自由的账户和用户的沉淀资金账户实现完全的分离,严禁服务商使用用户的资金进行放贷、投资等,需通过银行进行沉淀资金的托管;最后可参照银行在保证金方面的制度,对第三方平台的保证金提出相应的要求。并且第三方的支付服务商应在相应的银行存有一定比例,或是金额的保证金,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问题时,可通过银行将资金冻结,进而用于低于相应的风险,能够较大程度的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2.3增强网上支付用户关于自身安全的意识

第三方支付风险的防范,除加强服务商自身的建设管理之外,还需注重用户方面的因素控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强化用户对自身利益和安全的防范意识,提升相应操作的安全水平。结合网络安全教育,以及通过地第三方提供的相应功能,提升用户该方面的意识。如新功能应用、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安全习惯等。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在进行相应的交易操作时,应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可进行杀毒软件的安装,设置防火墙,以及不在公用计算机场所进行相应的支付操作,并尽量的避免应用密码保存功能;其次应对交易规程进行详细的了解,防止欺诈行为发生[3]。同时还需保护好自己的账户和密码,切记将相应信息轻易告知他人,并确保密码的强度,设置不同的访问密码和支付密码。

2.4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法规

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法律化管理,对于相应风险的降低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应将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地位明确,对其业务范围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应尽快出台关于第三方支付的属性问题,明确其属于银行类的金融业务还是支付清算组织。同时还应完善关系到用户隐私和利益的权利,并将双方之间的异物和权利明确。另外,还需重视欺诈、信用卡套现、和洗钱的等网络犯罪行为,进而指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管。

3结束语

第三方的支付的形式具有低成本性、便捷性和高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情景。为此,应逐渐的完善法律和资金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尽量的降低相应的风险,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和经济运行环境,以促进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纾.浅析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0,3(9):632-633.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6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风险;监管

一、写作背景

第三方支付市场在2013年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当下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表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交易规模发展十分的迅速;二是业务类型多样化,覆盖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等主要业务;三是第三方支付市场集中度高,特别是移动支付市场。

2014年5月28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北京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6万亿元,截止2013年七月,总计有241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许可。从支付宝公司的最新数据来看,到2013年底,支付宝实名用户已经近3亿,其中超过一亿的手机用户在过去的一年完成了27.8亿笔、总金额超过9000亿人民币的支付。另据易观智库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三季度末,我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3343亿人民币,与第二季度相比增长了173.1%,其中主要集中在支付宝一家,占移动支付规模的64.4%,接下来依次是拉卡拉、财富通,其他企业的市场所占份额不到7%。

这些数据表明当前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尤其是在移动支付领域更是培养起人们新的使用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电子商务支付领域和网络理财方面,社会对第三方支付的热议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货币基金与第三方支付公司推出众多理财产品和更多的电子商务支付应用场景之后,对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笔者从第三方支付的基本功能出发,基于虚拟账户体系的角度对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与监管进行分析。

二、第三方支付的原理

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实现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

传统的支付清算体系是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清算关系,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建立清算关系,客户不能与中央银行直接建立联系而是与各家商业银行建立联系,而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清算的对手方,实现跨行的清算。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功能,同时起到一定的信用担保功能。具体而言,客户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清算关系,第三方支付公司代替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清算关系。第三方支付公司成为客户与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的中央对手方,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过在不同银行开立的中间账户(备付金账户)对其下各账户交易完成扎差,在对需要进行跨行结算的部分通过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完成结算。

三、第三方支付的虚拟账户体系

账户是建立其支付清算的节点,在电子货币时代是唯一的选择。谢平教授认为在电子货币时代,要使货币同时具有支付和金融商品的属性,个人账户体系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第三方支付公司之所以对传统金融监管带来挑战,洽洽是他所建立起的强大的个人账户体系。以支付宝为例:目前支付宝快捷支付用户数2.4亿,从2013年2季度开始,支付宝手机支付活跃用户超过了paYpaL,成为用户数全球第一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虚拟账户功能,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少数介入到清算功能里,如支付宝;另一种是停留在支付发起的交易环节,而把清算后续环节留给了其他组织,如拉卡拉与银联的合作。

第一种账户体系以支付宝为例,它从2013年开始逐渐的向第三方应用开发账户体系,开放账户体系后,客户通过登录内置的第三方应用可以直接调用支付宝账户,免去注册。同时当用户在这些应用的支付场景下进行支付时,可以直接使用第三方支付进行快捷支付。这类交易账户体系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将各类账户与第三方账户集成化,尤其是将大量的社交应用账户与支付账户集成,以实现更多应用场景与支付的捆绑,大大提升了第三方支付的用户使用黏性。这类账户的特点是将大量的支付操作与电子商务等支付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强调用户体验,支付操作便捷。

四、从支付功能对三方支付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国际支付结算委员会(CpSS)将清算系统定义为一系列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提交和交换与资金或证券转移有关的数据和文件的程序安排。其一,是为参与方的应收应付关系建立净头寸,以便于后续结算的过程,称为轧差。其二,清算则指的是交换、协商并确认支付指令或者证券转移指令的过程,清算发生在结算之前。其三,结算指的是包括卖方转移证券或者其他金融工具给买方,并且买方转移资金给卖方的过程,是整个交易的最后一步。结算系统保证了资金和金融工具的转移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方支付公司,实际上主要是介入到清算环节,起到的是一个“清算中心”的作用,它收集一定时间内所有客户账户之间的交易信息,形成标准化的应收应付关系,将相反方向且等量的应收应付关系进行抵消,并计算出各客户账户的净头寸。最后通过在各家银行的备付金账户的资金增减,完成实际意义上的清算过程,主要是清算信息的整合,并没有深入到资金流结算过程,资金的结算通过商业银行完成。

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发展,出现了像支付宝这样庞大的账户体系,引发出“自封闭性”等问题,与最初对第三方支付只能进行小额支付的界限模糊,像支付宝这样拥有庞大账户体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甚至可以完成部分商业银行在结算过程中的职能。

监管者和银行对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虚拟账户的担心,集中于,当其介入到清算环节之后,清算信息流动出现了封闭特征,不够透明,且结算环节也难以被银行所监督。在某种意义说,当前的第三方支付虚拟账户,实际上同时承担了交易(基本功能)、清算(附属功能)、结算(隐形功能,这是由于银行对备付金账户资金流实际上缺乏有效监管的结果)三大功能。这些功能集中到同一超级账户体系中,并且这样的账户体系又没有受到像商业银行那样的分离监管,确实会存在一定风险。

五、对当前一些监管政策的思考

3月央行暂停二维码(条码)支付业务和虚拟信用卡业务以来,银监会和央行联手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10号文”),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规范,涉及客户身份认证、信息安全、交易限额、交易通知、赔付责任、第三方支付机构资质和行为、银行的相关风险管控等。

“10号文”规定:商业银行应设立与客户技术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支付限额,包括单笔支付限额和日累计支付限额。商业银行应向客户提供临时调整支付限额的服务,

在进行身份验证和辨别后,按照客户申请,在临时期限内可以适当调整单笔支付限额和日累计支付限额。

央行的行政限额对于风险监管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零售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市场化已经是不可抗拒的趋势,如果依赖短期行政性措施,总体上看,是弊大于利。

谢平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具有金融商品的属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支付手段的典型特征。他认为金融商品属性是指商品能够给客户带来盈利的可能性,同时作为金融商品,对货币的变化必须十分敏感。支付的金融商品属性具有一个典型特点,即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要么本身就是金融商品,要么能够自动在金融商品与支付手段之间进行地交易成本的转换,通过转换来实现价值。

通过对照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微信理财,我们不难发现第三方支付的这种金融商品属性,但是监管者的行政干预洽洽阻碍了这种新特性的发展。

另外第三方支付中客户信息保密性与安全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部分行业主体片面追求快捷支付的客户体验,交易验证方式不断简化,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间风险信息交互不畅,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官方在媒体上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第三方支付面临的信息科技风险,软硬件故障,网络病毒,网络欺诈等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账户被盗,资金被取出。但是不可否认每一种新技术都会面临风险,应该在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研发的同时配套的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损失赔偿机制,减少和保护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例如建立完善的担保和保险机制。

第三方支付拍照为什么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一方面是因为它在金融领域“国进民退”大背景下,做为为数不多的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金融拍照,也因为其中的蕴含的巨大利益――沉淀资金。

以现在最流行的支付企业对p2p行业第三方资金托管为例:借方账户进行网上充值后,资金进入第三方支付公司账户,随后第三方支付公司t+1将充值资金结算至p2p对公银行账户,p2p平台根据实际借款情况,将资金划拨到贷方银行账户。这种模式存在的风险在于资金将分别经过借方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公司备付金账户、p2p平台对公账户、贷方银行账户。其中资金在p2p平台对公账户时间最长,资金缺乏有效的实质性监督和第三方的监管,容易造成p2p平台方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的后果。

如何在监管机制中设立有效降低沉淀资金余额的机制也成为管理当局需要考虑的问题。支付企业产生大量沉淀资金的根源,还是支付信用担保模式的存在,预计随着商业信用环境、个人信用机制的完善,以及网络电商退换货等机制的发展完善,长远来看这一模式的作用是会逐渐下降。从货币基金在14年上半年的火爆的行情来看,第三方支付与基金,证券的合作可以把沉淀资金余额的信用风险转移到公信力或是信用更强的基金和证券,这对于降低沉淀资金余额风险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于我过的金融发展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但是分析其在清算结算支付的职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监管着力点也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金融创新,保护广大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利益。(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杨彪.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财政研究,2012,04:72-75.

[2]陈新林.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7,04:293-294.

[3]李绪亮.第三方支付监管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7,17:234-235.

[4]王雅龄,郭宏宇.基于功能视角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91-95.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7

【关键词】第三方电子支付备付金法律风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银行类企业开始进入支付结算领域,以paypal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应运而生。在我国,支付宝、首信易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也随着电子商务热潮逐渐普及,2010年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将第三方电子支付纳入了法律调整的范围,然而备付金的属性不明带来了不少法律风险,文章将探讨相关风险的法律治理之道。

第三方电子支付及其备付金

第三方电子支付的界定。有学者将其定义为:非银行机构基于互联网提供的小额电子资金划拨服务,支付平台通过提供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和通道服务或虚拟账户满足客户的收付款需要。①第三方电子支付起步阶段,主要是采取支付通道模式充当从用户到网上银行的通道,为用户提供进入网上银行的网关服务。实际的支付行为在网上银行进行,体现的主要是网上银行资金划拨关系。随着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发展,产生了虚拟账户模式第三方支付。所谓虚拟账户,是用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登记注册后所获得的账户,并能对该账户进行充值、转账、提现等操作。但此类支付模式法律性质模糊,导致风险丛生,笔者将主要围绕该类第三方电子支付进行研究。

第三方电子支付中的备付金。备付金是指第三方电子支付用户向虚拟账户充值的资金,该资金余额可用于提现。备付金与虚拟账户资金在数额上是互相对应的,两者分别作为现实资金和电子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互相转化。其运作流程如下:一是充值。用户可通过银行卡或网上银行等支付工具,将备付金从其银行账户划拨至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的银行账户,以备电子商务交易的支付结算。二是存管。《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三是转移。《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四是提现。用户对虚拟账户中的资金余额有提取权,可要求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将等额资金划拨到该用户的银行账户。

备付金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风险

备付金的法律性质:从保管的角度分析。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一般在格式合同中将备付金表述为“为用户保管的资金”。例如《支付宝服务协议》规定:“您可以使用本服务指定的方式向您的支付宝账户充值,并委托本公司代为保管。”保管合同是指寄存人将保管物交付给保管人保管,保管人按约定返还该物的合同,保管人负有妥善保管标的物的责任,非经寄存人许可,不得使用保管物;保管事务完成,保管人要将保管物及其所产生的孳息全部返还给寄存人。②《合同法》第三百七十八条规定,保管人保管货币的,可以返还相同种类、数量的货币;保管其他可替代物的,可以按照约定返还相同种类、品质、数量的物品。该类保管合同称为消费保管合同,大陆法系一般称为消费寄托。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收取备付金,在以下方面具有消费保管合同的特性:第一,在标的物上,备付金是货币,在提现时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只需要返还相同数量的货币;第二,在保管人的义务方面,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负有妥善保管的责任,须将用户备付金寄托在存管银行,且不得挪用该资金;第三,在寄存人的权利方面,第三方支付的用户有权随时申请提现。

备付金作为保管物的法律风险。首先,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对备付金的权利界限不清。消费保管合同理论认为,保管人享有对保管物的所有权,可对所保管的标的物进行使用使用、收益、处分。但《办法》规定支付机构对备付金不享有所有权,备付金须存放在银行专户,且受有关存管银行的监督。其次,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作为保管人的法律责任过轻。传统保管理论中保管人只承担过失责任,而《办法》并未就备付金的安全风险规定民事法律责任。最后,备付金利息的处理存在立法空白。按照保管合同的一般原理,保管人负有孳息的返还义务。但从第三方电子支付的操作层面看,由虚拟账户持有人来享有利息收入并不现实,其计算和分配成本甚至超过利息收入总额。③《支付宝服务协议》也排除了客户对于资金利息的请求权。

备付金转移的法律性质及其法律风险

备付金转移的法律性质:从的角度分析。《办法》对支付服务的定义是: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该定义只明确了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的“中介性”以及“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没有对支付行为进行法律定性。以支付宝为例,在《支付宝服务协议》将其支付服务界定为“代收代付”,一方面作为付款人的人,代其进行付款;另一方面作为收款人的人,代其进行收款。我国法律并未禁止双方行为,国内学界一般认为此种只要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思即为有效,大陆法系国家往往允许在债务履行的情形下进行双方。笔者认为,备付金转移中,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的双方行为,应属有效。

备付金转移的“说”所存在的法律风险。一方面,说与第三方支付抗辩切断的现实相悖。按照理论,基础关系与给付关系相牵连,付款人(买方)因基础交易合同产生的对收款人(卖方)的抗辩均可对抗支付机构(卖方的人)。但在实践中,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协议普遍规定,向支付机构发出的支付指令不可撤销或撤回,从而切断了付款人对支付机构的抗辩。另一方面,“担保交易”突破了单纯的关系。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可根据付款人的指令,不直接将付款人的资金转移到收款人的账户,而是先暂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待付款人确认收货后,资金才发生转移。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将其所收取的付款人的资金返还给对方,无权向收款人追偿。因此所谓的“担保交易”并不具备法律上的信用担保性质,也不是单纯的,性质的含混滋生了一定法律风险,如资金暂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时的风险分配不明确;又如涉及退款时,付款人可以指示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将资金返还到其他账户,可能产生洗钱问题。

第三方电子支付中备付金风险的法律解决

第三方电子支付专门立法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对第三方电子支付的专门立法主要体现在《办法》,但它主要从央行金融监管的层面进行规制,在平等的民事领域仍存在诸多立法空白。第三方电子支付中,备付金并非普通的保管合同标的物,备付金的转移与一般关系不相符,与信用担保又存在差别。既然在传统法中无法进行准确定位,我国应通过新型立法确立“第三方电子支付关系”,该类法律关系所涉及的当事人主要包括付款人、收款人、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和备付金的存管银行,备付金就是该类法律关系的标的物,而备付金的转移就是该类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

备付金风险的法律解决要点。要恰当定位备付金,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目前《办法》虽然排除了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对备付金的使用权,但相关规定应进一步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其二,应规定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对备付金承担严格责任,避免支付机构通过格式合同逃避己方维护资金安全的义务。其三,对备付金孳息,在扣除合理成本后,应以有效的方式回馈给第三方支付用户,例如建立用户风险基金,用以应对支付不能或其他系统风险,保护全体用户的利益。

对备付金转移行为的规制,应着重于以下方面:其一,须明确资金暂存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时,所有资金风险由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承担。其二,须明确付款人的支付指令原则上不具有可撤销性,但允许例外的存在,可考虑引进美国的冷却期制度,赋予付款人(买方)在一定时期内的合同解除权,并可以此对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进行抗辩。其三,建立备付金回转制度,遵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资金只能回转至原付款人的账户。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法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第三方电子支付法律问题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C820060】

【注释】

①阿拉木斯,蒋睿:“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法律风险”,《电子商务》,2007年第2期,第34页。

②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36~837页。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8

关键词:第三方移动支付;风险;监管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显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约为12亿笔,金额超过6万亿元,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这两者的增长率就没有低于过100%,这说明我国移动支付规模正呈现超高速增长。第三方移动支付前景看好的同时也蕴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从以前通过支付宝进行信用卡套现、支付宝客户信息被盗等问题,到现在的补办手机Sim卡盗取支付宝资金、验证码木马盗刷手机支付账户等问题,以及现在还未触发的潜在问题,比如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后扣款授权问题等均会引发一定风险。而移动互联网支付竞争激烈、门槛低、追求客户体验度、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技术创新快、用户长尾性、跨界性等特点决定其存在更大潜在风险。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文,从用户支付安全的角度出发,暂停了支付宝和腾讯的二维码支付业务、虚拟信用卡相关业务,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支付监管的质疑。目前新兴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在定位和监管上比较模糊,而对传统支付行业既得利益的保护以及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的限制则容易扼杀支付业务的创新,这对移动互联网支付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改进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风险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以其方便、快捷、费用低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个体的使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具体来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主要有:

第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买方与卖方经过价格枢纽形成买卖关系的过程当中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支付市场的价格体现在“支付手续费”和"支付额度"。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参与移动互联网支付的主体,包括付款方、收款方和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如果从买卖双方与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的关系来看,可以将第三方移动支付价格形成主体划分为第三方网上支付服务用户和第三方网上支付企业两个主体部分。

第二,认知风险。尽管近几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迅猛,但是根据易观智库对移动支付用户的一项调研结果,发现目前我国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支付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易观智库的调研结果显示,仅46%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表示曾经使用过手机购物,还有21.5%的用户仅停留在准备尝试还未体验的阶段,但是有接近1/3的用户表示没有尝试的意愿。移动互联网支付用户集中在20年~30年龄阶段,占总年龄结构的70%。参与本次调研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在选择互联网支付还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的问题上,64%的用户表示仍然通过传统pC端的形式进行购物,大概1/4的用户表示主要基于线上线下互动的o2o模式,使用手机购物。对第三方移动支付接受程度不高会降低整个社会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认知,另外,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业态,大部分现有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并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移动支付所存在的安全风险、操作风险等等,而这些认知上的缺失会阻碍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第三,操作风险。移动互联网支付行业发展到当今,推动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始转为用户需求的推动。由于企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更加注重用户需求,简化了操作步骤,忽视了风险的控制,从而导致移动互联网支付相比一般的网络支付风险更大。在移动互联网支付中主要涉及手机、手机操作系统、移动支付客户端、移动通讯网络等,因此可以从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考察技术风险的构成。硬件设备方面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硬件设备的容量、配置、运行速度等方面不能满足正常支付需要,无法应对突发事件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例如交易正在进行过程中设备突然失灵造成交易不能正常进行,从而产生损失,或手机丢失,不法分子利用屏幕油渍痕迹破解手势密码,盗刷账户资金。软件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依附于硬件设备的软件的自身存在阻碍交易正常运行的技术问题,包括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等,从而给第三方支付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例如手机系统和手机应用,自身的漏洞给手机支付带来了内部风险,为木马、病毒及钓鱼网站等外部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滋生土壤。

三、与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的指导意见及管理规定

目前中央银行等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七个与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有关的指导意见及管理规定。

第一,《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金融与先进技术、支付渠道与工具相结合,从催生出大量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业务。为促进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健康发展,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支付的主体、交易行为、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等进行规定。

第二,《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随着支付宝、腾讯虚拟信用卡业务及二维码支付等支付业务规模膨胀,其所蕴含的风险逐步引起监管层的注意。为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可能发生的支付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3月下发紧急文件,叫停了二维码等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

第三,《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及《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为促进手机支付及网络支付健康发展,防范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3月向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以上文件草案。文件中对于手机支付以及网络支付业务的合法以及非法边界进行界定,同时为加强央行对资金流动的监管,防范洗钱等行为的发生,对于通过第三方账户支付以及转账的金额进行了限制。

第四,《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为保护商业银行客户的信息、资金及账户安全,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2014年4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以上通知,从保护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出发,对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了细化规范,例如客户身份认证、信息安全、第三方支付机构资质和行为等。

第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个部门了以上指导意见,意见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各环节的监管责任进行了明确,其中对于互联网支付明确规定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

第六,《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规范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7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对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认证、支付限额、业务范围、监管等作了较为明确规定,特别是对通过第三方网络支付金额以及转账进行限制,引起一定争议。

四、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管理规定。尽管监管机构已经出台一系列与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的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但是分析发现这些管理规定仅仅涉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某个环节的监管规定,例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主要对非金融机构的支付牌照的申请等进行规定,而《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草案)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是主要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及支付环节进行规定,尽管《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于网络支付、网络与信息安全、反洗钱和防范金融犯罪、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的监管责任进行了划分,但是其规定的对象是对整个互联网金融业务各个环节监管进行的规定,而对于第三方移动支付则缺乏有针对性的详细的管理措施出台。另外第三方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业态,由于其存在方便、快捷、费用低的特点,因此应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及创新进行鼓励,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形式,其主要依附于其现代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因此该种支付形式也存在较大的技术操作上的风险及外溢风险,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对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进行规范管理。

2.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监管主体职责不清、监管对象不明确。首先,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主体的职责不清。根据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链各环节所对应监管机构,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信部等共同监管。但是对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机构,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发生过程中,应该履行的职责,目前仍缺乏详细的规定。尽管《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各环节的监管有所规定,但是由于其主要面向的是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因此其职责界定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其次,监管对象不明确。第三方移动支付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与银行或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通道支付服务,移动支付机构存在业务复杂、风险较高的特点,因此第三方移动支付应该与一般的第三方支付或非金融机构支付进行区分。但是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申请、管理、监管等均没有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性质进行区分,而且监管层出台的其他一系列有关非银支付的管理规定,也没有对非银支付的种类进行区分。另外根据第三方移动支付账户可以分为账户式以及通道式,账户式的性质更加接近“银行”及“银联”,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能力以及清算功能,而通道式则仅充当货币支付的通道,因此两者的风险重点不一样,监管的侧重点也应存在区别。

3.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缺乏信息交流机制。第三方移动支付主体众多、产业链复杂,同时在监管上又涉及到多个监管机构,另外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用户又缺乏认知,因此强化各监管机构、移动支付各个产业链及用户之间的监管信息、风险信息、客户信息、交易信息等的交流与共享,一方面可以降低整个第三方移动支付操作风险及认知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各产业链共同发展,降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市场风险以及外溢风险,同时又可以避免监管机构与各产业链之间监管断层的出现。但是目前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监管机构与用户、各产业链之间均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而各产业链之间尽管存在诸如安全联盟等信息交流机制,但是仍然缺乏大规模应用。2010年8月,支付宝与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合作启动风险联防计划,通过该风险联防计划支付宝通过与银行紧密合作以及信息共享,在支付发生时通过智能判断订单状态,以防止用户陷入网络钓鱼等陷阱,通过该计划使得相关案件发生率降低98%。2011年6月,支付宝联合多家公司,包括银行、安全公司、第三方支付企业、电商企业等各产业链企业,以强化用户支付安全为主要目的,成立了首家安全支付联盟,各个联盟成员之间主要通过成员间共享技术、数据、情报等信息,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紧密的合作。

4.缺乏针对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为降低第三方移动支付面临的风险,除需要政府的官方监管之外,也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以及企业内控制度,从而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既缺乏有针对性的行业自律组织,同时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不完善,从而增加了政府监管难度。第一,缺乏针对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一个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官方强制监管之外,通常还需要半官方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作用,从而对政府的监管进行补充。但是作为第三方移动网络支付,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行业协会,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是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唯一的全国性自律组织,但是由于目前支付清算业务的种类众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很难制定对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则和标准,从而使得目前的行业自律大打折扣。第二,第三方移动支付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第三方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形式,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规范,监管模糊,且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因此使得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相关企业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2014年超过20G的海量用户信息,被支付宝员工在后台下载并有偿出售给电商公司、数据公司,尽管事后被证明并没有泄露客户的私人信息,但是这也暴露了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一旦用户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并用于其他目的,其带来的金融损失及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五、加强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的建议

基于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的风险以及现有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论文认为监管机构应采取制定针对性管理规范、明确监管机构责任,强化分类监管等措施,从而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移动支付监管框架,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高效发展。

1.制定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管理规范。例如2015年8月10日,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限额进行了限制,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防范风险,但是被一部市场人士解读为可能会影响非银支付业务拓展,遏制市场创新,并可能存在偏袒银行支付业务之嫌。

2.明确监管机构责任,强化分类监管。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支付又存在不同分类,通道模式支付业务只是从事接收、发送支付数据的服务,仅仅起到支付通道作用,并不存在货币创造能力,其风险主要集中在操作技术层面,而账户模式支付业务则具有货币创造能力以及支付结算功能,具备类银行及银联的作用,将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安全隐患,因此以上两种业务的监管重点也应存在区别。

3.建立第三方移动支付信息交流机制。用户缺乏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认知,一方面因为第三方移动支付是新的支付方式,但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缺乏对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信息的了解。因此产业链相关企业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市场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信息的了解,同时监管机构应定期市场监管相关信息,逐步培养用户以及市场对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认知。

4.建立针对性行业自律组织,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应完善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企业内控制度。具体来说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员工的风险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及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更大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还应该建立企业内部责任的分工制度、权利制约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以此来提升第三方移动支付相关企业的管理水平,从制度上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阙方平,李虹含.刍议中国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与监管对策[J].银行家,2015,(9):55-58.

[2]仇瑾.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的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09,(5):82-84.

[3]邓建丰.第三方支付兴起下电子支付的发展与监管[J].经济金融,2013,(7):40-42.

[4]郭希敏.网络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及监管对策[J].金融会计,2010,(4):23-25.

[5]韩国红.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十年回顾:一个文献综述[J].网络经济,2012,(12):95-98.

[6]师群昌.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J].电子商务,2009,(2):58-64.

[7]谢平.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1-14.

[8]许清.电子支付中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J].中国商贸,2011,(10):158-159.

[9]熊俊.国内和欧美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金融论坛,2011,(16):64-67.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上网整体发展状况――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J].互联网天地,2013,(2):88-92.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9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前言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并且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同影响,因此,现阶段,相关管理人员应强化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金融监管,以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在电子商务与银行之间建立的一个支付平台,信用中介为支付公司,互联网是支付的基础,利用银行卡进行资金的转换,并且能够为其提供网络支付渠道。同以往的网上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平台不需要与金融机构签订协议,伴随人们对网上支付需求的逐渐增大,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迅速发展,业务量在逐渐增多,调查显示,现阶段,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超过了60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已经达到11家,因此,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

从第三方非银行中介分析,支付平台的作用是将买方与卖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连接电子商务与银行,最后实现网上交易的划拨。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经营规模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支付的网关模式和平台账户模式[1]。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带来的金融风险

(一)资金风险

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具有的中介地位,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吸收大量的资金,现阶段,大部分第三方支付企业都采用了二次清算模式,进而形成了资金沉淀现象,沉淀的资金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资金,交易前后存在平台里的资金。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大,使得第三方支付企业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进而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

因为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实现款项的直接交易,这就会带来交易风险,部分人越权调用资金,会出现大量的风险投资现象,企业的运作管理水平不尽相同,非常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等,会为商家和消费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不利于稳定市场[2]。

(二)公司的管理风险

现阶段,第三方支付企业能够顺利进入市场,因此,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部分小型企业逐渐兴起,使得风险逐渐加大,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自身的特殊性质,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支付中介服务,因此,如何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如何避免支付危机的发生,相关管理部门仍旧没有制定明确的监管对策。

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中介服务与结算业务相一致,对于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必须通过银监会的批准,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却未经任何审批,直接从事中介服务,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明确具体的业务经营范围,进而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三、强化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金融监管

(一)明确规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法律地位

依据第三方支付企业规模的不同,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地位,通常情况下,对于支付网关模式,并且没有二次清算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被视为网络企业;对于支付网关模式,并且存在二次清算模式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被视为非银行支付企业[3]。

(二)强化对客户的监管

首先,应明确公司账户与用户账户,对于公司自有的账户与用户账户,不允许放贷、投资以及挪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其次,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设立保障金制度,用户的账户应留出一定的余额,作为保障金的一部分,因此,这就要求第三方支付企业不能完全使用用户资金。由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客户逐渐增多,因此用户资金会产生大量的资金利润,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利息的归属,通过客户资金产生的利息,作为客户的保险金,进而为客户提供保险,以合理优化配置资金的利用效率。

其次,对交易金额相对较大以及转账汇款等业务,相关管理部门应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以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

(三)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机制

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准入机制,相关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由于部分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不能达到注册资金的基本要求,因此,不会取得经营的牌照,就必须退出市场,部分甚至被其它企业兼并或收购,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与市场退出机制,以保护用户的利益不受到侵害[4]。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第三方支付平台管理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使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徐英江,浅谈我国移动支付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基于实际应用的角度[J].贵州农村金融,2010,18(03):259-261.

[2]陈铃铃.浅析第三方支付平台技术运用于网上办税[J].无线互联科技,2012,20(05):12-14.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分析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支付

过去十年来,互联网支付经历了快速的扩张,用户数量和交易额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已达到4.16亿,较2014年底增加1.12亿,增长率达到36.8%。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2014年底的46.9%增加到2015年12月的60.5%。根据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达13.5万亿元。2016年7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施行,第三方支付的功能回归小额、快捷、便民服务、小微支付中介,市场更加规范。随着市场增量的减少,第三方支付行业增速放缓,将进入平稳发展期。

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和相关应用的发展成为新的焦点,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大数据的影响正在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虚拟经济延伸到实体经济,从it行业影响到所有传统行业。如何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实现第三方支付在商业价值上的跃迁,开拓更多盈利模式,是各支付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将成为推动支付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支付是金融的核心,数据是支付的基础。第三方支付企业运营多年来,拥有海量的商户信息和消费者交易行为信息,如能对这些矿藏进行挖掘和应用,由此衍生出的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增值服务将成支付行业新的盈利突破口。

精准营销是当前热门的销售模式。在这个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的时代,仔细分析用户,是最重要的。大数据的分析成果能缩短商户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帮助商户更更深入的认识消费者,这是以poS为核心的传统金融机构所无法提供的。传统支付方式下,金融机构获得的数据只有商户、客户的基本信息,无法获取具体的交易商品、数量和单价等完整信息,更不可能通过数据的采集区分每一个体用户,获得其用户画像。如超市购物,支付体系就只能了解交易金额,而无法知道消费者具体买了哪些产品、品牌,也无法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而第三方支付采用了智能化的支付终端(包括pC、手机客户端等),能够采集除支付资金数据外的交易商品、服务信息,包括支付金额,支付时间,支付地点,支付频率,支付商品等。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交易数据的价值变现成为可能。在积累用户交易数据和场景化的业务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这些用户的消费习惯、热衷产品乃至消费心理,从而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营销服务信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

二、大数据有助于提升支付安全

支付和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乎我们的财产安全。第三方支付应用等新兴支付手段的高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首先,第三方支付通常需以移动终端、app应用等为载体,网络木马病毒、黑客恶意攻击的风险难以完全规避。同时,电信诈骗猖獗,伪基站信息泛滥,大部分用户的支付风险意识较低,难免会受骗上当。在这种背景下,大数据安全技术作为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处理的新兴技术,可以对疑似非法侵害行为作出预警,为用户规避交易风险。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沉淀的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特定算法挖掘用户操作特征,抽象出对应模型,用以进行用户身份验证,从而识别客户身份,判断交易风险,阻拦风险交易。每个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都是遵循一定模式的,不会轻易改变。例如通常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使用什么设备和账号登录系统等等。犯罪分子即使获取了用户的身份,也无法伪造这些特征信息。在发生资金交易的时候,大数据技术根据虚拟客户的特征来判断现实世界中发生交易的风险

例如腾讯的Fit风控系统,利用QQ和微信社交平台沉淀的大数据,在登录、绑卡、支付等这几个非常关键节点上做风险识别,对用户身份、账号、密码、银行卡、设备等信息进行检测,将用户信息的每一个属性、行为定义为一个变量。每当用户执行关键操作时,获取客户的上次登录时间、登录地址、好友分布、账户消费行为和交易金额等信息。如果以上变量发生变化,会引起系统的警觉,从而分析、评估这些变化的合理性,如果偏离了平时正常行为就认为存在风险,对用户发出风险提示。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第三方支付应用市场将会日趋多样化,而广大消费者则可从中享受愈加便捷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海量也就意味着,并非所有数据都是有用信息,对有效数据的挑选、从业务模型出发对数据的理解都非常重要,要选取哪些数据原料进行挖掘,什么数据才是支付安全真正所需的,对数据的类型和实效性都要有所考量。数据的整合、协同合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所使用的数据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平台,但是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地理位置数据、地图数据、人口流动数据对于支付安全来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内迫切需要第三方的平台、工具和服务来解决数据流通过程中的隐私、安全、权属等问题,进而帮助各行业推进数据的流通合作。

参考文献:

[1]谭磊.newinternet大数据挖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