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动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0:50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1

通过构建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分析两者之间耦合关联的要素,研究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联,探寻我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规模、信息、成本和共生的耦合,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促进技术传播、节约环境成本、提高集群内凝聚力,实现医药产业集约化发展。

关键词

医药产业集群;循环经济;耦合

随着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2011年—2020年将成为我国医药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1]。近年来随着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医药产业整体保持又快又稳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逐渐呈现出各区域集群化发展的特点,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2]。截至2014年底,环渤海、长三角和东北地区分别集聚12,18和8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3],两大部级医药城———江苏泰州和吉林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分别由国务院于2009年3月和2013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成为我国医药产业两大发展核心区域。集群化发展给企业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导致恶劣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制约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在医药产业集群内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规模、信息、成本和共生耦合,探讨医药绿色工业的发展模式。

1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凸显环境问题

1.1医药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4]。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新技术的创新、新药发现及实现产业化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医药企业密切联系和配合,这种联系的外在表现即为企业在地域空间位置上的集聚。目前国内众多蓬勃发展的医药工业园区表明,医药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以集群式发展极大地促进各区域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医药产业集群是指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制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分布、相互作用的集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医药产业集群中药品的生产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为药品研发提供的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机构可以为集群内各主体提供培训、法律、信息等服务。

1.2集群规模化发展隐含环境问题医药产业集群具有高度集聚性、网络互动性和资源共享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集群内诸多医药企业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共建共享来有效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政府行政审批、孵化器建设、培训等公共设施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成长[5]。尽管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产业集群在规模化、高强度的作业下隐含的大规模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问题却不容忽视。2012年,工业和信息产业化部制定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推进医药绿色工业发展”,要求对生产过程副产物循环利用,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治理水平。所以要求医药产业集群在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破坏,提高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循环经济契合医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2.1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的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近年来得到各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2009年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简称3R),即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6]。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通过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反复利用资源,保持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循环经济已经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海岛生态型城市等方面取得广泛的应用。

2.2医药产业集群亟待引入循环经济在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医药生产企业对生态环境污染较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母液、培养液、残渣、废药品、过期原料等废水废渣已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治理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满足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耦合,能够有效利用集群规模效益、成本效益、信息优势,实现企业间的共生合作,促使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3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耦合关联

耦合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指各系统通过良性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耦合即指在医药产业集群内发展循环经济,两者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构建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耦合模型(图1),医药产业集群通过技术、信息、市场和资源等集聚因素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循环经济则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要求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态环境效应。通过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之间的耦合,才能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内“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有效能源”的生态发展新格局。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之间耦合关联要素主要体现在:规模耦合、信息耦合、成本耦合和共生耦合(图2)。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通过各要素的密切互动,产生了医药产业集聚区内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涌现性,有利于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3.1规模耦合医药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医药企业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集聚所带来的各种正外部性。循环经济的引入与发展,既可以形成废水、废渣、废气处理的规模经济,又可以充分利用医药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各种正外部性,从而抵消因开展循环经济可能带来的负效应。当某一制药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时,单独处理废水、废渣的边际成本高昂,但在医药产业集群,由于诸多制药企业的废水、废渣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众多集聚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共同出资,建设一套共用的循环系统,处理集群内诸多的废弃物,降低集群内制药企业的成本。同时由于医药产业集群中制药企业一般在排放的废渣、废水上具有同质性或相近性,这为集群进行规模化污染治理提供了便利。

3.2信息耦合医药产业集群的信息共享优势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开展,便捷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方面可以给集群内企业带来及时有效的新信息,如新药技术开发、新工艺流程改进、新政策颁布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进各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传播,如废渣再利用、清洁生产的信息等。所以,在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耦合下,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循环经济良好的信息支撑体系[7]。另外,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组织网络也有利于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有效信息交流,更容易促进循环经济的有效开展和企业间稳定合作。

3.3成本耦合单个制药企业由于多重原因的限制,很难在本企业建立起独立的资源循环系统。一方面,单个制药企业由于排放的废水、废渣数量有限,无法达到可利用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建立循环系统,单独处理废水、废渣的成本非常高昂,单个企业难以负担成本;同时一般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产业链,循环系统要求企业延长产业链,过度延长产业链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利益。因此单个医药企业缺乏主动积极性去开展循环体系建设。医药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循环经济的成本。在医药产业集群中,以产业集群为单元开设废水处理厂、化肥厂,有效地实现水循环、有机物质再循环利用,或者吸引集群外处理废弃物的相关企业入驻,降低单个企业的循环利用成本和投资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3.4共生耦合通过往医药产业集群内引入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使集群内众多医药企业形成共生关系。由于医药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存在着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各企业在共同建设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一致同意。同时,集群内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药材-中成药”“原料药-制剂”等上、下游产品的关系,制药企业的废水、废渣经废水处理厂、化肥厂处理后,可以变成净水、有机肥料,继续输送给企业、周边环境、药材种植基地等继续循环使用,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因此,在集群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可以培养合作、共生的集群文化,增强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凝聚力[8]。目前,我国部分医药产业集群已经提出了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的口号,2009年,河北省提出建立“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家庄医药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构想;2010年,永春生物医药园区提出建设“循环经济生物医药示范园区”;2012年,甘肃省提出建设“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区”,建立全国岐黄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文化、旅游基地;但目前这些项目仍然处于设想和建设阶段,尚未真正投产运行。国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能够较好地体现医药产业与循环经济间的耦合关系,其中,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典型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9]。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主要由包含生物制药厂在内的5家企业、一家废物处理公司和卡伦堡市政府组成,通过园区内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将对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生产原料,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成本,形成了废弃物处理的规模效应,建立起一套相互依存的合作共生网络,形成了园区内企业和循环经济之间的规模、成本、信息和共生耦合。

4结论

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耦合的本质是在医药产业集群内引入循环经济机制,以再循环和再利用为特征,充分利用医药产业集群内废渣、废水、废气,实现生态化集群。笔者通过对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及其关系的分析,得出二者具有交互耦合关系,通过相互耦合的作用,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医药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通过规模耦合、信息耦合、成本耦合和共生耦合,能够实现医药产业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医药技术信息的传播、降低集群内生产成本,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共生机制,促进医药产业集群生态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柯可,王向川,马雪.医药产业“黄金十年”与一体化体系的建立[J].中国科技信息,2013(9):162,174.

[2]乔会娟.东北地区医药产业网络创新能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35-44.

[3]余尚松.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地图与分布特征(2014)[eB/oL].[2015-05-06].

[4]迈克尔•波特(美).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25.

[5]舒燕.我国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2):110-112.

[6]王俊岭,戴淑芬,赵瑞芬.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家庄医药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2):56-57.

[7]贺传皎,李江.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2):26-29.

[8]穆书涛,任巍.浅谈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5(5):25.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2

一、前言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展热点。中医药养生旅游是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载体,与中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为目标,集旅游、度假、养生、保健、疗养、购物为一体的创意性新旅游产品。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医药养生理论,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契合时尚潮流。

我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旅游近来已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旅游,靠中医药养生吸引人气;中医药养生,借旅游发展推广,成为一种新的共赢模式。贵州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国内绝无仅有,为全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中药资源极其丰富,自古享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贵州铜仁市不仅旅游资源丰富,且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将会成为特色旅游项目,发展前景广阔。

二、铜仁市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养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养生资源突出。铜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山清水秀,有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3个部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1处文物古迹,69处红色旅游景点,尤其是武陵主峰――梵净山,拥有5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5000多种生物物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绿洲和地球上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珍稀物种的唯一栖息地,拥有“部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天冠弥勒道场、中国傩文化发源地、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五大桂冠,素有“梵天净土,桃园铜仁”的美誉。

2.中药材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各种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西南中药材宝库”之称。梵净山为“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药材资源库”和“中药材生物基因库”。据1985年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铜仁有野生中药品种资源1824种,其中药用植物1623种、药用动物175种、药用矿物26种。

3.政府的支持为其提供了强大有力的保障。贵州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贵州省健康养生产业依托贵州绝佳的气候资源、优良空气质量、纯净山水文化、生态绿色保健食品等资源优势,将着力发展四大健康养生业态。贵阳中医学院已被批准成立苗医药医学院和中医养生学院,并于2015年9月正式对外招生。

4.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丰富。铜仁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农耕文化、傩文化、民族文化、佛教文化、水文化等休闲养生文化源远流长。铜仁民族节庆活动浓郁丰富,有苗族的“四月八”节、土家族的“摆手舞”节和各族群众的“龙舟节”等20余个民族节日;民俗文化村寨独具特色,有松桃“苗王城”和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丰富,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7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8项41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项。

(二)劣势

1.养生平台建设滞后,旅行社网络营销意识差。总体经济实力不强、养生设施条件不足、招商引资困难等因素影响,铜仁休闲养生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亟需推进大型休闲养生平台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快速发展。

2.休闲养生品牌号召力缺乏,产品结构单一。虽然休闲养生资源众多,但相关项目整合力度不够,也缺乏必要的包装与推广,铜仁对外宣传力度不够,休闲养生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资源优势目前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

3.人才队伍不足。中医养生,包含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医疗保健养生机构或场所,其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院校教育培养,掌握中医药养生旅游的人就更少了。懂中医药的不懂旅游发展,懂旅游开发的不懂中医药。中医药养生产业需要的学科类别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开设,导致健康养生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教育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

1.“休闲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按照业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旅游产业就将进入一个升级的阶段,由观光式的旅游迈向休闲度假,休闲旅游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3000美元,跨过了休闲时代的门槛。根据国家旅游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的《休闲绿皮书》,我国将迎来旅游、体育、文娱消费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城乡将开始逐步进入现代休闲社会。

2.“银发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著,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养老服务的旺盛需求,给我国养老、养生产业带来巨大机遇。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3.26%,而目前全国仅7000亿元产值的银发产业。近年来,旅游中的中老年市场占了较大比例,之前多是观光为主,但现在亦有不少老年人开始重视养生。中老年人多数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养生旅游有浓厚的兴趣,期望通过旅游养生,在旅游过程中达到获取养生知识、健身延寿的目标。为此,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为铜仁市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交通状况改善,旅游可进入性增强。铜仁旅游业受制于交通不便而发展缓慢。近年来,交通劣势逐步扭转。2001年,铜仁机场经过改扩建后复航,2013年,铜仁凤凰机场已在实施改扩建工程。2006年,渝怀铁路建成通车,铜仁市有了火车;2012年,铜仁至大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4年,杭瑞高速铜仁段全线通车。2015年6月18日,沪昆高铁铜仁南站正式开通迎客,迈入了高铁时代。铜仁立体交通网络初步显现,对外实现了大联通,旅游可进入性大大增强。

(四)威胁

1.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近年来,随着养生旅游热潮的兴起,全国许多省市竞相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对铜仁中医药养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构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养生市场混乱,市场发育不成熟。由于养生市场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行业门槛低,一些人经过简单培训甚至没有培训就上岗,出现一批“伪专家”。他们大肆敛财的,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使人们对养生丧失信心。

2.区域竞争激烈。邻省湖南旅游品牌竞争力强,相邻铜仁市53公里的凤凰古城及周边众多的古镇或仿古街区,引发游客对古建筑游览产生审美疲劳。同质化倾向使客源分流,增加了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的难度。“农家乐”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已遍地开花,本地苗族民族风情特色不及黔东南州,区域的激烈竞争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开发者须进一步在特色、创新和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打造生态、人文、体验于一体的示范精品旅游线路,迎接挑战。

三、铜仁市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对策

(一)制定中医药养生旅游相关的系统性政策,积极引导市场发展

充分发挥铜仁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生及旅游资源,开创中医药养生旅游新模式,积极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软实力建设。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引导市场开设特色中医馆。加强旅游生态园区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集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体验的养生观赏基地,开展集养生授课、名医问诊、苗医药体验、养生旅游产品和药膳养生餐的开发,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体验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旅游休闲之中得到养生保健,形成基地示范效应。将中医药养生贯彻到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突出中医药养生旅游主题的特色。

(二)突出产品特色,培育中医养生旅游精品

铜仁市中医药养生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明显。培育以梵净山为龙头的中医药养生旅游精品,将生态环境、佛教文化、中药材资源等有机融合,深度开发,提升档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化发展,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着力带动培育一批中医药养生旅游精品。

(三)建立市场营销机制,树立中医药养生旅游品牌

铜仁市在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建立市场营销宣传机制。紧紧围绕“中医药养生”主题,结合资源优势进行产品设计,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节庆活动等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针对细分客源市场凸显其与众不同的养生特色,逐步树立铜仁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品牌。遵照统一部署,积极协作方针政策,全方位保障营销宣传有序推进,提高铜仁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国内知名度。

(四)加大基础建设,完善养生专门设施

加强行业标准化服务建设,构建度假宾馆、疗养公寓、青年旅馆、汽车露营地、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客栈等一系列不同需要的接待设施体系,并根据各住宿设施的自身特点,提供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养生服务,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如星级酒店提供香薰、药浴等服务;疗养公寓提供针刺、艾灸、推拿、拔罐、足底按摩、气功等;紧靠温泉地的度假宾馆,开设温泉养生设施;乡村客栈提供空气浴、药膳食补等。除养生附属设施的建设外,还应加大诸如中医药养生体验馆、食疗食补饭店及药膳食材等中医药文化特色商店的建设。

(五)加强中医药养生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3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51号)和《上海市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1-2023)》,进一步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一、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闵行区聚焦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国际医疗高端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着力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具有较高品牌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保持增长。闵行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家。规模以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27家。2020年11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收312亿元,其中59家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40亿元,相比三年前增长39亿元,年复合增长6.08%。规模以上商业21家和服务业企业32家,2020年营收72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近三年来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稳步增长,新增药品注册批件2件,新增药品临床批件24件,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批件7件,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1件,新增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创新研发中心8家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现为2家。

特色园区初具形态。近年来,闵行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1+2+10+X”医疗体系搭建完成,建设了1家共享医技中心、2家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以及X个特色门诊,集聚了信达生物、威高研究院等研发龙头,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定位国际化的智慧医疗“产、学、研、医、用”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区初具形态。闵行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引入了中科新生命、英基生物等一批精准医疗相关企业快速成长,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正在加快形成上海智慧创新医疗高地。闵行东部承载着思路迪、之江生物、美敦力等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产值加速增长。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存在着产业集聚度偏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面向全球生物经济蓬勃繁荣的大方向、大趋势,抓住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规划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按照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市生物医药产业“1+5+X”特色园区规划,坚持“研发制造和高端服务”双轮驱动,按照“北服务、南研发、东转化”优化布局,规划闵行生物医药产业“4+3+X”园区格局,在深化现有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布局基础上,重点以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国际健康生命城三个片区为依托,以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其他“X”个特色转化基地为补充,注重创新链整合与产业集群培育,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和转化服务高地。

(三)主要目标

未来三年,将持续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做强生物制药装备智造,培育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和国际医疗高端服务等特色产业,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到2023年,闵行将成为上海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制造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与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

具体目标为:

经济总量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产业经济营收总量达到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7%。其中生物医药商业和服务业营收200亿,新增12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00亿元,新增60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7.8%。各基地产值目标分解如下:

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工业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62.3亿,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1%,到2023年增长22.9亿元,达到85.2亿元。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4.5%,到2023年增长15.1亿元,达到122.5亿元。

临港浦江园(含国际生命健康城)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4%,到2023年增长15.4亿元,达到47.4亿元。

紫竹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5.6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8%,到2023年增长1.4亿元,达到7.0亿元。

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2023年产业营收规模超过15亿元。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及华漕镇医健产业2023年营收规模超过50亿元。

其他街镇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32.7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5%,到2023年增长5.2亿元,达到37.8亿元。

企业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9家,新增1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3家。

三、重点领域

(一)生物制品。积极推动新型疫苗、多肽类生物药、抗体药物、生物合成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大力推动新型酶工程生物制品、抗肿瘤等基因重组药物的产业化。

(二)化学药物。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等领域,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积极推进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产品,加强绿色生产工艺、新药物剂型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药品的质量水平。

(三)医疗器械。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重点支持智能医疗机器人、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高效诊断试剂、个性化定制器械、可穿戴医疗检测和康复器械、高端内窥镜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结合应急疫情防控需要,支持高端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等疫情防控相关新产品开发。

(四)制药装备及原材料。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的研发创新,如细胞培养基等生物制药工艺重要原材料、层析系统等重要制药设备、一次性反应袋等关键耗材、医药保健食品等重要原材料等。以自主开发为目标,加强产业链技术革新,实现卡脖子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产业化技术突破。

(五)技术合同服务与新技术应用。吸引、培育和做大做强涵盖从药物靶点发现到生产应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发展CRo/CDmo/Cmo服务。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智能医护、精准医疗、药物研发生产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增值。推动干细胞、Cartt、基因治疗等新兴医疗技术服务的开展。

四、主要任务

(一) 优化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以生物医药产业“4+3+X”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建设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指的是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园)、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3”指的是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X”指的是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可根据需要动态扩展。

(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区规资局、区环保局、各街镇和园区)

专栏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片区

(1)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该区域目标将打造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研发服务总部集聚区和国内外最新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先行试验区。

(2)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将联动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和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打造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3)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以国际健康生命城为中心,新增2.83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以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高端生物药产业化为目标,与航天产业社区的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承载区联片打造超过3平方公里的“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

(4)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由华东理工大学和闵行区合作共建,以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细分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建设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智慧健康产业基地。由金效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用地77亩,建设18栋柔性化工业厂房,形成以智慧健康产业为核心,智能医疗、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研发、办公、中试一体的智慧健康产业集聚中心。

(二) 引育重点企业,促进高效发展

2、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加大重点产品支持力度,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收购并购、权益引入和转让等方式发展壮大,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跨国巨头、国内龙头新产品、创新性企业,招大引强,着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推进部门:区投促中心、区经委、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各街镇各园区)

专栏2围绕重点企业和产品,强化产业集聚

(1) 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新药研发等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支持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依靠风险融资加速成长,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市场化并购等方式,兼并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闵行品牌。

(2) 引入优质企业。通过重点项目租金补贴、优质项目优先供地、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生物医药领域优质企业落户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

(3) 支持重点产品。支持一批重点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加大对优势产品和重点产品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支持新型诊断试剂、生物疫苗、治疗性药物和相关影像诊断产品、医用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

 

(三) 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智慧医疗

3、围绕智慧医疗的发展应用,以培育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智慧医疗高端产品及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高端医疗技术。

 

专栏3围绕智慧医疗,培育新兴业态

(1) 发展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围绕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园建设,开展面向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生活辅助等各类智慧医疗应用研究,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集聚一批先进智能材料、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影像导航介入、植入式器件及生物微电子、生物光学等医疗机器人上下游相关企业。(推进部门: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2) 建设智慧医疗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国内首家面向医疗机器人产业且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公共检测平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搭建医疗影像诊断特色应用数据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尽快应用,探索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推进部门: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 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推进医疗健康服务集聚区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融合,形成以医药研发和医疗服务为核心,产业链延伸、示范效应显现的“产、学、研、医、用”高度融合一体的研发医疗服务示范中心。(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

(4) 支持先进疗法技术研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医院合作,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干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疗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转化。(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

 

(四)完善创新平台,优化支撑体系

4、依托区内科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优质服务新生态。

 

专栏4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1) 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聚焦科技创业孵化,发展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等科技创业载体,引导生物医药创业企业进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进行孵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储备创新能力强、成长快的小微企业。(推进单位:区科委、各相关园区)

(2) 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专业服务型企业,围绕产业链功能薄弱环节,积极招引专业化CRo、CDmo、Cmo等配套服务企业,完善产业链。全力推广新生产模式应用,支持基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下的产能建设与交易服务,积极对接区内创新资源,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合同研发生产等新模式发展。(推进单位:区科委、区投促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3) 聚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前沿原创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聚焦创新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应用、产业转化与服务等平台建设,加速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相关领域内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筹建生物药创新研究院,为生物药的研发服务和原始创新提供策源力。推进交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内共享,支撑现代医学创新重大研究。(推进单位: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4) 筹建医学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医技共享信息平台,探索对社会办医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开放。(推进单位:区卫健委、新虹桥医学园区)

(5) 筹建国际医药贸易促进中心。依托特色保税展示和跨境交易服务,打造专业化、国际医药跨境交易服务中心,药械进口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推进单位:南虹桥公司、区科委)

(6) 创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构建全链条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体,提供医疗器械功能性、可靠性、合规性、易用性、批量性工程化服务,并通过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医疗器械发展软环境。(推进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 深化协调服务机制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日常联络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机制,协调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项目推进,其中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按照职责分工牵头协调相关政策,各街镇、园区承担产业推进主体职责。

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闵行建设布局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建设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创新联盟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承接市级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地。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引育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和《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支持药械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鼓励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本区开展委托生产。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本区生物医药企业申报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对市级财政予以支持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区财政给予匹配。

(三) 加强过程跟踪保障

加快土地“腾笼换鸟”,加速园区升级改造,落实产业发展空间。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区域环评,集聚创新人才,保障方案实施。开展对重点任务跟踪和服务,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提高方案实施效果。持续关注生物医药前沿动态,适时调整工作实施重点,开展科技情报搜集、交流咨询等工作,为方案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4

医药外包市场快速崛起

1998~2009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57%,不仅高于全球药品市场8.45%的增长率,更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81%的平均增长率,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9年,全球约有生物医药企~k4700家,产品销售额117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15%。据市场战略分析机构Businessinsights公司预测,在2009~2015年,治疗性蛋白、疫苗类药品和单克隆抗体类药品等三大类生物工程药物的年平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4%、8.1%和9.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将保持6.7%的年平均增长率。作为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可以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生物医药产业链来看,围绕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和验证、临床前开发和临床试验等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环节,产业分工日趋明显,更加专业化的合同研究组织(CRo)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平台型技术和专业组织管理提供优质临床或生产服务,与学术研究机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共同构成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2007年,生物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发(R&D)费用合计约为600亿美元,其中25%(约150亿美元)采取外包服务形式。而在1998年这一市场仅仅42亿美元,10年来增长了320%。尤其在近几年增长率高达19%~20%,远高于R&D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美元。可以说,制药工业正在快速减少传统的内部研发,增加外包比例。

驱动外包服务市场急速扩张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大批“重磅炸弹”药品的专利保护到期,将会使制药企业的利润减少。仅2007年和2008年这两年就有总价值达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品到期,品牌药的利润将被仿制药吞噬。外包服务可为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节省30%~70%的研发经费,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

其次,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线“苍白”,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新药候选者凤毛麟角,大型制药公司必须通过外包提高其研发效率。

生物技术公司的内部结构使其必须采取大量的研发外包,才有可能把主要资源集中在其核心技术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2007年宣布了裁员和增加CRo的比重,包括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裁员10%,其他生物制药巨头强生、葛兰素史克、安进、诺华和施贵宝等也正在实施较大范围裁员和关闭生产设施计划。

抓住机遇,迎接中国时代

由于医药研发成本持续上升,新兴国家巨大的市场吸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了将生物医药研究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速度,以求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开拓新兴国家药品市场。生物医药跨国公司直接将研发业务转移至海外研发中心或当地CR0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如美国礼来公司(efiLiliy)近年来将其早期药物临床试验任务的20%~30%外包到中国市场;惠氏公司(wyeth)则与印度的GVK公司合作,将4000多万美元的早期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外包。同时,生物医药CRo企业积极向海外拓展研发外包业务,如美国Quintile、Covance、Kindle、mDS等已经先后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或合资CRo企业。

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类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同比增长24.6%。特别是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作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新兴产业,对吸纳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提升产业机构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已超过400家,超过印度成为亚洲医药研发外包首选之地。

我国在发展生物CRo产业上拥有诸多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劳动力和高端研发人才方面存在巨大优势,可以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也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临床试验受试者众多,找到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病人比在欧美国家容易得多,这对许多临床研究很重要;在中国还可以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殊疾病群体,这为开发某一特定市场提供了机会。随着研发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凭借在成本和l临床试验资源上的优势,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生物医药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通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外包产业,应该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循环要走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我国药物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生物医药CR0的发展可以使我国更迅速地学会生物医药创新的规律,培养出一大批国际水平的GLp、GCp专业技术人员,为将来实现原创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另外,生物医药CR0还可以吸引国外生物医药研发项目落户中国,弥补我国本土制药工业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为我国制药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我国尽快进入制药工业价值链的上游。

激发活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承接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多重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转移,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占领市场,努力成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提高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国际分工地位。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不良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大幅回落,并进一步向其他经济部门加速蔓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出口依存度较低,同时受医药产品消费刚性、国内市场扩张和相关政策稳定的强力支撑,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此次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下表现较为突出的亮点产业之一。

(一)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态势未变

2000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抗风险能力表现突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52%,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化学药品仍占主导地位,生物制品增速较快

生物医药产业8666亿元产值中,化学药品为4190亿元,中成药为1779亿元,分别占48%、20%,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增速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0.65%和31.43%。

(三)利润增幅逐季回落,但依然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利润增幅虽呈逐季回落态势,但1--11月实现利润总额达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4.9%)23.5个百分点,增幅高居十二大工业产业的第二位。

(四)投资增长加快,产业发展后劲较足

近两年来,随着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和市场环境改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长加快,创业风险投资趋于活跃。2008年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1055.3亿元,同比增长274%,分别比2006、2007年全年增速高18.68和15.95个百分点。

(五)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第四季度略有回落

2008年,化学药品、中成药、生物制品实现出货值723.24亿元,同比增长13.75%,比2007年下降6.8个百分点。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第四季度出口增长有所回落,但全年仍比工业总体出口增长高近3个百分点。

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一)请费刚性和市场扩张是支撑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情况下,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医药产品消费具有刚性,特别是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健康方面的消费会越来越多,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二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的稳步推进,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国家计划免疫范围扩大等,导致医药产品市场需求迅速扩张。同时,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了医药产品市场秩序,使生物医药企业市场营销成本大幅降低。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08年,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仅为13.67%、7.53%,而生物医药产业同比增长25.52%。同时,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占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达14.86%,生物医药产业对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由2001年的14.01%提升到2008年的19.73%。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支撑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2009年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一)国内健康消费需求增长以及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将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是国内健康需求迅速扩张。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社保制度的全面推进,国内医药产品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专家预测,医改将拉动普药市场需求增加1600--1700亿元。二是医药产业政策的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随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提高,产业优胜劣汰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资源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随着《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实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随着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适时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税率等政策的实施,困扰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税负过重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据专家预计,2009年生物医药产业效益增幅将不低于20%。

(二)国外市场变化及国际产业转移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欧美等国际主流医药消费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进入低迷期,收入的大幅降低将使这些国家减少医药费用支出,为成本优势显著的我国医药产品提供了市场机遇。同时,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向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医药市场国家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我国国内医药消费市场扩张以及相关政策调整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的市场机会,使发达国家生物医药制造和研发服务加速向我国转移,跨国医药企业开始在我国构建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这也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全国医药企业有45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10000余家,但规模普遍较小,且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生物医药产品95%以上为仿制药,普药多、新药少。据中国医药企业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中片剂、胶囊、水针剂的生产利用率分别为45%、40%、50%,粉针剂的生产利用率仅为27%。

(二)生物企业触资出现“外资化”趋势

近两年,我国生物产业吸收社会风险资金有所增加,但主要是来源于境外创业投资,使我国一些为数不多、历经多年开发取得的成果最终落入跨国公司手中,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生物技术企业被外资控股、这与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政策调整给企业发展带来压力

近两年,针对我国生物产品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修订出台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从长远看有利于规范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但从近期看,由于药品审评标准等发生变化,许多企业反映,新药审批十分缓慢,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五、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制造技术水平,融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正在迈进国际市场的门槛,迅速提升医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医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加速我国医药产业“走出去”的基础。国家要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发挥企业积极性,促进一批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取得欧盟、美国及日本的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eGmp)认证,促进国产生物医药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具有创新能力或市场销售能力的国际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提高医药生产集中度;大力倡导医药企业引进关键技术,引进海外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研发外包业务(CRo),加强与跨国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全球资源提高我国研发水平,培养研发队伍。

(二)加强创新药物产业化,建立创新药物直接进入医保的绿色通道

以科技重大专项的创新成果为对象,协调相关管理部门构建相关政策的协调机制,促进形成自主创新药物的优先审批、产业化、市场准入机制,比如支持其产业化,优先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药品目录》,鼓励企业开发创新药物的积极性。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6

1对中医药认识不足

1.1中医药治疗疾病应摆首要位置在中医特色医药发展论坛会上,钱信忠部长所讲的娃哈哈、三九胃泰等之所以成为我国闻名于世的超霸集团,均受益于中医药方。从赢和汤系列表明,中药应用范围广、效果迅速、毒副作用少、治愈率高、疗程短,确定了中药治疗疾病的位置。(见表1)

表1中药赢和汤系列与其它同类产品对照

1.2中约是生命依赖的主食从食草动物与人的主食及用药的种类比较看发病率。动物的发病率2%,人100%;动物生病的种类11种左右,人100种左右;动物用药的种类10种左右,人上千种。此表明:动物用药种类少,发病种类低,而人用药种类、发病种类多,发病率高。以上表明:中药草类是动物的主食,所以用草本植物治病即取其汁以代替食物兼治疾病。而西药则不同。

2用全新的中医理念和新的中药配方

赢和汤的发明者借鉴并突破了历代的中医理念,用一种新的中医理念指导科研,并组方配药,治愈了很多的疑难病症,从其治愈高血压,改善血管壁状态,治愈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改善毛细血管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也证明了新的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赢和汤课题组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硬化、管壁变硬、小动脉壁弹力纤维增生、继之中动脉和大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所以治疗高血压必须从血管开始治疗,一般情况下全身血管用赢和汤24小时即开始使管壁的弹力纤维新生软化,弹性开始改善,用药60天血管壁弹性恢复,血压即正常不反弹。但常规的药物对高血压只是控制而不能治愈,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品,如复方利血平(复方降压片)为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可阻碍肾上腺素神经末梢内质的贮存,将囊泡中具有升压作用的介质耗竭;可使血管扩张及利尿。这并没有改善血管纤维的弹性,所以用药血压即降下来,而不用药血压反弹。

总之,目前国内国际的降压药并没有真正改变血管壁硬化、老化、痉挛、动脉壁弹力纤维增生肥厚的状态。赢和汤使硬化的管壁软化,老化的管壁新生,改变管壁弹力纤维增生肥厚的状态。系列赢和汤全部以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和新的组方研制而成,所以治疗疑难疾病、常见病其治愈率高、疗程短、见效快、治疗范围广。

3中医药临床研究与高科技相结合

3.1中医药临床研究软件的开发。①中医诊断疾病软件开发②中药应用的软件开发③中医临床表现的软件开发④新的中医理论软件的开发

3.2借助高科技医疗设备或中医诊断明确病症根据不同病症应用相应的赢和汤。

4 四化一体

中药饮片组方科学化、产业化及应用简单化、高效化。科研、临床、生产、经营一体化。

4.1中药饮片组方科学化赢和科研人员十多年来,经过各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对中药饮片组方完全科学化。治病治本,选择无毒副作用的中药饮片、特别对疑难病治愈率高、疗程短、见效迅速。

4.2中药饮片组方产业化经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中药饮片组方产业化。由中药专业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完成协定处方赢和方的合成,供医疗单位使用。

4.3中药饮片组方应用简单化由医师根据患者的病症应用协定处方赢和方合成品。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7

(一)健全完善药品和高值耗材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部分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全面启动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和互联互通。规范和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着手建立常态短缺药品储备,推动基本药物小品种定点生产试点,保障重点小品种药、低价药供应。

(二)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涉税案件的查处。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涉税违法问题,巩固医药卫生行业发票使用情况专项整治成果。

(三)开展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业信用建设。开展行业信用评价、信用建设和信用培训工作。完善医药购销不良信息记录采集平台,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和公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以核实票据资金流向与药品物流流向一致性为抓手整治“挂靠走票”行为,开展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

(四)全面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细化完善便民利民措施,优化门(急)诊流程,全面推行预约诊疗,实行同级、上级医院同类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研究开展信息惠民工程居民健康信息服务试点工作,并完善院前医疗急救、对口支援、远程医疗、医疗质量和安全等相关政策。应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方法,开展医疗质量、收费和成本监测,推动医疗机构控费工作。

(五)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继续推广“阳光医药”电子监察试点工作。

(六)继续狠抓“九不准”相关制度落实。广泛宣传卫生系统先进典型,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健全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

(七)继续指导地方各级财政加大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加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进一步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建立动态监控机制,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和平稳运行。

(八)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健全药品价格监测体系,做好药品价格的监测和信息工作。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落实《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清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做好医药价格和收费监督检查工作。

(九)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促进医疗机构规范提供医疗服务。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大对欺诈骗取医保基金行为的打击力度。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7)10-0445-03

1我国药品流通现状

通常情况下,药品从出厂直至进入医疗机构,大致历经这样一条环节链: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招标机构药品批发公司―药品商―医院相关人员―患者。在整个环节链中,患者之前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在制定自己的“潜规则”设阻,层层设阻必然导致层层寻租,药厂会将所有的额外费用全部计入成本,最终都将转嫁给患者。

1)医疗机构:在我国长期形成的医药不分的卫生体制下,药品零售的主渠道是医院的药房,几乎占据了整个医药市场。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无法选择购买何种药品,只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购买药品的决定。因此,医院医生对患者用药的处方权形成了对患者用药的垄断优势。

2)药品批发企业:多级药品批发企业的产生有其历史和法律原因。首先,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药品的流通是由各级医药公司负责,而各级医药公司根据行政区域划分为省级、市级、地级等。而市场经济开始后,这些原有的医药公司变为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级药品批发公司。其次,由于国家法律规定,药品生产企业不允许在生产企业所在地以外的地方设立药品仓库,这使得我国无法像国外一样产生跨地域的大型药品批发机构,客观上使这些各级批发公司有了其生存空间。

3)药品招标机构:从总体来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自2000年实行以来,经历了6年的风风雨雨,各界对此评价不一,对于其未来的走势也存在诸多观点。客观地说,6年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积极意义不能抹煞,毕竟把很多临床用药价格拉下了一大截,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招标行为不规范;地方保护及行政部门的不正当干预;中标价格不能根据市场波动进行调整;以低价位作为评标的标准,加剧医药企业的恶性竞争。

2我国药品流通模式及主要问题

我国特殊的情况造成了在流通领域中的各种利益群体:药品的生产企业、各级批发企业、招投标机构以及医务人员。他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影响我国药品流通模式,如药品生产企业利用药品的自主定价政策、新药报批政策;批发企业利用自己的地位,在医院进行药品促销;而招投标机构,则是掌握了药品进入医院市场的许可证。

从药品供应链可以看出,我国药品流通模式中参与部门过多,而且有的部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且使药品利润过多地停留在医院等部门,使得药品利润无法返回到生产企业,从而使生产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和资金进行新药的研究开发。

3我国药品流通模式分析

3.1市场集中度不高

2002年,全国仅有4个药品批发企业的销售额超过50亿元,前3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仅为11.4%,而美国前3家企业的销售额约占了美国市场的90%[1]。

我国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12300家药品批发企业、18万家药店[2],其规模大多较小,而且布局极不合理,药品批发企业仍按照行政区划而不是按照药品的合理流向设置,平均每个省拥有400多个批发企业,与全国医药大流通、全国统一医药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药品零售网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省区,而广大农村地区,药品零售网点数量偏少。

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必然导致其与处于垄断地位的医疗服务机构的谈判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后者的垄断地位。

此外,作为最大的药品零售商,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卫生服务提供组织对于药品的销售仍然占有垄断地位。这些年来,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基本上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药品零售环节的竞争是极不充分、极不公平的。

3.2医药不分业

与一般的消费品不同,药品的销售基本上是患者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购买,大约80%的药品是医院药房销售的[3]。医院对药品销售的垄断,使得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在这一领域受到扭曲,突出表现为药价的虚高。在国家财政对医院的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过分依赖“以药养医”的机制来维持其通常的运营。

由于消费者对药品的使用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以药养医”机制导致药品的过度使用。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为上游的医药工业、流通业提供了虚假的需求信息,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加剧了医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程度,而且为药品高回扣、虚高定价提供了制度基础。

3.3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医药流通主体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计算机的应用还不十分普及,尤其是县及其以下的医药流通企业中,计算机应用、开发人才匮乏,信息技术开发水平低,许多企业不熟悉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经营管理者难以借助计算机自动分析系统来掌握客户、品种的经营动态,很难实现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动态高效管理。

3.4现代化物流手段未得到广泛和有效应用

一方面,我国的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零售企业各自为政,造成医药物流资源浪费严重。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零售企业纷纷在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中心,各物流中心分别由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管理,即他们在负责商品生产、流通或销售的同时,也全权负责商品流动或管理的事务。显然,这种形式的物流中心在利益上表现为厂商、批发商或零售商能对商品流动、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但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供应链链条彼此脱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

3.5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良

市场中介组织是指为适应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要求、具有与传统流通主体不同运作方式的新的市场媒介体,其中包括新型网络服务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为商品流通提供技术服务,但是不参与商品所有权转移的称之为市场中介组织,如专门从事网络服务的网络服务商等。

3.6第三方参与流通的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保险机构对医院的药价控制没有参与度,同时招标机构也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4对策与建议

4.1对传统流通主体进行改造

1)药品批发商: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作为我国药品流通体系和市场网络中心的国有医药批发商的地位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处于来自生产商和零售药店两方面的双重挤压之中,面临着经营萎缩、效益下降、亏损连年增加的严峻形势。

根据产销、批零关系以及批发商与生产商、零售商整合的方式和紧密程度不同,可以把我国医药批发经销模式分成3种基本形式。

第一,对生产商、零售商依赖型的批发商,可以通过3种形式有效整合:一是充当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商;二是成为生产商的特约经销商;三是将自己主动改造成大型生产商或零售商垂直一体化的批发商,即通过产权变动、参股经营等形式,进入大型生产、零售企业的营销系统,成为其附属的批发机构。

第二,对生产、零售企业渗透型的医药批发商,也可通过3种形式有效整合:一是与生产商、零售商组成产、销、批、零联合体;二是适当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生产性项目;三是引入零售经营模式,使批发、零售融为一体。

第三,对生产商和零售商具有控制能力的批发商,对生产商的控制形式有3种:一是药品买断经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总经销;二是发展新型的加工订货,统一收购业务,成为生产企业的“雇主”;三是组建以批发商为主、产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对零售商的控制形式也有3种:一是联合零售企业,组建连锁公司和商业集团;二是成为一批中小零售商的配送中心;三是利用会员制将中小零售商纳入自己的零售服务体系,发展特许连锁经营。

2)药品零售商:药品零售主要由医院药房和社会零售药店构成。社会零售药店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体零售药店、连锁零售药店、平价药店、药品大卖场、百货商场药品柜台等,其中连锁药店的发展最迅速,也最具竞争力。

4.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药品流通体系

体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药品流通体系中,就是电子商务与医药物流整合的流通业态。这种业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医药分销企业业态,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医药分销产业相结合。药品流通主体在追求价值增值和降低成本的权衡中,依靠其价值链核心环节“点”的突破,带动企业业务“面”的发展,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这种优势表现为在该环节上具有成熟、精湛的技术和较低的成本),选择少量环节培育并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强化自己的优势地位。

4.3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实现医药分开管理

从长期看,要提高药品流通体系的效率,必须实现医药分业,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削弱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对药品零售的垄断势力,强化医疗保险制度中医疗费用的约束机制。近期可以考虑采取下列措施:

1)推动医生处方的规范化和社会化,允许患者持处方到社会药店购买药品。如果凭处方从社会药店购买医保药品同样可以报销,医院就失去了对患者药品购买行为的控制权,这样就可以用社会零售药店来制约医院药房对药品零售的垄断,促进流通效率提高。

2)如果从实际情况考虑,医院的药房可以暂时不分离,但要求医院药房必须与社会药店一样,对药品实行明码标价。

3)前两个措施使医院的药房直接与社会零售药店产生竞争,医院药品价格下降,政府可以通过允许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上升不高于一个特定百分比的方式调节医院收入,但这一百分比应该小于药品价格下降幅度,以促进医院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4.4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

加大第三方机构的公开性,并加大医疗保险机构在流通体制中的参与度,使医疗保险机构发挥对药品价格和医院的监督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究竟原因何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1):15.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9

中国生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生物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生物产业已初具规模。当前,中国已建立国家层面的生物产业基地38个,依托产业基地,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呈现集群态势。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中国生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总规模已达到3156亿元。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突出了生物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任务,包括“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可以预计,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伴以支持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以及市场需求的培育和激发,生物产业将迎来更加快速和健康的成长。

中国生物产业细分领域及其投资机会

中国生物产业的细分领域大致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和生物环保五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所占比重最大,约占40%,其次是生物农业(27%)、生物制造(22%),生物质能和生物环保所占比例较小,分别约占为7%和1%左右。

生物医药产值高

目前在世界生物产业中,生物与医药工业占主导地位,生物医药产值占现代生物产业产值的50%以上。中国在生物医药行业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国人工成本低,又有大批生物与医药人才,因而在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所谓CRo指的是主要从事药物产品的研发外包服务的组织。目前,为了节省研发支出,委托CRo进行专业的技术开发和临床实验,已经成为国外制药企业进行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中国可以积极承接国际转移的CRo业务,并通过不断提高研发水平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例如在上海张江,已有药明康德、先导药业、睿星基因等企业承接国际外包服务,仅药明康德一家的客户,就囊括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生物医药公司中的八家。

另外,在生物与医药工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实验试验、临床阶段和生产加工阶段,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加之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故而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最后,中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使得中国在原料药、天然药物、中药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例如生产肝素钠原料药的海普瑞,尽管在招股说明书中强调“公司生产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但也坦言“肝素原料药主要从健康生猪小肠粘膜提取加工而成,中国是全球肝素粗品和肝素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50%以上的份额,主要是由于中国生猪屠宰量占全球50%以上,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肝素原料资源”。生产甾体药物的仙琚药业也认为企业优势之一在于“中国是甾体药物提取原料黄姜的主要生产国”。

生物制造工业应用广

以农业生物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制造,是中国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应用的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中国生物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将重点围绕化学工业节能减排、轻工纺织产业提升、传统生物产业的改造以及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以工业生物制造技术创新性研究和重大产品产业化为重要目标展开。

以变性淀粉行业为例,目前利用高新生物酶化技术开发生产的变性淀粉等生物糖系列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不仅容量大,而且市场潜力巨大。变性淀粉为造纸工业主要的辅助材料。目前中国纸和纸制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发达国家变性淀粉占纸产量2.1%的比重,而中国目前仅有不到0.5%,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造纸用变性淀粉的缺口接近60—100万吨。随着造纸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需添加变性淀粉的量也越多。其他在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水产饲料工业、建材、医药、石油工业等领域也都对变性淀粉有广泛而日益增加的需求。

生物质能有竞争优势

中国生物质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等领域。在生物质能方面,中国因原料丰富和市场需求巨大而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技术突破后将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首先,中国用于形成生物质能的原料丰富。例如,中国农业秸秆年产量6亿吨,加上林业废弃物,折合能源7.5亿吨标准煤;农产品加工和养殖场的废弃物,理论上可产生沼气800亿立方米,城市垃圾年产生量将达2.1亿吨。与此同时,中国是能源短缺大国,对生物质能的市场需求巨大。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将达到4.5-6.1亿吨,而国内可供应量仅为1.8-2亿吨;中国天然气需求总量将达到1450-1650亿立方米,其中500-600亿立方米要靠进口。如果能化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为竞争优势,那么中国的生物质能产业将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将推动中国生物产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

生物环保市场需求巨大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篇10

关键词:当代;中医;中草药材;危机;对策

1研究背景概述

    中医药材一般可以分为植物性药材、动物性药材和矿物性药材等等。在这其中,种类最广泛、使用最普及的当属草本和木本植物药材。

    随着当代我国医药学术界对传统医学的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医踏上了复兴之路。中医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纳和信赖,中草药材也被越来越多的用来治疗、养生和保健。但是,在当代中医产业欣欣向荣的表面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中草药材已经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危机。

2当代中草药材面临的危机分析

2.1过度开发导致野生中草药材资源稀缺濒危

随着当代社会中医热的推进,世人对中草药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起来。在中草药材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影响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多省市对当地的野生药材进行了掘地三尺式的掠夺性采挖,而参与开发的主体中绝大多数都是缺乏中草药常识的农民。这种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致使不少用途广泛、品种名贵的野生中草药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中草药材种植的范围较大,长期以来药材资源种类以及储量也都较为丰富。在我国最早的药典《唐本草》中,就可以找到800多种中草药材,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近2000种药材。但是,由于当今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加之人类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少中草药材的分布区域已日益缩减,药效质量也大大衰退,其中更是有相当数量的中草药材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笔者在搜集相关数据时发现,在1987年版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有大约一百五十多种名贵的野生中草药材1,而1999年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收录的濒危中草药材数量已经上千2,特别像厚朴、野生人参、石斛、杜仲,冬虫夏草、野生三七等这些中草药材,几乎面临着物种绝迹的严峻威胁。减毁速度之快,涉及物种之多令笔者瞠目结舌。

再以野生银杏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活化石”之称的野生银杏在我国的陕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重庆、贵州、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多地均有大面积发现,但如今野生银杏已成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如《中国植物志》的考证无误,那么国内的天然野生银杏群种目前仅残存于浙江临安的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2.2盲目种植导致中草药材质量下滑严重

众所周知,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条件、日照强度、土壤成分都各有差异,因此,哪怕是同一类中药材,如果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种植,其质量和疗效也会带有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一原因,中医学历来在药材的取用标准方面有严格的区域要求,即讲究“道地药材”。如人们熟知的云南产的三七、广西产的罗汉果、宁夏产的枸杞、浙江产的杭白菊、四川产的川贝母、东北产的野山人参,山西产的党参等等,都是有名的道地药材,有着极高的医用价值。

但是,在当代中草药材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各地区为了抢占市场,增加收入,竟然不顾中药材原本的地道性,盲目的引种扩种。这种大规模异地种植道地药材,严重违反了中药材生长的客观规律,使得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农药化肥的滥用也给中草药材的品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工业化进程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与中草药材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和水源受到化学废气和有毒污水的污染,导致药材重金属超标事件在近几年里层出不穷。除去工业污染,栽培过程中的农药污染同样非常致命。中药材在种植时期容易遭受害虫侵蚀,从而减产减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不少种植商为了保证药材的产量,不惜大规模、高频率地喷洒各类农药来杀灭病虫。这种滥用、误用农药往往到最后会导致农药残留的重要问题,不仅降低了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被食用后可能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2.3管理松散致使中医药材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医药材的生产加工缺乏强有力的法规约束,市场管理极不规范。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材加工方面的权威标准和工作指南,理当严格遵守。但是,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驱动下,现实中的药材炮制环节和加工工序方面常常不合规范、盲目操作,主观性和随意性都较强,从而导致如今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低劣药材的出现。

中药材加工前不按规范来净选杂质,将会导致汤剂浑浊,服用后对身体无益反而有害;中药材切片前不按规范来进行浸泡,容易引起药材中大量有效成份的流失;中药材加工时不清除非药用的部分,其残留量会直接引起药材的用量偏差。

3解决我国中医药材危机的对策思考

    有效缓解当代中草药材的上述重重危机,切实促进中草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有必要将资源保护、法律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当代中药材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探索和努力。

3.1首先,从保护濒危中草药材资源方面来谈

3.1.1加大生态整治力度

中草药材的质量与其生长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会直接威胁到中草药材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大批珍贵中药材的濒危现状,我们首先要加大生态整治力度,继而推进药材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

从生态整治入手的普遍方法是规划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野生濒危药材种质保存。当前,濒危名录中的大部分中药材已经通过建立生态自然区的方式得到有效保护:膜夹黄芪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得到就地保护,野生人参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不错的生长势头,野生银杏的保护工作在浙江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落实。

3.1.2发展药材人工栽培

人工栽培是保护濒危中草药材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全球气候异常,地理环境改变的今天,将中草药材人工化引种、跨区域栽培、野生变家种的科学实验和成果推广显得愈来愈重要。科技的发展进步大大提高了人工栽培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有效降低了中草药材的物种濒危威胁,避免和缓解了因为中草药材灭种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

3.2其次,从提高中草药材品质的方面来谈

3.2.1加大科学技术投入

科学技术是促进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有效保障。加大对中医药材中优良品种的科研投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材的人工选育和高效加工,正确引导中医药材产业朝着质量优异、产量增加、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

鼓励科研单位与药材企业合作经营,充分发挥双方的整体优势,加强资金投入、科研成果、生产开发三者的紧密联系,第一时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着力打造中草药材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3.2.2培养专业人才

科学栽培、合理施肥、专业采收、正规加工,这里列举的每个环节都有助于中草药材品质的提升。而每个环节中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养药材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保证中草药材品质的必要措施。

如今,不少高校开始有中医药材方面的专业,社会上也有不少医药培训机构。一批批专业人才投身社会,有利于改变长久以来产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局面,在种植、采集、加工、制作、交易等环节上采用专业方法,以专业性克服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切实提高中草药材品质和药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3最后,从稳定中草药材市场秩序的方面来谈

3.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中药材资源盲目开采,中草药材加工质量下滑,中药材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复杂现状,国家和地方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和进一步完善中草药材相关领域的规章制度,建立起全面完整、可行性强的中草药材采集办法和保护药材种植环境的法律法规,使得中草药市场秩序的维持工作有法可依。

3.3.2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我国的政府机关、医疗机构和市场管理等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联合治理,以市场为导向,搞好中药材市场预测和供销监督。严厉打击市场上的各种假冒伪劣药材,特别是近几年新兴的电子商务市场,规范中草药材市场的准入机制,坚决取缔无良的药材收购加工工场,以促进我国中草药材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善安.中国珍稀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2]张恩迪、郑汉臣.中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孟宪军、王平: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5期

[4]刘振武、李满飞: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与Gap[J].中草药,1999年第30期

[5]余承文:论我国中药资源的法律保护[D].河海大学,2007年

[6]夏天睿、张昭、张本刚、闫志峰:稀有濒危常用中药材保护现状评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年06期

[7]张新友: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J].中医中药,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