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6:05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1

我县自2012年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即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现已在、镇完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200亩,完成财政总投资1380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量为:平整土方86万方,衬砌渠道93公里,新修机耕道43.1公里,机耕桥4座,修筑田埂205公里,打机电井7眼、购置设备7台套,维修电灌站2座、更新设备4台套,并已通过上级检查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县领导担任组长,县农发办主任和、镇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重要方案、重大事项和重要举措等进行决策管理,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形成全县一盘棋,共同合力搞开发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项目库。年初组织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调查摸底,实地勘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及时组织人员到省、市跑项目、争资金。2012年争取到国家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资金930万元;三是在项目实施前,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到项目区村组,召开群众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项目建设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并取得群众的支持;四是在项目建设上,实行分工负责制,县农发办主任负总责,两个副主任负主责,所分管的项目实行“包项目建设、包进度质量、包档案建设、包验收过关”的四包责任制。在严格质量方面,除我办工作人员和监理人员监督外,我们还邀请了村、组的老党员、老干部进行监督,确保每个标段工程都达到技术设计要求;五是注重开发项目的规模化水平。为了凸显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首先,项目安排要求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其次,开发效果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即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便于机械耕作。

三、201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准备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我县2013年度计划沂江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开发任务为建设高标准农田10500亩,财政总投资133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平整土方89万方,衬砌渠道34公里,新建电灌站7座,维修电灌站8座,营造防护林8公里等。项目实施方案已得到上级批复,目前完成工程招投标,并与中标人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计划11月10日动工新建,争取年底前完成所有标段工程土方任务,明年2月14日全面竣工,3月份县级竣工验收,4月份确保以优良工程迎接市级检查验收。同时,着手做好2012年度项目计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项目区乡、村、组各级在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乡、村、组各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高度重视并把它摆上重要议事、干事日程上来,特别是户与户、村与村之间的土地调整等一些矛盾、纠纷要积极妥善处理,同时还应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配合做好工程施工前的各项工作;二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鼎力相助、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近几年来各相关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量越来越大,希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加大配合力度,共同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做好,更大程度地造福于全县农民群众;三是加强自身建设。针对本办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我县应加大有关专业人员培训的力度;四是配齐交通车辆。针对本办交通工具偏少问题,建议有关部门批准购置工程管理车子一部,确保推进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2

一、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规范布局。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省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规定和要求,组织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在经批准的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结合“二调”成果,规范基本农田的落地布局。

(二)确保数量,提升质量。划定后的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质量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并且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

(三)有序组织,明确责任。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村级组织配合,确保责任落实到户。

二、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开展时间和步骤

(一)成立县划区定界工作领导小组。年月中旬,县政府成立以由县国土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水利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县划区定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各乡镇要加强领导,相应成立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和具体的划区定界工作班子。

(二)完成基本农田内业数据采集。年月底,根据省实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求,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和土地现状情况,分析、汇总基本农田保护区现状数据并完成报市工作。

(三)年月初,拟定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实施单位。

(四)年月,由县国土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各乡镇召开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座谈会,收集相关资料,布置工作。

(五)各乡镇按照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年-月,各乡镇根据划定工作实施方案,在县划区定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落实基本农田地块,确定保护标志,制定保护责任制度,并完善划区定界成果内容。

(六)成果验收工作。年月,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各乡镇汇总划定数据成果,编写检验分析报告和工作报告,完成乡镇自检并申请县级初验。

(七)年-月,完成县级初验和报市审核、省级验收。

(八)总结及材料归档。年月前,根据省、市验收确认情况,及时总结本次划区定界工作,整理完善资料,成果报备并及时归档。

三、工作任务和内容

(一)基本农田地块落实。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基础上,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逐图斑落实基本农田地块,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边界、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的统计汇总表。

(三)建立统一标识。基本农田划定后,根据《关于基本农田与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及保护牌设立的规定》(国土资发〔2007〕30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土资〔2008〕98号)的要求,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和标识(保护界桩)。

(四)落实保护责任。划定的基本农田要按《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文件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

(五)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划定的基本农田成果,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并实现省域内数据库联网互通。

四、基本农田划定职责分工

(一)县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统筹全县划区定界工作,召开会议,组织实施等;

(二)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审查各乡镇划区定界实施方案,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块,设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落实基本农田地块责任人,汇总划区定界成果材料;

(三)县农办:负责落实人员参与划区定界实施方案会审及验收,并按职能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四)县农业局:具体负责划定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评定,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设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落实基本农田地块责任人;

(五)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划区定界工作经费,监管资金使用,落实人员参与划区定界实施方案会审及验收,并按职能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六)县水利局:负责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要求,落实人员参与划区定界实施方案会审及验收,并按职能做好审核把关工作;

(七)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村级组织:负责落实本行政区域基本农田地块,设立保护标志,制定保护责任制度,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基本农田地块保护责任人,并完善划区定界成果内容。

四、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成果内容

(一)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实施方案;

(二)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检验分析报告;

(三)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工作总结报告;

(四)基本农田数据库;

(五)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3

关键词:农情田间定点监测;领导重视;科学选点;专人负责;采集数据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501020

辽宁省是2014年首批农情田间定点监测试点省,按不同特点区域选择8个农情田间定点监测县,其中昌图县是4个玉米监测县之一,昌图县地域辽阔,区域面积4317km2(合431949.2hm2),耕地面积326163hm2。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中以玉米为重。年播种玉米240120hm2以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先后多次荣获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

1领导高度重视,把农情定点监测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辽宁省昌图县选出2名粮食生产经验丰富的同志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情信息定点监测培训班。昌图县农委选择种植业科承担该项任务,每月10、20、30日保证监测工作有固定专车。按农情田间定点监测月历的时间要求,当天下地实测,不提前填报也不漏报。每次采集数据后汇报给农委主管领导,经领导审核无误后,上报到省审定。

2科学选监测点,及时准确掌握农作物长势情况

昌图县玉米种植遍全县39个镇场,如何选好监测点尤为重要。昌图县农情定点监测刚启动时,上级选定昌图县的监测点5个,曲家店镇距离县城71.3公里、朝阳镇距离县城50km、四面城镇距离县城29.7km、老城镇距离县城12km、十八家子镇距离县城35km。由于昌图县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往返时间长,而且农情信息定点监测要求时间紧,如果选取的点太多,相对县城太远,不利于具体监测工作。为此,昌图县及时向省农委反映情况,提出具体意见,辽宁省农委及时向农业部反映。最后确定昌图县有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农情田间监测点定点镇2个,为四面城镇廿家子村7组,这个监测点是种粮大户的地,另一个监测点为老城镇示范繁殖农场环路北,这块地是昌图县玉米增产模式攻关试验田,每月农情田间监测采集、填报数据了解昌图县玉米生长环境情况,同时也为种粮大户和开展玉米增产攻关提供春播时期及玉米生长期土壤墒情、温度等动态变化信息。

3安排专人负责,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有效

在人员安排上选择2名责任心强、计算机操作水平高并且都是农学本科的农情信息员具体负责田间定点监测工作,便于工作忙时,不耽误监测工作。并对2名同志及监测定点镇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的农技员进行了农情信息定点监测系统操作培训,提高农情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每次监测定点镇的农技员都会参与,保证了农情调度工作质量,及时有效完成农情田间监测数据的采集、整理、、传递工作。

4认真做好采集,严格按照农情田间定点系统规范操作

按照农情田间定点监测月历的要求,从3月20日开始,每月的10、20、30日监测人员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到田间进行实地监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认真采集数据。从苗期到成熟期,准确采集玉米各期的长势情况,建立各个时期作物长势情况图片库。负责填报人员从4月20日开始填报《玉米长势情况调查表》,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向相关领导汇报玉米每个生长期的田间生长环境数据,为领导及时了解生产情况提供了大量的依据。春耕生产期间,昌图县气温偏高,回暖快,3、4月份气温较高,比历年同期高5℃以上;气温高化冻早,比历年提前10d。通过田间定点监测数据分析,为了保证墒情,昌图县力争抢早,4月4日昌图县旱田开始播种,玉米出苗早,在7月上旬玉米开始开花授粉躲过了伏旱。7月22日至8月13日昌图县没有降雨,利用农情田间监测仪器对多个镇村地块监测,将数据及时向领导反映,县政府采取应对措施组织抗旱,利用水利设施对出现旱情的地块进行灌溉浇地。今年昌图县粮食总产实现28.25亿kg,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实际工作中,第一次到田间采集数据时,由于笔者手劲小,土壤温度传感器的钢针没有全部插入土壤中,按经验推断显示屏所显示出的数值要比实际高,以为仪器有故障,重新接线、测试,反复几次才发现是钢针没全插入土中。在雨天监测时空气温湿度仪要防止被雨浇,进田里穿雨衣、雨靴,空气温湿度不方便测,放到雨衣外被雨浇,放到雨衣中又会有身体的温度,数值不准,最后选择在地头打伞进行空气温湿度监测。每次去田间实测之前,都要登陆田间监测系统,看要进行监测的内容有哪些。检查电池电量,做好准备工作。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4

关键词:信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1县域概况

信丰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南部,居赣江上游,贡水支流桃江河中游,地处东经114°34′~115°19′,北纬24°59'~25°33′,东邻安远,南界定南、龙南、全南县,西连广东省南雄市,北接大余、南康,全县东西宽76.7km,南北长63.0km。全县国土总面积2878km2,耕地面积39.77万亩,占土地面积9.21%;宜果林地面积48.04万亩,是全国有名的“脐橙”“草菇”之乡。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及京九铁路贯穿县境,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县境属赣中南中低丘陵区,地型地貌特征可概括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全县辖17个乡(镇、工业园区),村委会261个,2013年,全县总人口73.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32万人,非农人口11.07万人。主产粮食、烟、果、菇、瓜、菜、茶叶及猪、牛、家禽等。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94亿元;财政总收入5.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7元。

2近年来取得的基本成就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之一。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我县积极争取,努力推进资金整合和统筹,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信丰县列入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第五批建设重点县,2010~2014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34亿元,基本完成了走马垅、五渡港、白兰、上迳和迳口5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的配套改造和17个乡(镇)273座200~10000亩灌区的农田配套改造任务,累计改造农田灌溉面积26.73万亩,改造灌溉渠道长1171km,恢复灌溉面积6.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29万亩,达到或基本达到高标准农田面积16.11万亩。

其次,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我们积极整合农业、国土、扶贫和移民等各级部门资金0.38亿元,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指导,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整合有关涉农项目和资金,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连片治理丘陵区农田面积11.9万亩,实行农业、水利和科技措施综合并举。

第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和财政资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动项目区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工程建设,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等社会资本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引进外资实施供港蔬菜基地2个,涉及面积1.23万亩。

3存在问题与困难

虽然近几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全县也投入不少资金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地推动作用。但由于资金补助标准不搞,资金仍显不足,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部门多,有国土局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农粮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水利局小农水等,虽同唱一台戏,但各有各的调,标准不统一,政策有差别。水利部门小农水项目投资标准较低,资金规模较少,检查多,缺少项目乡镇工作协调经费,没有土地青苗补偿费等,一些乡镇挑项目实施,水利部门要统筹较难。二是各部门都想搭舞台,大家同抢一份戏,难免有“同行是冤家”的感觉,都想找基础条件较好,干群积极性高的优先立项,都不愿啃“骨头”,攻难点,达不到整合目标。三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难协调,项目建设调田压力大,乡镇和群众参与热情度还不够。建设高标准农田,可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排灌效率,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项目建设把农田布局重新洗牌,需要全面进行土地调整,这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由乡(镇)、村二级负责,弄不好就会造成矛盾纠纷,甚至,有部分乡镇存在畏难情绪。四是地方势力对工程建设干扰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工程总造价不大,施工工艺简单,对施工设备要求低,而且项目建设地点在农村田头地角,工程涉及面积大,牵涉千家万户,地方势力干扰多,存在大的施工单位不愿做,小的施工企业不敢接,主要表现在招投标领域中普通存在挂靠、围标、转标、卖标等不良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工程成本,对工程进度、形象、质量有较大影响,群众意见很大,是影响农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4发展思路分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水利不兴,农业不稳。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建设放到了能源、交通同等地位,充分说明水利建设和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切实解决水旱灾害,确保农田旱涝保收,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有极其重要作用。

下一步要按照整合资源、规模开发、科学选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归口申报、标准设计、用途不改、县级负责、部门实施、整体推进、验收考评的方法,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一步:编制十年规划。十年规划包括科学选点、建立项目库、制定建设规划等。一是科学选点。首先,乡(镇)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和农民积极性向县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其次,召集涉农项目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实地察看,择优选出若干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点,交高标领导小组审定后分别上报备案;二是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建立项目库。首先,各有关乡(镇)根据县高标建设领导小组审定的建设点,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并按有关编写大纲要求编写;第三,项目建议书经县发改委和高标办审查合格后,方可存入项目库;第四,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入库项目材料报县高标办和发改委备案;三是统筹规划。首先,按照“项目围着规划选,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由县发改委和高标办牵头,根据目标任务数和项目库高起点统筹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10年规划和年度项目规划,且根据各部门现有资金规模等因素将规划任务数分解到各部门。

第二步,年度计划申报批复。申报批复工作阶段包括分解任务、编制计划和设计、批复年度项目计划设计方案等。任务分解主要是县高标领导小组根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由高标办牵头初步确定涉农项目单位任务分解方案,汇总后上报县高标办和项目主管单位审核,再报县高标领导小组审定。编制计划和设计,首先,各涉农单位根据年度审定分解的任务,组织可研报告编制、评估和项目年度计划编制,实行归口申报,并报县高标办备案;其次,各涉农项目单位根据分解的任务,积极落实好项目和资金;第三,由各涉农项目单位聘请具备相应资质设计单位或具有设计能力的设计人员,编制所属项目的实施方案。

第三步,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实施阶段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工程实施和资金管理。首先,项目计划下达后,县高标办成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工程指挥部,调度协调各类项目施工;其次,各涉农项目单位具体负责实施所属的高标项目,县高标办要加强督促检查,检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并定期向高标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实施情况;第三,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计划和批复的设计进行施工,项目实施完后,及时组织工程结算。

资金管理一是按照部门实施的要求,所属项目坚持“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二是全面实行财政资金县级报帐制;四是项目工程实施完后要进行财务决算。

第四步,项目竣工验收与建后管护。验收管护阶段工作主要包括项目验收、工程管护、建后绩效评价。首先,项目竣工后,项目实施单位要做好竣工验收准备,各涉农项目单位初验所属项目;其次,县高标领导小组组织有关涉农项目单位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并对各涉农项目单位是否按计划完成了高标领导小组所分解的任务进行考评,并将验收考评结果报县高标办;第三,县高标办组织有关涉农项目单位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验收考评,并将考评结果报县高标领导小组。

通过以上措施和资金投入,计划至2020年,全部完成我县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较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灌溉工程的灌溉保证率、灌溉水利用系数等指标和参数能达到规范标准和国家的有关发展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有力保障我县“三农”发展和粮食安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香生,张仁贵等.信丰县农田灌溉规划,信丰县水利局,2009.10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5

省农业厅产业化规划处:

为实施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有有规模、有特色、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并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地优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拟定出儋州市2010年度重点农业产业化申报项目。现将具体申报项目汇报如下:

一、建设冬季瓜菜标准化农田项目

(一)建设规模:建设5个400亩的设施大棚及配套设施;种植特色瓜菜2000亩,年产特色瓜菜6400吨。

(二)建设地点:儋州市的那大镇那早洋、东成镇长坡洋、光村镇扫地坡、王五镇枝根坡、中和镇七里坡。

(三)建设年限:1年。

(四)建设性质:新建。

(五)投资总额:8000万元。

(六)项目概况:儋州市是农业大市,为使农民增产增收,我市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瓜菜生产将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农户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标准化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别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瓜菜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由于诸多原因,我市瓜菜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产业化进程度低,品种不精,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瓜菜质量不保证。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瓜菜的生产必须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从而保证瓜菜产品质量的稳定。标准生产的的农产品前景非常看好。我市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受台风影响小而轻,非常适合瓜菜的种植。

我市瓜菜种植历史悠久,目前我市东成镇瓜菜种植基地、光村镇辣椒种植基地、王五镇黑皮冬瓜种植基地、那大镇瓜菜种植基地、中和镇瓜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拟建的冬季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该项目的实施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按市场订单情况,采用科学、规范的标准,种植各类瓜菜,生产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既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将给投资者带来持久、丰厚的利润,又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

(七)项目进展程度:已完成规划。

(八)项目经济效益:年销售收入1536万元,年实现利润384万元,投资回收期5.3年。

(九)项目合作方式:独资、合资、其他。

(十)相关优惠政策:享受儋州市及拟建项目的镇对外来投资优惠政策。

(十一)联系单位及联系人:

单位:儋州市农业委员会

联系人:吴三敏联系电话:13389838828

二、农产品田头预冷库建设项目

(一)项目简介:儋州市的王五、海头、光村、中和等四个镇及周边镇每年有25万亩近40万吨农副产品鲜货(菜)生产量,品种达十余个,以冬春季节生产为主。由于我市冷库少,很多的农副产品保鲜期较短,无法及时调运,使大量的农副产品的过期、变质,造成了农户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市菜农急切的盼望主产镇的田头建有预冷库,可以短期储蓄他们的农副产品,以解决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为解决农副产品鲜货(菜)长途外运,促进我市冬季鲜菜产业化发展,拟在王五枝根坡、海头立丁坡、光村扫地坡、中和镇七里坡等四个田洋,建设四座年预冷规模为各1000吨的农副产品鲜货(菜)预冷库。

(二)建设地址:儋州市的王五枝根坡、海头立丁坡、光村扫地坡、中和镇七里坡。

(三)项目建设规模:4000吨农副产品鲜货(菜)预冷库及配套设施。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种粮直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就没有社会的长治久安。历史经验告诉我一旦粮食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范围粮食价格猛涨,粮食生产形势异常严峻,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与水稻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增收。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是国家以工补农的具体体现,惠及千家万户。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区委、区政府也将种粮直补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因此,各镇街一定要认清当前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种粮直补政策的重大意义和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精神上来,统一到保护农民利益、做好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根本要求上来,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不折不扣地将政策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和镇街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区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要作好分工,组织搞好宣传,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各镇街要与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扎实工作,认真做好年种粮直补工作。建立区级部门干部包镇,镇街领导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户的工作考核机制,确保任务的完成。

二、吃透政策,引导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

为搞好年种粮直补工作,区政府办公室将立即下发《关于做好年农资综合与水稻良种推广直补工作的通知》,各级各部门必须吃透政策,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办理。

一是明确政策目的。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与水稻良种推广直补的政策的引导目的是: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鼓励粮农多产粮、产好粮,促进粮食的稳定发展和规模种植,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重点支持水稻和特色粮食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明确补贴对象。今年纳入农资综合直补的对象主要有三种:即年区内的所有种粮农户、承包和租赁土地进行规模种粮的大户和业主、农口企业场站实际种粮的职工、大户和业主。

三是明确补贴原则。首先是统筹安排的原则。为减少因申报、审批等环节重复增加工作量,各镇街应统筹安排种粮直补工作,在做好农资综合直补工作的同时,做好对水稻种植户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增加15元补贴的工作。其次是向种粮大户、特色粮食和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倾斜的原则。为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促进特色粮食生产,按我区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总额的15%集中用于种粮大户和区政府确定的特色粮食??高淀粉红苕(豫薯王)、优质酿酒高粱(青壳洋)以及200亩以上的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但合计补贴每亩最高不高于200元。第三是谁种粮、谁享受补贴的原则。农资综合与水稻良种推广直补必须坚持直补给种粮农民,坚持谁种粮、谁享受的原则,不得按照土地承包户主花名册不经核实简单申报了事。

四是明确补贴标准。年农资综合直补面上补贴标准以种粮面积为基础,不分品种、不考虑复种指数等因素,实行田、土同一个补贴标准,统一每亩补贴70元。水稻良种推广补贴按水稻种植面积每亩另增加补贴15元;种植优质酿酒高粱(青壳洋)和高淀粉红苕(豫薯王)按实际种植面积每亩分别另增加补贴80元和50元。增加补贴的对象及标准:对单一粮食(晚秋和菜用粮除外)种粮面积在20?50亩内的每亩增补80元,50亩以上(含50亩)的每亩增补120元;200亩以上的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的水稻种植面积,经镇街申报、区级确认后,每亩增补100元(增加补贴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但不得重复享受增补政策)。

三、严格规程,保证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严格计算补贴面积

以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基础,结合年种粮农资综合直补和水稻良种推广补贴面积为参考,以年实际种粮面积为依据进行补贴。各镇街申报面积汇总数必须控制在第二轮承包面积总数之内,并剔除征占用地面积和已享受退耕还林补贴政策的实际种粮面积。种植面积指用来种植粮食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确定的面积。对未种粮的撂荒地以及渔业养殖、农家乐开发、竹木及花卉种植等非种粮农地严禁补贴。

二是规范申报兑现程序

申报程序按照“一户一卡”的原则,分为村(居、社区)、社登记和公示;镇(街、管委会)审查;区农业局、财政局核实上报;区财政局拨付补贴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分户兑现五步骤。各镇街要充分核实面积,种粮大户、特色粮食种植和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内的种粮农户,采取由镇街统一制表、驻村干部分户核实,农户签字确认申报的方式进行。对补贴项目、补贴对象姓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和补贴金额等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结束后报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和财政部门审查。镇街要做好审核录入工作,根据补贴政策,对村社上报的分户申报表进行逐户审核,并控制好汇总指标限额,然后将分户数据录入农民补贴网管理系统进一步审核,将审核正确的分户数据库、《市区年农资综合与水稻良种推广直补资金汇总表》及种粮大户、特色粮食和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内的种粮农户花名册(纸质)和大户的租赁合同于5月10日前分别报区财政局、区农业局。由区农业局、区财政局对各镇街上报数据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和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的有关资料上报市财政局、农业局。

资金兑付由区财政局对各镇街申报数据审核正确后,及时将分户数据拷贝复制给邮政局,并制发资金拨款通知,将资金拨付到邮政局,邮政局在5个工作日内逐户审核补贴对象姓名、身份证号码和帐号,审核无误后将补贴资金打入补贴对象存折(卡),确保直补资金于5月20日前兑付到农户手中。

四、明确时间要求,保证直补工作按时完成

根据财政部《关于做好年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工作的通知》(财建明电〔〕1号)和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关于及时兑付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与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的紧急通知(内部明电渝机59号)文件,必须按照在5月中旬将农资综合直补与水稻良种推广补贴资金足额兑付到农民手中的要求完成。

具体时间安排:村(居、社区)、社核对登记和公示必须在5月8日前完成;镇(街、管委会)必须在5月10日前完成分户录入微机、审查和汇总并报区财政局和农业局;区农业局、财政局核实上报和抽查必须在5月14日前完成。镇街全套数据的上报,必须在5月10日前完成;数据资料错误的修正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办理完毕的区政府将进行通报,并扣减工作经费。区级相关部门、各镇街要加强对种粮直补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种粮农民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得到实惠。

五、严肃纪律,确保农资直补工作的圆满完成

种粮直补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虚报漏报,对不该享受补贴的坚决不给予补贴。对种粮大户、特色粮食种植户和200亩以上的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内的种粮农户,镇街财政和农业部门要认真核实,其申报表应有分户审核人签字确认。特色粮食必须是指定的品种;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片必须经区农业局确认;种粮大户必须是一户种植,与其他农户签有土地租赁协议,不得将几户合并作为大户申报骗取国家资金。凡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经查实将追究申报人员和审核人员的责任,并收回补贴资金,取消该镇街以后增加补贴的申报。在申报兑付环节中,若发现有违反政策的行为,区财政将通知邮政局停止兑付补贴款。各镇街、村社,不论补贴金额大小,一律不得集体代领。对严重违规的,区财政部门将依据《财政违法违纪处罚处分条例》相关规定处理;对触犯党纪、政纪或法律的,按规定移交纪委、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由于今年农资综合直补涉及资金多,工作量大,处理不好易引发矛盾,各镇街要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好直补中的工作责任制,建立预报、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动态和排查隐患,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化解矛盾,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

六、抓住重点,全力确保粮食生产目标

(一)狠抓水稻满栽满插。一是坚持能水必水的方针,千方百计多种水稻。水稻是我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大春生产的重头戏,单产高,移栽后田间管理相对工作量小,抓住了水稻满栽满插,就抓住了大春面积,必须坚持能够整水栽秧的坚决栽水稻。二是抓好整地,保证及时早栽。稻田平整、没有杂草的冬水田推行免耕,黄昏田、水旱轮作田实行机耕,杂草多的冬水田要先清除杂草、全田高差太大的要大体拉平再翻耕。要抓紧时间,利用好工作工具,做好水源协调,尽快完成整地,保证坝区在“五一节”前栽完;山区在5月10日前栽完。三是抓好增窝增苗和底肥施用,打好高产基础。移栽前施足底肥,推广测土配方肥,亩施40%水稻专用测土配方肥30公斤。采取机插、抛栽、拉绳定居等方式,保证坝区亩栽1-1.2万窝、深丘区1.2-1.5万窝、山区1.5万窝以上的基本窝,每窝1-2苗。四是帮助易旱地区和困难农户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稻田不撂荒。对易旱地区现时无水、雨水来后又不易排干的田块,要注意蓄水保水,采取及时翻耕及地膜覆盖,抓住下雨天气及时移栽。全家外出务工的农户,村社要组织落实代耕户进行耕种;对缺劳户要组织村、社干部和民兵进行助耕,坚决不允许稻田撂荒现象的出现。

(二)抓好大春旱地作物生产管理。一是狠抓玉米栽后管理。已经移栽已经结束,要及时中耕施肥,重点加强病虫害防治、田间管护等栽后管理。二是抓好高粱苗床管理和移栽。争取抢在7-8叶前移栽完毕,施好底肥,亩用40%专用肥(可用玉米肥)30公斤作底肥,早栽的要施好提苗肥。同时,注意合理密植,净作亩植7000?8000株。三是加强红苕苗的管理。红苕苗已经全部出齐,要及时锄草施肥,保证红苕尽量早栽。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7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发〔2010〕4号)要求,我委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田节水示范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用水生产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立足田间节水,集中开展农田节水技术模式的集成示范;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粮油高产创建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区;以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为纽带,辐射带动,全面普及农田节水技术,实现节约用水和高产高效双重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市自然条件、优势作物布局、水资源特点和农田节水发展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开展示范。各区县分别建立1个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降水复蓄利用指数3次以上,每亩蓄积补灌4方水以上,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作物单产提高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

三、工作原则

(一)整合资源。以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为主体,结合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整合相关资源,充分调动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的力量,共同做好工作。

(二)狠抓落实。要保障各项农田节水措施到位,按照节水设备产品到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的要求,组装集成高效节水设备和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三)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主力军作用,总结经验,强化宣传,以点带面,加快推广。

四、重点工作

(一)制定方案。各区县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细化技术措施,配备技术人员,创造工作条件。示范区建设要落实到乡(镇)、村、户。

(二)示范区建设。根据本区域农田节水类型,选择代表性强、基础好、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的地点建立示范区。筛选确定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效果佳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进行示范展示。

1.技术模式。旱地区主要以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建设为主,其中工程节水主要推行集雨蓄水补灌技术模式,农耕农艺节水主要推行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聚土垄作技术模式。稻田区主要推行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模式。

2.示范作物。示范作物应为当地的主导作物,具有培育支柱产业的潜在优势。示范区作物可为一种,也可为多种。

3.示范规模。旱作示范区至少200亩,其中核心示范片100亩以上。稻作示范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模式占示范区面积的70%以上,其中核心示范区100亩以上。

4.示范标牌。*区、*区、*区须设立统一标牌,标明创建单位、责任人、目标任务、技术要点等内容,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标牌规格要求见附件)。

(三)墒情监测。*区、*区、*区在示范区设立1-2个土壤墒情监测点,按照农时季节,定期开展墒情监测工作,为当地种植生产、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观摩学习。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展示带动作用,在关键农时季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在示范现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解答农民技术疑点,使农民掌握技术操作要领。

五、市级活动安排

2月:全市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市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工作方案,启动*市农田节水示范活动。

3月:组织区县编制实施方案,确定示范片地点和技术模式,开展示范片建设,组织技术培训2次。

4-10月:示范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模式,开展土壤墒情和天然降雨径流监测;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检查指导;结合春、秋两个农时生产关键时节,组织县级交叉学习两批次,组织经验交流和宣传报道;组织承担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的区县,开展示范片技术模式数据分析、汇总、县级验收,市级完成全部数据汇总和分析,编制完成我市承担农业部节水农业项目的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并提请农业部组织验收。

11月:总结验收。开展技术总结和评价工作,汇总分析各类监测数据、总结技术模式效益,归并和确定适宜*地区推广的技术模式类型,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形成活动工作总结报告,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委负责组织协调,市农技总站负责技术指导服务。各区县(自治县)农业部门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组织力量,创造条件,保证措施到位,并加强检查和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强工作督导和技术服务。市农委将组织有关有关单位和专家,在春耕、秋播季节,深入基层、农户和田间,对农田节水示范活动进行督导,敦促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会同区县及镇乡当地技术人员广泛开展针对农民施肥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完成农田节水示范活动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8

平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要做到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

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平安县近几年结合实际情况,正在认真编制《平安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此,要求地方如打井、建坝、扬水、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首先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乡(镇)水管站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9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探讨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后,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在符合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前提下,细化保护细则,体现保护的刚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并且采用高新科技,扩展监测内容,做好其保护工作。

永久性基本农田有别于基本农田,从功用上看,突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从质量上看,突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从保护上看,突出措施的严格性和时效的长期性。永久性基本农田既然突出了“永久”二字,就应该在长时间内绝对不可以减少、不可以调整,面积只能增加,质量只能提高。常规的基本农田划定保护规划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定性研究。由于这种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性特点,使得规划判断与现实之间的误差较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规划都是由长期从事土地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经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不仅调查工作量大,标准难统一,而且空间定位精度差,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不容易进行定量研究,所以规划成果的可靠性较差,其科学性受到质疑。

1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的信息化处理

1.1资料的搜集、整理

矢量数据、图件及文档资料要求:确保基础数据现势性、合法性和逻辑性。统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格式、数学基础不一致时,须进行技术转换和处理。

1.2调查核实

形成调查底图:将新一轮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中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图层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套合。并进行三项成果对比:重叠部分属于保留;不再纳入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属于调出;新纳入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属于调入。

实地核实:打印调查底图,实地核实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调入调出情况等信息,并在图上标识基本农田调入、调出地块。

1.3基本农田划定

1.3.1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图1是基本农田保护片(块)提取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内对应的地类图斑作为基本农田图斑数据,获取地类等现状信息;依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图斑属性;编制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流程图,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

1.3.2基本农田图斑。由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提取获得。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层与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层叠加。当界线重合时,直接提取地类图斑数据作为基本农田图斑层中数据。当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分割地类图斑时,提取并计算分割后落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界线范围内的地类图斑中相关数据(扣除零物、线物、田坎等面积),作为基本农田图斑层中的属性数据。

1.3.3基本农田保护界桩。界桩的设立起到分界与警示作用。视实地情况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域与建设留用地分界线上、建设用地拐点处等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界桩。对界桩进行定位,统一进行编号,并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中基本农田保护界桩属性结构表要求录入基本农田界桩的属性信息(界桩点号、界桩类型代码、界桩点类型代码)。

1.3.4基本农田补充划入与更新。包括基本农田补充划入和更新。补充划入两种方式:一是就近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用途为一般农田且二调成果数据库中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含可调整)的地块补划为基本农田,即ah(实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足)与ag(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ag含预留指标面积ay)相一致;二是使用乡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预留指标进行充抵,同时在规划预留基本农田指标台账上扣减相应的数量,即ay应与ah减去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差相一致。这两种方法可视情况混合使用。

1.3.5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更新。以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基础,将依法批准建设占用、修改及补划的地块范围展绘在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上,确定占用、修改及补划基本农田地块的位置、数量、质量等级、地类等信息。规划修改或建设占用的批准文件采用的数据格式、数学基础与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不一致时,应进行相应的转换、纠正。

图1基本农田保护片(块)提取技术流程图

1.4基本农田地类和面积认定

基本农田划定和基本农田补划面积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类面积相一致;基本农田图斑地类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认定的地类相一致;基本农田现状登记表和基本农田现状汇总表中的地类面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认定的地类进行汇总;补划的情况在基本农田工作报告中进行说明;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相比属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划入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的,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必须为耕地(含可调整),其余地类的基本农田图斑面积均不可认定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5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订制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一览表、签写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卡;根据gis处理好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保护责任人、保护片(块)号、保护起始日期、相关政策规定、示意图和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识。

1.6汇总成果

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整合数据库、表格、图件、报告后便得到了基本农田划定的成果。成果中纸质表格、图件和报告均须加盖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公章。其中图件资料上报一份,其余各项成果一式两份。电子数据按县级上报成果组织结构图表进行数据组织后刻录光盘上报,各文件不得压缩。采取内业审核与实地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2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思考

近几年来,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开发区、大学城在全国各地蜂拥而上,乱占农田,滥用土地的现象死灰复燃,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农民失地失业触目惊心,以致有些官员和学者对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心存怀疑,认为在一些地方已形同虚设。至今基本农田保护概念没有完全澄清,划定上强调行政任务,缺乏科学论证,存在“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现象。并且保护存在偏重数量指标,忽视质量指标,“占补平衡”中的补充耕地质量低,基本农田“占优补劣”现象较为普遍等。

2.1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的管理落后。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上一轮基本农田划定结果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现状而划定的。虽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经过多方求证、调查,本着科学合理原则修编而得,但是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如自然因素导致农田的灾毁,导致基本农田面积不足又得不到补充;或者一些较为优质的耕地不能及时划入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等。

2.2基本农田分级制度不完善,保护区农田利用规划管理滞后,整体性差。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耕地评价体系和地力分等定级标准,这使得基本农田分级保护没有硬性依据。

2.3基本农田监测手段满足不了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地质量变化的要求。

2.4基本农田保护存在资金缺口。各类征收的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补偿费等,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补充耕地的资金问题,但不能解决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

2.5规划方法滞后,满足不了新时期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要求。常规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采用的方法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即定性研究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静态性特点,使得规划判断与现实之间的误差较大。

参考文献:

[1]黄建平,柳建军.彰显保护的刚性———划定与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9(3).

高标准农田汇报篇10

1项目前期工作中影响工程实施的主要问题

项目前期工作是指建设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到开工建设之前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是整个项目建设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一般包括项目选择、现场踏勘、规划设计、政策处理、专家评审、开工动员等各个阶段,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当前,在前期工作中难度较大、影响项目顺利实施的问题主要来自项目镇、村和施工单位。

(1)初步规划毛糙,有的项目镇分管领导和经办人员强调工作重心多,没有时间深入项目区仔细踏看,而是在航拍图上量长度,在办公室里搞规划,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以致能做工程的位置和数量与规划图出入较大,在实施中变更频繁;

(2)个别村干部自己想做工程,不达目的就不做协调工作,甚至设置障碍,阻止进场,逼迫中标单位让位;

(3)有的村民私心严重,工程规划碰到他的土地、庄稼、设施,就漫天要价,想趁机捞一把,你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不让你做工程;

(4)材料采购困难,特别是石料,由于政府控制开采,很难满足当地工程建设需要,如戴村2008年项目做防洪堤所需外贴石料有一部分要到桐庐、富阳去采购,既影响进度,又增加成本;

(5)项目资金多处分享,农发办按农发预算定额确定工程造价后,财政审价要适当降一点,招投标要统一下浮10%,中标单位要向施工承包者收取10~15%的管理费,最高收取20%,有的施工单位感到无利可图,接了工程也不敢去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如在南片乡镇实施的2007、2008年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就是因为上述问题导致工期普遍延误,最慢的河上镇延迟到第四年才完成。

2如何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申报项目到竣工验收,需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前期准备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前期准备工作不深不细,没有做到位,就会导致项目实施中问题多、变更多、在协调和变更上花的时间多,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为了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管理,区农发办在2008年就制订了《萧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流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做法》,按照国家、省农发办有关项目管理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流程分为前期准备、申报立项、工程招投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六个阶段,突出了对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要求,具体从三方面入手,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

2.1先把项目申报前的工作做到位

项目申报前的工作是由项目镇、村和区农发办共同完成的,从初步规划到专家评审,自下而上进行。首先召开规划设计动员大会,有区级有关部门、设计单位、项目镇分管领导、项目实施小组成员参加,统一工作计划,提出规划设计要求,同时要求项目镇、村组织实地踏勘,详细掌握项目区情况,在此基础上拿出符合项目区实际和建设需要的初步方案;然后由区农发办派人到项目区实地核实,绘制现状图和规划图,编制可研报告;最后邀请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在这个阶段,区农发办要考虑五个问题,对镇、村提出5点要求:

(1)考虑到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要求项目镇建立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正式行文上报农发办;

(2)考虑到群众自愿的原则,要求项目村提交要求立项的书面申请、由村民代表签名的要求开发的会议纪要以及村干部不强揽工程、不强派机械、不强销建筑材料的书面承诺;

(3)考虑到自筹资金的落实,要求项目镇正式行文对保证自筹资金到位作出承诺;

(4)考虑到实施中少变更、不变更,要求镇、村干部深入项目区,走遍田头地角,逐条丈量,提供准确数据;

(5)考虑到项目工程的整体性,使路、渠、沟能够贯通,要求项目单位顾全大局,打破村界、组界,统一规划。

2.2按问题涉及范围明确责任,做好协调工作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尽快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项目实施前需要解决的政策处理和青苗赔偿),为施工到位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是项目管理部门、项目建设单位的共同责任和应尽义务,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为了防止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区农发办明确规定,涉及到一个村的问题由村干部负责协调;涉及到两个村以上的问题由镇政府出面协调;涉及到两个镇以上的问题由区农发办牵头协调。这样按照问题涉及范围分级协调,有分有合,互不推诿,协调效果比较明显。如2010年度戴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戴村项目区,由于占地和青苗赔偿费没有落实,工程迟迟不能动工,本来应该由镇政府出面协调,区农发办得知镇里协调有困难,就主动上门,与镇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落实赔偿费用,终于使久拖不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并立即进场施工,赶上了进度。

2.3按制度、规程办事,规范项目前期工作

萧山区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一直坚持按制度办事,实行规范操作,早在2005年就将16个制度性文件汇编成册,发到项目单位。随着时间推移和上级政策的变化,考虑到有些内容已不适应新时期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要求,从去年年初就着手对原《政策文件汇编》进行修改完善,对近年来新出台的制度性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到去年六月份共收集22个文件,形成了新的《政策文件汇编》。在项目实施前把《汇编》发给项目单位和有关管理人员,做到项目未动,制度先行,使项目单位从前期工作开始就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把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得规范、合理、可行。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根据省政府部署,我区在全面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已从2009年起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计划通过10年努力,有序有效提升标准农田质量,确保标准农田真正具备吨粮能力,确保全区粮食生产能力,同时,探索建立农田质量管护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萧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3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的成效

萧山从1990年实施第一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到2011年底,已连续立项19期,先后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5.5千万平方米,其中滩涂造田3.3千万平方米,中低产田改造22.2千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其中省以上财政资金1.1亿元,萧山财政配套1亿元,其它为群众自筹资金。在项目区共建成排灌泵站660座、机耕路947公里、渠道914公里、排水沟1131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数以万计。纵观2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取得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四个最”:一是持续时间最长,连续20年,年年有项目;二是扶持范围最大,从围垦到内地覆盖全区;三是投入资金最多,累计投入2.6亿元;四是从中受益最广,项目区内90%以上的农户得到实惠。此外,在整合项目、整合资金过程中,区农发办还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标准农田,从1998年到2006年共建成标准农田39.3千万平方米(其中14.9千万平方米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拼盘实施),新增耕地5.78千万平方米,按有关政策规定获得建设用地折抵指标3.47千万平方米,对萧山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以上所取得的成效都得益于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还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减少事件发生,促进廉政建设。在具体工作上从4方面加以控制:

(1)要求项目镇、村在实地踏勘和初步规划时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工程数量准确,尽量不留变更余地;

(2)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对确实需要移位、增量的工程,做到先申请再实施,要区农发办、项目镇、项目村三方到场认可并出具书面批复后才能实施,对擅自变更或先斩后奏的工程一律不予认可;

(3)在竣工验收时采取全面核对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多做不补、少做要扣的原则,特别注意以旧抵新工程、隐蔽工程和长度(数量)出入较大的工程,该扣则扣,不给套取项目资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