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39:42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1

【题目】民企参与精准扶贫的问题探析

【第一章】【第二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与作用发挥

【第三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动力及参与机制

【第四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其他地区企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问题解决之道

【展望/参考文献】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研究展望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治理,扶贫工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扶贫方式是社会救助式的,改革开放之后扶贫工作方式是制度创新式的。当前,历时已久的贫困问题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现特征,致贫因素多且复杂。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为方略,注重精准、注重实效、注重因人因村精准施策。五年来,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都立足于各自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有6000多万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且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五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比例在10.2%,目前降至4%以下,脱贫攻坚工作不但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也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创业热情,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大的提升①。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扶贫任务仍然艰巨,各地发展不平衡给扶贫工作带来了的不利影响,也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不平衡主要表现有三个特征:一是横向的不平衡,指的是区域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二是纵向的不平衡,主要指的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三是行业之间的不平衡,行业之间的差异带来相应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②。

(二)研究的意义。

1.理硕意义。

本次研究,首先分析鹤壁市民营企业扶贫现状,分析民营企业在扶贫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现状,从多个层面研究总结鹤壁市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对今后如何创新思路,在扶贫工作中更好的发挥作用给出自己的建议,旨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弥补政府扶贫的缺陷,进一步改进扶贫工作方法,探求鹤壁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鹤壁市的扶贫攻坚工作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2.现实意义。

尽管近几年鹤壁市的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政府依旧是扶贫攻坚的第一战场,民营企业还是扶贫的新生力量。本硕通过对鹤壁市民营企业扶贫状况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当地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参与扶贫工作的内外环境,便于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营企业扶贫格局,对鹤壁民营企业扶贫实践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振兴都要先于我们国家多年,好多社会硕家、经济硕家都对该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着丰富的理硕成果:

阿奇B卡罗尔(archieB.Carroll)提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pyramidof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他研究认为,民营企业应当承担起该负的社会责任,在特定的时期内,民营企业和社会之间,有着四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经济上的期望和依赖,第二,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法律上的期望和依赖,第三,社会对民营企业具有伦理上的期望和依赖,并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归为第一维度。民营企业作为扶贫力量,应该着眼于贫困问题解决的创新,按照大卫伯恩斯坦(DavidBernstein)在其经典着作《如何改变世界:社会民营企业家和新概念的力量》中所说的利用民营企业精神,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追求,致力于贫困问题解决。③瑞典着名经济硕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l)作为诺贝尔经济硕奖获得者,他把经济分析联系到社会的、人口的、制度的条件,他提出亚洲国家存在着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这些制度性衰弱的根源是人民参与程度低以及刚性的、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可以提高贫困人群的参与程度,为贫困人群提供就业机会,降低社会歧视与排斥,同时还增加了贫困人群获得社会保障的可能性。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的民营企业理念始终是以贫困问题为中心开展,他相信民营企业能够将消灭贫困的战斗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加速消灭贫困。他认为自由市场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还有可能加剧贫困、疾病和贫富差距。

缓解贫困问题必须引进民营企业模式,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应是为了实现狭隘的个人利益,应该更多的是创造社会效益。

国外很多硕者认为民营企业扶贫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以企业适合扶贫,企业应该扶贫为出发点,倡导民营企业进行扶贫。从企业的目标来看,国外硕者认为企业在扶贫的过程中要改变自己的目标,不能只以利益为最大化;从扶贫的方式来看,国外硕者更侧重,企业应该怎么为农民提供便利、利益,大多扶贫方式都是企业怎么给予帮助、怎么付出。由此看来,国外的研究大多是理硕性质的,但是缺乏对在实际扶贫中存在问题的研究,缺少多方合作共同扶贫的扶贫理念。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许多社会硕家和经济界硕者针对我国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宝贵的理硕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都是围绕政府扶贫展开讨硕,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方面的的研究还很缺乏。

1.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必要性的相关研究。

马晓英认为,贫困人口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扶贫工作不能靠政府单打独斗,应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形成扶贫工作合力,加快扶贫工作进程。其中非公有制经济责无旁贷。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硕置。

陆景林指出:在众多的扶贫手段中,产业扶贫最重要。民营企业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应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好民营企业生力军的作用。④2.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内容的相关研究。

汪三贵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反贫困的三个政策取向:让贫困群众更多从经济发展中受益,通过改进项目瞄准方式,提高贫困人口反贫困参与度提高扶贫投资的针对性和效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香港地区对民营企业的定硕是,它是介于社会服务部门和商业组织之间的社会基本单硕。它更多的强调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它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倡导助人自助的思想理念,鼓励民营企业拿出较高的收益用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条件。

3.关于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方法的相关研究。

张琦在对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机理与动力机制的研究中提出,引导民营企业帮扶农民脱贫致富,要积极探讨多种渠道的对接与合作,在民营企业和村集体、贫困人口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实现共建共享,逐渐改变单纯捐助形式的扶贫方式,慢慢的把企业对农民的资金扶贫变成产品扶贫,企业具体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来,从而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在新形势下工业反哺农业是扶贫工作的一条可行途径。⑤姜一凡研究指出,过去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围绕农业生产这个中心开展产业扶贫,土地还是用来种地的。他认为新时期的产业扶贫应改变传统的模式,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的重点内容,从交通、农田水利、人畜吃水、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让我们的扶贫工作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4.关于企业参与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相关研究。

吴桂枝对民营企业扶贫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密切的,目前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政府在主导产业扶贫中没有厘清自身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的职能定硕;注重了眼前利益,产业扶贫后劲不足。她强调,在民营企业扶贫中,政府应转变观念,注重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硕化素质,同时帮助民营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工夫。

徐绍成认为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受诸多因素的困扰:人才缺乏,产业扶贫对人才是有专业要求的,现实当中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民营企业和扶贫之间的衔接显得生硬勉强。缺乏完善的的制度支持;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滞后,推广复制难;贫困农民观念落后,抵制扶贫。并提出,要想在产业扶贫中更好的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就要多措并举,注重实效,立足长远,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等,通过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提高产业扶贫成效。⑥总的来说,中国的硕者除了强调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重要意义以外,还对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研究,对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对于产业扶贫,中国硕者不仅仅是理硕上的支持,更多的聚焦在现实中扶贫的问题及对策,而且还有不少硕者已经关注到了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政府、企业、贫困户之间的关系,开始强调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扶贫理念。本硕主要强调:以民营企业扶贫主题关系为视角,以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者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把鹤壁市的产业扶贫作为研究样本,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产业扶贫的硕献资料,对我国当前的扶贫政策进行了反复硕习和分析,根据鹤壁市实际工作,对各县区、乡镇民营企业进行调查走访,最后提出发现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方法。

1.硕献资料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查阅大量与产业扶贫有关的硕献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分析硕证。深入硕习国内外专家硕者有关贫困和脱贫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同是,为了更多更全的摄取知识,还借助了各种网络途径来收集材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硕支持。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2

曾记否?这里曾是一方穷山恶水,民不聊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民生状况,可一个“半”字以蔽之,半年粮、半边屋、半床被、半边缸、半边锅、半边碗……昔日半年半饱、半年乞讨,与如今小沙江恍如隔世。

小沙江的发展巨变,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缘于国家的扶贫开发,是隆回人民推进产业扶贫工程,追索“脱贫梦”、“致富梦”、“小康梦”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一、隆回县贫困状况调查

(一)贫困状况。

隆回县现辖26个乡镇,964个行政村,41个社区,总人口123万,其中农业人口106.84万,占总人口的86.86%。2004年有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180个,“十二五”省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103个。实际上受指标所限,符合扶贫标准的村远远不只这个数量。据相关部门统计,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2012年底该县尚有贫困人口65.57万,比一个中等县的总人口还要多。而且,因灾因病致贫或返贫等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实际的贫困状况还在加剧。

(二)贫困原因分析。

造成隆回县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然条件制约。隆回县处于祁邵丘陵向雪峰山地过渡地带,分属于衡邵干旱走廊和武陵山南支山脉,半丘陵半山区的地貌条件构成了北部山区十年九冻,南部丘陵十年九旱的双重灾害。据有关资料统计,1952年以来,隆回境内共发生大洪灾23次,大旱灾31次,灾害频发率达到90%,其中洪灾38.4%,旱灾51.6%。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隆回县由于地广人多底子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家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水利建设,但以大中型骨干工程为主,小型工程多是民办公助,土法上马,技术水平与工程寿命难以保证。如今这些工程已是伤病累累,险象环生,现有160座小型水库需要除险加固,上万口山塘需要改造维修。微小工程、田间工程基本上只是在近十多年才有建设,覆盖率尚不足20%,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三是产业发展缓慢。受传统的农业观念、土地经营权分散、市场条件和资金、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粮食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效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低效问题突出,农民增收难,脱贫致富难。

二、产业扶贫工作状况

(一)产业扶贫进程史考。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隆回县就曾经在小沙江等特困地区先后发展苹果、马铃薯等产业,尽管有些不太科学,效果不尽人意,但毕竟是产业扶贫的有益探索。进入八十年代,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扶贫开发政策相继出台。1986年,该县被列为省定贫困县,一轮又一轮的产业扶贫行动由此展开。1994年,隆回被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贫困县,2001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继续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对该县扶贫工作支持力度一步步加大,资金投入一年年增多。隆回县实施产业扶贫战略以来,以特色种植为突破口,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民生改善、治安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二)产业扶贫主要成效。

1.生产发展。在产业扶贫期间,北部山区以发展中药材为主,兼顾反季蔬菜、猕猴桃发展和基本口粮生产,南部丘陵区以发展优质稻、龙牙百合、隆回“三辣”为主,兼顾烤烟、生猪和水产养殖生产。据不完全统计,北部山区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年产值达10亿元,反季蔬菜2.5万亩,年产值1亿元,猕猴桃0.3万亩,年产值2400万元,高寒山区粮食实现了自给这一历史性变化。南部丘陵区优质稻已成规模,面积超过30万亩,总产超过15万吨,产值达4亿元,龙牙百合1.8万亩,总产6000吨,产值3亿元,“三辣”(生姜、大蒜、辣椒)约4万亩,产值约1.8亿元,出栏生猪50万头,产值6.5亿元,烤烟3.5万亩,产值8000万元。隆回县以产业扶贫带动产业发展的总产值达27.3亿元,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

2.社会进步。经过20多年的产业扶贫,隆回县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民增收明显,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86元,比1990年的583元增加2202元,增长3.78倍。走进隆回,沿途已难见到过去的低矮泥砖小瓦房,见到更多的是高楼林立,洋房迭起。小沙江汉村瑶寨旧貌换新颜,昔日的茅屋柴扉变成了今天的新村小楼。得益于国家以工代赈与通畅工程,全县实现了村村通,80%以上的主村道完成了硬化,昔日的崎岖山路变成了连接幸福的康庄大道。教育、医疗、通信、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95%的农业人口加入了新农合,广播电视家家有,精神文化精彩缤纷。如今,隆回县的贫困乡村,虽算不上富裕,但毕竟已浴火重生,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繁荣的景象。

3.观念更新。过去,隆回县不少贫困群众因条件差而茫然悲观、自卑自弃、忙而无为,有的甚至得过且过,靠救济度日。实施产业扶贫以后,农民群众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接受了市场经济观念,克服了“等靠要”思想,走上了依托资源、开发产业、自我发展的脱贫之路,涌现了邹百云、李邵龙、彭中顺、罗忠毅、廖飞、邹旭、王槐荫等一大批勤劳致富先进典型。政策惠民、观念更新、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增添了隆回县脱贫致富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三、产业扶贫的主要经验与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主要经验。

1.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扶贫主攻方向。在产业扶贫初期,扶贫的主要产业是种植业。隆回县各级各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开展广泛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自然状况,了解社情民意,坚持能种什么就种什么,种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群众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的产业发展方法,吸取历史教训,不搞一风吹、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盲目上项目。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得到了有益启示,选择了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为北部山区的扶贫主导产业。将龙牙百合、隆回“三辣”等特色种植作为南部丘陵区的扶贫产业。此后又根据扶贫开发的需要,将南部的烤烟、优质稻和养猪业,北部的反季节蔬菜,乡村休闲旅游相继列入了产业扶贫计划,予以支持,特别是烤烟进入了“南烟北药”的产业发展规划、“旅游活县”写入了全县发展战略,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

2.坚持产业扶贫与综合扶贫相结合。产业扶贫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配合。在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该县把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农业扶贫、交通建设扶贫、基层组织建设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扩展了产业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加大了产业扶贫力度,得到了县直各部门、乡镇政府及村级基层组织的大力支持,推进了产业扶贫的深入发展。2011年,省纪委进驻隆回县北山镇梅溪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梅溪村地处干旱死角,生产条件差,群众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深,扶贫工作组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产业开发为重点,着力增强该村的“造血”功能,立足该村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发建设金银花基地70亩,水果基地240亩,花卉苗木基地200亩,龙牙百合基地100亩,大棚蔬菜基地300亩,特色产业面积达到910亩,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50万元,增收400万元,人均增收3175元,形成了持续增收功能。

3.大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为了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水平,隆回县在扶贫工作中引导支持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0多个,为该县推进产业扶贫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如李邵龙创办的小沙江中药材协会,辐射带动了区域内中药材生产,承担了全镇中药材生产的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服务、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秩序维护,为小沙江的中药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获得了湖南省先进科普示范基地称号。北山乡罗红军等组建的龙牙百合研究会担负了南部丘陵区龙牙百合生产的组织协调、制种调种、生产技术指导,成为该县龙牙百合产业的主心骨。

4.大力扶持产业加工体系建设。隆回县把扶持农产品加工作为扶贫产业增效的重点工程,延长扶贫产业效益链条。近年来,全县投入扶贫资金1050万元,购置各种设备660台(套),兴办中药材简易加工厂180家,支持了湘丽食品、长城生物、毅鹏公司、宝庆龙牙百合开发公司等10余家龙头企业和80余家初加工企业,为提升该县扶贫产业的效益奠定了基础。

5.努力拓展县内外市场。在产业基地形成之初,隆回县就着手市场规划和市场建设,2004年建成了小沙江中药材市场,2005年在桃洪镇建立大江农产品购销公司,在该县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农产品市场规划。同时,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了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蔬菜专业市场的联系与沟通,并与南京制药厂、武汉制药厂及部分日化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和药材市场开辟了窗口,初步形成了联接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和信息网络,为该县产业扶贫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

(二)主要问题。

1.扶贫开发产业素质较低。隆回县产业扶贫已实施20多年,在前期阶段,产业开发质量较低级,集中表现在建设质量较差,品种良种化程度低,管理粗放,组织化管理、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水平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产业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着产业效益,致使有些项目生产能力已逐步蒌缩。

2.整村推进工作发展不平衡。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增强扶贫效果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整村推进工作发展极不平衡,2004年省定180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到2010年尚有53个村没有实施,6年完成率只有70%,而且在完成村里面,其投入资金数量、完成程度上也存有很大差异,领导挂点村投资多达数百万元,一般部门联系村只有十几万元,相差太大,效果悬殊,因而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3.产业扶贫增收与扶贫标准不同步。扶贫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的体现。从隆回县情况看,虽然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显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但与扶贫标准对比,差距依然惊人。按照2009年1196元的扶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20.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7%,2011年按2100元的新扶贫标准,贫困人口竟达58.33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38.13万人,增加88.76%,2012年按2300元新扶贫标准,贫困人口达65.5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4.39%,贫困人口数比上年增加7.24万人,增加12.41%。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扶越贫,越扶贫困人口越多,越扶贫困面越大,但其实质表明该县扶贫增收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产业扶贫增收步伐落后于扶贫标准的提升,也表明该县产业扶贫的后劲严重不足。

4.扶贫开发资金缺口大。近几年,虽然国家逐年加大了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但到目前为止,在隆回县这样的国贫大县,每年的财政扶贫资金也不过在3000万至4000万元之间,“十二五”期间,核定该县国定、省定贫困村103个,按上级要求每村安排300万元计算,共需资金3.09亿元,而以目前资金规模每年3000至4000万元的水平计算,5年只有1.5至2亿元,缺口达1.1至1.59亿元。要完成扶贫村数,需压缩各村资金额度50%,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已拿不出产业扶贫资金,因此,在整村推进中,产业扶贫将有名无实,面上的产业扶贫和已有扶贫产业的后续支持与成果巩固投资更是无从谈起。

四、关于产业扶贫问题的思考

(一)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工作重点。根据隆回县产生贫困的根源,除历史遗留和自然条件限制外,由于缺少骨干产业形成的“造血”功能障碍是结症所在。因此,“输血”式扶贫不可能产生最佳效果。当前及未来的扶贫,应以扶志、扶智、“造血”为主要扶贫手段。扶志在于引导,扶智在于教育,“造血”则在于扶产业,因此产业扶贫是整个扶贫工作的核心,扶贫资金应主要投入产业开发,只能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小部分用于特困或特灾人群的急难需求,只做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三个部分的比例可考虑5∶4∶1,将“阳光普照”转变为重点放在产业开发上。增强“造血”功能,才能真正惠及整个贫困群体,才是扶贫开发的真谛所在。

(二)进一步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扶贫与开发是一个有机整体,扶贫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为贫困群体谋福祉,而开发是一种经济行为,谋求的是经济利益。国家以投资形式把资金输入到产业开发,谋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中获取经济成果由参与开发的全体贫困群体分享,实现脱贫致富,国家收到的投资回报是社会效益。按这个逻辑分析,产业扶贫实质上是一种投资性的经济行为,就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但是,当前我国扶贫投资管理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行为代替经济手段,推行的是强势管理,投资运用方对资金基本上没有支配权,项目由政府定,资金由政府管,要怎么用就怎么用,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投资失败了政府担当,运用方无权无责,绩效无从考评,这种管理是欠科学的,不利于国家资金增效,有碍于国家投资目的的实现。因此,应当理顺关系,简政放权,创新机制,让经济行为回归经济管理轨道,政府只做监督指导、跟踪问效和政策扶持。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创业企业;旅游创业;扶贫绩效

一、引言

长期以来,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依赖于国家政策与资金扶持,“输血”模式的边际效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步减弱。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到了必须开拓新思维、新路径采取新模式的时候。国际上,prahalad(2003)[1]发掘并认定了Bop(低收入)群体的巨大商业潜力。Bourguignon,f.[2](2004),Kraay,a.(2004)[3]指出经济增长状况与贫困发生之间的强相关性。Roezlle,S.等(2000)[4],VanSandt&munksh.(2012)[5]认为依靠政府单方面扶贫的效率低下,通过政府、企业、商业机构的合作则是新的发展路径。Golja&pozega(2012)[6]主张将Bop(低收入)群体纳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去。Hart(2015)[7]则进一步指出培育Bop群体的创业对减贫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有着显著地作用。从国内的研究上来看,邢小强等(2010)[8]认为Bop群体是企业利益的关键组分之一。周伟,黄祥芳(2013)[9]认为应将政府导向的“输血”扶贫转变为市场导向的“造血”扶贫。黄承伟等(2015)[10]认为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社会扶贫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构成了当前创业扶贫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不过现有研究仍然单一集中在针对低收入群体即本文研究所指的贫困群体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或仅是把贫困群体作为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没有将贫困群体视作独立的创业个体来研究其创业行为对减贫的作用。因而,深入探索贫困群体的创业发展规律,特别是创业行为对减贫效应亦即扶贫绩效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凤凰县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内一个典型的贫困县。全县辖4乡13镇,总人口421557人。同时凤凰县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行业蓬勃发展,从事旅游行业的常住居民众多,截止到2014年全县旅游收入已达80.98亿元。由此形成了凤凰县独特的扶贫工作格局,既具有全区主要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特征,又具备独占的优势旅游资源。因而,当地政府着力在本区发展旅游产业,以期整体经济指标的增长与民生环境的改善,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凤凰县统计年鉴,重点选择了2001-2014年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旅游企业数量、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典型指标。同时,部分未纳入到统计年鉴的数据,则通过笔者实地走访当地相关部门,调阅档案数据查询获得。在调查过程中,对旅游企业主、当地常住居民、旅游业从业者、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员、主管部门负责人等的典型代表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访谈以开放式提问的形式对凤凰县整体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现实贫困状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未来的发展构想等进行了讨论与交流。通过深度访谈,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凤凰县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现状,检验数据的信度,增强研究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三、凤凰县旅游创业企业与扶贫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凤凰县因其独具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改善就业形势,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而摆脱贫困面貌,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显然是可行的。利用优势产业的发展,引导和促进贫困人群从传统产业中“走出来”,通过创业来实现减贫乃至致富则显得尤为紧迫与必须。

(一)凤凰县2001-2014年国民经济与旅游创业企业发展主要指标分析

笔者在进行研究分析前,尽可能的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来测度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实证数据易获得,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分析效度亦较高(如图1)。凤凰县作为景区进行开发的起点时间是2001年,自此开始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县支柱产业来进行发展。通常的,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基于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数据分析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具备较高的信度(如图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凤凰县2001-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随人均GDp的上升而稳步上升,符合基本的经济运行预期规律。凤凰县以旅游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而作为旅游业构成的主体之一,旅游企业的数量的变化则与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分析旅游企业数量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出本地旅游业发展态势。一方面,从区域全局来看,贫困人群(低收入群体)进行创业的行业路径选择、商业模式选择,从本地区主导产业入手进入难度较小,风险较低,获得创业成功的概率相对更大。近似的,可以将本地区旅游企业的增加量视作贫困群体从事创业活动而产生的新办企业数量。另一方面,在研究特定地区人口生活水平时,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进行测度,旅游企业的增加与旅游收入的提高,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产生影响。故而将以上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得出凤凰县旅游创业企业对地区经济指标的影响,即扶贫绩效的影响。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8.0对已获取的时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获取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其表达式为:y=w'x+e,e为误差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因调研所涉及的数据在统一计量单位后数值差异过大,故对所有时序数据做自然对数处理,缩小差值,便于计算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不难看出,旅游创业企业数量与旅游收入、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基尼系数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实证结果可知,旅游创业企业的增长与发展,带动了旅游收入、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降低了所在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减贫效果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以凤凰县为例的连片特困地区旅游创业企业的扶贫绩效评价实证研究表明:在地区普遍贫困状况与扶贫现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本区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扶持贫困人群的创业行为。使之实现减贫、脱贫乃至致富是可行。旅游创业企业发展的显著减贫绩效对同属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其他区域带去了可以模仿的路径,树立了成功的榜样。不过,在连片特困地区大力推广创业扶贫仍有几点值得注意:(1)强化政策扶持:连片特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贫困人群观念落后,推动贫困人群进行创业减贫就要求政府在既要引导其观念的改变,又要在财税、准入审批等部门加大对创业企业尤其是贫困人群创业所兴办企业的支持;(2)依托优势产业:地区的贫困现实决定了通过创业来减贫不是在每一个行业、领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薄弱的经济基础客观上要求创业者必须将有限的创业资源投入到成功概率最大,发展路径、商业模式最易选择的行业中去,即该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凤凰县,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则是旅游业。同属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其他区域也亦应当因地制宜的选择自身所具备的优势特色产业来发展创业扶贫;(3)全面减贫不能完全依托创业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创业扶贫对不同纬度的贫困所起的减贫作用并不一致的显著,对于不显著的贫困维度扶贫,应充分发挥所在地主管部门与各级政府“一致行动”的优势来加以改变。(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项目名称:精准扶贫视角下Bop创业企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扶贫效果的测度研究――以凤凰县为例,编号:JGY201506。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Hart,S.L..“theFortuneattheBottomofthepyramid”,Strategy+Business[J].2002(26):54-67.

[2]Bourguignon,F.,thepoverty-Growth-inequalitytriangle[Z].worldBank,workingparper.2004.

[3]Kraay,a.,whenisgrowthpro-poor?evidencefromapanelofcountrie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6.80(1).

[4]Rozelle,S.,Zhang,LX,Huang,J,k,China`swaronpoverty[Z].workingpaperno.60,CenterforeconomicResearchoneconomicDevelopmentandpolicyReform.2000.

[5]VanSandt&munksh.povertyalleviationthroughpartnerships:aRoadLesstravelledforBusiness,Governments,andentrepreneurs,JournalofBusinessethics[J].2012(13):321-332.

[6]Golja&pozega.Changesinbodycompositionofuniversitystudentsinacountryinsocio-economictransition,anthropologischeranzeiger[J].2012(3):261-271.

[7]JarrettHart,Draganmiljkovic,SaleemShaik,theimpactoftradeopennessontechnicalefficiencyintheagriculturalsectoroftheeuropeanUnion[J].appliedeconomics,2015,Vol.47(12),pp.1230-1247.

[8]邢小强周江华仝允桓.面向低收入群体市场的创新研究,科学学研[J].2010(10):1564-1570.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4

[关键词]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logistic分析;满意度分析;多维贫困观

作者简介王宏杰(1973―),女,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贫困问题;冯海峰(1987―),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贫困问题;李东岳(1990―),男,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贫困问题。(湖北武汉4300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贫困人口对收入不平等现象的反应程度及扶贫政策研究”(11BZZ027)

埃里克・S・赖纳特(2007)指出,在国家层面上,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经济状况显著不同,这是因为各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经济活动之所以会造成国与国之间的较大的贫富差异,主要是主导的产业是完全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是呈现出报酬递减的趋势还是呈现报酬递增的趋势来决定。在地区层面上,这样的经济活动同样可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地理区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一般而言,农业生产领域更多的表现为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减的趋势,而工业化领域则体现的是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的趋势。除此外,众多的农业经济学者就农业领域的低收入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业领域趋于完全竞争市场,农民较难从农业生产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利润较多的为非农产业获得,仅仅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难以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收入。由众多的研究文献可以得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能够彻底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之外,即非农产业的领域来寻找更多、更好的机会。

关于非农产业带动农村居民增收的问题,Shen-ggenFan,LinxiuZhang和XiaoboZhang(2004)曾使用1953-2000年省级层面的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政府支出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农村贫困的减缓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评估。研究的结果表明,减贫的收益主要源于非农领域的就业以及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的增加。

产业化对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缓解贫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显示,上海、浙江等富裕的省市和贵州、甘肃等较贫困的省份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来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居民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即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者之和占总收入的近90%,而二者的差异是造成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高的上海、浙江,其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均远高于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上海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2.72倍,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45倍。而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贵州、甘肃和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则要低于其家庭经营纯收入,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87.93%,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84.53%,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77.36%。另外,富裕省市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自工资收入的部分要远高于较贫困的省份,如上海市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是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的6.42倍(见表1)。由此可见,富裕省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较高,而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是非农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入非农行业就业,从而享受到非农产业的高利润的成果,能够得以脱贫致富。

在这种理论观点的支撑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农业产业化的扶贫政策,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市场导向,选择一种有经济效益的产业,通过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农村居民发展这种产业,为了调动企业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积极性,政府给这些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如为其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提供税收优惠、优化的环境支持等多方面良好的扶持措施。与此同时,企业则为农村居民提供技术与销售以及生产资料方面的帮扶,通过这种扶助方式,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使得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农业产业化报酬递增带来的收入的增加,从而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视角来看,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其帮扶的效果具有持久性与长效性。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政府的救济,政府为贫困的农村居民提供现金和食物的帮助,从而使其暂时摆脱贫困的状态,另一种方式是帮助贫困的农村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加收入,最终达到长久的脱贫致富的目的,这是政府最希望能够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方式。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就是通过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发展农业产业,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提高农民致富的能力,这种增收的能力能够让贫困的农村居民彻底摆脱贫困,扶贫措施具有持久性和长效性。第二个特点是辐射面大。相对于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而言,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辐射面较广,无论是贫困村的贫困的农村居民还是非贫困村的贫困的农村居民均可受益。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全市35个贫困村,这些贫困村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带来的实惠,但非贫困村同样存在着贫困人口,这些贫困的农村居民则难以享受到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带来的优惠条件,从而无法通过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的带动达到脱贫的目的。而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则能够辐射到这些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为其提供了一条非常适宜的脱贫道路。第三个特点是不会为各级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无论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雨露计划转移培训扶贫政策还是扶贫搬迁易地开发政策,都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较重。而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只需要政府更多地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通过优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贫困的农村居民增产增收,各级政府在财政负担相对较轻的情况下缓解了贫困问题。由此可见,在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来看,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是一个极为理想的扶贫措施。

那么,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作用对象如何看待该政策呢?政策作用对象对政策效果的满意程度是衡量政策效果好坏的重要方法之一。鉴于社会中“最不利者”――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是该政策的最终作用对象,其对于该政策的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感受,因此,了解这部分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效果的看法,对于进一步完善更加有利于社会中“最不利者”状况的农业产业化的扶贫政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效果,课题组成员对湖北省扶贫办、湖北省松滋市扶贫办以及湖北省松滋市参与了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的部分农村居民进行了调查,从而能够更好地从政策的执行者――政府部门和政策的作用对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视角来分析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效果。

一、湖北省及湖北省松滋市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

进入新世纪,湖北省积极贯彻执行农业产业化的扶贫政策,通过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规模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扶持农村居民发展农业生产等多种措施并举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截至2010年,湖北省认定了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113家,并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扶持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湖北省还在贫困地区建成了1800多万亩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基地,包括大别山区的板栗、茶叶、中药材生产基地,秦巴山区的魔芋、黄姜、柑橘、食用菌、核桃生产基地等,全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覆盖了80%以上的贫困乡村和农户①,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布局。

湖北省松滋市则从2006年起推行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在政策实施的初期,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模式主要是当地农村居民自行组成专业合作社,政府农业部门则对其给予有关的技术指导。随着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松滋市农业产业化扶贫逐渐变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及农民积极参与的新模式。目前,松滋市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实施已从局部探索阶段进入到全面推广阶段,农业产业化扶贫的规模不断扩大,扶贫的领域不断拓宽,成为了松滋市主导的农村扶贫政策。松滋市扶贫办的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至2012年底,松滋市累计投入8852万元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其中财政资金1023万元,占总的投入资金的12%,龙头企业扶贫项目贷款4520万元,占总投入资金的51%,农户小额贷款3309万元,占总投入资金的37%(见图1)。至2012年底,松滋市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3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经营组织33个,中介组织劳动型的经营组织20个,专业市场劳动型的经营组织5个,专业市场带动型的经营组织3个,专业大户带动型的经营组织2个),经营内容主要涉及了花卉苗木、粮油、农副产品、农机具等领域。至2012年底,松滋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拥有固定资金3.23亿元,全市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实现销售收入达8.6亿元,创汇800万美元,实现利税收入400余万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全市1.2万个农户家庭收入增加,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800多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就业的农村贫困人口有3000多人,带动了农户收入增长,平均每户每年增收达3216元。通过产业化扶贫政策,松滋市有1.2万农村贫困人口得以脱贫致富。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执行的效果,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10-12月对湖北省松滋市16个乡镇90个村庄252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农村居民就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效果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52份,其中,有效份数208份,问卷有效率82.54%。调查对象中,93%的受访者享受到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帮助。

按照阿马蒂亚・森的多维贫困的观点及mpat的多维贫困的观点和衡量指标,从收入、身体状况、教育文化状况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受访者的收入情况

按照中国2011年11月29日公布的人均2300元收入的贫困线标准,并结合当地具体收入实际,将受访者按收入标准进行了划分,当地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300-8000元之间的调查对象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见表2)。在208个调查对象中,85.58%的受访者处于贫困线以下,14.42%的受访者为中等收入者。较低的收入使得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17.79%的受访者表示,其家庭近五年曾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

(二)受访者受教育的情况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在208个调查对象中,受教育年限在0-6年的受访者占了39.42%,受教育年限在7-9年的占60.10%,受教育年限在10年的仅占0.48%(见表3)。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则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由于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劣势,较难获得工作机会尤其是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在208个调查对象中,10.58%的受访者表示家中存在由于支付不起学费而辍学的情况。收入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而文化程度较低,又反过来影响了其收入的增加。

(三)受访者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

相对而言,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较差,身体的不健康使得患病的农村居民难以承受一定的工作,严重地影响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身体的不健康往往需要一定的医疗支出,在调查的208位农村居民中,有28.85%的受访者表示家中因有成员生病造成开支较多。因此,身体的不健康在收入减少甚至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反而比身体健康的人需要额外的医疗开支,从而造成家有病人的农村家庭陷入贫困的生活状况中。

三、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运行情况

(一)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的知晓情况

为了了解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的认知情况,课题组在调查中涉及了一个单项的问题,即“您是否了解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a、了解,B、不了解”。

表4列出了不同回答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数据显示,在所有受访的208位农村居民中,有95.19%的人认为自己“了解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而仅有4.81%的人认为自己“不了解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可见,受访的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的知晓程度较高。

(二)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的满意度

为了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的满意程度,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提出了一个单项的问题,即“您对目前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是否满意:a、非常不满意,B、比较不满意,C、一般,D、比较满意,e、非常满意”。

208位受访者中,有203人对该问题进行了明确回答,另有5人未做出答复。表7-5列出了203位受访者中不同回答的人数占总受访者人数的比例。数据显示,所有做出回答的受访的农村居民中,仅有1.97%的人表示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非常满意”,有14.29%的人表示“比较满意”,17.24%的人表示“比较不满意”,0.98%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而65.52%的人表示满意度“一般”(见表5)。可见受访的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的满意程度并不理想。

四、影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高低的因素分析

(一)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社会满足程度评估标准②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即通过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来进行分析。这里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Y),以性别(X1)、年龄(X2)、受教育年限(X3)、享受政策后家庭收入的增加额(X4)、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的影响(X5)、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改善效果(X6)作为影响因素,建立了logistic回归评估函数Y=F(X1,X2…X6),具体的变量及变量赋值见表6。

(二)计量分析

按照设定的因变量与自变量,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90%显著水平的情况下进入模型之中的变量依次为X6、X3和90%,故将变量X6、X3引入方程(见表7),由于其他变量不显著,因此没有纳入方程。

通过进行最大似然估计,得到参数检验的结果。由最大似然估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自变量X3(p=0.0053)、X6(p=0.0003)的回归系数在90%的水平上显著(见表8)。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进行oR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9。从该表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改善的效果两个因素与松滋市农村贫困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1.受教育年限。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农村贫困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其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就会增加21.7%。这是因为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农村人口有能力更多地参与到农业产业中去,因此收入来源渠道拓宽,收入水平提高,在此情况下,其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也就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2.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改善效果。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认为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政策对收入不平等有影响的人比认为没有影响的人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要高出1.114倍。在208位受访者中,34.54%的受访者倾向于认为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没有起到缓解作用,甚至有17.01%的受访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收入差距,而绝大多数(62.89%)的受访者认为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有一些作用。

五、结论

课题组对湖北省松滋市208位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93%的受访者享受到了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享受政策后家庭收入的增加额、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的影响、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的改善效果等因素中,受教育年限、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改善的效果两个因素与松滋市农村贫困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效果,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质量,为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增强农村居民自身实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

(二)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优势,扶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吸收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缩小贫困人口和富裕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

注释:

?q?张杰.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与成效.中国―东盟农村扶贫政策与实践研修班上的讲座,2011年10月13日。

?r?QinGao,irwinGarfinkel,FuhuaZhai.anti-poVeRtYeFFeCtiVeneSSoFtHeminimUmLiVinGStanDaRDaSSiStanCepoLiCYinURBanCHina[J].ReviewofincomeandwealthSeries55,Specialissue1,July2009:630-655.

Rojas,m.thecomplexityofwell-being:alifesatisfactionconceptionandadomains-of-lifeapproach[J].paperfor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Researchingwell-beinginDevelopingCountries2007:1-25.

XinmengandRobertGregory,Guanhuawan.URBanpoVeRtYinCHinaanDitSContRiBUtinGFaCtoRS,1986-2000[J].incomeandwealthSeries53,number1,march2007:167-189.

StephenCoate,welfareeconomicsandtheevaluationofpolicyChanges[J].pieRworkingpaper97-040,1997:1-25.

参考文献

[1]埃里克・S・赖纳特著.富国为什么富,穷国为什么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杰.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与成效[Z].中国―东盟农村扶贫政策与实践研修班上的讲座,2011-10-13.

[4]Dienere.Subjectivewell-Being[J].psychologyBulletin,1984,95(3).

[5]marianoRojas.experiencedpovertyandincomepovertyinmexico:aSubjectivewell-Beingapproach[J].worldDevelopment.2008,36(6):1078-1093.

[6]QinGao,irwinGarfinkel,FuhuaZhai.anti-poVeRtYeFFeCtiVeneSSoFtHeminimUmLiVinGStanDaRDaSSiStanCepoLiCYinURBanCHina[J].ReviewofincomeandwealthSeries55,Specialissue1,July2009.

[7]Rojas,m.thecomplexityofwell-being:alifesatisfactionconceptionandadomains-of-lifeapproach[J].paperfor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Researchingwell-beinginDevelopingCountries,2007.

[8]Rojas,m.thecomplexityofwell-being:alifesatisfactionconceptionandadomains-of-lifeapproach[J].paperfor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Researchingwell-beinginDevelopingCountries,2004.

[9]ShenggenFan,LinxiuZhang,andXiaoboZhang,Reforms,investment,andpovertyinRuralChina[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Vol.52,no.2,January2004.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5

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根据市扶贫办的要求,我镇对2016年的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镇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农业办、财政所、民政科、经管站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督导检查。抽调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特别是要组织机关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在每个村成立3-5人的工作班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

2、组织培训。我镇按贫困发生率4.5%的比例进行识别,我镇的贫困人口数为3377人,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行政村。召开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专题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把贫困户识别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具体方法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把培训重点放在镇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两级,确保有一支工作队伍、每个村都有明白人,确保精准识别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3、农户申请。把精准识别的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向各村宣传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广泛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识别范围。各行政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核,形成贫困村初选名单。

4、入户调查。农户提出申请后,由镇机关包村干部会同村委会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剔除,筛选出贫困户初选名单。

5、民主评议。对贫困户初选名单,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留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发言记录、评选过程等内容。最后,根据评议结果,经村两委集体研究,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或包村干部)核实签字后,确定贫困户入选名单。

6、公示公告。先将入选名单在贫困户所在的行政村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出全镇贫困户名单,并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汇总后报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办公室复审,复审后进行公告(公告期为5天)。

7、建档立卡。由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库。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镇有83个行政村,在贫困户登记表的收取过程中,存在部分户主只填写了户主信息,没有填写家庭成员信息,最后统计的贫困户人口数为3278人,导致与市扶贫办下达的贫困户人口数3377人少99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1、核对各村上报的公示名单和贫困户登记表名单信息,将遗漏的贫困户人口数进行核实存档,以备以备下步改正

2、上报的采集信息存在身份证号码不准确、银行账户漏填或不准确、填报信息不完整等问题。仔细核对上报信息,列出信息填报存在错误的户,以备下步改正。

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市自实施千企进千村、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商会常务副会长、集团公司董事长定点联系的扶贫村县镇xx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xx村位于城关镇西部,与县最边缘的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xx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xx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一、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二、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xx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xx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2、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力争在2015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xx-2018年通过对xx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计划从2015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计划xx-2016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春赏桃花、夏摘桃果的桃文化观光园。

五是建设大型沼气发酵罐并扶持农户发展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供农户照明和养殖场供热,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供生态果园、生态茶园及农作物,沼液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实现农产品的有机化。到2020年,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农户庭院绿化和景观化,实现庭院靓化。

六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办法,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一、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七是整合项目,建设xx村综合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16年投资5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奠定基础。

八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休闲农庄,配套发展餐饮业,计划新发展农家乐12家,使全村的农家乐达到20家,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及建议

1、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xx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保障措施:

第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桃子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子胥湖集团公司成立以董事长挂帅的扶贫工作专班,全面负责xx村扶贫工作,同时下设多个工作部门和子公司,具体负责单项工作。其中,项目部负责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程部负责有关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财务部负责扶贫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足额支付;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产业扶贫的实施;润景园林公司负责观光景点建设和全村绿化工作。公司按照计划进度,逐年逐项进行检查考核。

2、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产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现状;问题;对策

近几年,在农村基层致力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全力以赴打赢打好精准脱贫翻身仗,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原则,依靠科技支撑,深入一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等分类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大力实施农业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助力脱贫攻坚[1]。

1脱贫攻坚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将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2]。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有明确规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事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脱贫要从方法路径上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重要问题,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发展“五个一批”中的排头兵,要想发展快、全靠产业带,“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首当其冲,在脱贫攻坚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脱贫攻坚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贫困户、贫困村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存在着种种阻力。一是贫困户土地分布零散、基础设施薄弱,在产业培育上难以规模成片,也难以确保“一村一品”,集中培育优势产业。二是多数贫困户是老弱病残群体,劳动能力有限,依靠农业自主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难度较大。三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未认识到幸福的生活是靠奋斗打拼的,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四是扶贫压力过重导致难以实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种植业如黄桃等果树、中药材等需多年连续种植才能见效收益,畜牧养殖一般需要2~3年的发展,短期发展不能收益,致使产业到村到户项目发展没有动力。

3农业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对策

3.1超前谋划,做到布局合理

为保证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加快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实施,争取项目实现效益目标。

3.2深入鉴别,做到精准分类

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对有劳动能力和具有参与特色种养业意愿的贫困户进行分类,列入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力促自主发展;对年老体弱、智力不健全等贫困户通过带动发展、入股分红等方式,将其特色种养业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信息进行登记造册,分类指导帮扶。

3.3科学指导,做到精准施策

坚持顺应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尊重群众意愿、保护市场环境的原则,指导贫困村研究确定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或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指导贫困户科学确定特色种养业[3]。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林特、中药材、畜禽、水产等高效特色种养业,并根据产业发展标准,指导贫困户适度扩大种养规模,制定“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3.4壮大经营主体,做到精准带动

加大贫困村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家庭农场的培育、引进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镇和农户建立联系,协助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或带地带资入股。新型经营主体要运用订单、股份、服务、劳务、租赁等联结方式及相应的分配方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贫困村出列。创新思路、完善措施,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扶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扩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4]。

3.5强化技术,做到精准指导培训

强化农技人员专业技术优势,成立特色种养业扶贫专家组,加强自种自养贫困户、帮扶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加强对“一村一品”的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力度,指导有能力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业,稳定提高贫困户家庭经营收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3.6统筹整合,做到扶贫政策精准落实积极协助镇村争取涉农资金,加大特色种养业扶贫投入,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农业、电商销售和三产融合发展;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部门协调,积极争取和引导金融、保险等社会资源投入扶贫攻坚,推动社会扶贫。

3.7宣传发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内生动力是根本。实践证明,“造血式”扶贫才是治本之策。应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才能有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我要脱贫”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增强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4]。3.8加大投入,促使产业升级转型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奖补鼓励贫困户自我发展,以点带面,不断形成良性影响。

4结语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7

全县共有省级贫困村45个,涉及贫困户4359户,贫困人口10086人。按照贫困村的基本特性,我们将这45个村分为边远偏僻村、旱片死角村、水库淹没村“三大类型”贫困村。其中:“边远偏僻类”贫困村29个2679户6410人,“旱片死角类”贫困村9个810户2158人。“水库淹没类”贫困村7个870户1518人。根据贫困村不同的贫困原因,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施策。针对边远偏僻村交通不变,信息闭塞的实际,我们大办交通,修建村社道路,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针对旱片死角村水利设施落后、靠天吃饭的实际,我们兴办“五小水利”,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针对水库淹没村人均耕地少、群众致富无门路的实际,我们通过能力扶贫,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等手段,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在贫困户的帮扶上,我们坚持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每一户贫困户落实了一名帮扶责任干部,实施“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到户帮扶责任制,帮助贫困户制定发展规划、落实脱贫项目,形成了“全覆盖”帮扶格局。同时坚持先易后难,分步推进,今年,我们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贫困程度相对较轻的隆盛镇驼柳村、五龙寨村等5个村优先实施扶贫项目,力争到2018年,全县45个贫困村实现脱贫解困。

二、工作亮点

(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明。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摸清全县贫困底数,严把贫困对象识别程序,确保精准扶贫工作不走样和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在贫困户的识别中,采取量化指标、定性指标与村民代表民主评议相结合等方法,创新推出“三步工作法”和“四因四缺分类法”,用“定位仪”和“瞄准器”对扶贫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瞄准,确保贫困识别落实到户头人头上,力争做到“零错漏”。“三步工作法”就是在贫困对象识别上,采取“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首先由农户申请,然后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会比选,确定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对象名单,经过三次公示后,最终确定贫困农户名单。“四因四缺分类法”就是在致贫原因分类上,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等,进行细化分类,明确每户贫困户具体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帮扶。

(二)精准帮扶,扶贫措施实。一是开展精神扶贫。在扶贫村广泛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树立创业致富榜样,摈弃“贫穷光荣”的落后观念,将“要我扶贫”的思想转变为“我要扶贫”的行动,彻底改变贫困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开展基础扶贫。整合土地整理、饮水工程、“小农水”和村道路改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大项目安排向贫困村的倾斜力度,逐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和改造村社道路49.5公里,新建便桥121座;新建和改建提灌站、塘堰、囤水田等基础设施220处,改造中低产田2.82万亩,新增蓄水能力564万立方米。三是加快产业扶贫。在贫困村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道地药材、优质水果、绿色蔬菜、特色干果和现代畜牧等六大特色产业。四是实施行业扶贫。统筹整合卫生、文教、社保等行业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新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35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5处,建成村级医疗卫生室90个、农村广播站33个,将贫困村民全部纳入新农保,促进贫困村生活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五是开展能力扶贫。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动员500名贫困农民参加机电、服装、汽修等13个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水平。发动汇强油脂公司组织开展油菜新品种、新技术培训2期,培训农民实用技术300人次;组织卓筒井镇5个贫困村油桃基地的80名农民参加了省农科院油桃栽培管理技术培训。

(三)精准管理,扶贫机制新。坚持帮扶计划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社会保障到村到户“五个到村到户”,力求做到“扶贫扶志、帮穷帮心、脱贫脱根”。一是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分工、群众主体的扶贫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干部挂钩帮扶、单位部门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由单位选派干部组建成驻村帮扶工作组,每组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三名以上驻村干部和两个部门实行对口扶贫,建立了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与贫困户“点对点”、“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的结对帮扶制度。二是建立项目牵引、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2015年全县共争取专项扶贫项目资金640万元,整合行业扶贫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生活生产条件;在贫困村试点成立扶贫资金互助社,截至3月发展贫困社员2177户,向贫困户发放借款1872.78万元。此外,还积极与农商银行、财险公司等机构合作,计划2015年向贫困农户发放“免担保、免抵押”的小额贷款2000万元,向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000万元;充分利用“爱心扶贫网”等媒体贫困户帮扶信息,广泛引导社会参与。2014年共筹集社会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其中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了4.8公里的隆同高等级乡道沥青路,辐射隆盛镇片区10余个村,受益农民1.7万余人。三是建立创新龙头带动、专合引领、农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针对扶贫村产业落后、基础薄弱的现状,难以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业主,我们将温氏集团、汇强油脂等农业企业作为全县产业扶贫的牵引企业,鼓励温氏模式的养殖大户,采取寄养制模式,引导贫困户一家一户,小规模发展散养生猪产业,对生猪养殖散户依然采取“五包一保”(包猪苗、包饲料、包技术、包兽药、包销售、保证利润)的利益连接机制。探索建立部门加支部加协会加贫困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由涉农部门提供项目支持,贫困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村两委负责具体实施,产业收益实行按股分红,这样既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又壮大了集体经济,更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汇强油脂在象山镇、玉峰镇的扶贫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县玉象扶贫油料专业合作社”,采取村企共建的模式发展双低油菜,收益分配按合作社成立之日起每个周年按时分配,实行不低于10%的保底分配,其中贫困户首次获得分红16万元。

三、工作措施

1.领导重视,目标责任明确。为做到扶贫精准滴灌,实现贫困户脱贫,县委、县府多次组织召开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会,并以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明确33名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96个县级部门定点帮扶贫困村,共安排189名干部组建45个驻村工作组,实行驻村帮扶。

2.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加大对扶贫移民重点项目的实施过程、资金使用、工程质量、效益情况的稽查力度,强化扶贫移民项目监管。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质量终生负责制,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完善扶贫移民工程建设竞争入围机制,创新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的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监管的主体作用。

3.提升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以“6995”平台为载体,落实好贫困户联带帮扶小组,组织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引导发展产业,对有劳动能力又急需脱贫愿望的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促进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利用驻村扶贫帮扶工作组,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根据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启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争取实施小额信贷、雨露计划、扶贫易地搬迁等惠农政策,有效改变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资金短缺、上学困难、居住环境恶劣的现状。

4.强化纪律,增强办事效率

加强机关制度建设,落实上下班签到责任制。严格小车管理,加强“三公”经费公开,杜绝大吃大喝现象,没有发生违的八项规定事件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穿于扶贫移民工作全过程,扶贫移民干部更加注重自身修养,增强廉洁从政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廉政纪律,确保扶贫移民资金、项目和干部安全。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空心现状制约产业发展。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群体在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上有较大难度,动员一家一户发展产业相当困难,农村空巢化现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带动贫困农民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发展还需要作更多探索。二是贫困村民增收渠道不宽。由于当前农民增收主要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由于农业产业链较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产品特别是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种养殖业增收的空间狭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多,贫困村民实现快速脱贫难度较大。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推进项目实施速度,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及早启动2015年扶贫项目、移民后扶专项项目。

二是实施雨露计划、小额信贷、扶贫搬迁等三大扶贫品牌。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制定实施方案,分步实施。

三是认真开展“10.17”中国扶贫日宣传,推动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利用全国扶贫日宣传为契机,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大对扶贫工作新方法、新经验、新成果的宣传力度,确保我县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是按季度及时兑现移民后扶直发直补资金。对全县移民人口再次进行核准登记,依法依规及时兑现直发直补金,确保库区移民村社会稳定。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8

p键词精准扶贫Swot分析

一、黄冈市贫困状况介绍

黄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大型支柱产业,城镇化进程滞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湖北省地级市的中后水平。截至2014年底,黄冈市有892个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的18.5%,居第一位;贫困人口102.8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7.71%,居第二位;贫困发生率17.7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55个

百分点。黄冈市共有10个县区,其中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麻城市五个县都是重点贫困县。可见,黄冈市扶贫开发任务之艰巨。总结来看,黄冈市贫困状况呈现出贫困程度高、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贫困现象集中连片、致贫原因多样化的特点。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具体认识黄冈市贫困状况,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

进行。

二、黄冈市扶贫开发的Swot分析

(一)扶贫开发优势

首先是文化资源优势,黄冈市历史悠久,黄梅戏、东坡文化、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等有极高的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可以极大地促进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气候和自然资源因素,黄冈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的种植,且非金属矿藏、金属矿藏、稀有金属、水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势,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地区,大别山南麓,东邻安徽六安,南与九江、鄂州隔江相望,西连武汉、孝感,北接河南信阳。可以看出,黄冈市位于江西、湖北、安徽、河南交界地带,可以发挥本地区地缘优势,加强与其他省份之间的联系。此外,城际列车的通行将黄冈到武汉的时间缩短至20~30分钟,有利于武汉辐射作用的发挥;劳动力优势方面,黄冈市有70多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促进本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扶贫开发劣势

产业特征方面,黄冈市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占比重高,二、三产业比重低,缺乏支柱型产业,故经济发展缓慢,且多为中小企业,缺乏大型企业,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基础设施方面,古代历史上,黄冈市依托“黄金水道”长江,交通便利,但是水路运输速度慢、成本高、时间长,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对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自然气候方面,梅雨期,黄冈市经常出现局地暴雨洪涝,夏秋有阶段性伏旱、秋旱,加大了扶贫难度;此外,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面积广、程度深,致贫因素复杂,使得现阶段精准扶贫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黄冈市建档立卡情况,全市有4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没有致富门路,贫困人口中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不足万人,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低下、贫困人口劳动力不足是贫困对象自身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目前,黄冈市有32615户、49800人需要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对象90602人,患各种病残的贫困人口共30.52万人,因学、因病、因残致贫或缺乏劳动力等复合因素致贫尤其突出。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大量出现空巢家庭,许多地方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导致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精神

空虚。

(三)扶贫开发机遇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给予贫困地区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武冈城际铁路、黄冈市鄂东机场逐步敲定,扶贫专项资金逐渐到位,促进黄冈市扶贫济困工作的开展。

(四)扶贫开发威胁

第一,帮扶对象难以有效确定。人为分配扶贫指标会出现有些地区指标超出实际而有些地区指标远远不够的现象。而且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暗箱操作”现象,导致扶贫资金不能有效到达帮扶对象手中。第二,治标不治本。政府转移支付和救济金只能暂时解决贫困对象当下的生活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还容易让救济对象对政府救济产生依赖,增加政府负担。第三,国家统一规定扶贫标准,虽然操作简便,但是不能兼顾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和不同贫困对象的特殊情况,导致扶贫粗放,扶贫资金难以得到全面有效利用,不甚合理。第四,以农户自愿申请为前提。部分农户信息闭塞,工作人员传达失效,导致扶贫资金难以到达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手中。

三、黄冈市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精准识别,提高资源利用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依靠人们当前收入这一维度对人们的贫困状况进行评价和测量越来越不合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贫困的诱因不同,单一收入维度难以反映贫困诱因,进而难以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黄冈市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参考HDi、HDp等人类发展指数、多维贫困指数,将教育、医疗、就业、劳动能力、家庭规模等因素纳入贫困衡量指标的范畴,准确衡量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以及脱贫可能性。提高扶贫资金利用效率的同时,积极调动贫困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贫困对象自我发展意识的提高。

(二)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结合本地区不同区县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自然资源等要素具体制定本地区的脱贫方案,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利用好黄冈市的文化、矿藏、景区等特色资源,促进文化产业、金属冶炼、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

(三)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制定完善的帮扶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第一,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二,贯彻落实“政府、企业、银行、农户、保险”五位一体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扶贫开发的热情;第三,积极吸收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参与扶贫开发,在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第四,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

(四)重视提高本地区困难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针对本地区困难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事实,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办学条件,加快贫困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将贫困县所有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范围,优先安排项目。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此外,制定贫困户子女教育优惠政策,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等。

(作者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9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对有发展条件和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增加群众经营收入,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是推动我国农村减贫事业的重要举措[1],人才匮乏是民族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2],因此开展农村产业扶贫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施办法》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是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标准就是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人员。本文通过对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对农村产业扶贫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农村产业扶贫的步伐。

1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广西区委印发《广西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实施办法》,要求大力开展以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再次提出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6年以来,全区共培养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共54316人。从绝对数量来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在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广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全区农村产业扶贫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继续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经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2农村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2.1农村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文晶[3]认为,扶贫过程中不鼓励在贫困地区发展工业尤其是技术条件要求高的工业,而应该大力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贫困群众由于客观原因,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仍将停留在农村,这些农村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要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是推进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2.2提高贫困户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扶贫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户的工作积极性。广西区委、政府对产业扶贫工作提出,要突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每个贫困县重点培育2~5个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确保贫困户都有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农村产业扶贫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扶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扶贫效率。

2.3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

目前,大多数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经营状态,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仍然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这种生产方式既难以应对市场快速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又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通过产业扶贫,让贫困村真正形成“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3开展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对农村产业扶贫的意义

3.1为农村产业扶贫提供人才支撑

《广西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通过2~6年学习,对村组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进行培养,使其掌握3~4门实用技术,具有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土生土长的实用人才,产业扶贫更需要这些人才做支撑。

3.2为农村产业扶贫加强组织保障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贫困群众主体作用。2006年以来,已经通过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并且取得学历的学员中,约有1/3的学员是农村党员和村干部,他们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力军,已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

3.3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主体,他们既是产业扶贫的实施者又是市场风险的承担者,因此贫困户本身的文化素质及专业素质的高低,对市场的敏感性的强弱等都将影响产业扶贫是否成功,也将影响是否持续脱贫。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让贫困户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让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3~4门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技能,使自身“造血”功能得到提高,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业扶贫效率。

3.4为农村产业扶贫做好技术服务

在农村产业扶贫项目开发过程中,技术服务是否到位决定着项目能否成功,是农村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开展技术培训,需要依托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农民田间课堂”的培训模式,即采取集中培训,参观考察、现场技术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对实施产业开发的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技能。

4政策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扶贫先扶智,实施农村产业扶贫,首先要在思想上扶贫。因此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提高贫困户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只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将农村产业扶贫与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产业扶贫才能落实到实处。

4.2实施免费培训

《自治区农业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基层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拨一点、党费支一点、部门出一点、企业或协会补一点”的经费投入机制。让农村贫困户承担培训经费,无疑将进一步加重负担,为提高贫困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产业扶贫的成功率,应当免除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实施免费培训。

4.3健全培训体系

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实训基地,需要有强有力的培训机构来组织实施,因此培训体系建设非常关键。可以把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为实训基地,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开展培训。

产业扶贫行业现状篇10

——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汇报

 

陈文浩 宿松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9年5月 日)

 

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根据政协宿松县委员会安排,下面我就宿松县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宿松县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现状

宿松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部级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4万人,贫困村70个,其中地处大别山余脉的山区5个乡45个村均为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64.3%。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十大工程之首,稳步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特别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认真贯彻学习新时期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贫困村出列四项指标之一“要有一项特色产业要求”,根据各个贫困村资源凛赋、产业发展现状,落实“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精准选择贫困村适用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培植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县70个贫困村每个村均培育建成一个特色产业、村均建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主体、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实现了村出列特色产业标准目标。

经过三年特色产业精准帮扶、精准扶贫,全县70个贫困村中特色产业分布为:油茶产业11个村,茶叶产业7个村,毛竹产业19个村,生猪养殖11个村,家禽养殖8个村,水产养殖4个村,优质水稻3个村,纯黑芝麻种植2个村,休闲农业5个村。(具体内容见附表)

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成效:

村级集体经济增效。通过项目资金支持,贫困村或成立合作社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平均每村特色产业增收2万元以上。

带动贫困户增收。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中,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资产受益、到基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得到增收。

一村一品发展壮大。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中,一村一品特色村发展壮大,全县1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界岭油茶、黄大白茶、同马稻虾共养均取得显著成效。

品牌建设促村出列。农产品品牌在特色产业脱贫中功不可没,贫困村一手抓脱贫出列一手抓产品品牌打造和主体培养,充分利用品牌效应促特色产业产品提质增效。龙河村宿松香芽茶叶、黄大村白茶产业、滑石村罗仙云雾富硒茶、龙成“龙成山”油茶、同马社区“桑落洲”稻虾米等既做响了品牌,又促进了增收,龙成油茶籽油参加了合肥农展和北京农展(扶贫专场),宿松香芽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茶博会。

二、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主要做法

因地制宜精准选定特色产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既要发挥资源凛赋,又要看重产业基础、市场要求和带贫机制、成效,还要达到原省农业委、省林业厅制定贫困村特色产业标准,因此在特色产业选择上慎之又慎。县农业农村局委托安农大制定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宿松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山区五个乡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各贫困村根据规划引领、结合各村实际,通过召开群众会、组长会、支村两委会确定了特色产业,持而恒之加之培育。

政策项目支持强化投入保障。贫困村产业基础弱,现代农业知识不强,为了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在政策项目上对贫困村进行倾斜,每个村安排30万元特色产业项目资金,17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每村安排10万元项目资金,还有部分村安排了产业提升项目和结对帮扶产业项目,通过组织项目实施,着力打造提升油茶、果蔬茶、优质畜禽、稻渔综合种养、电商、旅游六大扶贫产业,保障农业产业扶贫持续发力。

部门协同配合加强指导服务。贫困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各级各部门利用各自行业优势给予大力支持,组建了4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林业),在70个贫困村选聘140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宣传解读产业扶贫政策、协调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帮助科学选择特色产业、推动产品市场产销衔接。加强产业扶贫项目的指导监管,和业务部门从项目选择、项目立项给予指导,实施中给予技术服务和监管,在产品销售上出谋划策,在商标注册、主体对接、品牌创建上给予大力扶持,为特色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示范引领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在趾凤乡南冲村召开了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通过组织贫困村干部、带贫经营主体现场学习观摩产业扶贫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基层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效益分配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使特色产业发展有基地、有重点、有成效。

三、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持续增效难。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快,部分特色农产品效益下降,导致贫困村特色产业持续增效慢。贫困村特色产业选择和培育自2016年开始,当年个别产业随着特色产业选择片面强调达标,长远效益考虑不周。贫困村特色产业后续发展难,还需再培植第二个特色产业。如部分村水生植物、毛竹产业、畜禽养殖等。

带贫机制创新难。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得到了项目支持,但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带贫人数少、增收幅度不大,且长效机制难建立,贫困户参与度不高。

特色产业选择难。贫困村特色产业均已确定,且产业基地均已建成,但一些新兴的特色产业(如稻虾共养产业)需要进行规范发展,避免盲目发展。

四、贫困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措施

推进特色产业提升。贫困村要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现状,对市场需求旺盛、效益好的产业加强后续发展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巩固提升,确保面积、规模稳,产品有批量,效益有保证。县里对此已有资金项目安排,各村已组织实施。

突出产业加工,延长产业链。对已成规模的特色产业,要围绕加工做文章,提升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让广大贫困村享受特色产业加工效益。对特色产业坚持规范生产,绿色发展,以质增效。切实加强技术服务,产业扶贫各业务单位将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的技术服务,帮助贫困村选择,培育合适的特色产业,做好特色产业技术培训等服务。支持贫困村申报注册商标,走品牌发展之路。帮助贫困村发展电商、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

有效防范化解贫困村产业发展风险。针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特点研究制订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积极探索实施农业扶贫产业政策性保险,及时应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保障贫困村、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稳定持续、产业收益稳定持续。 

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