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医药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6:13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1

>>北京地区生物医药研发服务模式研究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北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北京地区p2p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红豆挺进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渐趋细分在生物医药领域自由驰骋生物医药领域平台促进创新北京地区银行业交叉销售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倍道兼进,腾飞的北京生物医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工业园区现状及发展模式环北京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研究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热点与前沿分析北京郑氏润慷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增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oL].http://.cn/news.do?method=viewinfoCommon&id=3134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oL].2006-02-09.http:///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4]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叶仙蓉.药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自然基金人才项目的概况分析[J].科研管理,2013,10(10):142-144.

[7]王长锐,孟宪平.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09,(1):34-36.

[8]彭英,姜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2013年药理学资助项目的回顾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485-1492.

[9]付剑江,毕明刚,陈君,等.2010-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理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0-13.

[10]陈治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夯实基础研究,谋求源头创新――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J].科技潮,2010,(12):12-19.

[11]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启航2014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网站.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oL].2014-07-10.http:///cms/jh/106695.htm.

[13]陈斌.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11,(44):21-22.

[14]马廷灿,曹慕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看我国各省市基础研究竞争力[J].科学通报,2011,56(36):3115-3121.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变迁,最终于2009年国家基础药物制度实施正式启动。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们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保证用药健康以及监管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目前社会因素的主要影响,造成医药流通面临着市场调控失灵状态,对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自1949年我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医药流通体制主要是基于高度集中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医药流通体制还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同时可以被称之为医药调拨体制。医药商品的采购供应体系主要是通过中央一级药品采购供应站以及下属的二级药品采购供应站组成。并按照具体的供应站批次进行药品的调拨,在具体的价格方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以及统一的价格,具备高集中度的管理特点。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医药流通的格局逐渐由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走向开放,管理的模式由高度集中向着分散模式转变,医药流通取得极大发展。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使得我国的医药流通呈现出高速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层次调拨药品的模式,药品流通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实现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医药流通体制。当时的市场流通状况良好、市场竞争水平较低、流通的效率较高,实现了医药流通的工业以及商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医药流通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医药流通体制逐渐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期,形成新型的流通模式。这种新型的流通模式,导致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更加困难,呈现出规模小并且恶意竞争的局面。虽然这一次体系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药品流通的渠道以及市场,但由于各类药品批发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得药品流通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状态,药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第四阶段:2004年之后,国家对于医药流通的调整力度加大,使得现代化的医药流通改革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国有医药企业加快了兼并与重组,民营企业的发展力度迅速崛起,大量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实现连锁经营的模式。2004年GSp实施,使得医药流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全国多个医药物流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得以发展。2009年,国际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启动,规定了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规范了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以及经营。近年来,为深入探索人民群众健康用药的基本目标,需要不断找寻新型的体制变革,保证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求。

二、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一)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

所谓的医药流通市场的调控失灵,主要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形成机制失灵,而市场形成机制最为重要的是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影响整个医药流通体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反应市场状况的强有力的信号。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状况,不能够有效的反应市场的状况,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当前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求关系缺乏对价格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将近7000余家,并且多数企业存在操作以及生产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在这些小型的药品生产企业当中,其中生产仿制药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普通药品生产供过于求、恶意竞争等内容是中小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内容。而流通环节当中的批发企业多达上万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是规模小、费用高、品种单一以及恶意竞争等。同时,销售渠道也是影响医药流通的关键问题,大多数的药品流入医院,这就需要将价格折扣以及回扣作为主要的推销手段,造成药品的价格虚高现象,不能够体现出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

第二,劣质药品盛行。目前在伪劣药品生命,良药逐渐退出市场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出台的药品价格管理手段,使得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药品利润空间的缩小。药品的流通主要渠道为医院,部分医院以及医生受到利益的驱使,会减少对于低利润药品的使用,并将利润空间较高的进口药品以及同质高价药品进行代替。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药品流通方面呈现出性价比较低的药品驱逐良药的现象。

第三,药价虚高并且医药流通企业存在经营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药品流通方面,一方面消费者承担着虚高药价带来的沉重压力,但另一方面药品流通企业却濒临微利的边缘,经营逐渐困难。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以及秩序混乱的影响,这是从浅层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果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在药品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及灰色交易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品的虚高价格。

(二)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

药品流通市场的失灵现象,造成药品流通市场需要通过政府方面的监管才能够保证现代经营现状的改革。而目前政府对于流通领域的监管呈现出低效的状况,使得药品流通市场更加混乱,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能力低下。在目前的医药流通市场,普遍存在医院、批发企业以及生产企业等各方利益链条以及主体进行结合,利用医药领域的发挥制度不健全的缺陷,与政府部门进行博弈,使得医药流通市场的行业潜在规则影响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针对于生产企业方面,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凭借信息方面的优势,虚报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并且能够有效的通过重新命名、重新包装以及重新申请药品批号等手段避开政府的降价范围,并将所谓的新型药品推向市场;针对销售批发方面,对于利润微薄的药品,销售方面则不予销售,转而销售高价药品;针对医院以及医生方面,也能够充分的避开政府的执行力以及限制力,将低价药品下架,保证高价药品以及新型药品的开出。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每一次都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执行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药品定价与招标体系的不健全。在具体的招标过程中,医院、医药企业、招标公司以及厂家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同盟,在药品定价以及新药审批环节中政府部门缺乏监管力度,极易产生寻租以及腐败问题的出现,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的实际监管效果。

三、加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建设的思考

明确了当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坚定不移朝着规范医药流通完善方面进行改革。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需要充分的把握内在联系,合理的安排具体的改革进度,突出改革重点内容。同时,对于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以及医药流通的现状进行充分解析,保证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医药流通新格局的建立。

(一)规范市场调控

规范市场无序状态。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改革的推行,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的适应形势的变化,敢于创新,将自身的产品优势进行深入挖掘,保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标准。同时,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降低营运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完善。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监管措施的制定,避免“寻租”空间的产生。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对于市场无序状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优化组织结构。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不仅数量众多,并且具体布局极不合理,药品批发企业仍延续了行政区划分,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药品统一设置。且药品流通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零售网店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同时,我国医药流通已经逐渐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状况,想要应对国际医药流通的影响,就需要充分的安排以及优化组织结构,保证合理的布局。政府方面应该提升医药流通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兼并重组,实现结构优化。

实行医药分业。要认真解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农村合作医疗药物目录》以及国家基本药物与国家定价药品之间的关系。在原则方面进行分析,国家基本药物应该纳入到《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当中,各地方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酌减。对于国家控制的价格的药品,应该限于基本的药物。其他药品方面的定价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可以充分的考虑药品供需、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价格的制定,防止虚高药品价格的出现。

(二)加强政府监管

完善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在现行的体制约束之下,想要完善医疗审批以及定价制度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药品价格管制体系来取来现代简单的药品价格管制。保证药品定价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规划化以及透明化。在医药审批方面,应该对药品的各项标准进行审查,严格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使得审批方面更加规范化,保证工作的全面开展。只有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才能够保证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的完善,使得我国医药流通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

构建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想要构建招标采购制度要从改革以及打破医院垄断地位和“以药养医”医疗补偿机制入手,保证医疗机构、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将各方的利益链条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医院长期依赖于选择高价药品的局面。努力的改变招标的层次,防止由于药品流通链条方面的中标高价现状。同时,对于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滥收费现象、腐败行为以及暗箱操作行为加大整治力度,倡导与实施阳光制度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流通规范。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改革的推动,都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主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推动。完善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到医疗机构、医药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方面的实施,把握内在联系,在根本上解决医药流通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博.基本药物流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胡以一.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流通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连华庆.浅析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1,(12).

[4]张师瑞.关于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医药物流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5]简文.商务部加快医药流通改革进程[J].商业时代,2010,(16).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3

   1医药企业采用商业贿赂方式促销药品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中,传统的用药习惯和现行医疗体制,使得医院药房的销售额远远大于社会药店的销售额。而医院里药品销售都是靠医生的处方进行的,这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而造成的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要获得占药品总销售额绝大部分的医院市场,医药企业就必须瞄准其直接客户——医生。因为医生对药品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权。又由于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截至2004年底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属中小型企业,且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产品结构趋同,缺乏核心竞争力[2],于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医院医生进行公关。为了获得医生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根据医生处方量给予一定的“回扣”成为企业促销药品的“潜规则”,这也是药品促销中商业贿赂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次,从企业本身角度分析,这也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商业贿赂方式。利用经济学上的博弈论进行分析,企业也有给以回扣的合理借口,由此也就必然导致了医药企业使用商业贿赂行为促销药品现象的出现。

   2医院医生促使商业贿赂形成的原因

   根据法律上关于商业贿赂构成要件的原则,商业贿赂必须由行贿和受贿双方共同构成,若受贿不存在,行贿也就没有对象,商业贿赂则无法构成。所以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医院医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在目前的医疗行业中,为数不少的医生拿药品回扣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成为公开的秘密,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国家医疗体制弊端、政府打击不力等客观因素以外,从医生本身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⑴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智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获得从医资格,而且医生每天面临不同的病人情况都有差异性,所以工作中一直要保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状态,这点不像其他一些行业工作重复性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相对较少。况且医生这个行业相比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较大,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医生的工作压力相对也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的工资收入应该比普通行业职工收入相对要高才合理,但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医生的工资收入相对普通行业无明显优势。这种状况造成医生心理不平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企业实施的“带金”销售方式恰好迎合了某些医生的心理和利益需求。

   ⑵药品回扣这种贿赂形式很隐蔽,回扣款从医药企业转到医药代表手里,医药代表再转给医生,且医药代表和医生之间通常是单线联系,这一系列的环节难以调查取证。对于医生来说,违法风险就减小,相反,收受回扣的几率就增加。对于国家的屡次整治行动,并不觉得有威慑作用,只当作一阵风,暂时由地上转为地下进行。这也正是国家多次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却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⑶对商业贿赂的处罚力度不够,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贿赂行为的行政责任是处以最高20万元的罚款,这与违法者通过贿赂手段赚取的交易利润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因此,难以起到震慑作用[3]。尤其对于医院医生来说,即使受贿行为被查实,由于监管存在“法不责众”情况,况且涉及到医生的面广,问题若处理不当对医生队伍的稳定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医生之所以敢于受贿是因为违法成本低、风险小。

   ⑷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药品招标制度的缺陷、医院进药制度的不规范等一系列因素也给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现象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3根除药品营销中商业贿赂行为的对策

   3.1企业应该主动有所作为

   首先,作为科技含量高、投资风险大的医药企业,要想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生存发展,主要就是要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在新药研发能力上,所以我国的医药行业只有彻底改变当前以仿制药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现状,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并增强与药物研究所的合作,争取到有前景的新品种,不断创新自己的核心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鉴于目前宏观环境的改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企业不应墨守陈旧的营销模式,而应采用和推行新的专业化的学术营销模式,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使之深入人心,在医生和消费者中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

   3.2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2.1加强调控,制止医药企业低水平重复仿制

   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关并一些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提高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使医药企业进入良性发展、有序竞争的状态,为医药行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2改革医疗收入分配制度,对违规、违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国家应尽快改革现行的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制度,比如提高门诊费和技术性的服务收费等,使之能真正体现医生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和风险价值,使医生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从而提高他们的地位、保障他们的利益,消除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不平衡心理。在保障他们利益的前提下,改进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医生受贿行为的惩罚力度,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明确商业贿赂行为的界限。越过违法界限者一经查出,则严厉惩处,轻则吊销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触犯刑律则依法进行刑事处罚,真正体现法律的威慑力。

   3.2.3建立举报人制度

   针对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查处难的情况,国家应建立举报人制度,应规定要为举报人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举报人的真实身份;不得以任何理由解雇或用其他任何方式打击报复举报人[4]。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医生也能起到威慑作用。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4

一、前言

医药行业一直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虽然在GDp中所占份额不大,但它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医药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医疗覆盖的扩大,促进了整个市场空间的扩大与潜力的挖掘。新医改将加快医药结构性调整,推动医药并购、重组、联合,医药企业的发展将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趋势。目前,医药行业上市公司集中了全行业三分之一左右的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这部分优质有效的资产被行业排头兵企业所控制,对行业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拉动作用。正因为上市公司在整个医药行业中处于关键优势地位,故其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果具有代表性。本文将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二、指标体系的选取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指标体系的选取好坏对于评价结果有影响重大,本指标体系并不仅仅是对企业现状进行评价,更主要的目标是利用已有的财务数据评价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本文从偿债能力状况、盈利能力状况、成长能力状况、现金流量状况这四个方面对医药行业进行那评价。具体的指标如下:

1.偿债能力状况: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盈利能力状况: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

3.成长能力状况: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4.现金流量状况: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

三、实证研究

1.可行性检验

按照因子分析方法的实现步骤,运用软件,首先对数据资料是否符合因子分析方法的要求进行判断,采用软件中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方法,结果表明(如表1所示),Bartlett值为557.884,p

4.综合得分分析

将计算出来的因子得分来计算成长性综合得分,再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第一个主因子为偿债能力因子,而双鹭药业的得分最高,为4.49318,说明该企业的偿债能力好,但综合得分只有0.82614,表明了该企业的综合成长状况低下。第二个主因子为投资报酬因子,天康生物的投资报酬最高,其次为复星医药和健康元。第三个主因子为发展潜力因子,华立药业的发展潜力最好,其次为美罗药业、吉林药业。第四个主因子为成长状况因子,健康元的成长状况最好,其次为武汉健民、民生投资。第五个主因子为运营状况因子,健康元的运营状况最好,其次为民生投资、华立药业。

从综合得分中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最快的是健康元,其次是仁和药业、民生投资和天康生物。结合五个主因子的分析,无论在投资报酬、发展潜力还是运营状况方面,健康元的成长性最快,其次为仁和药业、民生投资,、华立药业、天康生物、双鹭药业、东阿阿胶、长春高新、马应龙、复星医药、中国医药、恒瑞医药、丽珠集团、康美药业、人福科技、羚锐制药、云南白药、西南合成、武汉健民、东北制药等。

四、投资分析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医药行业还将快速发展,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大的。挑选那些风险小、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进行有选择的投资对我们来说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通过对医药行业各个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能力、盈利能力、经济与发展能力的分析,我们对各个上市公司的成长经营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将结合综合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区分各个上市公司,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由表3中可以看出,综合得分的均值为0.0053,标准差为0.49628。偏态系数小于0,说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综合得分小于评价水平的偏值远远大于上市公司综合得分大于平均水平的负偏值,上市公司成长差异状况非常大;同时峰态系数大于4,更多上市公司的成长经营状况的取值聚集在均值的附近,同时又有部分远离均值,呈现出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反映出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结合综合得分,区分各个上市公司,为正确投资做好决策。按照标准差把上市公司分为4大区域,分别为风险区、灰色区、发展区、安全区。

从表4中可以看出,风险区主要是吉林药业、华北药业、中科合臣、天目药业。安全区主要是健康元、仁和药业、民生投资、天康生物等,这些公司是一些绩优的公司,对投资者来说,有一定的保障。而处在发展区的企业有:羚锐制药、云南白药、西南合成、武汉健民等,这些企业处于发展成长阶段,有利于投资。灰色区主要是天士力、紫鑫药业、沃华医药、鱼跃医疗、丰原药业等,这些企业在投资的时候要谨慎一点。

五、结论分析

由因子分析得到的5个公因子:偿债能力因子、投资报酬因子、发展潜力因子、成长状况因子、运营状况因子能很好地反映了这5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成长经营状况。也就是说,诸多的财务指标有极强的相关性,而通过因子分析的方差极大化旋转,保持了因子的正交性,也含括了财务信息当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可以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得分寻找最优的公司,进行分类投资。这说明因子分析在投资决策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应该考虑外在的宏观因素、市场因素和世界经济的联动效应。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5

1.国内医药流通制度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流通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仅“九五”以来,我国医药流通规模扩大了2.53倍,销售额年均增长14.1%。2002年,医药流通企业17万多家,其中批发企业13262个,零售药店16万余个(其中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已超过500家,连锁门店逾3万家),从业人员53.5万人,医药产品销售总额2034亿元。资产总额1004亿元,利润总额9.4亿元。较好地保障了全国医疗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用药的及时有效供应。我国医药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流通领域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已影响到了整个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研究员陈文玲博士指出:药价虚高的实质是制度安排,是由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新出现问题及历史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叠加而造成的: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不够清晰,导致药品流通改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药品交易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我国医疗机构是药品销售的主渠道,80%以上的药品在医疗机构销售。多数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医院总收入50%左右,个别医院达70一80%。王淑静指出,药价虚高最终是在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流通过程中各种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尤其是流通的前端环节中,注册、审批、核价监督不严,为药价的过高定价种下了祸根。而颜少君和樊瑞莉从药品的特殊性指出:我国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上忽视了药品的特殊性,把药品仅仅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在打破药品三级批发加零售的流通模式后,药品流通市场尚没有形成新流通方式,从而导致了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药品流通领域秩序混乱。他们认为,我国药品市场缺乏现化的市场流通主体,充分认识药品的特殊性是合理设计药品现代流通新体系的前提。

2.国外药品流通制度改革现状

全球范围内经济复苏、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疾病谱悄然变化正在积极拉动全球医药流通市场。根据统计数据,2015 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到10,688亿美元,2010 年到2015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2%。受人口增长、老龄化和新兴医药市场医疗可及性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到2020 年,全球医药支出预计达到14,000-14,300 亿美元。从全球来看,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外药品流通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对我国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美国连锁药店发展历程及现状

  随着美国药品零售业的发展,20 世纪初,美国开始出现连锁经营模式药店且发展迅速。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美国连锁药店企业之间、连锁药店与独立药店之间开始大规模的兼并活动,形成了多家跨地区的全国性医药连锁企业。目前,美国连锁药店具有规模大、分店多、分布广等特点,在美国医药零售业中占据主导地位。2015 年,美国前三大连锁药店门店数量均超过4,000 家,最大的连锁药店公司CVS 已拥有超过9,000 家门店,销售额1,533 亿美元。

  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沃尔格林等为代表的美国连锁药店很早采取“药店加便利店、前端加后端”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美国连锁药店以打造“健康美丽产品专卖店”为经营主旨,其经营品类扩展至与健康、美丽相关的产品。

 (2)日本连锁药店发展历程及现状

 日本连锁药店的发展源自1955 年,大多是从车站前的药店、药局发展而来。为顺应消费者对健康、美丽和低价的追求,日本现代连锁药店经营品类已涵盖了医药品、健康食品和化妆品,日本的医药零售业已从疾病产业转向健康产业。

过去,为了适应以疾病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日本医药零售业的商品销售构成中,医药品占据70%左右的份额。随着医疗重心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以及日本国民的自我预防意识增强,日本医药零售业开始不断涉足健康产业领域,并在药店经营机能性食品、营养辅助食品等产品。到2015 年,在日本零售药店的商品类别销售构成中,医药品仅占据32.1%的份额,化妆品占据21.2%的份额,日用品、食品等其他产品占据46.7%的份额。

   综上所述,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外连锁药店,其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以及“药店+便利店”等模式的特点值得我国医药零售行业借鉴,为我国医药零售企业向“做大做强,差异化经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专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本课题拟突破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本课题拟通过研究深圳市药品流通制度改革以及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了深圳市药品流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概况,对比国外发达国家的现状对其进行弊端分析,以医保、医疗、医药内在关系紧密相连为基础,通过加大医疗体制改革的力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优化药品流通渠道等措施,从而进一步优化深圳市的药品流通制度。

二、学术价值

1、理论意义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发展快速阶段,我国医药流通制度中药品流通秩序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对于造成我国药品流通机制不合理,从而导致药价虚高。本文通过对深圳市的医药流通制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建立以三医联动为核心“医药流通、医疗机构、医疗保险”三项改革应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推进、良性互动的关系。在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医疗机构和医保改革,降低医疗机构成本,强化医疗保险监督作用。构建优质医药流通渠道,在药品流通及管理方面,只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重视群众的监督作用。一个具有活力的、欣欣向荣的药品流通机制将在我国逐步形成。

2、现实意义

尽管深圳市了解决医药流通制度存在的问题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但仍然存在药价虚高,假冒伪劣药品充斥,本文根据深圳市医药流通制度的发展状况,加上通过实证搜集调查等方法,分析目前深圳市医药流通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法,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在知网上查阅大量的书面资料和相关的理论方法,分析总结了其他学者关于医药流通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生物医药;集群企业;京津冀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创新驱动引领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产业振兴和富国强民的有力保障。北京、天津、河北同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多个技术领域的协调合作,这其中也包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1]。但是由于行业门槛较高、产品竞争激烈、有严格的安全审核标准和法律法规控制以及地方保护存在,导致生物医药企业技术研发需要更高的能力,外部寻求合作是快速弥补创新能力不足和转嫁研发成本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对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分析展开了研究。

1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驱动机制

1.1合作动机

近年来,生物医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而京津冀地区更是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箭头所指地区。并且京津冀三地区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及合作空间,同时具有良好的基础及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全国多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在全国制药企业前20强中河北天津占据6家,分别排2、4、8、9、11、14位。并且每年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有40%诞生于北京。合作利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并使其复杂化,多元化。也使信息变得流通,促使相互间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创新机遇与更多的学习提升,也使更多项目可以顺利的开展与进行。

1.2合作类型

(1)研发合作。现如今,集群化的发展成为了生物医药的必然趋势,可将各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等联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取得更有效的成功,也利于网络的形成。并且独立研究对于企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合作研发不仅减少了困难,更具有创新能力,还可以接收更多的项目。

(2)金融合作。类似于生物医药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它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是非常大的,医药企业需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贷款等方式,来实现研究所需的资金。

2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的发展现状

2.1京津冀地区各自发展变化

(1)北京地区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医药产业增长迅速,收益大幅度增加,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是生物医药成果的主要诞生地。并且拥有大量优秀人才以及丰富的关键技术平台:其中上市医药企业14家,100多家专注研发机构。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疫苗等生物技术领域属于国际先进水平,还研制出首个基因工程重组戊肝疫苗和禽流感检测试剂;其SaRs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发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北京地区也在甲肝、乙肝、乙脑、麻风腮联合疫苗等生物制品上居于国内的主导地位。

(2)天津地区发展现状。天津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研发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已有500多家医药企业,并且有一批都获得了国家从政策,资金还有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进来还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研发团队的加入。尤其在中药方面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上。

(3)河北地区发展现状。河北地区其化学原料总产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许多产品的技术工艺,生产规模,成本控制都在国内领先,也获得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了医药方面的多项殊荣,许多集团都是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在今年5月还开展了“五大工程”助力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3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最初几年,京津冀跨区域的合作并不是很多,都是由各地区大型医药企业为核心的生产供应网络,如:北京地区同仁堂、双鹭药业、双鹤药业;天津地区红日药业、中新药业、天士力;河北以岭药业、常山药业等,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创新网络,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域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已经开始密切,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使得多家企业争相与这些科研单位合作,原本分散的子网通过大学和科研院所整合为一个技术研发创新网络。

整体来看,在今年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了河北沧州,天津医药集团控股河北德泽龙医药,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蓝皮书的也加强了京津冀之间的合作。还有京廊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带的形成,都象征着京津冀生物医药网络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完整化。同时为了推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的建设,政府下发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其中包括:(1)人才鼓励政策,设立“领军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并对其进行实质奖励。(2)机构和项目支持政策,对项目材料进行免税政策,以及项目资金支持和补贴。(3)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对于生物医药的证券交易公司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使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三地区之间的合作。目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已拥有了870余家科技型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化专项和重大成果转化10余项,15个新药获得了生产批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了40%。

4结束语

如今京津冀生物医药的网络结构已经相对完整,但是还是有待继续发展。第一,加强政府的管理,制定有关京津冀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规划;第二,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方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加强相互合作,例如大学城,或是一种新的专门合作的机制;第三,可以实行建立一个资源共享机制,这样更加利于网络结构向完整发展,加强了交流合作,使信息更加流通,提高创新,可以开展更多项目,并且也不至于一个重要的节点被破坏导致整体瘫痪;第四,培养人才,培养更愿意建立网络合作的人才;第五,可以建立产业联盟,使其相互间存在更大的利益,成为一体,合作更加畅通,完善整个网络。

【参考文献】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基层医院;基本药物制度;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医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确实解决医疗行业以药养医的痼疾,降低群众治疗疾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农村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为此,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于2009年8月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国家疾病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并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标志着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院开始实施【1】。我院于2011年1月执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已有二年有余,现将我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作如下报道:

1我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现状

1.1、基本药物的采购现状。我院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国家确定了包括西药、中成药共计307种,江苏省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见,另增补290种,我院采购的基本药物种类达到597种【2】。2011年1月-2011年12月底我院采购国家基本药物58.13万元、江苏省增加基本药物45.69万元,省增采购基本药物采购比例为44.01%,明显高于有关部门规定的省增基本药物采购比例不超过35%的文件精神。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采购国家基本药物86.44万元、省增基本药物采购31.28万元,省增采购占比26.57%。统计基本药物的及时率:2011年度1周及时率85.72%,三日及时率67.74%。2012年度1周及时率92.45%,三日及时率82.56%。

1.2、基本药物使用现状。我院使用农村合作医疗平台,所有药品都为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否则在计算机不能够录入,保证了基本药物的使用率为100%。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零差率销售,绝大部分药品价格较实施前大幅降低,门急诊次均药费为23.25元,较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下降26.76%,住院次均药费为1659.34元,平均下降34.12%。

1.3、基本药物报销现状。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与新农合相结合,使得药品零差价的基础上进行报销,2011年度门诊报销比例为35%、住院报销比例为65%,2012年度门诊报销比例为40%、住院报销比例为85%,特别是新农合慢性病管理的患者,门诊用药可报销60%,患者药费支出大幅度下降,门急诊和住院人次数明显上升。

2存在问题

2.1、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不能完全适应基层医院用药习惯。基本药物是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际成功经验和药品有效信息精选出来的药品,多为价格较低的普通药品,基本能够满足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3】。但是,通过二年来的临产实践,我们发现儿科、妇科、五官科、口腔科及急救药物严重不足,特别是急救药品,用药用药量少,价格低廉,往往不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再者基层医疗机构专科疾病,往往需要专科用药,而基本药物目录不在其中,往往不得不放弃部分医疗服务,使患者再次流入三级医院,医药费用支出增加。慢性病患者用药多为省增基本药物,但使用比例的控制,导致医疗机构限制用量大、价格高的省增基本药物的采购,导致患者投诉或医患纠纷。

2.2、基本药物制度与新农合平台结合,规定医疗机构根据参合人数定额报销,报销超出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负,导致医疗机构在新农合资金紧张时,大幅度减少用量大,价格高的基本药物采购。新农合慢性病管理的患者本身常年用药,并且只能指定医疗机构购药,药品的时断时有促成了医患关系紧张,投诉增加,满意度降低【4】。

2.3、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打破了以药养医的传统。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主要来源的业务收入和财政补助,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和其他待遇都出现明显的提升,说明新医改过程中,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得到保障。但目前,财政补助额度不够、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到了工作人员收入提高,也影响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基层医疗机构在身缺少药品净收入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检查项目和提高诊疗费用,会导致“三合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2.4、部分常规药品因成本上升,生产厂家停止生产或减量生产,导致医疗机构药品缺货甚至断货,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个别药品价格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提高不少,患者难接受或不理解,易促成患者投诉和医患矛盾。

3对策及建议

3.1、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仍处在初期阶段,在生产和配送环节存在不足,导致药品供应中断,各医疗机构应该根据上年度同期用量和机构发展情况,建立药品贮备机制,保持三个月正常用量的库存。

3.2、药品采购应采取多元化机制,设定一定比例的网下采购权利,以便在断货,缺货或是急需药品时,做到自主采购,同时采取不同的支付政策。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网下采购药品的监管制度,保证合理、合法、合规【5】。

3.3、加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区设立咨询处,公开基本药物在采购、管理、使用、报销等方面的相关信息。让患者充分理解目前基本药物制度现状,加强与医务人员的配合力度,减少投诉,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

3.4、加强新农合报销监管力度,杜绝违规虚假报销,控制慢性病用药的处方量和报销比例,杜绝此类药品重新进入流通环节,减轻新农合资金压力,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健康发展。

3.5、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药品政策,它不能解决所有药品相关问题。建议应该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的药品政策,药品管理部门应在源头上抓好药品的管理,不仅仅抓药品的治疗和采购,更要抓好药品的流通,为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环境【6-7】。

4结语

基本药物制度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取的药品,是新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基层医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院门急诊次均药费为23.25元,较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下降26.76%,住院次均药费为1659.34元,平均下降34.12%,极大的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初步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但是,在二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以上的问题分析,我们结合我院的实施现状,提出上述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以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旨在促进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院顺利实施,保障患者的基本疾病的诊治需求。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国家疾病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z],2009。

[2]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z],2010。

[3]池春明,欧湘峰,潘柳婵。基层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8):4600-4601。

[4]谢杏苗。基层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11):92-93。

[5]刘也良。药品采购形式需要多元化[J],中国卫生,2012,7:44-45。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竟争,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要实现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就要建立医药流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医药企业加人wt。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分全国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地区二级药品批发企业、县(市)三级批发单位及各药品零售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被冲垮,被多渠道、少环节的药品购销体系所代替,且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2万家零售企业11.5万家,但覆盖全国性的公司极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网络化不够,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1.1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的药品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最多为60多亿元,而年销瞥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到100家。而且,网点分布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比例也很不合理。

1.2医药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过渡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违规经营,一些地方开办或变相开办药品集贸市场,药品交易行为不规范,医药市场存在着地区封锁等。

1.3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差。据统计,全国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1%而国外大的医药公司一般年销售金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医药零瞥企业通过不断兼并,历经洗礼,形成了Rite-aid,walgreen,CVS三寡头垄断的状况,这3个公司的零售额占全美的医药零售总额的600;批发企业业务则主要由mckesson和CardinalHealth两大公司主导。全美批发商平均毛利率4.5%,平均费用率只有2:9%,由于采用配送制,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效率高,整体实力强“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许多医药流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上海龙头医药、北京医药、苏州“雷允上”药业、重庆华博医药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2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医药流通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医药流通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2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医药流通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间题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3加快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应纳人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3.2切实建设医药流通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医药流通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飞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3.3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医药流通企业认为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9

论文关键词:医药流通 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医药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医药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医药流通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对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认识,阐述了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就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米的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竟争,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要实现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就要建立医药流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医药企业加人wt。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分全国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地区二级药品批发企业、县(市)三级批发单位及各药品零售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被冲垮,被多渠道、少环节的药品购销体系所代替,且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2万家零售企业11.5万家,但覆盖全国性的公司极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网络化不够,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1.1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的药品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最多为60多亿元,而年销瞥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到100家。而且,网点分布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比例也很不合理。

1.2医药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过渡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违规经营,一些地方开办或变相开办药品集贸市场,药品交易行为不规范,医药市场存在着地区封锁等。

1.3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差。据统计,全国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1%而国外大的医药公司一般年销售金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医药零瞥企业通过不断兼并,历经洗礼,形成了rite-aid,walgreen,cvs三寡头垄断的状况,这3个公司的零售额占全美的医药零售总额的600;批发企业业务则主要由mckesson和cardinalhealth两大公司主导。全美批发商平均毛利率4.5%,平均费用率只有2:9%,由于采用配送制,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效率高,整体实力强“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许多医药流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上海龙头医药、北京医药、苏州“雷允上”药业、重庆华博医药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2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医药流通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医药流通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2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医药流通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间题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3加快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应纳人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3.2切实建设医药流通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医药流通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飞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3.3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医药流通企业认为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目前医药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医药分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08-02

我国传统上的医药合业制度由来已久,但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向微观深入和宏观扩展,使医药学科技知识信息量猛增,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医药分业”,它的概念以及实施医药分业的重要性如何?医药分业应如何分?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为我国医药分业的实施提出策略建议。

1医药分业的概念界定

医药分业(separationofdispensingfromprescription,SDp),原意是将发药调配与开处方分开[1],即医疗机构的医师掌握处方权,由药房的药师负责药品的调配管理,目的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医药分业是医师和药师业务工作的分工和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即医师有处方权,药师有审核和调配处方权。医疗机构药师可以协助医师进行治疗活动,但不能代替医师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与此同时,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提出诊断和医嘱处方,但不能代替药师调配处方。

医药分业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2],欧美大部分国家实行医药分业,其药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10%~14%,而没有实行医药分业前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这个比例达到30%,我国目前是52%。

2我国实行医药分业的必要性

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拥有处方权,药品的销售也在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各类药房药师的药品调配职能被普遍弱化甚至被取消。所以我国医药是合业的,而不是分业的。

2.1我国医药合业的不利影响

2.1.1违背国民收入分配的原则,财政收入减少非盈利性医疗机构除了国家预算的财政补贴外,还享受药品销售15%的批零差价优惠政策,并成为医疗机构主要经济来源。这种政策安排,实际上是以药品生产经营行业对医疗机构的补贴,这不仅违背社会福利来源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影响了医药行业的效益,阻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师处方和医疗机构药房销售给患者的。按医疗机构享受15%的差率和接受10%的回扣测算,全国医疗机构每年可以从药品销售中获利100亿元以上,因而造成了国家应收税利的大量流失。

2.1.2药品价格虚高,患者“看病贵”的现状加重由于我国药品定价机制不完善,政府定价的药品的零售价格是出厂价的8~10倍,药价虚高现象严重留给流通环节的价格空间大。随着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逐步减少,医疗机构采取以药养医的方式进行“创收”,开大处方、高价药、小病大检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1.3商业贿赂事件频发为了扩大药品在医疗机构的销售规模,出现了回扣等不正之风。据报道,国家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中,全国累计整治回扣金额已高达14.48亿元,查处案件1200件,其中行贿等案件234件。

2.1.4制约国内医药工业的发展医疗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大量购进价格很高的三资企业的专利处方药和进口药品。使得国有医药企业和国产药品销售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医药工业的发展。

医药合业的现状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表明,在我国继续采用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宜,尽早实施医药分业已是当务之急。

2.2实施医药分业的必要性

把医疗机构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是解决以药养医、药品价格虚高以及药品购销活动中诸多问题的关键,是理顺药品流通秩序的根本性措施,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将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出去的实质是国家对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实施的根本性变革。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医药分业将必然实施。

只有把医疗机构的药房改为社会药房,才能从体制上切断医师与药品经营者之间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医疗机构处于买方垄断地位,药品虚高定价、药品高额回扣由此而生。只有实行医药分业,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才能被打破,这是对医师处方行为的一种约束,患者选择药店和药品的时候是一种主动消费方式,避免了统计和兑现医师处方费的行为;患者购买同一通用名药品时有多个生产厂家、不同剂型可供选择,这就从源头上控制了医师开方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经济联系,促使医师因病施治,对症下药,这也有利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医药分业有利于发挥医疗机构中药房药学人员的作用,提高我国药学服务的质量。我国目前医疗机构的药房很少有开展药学服务的,而实际上药学服务(phamaceticalCare)是药师职业的准则[3],它是为了患者的利益,通过提供药物治疗,使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达到最佳的效果;为满足医疗卫生需要,药师应与医师、护士通力合作,最佳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最少的花费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3阻碍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实施的影响因素

医药分业的思想和试点改革已有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全面推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因素阻碍医药分业。

3.1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经营状态

我国医疗机构的收入基本上来自财政补贴、销售药品收入和医疗检查服务收费。目前政府补贴逐年减少;医疗服务收费如挂号费、治疗费、床位费、手术费的价格较低,如果按以上两项收入统计,医疗机构将处于亏损状态,难以维持日常运转。所以医疗机构依靠销售药品来维持目前的正常运营。据统计,目前药品销售收入约占综合性医疗机构总收入的50%~60%,药品销售是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实施医药分业,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将受到影响。在目前经济情况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而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性收费,会进一步增加国家、个人的经济负担。

3.2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药房与医疗机构的分离,将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便和困难,而且会削弱、甚至切断医疗机构药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药学技术,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伤害患者的利益。在我国,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看病取药的现象和习惯很普遍。凭处方买药既延误时间又不能保证所购药品的可及性,影响和制约医疗服务的质量。

实行医药分业后,短期内将面临具有指导患者用药和鉴别处方资格的药师的大量缺乏,而药师对安全用药、保证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负有极大责任。他们的缺乏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用药安全事故的频发。

4实施医药分业的策略

4.1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策略

政府对医疗机构可实行择优扶强动态式的经济补偿策略。根据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实力,应以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而不能盲目攀比发达国家的人口病床及医师效率等有关指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真实全面评价目前所有医疗机构的软硬件条件,国家补偿对象定位在少数医疗水平先进、医师素质高的少数非盈利性医院,在适度监管的基础上放宽民间资本或外资的投资力度,以此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国家补偿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医疗机构分离出来的药房上缴药品销售收入的税金可用作对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按照最保守的数据测算,至少每年约有30亿的资金可用于重点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二是精简机构,分流隐性失业人员。目前医疗机构大约有25%的富余人员,这些人员的再就业可以减轻部分财政拨款。三是对未被列为经济补偿对象的医疗机构,可鼓励通过适当的并购或被并购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单独或联合有关医疗机构发挥专业特长,为社会提供专项或特需服务并适当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提高自身医技水平,通过为社区提供优质价廉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作为经济收入来源等形式,实现医疗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2医疗机构的药房改革分两步走:先过渡,再分离

医疗机构的药房先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财务管理要确定药品收入帐户,支出款项的界定,收支结余上缴款等。药政管理应承担药物经济学研究,保证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合理用药,药品周转仓储管理等。物价部门负责核定医疗项目收费标准和医疗机构制剂品种定价。审计、监察和纠风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整治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回扣违法行为。在了解、满足患者的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使患者愿意支付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费用,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收费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期的过渡,医疗机构与原医疗机构药房在经济应上实现彻底分离,分业后的医院药房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与社会上已有的零售药店一样照章纳税,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接受工商管理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4.3理顺医师与药师的关系

医药分业后,医疗机构的医师的职责是检查、诊断疾病;药房药师的职责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政府有关部门应尽早制定并适时颁布《医师法》和《药师法》,以法律的手段严格规范与约束医师和药师的行为,从而确保医药分业得以真正实现。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16万家零售药店,并有继续增长之势。国家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和执业药师制度,在医药商业企业实施GSp管理,使药学专业人员,尤其是执业药师成为最受零售药店欢迎的人才。随着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入,药店开在家门口,药师服务在身边,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方便,使“大病上医疗机构,小病到药店”成为可能,社会医疗服务的普及,为药师们提供了新的工作领域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4.4加强药房的监管

实施医药分业后,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药房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GSp要求,对各类药房的日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监管,彻底杜绝假药、劣药的销售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药店所销售药品的安全性。药监部门联合工商、质检部门建立药品相关信息政府网上查询系统,使患者能够方便、及时、准确地查询某一品种药物的生产企业的真实性、合法性。

[参考文献]

[1]佚名.医疗机构门诊药房与医疗机构分离的理性探讨[eB/oL].药学保健园网,省略,2005-09-18.

[2]刘浩,纪宁,高书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