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十篇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十篇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6:38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1

一、激发活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取意识、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断被更新,我们的教学应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奠定学会学习的基础本领。思想品德课教学树立“以学生为本”意识的基本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不能少;二是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差异教育,因材施教;三是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

(二)巧启智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成智慧的地方,这种智慧集中表现在思想和方法上。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积极探究,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乐于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为集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并善于在集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吸收营养,启迪智慧。

(三)教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教会学生方法要努力做到:1.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在阅读教材时,要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真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还是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3.教会学生答题。教给学生对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是减少学生考试失分的技巧之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最根本的要求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课堂上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并思考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这样学生就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教授八年级《诚信的得与失》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从考试作弊入手,讨论考试作弊是否给自己带来好处。由于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有过考试作弊的体验,这样的讨论学生自然热情高涨,且有话可说。其次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学以致用。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深入分析考试作弊的“得”与“失”,从而延伸到如何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上来,并注意鼓励学生实话实说,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结合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针对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创设各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辨别做出判断,逐步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或模糊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敢于创新,突显教师智慧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2

一、引言

高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当前与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和智能教育平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上,已经遍及国内所有教育体系;网络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上。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该类平台是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智能教育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关于学习的app应用上。国内最深入人心的案例是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点读机”,国外当属荷兰的“乔布斯学校”,学生和老师以ipad平板电脑作为其唯一的学习和教学工具。这三类技术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

本文研究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之弊端是为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把握它们,从而寻找更有效、更简捷的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途径。笔者下面将从技术、使用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对三类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探讨。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弊端分析

最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制作教学课件,可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其中powerpoint因为简单易用而最常用。

下面笔者将对powerpoint用于课件制作的弊端进行分析:

1.技术上的最大弊端是缺乏互动性

如果不用触发器或是VBa编程,一切都是按既定的顺序播放,这必然会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解决方法是提高互动性。触发器是动画效果中的一种播放技术,专为互动性设计,简单易学,是教师提高课件互动性的首选。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用VBa编程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要使用VBa编程提高互动性,就必须请专业团队与教师商讨,共同制作课件,然而这样时间和成本耗费较大,不过随着组件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支持,此举在不久的将来亦或可行。毕竟由专业团队制作的课件无论是美观、动画还是互动性上都会有大幅提升,而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几年之类不会有大的更改。

2.使用上的最大弊端是易导致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的原因是每年同一门课程针对同一专业、年级的学生,知识点的改动一般不会很大,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然后根据学生差异、环境差异稍作修改即可,但事实是大部分教师会一成不变地使用原课件。而对属于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这种课件使用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导致很多教师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不是自己制作的),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上述情况都是课件使用上出现的一成不变性。依赖性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设备出现问题或是停电,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1]解决之道应该从始作俑者——教师下手。

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2][3]: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iCtCompetencyStandaryforteachers,简称iCt-CSt),于2008年1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在iCt-CSt文本的概述部分提到并强调了这四种素养与能力,并且明确指出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达到这样的目标:能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学方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既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又便于学习群体开展协作交流、小组活动的社会化互动课堂。[4]具备构建学习环境能力的教师肯定不会在课件使用上产生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3.效果上的最大弊端是与实物操作相比,缺乏真实性和可触摸性

能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的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因为安全性(化学实验)、方便性(物理实验)等等原因,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两点:一是哪种效果更好,二是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能用实物进行操作的应该坚决用实物操作,有需要的再配以动画演示,让学生在真实感中构建知识,触发创造力,这个“麻烦”教师应该担当。

三、网络教学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站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流媒体技术搭建一个让教师上传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课后点播或下载的资源平台以及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主要两种:一种是贴吧和论坛形式的文字、图片或视音频的非即时互动;一种是视频、音频、文字即时互动。

笔者曾为某高校搭建过此类网络平台并参与后期的维护工作,对该类平台的制作和使用深有体会,下面是笔者对该类平台的弊端分析:

1.技术上很难保证网络的畅通

通常好的多媒体课件富含图片、动画,2课时的课件平均可达到5m,教学视频就更不用说了。在校园服务器上很难保证多人在外网(校园网外)同时下载畅通,完全比不上百度、google、优酷等大型网站。如果不能保证网络的畅通,与其耗资打造资源平台,不如借助已有的大型专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百度文库、google学术、优酷视频等。非即时互动平台也可以使用百度贴吧和各种专业的学术论坛。

2.使用上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不通就会全面瘫痪;网络上的娱乐资源容易让人分心,缺乏好的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打造校园网内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有利的;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因为想看什么都可以从网上下载。

3.效果上缺乏即时和真实反馈

资源平台只能提供课件、习题等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无法答疑。非即时互动平台不能即时答疑,而且也有表述不清的潜在阻碍。目前没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即时互动平台,因为它的应用涉及具体的时间和特定的人物,主要用于网络实时教学。该方式虽然解决了地域问题,但教师看不到学生,无法得到真实的课堂反馈,不适合普通教学。

四、智能教育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5]将500门课程的近2000套教学参考资料放入“智慧泛在课堂”中,并且学校图书馆针对每位学生所选修的课程主动推送对应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学参考资料。只需手持一台电子教学参考的移动阅读器,老师便可随时随地查阅或是增删课程相关参考书籍,刷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则可阅读所选课程任课教师推荐的和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碰到困惑的问题,也只需手指轻松一点,便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这在很多方面可让学生和教师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网络环境的制约,其优势如同iphone、ipad一样明显,智能平台在教育界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

智能平台技术在全球的关注下飞速发展,其优势就是使用方便舒适,笔者认为最大的弊端在于投入大、效果未知。移动阅读器是电子产品,耗损大、更新快,基本使用寿命为4年,也就是必须每个学生人手一台。如果学校负担这笔设备费用,无疑是很大的投入;如果是学生负担费用,短期看似乎更经济,因为四年的书费不会少于一台移动阅读器的费用,但长期看学生最终只留有一台老旧的电子阅读器,再加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遗失、损坏等,其实是不划算的。而大投入下的效果并不见得有保证,因为不能在电子书上自由地做笔记,留下学习时思考的印迹,这种印迹是自我知识构建的重要线索。

五、总结

从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三类信息技术的弊端研究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是单纯地在教学中使用好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笔者在高校小班(40人左右)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报告式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给学生一个主题任务,例如“介绍powerpoint的触发器”,让每位学生课后通过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准备报告(ppt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将报告提交给教师,教师查阅后,根据报告内容按照相异性分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协作学习,上台作报告;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语法教学;智慧学习;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11704

0引言

语法之于英语学习,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怎么学?如何学好?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语法十分重要,它贯穿英语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之中。那么语法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又应如何实施,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1目前我国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片面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近年来兴起的交际法。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法知识最重要。教师一般通过大量机械操练和书面练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以达到精准地掌握语言知识。传统语法翻译法采用演绎法教学,这也是我国最初语法学习的方法,其弊端是过于重视结构,易忽略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强调语法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性,但用孤立而静止的方式看待语法,属于知识本位的学习法,该方法培养出的多是应试能力强而实际运用能力弱的学生。

鉴于语法翻译法的弊端,交际法应运而生。交际法对语言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它着重强调意义与交流,反对教师演绎法的直接讲授知识,认为应当通过交流的方式学习语言,与语法翻译法相比,其重点在于去结构化,表意为上。在此之后,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语法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重要,仿佛只要提起语法学习,就会认为是传统观念。于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甚至不愿意讲解语法,从而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程建平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也不知道什么词可以修饰什么词,对句子成分更是模糊不清[1]。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对语言学习非常不利。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曾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2]

所以在当前教学中,若片面采用以上任一种教学方式,其实都是以分离的方式看待语法学习,将语法和交流置于一个非此即彼的地位,割裂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正如曾贤模对我国英语教学历史总结后得出结论:“语法教学,过分强调了,会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若忽视了,则会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3]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是将规则与交流相联系的一种学习。

1.2教学评价单一性

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根据的观念由来已久,教师往往都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分析分数,分析分数就是分数排队,这种观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4]韩丹在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研究时发现,学生评价方式有95%是通过测验与考试[5]。

考试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若单一用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教育并不是只为了促进智力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一定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关键。

1.3学生主体积极性不高

提起语法,学生多半都感觉十分枯燥。究其原因,语法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的知识结构,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完成。单纯的背诵和题海战术对于语法的掌握而言,非但无益,而且徒增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排斥厌恶情绪。

“动机(motivation)是外语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之一,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其w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6]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较容易因为外部因素的改变而丧失学习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学生内心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它能促进学生更持久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1.4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学生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应试,而非真正的实践。这导致一些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在日常进行口语交流时依然是语法错误百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失败的。

以上现象说明现行的英语语法学习并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表达的语用目的。过于重视背语法规则做对单选题拿到高分,这绝不是语法的智慧学习。语法的应用领域绝不应该是考场,而应是实践生活。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应是在实践中通过正确的语言运用,听懂确切的信息和正确地表达自我。

2智慧学习改进学生英语语法的思考

智慧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广义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3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践行)智慧的教育。”[7]

根据这3个层面,笔者认为语法的智慧学习也分3个方面:(1)通过语法的学习,掌握语法知识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法智慧学习的基础部分。但是这一层次中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分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事进行分析和判断;(2)通过语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近年来,高校学生杀害同学的案件不在少数,每次都能让大家震惊。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些仅仅是因为吵架、误会等,这其实都是与人交流能力欠缺的表现;(3)通过语法的学习,最终能在实践中运用并创新。“高分低能”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僵化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漏洞百出。这也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应届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应届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运用之于创新,笔者认为是递进关系,不会运用何来创新?只有在实际中会应用了才能去思考高一层次的创新。

2.1对分课堂下的语法智慧学习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8]虽然对分课堂最初是针对大学课堂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首先,其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也有别于最近兴起的讨论式课堂,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既能消除传统讲授课的枯燥,又注重了教学效率,非常适合中学课堂。其次,中学生与大学生有部分的心理特质相似,能够接受此课程。再者,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进行智慧学习,来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操作模式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讲授本单元语法内容,只做大概讲解,随后教师布置作业。本次语法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需要有书面语法知识作业,这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掌握程度;二是需要有整理语法等探索类作业,这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第二节课进行分组讨论,每个成员都应参与讨论,随后教师再解答小组没讨论出的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

2.2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优点

1)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传统课堂上,教师全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觉得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法学习,大量的知识结构和具体规则的背诵,以及做大量习题的检测方式,让学生觉得语法枯燥沉闷。而对分课堂的优点是:首先,语法作业的布置不再是题海战术,更注重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发挥灵感设计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通过作业的趣味和新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其次,在第二节讨论课中,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的环节,能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参与了课堂,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鼓励态度,让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继续保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智慧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

2)教学方法的创新。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构清晰、内容明了的知识。但是由教师全程主导的课堂,学生容易形成不思考、只记忆的不良学习模式。讨论法能启发学生思想,但是讨论的内容容易走偏,导致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对分课堂将两者结合,既注重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的讨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对于语法教学而言,前面探讨的传统翻译法的重点在于知识本位,重视语言结构的讲解,但是容易造成具体语境意义不准确;而交际法的重点在于意义本位,重视语境,但是却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正确性降低。对分课堂在语法教学法上,也能够很好地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在第一堂课的讲授法后,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独立内化知识的阶段后进行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明白具体语境的运用,从而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理性智慧的发展。

3)教学评价更科学。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考试型终结性评价,仅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具有完整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有时会受到学生心理素质、外界干扰等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分课堂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一方面是作业评价。教师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也自行记录在独立完成作业时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出下阶段相应的学习调整。另一方面是讨论评价。通过不断改善如交流时的态度、语气或方式等来提高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的社交能力,由此来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价值智慧的发展。

4)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会考试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而实践运用是智慧学习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第一节课讲解语法结构,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该语法的语用场景。通过第二节课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真正明白该语法的用法,进而再设计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在被动语态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下个语法知识点之前,课间布置一个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达的小比拼。由小组长记录情况,在下次语法学习之前进行奖励,从而促进语法实践智慧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以语法学习作为讨论对象,认为语法的学习绝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应当是智慧学习。语法的智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对分课堂的形式,是因为其能很好地结合了语法教学中一直存在对立的传统翻译法和交际法。希望通过更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法智慧学习。

参考文献

[1]程建平.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变迁及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2007(6):35.

[2]wilkinsDa.perspectivesin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London:Londonacademicpress,1983.

[3]曾贤模.关于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在思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2526.

[4]余唐.对中小学外语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27.

[5]韩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1137.

[7]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3):4853.

[8]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坛,2014(5):510.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教学智慧;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82-02

关于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智慧是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小学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是靠程序性知识和教学技术就能解决的,它对智慧具有内在的和必然需要[2]。教学智慧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设计环节――用教学智慧建构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小学英语教师把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放在研究学生上,放在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放在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上,要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变应付性为实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力”,张扬师生个性,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妙预设,创设情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学得,更多的是习得。学习英语,就像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通过背诵、记忆来掌握,这样的学习困难且容易遗忘;而习得则是在一种环境下,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情境中去,这样的学习轻松且不易忘记。因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老师的智慧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英语。

(二)独具慧眼,挖掘题材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生为本,遵循“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其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价值。虽然现在关于小学英语的书是铺天盖地,其形式也是五彩缤纷,然而其内容却是参差不齐,这不仅需要老师用其智慧的眼光去发现优秀的教材,更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教材,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

(三)匠心独运,设计练习

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借助作业练习来完成。作业练习是每堂课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作业练习能适时地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服务;优秀的作业练习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优秀的作业练习也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光芒,可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思维、封闭思维的弊端,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元、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实施环节――用教学智慧实现动态生成

教师要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智慧回归课堂,真正实现用智慧演绎精彩的课堂生成。

(一)妙手偶得,妙笔生花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将焦点集中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以及学生的主动发展上,课堂上有互动、有交往、有对话、有沟通了,课堂形成了教学生命场,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其中不乏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事先布置好的。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随时捕捉那些大家所忽略细节,然后加以挖掘利用。比如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怪要求、怪表现等,面对每一个这样的“怪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正如马克斯・范梅南讲到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等等[2],只有当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课堂上的“小插曲”,我们才能转不利的环境为有利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正视错误,因势利导

“错误”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积极思维时闪烁的瞬间火花。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教学中的一些“失误”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这一点上,可以转移话题、转换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为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等。

(三)捕捉异端,点石成金

小学生思维活跃,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给我们出于意料的答案,然而这些答案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无疑是可贵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答案时,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正体现了教师智慧的灵光。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的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创造的火花。

三、教学反馈环节――用教学智慧完善课堂教学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反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教学之初,教与学都需要通过回馈式反馈做好教学的各种准备;教学进行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须借助于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或学的行为;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学双方都要知道有关教或学的结果反馈,从而强化各自适应的行为和巩固成功经验,并使错误的反应得到有效纠正。由此可见,教学智慧在教学反馈环节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3]。

(一)及时反馈,实现高效

课堂教学结构安排,一方面要符合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看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就要及时收回学生的信息反馈,小学英语教学要讲讲练练,边讲边练。每一次练习都要及时反馈信息,把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公开地予以纠正,使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调整教学程序,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二)全面多元,肯定鼓励

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反馈评价,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反馈评价的激励性作用。智慧教学的评价,能充分把握好评价的尺度,肯定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自己不急于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评价,并要求师生们一起很乐意地倾听他的心声,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愉快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双方都得到发展[4]。

(三)智慧反思,追求完善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既是教学信息的传输者,又是反馈信息的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整个教学系统的控制器。这就要求教师要智慧地反思,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达成通融共生、自由和美的课堂教学境界。

总结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智慧地教、智慧地学,教师教得学生更智慧,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5]。小学英语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知识建构、关照生命成长的过程,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课堂,是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合作的场所,这样的课堂集统一性、趣味性、启发性、民主性为一体,这样的英语课堂教学必然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3]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4]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卢红,刘庆昌.论教育智慧[J].山东教育科研,2001,(4).

teachingwisdom:awaytoimproveprimaryenglishClassroomteachingefficiency

RanJuan

(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堂留白;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52-02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课堂兼具开放性、引领性和生成性。怎样借助一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如此单纯的讲,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悖于新课改的初衷,束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主动成长。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究,我在课堂上特意留出一定的时间、设定一些特定环节,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极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课堂留白”作为一门教学艺术,在如今新课改的背景下,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课堂留白”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留白”往往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空白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或者分成小组讨论,或者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或者合作探究提出新的问题……这些都能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达到了识记知识的效果、完成了课堂学习目标,又充分激发了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

二、“课堂留白”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

“课堂留白”是学生能够全方位参与学习,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在“课堂留白”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准备和思路来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倡导实践性,应该提倡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内化。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时候,适逢“学雷锋活动月”,那么,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然后,让每个学生都记录下自己参加活动的过程,并写下心得体会。学生带着这些体会和感悟,再去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效果就会更加明显。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责任的内涵,做到知行统一,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创新”章节时,一定要让学生关注周围的科技发明,感觉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三、“课堂留白”使学生“青春不留白”

“课堂留白”,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精心设计的《导学案》,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结合现有的《导学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发挥“课堂留白”的功能。

1.搭建舞台,观点碰撞。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乐于接受各种挑战。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知识点,适时提供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有关“网络利与弊”的话题就是很好的一个辩题。在利用该问题“留白”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讲“网络的利”,一组讲“网络的弊”,从多个角度搜集材料,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就把原先老师讲解问题答案、学生死记硬背问题答案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发现之旅,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敢于竞争、乐于挑战的精神。

2.合作学习,智慧共享。在新修订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提到“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就抢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在合作学习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彼此交流,可以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分成学习小组,然后每次的学习任务都分配给各个小组,这一过程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搜集的材料能够做到共享,并搜集材料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彼此的体验感受,实现智慧的共享。新课程倡导学习者通过交流对话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堂留白”,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对话,知识互补,既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3.导学结合,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所有的理论学习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践中去,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讲授新课前,教师应该及时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中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明确,学习的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归纳学生的观点,总结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学生对知识点和考点的掌握难以做到全面,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易混之处,通过比较和辨别,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综上所述,“课堂留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现了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不断拓宽视野,掌握方法,与学生真正形成互补,互相促进。做好“课堂留白”,才会使学生“青春不留白”。

参考文献:

[1]王宏生.初中思品课的“留白”艺术[J].陕西教育,2009,(9):36.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情境;情境创设;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23-03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

计算机的诞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信息技术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在智慧的课堂上,我们要充分运用智慧,创建智慧的情境,引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后续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因此,情境创设的素材要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素材截取,体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价值。情境设计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流畅的情境环境中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注重运用情境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教学有一定的高度,避免教师成为应用软件的说明书传授者。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运用丰富的媒体平台,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的舞台。笔者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情境创设问题,谈谈自己对情境创设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一、情境创设贴近生活,体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因此,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许多教师创设虚化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感觉太假,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源于生活,体现技术在生活中的价值。

如在学习《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这节内容时,笔者预先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在家里收集一些生活老照片,然后通过筛选,选择一些具有岁月痕迹的老照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物展示,并做适当的解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照片对于我们每个家庭成员来说,越发显得非常珍贵,它们是岁月的见证。如何将这些照片通过技术处理,对其修饰美化,运用数字化图像处理方式,制成电子相册,使这些照片保存年代更加久远,意义非常重大。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据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这一课题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距离,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切入点和兴趣点。将技术融于生活,使他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处理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避免枯燥孤立传授技术。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体悟“技术改变生活”的价值内涵。

二、情景创设贯穿课堂活动,层层推进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双边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实际经验,构架好学习活动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注意活动任务的衔接与过渡。使情境既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也是后续教学活动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其更好地完成课堂活动任务。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尽量避免让情境游离于教学主题,教学过程之外,不要虎头蛇尾,给学生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情境创设与后续教学过程不呼应,造成课堂教学的前后脱节,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兴趣也会随之退去,后续的活动任务也会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情境创设应尽可能始于情境,并止于情境。通过情境这条线索,将课堂活动任务串联起来,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很好地促进活动任务的完成,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

如笔者在设计《信息的编程加工》教学案例时,情境导入以学生都熟悉的“剪刀石头布”小游戏为切入点,让学生先与电脑比赛一下,看谁能赢!结果电脑每次都赢,学生感到困惑,大喊“作弊”。笔者借机发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电脑是怎么作弊的?”打开VB设计的源代码,让学生了解电脑是如何作弊的!教师再通过“同学们也可以修改代码来赢取电脑,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这一游戏延续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编程的恐惧感,同时拉近了编程这一枯燥的课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接下来进一步发问“这二种情况都是不公平游戏竞赛,如何运用编程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剪刀石头布小游戏呢?”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入《信息的编程加工》中所涉及的算法概念、本游戏的算法、一些基本语句等知识点。整节课以不断完善这一传统小游戏为情境主线,将知识点与活动任务层层推进,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愉快地学习、顺利地完成任务,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情境营造信息氛围,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存在最大问题是“只注重技术不见素养”,教师成为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培训员,没有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失去了高度,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操作训练阶段。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情境结合起来,提供丰富的教学情境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提升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通过信息氛围的感染,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课程领导智慧校本研训共同体

一、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游离于课程管理之外,只问教学,不问课程,缺乏必要的智慧才能,令许多理想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领导”应运而生。

台湾学者邱祖贤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分为三步:实习教师,初任教师,课程领导者。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用“课程领导”代替“课程管理”,体现了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教师的课程领导并非指教师同校长一样,要从事行政领导工作,而是意在确立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在传统课程实践活动中被动执行课程计划、课程与教学脱节的状况。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是教师在课程领导实践中所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是教师在复杂的课程领导实践情境中形成的对课程实施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才能。

随着我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课程领导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近五年来,我校依托校本研训,努力养成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使教师成长为课程领导者,先后有四十余位老师成为省级或市级“333工程”骨干教师。这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二、对传统校本研训中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缺失的反思

反思一:只有教学行为,而无课程行为

许多学校经常开展不同名目的观摩课,诸如“名师观摩课”“教坛新秀课”“主题实验课”等等。活动的程序往往是:教师上课,之后由教师说课,接着有关专家点评哪些环节上得精彩、哪些环节有待改进。一次,我校两位青年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听了许多观摩课,短时间内可以模仿,但时间稍长,又不知该如何在课堂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按照有些观摩课的理念与方法,在常态课中实施,效果不理想,让人对新课程理念是否能提升教学质量,心里没底。

这两位教师的困惑很具有代表性。许多观摩课往往是从教学层面即“怎样教”进行设计和评价,而不是站在更高的高度――课程的层面,即“为何而教、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进行设计和点评。面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层面做出简单的处理,只有教学行为,而无课程行为,不能站在课程领导的高度洞彻问题。许多课堂教学表面上体现了新意,实则穿新鞋走老路。如此,难以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

反思二:只问近期主题,不问终极主旨

一次,学校举行校本培训研讨会。“新课标解读学习班”“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琳琅满目的培训班,全被摆上了桌面。但提及收效,与会者坦言:学校千方百计举办各式培训班,花费不少,可是只有一时效果,许多教师仍然没有领会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不到落实,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当前许多培训班往往仅停留在专题讲座读读、讲讲、议议等简单层面上,随意性较大。同一名目的不同活动之间、不同名目的各培训班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缺乏梯度和连续性,缺少终极主旨的深度引领。这种培训只能是低效付出,一时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反思三:只注重“形而下”,不注重“形而上”

教科研沙龙、课题研究课、课题论证会、课题结题、论文写作培训等活动是当下学校经常开展的教科研活动。许多课题研究课上下来,仍旧课题是课题,教学归教学,教学并没有体现课题理念,教师并没有因课题的研究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许多教科研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工具性取向,仅是教给教师一些如何写报告、写论文的简单技术,并没有价值理念的引领,不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实践。

三、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养成之源:澄澈契合的校本研训理念

(一)养成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校本研训要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十一五”期间,我校的校本研训确立了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养成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让教师成长为课程领导者”为中心目标。有了目标,校本研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三个“基本点”指校本研训要有明确的主题性、统一性和恒定性。中心目标确定后,各种研训活动要拧成一股绳,围绕一个个主题有序开展;各种研训活动要统一起来,杜绝“两张皮”的低效现象;活动要持之以恒,力戒随意性、短时性。

(二)养成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校本研训角色观:校长和教师是“主体间性”的课程领导者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兰姆博特认为:“课程领导是指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且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课程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因此,校长应该淡化一把手角色,真正认识到自己和教师同是课程领导的主体,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唯有如此,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校长和教师才能真正实现对话与合作,群策群力,形成“课程社群”,共同推动课改的前进。

(三)养成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校本研训教师能力观:教师要将教学能力提升为课程领导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确定教学目标、编写教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课程领导能力的构成除上述基础执行能力外,更强调其建设能力:课程研究能力、维持课程体系平衡的能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重构能力等。因此,养成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校本研训,要促使教师将教学能力提升为课程领导能力。

(四)养成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校本研训范式观:“外铄”与“内发”相结合

传统的校本培训多是持“外铄论”观点,即主张教师的发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强调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方式。“内发论”主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反思、对话等途径实现教师的发展。养成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校本研训必须从单向度的外部主导式培训范式转变为与教师自主成长范式相结合,即“外铄”与“内发”相结合。

四、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养成之径:多元有效的校本研训策略

(一)在构建课程领导对话场域的实践中,唤醒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校长往往注重行政管理,轻视课程管理。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被管理者。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现实中,教师往往孤立封闭,各自为政,认为“领导”只是校长、主任的事情,普通教师根本没有领导的权利。因此,唤醒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是养成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先决条件。

首先,校长要从注重行政管理转向注重课程领导。

行政管理之于学校是必要的。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因此,“十一五”之初,我校校长室通过研讨,确定学校管理的重心由行政管理转向课程领导。其任务是强调学校远景的规划,强调教师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师的课程领导,保持持续性课程对话,确保学生的学习品质。

其次,要构建对话场域,唤醒教师的课程领导意识。

我校校长室通过“校长茶社”“智贤论坛”“智贤悦读书社”等多种形式,营造课程领导对话场域,引导教师转变理念:教师的课程领导并不是指教师同校长一样,要从事行政领导工作,管理别人,而是意在凸显教师在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等课程实践活动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确立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亦即领导地位)。只有改变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只问教学、不问课程的状态,革除课程与教学脱节的弊端,新课改才能顺利进行。

(二)在实施三种研训模式、打造研究型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养成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

一是行动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是教师在自然的教育场景中对自身实践进行系统反思,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课程实践质量的一种探究活动。其目的就是解决课程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参与行动研究,可以促成教师在课程领导实践活动中智慧的养成。

例如,针对传统的体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对球类运动的需求这一问题,我校体育教研组采用行动研究模式,决定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同一年级的学生重新编班,分为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五个班,学生很有兴趣。之后,又发现低中高年级情况不一,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实施教学,于是,又逐步形成了低年级感受、中年级入门、高年级形成一技之长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系列的举措使学生在球类方面形成了一技之长,体育组教师也在行动研究中养成了课程领导智慧。

二是教育会诊模式。

教育会诊是针对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审议或共同诊断,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养成智慧的研训模式。常用的形式是案例会诊和现场会诊。案例会诊主要是教师讲述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对自己触动较大的典型事件,使大家在案例中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一起对鲜活的实例进行讨论,最后筛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现场会诊就是以教师所在班级为课堂,通过听课、参观或观察等方式深入课程实践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与评价,做出判断。

例如,我校四年级语文组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生命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原点,但现实中的语文教育往往遮蔽了生命。以此为主题,四年级语文组教师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了缺失生命的语文课堂“诊断”,形成了生命化语文教育理念,建构了生命化语文教育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生命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行为跟进模式。

行为跟进是指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或做法,而在以后的相似的情境中,再次应用自己或他人曾经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做法。这种做法不是机械模仿或简单演绎,而是为了取得实证,将这种成功的经验或做法升华为理论,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课程理论体系中,逐步养成课程领导的智慧。

我校语文组一位教师对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顶礼膜拜”,“行为跟进”。这位教师反复琢磨于老师的课堂录像,不顾路远到徐州当面请教,将于老师的课程教学在现实中“全版演绎”,形成了“人物类与叙事类”课程教材开发和教学特色,深得于老师赞赏,被同行誉为“小于永正”,并被评为省特级教师。这位教师的成长经验,被其他青年教师纷纷学习,取得较好成效。

(三)在统整校本课程、提升课程品质的实践中,养成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

从课程领导的高度进行教学,必须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好教材。“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展校本课程统整研究活动。实践中,引导教师站在课程领导的高度审视教材,对不同版本比较取舍,形成体现层次和特色的校本课程。

针对苏教版与人教版作文教材内容的特点,我校三年级语文组对两套教材进行了剪裁与整合。借鉴了苏教版作文教材在写人、想象作文等方面的优点以及人教版作文教材在记事、游记等方面的优点,整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作文教材,有效提升了作文教学质量。教师在实践中养成了课程领导智慧。

(四)在开发拓展型课程、丰富研究领域的实践中,养成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

拓展型课程是基于学校、最能展现学校综合实力的课程领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妥善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既将其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又突出其个性。目前,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丰富的文化意蕴的综合型课程。广大教师增进了课程领导意识,养成了智慧。

我校地处千年名郡――海州古城。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我们很自然地把古城资源作为开发拓展型课程的源泉。我们提出构建“智贤文化”课程、培育“智贤学子”(意指培育“富有智慧,为人贤达”的附小人)的理念。我们的古城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研究,有“海州古井”“海州古城墙”“海州古巷”“海州古寺”等;一类是精神文化研究,有“海州童谣”“海州灯谜”“海州古城传说”“海州古风俗”“海州古谚语”“海州五大宫调”等。以撰写方案、拟定计划、调查访谈、撰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师生体悟一座古城的“智贤风骨”。广大教师在共同谱写“智贤文化课程”的实践中,养成了课程领导智慧。

【参考文献】

[1]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务实[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赵瑞情.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6(7).

[4]吴小鸥.论教育反思的智慧[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8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数据网络建设、均衡发展

引言

网络科技不断发展,人类收集、贮存、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也得到巨大的提升,尤其借助于网络这个便利的工具,极大便捷了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积极解决授课模式单一等弊端,丰富教课方式及内容,尽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数据的不断更新进步,促使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不断丰富多样化。大数据能够很好的缩短传统教育的弊端,体现大数据教育的优势。

一、大数据时代是什么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不断渗透到人们的一行一动中。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官方解释,大数据就是数据,海量的数据。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数据蓬勃壮大。作为这个社会飞速流转的产物,大数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数据时代是依赖于全部数据中,提取重要以及针对性信息。通过大数据,掌握大体方向,不再疯狂的执着于精确度,把微观的视角适当移到宏观层面上来。抛弃曾经近乎牛角尖的因果,以更开阔的眼光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大数据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看世界的高度。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于对于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比起现有的其他技术而言,大数据的“廉价、迅速、优化”这三方面的综合成本是最优的。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很多企业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数据爆炸性增长带来问题的隐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来台演讲中就提到,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technology数据科技,显示大数据对于阿里巴巴集团来说举足轻重。篮球比赛当中利用大数据对球员的个人在比赛场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比赛变得更加精彩。一分钟内,微博推特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20万;社交网络“脸谱”的浏览量超过500万……这些都是大数据在我们身边的体现。它神圣又亲切。渗透了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它,离不开它。大数据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的不断发展对大数据也有重大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对教育的意义

教育大数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大数据泛指所有来源于日常教育活动中人类的行为数据;而狭义的教育大数据是指学习者行为数据,它主要来源于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等。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对人们思想精神状态的影响巨大,而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可以促进教育的实施,便于人类接受教育。大数据时代区域网络建设将教育化解为数据,更加易于理解和吸收。通过数字、文字、图片、音频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给人类。相对于之前枯燥的文字解读,人类更愿意接受丰富多样的大数据。

大数据改变教育。大多数对于课堂的评价,基于课堂的完整性,层层结合,逻辑清晰等表面的审视。并非从内去评价这节课是否起到了它所该起到的效果,是否生动活泼,是否被学生理解接受,被教育者是否从内心真正接受教育。听课果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假设学生的体验,而学生真正的体验如何,却没有强大的技术与数据源可提供分析与实证。传统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经验式的,总是以第一方的角度去认为某些因素对学生很重要,对课堂很重要,比如提问有效性,课堂的节奏等。这就显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无法很好的落实事件真正的效应,这就更加突显大数据教育的便利与平易近人性。

课堂网络教育不仅丰富课堂文化,增添课堂乐趣,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无论在知识专业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大数据的到来,恰恰正是能从技术层面让体验者的感受紧以量化与显现。

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教育行业更应顺应时展潮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教育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大数据无声无息却有模有棱的进入了教育行业。各种office、ppt、word被轻松的运用于课堂,网络。学者不仅可以在课堂接受教育,还可以仅仅通过一张屏幕学习知识。教育的传播途径被极大扩展,教育事业将更好的前进和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正在成为推动教育系统颠覆性创新与变革的科学力量。大数据所带来的,并非源于我们电脑的硬盘变大了,CpU处理速度更快了,而是在我们的教育中的地位更在稳固了。大数据带给教育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与运用,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增大被教育者人群,强化教育者能力。时代在进步,时事新闻,身边小事乃至国家大事都在不断变换着。在风云骤变的时代,不能仅限于传统教育。

教育大数据在辅助科学制定教育政策、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大数据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大数据的应用基础是对海量数据的拥有,这就涉及数据存储技术的挑战,以及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挑战。对于高科技人才以及专业数据人才,我国仍处于欠缺状态。其次,大数据的教育应用中,数据采集和问题解决分析是核心环节,应用开发者要面对的就是数据采集技术和问题解决分析技术的挑战。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不仅要有强大坚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并存强大的心理。要不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大数据的应用。

在教学方面,将从数字化教学走向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是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展的教学活动。较之传统的数字化教学,智慧教学更加高效、开放和多元,教学活动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互动更加深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更加智能化。

我们要将大数据运用到教育中来,但是,在应用大数据的时候,要权衡利弊,用适当的方式淋漓尽致的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使大数据能够发挥在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能量,丰富教育事业的同时,不断创新思路发展大数据。

四、结论

教育行业要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教育数据网络的构建常以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纽带进行整体架构。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大数据时代,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和数据量化研究方法,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化水平。

大数据”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意义并不代表其能取代一切对于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科学发展的逻辑不能被湮没在海量数据。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教育事业要加快步伐,适当的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利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面对未知的将来。

参考文献

[1]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教育大数据的技术体系框架与发展趋势-”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专栏”之整体框架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6-09-11.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快乐课堂自主学习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11-01

现实中的课堂,学生确实不快乐。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和经常性。为此,我们必须反视一下那些令学生“不快乐的课堂”中的因素。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现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孩子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课堂拿什么让学生快乐?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解读的课题: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堂无权威”、“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看待,注意保护他们的童趣、童真、童心,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允许他们“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只要能学会方法,抓住要点,言之成理,教师即应予以肯定,为孩子的禀赋的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课堂上,没有博古通今的老师,不见唯唯诺诺的学生;教师虚心求教,认真听讲;学生侃侃而谈,旁征博引。这不也是一种绝妙的授课方式?教师隐主导于无形,学生品自信于其中,讲课者积极扩大内充,听讲者随时准备上阵,如此群情激奋的学习状态,正是我们大家渴望已久的“愤悱”状态。

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学生更是如此。成功的课堂,不能缺少学生展示的时空。学生展示可以得到同伴的尊重和鼓励,而这种尊重和鼓励是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

二、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来把握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

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根据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教学切入点。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所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里的生活情节或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图画、表格、对话等形式的应用题,让学生利用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营造充满“爱”的课堂,力求更高的课堂魅力。

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每节课之前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和孩子们交汇时,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如此的课堂中,教师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视学生为有个人价值的生命个体,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生命智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同时学生的“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又会激发教师的激情与智慧,使其体会到教学生命的个人价值,有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养成。师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号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表露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爱、赞美、好感、友情、信任等,既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促进师生融洽关系的形成。

充满爱的课堂可能会少一点“知识”,但可能会多一点“智慧”。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知识是需要“智慧”参与的,因此,我们的使命不再是纯粹简单地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了,而在于使每一个人有可能自由地发展他的才能和爱好。

四、改进教法,注重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这样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

1.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其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教学和谐教学冲突对话文化教学管理

一、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表征及其检视

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有关“和谐”的诸多字眼充斥在各种教育领域中,一时间,“和谐教育”便成了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共同追求。在“和谐教育”不断在教育领域中“攻城略地”,并逐渐占据上风的时候,来谈论“教学冲突”似乎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刺耳。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视“教学冲突”为瘟疫,避之唯恐不及。但认真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难道难道“教学冲突”就只是具有负面作用?我们正规的课堂教学到底需要和谐教学还是冲突教学?

(一)“教学冲突”的缺席将教学矮化为控制与规训。

日常教学话语中所理解的同时也是教学实践中力求排除和避免的“教学冲突”,只是教学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教学冲突的一极,而不是教学冲突本身,更不是全部。把教学冲突等同于激烈的对抗性冲突是对“教学冲突”理解的简单化、片面化和窄化。教学中和谐与冲突的二元悖论使得不少教师机械地割裂教学中本然的两种态势,将教学视为静止、僵化、变动不居的过程,拒斥教学中“冲突”的价值,错失了提升教育品性的机遇。因此,应客观、全面地把握教学中和谐与冲突这两种状态,规避割裂这两种状态的弊端,实现对教学和谐与冲突的超越。

(二)教学和谐的过分膨胀造成教学的“浅表化”和“形式化”。

在效率主义当道的今天,我国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将“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自己教学的追求,因此,教学越“流畅”越“顺利”就越好,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与教师预设不一致或有价值的教学事件的时候,老师总是避而不谈或绕过去,唯恐出纰漏,长此以往,这类教学逐渐缺乏探究的勇气和深入的精神,逐渐成了一种“表演”,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深度的沟通与对话,学生探究的热情被遮蔽了,教学的“浅表化”和“形式化”日益凸显,这样的教学最终贻误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进步。

二、和谐教学的内涵溯源及其教育意蕴

(一)和谐教学谱系的内涵溯源

教学和谐是和谐教学的表征形态,和谐教学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学思想与模式,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征形式。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和谐教学的研究,发现和谐教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学内部和谐教学外部和谐两大维度。内部和谐以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教学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之间相互优化配置,实现教学的和谐;外部和谐指教学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外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教室的选择与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心理环境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等。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话语权力的不平等,为教学冲突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二)教学冲突的教育意蕴

(1)教学冲突具有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教育功能

我们谈论教学冲突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冲突的类型来谈,无论哪种类型的冲突,只要处理得当,便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技能的发展。首先,教师在面对与自己原有观念与认识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可以质疑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促使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与观念,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次,教学冲突的过程是冲突双方为各不相同的意见和价值辩护的过程,是调动理智和情感的力量说服对方、维护自身的正确性的过程,从而也是双方不断澄清各自价值观念的过程。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教师如果仍然固守落伍与偏执的价值观念,无疑是画地为牢,最终使自己裹挟在陈旧的价值体系中,泯灭自己的教学灵性。再次,无论教学冲突是否是行为性教学冲突,都会伴随着相应的言语行为和肢体行为。因此,教师应善于制止学生的不合理行为,以教学智慧与机智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从而提高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

(2)教学冲突具有促进教学群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当我们以群体的视角来关注教学冲突的教育意蕴时,首先,我们便发现教学冲突可以改良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解决教学冲突,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冲突的过程中,也会对老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风格,甚至人格魅力产生共鸣,这有利于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其次,教学冲突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刚性的,给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比较少,不利于处理教学冲突,从而扼制了教学创新。而教学冲突管理的引进,可以丰富教学管理的内涵,从而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活力。再次,教学冲突可以更新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文化是教师主导的、单向传授的文化,在解决教学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师生的合作与对话,因为冲突的解决,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倾听学生,关爱学生,需要换位思考,从而实现新的“视域融合”,这一过程也就是更新教学文化的过程。

三、双向建构:和谐教学与冲突教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对和谐教学的向往,而对于和谐教学的追求,不等于冷落、无视甚至是“规避”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因为,教学存在着本然的矛盾,教学体系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三维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必然表征为教学冲突。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去冲突化”的弊端。和谐的教学也始终是我们的追求。教与学之间如果不能达到和谐,就会导致师生双方心理上的对立和抗拒,就会产生教学内耗,进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教学冲突与教学和谐都不是具有永恒持续性的教学关系和教学状态,而是随教学过程处于运动和变化当中。就像冲突与和谐之间会相互转化一样,教学冲突与教学和谐之间也能相互转化。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互区别或一者取代另一者的关系,而是具有复杂的关联性。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蕴含的关系。一方面,教学和谐中蕴含着教学冲突。教学和谐不是铁板一块,不是排除异见,不是控制和独断,而是和而不同,是对差异和对立以及冲突的包容,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另一方面,教学和谐中蕴含着教学冲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冲突不是一种根本的利益冲突和“零和博弈”,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和力量,是教学走向和谐的必要条件。

四、教学的内在超越之路:对教学中和谐与冲突二元悖论的僭越

(一)探索走出教学冲突与和谐二元悖论的路径

首先,重建教学的“和谐—冲突”观。教学的发展遵循着“和谐—冲突——和谐—冲突……”的发展理路,这需要教师承认教学冲突的存在,承认教学冲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承认教学冲突,就是承认学生,就是承认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从而,“承认”由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转至存在论层面,它使主体能存在于积极的交往关系当中,反映“我——你”关系。

其次,涵养教学勇气,接纳教学冲突。要克服对教学冲突的恐惧,教师要靠对教学冲突所具有的功能的明了与坚信,依靠对自身所具有的引领学生发展的使命和责任的自觉担当以及对自我的教育能力与教学智慧的自信,不断弘扬并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化腐朽为神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参差不齐”的美。

再次,提升教学智慧,化“冲突”为“和谐”。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教学智慧不是靠“传授”的,而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宽厚教学知识与娴熟教学技能关照下,在处理教学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断滋养的。以教学智慧化“冲突”为“和谐”就是教师用教学智慧促进教学冲突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冲突的过程成为意见的分享与精神的交流过程,使冲突双方成为分享者和相互促进者,最终走向教学和谐。

(二)构建走出教学冲突与和谐二元悖论的环境保障

首先,创设对话文化。但是仅有对话是不够的,对话有“主—客体”对话和主体间性对话,克服教学“和谐—冲突”二元悖论所需要的对话是主体间性文化,即“我—你”对话,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间“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文化关照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在是独白式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规训者、控制者转变为引领者和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