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2:10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1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竟争,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要实现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就要建立医药流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医药企业加人wt。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分全国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地区二级药品批发企业、县(市)三级批发单位及各药品零售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被冲垮,被多渠道、少环节的药品购销体系所代替,且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2万家零售企业11.5万家,但覆盖全国性的公司极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网络化不够,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1.1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的药品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最多为60多亿元,而年销瞥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到100家。而且,网点分布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比例也很不合理。

1.2医药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过渡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违规经营,一些地方开办或变相开办药品集贸市场,药品交易行为不规范,医药市场存在着地区封锁等。

1.3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差。据统计,全国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1%而国外大的医药公司一般年销售金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医药零瞥企业通过不断兼并,历经洗礼,形成了Rite-aid,walgreen,CVS三寡头垄断的状况,这3个公司的零售额占全美的医药零售总额的600;批发企业业务则主要由mckesson和CardinalHealth两大公司主导。全美批发商平均毛利率4.5%,平均费用率只有2:9%,由于采用配送制,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效率高,整体实力强“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许多医药流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上海龙头医药、北京医药、苏州“雷允上”药业、重庆华博医药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2.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医药流通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医药流通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2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医药流通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间题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3加快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应纳人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3.2切实建设医药流通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医药流通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飞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3.3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医药流通企业认为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2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oem医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4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92-02

1前言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商业七大类商品总销售额从2002年的192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9426亿元,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9.3%。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医药商业已进入微利时代。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2011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7.20%,利润率2.20%。尽管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处于微利环境下的医药流通企业一直在做大量的、有益的尝试,试图打造新的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提升在医药产业链上的话语权。oem的出现并实施成为医药流通企业争相效仿提升盈利能力的利器之一。

2定义

oem是原始设备制造商(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的缩写,在我国亦称“贴牌生产”或“定牌生产”,具体指已经确立品牌优势的企业掌握着关键性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但是自己生产能力有限或者发现其他企业生产成本更低,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而向其他生产企业下订单进行生产制造,并对所委托产品低价买断直接贴上自己的商标。承接这种加工业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贴牌生产商即oem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就是贴牌产品也叫oem产品。购买方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与生产方的设备、技术、原料等制造优势资源合理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给双方都带来了更高收益。

3医药行业oem需求的形成与契机

从当今国内医药行业的现状分析来看,医药流通企业和制药企业双方都具有进行oem合作的需求、意愿和契机。针对流通企业来说,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基层医疗的持续扩容、社会经济的发展,医药行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逐步形成,部分流通企业(医药商业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终端销售网络,对渠道的掌控能力逐步增强,对提升其在医药产业链上的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却进入微利时代,且受公共医疗机构对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政府招投标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零售药店平价低价风潮的愈演愈烈,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进一步的压缩,传统的采供销经营模式中依靠进销差价获取的利润已非常微薄。医药行业在高速增长,而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空间却在逐步被压缩,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成为医药流通企业所面临的难题。oem的出现和实施让众多企业争相涉足和效仿。

针对制药企业来说,新版Gmp认证实施后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能力、生产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因国内制药企业研发能力普遍较弱、仿制药和改剂型药品业务仍占主要地位,一类药品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在生产,且产能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的营销仍停留在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层面,以上成为众多制药企业接受流通企业进行oem业务合作的主要因素。

4医药流通行业oem经营活动现状

oem在服装、信息、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发展较早且已经很成熟,而在医药流通领域却是属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有了诸如pto(中小药店联盟)、特格尔药店联盟、海王星辰连锁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知名零售企业涉足,但对绝大数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如何实施oem经营活动仍一知半解。

(1)oem实施流程:目前在医药流通行业中开展的oem经营活动实际上大多数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oem,其合作的产品最多只能叫贴标(牌)产品或区域产品更为准确。其流程是流通企业与制药企业签订委托生产协议委托制药企业进行生产,流通企业提供药品的包装设计,包装设计上一般都带有流通企业自身的标识或商标。所委托生产的药品一般都是制药企业自身销售不好但市场容量大的产品。产品的选择上也主要是一些普药、常用药,即可以理解为药品中的快速消费品。这些贴牌产品销量的提升主要依靠流通企业自有终端及开放性终端客户给消费者的讲解和推荐而产生,如消费者对该品类的品牌药认知度不高则销售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反之难度很大。

(2)oem经营过程中,由于合作双方对渠道的功能了解不够,对产品的认识存在差异,没有建立科学的推广体系或及推广能力有待加强,导致合作多数未能持久,最终体现在销售量、品牌、资源配置等成为争论焦点。

关于销量:oem经营的前提是流通企业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终端销售网络(自有终端与开放性终端),且对终端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产品销售量足够大,来支撑委托加工对量的需要。但制药企业药品批准文号的唯一性与该药品全国市场容量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形成当下制药企业合作初期时拿出自身闲置或销售不好的产品与流通企业进行oem合作,但当销售量逐步稳定上升时,现有的oem销量已不再能满足制药企业对全国市场的期望,委托方和受托方易产生短期合作行为,直接的博弈焦点表现在采购价格和销售量上,此种合作现象在行业内层出不穷,直接影响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且都在不停的寻找和更换合作伙伴。

关于品牌:目前行业内常见的做法是oem药品的包装由流通企业设计,并带有流通企业的商标,但此oem药品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只是证实此包装的产品销售渠道的唯一性,产品的定价及消费者的认知度基本仍停留在对制药企业上,流通企业的商标只能称为一个标志,并未能真正体现流通企业的渠道价值和品牌价值,实现增值。

关于品牌产品与oem产品的资源配置:目前绝大部分流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针对品牌产品和oem产品在资金、推广、绩效考核、培训、消费者教育等资源配置上无长远规划设计,在经营活动中发觉销售额降低了,上述资源的配置重点投向品牌类产品;若是毛利持续走低则资源投入重心又转向oem产品。经营思路的不清晰,导致资源配置的无序性,结果使得内部员工、外部客户对实施oem怨声不断、信任度大减。

5对策及思考

5.1流通企业需对实施oem经营要进行准确定位

医药流通企业在决定涉足oem经营之前,要充分体悟oem的来龙去脉,对企业的现有优势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研究、分析,要将oem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去进行实施,否则其相应的资源配置就会出问题。oem的实施能给企业带来丰厚持久的利润是建立在企业在医药供应链的环节中担负着更多的市场功能且比供应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运作的更好。医药流通企业应将oem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去研究、定位和实施,要区别于原有的产供销经营模式。如果企业仅仅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进行供需双方的价格博弈,期望短期内从某些或某一类oem产品中获取较高的利润,经营模式却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则资源配置迟早会出问题,导致各相关环节中利益相关者产生利益的博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争议不断、困难重重。

5.2提升oem的设计能力

医药流通企业一经确定将oem作为企业的战略模式,就应该高度重视oem的设计能力。如果oem产品仅仅依靠改变包装的规格大小或改变包装的设计图案,并局限于自有零售终端销售,则很难满足制药企业对该药品批文全国市场销售量的期望,也难以走出同类药品价格的恶性竞争局面。企业oem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相应的oem设计组织(部门),需要吸纳贯通研发、生产、流通等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要以创新人才为中心,融汇整合产品的生产工艺、包装设计、质量管控、营销推广、消费者教育等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实施。目前医药流通行业中的不少oem事例,都是有概念有口号而无系统性、连续性,最终结果大多不尽人意,仍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从起步到经营模式的运作成功,还需要有很长的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要走。

5.3提升集成终端客户需求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消费者需求偏好也在不断变化,流通企业的优势是在供应链环节中更贴近终端消费者,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化等各种管理工具多渠道、多方位的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并能够加以汇总、分析、提炼、集成。准确的需求信息集成是企业实施oem的前提。客户需求信息的收集提炼集成贯穿于oem经营的全过程。

5.4借助oem进行产业链资源整合

当前,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创新转型升级,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经营模式滞后,如何在医药产业链上进行资源的互补、整合,提升盈利能力,是业界共同的期望。流通企业在实施oem的过程中,可以从资本、研发、原料供应、营销推广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吸纳、整合、互补,提升对资源的驾驭能力。如在oem合作中,可以进行委托采购,与合作的生产企业在原辅料方面向上游供应商实施集成采购,获取更低的价格降低成本;也可以进行委托研发,将拥有的原料资源或好的产品设计委托给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置换其闲置的产品,进行资源的互补共享。还可以进行仓储物流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以及相互委托等。归根到底,流通企业在实施oem的过程中,在产业链上可操作的空间非常广泛,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巧妙运用得当,就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上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甚至成为控制者。

5.5oem产品选择与自身经营模式相匹配

流通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的战略定位、区域市场情况、经营模式、资金实力,选择与之相匹配的oem产品及供应商,在oem供应商的选择上可以用“门当户对”四个字来建议,否则企业现有的渠道资源、终端客户资源、营销团队等资源与所确定的oem产品及供应商难以对等,一旦实施将会骑虎难下,困难重重。

5.6提高法律意识、完善规范oem合同

对于oem合作双方来说,签订的oem合同是否完整、严谨是双方合作能否实现互利,产生纠纷能否圆满解决的关键。国外知名企业的委托生产合同往往有厚厚的一本,从生产工艺到质量标准、从原辅料到供应商确定、从付款方式到交货周期、从运输方式到验收入库,都作了十分严格和完善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通常只关注如何做大oem业务量,对合同的签订却通常太过简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纠纷增多,出现矛盾后难以调解,不利于合作的长久。

5.7提升企业运作能力,实现从oem-oDm-oBm的跨越

医药流通企业为了实现在医药产业链上地位的提升、市场运作能力的增强,其理想途径就是由初期的委托生产制造到自主设计研发(oDm),并最终建立自主品牌(oBm)的过程。医药流通企业oem的实施过程中以委托生产为主,除了原辅材料及资金资源的投入外其他投入较少因而风险较低,但利润回报比原有的产供销经营模式要丰厚得多。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更高利润,流通企业在oem经营模式成熟后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自主设计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此过程中企业相应投入加大、风险增大,但是一旦成功,企业就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回报。企业的经营最终是品牌的经营,企业进行oBm的实施需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品牌战略和渠道品牌战略进行全面运作,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拥有的渠道价值、品牌价值真正实现增值。

参考文献:

[1]郑亚兵,沈昌明.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2).

[2]史万奎.打造oem领域的变形金刚[n].医药经济报,2011-07-27(a08).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3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1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8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

我们国家的中药企业现在还要通过Gap认证,目前认证的企业不是很多,机会占中药企业的30%,而这些企业提出的理念多半为,“以中药产业报国”等基调高昂的口号,但是,怎么又能够实现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却是现在中药企业的重要课题。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都是生产型的企业,不是研发型的企业,中药的研发工作在中国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在学术上来讲,一些靶向性用药,临床上对中药的认可都很低,一些医学专家对中药在病理的治疗上都不看好,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几乎来自日本、美国,在学派上就有很大的分歧,我们国家的中药企业是否真正的肩负起中药报国的大任,现在来看还是个未知数。

3、加速立法,健全管理体制

中药企业要加于保护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市场对应链的连接工作,把法制和管理在企业和市场上建立建全。例如漳州一家企业,是以中药为主的主导产品,他的销售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市场,在东南亚市场这家企业也分到了自己的大蛋糕,但是,现在的问题出现了,原因是中药的原料国家在控制,不能够满足他的生产环节。其最大的误区就是没有自己的研发技术,如果企业自己意识到研发的重要,那么还至于怕生产的原料没有吗?

4.加强中医药队伍的建设

近年中医队伍人才流失,素质下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不足,影响了医疗水平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一些医药代表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说他们是学院派吧还不准确,说他们是实战派吧,更勉为其难,他们在市场上不能够明确的阐述其产品的属性及其功效。这样也促使客户的流失!

此外,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中医销售队伍的素质,理论加实践结合的思路,把中药企业市场做大,做强。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4

[关键词]医药物流;现状;布局;信息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R18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226-0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1],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2]。得益于物流业的快速增长,我国医药物流业近年来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如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国药控股上海物流中心、九州通集团北京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等。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减少药品配送的中间环节成了药品招标政策导向,建立大型医药物流对于药品配送企业获得药品生产企业配送权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有些医药商业企业为抢占市场,盲目圈地上马医药物流项目,设备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且无相关配套措施和人才,导致所谓物流中心建成后只是大型仓库,背离了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方向,延误了发展时机。因此,医药企业认清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趋势,根据发展趋势构建适合自身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就十分迫切和必要。

1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1.1医药物流概念

医药物流,是依托于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基础之上的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送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3]。常见方式包括医药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的自办物流,与专业物流企业的联办物流,或完全外包的第三方物流。

1.2医药物流的现状

1.2.1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特征

我国医药批发企业长期处于数量大、规模小、投资小、配送成本高、利润薄、竞争激烈的状态。目前,我国共有78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其中80%属于中小型企业,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4]。同一地区配送企业多,如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第七、八批)取得龙岩地区配送资质的本地医药配送企业就有18家,由于药品无法统一配送,配送企业普遍存在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偏远乡村药品配送难的问题。我国专业医药物流始于2002年,目前的医药物流企业大多由医药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投资组建,亦呈现出规模小,投资分散,竞争激烈的行业特征[5]。

1.2.2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由于国家支持,全国掀起建设大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潮。目前全国利用国债贴息资金已建成11个大型医药物流中心[6]。2009年1月17日,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中标企业可以自行配送,也可以委托其他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医药经营企业进行配送,如果本地区尚无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医药经营企业,可以委托其他大型医药经营企业配送。”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表示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为今后主要任务之一。

1.2.3影响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因素

影响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医药流通企业多、小、散、乱,流通渠道复杂;(2)医药物流管理水平落后;(3)医药物流相关政策和法规缺失;(4)医药物流信息化水平落后;(5)医药物流人才短缺[7]。

2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发展建议

2.1合理布局,发展大型医药物流企业

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可以从生产企业大规模直接购进药品,具有采购价格低廉的优势;二是专业的储存配送措施以及广泛的下游分销配送网络,具有配送安全及时的优势;三是其供应管理一体化,具有能根据销售情况迅速优化整个药品供应链的库存,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优势;四是可以及时向生产企业提供销售信息,便于生产企业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盲目性,具有与生产企业互利合作的优势。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势必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形成医药物流企业高度集约化的布局。如美国发展医药物流较早,现如今全国仅有50家药品批发商,最大的3家批发商占有全美药品批发市场90%的市场份额[8]。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尚处于发展阶段,应避免重复建设导致建设资金的浪费,需从政策层面对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建设进行合理战略布局。另外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应采取组合方式或者加盟大型医药物流企业的方式,迅速做大做强,以便在今后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2.2重视医药和物流复合型人才吸收和培养

我国目前专业的医药物流人才屈指可数。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之多.而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学校仅有40多所,占全部高等院校的3%左右[9]。吴海侠对广东一些医药物流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医药物流人才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的占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38%和32%,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是22%,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27%,管理类专业毕业的人员约占4%,而具有医药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员寥寥无几[10]。

物流业的竞争不仅是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的竞争,更是物流人才的竞争。由于医药物流企业横跨医药和物流管理两大领域,具有药学专业知识并精通物流领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势必成为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争夺的对象。

医药物流企业除了在招聘中重视招收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以外,也应开始开展在职培训。如针对高级医药物流人才,重视对其物流整体规划意识、物流合作意识等的培养;对中层医药物流管理人员,应注重医药商品质量意识、物流成本意识、物流效率意识等培养;对基层物流操作人员,应重视医药商品质量意识、物流协作意识和物流效率意识等的培养[10]。

2.3寻找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

2005年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国食药监市[2005]160号)中指出:允许有实力并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已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意见的意味着专业物流服务商今后可以在医药行业大力拓展自己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客户。同时医药企业也可以把自己比较弱的物流业务进行外包,主要精力放在本企业的核心业务[11]。中小型医药企业要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趋势下生存和发展,寻找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4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

医药物流信息化是医药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生产、经营和承运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物资的流通过程巾所产生的文本、图像数据、声音、语音、视频等所有数字化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在符合GSp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医疗物资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如今可视化技术在医药物流开始得到重视,其基本趋势是物流信息全程可视化,以及物流可视数据的挖掘和利用[12]。

美国医药业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较我国早近20年[13]。美国医药企业普遍应用eRp、meS、LimS、tmS、wmS、CRm等计算机系统进行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医药供应链的融合,促进了医药企业间的信息交换。

实行医药物流信息化后,医药物流企业的效率将得以成倍增加,并减少了差错率。以大型医药物流企业江苏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为例,其日配送药品近300万元,整个物流中心却只有60多名员工。而其差错率降到了万分之五以内,远低于传统药品物流中心3%的差错率。数据显示,和传统的物流企业相比,现代药品物流中心的库存周转天数从原来的40天下降到了26天,存储成本能够降低20%,库存总量平均降低4.5%。南京安远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军说,原先药品物流成本占到了销售额的4%左右,构建现代药品物流中心之后,物流成本能够降低到销售额的0.7%到0.8%。

2.5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供增值服务

随着现代物流理念的逐渐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客户服务已经成为物流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以客户为中心”已开始成为大型医药物流的发展理念之一。华晓医药物流董事长、南京医药执行副总裁滕学武则认为,在“行销快批”成为医药物流企业共同的经营模式后,医药物流企业如果能提供增值服务,就可“锁定”客户。增值服务,包括为下游客户提供质量管理指导,整合供应链资源,通过物流平台和生产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进行oem生产、订单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让利于下游客户等。

客户关系管理的出现正适应了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它不但可以充分把握和了解客户的分类、嗜好,而且还能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利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产品或服务通过适当的渠道提供给适当的客户目标,与客户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避免主要客户流失,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2009.

[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9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3]孟令全,周莹,宗东升.我国医药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6):384-385.

[4]宋友华.现代医药物流建设与药品质量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6(6):102―105.

[5]ChinapharmaceuticalLogisticsindustryReport[R].ResearchinChina,2008.

[6]杨奎,胡天佑.我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2(2-3):45.

[7]夏旭东,宋丽丽,张泽书.试论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建设[J].药业论坛,2008,17(12):15-16.

[8]Followthepill:UnderstandingtheU.S.Commercialpharma.ceuticalSupplyChain[R]march2005.

[9]代文锋.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7(1):60―62.

[10]吴海侠.试论医药物流人才的培养[J].药业论坛,2007,16(2):21.

[11]陈玉文、孟令全.医药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7:60―65.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5

关键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0前言

依据当下经济发展的情况,国内将来医药企业经营方向会使医药企业持续的递减、模式持续增大、企业相互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紧张、医药单价愈发合理化、药品营销层次持续的完备、企业得到利益会降低等情况。完成这些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国家增大对医疗市场的投资,尤其是农村医疗所进行的改革以及它的推广工作,伴随国内老龄化发展加速,对新药物和医疗技术的渴求就会变得愈发依赖。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医疗行业在国内经济体系中发展情况客观,将来还有更好的发展方向,但现在医药企业中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为竞争力较弱,尤其是出现外资医药企业的加入之后这种情况就愈发凸显出来,所以要经过各类的方式来提升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中具有的竞争力,推动医药企业未来的壮大。

1国内医药行业现状

在国内,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内容中就有医药行业,它来自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相融合。医药行业对保障和增强人民健康以及提升生活质量都是重要的保障基础,关于计划生育、抗灾防难、军战物需和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kai8f之后,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06年国内医药企业的总产值突破了五千亿元,第二年的医药企业总产值就高达了十万亿元,相比前一年就增长了三分之一。截止到现在为止,国内的医药生产企业数量就突破就了六千家,而流通企业的数量也是突破了一万多家。这些数字的代表就可以发现国内医药行业的情况,国内医药企业有很多规模小、管理散乱等特点,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仿制为主导、假冒劣质药物等现象。在前几年国家药监局清楚的表明要重视对待医药企业以及其产品的批准,完善医药企业推出体质,奖励同行兼并和重新组合,指引医药企业的生产要富有集约化和规模化特点。关于兼并的企业来说,要全面性的增强质量保障系统的管理来确保产品自身的安全性。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国内医药行业发展比较快速,这些就是表明医药行业是一个朝阳性行业,特别是医药连锁企业正在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自身连锁店超过20家的企业就有六千多家,这些都表明了这个行业现状是处于一个发展十分活跃的时期。在国内医改出台以后,药品销售市场就开展了大面积的政治活动。与此同时,国内对农村医疗围上行业的投资也是在逐步的增大、新农村的推广和农村生活标准的提升等具有元素,可以让医药行业现处的市场规模获得持续的扩大,而且药店中具有的多元化销售比例还可以逐步增大。国内医药企业展示很高的增加状态,面对国家新政策的搬出,还有企业本身因素,所以会面对这很多的风险。

2国内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国内大量的医药企业前身基本上是国有企业,这就会使得其财务管理还要得到之前计划经济的控制,尤其是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放到同等位置上,不仅仅是没有加强对财务管理系统的高度重视,反而将财务管理视为是简单的记录和展示企业中业务的一类形式,完全轻视财务管理所具有的一些职责和功能。

大量医药企业不单单是没有了解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不同之处,还将这两种工作放到同一种位置上来看待,这些情况使得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得到根本上的完备。像是企业将额外的收入分配给职员或是用在客户身上,没有经过财务管理环节流程。因为被之前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的管理人员都比较关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工作,对其他的相关管理工作就没有足够的重视度。

因为计算机技术的高速更新,企业逐步走向了会计电算化,但当下的情况是大量的医药企业还没有实行会计电算化,即便是适应了也是水平较低的标准设施,这些情况主要体现在各各部门中并未实施网络上的业务交流和共享,财务部门的信息标准没有达标,所以就很难实行给别的部门来做到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从而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医药企业自身就有高投入、技术和风险等特性,其研发探究新的药品和更换新的设施,以及对市场的开拓等活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国内医药企业的资金储备主要是依靠着股本金,以及银行贷款,所以导致了资金来源的渠道过于的狭窄。这就对限制医药企业研发探究新的药品以及对设施的更新,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发展和扩大。

医药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医院,但因为医院的资金循环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久,因此就产生一些欠款问题,就算可以当时交付一些货款但也只是一年的货款,这样的状况使得一些本应该收齐的货款收不上来反而占用着医药企业的资金,这样来说对资金管理是有弊端的,还有可能阻碍到医药企业的未来投资,妨碍了其对新型药物的开发。

3完备国内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方案

对财务管理理念的提升会影响着其发展,领导者要适时的革新财务管理的理念,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与素养,定时或是不定时的举行财务管理方面的锻炼,做到与时代相连接,持续的掌握最新财务管理理念以及方式方法,在这一进程中,管理者素养更是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身为领导人员一定要自身就具有先进的管理观念,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将企业管理完善。

医药企业依据有关理念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完备自身的系统,关键是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管与操控。完备财务管理要将投资、战略、成本等相关管理方式加入到财务管理系统中来。

国家当下正积极的带动医药企业兼并重组以及上市投融资,期望医药企业自身可以借助这次机会,主动的和大型企业或者是外国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方便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符合一定标准的企业甚至可以上市。从其他的方面来说,经过国家课题资金的保障来得到研制新型药物的机会。医药企业积极开展加宽融资的方法途径,让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联系在一起,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企业可以得到多面的筹集资金。

医药企业如果想正常的运行,这就要有丰厚的资金支持,对应该收齐的账款在整个企业资金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要废除的重视财务管理中对应该收齐的账款管理工作。领导者要经过一些管理方式来实行对这些方面的管理。第一点是要依据企业本身状况编订科学的信用政策,与客户要签订信用合同还要做好限定好的信用日期,换句话说就是最长的还款时期。第二点就是规定医药企业所具有的信用营销定额,必须是限定的期限中最大限度的完成,保障流动资金运行。

医药企业主要产品就是药物,对基础较好的医药企业应建立专业的药品研发,增大药物研究的关注力度以及资金的使用上,逐步的提升研究开发费用在整个经销利益的比重,学习并且融合先进国家药物标准。医药企业要增加和有关科研单位协作和交流。和国外医药企业组建技术开发的小组,创新研究新的药品和技术以便增加医药企业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4结语

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企业,必须和时展相适应,加强对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对医药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起着很大的影响力,领导者必须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到这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中。

参考文献:

[1]陈丽丽.我国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03)3-10.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6

   1医药企业采用商业贿赂方式促销药品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中,传统的用药习惯和现行医疗体制,使得医院药房的销售额远远大于社会药店的销售额。而医院里药品销售都是靠医生的处方进行的,这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而造成的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要获得占药品总销售额绝大部分的医院市场,医药企业就必须瞄准其直接客户——医生。因为医生对药品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权。又由于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截至2004年底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属中小型企业,且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产品结构趋同,缺乏核心竞争力[2],于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医院医生进行公关。为了获得医生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根据医生处方量给予一定的“回扣”成为企业促销药品的“潜规则”,这也是药品促销中商业贿赂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次,从企业本身角度分析,这也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商业贿赂方式。利用经济学上的博弈论进行分析,企业也有给以回扣的合理借口,由此也就必然导致了医药企业使用商业贿赂行为促销药品现象的出现。

   2医院医生促使商业贿赂形成的原因

   根据法律上关于商业贿赂构成要件的原则,商业贿赂必须由行贿和受贿双方共同构成,若受贿不存在,行贿也就没有对象,商业贿赂则无法构成。所以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医院医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在目前的医疗行业中,为数不少的医生拿药品回扣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成为公开的秘密,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国家医疗体制弊端、政府打击不力等客观因素以外,从医生本身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⑴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智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获得从医资格,而且医生每天面临不同的病人情况都有差异性,所以工作中一直要保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状态,这点不像其他一些行业工作重复性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相对较少。况且医生这个行业相比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较大,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医生的工作压力相对也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的工资收入应该比普通行业职工收入相对要高才合理,但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医生的工资收入相对普通行业无明显优势。这种状况造成医生心理不平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企业实施的“带金”销售方式恰好迎合了某些医生的心理和利益需求。

   ⑵药品回扣这种贿赂形式很隐蔽,回扣款从医药企业转到医药代表手里,医药代表再转给医生,且医药代表和医生之间通常是单线联系,这一系列的环节难以调查取证。对于医生来说,违法风险就减小,相反,收受回扣的几率就增加。对于国家的屡次整治行动,并不觉得有威慑作用,只当作一阵风,暂时由地上转为地下进行。这也正是国家多次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却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⑶对商业贿赂的处罚力度不够,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贿赂行为的行政责任是处以最高20万元的罚款,这与违法者通过贿赂手段赚取的交易利润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因此,难以起到震慑作用[3]。尤其对于医院医生来说,即使受贿行为被查实,由于监管存在“法不责众”情况,况且涉及到医生的面广,问题若处理不当对医生队伍的稳定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医生之所以敢于受贿是因为违法成本低、风险小。

   ⑷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药品招标制度的缺陷、医院进药制度的不规范等一系列因素也给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现象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3根除药品营销中商业贿赂行为的对策

   3.1企业应该主动有所作为

   首先,作为科技含量高、投资风险大的医药企业,要想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生存发展,主要就是要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在新药研发能力上,所以我国的医药行业只有彻底改变当前以仿制药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现状,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并增强与药物研究所的合作,争取到有前景的新品种,不断创新自己的核心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鉴于目前宏观环境的改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企业不应墨守陈旧的营销模式,而应采用和推行新的专业化的学术营销模式,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使之深入人心,在医生和消费者中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

   3.2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2.1加强调控,制止医药企业低水平重复仿制

   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关并一些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提高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使医药企业进入良性发展、有序竞争的状态,为医药行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2改革医疗收入分配制度,对违规、违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国家应尽快改革现行的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制度,比如提高门诊费和技术性的服务收费等,使之能真正体现医生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和风险价值,使医生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从而提高他们的地位、保障他们的利益,消除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不平衡心理。在保障他们利益的前提下,改进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医生受贿行为的惩罚力度,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明确商业贿赂行为的界限。越过违法界限者一经查出,则严厉惩处,轻则吊销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触犯刑律则依法进行刑事处罚,真正体现法律的威慑力。

   3.2.3建立举报人制度

   针对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查处难的情况,国家应建立举报人制度,应规定要为举报人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举报人的真实身份;不得以任何理由解雇或用其他任何方式打击报复举报人[4]。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医生也能起到威慑作用。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7

【关键词】新医改;合资医药企业;策略

2009年伊始,我国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至2011这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五项重点包括了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新医改8500亿的巨型蛋糕使国内医药企业和外资医药企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医改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价格制度等方面。但它的推出和实施引发了中国整个医药行业新的思考。

一、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现状

医药是一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特殊产业,在外资的进入中带来了利好和危机。具体表现为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近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投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多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我国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27%左右;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在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有些特殊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所垄断。尽管如此,合资制药企业和广大本土产企业一样,同样面临新医改政策出台所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

二、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到十七大报告所体现的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从今年年初的新医改方案的两条主干思路,即向“广覆盖、低水平”发展,就体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这一初衷和目标。“广覆盖”即各种保障项目都应尽可能地覆盖到该覆盖的全部人群。“低水平”即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必将定位在较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上。新医改实施方案也必须体现市场化思路,否则无法实施。对医药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而言,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合将会加剧,长远看来医药企业就用药量增加这一点将面临两个机会:一方面医保覆盖面扩大和发展社区医疗将增加城镇居民用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将增加农村用药规模。

进一步分析,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近期影响。数据显示:目前,在以医院为销售终端的市场上,外资和合资类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上海、北京、广州在内的一线市场,优势地位更为明显。2009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精神是“普惠”,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普惠”,普通老百姓得到用药买药价格的实惠,医药企业质优价廉药品推广的实惠。从第二个层面看,目前外资企业的药品价格相对高昂,“受惠”幅度不大,相对昂贵的药价无疑成为该药品进入各地医保目录的阻碍,这种情况,将是合资医药企业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普遍情况,降低药价将合资医药企业成为现阶段必须提上思考议程的问题。

三、新医改下合资医药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公司的《2009~2012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以下简称《预测报告》)指出:“新医改不但会使我国医药市场大洗牌,还会引发外资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不管是设立研发中心、进军流通领域还是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都无不说明了外资企业的动机:控制成本、拓展市场、建立合伙关系、控制当地销售网络,以便在新医改中获得好处”。从这一预测报告至今,不难发现,新医改环境下,合资医药企业可能加紧加快开展的工作会是这样的一种态势:竞相争夺非一线城市的主导权、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思路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加强研发、加大专利药品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环宇.美国行业营销经典案例:美式营销战[m].美国医药业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8-01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8

经营治理理念相对落后。我县农村现有药品经营企业25家,各级医疗机构1*家,真正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把握现代医疗技术和治理经验、体制完善的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寥寥无几。众多的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规模偏小,经济实力有限,这些导致了整个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综合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与发展,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揠苗助长”,少数药品经营企业和村级医疗机构甚至“饮鸩止渴”,时而会做出一些如经营使用假冒伪劣药品、隐瞒欺诈等不讲信用、不计后果的行为,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从而影响了自身的信用建设。

药品安全信用水平偏低。一是农民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评价总体较低。在本次抽样调查的350位农民中,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予以评价的有326人,其中,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良好的43人,占总体的13.2%;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一般的81人,占总体24.8%;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2*人,占总体62%。二是乡镇、农场机关及村委会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认可度较低。在1*个乡镇、村委会、农场机关及农场连队的调查中,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良好的有16家,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一般的有33家,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有55家,分别占总体15.4%、31.7%和52.9%。

药品安全信息渠道不畅通。我县区域面积6262.48平方公里,分布着五乡四镇,三个国营农场,128个自然村、屯、农场连队,全县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是部级贫困县。由于村屯偏远,经济欠发达,所以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对外界的信息较闭塞。农民获取的信息微乎其微,对经营者个人信誉信息更是所知甚少,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不良行为也未见表露,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特别是药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就调查的326人当中,了解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有无失信行为的职员几乎为零。

农村药品安全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原本就是劣质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思想动机不纯,获取最大利润是其唯一目标,蒙骗欺诈农民患者是他们惯用的卑劣手段。另外一些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由于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再加上有些低价的假冒伪劣药品充斥于市,企业和医疗机构无正常利润可得,以至亏损时,一些企业和医疗机构就往往会做出一些失信的行为。

农村药品经营和医疗市场规则不健全也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另一因素。固然医疗机构诚信缺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然而就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而言,它不但不能给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带来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进,相反建立诚信体系和处理诚信缺失还要支付本钱,增加行政用度,这无疑对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是没什么眼前利益可言的,由此,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分在诚信体系建设上的积极性不高。

药品安全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在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的头脑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是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不够重视进步自己企业的信用水平。二是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自身的发展远景感到非常渺茫,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态度。

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农村药品安全信用建设。经营者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企业的核心气力,是企业的领导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左右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个人说了算的私营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县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尽大多数是个体经营,经营者均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在药品经营和医疗服务中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用假冒伪劣过期失效药品等现象在农村时有所见。就我局20*——20*年查办的86起药品违法案件中,有50起发生在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农村医疗机构中,占案件总数的58.12%,从非法渠道采购假冒药品的案件占总数的75%,个别批发企业向农村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的案件占25%。另外,在20*——20*年全县抽验的107批分歧格药品中,有78批来自于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占分歧格药品总数的72.9%。

因此,假冒伪劣药品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农村医疗机构的信誉。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低下。由于政府的个人诚信体系不健全,缺乏药品质量安全个人公共信息,相关职能部分在办理业务工作中无据可查,不利于约束从业职员的公共行为,致使个别农村医疗机构经营地址不固定,失信案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20*年有12家具有不良行为的农村药品使用单位频繁变更注册地址。

药品信用安全城乡差别悬殊。在全社会普遍关注信用题目,政府大力提倡建设信用*的大环境下,我县药品安全信用水平也处于不断进步之中。在全县各类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城内大型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信用水平进步较快,而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信用水平却在下降,失信现象仍较普遍。从调查情况看,有286人及69家乡、镇、村委会、农场、连队以为最近两年我县城内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用状况是进步的,而以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在下降的乡、镇、村委会、农场、连队分别占0.96%、11.4%和18.2%。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不取信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损害农村经济环境、影响农村药品安全的毒瘤。

加强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奠定企业信用建设的经济基础。调查资料表明,社会对实力强的大型企业和大型医疗机构信用评价普遍较高,这提示我们要把发展经济、增强企业实力作为企业信用建设的第一要务。我县正在实行“加快发展,富民强边”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全县人民的首要任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企业意愿的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促进企业信用水平的进步。

营造老实取信的社会环境。进行社会动员,加强投进,着力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大力营造社会诚信氛围,培育社会诚信意识;营造、整治企业诚信环境;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制度的监视约束作用,强化综合治理;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税务等部分要通力协作,形成协力,整合诚信资源,搞好诚信服务。

加强法制教育,推进法制建设。以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抑制恶性竞争,大力提倡老实取信、打击不取信行为。要突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切实进步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信用观念,为诚信经营提供思想意识保障。鼓励企业自觉地讲诚信、重商德,推动和引导企业重视信用建设,夯实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信用基础,形成一个企业互相监视、自觉遵法、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建立健全农村药品安全信息渠道。在法律答应的范围内,通过开通药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站、编发药品安全信息简报和在村屯张贴违法违规行为公告等形式,以方便迅捷的途径向社会公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安全信誉信息,让广大农民知情,这对于保障农村患者权利和促进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信誉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另外,通报药品安全信誉信息,畅通农村药品安全信息渠道,也是保证农村用药安全、进步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效措施。

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资信信息系统。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服务系统。由政府部分组织牵头,食药监、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视等各职能部分共同参与,建立全县药品质量安全信用公共登记系统,搭建以政府为主的“诚信”信息平台,相互联网,汇集各方信息,数据开放,实现区域性诚信数据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并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全县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信用查询平台,向社会公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信用记录,这有助于职能部分在办理相关业务工作时有据可查和约束从业职员的公共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经济生活中治理、监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则、政策和法律的总和,其主要目的是为证实、解释和查验自然人信用情况提供依据,并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进步取信意识,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提供制度保障。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各职能部分间的沟通,保证药品经营、使用队伍的纯洁性。三建立和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药品经营、使用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信息库,记录经营者的不良行为,在办理行政许可业务中,资信档案将随个人申办材料一起交付相关职能部分,对于申办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情况进行后续记录。这有助于对药品经营使用职员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积累,供相关职能部分参考,相关职能部分依据个人信用记录的相关内容办理药品经营、使用许可。

建立和强化企业自身诚信制度建设,积极打造企业诚信品牌。进步企业信用水平,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必须从企业内部着手,进行治理,企业主要经营者应率先垂范,确立牢固的诚信观念且身体力行。必须具有正确的经营目的,运用正当的竞争手段,致力于倡导、组织企业员工全力打造企业诚信品牌,维护企业形象。必须具备取之于社会、回报社会的胸襟、品质,要围绕承诺构筑企业内部诚信机制,政府要有严格的监视、约束、赏罚措施。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9

关键词:蒙药产业化蒙药现代化蒙药发展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内蒙古自治区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5]乌力吉特古斯,那顺达来.蒙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设想[m].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3(10).

医药企业的现状篇10

关键词: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产业链现状完善

长吉图先导区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长春、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长吉图导区核心城市,具备坚实的医药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撑,是吉林省崛起、发展和腾飞的重中之重。

一、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销售产值115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819.11亿元,同比增长50.5%。吉林省医药企业以通化、长春、吉林和延边州四个地区为主要分布地,集中了全省82.89%的医药企业,其中通化地区最多,占全省医药企业总数29.98%。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以长春、通化和延边地区的发展为例。首先,长春和通化(以下简称“长通”)两地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把延边远远甩在后面。2006年,通化、长春、延边医药工业产值分别完成95.5亿元、87.6亿元、19.7亿元。其次,长通两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而延边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通化、长春、延边制药企业分别为84户、83户、3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为12户、15户、3户。通化已形成东宝、修正、金马、万通、方大等9户企业集团为支撑的医药骨干群体,实现了“小地方、大集群”格局。最后,长通两地已建立较完备的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而延边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长春市集中了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新药研发机构10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直至产业化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

二、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地两域”、“4个医药园区”、“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但是在产业链建设及产业集聚方面仍需完善,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规模小,发展缓慢

在产业规模上,据统计,全国医药业总产值在2003年达到2800亿元,浙江一些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全国份额中的比重超过30%,而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其中所占份额不足2%。在发展速度上,2003年石家庄制药集团实现利润8.94亿元,与整个通化市大体相当,该集团年均利润递增率高达50.3%,而通化在同一时期年均利润仅仅递增10.2%。

2、大多数医药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才

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大多数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比较薄弱、产品更新换代时间较长,创新能力、资金、技术不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不高。此外,通化制药企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平均每个制药企业不足4人,人才缺乏使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利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医药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医药产业缺乏统一完整的产业政策,没有一个完整链接的平台,使各个环节之间出现脱钩,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完成链接,医药产品招标制度尚存隐患。

三、完善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链对策分析

1、加强三市沟通,加快医药产业集聚

各级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提高市场诚信度,保证各类市场规范运作;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依靠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引导医药企业集团式和集群式发展,积极吸引域内外战略投资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医药企业重组,进行医药行业资源整合,使医药工业成为拉动医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加大对通化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医药产业集群中的各个医药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新信息,及时进行各个区域内医药企业的医药科技信息交流,吸收医药研究新成果,以提高医药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促进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3、加强通化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

长吉图先导区拥有多所高校、专业科研机构,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医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应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当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医药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努力深化企业改革,改革产权制度,从医药企业产权结构上解决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问题;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努力提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

4、突出特色,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资源是产业链发展的源头,中药产品是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的支柱,也是非常突出的特色项目,应该保持这一传统的优势项目,建设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已实施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部级和省级示范项目为重点,建设符合Gap标准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园,进一步增强保障长白山垄断性药业原料资源的供应能力。

5、不断完善三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不断完善通化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以增强通化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具有长吉图先导区地区特色的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刘仁敏.《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2009

[2]蔡志刚.《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