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5:42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1

关键词:融资方;投资方;p2p;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8日

一、p2p及其积极作用

所谓“p2p”,就是个人与个人间的借贷,双方一般需要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自主决定金额、利率和贷款期限等条件,从而确立借贷关系,完成交易手续。这种起源于外国的“p2p”融资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新业态。

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曾以《小微金融:网络新生态,融资新模式》为标题对p2p进行了正面报道。从这则报道中,可以看出p2p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我国政府意图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的意向。p2p在我国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了它的积极作用。

第一,对于融资方来说,融资的便捷性很高。融资方如果到一般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将面临严格的贷款申请条件、复杂的材料准备、严格的审批手续以及较长的等待时间,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成功申请到贷款方面面临困难。相比较而言,p2p便捷很多,p2p网贷平台通过网络利用最新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如通过网络自动匹配资金供求双方的期限和数量,又如可以支持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系统,这样为资金供求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更有效地满足了双方的需求。另外,对于融资方来说,p2p这种融资方式通常具有无需抵押、审批快、门槛低、手续简便等其他优势。

第二,对于投资方来说,是一个好的投资理财渠道。在收益率方面,多数投资人在p2p上都能取得年化收益率10%以上,远高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法律保障方面,有明确的依据。《合同法》确定了民间借贷的合法性和p2p网络平台提供中介服务的合法性。《电子签名法》确定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与效力。根据《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国小额信贷联盟下设的p2p行业委员会制定了《p2p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健全行业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规范运作水平,有利于合理保护投资者。

第三,p2p同时把中小企业和中小投资者双方之间的需求有效沟通起来。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人口等方面发挥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也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外一方面,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低,跑不过通胀水平,股市风险大,楼市价格也居高不下,黄金等贵金属价格也在下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手中数量不多的资金缺乏良好的保值增值渠道。而p2p的出现和发展,给予了中小企业和中小投资者以非常方便的渠道进行对接,满足了双方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p2p风险管理和控制分析

虽然p2p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很明显,它的发展历史短,不成熟,关于p2p跑路的消息常见于媒体上,这严重地影响了p2p的发展和大众对它的信心。

金融交易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和控制。在p2p上,投资方面临的是信用风险,投资方多数是中小投资者,最担心的就是融资方跑路、资金连本金都收不回来。那么,如何有效帮助投资方化解这种信用风险,是p2p平台网站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甚至是p2p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在下文对p2p领域中的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第一,明确p2p的监管机构,实施业务监管。从业务内容上看,银监会监管p2p最合适。银监会要制定p2p的准入门槛,特别是注册资本的要求、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等,这就会避免p2p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拒绝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从业人员参与到p2p行业中来,从而会有效规避p2p行业中跑路事件的发生和庞氏骗局,提高行业的信誉度。

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与p2p网贷中的融资方信用状况进行互通互联。如果p2p网贷中的融资方出现违约或者推迟还本付息等情况,要纳入到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里面去,这样会提高p2p网贷中的融资方在银行系统中的融资成本和困难程度。如果融资方要在某个p2p网贷平台上申请贷款,投资方能够方便地查询融资方在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里的信息以及融资方历次申请的p2p贷款的偿还情况。只有让融资方的信用情况充分曝光在p2p投资方的视线中、曝光在银行的视线中、曝光在相关金融活动主体的视线中,才有可能发展出良好的p2p生态环境。这样一来,不但能迫使融资方自觉珍惜并维护自己的信用,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第三,p2p网贷平台自身的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即使有部分坏账不能收回,存款人也不太担心自己的资金安全,因为这些银行巨大的规模和资金实力是储户信心的保证。目前,部分p2p平台网站引入担保,为投资方提供担保,这的确能有效降低投资方面临的信用风险,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如果遭遇重大的突发事件或者经济大滑坡,融资方会出现大规模的违约,这可能导致担保公司巨额资金支出的风险和p2p平台网站破产倒闭的风险。

投资方在此方面的担忧可能导致其减少在p2p方面的投资。p2p网贷平台可以有以下几种措施来化解投资者的担忧:(1)与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设计出相关的保险品种,p2p网贷平台则购买相应的保险品种;(2)采用股份制的公司组织形式,以分享p2p网络贷款数据为吸引条件,引入相关战略投资者,比如可以吸引部分产业资金或者一些大公司作为股东,这样可以壮大p2p网络贷款平台的资金实力,降低自身的运行风险。

另外,p2p网贷平台必须拥有较强的技术保护能力,防止黑客攻击网站,窃取投资方和融资方的信息和资金,防止高频交易下系统可能会崩溃或者网页打不开。p2p网贷平台必须拥有专业的法律人才,以确保发生纠纷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投资方的合法利益。

第四,p2p网贷平台进行技术创新,分散投资人的风险。比如,点融网的“团团赚”就是一项非常有利于投资方的重要的技术创新。通过投资“团团赚”,投资方就能将他的资金分散到几千甚至上万个标的里,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信用风险,即使有少部分融资方跑路,投资方也不会担心自己的资金会遭受全部损失。这种技术创新值得众多p2p网贷平台进行借鉴。

三、总结

健全监管层的有效监管、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以及p2p网贷平台管理好自身的风险和进行技术创新,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多管齐下,能够有效地化解投资方面临的信用风险,提高广大中小投资者对p2p的参与度,从而促进p2p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琳.p2p网络借贷能走多远[n].中国商报,2011.

[2]陈静俊.p2p网络借贷:金融创新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3.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4日

一、风险与内部控制

(一)风险。风险这个词来自源于古意大利语risicake,意为“害怕”。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风险是一种命运,不如说是一种选择。我们“害怕”采取行动――它依赖于我们做选择时有多大的自由度和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少。

1、关于风险的数种定义。风险是一个与不确定性密不可分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但是,对于这一基本概念,在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决策理论家和保险学者中间尚无一个适用于他们各个领域的一致公认的定义。关于风险目前有数种不同的定义。

(1)风险是损失机会和损失可能性。把风险定义为损失机会,这表明风险是一种面临损失的可能性状况,也表明风险是在一定状况下的概率度。当损失机会(概率)是0或1时,就没有风险,但损失可能性的定义意味着风险是损失事件的概率介于0和1之间,它更接近于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的定义。

(2)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家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可分为客观的和主观的。客观的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离差,它可以使用统计学工具加以度量。主观的是各人对客观风险的评估,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客观风险时会有不同的主观的不确定性。

(3)风险是实际与预期结果的离差。长期以来,统计学家把风险定义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离差度。

(4)风险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有保险学者把风险定义为一个事件的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客观概率。在这个定义中风险不是损失概率。

综述可知,风险是我们对不确定事件所必须做出选择而面临的损失。

2、与风险有关的两个术语。与风险概念有关的两个术语是损失原因和危险因素。这两个术语经常与风险概念交换使用。损失原因:诸如火灾、暴风、盗版等,都是造成财产损失的原因。危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因某种损失原因产生的损失机会的条件。危险因素一般分为以下三类:物质危险因素,它是引起或增加损失机会的物质条件;道德危险因素,它是指由于被保险人怀有犯罪意图或不诚实品质而引起或增加损失机会的条件;心理危险因素,这一般是指被保险人因有了保险而对防损和施救工作产生疏忽。

(二)风险和价值。内部控制产生于企业中存在的委托关系,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控制活动。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分离,使企业有可能面临职业经理人不履行受托责任、损害股东利益的风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兴的市场实践的出现,企业不再满足于达到简单的资产保全、维持企业的持续经营等要求,企业的存在是为股东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而价值创造不仅是被动的资产安全等,还应包括主动的机会利用。企业必须抓住新兴市场中存在的机会,主动争取创造价值的可能。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时企业还不得不面临来自市场的风险,处理好风险对企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它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发展甚至保障生存的必需。风险管理同样是保障企业在充满风险的市场里能保全资产,并获得更大收益的管理活动。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价值,我们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三)风险与资本。企业面临风险,就需要持有额外的资本来预防。额外资本的持有量与风险的大小成正相关,风险越高所需的额外资本就越高。在一定意义上,风险管理就是资本管理。企业的功能就是在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对于金融业,就是在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资本的配置,也就是在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风险配置。

资本管理要解决确定资本的需求量、资本成本的大小,以及优化资本结构和进行资本分配。只有对风险进行总体评估的基础上,才能知道资本的需求量;只有分析风险因素才能评价不同风险大小,才能确定业务线的风险状况,从而进行资本分配;只有管理好、控制好风险,才能降低资本消耗和资本成本。

二、内部控制

(一)控制的含义――内部控制的概念基础。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根据《韦伯辞典》,控制是降低频率或严重性到无害水平。控制论学者列尔涅尔认为,控制是提供驾驭或支配的方式,使过程按一定轨道运行,通过系统“持续得到控制”或把“失控”可能性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以达最终目标。

(二)内部控制的定义及演进。internal――“位于事物范围之内”或“与一个有组织的机构相关”《韦伯辞典》,即与从企业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开始,延伸到产品市场调研、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全部流程相关,是对整个管理过程及业务流程的控制。

内部控制的演进:

1、萌芽阶段――内部牵制(公元前3600年至20世纪四十年代)。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态,指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柯氏会计辞典》对内部牵制的定义是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方式,防止错误和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基本思想是“安全是制衡的结果”。

2、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阶段(20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用来保护资产,检查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强化遵守既定管理政策的组织计划、协调方法与措施。指导思想:已从内部牵制理论的“安全是制衡的结果”的理念转向内部控制制度的“安全是管理结果”的理念。

3、形成阶段――内部控制结构(20世纪八十年代)。199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文告第55号》,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一词,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指导思想:要求以设计这三方面的内容来替代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管理思想,体现“安全是设计出来的”。

4、成熟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美国著名的内部控制研究机构“发起组织委员会”提出了最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统一框架。提出了三大目标、五个要素与内部控制基本界面的三维立体框架结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即“安全是系统管理的结果”。

5、国外内部控制研究的最新发展――内部控制框架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过渡(最近十多年来)。eRm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此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影响并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从企业战略制定到企业各项活动和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件,并在企业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企业各类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三、风险管理

(一)现代风险管理的发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什么情况以及在各种选择之间取舍的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风险管理可以在决策的诸多领域给我们以指导――从收入分配到公共健康保障,从战争到家庭计划,从保险费的支付到系安全带,从种植谷物到营销玉米片。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承担风险以做长远选择的偏好,是驱动经济系统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风险管理这一话题于21世纪在全行业越来越热。银行业最早使用了风险管理技术。随着混业经营的加大,保险业、金融业以及其他众多企业也将目光集中于风险管理方面。欧洲在保险业出台的偿付能力监管系统体系是参考巴塞尔协议制定的。巴塞尔协议包括市场、信用和运营三大主要风险,包含资本充足率、外部监管、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反映了当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监管理念与实践,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大方向。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风险管理协议。

(二)eRm基本框架和构成要素。随着英国巴林银行、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相继爆发出严重的财务丑闻后,如何建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成为一个焦点问题。2004年7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风险管理过程。它可以简单用“348”的框架来描述。即三个维度:企业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企业的各个层级;四个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遵循目标;八个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三)eRm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比较

1、目标差异。eRm的目标是四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遵循目标,比内部控制框架多了一个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涉及高层目标,董事会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与银行的任务一致,有助于任务的实现。管理层要识别与一系列战略选择相关联的风险,并考虑它的影响。企业设定战略层次的目标,是为经营、报告和遵循目标奠定基础。每个整体都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一系列风险,确定目标是有效的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目标与主体的风险容量相协调,主体的风险容量决定了整体的风险容忍度水平。

2、要素差异――以风险为导向拓展内部控制空间。传统的内部控制关注产生风险的企业财务活动,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损失一是来自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变化;二是来自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风险,这些变化包括外部的政治、宏观经济、法律、市场竞争等和来自内部的人事、业务与质量管理等因素的变化,当这些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发生风险损失才会在企业财务数据上有所反映。因此,要求现代企业关注整个企业经营的系统环境为主,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系统思维方法为内部控制寻找对象。

(四)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不是以会计的概念用于计量。经济资本是从银行内部说应合理持有的资本,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其描述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为弥补非预计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它是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大小计算出来的,是一个虚拟的资本。经济资本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工具,通过它可以对公司整体风险以及各因素的大小进行量化,从而进行管理;是公司制定风险战略的基础。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

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也是贯穿财务管理或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基本思路。财务或企业管理活动的目标转变,反映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内部控制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价值理论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在内部控制进入成熟完善阶段后,企业价值理论也日益完善。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以价值为中心不仅仅关注目前的利润,同时也注重目前的发展会产生的未来利益,以及对企业未来的价值有什么样的影响。在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比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更优。

(三)内部控制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具体化形式。内部控制是企业价值管理的具体形式,也是促进企业价值不断增值的因素。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具体化,所以内部控制活动也应该是企业价值管理活动的具体化。

综上所述,企业正是由作业层、管理控制层和战略层的价值增值活动来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控制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各级管理层授予下属各级的职责得到正确履行。

五、资本管理

(一)资本充足性。企业必须保持足够的资本以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是公司内部风险和资本管理的基本内容。企业既要注重当前的状况,还应关注未来的资本充足性。经济资本模型可以通过计算与经济概念相一致的可利用资本,并对两者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公司内部资本充足率。

(二)资本结构与成本。资本是有成本的,也是稀缺的。资本成本与其结构有关,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是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司的资本通常来源于投资、盈余公积、股票和借贷。不同的资本来源,资本成本和风险承受力各不相同。资本成本与公司的风险成正相关,公司的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回报越高,资本成本越高。

(三)资本回报率。公司的利润超过投资者要求的回报才能产生经济价值。提高资本回报率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不仅要产生利润而且要使用尽量少的资本。而且资本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是相对固定的,并不是可以无限得到的。不同产品线或利润中心的资本要求不同,因此在考虑其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它消耗的资本。

(四)内部资本分配。对于不同利润中心,需要将费用与其所需资本分摊下去,并对其对应的资产进行分配,这样才可以计算每项业务的投资收入。要以各业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进行资本分配,只分配支持一项业务所必需的风险资本数量,而忽略该业务的过去结果,这样新、老业务的结果才不会被历史数据所歪曲。

主要参考文献:

[1]许谨良.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林义.风险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3

(武汉大学财务部,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得到大幅提高,高校原有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用新的背景和形势。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上仍存在众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应该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以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和方法为方向,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高校改革;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7-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围绕中央和地方关系、政府和学校关系、社会和学校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成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在内的一个共识。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开展日常办学业务的过程中因资金运转不当而产生的风险,财务风险的管理对高校健康运行十分重要。但是随着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旧体制下高校的财务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更应该在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予以重视,以保证高校平稳转变,健康发展。

2.相关文献综述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既是国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学者们从目前高校体制的弊端出发,提出了高校体制改革的对策。张樵(2011)认为高校改革中应加大高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干预程度。朱维究和刘永林(2014)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分权,其重要实施途径是政府监管、大学治理和社会参与,教育法治则是重要保障。提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应从集权走向分权、向地方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市场放权、向大学放权的建议。吴筠(2014)认为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到位、大学行政化和官僚化严重、评价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并强调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处理好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公办与民办、社会与高校、校长与教授、高校与学生等各方面的关系。张琳琳(2014)则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探析。她认为建立以学术自治与共同参与相结合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应当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可以看出,去行政化、增强高校自主权利和自治程度、提高社会参与度是学者们公认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而在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学者们都认识到了目前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李婷(2014)认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增加高校内部财务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并要注意识别风险及控制风险。薛武昭和罗奡天(2013)从财务风险防范的角度,对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林立学(2013)从外部环境作用和高校本身存在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虽然学者们对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很少考虑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的要求,有的甚至还在旧有的高校会计制度框架下进行分析,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况。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财务风险控制就很有必要。

3.当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摸索中,高校体制改革都是以去行政化、提高高校自主权为特征和方向的,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仍是采用旧的方法,行政化思维和做法很浓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资金来源结构不合理,负债规模大

新世纪以来,国家逐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相应的,高校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甚至许多学校开始购买土地,建设新的校区。高校的建设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高校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在总量上确实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远远跟不上高校的投入增长速度,而学费收入的增长空间又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迫于学校扩张的压力,高校开始大幅向银行贷款。这导致很多高校的利息负担加重,有的高校的资产负债率甚至达到80%以上,负债水平大大超过了高校偿还的能力。

(2)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实务水平有限。受旧体制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要求不高,存在着“财务会计谁都能干”的思想,对财会人员的任免、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新的会计准则、税收政策不断出现,部分高校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难以胜任岗位要求。二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一直以来,高校财务管理都是参照事业单位的标准,财会人员都是以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主,普遍缺乏风险意识,认为一切风险有国家在背后承担,所以往往忽视了对财务信息的挖掘和对财务风险的评估、管理。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有效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理念有待完善和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大不足。首先,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财会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财会人员一人多岗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大大弱化了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功能,为财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另一个表现是高校财务监管缺位、领导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高层财务行为的有效制约。现如今高校的内部经济独立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建立。一些高校领导风险责任意识不强,独断专行,滥用资金,甚至对资金进行贪污挪用,为高校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4)预算制度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预算是由财务处根据各单位、部门收支计划,提出建议方案,经最高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目前这种预算体制对年度内预算的计划性比较强,但对中长期的规划考虑的不足,忽视了长期的效益。同时,很多高校编制了财务预算后,但并不重视预算的执行。盲目上马一些学校扩张、翻新工程,对一些工程缺乏可行性论证,造成对资金严重浪费,使得决算大大超出预算。

4.新形势下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观念上、制度上还沿袭着旧体制的做法。这已严重不符当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上,高校应改变过去那种基于事业单位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会计核算为重心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而应转变为主动的、分析决策型的、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和方法。

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时,主要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着手。因此,这里也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提出建议。

(1)事前对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

事前是指事物发生以前。对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前的有效预防是重中之重。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转变财务风险的观念。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财务工作人员,都应该重视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从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而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的视角来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其次要加强高校财会队伍的建设。重视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一支具有积极进取、高效精干的财务专业队伍。不仅要有过硬的实务能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观念,积极的进取精神。同时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的设立岗位,实现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限制领导的财务权力,严格财务流程,防止高层财务犯罪;科学的编制财务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充分考虑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资金能力的情况,考虑未来长远的情况。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很有必要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在事前对高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和评估,而实现对高校财务风险的提前防范。最后,高校还应当积拓展资金来源。积极寻求校友、社会捐赠,积极产学结合,通过参与企业获得收入。

(2)事中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事中是指事物发生之时。对于高校财务风险来说,事中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控制。财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相关会计规章、法律法规进行工作,严格遵守事先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并积极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追踪,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以有效对下一步的决策提供指导建议。各部门则应当按照预算的标准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应进行科学考量,按照规定和流程,对预算进行改变。

(3)事后对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结果和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

事后是指事物发生之后。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来说,事后的工作主要是对事前和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估体系,利用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某一阶段的财务工作进行评估。这种分析和总结,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日常工作或重要决策提供建议和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凭此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惩,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语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行,高校独立的法人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高校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也在不断加强。传统的被动的、汇报式的、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高校需要识别旧有体制下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总结三个方面着手,改进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张樵.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6).

[2]朱维究,刘永林.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途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01).

[3]吴筠.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致富导向.2014(03).

[4]张琳琳.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法制与经济.2014(01).

[5]李婷.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01).

[6]薛武昭,罗奡天.基于财务风险防范视角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3(03).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4

关键词:探矿权;市场风险;风险控制;管理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加之,矿产勘查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行为,近年过火的探矿权市场乱象丛生,大量民间资本投入矿产的勘查中,风险随之增加。在探矿权的争取、探矿勘查的开展、探矿权的转让等环节蕴含着相当的风险,有的甚至为相关单位和企业带来了极大损失。因此,正确辨识探矿权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控制和管理工作,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1探矿权的内涵及其分类

“探矿权”指的是个人或组织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规定范围内的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力。取得勘查许可证的个人或组织,称为“探矿权人”。探矿权分为公益性探矿权和商业性探矿权。公益性探矿权一般由国家出资设立,多为国家地质调查局、各省级和行业地质调查等调查机构下达矿产勘查任务,为国家经济服务。或者由这些地质调查单位直接申请并代表国家拥有相关的探矿权,为矿产预查或矿产普查服务,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或计划性。商业性探矿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并建立相对稳定的矿产企业,以获得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取得优质回报为目的,依法开展地质勘查活动,而矿产的勘查成果由出资者依法处置的商业行为。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等都可以依法取得商业性探矿权人资质。

2探矿权的市场风险及其发生的原因

探矿权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商业性的探矿风险。它是商业风险投资中的一种,探矿权的交易,潜在的收益高,但也具有高风险性、高投入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技术局限、政策规定等多方面的影响,矿产勘查的成功率往往较低。据有关统计,发现一座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的概率大概在1%~2%范围内,如果条件有限,勘查的成功率则更低。这么的低的成功率意味着投入的高风险性。勘查出经济矿床的平均成本也是不容小觑的,如金属矿床的平均勘查成本大致在千万美元或以上。而探矿的地质勘查分为:“地质调查—预查—普查—详查—勘探”五个阶段。需要通过收集和研究相关地质资料、对地层、岩体和地质构造等做好实测地质图并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安排分派人员工作,从分析、实地勘测到探矿成功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行业内有“十年找一矿”的说法。探矿的周期长,投入成本增加不可避免。此外,商业性的探矿权也隐含着项目管理风险。探矿权的项目管理指的是为勘查处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特定矿床,在限定时间内所做的一次性勘查活动。商业性的探矿权项目管理风险有可能存在于实施探矿权的执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主要分为项目外风险和项目内风险两大类。

2.1探矿权项目外风险

探矿权的项目外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等探矿权项目所处的环境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政府或矿产勘查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返矿法律法规发生变动或其对探矿权项目的管理和干预,以及国家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等情况的存在是影响探矿权项目外管理风险的政治风险;自然界存在的恶劣的气候条件、不利的勘查地质条件、恶劣的现场条件或地理位置等是探矿权项目外所存在的自然风险;宏观经济环境和地方经济环境的变化,如全球通胀的发生、地方银行利率的调整、税收的增加等都属于探矿权项目管理的经济风险范畴。

2.2探矿权项目内风险

探矿权项目内的风险有决策风险、资源风险、权利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影响探矿项目进展和成败的相关风险。其中,决策风险贯穿于探矿的全过程。探矿权地区的选择、勘查队伍的组建、勘查方案的设计和确定、监理方的评估和选择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处理决策的选择等,无不隐含着决策的风险;而资金、人力资源、时间排配、组织管理经验、技术等资源对于探矿的成功也有着较大的资源风险的影响;由于地质勘查费用、工期等的影响导致的相关投资总额的增加风险属于投资风险;而因不规范的矿产勘查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侵犯(害)他人相关利益,造成经济或声誉损失而存在的风险属于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都有可能成为阻碍探矿成功,对探矿权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应在探矿项目管理中尽力避免,做好风险的应对管理控制,事后做好妥善的处理。

3探矿权风险的防范与处理

3.1识别探矿权风险并做好风险管控总体方案

从探矿权项目的风险管理出发,识别探矿权存在的风险类型,是做好探矿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次,针对相关风险的类型做好相关分析,以确定每个风险对探矿项目的影响大小,做好风险发生的概率计算,并预估风险发生时将造成的损失;然后,制定与项目总体目标相适应的探矿权风险管理总体方案,以确保探矿权人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和应对风险的应急处理措施。并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确保探矿权人与外部机构(如相关政府部门和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可靠而真实的年度勘查报告,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便做好风险防范,提高探矿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探矿投资活动的效益,减少不确定性的发生,降低投资成本。

3.2建立探矿权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探矿市场经济的发展,探矿权数量也日益增多,市场蕴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建立探矿权市场风险的管理机制很有必要。政府在分析研究基础上,出台探矿权的风险系数管理制度,确定探矿权风险系数的确定原则、各级风险系数的影响因素、风险系数的核定办法、各级风险分级管理办法以及评估核定风险系数的机构等相互关联的管理机制,将有助于减少和降低探矿权市场风险。探矿权风险系数的分级确定可参考表1。同样,在探矿权的市场转让管理中,政府管理部门也应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投机的盲目性,确保探矿权在转让过程中能充分考虑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存在,并做好探矿市场的有效管理。

3.3运用先进的探矿技术减少不良影响

一段时期以来,探矿工程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为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应通过探矿技术的改进,尽力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减少探矿对地质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人居环境的破坏。在提升探矿技术的同时,对新型探矿设备的开发和探矿人员的培训也十分必要。只有掌握和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在探矿采矿工作中才能够制定出合理、恰当能保护环境的方案,达到绿色探矿、减少损失和不良影响的目标。

3.4加强风险监控及时应对风险和预防新风险

除了识别、分析之外,监控探矿风险和及时应对和预防风险,也是探矿权风险管控的重要环节。实时监控风险发生、发展的变化,需要做好对已发生风险的跟踪和发展变化。监控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整个探矿项目周期的激发风险发生的条件和导致后果的变化,衡量并提出已发生几起产生的遗留风险的相应缓解和后续处理措施;另一方面,依据易发生的风险概率,预估新增风险的情况和破坏程度,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调整相关方案,整合相关资源,以防范和应对新风险的发生。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5

1.1世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在政府长期的经济管理中,政府作为借款主体,对于经济的管理经常会使用行政的手段来完成,而项目管理中通常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并且注重所获钱物的分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不能对项目实施宏观调控,致使项目开始后,各部门之间不能良好的配合,缺乏科学的监督检查,如果国内的配套资金不足,项目单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困难,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当前我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主要分为国家,省,地,县四个级别的管理机构。而地级管理机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要领导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并将小组分为项目计划,财政管理和项目主管等部门,这些部门对项目投资计划的申报,审批,资金的拨付和偿还管理等工作进行负责。而与项目相关的设备,物资的引进和供应统一由省级机构进行管理和调配。

1.3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中,各个管理机构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形成良好的协作,使得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够理顺,工程设备和供应的物资材料不及时而出现各环节脱节等现象,有些项目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影响整体项目顺利开展。

2加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的措施

2.1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项目效益。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要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政治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对世界银行贷款的资金实现有效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2综合管理,全程控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主要分为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与签约,项目实施监督,和项目后评价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论证,实现各个环节的科学衔接和延续。

2.3理顺部门关系,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做好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作,使每个机构和部门真正的了解自身的权责,互相沟通,互相监督,真正的做到工作交接的顺畅。

3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控制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理念是在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世界银行可以利用向受援者提供合适的可利用资源,积累的经验与受援者共享,改善其生存条件,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3.1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科学决策,规避项目风险。在贷款项目立项时,必须寻找符合双方合作要求的基本点,根据项目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政府建设正常和发展目标,在世界银行政策和我国发展需要存在一致的情况下确定贷款项目的设立。同时,由于贷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必须对项目进行超前准备。另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需要经过世界银行和我国基建程序进行报批和评估,并加以论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技术的投入,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并在世界银行评估和国内提供数据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立项,从而规避项目风险。

3.2加强风险预测,规避市场风险。风险无处不在。相关部门必须及时的了解市场动向,掌握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形势,利用外汇期货保值,建立偿债专户等办法规避市场的汇率风险。利用利率互换法和外债余额递减等方法来规避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必须善于捕捉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加强风险预测的准确度,采用这些措施进行及时的防范,保证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保证资金及时供应,规避运营风险。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经常会出现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落实,从而影响项目进程的情况。因此,世界银行和国内部门需要做好合作沟通,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融资,做好资金回收和偿还的时间计划,实现资金的再次利用,从而防止项目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放生。

4结束语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当前世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贷款的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世界银行贷款。对于国内来说,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严格的条件和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此类项目中,管理部门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和风险预测与控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意识。对于内部项目管理做到全面管理,提高财务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另外,加大风险评估力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规避,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肖振宇单位: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倪冬梅.浅谈项目的风险及管理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3(5):196-197.

[2]世界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宁城乡环境项目项目评估文件.2010(3):138-139.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6

(一)分析建筑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就是建筑工程从施工开始到施工结束,这整个过程当中所花费的建设成本。工程造价管理就是:利用各种合理并有效的管理方式,比如:基于法律的管理方式、基于技术的管理方式和基于经济的管理方式等等,来解决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浅谈建筑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合同确立了业主方和施工企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在工程造价合同的权利范围之内,业主方、施工企业都必须要按照这个合同上所规定的内容来实施各自相应的权利和责任。然而,他们是否能够按约履行这些权利和责任,对工程造价控制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总的来说,在工程造价控制当中,工程造价合同的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三)探究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控制

1、在签订工程造价合同之时的管理。这个阶段的工程造价合同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对工程承包形式的确定、工程款支付、调整合同价款的原则和计价方式、计价依据、工期和质量违约、明确工程资金的具体支付流程和施工设备及材料采买的方式等等。在对这些方面进行管理的时候,要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并且还要在施工质量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严格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避免工程建设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2、对签订工程造价合同的双方进行管理。对合同双方进行管理,就是看他们是否按照合同上面的内容去履行各自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它的管理内容包括: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变更(签证)的管理、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和对工程项目的结算进行管理等等。

二、浅析建筑工程造价风险控制

(一)分析建筑工程造价中的风险

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复杂性。因此,在对建筑工程进行工程造价的时候,会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于是,现对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点:

1、没有确定建筑工程的利益共同体。建筑工程的利益共同体没有确定,也会给工程造价带来一定的风险。其中,建筑工程的利益共同体包括:业主和施工企业等。在这些利益共同体当中,有的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找各种理由和另一个方产生经济纠纷,再加上一部分企业没有签订受到法律保护的合同,这就使得在产生纠纷的时候,企业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

2、不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可以有效的防止工程造价的增加,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工程造价的时候,他们所使用到的资料都并不完善,这就形成了工程造价的风险,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中,导致工程造价增加的不完善资料有:工程定额表的不完善、施工设备资料的不完善、施工人员资料的不完善和工程造价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等。

(二)如何进行工程造价风险控制

1、确保合同能够及时、有效的签订。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止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因工程造价增加而出现经济损失的状况,企业就必须要在施工的前期阶段,及时、有效的与工程招标方签订工程施工合同。与此同时,合同签订双方还应该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依照合同上的规定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和权利。因为唯有这样,才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去避免工程造价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2、对施工的设备和所用到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建筑工程造价的整个过程当中,施工所用到的设备和材料如果管理不当,也会给工程造价带来一定的风险。于是,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对这些设备和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它们不会成为工程造价风险形成的因素。而如何对施工所用到的设备和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进行:

2.1在对施工材料进行采买的时候,要严格的比较各个商家之间的材料价格,然后在确保材料质量的情况下,挑选一家价格比较低廉的商家进行材料的选购。2.2挑选施工材料的时候,要对施工材料的合格证和出厂证明进行审核,以确保施工材料的可用性。

2.3为施工的设备配置专业的维修人员,以确保设备在出故障的时候,可以得到及时的维修。

2.4在设备操作人员的选择上,要尽量挑选一些技术比较高,并且有多年施工经验的工人,以减少他们在对设备进行操作的时候出错的概率。

3、对建筑工程的变更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工程变更的情况。如果这个时候,企业不能对工程的变更进行严格的控制,那么就会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从而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投资效益。于是,在工程变更的时候,企业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

三、结束语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7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健康发展越来越为政府和经营者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一些经营失败案例和问题,远的如安然、中航油、巴林银行事件,近的如雷曼兄弟、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陷入困境的无锡尚德等,其失败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的原因,就是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出了问题。

为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2008年5月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加快中央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2012年5月,国资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一系列指引、规范文件的下发,体现了国家对企业、尤其对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和迫切要求。

自《指引》、《规范》颁布以来,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先后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可以预见,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重视并开展这项工作。

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很重要。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对于两者的关系,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例如CiCa(1998)的风险阐述、巴塞尔委员会的《银行业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中的风险管理要求等。

(2)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例如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就指出“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英国turnbull委员会(2005)也认为“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3)内部控制就是风险管理。例如Blackburn(1999)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等。

本文同意以上第二种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也认可第三种观点。

①管理实务支持

管理实务操作上,以国家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进行比较,两者有大量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从目标分析,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合法合规性、资产安全性、报告可靠性、经营有效性、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五项。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包括与企业总体目标适应性、信息沟通(含报告)可靠性、合法合规性、经营有效性、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五项。除合法合规性、经营有效性、信息可靠性外,企业总体目标适应性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表述不同,实质是一致的;避免遭受重大损失包括资产安全性。应该说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目标是一致的。

从管理要素分析,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项,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管理策略、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组织体系、信息系统、风险文化八项。具体分析两者管理范畴和业务过程,我们大致能得出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对应控制活动、组织体系与风险文化对应内部环境、信息系统对应信息与沟通、监督与改进对应内部监督的关系。应该说全面风险管理几乎包含了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象都是风险(包括风险收益),目标也是一致的,管理范畴和过程也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一体化建设是有客观基础的。

②演进趋势支持

从演进趋势上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是对内控的系统总结和提升。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一种自发的内部安全和效率需求,是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为达到经营目标的必由之路,从最初保护财产安全、防弊堵漏发展到如今的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伴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内部控制活动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并从企业内部向外部延伸。例如三鹿奶粉问题,不仅涉及内部控制,实际上也涉及外部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了。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内控相对,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的产物。人们在经营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企业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从整个企业的高度认识风险和实施控制,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化设计,即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例如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可能相互叠加放大,有的可能相互抵消减少,这就涉及风险统筹;例如风险的大小不一样,管理要求就不同,这涉及到风险量化;例如不同经营时期,企业风险种类、管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风险动态管理;还有风险预测、决策管理等等。如果说内部控制活动是纺纱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则是一个从纺纱到织布的整个过程,是对内控的系统总结和完善提升。

另外,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隶属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但业界主流看法认可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两者的交叉、融合、统一将是大趋势,这也为我们一体化建设带来信心。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一体化效果

1.管理完整性更好。全面风险管理是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性和结构化程度高;内部控制是自下而上的风险控制,业务支撑能力和操作性更强。两者一体化建设,可以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上支撑了企业目标,下又兼顾了具体业务的管控实际。

2.管理效率更高。在一体化思路下,工作领导、方案设计、资源调度都是统一的,一般不会出现指挥混乱、接口复杂、流程冲突、问题推诿的现象,将会大大提高建设和运维效率。特别是在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统一的、结构化的系统将会带来发现、决策、行动和反馈效率的立体提升。

3.综合管理成本更低。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一般已形成一套基本适合自身需要的内控系统。一体化建设能有效利用企业已拥有的内控资源,减少重复投入。运行期也仅需支撑一套系统的开支,显然会低于两套独立系统的运作成本。

4.责任主体更明确。一体化管理的主体只有一个,责、权、利归于一体,在系统建设、运维过程中不会出现争权和责任不清的问题。

三、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一体化建设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与内控一体化建设效果,在相关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建设思路上,一开始就要确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一体化建设思路,这样才能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2.工作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内控资源为全面风险管理或内控体系建设所用,形成合力,这是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或内控体系建设,应该是对现有内控资源的整合、补充、规范和领导,而不是另起炉灶,各行其是。

3.实施准备上,做好企业现行内控情况评价,全面、客观了解现行内控工作范围、流程、执行情况,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梳理内控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改进思路。为下一步一体化实施打下基础。

4.业务安排上,可根据“能责相当”的原则进行分工。对内控已覆盖且运转良好的领域和环节,如风险评估、解决方案、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方面继续发挥原内控作用,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予以适应性改造。在信息收集、管理策略、组织体系、信息系统、风险文化等方面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风险系统。总体上,全面风险管理应注重宏观和指导性,内控更应注重微观和操作性。

5.组织管理上,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并确保工作力量。不少人认为,财务部门很多业务涉及内控工作,经验丰富,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较好。当然如果以更好地从全局角度组织开展工作为中心,由战略、规划或企管部门牵头也是可以考虑的。另外审计部门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内部评价部门,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尽量避免参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执行活动。要确保工作力量,一是要设置专职归口部门,至少应在指定部门下配备专职岗位,明确职责。二是要整合企业原有的内控工作力量,组成一个统一领导的风险工作组织。三要保障人员专业能力,各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应选择了解业务、管理能力强的骨干员工,并保持相对稳定。

6.日常运作上,要充分将风险管理工作溶入到具体业务中去,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这也是一体化运行中的难点。由于不少企业内控活动开展已久,制度配套、流程接口、日常执行、监督跟踪、报告反馈比较成熟,已形成良好的业务环境。因此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初期或两者一体化建设不畅的情况下,受原业务环境及惯性思维影响,极易出现实际工作继续按原内控思路运行,而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所需做的工作和要求,则可能抱着应付与完成任务的态度,导致相关活动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久而久之被边缘化。如何从管理氛围、制度配套、流程整合、考核引导等方面着手,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真正溶入到具体业务中去,是我们要不断深入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将关系到全面风险管理能否在企业中生根、成长、壮大。

四、结束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网络为代表的新科技不断应用、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不断释放的今天,企业管理广度、深度、难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风险也非往日可比。据普华永道《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数据,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仅7~8年。另稍留意我们就能发现,证券市场上由盛转衰的公司也是数不胜数的。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怎样才能创建百年基业?显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是必备条件之一了。

参考文献:

[1]钱黎汪子林张伟:浅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和联系[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2]樊行健付洁: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07(10).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8

一、内部控制在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一)增强水电施工企业的盈利。伴随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严峻。尤其是目前不少企业施工的标段多是采取低价中标,这更加导致了盈利的急剧降低。而且大多水电施工企业都是在一个工程完工之后随机辗转到其他工程,而其遗留下来的未处理的问题很可能会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针对如此情况,水电施工企业只有在摆正其经营理念,在企业内部控制上狠下功夫,以规避潜在的管理风险,实现施工成本降低,以此来促进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水电施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在企业会计系统中的开展,主要是控制会计主体所发生的所有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的记录、分类、归集和编报等行为。对水电施工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显著提高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三)确保水电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及方针的贯彻执行。加强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使企业能够结合其自身特点,不断规范岗位管理措施和完善其岗位责任制,并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的工作关系势在必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和规避不良现象的发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所制定的各种制度与措施能够顺利贯彻落实。

(四)确保水电施工企业成本的降低与经营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个有效手段,它涵盖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实施预算控制,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变为各部门和项目部,以及各个岗位乃至个人的具体的行为目标,预算控制作为企业各责任部门的约束条件,可以从根本上确保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并能有效控制水电施工项目的成本,发挥资本的最大潜力。

二、加强水电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水电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以下措施:(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水电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应当从企业的具体现实情况出发,并认真研究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推出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水电施工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相应实施规范的财务管理。

(二)加强内控制度培训与宣传力度。水电施工企业必须要纠正有关负责人等领导层人员的相关观点,通常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去引导。(1)从内部控制的作用入手。(2)要狠抓控制点,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加设补偿制度。(3)在水电施工企业中建立互相监督机制。(4)利用举办培训班、开设网络课堂、编制专题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使企业员工全面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

(三)实施绩效考评,建立奖惩制度。将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下去,必须建立企业激励约束制度,将企业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经评价、审计发现重大缺陷的责任单位及其负责人,要严肃处理。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水电施工企业内部真正实施控制。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对于水电施工企业来说,内部控制主要力量是其内部审计控制。所以,要想增强内部控制势必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其实,很多水电施工企业都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与力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此,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就为水电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

三、加强水电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针对水电施工项目中引发的财务风险,必须在项目的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要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加强风险防范;在财务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合同、筹资、资本运营、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一)加强合同风险管理。防范合同风险主要有两点:一是认真分析合同条款,合同条款中有没有潜在风险,有没有对自己不利的提法和约束性条件,对变更、索赔条款是否公平合理等;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对方阐明自己的观点,力争修改合同章程;二是要注意对方转嫁的风险,对风险的界定有超前意识,充分考虑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出风险应承担的责任。

(二)加强筹资风险管理。首先,要将筹资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债台高筑,使负债与施工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相适应;其次,使债源分布平衡,还债时间均匀,长、中、短期债务搭配合理,防止还债高峰的过早到来和集中到来。此外,还要使资金成本理想化,确保盈利。

(三)加强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企业要从资金来源结构和运用结构及施工项目信用三个方面来把握。把握资金来源结构,就是要使项目有足量的资金供应量,以满足项目资金周转的需要。把握资金的运用结构,就是要使项目资金合理地分布在水电施工企业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握项目信用,就是项目要重合同守信用,使施工项目保持良好的信誉形象,为再筹资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四)加强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会计核算工作是财务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及时、严格把关,要有程序控制,因其关系着企业的成本核算、资金管理、报表的报出等。程序控制是指企业所有业务和财务活动都必须按既定程序办理,具体可表现为授权控制和预算控制。

(五)加强内控风险管理。开展内外部审计工作,能有效推动项目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规范经营行为,把项目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防患于未然,以保证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9

摘要: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实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这可能导致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完全一致。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固有缺陷,不可能完全遏制组织内人做出违背公司利益的行为。人的道德因素不仅能够对自身产生约束作用,也对组织内其他人的道德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组织内部控制和风险产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道德发展阶段

一、人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是内部环境,不良的内部环境必然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使得企业面临潜在的经营风险,而内部环境中的重要的主观因素是人力资源。董事会负责设计、实施和维护内部控制,并且直接影响内部环境。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进行控制,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内部控制是通过人来实施的,而个体实施的具体行为建立在其道德判断的基础,制度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个体的行为,但由于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个体思考判断和作出决策受个体所处的道德阶段的影响。因此从公司管理角度上来说,很有必要分析人的道德因素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其中内部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包括高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

二、人的道德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一)合规目标

要合理保证企业在国家法律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根据柯尔博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如果管理者处在第四阶段,他会被限制于遵守相关的规定,他们会尊重企业的章程和程序的决策,同时他也会遵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会将法律法规的内在要求嵌入到他的行动中,企业也会合法合规地生存下去。如果管理层处在前习俗层次,则企业会陷入盲目追求利润的怪圈,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最终为其违法行为付出巨大代价。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就是在盲目追求利润的途中无视司法最终走向灭亡。同时,一般员工的选拔也应考虑其道德阶段,只有从最基础的业务活动上将违法违规的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这一基础目标的实现。

(二)资产安全目标

资产安全目标有两个层次:一是确保资产在使用价值上的完整性,主要是防止实物资产被挪用、侵占以及对无形资产控制权的旁落;二是确保资产在价值量上的完整,防止资产被低价出售等。在实现此目标的时候应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阶段,因为如果专业技术人员处于较低的道德水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可能会出现人才的流失,关键技术、商业机密的泄露。一般员工中的出纳和会计人员如果处于较低的道德层次,则可能出现合谋串通,侵吞财产,甚至伙同管理人员,给企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高层管理人员如果处于较低的道德水平,可能会发现越权操作,形成内部人控制,引发资产流失,挪用公款等案件。拥有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尼克·李森追求私利挪用公款炒股指期货和负责人尼克为了避免上级处罚所作出的错误决定造成的。对处在习俗水平以上的道德阶段的人力资源,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维护企业的秩序。

(三)报告目标

企业要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其真实披露可以将企业诚信负责的形象公之于众。有道德的经理人会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不会为了私利而粉饰财务报表,捏造利润欺骗公众,而道德阶段较低的管理者则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置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于枉然,进行财务报表造假,使得公司走向毁灭,安然公司的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有道德的财务会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将会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而不是服从权威和钱威,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

(四)经营目标

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是内部控制要达到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将对风险防线的防范落实到每个细节和环节当中,使得企业在低风险的环境中稳健经营。这就要求管理者处于第二水平———习俗层次,较低层次可能会出现管理者的越权操作,而较高层次的管理者并不能保证其对公司规章和法律法规的绝对遵守,可能会为了心中的坚持而作出不被社会接受的决策,比如盛大董事长陈天桥利用其大股东的一票否决权,力排众异强行作出研制盛大盒子的决策,虽然这个决策在当今看来是无比正确的,但是并不能为当时的法律和社会所接受,最终失败。作为内部控制的实施者之一的一般员工,如果其道德判断能力较强,能权衡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对工作有较高的责任心和热情,能保障工作的质量,并且可以通过内部考核机制对部门和员工进行激励促进和约束,保证内部环境的稳定。

(五)战略目标

经营目标是战略目标的短期化和具体化,战略目标是总括性的长远目标。战略目标有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作出,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实现。如果管理层处于较低的道德阶段,则制定出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比如原董事长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利益,利用手中大权命令三九集团盲目采用承担债务式的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而道德层次较高的管理者的眼光视野会超脱世俗,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领域,制定出无比英明的战略目标,比如苹果公司的引路人乔布斯,通过战略目标引导公司发展,在市场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平板计算机的需求。

三、人的道德因素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CoSo的概念框架中认为风险管理涵盖内部控制,随着对内部控制认识的加深,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要素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目标从最初的三要素,经营、财务报告和合规目标发展为四类,加入了战略层次的目标。将财务报告目标拓展为报告目标,涵盖了对内报告。内部控制要素从五要素发展为八要素,进一步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我们探究概念的本质,就会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同义语,不是包含或者交叉关系。内部控制本质上是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内部控制侧重于控制,属于管理职能的范畴;而风险管理是从控制对象的角度出发,侧重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因此,讨论个体的道德因素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讨论在其中一个就好,讨论了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再分析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时只需要从管理职能的视角转移到风险控制即可,其本质是一样的,因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46-54.

[2]陈桂香.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06,04:11-14.

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篇10

【关键词】完善;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高校已由过去单一靠国家财政拨款逐步转向多元化、多渠道、多家共建等方式筹集教育经费办学。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和决策、管理自由度的加大使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党委可以通过行政手段与干部任免实施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宏观控制,但在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越来越复杂、办学自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由于委托问题所产生的所有者缺位、信息不对等问题日益明显。单一地依靠行政手段很难对学校的办学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传统高校管理内部治理结构所带来的低效运行的弊端日益显露。尤其是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频频曝光,集中反映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极端薄弱的现实状况,构建一套符合高等院校管理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同时,教育部对部属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投入情况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目前少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失控现象,财务风险较大。从财务风险起源看,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类风险大都是源于高校内部治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才导致违规人员有机可乘。可见,高校财务的安全运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提高治理水平、提升高校核心管理能力,规避财务风险,已提上高校发展日程。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单位内部控制极其薄弱有关。因此,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降低财务风险就成为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以及适应外部激烈竞争的需要。根据美国CoSo(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的报告,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员工的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循。我国财政部2008年最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准则中也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可以简要地归结为以下3点: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它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通过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实现的。企业如果同其它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那么就会认为该企业具有有效的监控措施,为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科学的财务决策必须依靠科学的内控制度

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说。1.科学的内控制度是科学的财务决策的保障。在内控制度中将决策的方式、步骤、组织、工作人员任务分配等明确作以规定,可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决策失误,降低风险。2.若内控制度规定的分工足够明确,可以避免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的出现,保证各个管理项目的规范进行。

(三)健全的财务控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保证

一个单位管理的实质是对其自身进行风险管理,而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进行超前的控制和管理,而健全的财务控制正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保证。

二、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对管理高校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

高校办学形式的变化和业务特点决定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是办学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前的财政拨款办学改为以拨款和多渠道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办学规模扩大、国家财政拨款增加、基建项目相应增多,这就意味着可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了“腐败”的条件。因此,应加强对各部门收入的监控,避免贪污、挪用公款和私建“小钱柜”。

二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多数高校将后勤实体由目前收取服务费过渡到完全社会化。为了配合高校后勤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不至于乱投资,内部控制必须发挥本身职能。

三是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科研基地,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和企业加大了科技投入,科研经费大量涌入。为了真正体现科研经费价值,也应当增大内部控制的力度。

四是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学校的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扩大,所以加强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控(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合同审计、项目变更审计和建设资金审计等),加强内部控制审计队伍建设,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显得更为重要。

五是资金管理、办公用品管理、教材管理、体育器材的管理构成了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由于教材、办公用品等在高校资金中所占比例较大,金额较多,所以其采购和验收、保管和领用都应有一套相对科学、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

三、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在高校决策机构中设立总会计师

总会计师作为专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不再兼任其他方面的工作,直接对校长负责,这样有利于保证总会计师的公正性、权威性,防止经济政策倾斜。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各项财经工作,严格执行财经政策法规,负责处理日常财经方面的重大问题,从资金角度协调财务、审计、基建、后勤等工作,代表校长处理学校同财政、银行、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的经济关系,确保学校资金良性运转,使学校的各项经济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在高校设立总会计师,让总会计师协助校长统一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有利于制约内部人控制和监督腐败。高校的财务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有其内在规律,如资金如何筹集、如何分配、如何使用、如何控制、如何考核、如何分析等等。要组织好、管理好资金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这不仅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审计监督人员,更需要一个既懂教育规律,又懂资金运动规律的总会计师来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组织和领导。

(二)完善会计系统、实施财务风险控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会计系统在高校的整体内部控制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好人主义思想泛滥及缺乏相应的责任约束这3大症结已成为导致高校财务会计系统薄弱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高校财务系统的职能更多的是事后的算账、报账,经济交易没有在适当的会计期间记录,这样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会计系统被严重扭曲,对高校的会计及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为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此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给予了高校愈来愈多的财务运作自,尤其是高校作为独立贷款主体出现,使得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日显紧迫。目前,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适度举债发展,在高校全部办学资金中除财政投入资金和自有资金外,还有部分借入资金。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无论是学校决策者过度举债或挪用资金,造成财务状况总体失衡的经济责任风险,还是学校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因内部控制懈怠、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高校均会陷入财务危机中,同时也会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三)提高治理结构、健全高校内控制度

1.建立高校监事会制度,通过适当的外部机制来制约高等学校法人权力的运行。

高校依靠国家投入、社会捐赠、学生的学费以及国家对教师的任命等取得法人资格,具有了法人财产权和依据国家规定与市场需求自主办学的权利。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具有了自己的内部利益,甚至部门利益,高等学校办学行为与政府办学的目的出现分化。一些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出资的初衷,乱收学费,甚至利用校内监督力量薄弱、出资人对学校监督管理的缺位弊病而中饱私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因此,在高校内部各种权利与义务配置不做较大调整的前提下,仅仅依靠传统的手段,如党的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不能从根本上遏制高校的权力膨胀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应该仿效国家管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办法,在高校建立监事会制度,通过适当的外部机制来制约高等学校法人的权力运行。高校监事由政府派出,对政府负责。监事会主要监督高校的财务状况与高校的办学方向,并对高校主要领导人的办学业绩进行评价,以此作为干部任免的基础,而不涉及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其他事务。

2.交易授权控制。

授权批准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经济活动是在高校内部部门或职员在其授权范围内经过授权才产生的。学校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是越权审批或违章办事。授权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一般授权是指对一般经济业务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学校的违章制度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如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最后,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提高管理和办学效率效益。

3.实物资产控制,保证资产安全与完整。

高校实物资产数量多、金额大,分散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科研、服务、管理领域,管理难度非常之大。(1)必须贯彻财务并重的原则,建立实物资产保全制度,对资产的增减变动应及时、全面地予以记录。加强资产所有权管理,建立资产个体档案。所有资产价值全部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定期进行实物清点,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账实的一致性。(2)建立资产记录资料保护制度,对资产的各种文件记录和账实记录资料要妥善保管,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3)建立限制接近制度。主要是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实物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有权接触资产。

4.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中设立审计和提名委员会。

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效率低下,存在“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应调整、优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内部结构,使教职工代表大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决策职能。

(1)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责在于为决策机构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提供高校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信息,确保教职工代表大会所获得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这也有利于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权力机构的监控,使学校的权力机构从全体教职工利益出发,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完成其对政府的受托责任。

(2)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下设专门的提名委员会,对内部会计控制最本质的要素――人,进行起点控制,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高校管理者素质和品性的提高,也有利于高校管理哲学与高校文化的形成。提名委员会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研究权力机构人员的选择标准和程序,并提出建议。再根据所确定的标准及程序广泛搜寻合格的职能机构负责人人选,这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起到保障作用。

5.加强预算控制。

所谓预算控制,就是将组织的经营目标和资源配置予以量化,并使之实现的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高校作为公共教育事业,其目的不在于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追求长远的社会利益。与企业预算相比,高校未来业务比较确定,在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既定的情况下,各项教育事业的实际支出几乎与预算没有出入或出入很小。高校预算的这种确定性,使其成为学校经济活动强有力的控制工具。一个合理的高校预算,加上严格的执行和控制机制,可使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保障高校业务、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和高校教育事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真正落实“零基预算”。在实务中,传统高校预算的编制通常是在以前年度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变化做简单的、公式化的调整,这样常年累积下来的预算缺乏科学的依据,其作为控制依据的有效性显然难以保证。为提高高校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教系统推行了“零基预算”,“零基预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员参与”,可以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2)实行“校务公开”。每年年初将预算向职工和学生公布,年度结束后,再公开进行预算考核,形成以预算控制资金开支的内部制度。其公开性、规范性使其真正成为了学校经济活动强有力的控制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永勇.高校扩招举债与财务风险管理[J].事业财会,2005,(4).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