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23:35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家政电子商务需求分析方案设计

一、引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务劳动社会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认同,家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家政服务已由简单的家庭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目前家政行业还面临“小、散、弱”的局面,存在服务市场不够规范、培训工作不到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造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比如,居民找不到服务、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等,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和居民服务需求的满足。那么客户和家政企业双方如何顺利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呢?此时,我们想到了建设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客户和家政服务公司零距离接解,这个平台就是――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网站。

二、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1.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我国,随着家庭结构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型、困难型(家有老人、孩子、病人需要照顾)、富裕型家庭大量出现,希望从烦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学习和娱乐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有约70%的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另外,作为第三产业的家政服务,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为各级政府所支持。因此,家政服务这一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2.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电子商务的时代。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见图),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专家预言,2010年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可达1万亿美元,电子商务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引擎。

3.省略网上家政”、“妈妈在线”这类全国性的服务平台,他们采取B2C运作模式,直接为费者提供家政公司的业务信息,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诚招运营商加盟。消费者通过网站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特别是“网上家政”率先实行网上对话产品――网上客服,使消费者和家政公司可以取得直接联系,进行及时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网上家政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另一类,像“中国家政网”、“浙江家政网”属下的地区性网站,均在地方开展业务,它们采取的是C2C模式,客户和家政服务人员直接交流,实现双向沟通。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各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员的详细资料;服务员也可以随时查看雇主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服务。这些家政网站的成功运营告诉我们,在全国各地市推行家政服务业的网络化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三、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方案设计

1.实施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即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服务于广大客户为目的,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家政公司和家政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整体优势,解决黄冈家政水平低、规模小、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标准化是家政电子商务发展的王道。通过国家规范的家政职业培训体系、执业资格人证体系,以及家政行业协会来实施对家政服务从业者的规范、约束,以及监督,这样能够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在提供家政的职业方面的差异性会逐步缩小到可忽略的范围,消费者只需通过网络查看从业者的照片、服务等级、简历等资料就可以决定是否聘任。

3.实施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模式。该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家政服务员是作为家政服务企业的员工派遣给雇主,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实施全面、全程管理,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只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不直接发生经济往来。

4.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雇员与雇主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了解顾客个性化需要,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另外,公司可以从中获取重要的客户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

5.省略nic.省略/

[2]《家政企业为什么要开展电子商务》来源:中国家政网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家政电子商务需求分析方案设计

   一、引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务劳动社会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认同,家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家政服务已由简单的家庭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目前家政行业还面临“小、散、弱”的局面,存在服务市场不够规范、培训工作不到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造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比如,居民找不到服务、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等,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和居民服务需求的满足。那么客户和家政企业双方如何顺利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呢?此时,我们想到了建设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客户和家政服务公司零距离接解,这个平台就是——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网站。

   二、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1.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我国,随着家庭结构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型、困难型(家有老人、孩子、病人需要照顾)、富裕型家庭大量出现,希望从烦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学习和娱乐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有约70%的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另外,作为第三产业的家政服务,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为各级政府所支持。因此,家政服务这一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2.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电子商务的时代。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见图),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专家预言,2010年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可达1万亿美元,电子商务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引擎。

   3.家政服务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家政服务业开始走电子商务之路。像“53wang.com网上家政”、“妈妈在线”这类全国性的服务平台,他们采取B2C运作模式,直接为费者提供家政公司的业务信息,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诚招运营商加盟。消费者通过网站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特别是“网上家政”率先实行网上对话产品——网上客服,使消费者和家政公司可以取得直接联系,进行及时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网上家政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另一类,像“中国家政网”、“浙江家政网”属下的地区性网站,均在地方开展业务,它们采取的是C2C模式,客户和家政服务人员直接交流,实现双向沟通。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各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员的详细资料;服务员也可以随时查看雇主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服务。这些家政网站的成功运营告诉我们,在全国各地市推行家政服务业的网络化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三、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方案设计

   1.实施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即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服务于广大客户为目的,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家政公司和家政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整体优势,解决黄冈家政水平低、规模小、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标准化是家政电子商务发展的王道。通过国家规范的家政职业培训体系、执业资格人证体系,以及家政行业协会来实施对家政服务从业者的规范、约束,以及监督,这样能够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在提供家政的职业方面的差异性会逐步缩小到可忽略的范围,消费者只需通过网络查看从业者的照片、服务等级、简历等资料就可以决定是否聘任。

   3.实施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模式。该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家政服务员是作为家政服务企业的员工派遣给雇主,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实施全面、全程管理,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只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不直接发生经济往来。

   4.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雇员与雇主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了解顾客个性化需要,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另外,公司可以从中获取重要的客户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

   5.与政府、银行、保险公司等联合起来,建立完整的服务系统,制订出一套安全的电子支付系统。降低交易风险,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结语

   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我们的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化是家政服务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家政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om.cn/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中国邮政电商服务平台金融业务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将会作为一支潜力股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新生力量,它的发展势必会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中国邮政系统有着很好的服务"三农"的经历,可以支持邮政电商、邮政物流、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建立以邮政传统优势为切入点,以电商平台为基础,结合金融业务的功能与优势,发展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从而打造邮政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的新型模式。

一、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统计分析,中国全年电商服务平台同比增长51.2%,达到6.4万亿元。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数据,仅仅在2015年一年之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将达到约19万亿元。随着电子商务成交量急剧加速以及用户户使用量的剧增,这些都对电商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些新要求的背后同时也表明了电商金融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在信用风险上,农村更多的对传统金融业务认可度高,对科技含量高的电子类比较排斥,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产品风险也较高,依托传统邮政物流纵横模式,邮政具有较好的物流优势,可以讲电商产品直达乡村,但是邮政物流也面临着新时期各种新型物流(顺丰、韵达等)的冲击,在如何保留原有优势,提升产品物流传递速度,提供可靠的电商服务平台物流基础,是要提高重视的地方。另外,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叠加也面临其他方面的挑战,具体如下:

(一)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面临技术挑战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面临技术挑战,主要表现在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叠加依托互联网金融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基础是数据,数据是用户管理、风险分析、风险预警的核心,倘若数据出现了误差,那么整个平台将失去意义。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日渐增强,人们对计算机的功能更加信任,这就导致了技术迷信,计算机给人们带来快捷的同时,其保养、升级、更新更应受到重视,在现在e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电商服务平台从产品设计开始就需要网络进行。因此第一个面临的挑战,就是与时俱进的技术更新与维护。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面临技术挑战,还表现在电商服务平台的建设随着发展势头迅猛,各家电商平台的数据基础和结构不同,造成在平台互联想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时面临着困难,如各电商服务平台的金融接口、密钥算法都差异较大,邮政农村电商平台的用户基础是农村,而其他电商平台基础为城镇居民、企业,金融业务类型相同,但实际数据采集的信息完全不同,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叠加整合起来难度非常大,很难实现电商金融体系的互联。

(二)业务风险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中金融电子商务化建设,是建立在虚拟网络上的,虚拟网络上的电商金融,由于交易双方未能直接当面进行交易,因此与传统金融相比可信度降低,一旦出现风险,救济途径也是依托网络技术,对一些用户来讲技术含量仍然太高。并且交易的平台是由非金融公司控制,容易导致受到道德风险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对现有优势的冲击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基础是农村,依托广大农村用户的一贯信赖和可信度,邮政开展电商服务平台具有较好的前期市场稳定性和可信性,但是随着现有农村向周边城镇结合,农村用户逐年减少,随着其他物流的高速发展,农村已不是邮政一家独大的局面,相比较而言农村用户对电商平台接受能力较城镇居民较差,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技术讲解,投入的成本更多。

三、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应有的对策

(一)技术创新与完善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及标准,电商金融体系标准要参照国际成熟案例,做好规划工作,以长远目标进行开发研制。同时,要积极沟通其他电商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的数据沟通,从而做到资源优化共享,建立大数据云数据中心,加强风险分析及金融产品推广。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要与其他平台一同接受统一监督管理,纵横对比,从而更快发展。

(二)降低业务风险

降低业务风险,主要为了降低用户对新的金融模式的抵触,增加救济途径,增强用户对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了解,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对邮政农村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对金融业务的特点进行讲解,通过消除疑虑提升信任,达到提升用户信任度,从而对后期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用户基础。

(三)保持现有优势

要保持现有优势,对自身已占优势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保持农村基础优势,提升物流、金融服务质量,打造用户满意度、可信度、产品质量、金融效益的综合优势,避免出现金融短板,并立足现有优势,发展服务平台,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平台更快的占据市场份额。

四、结束语

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的发展现在属于初级阶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的叠加融合是邮政转型并快速发展的契机,除去需要大数据的支持以外,也要考虑参照传统金融行业,并且取其精华以充实自己,另外就是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最后最为重要的是要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来确保邮政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与金融业务可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海杨.基于电商金融服务为核心的e网金融研究[J].南方金融,2015,08:18-25

[2]罗平,罗值伟.互联网金融e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14,(12):15-22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

一、前言

近年来,电商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中国快递的高速发展和业务量的大幅增长。过去5年,中国快递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达到32.9%。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40亿件,同比增长52%,跃居世界第一。2014年电商交易额,高达13万亿元人民币。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了4万亿元左右。商务部预测,到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6.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

2014年国家先后开放上海、杭州、宁波、郑州、重庆、深圳、广州7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开始对跨境电商进行扶持,并且进入实质性试行阶段。目前7大试点城市都已经开始了试运行,试点城市内的跨境电商都可以开展正常报关,结汇,出口退税的相关工作,国家也可以对跨境电商的交易进行正常监管。伴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国际快递业务仍将稳定增长,并且所占份额会进一步扩大。

二、物流对跨境电商的意义

在跨境电商贸易中,物流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伴随跨境电商市场的迅速发展,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网商企业的合作日趋密切,包括企业处理、货件管理、服务创新、运输网络、海关通关、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跨境电商物流一直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弊端包括配送时间长、包裹无法全程追踪、不支持退换货,甚至会出现清关障碍和破损甚至丢包的情况,而消费者希望有完全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此外,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运输成本和交货时间,“网站是否能提供他们所偏好的递送方式”对于他们作出在线海外购物的决定很重要。由此可见,从客户需求出发,物流依然是跨境电商运营中的关键环节。

三、我国现有的跨境电商物流模式

1.邮政包裹模式

邮政网络基本覆盖全球,比其他任何物流渠道都要广。这主要得益于万国邮政联盟和卡哈拉邮政组织。万国邮政联盟是联合国下设的一个关于国际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通过一些公约法规来改善国际邮政业务,发展邮政方面的国际合作。万国邮政联盟由于会员众多,而且会员国之间的邮政系统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很难促成会员国之间的深度邮政合作。于是在2002年,邮政系统相对发达的6个国家和地区(中、美、日、澳、韩以及香港)的邮政部门在美国召开了邮政Ceo峰会,并成立了卡哈拉邮政组织,后来西班牙和英国也加入了该组织。卡哈拉组织要求所有成员国的投递时限要达到98%的质量标准。如果货物没能在指定日期投递给收件人,那么负责投递的运营商要按货物价格的100%赔付客户。这些严格的要求都促使成员国之间深化合作,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例如,从中国发往美国的邮政包裹,一般15天以内可以到达。

2.国际快递模式

DHL、tnt、FeDeX和UpS是四个最大的国际商业快递。他们通过自建的全球网络,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遍布全球的本地化服务,为网购中国产品的海外用户提供了优质的物流服务。例如通过UpS寄送到美国的包裹,最快可在48小时内到达。然而,价格也十分昂贵。一般中国商户只有在客户时效性要求很强的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模式来派送商品。

3.国内快递模式

国内快递主要指emS、顺丰和“四通一达”。在跨境物流方面,“四通一达”中,申通圆通布局较早,但也是近期才大力拓展,比如美国申通2014年3月才上线,圆通也是2014年4月才与CJ大韩通运展开合作,而中通、汇通、韵达则是刚刚开始启动跨境物流业务。

顺丰的国际化业务则要成熟些,目前已经开通到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快递服务,发往亚洲国家的快件一般2-3天可以送达。在国内快递中,emS的国际化业务是最完善的。依托邮政渠道,emS可以直达全球60多个国家,费用相对国际快递模式要低,中国境内的出关能力很强,到达亚洲国家2-3天,到欧美则5-7天左右。

4.专线物流模式

跨境专线物流一般是通过航空包舱方式运输到国外,再通过合作公司进行目的国的派送。专线物流的优势在于其能够集中大批量到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货物,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因此,其价格一般比商业快递低。在时效上,稍慢于商业快递,但比邮政包裹快很多。市面上最普遍的专线物流产品是美国专线、欧洲专线、澳洲专线、俄罗斯专线等,也有一些物流公司推出了中东专线、南美专线、南非专线等。

5.海外仓储模式

海外仓储服务指为卖家在销售目的地进行货物仓储、分拣、包装和派送的一站式控制与管理服务。确切来说,海外仓储包括头程运输、仓储管理和本地配送三个部分。头程运输:中国商家通过海运、空运、陆运或者联运将商品运送至海外仓库。仓储管理:中国商家通过物流信息系统,远程操作海外仓储货物,实时管理库存。本地配送:海外仓储中心根据订单信息,通过当地邮政或快递将商品配送给客户。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相当于把仓库搬到了国外,实现了产品的本地配送,可以极大的缩短交货期,提升客户的购物体验。

四、发展我国跨境电商物流的建议

1.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跨境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我国有很多,但是可以提供专业化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的企业却很少,跨境电子商务有别于国内的电子商务,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易流程及物流过程都比较复杂。其中涉及到的国际运输、报关、报检等流程都给电子商务的运作带来了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专业的第三方跨境物流企业来处理这些问题,就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2.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是在本世纪初,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只有五六年时间,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此外这些人才更是集中在浙江、广东这些电子商务发达的省份。其他地区都面临人才匮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5

邮政农村电商共享经济模式。邮政农村电商的共享经济就是借助中国邮政农村电商平台,通过农民广泛参与、各大供应商充分介入,把各类消费资源充分整合,倡导人人分享、体验式消费,进而带来一系列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中国邮政借助品牌和资源的优势以及多年服务“三农”的经验,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共享经济平台(线上基于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线下依托邮政农村网点的实体渠道和物流配送渠道),打造一个集“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公共服务+普惠金融+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邮政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形成有中国邮政特色的农村电商共享经济模式。邮政农村电商的利益相关方主要为三大类,分别是需求侧、供给侧与平台侧。各方利益主体充分交易、充分受益,从而形成了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需求侧的七大升级。即对农村电商平台中加盟商超的掌柜、当地农民、地方政府等实现七大升级。一是信息升级。对邮乐网和邮掌柜的系统功能,如实现便民服务、农民创收、掌柜进货、经营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系列信息进行升级。二是服务升级。免费为全国农村电商统一线下实体店——村邮乐购提供电脑、打印机、扫描枪和钱箱等设备,为农村店主提供统一品牌、系统、标识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三是培训升级。通过线上视频和邮政人员上门面对面的服务,对村邮乐购店主进行系统操作培训和普及电商知识。四是消费升级。通过邮政推出的联名卡积分使农民联动进行邮政业务消费和零售商品消费。五是科技升级。利用邮政农村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指导农业生产,打造智慧农业。六是旅游升级。将农产品进城与休闲农村、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美丽农村。七是“双创”升级。通过组建邮政电商产业园,为返乡大学生创业、创收提供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供给侧的三大转型。一是实现商品供应商的营销转型。对于工业品下乡供给侧的参与方——生产厂商、经销商、供应商而言,产品销售平台的互联网化对其原有的销售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材料采购的比价平台、客户网络下单的瞬间响应、24小时不间断售后服务平台都是销售模式的变化,但销售平台的互联网化可以在新产品开发初期便将研发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最关键环节。对于农产品进城供给侧参与方——销售闲散农资的农民、农村合作社而言,中国邮政农村电商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升级——通过在邮乐农品网上开设县馆销售当地土特产品,打造“一县一品”,消除中间商,降低订单农业配送成本,避免产能过剩,实现精准扶贫。二是实现物流配送服务商的配送转型。中国邮政通过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运营和仓储中心布局,重点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难题。配送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单独配送向共同配送的转型。引入农村私车公助服务,搭建“邮政资源+社会力量”的开放式共同配送体系,破解物流车辆短缺、效率低下、空驶率高等问题。第二,实现邮政物流专用向物流开放转型。加速与社会第三方物流公司,如“四通一达”等的对接,承接社会物流县、乡、村“最后一公里”投递。三是实现金融服务的模式转型。邮政农村电商通过联合邮储银行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为符合条件的村邮乐购掌柜们提供小额贷款,让农村地区享受到更多的普惠金融服务。用智能手机下载安装邮乐网和邮掌柜的app,即可根据掌柜自身的信用等级和日常经营情况急速放款,流程简便、利率低、还款时间长且还款方便,让农村居民轻松做上“无本生意”。平台侧的三个结合。一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充分利用中国邮政线上的邮乐网和邮掌柜平台系统,并结合庞大的线下网点资源,通过清洗、分析邮政农村电商大数据,构建一个基于LBS的信息系统,包括适用于掌柜的“我要进货”——买家版,适用于厂家、分销商的“我有货源”——卖家版,适用于广大有车一族的“我要顺路捎货”。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有中国邮政特色的区别于社会电商公司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二是与当地政府结合。推动政府将邮政农村电商示范县建设纳入政府整体项目之中;发挥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作用,为农民增收;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功能协助政府提供政务处理服务,为政府分忧。三是与邮政业务结合。中国邮政农村电商商业模式是典型的跨界营销,即保证电商设施建设免费使用、电商培训免费进行、电商操作系统无偿使用、农村代销代购不加价、电商服务不盈利,由此增加邮政基础业务的客流量,实现邮政普遍服务的升级转型。通过以上需求侧、供给侧和平台侧的转型和改革,中国邮政农村电商起到了切实提高资源匹配度、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尤其是更精准地掌握市场需求,可以实现按需生产和销售,按需提供服务,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平台各方的实际效益,从而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邮政农村电商共享经济内涵的建议作为一种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共享经济诞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价值巨大、影响深远。下一步,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扩大邮政农村电商共享经济的内涵。

让更多利益主体参与农村电商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有利于实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体现合作中实现创新发展,创新中带动创业和就业。邮政农村电商要打造更多利益主体参与的共享经济平台,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打造更完整的生态链条,让生态链条的更多利益主体共享平台资源。这包括农村电商产业链各环节的主体,如作用于工业品下乡产业链上的农民、供货商,作为平台商和服务商的邮政企业,代购代销的农村掌柜,服务于农产品进城产业链上用于提供农产品资源的地方农户、农村合作社、农产品销售企业。下一步,还应当将农产品包装、分级、定价等辅助加工企业,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机构,以及城市或农村消费者全部纳入平台构建的生态链,更好地促进农产品进城。第二,确保生态链条每个环节的开放性,使生态链同一环节的主体共享平台资源。一是对于从供给产品的来源上,保证工业品来源的开放性,将中国邮政打造的工业品代购平台构建成一个开放平台。如对接苏宁、京东、阿里巴巴等社会电商,用一个邮掌柜系统实现外部所有网购平台的兼容,避免线下实体站点的重复建设。同时,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开放性。中国邮政农村电商的站点已覆盖全国,以后可以通过建设地方特色馆保证各地特色农产品都能上线交易。二是确保农村电商物流端的开放性。中国邮政拥有最广泛的农村物流运输体系,可进一步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强投递能力建设,提高运力和农村投递信息化水平,加密邮路,增加代收点等,全面加大农村电商的物流支撑力度。加强全国仓储中心建设,减少仓储运输成本。中国邮政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开放性、公益性的农村物流体系,不仅服务于中国邮政农村电商的发展,而且服务于社会各界农村电商的发展。

更多助农业务丰富农村电商共享经济。中国邮政农村电商主要商业模式就是依托邮政遍及全国的25万个便民服务站、“三农”服务站等线下实体店和加盟店和助农业务,包括邮政基础业务、普惠金融服务和物流、批销等业务。下一步,可以引入更多助农业务,让这个共享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将农资农具下乡的传统商贸物流体系纳入平台销售。中国邮政利用便民服务站建立了线下农资农具商贸流通体系,可以利用线上邮掌柜系统进一步拓展农资农具的销售渠道,形成从线下到线上、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态势。二是推动农产品标准化服务。要实现农产品进城,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是个重要的任务。中国邮政可以重点研究农产品进城项目,包括农产品辅助加工细节问题的处理,促进农产品进城的规模化发展。三是叠加农村电商更多的培训讯息技术服务。目前,中国邮政农村电商通过邮掌柜系统也叠加一些农村电商技能培训服务,主要培训从事代购代销的加盟店主——掌柜们使用操作系统,学习代购代销的电商技能。下一步,随着农产品进城业务的大力发展,邮政可以进一步丰富培训视频以及上门培训教程的内容,培训掌柜们进行农产品进城的辅助加工服务和收寄服务,进一步增加目前村邮乐购站点的服务功能,提供代收代寄服务。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商业经济学会学会模式学会功能

商业经济学会的本质剖析

商业经济学会是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其性质是从事商业经济研究的社会中介组织。我国最早的商业经济学会是1979年成立的湖北商业经济学会,至今已经28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1982年成立,至今已有25年,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商业经济学会,甚至有些县也成立了商业经济学会,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基础的社会中介组织。商业经济学会组织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涵特点:

商业经济学会是一种社会中介组织,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它为政府服务,为商业企业服务;它也不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同一行业的协会组织,因此商业经济学会的会长和副会长不能由企业家来担任,而应由具有一定商业经济学术水平的知名人士来担任。

商业经济学会应体现应用经济的特点,而不是纯粹学术性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而是研究商业经济的一些理论与实践“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如研究一些政府商业宏观调控部门面临的一些热点政策性问题,研究商业企业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为商业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解决商业企业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

商业经济学会是商业经济的学术研究团体,学术研究是其主要的任务之一,学会主要从事商业经济研究,进行商业经济学术活动。

现有商业经济学会的运作模式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商业经济学会经历了体制转轨时期,现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虽然我国大多数商业经济学会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但各地联系实际探索了多种商业经济学会的模式。

从组织形态而言,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挂靠国资委,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代管,各地由于情况不同,其组织形态也不一样,主要有6种模式:挂靠商务局的模式;挂靠院校的模式;依托政府的模式;依托商业企业的模式;商业经济学会与商业联合会合署的模式(石家庄市模式);不挂靠任何一个单位的模式,商业经济学会独立运作,自主运行。多种模式符合中国经济和商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具有可借鉴性,其下属的全国贸易经济研究会,还与韩国贸易经济研究会合作,先后开展了多次商业经济学会的交流活动。

从运作的内容来说,商业经济学会是学会,但是学会不等同于行会,它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其主要模式有:学术研究为主,服务为附的模式;服务为主,学术研究为附的模式。但是商业经济学会的研究是以应用经济为主,不是仅仅研究商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商业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由各专业院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承担,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商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来,这样就能够增强学会的功能,促进学会与商业企业、促进学会与政府、促进学会与行业协会的紧密联系,否则就理论而理论,或者其理论与实际脱节,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形成“孤岛”。

商业经济学会的功能

商业经济学会的功能与行业协会的功能大体一样,只是相对而言,其特定功能是学术研究,归纳其学会的一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的功能,如:商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平台;为政府和商业企业服务的平台;专业培训和咨询的平台;学术交流和考察的平台;中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与其他兄弟学会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当前应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具体来说,其业务包括组织理论交流,如组织征文、举办论坛、兴办会刊和报纸、出版系列专著等。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打造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打造企业与学校沟通的平台,打造会员与会员相互交流的平台。

商业经济学会的运作模式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创新商业经济学会的运作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主体上扩展

商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批发与零售商,而还应包括餐饮企业、住宿企业、物流企业、租赁企业等;商业经济学会在会员主体上不应是“国有商业企业”,而应是多种经济成份的商业主体,形成商业领域多种经济成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会员队伍。

(二)服务上扩展

在研究的基础上扩展服务内容,为商业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服务、为商业企业服务,具体来说,服务包括理论服务、研究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服务等。

(三)理论上创新

在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具有前瞻性,同时又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形成特有的成果,注重突出其“应用经济”的特点。

(四)组织上独立

中国大多数社会中介组织都具有“再转型”性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取消学会的“挂靠”单位,形成面向市场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介组织,从而能够自主的进行商业经济研究,形成相对客观公正的调研报告。

(五)品牌上创新

注重学会的品牌形象的打造,如山东商业经济学会对其商业经济学会的会徽、会旗、理念、手提袋、名片等标识都进行了认真地设计;石家庄商业经济学会与商业联合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近几年来连续举办了五届石家庄零售业高层峰会,2006年举办的中国商业趋势论坛的主题——开创“蓝海”、价值创新,打出了品牌,创出了商业经济学会的品牌,参加论坛的不仅有石家庄,而且还有北京、天津、山东省、河北省、济南、青岛、秦皇岛等地的商业经济学会,还有大量的企业参加。

(六)市场化运作模式

随着我国商业对外全面开放,商业经济学会的工作也必须改革,应放弃传统的行政办会的方式,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会,即保持学会的社会性中介组织的性质,同时又积极开展各种有偿性的服务,如培训、咨询等服务,联系实际探索符合学会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

(七)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省学会相结合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应加强与省学会相结合,联合开展活动,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学会之间的协作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活跃学会工作。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义乌;B2R模式

专业市场靠以前的建立货物集散中心吸引客户前来选购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电子商务为专业市场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经验,拓展网络营销渠道,减少过高的成本负担。

一、专业市场的发展

1.专业市场定义

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的典型的有形市场。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市场,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买卖者,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专业市场步入电子商务化是推动市场再发展、商户转型、中小企业再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商务为企业整合“供―产―销”、建立自主品牌、打破同质化竞争、获得更多利润创造了条件。

2.专业市场发展现状

基于专业市场的行业网站的发展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近几年来发展趋势减缓甚至停止不前,主要还是因为行业网站对专业市场整合不深入、为商户深入、持续化的服务不足,还存在网站建设与市场脱节、网站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问题。2008年,义乌市场面对种种困难实现平稳发展,集贸市场成交额达492.3亿元,同比增长6.83%。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381.81亿元,同比增长9.6%。在中国小商品城逆势增长势头的带动下,全市其他各类市场发展也非常活跃,全市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市场有13个,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有5个。截止2014年,义乌小商品城连续23年居全国专业市场榜首。

3.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根据现有的文献以及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现状,主要总结了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几种应用模式:

(1)信息中心型

信息中心型专业市场的网上市场是作为信息中心而存在的,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此种电子商务仅限于网上信息,建立搜索查询功能,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交易过程中的洽谈、签约、物流和支付等重要问题都是是通过传统的交易方式完成的。

(2)o2o模式

建立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无缝结合,融合实体商品和本地化生活服务,建全方位的销售渠道,线下实可以继续通过体店线下运营,线上电商平台以一个网店对应一个实体店铺的电商集群的方式快速开启互联网交易前台,来获取线上客户,同时与线下业务对接,形成线下线上闭环式营销。同时基于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无限商机,把传统的销售模式下实体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品牌效应同时运用到网上。

二、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现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以淘宝网、天猫商城等平台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逐渐壮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小商品批发与零售的主力军。2013年中国开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元年,这为义乌市外贸和电子商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但同时也提出了跟高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互联网思维,着力新的发展点实现更高更快的的发展。

1.商户电商意识薄弱

电子商务已成为全世界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有不少商贸城中的商户表示,目前业务以外贸和线下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商户年龄较大、习惯于传统贸易形式而无法快速适应信息化的手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缺乏危机意识,满足于当前的境况。电商的快速发展,正在一步步侵蚀传统市场,而义乌现在正处在传统市场发展瓶颈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已经给很多传统贸易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样也了影响这些商户,义乌的发展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2.电商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义乌现有的交易是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并且65%以上是外贸订单,但现有的义乌网上购物平台的功能并不能体现出批发的特殊需求,也没有建立多语言网站,因此不能满足商贸城商户的需求,这也是商户们不经常使用网上购物平台的主要原因。

三、义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1.营造电子商务环境

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会,帮助义乌市培训具有一定信息化水平的新型人才。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各网络平台(例如微博,人人,贴吧等)加强对义乌电子商务发展的宣传。树立典范,发挥榜样的力量,选出一部分经销商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先带动这一部分人群利用好网上交易平台,充分展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线上交易功能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用户获取信息的平台。

2.政策的支持

义乌市有关部门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形势,设计基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政务服务创新集成方案与政策法规改革路径,深入研究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实施运营中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问题,研究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管理的新方法,实践面向跨境贸易的电子政务服务集成方案,探索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相关政策法规的改革途径。把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纳入到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中,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携手杭州、上海等各大高校在义乌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向全国引进电子商务人才,并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措施和可行性方案;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奖励措施,加宽奖励范围,通过招商引资,争取更多项目等办法来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和鼓励义乌市电子商务的发展。

3.充分发挥B2R模式的优势

义乌电子商务发展提出全新理念――B2R(BusinesstoRetailer,商家对零售商)模式是商家或者厂家直接与终端零售商之间的一种新型贸易模式。对于B2R来说,网络平台和仓储基地的建设将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1)建立开放的网上交易平台;(2)仓储基地的选址很重要影响。

4.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

构建综合平台,提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区别于已有的B2B外贸电子商务平台,一站式外贸服务平台本质上是跨境贸易企业、服务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构成的在线服务集群。通过web服务与Soa架构模式,集成交易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保险服务、信用服务等商业服务以及电子报关、检验检疫、外汇结算、税务监管等政务服务,如图所示。优化相关流程,实现线上线下协同。

四、结束语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需要一定的规模和快速响应市场的体制,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商业价值。但由于受到商户电商意识、义乌的电商定位、本地化网站知名度低、基础配套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义乌电子商务目前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通过努力构建起适宜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充分发挥B2R模式的优势、搭建好一站式外贸服务平台,为义乌市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的高效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丽B,吴有权.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化发展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专业市场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3(26).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商会功能;组织机构;制度创新;商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1)06-0077-06

一、国外商会制度及治理模式

(一)自治型商会制度

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实行典型的自治型商会制度,其基本特点如下:(1)商会的成立以工商业者自治自愿为基础,属于私人社团性质的民间组织,大部分是依托商事主体法、公司法设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少数小规模的商会以非法人的任意团体居多。(2)商会内部实行自治,政府不干涉商会的内部事务。(3)商会的经费来源为入会工商业者缴纳的会费和商会服务所得收入,包括出具出口证明书、组织研讨会、提供市场信息、在商会出版物上刊登广告等,以及接受政府委托承办事项的委托费和事业费等。近年来,政府为完善商会组织、提高商会的服务质量,开始为商会提供一定的补助金。(4)商会与会员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代表与被代表的授权服务关系,商会治理和内部关系由商会的自律性章程和制度予以规范。

(二)国家主导型商会制度

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会制度建立在国家主导、资助和干预基础之上,是典型的国家主导型商会制度,其基本特点如下:(1)商会的成立和工商业者入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不完全取决于工商业者的自主自愿,与此对应的是商会为公法社团性质的半行政性组织,是按照商会法而非公司法设立的公法法人或公益法人。(2)商会实行相对自治,政府对商会内部事务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或某些形式的干涉。(3)商会的经费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会员缴纳的会费、商会服务收入以及为政府承办事务所得的委托费或事业费,因此,商会在经济上与政府保持着一定联系。(4)商会与会员是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且商会还经常受政府委托或授权对工商业者实施注册、备案等准行政管理。(5)国家有专门的商会管理法规,商会的治理和内部关系除受国家法律的规范外,还受商会的自律性规章的制约。

(三)国家规制与商会自治结合型商会制度

日本、韩国的商会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规制与商会自治的结合,其基本特点如下:(1)商会的成立以工商业者的自主自愿为基础,但保留某些“特定工商业者”的强制性入会制度;商会为私人社团性质的中介组织,大部分是依据私法中的公司法设立的非营利性法人。(2)商会实行相对自治,但政府对商会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3)商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和商会服务收入,少部分为政府财政拨款。(4)商会与会员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代表与被代表的授权服务关系,同时,商会还负有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5)商会的治理和内部关系受国家法律规范和商会自律性规章的制约。

国际上商会的治理结构主要有以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董事会与理事会双轨制、以法国和德国等国家为代表的会员大会下的理事会制度及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理事会和监事会二元结构平行制衡制度,其共同特点是商会内部的组织建制和治理结构基本上以会员或会员代表的基础权利为本位,以商会内部决策机构为核心,以有限的监督权利为保障,本着权利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法定程序和制度逻辑来设计商会内部的组织结构[1]。

1.权利机构

国外的商会权利机构一般是由全体会员组成会员大会,商会重大事项都在会员大会上以决议的形式决定,会员大会享有对董事、理事、监事和会长等人员的任免权。会员大会非常设机构,对外不代表商会,对内不执行商会具体事务。会员代表大会是会员大会的变形,适应于会员人数众多的总商会、联合商会或其他规模较大的商会,其法律地位和制度功能与会员大会基本一致。

2.决策机构

商会的决策机构有董事会、理事会或委员会等不同的称谓,基于商会的非营利性质,为与营利性的公司相区别,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从会员中选举产生,组成常设的理事会,商会的业务、活动或事务开展及一切权利的行使,均需在理事会的指导下进行。

3.执行机构

法国和英国的秘书处是商会中对内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对外拥有权的执行机构,其法律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说明:(1)秘书处为常设机构,工作人员为商会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商会日常运行和事务管理。(2)秘书处工作人员为职业人,常常以商会的名义对外开展活动。(3)秘书处工作人员与商会之间是雇佣合同关系,即不是由选举产生的,而是由理事会、董事会或委员会聘任的高级雇员。

4.监督机构

国外商会的监督机制存在着以下四种主要模式:(1)英国和美国的商会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职能一般由董事会、理事会或委员会行使。(2)法国和德国的监督职能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行使。(3)日本和韩国均设有专门的监督机构监事会。(4)俄罗斯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下设立监督委员会。

二、国内商会运行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商会的运行模式

在我国,商会的作用长期得不到重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即使有类似商会的组织存在,其作用和职能也基本被国家行业管理替代,由此形成以行政官本位为主导的半官方型商会制度,其基本特点如下:(1)商会的成立与工商业者入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基本上不取决于工商业者的自主自愿,商会成为被行政型的社团组织。(2)商会的自治功能较弱,政府对商会内部事务进行较多干预和监督,商会基本没有自,商会与会员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准行政管理关系。(3)商会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即使有一定的会费和服务收入,其实质也属于行政收费。(4)国家有专门法律对商会进行管理,商会的治理和内部关系受商会自律性规章的影响有限。

在此制度模式下,国内形成了以下两种商会组织类型:

1.具有官方背景的商会

在特定的经济政策和企业制度下,中国官方背景的商会形成了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为载体的中国民间商会、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中国国际商会、以全国性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行业商会,共同组成了三足鼎立、多元多层的组织类型。(1)兼具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性质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成立于1953年,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全国工商联作为工商企业团体实际上成为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其职员纳入政府行政级别体系并享受政府官员待遇[2]。全国工商联是全国组织,并设有省、市、县、乡(镇)工商联合会。此外,全国工商联也按行业设立行业商会等,截至2009年底,全国工商联共有地方组织3128个,基层组织24722个,行业组织12326个,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全国工商联的会员分企业会员、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地方工商联是其团体会员。截至2009年底,全国工商联共有会员257万个,其中企业会员108万个,团体会员2.5万个,个人会员146.5万个,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组织、机构、商会和企业等建立了广泛联系。

(2)具有贸易促进和国际社会双重职能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简称贸促会)成立于1952年5月,是由中国经济贸易界有代表性的人士、企业和团体组成的全国民间对外经贸组织,同时使用中国国际商会的名称。贸促会的宗旨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开展促进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各种形式的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活动,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以及经贸界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贸促会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48个地方分会、600多个支会和县级国际商会,并在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农业、汽车、石化、商业、冶金、航空、航天、化工、建材、通用产业、供销合作、建设、粮食等领域建立了17个行业分会,全国会员企业近7万个。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商会、工商联合会、外贸协会和其他经贸组织保持着联系,与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对口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1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驻外代表处。

贸促会及其所属业务部门已经加入了许多国际组织,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国际许可证贸易工作者协会、国际海事委员会、国际博览会联盟、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联合会、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和国际商会等。

(3)由行政行业管理机构转制而来的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工商业行业协会是由原政府机关中的行业或部门管理机构调整、改组和转制而来,其服务对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管理对象一般为国有企业。由原行政机关转制而来的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和利益关系,形成了行政主导型行业商会组织,集中表现在设立过程中的行政影响、组织人事的行政任免和活动中的行政干预。以上海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56.96%的行业协会负责人由上级主管部门委任或兼职,94.78%的行业协会重要会议或重要活动有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85.07%的行业协会负责人按规定必须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会议,70.90%的行业协会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79.10%的行业协会内部重要决策要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2.以个体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商会

(1)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简称个体协会)成立于1986年12月,是由全国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体劳动者组成的联合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劳动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个体经济的助手。目前,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和计划单列市均建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地市级和县区级个体协会分别为412个和2982个,地市级和县区级私营企业协会分别为355个和2415个。全国共有2127万户和4274万人加入了各级个体协会,分别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86%和从业人数的87%;加入各级私营企业协会的私营企业达到326万户和4360万人,分别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户数的76%和从业人数的75%。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个体协会成立过程中起着发起和组织作用,并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对其施加影响,使其运行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和政治色彩。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工作指导的通知》(工商个字[1999]第191号)中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行使好对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的指导职能,切实负起指导责任。”《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2007年修正案)》第5条规定:“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本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是国家民政部。”上述规定可以反映出个体协会的法律地位和社会角色。

(2)民营企业商会。中国民间企业商会成立的时间相对较晚,成立于1905年的浙江温州商会最具代表性。目前,全国各地的民间商会普遍存在着性质、地位模糊不清的问题,这可以从其组织归属和章程上得到印证。就组织归属而言,全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商会都加入全国工商联组织系统。就其章程的内容看,如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005年8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务院西部筹备办牵头组织设立,《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章程》对该协会的地位和组织归属做出了如下规定:“本会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和民政部的监督管理。”广州市民营企业商会1989年在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的具体帮助下组建成立,其章程对其组织归属的规定是:“本团体的主管单位是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总会),接受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和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总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上海市私营企业协会章程》规定:“上海市私营企业协会是指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全市私营企业组成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接受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导。”由此可见,中国大多数民间企业商会总感觉有一只挥之不去的手在影响着其内部治理和运行。

中国商会组织建立及运行的不合理状况是长期政治化和管理手段行政化的结果。事实上只有工商业者真正可以自主自愿地去设立和组建为自己服务的商会,才可以打破现有僵化的商会组织运行模式,回归商会所应有的性质和地位。

(二)国内商会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1.商会制度供给不足

商会制度的核心是法律和自治规则,因为制度主要是以各种约束性规则的形式存在的。国内商会的立法严重滞后,虽然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商务部自1994年启动《商会与行业协会法》项目,但推动作用很小。就行政法规层面的规范性文件而言,目前可参考的主要有国务院1989年6月14日的《外国商会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2007年5月13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规范性文件缺少针对商会的具体指导。有关商会的规定还散见于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的部门行政规章中,但这些规定大多与其管理的属于准商会的行业协会有关,很少涉及一般性的商会。就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而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法规是深圳市人大1999年12月22日的《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上海市人大2002年1月10日通过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上海市行业协会暂行管理办法》、汕头市人民政府2005年10月12日的《汕头市行业协会暂行办法》(修订)以及各省级行政区人大和政府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制定的实施条例、地方性规章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1年5月17日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贸促会国际商会建设的通知》。这些规范性文件主要与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的管理有关,几乎没有涉及一般意义的商会。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商会制度尚无可资参考的法律,有关商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残缺不全,全国性具有官方背景的商会章程在制度规范、制度创新和制度示范等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不是很多。由此可见,立法资源、法律规则和自治性规则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商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法律定位摇摆不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商会的社会自治和行业管理功能日益得到重视。商会自治作为商人、企业(公司)等经营主体人格化、独立化和民间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始由民间发展到政府关注,由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过渡到整个社会的自觉意识,受到政府和立法机构的重视。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商会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存在认识上的误判,对商会和性质类似的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存在模糊认识,结果导致商会组织性质和法律地位的界定摇摆不定。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性文件中界定商会时,一般将其定义为社会中介组织或一般意义的社会团体,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行业协会、商会”定位为“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行业协会、商会”定位为“社会团体”。2007年“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则把“行业协会、商会”定位为“社会组织”。这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在界定商会和行业协会时分别使用“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称谓,说明中国最高决策层对商会法律地位的认识尚不十分明确。

从政府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把商会界定为一般意思上的社会团体;《外国商会管理暂行办法》把外国商会界定为“不从事商业活动的非营利性团体”;《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则把国内“行业协会、商会”定义为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的“自律性组织”;全国工商联成立之初并没有将其定位为商会,其章程中对自身的定位是具有政治组织属性的“人民团体”,直到1988年以后才赋予其“民间商会”的身份;《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章程》(2002年修订)对自身的定位是“全国民间对外经济贸易组织”;《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1991年修订)对自身的定位是“群众团体”。

由此可见,无论是党的政策文件、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还是地方性法规与规章,抑或是商会章程,对商会的组织属性和法律定位定义不清晰,显然不利于商会的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

3.商会功能模糊不清

长期以来,商会作为准行政组织依附于国家行政机关或派,过于提高其政治职能,其应有的经济自治和市场调控功能却严重萎缩。如在现行的三足鼎立、多元多层的商会组织格局中,兼有中国国际商会之称的中国国际贸易商会实际上担当着全国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的联络、参谋和咨询机构的角色。至于全国性的行业协会,相当一部分是从政府机构改组而来,更多地发挥着行政管理的职能。

国务院2007年5月13日的《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行业协会、商会更多的制度功能,包括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履行好服务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这些指导性规定比单纯以社会中介和市场协调功能来定位商会的制度功能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商会应有的会员商业服务、社会自治管理、政治民主参与和居间裁决之准司法效力等功能相比还相去甚远,在组织建设方面还沿袭了行政管理方式:(1)商会的组织权力不完全来源于商事主体自身的授权,相当部分权力来自于国家政府,商会的内部治理带有准行政权性质,这不仅破坏了商会内部权力的平衡,而且损害了会员应有的权力主体地位,为内部管理层谋求法外或章程规定以外的权力创造了条件[3]。(2)商会的组织结构、不同层级的机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和行政关系建立起来的。(3)商会内部领导人的选择和人事任免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4)商会的治理方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行政命令和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特别是总会与分会之间的关系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由于商会内部权力过多地集中于总会和上级分会,地方和基层分会基本上处于无权的被动执行地位。

4.商会自治管理能力差

中国商会法律地位和制度定位的不确定性,加上政府行政权力的干预,制约了商会自治能力的发挥,具体表现为:(1)商会内部权力的行政化影响了工商业者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将商会内部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推上管理岗位。(2)国内各类商会的运行经费及所需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行政性事业收费,商会自身的筹资能力较差,在经济上对政府有关部门的依附性较强。(3)商会章程规定的董事会、理事会或委员会的权力受到制约,很多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度不足,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4)由于商会自身制度创新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利用自治性规章对内部各种关系进行有序规范。

5.社团属性退化变异

商会作为社团组织应该是维护会员利益的功能性社会自治组织,但国内很多商会成立后,就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与其组织属性和制度功能相背,甚至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主要情形如下:(1)演变为营利性组织。有些商会通过擅自收取管理费或提供营利性项目而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设置以营利为目的的分支机构,或者违法进行营利性投资,严重违背了其非营利性的组织属性。(2)堕落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有些商会被内部人控制而沦为牟利工具,损害多数会员和社会大众的利益。(3)谋求市场垄断,阻挠公平竞争。有些行业协会联合起来,利用非法手段抵制外地或其他部门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或者操纵市场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4)以商会为组织工具,干扰或抵制国家正常的管理活动和司法秩序。

以上种种,严重背离商会本来的社会角色定位、扭曲了商会应有的制度功能,对商会自身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甚大。

三、改进建议

中国商会的制度和内部治理改革应跳出对既有僵化的行业协会和商会体制进行改革,培植民间商会,以体制外的新生力量来促进商会转型,完善商会组织及制度建设,使商会成为服务型的商会。温州商会对此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一)树立商事结社自由观念,培植民间商会

商会本来是工商业者自由结社的组织结果,没有商事结社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商会,更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民间商会。结社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会越来越开放,企业经营也会愈加自由,商事结社自由作为宪法赋予的法定权利,更是市场自由、契约自由、经营自由和交易自由的内在需求。如果工商业者有了真正的经营自由和结社自由,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结社契约,组建真正为自己服务的新型民间商会。这种新型民间商会可能不会按照预定的模式组建和运行,但可以相信以工商业者的聪明和才智,他们完全可以创建一套有效的内部治理制度和运行监督机制。正是这一新生的、真正民间意义上的商会,才可能彻底改变已经僵化的行业协会和商会之体制和格局,才可能打破现有商会的行政本位现状。

(二)解决制度供给瓶颈,发展契约型商会

商会制度供给不足是制约国内商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国未来的商会制度改革必须以商会立法为前导,以商会章程建设为核心,以商会自治性规范完善为保障,把商会纳入有法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责必履的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尤为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商会章程的基础性调整作用,因为商会既然是工商业者自由缔结的契约型商事组织,自然应该真实地反映全体会员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利益,商会章程对商会内部治理结构和相关制度建设要提供依据,使之成为对商会具有直接约束力的规范依据。

(三)完善商会组织及制度建设

温州商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自主性和较强的治理能力,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州商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采取了比较有效的治理策略。在商会成立初期,行业精英凭借自身实力和威望,动员必要的初始资源,促成了行业企业的集体行动,行业精英也成为主导商会运作的主要力量,使商会对外积极配合、协助政府的行业管理工作,对内建立了专业化的职能机构。一些商会在与政府、企业的良好互动中,较好地平衡了各利益诉求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目前,温州不同商会的组织治理模式存在着一些差异,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模式如下:

1.组织机构设置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通常建立“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别作为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行使最终的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指挥权。大多数温州商会设有会员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分别行使控制权、经营决策权和经营指挥权。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商会的法定监督管理职责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行使,因此,温州商会内部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权由理事会代为行使[4]。

2.规章制度建设

温州商会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内部规章制度,为商会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被调查的64家商会均有成文的章程、会则或其他相应规定,其他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温州商会规章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项目会长

分工制理事会

工作制秘书处

工作制度财务管理

制度行业

规约会费管理

制度档案管理

制度委员会工作

负责制度人才招聘

制度建立数

(个)384744634861441914比例(%)59.473.468.898.475.095.368.829.721.9

资料来源:《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基于浙江温州商会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调查结果显示,温州商会在章程、会则制定以后一次也没有修改的占25.15%和66.11%,修改过一次的占32.13%和19.14%,修改过两次的占30.16%和8.11%,经过3次以上修改的比例较小。可见,大多数规章制度在商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商会确实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制度。

(四)建立服务型商会

商会制度主要是为工商业者提供准公共服务的组织形式。如果商会不能为入会的工商业者服务,对他们来说设立商会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中国商会必须还原商会的制度功能,真正成为面向工商业者的服务型组织,因为基于比较优势和自由退会的原则,能向会员提供优质服务的商会必然会受到众多工商业者的青睐。在此情况下,现有行业协会和商会只有改变其行政本位思路和处事方式,真正为会员提供他们期望的服务,才能延续其组织生命,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在温州,服装、合成革和电气等一些运行良好的商会因能为会员提供良好的服务而使商会与商会会员良性互动、长足发展。

1.信息服务

(1)在全国各地建立异地商会,收集当地招商引资信息,提供给会员及本地企业。例如温州商会不仅为温州民间千亿元的资本找到了合适的投资渠道,而且促使温州市政府与异地温州商会建立了联系机制。(2)组织和参加国内外交流会议、会展。商会可以通过茶话会、座谈会、交流会和展览会等多种形式,为会员企业提供交流平台。(3)收集市场信息。商会通过对国内外市场信息的全方位收集,为行业发展和行业秩序维护做准备。在2005年欧盟对中国劳保用鞋启动反倾销调查之前的数十天,温州鞋革行业协会做了前期准备。(4)编写、出版行业手册、专业资料和会刊等,促进行业信息、政策法规的内部交流。据统计,仅1998―2002年,温州市总商会就信息120多条,编印《商会简报》、《温州商会》71期,各行业商会引发简讯1150多条。

2.技术服务

温州商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模式为会员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一是商会建立和运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二是商会组建以公司形式运营的技术中心。第一种模式以温州服装商会为代表。2004年,温州服装商会组建了温州市服装行业创新服务中心,以有偿方式为会员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首先,该商会投资50万元与温州市图书馆合作成立了一个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服装图书馆,对服装行业的企业家和设计师实行会员制,这使温州服装行业缩短了与时尚之都巴黎、米兰等地信息传递的时间。其次,与温州大学服装学院合作成立服装设计研究中心,下设女装、男装、休闲装和针织4个设计工作室,企业只需提供自己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品类要求,工作室就可以完成从设计、面料、款式到样品的整个流程,一次最多可以做100款,平均每款设计成本只有1000元。此举成功地解决了中小服装企业信息不畅、设计能力不足和资金短缺等问题,为推动温州服装产业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种模式以温州模具行业协会为代表。2007年,温州模具行业协会的5位负责人共同出资60万元注册成立了东海模具产业研发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模具人才开发、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等事业。随后,该中心与温州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创办模具人才培训基地,以推动温州模具产业由传统加工向现代制造转型,由分散企业向集群方向发展,使温州模具产业突破创新瓶颈,走出产销“内循环”的困境,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3.融资服务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温州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产值占97%以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温州商会发挥桥梁作用。在商会的协助下银行更加清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风险表现,通过商会提供的信息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中国银行温州分行与温州服装商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十一五”期间为温州服装企业提供了20亿元的新增贷款和贸易授信融资;中国建设银行温州分行与龙湾区鞋业行业协会签订协议,向“中国鞋都女鞋基地”提供总额30亿元的新增贷款和授信。

参考文献:

[1]张捷,徐林清.商会治理与市场经济――经济转型期中国产业中间组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刘华光.商会的性质演进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外贸;集聚平台;发展对策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凭借更加稳定的资金流、更大的盈利空间优势,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青睐,跨境电子商务冲破了国界,使商务贸易走向全球化,引起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跨境电子商务逐步成为中国商务贸易发展的新战略和工作重点之一。

1、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1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

苏州的电子商务相比杭州、上海等城市起步相对较晚,但苏州对接上海、赶超杭州的意志坚定,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域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推进苏州、乃至江苏省电子商务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作,通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世界知名电子商务运营商引入、跨境电子商务政府配套、多元化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途径,使苏州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3试点第一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亿,落户苏州的聚美优品一家的日单量超过2万单,整体交易额年增速超过30%,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高于13年的5倍,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已然位于全国前列。

1.2不断创新政策机制助推电子商务发展

为推进协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牵头,海关、检验检疫、国税等部门人员组成“苏州工业园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小组”,稳步推进苏州跨境电子商务事业前行,为提高跨境电子商务时效,创新并实践“负面清单”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模式,采用快速核放、快速验放、抽样检测、跟踪监管等不同的监管方式,检验检疫、海关、外管、国税等政府部门全力提供一站式服务,为跨境电子商务的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文/郑广成朱翠苗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有效监管的效率,正在逐步解决各种通关检验繁琐、困难、耗时的瓶颈问题。

1.3跨境电子商务集聚效应明显、亮点突出

兰亭集势、中粮我买网、抠抠网、苏宁云商、聚美优品等十余家全球知名电子商务运营商落户苏州园区,截至2015年06月,苏州参与B2B、B2C和C2C的电子商务企业超过22万家,仅在淘宝上的卖家就超过17万;张家港获批全国跨境电商“直购进口”试点,消费者与海关联网网站可以直接购买商品,实现了电商企业、物流企业、支付企业三方信息相互印证,海关可提供直通车式的验证通关服务;苏州工业综合保税区贸易功能区可开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等服务业务,苏州结合区域优势,依托发达的制造业和物流业,逐步将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业务发展成全国的“样本”。

2、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分析

苏州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2.1行邮税税负不均成为制约

行邮税将“增值税、关税、消费税”三税合一,按照“10%、20%、30%及50%”四档简易征收,个人物品所征的行邮税低于50元的免税。但是存在着101元的化妆品要缴税,行邮税率10%的商品则要超过500元才缴税的现象,不利于更多商品在线开展跨境交易。可以说,目前的行邮税率,成了境外消费与灰色渠道消费的助推因素,提高了跨境电子电子商务的量,但不利于跨境电商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境外消费回流。

2.2苏州制造业、电子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渔业亟待向“互联网+”产业转型

苏州具有发达的制造业、特色农业和渔业不能及时跟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些受欢迎的产品没有实现“互联网+”的运作,苏州制造业、渔业、农产品等产业急需转变观念,拓展跨境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促进这些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2.3高素质职业化的跨境电商人才稀缺成为长久发展的瓶颈

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的苏州也存在严重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稀缺的问题,跨境电商人才是集商务贸易、网络营销、互联网、海关、物流等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级能人才,目前必须经过企业化培训才能胜任岗位,人才的多学科性和复合型,目前极少有对口专业能吻合该产业,人才稀缺成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2.4物流业滞后于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速度

跨境电子商务采用航空快递的比较多见,但是成本高,环节周转和检验通关等各项手续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跨境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还需10-30天。国际化物流公司数量稀少,不同物流公司对接吻合度不够,没有形成“互联网+物流”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监控平台,物流业的滞后,很难满足消费者对跨境电子商在速度上的要求,也不利于储存期短的优秀商品开辟跨境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不利于一些区域性特色产品的出口。

2.5区域性跨境电子商务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跨境电子商务以邮包方式通关,海关、报关凭证缺乏,很难享受出口退税,甚至结汇也不够顺利,影响了国内产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积极性;政府监管模式不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小批量、高频度的工作要求,对于商品品种的不断增多、零售化、物流周期多样化等实际情况,政策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政府监管还有待创新,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在类型、规模、数量、时间等各方面的要求。

2.6跨境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待健全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现代物流管理平台和政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接不够,甚至各自孤立,从日益增长的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量来看,原有的通关、报关、检验等服务管理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还存在各项环节的重复操作,不利于跨境电子商务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缺乏“互联网+外贸”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来契合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没有实现企业、消费者、政府、物流的联动信息化控制和服务管理。

3、苏州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建议

3.1政策拉动,进一步“外引内育”创建苏州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平台

在现有电子商务、互联网科技等园区,由政府牵头,通过多途径、个性化的服务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电商企业落户苏州,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样板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平台,对制造业、互联网企业、特色农产品等企业,加快贸易观念转变,拉动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到跨境电子商务行列中来,做大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规模,提高层次,为跨境电子商务的飞跃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2吻合国家政策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创新通关、检验、结汇、行邮税等监管模式

成立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行政服务中心,为跨境电商提供通关、检验检疫、结汇、退税、行邮税等一体化业务服务,在政策范围内尽量简化、优化政府部门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监管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商品追溯与检验手段,提高检疫检验效率;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结汇机制,拉动银行跨境电子商务收结汇业务不断完善和创新,提高结汇支付的便利性;完善税收退税机制,解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无法办理出口退税的问题;进一步研讨行邮税的多样化、公平性,制定更加合理的行邮税收政策。

3.3立足“互联网+外易”,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三方融合”

借助苏州发达互联网设施基础,解决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政府监管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三方对接的问题,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外易”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融合与发展,最终实现三方对接、不断融合、业务协同,逐步形成“互联网+外易”的苏州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化运作新模式。

3.4建立苏州跨境电商企业信用体系

为了提高效率,构建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诚信运营机制,对苏州区域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信誉档案,实施政府、银行、电商交易平台多方贯通的信息化信誉管理,以提高通关效率,从而形成苏州跨境电商企业信用体系,让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得到认可与帮助,为构建健康的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不断努力。

3.5进一步发展物流业,构建区域物流一体化服务模式

针对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特点,政府牵头确定苏州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从业标准,将各大物流企业进行业务整合,通过信息平台打通物流业务,实现多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新局面,跨境电商企业不再为选择物流企业而费神,只要根据商品特点选择相应的物流服务即可,这样将大大提高物流效率,提高商品的到货时效。

3.6与苏州教育部门协商,加快苏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针对苏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短缺问题,吻合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各类岗位的工作要求和标准,明确苏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规格,政府推动高校、电商企业、物流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多方联盟,校企联盟培养人才,最终培育出一支懂贸易、会网络营销和交易、熟悉法规政策、做好物流配送的高素质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

4、结束语

苏州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处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初级阶段,苏州跨境电子商务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外引内育”创建苏州区域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平台、建立苏州跨境电商企业信用体系、构建区域物流一体化服务模式、加快苏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通关、检验、结汇、行邮税等监管模式等途径探讨了苏州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模式。

作者:郑广成朱翠苗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22-31.

[2]蓝玉才.跨境电子商务增势旺盛[J].中国商贸,2014(3):42.

[3]王崇锦.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4

[4]范菲菲.中国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4

家政服务的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企业化;可持续

为解决中国广告产业长期粗放型增长难题,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自2011年10月_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会同国家财政部,开展了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授牌20家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批复了12家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这些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整体上进入到了规范运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资金已经拨付和使用完毕,扶持、优惠和激励政策的实施期限逐步临近,能否选择好适宜的运营模式进而形成有效的自我维持机制,就成为影响国家广告产业园持续稳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故而,本文拟对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予以分析,以有助于各家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能够设计一套既适合自身状况,又能够持续推进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运营模式。

一、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般来讲,运营模式是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投入、产出发展目标,对生产、财务、研发、营销、人力资源等所作的总体设计。企业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达成这个共同目标的理念、方式、方法却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因而就有了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

就近几年才出现的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这种中间性组织和企业聚集发展平台来说,其运营模式应当是包括了管理模式、建设模式、招商模式、演进模式和商业模式等五大内容的管理、建设与运营体系。

管理模式解决承担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工作的管理体制、主体性质问题,主要有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政府行政加国有企业管理的复合模式、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政府行政加民营企业复合管理模式和国有企业加民营企业复合管理模式等六种形式。

建设模式解决产业园区如何从动议、建造,直至正式开园运行的建设路径,主要有新建模式、改建模式、组合模式和虚拟模式。其中,组合模式指的是一个产业园区与邻近的其他产业园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起来的多个产业园区相邻发展的格局。虚拟模式指的是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的体系要素不是完全聚集在园区内,而是依赖于便捷的交通、即时通信、异地同步互动、产品的非实体性特征等,与园区外的集群体系要素形成产品生产和交易的互补协作关系。

招商模式解决的是产业园区如何引入或聚集企业等各种生产、服务、流通等要素向园区集中的问题,主要有独立招商模式、委托招商模式、独立加委托复合招商模式、品牌招商模式、龙头企业吸引模式、服务平台吸引模式、优惠政策吸引模式等。

演进模式解决产业园区如何从建设、正式运行,直至形成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式,主要有集群体系演进模式,其中包括主体产业、关联产业、支持产业、专业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学术与研发机构等集群要素,又可以细分为建设期全置模式、运行期完善模式;集群化培育模式,包括大企业带动模式、新型业态引领模式、产业链聚合模式、专业广告服务平台聚合模式、扶持政策驱动模式、激励创新模式。

商业模式解决产业园区的融资和盈利问题,以保障建设的顺利推进、日常运行和集群化发展,主要有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融资模式可以细分为政府投资模式、企业投资模式和政府加企业合作投资模式。盈利模式包括独立地产开发模式、独立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商业服务模式和地产开发加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商业服务一体化模式。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顺利建设、持续性运营、集群化演进并最终实现集约化发展,都依赖于完善而适宜的运营模式的有力支撑。

二、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现状分析

通过登录浏览和分析各家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官方网站所刊载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现有的运营模式,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共性特征

各家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共性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主导、资金与政策驱动。园区都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批授牌,享受“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业发展试点”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属于政府主导的广告产业园区,不属于区域广告产业发展的自然选择。园区所在地的政府和工商部门都成立有协调工作性质的领导小组,出台了注册、吸引入驻、奖励发展减免税等政策,园区启动模式都属于政府强力推动,优惠政策强力拉动。

二是分期发展。大都是规划期较长,通过3~5年时间,分期建设,滚动发展。但初期之后的后续发展,大都因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资金支持终结而动力不足而停滞不前。

三是建设期基本结束,正式进入运行期。在国家三年的连续资金扶持以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扶持之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将进入自我维持的运行阶段,并最终要发展成为区域广告产业集群。

四是运营模式处于探索期。各园区大都没有清晰完整的运营模式表述,说明都在探索期。因为广告产业园是个新事物,运营模式的不完善不成熟也属正常现象。

(二)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差异性

由于各家园区的起始背景、客观条件等的差异,也使得各家园区的运营模式呈现出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差异性:

一是多数属于政府高新区等“园中园”型园区,并由其下属国有公司运营。郑州、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杭州、西安、包头、无锡、常州、昆明等地园区都是由当地的高新区、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运营,与原有关联产业园比邻发展。这种运营模式有高新区的关联产业基础、思维和运营惯性,易于形成产业规模,便于产业融合发展,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减少重复投资等,还有成熟的其他产业园区运营经验和运营队伍,但其最大问题是对于广告产业的理解尚有距离,传统的运营模式也不一定适宜于广告产业。

这类园区还可以分为高新区投资运营和民企投资高新区运营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投资运营一体化,便于整体谋划;第二种模式投资与运营分离,其投资方以销售和租赁写字楼为目的,运营方以维系广告企业正常运行以及培育广告产业集群为目的,其间的协调和合作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部分园区由民企投资运营。少数如深圳、福州、泉州、青岛等地园区由民企投资和运营,当地政府受上级政府委托具体指导园区的建设和运营。

此类园区的投资运营皆由民企承担,经济利益的考量与扶持、服务于当地广告产业发展的使命存在矛盾,运营方可能获得利润回报,但是广告产业可能有增长而无成长,实现广告产业集群培育目标的动力不足。

三是少数园区由媒体或文化园区投资运营或融合而成。

重庆园区、武汉国家广告城、广州国际媒体港分别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长江出版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投资运营,它们与媒体产业融合发展,有媒体优势。

潍坊、芜湖、大连、长沙、成都等地园区由原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称或者新增广告产业园区而来,与既有广告产业关联度最高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易于产业形成规模、融合发展和培育广告产业集群。

(三)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专家评估组”在2014年4月提交的《广告产业园区评估报告》中,认为目前多数园区存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强、市场运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但仔细对比分析各家园区的实际运营模式,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在运营模式设计和选择上,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行政干预,还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是孤立片面地理解政府主导向市场(企业)主导的转变。国家广告产业园由建设期的政府主导向后期的市场主导转变,是国家广告产业园进入运营期后的战略性转向,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完全退出,而是从主导向服务与督导转变。

二是运营模式设计的不完整。由于对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理解不深入不准确,以及对广告产业园区化发展这个新的制度研究不够等原因,使得几乎没有一家国家广告产业园的运营模式设计得完善周全。这势必影响园区发展的系统优化和整体推进。

三是没有清晰化的运营模式。与运营模式不完善相关联的还有表述得不清晰、不准确,比如某园区总经理在访谈中有意回避这个问题,甚至回答“领导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先把扶持资金和政策要来再说”,等等。

四是忽视了部级广告产业园区的使命担当。国家广告产业园尽管建在地方,但是扶持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承担有示范和引领广告产业整体发展的重任,也就是推动中国广告产业整体上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发展。

五是多表现为地产租售服务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资金供给结束之后,能否正常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经济保证,可谓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不过,不少的园区除了依赖于写字楼和商业服务设施的租售收入之外,并没有其他明确的收入来源。某些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国有部门或企业运营管理的园区,既没有房屋的租售收入,公共服务平台的经营也维持不了日常开支,如何活下去都成了问题。

六是普遍没有集群化演进的运营规划与路径。为什么要通过产业园区这种产业集中发展的组织形式、空间平台来加快产业发展呢?因为人们发现自然形成的由产业集中而演化成的产业集群,呈现出了非集中发展不可能获取的低成本经营、高效率经营、知识溢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诸多集群效应,所以,才会有通过建设产业园区进而演化成为产业集群而获取集群效应,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举措。不管是产业园区的建设逻辑还是发展逻辑,都是产业集群。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广告产业园运营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一定要有如何向产业集群演化的路径谋划。但从现有实际情况来看,向产业集群发展的园区非常少,而如何向产业集群化演进的模式基本没有被关注。

三、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设计原则

适宜而有效的运营模式是维系产业园区正常运行、可持续地向产业集群演化,不断地获取集群效应的体制、机制保证。要设计一套适宜而有效的运营模式,就要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一)运营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应符合各家产业园区的实际状况

产业园区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是运营模式演进的基本趋势,但也不是所有的产业园区都必须选择企业主导的模式。因为有些产业极其分散和弱小,市场秩序也很不规范,如果一味地选择企业主导的运营模式,就可能唯市鲋马首是瞻,而忘却了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使命。同样,如果产业园区的区位与产业服务对象的距离过远,仅仅依靠扶持政策也难以吸引大型企业入驻。

(二)运营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应有助于资源的集中优化配置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约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各种资源的集中优化配置是产业园区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的基础条件。所以,运营模式的选择应该考虑什么样的管理与运营体制才能够把各种优质资源集纳到园区中来。单纯的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可以吗?需要行业协会参与吗?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

(三)运营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应能够保障管理与运营的高效率

这涉及管理与运营机制的设计问题,它是保障产业园区管理与运营是否存在摩擦、是否存在决策迟缓、是否具有规范高效等的基本依托。不管设计和选择什么样的运营模式,都要能够保障各种管理工作和各个运营环节的高效率。

(四)运营模式的设计与选择应可以维系园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产业园区到产业集群演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有十年之功不能达成。优惠政策仅仅起到在初期吸引企业入驻等短期作用,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稳妥的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才可能维系并推进产业园区的集群化演进。否则,就有可能长期“集而不群”,甚至导致政策到期,园区解体。

四、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设计

尽管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现有的运营模式参差不齐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只要认真研究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广告产业的特殊性和部级广告产业园区的特殊性,就能够弥补原有运营模式的不足,或重构新的更加适宜且完善的新运营模式,从而保障园区向着既定的集群化形态演进。

(一)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政府主导性质要求其运营力量不能缺少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产业园区大体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型产业园区一般是通过自身内在的聚集机制而自然形成的,能否发展成为产业集群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往往因为某些天然缺陷(比如缺乏行业协会的参与等)而长期处于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而无法集群化。政府主导型产业园区通常是通过行政手段组织而成的,产业集聚的速度较快,但内在驱动机制的培育需要较长时间,往往难以集群化。理想的产业园区应由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协调运用,才能做到既可以快速聚集产业又能够形成内在的集群机制,从而最终走向产业园区发展的最高境界――集群化。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是政府规划、推动、资助、组织并就各园区的建设运营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指导各园区的发展。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所在地的各级政府都成立有指导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的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参与指导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所以,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始终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这样有利于国家资金的使用安全和使用效益以及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实现既定的部级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目标。

目前,各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现有的运营模式都予以了明确,但是在具体建设运营中的政府职责、权限等都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在园区申办和争取国家批复以及获取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园区规划阶段,园区建设和运营方积极主动热情,但之后配套资金往往没有了下文,规划也常常被改变,对于区域广告产业的普惠性广告服务和集群化目标不见了踪影,甚至可能沦为套取国家资金、获得政策补贴的投机行为。所以,在谋划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时,为了其既定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就必须重视政府在运营机构中的作用,具体细化政府在运营体制和机制中的职责和权限。

政府的不缺位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参与园区的具体运营管理,其适宜的角色是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的目的在于保证园区按照既有的发展目标建设和运营,促进园区形成集群化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企业化和可持续性是谋划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体制和机制的基本考量

企业化指的是园区的运营主体应是规范注册的企业机构,其职能是服务于园区内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园区总体上的集群化演进,保证国家资金的规范使用,在国家资金扶持结束后建立自我经营、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运营企业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组建的股份公司。这些运营企业服务园区的方式既有免费项目、低价项目,也有一般性商业项目,既要让这些企业享受到园区独有的服务和优惠,也要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用以维系运营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

目前,国家资金扶持的三年时间已经结束,那么,负责园区正常运行和集群化发展的运营企业所需的自我维系费用和服务费用从何而来呢?房屋出租?服务收费?投资公司获利?如果没有有效的获利来源,怎么维系和支持园区的持续性发展呢?这可能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建构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所以,各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必须找到持续性的、有效的盈利模式和开发模式,否则园区硬件建成之后的正常运行将难以为继。

(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建构的基础

运营模式之所以有模式之说,就是指殊途同归,企业选择不同的运营模式都有可能取得运营的成功。即使同类企业,也可以有不同的成功的运营模式。问题的关键是成功的运营模式既要符合企业所属产业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也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对于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来说,成功的运营模式一是要符合广告产业、广告产业园区和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比如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地位和性质要求运营机构中不能缺少政府部门,广告产业园区的行业和组织特性要求发挥广告行业组织的作用等),二是符合该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的资源等实际状况,有利于园区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海南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的运营模式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园区承接海南特有的蓝色(海岛旅游)和绿色(热带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品牌化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园区广告企业来完成,既形成了园区广告服务的特色和业务特色,促进了广告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了济来源。陕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利用地处西北经济中心和邻近中亚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吉尔吉斯共和国政府紧密合作,成为该国在陕西的商务代表处和留学服务中心,该产业园区还在吉尔吉斯共和国首都合作开办商业银行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