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分包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20:12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1

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制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是我国财务制度体系的要求,也是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内部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帮助、指导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好地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在组织实施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关于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

为了规范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活动,促进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办法,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强化企业自我约束能力,确保财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实施,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及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结合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制定《关于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

一、制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制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企业作为微观财务活动的主体进入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筹措资金、使用资金和分配收益,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二)制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是建立完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要求。

《企业财务通则》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已进入法制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阶段。《企业财务通则》规范了企业从事财务活动、实施财务管理和监督必须统一遵循的基本准则。《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是按照行业特点将通则具体化。企业还必须按照通则和制度的规定,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企业内部的管理办法,把国家赋予企业的理财自主权落到实处,确保新财务制度体系的完整性。

(三)制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是一项综合性、职能性的管理工作。企业制定一套完整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理顺产权关系,规范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的行为,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实现投入产出、速度与效益的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企业强化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又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制定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遵循国家统一法规规定。

《企业财务通则》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及有关政策法规,是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财务法规,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必须依据和遵循《企业财务通则》和分行业财务制度,不能超越和突破国家统一规定,确保国家财务法规有效实施。

(二)要体现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其管理的要求。

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从事房屋、建筑物的建筑、建设和经营,以及土地的开发、设备的安装等,有着明显的特点,主要是:(1)生产周期长。(2)施工生产的流动性。(3)施工生产的单件性。(4)资金需求量大。(5)房地产开发风险大。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在资金的筹措,产品价格的形成,工程价款的结算,商品房的销售、出租,成本核算与考核以及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时,要充分考虑企业本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必须全面规范企业各项财务活动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财务管理也必须是对全过程管理。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应该体现全面性原则。既要贯彻国家的有关法规,又要对微观的财务活动作出规定;既要规范企业对外财务管理,又要规范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既要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又要建立企业内部职责分工;既要有资金筹集的管理制度,又要建立资产收入和费用的管理办法,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活动有序进行。

三、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结构体系

(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1.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及财政、税务、审计机关的监督,完成所有者权益的保值、增值和资本的安全营运;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组织拟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根据企业财务收支预算组织好生产经营;审批重大财务事项等。

2.明确企业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领导人的权责。包括宣传贯彻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与财务部门的关系;组织制定财务预算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监督财经法纪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实施;监控并定期报告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审核报批重大财务事项;协助企业法人代表进行重要经济决策;组织企业的经济核算、经济活动分析;预审重要经济合同和财务决算等。

3.明确企业财务部门权责。包括具体落实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具体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具体组织指导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收,定期编报财务报表,如实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经法纪的执行,组织并监督财务收支活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负责资金的筹措和调度;预审经济合同等。

4.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明确计划统计部门同各职能部门在投标报价、预算编制、计量统计、定额制定等方面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种原始记录的填制、传递、实物计量验收、财产物资清查盘点、责任成本和费用控制、财务预算按职能部门分解与执行等方面的权责。

5.明确企业内部各级单位的权责。包括明确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在经营范围、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对外投资、其他长期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营业收入结算、成本费用开支、个人收入确定、内部分配关系等方面的权责。

实行项目法管理的企业,按照项目财务核算性质并遵循项目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动态管理的原则,明确项目经理部在上述方面的权责。

6.明确企业财务人员管理的权责。包括明确各级、各类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业绩考核、进出人员业务水平鉴定、调整使用、任免等方面的权责。

7.明确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单位之间、公司制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企业与分包单位、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包括明确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工作,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填制方法及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要求,确保其真实、完整、清晰、及时,健全财务核算资料。

2.建立先进合理的定额管理制度。明确制定定额(标准)的依据、方法和程序,制订齐全配套、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费用定额、人员定额、工时定额、设备利用率及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标准,明确定额的执行、考核办法及定期修订制度。

3.建立计量验收制度。包括明确各种计量手段的配置及其管理、校正、维修等要求,规定企业各种财产物资的购建、领用、运输、转移、销售等各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规定企业已完工程、未完工程的计量计价管理工作,全面建立验量与验质相结合的计量验收责任制度。

4.建立财产、物资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制度。包括建立各种财产、物资的管理制度,明确其转移、调入、调出、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手续和程序,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设备操作、使用、维护、检修岗位责任制,建立在用临时设施、周转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各种财产物资、分包工程、已完工程、未完工程的定期盘点制度,规定企业在年度决算前必须对上述项目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做到帐、物、卡相符。

5.建立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制度。包括明确制订结算价格的依据、方法、实施范围、修订时间及审批程序,特别是应参照市价对各种在建工程(在产品)、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动力、设备、劳务等制订内部结算价格,以利于组织成本费用的管理和经济核算。

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已实行财务电算化的企业,必须制订材料目录,统一规定代码、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并规定相应的编制规则和确认程序。

6.建立财务预算制度。包括规定财务预算的种类、作用、编制方法和程序,明确预算的审批及调整权限。

7.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包括明确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内容、要求及审核凭证、复核帐表的方法等。

8.建立工程价款结算签证及催收制度。包括规定工程价款的结算条件、手续、时间及结算凭证的填制要求,建立催收工程价款责任制度。

9.建立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包括建立财务档案保管制度,规定其调用手续、销毁期限,明确财务信息分类原则、方法及反馈对象、时间。

实现财务电算化的单位,还要建立硬件、软件、网络、资料、机房和电子财务档案管理制度。

(三)资金筹集管理制度

1.建立筹资的预测及分析制度。包括资金需求量的预测,筹资成本分析及偿债能力的分析,规定资金预算的编制方法、程序和审批权限。

2.规定资本金管理办法。明确实收资本验收入帐的程序,明确出资责任、投资主体界定及资本金计价方式和增资扩股办法、公积金转增资本金办法,建立资本保值增值制度。

3.规定资本公积金管理办法。包括明确资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资本汇率折算差额及接受捐赠而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的管理等。

4.规定盈余公积金管理方法。包括明确法定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的形成及使用规定。

5.规定负债的管理办法。包括按规定对负债进行分类,明确应付款项的登记与清理,以及职工福利费的开支、应付工资的管理、长期债券发行的审批及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办法,明确还款的责任部门、管理方式。

(四)建立货币资金及结算资金管理制度。

1.规定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原则。包括规定货币资金收支管理权限、内部控制制度和收支信息反馈制度等。

2.规定现金管理制度。包括规定现金的使用周围、库存限额和备用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现金日记帐,建立每日清库对帐制度。

3.规定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各项结算纪律;与银行定期对帐制度;建全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规定银行印鉴的管理及支票等重要结算凭证的购买、领用、签发、核对、清查和对作废票据的管理办法。

4.明确其他货币资金管理办法。包括规定其他货币资金的台帐登记、清查、核对制度及其管理权限、责任,规定企业信用卡开设审批、使用范围、持卡人责任、使用手续、使用情况检查及监督办法等。

5.规定内部银行管理办法。建立内部银行(或结算中心)的企业,应明确内部银行的职能、权限和责任,规定内部银行的结算方式和结算纪律,规定内部资金使用及管理办法等。

6.规定往来结算帐户管理制度。包括明确每笔业务详细登记、定期核对、清算责任;规定内部往来结算凭证格式、结算手续、业务处理规则及对帐方法,以及对应收帐款的催收措施及责任等。

7.规定应收票据的管理办法。包括建立健全应收票据的登记、保管制度,规定其贴现手续和财务处理办法。

8.明确坏帐损失的管理办法。明确坏帐损失的确认条件、审批程序,建立坏帐损失的控制制度。对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应建立确认、审核、报批的管理办法。

(五)建立存货管理制度

1.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存货范围,对购入、自制、委托加工、投入、盘盈、接受捐赠的存货在计价上作出明确规定;建立未完工程的计价方法。按计划成本计价的,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应明确摊销及核算方法。

2.确定存货领用或发出的计价方法。企业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计价方法。

3.建立存货的实物管理制度。明确存货的采购、收发、转移、领退的管理责任及其相关手续;确定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周转房、出租房的摊销方法。建立存货清查盘点制度。规定存货的实际盘存与帐面核对办法,以及存货毁损的原因分析,审批程序、财务处理办法等。

(六)建立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

1.编制固定资产目录。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标准,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对不易划分的器具、工具、物品等,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2.规定固定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原价,应按购入、自行建造、投入、融资租入、接受捐赠、改扩建以及盘盈等情况分别确定计价方法。

3.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按照行业财务制度规定,确定折旧方法;结合企业技术改造承受能力和施工特点,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区间内,确定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规定残值率。

4.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调入、调出、内部转移、清理、盘点、报废等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管理权限。

5.建立固定资产修理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固定资产年度修理计划及费用预算,建立修理费用的审核制度,规定大修间隔期以及落实责任部门等。对修理费用发生不均衡,数额较大的应明确具体核算方法。

(七)建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制度

1.确定管理范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具体明确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

2.制定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按投资者投入、购入、自行开发、接受捐赠等来源,分别确定其实际成本和摊销期限;明确转让收入及成本结转的财务处理规定,对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应按国家规定明确具体财务处理方法。

3.制定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具体规定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和摊销办法,确定开办费的开支项目,特别是国家规定未计入当期损益而列作递延资产管理的支出,应单独核算反映,并制定具体的摊销计划,防止潜亏。

4.制定其他资产的管理制度。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财务处理办法。明确临时设施摊销、清理的财务处理办法。

(八)建立施工企业专项工程(房地产开发企业固定资产购建)管理制度

1.建立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度。明确可行性分析的责任部门,进行市场预测,分析项目的投资效益、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以利于科学决策。

2.建立立项审批制度。在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议书,建立项目概预算审批制度,明确财务部门相应的权责。

3.建立专项物资管理制度。包括降低采购成本,制定工程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制度。

4.建立专项工程在建期间的管理制度。根据自营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临时设施的不同特点,制定在建期间的结算审批办法,考核工程进度和资金投放计划的实施,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加强质量监控,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各个环节上的权责。

5.建立竣工验收制度。明确竣工决算的编制、审查、验收、及职能部门权责。

(九)建立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1.建立对外投资的审批制度,明确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

2.建立对外投资的监控制度。规定对控股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任免,重大经济决策和投资受益权力;确定对外投资的权责部门。

3.确定对外投资的计价方法。明确企业的对外投资,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应以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者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对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长期债券,应具体规定溢价或折价的摊销或转销办法。

4.制定有价证券的管理办法。包括明确有价证券的签证、保管责任;转让有价证券的条件及审批程序等。

5.明确投资收益的管理。具体明确投资收益的内容,对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投资收益的处理,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中作出详细规定。

(十)建立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规定成本费用项目。包括按规定明确成本费用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2.建立成本控制制度。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在内的全过程控制。建立成本归口管理责任制,明确成本管理责任及奖罚办法。

制订成本分级控制管理办法,明确企业与下属各生产单位成本管理的范围和责任;建立健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包括项目经理对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成本、费用的范围和标准,项目成本的奖罚办法等;建立分包工程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部门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生产计划、施工管理、技术质保、预算统计、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管理、人事劳资、行政管理、财务部门各自成本管理的具体责任。

3.确定成本核算方法。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和管理要求选择成本计算和分配方法。根据工程价款收入的不同结算方式明确实际成本的结转办法。

4.建立费用控制制度。制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费用计划的编制方法;制定严格的预算制度,费用审批制度;明确各项费用权责归属;规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在费用管理控制上的关系;对重要费用开支项目应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并明确奖惩办法。

5.建立工资的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工资档案制度,对不同工资形式要制定严格的劳动标准,以保证对职工劳动的数量、质量进行客观、准确的考核,职工报酬应与个人劳动考核结果及其相关责任成本费用挂钩。

6.建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建立现场管理责任制,明确现场负责人及材料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根据施工预算提出用料计划,建立现场材料验收、入库、保管、领退、报废、回收、盘点、使用监督等制度。

7.建立成本费用分析制度。明确成本费用分析内容、原则;建立成本、费用分析的组织、实施、汇总、检查、存档的责任制。

8.建立待摊和预提费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待摊费用与递延资产的界限,明确待摊费用的期限、标准和应计入成本费用的项目。明确预提费用的范围、依据、提取标准和期限。

(十一)建立营业收入管理制度

1.施工企业建立工程结算收入的日常管理制度。明确承建合同、工程预算,工程进度统计、工程价款结算、工程决算的管理办法。

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销售管理制度。明确对销售合同、货款结算程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折扣管理权限和办法,明确实现销售的确认标准。

2.正确规定工程收入的确认方法。依照有关规定根据不同工程价款结算方式分别明确具体工程价款收入的确认条件、手续。

3.建立房地产开发产品销售的预测、分析制度。包括市场预测、销售渠道预测、分析等。

4.建立分包工程的结算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发包方式,确定分包工程流转税的计缴原则和方法,明确与分包单位的结算条件、程序和手续。

5.建立附营业务收入的管理制度。对主营业务以外的其它各种营业收入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

(十二)建立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制度

1.建立利润的预测与分析制度。建立利润预测、利润计划、利润分析制度;确定目标利润分解与考核办法。

2.规定利润总额的构成项目。根据有关规定,明确利润总额的构成项目、内容、计算方法及核算方法。

3.建立营业外收支的管理制度。明确营业外收支的项目、开支范围、财务手续和核算方法:对固定资产建立内部鉴定和审批制度;对各种罚没支出、捐赠,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2

劳务分包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务分包商的引进登记、劳务资源预算、合同评审与签订、信誉评价、分包费用结算及支付、退场清算等事项。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在办公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劳务分包商的引进登记

选择劳务分包商的原则:须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未经公司审批同意,任何项目和个人不得随意引进劳务分包队伍。

选择的劳务分包商应满足的条件:具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或三证合一的营业执照;提供法人代表及人身份证明书及其委托书并公证(需委托时);持有《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具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管理技术人员,且经过专业培训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明,经营管理和资信良好,两年内没有违反国家建筑法规的记录,没有发生安全、质量事故;有同样或类似工程施工业绩,信誉状况良好且未与公司发生过经济或其他纠纷;拟投入本项目的作业人员、设备等满足施工能力要求,并确保能按合同承诺进场。以上的信息都可以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国企业一般纳税人查询网中进行查询,其在公司的履历、信誉评价等还可以在办公系统中的分包商名录中查询。

办公系统中的引进流程。由项目合同部门的合同人员在办公系统中发起流程,填写劳务分包商的基本信息表、附上相关证件的扫描件,报公司成本合同部主办人员复核、部门经理审批,确保证件齐全、能满足施工要求、无公司禁用的劳务分包商。超出一定施工任务的还需要公司总经理审批。一个流程不限劳务分包商的个数,根据审批权限,项目可以将多个劳务分包商一并上报,以减少审批流程。劳务分包商的引进得到公司批复后,项目就可以将该分包商在办公系统中进行登记,登记时填写相关信息、附相关证件、公司批复的引进流程,系统中已有的分包商信息,项目可以直接引用。该登记仍需公司成本合同部主办人员审核,确保信息无遗漏、准确,让每个引进的分包商都有档案信息。

劳务资源预算

公司办公系统近年新增加了一个预算模块,其中就包括劳务资源预算、设备资源预算,后期还将增加材料资源预算、间接费预算等。增加劳务资源预算的目的是实现项目劳务分包“无预算不评审、无评审不签合同、无合同不结算,无结算不支付”的管理流程,从而实现公司对项目劳务分包的“量价双控”。

劳务资源预算分为预算上报、预算下达、预算调整三个流程以及一个预算控制的查看功能。项目合同部门根据公司下达的劳务限价、图纸清理数量编制项目的初始总预算,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预算调整,通过预算控制的查看功能可以了解整个项目的预算情况。劳务资源预算中的劳务分包清单编码、名称、单位、工作内容是固定的,项目可以选择,没有的可以申请增加,这样能保证劳务分包的统一性。具体流程是项目合同部负责预算上报,公司成本合同部审核后进行预算下达;项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预算调整,公司成本合同部审批。

劳务分包合同评审与签订

为加强、规范合同过程管控,防范合同风险,避免先施工后签合同。公司要求劳务分包合同必须先评审,合同签订后才能施工。项目合同部根据公司下发的合同范本拟定劳务分包合同,并填写合同数量、合同单价,多个劳务分包合同的累计合同数量、合同单价由系统控制不超劳务资源预算。合同评审人员包括项目物资、机械、财务、工程等部门、项目经理,公司成本合同部、物资机械部、财务会计部、纪检监察部等部门,超过一定合同额的还需公司总经理、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合同评审通过后,项目即可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将扫描件上传办公系统中的合同台账、完善相关信息,方便需要时搜索、查询。

劳务分包商信誉评价

为了加强公司、项目部对劳务分包商的管理,提高规避风险能力,提升公司及项目部对劳务分包商的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内部资源共享、资源联动的目的,需要对劳务分包商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评价坚持“谁合作、谁管理、谁评价”的原则。具体流程是项目各部门根据评价办法对劳务分包商进行打分,报公司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和禁用四个级别,并在公司范围内公示。

通过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建立对诚信分包商的长效激励机制,使之获得诚信效益。对存在违法、违规、违约,给公司、项目造成经济损失或负面影响等行为的分包商,要依规处理、重点监管,并按有关规定降低信誉等级,限制承担任务量,直至评价为“禁用”,禁止进入本单位分包市场。各项目严禁使用无资质“自然人”分包商和公司的《工程施工分包商名录》中“禁用”分包商。公开的信息应注意保守商业秘密和分包商的隐私信息,如分包商的组织机构代码、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劳务分包结算与支付

劳务分包结算每月进行一次,由于任务量大、需要及时结算,手工制作结算单又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公司在2008年就将所有项目的劳务分包结算纳入到办公系统中办理。结算的前提条件是签订了劳务分包合同或补充协议,按约定完成了工作内容并验收合格,原始资料齐全。办公系统能杜绝无合同结算、超合同结算等现象,每份结算的原始资料、审批过程、累计结算信息等均能在系统中查看。

劳务分包结算审批通过后,结算信息可推送到财务系统,由财务人员扣除罚款、代付的民工工资等款项后支付到劳务分包商固定的账户上。结算、支付一气呵成,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劳务分包商的退场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外包;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发展历程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指企业将自身的某项或多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交付其他专业机构或企业进行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营运效率的目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各类大中型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出现并不断壮大,各类人才也开始全国范围内地流动。一些专门承办员工招聘、用工手续办理等业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介逐渐得以不断发展,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被引入中国,人事管理的概念正逐步为人力资源管理所取代。随着国企改革和众多职工面临再就业的问题,一些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承办企业粉墨登场。

到21世纪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不断完善。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以及细分化方向发展,专业招聘网站和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承办企业数据急剧增加,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人力资源外包体系,但是外包理念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理解和认可,外包业务发展速度迅猛。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条件限制,迫切需要灵活多变的用人方式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捷通道,在中小企业占绝对数量优势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必定具有更加广阔发展前景。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兴起和发展时间较晚,市场环境还不太成熟,在业务实施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

1、外包服务商整体水平不高,服务项目单一

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其整体水平质量不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也参差不齐,在外包业务施行中甚至存在一些违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不是单纯的人事管理,其外包业务项目众多,但是服务商在承办过程中真正服务的项目相对单一,服务内容多为一些人才推荐、合同档案管理、职称评定以及社保代办等项目,对人才的职务分析设计、职业规划和培训开发等方面则较少涉及。

2、企业对外包业务认识不一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可以节约成本提升企业营运效率,受到很多中小企业的喜爱和推崇,但是很多企业也对外包业务存抵触心态,由于当前的外包服务商素质良莠不齐,在诚信方面也存在问题,企业认为将涉及企业机密的业务交予他人办理并不可靠,并且众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交付他人,容易导致本企业人才管理混乱和人才丢失,对人力资源外包可靠性存在疑虑。

3、外包业务实施经验缺乏,立法滞后

我国的法律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人力资源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产业,业务外包方和承接方在实施中无规范可循,只能简单借鉴大企业或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要与我国的经济环境完全融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我国外包业务并且还缺乏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在外包服务行为以及服务费用制定上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

4、外包业务出包方对出包业务风险管理不足

让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脱离本企业交付服务商是有风险存在的,一些企业本身风险管理不足,过于依赖服务商,一旦遇到重大问题则很难第一时间解决,严重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对策

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政府、出包方和服务商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策略为:

1、政府应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加以约束和指导

政府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该积极引导并完善法规加以约束。第一,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外包业务市场。外包业务发展的关键是商场需求,政府应该大力培养资源外包市场,推进资源外包业务的纵深发展;第二,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是一种新兴产业,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接受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政府需要对企业和个人给予官方正确的引导,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企业条件允许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第三,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明确出包和承包方以及企业员工的各方面权利义务关系,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秩序,打击各类违规操作扰乱外包市场的行为,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健康实施扫清道路。

2、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的风险管理

意识决定行为,企业首先就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工作有科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外包业务的积极作用及能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另外,外包企业必须做好外包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与服务商签订出包合同前,需要对出包行为的费用支出以及收益做出具体分析,以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来实施。对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核心工作要加以明确,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进行分类,一些风险性高的项目则可尽量避免外包。完善的合同更是外包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出包和承包双方必须秉着双赢的原则签订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规范性合同,保障双方权益。

3、承包服务商应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承包服务商作为外包业务的实施者,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服务商要加强诚信建设,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其次,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外包服务质量。当前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服务内容和范围都有限,服务商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尽量将外包服务多元化,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产业健康长远发展;再次,不同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状况不同,服务商必须结合出外包企业实际,制定科学的服务策略。

总之,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是现代社会细分市场和业务的必然产物,是一项具有十分广阔市场价值和前景的业务。政府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规范和梳理,完善各项法规,有效防范外包业务的风险。外包服务商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人力资源外包业务能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令狐克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与控制研究[J].中国商贸,2011,(24):42-43.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4

一、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1.工程分包风险

案例一:某市政总承包公司承接多项市政工程项目,为平衡总公司与旗下子公司的工程任务量,将承接项目中的某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和某河涌截污管道建设项目以内部承包模式整体“划拨”给旗下子公司某建安公司实施,双方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总公司收取项目管理费5%,其项目整体由子公司负责实施管理施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对该市政总承包公司的工程项目审查中核定,该公司将工程整体分包给某建安公司(独立法人的第三人),存在违法分包行为,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62条规定,处工程合同价款0.5%的行政处罚。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工程承包中存在以下风险:

(1)法人关系混淆,承担行政处罚的法律经济风险。总公司与子公司分别属于独立法人,各自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子公司相对于母公司来说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可以视为独立为母公司之外的第三人。子公司本身也有承揽该工程的资质,这种所谓的内部承包就完全属于分包。总公司以内部承包模式整体“划拨”旗下子公司,并不是公司内部工作分工,而是工程分包行为。

(2)工程项目整体分包,承担违法分包的法律风险。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的规定,承包单位不履行合同约定,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发包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发包给他人的,属于转包行为。总公司将项目整体分包给子公司,从中收取5%管理费,属于违法分包行为,承担责令改正,没收非法所得,并处工程合同价款0.5%以上1%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止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的法律及其经济风险。

(3)分包人主体资格不合法的风险。总公司分包工程给子公司,属于工程分包行为,而不是工程任务划拨。如子公司营业范围及其资质不合法导致所签合同无效,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安全、质量、工伤事故及其法律纠纷,由总公司直接承担法律经济责任。

2.合同管理风险

案例二:2009年6月,某市自来水工程公司承接该市西江引水十三标段工程项目施工总承包。该项目为该市亚运用水重点项目,在与项目所在地的村委协商临时用地上,村委特别协同,并于当年8月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了无偿使用场地协议。协议约定在施工期间,鸦岗村无偿为项目提供场地作为临时土方堆放。在此期间,某市自来水工程公司未向相关部门申请任何手续,并于2010年10月,项目正式完工后离场,未办理任何协议手续。2011年12月,该市人民政府向某市自来水工程公司发出行政处罚,因查处出该地块非法占用25500平方永久建筑,责令其拆除,并按照每平方30元罚款,罚款金额合计765000元。

经后期查实,某市自来水工程公司在施工期间,的确未改变土地用途,是因为鸦岗村经济合作社掩盖了在此期间跟某物流公司再签订了租地合同,利用与某市自来水工程公司签订的用地协议,以该工程性质名义,私自刻制公章,向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办理规划许可和用地手续,待工程完工后私自建设永久物流场地。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问题:

(1)签订合同时,条款不严谨。在订立合同时,双方约定在施工期间无偿提供场地,虽然借地面积和时间与协议价格无关,但是合同期限不明确性为经济合作社利用该协议办理用地许可埋下风险。

(2)合同签订期间,过程手续跟进不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文件,施工单位虽然跟经济合作社签订了借地协议,但是合同协议的后续手续未继续跟进,施工用地单位应该自行到规划部门申请规划许可,再到国土部门申请用地许可等。施工单位只是签了协议用地,只是证明该村同意让出使用权,期间未跟进办理相关手续,承担被行政罚款的乏力经济风险。

(3)未及时完善合同结束手续。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该及时与该村办理场地移交手续及其协议终止手续。施工企业项目往往存在周期的部稳定性和经营场地的分散性,合同履行中资料完善往往相对滞后,存在合同终止时间延长的风险。

3.劳务分包风险

案例三:包工头黄某挂靠某建筑工程劳务公司,承接某市政建筑工程公司某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的劳务分包。某市政建筑公司与某建筑工程劳务公司签订了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某建筑工程劳务公司与黄某签订了劳务分包合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某工人不幸被工地塌方压残,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工人直接将某建筑工程公司告上法庭。经审定,认定建筑工程劳务公司资质不足,依照工人提供的工作证、工资表、考勤表,工人与某市政建筑工程公司存在直接劳动关系,市政建筑工程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通过上面的劳务分包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劳务分包中存有以下风险:

(1)存在“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的风险。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约定由劳务承包人全面负责技术责任、质量责任、安全责任,而发包人没有参与对劳务分包任务的质量安全交底管理工作,违背了工程劳务分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发包人该管的不管,将自身的义务推给劳务承包人,存在“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的风险。

(2)发包人与劳务承包人的关系发生偏差,存在直接管理的经济法律风险。在工程实施管理过程中,市政建筑公司直接对建筑劳务公司的管理人员及其工人发放工程项目工作证,直接对工人实行考勤记录,并且工人每月的工资金额,通过市政建筑公司直接与工人核定后,将工资支付凭证表转交劳务公司发放工资。发包人的直接管理模式,可以被认定与劳动者发生直接劳动关系,存在劳动关系纠纷及经济赔偿的风险。

(3)发包人在发包合同中未约定劳动保险条款及监督保险的实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劳务分包合同中未约定其劳务人员劳动保险由劳务承包人购买,未监督劳务公司对工人办理工伤保险,造成劳务人员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时,未能有效地解决赔偿问题,承担了经济赔偿风险。

(4)未监督劳动合同签订,隐含了用工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政建筑公司未履行监督建筑劳务公司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义务,督促劳务分包方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劳动合同备案,确保劳动合同合法有效,确保劳务分包方与其劳务人员的劳动关系合法有效,从而隐含了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作为用工主体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了直接赔偿而无法追讨的经济损失。

二、应对施工项目管理风险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

1.建立经营决策风险防范审查制度

科学的风险防范审查制度,将会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保护经营成果和获取经营利润做出重要贡献。企业风险防范最重要的作用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为公司的决策提供风险评估,做好风险预防,在企业作出决策之前就对有关决策项目进行分析、论证,对公司决策的合法性进行分析,并对决策涉及或可能涉及的经济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从而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公司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建立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企业对外经济往来主要以合同的形式进行,合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企业整体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在合同签订前,做好资质风险评估工作。合同承办人员要切实了解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避免与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签订合同。合同管理部门对涉及各自业务范围内相关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可行性做出相应判断,并提出书面意见。签订分包合同应重点审查承包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资质等级、管理能力和实际业绩。第二,合同签订后,做好合同归档及交底工作。经办人员要把合同副本发给企业相关职能部门,正本由合同管理人员及时入账登记、编号、归档。合同生效后,由经办部门或经办人员负责根据合同要求对生产计划、采购物资、收付货款等部门做好交底,确保合同的履行。

3.建立项目管理风险监督机制

工程风险与工程项目全寿命过程是紧密相关的,因此需要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第一,工地会议记录和工程来往信件,都必须保存妥当,直到合同全部履行完毕、所有索赔项目获得解决为止。第二,各种施工进度表,包括业主代表和分包编制的进度表。施工日记、各种验收报告,在施工中发生和索赔有关的事项,都要及时做好记录。按年月日顺序号存档,以便查找。第三,整理保存工人和雇员的工资与薪金单据、材料物资购买单据,按年月日编号归档。第四,合同标书文件、图纸、设计变更、施工记录、材料设备进场报表账单单等需归类保存入档。

4.建立企业项目授权机制

企业的经营和活动最终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由自然人具体实施、完成,企业对外的经营活动都需要委派企业的员工或委托企业以外的人员来具体操作,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授权,授权管理不够严谨会带来诸多风险。搞好授权管理首先要做好企业印章的管理。施工企业常常不仅有公章,还有专用章,如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等,因此,要明确印章的保管人员及盖章的审批权限,避免随意盖章和在空白文书上盖章。其次,搞好授权管理还要加强对被授权的人员的管理。一方面要对被授权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素养进行把关;另一方面,授权的时限、权限、对象要明确,避免含糊不清。第三,搞好授权管理应控制项目印章的刻制和使用。施工企业常常授权项目部刻制或管理项目印章,项目印章的数量和使用率可能远远高于企业公章和专用章;因此,对项目有关印章的刻制应当严格控制,对用章的管理应当仿照对公章和专用章的管理制度,杜绝私刻滥用。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5

附件:

人民法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人民法院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审判职能并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经费保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人民法院,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第三条 人民法院财务管理的原则:

(一)分级管理、分级负担;

(二)依法理财、厉行节约;

(三)量入为出、保证重点;

(四)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 人民法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资金的领拨和运用,对本部门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

(一)合理编制人民法院预算,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保障人民法院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

(二)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人民法院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

(三)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人民法院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

(四)拟定装备、物资配备标准;

(五)加强人民法院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六)对人民法院直属单位及辖区内下级人民法院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七)依法管理诉讼费和罚没收入。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五条 人民法院预算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其职责、工作任务和业务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人民法院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六条 人民法院预算按现行财政体制分别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财政部门要根据人民法院所担负的工作任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要求,保障人民法院履行职能所需经费。

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其财务收支活动纳入基层人民法院统一管理。

第七条 预算管理的依据:

(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规章制度;

(二)编制人数、定员定额标准和经费开支范围;

(三)预算项目、工作任务及业务发展计划;

(四)本部门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预算收支变动因素;

(五)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特殊需要。

第八条 人民法院预算编制及程序、审批、调整、决算按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预算管理的要求:

(一)按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的要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与财力可能,编报年度预算。

(二)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随意进行调整。遇有国家政策调整和重大案件、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应按规定报请财政部门同意后予以调整。

(三)根据人民法院工作任务与财力可能,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条 人民法院的收入是指人民法院在预算年度内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的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

(一)财政预算拨款收入,是指各级财政部门核定给人民法院的年度财政预算资金;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暂未纳入预算管理,由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按照规定核拨给人民法院的诉讼费收入和经财政部门核准由人民法院按计划使用,不上缴财政专户的少量预算外资金;

(三)其他收入,即人民法院依法取得的除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

第十二条 收入管理的要求:

(一)财政预算拨款收入是人民法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二)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依法取得的罚没收入、赃款、赃物变价收入属于国家财政性资金,应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同级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依法收取的诉讼费用收入,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四)人民法院的其他收入,与本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收入一起,纳入人民法院部门预算,实行收支统一管理。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必须按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诉讼费,并按规定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增减收费项目、调整收费标准,必须按规定报批。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诉讼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实行收缴分离办法。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五条 支出是指人民法院为履行职责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的支出,包括基本支出(经常性支出,下同)、项目支出(专项支出,下同)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一)基本支出是指人民法院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二)项目支出是指人民法院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是指人民法院经批准用财政预算拨款以外的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支出包括的内容:

(一)基本支出包括机关经费支出、外事经费支出和业务费支出。

机关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及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补助支出和其他人员经费等;日常公用经费包括:办公费、一般设备购置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等。

外事经费支出包括经有关部门批准出国(境)访问、考察、外事接待所发生的支出,其开支范围和标准,按国家有关外事经费管理规定执行。

业务费支出包括办案费、劳务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其他设备购置费、邮寄费、电话通讯费、交通费、专业会议费、服装费、宣传费、维修费、法官培训费和其他费用(具体开支范围附后)。

(二)项目支出的范围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项目计划予以确认,其项目申报、审核、实施、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按财政部门的有关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包括法院业务用房、人民法庭等建设支出。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建立健全各项支出管理制度,严格按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各项经费支出,防止无计划开支;重大支出项目,应集体讨论决定。

(一)基本支出。按照定员定额管理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保证人员经费、机关正常运转和审判工作必需的开支,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实行重点管理与控制。

(二)项目支出。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按规定向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报送项目支出情况,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项目支出应按政府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范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人民法院的项目支出经费,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应从严控制,确需安排支出的,应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经核批后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第五章 资产管理

第十九条 资产是指人民法院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是保障人民法院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条件。

第二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交通工具、一般设备、专用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鉴定设备、武器警械等)、其他固定资产。

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为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的大宗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

第二十一条 流动资产是指在1年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暂付款、有价证券等。

第二十二条 资产管理的要求:

(一)人民法院应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内部各部门管理的职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二)人民法院所需的固定资产,应根据业务工作需要与财力可能,根据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配置;

(三)人民法院要优化资源配置,做好设施共建、信息共享工作,提高资源、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四)人民法院要严格控制暂付款项的规模,并及时清理,不得长期挂账。

第六章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二十三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人民法院一定时期(1年)财务收支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二十四条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以及预算外收支明细表、专项支出情况表等。

财务情况说明书反映人民法院本期收入、支出、结余、项目经费使用及资产变动情况,说明影响财务收支状况变动的重要因素,总结财务管理经验,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十五条 财务分析是对影响人民法院财务收支活动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预算执行、资金运用、开支水平、人员增减变化、资产利用等。

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是: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水平。项目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人员经费占总支出比重、人车比例等。

第二十六条 编制的要求:

(一)人民法院应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和财政部门的有关文件.真实、准确、完整地编报财务报告,认真进行财务分析,并按照规定报送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

(二)在编制人民法院业务费支出决算时,劳务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其他设备购置费、邮寄费、电话通讯费、交通费、维修费和其他费用,分别按“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对应科目填列;办案经费、宣传费列入“专项业务费”科目;服装费列入“专用材料购置费”科目;法官培训费列入“培训费”科目;专业会议费列入“会议费”科目。

第七章 财务监督

第二十七条 财务监督是人民法院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对本单位及下级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核、检查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对预、决算的编制、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检查;

(二)对各项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和标准进行审核、检查;

(三)对有关资产管理要求和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督促;

(四)对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检查纠正。

第二十九条 人民法院应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加强日常财务监督,配合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上级人民法院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下级法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第八章 财务机构及财会人员

第三十条 人民法院财务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必须依法设立财务机构,配备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人民法院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一切财务收支活动由财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第三十一条 人民法院财会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对于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规章的行为,应予以抵制。人民法院的领导应支持财会人员履行职责,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借口对按规定履行职责的财会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人民法院的社会保障经费、住房基金、基本建设资金的财务管理,按照现行有关财务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按照《行政单立财务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和高级人民法院可依照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分别报送财政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从20__年1月1日起施行。1985年9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法院业务费开支范围的规定的通知》(法(司)发[1985]23号)同时废止。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依本办法为准。

附:人民法院业务经费开支范围

附:

人民法院业务经费开支范围

一、办案费

1.办案差旅费,即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办理各类案件中按规定开支的差旅费;

2.诉讼文书、布告、公告、表册材料及印刷费;

3.司法勘验、鉴定费;

4.审判场地租赁费;

5.押解、执行费;

6.死刑执行费:包括以枪决方式执行所需要的租车、燃料、火葬、土葬及相关费用,以注射方式执行所需的药物费;

7.上访补助费:申诉来访人员因生活困难确需补助的食宿、医药及路费;

8.办案补助费:用于办理大要案和集中办案所需的费用。

二、劳务费

1.陪审员公务费:无固定工资收入陪审员的生活补助费、误工补贴费,聘请专家、科教人员补助费;

2.指定律师出庭辩护费、翻译费;

3.证人出庭作证期间因生活困难确需解决的生活补助费。

三、专用设备购置费

1.通讯设备、信息传输设备购置费;

2.法庭内部必须配置的证据展示、庭审记录、文书制作、监控、安全、音像录制、现场转播等设备购置;

3.法台、法桌、法椅,诉讼、旁听人员坐席等购置、安装费;

4.枪支、子弹、警具、防爆、防护器材购置费;

5.注射方式执行死刑所需专用设备费;司法鉴定设备购置费;办案人员所需办案器材购置费。

四、交通工具购置费

审判工作所需的各类交通工具购置费(含车辆购置税)。

五、其他设备购置费

审判工作所需的档案、文印等设备的购置费;专业资料、图书等购置费。

六、邮寄费

审判业务中所发生的信函、包裹等物品的邮寄费。

七、电话通讯费

审判业务中发生的电话费、电报费、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八、交通费

审判业务中所发生的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车辆保险费等。

九、专业会议费

1.各种审判业务会议所需的经费;

2.与审判业务有关的会议所需的经费。

十、服装费

1.审判人员按规定支付的制装费;

2.司法警察制装费;

3.购置服装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及损耗费;

4.研制、设计、调研、试制样服费。

十一、宣传费

1.宣传费:组织新闻、文艺宣传活动,举办展览、制作影片、电视剧,在报刊、电台、电视台进行宣传及开设法制宣传栏等费用;

2.资料费:与宣传审判工作有关杂志、报刊及外文资料翻译等;

3.刊物费:内部刊物、培训教材的编审费、印刷费、发行费、运杂费及稿酬金;

4.新闻记者采访费。

十二、维修费;

1.人民法庭及审判业务用房的维修费;

2.审判法庭、人民法庭建设补贴;

3.为保持固定资产正常工作效能所开支的修理和维护费用。

十三、法官培训费

1.国家法官学院经费;

2.各级人民法院法官培训中心(法官培训学院等)所需经费;

3.短期培训费。

十四、其他费用

1.奖励款: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评选出的法院系统立功人员或先进集体所发的奖章、证书和奖金等;

2.来访人员接待站经费:接待站的办公用品房屋、家具、卫生、、水电、取暖、邮电通讯等费用;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6

第一条为整治公路工程分包,加强市场管治,保证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公路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新建、改(扩)建的国省道公路工程施工分包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公路工程分包实行统一管治、分级负责。

第四条鼓励公路工程施工进行专业化分包,但必须依法进行。禁止承包人以劳务合作的名义进行施工分包。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公路工程施工分包管理的规章制度,对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公路工程施工分包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路工程施工分包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制定本行政区域公路工程施工分包管理的实施细则、分包专项类别以及相应的资格条件、统一的分包合同格式和劳务合作合同格式等。

第七条发包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和合同约定加强对施工分包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分包管理制度,负责对分包的合同签订与履行、质量与安全管理、计量支付等活动监督检查,并建立台帐,及时制止承包人的违法分包行为。

第八条除承包人设定的项目管理机构外,分包人也应当分别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对所承包或者分包工程的施工活动实施管理。

项目管理机构应当具有与承包或者分包工程的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其中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财务、计量、质量、安全等主要管理人员必须是本单位人员。

第三章分包的条件

第九条承包人可以将适合专业化队伍施工的专项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格的单位。不得分包的专项工程,发包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

分包人不得将承接的分包工程再进行分包。

第十条分包人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具有经工商登记的法人资格;

(二)具有与分包工程相适应的注册资金;

(三)具有从事类似工程经验的管理与技术人员;

(四)具有(自有或租赁)分包工程所需的施工设备。

第十一条承包人对拟分包的专项工程及规模,应当在投标文件中予以明确。

未列入投标文件的专项工程,承包人不得分包。但因工程变更增加了有特殊性技术要求、特殊工艺或者涉及专利保护等的专项工程,且按规定无须再进行招标的,由承包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发包人书面同意,可以分包。

第四章合同管理

第十二条承包人有权依据承包合同自主选择符合资格的分包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规指定分包。

第十三条承包人和分包人应当按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格式依法签订分包合同,并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分包合同必须遵循承包合同的各项原则,满足承包合同中的质量、安全、进度、环保以及其他技术、经济等要求。承包人应在工程实施前,将经监理审查同意后的分包合同报发包人备案。

第十四条承包人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分包管理制度和台账,对分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和分包人的行为等实施全过程管理,按照本办法规定和合同约定对分包工程的实施向发包人负责,并承担赔偿责任。分包合同不免除承包合同中规定的承包人的责任或者义务。

第十五条分包人应当依据分包合同的约定,组织分包工程的施工,并对分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等实施有效控制。分包人对其分包的工程向承包人负责,并就所分包的工程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章行为管理

第十六条禁止将承包的公路工程进行转包。

承包人未在施工现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和派驻相应人员对分包工程的施工活动实施有效管理,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转包:

(一)承包人将承包的全部工程发包给他人的;

(二)承包人将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发包给他人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转包行为。

第十七条禁止违法分包公路工程。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违法分包:

(一)承包人未在施工现场设立项目管理机构和派驻相应人员对分包工程的施工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

(二)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企业或者个人的;

(三)分包人以他人名义承揽分包工程的;

(四)承包人将合同文件中明确不得分包的专项工程进行分包的;

(五)承包人未与分包人依法签订分包合同或者分包合同未遵循承包合同的各项原则,不满足承包合同中相应要求的;

(六)分包合同未报发包人备案的;

(七)分包人将分包工程再进行分包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分包行为。

第十八条按照信用评价的有关规定,承包人和分包人应当互相开展信用评价,并向发包人提交信用评价结果。

发包人应当对承包人和分包人提交的信用评价结果进行核定,并且报送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将发包人报送的承包人和分包人的信用评价结果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信用管理。

第十九条发包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统一采购的主要材料及构、配件等的采购主体及方式。承包人授权分包人进行相关采购时,必须经发包人书面同意。

第二十条为确保分包合同的履行,承包人可以要求分包人提供履约担保。分包人提供担保后,如要求承包人同时提供分包工程付款担保的,承包人也应当予以提供。

第二十一条承包人与分包人应当依法纳税。承包人因为税收抵扣向发包人申请出具相关手续的,发包人应当予以办理。

第二十二条分包人有权与承包人共同享有分包工程业绩。分包人业绩证明由承包人与发包人共同出具。

分包人以分包业绩证明承接工程的,发包人应当予以认可。分包人以分包业绩证明申报资质的,相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予以认可。

劳务合作不属于施工分包。劳务合作企业以分包人名义申请业绩证明的,承包人与发包人不得出具。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发包人、承包人或者分包人违反本办法相关条款规定的,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相关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责令改正以及罚款等处罚。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所称施工分包,是指承包人将其所承包工程中的专项工程发包给其他专业施工企业完成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发包人,是指公路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或者受其委托的建设管理单位。

本办法所称监理人,是指受发包人委托对发包工程实施监理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本办法所称承包人,是指由发包人授标,并与发包人签署正式合同的施工企业。

本办法所称分包人,是指从承包人处分包专项工程的专业施工企业。

本办法所称本单位人员,是指与本单位签订了合法的劳动合同,并为其办理了人事、工资及社会保险关系的人员。

本办法所称专项工程是指省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分包资格中的相应工程内容。

第二十五条除施工分包以外,承包人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其他以劳务活动为主的施工活动统称为劳务合作。

第二十六条承包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对劳务合作企业的劳务作业人员进行管理。承包人对其所管理的劳务作业人员行为向发包人承担全部责任。劳务作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资格,经培训后上岗。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7

一、外地进淮企业进入我市承接工程项目有关业务,必须遵守先办理资质备案,后开展工程业务的原则。外地进淮企业进入我市开展业务前,必须先办理资质备案手续,经审查符合要求并给予备案登记后,方可在发证机关批准的资质证书许可范围内,进入我市开展建筑经营活动,参与我市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承接工程施工、监理业务。

二、外地进淮建筑业、监理企业备案方式分为年度备案和项目备案两类。

(一)初次进淮企业实行项目备案。凭建设单位出具的招标邀请函(公开招标项目凭招标公告)或总承包企业出具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意向书,办理项目备案手续。并凭《外地进淮企业资质登记备案表》参加投标或签订分包合同。按项目备案的企业不得承揽备案项目之外的工程。

(二)已进淮承揽在建工程的企业,凭建设工程合同可申请办理年度备案手续。未按本《办法》重新办理进淮登记备案手续的,不得承接新的业务。

三、办理登记备案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外地进淮企业资质登记备案表(一式3份)。

(二)附件材料1份,包括:

1、企业营业执照;

2、企业资质或资格证书;

3、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副本;

4、企业驻淮机构负责人任命文件;

5、企业驻淮机构人员任职文件;

6、企业驻淮人员执业资格证、职称证、身份证和相关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

7、企业所在地市级以上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的证明材料;

8、企业驻淮人员劳动合同和社会养老保险凭证;

9、企业驻淮办公地址证明文件(房产租赁合同,总承包企业不低于*平方米,专业承包、监理不低于100平方米(项目备案除外);

以上文件资料复印件需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并提供原件核查。

四、外地进淮企业应根据业务开展需要配足相应技术经济管理及现场操作人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注册建造师)、质量员、安全员等持证上岗人员至少各配备1人,监理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至少配备1人,同时须满足项目的要求,未经登记备案的人员不得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参加本市招投标和经营活动。

外地进淮建筑施工企业驻淮机构需有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特级企业不少于20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6人;一级企业不少于15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4人;二级企业不少于10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3人,监理企业不少于6人,中级职称不少于2人。

五、外地进淮建筑业企业、监理企业到淮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建委窗口办理资质备案手续。需办理资质备案手续的外地企业,可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建委窗口领取外地进淮企业备案登记表,也可从淮南建设网()和淮南建设工程信息网()上下载。

六、办理资质备案的要求:

(一)符合原有规定已在淮承揽工程的企业,持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提交的材料办理资质备案手续;

(二)属初次到我市办理外地来淮企业资质备案手续的,驻淮机构负责人须本人到场办理资质备案手续。

七、外地进淮企业在我市从事建筑活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淮南市有关工程建设的规范、标准(包括强制性标准)和施工许可、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合同信用等方面的规定,接受市建筑行业管理,参加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管理机构组织的相关活动、会议。

八、对外地进淮企业的资质和在我市参与建筑活动的持证上岗人员的资格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执行清出制度。

对违反国家、省、市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管理规定的企业,我委将依法给予处理并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外地进淮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和不良行为记录外,视情节轻重,可给予取消外地进淮企业资质年度备案资格或暂停项目备案六个月的处理:

(一)存在拖欠材料款、分包企业工程款或存在建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克扣或拖欠务工人员工资的;

(二)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将劳务作业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或未与劳务分包企业签订书面劳务分包合同的;

(三)企业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证体系不健全、项目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设置与施工工程规模不相适应;

(四)出租、涂改、伪造相关证明材料骗取办理外地进淮企业备案登记手续的;

(五)资质备案登记内容发生变更不及时办理相应变更备案登记手续的;

(六)在淮从业期间发生建筑市场违规行为、参与招投标活动中弄虚作假的,或发生质量安全四级以上事故行为的;

(七)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及项目部成员未按规定履行职责或驻淮机构有C级或D级不良行为记录的;

(八)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

(九)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九、外地进淮企业实行年度资质登记备案的,原则上备案期为两年,企业可在资质登记备案有效期截止前30日内重新申请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高校;物业托管外包;后勤业务;社会化改革;资源配置

一、前言

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便面上看似言及微不足道,但它实则一直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不仅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其服务质量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但是区别于一般企业和其它事业单位,学校虽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它的物业运行管理却丝毫不比企业管理要求之严格、实施之艰难。基于此,本文将从高校物业托管外包的现实必要性、重要意义以及其当前面临的实施困境来分析、研究我国普通高校物业托管外包问题。

二、高校物业托管外包的现实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校物业运作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小而全”、“大而杂”的显著特征,并普遍采取封闭式、自我配套、自我服务的“全包型”运作方式。这种物业管理模式游离于国家统一的市场体系之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极不适应。它“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公益服务,不讲经济效益;只讲福利供给,不计成本核算”的“学校办社会”行径,这种情况造成大学不仅很难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高校的核心和主要业务上,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往往使得高校领导人对该关注的关注不够,迫于各种压力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工作主次颠倒,进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此外它造成了我国高校物业资源配置重复、运行效率低下、风险程度上升的局面,高校后勤服务的路子变得越走越艰难,学校的压力和负担越来越重,这些对整个学校、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大有弊害的。因而,引入一种经济、高效、合理的物业管理模式对于高校后勤工作管理却有现实必要,高校物业托管外包就是一个很好地解决出路。

三、高校物业托管外包的重要意义

从外包的内涵来讲,高校物业托管外包是指高校将非核心、次要的或辅的后勤业务管理工作外包给社会专业组织,以利用它们的专业化资源优势来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而高校自身仅需专注于教学、科研的核心功能和业务,对比传统“低效、风险大、社会化低”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它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一)有效地降低学校办学成本,改善物业管理工作和整体形象,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

传统的高校物业管理模式下,后勤工作机构设置庞大、冗员雇佣过多,降低了办事效率,加剧了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具体开展的运行成本。而采取战略性外包的方式,引入社会专业组织,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化经济特点,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能很好地降低服务成本,改善高校物业管理水平,这对高校的正面形象塑造十分有利。此外通过外包的管理方式,能有效地分离我国高校回归“教学相长、育人强国”的办学宗旨和核心任务,分散非核心琐事长期以来对大学核心业务的影响,从而提高我国大学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很好地规避社会责任和法律纠纷,降低学校管理风险

在我国,高校除了要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外,还承担着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等重担,可谓是“既当爹又当妈”、“学校办社会”般的艰难,而且在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眼中,学校就应该是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出了任何一丁点状况、受到一丝儿伤害,他们往往会第一时间归咎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失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将承担许多管理风险。而物业托管外包能广泛地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社会力量办后勤,实现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换,较好地解放和发展了后勤生产力,规避一些不必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纠纷,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学校管理风险。

(三)有利于推动社会外部的服务产业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高校物业托管外包的实施,既能使高校领导可以专心致志地抓教学科研,同时降低后勤运行成本,并获得更好的后勤保障服务。而且还能很好地开拓国内校园物业托管承包服务市场,延长物业托管外包服务产业链,并且通过积极公开、公平、公正地引进专业组织机构参与高校物业托管服务的竞标,能有效地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促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催生、培养,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我国普通高校物业托管外包实施当前存在的困境

(1)信息不对称下高校物业托管外包承包方的选择艰难。高校物业管理选择外包本身的目的是就为了能充分专业组织机构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经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常存在的,在开始进行选择承包方的简短时候内,高校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去了解服务商的经营状况、社会声誉、成本结构等与自己利益休戚相关的信息。并且当前我国物业托管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物业服务行业发展并不是很成熟,这让给高校物业托管外包承包方的选择出了一道难题,一旦选择不当,高校希望提高物业管理服水平、降低办学成本的初衷可能适得其反,承担更多的风险。

(2)外来物业管理力量的介入与高校服务特殊性的矛盾难以协调。由于是外来物业管理力量接管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他们面临的是特殊的服务对象、特殊的业务范围,因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其身份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性,对于高校物业服务大规模外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高校物业服务涵盖广,包括师生人生财产安全管理、宿舍管理、教室管理、水电管理等,这让一个新入驻的外来机构一时间很难适应环境,与这些矛盾难以有效协调。

(3)高校对物业托管外包承包方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我国高校物业托管外包的实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果实,它的推广发展还不够成熟,甚至到现在我国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由政府或相当于高校联盟类的管理机构来监督、负责相关业务,高校对物业托管外包承包方监督管理的完善机制更是无从提起,这也是我国普通高校物业托管外包实施当前存在的主要困境。

【参考文献】

[1]文小芹.对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教育论坛,2004(03).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9

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局及经管处的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市农业局系统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办法(2008年度)》确定的六项工作内容,牢牢抓住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财务“双代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经信息化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涉农信访案件查处六项工作重点,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并完善落实了各项目标责任制及配套的考核制度,使我市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上半年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继续做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年初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在全市集中开展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活动的建议,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市里除利用电视讲座、宣传车、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外,还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全市818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分批进行了以学习《土地承包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培训。同时,各乡镇也对村“两委”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二是认真抓好各项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我市的土地延包工作全面结束后,我们针对部分乡镇(村)存在的“两园”(果园、桑园)承包问题,本照既依法办事,又切实可行的原则,进行了稳妥处理。部分乡镇(村)的“两园”在土地延包时按当时政策不在5%以内,现在按《农村土地承包法》应计在5%以内,目前已陆续到承包期,为此我们要求有关乡镇(村)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信访案件的查处工作。为及时查处信访案件,市经管局设立了信访科,并建立健全了信访接待、查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土地承包信访案件13起,处结率100%。

(二)完善制度,量化考核,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首先,为解决全市各乡镇存在的农村财务“双代管”业务操作规程不统一的问题,在搞好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局印发了《××市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规范标准》,同时统一设置了定期报表,从而统一了口径,为统计报表和工作信息准确及时打下了基础。其次,突出抓了资金代管率和代管质量。截止今年5月底,全市818个行政村,已实行资金代管的789个,占总村数的96.5%,全市代管资金结余额达6670万元。再是,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市政府《二五年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办法》,我局印发了《××市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百分考核办法》,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分数量化,市经管局每季度对各乡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书面通报到乡镇。

(四)农经信息化建设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抓了镇级农经信息站的制度建设和信息员业务培训工作。第一季度,市局安排专人在奎聚街道和饮马镇两个信息站抓了制度建设示范,四月份召开了农经信息化制度建设工作现场会,同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进行了业务培训。拟于10月份对全市各乡镇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对收放信息条数等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市乡两级已建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全市的统一章程和规章制度正在征求意见当中,各项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即将出台。

(五)信访工作。为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今年4月份,经报市有关部门批准,市经管局设立了信访科,配备了专职信访人员,并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今年上半年共办理各类信访案件15起,处结率达100%。同时,市经管局还对涉农信访案件的查处工作制定了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全年乡镇经管工作考核内容。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两园”问题导致部分村叫行地超5%。在进行二轮土地延包时,我市的“两园”大多是采取叫行承包的形式,根据当时的政策,“两园”不在5%机动地以内。《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农民普遍要求将超5%部分分地到户,现在“两园”已陆续到期,又鉴于“两园”生产管理的特殊性,群众持分地和分承包费两种意见,不好统一,“两园”问题难以解决。由此引起部分群众上访,这是当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一大难题。二是《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对村级原土地承包方案中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款如何变更与法接轨问题,由于在时效等方面上级没有明确规定,基层在具体工作中很难把握。如有的在校学生土地已在省《实施办法》实施前收回,现又上访要求归还。也有的村准备将已毕业的在校学生的土地收回集体,对这方面的信访和咨询我们很难答复。

(二)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会计聘任制难获实效,村级财务人员变换频繁。去年村委换届期间全市各乡镇村级会计队伍的稳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有的乡镇变动面近四分之一,不少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村会计,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坚持原则得罪了人的因素)而被撤换。有不少不懂业务的人上了岗,会计聘任制难以实施。二是部分乡镇经管站对代管资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以存单形式管理的资金数额较大。这种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不符合财务制度,必须予以解决。三是全市还有个别村因种种原因尚未进行资金代管,亟待解决。

(三)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方面,从全市组织检查的情况看,仍存在个别中小学收费收据不规范、城建部门借办理审批手续搭车收费、村报刊费超限额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及对市的工作建议

(一)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近期召开各乡镇经管站长会议,全面摸清全市村级“两园”的底子(包括总面积、超5%面积、到期年限等),向市政府写出书面报告,力争今年秋种前,拿出一个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确保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两园”问题,维护农村稳定。

(二)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一是立足村级资金“双代管”这个重点,抓好我市制订的村级财务“双代管”工作规范标准的实施,促进农村财务“双代管”的规范化。二是重点协助有关乡镇政府解决好个别村未纳入“双代管”的问题。三是积极做好农村会计培训工作,下半年分批举办全市农村会计培训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促进经管工作的开展。

业务分包管理办法篇10

第一,外包中政府与承包方的关系如何把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外包,改变的是服务方式,而不是责任主体,政府仍然是社会保障的最终责任人,并依据契约合同对承包方的行为进行监管。但是,湛江模式中,建立了“合署办公、人员混岗、共建平台”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办事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署办公混淆了社保经办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之间的角色。政府是服务的购买者,商业保险公司是生产者,二者是契约关系,合署办公,容易误读服务外包的本质。二是人员混岗,易导致职责不清。三是共建平台,特别是信息共享,存在着参保人私人信息安全维护的问题,即便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社会保障一线经办服务和电话服务也不进行外包。第二,是否需要竞争?如何竞争?有效的签约外包首先取决于成熟的市场,尤其是如何提高市场竞争程度②。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公共服务外包是否需要竞争?从理论上讲,竞争性的外包可以控制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但是,与之相对的是无法保证社会保障经办服务的稳定性,需要在一个合同期结束后重新确定承包人。随着承包人的更换,必然会带来参保人信息的转手,如前所述,信息安全问题难以保障。但若建立非竞争性的外包关系,则会改变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就失去了外包的意义,还可能出现“寻租”。第三,服务费应如何确定?缺乏盈利基础的外包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盈利是商业机构参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供的第一考量。这就涉及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服务费率如何确定的问题。理论上,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商业机构运作,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经费由财政预算拨付,不能提取管理费。这就意味着,如果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将一部分职能外包给商业机构承担,所需支付的服务费也应由财政资金予以拨付。我国许多地方的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保险经办的服务费,就采取了这样的支付方式,如新乡模式。但湛江却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支付服务费,即将个人医疗保险缴费的15%划给人保健康,作为购买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的保费,经办机构不需另外支付服务费。如果保费收入高于当年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总报销额度,其差额就作为外包的服务费,成为公司盈利;如果收支亏损,则由保险公司承担。这是一种社会保险的再保险制度,即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部分或全部以再保险的方式委托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管理。2009年,“人保健康”实收保费1759万元,总赔付2925万元,保费缺口1166万元,处于亏损状态。湛江市政府按合约补偿了1115万元,这相当于第一年保费费率为25%。基于第一年的经验,“人保健康”与湛江市政府协定,2010年将保费费率由15%调整为30%,再经过一年的数据累积后,最后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保费分拆方案③。

这种服务费支付机制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可以激励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地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和参保人的就医行为进行监督,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有助于减轻百姓的看病负担,也可以减轻统筹基金最高封顶线以外的需由保险公司支付的大额保费的负担,增加其盈利水平。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双方协商确定大额补充医疗保险保费费率是否合理?第二,由个人缴费形成的资金变相支付管理费是否合理合法?在仅有一家保险公司介入的情况下,由承包人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协商确定费率,理论上存在寻租的可能。此外,按照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管理费和服务费不能从保费中提取,因此,湛江这种服务费支付方式以及可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外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