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8:09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1

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管理体制

一、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1、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制度不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配套不完善,责、权、利不明晰,使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成本管理、设备使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无章可循,造成实验室管理混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重复配置。长期以来实验教学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依附,只为验证理论课教学,因此就以专业为基础来建设实验室,这种体制使得各二级学院、系、部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虽小但全,实验仪器设备、仪表、重复购置工具,分散管理。部分专业学生数量比较少,使得大量设备仪器长期闲置,利用率非常低。隶属于各二级学院的各专业的实验室都购置了大批的必要设备,而相近专业的设备又大都相同,如此重复投资造成了资金利用率低下,无法引进先进设备。

3、多样化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存在弊端。我国目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方式有3种,即多重管理、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力度以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渗透性,但存在容易产生相互推脱责任,效率低的弊端。垂直管理是由院校主管领导负责,实验室主任具体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运行以及所有相关的具体工作。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责任明确,便于统一意见协调实施,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4、实验管理人员不够专业,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思想,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和作用了解不足,认识不够,关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等投入甚少,实验员队伍学历层次普遍较低,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偏低。由于学校在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职称评定时,不是评定其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实验室管理工作方面的成效,而是从文章、课题量的多少来衡量,使得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责任心不强。

二、高等医学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化。实验管理是一门学问,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管理好实验才能提高其效益。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是管理好实验室的依据,规章制度是管理实验的重要保证,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建全是实验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使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为此根据我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守则,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管理条例,有毒废物处理办法,危险化学物品管理制度等;同时完善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日志。同时用学生实验手册对学生参加实验进行指导和管理,是学生明确奖惩制度,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验的基本要求,管好和用好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因此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加强,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2、实验教学管理合理性。实验物资设备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条件,在实验室资金投入过程中,合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使其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实验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整体规划,各校应根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实验室建设,安排好实验,做到物尽其用。注重设备物理采购的可行性论证,避免重复性购置,加强对实验费用的审核和设备费用的审批,避免实验室设备闲置和浪费。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益。打破原来实验室各自独立、小而全的格局,实现设备资源共享,人员资源共享。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物资的利用效率。

3、规范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实验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实验室办出特色和水平。强化实验室管理必须依法办事,让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明确具体的职责和应该遵守的条例。通过建立独立的实验中心,根据医学院校的发展特点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教研室剥离出来,成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在体制上,实验中心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直属学院、系、部领导;在人员配备上,根据工作量及学科特点优化组合;在资金投入使用上,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经费的使用、设备的组合、内容的优化、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能有效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化。如何管理好实验室,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支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强,技术过硬的高水平实验人才队伍。由于医学实验技术是几乎涉及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综合技术和方法。所以,掌握医学实验技术就需要一批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实验技术队伍。

同时应制定引进和培养实验人才相结合的制度,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待遇,巩固实验教学队伍,建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职称的评定,应更注重其在仪器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中的业绩,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实验员的积极性。

总之,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门学科,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应该加强整体协调,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效益优先,提升层次和注重质量,真正使实验室在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越.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实验工作研究,2009,100(2):6.

[2]李俊刚,邓春青.医学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208-210.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教研室建设课程建设推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44-01

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是课程建设的中心重点,教学文献建设是保证课程建设正确实施的依据,教学设备建设是课程建设良好进行下去的保证,用科学的管理化手段,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建设的水平决定了教学水平,课程建设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这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将贯穿大学建设的全过程。加大课程建设不仅是增加经费的投入、加大校政策的支持,也不仅仅是让其内容丰富化、结构话、合理化,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加大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育。

1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建设的基本工作是教学,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教育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要环节。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每门课程的建设水平,更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与差。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对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教师水准、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更是响应新时代教学号召的重要方式,实现人才强国的前提。

2以教研室建设推进课程建设的优势

教研室是各大院校培养与训练研究生的地方,也是院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点,是各科学者进行科研的基层业务单位。教研室是教学、科研等基本资源的整合分配点,是教学一线,对课程建设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教研室掌握着教学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动静态信息资源,能够及时的应对教学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研室也是各大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会议、教师进修计划研讨会、课程教学工作总结会、院校政策通报会等的主要场地。由此可见,教研室的建设关乎着课程建设成败。

教研室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大力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不论是单学科性课程还是跨学科性课程,都离不开教研室建设的支撑。

3加强教研室建设,促进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3.1建立规章制度,健全管理体制

建设健全教研室规章制度,主要方面是从师生考勤制度、教研室的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着手,以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教研室的使用,使每位师生都能依据规章制度做事,严于律己。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战略的规范进行和整个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3.2理顺教研室的行政事务与教学、科研等关系

教研室主要是进行教学工作与教研活动的地方,不是院校处理行政事务的的行政单位。教研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科研对培养复合型教师具有重要影响。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研室团队

打造优秀教研室团队的关键是要全力提高教研室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研室应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和从严执教、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教育,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应全面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研室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学校师资建设规划,联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要求,合理制定本教研室的建设规划,以达到预期效果。还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业务进修学习等,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等的培养。

3.4注重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动态过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过程中不变的课题,它需要持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需要高校各级领导、教师、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规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飞.浅议高校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作用及实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2-74.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运行机制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专业多,课程内容庞杂,该课程是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保证这一需求,《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成为有力的保证。文章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思考和探索,对其他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也可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在整个建设和运行中,更应该加强各类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建设,提高各类实验室运行效率;完善各类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实验教学创新;注重各类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1.实验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教学实验中心管理办法、岗位职责与考核办法、实验室考核评比条例、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2.实验队伍培训。学校应该专门出台实验队伍培训措施,对实验人员培训和继续深造提供经费支持,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在职、在岗的方式参加短期进修班、培训班为主;以通过在职进修、系统学习以及学历培养为辅,少部分人员可以考虑安排脱产进修,重点培养。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实验室运行良好,该实验室应专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学校专门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比如,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设置与调整管理规定、实验室考核评比条例、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与考核管理办法、实验技术成果评审奖励办法等。

学校专门为设备管理制定设备管理办法。比如,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受赠、捐赠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仪器设备报废、报损、回收管理办法、仪器设备验收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办法应打印出来,张帖在实验室的墙上,以便师生可随时查询,使实验室和设备管理有章可循。

三、实验室考评办法

1.学生评教。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实验课程按评估指标进行打分,作为对实验教师教学效果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学院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老师,以便老师及时改进实验教学工作中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督导教学。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实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考试以及成绩评定,帮助实验教学老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实验室环境建设

实验室设计、设施、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安全、环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实验室应制定有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时,实验教师都按规定先介绍实验室的安全条例和安全实验知识。设置责任人的消防安全检查落实情况。

重视实验环境与安全的建设,制定有专门的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环境卫生由实验教师或勤工俭学学生共同负责,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

实验室场地明亮、宽敞、安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完备,管理科学规范,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实验室运行机制的探索

实验室应该实行全开放式教学。

1.内容开放。学生可以在指定的多个实验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实验;还可以提出自己的与课程相关的课题,内容不限。

2.时间开放。每个实验室,除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可以全天开放,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自由来实验室完成实验;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应该有专门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

3.空间开放。对部分实验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做实验时,可跟进企业使用设备的结构和原理;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性实验,可派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竞赛比赛;允许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选择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科研实验室中完成实验。

实验室应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建设先进、开放、服务型的教学实验室,是确保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形成系统化的教与学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实验教学有序运行和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平,刘志毅.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环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16-03

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系统和以共享为灵魂的管理制度及专业化人才队伍等三位一体的有机集成。其中,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核心,硬件系统是实验室的载体,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实验室能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大力倡导知识创新、科研强校的今天,抓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对提升高校综合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设不够健全。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实验教育在高等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很多高校,目前没有统一的职能部门对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协调管理。现行管理体制虽然使高校的资产管理现状有所改善,但实验室管理分散、职能弱化,使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实验室制度建设、机制创新、等工作难以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由于有些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实验室仅仅针对本院系的学生开放,无法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导致出现实验室闲时处于闲置状态,忙时又有许多学生没地进行实验。实验室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实验记录材料,进行教学实验时缺乏计划,实验室安排混乱。

2.实验室的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由于高校发展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乃至社会认为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导致学校管理层对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没有长远的规划,也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经验均较强的人员分配到实验室工作,很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老师不愿意进入实验室工作,而实验室又降低用人标准,长此以往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投资体制不合理,再加上待遇、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很难吸引和留住对口专业的优秀人才,严重影响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发展。

3.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现有的实验室建设逐渐显露出其弊端,甚至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验室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综合优势。(2)实验室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还在使用已处于淘汰状态的硬件设备,导致教学与实验的割裂,影响实验效果。(3)实验室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浪费严重。各实验室分散管理,各自独立,无法形成宏观调控,导致设备的重复购置。

4.实验室使用效率低下。实验室利用率低下一方面由于部分实验室重建设轻利用,实验室的总体使用面积得到了很大提高,而实际情况可能超过了人数扩大的比率,势必造成实验室的利用率低下;另外,个别实验室利用率不足,开放时间较短,并且有些实验室开设的课程项目只集中在一个学期,也就意味着另一个学期处于闲置的状态,年平均开放学时数远低于设计目标,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负责实验室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实验室绩效考评机制,年度填报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评价表时,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使用机时、产生效益等数据,大多考核指标的填报流于形式,实验室建设没有因为考核结果而有所改善,也未形成良性机制促进实验室建设的发展,也是导致实验室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1.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实验运行效率。要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在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时要求高校各级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坚持按照实验室建设的发展规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配套实验室。保存完整的实验记录材料,认真做好各项基础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分类保存工作。同时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纳入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安排,有步骤、有措施、有重点的进行。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完整的实验记录材料、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高效的运转。

2.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室运行模式。(1)不断加大实验室硬件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仪器设备是完成科研、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物质保证,是实验室固定资产的一部分。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要根据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和经费来源,分轻重缓急制定年度购置计划,做到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由于教学科研经济有限,因此,在购买仪器设备方面不能盲目追求先进性。而应根据各高校的特色和发展,重点投资几个能突出代表学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实验室,并且兼顾其他学科的实验室建设,保证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又不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另外,要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定期的检验与校准工作,并加强仪器设备使用人员的业务培训,注重仪器设备完好率的考核。(2)层次化建设,打造综合型实验中心平台。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发挥实验室的优势,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研与科技开发,传统体制已不能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实验室模式,即中心实验室。建立中心实验室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中心实验室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避免重复购置。由于实验室管理的局限性,传统实验室仅仅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导致一些基础性实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比较严重,而大型、先进的仪器设备有需求无购置经费。建立实验室中心管理体制后,学院有责任统一规划实验室的建设经费,进行有重点、有计划的购置实验仪器设备,避免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浪费,也为学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为实验室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二是建立中心实验室有利于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传统实验室的分散管理,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合理安排,也不利于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共享。建立实验室中心管理体制后,中心实验室可以分派专人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建立完整的台账信息,并由固定的保管人负责管理及维护保养,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做到物账相符,避免分散化管理的混乱。同时,能够合理分配实验室,有效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三:建立中心实验室有利于资源整合。随着实践教育环节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注重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对学校及社会产生的双赢效益,传统分散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建立中心实验室后,有利于学院乃至学校层面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3)实行实验室对外服务管理,提高实验室自身发展的动力。中心实验室要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承担校内外研究课题的实验任务,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经费收入,还可为选作实验课和设计实验课提供资料和技术条件,这部分任务实行有偿服务,应从优收费,同时,要逐步面向社会,与有关行业的生产部门建立广泛的技术协作,为他们提供技术咨询科研试验、质量检测和数据处理等服务项目,从而争取更多的创收以增强学校和中心实验室自身发展的活力,可以用来补充科研经费,改善教师、科技人员发展基金,也能更好的发展实验室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只要实施得当,不仅可以增加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果。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要保证有一支强有力的实验教学队伍。为此,首先要求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并进一步完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建立相应的鼓励政策,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实行实验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潜能,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

4.加强实验室开放、绩效考核,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在要求全面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的今天,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宽松、便利、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实验环境。同时,为落实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就要求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条件实施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范围,增加开放时间,充实开放内容,可采取全天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定期开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放。突破教学难点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严格的管理和开放实验室发挥了教学仪器应有的作用,因而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加强实验室建设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实验室建设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求,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茂斌.大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管理思考[eB/oL].云南大学新闻网,2009.

[2]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4):90-92.

[3]唐艳茹,高宏.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4):116-117.

[4]范灵芝.关于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一些思考和研究[J].西江月,2012.

[5]洪晓曼,余淼.浅谈高校实验室的建设[J].科教导刊,2012,(7):195-196.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实施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区域,实验室安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1]。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一步的挑战。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2018年11月南京某医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导致多名师生受伤;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发生的实验室爆炸起火,导致3名学生死亡;2019年2月南京某工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导致整栋大楼的损坏。这些惨痛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给学校和师生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1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对近年来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的分析报告指出,其中实验室爆炸与火灾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和气液体泄漏事故占比较大[3],其触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不明确、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4-5]。

1.1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模糊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统筹管理,但实验室设备是由各学院及研究单位使用,各学院及研究单位具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使用责任,学校保卫处对全校安全具有监督管理的责任,科技处、研究生院对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科研实验室又具有安全管理的责任[6]。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共同交叉管理,其具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管理分工模糊[7]。例如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管理的方向主要在于全校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使其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而保卫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障各教室或实验室的消防和电力工作,各学院主要工作在于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保障教学或科研的顺利进行,各个部门的主要安全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相互叠加的成分,分工不明确,使每个部门都寄期望于其他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每个部门都疏于管理的局面,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无法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随着“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学校各级科研及基本教学实验室建设中[8],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场地不断扩大,实验室人员的不断变更,某个实验室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或者出现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实验室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评价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执行依据,高校实验室各级部门通过制定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约束和规范师生使用实验室的行为和操作,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9]。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中包括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够详细,且制度的落实依靠逐级下达,在层层传达中制度的严格执行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要求规则不同,但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无明确要求具体有哪个部门或哪些管理人员执行,导致无人执行此制度。由于安全工作比较弹性,既可以完成基本的安全要求,也可以详细的拓展安全管理要求,安全工作是否做好,虽可通过明面上的检查来评价,但安全的效果很难用量化标准衡量,导致负责安全责任的教职工无法进行考核评价,打击安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因此安全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和科学考核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1.3教师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人员的事,也是所有实验执行者即教师及学生共同的事。教师和学生是指导参与实验的主要人员,其实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实验室安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违规购买存储危险化学品、做实验时无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完成后无检查实验设备等未符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事件[10]。根据最近几年内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不少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参加实验室的学生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或者液体顺序混淆、操作失误等导致的[11-12]。例如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是因为把易燃物质镁粉与磷酸搅拌从而产生易爆气体,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违规操作,导致爆炸;另一所高校学生在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导致仪器内压力过高从而发生爆照。此一系列事故都是因为学生在做实验时,安全意识薄弱,对所做实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从而展开违规操作实验、冒险作业。因此亟须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本可避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实验室软硬件安全设施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实验场所已不能满足于教学科研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用房的紧缺,部分单位把原来办公楼改建成实验室,而在改建中未考虑到实验室的标准设计规范要求,忽视了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合理布置,有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影响安全布局,存在通风设施不健全、电线乱拉乱接、无烟雾灭火装置、消防设施缺损及安全逃生路线不合理等问题[13]。同时在现有的实验室中,随着新实验课程的开展,新进仪器的购置,现有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也已无法满足要求,实验室的电路负荷超标、旧实验室无漏电保护装置、无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无安全监控网络等问题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概率。

2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全面构建

2.1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时分级管理

《教育部关于高校安全》文件中指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细分每个主管部门的详细安全工作,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主任、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四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学校与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二级单位负责人与专管实验室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同时与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层层安全责任体系,从而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精细化各级部门安全管理的具体项目和职责,推动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实验室设备管理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部门,需把科技处、保卫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各级学院联合起来,牵头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细化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例如实验室管理处主要职责为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编制及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预算,指导、督查和协调各耳机单位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督促整改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实验用房的用电安全性检查;各级学院的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设置每个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做到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通过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现各个部门的逐级管理,从而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工作。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健全全校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14]。根据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细化每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根据我校制定的《长安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功能实验室,又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实验室防辐射安全要求》等规章制度,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适合所管理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针对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使用记录本等安全使用办法,做到不同身份的人员有安全制度可依,从而更好地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比较细碎弹性的工作,作为执行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无法量化,因此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设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评价指标[15]。首先根据实验室制定的详细安全责任体系,对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此院系或科研单位的各级安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直接评定为不合格,并根据事故的程度被问责。其次实验室安全工作可作为教师评职称评级、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否签订安全责任书作为考察安全制度落实的硬性指标,教师是否记录使用实验设备、是否按照操作规程等都予以量化,从而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最后对于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优秀人员在职称评定或年终绩效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人员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3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开展实验的第一执行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经验可知,随着新进教师和新生的录取,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每学年是变动的,因此应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的培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人人懂安全,人人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预防及应急处理危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我校首先开设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平台”自学教程,要求每位师生自学安全课程时间不低于6小时,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使用手册、用电用气的安全操作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基本要求,师生可在平时学习中可进行自测考试,实时了解安全知识的自测成绩,并在平台中完成安全教育的正式考试。学校要求只有通过安全考核的师生,才被授权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其次,培养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心,每位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师生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做到有安全责任意识。最后在每个实验课程之前,要求任课指导教师针对专门的不同实验,对学生做有区别性的详细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学生观看实验安全教育守则,根据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或实验材料的不同[16],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和要求,做到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要求,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2.4加强实验室安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解决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针对办公室改造成的实验室和原旧实验室,应重新按照实验室建设的行业标准,改造实验室内原电路装置、通风装置及消防设备等硬件设施。在电路方面,针对大功率设备,把原2.5mm的电缆改造为4mm或6mm电缆,每个实验室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禁止乱接乱拉的现象,对高压电源处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等。在消防设施方面,拆除违章临时建筑,清理阻塞消防车通道路口,安装火警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检查消防水源、消防栓和灭火器材,针对不同实验室的火源类型,配备不同的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在通风装置方面,尤其针对具有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具有有毒气体的吸附或处理装置,产生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实验室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防止可挥发性危险物扩散到安全区域[17]。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6

一、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和内容

由于高校性质不同,表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开放实验室,因此开放实验室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我院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综合性开放实验室,为适应教学、科研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需求,更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我们对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采取了全天开放的形式,即在实验时间、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和科研人员全天开放。在开放的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承担林学、森林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生物技术概论”、“林木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以及研究生“林业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教学方面,学生除了指定的实验项目外,学生也可以自选实验题目,自己安排时间,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2.承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课题(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的实验和研究任务。林学院本科生每年申请获批的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项目15~20项,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3~5项,其中大部分实验研究是在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的。3.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任务。每年在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的本科生约20~25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的研究生10~15人。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期间实验室全天开放。

4.承担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任务。几年来共承担国家“863”项目“耐盐、抗虫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的选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菌根真菌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的作用机制”、“落叶松-杨栅锈菌Dna多态性及小种SCaR标记”以及省部级课题和校内课题等15项课题的实验研究任务。

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对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和研究人员全面开放,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要有保障。随着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的增加,在使仪器设备使用率提高的同时,对仪器设备的需求量(包括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所以,增加实验室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几年来学校及学院对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先后购置了ptC-200,HybaidpXⅡ基因扩增仪、冷冻高速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电泳系统、细胞融合仪、分子交联仪、超低温冰箱、Leica荧光显微镜等大型设备30余台件,实验室目前有仪器设备90多(台)件,总价值133.6万元,可进行基因扩增、基因克隆、分子标记、原生质体融合、分子定位等实验和研究。除了保证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技术概论”、“林木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林业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外,也为实验室对博、硕士学位论文以及教师和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的开放提供了硬件保障。

2.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实验项目及内容和实验时间也不尽相同,这不仅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也给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一系列列问题,因此开放实验室能否良好运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面,先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完善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我校实验室管理处对全校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学院又根据林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的情况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实施细则等相应的制度,其中一些规章制度直接上墙公示,使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或其他人员能够随时看到并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建立为开放实验室的运行奠定基础,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如实验室的开放使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但同时导致仪器损坏率也相应增高。由于学生对仪器设备不太了解,操作不熟练,造成仪器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即使是一些教师和研究人员也不一定对所有仪器都能熟练操作,由此导致仪器损坏率增高,增加了维修设备的费用。由于有些大型仪器不能很快修好,会影响实验的继续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常用仪器使用手册》,挂在实验室墙壁上,并对初进实验室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对于一些贵重仪器则在每台仪器上都配有详细的操作使用说明和要求,如《荧光显微镜操作规程》、《高速冷冻离心机普通操作规程》、《HybaidpXⅡ基因扩增仪操作规程》等。使用大型仪器要登记,并填写使用记录,做到责任到人,使仪器的损坏率明显降低。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专业实验队伍和技术力量不足

实验室开放之后,实验内容增多,除了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外,还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以及学生申请到的“基地”科技创新项目和“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虽然这些项目都有指导教师,但教师不可能随时跟随学生进实验室进行指导,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因此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实验技术人员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能给予解答或解决。因此要使实验室做到全方位的开放,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包括实验教师在内实验技术队伍。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建立专业实验教师队伍的同时,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调动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实验经费不足

实验室开放后,由于实验内容增多,而且很多实验是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实验费用远高于传统实验的费用。实验经费不足,影响了实验的开出,达不到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为了保证开放实验的正常运行,学校应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从源头解决制约开放实验室的问题。对科研项目的开放项目,学校或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如一些仪器设备的有偿使用等,以便给实验室一定经费支撑,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3.要找到有效的实验管理方法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7

1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有待加强

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性的工作,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在实验室管理人员中,主管教学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室年轻教师兼职居多,职责定位模糊,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大多数管理人员在兼有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实验室实施系统、有效的管理。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人员在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培训等方面均与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实验人员中存在工作积极性不强,队伍不稳定,更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实验室管理的队伍,影响了实验室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

1.2实验室管理和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宗旨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2]。我院对实验中心和实验员考核除了工作量方面,而在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实验室资源共享、学生培养、综合效益方面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实验员片面追求工作量,在实验人员的相关工作积极性方面难以调动。

1.3学科需要团队建设

以教学为主仍然是教学科研型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主线,无单独科研实验室。教师的科研只能依赖于教学实验室。没有组建一些真正的学科团队,学科研究相对松散,教师和实验管理员没有得到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进步。

1.4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使用效率低

目前经过各方的努力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已经在高校实验室中投入使用,一些设备管理不到位,没有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率。实验室中经常出现使用高峰期没仪器可用,而其他时间又闲置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使用的人员较多,使用时间安排的不合理。面对一些使用方法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由于不了解仪器性能造成仪器损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缺乏专人负责培训管理,所以对这类仪器设备达到熟练使用的层度还有差距[3]。对一些得不到及时维护的仪器设备,最好只能在长期处于无法正常运转、故障频发的状态下,被最终弃用,造成巨大的浪费。

1.5实验室试剂耗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严格的试剂耗材管理体制没有形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在很多价格昂贵的试剂耗材也与一般试剂耗材一样购入后放在公用的地方,需要的人可以随时方便地取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验设备使用上没有节制,造成试剂被取用后只使用一次即被遗忘的浪费;在实验急需某一试剂耗材时才发现已经用完,原因是没有存量的监控,有些工作被迫延迟。

2加大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

我院针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运行体制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两方面的内容作为改革的重点。运行体制建设主要围绕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考核机制主要围绕实验室改革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适当的体制和制度是推动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良性循环的基础。

2.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考核和建设

制定对有专业技术专长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提供进修培养机会、制定对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加强实验室队伍考核及进出机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聘任,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2.2在实验室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保证实验室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实验室管理,理顺各种关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在新的运行管理机制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人、实验员、指导老师职责,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安全与卫生、仪器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教学,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充分发挥实验室综合效益[4]。遵循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利用实验室的试剂耗材,我们对试剂、耗材进行验收入库、贮存、领用与发放等管理控制,保证试剂耗材的安全贮存、有序发放与使用,确保购买的试剂耗材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对库存量进行有效监控。

2.3加大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的经费投入

学院集中资金投向那些学科发展必不可少、利用率高的仪器设备上,重点建设利用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实验室。统一调配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4实现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

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实验室考核体系中增加关于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以及对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量化指标,促进实验室的开发和资源共享。学院对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力度,努力为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实践

3.1搞好探索,将试点分类

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广,包括学校层面的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方面,还包括学院层面、教师、实验队伍及管理人员方面关系及利益[5]。要做到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的目标,能够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3.2探索实验室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高校学校学院资料室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万超(1983- ),男,江西南昌人,江苏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宋向荣(1975- ),男,江苏泰兴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力学教学和科研。(江苏镇江212003)张春楼(1973- ),男,江苏沭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科技传播。(江苏泰州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院系资料室信息化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7CH085J)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90-02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现状

1999年起,高等学校陆续开始扩招,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同时计算机技术也日益普及。在这种形势下,一些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与建设由于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求,表现出种种弊端。

1.管理体制松散。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校图书馆应对院(系)图书资料室负责业务指导与管理工作,但是图书馆基本上没有人参与这项工作。目前大部分院系资料室都由二级学院单独管理,而且多数为行政人员兼职。实际上,院系并不太熟悉资料室的具体业务,院系领导对资料室的日常工作也不太关心。在这种体制下,校图书馆对资料室业务上缺乏指导,而学院又缺少相应的人员从事专业化管理,使得院系资料室的管理和业务长期游离在正常水平之外,更谈不上为教学、科研服务了。

2.管理制度缺乏。高校的图书资料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但作为院系管理的资料室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欠缺。首先,没有建立合理的采购、入库登记、借阅、流通、损失赔偿等制度。长期以来,资料室的工作得不到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缺乏梳理,各项岗位职责无法落实。监管的不力和制度的缺失使得资料室的管理比较松散、随意,造成资料周转慢、利用率低、盘点统计困难等问题,阻碍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其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管理人员本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水平。目前多数高校院系资料室由行政人员兼职,培训相关人员无疑成为提高他们专业知识、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大多数院系都没有给管理人员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专业知识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到资料室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3.管理手段落后。进入20世纪以后,大多数校属图书馆都已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但院系资料室一直运行着早期手工账本的管理模式。图书资料的采购、分类、编目、上架等流程都采用原始的手工方式,图书资料的后期登记、借阅、查询、统计也沿用手工处理。虽然有些资料室也借鉴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简单的分类,但大部分都凭管理员的主观判断进行处理,使得资料室物品摆放不规范、信息更新速度慢、查询统计困难,还经常出现图书资料逾期未还、物品遗失、遗漏登记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资料室的日常运行。

二、院系资料室改革的建议

1.明确功能定位,拓展服务范围。院系资料室传统的定位是指为高校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重点在于收藏与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资料室是为本院系师生提供服务的小型文献工作机构,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补充和延伸,简言之,院系资料室具有“面向师生、面向专业”的特点。因此,围绕为“师生”与“专业”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这一主题,学校必须对资料室现有场地进行调整,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规范资料采购与借阅流程。

传统的资料室服务局限于信息服务,但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是对院系整体教学、科研情况的掌握。日常工作中如果资料室的使用没有参与教学、科研工作,谈何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因此,资料室可以兼职诸如科研管理、学科建设之类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全院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能密切资料室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既拓展了业务范围,又融入院系的主流工作,使资料室真正成为院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信息中心。

2.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首先,必须理顺院系、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一套三方权责分明、配合协作的管理制度,使校属图书馆更多地参与到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及管理工作中来,在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其次,建全资料室的各种规章制度,为实现资料室规范化管理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明确梳理资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在服务意识、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等方面都能有明显提高,为资料室将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做好准备。

3.突出专业优势,丰富资源形式。院系资料室主要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其收藏的内容应更显专业化、系统化。目前很多高校的都在做强特色专业、发展优势学科的工作,院系资料室应以此为契机,收集和整理与专业相关的特色资源,为教研教改与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前沿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载体共存是现阶段资料室的一大特点。区别于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料更容易实现信息化管理,例如,多媒体、电子书籍、影像资料、数据库等都已在高校工作中广为使用。因此,资料室应及时地对教学与科研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为将来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支撑。

4.优化管理模式,改革管理手段。院系资料室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日常的采访、订购、验收、分类、编目、排架等工作都应按照专业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管理人员应对资料室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清理统计,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分类、编目、排架,并登记造册,科学管理,为将来建立电子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管理打下基础。结合目前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资料室应加快数字化、自动化步伐,建立适合院系资料室管理特点的管理系统。同时,院系需加大投入,对现有场地布局进行科学的改造,对硬件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在用户数和使用量增加到一定阶段,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拓宽信息渠道,使广大师生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到各类信息,极大提高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

三、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资料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运用当前流行的Java作为其开发语言,同时采用开源的eclipse作为其开发平台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分为数据管理、系统查询和系统设置三大模块。主界面布局上采用横、纵交叉模式,各种常用功能一目了然。

1.数据管理模块。根据资料室管理对象的特点,我们将基础数据划分为图书、期刊、物品和读者四大类。这四类对象既有共同的属性,也有特有的属性。例如,编号、名称、价格、库存数量等为共同属性,图书作者、期刊版次、读者卡号等为各自的特有属性。系统把这四类对象的增、删、改、查纵向整合,统一在同一界面进行管理,有效简化了系统管理人员的操作。作为核心的借阅管理,我们则将图书、期刊、物品横向整合,使得管理员可以在同一界面一次性完成相关的借阅操作。同时,为了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菜单栏和导航栏两种选择方式。

2.查询模块。支持图书管理、期刊管理、物品管理、读者管理以及丰富的统计分析功能。系统以编号为主索引将读者与图书、期刊、物品相联系,在同一界面显示读者与借阅信息,实现快捷的处理操作。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管理制度将借阅规则输入系统,系统则可以执行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馆藏信息查询、超期信息查询、丢失信息查询和当日借阅查询,主要数据包含馆藏总数、借阅次数、在借总数、现存总数、超期总数、丢失总数等信息,这些是我们在研究院系资料室之后专门针对小型资料室设计的,具有信息量大、统计全面、操作便捷的特点。

3.系统设计模块。主要包括读卡器设置、条码设置、密码设置和显示设置。系统预留有读卡器接口,可以方便地接驳射频识别仪,实现自动化管理。条码管理窗口主要完成条码的设置、打印功能,为建立电子数据库打下基础。密码设置中可以创建不同的用户,分配相应的密码及权限,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显示设置指可以根据用户喜好对系统显示如背景图片、名称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调整,实现系统的个性化定制。

数据库方面主要设计有如下几种表:aDmin(系统管理员表)、BooK(图书表)、maGZ(期刊杂志表)、GooDS(物品表)、ReaDeR(读者信息表)、BoRRowData(借阅信息表)、LoStData(丢失信息表)、ameRCe(罚款记录表)。我们在设计数据库时遵循第三范式要求。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执行效率,数据库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非逻辑主键以及适当的数据冗余原则,能有效地降低数据冗余的问题。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应充分适应当前流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系统的开发过程更需要使用丰富的设计模式。

四、院系资料室管理改革与实践

以笔者所在院系资料室为例,为了有效地提高资料室管理工作水平,使其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我们经过认真系统地研究与改革,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首先,建立了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定期交流协作机制。图书馆定期派专业人员指导院系资料室开展工作,促进资料室业务与学院教学、科研紧密结合;资料室管理人员定期回访或参加图书馆组织的业务学习,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完善了资料室岗位职责、借阅规章。经过认真地梳理,对资料室工作如采购、登记、借阅、流通和赔偿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资料管理行为,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实现了资料室管理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再次,适当地拓展资料管理范围。学院将原本教学或科研秘书完成的部分资料整理交由资料室完成。教学和科研资料的整理也是梳理和积累的过程,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管理,资料室工作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要求。纳入资料室管理之后,一方面需要加紧资料室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联系;另一方面,还需极大程度地降低教学与科研建设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整理的难度,有效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最后,针对性地开发出一套资料管理系统,经过调试,使各项功能运行正常。与其他同类型管理软件相比较,该系统开发成本较低、平立性高、定位准确、功能实用,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和维护性,实现了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高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入,院系资料室改革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丰富资源形式、优化管理模式等途径促进改革,同时还需要配合建立适宜的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资料室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锦.高校院系资料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10(4).

[2]刘薇.高校院系资料室计算机管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万超.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3).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制度机制管理方式运维保障管控平台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体单位,既承担实验环境、设施设备、人才队伍的建设任务,又肩负运维管理技术手段创新发展的职责。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实验室管理创新发展,提高正规化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质量?学院采信实验室严格执行正规化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在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保障质量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1.完善制度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法规制度的保障,管理就是一盘散沙,不可能产生效益。实验室要实现正规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完善运维管理机制。

1.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法规制度框架下,各类实验室都应根据自身特色、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和运维管理需求,建立健全日常运维管理、教学科研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制度机制与实施细则,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1]。采信实验室建立了安全管理、操作使用、值班巡视、运维保障、信息资源维护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并随着学院教育转型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变化,及时修订现行规章制度,补充制定新的制度和实施细则。例如,当实验室被学院指定为教学参观示范点和对外交流单位后,及时制定实验室迎外交流实施细则,拟制a、B、C三种参观交流方案,明确每一种方案的交流内容、参观路线、启动设备和解说词等。在实验室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运维管理模式后,补充制定了场所使用网上申请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为了规范和肯定运维管理保障工作,提出了实验室管理保障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核算标准[2],既调动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开辟了学院实验室管理保障工作量化考核的先例。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实验室依法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1.2完善运维管理机制

高校教学改革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供虚拟化模拟仿真训练环境,这对实验室建设、运维管理和服务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新设备不断增加,旧设备逐渐老化,维护维修任务逐年加重。要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高效服务于教学科研,关键在于建立完善运维管理机制,保障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与实施[3]。在贯彻学院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思想指导下,实验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组建多个小组承担运维管理工作,例如:成立保障小组,负责日常运维保障工作;成立维修小组,负责设施设备维护维修;指定管理负责人,全面负责协调管理与保障工作。建立了实验室领导、管理负责人、工作小组三级运维管理机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作配合,更有利于完成繁重的运维管理任务,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维管理机制,让实验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既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和如何考的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实验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履职尽责。

2.创新管理方式

当前高校实验室人员少、设备种类多是常态,实验室工作人员既要具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又要具有装备管理和维修保障能力。以往的经验型、粗放型运维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运维管理保障需求,必须创新运维管理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思想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2.1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运维管理手段

运维管理技术对充分发挥实验室整体效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具有重大影响。实验室设备管理和维修保障任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不影响教学科研任务,又能管好用好装备、提供优质服务保障?最佳途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运维管理手段,提高运维管理保障效率,力争实现教学与管理双赢[4]。采信实验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基于网络运行的集成管控平台,将硬件设备数据、运维管理数据、信息资源数据等全部基于网络存储与管理,工作人员登录管控平台就能了解场所使用现状、审批场所使用申请、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查询设备故障排除资料、远程开启或关闭设备、实时导调设备信息和统一配置应用环境等,节省运维管理保障时间,提高实验室人员工作效率,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承担教学科研任务。

2.2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众多管理方法中,精细化管理不是最先进的,却能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解决管理体制不科学、手段不先进、维修保障不及时、决策支持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比较适合实验室场所分散、设备种类多、技术含量高、维护维修难、保障任务重和训练环境需求差异大的情况[5]。采信实验室借鉴精细化管理方法,以信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基于存储服务器的运维数据和集成管控平台提供的功能实施运维管理,从细节入手,覆盖全面,注重过程管控,及时采集存储运维管理信息,做到设施使用配置、设备维护维修、任务运维保障、环境安全监控等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准确掌握管辖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数质量,避免设备重复采购、闲置不用、维修维护不及时、管理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实验室领导制订发展规划、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3.提高保障水平

3.1组织技术骨干编制管理技术手册

实验室工作既需要技术,又离不开经验。实验室管理技术手册是包含实验室建设基础设计、设备技术资料、运维管理方法、故障排除经验等内容的知识图册,为实验室日常运维管理和人员培训奠定基础。实验室组织技术骨干编写基础环境技术手册和用户使用手册,一是为实验室人员完成管理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提升岗位技能,二是为用户正确操作设备提供使用指导、问题咨询帮助,三是作为实验室建设资料存档、技术培训资料,以供学习查阅。一旦有新人参与实验室工作,就能根据管理技术手册了解实验室,熟悉和掌握设备操作规程、使用技巧、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运维管理保障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快速开展实验室工作,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质量。

3.2依靠管控平台提高运维保障效率

实验室的集成管控平台能提供日常运维管理、设备信息流导调、环境安全监控、运维信息查询等功能,优化运维管理工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维保障效率[6]。例如,在校园网设置管控平台入口,用户利用联网计算机登录平台即可注册、申请使用场所,填写申请表单时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设备,值班员网上审核用户申请表单,了解用户需求,提前做好保障准备,及时反馈审核结果信息。又如设备故障管理功能记录下故障设备的维修历史数据和故障处置方法,维修人员能从管控平台调出指定设备的历史维修资料,快速找到可借鉴的、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缩短维修时间。在任务保障时,值班员利用触摸屏终端或者移动终端远程控制使用场所的设备开启与关闭,按用户要求设置设备参数和导调信息,操作简单方便,降低运维工作强度,提高保障效率。

4.结语

推进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发展,既需要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的保障,又需要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的支撑,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实验室管理方式,做到“精细管理、精确控制和精准执行”,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正规化、信息化和精细化,有利于推动实验室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丽云,席力.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204-206.

[2]王鑫.浅析如何落实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创新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3(32):141-142.

[3]张谦舵,郭映泽,杜斌.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的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241-242.

[4]王贤川,曾敏,王学宝等.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58-160.

教研室管理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开放性;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12-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转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一方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中,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学生在实践、实验环节的训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要多进实验室、多进企业,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走开放实验室之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然途径之一。开放性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既在学生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提供很好的外部平台,又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还能适当服务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专业实验仪器的作用,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提高办学效益,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一、开放性实验室开放形式及内容

高校实验室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在学生实践教学的同时为师生的科研提供服务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不仅是时间上的开放和场所仪器设备的开放,而且在空间上也应该开放。开放性实验室可以分为校内开放和社会开放两种形式。校内开放可采用由内到外方式,即各院、系实验室首先向本院系师生开放,逐渐扩大至对其他院系师生开放。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为教学实验课程开放,二是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开放,三是为师生开展科研活动开放。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部分开放实验室和完全开放实验室两种。针对于基础性的、验证性的教学实验,由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后,在工作时间内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即为部分开放实验室。部分开放实验室可以在低年级学生和教学实验中采用。为了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可采用兴趣为先、任务驱动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实验室可完全开放。完全开放实验室是理想的校内开放形式,要求实验室的所有设备、实验项目、实验材料等,包括实验指导在内的任何时间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来实验室做自带的实验项目。完全开放式实验室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参加各种实验竞赛的学生以及教师科研是比较适用的。

高校实验室向社会开放一是校校之间的开放,整合区域高校间的教育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效率,促进校校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二是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的投入的力度较大,高校实验设备精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强。如果面向企业和科研院所开放,不仅可以使企业和科研院所节省物资投资开支,也可以给产学研结合创造更多的价值。三是为社会科普活动开放,为社会开展科普活动提供资源和条件,使得高校实验室成为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可以促进科普活动展。

二、开放性实验室科学化管理

1、完善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开放面的扩大必定会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会增加,合理的管理体制才是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根本保障。各实验中心应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到有制度、有记录、有检查、有考核。实验中心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中心人员值班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低值耐用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培训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和消防制度和仪器设备的修理、报废、赔偿制度等。开放性实验室还应健全各种登记制度,登记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对设备的登记和对人的登记。

2、开放性实验室实验设备管理

现阶段开放性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设备价格昂贵不能完全开放,另一方面,尚未有健全的上岗培训制度。设备的管理不够到位。

在美国、日本,很多高校都采用实验室设备共享的模式,一方面降低仪器设备闲置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减少或避免国家教育经费因重复投入购买相同类型仪器而造成的浪费。我们可参照美国、日本相关高校,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实现实验设备良好的管理与使用。第一级是高端仪器设备,有专人负责,需要严格培训后持证上岗操作,而不是把样品交过去只拿结果。笔者所在高校会涉及到硕士研究生或或师生做科研,需要长期做某个实验,首先要向实验室提出申请后等待安排培训,由初级到高级,再经过自己摸索适合自己样品的方法和参数设置,这样很有针对性,做出来的结果可靠性高。第二级是中端仪器设备,无需上岗证,参看操作说明即可直接操作。此类设备可陈列在开放性实验室玻璃橱柜里,预留仪器开关按钮,实验者可自行简单操作,直观了解仪器运转过程。第三级是废旧仪器,此类作品可摆放在实验室的过道里,大学生可以随时前往接触设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3、开放性实验室实验药品管理

开放性实验室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财产容易丢失,特别是一些低值易耗品。目前的实验室在实验材料如易耗品的管理缺乏规范,大型的实验仪器都是固定资产一般不会丢失且有详细的登记本。但是一些小的实验资料一般无法详细的管理,没有准确的登记查验器材的准确数量,造成了实验室财产的流失。实验药品的管理同样存在相关的问题。开放性实验室就必须面临实验药品的开放,药品的管理在总数量都有详细的登记,但在准确数量特别是液体药品的准确数量上的管理存在问题。一些无毒无腐蚀性的常规药品的小(上接第12页)数量的丢失影响不是很大,但具有腐蚀性药品的丢失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难以控制。实行实验室开放是高校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必然发展的一个趋势,势必关联到上述问题。借鉴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管理办法,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资金来管理。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做实验的人员,将其相应的实验经费划拨到实验室。在使用低值易耗品时建立申报制度,将所需物品与实验者的经费挂钩,必将减少浪费和丢失。二是建立低值易耗品出入清单,设立奖励制度。每学期每个实验室都要划拨相应的实验经费,一般都是根据开出实验的多少来分配。每学期根据在开出实验的同时节约的低值易耗品多少来奖励实验管理人员。

三、实验室开放后的安全隐患问题

对安全隐患问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首先加强管理工作,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开放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危险品的保管、使用,试剂的配制、使用,废弃溶液、死亡动物的回收等,都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并且置于醒目的位置。对参加实验者,实验室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实验者明确本实验室的规章要求,并加以遵守。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注意对每一位实验者讲明仪器设备的使用规则,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做好巡视工作。对于有毒危险品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使用登记工作,控制用量,做到用多少取多少,多余试剂必须收回或倒入指定容器收集处理;其次建设和完善各类安全设施,安全工作不仅是防火防盗,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要科学化、人性化。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危险因素要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比如在化学实验室要使用防爆开关,挥发性物质较多的实验室要强制通风,安装自动喷淋装置等;第三,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举办各种有关的实验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保证实验室安全;第四,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应对的训练;第五,可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进入实验室进行开放实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领用的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完好情况建档,条件成熟时可对各实验系统进行计算机监控。除了前述的防爆开关外,防火设施、灭火器、消防砂都要相应配备,实验室还要设置废液收集容器,配备必要的消毒杀菌设施,对实验器械进行杀菌消毒。有条件的单位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废水净化设施,保护环境安全。

四、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不仅是实验技能的专家,同时也应是本专业的管理专家,实验室人才队伍应该是一支专业水平高、实验器材操作熟练、工作热情高的技术队伍。高校必须。要加强开放实验室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引进的方式,让更多的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技术管理队伍中来。二是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完善,以适应现代实验技术和管理的需要。三是要重视现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各院校要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如适当减少工作量和八小时外工作量的重新计算、优惠职称评定条件等。四是要建立合作交流机制,给校内、校际实验技术人员搭建平台,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经验分享,提高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卫亚博.宋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