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15:51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综述研究框架

在关于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极少,然而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将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于绿色商业研究的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发展绿色商业”并创建了“绿色商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我国“绿色商业”的新纪元,“绿色商业”成为商业的时尚。自此,“绿色商业”的研究拉开了帷幕,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熊凯(2004)明确提出“绿色商业”的内涵,从商品及商业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方面进行分析。此后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商业的构想,朱成钢(2006)指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特别是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联合组织“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刘建湖(2007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提出构建“以绿色商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强调了绿色商业的产业经济生态功能,沈小静、宋超(2010)对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商业绿色采购的概念,认为商业的绿色采购主要是在商业流通过程中,以批发和零售为主要业态的商业流通企业应采取对环境最小化的不良行为,从外部获取商业企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即商业流通企业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绿色产品和服务用于销售和自身使用的行为;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学术交流中,高观分析了“绿色商业发战略问题”,周殿昆论证了“构筑绿色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等学术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从宏观视觉论证和诠释了绿色商业对我国的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绿色商业事业在我国商业经济实践中的发展前景、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2010年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和成就,通过行业论坛峰会巨大推力,进一步提升了一批优秀绿色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促进了商业企业绿色品牌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部分学者还对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障碍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论证。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运作的的动力和能力使得绿色商业难以推广;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错位;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滞后;绿色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等制约着绿色商业的发展进程。宁薛平、文启湘(2007)对绿色消费障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消费模型,提出绿色消费障碍类型,诸如市场需求障碍、价格障碍、消费环境障碍。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1957年,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2005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掀起热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日渐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业模式演化的五个阶段。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商业模式的概念、要素和类型。王伟毅、李乾文从创业视觉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创意开发的最终成果,对商业模式的本质进行了研究(2005)。michaelmorris等(2003)指出,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规范期、强化巩固期、适应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骏对上海社区商业进行研究,把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归纳居住区商业模式、街坊型商业模式(2007)。2005年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对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陈红华(2005)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差异性:国外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一般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经过严格设计;而中国社区商业以住宅底商为主,往往是开发商独立操作,布局随意性很强。李曼(2006)从社区商业发展的优势进行了研究,提出社区商业具有的优势在于它是整个城市商业信心相容的基础,是未来商业重要的投资对象和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张晓娜(2008)对社区商业选择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云(2009)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城乡市场网络化模式、供应链网连接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小城镇商业模式、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并以重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绿色商业的研究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系统,鲜有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够,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较多,缺乏多学科的理论支持,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国绿色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框架设计

以中国的绿色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构建绿色商业模式体系,转变商业业态类型以引导和培育我国消费市场,提升我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相关概念、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主体进行界定,并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为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体系进行构建,这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运用商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深入分析绿色商业的特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的有效结合,明确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趋势。第二,分别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出发,研究绿色商业体系的构建及相应商业模式的设计,结合政府推动、企业自主行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构建出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起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控制平台。第三,为政府绿色商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及企业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四,从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层次,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时的评价、反馈,使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得以规范,不断修正管理控制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广泛运用。

再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实际案例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查找问题,给出建议。

实证研究工作量很大,费时费力,调研数据的取得有一定难度,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庞杂,梳理取舍困难,确定绿色商业模式评价体系要素和标准复杂,构建评价体系难度大。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首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如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其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模型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多个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城镇绿色商业进行访谈、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传统商业模式和绿色商业模式,总结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第四,典型案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绿色商业企业,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思路方面:在相关文献梳理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以绿色商业为主线,以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为目标,充分分析绿色商业的体系构建,归纳出绿色商业模式的评价体系,并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进行实时评价、反馈、修正和动态优化。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具体案例,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销售策略;o2o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最初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电子数据交换(eDi),这是一种可以将具有一定标准的信息经过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换和处理的技术。自从电子交换技术进入传统贸易中后,不但提高了贸易活动中文件、数据、费用的传输效率,而且节约了成本,为日后电子商务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电子商务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和促进之下,开始了第一次转型。此时,互联网不仅可以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数据传输,而且还可以进行信息处理,因此,传统商务活动中的各种活动内容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实现,例如,生产、销售、宣传、定价和展示等等。自此,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国内外也涌现出一大批的电子商务平台,例如,亚马逊,e-buy,阿里巴巴等。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传统电子商务的用户数量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营销模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包括B2B、B2C、C2C、o2o等模式,因此,很多电商企业开始谋求新的形式或领域。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对于传统电子商务而言,它既是挑战,亦是机遇。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下发了4G牌照,自此我国正式进入了4G通讯的时代。4G通信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用户多方面的需求,也助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首先,4G通信具有更高的信息传输速率,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此外,在4G环境下,移动设备开始由大变小,方便使用和携带,因此可以不受所处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同时,4G环境下的移动电子商务更加灵活,具有更强的兼容性,能够让更多的网络在一起互联,方便了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业务的多样化也使4G变得更强大,催生更多的新兴企业,促进市场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对电子商务价值链上的各个参与系统进行定位,无论是商家或是用户,都可以在移动中根据定位寻找到潜在客户以及获得想要的服务。除了方便快捷和内容丰富的优势以外,庞大的移动通信用户基数也成为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助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3亿,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72亿,较2016年增加407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强化。[1]所以,有人预言,移动电子商务将决定21世纪新电商企业的风貌,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电商企业的经营模式。

(二)移动电子商务与o2o模式

从2013年开始,4G通讯技术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以4G环境为基础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总值的提升,手机用户数量的激增,移动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用户真正的体验到了在任何时间、在任何的地域,都能自由快捷的进入到互联网络,并且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交易活动。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网购在整体网络购物交易规模中占比达到68.2%,比去年增长22.8个百分点,移动端已超过pC端成为网购市场更主要的消费场景;同时,中国网络购物市场top10企业移动端用户增速远超pC端,app端用户增速达27.1%,pC端仅增长9.6%,由此可见,用户消费习惯正在悄然发生着转移,这种转变的发生正是得益于移动电子商务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2]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助推了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升级换代,目前,我国的移动电子商务模式主要为o2o模式(onlinetooffline)。o2o模式是指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其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把实体商店的信息推广到线上,并通过提供信息、服务预定、打折等方式将潜在的消费者集中起来,然后再将这些线上用户导流至线下。由于o2o模式将线下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相融合,实现了电子商务用户即时体验的需求。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o2o模式下的移动电子商务有效地规避掉了物流这一块,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时效性和便利性,同时,o2o模式以在线预付为核心,在线产生订单,这样一方面实现了订单的可追踪性,另一方面提高了销售的透明度,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故而,o2o模式也成了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首选模式。

二、绿色农产品的特点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大国。农业产业的兴衰变迁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各个历史阶段。曾经,农业的发展造就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现如今,即便是互联网时代,农业依然是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数量国家的主要产业。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如今的农业产业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机械化,大面积种植等技术上的进步之外,在对农产品的认识和观念上也有所转变,绿色农产品的概念由此诞生。所谓绿色农产品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以及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产出来的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安全营养的农产品,包括蔬菜瓜果,大米小麦、鸡鸭鱼肉等各类农产品。[3]

(一)生产成本高

为了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以及迎合市场需要,传统蔬菜瓜果和大米小麦等农产品的种养植主要采用大规模种养植方式,并且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合成物质,而鸡鸭鱼肉等肉类产品在生产时也使用大规模养殖的方式,喂食含有添加剂和增肥剂的饲料。通过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但是不可避免会有农药和添加剂残留问题,同时,由于没有遵循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会造成食用口感欠佳的问题,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以及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地膜,施肥全靠牛粪、除草全靠手拔鸡啄。所以,其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产量较低、价格偏高,因而不能很好地迎合大众市场的需求。

(二)季节性、区域性强

农产品一般都有一定的收获时期,绿色农产品也不例外,收获期一到,马上就面临着销售的问题,因此销售环节往往呈现出价格波动大和滞销两大特点。此外,绿色农产品还呈现出区域性强的特点,其生产受生态影响极大,不同地区,适宜生长的品种不同;优质产品有其适宜的产区;同一种农产品,在不同地区生产,其生产时期、收获时期、收获量、品质以及生产价格往往不同。鉴于季节性很强和区域性分布明显这两大特征,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具有一定的窗口期,所以对用农户来讲要把握好窗口期,避免因价格较高或同一时间段产量猛增而导致的滞销情况。

(三)需求量大,消费空间广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产品,舌尖上的安全,一直牵动着广大消费者的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渴望吃到营养健康的食品。因此,绿色农产品具有大量的潜在的消费群体资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大,消费空间不断扩大。绿色农产品种养殖户以及各种销售商要把握当前的有力环境,把控好种养殖环节,提供健康、绿色和有质量保证的农产品,同时,积极利用移动电商资源,扩大销售渠道。

三、绿色农产品的营销困境

目前,绿色农产品在销售渠道上基本都沿用了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即农户———批发商———分销商———农贸市场———消费者,虽然,绿色农产品凭借其无污染,高品质,健康环保的优势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但是由于绿色农产品产量低,价格高,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其在消费市场中的信任度较低,因此,绿色农产品面临着诸多的销售困境,这也造成了绿色农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在市场中的信任度较低

目前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多元,大部分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专柜等形式为主,由于与普通农产品共享销售渠道,因此消费者无法观察到产品的质量,在加之对于绿色农产品缺乏基本的相关知识,于是卖家很容易以次充好,或是用普通农产品代替绿色农产品进行销售。[4,5]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使高质量的产品被低质量的产品驱逐出市场,造成市场萎缩。对于备受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的国人来说,虽然大家对绿色农产品的好感度较高,但是信任度较低。虽然,市场上打着绿色农产品旗号的生鲜果蔬并不少,但是对于它们的生产过程、销售渠道、各种农药、化肥使用量的相关检测却缺乏认证,因此广大的消费者对其“绿色”程度的信任度较低。

(二)产品定位模糊造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绿色农产品由于其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高,产量低等原因,其价格相对普通农产品较高,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面向全体消费者,因此,需要进行明确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消费人群定位。在生产绿色农产品时,就应明确所要销售的消费群体,根据生产成本和目标群体准确定价。目前绿色农产品的经营方式缺乏特色,基本与普通农场品共享销售渠道,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较高,但是受价格偏高,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实际的购买力却比较孱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比较低,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影响销售额,进一步影响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信心而缩小生产规模。

(三)农产品保鲜需求使得物流要求高

消费者除了希望买到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之外,还希望食用到新鲜的农产品,因此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对物流的要求也十分高。传统的农产品物流要经历采摘———分拣———仓储———运输———配送等过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周期长、环节多的物流配送环节必然影响对绿色农产品新鲜度,从而降低了其在终端消费市场中的竞争力。再加上绿色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和地域性的特点,容易发生物流需求量在时间层面和地理层面陡然集中的情况,造成滞销问题,因此需要实时实地地对物流进行管理控制,同时由此而产生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

四、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也开始尝试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以博得一片天。电商是促进农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绿色农产品由于其自身价值以及运输、仓储等特性,更适宜发展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务重新整合了其价值链,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各个环节的运输、存储等步骤、减少了损耗,同时农产品电商作为价值链的核心,供求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更加顺畅。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恩格尔系数呈下降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的升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递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符合了人们的消费趋势,迎来爆发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物流的进步和资本的介入也促进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升级换代。考虑到绿色农产品的特点以及在营销中遇到的种种困境,移动电子商务结合o2o模式无疑是绿色农产品销售的有效途径。

(一)移动电商园区整合绿色农产品价值链

电商园区是目前电子商务未来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产业园涉及到网商和网货,包括品牌、设计、加工、物流、融资、培训等诸多领域,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市场模式。[6,7]从2015年到2016年3月底,全国电商园区数量从510家增长到1122家,同比增长约120%。除港澳台外,全国30个省份均已经建成电商园区,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全覆盖。[8]基于电商园区的发展前景,绿色农产品农户、电商经营者、电商创业者等也可以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管下建立专门针对绿色农产品的移动电商园区,为广大绿色农产品种养殖农户以及绿色农产品电商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息和资源,例如,在园区内开发应用产品,建立设计展示中心、孵化基地、培训中心、数据中心等,同时,利用移动电商园区整合绿色农产品价值链。传统农产品价值链比较简单,以种养殖农户、经销商和消费者为主体。其中围绕农户还可以包括出化肥、农药、农具、饲料等生产、制造和其经销商,围绕经销商还可衍生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外包装加工企业等。绿色农业产业因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备受重视,若想借助于移动电子商务获得长远发展,其发展核心还在于对已有价值链的整合,而移动电子商务园区无疑是最适合的途径。首先,要将生产者本身纳入到绿色农产品产业链中。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摈弃了诸如化肥、农药、转基因技术等生产辅助手段,因此,对于农户而言,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种养殖技术知识成为了影响生态农产品种养殖环节的重要因素。然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多数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无论是生态意识,还是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以及技术的实现都是较为缺乏或者一知半解的,很需要系统性的进行学习和培训,因此,在移动电子商务园区内可以为农户开展相关培训,以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补充他们的移动电子商务知识。其次,与生态农产品生产相关的技术产业和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态农产品在种养殖过程离不开科学种养殖技术的支持,因此技术指导团队可以被纳入到价值链中;生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除了可以拓展销售渠道,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农产品包装产业,它是生态农产品商品流通的重要条件,配合绿色农产品的销售而研发价格低廉的环保包装材料;品牌设计产业,它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另外,以移动电子商务为核心整合相关价值链。[9,10,11]生态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价值链主要包括移动电商平台搭建企业、线上店铺内容提供商、产品交易管理部门、网络运营商以及其他以信息产品的提供和推广为主的产业。

(二)大数据促进生态农产品种植和流通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增长50%,且增速仍处于逐渐升高状态。随着互联网计算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大数据开始应用到各行各业,更是成为了电子商务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12,13]在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大数据将成为新的利益推动点和核心驱动引擎,例如,精准匹配供求信息、个性化推荐、用户偏好预测、优化页面,提升运营效率等。首先,善用大数据对产品的目标客户群进行明确定位。绿色农产品虽然有较高的需求量,但是其转化成的实际购买力却很薄弱,主要原因就在于价格较普通农产品高,因此所面向的客户群并不是所有的普通消费者,需要在销售中明确目标客户群,这就需要这些绿色农产品销售者对市场进行前期调查,明确目标客户群,对产品进行准确定价,从而打开销售渠道。移动电子商务o2o模式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并且对目标客户群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对消费者在电商中留下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倾向等,从而对目标客户群进行准确定位。同时,结合微信营销和app模式,建立起与目标客户群的长期联系,为他们及时提供新的产品信息,以及更优质的服务。其次,善用大数据引导绿色农产品种养植结构调整。相较于普通工产品,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和销售规模较小,因此借助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把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绿色农产品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规模销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如同逛农贸市场一般,可以选择各类产品,而对于农户来讲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额。在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下,可以获得大量的客户信息和销售数据,这是电子商务模式较传统商务模式另一个突出优势所在,就移动电子商务而言,在此基础之上还通过o2o模式获得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如此海量的数据将为绿色农产品提供更多种植和流通方面的信息。例如,通过汇总用户个人信息和其购买的产品数据,可以为用户个性化地推荐他们可能需要的产品;通过分析产品销量,可以指导种养殖户对下一季的种植和养殖的农产品规模和种类进行计划;通过物流数据,可以帮助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更好地规划营销渠道。

(三)o2o重构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首先,利用o2o模式建立品牌和跟踪服务,提升营销和运营效率。由于绿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共享销售渠道,因此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销售市场中难免出现以次充好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以及稳定客户群体,绿色农产品生产者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通过打造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利用其品牌效应来建立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度,力争在消费者中间保证良好的信誉,从而稳定和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建立绿色农产品品牌,一方面需要政府建立一定的品牌认证机制,在一定的监督之下,使生产者更负责任地维护好自身品牌的价值,另一方面需要营销机构做好跟踪服务,除了前期的销售之外,在售后服务方面更要保证。利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中的各种数据,可以随时随地对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去向进行监管,以及建立反向追踪,一旦出售的绿色农产品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及时、准确的追踪到原产地。同时,可以是通过网上客户服务和建立公众号等途径与客户做好沟通,了解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基于o2o模式的完善物流配送。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立除了需要其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质量以及有效的品牌推广方式之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销售区域中建立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品牌体验店,并且利用移动电子商务的o2o模式进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体验消费模式。移动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不受位置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消费体验,因此既可以吸引某一位置区域中的常驻客户,也可以吸引一些路过该位置区域中的随机客户。在线下,通过体验店,将客户吸引过来,在体验店里设置专门的品鉴区和培训区,让客户品鉴和学习农产品制作方法。在线上,一方面可以进行支付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售后评价的部分为产品进行广告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体验。此外,移动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产品销售中的物流配送这一环节的模式,主要的变化就是缩短了配送流通环节,尤其适合注重新鲜程度的绿色农产品的销售过程。绿色农产品从农户直接到绿色农产品电商,而绿色农产品电商将完成加工、配送、仓储和宣传等相关工作,直到最终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3

跟着“互联网+”思惟的深刻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打破了原本的产业链条以及营销模式,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的融会,充沛施展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以及集成作用,促使其新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绿色食物产业作为传统的产业,必然紧随时期的发展步伐,掌控时期的发展前沿,加快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会,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推动新的发展动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突破点。

“互联网+”思惟代表着1种新的社会形态,是对于传统产业的更新进级,通过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对于绿色食物的需求与价格等信息,晋升绿色食物的品牌效应,使之进1步的开辟网络营销,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使其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而,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平台进行绿色食物的营销,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控市场的信息,有效地调理企业内部的出产,转变传统的出产与销售之间互相脱节的现状,实现以销带产的方式去拓宽市场规模,追求商机与合作,使之增进双方合作双赢的局面,从而使之更好地晋升企业的总体形象,塑造本身的品牌效应,提高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为企业博得更多的利润,实现新的突破。另外,“互联网+农业”是实现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势所趋,是1种超出传统农业形态的新业态。“互联网+”思惟从根本上晋升了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网络平台,有效地推进了实体企业与互联网知名电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开拓销售专区,更多地直接销售绿色食物,减少中间环节,加强线上与线下销售双轨并重的机制,突破传统贸易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销售的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双方双赢的局面,增进双方合作的稳步发展。

2、互联网视阈下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营销存在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在依靠“互联网+”的基础上,充沛应用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拓展绿色食物销售的路径,推动绿色食物产业新的发展动力,不断地壮大绿色食物产业,提高了绿色食物的品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齐齐哈尔市处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在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在网络营销的进程中存在着1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是绿色食物产业的发展。

(1)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于偏低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充沛表明了传统营销模式的转变,反应了当下绿色食物网络营销模式新的发展契机,但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需要健康优良的外部运营环境,特别表现在政府对于企业的扶持力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充沛地保障推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齐齐哈尔市大部份绿色食物企业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因为本身的基础实力不强、出产范围较小,导致政府对于于这种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缺少相应的网络营销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对于于中小型绿色食物企业开发的项目建设扶持很少,和政府应用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进行绿色食物的宣扬程度相对于较低等方面,在必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企业的改造进级,增强企业的立异意识,提高绿色食物企业进行绿色食物的高新技术开发的能力,以此适应该下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环境,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企业营销搭建1个优良的健康的网络营销平台。

(2)传统的营销模式比重仍占主导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通过基地出产、现代化智能仓储、电子商务这3个环节来共同完成,通过这3个环节来实现绿色食物的网络销售,因而,在必定程度上必需紧密联络这3者之间的瓜葛,使其充沛构成互相联络的利益联结体,来共同地促使绿色食物实现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因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企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营销模式仍以传统的营销模式为主,主要通过实体店面进行签单定货,其特色在于供货渠道窄,信息不对于称,导致在实践的进程中严重存在着产加销互相脱节的现象,企业过量的强调出产产品,而出产出来的产品因为缺乏相应的需求信息,使患上企业出产的产品与销售之间呈现显明的不对于接的问题,严重造成绿色食物企业利润的减少。因而,传统的营销模式缺少基地出产、现代化智能仓储、电子商务这3者之间的紧密联络,在必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的实现,严重阻碍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部份绿色食物企业运用的营销手腕过于传统,导致其仍停留在原来的销售模式上,没法充沛展开笼盖面式的绿色食物销售,提高企业的营业额度,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因为遭到传统营销观念思惟模式的影响,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与平台的应用率较少,没有充沛运用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造成网络营销的绿色食物相对于较少、品种相对于单1等现状,没有构成笼盖面较广的营销规模,在必定程度上严重阻碍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长远的发展。

(3)缺少相应的技术与人材因为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的利用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材,同时对于于技术装备的配备也是10分必要的,但因为齐齐哈尔市经济基础较弱,其发展程度较发达城市相比相对于较弱,特别是在资金、技术、人材和管理等方面上没法做到与发达城市相比,因而,在当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其网络营销增长的比重较发达地区仍是相对于较慢,严重阻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必定程度上造成为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企业流失了良多首要的商机合作,没法充沛施展齐齐哈尔市本身的优权势量、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的知名度。

3、解决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营销模式短板对于策建议

跟着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在新形势下踊跃推动“互联网+”行为规划,使“互联网+”的战略理念上升到1个新的高度,使患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进行深度融会,绿色食物的营销模式也跟着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使之能够进1步地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企业的销售范围,增进农民的就业与增收。因而,在实践操作的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增进绿色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抢占销售市场的先机,拓宽网络销售平台,齐齐哈尔市鼎力推动互联网与绿色食物产业的深度融会,通过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加快推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的推行与销售,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的知名度,保障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加快树立网络营销渠道一.激励企业自建销售网站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企业应充沛应用互联网思惟下的营销模式,自建销售网站,凸起本身特点的产品情势展开网络营销,使其能够充沛地进行线上营销与线下营销并重的营销模式,转变以往传统的“以实体为依靠,签订销售定单”为主的销售模式,使之在必定程度长进1步地实现营销途径的多元化,提高企业本身的营业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进1步的提高企业内部销售人员的踊跃性,通过网上签订定单的多少等情势给予必定的奖励与提成,充沛带动销售人员的踊跃性,使销售人员能够进1步的提高绿色食物的销售事迹,增强企业的经济利益,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为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与大繁华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支撑双方的合作经营平台充沛应用互联网技术,尽量的捉住现行市场的商机,促使绿色食物的企业与当前互联网知名的电商进行合作,开拓网络销售平台,设定线上交易专区,加强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并重的营销模式,突破传统贸易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销售的多元化。同时,有助于实现双方双赢的局面,实现资源与成果的同享,进1步地增进双方合作的稳步发展。

(2)强化绿色食物网络营销配套措施齐齐哈尔

市在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的进程中,应进1步地抓好基地出产、现代化智能仓储、电子商务这3个症结环节,使之强化电商、仓储与基地这3者之间的紧密结合,牢固其3者之间共同的利益联结瓜葛,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的网络营销能够更好地展开起来,实现互联网思惟下的绿色食物营销模式,从而进1步的实现互联网销售的多元化,拓宽绿色食物销售市场与销售范围,保障绿色食物网络营销环境的正常运行。同时,为促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企业能够加快实现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普及,应该加强对于相干从业人员的技巧培育,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使齐齐哈尔市企业能够充沛掌握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多方的销售渠道,充沛保障绿色食物网络营销的先进性。(3)拓宽高端市场销售范围齐齐哈尔市在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上,深刻贯彻“互联网+绿色食物”的商业模式,踊跃推进互联网与绿色食物产业的健康可延续发展,充沛应用互联网思惟下的绿色食物营销模式,集中打造1批拥有高精端特色的商品抢占高端市场,提高培养优势品牌的力度,使之进1步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的知名度,更好地推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充沛应用互联网思惟下的绿色食物营销模式,有效解决绿色食物因地域性强、季节性强等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拓展绿色食物高端市场的营销范围,有效地晋升绿色食物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必要性;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河北省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一)绿色物流金融的内涵。绿色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

(二)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1、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核心理念之一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是对“绿色农业”、“绿色农村”、“绿色农村物流”、“绿色农村金融”的完善,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仅以相比最“绿色”的第一产业农业为例,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农产品物流成为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我国农产品物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提高河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是重要途径之一,而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离不开金融手段的支持。绿色物流金融有利于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市场寿命,节约原料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3、开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彰显和谐的生态环境价值。目前,我国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另外,以农产品物流为例,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开展绿色物流迫在眉睫。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在产品物流运营过程中尽量避免消耗资源和能源,实现物流金融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同时,注重按生态环境的要求,保护自然资源,维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组织缺失。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推进及绿色物流的发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金融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由于金融机构长期的“利益驱动”(经济利益最大化)和金融抑制,致使金融“绿色”功能弱化,导致绿色物流金融组织严重缺失。

1、独立性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或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以便抓住现代物流发展带来的商机,不断扩大自己的金融服务业务。然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制度功能不够健全,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对中小企业绿色物流却视而不顾。

2、专业化的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虽然2003年广发行率先推出“物流银行”业务,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深发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中外运、中储、中远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但这些金融机构都由于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为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仅能为少数中小物流企业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难以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更没有任何专门的金融机构为绿色物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服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机构缺位。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绿色”功能弱化,致使绿色物流金融机构缺位,其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两方面。

1、商业银行产业升级缺位。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都处于银行产业初级形态,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仍处于银行产业发展中级阶段,整个中国商业银行缺乏银行产业的高级形态,难以实现金融的混业经营。然而,面对绿色物流运营,其占有资金大、效率低,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从商业银行融资就更加困难。虽然目前商业银行(如建行等)附带开办物流金融专项业务,但业务规模较小,且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融资信贷、支付结算”业务,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席位。

2、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缺位。绿色物流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来支持和满足其发展的金融需求。就农村金融来说,尽管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具备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农村金融体系,但面对绿色物流运营,缺乏农村金融机构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如农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发生重大变化,资金投放以农业为主转为与工商业并重,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农发行政策缺位,主要在粮油棉的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不清,业务面窄,真正的民主管理功能缺位;邮政储蓄银行由于过去长期只存不贷,“虹吸”大量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改制后自身组织制度欠全;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组织欠规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机构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产品短缺。目前,我国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短缺,严重制约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

1、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缺乏。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由于物流企业、绿色产品生产者(或经销商)信贷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尤其农产品绿色物流运营中,农村物流企业(或农户)缺乏抵押物及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些客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信贷的积极性,致使金融机构难以拓展绿色物流金融业务。

2、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缺乏。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农村金融机构,也无论是正规金融服务还是非正规金融服务,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层次不齐、金融结构无序,加之自身组织制度功能欠全、业务混淆等缺陷,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时,还须考虑“安全性、谨慎性”原则,致使新型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难以开发(如“绿色产品融通仓”、“绿色产品保兑仓”、“绿色产品证券”、“绿色产品基金”、“绿色产品物流银行”),导致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严重短缺。

三、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由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中表现为运营的规模小、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行业竞争力弱,加之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运行具有主体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等特性。从总体来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部主体失衡,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机构缺失、市场结构混沌无序和工具结构缺乏诸方面的失衡。

(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外部环境失谐,主要表现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经济环境不良、政策环境偏紧、法制环境松弛、信用环境恶化四个方面。

(三)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内外调节失灵。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自我调节与外部调解都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忽略的问题,如行业体制集权、市场垄断、安全责任缺失、服务态度冷漠,尤其“一行三会”式金融监管职责交叉不明晰等,这些极大地削弱了绿色物流金融运营中市场竞争机制对其成长的正向推动作用,导致绿色物流金融运营内外调节失灵、金融监管失效。主要表现为调节主体多元、调节目标模糊、调节内容无存、调节手段落后等方面。

四、河北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对策

(一)创新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要适应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需求,发展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加强金融服务工具的开发,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充分创新、整合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一是发展绿色物流银行。我国现代农村“土地银行”就是一种创新的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它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我国现代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问题,有利于现代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中小绿色物流企业的项目,真正满足绿色物流企业的需求。二是拓展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能够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处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注入配套企业,就等于进入了农产品供应链,就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同时银行信用的支持还可为中小绿色物流企业赢得更多商机。

(二)培育壮大绿色物流企业。要发展壮大河北省绿色物流企业规模,特别要注重绿色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开展增值服务的条件,提升绿色物流企业竞争力。鼓励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物流企业加速提供绿色物流金融服务,成为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领跑者。鼓励绿色物流企业借鉴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为了有效地防范物流金融风险,鼓励绿色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绿色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做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和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绿色物流的监管。

(三)优化绿色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不断完善绿色物流金融的政策法律制度。对与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进行梳理、清理。根据情况发展变化,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管理实施细则,营造与现代物流金融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与技术环境,建立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信用机制和更加全面的信用评估体系来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制定出信用标准,对物流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开展绿色物流企业信誉记录与评定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2]河北省统计年鉴.2008-2012.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遂宁市;绿色经济;原生态农业;可循环工业;可持续服务业

遂宁市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面临着既缺资源又缺资金的困境。遂宁市如何发挥好后发优势,一方面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又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遂宁市绿色经济发展侧记

近几年,遂宁市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在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的大好形势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遂宁市结合实际,提出要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发展路子,开始绿色发展实践:2008年,遂宁市“绿色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绿色经济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了“效率、和谐、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确立了“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战略发展思路:2009年,遂宁市《关于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意见》的出善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行动计划、促进政策、保障机制和指标体系:2010年,遂宁召开《遂宁市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研究》评审会,了科学、全面、系统的《遂宁市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明确了绿色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举措:2011年,遂宁市出台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定》。2012绿色经济遂宁会议形成了《2012绿色经济遂宁共识》:2014绿色经济遂宁会议形成了《2014绿色经济遂宁共识》:2016绿色经济遂宁会议通过了《2016绿色经济遂宁共识》,两年一届的绿色经济会议成为绿色经济高端会晤的常态,成为了遂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实践航标,成为展示绿色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会议品牌,奏响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遂宁的时代强音。

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发展,遂宁市建立了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为特征,集原生态农业、可循环工业、可持续服务业三位于一体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子。绿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等10余张部级城市名片,形成了光伏产业、电子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遂宁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1)原生态的农业模式

截至2015年末,遂宁市户籍人口378.7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1.39万人,总耕地面积228.15万亩,人均耕地只有0.6亩,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农业发展瓶颈掣肘较大。但遂宁市生物资源丰富,如能用绿色发展的思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发展潜力将很巨大。

①以农业产业化理念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

在无公害农业基地方面,将生物工程技术与品种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结合起来,建立集出口创汇、保健观赏等功能的绿色生态型、地方特色型农产品基地,以现代科技促进农产品质量,使遂宁市成为成渝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同时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到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中,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创新龙头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组织模式,构建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载体。截至2016年末,遂宁市已建成现代农业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2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7个,部省两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5个,水产健康养殖场28个,市级“放心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带动了全市一半以上的农户迈进标准化生产的大门。

在F代农业园区方面,运用“镇园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思路和“农业产业大环线”的新概念串联现有的五个现代农业园区――射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安居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蓬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船山永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英县现代农业园区,统筹推进沿线产业、新村和配套设施建设,以集群式园区模式辐射带动沿线及周边地区发展。

②以市场化手段推动“遂宁鲜”走向国际化

遂宁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资源环境,先后培育出了377个无公害农产品、81个绿色食品、28个有机食品、1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遂宁市农产品品牌也存在“多、杂、乱、弱、散、小”等问题,2015年遂宁市遵循“品牌化振兴农业”的思维确定以“遂宁鲜”这一寓意深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特色品牌来推动农业企业抱团取暖、发展共赢。目前,“遂宁鲜”已经成了川渝两地比较知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部分城市也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在推动品牌性质区域化、资源集聚化、质量标准化、内涵形象化的同时用市场化手段加大品牌推广力度,使“遂宁鲜”这一特色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力。首先,除了传统地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外,还需要主动积极地到全国重要经济商贸区推广“遂宁鲜”这一品牌。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加入更多独具遂宁文化的元素符号,通过加大品牌辨识度来扩大品牌的影响,让‘遂宁鲜’产品无论走到哪里,用户一眼就能识别出。最后,积极利用网络和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和与大型电商合作进行线上商城和线下展销、体验店的多面呈现,让“遂宁鲜”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遂宁品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品味遂宁美食、品读遂宁文化的重要窗口。

(2)可循环的工业模式

①继续加大对现有重点污染源进行整治

遂宁市要继续加大对化工、造纸、制革等重点工业污染源和规模化养殖企业进行治理。通过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环保基础上的发展。四川省发改委的市(州)2015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显示,遂宁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9.56%,“十二五”累计下降26.77%,超额完成了年度下降2%和“十二五”累计下降15%的目标。

②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养绿色工业增长极

遂宁市要想实现后发跨越,在新常态下仍要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发展理念,将工业作为经济稳增长的核心关键抓手,以工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遂宁市要按照“一主、四化、四支撑”的基本思路,以部级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对遂宁市现有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布局进行明确和细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与装备制造等四大战略性新兴成长型产业,建成西部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中国光电产业基地,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和电子产业生产配套基地、现代高档家纺和服装生产基地、油气盐化工生产基地。以电子产业为例,当前遂宁市已集聚了创维、广义微电子、鼎吉光电、大雁科技、柏狮光电等电子企业200多家,建成西部电子元器件、新光源、电路板三大制造中心和西部芯片制造基地,形成了电子模具、框架、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LeD和节能灯等关联性极强、连接度极高的相ν晟频缱硬业链,开创了“零资源”发展电子产业的奇迹,实现了从“切芯片”到“造芯片”的转型升级。

(3)可持续的服务业模式

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服务业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龙头,遂宁市要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支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商贸会展等产业,使服务业成为拉动遂宁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6年上半年,遂宁市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和贡献双双提高,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9.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9.0%。

①深化发展以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

遂宁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具有空间、区位等优势,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大力发展电商物流、智慧物流、特色专业物流。倾力建设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平台、交易展示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管理服务平台,以项目推动远成物流主题公园、威斯腾铁路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以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截至2016年底遂宁市物流企业(含场、站)269家:远成、威斯腾、顺意通等16家物流企业获四川省物流重点联系企业称号。2016年预计实现物流业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的12.9%:物流业从业人员12.2万人。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绿色消费;适应性研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互联网商业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过程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快捷、高效、成本更低。但与此同时,资源浪费问题、环保问题也随之出现。能否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与质量、更加注重服务时效与消费体验、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减少资源浪费,是互联网商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互联网商业环境下消费特点

首先是高效便捷。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自身需求的东西。人们只需在网站上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信息,点击鼠标对商品详细信息的预览,可以对同一商品进行多家比价,最终就可以选择出满意的商品。从对商品的选择、对比、支付等几个环节,只需要短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当然,这仅仅是B2C商业模式下网购的一个场景,互联网商业覆盖的场景远不止这些,o2o、B2B、C2m等更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还在创新应用中。其次,购买成本更低。商家以网上销售或线上为线下配合等形式,节省了传统的大量渠道建设、店面装修、人力成本等费用,使得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更强,购买成本更低。特别是网上“团购”、商家节假日的促销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获益,“双11”几乎变成了商家与消费者的狂欢日,短短一天,千亿级的消费就得到了释放和满足。最后,互联网商业与技术支持手段相互促进发展。互联网商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复杂环境下的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无人值守、刷脸(信用)消费等已经成功得到应用,一部手机、一张脸走遍全国正成为现实,同时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又极大了满足了人们的消费体验,推动现代消费不断升级。

二、绿色消费之内涵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绿色消费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全面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倡导环保、经济、便捷等理念,全面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与意识,是互联网商业环境下主要诉求。绿色消费的理念主要包括合理的商业模式设计,减少社会资源占用;反对普涨浪费;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等。首先,互联网商业环境下,商品信息更加丰富、透明公开,使得人们有条件对商品进行综合比较,使得购买的成本较低。如果加以合理的商业模式创新,社会资源节约将更加明显。另外,无论是对各商品的研制,还是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中,都以环境保护为发展要求,注重资源保护、回收,提倡健康生活,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等,这是绿色消费的重要核心内容。人们在进行购物消费、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对绿色商品的选择,不仅有利于自身与家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互联网商业环境下绿色消费之挑战

(一)部分行业商业模式落后,社会资源浪费严重当前,互联网商业方兴未艾,但仍有许多行业商业模式落后,特别是市场规模庞大的衣食住行等领域,还有不少商家经营模式落后,社会资源浪费严重,距离绿色消费差距甚远。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汽车行业高速发展阶段已经过去,目前行业整体需求在下滑,厂家的销售增长往往以4S店的压货为支撑,销售数据失真,真实的客户需求得不到对接,而4S店在庞大的店面租金、人力成本、营销费用的压力下生存难以为继。另据一项针对2600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前一年花在网络上、手机上的时间更多了,而看电视人的减少35.5%,看杂志的人减少34.1%,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作为汽车行业所倚重的传统媒体的营销效果作用正在迅速减弱。怎么样既让消费者得到良好的体验,高效获取所需产品信息,快速与厂家对接,而厂家也直接的感受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诉求,并及时提供高效的展示、交付、售后服务活动,从根本上减少社会资源占用就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商业环境下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现象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网络虚拟性为一些不良商家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会为了个人的利益,非法拷贝一些正品,甚至是商品的风格、链接等,更有严重者会在商品的名称上进行简单的改动;针对没有注册的货品,以外贸出口的幌子,蒙骗消费者的眼睛,把假冒商品进行大量的出售。对此,我国相关部门曾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如表1、表2所示。假货的泛滥,严重地影响到互联网商业环境。

(三)商家夸大宣传,消费者盲目跟风,非理性消费情况严重商家夸大对商品的宣传,主要的目的是对消费者的心理、意识等产生影响,让消费者以为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合理的,使消费者盲目跟风,对网络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购物平台上的商品进行选购的过程中,商家们主要是从产品的外包装、店铺的风格等进行精心设计,会有项目的广告语极其吸引眼球,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购物欲望。并且会注重店铺商品销售数量,一旦数量销售的比较多,那么就会片面认为商品质量好。尤其是在“双11”购物狂欢节期间,是商家们所制造出的节日,激起消费者们的购物欲望,促使许多消费者非理性消费决策,为了凑单而选择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商品,造成了商品的闲置,给消费者的个人资金造成一定的压力,严重地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发展理念。

(四)物流周转过程产生大量垃圾,加大环境污染当消费者完成商品支付订单后,商家会根据消费者的订单内容进行物流运输,为了避免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商家会对商品进行包裹,会应用到大量的胶带、填充物等,使快递包装泛滥成灾。当消费者受到商品后,对商品外包装铲除后,忽视对快递包装垃圾的分类处理,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意识非常淡薄,大多数人都会把包装丢进垃圾桶,大量的商品包装垃圾,加剧了对患者的污染。

四、互联网商业环境下绿色消费对策

(一)创新行业模式,节约社会资源互联网给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仍以传统汽车销售行业为例,将互联网融入到汽车销售过程中,并延伸至其服务理念,创新应用新型的、互动的、更加人性化的营销模式,更符合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习惯,会比原来的传统汽车营销模式更有效,特斯拉、蔚来汽车已经做出大胆尝试,形象店体验产品,网上直接下单,工厂以销定产,整个过程更符合眼下的环境互联网营商环境。再以我们的出行领域的共享单车为例,从刚一推出饱受好评到目前为止形同鸡肋,不是需求不存在了,而是运营商、政府监管部门没有引导好、控制好,既要通过政策扶植,鼓励其商业模式创新,还要做好行业准入和监管,防止过度的、无序的资源投放,最终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大众的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得不到满足。

(二)多方共治,切实提高正品率,为绿色消费打下坚实基石为了确保互联网商业环境的良好性,鼓励大众绿色消费,需要多方参与、多方共治,全面提升我国互联网商业环境下的商品质量。以大众消费占比最大的电商平台为例,商家平台必须要求新入驻的商家提供销售商品的全项第三方质检报告,特别是对新上架销售的产品,另外,电商平台要求的质检项目不能低于线下商品对应的国家标准;电商平台还应该逐步提高质检标准,并成立专门的质检部门定期抽样主动调查,保证商品的品质。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要制定细致的行业监管规则,统一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的监管标准,及时网上产品黑名单,加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和惩罚措施,提高不良商家的违法成本;提供多种消费者投诉途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厂家,必须依据平台的准入标准,生产和提供服务平台规则和市场需求的产品

(三)利用大数据,引导个人绿色消费习惯利用大数据加强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创新宣传渠道,使更多消费者详细地了解与掌握绿色消费的内涵与意义。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是确保绿色消费的科学性与环保性,使绿色消费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效果,逐渐提升人们的消费意识。另一方面,对绿色消费常识的普及,引导消费者的理性消费,结合自身的消费水平,合理选择商品,避免出现盲目跟风,购买大量闲置物品,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的长久发展。

(四)创新物流渠道和新材料应用,建立绿色物流体系创新物流渠道和新材料应用,主要针对的就是产品的快递包装,对胶带、填充物等大量的使用,只会加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但是对产品的包装,是运输中必要的安全性条件,既需要环保,又确保商品的安全,就需要对可降、环保类材料的研发,以控制快递包装材料逐渐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绿色运输是物流行业的关键环节,选择的运输工具是燃料消耗较少的,以节能减排为实施目的,对各运网点、配送中心等优化与创新,设置合理的运输路线,避免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才能不断地提升商品运输率。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商业;运营模式;绿色景观;发展趋势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三十多年前提出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新纲领中,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的经济奇迹;然而,在这种以资源、人力作为大量基础的初级工业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目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程度较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深度反思,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下,形成了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论;比如,生态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以下就在这个背景之下,从环境的角度,展开对绿色景观发展趋势的讨论。

1绿色景观的现代功能与价值

首先,在生态恢复、环境治理过程中,根据教训与经验,我国现阶段已经出现了“海绵城市”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理念与措施,并且在武汉、重庆、苏州等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以绿色景区作为核心要素,构建起来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环境、生态、城市、景观、灾害之间存在的诸多矛盾,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绿色景观的现代功能与价值。

其次,在功能方面,它是废弃、扬尘的吸收者,是城市的绿色卫士、是宜居的必备要素,也是化解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非自然特征的重要桥梁;具体来看,绿色景观,既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也体现了它的审美功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它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通过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商业运营解决了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赢得了经济价值,最终实使社会矛盾消于无形之中。

2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作用

首先,在功能与价值方面的体现,使商业经营者,发现了它的闪光点;从现在的发展势头分析,所谓的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整体绿色景观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在园林工程、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方面,在居住的小区中的绿色景观、室内绿色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已经由商业运营的推动出现了活跃因子,并且,正在向着专业化、艺术化的层面进一步发展。

其次,这种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不仅仅推动了一个绿色行业的发展,重点是在解决生存环境问题的同时,让各种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尤其是在转变人类生活形态与方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后续发展中可能的价值发掘,会极大的促进社会就业,提高民众审美能力,增加休闲场所的面积,为城市披上绿装等。

3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

受绿色景观的商业化倾向及其作用影响,造成了绿色景观实践在空间、地点、应用层面极大的扩展,以下就透过这些视域对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分析。

3.1时空的超越式发展趋势

首先,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在楼层、楼顶、小区绿化区域,室内装潢、阳台景观、墙面绿植,公路绿化带、城市公园、休闲绿地、城市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旅游景区绿色景观营造、环境教育及环境艺术等方面,均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与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绿色景观经济市场”的雏形。

其次,它的时间超越性体现在绿色植被的种类方面,尤其是按照季节分布、种类分布所形成的任意时节均能看到绿色的事实;另一方面,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视野下,我国古代遗留下的风水学得到了极大的应用与发展,重点发扬了古人所注重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具体来看,就是将绿色景观作为一种功能性的价值,赋予生态城市建设之中,解决各种城市发展中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洪水淹没城市造成灾害的问题等。

第三,在空间的超越发展趋势方面,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地面、建筑上层空间之外,绿色景观极大的在丰富种类、移植、培育新品种的情况下,使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下的绿色景观,正在逐渐进行混合利用与协调式配置;另一个空间的超越性就体现在对于其他文明或不同文化下的绿色景观技艺的应用,所以,目前在不同空间中看到的绿色景观,有农家风情、田园风情、山水情调,还有来自于异域的法国“裁剪术”、英国的“密布术”、中国传统园艺造型中的“配置术”等。

3.2范围的扩展发展趋势

首先,范围的扩展包括上层建筑层面,如政治、法律层面的政策、规范,如经济层面的商业化运营,如社会层面的园林工人就业,如教育层面的绿色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装修绿色景观设计等,还有艺术层面的景观审美,以及城市建设与规划层面的绿色景观与生态发展研究等。

其次,绿色景观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在功能、作用、价值、影响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的绿色景观行业发展与市场推动之下,必然会掀起更多的附带产业的出现。比如,以多肉植物为物,如果从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范围分析,它的市场的出现,催生了种植、作为商品的市场交易、公司批量购进营造绿色氛围、室内绿色景观布置、婚礼绿色景观布置等不同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3.3商品化理念推动之下的优势发展趋势

首先,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涉及绿色景观的范围均会被按照具体的情况,当作商品或产品来进行进一步的价值分析、应用扩展;比如,上文中所说的均属于商业运营模式的推动与促进;另一方面,它的优势在于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兴市场,无论从参与人数、涉及的绿植品种、工艺与设计发展人才培养,还是产业链构建等均有极大的比较优势。

其次,商品化理念的推动,使消费者成为核心,这样绿色景观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以人为本”或“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根据一般的市场规律分析,产品化的运营模式下,绿色景观行业必然会出现,艺术化的更高发展,绿色景观所产生的审美价值会在商品理念推动之下获得经济学上的乘数效用。

4结语

本次研究立足于绿色景观发展的基本事实,透过分析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下绿色景观及其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商业运营模式之下,绿色景观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的非和谐发展,在于工业模式发展下造成的各种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战略性的规划意图所致;但是,在认识到问题,并决心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在当今商业模式推动下的社会发展中,认识了绿色景观的价值,并透过对它的科学应用与发展推动,目前使它的价值不断在上升,因此,未来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明显向好,并且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动。

参考文献:

[1]常青,李双成,王仰麟,等.基于稳定映射分析的深圳绿色景观时空演化及启示[J].地理学报,2015(12).

[2]王蕾,王兰霞,裴婉辰,等.城市绿色景观格局及异质性特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26).

[3]张波,王荣杰.工业绿色岸线的营造――以船厂绿色景观的营造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4(3).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逐步朝向国际化、标准化及现代化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及经济社会运行的支撑力量。但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绿色壁垒”挑战,主要原因在于,受长期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影响,加之我国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我国大部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滞后,在绿色生产技术上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环境问题及资源浪费,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但绿色理念并未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绿色产品价格较高,导致我国绿色消费氛围不浓厚,即使企业通过技术、制度及管理创新生产出资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公众也缺乏消费动因。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及消费者达成“绿色共识”,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生产,再到物流配送及消费形成绿色闭环,以此提升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交互关系

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开发等为主要手段,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绿色制造理论及供应链管理为指导,以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及消费等各个环节资源消耗量、环境影响最低为目标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支撑,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家、物流服务商、消费者等多方的协同配合,在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力量参与下实现绿色供应链的良性运行,继而实现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

(一)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估

近年来,我国企业环保意识有所提升,在绿色生产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其供应链管理实践来看,依然存在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考核评估的问题。调查显示,企业内部生产环境有所改善,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量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幅度降低,内部环境管理的累计贡献率高达45.5%。但在供应商管理上,累计贡献率仅为8.9%,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从原材料采购环节考虑产品设计、研发及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缺乏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且管理技能薄弱。

(二)绿色生产渗透性差且技术要求高,企业经营压力大

企业从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绿色生产,需要对产品设计及研发、生产流程、生产技术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并且需要购置节能减排设备,对于企业来说绿色生产前期资金投入规模巨大,且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实行绿色生产后,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承受着巨大的经营与资金压力。虽然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加大对企业绿色生产的支持,但存在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显然难以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2]

(三)绿色物流标准尚不成熟,物流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物流是绿色供应链体系内资源消耗量庞大的环节,发展低碳经济及绿色供应链,最为关键的是突破绿色物流难题。绿色物流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当前运输工具新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量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之我国当前新能源布局尚不完善,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难以控制;二是现代化绿色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化绿色物流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标准化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源消耗。但当前我国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程度不足,在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等方面较为薄弱,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绿色物流的作用。

(四)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足,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消费是绿色供应链的终端环节,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大部分绿色产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产品价格,消费者出于对产品的综合对比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更倾向于购买普通产品,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绿色营销不到位。要想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既需要消费者个人意识的提升,又需要产品商家采取适当、合理的营销策略提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心理价值。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绿色采购:加大供应商审核力度

绿色采购是绿色供应链的开端,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及当前供应商经营发展实际情况,在挑选供应商时切忌“一刀切”,而是要秉承互惠互利的理念与供应商及区域内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遵循利益共建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的基本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将区域内企业集成在同一条供应链上,一方面降低绿色金融供应链的风险,另一方面则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综合成本最低、资源消耗最低。除此之外,企业可以构建供应商清单,严格审核各供应商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源及排放许可证,选取一家作为主供应商,两家为备选供应商,避免因原材料断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进程。

(二)绿色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生产资金投入规模大,且对技术要求较高,在政府支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绿色生产需求开发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可在政府信贷的帮助下发行节能环保技术债券,吸引社会及私人资本购买债券,间接投资于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中。除此之外,政府需要结合当地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形势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条例,明确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金融机构等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各方主体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供应链良性运行方面达成共识并采取协同行动,着力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难题[3]。

(三)绿色物流:完善绿色物流标准

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地方政府积极构建现代化物流产业布局,实行一体化、规模化及专业化采购、仓储、运输服务,在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同时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其二,在现代物流网络基础上整合区域内物流企业,发挥区域内物流企业整体规模优势,并借助大数据、5G网络等技术手段促进物流与商业、金融的融合,实现物流点的全覆盖,继而缩短产品由商家至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其三,制定物流包装标准,包括集装箱的体量、纸箱的循环利用与材料用量、塑料包装的使用范围等,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包装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四)绿色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其一,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金融机构为主题,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形成全面覆盖的绿色金融服务网络,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动机。其二,绿色产品商家需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公益广告,借助新媒体宣传产品等形式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升产品的购买力。同时,开展绿色消费双倍计分返还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并购买绿色产品。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商业地产低碳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是能耗大国,而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加上建材生产、施工、拆除等阶段将占到46.7%。推行低碳建筑发展模式,做好建设领域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节能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一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作为大型的公共设施,无论宾馆、商场还是写字楼,商业地产更是高耗能的大户。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如何使绿色嫁接商业地产,探索出因地制宜,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绿色商业地产成长模式,让城市更健康、更快乐、更有价值是我们急需大力弘扬的事业。

对商业地产等大型公建进行节能改造或以生态化的绿色模式实现新建不仅带来更加可观的长期经济效益,还会带来更加符合人类自身本质需要的商务和行为模式。为开发商和用户带来双赢结果。

一、绿色商业地产是未来地产发展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的房地产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全球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建筑物,因为全球终端能耗的40%为建筑能耗。只要简单地提高建筑能效,使用绿色建筑技术,全球在2010年可以减排7.15亿吨二氧化碳。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挑战,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规模空间集聚,以及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替代,使得城市人口人均排放量迅速增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当今应是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的时代。

1.1绿色、低碳地产大有可为

戴德梁行的伍万政说,绿色建筑可以降低能耗50%,减少碳排放35%,节约水和燃料分别为40%、70%.未来的绿色家装项目是发展的趋势,无论考虑到社会形象,还是2~3年的投资回报时间,都会使其成为投资者的“新宠”。

1.2我国绿色地产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而建筑能居各行业能耗首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施工过程及运行准备、拆除等各阶段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建筑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种能耗量也随着建筑总量的攀升急剧上扬,资源利用率低、消耗量过大。

我国已有的441亿平方米的存量建筑,九成以上属于耗能建筑。“低碳”建筑发展潜力惊人!公开资料显示,北方地区建筑单方面积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既有建筑改建为绿色建筑的潜力巨大。方兴地产中国总裁何操谈到,在我国大型公建的面积占全国建筑面积的4%,而其能耗却高达20%以上,且存在能耗猛增的势头和节能改造迟缓的等问题。房地产项目责无旁贷地成为绿色建筑实践的先行者。

1.3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商业地产发展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种植绿色建筑标准的实施一是可以让达标的绿色建筑享受政府的优惠,二是可以享受中央财政补贴,三是将来如果开征物业税的话,对三星级绿色建筑可以减免。从现在开始,大型公建就应该走上这条路。具他透露,国家对三星级的绿色建筑每平方补助75元。对新建绿色建筑到达30%以上的小城镇命名为“绿色小城镇”并一次性给予1000~2000万元的补助。就像当初我国住宅一样,市场高度需要加上政府的高度支持毕竟使得绿色绿色商业地产发展迅速成长为市场中坚。

二、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方兴未艾

作为持有物业,商业地产将为业主带来源源不断的长期收入,可以达到一次性出售收入的数倍。商业地产具有升值潜力的同时,二、三线城市房价与一线城市高高在上的房价相比并不显山露水,其增长速度相对而言却并不低。更何况还得到了政策上的扶持。伴随着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的崛起,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鉴于一线城市人口压力、交通压力增大,以及房价持续高企,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将会迎来高速发展期。

2.1体验式消费方式迅速增加

调查表明,大城市商业场所的客流有65%以上是为了娱乐旅游和休闲,仅三成多的人是为购物而来,而体验与消费客流量的比例仍在不断提高。显而易见,体验式消费购物将成为未来消费模式的新宠。体验式消费的特点重在体验,重在情感消费。针对这种商业模式开发的绿色、生态地产项目使人身心舒畅,将有很大的市场号召力,绿色生态的建筑形态及人性化的布置给顾客带来清新的感受,给客户带来极大的亲和力,大大提高消费意愿,具有可观利润空间同时大大提高品牌形象。

2.2商业地产逐渐走俏

现在,房产投资者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投资商铺是金、投资写字楼是银、投资住宅是铜”。随着住宅风险增大;而商业房产则显现出一派蓬勃气象,让不少投资者趋之若鹜。从底商,到商业街、再到maLL,短短时间内商业地产以“奔腾”的速度完成了多次升级。

商铺以其潜在的升值空间,已经成为部分城市市民继股票、住宅之后新的投资热点。开发商纷纷涉足不断被看好的商业地产,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商陆续圈投资开发产权式商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或者增持优秀的物业用于出租,毫无疑问节能低碳的绿色商业地产将为其长久而稳定的回报。

2.3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进入高潮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已经进入平稳成熟阶段,而在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如杭州、南京、沈阳、成都等二线城市,商业地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外,在其他交通便利的内陆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三线城市,商业地产进入逐步成长阶段。

2.4绿色、生态的商业地产带来更高效益

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内,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一线城市商业地产将转而进入运营期。而在这一阶段,节能降耗的低碳建筑将为长期持有的商业物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可以节省超过一半的水电等能源消耗直接进入业主的腰包。

同时,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开发进入井喷期。数据显示,2010~2012年成都和沈阳推出商务办用地建筑面积是上海的近5倍之多。人均商业面积数值上将接近一线城市的水平。因此,绿色、生态的商业地产不仅获得政府的支持与鼓励,还将作为开发商品牌最具号召力的特质之一为其招来源源不断的客源,广聚人气,大幅度提高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

对于资源长期紧张,价格高昂的一线和中心城市,尤其是针对商业建筑摒弃过去大拆大建的思路,而是进行针对性的局部功能调整;采用“被动技术优先”,既运用成熟、高效的技术提高稀缺的土地利用率,实现成本集约化。

而对于资源相对宽松的二三级城市可重点加强生态建筑的设计方面的努力,加强配套设施提高商业地产的便捷度,以更健康、更快乐的方式实现更有价值的宗旨。在资金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以地热泵、遮阳、外百叶等技术降低能耗实现绿色商业。

3.1绿色地产低碳技术概貌

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将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所难以回避的战略转变,也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通过建筑整体优化设计、采用被动式的节能低碳策略,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水资源等方式来实现建筑的低碳发展。在产品定位方面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体现为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3R”,即再利用(Reuse)、再节约(Reduce)、再循环(Recycle)与“四节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

3.2绿色地产规划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商业地产更多地表现为绿色、环保和适宜人本身需要和活动方式。由于休闲、娱乐功能和消费层次也不断提高,对商业建筑的舒适性不断提高。配套服务包括基于低碳交通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保证商业设施与住宅区联系成有良好的便捷性和便捷度。并且在规划中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重新审视各类服务的配置标准。很难想象你花费一个小时满身大汗、一身疲惫地跑去喝星巴克咖啡。

3.3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建筑材料广泛利用各种废料,如粉煤灰砌块等,发展新型的高质材料,如高标号水泥,轻质骨料,泡沫混凝土、石棉制品等。发展使用满足特殊要求的新型材料,如耐热、耐酸混凝土等。开发人造材料以取代天然材料,如硅酸盐制品、纤维板等人造材料所替代。塑料等轻质合成材料也在发展之中。同时在建筑结构上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空心薄壁、薄壳结构、悬索结构、折板结构等形式,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向定型化、标准化发展,更多地采用通用构件装配式结构。在这一方面我们将技术进步应用于商业地产产生所的经济效益还比较低,提高其对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作用时一项非常有潜力的事业。

3.4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技术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用于商业建筑之中,其利用形式可以包括光热和光电等方式,屋顶太阳能光热系统,即使在冬季也可以为很多地区的楼宇提高白天的热水。而光电系统一部分可以位于屋顶,另一部分可以位于楼面中能够被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可以从发发挥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理念。光伏发电系统和光热发电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一次性能源需求。

3.5建筑维护及地热低泵技术

通过增设外墙保温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外墙的传热系数,从而有效降低峰值和全年冷负荷。屋顶对中高层建筑的负荷不大。将双层白玻璃改为外层Low-e玻璃,内层白玻璃可以极大峰值和全年冷负荷,降低峰值热负荷效果也比较明显。外窗设置外遮阳系统对降低峰值冷负荷效果也比较明显。而综合了以上方案的措施对冷热负荷节能效果都最为显著。对气候条件接近长沙这样的地方宜同时对建筑物围护结构采取节能改造措施,才能有效地达到节能效果。

曲晓宁等通过对某十五层高建筑面积30010的五星级酒店的研究,发现地源热泵系统既符合当前国家的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运行费用也较低[]。同时在运行过程中还可提供所需的热水。虽然初始费用相对较高,但考虑长期运行费用和长远利益,仍然比燃气锅炉或城市热网加冷水机组的方式来到经济得多。若将地源热泵的费用看作1,则后两种传统供热方式的费用为1.57和1.42

3.6新型施工工艺及技术

在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条件下,特别是建筑业的实际情况下,应当特别强调技术进步型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低碳、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商业建筑中的应用。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施工组织方法,特别是流水施工方法。采用工厂化施工的方法,以及各种新的生产工艺,如钢筋混凝土构件生产的成组立模法、无压力蒸汽养护法等。为人们更好地创造出适宜人类本质需求的建筑,集约化地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

四、付诸实践的绿色商业地产

投资性物业经营是住宅开发外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地产公司在未来可以将增持优秀的物业用于出租,以期带来长久而稳定的回报。据测算,同样的物业,房产开发的利润是土地开发的4倍,而房屋租赁是土地开发的7倍,因此增持优秀的出租物业也是其保障公司长远利益的重要战略选择。

4.1现有建筑的绿色低碳化改造

摒弃过去的大拆大建的模式,而着眼于进行局部功能调整,保留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符号,也是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2008年,招商地产将绿色实践推广到既有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蛇口南海意库三号厂房项目改建中,充分采用了节能环保技术,将其改建成为节能率高达65%的绿色甲级写字楼――比普通写字楼每年节电200万度,节水15000吨。两年多来对该建筑的跟踪监测表明其每平方米每年66度的电耗、70%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等指标等很多的绿色技术综合应用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说明在国内进行类似绿色项目改建大有可为。

4.2新建绿色商业建筑带来“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指应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排放量,就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开发清洁能源,在生活上提倡公民遵循节约、简单的生活方式,追求绿色GDp,实现一种健康、安全、自然、理性的生活。

出自招商地产的泰格公寓就是这一理念的成功典范――它的单位平米电耗仅为同类建筑的1/2,每年节电上百万度,节能率达63.7%;为节能支出的成本虽然近千万元,但建成六年即可收回投资。这只是招商地产进军绿色建筑第一步。

通过整体优化设计实现了“自然生活、天人和谐”生态环境理念。泰格公寓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认证、并获颁卓越贡献奖的商业地产项目[]。

卓越・世纪中心是中国华南区域首个获得LeeDs金级认证的写字楼物业。其1号楼以41分高分通过评审和认证。其艰苦的努力在1号楼开始推售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以超过7万元/平方米的售价刷新了深圳写字楼成交最高单价。

五、结论

绿色创新之路必将逐步波及房地产业链条的各个层面,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向绿色地产升级,这一革命性绿色风暴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相信,绿色地产开发和绿色建筑建设的实践,也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在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中可以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的建筑围护技术和地热泵等技术,在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二三线城市除以上技术外可采用生态社区的规划的方式,并在配套设施上予以跟进。由于绿色商业地产长期收益可观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可以给开发商和用户都带来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蒋梁鹏.建筑策划在商业性建筑保护与再开发项目的实施策略,绿色建筑[J],2012年3月36-38

[2]曲晓宁楚广明等.某地源热泵系统经济技术比较及节能分析,建筑热能通风空调[J],2012年8月92-94

[3]李魁山.绿色技术在航站楼设计中的应用实践,绿色建筑[J],2012年3月13-15

[4]王红兵胡爱珍.现代城市如何走生态发展之路,绿色建筑[J],2012年3月26-27

[5]石铁矛李绥.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镇化生态风险预警研究,城市规划[J],2012年2月51-54

[6]杨佳璐徐向荣.城市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应用及可行性分析,建筑节能[J],2012年9月25-28

[7]纪凯赵树兴.既有商业建筑能耗现状分析及节能对策,建筑节能[J],2012年9月64-66

[8]唐婕李振海郭留杰.两种太阳能地板采暖系统室内热湿环境的对比研究,建筑节能[J],2012年9月29-32

绿色产业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绿色营销 政府主导型模式 策略

   1绿色营销的内涵

   绿色营销提出于80年代并兴起于90年代,肯·毕提(Kempeattie)于1992年在《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中提到:“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要,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1]

   绿色营销在传统营销强调“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更强调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社会环境压力,并在兼顾于此的同时,注重于从中寻找市场机会。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2]

   2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目前,注重绿色营销己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筹码,实行绿色营销己形成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但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环境政策等方面的阻力和障碍,使得我国绿色营销的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普及和推广绿色营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未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意识在绿色消费意识没有上升到一定水平时,个体消费者会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直接关联不大而不愿意采取积极的态度,消极逃避,甚至继续破坏。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是绿色产品。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2.2绿色产品价格过高,绿色需求程度不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30%以上的消费者声称很在意企业的产品是否“绿色”,但是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少能达到3%,有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30:3综合症,这一综合症使得目前绿色消费市场有曲高和寡之憾。

   2.3资金、技术制约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以重速度,轻效率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追求产量增长,环境保护成为次要因素,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以“资源无价”为前题,导致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淡漠。许多企业在决策中普遍存在着环保意识差,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现象,他们只关注直接的近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社会利益,其短期行为比较严重。

   2.4环境保护法律急待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强我国目前在环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更为严重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执法者素质低下,致使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3]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三项: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企业资金、技术的短缺;消费者意识的弱化。而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正好是影响和决定绿色营销运作模式的三种主要力量。

   3结论——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现阶段应该实施以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因为,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消费者绿色意识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依靠政府的力量,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可以起到迅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目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困境的重要力量。绿色营销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则是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一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公平、完善的商业环境。

   实施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笔者拟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3.1清理改革现行制度及规范为了推动企业绿色营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政治传统进行重新构造和改革,很有必要。急需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3.1.1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和制度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到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之中,通过计算环境资产和环境折旧,逐步完善绿色GDp统计制度和体系,从体制和制度上克服GDp拜物教。[4]

   3.1.2改革企业的会计准则和定价方法政府应主持修订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定价方法,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将资源和环境成本尽可能地反映到企业经营成本之中。

   3.2利用政策及法律,加大对企业的控制,支持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规范企业行为,如开征环境税、包装税、排污权交易等;还应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企业营销活动的负外部性,使其外溢的成本内部化,从而走上绿色营销之路。

   3.3教育消费者,培育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我国现有的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少和环境体系脆弱的现状决定了要倡导和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3.1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来影响消费行为。目前我国除了对消费者征收垃圾处置费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环境税费。今后可借鉴国际经验,在消费环节开征垃圾税、生态税,对商品包装(包括像废旧电池这样的商品)实行回收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对水、电等由国家管制定价的资源性商品实行递增型定价。

   3.3.2对消费者进行教育。要在全体公民中倡导和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环境的可持续消费观和消费文化。[5]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教育,在新闻媒体和社区建立更多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宣传窗口,大力支持民间环境组织的发展,发挥其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及社会监督的作用。

   3.4加强政企合作,积极参与绿色营销的实施政府应该成为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的示范者和先行者,通过制定相关购买政策,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实行倾斜和优先。

   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环境友好技术,由于其投资巨大、风险大,通常需要政府亲自参与或主持。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争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下取得大的突破和进展。

   综上所述,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对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主导型的运作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梅莉,左鹏.绿色营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3月.62页.

   [2]张国华.绿色营销初探.经济论坛.2003年1月.20~21.

   [3]李培良.中国绿色壁垒的法律比较.对外经济实务.2004年5月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