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产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6:13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1

一、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报告显示,*8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6.0%、7.2%、9.6%和83.8%。专家认为,*8年国内粮价必定是高位运行。如果本轮粮价上涨峰值能够达到上一轮*5年的峰值,那么从时间序列数据看除大豆外三种粮食价格还有近20%-25%上涨空间,而即使粮食实际价格不能再次达到*5年的峰值,三种粮食价格的升幅也不会低于10%。

产品价格的运行一般都会打上市场背景的烙印,因此,与历史上历次粮食价格上涨相比,本轮粮价的上升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逆运行。理论上而言,粮食产量的增加意味着供给的增加从而可以驱动粮价的下降,但这一基本的原理却被现实所颠覆。*6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49000万吨,*7年粮食总产量冲高到50150万吨,与此相反,*6年和*7年的粮食价格却分别上涨了9%和40%。

——粮食价格获得了流动性充足的支持。与以往粮食价格上涨都是发生在货币供应量不足状态完全不同,新一轮粮价上涨却存在于流动性过剩的金融环境之中。这就意味着,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保持高位有可能对粮食需求形成一定的拉动作用。虽然粮食需求弹性较小,但一旦货币市场导致消费者产生所谓“货币幻觉”(如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很难保证粮食购买行为不会走向极端(如“抢购”、“窖藏”等),从而进一步推升粮价。

——国际粮价因素的传导。与1988-1989年粮价上涨是因为价格“闯关”所致以及*3-*5年粮价暴涨是由“总需求拉动”不同,本轮粮价上涨的明显力量就是“国际化”与“价格输入”。

二、从一般意义上讲,尽管可以将自然灾害频繁和流通环节不畅等变量引入粮食价格上涨的坐标中来,但这些临时性因素并不是决定粮价上涨的决定力量,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性动能在于不断推进和日益加速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扩容加剧了粮食的需求,进而产生粮食供求局面的失衡。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30%,而国际上一般在工业化中期的城市化率至少要达到50%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的城镇人口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5亿,由此必然大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是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从而导致粮食消费需求出现较大的结构性变化。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食用油、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由此导致生产食用油的油料作物和生产肉禽蛋奶的饲料原粮需求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由于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主要为大豆和玉米,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和玉米消费需求大幅增长。资料显示,*7-*8年度,我国玉米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3.6%,大豆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5.7%。

第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挤占了大量粮食生产资源,导致粮食增产的变数加大。一方面,耕地资源被人为和非人为地挤占,造成耕地面积缩减。工业化与城市化加快的时期,也是占地最多和耕地减少最快的时期。资料表明,从*3年至今,我国耕地面积年均下降0.7%,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39亩,如果按照目前的递减趋势,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缩减到1亿亩以上。耕地减少直接导致了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报告显示,最近5年来,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年均下降0.65%。另一方面,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下降,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目前,导致农业劳动力流失的原因除了农业比较利益仍然偏低之外,还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直接降低了农业的绝对收益。因此,即使粮食价格与过去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样不能激发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自然,当生产成本上涨更多地体现为农民种粮的绝对收益减少时,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流失趋势将不会停止。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2

关键词:膳食结构;粮食需求;未来发展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那么人们对合理的膳食结构也开始逐步趋向平衡,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物的营养机构和合理搭配。这就导致了膳食结构和粮食结构的转型。目前就膳食结构而言,我国居民的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但是杂粮的用量在增长,甚至有超过主要粮食品种的趋势。人们的膳食营养结构逐渐合理,对肉、蛋及奶等食物的需求量导致了饲料用量的增加。根据一项科学的营养学报告的数据推算了居民每天对水产品、蛋奶、肉类的需求量,那么通过这个需求量就可以预测人均口粮和饲料粮食的用量。这对于我国食物消费的现状及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形势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消费和需求量也在日益上升,从2010年到2015年的年平均速度约1%,2013年粮食消费总量高达6030亿吨,相比于2009年增速达到2.55。粮食消费需求中,城乡居民的日程口粮是首位,需求量也超过了总需求量的一半。

(一)口粮及饲料粮食需求结构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和丰富,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粮消耗量逐渐下降,但是居民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加了。同时像稻谷、大米、小麦等主要口粮的消费稳中有降,玉米、大都及各类杂粮的消耗量明显增加。实际上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和人口及食物消耗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第7次人口普查预测中,我国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17亿,城镇人口约占64%,约8.97亿。目前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已经趋向于主粮减少的消费阶段,那么居民对其他粮食的消费需求必然导致了粮食饲料和加工需求的扩大。居民更加注重食物营养的合理平衡,因此食物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已经过了,随之而来的是未来粮食需求的稳中有升,食物消费的增速也将逐步降低速度。如表1所示:

(二)工业用粮

工业粮食主要指的是食品加工企业的粮食用量,像各类食品加工、酒类及饮料加工、油脂类副产品的加工等,同时还有一些非食品类的加工也会用到粮食,像酒精、医药、化工及生物能源类产品等。实际上随着口粮饲料量的消费数量逐步稳定,我国粮食用量在工业方面的速度发展较快,每年以3.4%的速度递增,这个数字高于口粮或饲料量的增长比率。目前很多生物能源产品的消费量增加,直接导致了非食品类工业用量比例的上涨,涨幅高达11.5%。国家政策的调控使得近几年来工业用量的速度放缓,而且我国对粮食的基本国策是以战略高度来保障食物用粮,也就是说居民最基本的口粮及饲料粮的安全生产保障。由此可见,工业用粮的增速应该会放缓,甚至降低。预测到2020年,工业用粮的需求约902亿kg。

(三)粮食消耗需求品种分析

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和转型,主要口粮像稻谷和小麦的消耗量逐步下降,而禽类、蛋类。水产类及玉米大豆等粮食的消耗量在快速上涨,这种膳食结构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我国80%以上的粮食都是作为口粮用粮,在2010-2014年间已经从原来的40%下降到了34%,每年的平均消费量约1819亿kg。虽然稻米和小麦的消费量下降了,人们更加注重禽类、蛋类及水产类食物的消耗。当然以稻米和小麦为主的膳食结构不会有巨大的改变。稻米和小麦需求量的下降可以使得这些粮食被有效地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可以用来制酒、调配调味品、医疗化工及其他饲料加工等。

从世界食物的消耗量来看,大豆等植物类油料的消耗要比谷物类多,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对植物油的消耗量较大。另外畜牧i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消耗用粮,预计到2020年,大豆的需求量占整个膳食结构中的9%。其他杂粮的消费比例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上升。

结束语

我国粮食生产、储备及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十分重视的,尤其是作为城乡居民主食的稻米和小麦,在消费量、储备及安全方面。虽然随着膳食结构的调整,主要口粮的消费需求量下降了,而大豆、玉米及其他杂粮的消耗量在上升,这和目前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的平衡相一致。我国总体上的粮食需求量是上升趋势,估价规划的粮食需求量是5.7亿吨,截至2016年的数据来看,已经连续两年达到了2020年产能规划的水平。

参考文献: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3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一、当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一)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背景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世界的粮食安全紧密相连。

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的科技进步也迅速,引发了世界农业技术的重大变革,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加快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世界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营养不良人口的比例在过去的30年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①但与此同时,由于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库存不稳定性也在日益增加,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据测算,过去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增长11%;而粮食供给却仅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供需缺口明显增大。②

粮食安全问题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今粮食安全问题除了传统的因素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第一,自然灾害的频发,已经严重威胁到国际粮食生产。第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粮食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世界生物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粮食的供求矛盾日益严峻。第四,部分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加深了全球粮食危机。

(二)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内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把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并制定与实施了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我国粮食的生产,我国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加入wto后,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首先,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推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其次,加入wto后,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了诸多的挑战:1)依据wto规则进口关税减让,导致我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粮食的支持和保护;2)与国外市场的一体化加深,导致我国粮食安全受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能够较好的满足供给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的生产。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政策的“一号文件”。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供给得到了均衡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我国粮食储备率和自给率都比较高,安全性相对稳定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基本上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粮食总体储备率达到20%,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平均达348%,1988~2002年高达40%以上。③相对高的粮食储备率,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较强的物质保证。

(三)从长远看,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诸多隐患

第一,消费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据预测,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kg,需求总量5725kg。④

第二,我国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退化、土地沙漠化、“三废”污染等问题,导致耕地持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的空间极其有限。

第三,虽然我国缺粮人口的比例不高,但是缺粮人口的绝对值比较大。

三、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粮食安全最大挑战: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作为粮食安全的生产环节,首要挑战是当前的趋利动机下,经济作物挤占主粮生产、房地产和工商业的发展蚕食耕地两大主要问题。

当前的经济是开放的,我国连续的贸易顺差,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为此而放松国内的粮食生产,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本国的粮食供给缺口的诱惑大大增强。但是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一个大国把自己的基本生存寄希望于国际,这是不妥的。

我国耕地遭受的蚕食是不可低估的。虽然各地为了达到足够用地的指标而进行了跨地区耕地置换的做法,即一地的耕地转为非农用地之后,向异地开发出新的耕地,从而维持耕地总数的不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新开发出来的耕地与转为非农用地的耕地的生产能力存在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在没有遭到蚕食侵占的耕地上,却存在不少的生产者放弃粮食作物而转产经济作物。

(二)中国粮食安全第二大挑战: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农业受灾面积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平。兴修和维护农业基础设施是有效应对灾害的唯一出路。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我国农业曾经是工业化积累的主要来源;1950年-1979年,我国农业为工业的建设提供了4500亿元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采取了“多予少取”方针,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但是这种“予”不应仅仅体现在改善生活方面,而更应当体现在改善生产条件方面。

(三)中国粮食安全第三大挑战:维持粮食的基本稳定,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居民生活受粮食价格的影响从来都是巨大的。在当今非农业吸收了多数就业的现代社会,这一影响更加显著。食品类价格也是近几年中国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使得中国的中低收入者倍感压力。

四、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农业的基础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业机械设施、农用电力设施等;另二类是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农业教育设施等。其中制约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设施,当前我国这两方面的情况相当薄弱。

1、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据资料现实,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42%,国际通用的标准是60%~70%。⑤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⑥

2、我国农业水利设施落后。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粮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政府对水利建设很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水利设施明显滞后,且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水利设施配套不全,有效的灌溉设施不足,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灌溉的水平明显不足,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江河的防洪能力逐步下降,中小河只能防10年一遇的洪水,大江大河一般也只能防20年一遇的洪水。第三,大量的水利工程都年久失修,完善的水利设施不足。全国耕地中有较为完善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仅占50%左右。⑦

(2)可耕种的土地面积逐步减少

“民以食为天,地以粮为本”,农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的制约严重,而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基本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人均耕地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2%,伴随着我国不断增加的人口,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断恶化的自然资源,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加速减少,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具体表现在:1)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人均耕地也会下降到0076公顷。⑧2)我国耕地减少的速度快;3)耕地的总体质量较差。

(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的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国家在农业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我国的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2)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使用率比较低;3)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严重。

(4)我国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比较低。具体表现在:1)我国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2)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也相对较低;3)广大农业劳动者难以接受新科技。

(5)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不足:1)粮食市场体系不成熟;⑨2)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3)我国的粮食宏观调控还不够科学化。⑩

(6)中国粮食安全受国际环境的影响。首先,中国加入wto后,产生了对国际市场过分依赖的风险;其次,在wto规则下,国外粮食的产销形势和政策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再次,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国内的粮食价格“安全提示灯”失灵。

五、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在保障粮食安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农业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更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想要稳步提高,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和必要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认识、投资和管理三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在认识方面,充分树立先行的农业基础设施意识。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从长远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大力宣传,不断提升农民建设和保护基础设施的意识。

第二,在投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府投资优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有效的引导民间投资,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三,在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首先,要树立耕地保护的观念,要求各级政府制定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使得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得到均衡的发展。在保护耕地时,不仅要从耕地数量方面着手,更应注重耕地的质量的保护。其次,制度层面,应制定严格的耕地制度,确立耕地目标责任制。第三,法律层面,政府应做好立法工作,强化法律对耕地的保护性。第四,社会教育层面,耕地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耕地保护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因为人是人地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三)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体制;第二,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第三,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第四,积极利用外资,鼓励多渠道的投资;第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放。

(四)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

(五)加强粮食安全预警,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

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可以有效的对粮食供求趋势做出超前判断,从而进行积极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安全。首先,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监测系统;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系统。

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的具体措施:第一,加快改革粮食外贸体制,适应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需求。建立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平衡机制,以达到粮食安全的目标。第二,探索多条途径来实现粮食安全的国际化,采取转变贸易方式、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投资硬件建设等方式来达到粮食安全国际化,从而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第三,重视农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科技人才从事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B11

结语

在阅读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论文对当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性认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世界粮食安全形式依然严峻。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对当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要保障中国粮食的安全,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耕地资源,发展农业科技,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等方面把关。(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刘涛.金融危机中更应关注粮食安全[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43):10.

[3]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1997(3):25.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J],农业机械,2009(4):50.

[5]毛惠忠.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64.

[6]张龙,肖华明,余侃.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24):47.

[7]李伟.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与对策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2(9):21.

[8]刘士奇.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J].福建农业,2005(1):34.

[9]李经谋.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10]王晓明.粮食流通的比较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何启华.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04(1):43.

注解:

①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②刘涛.金融危机中更应关注粮食安全[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43):10.

③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1997(3):25.

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J],农业机械,2009(4):50.

⑤毛惠忠.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64.

⑥张龙,肖华明,余侃.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24):47.

⑦李伟.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与对策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2(9):21.

⑧刘士奇.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J].福建农业,2005(1):34.

⑨李经谋.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4

一、主要目标:全社会收购粮食2.2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2亿公斤,民营企业收购1亿公斤),全社会粮食销售目标2亿公斤(其中国企0.9亿公斤,民营1.1亿公斤),保持粮食购销总量基本平衡;在中晚稻上市前全面完成省局计划安排的“危仓老库”维修工作任务,改善仓储条件;添置烘干机、各类粮食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应用科学保粮技术,储粮“一符四无”率达97%以上,确保市级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加强市场监测,收集并分析市场动态数据,为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系统安全生产无事故;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关心帮助贫困职工,维护系统稳定和谐。

二、工作措施:

(一)深化改革促发展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粮食系统多年来改革不彻底、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工作实际,大力推进以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为方向,以整合资源、外引内联、转型升级为特征的新一轮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抓住中央财政对地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加大扶持的机遇,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布局,完善产业链条,突出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粮油品牌,做大做强粮食企业。同时,积极争取政府优惠政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抓好购销促增收

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收购方式,争取掌握更多粮源,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利润”的原则开展经营,保持粮食购销总量基本平衡;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把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深入研究分析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加强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企业增效,实现农民、企业、政府“三满意”。

(三)加强调控稳市场

进一步加强地方储备粮油管理,结合实际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督促企业择机完成轮换计划,确保粮油市场稳定和粮油储备安全,做到关键时候调得动、用得上;继续开展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提高仓储企业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市粮油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逐步将其打造为集交易、结算、风险监控、市场分析、信息和会员服务为一体的贸易平台;认真做好各级储备粮油管理,加强应急网络和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市场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驻景部队的用粮安全。

(四)发展产业增后劲

继续发挥5000吨食用油库和燃糠式低温循环干燥机的项目优势,逐步完善项目功能,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益;对接“粮安工程”,做好“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早建成、早受益;充分发挥品牌及龙头企业作用,引导和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大力推进粮食加工转化,不断提高粮油加工增加值和加工转化率,确保粮食工业产值较上年增长20%以上;加强江西景德镇国家粮油监测站项目建设,改善检验室条件、增加检验设备,带动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加强管理出效益

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管,强化考核,督促各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挖资产经营潜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执行国家粮食政策与实现经营创利相结合,认真研究产销区两个市场,根据市场不同时期、不同价位,采取不同的购销策略提升粮食市场竞争力,增加粮食贸易收入。

(六)依法监管上水平

做好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强化政策性粮食购销检查,重点做好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以及政策性粮食出库的监督检查,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管理政策和标准,加强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中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与监管。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5

大家好!

在这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龙城太原,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共议人才培育大计,同绘粮食发展宏图。在此,我谨代表*省粮食局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全国粮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

粮食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等方面为粮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座各位都是全国粮食系统从事粮食教育工作的资深专家,对粮食职业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为粮食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大家在这次会上把真知灼见奉献出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粮食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粮食职业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教育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省粮食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省贸易学校在全省粮食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学校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教职员工恪尽职守,学生勤奋好学,以优质教学、特色专业、精细管理赢得了良好声誉,成为全省粮食系统和职教战线的先进单位,多次获得部级和省级荣誉,连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在目前中职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开辟生源渠道,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招生1600余人,创历史新高,综合实力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学校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我省的粮食职业教育水平与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尤其是同*粮食改革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希望来自全国的同仁多为我们*传经送宝,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也希望我们*的学校、教师,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进一步改进工作,切实推动我省粮食职业教育有一个新发展。

借此次会议之机,我想就新形势下*粮食职业教育改革简单讲三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引玉之砖:

第一,新形势下粮食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市场,努力服务粮食改革发展。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粮食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确立,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化发展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粮食消费需求层次日益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使命更加重要而艰巨。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改革的大背景,从粮食发展的需要出发,大力推进粮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对粮食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理念,面向市场,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社会需要的劳动者。要把教学活动与粮食行业发展、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为粮食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新形势下粮食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突出特色,不断加强教学专业建设。所谓突出特色,就是要针对粮食发展对职业教育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重新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设立适用专业,培养急需人才。要着眼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要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粮深加工、现代物流、信息工程、网络建设、电脑软件等方面的人才。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做法,将粮食职业教育的课堂延伸到田间、企业、市场等更广阔的领域。

第三,新形势下粮食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德为本,始终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士,如木匠之祖鲁班、水利之父李冰、神医华佗等,使其流芳百世的、成就其伟大事业的,不仅因为高超的技艺,更因为高尚的品德。就当代而言,德艺双馨的“能工巧匠”亦层出不群,如胜利油田的“铁人式好工人”王为民、青岛港前集装箱公司的“金牌工人”许振超、*焦煤集团的“采机神医”栗俊平等。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要大力弘扬优秀的职业精神,加强以敬业、诚信、创新为的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一代粮食职业劳动者。

同志们,本次全国性的会议在*举行,由*省贸易学校承办,这是对我们的厚爱和信任,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一定尽全力把会议办好,努力将各项会务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周全,为会议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

会议之后,我们已作了安排,邀请大家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增加对*的了解。*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居全国第一位。*以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孕育出了众多优质杂粮,被誉为“杂粮王国”。*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素有“天下面食尽在三晋”之说,面食工艺做法有上千种之多。*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比如:晋文公重耳,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女皇武则天,文人王勃、王之焕、王昌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元好问、关汉卿、罗贯中等,中国古代的美女杨玉环、貂禅也出自*。*旅游资源丰富,北有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应县木塔、五台山,中有平遥古城、晋祠、乔家大院、常家庄园,南有洪洞大槐树、尧庙、关帝庙、颧鹊楼、壶口瀑布、太行大峡谷等一大批著名景点景区。我真诚欢迎您及您的家人、朋友在方便的时候多来*作客,希望我们今后有更多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6

【关键词】粮食产品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在国际粮价总体持续上涨,粮食供需矛盾凸显的形势下,我国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关税总水平连续下调,进出口配额增加,进口粮食价格出现明显下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受国际粮食市场影响较大,一系列贸易壁垒、技术缺乏、品牌弱势等差距和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之下研究如何提高我国最大的商品粮产区——黑龙江的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对今后发展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发展我国经济更有重要意义。

1影响黑龙江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1农产品品质不优良

与国外进口粮食相比,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产品的商品品质和加工品质,还存在差距。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热量资源有限,自然灾害频繁。受土壤、气候、栽培技术、生产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优良品种品质特性表现不明显,商品品质不优。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比美国低4%和4.5%,玉米淀粉含量比美国低10%,大米口味不如泰国大米。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提高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技术要求,来阻止我国农产品的进人。我国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因农药残留超标和使用禁用化学品,被拒收、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停止贸易交往的事件时有发生。

1.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一是水资源的制约。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调节能力差,加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致使人均占有水资源由2300立方米迅速降至2058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季节性、地域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截至2007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3.45万平方公里,约占总土地面积的30%。全省水库总库容不足80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资源量的5%。农业用水效率低下,1立方米的水平均产粮1公斤,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公斤。二是粮食处理、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泥晒场、清粮机械、粮食仓储能力不足。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对于粮食的晾晒难以达到规定的要求,即使是垦区的水泥晒场,部分年久失修,大量粮食无法进人晒场,人为降低了粮食的数量和质量。

1.3粮食科技总体水平落后

目前发达国家粮食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为70-80%,我国约40%,黑龙江省仅为35%左右。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由于推广队伍不健全,推广经费短缺,推广手段落后,以及农业超小规模经营和弱质低效现状,使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欠佳,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教兴农事业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人员的要求。

1.4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产业结构上,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在产品结构上,由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成品粮数量少,市场占有率低,不能保证常年供货,销售渠道不稳定。在种植结构上,受利益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大,经济效益较低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有所降低。

1.5粮食产品深加工水平低

粮食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强,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为数不多。绿、特色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5%多集中于乳制品行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已达80%以上,而黑龙江省只有5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左右,而黑龙江省才为1:0.5,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倍,而黑龙江省还不到1/3。农产品加工转化的滞后,造成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建库多、超储多、积压多、补贴多、亏损多等问题。

1.6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

统一有序的农产品流通大市场还远未形成,市场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作用薄弱。已经建立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成为本地区农产品的价格中心。商贸流通工作还存在着分散出击、无序竞争、效益不高、国营垄断、大宗农产品经营过于集中、流通环节过多、效率低、市场分割,流通成本过高等问题,没有促成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接轨的市场竞争型价格机制。

1.7缺乏先进技术支撑

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开发和研究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短缺,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企业技术创新也缺乏政策扶持。多数农产品的开发都还停止在“原”字头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产品。

2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的独特优势

2.1资源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现有耕地1180多万公顷,中低产田600多万公顷。黑龙江省气候属于高纬度大陆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与同纬度的欧洲和日本等海洋性气候国家相比,春秋两季短,且升温降温速度快,夏季温度高且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优势,甚至于在黑龙江的北部也能获得高产。

2.2品种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黑龙江省从2000年开始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省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率先在全国实行优质品种招投标。黑龙江省共有384个农作物品种投标,其中145个优质品种中标。这些品种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正逐渐成为黑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当家品种并得到迅速推广。

2.3基础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地势平坦,人均占有耕地多,适于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很有潜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普及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发展农业机械化资金投人不断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而且黑龙江垦区已经建成国家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农机装备和机械化作业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遥感、信息化农机设备已开始在垦区应用。

2.4区域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与俄罗斯有着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25个国家一类口岸,开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仅2007年对俄进出口就实现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78%,创历史新高,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5.4%,占全国对俄贸易的18.8%。发展黑龙江对俄贸易,有利于我国形成向俄罗斯、东欧扩展的商业网络,把黑龙江省发展成真正的中俄产品集散地。

2.5政策优势不断发挥作用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人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国家在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给予了黑龙江省重点倾斜。在出台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时,中央首先把黑龙江省作为全部减免农业税的试点省份。国家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实行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财政扶持政策,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等,这些政策都对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提高黑龙江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1不断提高粮食质量

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产品质量需求,最现实的作法就是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从整体上提高粮食的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推广优质适销的品种。加强粮食优良品种的研究和培育,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多渠道增加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一批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加强对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设施的管护,让其长期发挥作用。重点加强对水稻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大型灌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加强小型水利治旱工程建设。

3.3提高粮食产品技术支撑力

(1)重点开展专用玉米、优质大豆和绿色水稻的高产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机械化装备的改良研发推广及普及。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人和技术扶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推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三重目标,促进粮食生产的持续增长。

(2)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提高生产人员素质和自生能力,提高粮食生产发展的专业性人力资源支撑能力。

(3)通过适当方式提高农业专家支持系统的使用效率,放大专家支持系统的技术服务功能,通过全面推进粮食生产的信息化,提高粮食生产上技术指导的及时性、可靠性和高效性,从而推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4发挥特色绿色粮食产品优势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竞争力,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前提。2009年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已达1500多个,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个数、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经济格局中品牌效应显著、发展潜力较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

3.5发挥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交易活跃的品种只有大豆和小麦,还远远没有起到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大型的批发市场虽然已建了不少,但不少国有粮食企业不愿进场交易,而是在场外暗箱操作。改革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下加快培育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在粮食流通中的作用。此外,也要加快粮食流通业创新,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等现代物流体系。

3.6完善粮食产品流通体制

黑龙江粮食生产不仅要调节粮食供给,还要注意弥补黑龙江粮食市场体系发育不良的地方。要打破和各个省市区的区域性市场封锁和地区壁垒形成稳定的粮食价格。避免过去出现由于保护价低于市场零售价且收粮食数量有限再加上国家粮库在收购中存在压级压价现象。要改革关税结构使之合理于流通体制方面,打破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允许非国有企业如农垦企业、饲料企业、食品企业和农民个人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少环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粮食市场。

参考文献

[1]朱晶.入世后我国与世界粮食生产的波动比较与市场融合[J].现代经济探讨.2006,(12):18-21.

[2]钱贵霞.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与粮农收人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57-60.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7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任务。《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指出:“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粮食生产。”

实践中,由于种粮的成本收益低下,工商资本在粮食生产环节的投资积极性小。农业部的典型调查显示:“外来业主流转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只有7%以制种等方式与粮食生产相关,其他的无一例外的都是蔬菜、瓜果、药材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更有甚者打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幌子肆意改变土地用途。”[Zw(]郭晓鸣中国粮食安全的远忧与近虑[J].农村经济,2013(2).[Zw)]即使和粮食生产有关的企业,比重也是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农资供给、粮食加工、流通等在粮食生产链中相对高利润的环节。

通过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笔者认为:粮食生产领域并非工商资本主营业务。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但文件并未明确提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2015年,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o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各地要强化租赁农地的用途管制,采取坚决措施严禁耕地非农化。”“对撂荒耕地、非粮化等行为,可以停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对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范实施区违反产业规划的,停止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我国《土地管理法》第19条规定:“我国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可以看出,在对待工商资本非粮化问题上,国家政策导向只是对粮食安全保障核心区进行了特殊强调,不允许工商资本在上述区域内大面积租赁粮田后改变用途。对于非粮食安全保障区,工商资本要能够保证参与农地经营,杜绝非农化。从二者的关系角度看,非农化一定是非粮化,但非粮化不一定是非农化。非农化是非粮化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生产,首先,严禁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农化行为,明确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的定位;其次,全面分析典型地区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实践,合理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粮食产业链,充分发挥资本在粮食生产中的生产要素功能。

2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梳理

目前,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商资本投资种植业的范围界定,粮食是否属于工商资本投资的主营领域;二是工商资本种粮的运作机制,投资粮食生产环节能否盈利,是否能够带来农民增收。综合近几年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相关文献,大多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种植粮食是不现实的,家庭规模经营才是粮食种植的主要方式(贺雪峰,2012;陈靖,2013;涂圣伟,2014;蒋永穆,2014;吕军书、张鹏,2014;刘成玉、熊红军,2015;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17)。少数学者认为:工商资本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杨立、郝晋珉,2014;张洪源、张利庠,2015;曲峻岭、孔凡丕,2016;穆娜娜、孔祥智,2017)。综上所述,学者们大多从理论视角对粮食种植的特征、成本收益率、资本逐利性等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有必要对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形势判断。

3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现状调查及形势研判

本部分选取了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几个典型区域,包括了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在湖南省的调研;陈靖(2013)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笔者(2014)在四川省的调研;贺雪峰(2015)以华中为主区域的全国范围调研。

31现状调查

(1)陈靖在安徽省的实地调查。安徽黄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整村流转形成大规模经营,外来资本下乡并进入农业产业各个环节。资本主导下农地规模化经营更加注重资本、技术的投入,地租和工资也成为资本有机结构的重要部分。黄村的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选择了成本―收益更高的行为:一是良种种植。部分工商资本经营的是改良后的小麦种子,收获后作为良种出售而非主粮;二是转向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苗木等。若资本单纯种粮,除去地租、雇工工资、固定资产等投入外,年亩均收入仅为200~400元;三是转向深加工和销售渠道,拓展产业链获益。一旦进入粮食深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在转嫁风险的同时提高增值收益。因此大资本更愿意进入农业产业链前、后端,将生产环节直接外包。

(2)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的调研。根据农业部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2013)的调研:“工商企业进入农业,主要瞄准了附加值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规模化、特色性的养殖业。在湖南省衡阳县,前几年搞粮食生产的工商企业有十来家,现在只剩两家,一家是湖南安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富农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目前,两家在全县共流转土地43000多亩。”[Zw(]贺军伟,王忠海,张锦林迈进农门以后一三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调研报告[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1).[Zw)]而在这仅有的粮食生产的企业中,其重心已经开始向粮食加工、流通以及农资经营等产前产后利润率高的产业链环节转移。

(3)贺雪峰覆盖全国的调查。调研显示:在适宜耕种的地方无土地抛荒,然而资本与农民争田耕种的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工商资本流转土地占全国流转土地的1/10左右。工商资本加速进入与土地要素密切相关的种养环节。结果显示:工商资本规模化农地流转后非粮化比例很高,资本下乡种田很难成功。工商资本种粮,需要支付地租、固定资本、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工资等,难有利润空间。华中某地推动土地流转搞土地产权交易所,但是几乎没有流转土地用于种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扰乱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4)笔者在四川省的实地调查。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粮食种植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销售为目的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由于普通的粮食作物种植几乎没有收益,所以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种植,也是以高附加值的有机绿色粮食为主。比如,四川省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以有机稻米的生产、加工为主,种植有机大米11000亩;二是以有机农产品生产原料为目的的有机粮食种植。西充县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是大型的高科技种养殖企业,主要以牛奶、猪、葵花鸡、莲花茶等为特色。该公司有机大豆、有机玉米等仅是公司产业链的前端,属于原料供给环节;三是在生产耕作期间以粮食套种为辅。比如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丝绸企业。不过在桑树种植以及蚕桑生产期间,该企业兼有2000亩大豆套种。总体来看,四川省工商资本在种粮上积极性较低,种粮也是以高附加值的绿色有机粮食种植为主。

32形势研判

(1)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成本―效益分析:规模化粮食生产并非有效。规模化农地流转能够培育一批粮食生产主体。城市工商资本机会成本较高,投资于粮食生产仍服从收益分配的微笑曲线。因此直接投资粮食生产是不经济的选择。

规模化种粮效果不佳的原因如下。

一是农地租金高。理性资本下乡,必须形成规模经济,才有可能形成线性利润积累。实践中,工商资本租赁连片耕地种粮,必须以连片耕地中最不愿意土地流转的农户租金为基准,这无形中提高了租金的标准。因此,相比农户间自发土地流转的租金,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租金要更高。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地区农地租金高达每亩每年1000元,这使得工商资本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二是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高。资本下乡进行规模经营,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带来了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加,雇工投入意味着更高的市场价格下的劳动力成本。在资本主导下的雇工模式中,与家庭经营方式相比,田间管理细碎、无法计量、监督成本高。

粮食种植上,国家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因此粮食作物一般不存在与市场对接的问题,粮食种植收益稳定。因此,规模化粮食经营也难突破产业分工体系和收益分配格局,只能通过规模化线性累积而获得微薄利润,这是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环节的结构性缺陷。

(2)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高。从农产品供给角度看,主要分为种植业与养殖业。种植业中主要包含粮食和经济作物。工商资本种植经济作物,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选择。“从工商资本种粮的机会成本看,种植经济作物,可能收益高,也可能严重亏损。若总体上粮食供给充足,当种植经济作物收益较大而风险较小时,粮田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就是理性选择。”[Zw(]贺雪峰澄清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几个认识误区[J].探索与争鸣,2014(2).[Zw)]此外,工商资本种粮面临着多重风险。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农资涨价,其盈利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3)初现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户间新型二元结构。马九杰(2013)指出:“当存在资本、土地、劳动三个要素分配不公平,或在交易、配置过程中不同要素主导权不一样时,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主体往往拥有主导权,从而在农业价值分配中对农户不利。”[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因此,农户的谈判话语权被大大弱化。从长远看,若工商资本大规模进入粮食种植,则会使农民加大资本依赖性,影响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利于农业深层问题解决。

(4)粮食补贴政策的低效化。以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补贴的普惠制方式是粮食直补的主要方式,补贴的只是土地承包者而非实际生产者,因此仅能达到惠农民而非强粮食的政策目标。实践中,多地土地撂荒后农民继续享受种粮补贴,政策效能大大弱化。在分级承包的背景下,粮食补贴由农户获得,扶持大户政策被规模化主体获得,真正种粮者没有获得扶持。

4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的思考

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思考。

41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粮食范围界定

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是指产业链相对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领域。在粮食范畴内,玉米、大豆等相对于小麦和水稻,产业链相对较长更适合企业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可以进行精细加工和深加工。在种养业中,应结合区位优势以及资源禀赋特征,优先鼓励企业进入玉米、大豆等产业链价值长、附加值高的粮食领域,而非进入小麦、稻米这种价值链短、不适合企业化经营领域。

42家庭规模经营是粮食生产最佳方式

马九杰(2013)指出:“作为农业要素的所有者和配置主体,家庭拥有剩余索取权,将会克服农业企业管理对生产员工的监督困境。”[Zw(]马九杰“资本下乡”需要政策引导与准入监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3).[Zw)]对于不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小麦、水稻等,更适合以家庭农场等家庭经营为主。在农地分级承包的背景下,工商资本等流转大户规模化农地流转后并非自己种植。对于分级承包后,以家庭经营形式种粮面积10~15倍、约100亩的,应给予重点扶持。

43鼓励将种粮低端环节外包,充分发挥工商资本生产要素优势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因此,应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粮食生产中的适宜产业化、?模化与集约化的领域:一是良种服务。比如改良后的小麦种子,并非粮食市场中流通的主粮,而是附加值较高的良种;二是粮食全产业链。

粮食价值链可以通过延伸来实现增值:“一是纵向扩展。工商资本一方面要注重粮食全产业链纵向扩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节点裂变。从粮食产业链加工、销售等中下游环节入手,在每个节点不断裂变出新的横向子环节,使农产品附加值产生倍增效应。”[Zw(]张尊帅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3(8).[Zw)]因此,应延伸粮食生产产业价值链,让农民平等分享增值收益;三是社会化服务。在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中,鼓励工商企业在粮食生产基地设立如烘干、配送、仓储、物流等生产配套设施,提供全程服务。

44提高粮食补贴瞄准度,注重分级承包后思路转变

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农地分级承包的大背景下,应实行“有种有补,无种无补”“谁种粮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在农地种粮的农户享受补贴,而非由土地承包者获得。在补贴标准上,将按主要粮食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

45相关保障措施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8

未来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两点建议:一是要全面理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进口”,不仅仅是指粮食,而应该是泛指重要农产品。二是要排出一个农产品进口“优先序”,即在对我国谷物和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对进口谷物和主要农产品的序列、规模以及进口国等制定出一个安排。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中长期看存在隐忧

客观而言,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供求基本平衡,市场价格稳定。我国是世界粮食大国,粮食生产量之巨、消费量之大、贸易量之多都名列世界前茅。迄今,我国粮食总产量、肉类总产量、蔬菜总产量、水果总产量等都居世界首位。粮食总产量连续增产更创造奇迹。从199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其中有6年粮食总产量都保持在5亿吨以上,其中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牢固基础。与粮食增产相适应,我国粮食储备充裕,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17%—18%的安全线,加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后盾。从市场行情看,全国不分东西南北,粮食供应丰满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民众营养水平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7%,农村居民家庭为41.1%,营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之所以再次敲响粮食安全警钟,是为了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当然,也是在充分审视粮食产业,特别是种植业自身因素和客观评估粮食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清醒正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存在着隐忧:

我国粮食呈“紧平衡”态势,而且态势更加“趋紧”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我国粮食消费依然呈刚性增长。2012年年末,全国城镇总人口达到7.1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52.6%,城镇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比农村高出30%以上。我国粮食消费仍然呈刚性增长趋势,每年大体新增粮食供应量为400万吨。同时,由于城乡居民食物结构迅速转变,导致饲料粮需求量快速增长,已占据粮食总消费量的第一位,对饲料粮玉米消耗量迅增。综上所述,我国粮食总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国耕地、清洁水源和能源相对短缺

我国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特别是耕地、清洁水源和能源相对短缺。确保粮食的“双基础地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宝”,而耕地是其根本,淡水是其命脉,能源是其动力。国家第二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全国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与过去的数据比多出了2亿亩。人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国家第二次调查数据多了2亿亩,但是并不意味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了,不过是运用先进手段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罢了。

另外,调查出来的2亿亩土地数据只是对生态的修复和生态建设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例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林区和草原,以及25度陡坡地上的1.49亿亩的耕地,相当一部分还要有计划、有安排地退耕。还要需要正视的是,在我国耕地中,约有5000万亩因中度或重度污染已不太适宜耕种,必须启动修复;另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因工矿塌陷、地下水超采也不适宜耕种。

总体分析评价,我国实有的、适宜稳定的、利用度高的耕地也就有18亿亩多一些,这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令人遗憾的是,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减少了1.3亿亩。固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需要占用耕地面积。但是一些地方忽视农业粮食生产,盲目扩张城市,造大广场之类的“形象工程”,变相侵占和吞噬耕地,导致资源约束压力加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国农村严重缺乏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在中国和世界上都罕见的人口大迁移。据报道,至今我国已有2.8亿青壮年农村劳力外出打工。这种转移虽然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一是,农村大批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粮食产业副业化;二是,生产者老龄化,“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从事农业粮食产业活动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三是,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种粮意愿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我国“谁来种地”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偌大的农业粮食产业将“后继乏人”。

我国粮食产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众所周知,在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中,粮食大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商品粮供应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商品粮输出地区和输出量出现“双减”,由原来的13个减少到仅有的7个;商品粮输出量变小的有2个;粮食输出和输入基本平衡的省有3个;完全变为粮食输入的省有1个。显示出,粮食主产省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瓶颈”。换句话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大省急需破解一些新问题。以我国商品粮大省黑龙江、河南等省为例,都还“大而不强”,生产发展方式粗放,现代科技落后,突出表现为创新成果供给、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三不足”。

粮油进口量明显增加,创近年来新高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19%左右。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46亿元,到2012年增长到490亿元,9年间增长了10.65倍以上。当前,我国粮油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谷物进口总量达到1376万吨,其中大米234万吨、小麦369万吨、大麦252万吨、玉米521万吨。同年,我国进口大豆5820万吨,谷物加大豆共计进口量高达7196万吨。

另外,还进口食用植物油601万吨。在粮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跨国粮商也全面进入粮油流通领域。其突出实例就是,跨国粮商目前已控制了国内油脂加工和市场的60%以上。目前,跨国粮商正向面粉、辗米加工业领域进军,虽然在整个加工业中占的比重还不是很大,但他们依靠资金、技术,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对国内粮食企业构成剧烈竞争和威胁。

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必须注重防患未然

自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严重水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损失严重。仅以2012年5月份为例,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3825.2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290.8千公顷,其中绝收12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9.7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的评估数据,升温幅度在1℃—3℃时,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超过这一幅度时,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对此我国必须有所防范和加强抵御能力。

学习和领会“新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

面对上述隐忧,国人怎能高枕无忧?实际上,我国粮食整体“大而不强”,粮食可持续安全存在风险,决不可掉以轻心。全面学习和领会“新战略”可以清楚看到,为保障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基本点:

依靠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本国生产的粮食,做到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基本自给的同时,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保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向民众提供更多优质、营养、安全、放心的粮油和食品。

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增效

我国水的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至于人均耕地面积更短少,多年来各地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使耕地锐减。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3亿亩。我国应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田面积保持在16亿亩以上。

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保稳增

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稳增,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项根本性、战略性转变。从大力推进农业粮食产业现代化出发,要积极培育和造就稳定的、年轻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粮食产业骨干队伍,通过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实现农业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此外,要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发展模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既促进农业增产,又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科技支撑保产能

加强科技支撑保产能,包括占领农业生物技术、制种业的科技制高点,以水土为中心改良农田,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地禀赋,健全以推广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大田科学管理的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提高单产有潜力,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国内省际单产差距也较大,有的亩产差距超过50公斤以上;其次,盐碱地开发潜力雄厚。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改善的潜力,增产潜力可观;最后,主产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目前,黑龙江、河南两大农业省粮食总产量均超过千亿公斤,还有不少省份都具备粮食增长潜力,赶上这两个省就会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未来,我国只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同时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振兴现代种业,那么就必然会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景是审慎乐观的。

加大各种投入的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在粮食大省存在着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贡献大”与“财政穷”的矛盾。解开这对矛盾的钥匙在于,把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包容”理念对粮食大省实行“大补偿”机制,即多管齐下加大财政扶持和“奖补”。

首先,必须对粮食大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无疑,扩大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是正确取向。然而,我们要清醒意识到,加强宏观调控和增加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是推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不可或缺的措施。从理论方面考察,农业粮食是基础性、公益性、生态性产业,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必须从宏观上进行保护。从国际经验考察,东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农业粮食产业都提供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体现在农业结构政策和社会政策。从实际情况考察,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粮食生产条件和流通环境处于劣势状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长期背离价值,造成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吃亏,出现“农业大县、财政弱县、民生穷县”。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激发主产区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很难保障粮食的可持续安全。国家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大省的扶持,乃至补偿力度。这是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大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由大转强”的必要步骤。

其次,对粮食大省多管齐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据统计,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到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然而,与我国“三农”和粮食产业的薄弱基础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支持。包括继续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坚持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办法,健全完善国家粮食“奖补”办法,即取消按面积补贴的办法,国家提供的奖励和补贴要与粮食产量和调往外省的数量直接挂钩,以真正实现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目的,逐步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最佳目标。促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实质就是“做大做强”我国的“天下粮仓”,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大省实现“由大转强”,就打下了民生安定、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牢固基础。

“兴利避害”,善于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科学界定粮食的概念。如果把目前我国笼而统之的粮食概念进行科学分解,精确界定,那么,粮食的范畴界定为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品种;把谷子、荞麦、燕麦、绿豆、红小豆等界定为小杂粮;把大豆界定为油料;把红薯、木薯界定为薯类。这样,就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的概念完全接轨了。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9

[关键词]辽西地区小杂粮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8-0042-01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辽西地区的小杂粮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所以时下对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从而制定合理发展计划和高效的解决措施,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现状

辽西多属丘陵山区,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温高降雨少、日照充足等等,为小杂粮农作物生长的提供良好条件。不仅种类繁多、种植广泛,而且品质优良,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辽西地区的小杂粮耕种面积数万亩,将近占主要耕地面积的一半。谷子的种植量最大,占小杂粮的80%以上;其次为绿豆、小豆等豆类;黍子、其次是葵花、大豆、芝麻、绿豆等、芝麻、向日葵种植面积较少;向日葵主要以油葵为主。目前,辽西地区最主要的油料来源就是芝麻和向日葵。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向日葵食用油得到大力推广和食用。

2小杂粮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用和社会效应

2.1小杂粮种植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小杂粮种植具有抗干旱耐贫瘠,易于耕种、便于管理的特性,使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播种指数,增加经济效益。小杂粮是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在辽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

2.2小杂粮种植为畜牧养殖业发展提供条件

辽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无疑需要大量的饲养材料,小杂粮农作物为其提供丰富资源。粮草兼收,大大提升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小杂粮的种植生产为畜牧养殖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

2.3具有绿色纯天然品质,易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因为小杂粮生产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病虫害的发生率很低,实施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药的使用量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比如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重要作用,药用价值很高,是消夏解暑的必备品。

2.4独特的生长习性,成为避灾救灾的重要物资

由于辽西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小杂粮生长周期短,小杂粮作物只要在“芒种”之前播种即可成熟。并且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所以种植小杂粮常常被用作避灾救灾的必备物资,弥补粮食不足,提高经济效率。

3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多代利用,品种老化

辽西地区的小杂粮种植多数为农户自产自用,多代种植,品种质量出现严重退化、老化、混杂现象,品种更新换代形势迫切。

3.2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条件落后

辽西地处偏远地区,经济贫困,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较慢。农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差,受传统种植习惯和陈旧小农思想观念的影响,小杂粮种植技术落后,管理模式粗放,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经济收入微薄,小杂粮产品多数为自产自销。

3.3缺乏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

辽西地区虽然具有小杂粮生产资源优势,但是在加工销售过程中缺乏品牌引领。经营者对品牌营销理念认识不足,品牌经营势力较弱,缺乏专业品牌的深度开发。

3.4深加工规模不完善,龙头企业缺失

小杂粮农产品多为原粮销售,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设备落后、不足现象严重。虽然目前辽西地区粮食加工企业众多,但是能够带动农户形成产业链的龙头企业犹如凤毛麟角。

4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策略

4.1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小杂粮产业战略性发展理念

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科学发展为引导,转变思想,创新发展;重视发展小杂粮生产的作用,调整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地位,制定有利的发展措施;发挥地域优势,优化产品种植结构,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促使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步入稳固发展的快车道。

4.2提高种植水平,优化品种质量

加大经济投入,培植销售市场好、高产、优质的小杂粮品种,并强化推广种植,提高小杂粮种植技术水平,实现小杂粮种植现代化、科学化,确保产品的高产、质优,满足市场需求。

4.3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小杂粮产业现代化发展

世贸组织的加入,为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借助有利商机和自身资源优势,科学组织、多方入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的知名度,拓宽产业销售渠道,进一步推进小杂粮生产、开发快速发展。

4.4注重品牌建设,构建科学的生产链条

不断创新发展,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致力于高端产品、优质产品的生产、开发,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促使小杂粮加工、包装质量和品位的提高,打造独树一帜的品牌产品。

4.5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小杂粮产业发展

辽西地区小杂粮加工销售企业普遍规模小、发展慢、效益低,很难带动产业的发展,对小杂粮种植户的经济收入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小杂粮产业经营优势得以发挥的关键是加大对小杂粮产业的扶持力度,快速提高加工量和销售量。龙头企业的建立是促进小杂粮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5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发展前景

温度和光照是小杂粮生长的基础条件,辽西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成为我国小杂粮生产基地。这里的小杂粮产品绿色自然,籽粒饱满,市场销售形势好。辽西地区小杂粮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种植小杂粮农作物不仅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农户经济效益,改善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增加了创汇增效能力。由此可见,小杂粮在辽西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辽西地区小杂粮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长效机制,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发展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郑清理,高瑶琨,陈玉成,孙桂玲.辽宁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2005,02:121.

粮食加工产业前景篇10

催“肥”粮仓

吉林省榆树市属县级市,位于松嫩平原,土地肥沃,农耕历史悠久。自2004年已连续6年荣膺“中国第一产粮大县”称号。2009年,榆树市粮食产量达到29.2亿公斤,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而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308亿公斤。

据榆树市当地农民介绍,近几年该地自然条件不佳,干旱灾害频发。在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下,要继续增加产量,主要依靠的是化肥与农药。

中国农科院研究显示,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化肥消费量与粮食生产总量相关系数达到了0.976,呈极显著相关模式。

五棵树临江村农民李宗田说:“这几年粮价高涨,玉米每公斤售价可卖到1.72元至1.74元,极大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热情。为了多收粮食。农民们不断加大化肥施用量。而受高粮价照拂,多施化肥的成本完全可以在多产粮食的收入中超额弥补。”

与此同时,化肥产能过剩又抑制了化肥价格,更促使农民多用多施。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统计,2009年尿素需求量为5000万吨,但供应量却高达60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榆树市众德农资经销处经理徐超坦言,去年高档化肥价格在3000元/吨以上,但现在已经降到2500元~2800元/吨。

据徐超介绍,当地化肥经销处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夏播玉米的化肥在到货后数目内便被农民抢购一空,目前仓库里已没有存货。

数年之前,当地施肥结构还是以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但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年人外出打工,劳动力减少,农家肥施用大幅减少。相形之下,销售处为了促销可将化肥免费运到农民指定的地点,省时省力。现在当地大田里很少施用农家肥,只是在自家小菜园才用。

当地村民介绍,七八年前每公顷玉米施化肥底肥在200公斤左右。但近两年来达到400多公斤,增加了一倍多。“听说还有每公顷底肥1000公斤的。”村民李宗田说。

施肥量激增,榆树绝非孤例。据统计,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施用了占世界40%的化肥。2008年中国施用5868万吨化肥,较之1977年的723万吨猛增7倍。中国平均每公顷施化肥400公斤以上,远远高出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

小菜园种粮背后

在榆树农村,当地农民普遍在自家房后开辟数十平米的小菜园,单独种上蔬菜粮食。“小园里种的蔬菜粮食是留给我们自家吃的。”当地农民介绍。

农村用小园种菜自食早已有之,但大多只限蔬菜瓜果,如今连粮食都开始在其中耕种,问及缘由,农民们回答说:“我们不愿吃大田里种的粮食和蔬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指出,化肥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2010年2月12日的美国《科学》杂志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中国土壤pH值下降了0.13个到0.80个单位,而通常这种规模的pH值下降“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

此外,过量肥料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中,使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与化肥一样。榆树农地的农药用量也大幅增加。徐超说,近几年当地旱天较多,为保持产量,农药在旱天用量比雨水充足的天气要多出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因此近几年来农药用量显著提高。

李宗田解释说,近年来当地年轻人普遍外出到城市打工,家里劳动力缺乏,多不再用锄头人工除草了,为图省力,便加大除草剂等农药使用量。

四川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张国红指出,人类食用含有残留农药的各种食品后,残留的农药便转移到人体内。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人体内不易分解,经过长期积累会引起内脏机能受损,使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造成慢性中毒,尤其是杀虫剂和除草剂引发的致癌、致畸、影响生殖功能等问题更加严重。

据了解,为卫冕粮食状元县的地位,确保粮食增产,当地政府多次开会部署平抑农资价格,确保化肥农药能够“敞开供应”、“足量供应”。

粮食增产也并非多施化肥、农药这一途。当地农民介绍,如果水利能够跟上,仍然可以保持增产,但兴修农田水利是长期事业,需进行跨区域协调,为保证眼下增产,多施化肥农药效用最为直接。

“为追求粮食增产,加大化肥农药用量,导致粮食和蔬菜含毒量日渐增加。海南毒豇豆事件只是一次预警,光靠卫生部门查禁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更大的危害将在未来逐步显现,等到觉察之时恐怕为时已晚。这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全国猛施化肥农药的农作物是温水,而13亿中国百姓就是青蛙。”卫生部内部人士对此忧心忡忡。

全国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成杰日前在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指出,经过连续6年增产,中国粮食的存销比达到34%,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

“在此背景下,对‘以粮为纲’策略的简单理解已不合时宜。13亿人的吃饭问题诚然重要,现在看起来也不太成问题,而13亿民众的健康则应同样予以重视。如何由高风险的简单粗放增长转向低公害、可持续的健康增长。值得认真思考。”尹成杰说。

就地产业化隐忧

榆树市政府网站的一张照片显示,在2008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围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自向榆树市市长王立学颁发奖状。是年,榆树市第五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会前,同良玉还接见了榆树市代表,详细询问了当地粮食生产的情况。

然而,先进的光环和领导关怀,似乎并不能抚平当地官民对真金白银的渴盼。长期以来,榆树都是全国商品粮输出大县,其玉米、大豆和水稻行销于全国市场,但这个产粮大县却一度陷于“财政穷县”的尴尬。作为中国第一产粮大县,榆树财政收入只有4亿元,人均收入也一度徘徊于全国平均线之下,与百强县的同行们相比相形见绌。

令国人大农村工作委员会曾组织到吉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考察。据考察团成员介绍,对于目前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包括榆树在内的产粮大县的领导们多有微词。

榆树市市委书记李国强说,作为全国产粮状元县的书记,当然要对国家粮食安全负责,但单纯依靠粮食生产,既不能富民也不能强市。“带领100多万人种地,我有责任让大伙富起来,光种粮食,别说增加农民收入,就是养活4万多财政供养人口都有困难。”李国强说。

为强县富民,发展工业成为必然的选择。榆树作为产粮大县。因地制宦发展粮食深加工自然顺理成章。

近年来,愉树市人民政府引进中粮集团、吉粮集团,在五棵树镇投资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在五棵树开发区和环城工业区内。中粮生化、禾丰米业、榆树钱酒业、丰谷酒业等厂区内都是一派繁忙景象,车间内生产线运转不停。在榆树,类似的工业项目还有数十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

从产粮基地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酒业基地,榆树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迅速膨胀的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粮食供需格局。

当地农业局官员介绍说,在数年前,榆树地区180万吨的玉米年产量中,外销的数量能达到120万吨~140万吨,占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年加工玉米70万吨左有,外销玉米的数量明显下降,外销比例已经不到40%,只剩下50万吨左右。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驻,再加上畜牧业消耗30万吨左右,榆树本地玉米将无法满足需求,可能还要从外地购买玉米。李宗田介缁说,这两年田里种出的玉米大多被当地工厂收走,去搞深加工,根本不用担心销路,价格也有保证,基本年年保持上涨。

以工促农给当地带来了实惠。2009年数据显示,榆树龙头企业年加工粮食150多万吨。销售收入45亿元,年上缴利税1.3亿元。在此基础上,榆树GDp同比增长21.8%,同定资产投资增长40.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9.6%。该市还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部级生态示范区,连续3年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