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5:20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1

论文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2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不能履行合约的义务或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恶化而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对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这就必须加强商业银行的引用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管理,以求从根本上控制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的识别

信用风险为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的预期损失。具体函数关系是:R=p*(F-R1*Va),其中p表示违约概率,F为贷款资产的市场价值,R1为违约事件发生后贷款补偿比率(相对于贷款的账面价值),Va为贷款的账面价值。

(一)违约概率的估算

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评估的结果比社会信用等级评估机构具有更多的信息,因为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关系使得商业银行拥有比外部评估机构更多的内部信息。假定企业在某一时刻的信息全部包含在信用等级上,这样违约概率就可以用一定信用等级条件下企业违约的条件概率表示,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量化预测。

(二)信贷资产的定价

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但对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信贷是其负债。如果企业资产的价值大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商业银行就能够收回贷款。这样商业银行贷款回收的金额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贷款企业的价值;另一个是时间的长短,用数学公式表达为:F=F(V,t)(其中V为企业在t时刻的价值,t为时间)。根据一定假设、原理和数学的推演可以定量的分析出信贷资产的市场价值。

(三)补偿率的估算

第三方担保减少了风险,因为减少了违约的损失。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的损失为信贷资产的价值减补偿金额后的余额。在违约事件发生时,要正确估计取得补偿的费用很困难,因为发生违约的企业本身就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不过在一定条件下,经过统计处理数据可以进行估计。

二、信用风险的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管理,无论是信贷决策前,还是信贷决策后都必须借助于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评估是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最基本、最为重要的工作。

(一)信用等级评估

信用等级的核心是充分揭示借款人特定债务的信用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对影响借款人未来偿付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确定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及严重程度。

1.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应以借款人3―5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有关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财务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较强的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现金以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盈利能力的评估不仅要通过销售利润率、净值回报率等指标进行衡量,更重要的是要对盈利来源、构成及其稳定性,以及对影响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2)现金流量充足性。企业从正常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是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来源。将某一时期现金总流量、自由现金流量与到期总债务相比,可以反映借款人营运现金对债务的保证程度。

(3)资产和其他流动性来源。企业偿债资金来源除了正常营运活动产生的现金之外,还包括为偿还债务而可利用的其他资源。流动比率是衡量偿债内部流动性来源的重要线索;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

2.对债务人初步评级的调节因素

在对债务人初评的基础上,还应考虑非财务因素分析,以全面、真实、动态地反映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程度。

(1)产业背景。产业分析主要是为了判断借款人所属产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区分产业是上升还是衰退阶段,是稳定的产业还是对经济变动反映敏感的产业。

(2)基本经营和竞争地位。企业的竞争地位可以通过多项指标加以衡量,如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成本结构及其增收节支潜力等。

(3)管理素质。对管理素质的评估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组织结构及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判断在企业逆境时管理层维持企业信用的能力和风险。

(二)贷款决策时的信用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估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必定要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作为信贷的重点对象,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控制整个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选择优良客户并将贷款集中于这些客户有助于控制信用风险。

不过随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及资本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高信用等级企业在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的依靠,形成所谓资金的“脱媒”现象。为增强商业银行利润,商业银行不得不向那些信用等级不佳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方面提高信贷的利率,另一方面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者第三方保证。以控制整个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

(三)贷款发放后的信用风险管理

在信贷资产发放后,商业银行将接受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应该不定期的监控信贷资产的使用情况,以防止信贷资产的损失。作为监控的主要对象有:(1)借款人信用等级的变化情况。(2)信贷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化。由于宏观经济因素等有可能导致信贷资产的价值变动,商业银行应该关注宏观经济等因素对信贷资产价值的影响。(3)存在担保的情况下,担保人等级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保证。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模式オ

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竞争主体之一,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坚实补充,有力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信用风险管理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防范和化解中小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意义深远。

一、信用风险累积及成因

1、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的现状

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截至2007年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资产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11家。中小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45%。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致整个银行业金融系统的繁荣稳定,因此信用风险防范对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而言,任重道远。

2、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的成因解析

在区域性金融市场上,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存贷款业务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往往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信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1)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引致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时,为抢占市场份额,在新增信贷资产中出现风险资产的可能性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体制的不断完善化、系统化,成熟银行机构倾向于精简潜在客户群,逐渐淘汰部分信用等级较弱的客户,这一部门客户转而寻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用中小银行急于拓展业务的偏好,于较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资信调查,信息不对称、了解时滞增加了信用风险。

(2)信贷资产集中度较高导致信用风险积聚。中小银行内部组织框架缺乏对贷款客户的统一协调授信和集中管理,将会造成对部分客户集中发放贷款,进而形成集中风险,特别是集中交叉贷款产生较大风险。主要表现为:①对统一客户的授信业务交叉,银行对同一借款人可能同时办有多种授信业务,分散到不同的基层部门,使得对同一客户的授信额度与其承受能力无法直观监测比较,信用膨胀风险积聚。②对同一客户的贷款机构交叉,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争夺客户时争先向同一客户发放贷款,产生一个企业在同一银行多家分支机构都有贷款,事实上的交叉贷款无法真实有效地控制企业授信额度,加重了信用风险累积的可能性。

(3)信贷资产向某些行业过度集中,盲目跟风投资,加剧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一旦产业周期变动,经济形势发生方向性调整,泡沫破灭,产业投资将受到重创,银行贷款坏账率有急剧上升风险。

二、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入wto以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

1、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形成

风险管理理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流程,涉及各个员工和各个细节。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理念缺位,部分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充分,信用风险管理思想刻板,已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高速发展和风险环境的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务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协调不够充分,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

2、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欠坚实。一是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二是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三是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缺乏统筹安排的信用风险内审机制。四是信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五是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总体素质有待提升,特别是还缺乏一批富于经验的风险管理人才。

3、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日趋深入。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软件操作体系,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冗余,数据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差,严重阻滞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对于客户的监测仍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导致分析的结果缺乏可信度。

4、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技术尚未建立

定量分析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中越来越重要,但中小商业银行本质上仍依赖传统的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较少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贷款分类科学、量化准确的基本要求难以达到,因此,来自于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尚未建立。

三、构建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1、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2、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第一,要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将信用风险及其它风险全部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统一核算、控制和管理。第二,要构建完整、纵向、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纵向风险管理架构,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

3、完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建设

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中小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是要加大投入,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二要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三是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

4、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一方面,亟需建立中小商业银行样本数据库,将信用风险的度量纳入统计模型计算风险,以数量模型代表有系统的、科学化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

5、强化银行监管

通过外部监督管理,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风险性监管,进一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管理,保障金融安全。第一,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特色要求;第二,要监督中小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推动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

通过以上措施来提高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我国日益开放的银行业市场环境。オ

参考资料

[1]王明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0.11.

[2]盛松成、王维强.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研究,2000.10.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4

一、信用风险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长期以来,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有关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信用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一般理解为只有当违约实际发生时才会产生,因此信用风险又被称之为违约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还应包括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发点是提供一个比原巴塞尔资本协议更为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其落脚点是通过建立最低资本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新资本协议的宗旨是: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强制遵循一套新的资本规则,而是奠定坚实基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资本充足率、强化市场约束、促进金融稳定。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做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新协议对于信用风险的处理做出了重大修改,对于旧协议没有考虑到的资产证券化问题进行了专门规定。新协议与旧协议在风险资产计算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重大差异。旧协议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所有银行都适用一个共同的计算规则;新协议则采用“因人而异”的做法,根据银行的不同情况提供多种计算规则。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商业银行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四大国有银行中除了农业银行,中、建、工均完成了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将引进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投资者,单一国有控股的产权结构将打破。股改后,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努力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因此,产权制度的变革给银行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以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

近二十年来,诸如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国际金融事件的发生,促使银行采用更先进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银行不仅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和境内外资本市场要求的风险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而且,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角度看,银监会必须从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风险性监管并重转变。这些都给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运用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时存在着主客观因素的制约。1、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观评价色彩浓厚,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对象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管理。2、缺乏有效的征信渠道和信息披露制度。我国目前虽然有40多家国内征信公司和数家外国征信公司,但均经营规模小、收入低、效益差,业务开展上也不尽如人意:个人征信刚刚起步,征信的数据量很小,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企业之间信息不互通,透明度差,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存在着失真现象。3、在具体运用计量模型上又面临着技术专家匮乏、信用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等问题。

(二)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信用管理教育不足。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尤其缺乏相应的民间组织。中央政府、中央银行、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国有或民间企业和信用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职责、职能和作用也不甚明确。在信用管理教育方面几乎一片空白,既没有长期的专业教育也没有短期的职业培训,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三)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贷款审批的依据主要还是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贷款企业和担保人的具体信用情况缺乏真正全面的了解,对客户的评价多偏重历史数据,忽视发展能力;偏重盈利能力,忽视偿债能力;偏重债权债务关系,忽视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力。这容易导致一方面一些贷到款的大企业虽然签订了抵押合同或担保合同,但在履行还本付息义务或担保义务时,形式上完美无缺的贷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却形同虚设,难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回收,给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却无法贷到所需资金。

(四)信用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我国在信用风险管理法制建设上还很落后,没有完备的信息披露和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权及商业机密的法律,缺乏对市场上各种交易行为的有效约束,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罚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四、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发展新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银行业对信用风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理念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与经营业务共存,银行业根本无法回避,放弃风险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和市场份额。因此,银行业越来越倾向于积极地、富有进取地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

(二)管理方式由人工管理发展到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而且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升级,银行业从数据的征集、信用档案的建立到贷后管理、债权追索等都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大大减少了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下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遗漏,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现代网络技术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更加方便,因此银行业可充分共享包括银行在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

(三)管理内容由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并更加注重全面风险管理。这主要是为了减少集中风险且准确衡量整体信用风险。传统的将每一笔贷款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的方法已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银行的整体信用风险,因此银行逐渐倾向于运用资产组合,达到降低总风险的目的。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出现,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银行损失多少表现为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银行更注重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多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四)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机构和有效的个人、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发达国家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资信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和信用管理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的运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欧洲方式,即央行和政府主管部门深度介入,信用评估机构在政府严格监控下运行;一种是美国方式,信用评估机构在完全市场的环境下运作。

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融资仍将是主要的筹资方式,所以应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构建适应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需要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一)运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并建立健全数据库,致力于开发新的度量模型。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采用“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等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提高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降低不良贷款率。(1)注意信贷资料的收集,不仅包括借款人的财务信息,还包括借款人的非财务信息。(2)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做到专人负责、资料完整。(3)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合本行的数据处理系统,使之不仅仅有数据收集和存储功能,还具备信息处理和风险预警等功能。(4)商业银行还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对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二)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拓宽征信渠道,提供多样化信用产品。针对我国征信渠道不畅,信用数据库缺失的现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宽范围的数据征信,建立信息采集网络,统一技术标准,将分散、查询不便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归集、加工和整理,并合法地在互联网上,以满足众多用户在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多样性查询要求。对于参加征信网建设的政府部门、银行等可通过专线方式(局域网)提供实时查询服务;对于一般企业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方式作为会员进行查询;对其他用户,可采取以传真、邮寄、网点查询等方式获得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报告。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波及范围之广、 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世纪 30 年代以来所罕见,演变成为 21 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受害较深的是被称为经济血脉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其成因归结起来主要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外部监管不力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的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再一次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一、金融危机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

信用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成为金融风险生成的主要根源之一。首先表现在信用的相互依存性和普遍性。如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作为各国经济联系纽带的信用的破坏必然会引起整体的反应。金融危机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还体现在大量金融风险产品的创新与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银行盈利水平因存贷款利差缩小而下降,导致许多金融机构通过寻求各种高风险业务来获得较高收益。在这种趋势下大量传统的金融机构进入风险投资行业。还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趋势和金融市场的证券化,银行面对许多信誉较高的大公司转向金融市场直接直接融资的情况,银行的经营风险变大。另一方面,银行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但信用监管制度却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投资者因为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趋于失效,受蒙骗上当,使信用风险日益增加,造成了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危机使得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明显放缓,债券等投资业务大幅亏损,信贷业务明显减少。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方法局限于财务指标、比率等静态分析上,与国外银行大量应用风险计量模型量化风险的管理手段相比,依然停留在主观经验判断层面,缺乏科学的计量、监测、风险识别、控制、报告等手段。银行缺乏相应的数据库支持和专业的风险管理系统,缺乏精通风险计量技术和风险管理理论的专业人才,没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二)未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

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在在管理层风险偏好内,既定风险战略下,全行员工在风险管理层面上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指向和价值观。由于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对风险管理理念还普遍比较滞后,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深入到银行的日常工作中。在观念上没有把控制风险和创造 利润看作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与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我们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还不够普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认知范围、认识程度、理解层次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西方商业银行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把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将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中,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三)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

我国现在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工、农、中、建四大行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银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其深层次的金融产权制度改革进度缓慢,落后的管理方法、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也成为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障碍。在机构上缺乏创新性工作所需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仍按行政职能设置岗位,普遍没有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之类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没有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机构改革不到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推行也就不能有实际的进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一)强化风险管理手段。

首先要做好风险管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才能达到银监部门的风险定量管理要求。通过市场信息和银行内部操作信息,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并通过数据清洗、整合、反欺诈等手段,提高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为下一步模型应用奠定基础。其次要用内部模型法(VaR)计量市场风险,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做好量化风险模型的选择和应用准备工作。国内银行业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数据准备情况,还要通过引入国外先进银行的模型开发思想和技术路线,在银监部门的监管下摸索开发出符合国情的风险量化工具,并妥善应用。

(二)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建立风险管理文化,管理层要有具体的风险控制政策和清晰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并将其有效传递至每名员工,每名员工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自觉防范风险,管理层要自上而下不断强化并推动员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还要树立银行风险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并且要提高员工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技能和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还要建立通畅的风险事件报告渠道及风险信息传递渠道。

(三)完善风险管理组织。

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组织,首先,在总行设置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是整个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由银行的一位分管风险的行长作为首席风险官,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方针、总体战略、政策和目标。其次,在总行设立不同的风险管理部和风险经理,最后在各分行设立风险管理部。

四、结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更应当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观念,将眼光放远,建立和完善全面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竞争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0秋5班)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6

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比较晚,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度量上还比较落后,而且不同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较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1)信用风险内外部评级系统不完善。我国目前被信用评级的企业数量较少且不成熟,且服务对象单一,运作不规范,评级方法落后,商业银行无法从外部获得信用评级的参考,从内部评级来说,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采取一些定性分析法,这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及偿债能力。(2)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大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这必然会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潜在的危险随之出现,就会产生严重的信用风险。(3)信用风险的计量和风险量化管理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对于信用风险模型还不熟悉,基本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尚未真正有意识地建立有关信用风险情况的完备数据资料库。(4)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中最难测量和预测的,所以这对从事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的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配备方面,重点和力度明显不足,且信贷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进而缺乏对信用风险管理相应的技术。(5)银行存贷款期限配置不合理。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但近年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严重的不合理。从存款上看,有明显的活期化趋势,银行资金来源越来越不稳定,从贷款上看,大量的中长期贷款给银行带来潜在的危险,若资金周转不灵,极易导致银行破产。总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现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落后,虽然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简单易操作,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导致其评价往往因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是基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KmV模型,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二、KmV模型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它将信用关系视作卖方期权,银行发放贷款给借款人时,借款人拥有卖方期权,而期权实施的价格就是贷款的额度,借款人的资产则为期权标的物,当资产价值下跌,小于债务价值时,借款人可选择实施期权,即违约。KmV模型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1)企业市场价值服从布朗运动,且借款人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2)企业违约等价于企业资产价值小于债务,(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e:期权初始合理价格,即公司的股权价值p:期权交割价格,即公司的债务面值a:所交易金融资产现价,即公司资产价值t:期权有效期,即债务期限(一般为1年)r:无风险利率(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债收益率替代无风险利率r,由于我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利率。国内学者多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替代,本文亦采用此种处理。)KmV模型取决于5个变量(p、a、r、t、σa)的价值,其中,p、r、t的值可直接从市场上观察到,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a和σa两个未知变量的值。KmV公司认为当公司资产价值小于公司债务账面价值时公司不一定发生违约,因为在公司债务中长期负债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时间继续经营从而改善自身状况并最终偿还债务。因此KmV公司将违约临界点设置为短期负债到负债总额之间的某一个点,即违约点。公式为:违约点(Dp)=短期负债(StD)+0.5长期负债(LtD)以违约距离DD表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a距离违约点Dp的远近,距离越大,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根据违约距离DD的定义,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违约点的概率,即理论上发生违约的概率为1-n(DD)。而基于违约数据库,依据违约距离可以映射出公司实际的期望违约频率eDF。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公开的违约数据库可以使用,现暂以违约距离DD作为公司信用评价的依据。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从2000年8月开始,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截至2012年末,全省共有农村商业银行58家,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最多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张家港农商行为代表,江苏省农商行不管在经营特色还是资产规模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考虑到这些农商行都没有上市,一些类似总股数、股票市值等数据无法获得,只能寻求其他的替代变量。本文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10家银行分别为:张家港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常熟农商行、紫金农商行、海安农商行、太仓农商行、高淳农商行、姜堰农商行、无锡农商行和盱眙农商行。本研究的计算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计算基准日为2013年12月31日。

(二)参数设定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证研究,现做出如下假定:(1)实证数据引用各农商行2013年的财务报告,准确真实、可信。(2)为了研究方便,令债务期限t为1,无风险利率r采用2013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3)由于银行的流动性负债难以统计,本研究取总负债为违约点。总负债以计算期内的银行财务报告公布数据为准。(4)由于农商行未上市,市场价值采用净资产来代替,即农商行最低的市值。假定其满足标准正态分布。(5)由于农商行未上市,没有股票价格,假设股权波动率为1。(6)假定违约距离的计算公式中,e(a)=a。

(三)实证结果标准普尔和穆迪的风险评级代表了违约概率,表3给出eDF和标准普尔评级以及穆迪信用评级之间的对照表;表4给出了10家银行最新的穆迪信用等级以及标准普尔评级。由于农商行缺乏标普尔和穆迪的信用评级,因此无法判断KmV模型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是否具有适用性,因此,表4只是将样本银行的预期违约率与标准普尔和穆迪信用评级的标准对应,了解该行大致的信用等级,仅此而已。当然,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根据表2可以看出,违约距离越长,预期违约率越低,两者呈反向变化。并且在10家样本银行中高淳农村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把控能力最强,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现处于拟上市的状态,快速扩张,规模较之另外几家银行较大,因此,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风险。(2)根据eDF反映的信用风险大小,可以看出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资产的稳定性。当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大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也变大,资产的波动性减小,违约距离增大,预期违约率减小,信用风险减小。反之,当银行的资产规模减小时,其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也变大。(3)根据表4可以看出,这10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均处于中等以上,说明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没有上市,规模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大,但其对信用风险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较好,处于领先地位。

四、结论

前文利用KmV模型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指标。然而由于模型的限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才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还需进一步开发。现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简单地提出些许建议。

(一)建立成熟的评级机构和完善内外部评级体系银行应尽快发展和规范评级机构,提升银行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条件,建立健全与银行自身相适应的信用评级标准,形成内部评级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作出评估。我国目前资信评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须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引进先进的评级技术,降低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一个行业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规范银行业的信用评级。

(二)控制不良贷款率,加强监督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将控制不良贷款率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努力争取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必须达标,对银行部分事后监督与审计要到位,贯彻“审慎监管”原则,以便银行大幅降低信用风险。

(三)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关部门应引进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研究,找到适合我国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和度量模型,同时完善基础数据库,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形成现代信用风险评级机制。

(四)培养和引进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不可缺少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和评估的人员。对银行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银行可以在现有的人员里进行选拔,参加相关方面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来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风险管理队伍,双方不断交流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寻求一种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方式。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通过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来获取利润,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开始通过降低信用条件来争取更多的贷款用户,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随着信用政策的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增大,坏账准备不断增加,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本文将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政府融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早,早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真实票据理论,1915年莫尔顿提出了资本转换理论,极大的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随后国际上很多的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资金总库理论、资金分散理论以及资金转换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商业银行强化银行信贷管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的专家学者不断地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来有效的降低信贷风险,国际上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不断的研究相关理论,但是我国通过吸取先进的国际理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2000年武建提出了构建预估模型的理论,对于我国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伍铁林在2014年发表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中以风险控制概念为源头提出了坚持企业文化为风向标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案,对于我国银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很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在不断的深入,这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商业银行不能对信贷风险进行精确的量化,银行在贷款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贷款标准,银行是否给企业或者相关的个人提供贷款完全依靠管理者以及银行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即使有的银行制定了一些贷款的具体标准,但其贷款的标准缺乏量化的数据,企业贷款标准相对模糊,银行很难通过这一标准来科学的评判该客户是否符合自身对贷款客户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对贷款客户评级来决定是否为客户提供贷款以及提供多大额度的贷款,这种方式的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不高,很多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甚至伪造各种贷款资料,银行很难通过定性分析来辨别资料的真伪,这势必增加了商业英汉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对于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深受企业风险的影响

企业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群体,其自身的经营风险也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无视自身的资金状况,一旦缺乏资金就向银行贷款,银行根据其经营规模以及其发展前景可能会贷一部分款给企业,企业获得资金后不但没有好好经营,而是把资金继续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做一些风险性高的投资,如果企业投资失败或者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后需要更多的资金,那么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问题,继续向银行借款。商业银行对于这种企业如果不借钱给它势必会导致企业倒闭加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如果继续借钱就会不断增加企业的负债比例,企业出现破产的几率也会不断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非常不利。退一步讲,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贷款给这种不善于经营的企业,同样受企业风险的影响。企业作为一个个体在市场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商业银行贷款给企业不可能规避所有的企业风险,只能通过对企业情况的调查尽量的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三)政府融资平台中的信贷风险不断的增加

目前,很多的企业都是当地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政府依靠企业纳税获得财政收入,建设地方经济。因此,很多的地方政府为了加大税收,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把地方经济搞上去,就开始帮助企业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商业银行对于有政府担保的企业其贷款的限制性条件会适当放宽。在短期内,政府依靠企业的经营可能会获得很多的税收收入,当地的经济也会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一旦企业经营不利,在还款到期日不能按时还款,那么企业将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政府的收入到时候也会锐减,当地经济会受到严重创伤。尤其是作为商业银行,其资金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企业破产后,银行很难足额收回贷款,而政府受企业经营不利的影响,自身难保,根本没有资金来帮助企业偿还银行贷款。很多的地方政府依靠自身的强势地位根本就不会偿还企业的贷款,商业银行只能哑巴吃黄连,不断增加自身不良贷款的数额,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信贷风险的管理理念,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隐蔽性强的现状,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强化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就必须要转变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提供按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建立量化的信用评级标准,商业银行在贷款前,对于贷款客户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其经营情况,还要对其信用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银行获得的全面的数据来量化其信用级别,通过最终的信用数据来决定能否为客户提供贷款以及提供多大数额的贷款。银行贷款业务是一项双赢的业务,企业可以通过获得贷款,扩大生产,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业银行通过贷款业务可以增加利润,增强经济效益,只要银行能够控制好贷款的度,那么贷款业务对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商业银行想要有效防范企业风险,首先应该做好贷款前的调查工作,对贷款企业的资信情况、流动资产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有效降低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另外,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要进行准确的评估,根据企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政策倾向准确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其次,作为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信贷管理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防范银行信贷人员处于自身利益而不够银行指定的评级标准,为不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进行贷款。再次,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强化对企业信贷管理的法律建设,一旦企业不能及时还款,必须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贷款合同中明确失信后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尽量降低企业的还款风险。

(三)不断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督管理

作为政府我们不能为了获得一时之利而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企业也会为政府的税收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在政府提供担保贷款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核实企业的真实信息,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还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最终实现政府、企业以及银行的共赢。另外,我国政府应该设置专门的政府融资贷款监管机构,对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贷款应该予以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保证贷款的资金能够及时归还,督促企业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信守商业信用,提供商业银行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任,积极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对于这一融资平台也要强化管理,对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企业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其偿还能力、信用水平、资金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帮助商业银行做好把关工作,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保证商业银行长远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与普通的企业不同,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对于存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

[2]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淑娟.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3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信用风险;花旗银行;风险管理

一、花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一)花旗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

科学合理的风险组织架构、完一善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严格的操作程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是花旗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四个要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保证了花旗银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并推动了银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1、风险管理架构

花旗银行在董事会层面设有由8位独立董事组成的风险、资本及子公司委员会,负责公司整体的治理及风险管理问题,监督、复核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全行风险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复核。下设有信贷政策委员会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分层、分级管理。

2、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措施

(1)基本政策。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建立风险限额和风险管理程序;对每个信贷关系都存在一个单一的控制点;贷款延期必须经过至少两个授权审批人,一个必须是发起人,另一个必须是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分的人员;按照已建立起来的标准,对每个债务人和债务项都给出风险评级;信贷发起、度量、文件记录、维护以及问题确认、分类和补救行动都有一致的标准。

(2)信贷审批管理。根据考试结果、工作经验和工作上绩,花旗银行授予信贷员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审批贷款时信贷员根据顶目情况要组成一个临时贷款小组,一般至少有三人组成。对于风险评级较差的贷款,经有权审批人审批后,花旗银行的信贷政策委员会往往进行一些复查。

(3)内部稽核制度。花旗的稽核部门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分别领导一个稽核分部或稽核小组,负责区域分行的稽核工作,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关系;首席审计官即是高级副总裁,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不必向总裁汇报工作;稽核人员从各业务部门优先选择,派驻稽核也可在当地选聘,但必须由总行稽核部门直接选聘。稽核部门均有独立的财务预算,稽核的待遇从优,不低于业务部门;稽核部门的内部机构根据任务大小及其经营业务品种的不同按业务种类、区域划分,花旗总部设首席审计官。

3、严格的业务操作程序

在质量管理上,花旗引进"Sigma"概念,使服务的品质得以量化考核。"Sigma"是一种量化指导,主要是用来显示作业流程能毫无错误地生产产品、服务的一种程度。在经营理念上将服务产品化、标准化、工厂一化、集中化处理,把服务当成产品来经营。每项业务基本上像生产车间一样进行标准化、程序化生产,最终取得iSo认证。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又能避免服务中许多人为的随意性,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4、高素质的风险控制人员

花旗拥有一整套完善的员工招聘和晋升制度。按照规定,员工的招聘一般均按一定程序在学校和市场上招聘。对新员工经过培训后进行初次分配,每年都进行考试,工作满两年的员工要更换岗位。同时,银行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后续培训,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根据培训情况决定员工的岗位安排和是否提升。同时,花旗银行还定期了解同行业工资水平,根据本行赢利情况,及时调整员工报酬,对员工按照不同的产出效率和贡献进行提升、加薪或者辞退。

(二)花旗的信用评级体系

花旗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由客户评级、债项评级、国别风险管理构成。客户评级是由债务评级模型、外部评级机构、打分模型或主观判断方法得出的。债项评级以客户评级结果为起点,再考虑其他一些影响贷款损失的因素,如母公司支持、抵押品或贷款结构状况(优先偿还的次序)等确定最终评级结果。风险评级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准确的、前后一致的、与外部标准对应的评级体系。为此,花旗银行要求所有的风险评级必须按照风险评级政策进行,为了讨借款人和债项进行风险评级,所有业务必须有一个定义好的、事先得到批准的风险评级过程,所有的借款人评级、债项评级都要得到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批准。花旗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基本是通过建立国别风险评级模型,据此按照国家、产品和期限建立跨境交易限额,按照国别和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对资产组合进行压力测试,以及国别复议实现的。

(三)花旗金融创新

花旗银行的创新可以分为:运营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创新、银行业技术与服务渠道创新。

1、运营模式的创新。目前,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之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不断加强战略合作,花旗也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它与许多银行、证券公司或其他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例如,在美国国内,花旗与美国运通合作,由花旗银行发行美国运通信用卡丁;在中国,花旗与许多家银行有合作关系,与浦东发展银行合作发行信用卡;与招商银行合作开展福费廷业务;与农业银行合作发行国际旅行现金卡;与银河证券开展全面合作"等等。

2、产品服务创新。花旗在产品、服务领域的创新也走在世界金融业的前列。如1897年,花旗银行在美国银行业率先设立外汇部,开始从事外汇买卖业务。1936年,花旗银行在纽约市率先开办无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账户业务。1977年,花旗银行设立花旗卡业务中心,通过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和花旗卡,使其颇受欢迎的"花旗提供24小时服务"广告宣传成为现实,一举改变了美国消费者银行业务的面貌。

3、银行业技术与服务渠道创新。花旗银行实施电子化风险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化解道德风险,并将银行内控制度引入规范化的轨道。它投入巨资建立健全了银行风险电子管理系统。不仅将本行经营方针、政策、业务操作规程及银行经营活动,而且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及衍生交易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与化解制度措施纳入系统管理。同时,实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及业务管理人员分离制度。为此,花旗银行每年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为50亿美元,运行的业务软件60%自行开发,40%外购。

二、花旗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银行的启示

1、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我国银行对企业的判断的依据大多是通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来做出的,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所在行业的走势缺乏动态的分析。并且往往在贷款以后没有及时对贷款企业进行跟踪管理,无法确知贷款是否真如贷款申请所述用于既定项目。再者,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所提交的财务报表本身就是假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没有辨别财务真假的软件辅助管理,那么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风险。因此,要控制风险,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风险评价体系,对风险进行严格评级。我国信用风险评级的发展趋势就是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终达到以定量分析为主。当银行的数据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定量分析就会成为现实的选择。

2、运用金融创新分散风险。我国银行业的创新很多还是在层面上的创新,但是它充分表明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金融创新在深度上还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必须注意培养和引进高级金融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使金融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得到发展。

3、加强银行信息化管理。银行内控和业务开展引入信息化管理是一场革命。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资产组合分析、限额管理、风险量化分析评价都不可能实现。它不仅减轻了信贷人员的负担,方便了客户,节省了费用,而且还提高了效率。因此,信息化是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炯,朱莉.花旗与浦发合作发行信用卡,不自行发卡耐人寻味.中新网,2004-2-6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9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分析,有“逆向选择类型”和“道德风险类型”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一)逆向选择类型。逆向选择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发生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存在许多风险不同的企业,由于企业与银行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当银行不能观察到企业信用风险的真实情况时,银行只能根据企业平均风险状况来决定利率水平。低风险的企业由于银行利率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愿意支付银行利率的全部是高风险企业,从而抑制资金流向高质量的借款人,使得一些信用质量差的借款人反倒可能取得资金,这必然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

(二)道德风险类型。道德风险产生的前提是交易发生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就会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从而导致了“道德风险”。借款企业对银行的道德风险分为三个方面:(1)当企业在贷款后违反契约规定,私下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活动或因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难以还贷;(2)企业故意隐瞒经营收益,有意逃废银行债务;(3)企业本来就处于濒临破产的状态,明知其贷款收益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通过政府的干预获得银行贷款。

由此可以看出,在贷款发放前和贷款发放后,银行都处于“劣势”。贷款发放前,银行了解企业的信息不全或者不真实;贷款发放后,企业信贷资金的运用和回笼,银行无法控制。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银行在信贷博弈过程中的不利地位,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历史数据库。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少企业详尽完整的信息数据库,缺乏模型分析,无法迅速传递、反馈和分析信息,以便及时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尚不成熟。从评级要素的设计看,多侧重于财务指标分析,而忽略了财务信息的质量问题,忽略了企业发展前景在信用评级中的作用,因此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资信质量。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进行一次,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信息。

(三)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科学,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然而,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与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显得相当匮乏。

(四)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国内不具有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提供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数据商业信用评级机构,也不具有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以使银行内部信用评级能与之衔接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信贷文化。成功管理信用风险的第一要旨是坚强有力的信贷文化。在一个优良的信贷文化中,可以让管理者充分理解:风险和回报之间的权衡、预期损失的思想、规定的回报率、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限制以及投资组合管理的原则。我国银行业往往风险控制的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我们最缺的不是规章制度,最缺的是理解、支持并最终能贯彻执行的信贷文化。优良信贷文化的建立更多的是对信贷人员从道德层面上说的责任心的一种要求,一定要认识到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上达到谨慎均衡的重要性。

(二)通过立法,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社会的信用环境很重要,所以立法要先行。在现阶段,需要同时考虑经济和社会的力量,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为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打下基础。其次,要建设信用记录制度。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借款人进行评价。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三)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1、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与企业在整个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沟通状况,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确定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取舍或进行合理定位。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的客户,银行信贷可定位于积极介入;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较为狭窄的客户,银行信贷可定位于限制性介入;对那些银企信息交流渠道闭塞的客户,银行信贷应定位于不介入。

2、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商业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借款人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内部评级系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模型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中渐进地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评级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管理系统。

1、确定借款人。大多数国际性银行采用一维的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有一些银行则使用二维的评级系统,即既对债务人评级,又对金融工具评级。

2、选择评级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

(五)建立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并对其严格监管。一是完善评估机构的准入机制,通过立法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二是建立评估机构的行业协会,并由行业协会公布最高信用等级的评估标准,各评估公司参照执行;三是由行业协会及时公布评级机构评出的信用等级的违约率统计,对不重视评级质量的评级机构及时取消其认可资格;四是可考虑定期随机抽取被评级的对象接受两家评级机构的评级,这样可以增加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五是设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对资信评估机构的工作质量定期进行监督,以促进评级机构的行业自律;六是加强评估公司外勤人员管理和素质教育,组织评估公司评估人员业务考试,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上述监管措施,评级机构为了保持自己在市场及投资者中的威望,扭曲评级结果的冲动将会有所收敛。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篇10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