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4:51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1

一、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识别

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是指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空管不安全事件发生。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危险源识别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危险源识别分为两步。一是确定是否影响安全运行。当发生空管责任原因的不安全事件或者影响空管安全运行的事件,必须启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源识别。当安全运行发生重大变更时,要进行安全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是影响安全运行,也必须启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源识别。二是甄别危险源。通过运行值班人员报告法、安全检查识别法、安全信息分析对比法、工作任务分析法、情景假设预测法、事件调查识别法和座谈讨论分析法等方法,辨析出危险源。

(二)实现途径。

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运行值班人员报告法。现场值班人员掌握设备运行的现状,一旦安全运行发生变化,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应急处置,识别出危险源并形成安全自愿报告。案例1:航班结束当晚,机场有关申请进入下滑台保护区割草,为避免人员车辆在保护区作业导致设备告警关机,导航值班员提前向管制申请关闭下滑设备。但是到了第二天航前,导航值班员仍未接到退出保护区的报告,如果这时没有打开下滑设备,将影响进场着陆的航班安全,导航值班员马上联系机场,确认割草车辆已退出,立即开启下滑设备。这是一起典型的危险源识别案例,其关键风险点在于机场割草作业结束后忘记报告退出,而导航值班员提前识别出危险源为“机场在下滑保护区割草作业”,航前及时处置,避免了一起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事后整理形成安全自愿报告上报。二是安全检查识别法。通过运行质量监督检查、“四不两直”检查、现场音频视频监控回放、现场抽查、法定自查等方式,发现设备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发现岗位运行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案例2:根据安全持续改进计划和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每周都要检查值班现场音频视频的监控回放。在例行检查终端管制室值班现场的监控回放时,检查人员把重点放在交接班这个时间段,逐条对照管制部门反映的问题,发现交接班时遗漏了“昨天23∶00区调主用频率受干扰”这项内容,而且在atS运行管理系统上也未发现相关记录,这是典型的工作“错漏忘”。通过定期的现场音频视频监控回放检查出危险源“交接班漏项”,可以进一步督促现场交接班的整改,跟踪完善信息通报流程。三是安全信息分析对比法。结合本单位本部门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不安全事件信息、设备维修维护案例、安全风险通告等安全信息的分析挖掘,举一反三,查找设备运行存在的危险源。案例3:学习《安全风险通告》中no.4032018.12airtransportBusiness的“关于部分型号UpS并机系统故障且未跳转至旁路供电的风险通告”内容,知悉该型号UpS自身并机功能存在局限性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立即对照检查本单位同型号UpS并机运行情况,实施“并机运行的UpS出现故障应急演练”,演练时发现两台UpS并机失败后过载,同时UpS系统立即自我保护直接关机,无法切换至旁路,造成供电输出中断。根据应急演练发现的“UpS并机系统故障”这个危险源,及时制定优化保障方案和应急处置措施,避免影响设备的正常供电。四是工作任务分析法。将整个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子项,对每一个工作子项,列出可能潜在的危险源。案例4: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空管设备运行保障部门将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工作子项。如制定《终端运行室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投产实施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检查测试航管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以及现有在用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飞行校验、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开放报批、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安全评估等。针对每个工作子项,逐一查找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如在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方面,发现危险源为“维护人员对信号引接线路不熟”;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投产安全评估方面,发现危险源为“航管甚高频及龙岩红尖山甚高频通信系统设备出现故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风险防控。五是情景假设预测法。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情景假设任务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到最坏的方面,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危险源。案例5:不停航施工。机场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15天的通告,技术保障部分析不停航施工给设备运行保障带来的风险。先进行情景假设,尽量往最坏的方面考虑,如下滑台的导航设备巡检线路是否因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发生变更?如果发生变更,就存在向塔台和机场相关通报的问题。另外,空管设备的遥控线路的走向与α9滑行道有交叉,不停航施工会不会影响到空管设备的遥控线路?α9滑行道靠近下滑台保护区,施工车辆频繁进出会不会影响到设备信号的准确完好?针对这些情景假设,预测潜在的危险源,最后识别出危险源为“α9滑行道不停航施工挖断空管设备遥控线路”。六是事件调查识别法。按照不安全事件调查程序,深入调查事件发生的致因,识别与事件致因相关的危险源。案例6:人为责任原因导致关键空管设备供电中断,影响管制工作。11月29日14∶30,外部施工人员在航管楼安装配电柜,未经许可进入设备间擅自分/合配电柜总开关,导致区域管制室主/备自动化席位主机SDD和协调席主机FDD、区域管制室主/备内话系统席位主机、区域管制室甚高频遥控盒、二楼机房atm/DDn雷达信号传输节点路由器、交换机等设施设备供电断电。受影响的区域01扇区内个别航班由区管中心高扇临时指挥,4个航班在01扇区外等待,3个航班在02扇区外等待,6个航班地面等待。深入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发现安全责任意识薄弱、风险管控意识不强,施工现场监管缺失,继续查找事件致因,识别出危险源“相关电闸未悬挂‘禁止合闸’警示标牌”、“配电柜未上锁”、“供配电方式缺陷”。七是座谈讨论分析法。定期召集运行一线值班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座谈讨论,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找出潜在的危险源。案例7:航管扩容工程暨航管楼辅楼搬迁。航管楼辅楼建成,区域管制大厅、进近管制室和飞行报告室面临整体搬迁,加上主备用自动化系统席位扩容、主用内话系统席位扩容、备用内话系统席位和甚高频通信系统更新、配套的供电和网络传输设施更新、技术主任席位新设等等。技术保障部召集科主管和相关值班人员,对搬迁工程中所辖设备进行安全评估,群策群力,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源,如“管制员和值班员对更新后的备用内话系统操作不熟悉”、“搬迁过程中管制席位设备故障”、“搬迁过程中区域管制大厅断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缓控措施。(三)注意事项。一是重点识别跑道侵入、军民航防相撞、人为因素、管制带新等空管“四大危险源”,侧重识别《空管系统不安全事件标准》中界定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可能的根源或状态。二是地区空管局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空管分局(站)安全管理部门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技术保障部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危险源识别活动。三是判定一个危险源是否属于安全隐患,既要检查其是否客观存在、违反有关法规标准,又要检查是否采取过措施进行整改和控制、由于资源或手段局限无法有效管控缓解。重大危险源均属于安全隐患。

二、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是指评估预测危险源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严重度和可能性的综合风险后果。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风险评价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价分成三步。一是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列出现有的控制措施,评估在这些控制措施和环境条件下,危险源对空管设备运行产生的预期影响后果。二是确定严重度和确定可能性。严重度是危险源影响或后果在损失或损害方面的程度。可能性是危险源造成后果的预计发生次数除以设备运行总小时数。三是确定风险等级。将严重度和可能性的评估结果组成风险矩阵,就生成安全风险指数,并确定风险等级。

(二)实现途径。

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风险矩阵法。(1)确定严重度。严重度等级分类为“可忽略不计的、较小的、重大的、危险的、灾难性的”5级。(2)确定可能性。可能性定量分为“极不可能的、罕见的、偶然的、经常的、频繁的”5类。(3)确定风险值。风险评估矩阵将风险划分为可接受的、可容忍的和不可接受的三个等级。风险指数表示可能性和严重度评估的综合结果。其中,红色区域代表高风险,风险不可接受,应立即停止或减少操作或运行,或实施额外或增强的控制措施,使风险指数降至中度或低度的范围。黄色区域代表中度风险,风险可容忍,应及时采取缓控措施,尽可能使风险指数降低至低度范围。绿色区域代表低风险,风险可接受,无需进一步采取风险缓解措施。案例8: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雷达数据处理前置机)设备老化。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共有3台RFp设备,现有的控制措施是合理分配二次雷达信号接入,防止单台设备故障影响系统数据融合,设备巡检时要及时发现故障,做好设备切换。先分析确定严重度,一旦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设备故障,将造成管制工作负荷大幅度增加、安全裕度明显较少的,属于3级即重大的。再分析确定可能性,主用28所自动化系统RFp设备从投产运行至今已有8年,3台RFp设备中只发生1次故障的概率至少是1/(24*365*8*3),预计后果发生概率约等于1/(2*105),显然:1/105>预计后果发生概率≥1/107的,属于3类即偶然的;对照风险矩阵,风险指数为3×3=9,位于黄色区域,风险等级确认为可容忍的。二是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计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然后计算风险的等级。相对风险矩阵法而言,由于步骤繁琐,空管设备风险评价中较少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三)注意事项。

一是评估与空管设备保障相关的危险源时,要使用设备运行小时数用于确定危险源发生后果可能性。二是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要立足于设备安全运行实际,做最坏的打算。三是对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评估并非只进行一次,必要时,对安全风险可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重新修改风险缓控措施。

三、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是指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缓解和控制安全风险,以期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对空管设备运行进行风险缓控是实施风险管理的根本。

(一)实现步骤。

空管设备运行的风险缓控分成三步。一是制定合理的风险缓解措施。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应立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计划,明确责任以及所需资源。必要时,对风险重新评估,修改风险缓控计划。二是确定预测剩余风险。预测剩余风险是基于缓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的一种假设。如果在尝试所有可能的缓控措施后,风险仍不能降低到可容忍或可接受的水平,需要放弃相应的变更。三是实施持续监控。持续监控主要包含监控的频次或时间、负责人、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二)实现途径。

一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策略是通过制定相应的缓控措施,能够减低风险等级(可能性或严重度)。案例9:对危险源“甚高频RS8信道设备老化且容量不足”进行风险评价,由于甚高频RS8服役年限长,设备老化、性能下降、故障率高,加上管制业务增长导致需求增加,信道容量明显不足,部分主用频率无法满足双重覆盖的需求,依靠应急DtR单机弥补备份,现有的防控措施是加强维护维修,做好备件储备。经风险评价,可能性为偶然的、严重度为严重的,风险等级为3×3=9,属于可容忍的范围。对这个危险源进行风险缓控的有效措施是通过加强维护维修、备件储备和其他VHF设备的调配,基本满足现有容量配置需求;该危险源风险等级降为2×1=2,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后期将在空管设施扩容工作中完成8信道VHF设备更新,关闭该危险源。目前已完成设备调试,并接入内话系统试用,有效控制了设备运行风险。二是风险规避。风险规避策略是通过选择不同的方法或不实施相应的方案,避免潜在危险源的发生。案例10:雷达站选址。对雷达站的运行需求进行分析,对预选台址进行电磁环境测试,地理测绘与环境评价,分析预选台址的设备信号覆盖、建台条件包括供电、通信等方面。重点审查电磁环境及场地保护区是否满足要求和技术分析是否满足运行需求,一般可选择两个甚至多个台址,根据不同的选址方案列出潜在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排除法规避安全风险。三是风险转移。风险转移策略是将风险所有权转移给另一方,接收方可能更有能力在运营或组织层面减轻风险。接收方应该是最有能力管理相关风险的组织或单位,必须记录风险转移过程。案例11:签订盲降保护区割草协议书。盲降保护区的割草作业由机场负责,经风险评价,以往发生类似不安全事件的致因均为信息通报不畅,机场有关和导航值班人员的责任界面不清晰。因此对危险源“机场在保护区割草作业”进行风险缓控的措施是定期与机场有关签订盲降保护区割草协议书,进一步规范固化信息通报的流程,谁的责任谁承担,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将风险转移到应当承担风险的责任方。四是风险承担。风险承担策略意味着接收风险,风险接受者应负承担风险的责任。风险承担策略不能用来对待高风险,必须在中等或以下才能被接受。案例12:内场航向台Ⅰ回路供电突发故障中断,atS自动切换到Ⅱ回路供电正常,当前航向台UpS工作也正常。经风险评价,Ⅱ回路供电突发故障和航向台UpS同时发生故障是极不可能的,风险等级属于可接受的范围,我们在承担这个安全风险的同时,也要积极联系机场供电部门,督促抓紧检修恢复航向台Ⅰ回路供电,同时提前准备移动发电机,随时做好进场应急供电的准备。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2

【abstract】large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stoguaranteethecountryorregionofthenormalsocialeconomyimportantpremise,oftenandpoliticsclosely.inthispaper,theinternationalengineeringprojectriskcausesandperformancetocarryonthedetailedanalysis,fromactualconditions,combiningwiththeinternationalsituationputforwardthestrategiesandmeasurestoavoidrisk,toreducetheengineeringenterpriseintheoverseasinvestmentofpoliticalriskhavecertainreferencesignificance.

【keywords】internationalengineering,political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从案例分析看政治风险槟城的供水项目的业主是槟州水务局(pBa),其合同总价折合约6,000万美元,但都是以以当地货币林吉特支付,当时汇率为一美元兑换2.54林吉特。该项目由马来西亚的中央联邦政府的长期无息贷款资助,pBa是槟城州政府机构。项目总工期是5年(包含1年保养在内),时间从1995年5月24日至2000年5月23日。为了避免高达15%的预提所得税,降低工程造价,pBa的Cwe的同意合同授予Cwe的(m)的全资附属公司在当地注册的Cwe的操作。

(一)宏观风险

a.政治稳定

该国的执政党,巫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政党,在国民阵线政府的内阁中占主导地位。现任总理是马哈蒂尔党的十多年的领导人,该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亚洲四小龙第一。作为东盟的国家(在当地被称为东盟)成员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特别是随着不断增长的双边经贸关系,马来西亚政府向中国示好经常,当地媒体称,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在“蜜月期”。最近的选举表明,流行,现任总理马哈蒂尔已决定继续任职四年,根据该国的实际情况和马哈蒂尔一直稳定,成熟的政治战略,据估计,至少在未来四年,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的国内和外交政策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国家的政治稳定,更好地有利于投资项目,危险系数是微不足道的。

2:经济因素

据公布,政府在1994年,全国的4%以下的通胀率,的通胀最高为过去五年率不超过6%,并实现了所谓的“零”的经济政策,政府的信息通胀“。该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逐年上升,目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的因素都非常好,但该国的外贸逆差已增至今年,有可能影响该国未来的外贸政策和汇率变动的项目中,微观风险分析应寻求对策。

3:文化因素

该国属于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它的四个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主要是马来西亚相信),佛教(主要是在中国),印度(大多是印度人相信),基督教(超过上层阶级相信在欧洲,中国等)的人的社会,各族人民多年来国内能生活在和平与共同发展,这是非常罕见的,不同的影响到社会稳定。中国的生活水平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因此,文化的差异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或略不计。

(二)微观层面

1.可能存在相互冲突的目标和对策

(1)货币政策

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大规模的项目较多,其中除了对外国公司的合同。应当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率的规模越来越大,势必会对通胀问题。虽然政府提出的“零通胀”的目标,但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已经很长一段时间,紧缩下来是很难预测。这些情况下,若因政府原因,严重的通货膨胀,该项目的成本将显着增加。对这种风险,除了加快建设的项目有在合同条款是明显增加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索赔条件,并指出,大家都同意由政府人工工资,钢铁,水泥和石油价格中的一部分,由业主承担。以当地货币,设备采购价格的未来回报,支付进口原材料和中国人员的条款和条件,工资和上缴给母公司的管理费,利润等,需要很多免费的外汇,如果马虢国的混乱或外汇管制,从而导致林吉特,该项目的外汇亏损折旧将是非常惊人的。

税收方面

该国主要靠电子产品,棕榈油和橡胶出口,汽车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已被远销海外而定为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信用良好,槟城水供应项目是有关国家的旅游景点和硅谷地区——槟城万人生活在水的问题,总理马哈蒂尔将亲自参与该项目的剪彩,该项目还涉及到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因此该项目的资金来源将不会被打断由于政治事件,据估计,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导致企业的税收负担的增加是不可能的。因此,两个政治风险因素没有考虑。

(3)经济保护主义

该国拥有雄厚的经济保护主义思想,尽可能本地化或土著的外国公司,除非特殊行业的一些高科技行业和政府法规,否则不要允许外商独资。此外,国家要保护他们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外国公民进入该国的严格限制,除非他们属于国家的迫切需要和该国并没有拥有的人才或国家的移民当局颁发的工作许可证(工作证)。首先,与当地公司合资,以规避这些风险,通过该项目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获得由该国移民当局事先批准进入指标。

二:政治风险的评估方法

政治风险政治风险的评估具有覆盖面广,辐射力强,造成损失大和不可抗拒的功能,所以在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应加强政治风险的管理。资源在该国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评估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的认识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特征和风险的大小。一个在国际市场上的分类评估方法,与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的进入,政治风险评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伦敦的控制风险集团(CRG),按照四类规模的政治风险的实践,可以忽略的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1)风险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稳定的政府在安理会中的适应,如瑞士和奥地利政府。

低政治风险:政治制度的完善,任何政府通过宪法程序,缺乏政治连续性的变化,政治上的分歧可能导致一个国家领导人,如西欧国家的突然变化。

中等的政治风险:往往发生在那些政府权威保证,但国家的政治体制仍在发展中,或在危险的国家,如委内瑞拉,进行军事干预的存在。

具有较高的政治风险:政治体制的国家是非常不稳定的,政府有可能被驱逐出境的国家,如阿富汗。

四、政治风险的防范措施

政治风险准保险在国外投资抵御政治风险的方法很多,应该尽量减少投资者的风险资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可能会导致没收财产,能够控制事件,减少东道国政府没收,并没收机会,或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减少的价值。这些方案,虽然在理论上是非常有吸引力,但实际上这是很难实现,因为这些措施与东道国的利益是对立的,而东道国的法律的存在降低了这些措施的成效。

2、国家间条约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3

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的重要性

在管理学中“案例”由于它能够有效地结合实际问题,因而在考试中更能检验考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于是,越来越得到各类管理类考试的认可,并逐渐流行起来。从近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所涉及的案例来看,案例比例越来越高,案例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从国内外情况分析,涉及的案例有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从领域和行业划分,有生产企业案例、销售企业案例、金融机构案例等;从案例的效果看有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等。视角不同,检验考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案例的目的就是要在考生学习和掌握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考核,让考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案例试题——这种浅层次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从2009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新增本科目以来,可以看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直强调案例型试题的重要性,并在各类复习和应试中不断强调。这是由于案例型试题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型试题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型试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使考生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还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目前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中案例型试题的比重和难度占有重要地位,希望能引起考生的注意。

案例型试题能引导考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家在复习和回答案例型试题时,需要明确考核的知识和考核内容,这就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关注经济管理时事,很多案例是来源于政策制定和教材知识点的融合,这为案例试题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很多案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理论知识与政策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这也为考生提供了一条复习的渠道和捷径。如果能把教材上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做一些案例试题,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案例型试题也伴随着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体现出来。这一点从历年的试题中可窥豹一斑。

客观地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学科体系,不仅包括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等内容,还包括各类公司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本流动和资本运营、业务创新(特别是各类金融衍生品)、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可见,《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的“大杂汇”课程体系,这个群组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管理、金融、数学、国际经济、财政、贸易、汇率、利率、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和内部控制等具体的知识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就要求考生在复习应试中,要紧密联系目前的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历年考试中案例型试题分析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反复思索、答题、校正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考生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如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热点、重点问题多等。面对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学的这些特点,需要在应试方法上注重培养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避免考生由于缺乏对于基本理论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导致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学习方法,应当将基本理论讲得尽可能的清楚透彻,并多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在课后习题练习与考试或考查中体现出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从而提高课程的应试效果。

三、《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考前准备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庞杂,要达到寓基础理论于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关键。很多案例型试题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发而编制的试题。应试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教材理论和知识点来回答问题。从应试实际看,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提高,单纯的案例也不行,二者必须兼备,否则,就失去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的真正意义。对考生而言,进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案例型试题的考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一定的应试经验。

对考生进行案例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应试技能,掌握所学知识。在案例型试题中有两个环节需要重视:其一,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考生应根据应试内容、应试目的练习一定的案例。其二,案例的应试与技巧。要从案例中总结知识和相关理论,对考试的全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提高应试效果。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型试题中,应遵循相关性、典型性和正面引导的原则合理筛选案例。同时,案例型试题不能取代其他题型,在进行案例型试题时,应注重多种应试的互相配合。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案例一定要和所要应试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材的基本名词、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等相关,这是案例型试题的前提条件。

案例型试题的重点是以培养考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主,在案例型试题的全过程中,考生通过组织考生开展研读案例,查找并分析背景资料、思考判断、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等环节,训练、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型试题要达到较好的应试目的,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准备和安排,否则只能使这种有效的应试方法流于形式,难以获得案例型试题应有的效果。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4

Bot项目涉及的主要财务风险

Bot项目在运营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有经营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和融资风险等。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在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项目资金运动的迟滞,进而产生利润的不确定。根据Bot合资项目的相关协定,该类风险主要表现为(原辅料)采购风险和生产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包括货币资产、固定资产及存货资产管理风险,该类风险也是合资水厂项目运营期间的常规风险。融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等变化,企业融资行为所带来的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合资水厂项目涉及的主要是利率及汇率风险,即由于金融政策的波动而导致的融资成本变动的风险。

此外,由于Bot合资水厂项目是在特定环境及合作主体下产生的,根据项目特点,涉及的财务风险还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利润风险、成本管控风险、预算风险、投保风险等。其中,产品定价风险主要指由于Bot项目单位成本或成本组成变动引起的产品定价协议的变更及社会监督所带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利润风险主要指合资双方收益分成约定变更带来的利润的不确定等。成本管控风险指产品的成本费用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及成本费用的无效支付等。预算风险指虚假预算及失控预算等。投保风险则指资产保险范围的不足及保险条约的不充分等。

针对每项风险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并有效实施,能够预防及快速处理潜在和已发现的财务问题,保证项目良好运行。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案是根据风险因素建立管理卡片,定期评估风险因素的状态及管理方案的有效性,持续跟进并更新。但由于国内公司固有的管理习惯,风险管理卡片的模式化跟实际工作往往存在较大脱节,工作效率不高。构建风险因素与内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量化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新尝试则可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风险管控三步走

案例企业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体现在风险管控操作流程中,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风险因素的筛选及排序筛选对项目运营期间影响较大的财务风险因素,并按重要性排序。可从风险因素的影响力及发生的可能性划分重要等级。(见图)

按照上述原则筛选、排序后,项目运行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因素如下:

a级:成本管控、预算、资产管理、利率等;B级:产品定价、利润等;C级:经营等;D级:财产保险等;e级⋯⋯

风险因素的描述及量化将抽象的风险因素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相关联,并根据风险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用具体措施及执行(预定)完成时间量化该方案。

以案例企业对上述财务风险因素量化管理方案为例(如表所示),阐释项目风险管控的基本构架。

风险因素的后续管理

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制定后,还要结合内部考核进行后续跟进管理及风险状态的再评估。根据管理方案的执行效果(考评结果),动态更新风险状态,及时发现、替换新出现的风险,不断完善管理/行动方案,实现风险管控的良性循环。

本案例中,纳入了内控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对Bot水厂项目运行期间潜在的财务问题有了一定的事前防范意识和措施,为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在此框架下,项目运营期间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及内部工艺流程、配套设施、设备维护、安保等方面也可采用相同模式进行管控,以实现运营期间整体风险管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着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6

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平台日常的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管理子系统、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及平台管理子系统构成。风险源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企业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申报、管理、识别、分级等功能构成。各企业可登录平台企业端进行本企业的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申报,平台依据区域特征污染物识别区分方法、理化特性、扩散规律等对风险源进行识别与分级,并在政府端对区域内所有风险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并在GiS地图上进行标注。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提供应急救援专家信息、救援队伍信息、救援保障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公安机构、消防机构、运输保障机构、通信保障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包括气象部门信息,水文等监测部门信息等)、疏散目的地管理等信息。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实现各级政府及各企业预案的增加、删除、查询、编辑、预览、、组织评审等功能,还可查询敏感区域内的受体在典型污染物质泄漏时进行规避疏散的路线方案等。同时在这些预案库的基础上提供预案启动条件,以界定事件发生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可实现化学品特性及事故处置方法、安全防护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等标准规范信息的查询、修改等。系统还将各种危化品及环境污染事故组织成案例库,供应急时查询相似案例,或日常用来进行应急人员的培训。平台管理子系统可对用户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管理用户信息和权限,分级分层管理各类数据。

应急接报管理系统还可查询历史报警事件,跟进每一个警情的处理进度等。风险动态模拟仿真及快速评价系统集成了危险品泄漏、火灾及爆炸模型,并针对煤化工产业区主要特征污染物,建立了大气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快速评价系统,可进行基于GiS的大气环境风场及浓度场模拟。这些模拟结果可预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受影响严重的区域,指导需要疏散及规避的受体,为政府进行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及评价。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案例匹配子系统、智能方案生成子系统。在应急状态下,决策系统首先会查询系统案例库,看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案例,查询结果会按照相似度排列,由决策人员根据相似度选择一个最为接近的案例,调用其应急方案,快速展开应急工作。若没有合适的案例,智能方案生成系统则根据动态模拟仿真的结果,匹配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救援方案,包括事件处置及资源调配等。决策者还可以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最佳救援路线,确定需要疏散的人群范围及疏散目的地及路线,并且根据实时监测信息及模拟预警信息预测事件的发展,及时调整决策方案。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主要工作于事件应急的阶段性工作之后,包括应急总结分析子系统、应急预案评价子系统、救援案例管理子系统。可在应急结束后,回放应急过程中的决策及处置救援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对应急中使用的预案进行评价及修改,将本次应急事件作为案例加入系统案例库中以供后续应急参考。

系统结构以B/S为主,兼顾C/S(复杂科学计算等),采用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客户端采用JSp技术和支持远程异步调用的aJaX技术,服务器端采用Servlet+Hibernate。另外,系统以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介质,屏蔽了数据源格式差异,在不影响现有部门系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了不同应急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并且不增加原有业务系统的复杂度[7]。系统采用weBGiS技术作为应用支撑,建立了基于GiS的风险源识别监控、应急救援网络系统,有助于环保部门及时了解、掌握风险源状况,有效地对风险源实施监控及预警、对各敏感受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整个系统由基础服务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4层框架结构组成,基础服务支撑平台系统的技术设计是否合理、先进,决定着整个业务系统的适应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及决定了系统随业务变化能否长期正常运行和使用。数据库系统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系统所需的地理信息,包括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如污染源的分布、城市行政区划、交通网等图层数据集。业务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属性数据及文档数据、模型数据,如应急处理处置方法、环境污染案例、各级应急预案及大气污染扩散等模型等。综合应用系统平台不仅可以进行事发前的日常管理,如风险源、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资源及平台系统的管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在线监测预警,事故接报管理,启动应急预案,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给应急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事故应急结束后还能提供事件的总结评估及预案和案例的评估管理。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申报登记、门户网站、信息等。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可通过网站进行风险源申报登记,以方便政府进行统一的识别监管。当应急事件发生时政府可通过门户网站、短消息平台等进行应急预警消息的;应急结束后,应急结束等善后信息。该平台目前已试用于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运行效果良好,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平台结合应急资源管理、风险模拟预警、辅助决策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技术,以科学化、可视化、网络化的方法,为突发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和处理处置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持,并服务于日常环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该平台易部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可在整体上提高化工区域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平台还预留了与安监、公安、消防、医疗救护及专业救援队伍等多方面单位的接口,很容易整合现有的各级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统一的事故救援指挥体系,有助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引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战略转变。

作者:杨丽凤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7

〔关键词〕风险控制;董事义务;特拉华判例;商业判断规则;干预式披露

〔中图分类号〕DF41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2-0077-06

风险控制不仅是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与公司法密切相关。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层面,以董事义务为主的约束机制构成了风险控制的法律基础。董事对于风险控制负有什么样的职责和义务?董事未能管控公司的高风险经营活动,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公司因风险控制体系的缺陷而遭受损失,股东能否追究董事的责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都是公司法学亟待解答的问题。本文将以美国公司法为对象,对此加以研究。

二、风险与风险控制

(一)风险及其类型

风险是指给公司盈利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风险广泛存在于商业环境中,公司运营面临多种不同类型的风险,一般可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在商业活动中,风险不仅带来损失,也与盈利相关;高风险可能带来高收益。在奈特关于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经典理论中,利润来自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承担风险,获取利润,是最重要的企业家精神。①因此,企业经营不可能消除风险,而是要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使风险与利润相匹配,管理者与股东的风险偏好相吻合。这也就提出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共同实施的一套制度和程序,用以识别、防范和应对风险。其作用是使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够兼顾追求利润与防范风险。风险控制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管理学将管理的要素界定为“计划、组织、命令、合作和控制”,②其中控制是确保前四项要素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在公司管理的实践中,风险控制通常也与另外两类活动密切关联:其一是通过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对冲和分散风险,也称为风险管理;其二是内部控制,即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下级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约束,防止其不当行为。

最重要的公司风险控制指南是由美国treadway委员会(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简称CoSo)提供的。该委员会在1992年和2004年了两份风险控制指引报告,为公司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内容建议。CoSo报告是非官方机构对于风险控制实践的优选和总结,作为向企业推荐使用的参考范本(Bestpractice)。报告提供的是高标准的制度,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效力,但在美国上市公司,特别大型企业中得到普遍采用。

CoSo报告提出风险控制的目标是保障公司经营的效率、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以及公司运营的合法合规。风险控制的流程由四个步骤组成:首先是对风险的识别;在此基础上评估和分析风险;根据评估分析的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最终准确地向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报告风险。在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前提下,公司可以采取承担风险、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或者分散风险等四种不同类型的控制措施。michelCrouhy,etal.theessentialsofRiskmanagement,mcGraw-Hillpress,2005,p.88.

(三)风险控制与董事会

董事会在公司风险控制系统中居于关键地位,这是由董事会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董事会是公司组织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所承载的法律关系围绕董事的权利、职责和义务而展开。董事会最主要的职能是决策和监督。在美国的大型公司中,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和决策通常授权给以首席执行官(Ceo)为中心的高级管理层,董事会只在关联交易、并购等重大问题上保留决定权。因而对管理层的监督便成为董事会的重要职责。在风险控制问题上,董事会的职责首先是确认和评估公司建立了恰当的风险控制系统。更重要的是,董事会要监督风险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保证了公司信息传递的真实准确,使管理层的工作处于可问责的透明状态(accountabilityandtransparence),因此,风险控制构成了董事行使监督职能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随着风险控制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界提出了“全面风险控制”的概念(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相比于传统理论,全面风险控制要求董事会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整体性、持续性地主动管理,而不是依赖于审阅特定部门在个别时点提交的风险报告。从而将风险控制从技术性、操作性的工作提升为公司层面的风险理念。CoSo在2010年度报告中,重点建议董事会确立公司的风险理念,关注商业环境的变化对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影响,正是体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这对董事会在风险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风险控制作为公司法问题

风险控制作为管理制度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董事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职责,必须转化为法律制度,纳入董事义务的规范体系,否则很难据此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风险控制容易蜕变为“没有牙齿的老虎”。美国公司法对于董事职权和义务的一般性规定,是与公司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相契合的。例如,《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规定,“公司的经营事务,由董事管理或者监督”。美国律师协会拟订的《标准公司法》表述为:“公司权利应当由董事会行使,或者由董事会授权行使;公司业务应由董事会管理,或者在董事会的监督之下进行管理”。美国法律研究院在对其《公司治理原则》的官方评论中更详细地阐明了:“具有合理谨慎的普通人在担任公司的董事时,无论公司是何种规模,都应当确认与其履行监督职能相关的程序、计划和其他技术是有效存在的;这构成了董事义务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美国各州的公司法中,对董事职权的规定都比较概括,而不涉及风险控制这样的细节问题。因此,“法官造法”,即由个案诉讼而形成的司法判例,便成为美国公司法的精髓所在,其中又以特拉华州的判例最为重要。marcelKahan&edwardRock,SymbioticFederalismandtheStructureofCorporateLaw,58Vand.L.Rev.15732005,pp.1591-1592.后文也主要以该州判例为研究对象。

董事的信义义务(FiduciaryDuty)是美国公司法判例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制度。信义义务包括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两个分支。忠实义务规范的是董事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关联交易、掠夺公司机会等行为。注意义务则是对董事勤勉尽职的要求。与董事义务密切相关的另一项制度是商业判断规则。商业判断规则的是指当股东董事违反信义义务时,法院首先推定董事是在获取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基于善意为公司的最大利益而服务的。除非股东举证证明董事存在利益冲突、故意不履行职责以及重大过失的因素;否则即使董事决策使公司遭受损失,法院也不对其进行事后审查。只有先了商业判断规则的假定,法院才会进一步审查董事是否违反信义义务。在涉及风险控制的案件中,信义义务和商业判断规则是最重要的法律规范。

四、风险控制的判例法基础

(一)特拉华判例的演进

1.奠基之案:Caremark案

Caremark公司是一家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商。其因违反联邦法律的规定,向医生支付回扣而面临一系列刑事和民事诉讼。在1995到1996两年间,为达成和解,Caremark公司总共支付了2.5亿美元的赔偿金。这是典型的由于忽视法律风险而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Caremark公司的部分股东据此提起派生诉讼,主张董事疏于监督,要求其对公司损失承担责任。该案最终以和解结案,Caremark公司支付了原告的律师费,并承诺改进公司的合规控制系统。②inreCaremarkintlinc.DerivativeLitig.,698a.2d959,pp.961-962,p.967(Del.Ch.1996).allen法官在和解协议的审查结论中,首次全面阐述了对董事风险控制职责的司法立场。首先,明确了董事在决策和监督两方面的失职,都可能违反注意义务:董事违反注意义务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董事因为决策过程中的疏忽或误信,而使公司遭受损失;其二是董事在特定情境中,没有尽到合理谨慎来避免损失。②Caremark公司的董事就触犯了后一情形,也即对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疏于监管和控制,使公司因违法行为被诉而受到损失,违反了董事的注意义务。随后,allen法官提出:董事有义务确保公司建立和运行一套有效的信息与报告机制。但是,即使董事因为过失而没有履行上述职责,并不必然导致其承担责任。只有实质性、系统性地未履行监督职责,例如在监督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方面,彻底的,才能认定董事行为是缺乏善意,将被追究责任。

Caremark案是法院首次将风险控制纳入董事注意义务的范畴,使风险控制从管理制度转变为具有可诉性的法律规范,从而成为该领域的“标杆案例”。

2.“善意”标准:Guttmanv.Huang

Caremark案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没有风险控制的案例再次出现,直到2003年的Guttmanv.Huang案。该案的案情与Caremark案非常类似。著名的图像芯片公司英伟达(nViDia)因违反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规则,而被美国证监会处罚。股东董事“未能确保公司建立恰当的信息和报告机制,从而保证公司在执行会计准则方面的合规性”。Guttmanv.Huang,823a.2d,p.492(Del.Ch.2003).Strine法官在判决中提出了基于“善意”的新标准,即董事“故意不履行职责,是缺乏善意的不作为,从而违反了忠实义务”。

Guttmanv.Huang案将风险控制的法律基础从Caremark案确立的注意义务转变为忠实义务。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当时法学界正激烈争论是“善意”在信义义务中的地位,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善意义务”。特拉华州法院也做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判决,Guttmanv.Huang案正是其中之一。由于安然等公司欺诈舞弊案件后,要求强化董事行为约束和可问责性的呼声高涨,善意标准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法律工具。法院在董事的风险控制职能上,强调善意因素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该案的批评者则认为,忠实义务在传统上只适用于董事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形,将风险控制纳入其范畴,扰乱了信义义务的结构体系。Stephenm.Bainbridgeetal.,theConvergenceofGoodFaithandoversight,55UCLaL.Rev.5592008,p.596.

3.红旗原则:Stonev.Ritter案

Guttmanv.Huang案在“善意”问题上,给董事履行风险控制职责所带来的困惑,最终由Stonev.Ritter案揭开迷雾。Stonev.Ritter案同前两个判例一样,与法律风险有关。一家银行由于违反反洗钱方面的联邦法律,被美联储分行处罚,公司股东因此董事。⑥Stonev.Ritter,911a.2d,p.362(Del.2006).Stonev.Ritter案进一步明确了:对董事“善意行事”的要求,不是与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并列的。善意是作为忠实义务的基本要素,因此董事行为“缺乏善意”可能因违反忠实义务而被追究责任。⑥据此,法官总结了董事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忠实义务为:首先,董事有义务监督公司建立风险控制系统,这是与Caremark案所确立的标准相一致的。其次,在风险控制系统建立之后,对于系统报告的问题,董事应当及时处置。同时,董事不需要亲自去发现每一个风险点,也没有义务持续性的监控或者完全消灭不当行为;只有“屡次发生、足够严重,并且直接呈报给董事的全局性问题”,才构成董事履行监督义务不可忽视的对象,这也被称为“红旗原则”。ReginaF.Burch,Directoroversightandmonitoring:theStandardofCareandtheStandardofLiabilitypost-enron,6wYo.L.Rev.481,2006,p.498.至此,在“善意行为”的基础上,董事在风险控制领域的监督义务得到了准确界定。

(二)判例中的不足与疑义

1.责任“软约束”。如同商业判断规则适用的其他情形一样,这三个判例均有很强的“软约束”倾向。只要被告能够举证出一套见诸于公司文件的风险控制体系,便轻而易举地免除责任。这无疑是激励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完善“纸面上”的制度,使其风险控制体系在形式上足够完备,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很难真正约束管理层从事高风险商业活动。2008年金融危机,正是将这些“金缕其外,败絮其中”的风险控制体系暴露无遗。

2.适用范围的疑义。这三个经典案例,都是与法律风险有关的,更准确地说,应当是董事对公司合法经营的监督义务。上述判决能否适用于对其他类型风险的控制,在实践中,风险控制的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安然、世通等案件表明,公司出现欺诈、利益输送等违法行为的,其在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的管控上,也一定存在漏洞,才使违法者有空子可钻。当然,法律风险的控制又确有特殊性。董事相对比较容易判断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否合法,而对于商业风险的评估和管控,就要困难得多。在价值观上,商业风险是中性的,经营活动必须承担风险,方能获取收益。违法行为则是为法律所否定评价的,法律应当提供较强的激励,使董事采取恰当的管控措施,避免公司因被诉或处罚而造成的损失。

五、金融危机后的司法诉讼

(一)愤怒的股东与保守的法院

1.花旗案。花旗集团是全球著名的综合金融企业。在2007至2008年间,花旗集团的亏损超过650亿美元,被迫接受美国政府的援助计划,进行财务重组。花旗集团的损失主要来自其投资和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特别是所持有的集合债务抵押债券(CDo)。花旗集团的股东在2009年提起多个针对董事的派生诉讼,其中最主要诉因便是董事“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疏于管控,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跌的危险信号熟视无睹,完全未尽监督职责”。②inreCitigroupinc.ShareholderDerivativeLitig.,964a.2d,p.106,p.125(Del.Ch.2009).本案的主审法官Chandler在回顾了Caremark案“实质性、系统性失职”标准和Stonev.Ritter案的“故意怠于监督”标准后认为:“本案在形式上是基于Caremark案所提起的诉讼,股东主张董事应当对次贷市场亮出的‘红旗’有更高的警惕”。但法官的认识却不局限于此,他指出:“原告的实质,是董事的商业决策在事后给公司造成了损失”。②因此,本案应当适用注意义务和商业判断规则,原告需要董事是基于善意、获取充分信息、为公司最大利益而行为的假定。同时,由于花旗集团的章程细则对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免责,因此,本案的原告需要证明董事存在主观上的恶意。在Chandler法官看来,只要花旗集团建立了风险控制系统,如果公司继续从事高风险的商业活动,即使因此遭受损失,董事也受到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因此,法官最终判决驳回。

特拉华法院在金融危机之前的风险控制案例中,对董事监督义务的范围原本就没有明确界定。这一“遗留问题”因花旗案而暴露无遗,随即也在学术界引发激烈的争论。赞成者认为以特拉华法院一贯重视商业判断规则的司法立场,这是个意料之中的判决。Stephenm.Bainbridge,CaremarkandenterpriseRiskmanagement,34J.Corp.L.967,2008-2009,pp.989-990.而批评者则指出,判决与Caremark案的对风险控制的全覆盖标准不相符合,造成了司法的不确定性。并且在金融危机后,仍然如此宽松地对待董事过度冒险的行为,实在不合时宜。Franklina.Gevurtz,theRoleofCorporateLawinpreventingaFinancialCrisis,mcGeorgeGlobalBus.&Dev.L.J.1132010-2011,pp.148-150.

2.aiG案。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金融企业,也是市场上最大的信用违约期(CDS)的提供商。CDS的作用类似于以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为对象的保险。CDS的持有人既可以在发生违约事件时请求发行人偿付约定的金额,也可以通过交易转让CDS而获利。因此,CDS比普通保险具有更强的投机性。金融危机发生后,aiG所承保的债务大量违约,其现金流很快便无法满足偿付请求。同时,aiG还因投资于其他金融衍生品而遭受巨额亏损。与花旗集团一样,aiG也建立了专门的风险控制体系,其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和金融委员会,专门负责处理风险问题。专门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会4次。与花旗集团案情不同的是,aiG的股东董事的诉因有两项,其一是对风险疏于管控,造成公司巨额损失,违反注意义务;其二是利用内幕消息,交易本公司股票而获利。由于内幕交易同时违反了公司法和联邦证券法,因而董事的行为不受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法官进而查明,aiG董事的内幕交易行为使公司成为刑事被告,这表明董事明知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却不仅不督促公司加以整改,反而从中非法获利。这正是Caremark案所确立的董事存在“实质性、系统性失职”,使公司面临“欺诈和刑事犯罪”的风险,其行为属于主观恶意,违反了信义义务。法院认定aiG董事存在更为严重的过错,因而驳回被告终止诉讼的请求。该案最终以被告承诺赔偿15亿元而和解结案。但是该案的判决仍然没有解决花旗集团案所引起的疑义,即董事监督义务是否仅限于对法律风险的管控。

3.高盛案。金融危机后,股东针对董事疏于履行风险控制职责的第三个案例是高盛案。高盛案的背景与前两个案件基本相同。而股东的诉讼请求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原告仍然是董事没有履行监督职责,违反信义义务。理由有以下三项:第一是对高盛在次贷市场的高风险行为疏于监督,公司受到重大损失;第二是高盛的薪酬结构激励高管的冒险行为,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相背离,而董事对此没有提出异议或反对;第三,高盛为对冲风险,而以其客户为对手方进行衍生品交易,涉嫌利益冲突,而被美国证监会调查,使公司声誉受损。然而法院认为,高盛曾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获利甚多,而次贷市场崩溃是偶然性、突发性的事件,公司的风险控制系统没有发出预警信号,因而不能认为董事疏于监督。而对薪酬制度监督,只要不存在利益冲突或主观恶意,董事行为便受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至于与客户的利益冲突交易,法院认为董事在其中没有利益关联,单有此行为本身,并不能证明董事存在恶意。因此,股东的诉讼仍然与花旗案一样,是董事的经营决策事后来看是错误的,股东试图以此追究董事的责任。法院不支持这样的诉求。同时,本案判决最重要的内容是,法院对风险控制职责的范围问题,作了专门论述:

即使董事在监控商业风险上的义务是可诉的,董事对公司可承受的风险总水平的判断,也不在法院实质审查的范围之内,而是属于商业判断规则所保护的范畴。inRetheGoldmanSachsGroup,inc.ShareholderLitigation,C.a.no.5215-VCG(oct.12,2011),p.67.

这一表述表明,法院为解释商业风险是否属于监督义务的范围这一问题,试图将风险承担与风险控制区分开来,前者是经营决策,而后者才是董事监督义务所指向的内容。但是这一区分仍然缺乏详细论证和说明。

(二)法院判决缘何倾向保守

金融危机之后司法判决为何不是进一步强化董事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职责要求,反而有放松约束的倾向,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风险控制作为法律问题本身的复杂性。风险与收益是直接相关的。法律所要规范的,应该是董事和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与股东的风险偏好相一致,而不是由法官设定一个“合理”的风险水平。如果股东事前同意承担高风险的经营决策,以博取高的收益水平,那么当损失发生时,也就很难追究董事违反了信义义务。由此来看,法院在高盛案中区分对风险承担与风险控制,将前者纳入商业判断规则的保护,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风险承担与风险控制的划分,并非总是完全清晰的。尤其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其既有对冲和分散风险的功能,也可以作为高风险的投资工具。股东由于持股分散,且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很难监督管理层对衍生品的投资是否超出限度。因此才需要董事会对公司的风险控制进行监督。上述几个案例中的大型金融企业,正是由于对衍生品的过度使用,才造成巨额亏损,损害股东利益,在此情形下,不宜再放宽对董事信义义务的法律约束。

其次,法律经济学的分析通常认为,股东对于避免遭受损失的最佳方法是“用脚投票”,分散投资,而不是直接干预和监督公司的经营事务。然而,如果放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来看,滥用金融衍生品,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给公司带来高收益;但过度投机最终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其风险和损失并非完全能够由股东所承担,而对社会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性。因此,法院在审判中只权衡股东分散持股在账面上的财务盈亏,未免过于片面。

第三,由于公司法在美国主要是各州立法,公司选择在某个州注册登记,便接受该州的法律管辖。各州为了吸引更多的公司到本州注册,从而获得更多的财税收入,形成了公司法之间的“州际竞争”或“公司法联邦主义”。特拉华州便是这场竞争中的优胜者。在实证层面,什么是特拉华州公司法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价值判断上,竞争的结果是“朝向底线”还是“朝向顶部”,至今难有定论。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特拉华州正是通过判例法上的商业判断规则和成文法中的豁免条款,保护董事免于被诉,这种偏向董事的司法立场,导致了公司法“朝向底线”的竞争。Luciana.Bebchuk,FederalismandtheCorporation:theDesirableLimitsonStateCompetitioninCorporateLaw,105Harv.L.Rev.14371992,p.1509.金融危机后,特拉华法院三个消极保守的判决,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正如有学者准确地指出:如果单从司法逻辑来看,特拉华州法院的这三个判决是一以贯之,无可指责的;然而正是这些表面“正确”的判决,反映了美国公司法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的“结构性缺陷”。Franklina.Gevurtz,theRoleofCorporateLawinpreventingaFinancialCrisis,mcGeorgeGlobalBus.&Dev.L.J.1132010-2011,p.150.

六、金融危机后的联邦法律改革

21世纪初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安然、世通等大公司的财务丑闻,催生了萨班斯法,重塑了美国公众公司的治理结构。在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领域,联邦公司法比各州公司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次金融危机后的联邦立法,也延续了这一趋势。2010年颁布的《华尔街改革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也称多德—弗兰克法)包括了大量公司治理改革的内容,有学者认为这是继萨班斯法之后,对美国公司治理影响最深的联邦公司法,甚至将塑造一种以广泛而深入的联邦监管为特征的“多德—弗兰克型公司”。

此外,美国证监会(SeC)在2009年修改了信息披露规则,对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信息披露作了两项专门要求。第一,公司的薪酬政策或职员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在合理预期下,对公司可能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时,公司必须对上述政策或行为作出解释。第二,公司在年报中,应当披露董事对风险控制体系履行监督职责的情况。proxyDisclosureenhancements,exchangeact,no.61,675(Dec.16,2009).由于SeC无权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实质性的规定,因而往往通过信息披露的要求,使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暴露于股东和公众,从而间接地对公司治理改善施加压力,这也被称为“干预式披露”。Stephenm.Bainbridge,CorporateGovernanceaftertheFinancialCrisis,oxfordUniv.press,2012,pp.36-38.上述两项规则均属于典型的干预式披露。由于干预式披露不同于以会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信息披露,需要以附注的形式进行文字说明。使得信息披露的内容复杂化,义务界定模糊。这一方面增加公司的合规成本;信息泛滥,即使专业投资者也难以从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与倚重于司法判例的各州公司法不同,联邦公司法通过强制性规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为直接、迅速。但是,立法机关在危机中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其“应急立法”往往过程仓促,政治辩论多于立法技术的研究。最终形成的法律文本通常体系庞杂;而具体到某一方面的内容,却又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特征。金融危机所暴露的公司法对于董事约束不足,职责范围不清等本质性的问题,在联邦立法中仍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风险控制对董事的专业性资质要求较高,这也与上一轮应急立法(萨班斯法)强化董事独立性也有潜在冲突。

七、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中国公司法制度和公司治理模式,与美国存在很大区别。然而,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而言,加强风险控制却是同样必要的。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教训。例如在备受关注的中航油事件中,中航油(新加坡)因在石油衍生品市场巨额亏损而破产重整。参见《成败陈久霖,中航油事件内幕揭秘》,载《财经》2004年第24期。我国近年来在风险控制法律制度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财政部会同其他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内控规范明确了有效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对于风险控制,“内控规范”规定“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参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划》第20条、第21条。这也就确立了风险控制的法律基础。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道德风险

一、绪论

1.1操作性风险的定义

巴塞尔委员为对操作风险给出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风险与“操作”二字紧密相关。“操作”是与人紧密相关的,不论是人员操作或者是系统又或是内部过程都有人参与其中,所以从这点来看,操作风险其实是伴随着商业银行的诞生就产生了的,只是近些年来才逐渐被重视起来。

1.2操作性风险的危害

来看一下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印发的员工培训教材《柜员业务知识必读》中的一段话:“柜员操作风险是指柜员在日常操作中,由于业务素质、技能不足、或敬业精神不够,道德水平低下等原因在办理具体业务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这是柜员业务中最常见最基本的风险。往往给银行带来最为直接的资金和信誉损失”。可以看出,操作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最大风险就是资金和信誉的损失。资金是银行经营之本,离开了资金商业银行就没有赖以生存之本,而信誉则是目前在银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格局下各家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又一核心要素。而仅仅是最基层的柜员操作风险就会给银行带来资金和信誉上的损失,更不用说银行中高层领导干部的操作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类似的较为著名的案例有:巴林银行产案例、大和银行案例等一系列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人员操作风险所产生的后果都对当事银行带来了巨大危害。所以操作风险所产生的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3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想要探究操作风险的特征就需要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就目前来看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三种类型:1、相关人员由于业务不熟悉导致的操作失误。2、相关人员因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操作风险。3、相关人员由于道德问题而做出的坚守自盗行为。下面就这三种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1)相关人员由于业务不熟悉导致的操作失误

一般来说从业年限较长的人员相对专业素养较高,对相关业务也比较熟悉,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以农业银行某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柜员5人,三级主管3人,这8人当中以三级主管陈某的业务最为熟悉,无论是该行原有的业务系统还是即将上线正式取代旧系统运行的新系统其掌握程度都十分熟练。在5人柜员当中,张姓柜员的工作年限比主管陈某更长,但是对即将上线正式运行的新系统并不熟悉,很多操作的流程并不熟悉。

在操作风险案例当中由于操作人员业务不熟悉导致的失误所带来的后果一般并不是十分严重,且一般在发现后都能通过相应措施及时弥补。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在员工招聘方面也在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并不定期的举行各种培训,在注意提高人员素质的同时各商业银行在流程、制度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所以这种操作风险的危害程度相对较低。

(2)相关人员因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在相当一部分银行操作风险案例中,相关人员因责任心不强或业务不熟悉被他人恶意欺诈而致使银行的资金和信誉受到损失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3)相关人员由于道德问题而做出的坚守自盗行为

这种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1、内部人员不能抵御每天面对大量现金的诱惑没有摆正心态。2、有不良爱好,如:、购买成瘾等。

二、操作风险的特征

在了解什么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找出并分析操作风险的一些特征。

2.1前多后少

这里的前多后少是指与近些年相比,往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较多,尤其是基层员工出现监守自盗、违规操作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些案例具有发案金额相对较小、作案手法简单、带来的危害不大等特点。究其原因导致操作风险具有此特征的原因是早先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起步阶段,经营方法简单粗放、管理体制混乱、业务流程不清楚、规章制度不健全,以至于在许多日常简单的柜员操作中有很多漏洞让人有机可乘。随着银行业逐步发展走上正轨,加之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在近些年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做到了从根本上杜绝了大部分漏洞的发生,从源头上最大程度上减小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支行一级后台主管原最高级别为9级主管,现柜台主管最高级别仅为3级,并在各地成立授权中心,上收大部权限,实际业务中很多需授权部分需上传至授权中心由中心9级主管授权,支行上传的业务授权申请件会被系统自动切分,切分后的申请件会被传送至不同主管手中进行分别审核,最后由系统自动还原。

2.2不定时的水雷

操作风险就像一颗不定时的水雷,平时它深藏于水下,不被人所察觉,但是它随时可能爆炸。我们不可能知道一个员工在何时会在操作中犯错,也同样不可预知一个员工会在何时因为高额赌债而选择铤而走险。即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

2.3手段从单一向多元发展

从较早时间来看,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又或是外部欺诈的手法都相对单一,主要有:利用自身职权之便盗用银行资金、挪用储户存款、虚开账户等。制作虚假印鉴非法挪用、盗用他人资金,制作虚假存单等单据骗取银行存款。但是随着近些年来银行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的完善,简单的作案手法已经很难再蒙混过关,即使有些内部人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涉险违法操作也会很快被银行的内部自查机制查获。所以最新的操作风险已经向着大深度和大广度的人员内外勾结、共同作案转型,这种作案手法从发现难度上较以往的手法有所加大,银行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在众多人员的共同作用下也只是空有其表。

2.4涉案人员层次不断提高

同样要追寻到我国银行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的不断完善,基层业务人员想要独自完成违法操作已基本不可能,而操作风险也因此向着更高层次的中层干部甚至是高管这一更高层次延伸。在高级管理人员的掩盖下,相当一部分的违法行为在短期内甚至是长期内都很难被察觉。

2.5高智商高科技作案

随着商业银行高新科技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一部分以高科技手法作案的案例涌现出来成为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又一新风向。以农行某市网点为代表三级主管a某在利用职务之便复制九级主管B某主管卡进入机房终端伪造账户支取现金,并虚假开户采取“1001现金续存”交易抹平库存现金。最终共取现消费金额20262783元。

三、总结

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及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操作性风险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日常风险管理中的重点,而作为操作性风险的最核心因素“人”则是重中之重。近年来的一些案例表明,在越来越完善的系统控制之下,由于员工业务不熟、粗心大意等问题所导致的操作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做到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但是,由于员工自身原因而导致其故意做出挪用公款、篡改账目等危害银行的行为是最难防范的,且这部分员工多为具有一定权限的中高级管理层人员,所以他们的这种行为更加隐蔽,更加难以被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指导业界对操作性风险的防范也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9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3.076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applicationeffectofnursingriskmanagementinnursingofrespiratorycriticallyillpatients.methodsatotalof50respiratorycriticallyillpatientsweredividedbydifferentnursingmethods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25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receivedconventionalnurs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alsoreceivednursingriskmanagement.nursingeffectwascomparedintwogroups.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hadlowertotalincidenceofunplannedextubation,accidentsandnursingdisputesas4.00%than36.00%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nursingriskmanagement;Respiratory;Criticallyillpatients

护理风险管理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有着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复杂的特点,因此护理工作量较大,再加上患者家属心理较为焦躁,也为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本院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6月治疗的50例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52.21±4.75)岁;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3.12±3.9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组成,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控制措施。观察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修改护理方案。对科室工作人员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判断护理过程中风险较高的环节与人员,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1.2.2建立风险管理方案风险管理小组要对易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建立风险管理方案。同时,根据护士的不同特点与能力,还需要针对性的建立护士风险管理方案。方案制定完成后,召集科室所有护士进行会议,对方案的内容讨论、修改并定稿,绘制成册,人手一份。

1.2.3实施风险管理培训首先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对所有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理论基础、风险管理重点、风险管理方案等;学习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多种护理技术。其次,根据不同护士的特点,如护理年资、学历、知识结构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危重症疾病的诊疗、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根据护士的水平分为n0~n6,采用导师制,分层级培训,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医师以及仪器工程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疾病?o护重点;对于护理年资以及学历较低的护士,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危重症患者抢救药典、仪器设备的使用等。采取自学与带教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这类护士能最快的掌握相关知识。先进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可以邀请厂家工程师进行培训,保证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

1.2.4落实护理风险管理方案每周由总务护士对风险防范进行评价,判断风险防范是否有效,并向护士长报告。每月由护士长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评价,并召开风险管理反馈会议,分析一月中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制定工作目标。

1.3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观察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的总发生率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自评表,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价,满分100分。90分以上?槁?意;70~90分为一般;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与护理纠纷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治疗期间护理呼吸科危重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经过剧烈活动后会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运动能力下降、反应缓慢的情况,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常会出现不可控的意外事件。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护理风险,例如保证病房内外与厕所地面的干燥,避免患者滑倒,患者在进行室外活动时,也必须要有医务人员或家属的陪同,将患者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2]。饮食方面,提倡食用清淡类的食物,这类食物利于消化,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少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3]。定期打造病房及病房周围环境,保证良好的清洁度,为患者建立一个练好的康复环境。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如呼吸频率、咳痰等情况。若发现患者存在嗜睡、反应迟缓、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现象,则表明病情有恶化趋势,要及时反馈,并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3.2康复期间护理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后,若病情有明显好转,则护理措施也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增强患者的体质为主,针对患者的特点制定锻炼计划,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叮嘱患者忌烟忌酒,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好转。同时,要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出现感冒等病症,影响患者的康复。此外,仍旧要保证环境卫生,避免病房中有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保证患者呼吸道的健康[4]。

3.3心理护理积极的心理对患者的病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在住院中长由于对病情的担忧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5]。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不了解的情况耐心解释,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措施,采取心理辅助治疗的方式,促进患者的康复。此外,护理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等情况,影响患者的病情,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风险管理的案例篇10

大家好!

我代表风险管理部汇报年第3季度工作总结。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部门职责与目标,第二部分汇报第二季度工作总结,第三部分分享经验教训,第四部分提出下季度工作计划。

一、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是推行制度、提供法务支持、开展内部审计审查。目标是及时完成重点工作计划和日常合同审核任务,保证公司顺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尽量为公司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等。

二、年3季度,风险管理部重点工作和日常合同审核均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

三、工作总结

1、质量管理体系推行方面:风险管理部对a分公司开展了合同管理培训,对B分公司开展了制度管理、风险管理、反腐倡廉、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培训,对总部档案管理培训。对a分公司进行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检查,对总部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进行了档案管理检查。

2、合同审核方面:风险管理部审核各部门初次送审的合同共232份,其中总部78份,a子公司89份,B子公司25份,C分公司14份,物业公司共25份。

3、法律咨询和风险防范方面:

1)风险管理部拟制并了《对经济类文件授权审批和签字盖章事宜的特别要求》,要求各部门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时,应同时向对方书面明确仅有指定的授权人才是代表本公司对外签署经济文件的合法有效人,合作方与其他人员签署的经济文件对本公司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

2)针对商铺带租约销售的策略,风险管理部建议公司设立运营公司以规避《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对返租销售的禁止性规定,在托管合同中设计对租回商铺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界定管理内容与责权利等,并协调解决运营公司与客户的租期和与租赁户租期不一致的问题。

3)商务宿舍蓄客阶段,所有资料是按超高一层销售。办预售证时,因房管局限价,只能由一层改为两层卖。风险管理出具法律意见书和相关文书,指导营销策划部公告取消前期宣传广告内容,并进行公证。请认购客户签订知悉取消前期宣传广告内容的确认书,并出具不修二层楼板的申请。

4)风险管理部根据C公司咨询,向其提供意外伤害赔偿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指导其完成赔偿并防范负面影响。

4、诉讼仲裁方面:年第3季度风险管理部顺利推进奥的斯电梯仲裁案,圆满完成园林仲裁案,受理并有序推进商铺客户要求双倍返还定金50万元的诉讼案等。对a子公司与总包单位的经济纠纷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秉承尊重客观事实、诚实守信、合情合理、平等互利的原则,向公司提交专题报告,并强烈建议a子公司与对方协商解决,避免给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专项调查和危机应对方面:针对物业公司匿名举报信进行专项调查,发现举报内容均与被举报人无直接关系,但同时发现被举报人存在其他不当行为。公司其后对被举报人换岗处理。参与广告公司举报事宜调查,发现举报事宜的确存在,但当事人之间存在较大误解。协助公司处理总部总包单位工人闹事危机事件,并准备相关往来函件和公关报告。

6、员工培训方面:根据师徒协议,指导新员工学习公司制度和文化、风险管理部职责和法律专员岗位职责,带领两人前往各子公司开展审计审查等,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开展培训。带领新入职风险管理部的资深专家学习风险管理部职责和内审专员岗位职责,带领她开展档案管理培训和检查,在工作中学习审核技能技巧。

二、分享经验

园林仲裁案于年7月结案,关于此案,风险管理部于年3月9日收到a子公司的法律协助申请,由于距仲裁委要求提交的证据期限(收到仲裁申请后15日内)仅剩1日,我方举证面临巨大风险,风险管理部及时与仲裁委取得联系,并提交延期审理申请书、中止审理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并通过选取需回避的仲裁员获得第二次选择仲裁员的机会,以争取宽限期限。之后风险管理部与a子公司及总部成本部密切配合,积极准备开庭资料,反复审查结算资料,共同参加开庭、调解、质证共计5次,到司法鉴定中心现场核对工程造价1次,提交我方异议或质证说明共计5次(具体工作记录参见附表),最终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1,034,137.75元。此案不仅可作为公司齐心协力应对仲裁的成功案例,还可作为公司向社会弘扬正气,向供应商彰显规范、阳光、透明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