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8:36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决策;分析

一、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以及战略发展决策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电子商务变成了消费者更为依赖的新型消费模式,作为与电子商务发展戚戚相关的物流产业来说,也在我国取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并且正在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对于我国这种范围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物流企业更是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伴随着电子商务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对物流产业的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在经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以及战略发展决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然而为了更好得推动物流产业经济的发展,国家以及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其发展进行保障和促进,物流企业也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及其战略发展决策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保证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得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顾客的需求。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各种各样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些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能够解决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所遇到的不同经济管理问题。可以说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物流企业更好更快得发展。当然了想要更好得促进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提高战略发展决策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当今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得对物流企业自身战略发展决策进行分析,以更好得推动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促进我国物流经济的进步。

二、我国如今主要存在的几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1.电子商务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所谓的电子商务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就是指随着电子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普及,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D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较为便捷、安全的电子支付,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上进行购物。据近几年的消费调查数据表明,有关于电子商务的消费金额已经高达总消费金额的一半之多,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经济在如今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巨大比重,不仅如此,电子商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在电子商务具有广大发展前途的如今,想要更好得推动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也要电子商务经济管理模式靠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子商务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需要物流企业利用一定的现代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经济管理和经营平台,消费者可以像网上购物一样进行物流服务的选择与支付,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不仅如此,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管理与发展实行信息化管理,还能够使管理者与决策者快速、准确得得到市场变化以及顾客需求的信息,保证本企业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取得更好得发展。而且在这个模式中,与其他经济管理模式相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所需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企业物流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2.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所谓的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就是指企业在物流管理、运用等方面所需要准备的工作人员的数量、成本数量、时间数量等数量的标准值,并且企业以这些标准的数量值为参考,对企业进行物流经济管理的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可以看出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以及效率。在一个物流企业初步建立的时期,所需的工作人员数量、成本数量以及时间数量都是比较少的,因此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这个时期并不能发挥出多大的效用。但是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逐步发展。对物流经济管理所需的人员数量、时间数量、成本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在这个时候,应用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就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在应用定额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必须建立起严格、完整的定额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

3.供应链物流经济管理模式

所谓的供应链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就是指加强物流企业与商品制造商、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减少商品传输环节。物流企业在应用这种经济管理模式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企业的商品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在如今商品的到达时间与质量越来越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以此物流企业一定要加强与商品制造商、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在保证商品制造商商品领库存的基础上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服务将商品传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物流经济管理模式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本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保证商品传输的质量最高、速度最快、成本最低,更好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就如今我国物流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与现状来说,在应用供应链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时,很容易因为经验与设备的不足而使比模式成为限制物流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起在物流管理、运作过程中与商品制造商、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三、在如今存在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下对物流战略发展决策的建议

1.着重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体系得形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个物流企业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物流经济管理与战略发展决策方面应用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体系。当然,在这之前物流企业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系统、标准的电子网络系统,保证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形成。当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由于信息数据方面的不同而产生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这一管理体系进行调节解决。每一个物流企业都有这自身强大的数据库以及合作对象,想要更好得对他们进行管理,就必须完善物流企业的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形成,提高企业内部竞争力,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

2.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行规范,加强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想要对物流经济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促进物流经济得更好更快发展,规范物流企业之间竞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各个物流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起有着本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以及竞争理念,只有这样保证各个物流公司能够在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竞争实力。不仅如此,各个物流企业还应该加强物流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得保证企业应用现代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以及战略发展决策。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发展水平和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在经济管理模式以及战略发展决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物流企业内部仍然缺乏较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加强物流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产业进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及其战略发展决策的进步,才能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

3.加强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全国物流企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如今物流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的运输费用在物流企业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必须加强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降低商品运输成本。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物流企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不进能够对各地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的规划,还能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模式,推动全国物流经济的发展。想要更好得实现物流企业的战略发展决策,就必须重视起对价值链物流管理模式的应用,形成全国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保障我国物流经济能够取得更好得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经济也必做出一定的改变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寻找适合能够促进物流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及其战略发展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物流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才能保证我国物流经济能够取得更好更快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中原经济区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4(7).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共享经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流量经营

中图分类号:F63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型发展需求迫切。共享经济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对于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建设网络强国、构建信息时代国家新优势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整合与匹配的经济模式,通过搭建平台使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供需信息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地流动,以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经济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近年来,网络宽带化、宽带业务互联网化给通信业务结构带来深刻变化,原有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利润水平的增幅逐年下滑,2015年电信运营商务收入增长仅为0.8%。整体信息消费高速增长,而电信运营商收入增幅下降的矛盾,充分反映出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结构、服务方式、适应市场需求上的变化,必须尽快转型和调整与之适应。

随着Uber、airbnb等公司席卷全球,以及滴滴出行、小猪短租等o2o企业在中国的普及,“共享经济”已经从起步阶段过渡到快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共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十三五”时期,共享经济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能在共享经济中实现成功转型并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是值得电信运营商思考的问题。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经济也称分享经济,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全新经济形态,是利用宽带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为解决资源短缺和资源闲散浪费共存的问题,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技术迅速实现多样化需求和分散闲散资源的衔接,优化资源有效配置,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共享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物尽其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消费观和发展观。对于共享经济内在发展需要,闲置资源是前提,信任是基础,用户体验是核心,信息技术是支撑,大众参与是条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目标诉求。

共享经济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由第三方搭建平台并提供相关技术,形成资源、信息交流的基础;二是用户基于现有资源,将闲置部分或特有技能等拿出来与别人共享,这种共享的内容可以是有形的物品(如汽车、房子等),也可以是无形的资产(如知识、劳动力、时间等),既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收取一定费用;三是共享经济对市场的影响并不是资源或商品数量的拓展,而是对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挖掘资源利用潜能的同时,也在对现有经济结构和商业逻辑做出颠覆性变革,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改变传统市场。

二、共享经济的价值

1.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共享经济在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总理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共享经济让“双创”的门槛降低,让每一个拥有闲散资源与闲暇时间的个体,不用新增投入,便可以轻松参与到“双创”活动中来。共享经济以其成本低、灵活快捷的特点,不断向传统行业渗透,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创新。随着共享经济不断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更加活跃,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塑造新的商业关系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每一个个体既是产品服务的供应者,也是使用者。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效对接,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打破传统商业架构中的分销和渠道等中间环节,使供需双方拥有更加高效的沟通方式。去中心化和完全分布式的组织体系中交易双方都是平等的,这种典型的互联网下的组织形式,能够消除垄断,形成公平、平等的交易氛围。

3.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书籍《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提到,“互联网+共享经济”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在于买卖双方的交易最终使得边际成本为零。在未来,社会协同与科技进步将共同打造零边际成本社会,产品边际成本无限降低、市场价格趋近于零,这是最具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也是最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共享经济在减少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减少碳排放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一辆充分发挥效用的“共享汽车”可以替代4~10辆私家车,人均减少约40%的行驶公里数。

4.实现经济的帕累托最优

共享经济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多元与合作的共享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整个经济体系的权力变得更加分散,而不再集中于少数供货商、生产商和政府手中。通过共享经济,人们有条件、有能力满足自己更多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的合作模式。在共享经济中,人们满足彼此的需求可以是赠送、交换、临时借用、循环利用、共同创造,也可以是共同使用,彼此的利益关系是共享的,可以实现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

三、共享经济与电信运营商的发展关系

1.电信运营商是共享经济的发展基础

通信网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在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我国电信运营商积极推动通信基础网络的发展,已建成了高速畅通、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同时电信运营商为促进网络提速降费以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服务的普及而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截至2016年7月,我国电信运营商已覆盖宽带接入用户2.8亿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10.5亿户,成为全球最大宽带用户接入国。

正是由于电信基础网络设施的发展,为共享经济奠定了良好的互联网基础,使得海量的供给与需求能实现快速有效连接。此外,电信网的用户接入规模,为共享经济提供了网民红利,既有利于拉动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又可降低创业成本,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共享经济促进电信运营商转型

共享经济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电信运营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共享经济的内在特点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覆盖广的网络连接和智能连接,一方面促进电信运营商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网络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促进电信运营商加强智能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管道转变。

此外,共享经济模式将改变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对电信市场形成挑战。共享经济时代,电信运营商需与时俱进,将共享经济模式与行业优势相结合,重视带宽资源、流量资源、计算资源、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致力于模式创新、平台创新和产品创新,使电信运营商能灵活、高效地服务于共享经济,构建共享经济互联网新生态。

四、共享经济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1.继续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共享经济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推进光纤到户进程,加快城镇小区光纤化改造,加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扩大移动通信覆盖范围,鼓励移动用户向4G迁移,提升移动宽带速率。

二是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波分传输系统,持续提升骨干传输网络容量。优化电信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国际互联网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

三是加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升级。提升网站服务能力,增加主要业务应用带宽配置,持续改善用户上网体验。

四是加强资费创新,优化资费结构,简化资费方案,增强资费透明度,积极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搭建共享经济平台

在共享经济时代,电信运营商可以采用创建共享经济平台这一新模式,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依托,有效对接供给方与需求方,提供更多个性化、有创造力的服务。

共享经济平台需要聚集多领域的能力和资源,整合大量信息、内容和应用,将不同主体提供的各种业务和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承载、iCt运营服务两大能力,以及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建设与运营经验,合理构建共享经济平台。电信运营商还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和能力与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将各自独立的应用结合起来,通过统一的入口进行访问,在一个平台内高效整合各种资源,深层次利用,让用户与用户之间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3.挖掘大数据资源,构建共享经济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构建是共享经济能够顺畅运转的前提,健全的社会征信体系能使商业模式更易创新。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社会及经济发展不匹配、不适用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促进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应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起点,逐步建立起政府、行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大数据以其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和能力支撑。

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电信运营商应结合自身资源及能力,推动信用信息的建设与共享,通过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融合,实现数据应用创新,扩大数据信息的公共服务,形成信用约束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开展征信评估,实现信用信息的开放,使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的监管模式参与进来,力争实现信用融合,提升协同监管能力。

4.优化流量经营模式,为共享经济注入新活力

流量是共享经济运行的血液,既是互联网企业业务发展的驱动力,又是电信运营商转型期业务增长的重要因素。流量经营是电信服务的升级,是在通信技术发展、用户需求提升、信息沟通模式转变的情况下为满足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新的经营模式。

流量后向经营模式是转型期电信运营商流量运营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后向收费模式,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免费业务,有利于吸引新用户,增加用户黏性,拓展后向收入来源,有利于利用网络和数据优势,探索互联网化转型道路,同时可以为后向流量购买企业提供大数据经营分析和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新兴业务。

为提升流量使用效率,集群捆绑用户和降低用户离网风险,流量共享将在共享经济时代成为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的主流。现阶段,电信运营商已广泛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流量共享模式,未来流量共享范围会进一步扩大,打破家庭成员范畴,给用户流量共享更大的自由度,使用户能向更广泛的人群共享闲置流量、语音、短信以降低自己的通信成本。

5.加强创新合作,开创共享经济新局面

共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间和行业间的合作,让市场合作效应不断加深。企业若要立足于市场,必须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才能让自身具备竞争力。通过加深彼此间的合作,可促使集中资源专业化,让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企业之间可形成能力互补,有效的合作关系能让合作双方共同降低风险,并降低管理成本。

共享经济时代,电信运营商转型应向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方向转变,加强与创新型企业合作,扩展电信服务边界,丰富电信服务内容,不断促进电信业务与共享经济相关产品融合创新。推动电信服务价值延伸,通过网络能力开放,创新业务模式、合作模式和商业模式,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拓展潜在共享经济市场空间。

五、结论

共享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融合改变现有商业形态,颠覆大多数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重新定位供需关系,重新定义商业价值。电信运营商身处共享经济时代,应充分认识共享经济带来的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创新转型发展模式,采取合理策略适应并积极参与共享经济,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倪云华,虞仲轶.共享经济大趋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

[2]陈颖.大数据技术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以建设企业信用大数据平台为例[J].2015(23):14-17.

[3]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科学发展,2015(85):78-84.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3

摘要:传统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与工业分工的经济转变过程,内生了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构建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显示:交易效率足够高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流动都是分工的结果;劳动力流动限制并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只产生收入差距效应。实证结果支持这一判断,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

关键词:分工;劳动力;流动限制;经济增长

economicGrowthRestrictedbyLabormobility

LiaoXianlang

(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74,China)

abstract:

theprocessofeconomictransformationfromtraditionalselfsatisfyingagriculturaleconomytomodernagricultureandindustrydivisionleadstoeconomicgrowthandlabormobilitytononagriculturalindustry.Basedonneoclassicaleconomymodelwithconditionsrestrictedbylabormobility,thepaperbuildsageneralequilibriumeconomicgrowthmodeloftwocommodities.themodelrevealsthatwhentransactionishighenough,labordivisionwillbringabouteconomicgrowthandlabormobility.Labormobilityrestrictiondoesn’taffecteconomicgrowthbutincomegap.itissupportedbyempiricalresult:nocausalrelationshipliesbetweenlabormobilityandeconomicgrowth.

Keywords:

divisionoflabor;labormobilityrestrictions;economicgrowth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劳动力流动限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特点尤为突出。改革开放前,为实行赶超战略,优先发展工业,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改革开放后,这一限制逐步减弱,但经济发展基本还在劳动力流动限制下进行。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劳动力流动限制下的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劳动力流动限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现有研究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的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1]。刘易斯假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以传统方式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低的传统部门(如农业)和以现代方式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现代部门(如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即现代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现代部门工资水平都不变。因此,现代部门得以实现快速的资本积累和规模扩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沿着这一思路,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人针对刘易斯不重视农业发展和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不合理假定对模型进行了修订和改进。但这一系列模型都假定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刘易斯开创性的分析框架对于人们把握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这一框架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首先,其二元经济结构是在模型外给定的,它没有清晰地说明导致农业和工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而从直观上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归因于劳动力配置的不合理。[2]事实上,人口压力并不是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唯一原因,甚至有实证分析显示人口密度对经济增长有正面影响。[3]其次,刘易斯模型强调资本积累带来生产力发展,但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4]的现象。最后,它们没有注意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虽然后期的模型改进了刘易斯忽视农业发展的问题,但它们实质上还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工业部门均衡与农业部门均衡是相互割裂的。现实经济中,各行业和经济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发展。

研究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方向是结构主义的思路。结构主义认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增长除了由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资本积累、劳动力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之外,还应该包括资源的重新配置,即资源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曾先峰和李国平的研究对这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详细介绍。[5]但这一研究思路同样忽视了不同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忽视了不同产业间的联系,同时,它们也没有解释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近年来,新兴古典主义的研究在吸收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思想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这一分析框架内生了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经济增长,为研究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在杨小凯的模型中,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都是分工发展的结果。[6]然而,他们的模型建立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基础上,不能完全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本文在新兴古典主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先决条件,构建两种商品在劳动力流动限制下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劳动力流动限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意义,并运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也可以看作是杨小凯模型的一个实证研究。

本文其他部分内容如下:第二部分先介绍一个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然后进一步拓展模型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分析劳动力流动限制的影响,并提出待检验的命题;第三部分对命题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是结论及说明。

二、模型

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劳动生产率低,分工带来的熟能生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现代部门高分工生产方式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是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分工的结果。为进行比较,本节首先介绍劳动力自由流动下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然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分析劳动力流动限制的影响,并根据模型分析提出待检验的命题。

(一)劳动力自由流动下的经济增长①①详见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社科文献出版社,第64-74页。

假定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人偏好多样化消费;消费品可以自己生产也可以从市场购买;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模式。有二种商品:商品x为工业品,商品y为农产品。购买一单位商品的交易成本系数为1-k,交易效率为k(1>k>0)。k的值与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化程度、运输条件和一般的体制环境有关。所有消费者-生产者总人数为m。

每一个消费者-生产者的效用函数是:

u=(x+kxd)(y+kyd)

每一个消费者-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和禀赋约束是:

x+xs=lax,y+ys=lay,a>1

lx+ly=1

个人预算约束是:

pxxs+pyys=pxxd+pyyd

其中,x、y、xs、ys、xd、yd、lx、ly≥0。x和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自给自足量;xs和ys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售卖量;xd和yd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购买量;px和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价格;lx和ly分别表示个人生产两种商品的专业化水平;a>1,表示个人生产该商品的生产率随着他生产该商品的专业化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我们说个人生产该商品具有专业化经济。

根据文定理①①文枚1998年在一组一般效用和生产函数的新兴古典一般均衡模型中,对“最优决策不会卖一种以上的产品,不会同时卖和买同种产品,不会买和生产同种产品”的定理进行了一般性证明。杨小凯1988年在具体的效用函数与生产函数的新兴古典一般均衡证明了该定理。该定理的详细证明见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分析框架》第105-107页。,每个消费者-生产者可以选择三种生产决策模式:自给自足模式(a);专业化模式(x/y),专业生产x,出售商品x,购买y;专业化模式(y/x),专业生产y,出售商品y,购买x。三种决策模式的最优解如下:

1.自给自足模式(a)。此时,x、y、lx、ly>0,xs=ys=xd=yd=0,决策问题如下:

maxu=xys.t.x=lax;y=lay;lx+ly=1

最优解是:lx=ly=1/2;u(a)=2-2a

2.专业化模式(x/y)。此时,x、xs、yd、lx>0;xd=y=ys=ly=0,决策问题如下:

maxu=xkyds.t.x+xs=lax;lx=1;pxxs=pyyd

最优解是:x=xs=1/2;yd=px/2py;u(x/y)=kpx/4py

3.专业化模式(y/x)。此模式与专业化模式(x/y)为对称结构,其最优解是:y=ys=1/2;xd=py/2px;u(y/x)=kpy/4px。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自给自足模式下,没有产品买卖;在专业化模式(x/y)下,存在商品x的供给和商品y的需求;在专业化模式(y/x)下,存在商品y的供给和商品x的需求。记选择模式a、(x/y)和(y/x)的人为ma、mx、my。接下来我们考虑市场出清条件。把所有人的预算约束加起来,商品y的市场出清条件并不独立于商品x的市场出清条件,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商品x的市场出清条件:

Xs=mxxs,xs=1/2;Xd=myxd,xd=py/2px

令Xs=Xd,得出:py/px=mx/my

进一步有:u(x/y)=kmy/4mx;u(y/x)=kmx/4my

当u(x/y)>u(y/x)时,my>mx。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y的生产者将向专业化生产x转变。最终,选择不同专业模式的人效用水平相等。令u(x/y)=u(y/x),得出:mx=my;py=px;u(x/y)=u(y/x)=k/4。

最后,我们比较专业化模式与自给自足模式。令u(a)=u(x/y)=u(y/x),则有:k0=22(1-a)。随着k值的变化,将得到两种均衡结构:

当ku(x/y)=u(y/x)。则ma=m,mx=my=0,即所有人都选择自给自足,我们称其为自给自足结构a。

当k>k0时,u(a)

上述两种均衡结构意味着,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经济由自给自足结构非连续地转换为分工结构。在此过程中,人均实际收入得到增长。假定商品x为工业品,商品y为农产品。在自给自足结构a下,每个人都是农业生产者。在分工结构D下,由于工业与农业分工,一部分人成为专业的工业品生产者,这一转换过程就形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另外,现实中划分为工业品的商品种类远多于农业品。因此,这就解释了统计上工业生产值高于农业,以及经济增长与非农就业比重同时提高的现象。

(二)劳动力流动限制的影响

下面我们设定劳动力流动限制条件,考虑劳动力流动限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假定上述经济体通过某种制度限制生产商品x的劳动力数量。令mx≤m1u(y/x)=km1/4my。

同上,我们比较专业化模式与自给自足模式。当u(x/y)=kmy/4m1=u(a)时,可得k1=22(1-a)m1/(m-m1);当u(y/x)=km1/4my=u(a)时,可得k2=22(1-a)(m-m1)/m1。显然,k2>k0>k1,考虑k值的变化,将得到以下均衡结构:

1.当ku(x/y)>u(y/x),则ma=m,mx=my=0,所有人都选择自给自足。我们称其为自给自足结构a。

2.当k>k2时,u(x/y)>u(y/x)>u(a),则ma=0,mx=m1,my=m-m1,即全部消费者-生产者选择专业化生产模式,但由于限制生产商品x的劳动力数量,专业化生产商品x的劳动力少于专业化生产商品y的劳动力。我们称其为分工结构D。

3.当k2>k>k1时,u(x/y)>u(a)>u(y/x)。此时,由于u(a)>u(y/x),均衡结构将比较复杂。考虑两种情况:

①当同样限制生产商品y的劳动力数量时,即令mx=m1,my=m-m1。此时商品y的生产者人均实际收入不仅低于商品x的生产者,而且低于自给自足模式。我们称其为分工结构D(1)。

②当允许生产者在模式a和(y/x)之间自由选择时,一部分生产者将选择模式a,商品y的专业化生产者人数减少,从而u(y/x)上升,u(x/y)下降。由于每个人生产函数和禀赋约束相同,新均衡下模式a和(y/x)的生产者最终人均实际收入必然相等。

令u(y/x)=km1/4my=u(a)2-2a,得出:my=km1/22(1-a)=km1/k0。则有:

当k0>k>k1时,my

当k2>k>k0时,my>m1。从而,u(x/y)>u(y/x)=u(a)。则均衡结构为mx=m1,my=km1/k0,ma=m-(k+k0)m1/k0。我们称其为混合结构B。

接下来比较分工结构D(1)和混合结构B。在分工结构D(1)下,u(x/y)>u(a)>u(y/x),这种情况在长期中将难以维持。一方面商品y的生产者具有改革的冲动;另一方面我们很难控制一个生产者让他不去自给自足。因此,结构D(1)极有可能转化为结构B。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不考虑均衡结构D(1)。在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下,随着k值的变化,将得到三种均衡结构。表2总结了三种均衡结构的所有信息:

(三)比较

下面我们比较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劳动力流动限制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待检验的命题。令劳动力自由流动下的总产值为GDp1,劳动力流动限制下的总产值为GDp2。

1.当k

2.当k2>k>k0时,GDp1=km/4

GDp2=m1k2/4k0+(m-m1)2-2a

=m1k2/4k0+(m-m1)k0/4

=k0m/4+m1(k2-k02)/4k0

则GDp1-GDp2=km/4-k0m/4-m1(k2-k02)/4k0

=(k-k0)[m-(k+k0)m1]/4

由上文可知,1>k>k0>0,m10,m1(k+k0)0。即,此时如果放松劳动力流动限制,经济总产值将增加。

3.当k>k2时,GDp1=km/4,

GDp2=mxu(x/y)+myu(y/x)

=m1×k(m-m1)/4m1+(m-m1)×km1/4(m-m1)

=km/4

即GDp1=GDp2

基于上述比较,并结合模型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命题:

在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下,当交易效率很低时,劳动力流动限制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当交易效率足够高时,劳动力流动是分工的结果,劳动力流动限制仅有收入差距效应(u(x/y)>u(y/x)),而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只有当交易效率既不太低又不太高时,劳动力流动限制既有收入差距效应,又有经济增长效应。

三、实证检验

这一部分运用我国1980―2008年的数据对上述命题的核心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一)指标与数据

对于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已有较好的文献给予了实证检验[7][8],这里我们主要检验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分工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指标:

1.劳动力流动指标。根据研究的目的,我们主要考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用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FnJY)来衡量,等于1减去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的在线数据库。

2.经济增长指标。用经济增长率和真实GDp两个指标衡量,分别分析其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整理得出。

3.分工指标。分工指标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只能选择变量来衡量。根据资本与投资是用来提高迂回生产活动中分工水平的工具的古典投资理论[6],并参照高帆[9]的方法,我们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Z)来间接衡量分工,这一数值越大,说明分工水平越高。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的在线数据库,为以2000美元计量的数据。

(二)计量分析

1.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

中国1980―2008年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FnJY)与经济增长率和真实GDp的散点图如下图1、图2。

从图1来看,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以直接判断认为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率不相关。图2显示,劳动力流动与GDp正相关。我们进一步做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二者关系,所有计算均通过eViews6.0进行。

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为i(1)序列,GDp数据为i(2)序列,需进行协整检验来判断是否能作Granger因果检验,Johansen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与GDp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进一步,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滞后期根据aiC和SC信息给出。

从检验结果来看,各项检验的prob.值都在20%以上,应该接受原假设。因此,检验结果显示,统计上GDp与劳动力流动互相没有因果关系。

2.分工与劳动力流动

从固定资产投资于劳动力流动的数据来看,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理,进一步作Granger因果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tZ)为i(2)序列,需要作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劳动力流动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从表6结果来看,FnJY不是tZ的Granger因果检验的prob.都在70%以上,可以接受原假设;而tZ不是FnJY的Granger因果检验的prob.值小于5%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即tZ是促进FnJY增长的原因,而FnJY不是促进tZ增长的原因。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可以证实命题的前半部分,但其后半部分没有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对于这一点,我们考虑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具有了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现代交通系统,可能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模型中交易效率足够高的阶段,因此现有数据没有体现上述效应。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结论

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大多存在比较严重的劳动力流动限制。本文在新兴古典主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先决条件,构建两种商品的劳动力流动限制下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劳动力流动限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用我国1980―2008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下,当交易效率足够高时,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都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这一点可以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另外,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下交易效率既不太低又不太高时,劳动力流动限制具有经济增长的效应,但实证分析没有显示这一效应。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力流动并非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之一。据此,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是依靠分工来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和工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其关键在于促进交易效率的提高。现阶段,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城乡结合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要保护市场交易,加强产权保护,完善产权制度以及相关市场法律制度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分工水平。此外,如果模型的推论正确,劳动力流动限制在经济发展初期将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长期中要求交易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劳动力流动限制才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劳动力流动限制有较强的收入分配效应。因此,应该放松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

参考文献:

[1]Lewis,w.a.,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yofLabor[J].the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1954,Vol.47:139-191.

[2]高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3(9):60-63.

[3]Kelley,a.&Schmidt,R.m.populationandincomeChange[J].wordBankDiscussion,paper249,1994,august.

[4]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1.

[5]曾先峰,李国平.资源再配置的增长效应:理论脉络及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9(9):116-123.

[6]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

[7]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16-33.

[8]蔡,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高帆.分工差异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3-14.

收稿日期:2012-03-13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直营电子商务组织模式

直营连锁是企业总部和零售店实现一体化经营的一种运作组织形式,总部和零售店铺之间具有垂直纵向的组织关系,零售店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资源由总部进行统一调配,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在电子商务发展大潮下,直营连锁经营日益面临高管理成本和渠道发展方面的束缚,因此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也开始寻求布局电子商务,以此来冲破线下经营的时间和地域空间局限。伴随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和各种第三方线上平台渠道数量的不断增加,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既面临机遇,同时也迎接着挑战和竞争,如何从企业自身优势出发建立高效率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是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

(一)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成本并提升资产流动性水平

目前,全国大中型城市商业地产租金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用于维持连锁经营的长期租金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而为防止经营意外而预留的库存和尾单资源则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直营企业单纯依靠扩大门店数量和经营范围的传统盈利模式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出于提升资产流动性和控制经营成本的考虑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相对传统线下门店零售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渠道流量优势,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因此选择参与电子商务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加快现金流转。在直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较为生疏的阶段,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络市场便成为首要选择。

(二)经营思想由“二八定律”转化为“长尾意识”

国际《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一文论述亚马逊网站和netflix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提出了“长尾意识”(theLongtail)概念,即新形势下的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以往被市场忽略的中低端客户群体,这些客户较之高端客户在数量和范围概率分布上更广,以往企业依据“二八定律”(企业利润来自于市场上20%的优质客户)的盈利思想已经过时。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恰好是对“长尾意识”的最好诠释,如图1所示,中产阶级和低端客户形成主要消费群体(B部分),因此直营企业关注到以往这部分被忽略的市场价值,利用电子商务的综合优势而充分发掘“长尾价值”。

(三)迎合大数据经济发展时代的市场供求变化需要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云资源共享与数据整合分析是微观企业充分把握市场供求变动、了解消费群体偏好和实现按需生产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对于供求分析与生产环节的处理顺序是先生产、后适应供求,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品积压、库存不足或产品功能特性不符合消费者需求而承受亏损的风险,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和获取供求信息工作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企业利用详实的互联网营销数据来充分掌控消费者需求偏好和市场容量,进而制定符合科学大数规律的产品生产计划,尽量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升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规模资源优势

由于采用直营经营和网点密集布局方式,直营企业集团往往规模庞大,长期维持垂直管理经营而形成的科学管理制度与较为完备的人才储备制度,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资源统筹调配基础,物流、商流、信息流等相对非直营连锁企业更为丰富,布局较为广泛的零售店面也使得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对产品的线上与线下购买质量进行对比。在我国,直营连锁企业遍布餐饮、家纺、家居、家电、医药流通、农资以及服装等行业,并且正逐渐向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渗透,巨大的产业经济网络在为电子商务提供硬件资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直营连锁经济模式。

(二)B2C潜力优势

如图2所示,近年来,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网购产品质量和渠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基于B2C平台的电子商务直营省却了大量的产品渠道成本,并且以原生产厂家为直接产品来源的网购属性使得产品质量具有较高保障,众多直营连锁企业认准形势,纷纷以厂家认证方式进驻高水平B2C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原装”和“一手渠道”的需求。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B2C平台消费份额为29.6%,而C2C平台消费份额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网购意愿的结构性变化趋势。

(三)物流经济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以外的网购产品自提服务,一方面,企业总部可以集中大批量进货,通过稳定的供货渠道而科学分配物流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分布的城市网点,消费者网购后可以依据个人意愿和便利程度而选择就近在直营连锁网点上门提货,既可以节约企业对于小、散物流的碎片化成本,又提供给消费者相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所不具备的直观产品体验,在提倡消费服务差异化的今天,非直营连锁企业与不具备高规格线下实体零售店的企业都不具备这种成熟的物流渠道优势和产品体验功能。

(四)营销要素优势

从直营连锁企业的产品营销角度来看,其对于目标市场定位、开发、宣传等工作的组织方式相对传统企业更能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如表1所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追求营销效率,直营连锁企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对于目标市场有更强的渗透能力,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利润增长点的营销方式既避免了“一次性营销”所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又以人性化的服务建立起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双向沟通通道,任何一方的反馈意见都能够及时得到采纳,进而调整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这也是直营企业B2C营销相对第三方营销的突出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模式

(一)B2B2C

B2B2C电子商务模式实质上企业直营和经销的结合体,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的直营连锁企业将销售任务承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网络商家,委托其负责企业产品的部分或全部销售工作。在B2B2C模式下,原直营连锁企业并没有增加新的经营部门,也不用负担自营电子商务的繁琐工作流程和管理维持费用,而只是将线上销售业务进行了对外委托,因此成为众多直营企业的首选。B2B2C的缺点在于中间商缺乏对于产品的深度理解与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调度、定价、进货、库存、物流等主动权均在企业一方,商很难做强,往往只是扮演承接企业产品尾单的角色。

(二)依赖型B2C

直营企业开展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著名的博洋家纺和骆驼户外用品都是我国依靠B2C平台发展成熟的典型企业,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云商、一号店等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代表。目前主流三方电商平台在消费者和商家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直营企业在这些平台上只需要将产品上架就可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和网店搭建工作都较为便利。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后期维持需要企业投入专门资源来建设网络营销团队,管理费用构成长期成本,需要科学规划长期成本的会计摊销。

(三)独立型B2C

独立型B2C电子商务是直营连锁企业摆脱B2B2C和依赖型B2C“不完全网络直营”特征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直营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第三方B2C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大流量、专业化和品牌认知度高的平台优势,但对于进驻企业来说,长期店位租金和广告费用构成较大开支,在直营企业对依赖型B2C电子商务平台运作具备较高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程度时,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建B2C平台,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网络对接。自建B2C平台需要付出前期建设成本和持续期管理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直营企业获取独立渠道优势和推进实体零售向网络零售发展转移的重要步骤。

(四)o2o模式

o2o是完美契合直营连锁企业经营组织特点与网络经济效率优势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理解为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商业机会的集合。o2o模式对于直营连锁电子商务作用最为显著的行业即为餐饮服务业,“团购”模式的兴起为消费者线上下单和前往密集分布的任何一家连锁实体店铺消费创造了便利,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在2012年中国高成长直营连锁企业top10中,餐饮行业品牌占据前七位,其中的六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o2o电子商务模式,全部十家企业都选择发展电子商务,仅次于o2o模式应用比例的为依赖型B2C模式,餐饮行业对于B2B2C和独立B2C模式的应用比例较低,如表2所示。

结论

本文从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出发,通过列举直营连锁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B2C潜力优势、物流经济优势以及营销要素优势,分析了直营连锁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先特征,讨论了直营连锁企业契合B2B2C、依赖型B2C、独立型B2C以及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以o2o餐饮企业为突破点,对四种电子商务模式在高成长性直营连锁企业CR10中的应用比例进行了基于图表的研究,可以发现餐饮连锁企业对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偏好特征,房产家居连锁行业偏好B2B2C模式,零售连锁行业则偏好依赖型B2C与独立型B2C模式。直营连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大有可为,如何将直营连锁企业的传统线下优势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云数据”效率和“长尾经济”思想进行结合,值得企业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忠元.企业-渠道-客户模式下的电子商务网上创业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1(20)

2.王睿.连锁经营模式下电子商务应用分析[J].电子测试,2013(8)

3.吴丹妮.浅析我国中式餐饮企业经营模式―以乡村基为例[J].现代商业,2013(5)

4.刘玉强.三种连锁经营模式的特点和行业选择[J].辽宁经济,2012(6)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

一、前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物流企业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物流活动主要由采购、贮藏、整理、配送等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货品运输流程。物流企业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还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内在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物流行业进入我国市场时间较短,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国外的物流经济有着明显的差距。所以,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和战略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物流经济管理主要模式

1.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电子支付已经被广泛地应用。现今,电子商务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人们也偏爱于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物流企业也依托于这个环节。因此,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开始逐渐倾向电子商务管理,使物流经济与电子商务形成一体化,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也成为物流经济最主要的管理方式。总的来说,随着物流经济管理开始建立与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线下快速增长,不仅带来了一定的企业物流业务量,还提高了我国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2.定额管理模式

定额管理是在大量高科技和日益严格的需求下而诞生,往往具备更加先进的管理方针和理念,已经开始逐渐应用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首先,定额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全面的管理体系,帮助物流经济迅速发展。其次,定额管理模式需要构建健全的管理机制,除了一般的产品送货、储藏进行定额外,还要对产品的综合管理进行定额,明确到产品送到顾客手中所产生的消耗。另外,对于最小工作环节也要进行明确预算。最小工作环节在定额管理模式中占重要的地位,对最小工作环节严格管控,不仅可以使物流企业定额管理模式发挥最大效益,还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

3.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帮助物流企业减轻运输压力、降低运营成本和促使明确分工,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应用较为广泛。很多物流企业在使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一般只对自己的核心产业进行负责,其余部分外包装给其他公司,这样可以达到零存储,形成物流企业最大效益化。举个例子,大多数的网络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商品何时到自己手上,而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把物流运输这一块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去执行,不仅提高了运输速度,降低了成本,还使消费者更加满意此次服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综合能力整合,物流企业的发展也会更加高效与持久。

三、物流经济战略发展研究

1.构建物流网络平台,电子商务体系形成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物流行业也要适应潮流,不断与时俱进。首先,着重物流网络平台的信息技术的建设,物流信息管理都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网络信息化系统模式。网络平台的构建以标准化、统一化的信息网络为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稳定和采取,达到信息传输更加先进与及时。其次,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形成。传统的物流企业的信息传输主要以miS为主,随着信息不断更新与变化,internet已经成为物流企业首选的信息网络平台,不仅避免了数据格式不统一造成的麻烦,又可以使各个物流企业形成一个现代化沟通交流圈,可以更好地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合作,也使电子商务体系融入了物流企业中。

2.规范第三方竞争,加强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扩大,一些不正当的第三方企业竞争也开始逐渐出现。因此,规范第三方的竞争,是物流经济管理的首要责任。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企业观念和服务理念,保证企业的内在文化和服务质量,并形成正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性和有序性。为了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和提高现代物流技术标准,我国物流行业应加大内部信息建设与共享服务,从而使每个物流企业的服务更加具有透明性和规范性。另外,在很多人眼中物流从业人员没有什么硬性要求,只要身体健康即可,这是错误的。物流从业人员需要更好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素养,确保货品能够及时到达顾客手中,并没有破损。因此,物流企业人员,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高层管理者,都需要定期接受培训,促进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公司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

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中心城地区的物流运输量大于郊区,并且会形成以中心城地区运转的物流经济管理系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运输地区就是中心城。因此,物流企业的基础建设与规划就应该以中心城为主。现今,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扩大已经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重视与关注,我国已经开始筹建整个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把较大的、服务能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开始整合,形成统一标准的管理规划体制。另外,在地方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下,我国物流企业将蓬勃发展,努力赶超发达国家。

Y语

物流行业主要是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诞生,不仅为我国灌注了新的发展行业与前景,还带动人员就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兆.探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战略发展决策[J].经营管理者,2015,33:229.

[2]尤影.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及其战略发展决策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03:79-80.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6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吉首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050-02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两大部门:一是商业,主要指批发业和零售业;二是专门为商业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物流业,两者共同构成流通产业体系[1]。它是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周转的大“动脉”[2]。作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的运行效果对经济运行速度效益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吉首的商业源远流长,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雄居4省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之地位。吉首的现代商业,是伴随湘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吉首的城市化进程而同步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吉首的第三产业已成长为吉首经济的支柱产业。近10年来,吉首市商贸得到了迅猛发展,流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商贸已成为吉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建设4省市边区商贸物流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一)商贸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吉首市近10年商贸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社会零售总额迅速增加。2001年以来,吉首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其中近5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保持在60%以上。吉首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比已由2001年的14.4∶46.7∶38.9变化到2010年的5.8∶34.0∶60.2。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同期长沙市的比重约为4.4∶53.6∶42.0,而我国的总体比例为10.2∶46.8∶43.0,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吉首市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二)商贸业态齐全,大型商业网点逐渐增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吉首市共有各类商业网点近7000个,营业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约43000人;各类商品市场30个,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的5个,年交易额超亿的商品交易市场3个。2010年,吉首市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3家、二星级饭店15家。旅行社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旅游专业运输车队3家,旅游运输车辆120台。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旅游企业4家。可以看出,总体的商业网点虽然不是很多,但网点的业态较为齐全,足够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同时,大型网点的抗风险性以及收益普遍好于中小网点。

(三)零售业网点较为集中,中心商业区初见端倪

零售网点的分布较集中商业中心和专业市场。吉首市商业体系主要由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和17个社区商业中心构成,两个市级商业中心为吉首商业中心和乾州商业中心,两个区级商业中心为雅溪商业圈和规划中的吉凤商业圈。吉首商业中心现有大型商业设施17个,营业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有建材、电器、电脑等专业市场12个;有9条特色商业街,集中了目前全市70%的宾馆酒店。目前为吉首市商业的核心地带,也是大湘西乃至黔、渝、鄂周边地区最有吸引力的高、中、低档商品并存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周边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聚集大量的商流人流,以形成对周边区域的广泛辐射,带动中心商业圈的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依托的市场网络。

(四)新型业态初步展现,传统商业仍占主导地位

商业经营方式和业态正在发生明显变革,超市、便利店、各种中西式连锁快餐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具有各种先进理念的经营方式如总、总经销、厂商直销、物流配送等正在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吉首已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架构。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各型超市、连锁店等配套服务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现代经营方式快速兴起。

在业态方面,现代的连锁店、专卖店、百货商场等开始兴起,流通方面并无专业的现代化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也未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传统商业模式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缺少现代连锁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形式才刚刚兴起,无现代化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落后的马路集市仍然存在。

(五)物流业发展已具条件,市场潜力巨大

2010年,吉首邮电业务总量101839万元,增长38.6%;全社会货物周转量74556万吨每公里,货运量583万吨;旅客周转量44596万人每公里,客运量1033万人。物流园区正在规划之中,物流园区建设将为吉首市商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输、仓储、包装、信息等保障。从吉首市客运量与货运量的增长数据来看,发展地区物流中心已经具备条件,虽然客运量与货运量具有波动性,但是总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二、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吉首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商贸流通业仍是亟须提升的行业,必须加快发展。

(一)经济基础薄弱,商贸业发展的持续力不足

吉首作为州府,是湘西自治州的中心城市,但其首位度很低,对全州城镇化建设贡献比较小,且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少,辐射带动力弱,与其中心城市地位极不相称。考察近十年来吉首及湘西州的经济发展情况发现,吉首GDp总量在湘西州GDp总量中所占的比值(即GDp贡献率)基本保持在20%—30%的水平,且在5年来不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吉首作为州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比较中并没有凸显州府的优势。同时,吉首承担了州府的建设任务,是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吉首市GDp和人均GDp整体增长较为迅速,然而也就是全国的一般水平。由于基础很差,第二产业未形成规模发展,所以商贸业的发展较为孤立,仅靠社会零售发展的支撑,第三产业也很难发挥在资金以及就业方面“蓄水池”的功能,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二)商业网点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亟待解决

虽然商业网点已有规划,但因环境变化以及执行问题导致布局不够合理。目前,吉首市主要商业网点分布相对集中在团结路以南、武陵路以北,人民路以东的地区。该区域为吉首市城区核心商圈,其中,以团结路与人民路交叉地带为商业核心区域,商业网点过于密集,客流量大。据测定,每小时人流量达5000人,给核心商业区域的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核心商业区域网点集中,而新区、新开发区以及居住区网点偏少,社区商业功能较弱,商业网点重复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商业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实力亟待扩大、提升

吉首市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商业企业较少,从2010年看,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受限于规模、实力和产业的开拓能力,商品的辐射和聚集度相对较弱,阻碍了吉首市经济的发展。

(四)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结构、功能尚需完善,辐射力有待提高

在吉首市现有的市场中,生活资料市场多,生产要素市场少;综合性市场占比重大,专业性市场相对少;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交易市场多,处于城郊结合部的交易市场少;成规模、经营定位及特色鲜明的市场少,且布局分散,其中近一半是集贸市场,有的还占街为市,成为马路市场。市场交易、管理方式落后,仍采用集市贸易的机制和管理办法。市场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联结不够,对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聚集和辐射力较弱,在四省市边区知名的、有影响力的商品市场交易少。由于重复建设、选址不当,有的市场已是有场无市。市场的信息、运输、配送、仓储、服务、金融、邮电等功能还不完善,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相对落后。

(五)商贸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吉首的商贸企业大多是新发展的个体私营商业,规模化程度很低,而连锁商业集团刚刚开始进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未出现。现代的电子商务还未广泛应用,专业物流、市场营销、作业管理等运作方式未得到重视,落后的管理方式大行其道,缺少具备现代商贸知识的专业人才,科技、网络应用水平低下。

商业行业法规不配套,批发市场建设多头审批、各自为政,造成市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同时,行业管理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等不健全,管理出现“断层”,相关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商贸流通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兴建符合商贸业发展导向目录鼓励类项目。在土地、税费等方面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对符合吉首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给予重点奖励。

(二)做大做强骨干商贸流通企业

以会展业、旅店业、餐饮业、特色经济为重点,推进商务服务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乾州新区规划建设吉首会展中心,会展业要围绕提高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围绕吉首市旅游、资源、民族特色,培育做大具有吉首特色的汽车、房产、旅游商品、特色餐饮、椪柑等展会项目。加大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发展,最终形成以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适应经济发展对现代物流的需求,大力培育物流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尽快构建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四省市边区区域物流中心及重要物流节点。重点推进老城区、雅溪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吉怀高速小庄至双塘沿线物流建设项目,吸引专业化物流公司进驻我市,建立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的专业化与社会化,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发展资金扶持政策。市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商贸经济发展,主要用于商贸经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经费、企业贷款贴息等,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2.土地优惠政策。企业新建或扩建用地发展商贸业,土地用途为商业用地,允许通过出让(招标拍卖挂牌)、租赁、入股和流转等方式取得。

3.税收奖励政策。每年一次对上缴税金(市级收入)达到一定量的企业(烟草除外)进行奖励,实行超额累进制奖励办法,主要用于奖励企业领导班子。

参考文献: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商业旅游业联动发展

商业和旅游业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关联度极高的两个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商业和旅游业表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为商旅联动发展提供了基础。

商旅联动即商业与旅游业的联合互动、共促发展。它是近年来在城市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托于商业与旅游业的密切联系而日渐突出的。笔者将城市商旅联动的概念界定为:依据城市商业和旅游业的产业特点及二者在发展中的密切关系,利用各自的经营优势,通过旅游休闲与商品经营的互相渗透,达到各自市场扩展、经济发展的过程。商旅联动是商业与旅游业在经营中的交叉融合,或者说是商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特点在对方经营中的体现,也是一方在另一方产业发展中对自我发展机会的捕捉和把握。

城市商旅联动发展的内外营力

休闲、体验经济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驱使下的行为,它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是人存在过程的一部分。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行为和事件,及其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经营者通过为消费者“生产快乐”和创造内心愉悦而获得财富已逐步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提供物”,必将引起新一轮经济热潮。商旅联动在这一热潮中应运发展成为休闲与体验的大众形式之一。

“人流效应”

旅游流={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文化流},它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或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单向、双向的子流集合。旅游流是旅游产品销售的必要因子,其与旅游产品吸引力大小成正比并具有方向性,是一个矢量,其核心和主体为游客流,其本质是游客的集合即客流或人流。

商业以卖买为本,商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发挥主导作用。旅游活动中大量的人员流动携带信息、资金、物质和文化等要素带动、形成了各子流的流动。不息的人流可以刺激购买,旅游客流的大量涌入将为商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内在活力,反之亦然。

商业与旅游业联动的主要功能

突破传统分工和部门界限

城市商业与旅游业自古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行业分工与政策因素的制约,二者之间素来界限分明,很少有真正的联合发展,或利用对方发展的机会来发展自己。商旅联动的提出适应现代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通过现实经营中商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嫁接,相互亲和,使新老产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两者的融合中,相互影响与促动,拓展双方的消费市场,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不但有利于旅游业抓住商业发展中的机会,也使传统商业得到娱乐化改造,使其旅游价值得以体现。因此商旅联动是一种创新经营。

促使城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功能分区趋于合理

商业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了城市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形成,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城市商业的繁荣,能极大地吸引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而游客停留期间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会进一步增加,又使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进而促进城市工业、农业、外贸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宏观经济效益。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城市功能的人文关怀。商旅联动在空间上突出表现为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成,就是城市功能的人本主义走向的一个体现。在游憩商业区内,原本分散经营的商家因级差地租效应的驱使而走向集聚化、规模化,市民或旅游者可在此尽享购物乐趣;除商家之外,区内还集中了广场、绿地、步行街等各类开敞的休闲空间及高质量旅游景点,使得商业和旅游活动可在此集中开展。商业、旅游活动的频繁开展,使城市中出现这一商业、休闲等公共设施高度集中的多功能区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主流和新趋势。

促使新型消费产品和消费模式的诞生

商业与旅游业的联动使消费层次实现互补。商业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无论是物质匮乏时期还是进入高额产品消费阶段,商业的物质产品供给起到重要作用;而旅游业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过程和体验,侧重于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商旅联动能全方位的、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如香港旅游业的兴起是与其自由港开设相伴而至的,这是商业与旅游业结合的典型范例。商旅联动丰富了商业经营和旅游活动的内涵,“游”与“购”的界限渐次模糊。购物旅游、会展旅游作为新的旅游产品推出丰富了旅游产品谱系;大型商场的游乐化、观光化,使市民和游客可畅游其间,集游、购于一体;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将游憩商业区纳入旅游线路组合中。消费产品、消费模式的多元化、动态化,正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表现。

协调旅游淡旺季

商旅联动使旅游业与商品产销相结合,完善了旅游过程中旅游购物这一环节;商业旅游价值的体现和商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新的旅游项目和内容,提高了旅游者的行为层次,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有效延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滞留时间,为调节旅游淡旺季差找到了一条路子,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推促城市商业多元化发展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预测到后工业社会的休闲消费是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商旅联动发展,使消费者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立足于休闲娱乐的精神层面,为商业发展注入新的成分与活力,体现商业功能的多元化,弥补了商业过分追求经济唯一性的不足,使商业具备休闲娱乐的人文关怀特点,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与品位。

现在,我国商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0%,但各个城市的商业竞争却异常激烈,而且长期采用的降价销售,使商业竞争进入了恶性循环。因此现代商业应该是深层次的竞争,这就要求商业经营要转变思路,具有创新经营理念。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人类未来消费的热点之一,商业与旅游业的联合发展为商业融入新的内容,使商业能充分发挥自身经营的特点,挖掘商业本身的旅游魅力提供了可能,更为商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必要条件。

商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的主要思路

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

优化结构是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和旅游业,它们自身的发展也必须进行规模的拓展和结构的抬升。而单纯的规模扩张不足以支撑本产业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产出结构、技术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经济运行结构等方面的优化和提升是商旅联动面临的首要任务。

树立大商业、大旅游的发展理念

在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分工越细,产业间的独立性渐次消失,而逐步结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产业群体,并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于商业,应树立起现代的商业观念,具备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思想,以多层次、多领域的市场体系为目标,组织和发展社会商业,以多种流通形式、多条流通渠道,最大的容量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在经营内容上,提高无形商品的比重,拓宽传统商业的经营范围;在经营方式与策略上,应使零售业态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要。对于旅游业,由于其多要素、多行业的密切关联性,旅游部门应树立“大旅游”观念,积极主动的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密切协作来稳固行业地位。只有这样,联动的视野才不至于局囿于商旅两业表面上的关联,而将视角转向联动模式的深层次挖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上来。

强化产品联动开发、商旅活动多元嫁接

在设计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时,应注意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深度开发,做好相关设施的配备及配套工作,形成联动开发态势,使消费者能从多角度、深层次的发现目的地的多重价值,既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物质上的收获,前者由可感知的视觉景观获得,后者则是对体验、经历的承载。美国迪斯尼乐园门票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5%左右,其他则大部分来自于旅游商品和餐饮等收入。反观我国的一些旅游景点,仅仅关注产品第一功能的开发,门票收入几乎是全部收入的90%以上。应通过多样化产品开发、多元化的活动嫁接提高景区和零售网点的收入水平,是商旅联动的初衷所在。

依托城市、创新开发

城市是商业与现代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载体,是商业与旅游业联动的起点和操作平台。无论是从古代城市起源假说中的“集市说”,还是《汉书・食货志》“商贾大者积贮信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所述的城市旅游最初的萌芽状态,可见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同样,城市与旅游业关系也极为密切。城市是现代旅游的支撑点(page,1995),也是商旅联动的最佳依托地。持续不断的城市化进程造就了城市中的休闲、“享乐”阶层,为大规模零售业态的存在和旅游出行提供了客观保障。正是由于城市与商业、旅游业的紧密联系,商旅联动的发展和深化应按照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根据客源市场发展的节奏、资源本身的组合要求和游客消费心理的变化等要素,对城市资源进行创新性动态开发,扩大城市旅游、城市商业的市场辐射半径。

构建商旅联动发展的模式

商旅联动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组织创新,商旅联动的形式可大可小、表现多样。目前城市商旅联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娱购互动商业街、购物旅游、会展、商场促销文化活动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商旅联动发展的理论体系进行探索和梳理,并使之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应用性,因此对于商旅联动发展模式构建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商旅联动发展的模式涉及多个领域,但最主要的表现在三大模式的构建:旅游购物――商旅联动的最佳切入模式、游憩商业区――城市商旅联动空间组合的优化模式、会展旅游――商旅联动的集聚型规模发展模式。

总之,现代城市商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特征,使商旅联动发展成为必然。商旅联动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组织创新,商旅联动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重大,以商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商业、商旅一体的商旅联动发展形势将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流式分类发展

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流式分类简介

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经济体从诞生进入行业专家的研究视野起,就被进行了经典的流式分类。原始的分法电子商务由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组成,这种分法经典却有些笼统,比较适合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初期。经过了十多年的电子商务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期,这种分法已经不精确了,电子商务经济已经超深度、超细度的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现在,电子商务经济活动的流式分类法为:由主要流和扩展性次要流组成。其中主要流还是由经典的四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组成,而扩展性次要流则是由扩展领域涉及的人才流、服务流和设计流组成。这样,最新的电子商务组成的流式分法由7种流式组成,如图1所示。

电子商务典型社会应用模式的流式分类活动流程

电子商务主体经济来源的社会应用模式还是由经典的3种应用模式组成,分别是B2B(businesstobusiness)模式、B2C(businesstoConsumer)模式、C2C(ConsumertoConsumer)模式。下文研究这3种电子商务典型应用模式的经济活动流程基于流式分类的应用情况。

(一)B2B模式

B2B模式应用的企业一般是供应链上的供需双方,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基本是实体企业。故根据符合这种电商模式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实际角色特征和流式分类法,B2B应用模式流式分类法的经济活动如图2所示。

B2B模式的经济活动中四种基本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本质功能保持不变。另外,电商企业自建网站或经营管理各种eRp系统,就存在了人才流和设计流;企业利用网络所享受的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就产生了服务流。设计流和服务流存在于B2B模式交易流程的内部环节,人才流存在于B2B模式交易流程的外部初始端。

(二)B2C模式

B2C模式中开始出现了消费者的角色地位,而且是主角之一,预示着潜在的未来“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营销理念。由于消费者的直接参与,B2C模式经济活动流式分类图与B2B模式的流式分类有所不同,如图3所示。

B2C的经济活动中四种基本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本质功能也保持不变。另外,电商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营实施需要人才流和技术性的设计流;企业从网络运营商那里获得服务流;消费者得以实现消费的关键途径工具是网络,而互联网提供的就是服务流。由于消费者的直接参与,提升了服务的重要性,故服务流置于B2C活动流程的内部环节,而只与企业有关的人才流和设计流置于B2C模式活动流程的外部初始端。

(三)C2C模式

C2C应用模式的诞生与推广,更是显性地突出了消费者的主导作用,蕴含着“买方市场”的趋势前景。C2C模式经济活动的流式分类图也更加精简和准确,如图4所示。

C2C模式的经济活动流程中四种基本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本质功能保持不变。这种应用模式的流式经济活动图中,由于交易双方角色比较单纯,因此流式活动也比较简捷,只有基本的四种主要流就可以了。但是,C2C模式的流式活动图简单了,并不说明此种应用模式落后、不适应后电商经济发展,相反消费者的纯粹性取代出现正是预示着真正的后电子商务经济竞争市场还是围绕着争夺消费者的竞争。

流式分类下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分析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初期(尝试期、涌入期)、中期(平稳收益期)、后期(创新扩展期)。每一个时期的电子商务经济活动流式组成主体基本不变,而变化的是不同时期中某种或某几种流式,在社会应用中从经济发展的配角变为主角,而有些流式从主角后退成配角,又有些流式迎合社会电子商务经济创新发展而诞生。

(一)初期―商流为主盈利点及设计流为难点

电子商务早期经济诞生于提供所需信息方便获得的服务、实现超越地理位置商品的购买。这个时期,消费者主要沉浸于电子商务初现象的神奇,而并没有对电子商务市场系统提出过多的要求,故此时相对来说是“商家市场”。只要电子商务企业自己构建或合作性构建合适的网络销售平台,以及找到适合网上销售的商品(可能是实体商品或信息商品),就可以在初期阶段实现较高盈利。适宜网上销售的商品就是商流的体现,网络销售平台就是设计流的体现。

这个时期,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门槛较低,而市场的收益前景又具有吸引力,与互联网的联姻又使其充满了新鲜与神秘感。这些背景催生了形形的电子商务企业。商品定位精准的当当、掌控网络销售平台的阿里巴巴,商品和销售平台都掌控的DeLL等。

(二)中期―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

电子商务经济形态经过消费者市场的洗礼,逐步多元化、生态化。电子商务企业不再盲目武断开展网络销售活动,其表现在科学地选择网络销售平台构建方式(自建或租赁)、系统地整体规划战略性网络营销方案(从前期市场定位一直到后期售后服务)、科学地选择第三方服务合作商(网络支付方式或物流方面);消费者网络购物更理性、所需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其表现为获取商品信息的途径更优化、网络支付方式的选择要求更多样化和安全化、整体购物流程满足度和对商品的满意度要求越来越高。在这双重的市场需求因素驱动之下,更快更好展示商品的信息流、标志实质性商务交易成功的资金流、对提升顾客忠诚度和提高消费者综合满意度起到关键作用的物流在这个时期就成为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主要动力因素。

这个时期,各种形式和各环节的电子商务经济从业者掌控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或者其中一部分的绝对市场,就可以拥有大量忠实的客户群,从而就在电子商务经济市场中充当“赢家”的角色。发现这个原理,并付诸实践成功运用的电子商务企业存在不少。百度、谷歌利用搜索引擎功能掌控信息流,存在已久的腾讯利用不断功能强大QQ掌控信息流;诞生于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支付宝、第三方金融机构银联、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利用自己专业的技术、成熟的顾客群成功掌控了资金流;随着“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理念提出,物流在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地位就显现出来,京东、苏宁大力自建的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公司顺丰、圆通、联邦快递等都发挥各自优势力争掌控部分物流市场,从而成功参与到电子商务经济活动中。

(三)后期――人才流、服务流为主

电子商务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如今的后期(即近期),经济形态已经基本成熟,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生态平衡也有些雏形,但是这些宏观的平和景象并不是说明电子商务经济市场已经不再是竞争激励,而实际上是存在着不小势力的“暗流涌动”。这种情形也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中就是从一种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再到平衡这样反复下去,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当然电子商务经济市场也没有例外。

到了电子商务经济市场多元共处的时期,存活的电子商务企业短期的赢利已经不是问题,改而追求相对长久的市场占有、追求获得未来潜在的利润空间;消费者也不再停留在能够购买到心仪商品获得的满足上,而是在意于购买的过程经历上,希望所购商品能更加物美价廉、购物途径更便捷,同时也希望电子商务市场能渗透并能满足潜在的几乎所有需求。这样,高层次策划分析并能准确定位市场前景的工作就需要人才流,获得高质量、高品质的购物满意度就需要推广发展服务流。

在这个时期,全民电子商务的愿景基本也成了现实,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如此希望的,只有这样电子商务市场才足够大,利润空间才足够大。在这种背景下,需要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流诞生。如,苏宁易购提出的o2o模式理念,改变了电子商务经济从诞生初期就存在的顽固性市场矛盾,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辨证统一。这种高技术、高科学的决策,就是发挥了人才流的作用。o2o模式借助人才流诞生后,其积极效果也同步推动了服务流。和苏宁易购一样,借助o2o模式,同时推广人才流和服务流的还有2012年诞生、2013年底展开白热化竞争的热门软件快的打车、嘀嘀打车。这两种脍炙人口的软件的应用和推广,不只是表面表现出来的软件应用到出租车、通信两个跨领域而已,其背后却预意着人才流和服务流的无缝合作。除此之外,现在正在流行的手机营销、正大步进入市场的4G技术也将人才流和服务流进行了提升性的合作,它们也将是随后的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竞争优势因素。

电子商务经济市场的内部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未来主旋律是不会改变的。不管经济形态所处哪个时期,其流式分类的主体不会大变,只不过每个时期力推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侧重点由电子商务经济市场决定,最终推动着电子商务经济向生态平衡靠近。

参考文献:

1.吴丘林.浅谈我国电子商务模式[J].现代商业,2008(35)

2.岳彩军.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J].中国市场,2008(32)

3.姜艳静.关于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26)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 战略联盟 路径选择 分散竞争

2005年被医药行业称为“联盟年”,全国掀起了一轮医药商业战略结盟浪潮:京津沪穗渝五大医药公司进行战略结盟,华北制药和太极集团进行工商结盟,贵州一树、湖南民生堂等9家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药店管理有限公司、为应对外资医药零售业进入及适应自身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医药商业正在兴起新一轮的商商、工商结盟浪潮。而要组建医药商业战略联盟,首要问题是路径的选择。包括联盟对象的选择,联盟方式的选择,联盟的纽带等等。

一、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

在我国医药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国家缺乏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限制,加上药政权与药事权的分离,地方保护政策等多种原因促使大量医药批发企业产生并生存了下来。导致我国医药批发商业行业存着诸多问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效益低、流通秩序乱、管理手段落后、资金不足、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目前我国医药市场结构是过度的分散竞争状态。中国医药商业的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商业模式仍占较大的市场份额;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传统医药商业模式仍为主流。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技术的升级,医药行业物流链现在趋向于逐渐缩短,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无疑不适应这样的趋势。市场要求中间环节必须缩短,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也能从客观上实现药价的降低。

(2)企业数量过多,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导致市场无序现象频频发生。目前我国仍具有医药批发资格的企业7000多家,加上很多挂靠借壳经营的私人药贩(公司)将更多。美国是医药事业发达的国家,其零售药店只有5万多家,批发企业经过兼并重组也已减少到了现在的70多家。与之高度规模化相比,我国医药流通组织结构显得不甚合理。数量虽多,却是鱼龙混杂。

(3)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实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要保持一定的生产批量,企业至少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水平。在一定阶段内,由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分散竞争条件下,将使达到起始经济规模的医药批发商业企业比重下降,同时又可能压缩原本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市场份额,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使那些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成为某些局部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导致整个医药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下降,造成整体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整体提高。

(4)企业恶性竞争。在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进入、退出不对称,表现为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过高,目前医药商业行业内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能力(资源闲置),相关成本难以分摊,为维持生存或是为了维持生存所需的现金流,企业之间竞相降价以削减库存、加速流通,造成销量“越来越大”亏损也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

(5)发展失衡化,从区域分布来看,20006年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企业营业额的50%;而西部地区8省营业额只占7%。

(6)商业经营的支撑能力亟待提高。在医药商业企业快速扩张中,管理模式和支撑体系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供应没有规范,作业没有标准,物流配送网点不足,加盟商管理不到位,商圈拓点成本过高,品牌发展策略模糊,专业人才仍较缺乏。

二、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医药商业战略联盟是应对挑战的必然结果

我国医药商业面临的竞争态势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效率低,企业间存在着恶性降价竞争。另一方面,外国知名医药商业企业的进入,其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给本土医药商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2.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可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并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协同创造效应。战略联盟与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与金字塔式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相比,除了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还能照顾到不同客户的偏好和差异性,有利于开辟新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在相当大的规模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建立战略联盟是实现规模经营并产生范围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3)防止竞争过度。随着大企业市场渗透力度的加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定容量的市场分割最终会在大企业之间告一段落。这时,如果大企业间继续展开恶性竞争,不仅降低各自的盈利水平,而且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因此,为避免丧失企业的未来竞争地位,避免在诸如竞争、成本、特许及贸易等方面引发纠纷,企业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可以理顺市场、共同维护竞争秩序。

三、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路径选择

1.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方式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战略联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战略联盟不仅包括了股权合资企业,还包含了涉及到生产、营销、分销、R&D的非股权协议。在战略联盟的分类上,根据联盟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广义的战略联盟可分为:

(1)股权式战略联盟。股权式战略联盟是由各成员作为股东共同创立的,其拥有独立的资产、人事和管理权限,股权式联盟中一般不包括各成员的核心业务,具体又可分为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和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是指合资生产和经营的项目分属联盟成员的局部功能,双方母公司各拥有50%的股权,以保持相对独立性。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中联盟成员为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地相互持有对方少量的股份,与合资、合作或兼并不同的是,这种方式不涉及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的合并。

(2)契约式战略联盟。当联盟内各成员的核心业务与联盟相同、合作伙伴又无法将其资产从核心业务中剥离出来置于同一企业内时,或者为了实现更加灵活地收缩和扩张、合作伙伴不愿建立独立的合资公司时,契约式战略联盟便出现了。契约式战略联盟以联合研究开发和联合市场行动最为普遍。最常见的形式包括:①技术性协议:联盟成员间相互交流技术资料,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增强竞争实力。②研究开发合作协议:分享现成的科研成果、共同使用科研设施和生产能力,在联盟内注入各种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③生产营销协议:通过制定协议,共同生产和销售某一产品,这种协议并不给联盟内各成员带来资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仅仅通过协议规定合作项目、完成时间等内容。成员之间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甚至在协议之外仍然相互竞争。④产业协调协议:建立全面协作与分工的产业联盟体系。

2.联盟对象与方式的确立

(1)如果本企业有资金的优势,技术相对落后。可以选择与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联盟。这种情况下建议选用股份制联盟以加强联盟稳定性和获取长期的技术支持。

(2)如果本企业的药品供应不稳定,可以与医药制造供应商联盟。与供应商联盟可以稳定采购渠道,降低库存,以及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好的服务和价格优势,降低成本,扩大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建议选用协议式联盟。

(3)医药商业批发企业与医药零售企业的联盟;医药商业批发企业与医药零售企业没有直接的冲突,联盟有利于市场资源共享。

(4)医药经销商商商联盟;经销商商商联盟可共享供应商资源和市场终端达到横向互补的目的。

3.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实现机制

实现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必须以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基础,通过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实现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的转移,逐步实现市场集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富有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包括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在内的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实现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基本依托;以市场为手段,尽可能的破除地方保护,推动优势医药商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资产重组,这是实现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强大杠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结构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包括:

(1)大力推动医药商业企业兼并重组。对于目前经营困难、严重亏损的一些地市级、县级医药商业公司除了进行经营上的改进之外,政府要积极促成采取联合、兼并、破产、控股、参股、收购、拍卖、嫁接等多种形式,促进目前医药商业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尤其是要彻底清除那些阻碍存量资产合理流动的体制和非体制障碍,扩大优势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规模。

(2)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原则组织建设,提高医药商业产业的集中度。医药商业行业是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不能够以行政区划为标准进行行业的规划,造成重复建设、资源闲置,要以整个中国大市场为目标进行跨区域的行业规划,以便形成以少数几家大公司、大集团为竞争主体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使大企业之间围绕市场、中小企业之间围绕大企业开展起有序的竞争。

(3)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尽快放开、完善异地设库的行业政策,为医药商业企业跨区域的开展业务降低成本,减少跨区域开展业务的障碍;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简化企业购并的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行政;尽早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各种优势企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重组。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篇10

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地位越来越高。作为全球信息化速度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现代物流业的管理也日渐受到重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日渐多样化,推动着物流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物流经济不同管理模式入手,对物流经济战略发展决策进行探讨,为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

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决策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物流经济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物流经济的发展可谓独具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物流行业,人们也赋予了其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推动物流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因此,物流经济在大众需求和政策兼具的大背景下面临了众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多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随之衍生出来。本文立足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物流经济发展对策,对推动我国物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呈现的主要模式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对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上购物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甚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的缴纳也开始依托电子网络平台。截至2014年,调查数据表明社会零售总额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13万亿元,所占比例高达50%左右,淘宝网每日包裹量突破1000万,占中国快递业的业务量60%以上,仅北京市的物流业务收入就已经超过1686.1亿元。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和物流发展中,电子支付方式所带来的贡献十分巨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便利的电子支付前提下愈发显示出发展潜力。在这种新兴购物方式的影响下,极大的市场潜力与市场需开始出现于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十分倚重的环节。与物流经济本身的倾向一致,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逐渐倾斜向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通过电子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使得物流经济在其促进下迅速增长。对物流经济发展而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同时促使我国物流业务量出现明显增长。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业,在信息的搜集与获取方面便有了更多的途径,在这一基础上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物流经济,提高了物流业的竞争力,使物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先了先机,生存与发展权利更胜一筹,促使企业加强对现代物流的重视,对运输成本的降低有明显作用,且有利于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定额管理模式在产品从生产到完工后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标准的人力、物力、财力,即被认为是定额。某一时间段内,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情况,也可以通过定额反映出来。在刚开始发展时,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且很多企业产品还比较单一,对生产资源的需求并不多,对生产组织的要求也并不周密,生产经营能力要求往往一般即可。但随着企业生产中大量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日益发展的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趋向于更加先进的管理观念。在越来越看重定额化的今天,物流企业也开始积极转变观念,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应用定额管理。在物流企业中,定额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通常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努力才能实现推动物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即:需要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健全,只有健全的定额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物流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则会限制和阻碍其发展。在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产品储配、送货的定额进行确定外,其需要明确的内容还有产品的综合管理定额,这一定额指在送货服务中,物流企业将产品无任何问题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时所产生的消耗。另外,对最小工作环节进行明确在定额管理模式中也非常重要。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预算最小工作环节并对其进行管理,可促进物流效率的极大提高,使企业物流经济中定额管理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使企业在这一推动力作用下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物流经济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促使企业的运输压力得到极大减轻,促使企业内部具有更加明确的分工。将存储这样的业务分给物流企业管理,企业只对自身的核心业务进行负责,能够使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通过物流公司的物流链和配送体系,企业甚至可实现零存储,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后,商品何时到达自己手中开始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成本来说,物流成本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将这一业务转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将会强化企业综合整合能力,使商品运输过程更加经济和快捷,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现代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提高供应链功能成为传统供应方式的改革焦点。但在整合供应链方面,企业往往经验和设备不足,而通过物流公司则可使供应链整合更加高效与合理。所以,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公司与企业有着日益加强的交流和合作,为了有效发挥供应链功能,还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共建,促使企业与物流公司可以在此管理模式中获得双赢。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可与客户取得直接联系,促进供货以及退货速度的提升,同时将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在促进客户管理加强的同时,通过更加优质服务使客源更加稳固,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物流经济管理的敏捷性与合作性及柔。

二、新时期物流经济管理战略发展建议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命脉,现代物流业的流动性与高效性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来看,相比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仍然比较滞后,如何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运营能力和效率,促使我国物流行业在多变的国内外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的作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物流经济管理正在面临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物流经济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战略管理:

(一)着重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物流行业也需紧随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的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物流信息化系统开放性与扩展性,需要以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为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物流经济发展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才能更加先进和稳定。物流企业传统miS信息平台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均可通过internet进行改造,数据格式不统一所造成的沟通问题可以通过统一开放且标准的网络平台加以克服,进而促进企业间有效沟通的实现,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物流企业跨地区合作,促进物流企业网络联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物流企业。物流行业还应加强对大型动态数据库的构建,并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加快应用步伐。以沃尔玛为例,物流网络的高度完善,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尤其其具有大型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卫星系统支持,使沃尔玛总部可对库存信息随时掌握,同时还可对车辆运输路线及车辆自身情况随时掌握。在面向社会与企业流通各环节的信息采集系统方面,我国物流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将帮助我国物流企业整理和分析大量收集到的数据,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给所有物流企业,使物流企业可在信息共享中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促进物流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物流跟踪系统、集成系统等新兴物流网络技术的出现,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其的应用。通过对物流跟踪系统的应用,可全程跟踪物流的各个环节,促进整个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沟通与联系的强化。在物流供应链中,技术与管理是其整合的重要基石,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即依靠它们来实现,通过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可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是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和竞争理念,才能促进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扩大物流行业对现代物流技术与标准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水平最大限度提升,我国可加快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通过物流协会推动物流行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信息共享,从而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有效提升物流经济整体实力。另外,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也是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必然要求,尤其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正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越来越高的素质。虽然我国物流经济发展从规模上看已经初具雏形,但目前发展质量仍然不高,缺乏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处于要求之下。物流行业在很多人的眼中,不过是运输行业,在他们看来物流从业人员作为体力劳动者只需要强健的体格即好,但事实上这种认知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均被证明是不准确的。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校,应结合最新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与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新改进设置,对教育内容加以充实。物流企业管理者尤其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接受培训,并给予员工不定期培训,使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与要求全面掌握,促进从业人员素质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中心城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在运输能力方面,物流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与整合有较强的依赖性,供应链整合中地位的重要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密切相关,在这一情况下我国物流业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应着重中心城区建设。在物流行业中,物流网络的形成与运转,对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全国范围内,物流经济正在逐渐兴起,这一态势促使各地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其的重视,但各地物流经济发展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规划,相比物流经济发达国家我国地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我国可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加大培养力度,使地方物流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其带动下得以加强。在物流经济发展中,供应链管理顺利运用的重要基础,便在于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物流经济的作用。为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得更加科学合理,我国应对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进行加强。在全国各地中,当前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促使本地物流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实施非常严格的地方保护,使得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客观上受到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调控,保证地区间合作更加协调,打破重复建设的普遍存在,尽量避免面子工程,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物流经济向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此外,我国还可优化政府职能,通过对社会力量的集中,将物流经济管理拓展向二、三线城市,促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逐步形成和完善。

物流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大环境刺激下,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物流经济发展和运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基于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从当前物流情况出发,通过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形成、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等各种战略决策,不断推动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闯.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与发展策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4(31)

2.王冰.我国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自营物流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3.赵金中.中原经济区区域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3(5)

4.曾金盾.不同经济管理模式对快递物流行业的促进作用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5)

5.王静,马荣全.物流战略成本管理的创新模式与绩效评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