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1:41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营销策略

引言:

旅游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最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2014年3月26日,淘宝旅游高调上线“去啊”,把旅游电子商务又推向风口浪尖,再度审视旅游电子商务,美团网等团购网站、驴妈妈旅游网、途家旅游网、携程旅游网等都已将其运营的十分成熟,电子商务已经是旅游景区营销的重要工具。

1.基于电子商务的旅游景区营销模式分析

1.1第一方电子商务模式

第一方电子商务模式是指网站的运营方为旅游资源的提供者,这个提供者是一个广义概念,可以是个人、团体或者区域联盟,按照这种划分方式我们把第一方电子商务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个人自建型,这个主要是基于某个景点的旅游特色,以一个标志性旅游景点为核心的旅游网站,例如武汉东湖的沙滩排球;二是团队联合型,这个是基于当地的旅游特征进行的组合营销,通过“多买多增”等营销手段,引导游客在当地不同景点内进行消费;三是区域联盟型,典型的例子是“大理旅游网”,这个网站收集和整理了大理这个区域的各种景点,凸显区域特色,彰显个性化旅游。

1.2第二方电子商务模式

第二方电子商务模式是指网站的建设者为旅游需求方,这个需求方往往是大型旅行社,他们往往具备大量游客,通过自建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把旅游信息到网站上并进行技术推广,旅游景区在他们网站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自己完善旅游内容,从而来为两方招揽游客。目前来看,这类旅游网站的服务职能包括路线规划、旅游接送、酒店预订等,通过这种方式旅行社向旅游景区购买多种旅游产品,实现了全程操作的高度信息化,节省了旅行社的人力和时间。典型的第二方电子商务网站有:阿里去呀(http://wwwalitripcom/)、穷游网(http://wwwqyercom)、去哪儿网(http://wwwqunarcom)等。

1.3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

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是指网站由旅游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中介结构建立的,例如搜狐旅游、新浪旅游、腾讯旅游、百度旅游等,尤其是这些门户类网站在网站运营上具有丰富经验,有利于对旅游行业的深度推广。就其服务职能而言,他们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旅游景区的信息采集和、面向旅游企业的营销推广、面向旅游副产业的影响推广等。这重旅游电子商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能给旅游信息带来巨大的流量,这类网站一般不支持景区门票的在线预订等在线支付行为。

1.4地方性旅游网站模式

地方性旅游网站的最大特点使其“公益性”,这类网站往往是受到的政府的宏观支持,为宣传当地文化、风景而建立的,例如大连旅游网()。这一模式主要是采用政府的主导形式进行发展,可以借助宏观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然后面向行业推广。旅游景区可以借助网站系统进行宣传、咨询服务,利用这一形式继续电子商务营销,尤其是给中小型旅游景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2.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2.1发展景区个性化服务

泰山日出、鼓浪屿游轮、长江冬泳这些都以个性化旅游项目不仅招揽的大量游客,而且为景区的宣传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深远意义。电子商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互动过程,随着电子商务战略的实施,景区能有效整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景区可以迅速捕捉到旅游者的喜好和消费习惯,预测景区未来客源的一种变化趋势,并将这些市场趋势及时反馈到景区的管理层,从而促进景区对其有限的各类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满足未来市场的客源需求,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是景区成为制胜的关键。景区的电子商务系统可以根据旅游者的网站浏览习惯和轨迹,分析其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出“小而精”一对一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并通过景区的BBS等平台系统,提高互动效果。这样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也可使景区获得良好的效益。

2.2优化旅游电子商务业务操作流程

现有的电子商务操作模式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网站的运行方、景区的接待方都有自己的在利益考虑,致使出现了许多重复、无益的复杂手续,而且传统景区的电子商务业务流程是具有层次性的,专门的职能部门处理业务,这样的流程不利于景区迅速决策和灵活处理危机。电子商务系统就必须进行业务流程整合与变革,合并一些电子流程可以自动处理的管理部门。“这种流程的变更,可以实现跨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集成,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创造,为景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3景区区域联合,提升盈利空间

发展至今,对于网站运营方而言,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于景区而言,其盈利模式还是处于不断地探索阶段,景区应抓住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大投入,开发它的网络营销功能,加强与客户交流沟通,分析客户需要,不断进行营销手段的创新,实现传统营销方式和网络营销方式的良性循环。品牌化、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景区电子商务竞争的主要手段,大型旅游景区会在电子商务领域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巩固自身的地位。而中小型旅游景区通过建立电子商务联盟,实现“景区之间的合作,降低企业电子商务的进入门槛,把景区的单体营销变成联合营销,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

3.总结

旅游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抓住机遇,从以上论述的三种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中抓取适合自己的模式进行再创新,依靠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对旅游景区进行宣传、营销,这无疑是网络时代的明智之举。与此同时,旅游景区要选取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基于自身特点进行网络资源的深度挖掘,这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作者单位:1.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6):40-42.

[2]吴恒.旅游电子商务的需求和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11):138-140.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2

一、引言

随着http://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得到了许多行业的广泛应用。不同行业的专家人士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从传统的电子商务角度出发,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应该理解为通过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等装置,来提高传统景区票务过程中订票、支付、取票、进园、退票等环节的工作效率,改变以纸介质为信息载体的工作形式,从而实现景区门票交易和景区服务以及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和自动化[1]。

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建立的直接受益群体有三个,他们分别是游客、景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从中,游客可以得到更周到,更全面,更迅速的服务;景区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潜在顾客,更高效的业务流程,更完善的管理手段;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可以从两者的交易中分享利益。从而这三大群体就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图1所示)。

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结构和流程看似简单明了,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也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然而就在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迅速蔓延,并取得辉煌的成绩的同时,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却相对发展缓慢。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旅游预订在所有网民中的使用率仅有4.1%,其中以预订酒店和机票为主,景区门票预订的使用率更低,还不足0.1%。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链的中下游,以预订酒店、机票和做旅行社业务为主。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只解决了“旅”的问题,没有解决“游”的问题,要解决“游”的问题,必须以景区门票这个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完善旅游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而如今的旅游市场,已经为这一变革做好了准备。

二、我国开展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优势

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4年至200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在11%左右(如图2所示)。

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国旅游总收入有所回落,但从市场面上来看,国内旅游在恢复中国经济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其总收入依然维持在1.1万亿以上[2]。据艾瑞市场咨询机构预计,在2009年之后的未来10年间,中国旅游业将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据预计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达到8%。因此,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2.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

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逐渐成熟。其集中表现在:(1)以银行电子支付为基础的结算形式,变得更加安全和可靠,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2)二维图形模式正在逐渐兴起,这是一种全新的用户模式,可以以动态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这种模式更加直观,更加方便,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3)web2.0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用户参与性、互动性成为提高客户黏性的不二法门。用户评论、用户推荐、用户标签、论坛搜索、blog等带有web2.0色彩的应用,成为电子商务2.0的必然选择。

还有一些新的技术逐渐走进电子商务行业中,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成功的应用,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并且随着技术进步,可供电子商务提供商选作的运行模式就越多,自由度就越大,能够提供的景区门票电子商务服务就越优质和全面。

3.网的普及和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逐年增加。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据2009年7月16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半年增长率为13.4%,继续领跑全球互联网。在cnnic调查中,有网络购物经历的网民占到26.0%,有网上支付经历的占到22.4%,而有过旅游预定经历的网民占到4.1%。

表2008.12-2009.6商务交易类应用用户对比

2008年底2009年中半年变化量

使用率网民规模

(万人)使用率网民规模

(万人)增长量

(万人)增长率

网络购物24.8%7,40026.0%8,7881,38818.8%

旅游预订5.6%1,7004.1%1,386-314-18.5%

网上支付17.6%5,20022.4%7,5712,37145.6%

资料来源: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国网民的增长以及网上购物的普及,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这将成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成功运行的有力保障。

4.游客出行方式的变化

游客的出行方式正在悄悄的改变。据权威部门分析和预测,未来三年,我国散客旅游比例将突破70%,成为旅游市场的主角,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上第四大出境游市场。2009年全年接待的旅游总人数第一次突破20亿,散客市场对景区票务电子分销的需求巨大。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中国的旅游出行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将从过去的团队游向自由行转变。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相应的旅游服务企业将会应运而生。过去,以酒店、机票预定为主营业务的携程网的服务恰好顺应了2000年左右中国差旅方式改变的

转贴于http://

趋势,为旅行者提供了专业的服务。而如今,自由行趋势的出现也给旅游门票分销市场带来可观的前景。热衷自由行的客人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像团队游那样获得打折门票的优惠,而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建立,成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http://

在欧美旅游界,“internet是一个重要的分销渠道,而且是一个高度有效的管理工具”早已成为共识。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给游客带来了诸多实惠,包括资讯信息的全面性和分享性,价格信息的透明性和可比较性,以及预订服务的便捷性和零成本性。而通过电子商务为大众带来优惠的景区门票则是旅游服务业最根本的利益诉求。

三、我国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现状

随着网上购物的盛行,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和支付宝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运行模式。然而景区门票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形式,既没有适应阿里巴巴这样的广泛的电子商务模式,也没有形成具有旅游业特点的商务模式。尽管“同程旅行网”等旅游网站的发展,和“驴妈妈”的异军突起,为惨淡的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带来了起色,但仔细分析其业务过程,还是存在着许多缺陷。

1.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网站太少,门票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目前,中国涉及旅游服务的网站已经有一千多家,但能及时提供具有个性化、信息化、季节化旅游景区门票的电子商务网站太少。由于缺乏景区专业资源的支撑,国内旅游信息的站点众多,但提供门票电子销售的专业网站却十分有限。但多数的网站基本是停留在简单的旅游路线、旅游信息、景点介绍、旅游常识等旅游资讯的,不能与旅游需要的景区门票分销渠道相联系,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由于旅游商务网站与最切实际的旅游产品——门票脱节,吸引不了游客的关注,也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景区门票电子商务。

2.交易安全性仍然是影响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景区门票电子商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作者曾对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有一半以上的网民提到在预定门票时介意或很介意提供个人的私人信息,如身份证、手机号、信用卡信息等。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买门票时,多数的人的回答是担心个人相关信息的丢失。这都表现出众多网民因担心网络安全问题而不愿使用网络购买门票,安全成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3.网站服务项目单一,不能满足个性化旅游的需求

现有的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网站在规划时因缺少对游客的全面、深刻认识而未能找准切入点,缺乏特色与“卖点”。而景区的游客又可能来自世界的不同角落,这些游客可能由于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需求。现有的门票电子商务能够提供的服务形式有限,难以满足所有顾客,甚至是大部分顾客的需求,难以挖掘潜在顾客群体,也成为门票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中国旅游产业自身特点的限制

首先,中国景区众多,不同景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与需求,有不同的票务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景区也打破了传统纸质票务的形式,从而采用技术含量更高的票务形式。在中国旅游景区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票务管理模式,这就成为了第三方旅游网站统一推广景区门票的一大障碍。如果景区运用自身资源,发展自己景区门票的电子商务,往往又因为缺乏技术,无法提高访问量等原因而无法发展壮大起来。这就导致了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发展模式。

其次,旅游产品是一种体验过程,它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通过邮寄,使消费者在家就能得到这种商品,即便是在网上订票,顾客还需要来到景区才能真正得到这种旅游产品,与一般商品来比,其能提供的便捷性就较低。同时,网上订票的折扣又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了游客对门票电子商务的认可度较低。

四、对我国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一些思考

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驱使大家开始考虑对景区信息化的建设。但国内比较流行的景区门票电子商务模式均以自身的网站对外提供服务。怎么样整合资源,借鉴、采用标准化的电子商务平台规范对景区门票电子商务进行建设改造则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通过对我国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现状的比较要就,建议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应从如下几点着手考虑:

转贴于http://

1.健全系统:各景区和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商都应大胆引进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来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做技术上的支撑,使景区在票务上真正实现自http://动化,提高景区的工作效率。同时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需要为游客建立安全的支付系统,使游客的网上之旅更加安全,提高网上订票的信誉。用先进的身份识别系统,规范景区的订票业务,杜绝倒票现象。

2.统一标准: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应为景区提供高水平的业务服务,同时统一服务标准,使景区门票电子商务的技术水品和服务水品再上一个台阶。这也需要景区,以及整个旅游产业的积极配合。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网上门票销售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有督促,引导,规范旅游市场的作用,使旅游景区的电子商务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3.建立专有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景区信息的更好收集,分析和,使电子商务平台将有关景区的信息与景区,政府,旅行社等部门共享,可以很好的促进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共同与合作,共同建立良好旅游环境。同时,景区也能及时把握市场动向,获得各项新政策的内容,有助于景区及时做出调整,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4.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作为现代服务性行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4],加强景区门票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并且需要将高质量的服务流程贯穿整个服务流程,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使这一新型的景区门票分销模式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5.与资本市场的紧密结合:景区门票电子商务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它的发展和壮大必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在今后一个阶段,其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规模将迅速扩大。这样有助于景区门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形成规模化经营,门票电子商务网站的不断增加掀起了各网站之间的直接竞争,除了品牌竞争之外,经营的规模化效益成为制胜根本,凸显个性化服务成为制胜的关键。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行社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09-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郭福娜(1981-),女,哈尔滨人,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编辑,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一、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可理解为某一经济单位所独有的,且不易被他人模仿的具有价值的能够促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对于产业而言,某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指产业中所有行业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后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它体现在产业横向比较中的竞争优势。从狭义上讲,旅游产业是由景观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宾馆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与服务业等几大行业构成,这几大行业相互作用,形成网络状合力。从旅游产业中各行业的特点可以看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很难体现在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宾馆业。

而景区所承载的旅游资源由于具有垄断性与独特性,因此经其开发后所形成的旅游产品是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门。同样,旅行社行业是通过组织旅游产业中各项资源,设计旅游线路、组织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部门,其中涉及到因旅行社提供的服务与管理而增加的旅游产品附加值,而且会因旅行社管理水平差异而给旅游者带来经历与感受上的很大差异。旅游商品集中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可以起到提升本地知名度、增加游客满意度与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景区、旅游商品、旅行社三大行业中,应深度挖掘这三大行业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品竞争力

黑龙江省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渊源为基础开发了一大批地域特色强、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四大类,即生态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边境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是黑龙江省推出的重点旅游产品,是游客观光、漂流、滑雪、狩猎、钓鱼等休闲娱乐的首选,目前已形成一批发展成熟、知名度高的景区。如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镜泊湖风景名胜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北极村风景名胜区、五营森林国家公园、兴凯湖旅游度假区等。但这些景区大多缺乏文化底蕴,产品质量不高。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大打冰雪旅游品牌,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代表的冰雪观赏游乐景区档次较高,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与竞争力。滑雪健身娱乐景区除亚布力、平山、乌吉密等一大批大型滑雪场在国内具有一定垄断性外,大量小型滑雪场由于受到华北地区滑雪场竞争的威胁及供求关系的影响已出现大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局面。黑龙江省是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共有48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因其长期游牧、渔猎生活方式较为古朴,其民俗、民风已新兴为旅游热点,但由于这些民族景区分布散、规模小,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还很弱。黑龙江省已开发多条至俄罗斯边境城市的旅游线路,经济效益较好,以绥芬河地区发展最快。黑龙江省现存许多抗日战争史料、遗物、遗址,这些红色资源具有传承性,国际影响力强。但由于资源分散、年久失修,尚没有被开发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因此,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目前已形成一批有一定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批俄、日、韩等入境游客及国内京、津、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但也应看到还存在产品质量不高,不能连线路,管理不到位、没有深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二)旅游商品竞争力

旅游商品因其需求弹性大、附加值高而成为旅游行业中投资见效快、收益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加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满意度,而且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黑龙江省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历史,现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旅游商品体系,有具有俄罗斯风味的大列巴、香肠,黑龙江特产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子酱;草原特产奶酪,鄂伦春特产鱼皮衣、鱼皮鞋,五大连池火山泉矿泉水、阿城体现金源文化的版画;森林特产木耳、松子、蘑菇,冰雪吉祥物等等。这些商品已广为人知,部分商品也已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些旅游商品在满足游客馈赠亲友的需求的同时,每年也为黑龙江省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但对于每个景区来说,能够让游客回忆起此次旅游经历的旅游商品较少,而在调查中发现,游客为回忆旅游经历所产生购买行为的动机最大,占所有购买动机的70%,而且大部分游客会选择在旅游商品专卖店和景区销售点购买。黑龙江省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为5%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20%的差距还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黑龙江省旅游商品营销能力较差。黑龙江省具有景区特色的旅游商品多为手工制作,销售量小,生产规模也较小,而且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生产经营一条龙体系,因此导致整体旅游商品品牌不响,质量不高,出现制约旅游商品发展的瓶颈,难以发展壮大。

(三)旅行社竞争力

黑龙江省旅行社的数量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黑龙江省国际旅行社的盈利能力、运营效率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表现出较强的资本积累能力和发展态势。与国际旅行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龙江省国内旅行社的盈利状况低于我国国内旅行社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其成本费用较高,资产周转速度较慢,业务增长与资本积累的速度慢。黑龙江省的大部分旅行社是在过去省内国有大型旅行社,如中旅、国旅、青旅、教育、康辉旅行社等基础之上通过转让、承包、重组等方式形成的个体经营旅行社或股份制旅行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过去大型国有旅行社的总社与其在各省、市的分支旅行社虽表面上具有部分相同的名称,但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业务联系及组织关系,仅有相互股份持有关系,同级各分支旅行社之间无任何联系。任何人只要一次2万元所谓的承包费即可获得这些知名国有旅行社的命名权,部分旅行社根本不对外挂牌,业务一方面靠个人关系获得,一方面靠在报纸上打小广告获得。旅行社的这种“以包代管”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旅行社虽然名称相同,但实际上各自为政,经营规模很小。一些旅行社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盲目为争夺游客而疯狂降价,甚至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的状况。这不仅导致旅行社推出的产品缺乏差异性,提供的观光产品还处于初级开发水平,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和享受性不强;而度假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等其他旅游产品开发的水平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更导致了旅游产品质量低,如购物时间长、景点不具有代表性、服务标准低等现象。

三、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建立两权分离的景区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体制,景区作为营利性的企业更应如此。当然,在景区向企业化经营转化的同时应避免盲目性,要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清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旅游资源和景区进行具体的分类与规范,对经营者资格要认真评估,区别对待。可采取招标转让经营权、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二)创新旅游商品生产模式与营销理念

针对目前市场上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仍较为弱小的情况,旅行社行政管理部门可积极引导、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形成跨区域的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大型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可以批量生产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旅游商品,又可以为不同景区定制差异性不大的旅游商品,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带来的优势。同时旅游商品企业还可以在各地区发展前店后厂式的手工艺商品生产加工点。规模生产的一体化模式可以享受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体运作优势,市场竞争力更强。

郭福娜: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三)改革旅行社行业内分工格局

提高旅行社的竞争力关键是要进行制度改革,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逐步实现大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旅行社网络化。即大型旅行社可依据自愿、平等、互利互惠、鼓励竞争和稳定联合相结合的一般原则,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坚持公平竞争、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总体要求,采取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以资本为纽带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大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时,其业务重点可放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三个方面,而销售业务可外包出去,以使旅行社集团能够集中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避免分散的重复劳动和不规模竞争,从而减少资源消耗。中型旅行社应调整其经营方向,在充分认识自身情况和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之上,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相对劣势,实现某些产品的深度开发,提供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实现专业化经营。中型旅行社实行的专业化经营在行业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旅游批发商进行产品专项分销的终点,又是旅行社门市部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个性化采购的起点。小旅行社可借鉴欧美国家小旅行社的发展经验,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改制为社,在省内实现各家旅行社紧密联系的网络化经营。社不从事产品开发,也基本不拥有太多的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社凭借其地域优势和优质的服务,包括航空、饭店、汽车租赁及旅游经营商的产品,从被商那里获得销售佣金。

建立“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金字塔型的批发、零售、的三级旅行社行业结构将是黑龙江省旅行社业应对未来竞争的发展趋势,这种垂直分工的体系也将使旅行社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成伟光,李志刚,简王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2005(1).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4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治理是指权力在特定领域中的运用,即为实现某种目标,管理者运用国家及社会组织的各种权力,对行为主体进行支配、控制、协调和管辖。旅游景区治理是治理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景区治理结构有两个层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旅游景区治理的总体目标、景区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法规体系、景区管理体制、景区的经营机制和景区员工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

对于我国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彭德成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别(企业化治理和非企业化治理)10种模式。这10种模式分别为整体租赁模式、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隶属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隶属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隶属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兼具旅游行政管理的网络复合治理模式、兼具资源行政管理的复合治理模式、隶属旅游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和隶属资源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科学的景区治理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但现阶段这些正是很多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旅游景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景区的管理组织机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很多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是政府的职能部门,有些甚至是一级政府。www.133229.Com其日常业务既有代表公共利益进行的各项管理,同时也有明显的企业行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导向和管理机构的公共利益导向在开发与保护问题上发生了内在的矛盾。另有一些景区管理部门为了本届政府的政绩,违背市场规律,过度干预经济活动。

2.景区管理体制不顺,部分景区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分别隶属于多达12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旅游部门、建设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等)。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中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不同部门拘泥于眼前的自身利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宁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也不愿联手共同开发。部门间沟通协调比较困难,造成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另外,景区所隶属部门的目标多重性也制约了景区的持续发展。如风景名胜区隶属建设部门管理,其本身就集保护职能、旅游开发职能、社区管理职能于一身。

3.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混淆,旅游资源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有些景区收入来源仅限于政府财政拨款、门票和附带商业点的收入。由于地方财政有限,再加上景区经营权未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导致景区投资乏力,旅游相关设施不足,致使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保护力度也明显弱化。

4.部分景区虽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管理经营机制相当落后,观念比较保守,服务质量差,还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有鉴于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创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并利于景区长远发展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

二、凭祥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概况

凭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花果飘香,农林资源丰富,以奇峰异石构成的喀斯特地貌为主,境内河溪众多,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凭祥位于广西西南边陲,地处中越边境,自古就是边关重镇和著名商埠。从1885年中法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长期处于战争的前沿和战备支前的第一线。1885年,清代名将冯子材在这里奋起抵抗法国侵略军,“镇南关大捷”闻名中外;1907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这里亲自打响了反清第一炮,“镇南关起义”慷慨悲壮;清末抗法名将苏元春曾长期在这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因此,这里革命遗址众多——如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友谊关、大连城、白玉洞、苏元春提督衙门遗址等。

自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凭祥边贸飞速发展。浦寨、弄怀这两个广西最大的边贸市场被人们誉为国际商贸城,其异国商品、异国服饰、异国面孔等,每天吸引着大量中外客商前来经商贸易、观光考察和旅游购物。

浓郁的边关风情、神奇的雄关古隘、厚重的军事历史、秀丽的自然山水组成了凭祥多彩多姿的旅游资源,它们主要分布于友谊关、大连城、平而河、浦寨、大青山等五个景区。但从现状来看,凭祥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不相称。

三、现阶段凭祥主要景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对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工作热情高涨,但目前还没进入实质阶段。资金短缺使景区的进一步开发举步维艰,景区文物保护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在现有的开发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权未能分离,严重制约着景区的持续发展,这是凭祥景区面临的主要问题。2.部分景区权属不明,存在“多头领导”的状况。友谊关、大连城两个景区分别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属花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属文化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属建设部门管理,景区旅游活动归旅游部门管理;友谊关又是国家一级口岸,许多口岸设施分属海关、边防武警管理。而大青山景区则是中国林业科学院的实验基地。这种多重归属状况很不利于景区的开发建设。

3.部分景区规划与其他规划冲突,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没有考虑区域的旅游发展,致使景区效益难以发挥、开发商的利益难以保障。按照高速公路及口岸的规划,通关者都需从友谊关关楼(游客进入友谊关景区的主要通道)经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普通通关者与游客的身份难以区别,故而会严重影响开发商的直接收益,使其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这成为友谊关景区招商引资以及深层次开发的又一重大障碍。

4.友谊关景区的旅游功能与口岸交通功能混合。友谊关景区是凭祥的王牌景区,但作为我国九大名关中唯一仍在使用的边关,作为中国与越南乃至东南亚的重要通商口岸,每天都有很多出入境者从这里通关经过。这种功能合一而管理分治的情况也使景区运作困难重重。

5.景区内地块所属部门交叉。一些景区的部分地块属其他部门(军队、口岸部门等)所辖,大大妨碍了景区的整体规划,也限制了景区的发展空间,严重制约了整个景区的长远发展。如友谊关景区内大量地块属于军管区。在大连城、平岗岭“地下长城”等景区景点也有类似问题。

总之,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模式单一是问题的关键。

四、对策思考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景区项目推介工作,进一步放开旅游资源开发市场,采取以政府主导加企业集团化的投资经营模式,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以及经营权的转让,吸引外界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凭祥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建设,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合理运作,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

(1)友谊关景区、大连城景区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使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发生冲突,故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的经营模式为宜。景区所有权归国家,其直接代表者应是凭祥市政府;经营权或者由当地政府、政府部门委托给国有旅游企业集团或政府部门直属企业,或通过公开对外出让交给民营企业;管理权方面,应由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旅游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和负责进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

(2)平而河景区和浦寨景区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分别是中越界河——平而河的自然风光和浦寨国际边贸城。考虑到平而河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浦寨的边贸经济功能,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景区的所有权代表是政府;经营权由国有经营企业掌管;景区经营企业既负责景区资源的开发,又负责景区资源的保护。

(3)大青山景区是我国最大的亚热带珍稀石山树木园。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便设在这里。其景区治理模式应采用隶属于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景区经营主体应是隶属于林科院的管理机构,其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互不分离。

2.做好凭祥五大景区周边及内部环境整治工作,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对分布有居民点的景区(如大连城景区),要加强治理景区内村庄的环境,调整居民原有的生产结构,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景区内的居民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来(如安排他们在景区内就业或引导他们组建家庭旅馆等),实现居民受益和景区开发的互动,实现旅游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3.针对一些景区内有军管区的情况,尽快与军方协商,把营房等迁出景区,从而拓展景区的发展空间。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词】旅游+地产产品模式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旅游业开始在中国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末以来,旅游业更是作为“朝阳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提倡,成为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业,在实行了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在我国同样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旅游地产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公认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樊志勇提出,所有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建的、有别于传统住宅项目。徐翠蓉则认为,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物业为开发对象,以为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刘艳提出,旅游房地产是指与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实现了旅游功能。通过以上多位学者对旅游地产进行的界定,可以看出旅游地产在我国并未形成统一的统一的认知。本文提出的“旅游+地产”模式目前在国内的相关研究还是空缺,它是旅游地产这一复合型地产下一项指向性明确且开发建设主体明晰的模式。因此本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介绍,并对这一模式目前发展状况及开发模式进行探讨,同时提出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旅游+地产”模式相关理论分析

1.1“旅游+地产”模式提出依据

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区域经济繁荣,促进了区域房地产发展。所以,这一切都为“旅游+地产”模式的提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近些年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很多问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从多个的角度对“旅游+地产”模式进行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利用产业关联理论试图寻求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内在联系,为基于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融合模式――“旅游+地产”找到理论依据。(2)通过运用产业融合理论对该模式的分析,揭示其内在产生、发展机制,提出产业融合是旅游业继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是新时期产业融合的具体体现。(3)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实现途径。

1.2基于旅游房地产下的“旅游+地产”模式

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景点、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住宅等产业为依托而进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其开发模式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常以景区或旅游接待作为其开发的功能,以旅游开发为先导和主要功能方向,并结合房地产产品、户外运动产品、商务会展产品及其他更多业态进行规划建设的土地综合发展模式。旅游房地产是旅游与房地产两种行业以多种形式的结合,是旅游业与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房地产业态。

如上文所述,旅游地产的类型很多。但是,旅游企业如果想从自身出发,从而带来客观的收益,就要主动出击,从自己的角度,从传统的旅游盈利模式中找到新出路――“旅游+地产”模式,即在旅游区内,由旅游企业自主,或者联合其他开发商,在本旅游区域内打造与本景区配套的地产项目。从而带来集群效应,促进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2.“旅游+地产”模式简析

基于旅游地的房地产开发这一模式的产生,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需要,也是旅游企业、房地产企业拓展逐利空间的需要。总的来说,旅游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这一模式产生的缘由可以分别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找到。

2.1“旅游+地产”模式的发展背景

由于旅游业与地产业均面临艰巨的转轨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双方基于对利益的渴望,均对产业结构做出优化。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旅游企业自主开发,另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积极进军旅游景区等所在地,与旅游业开发商共同开发置业。其发展背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1.1旅游发展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度假市场广阔。由于观光是休闲度假旅游的基本成分,高层级的旅游活动不可能脱离景观品质,越来越多的度假地选址于景区周边。

2.1.2中国景区承担着综合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历史使命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目的地国。这种趋势,给中国旅游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和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国内景区接待造成巨大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一大批接待量大、吸引力强的综合性景区,即通过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引导景区有序升级,从而起到优化、平衡旅游供需结构的作用。

2.1.3我国未来的度假目的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和风景区及其附近

一般来讲,城市主要是作为客源产生地和旅游集散地,除商务会展旅游,多数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发生于城市周边地区和远离城市的旅游景区。这意味着国内今后大部分的旅游开发,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旅游资源富集的景区附近。

2.1.4房地产企业推波助澜旅游地产开发,追求长期投资回报

住宅地产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房地产企业寻求多元化发展。这样一来,如果仍然只开发住宅房产,企业将会面临很大风险。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2.2“旅游+地产”的特点

2.2.1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性

从开发的环节来看,开发商投资旅游房地产是一种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房地产的开发首先在开发的环节上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消费的环节上来看,消费者购买旅游目的地房产,具有保值增值的潜力,且增值空间较大,因此,对消费者来讲,旅游地地产也是一种投资品,还有可能同时获得资产的增值,这也是“旅游+地产”模式的魅力所在。

2.2.2功能上的娱乐性和休闲性

“旅游+地产”由于在功能上是为旅游服务的,这一点决定了它除了具有一般房地产所具有的居住功能以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休闲和娱乐功能,因此,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更加注重旅游度假氛围的营造。

2.2.3空间上的不可移动性

“旅游+地产”产品一般具有固定性,不能随便移动其位置。这是因为它所依托的环境、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也是因为它位置的固定性,一旦以自身的某些不可替代的优点吸引消费者购买了某一地方的产品,身居异地的消费者对它的消费往往要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房地产所在地度假消费,形成旅游流。

3.“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现状

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所具有的优势皆是在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处于“卖方市场”态势,投资回报率很高。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非正常利润正逐渐消失,“高回报”也逐渐远离。基于市场现状,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旅游企业及房地产企业就要开发出新型产品以逐利。

3.1“旅游+地产”模式下产品分类

经开发商不断地开发实践,依照旅游目的地不同,已经形成了如下五种主要的产品类型。

3.1.1以提供第一居所为主要目的的景区住宅开发

这类住宅以为本地置业者提供第一居所为主要目的,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通过依靠旅游资源,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借以提升地产价值。

例如:借景建房、创新体验――华侨城

华侨城,打造中国旅游地产模式的先行者。华侨城地产依托华侨城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与地产互动发展模式。利用华侨城自然的山水资源,规划出一个格调高雅的旅游主题居住区,打造出一个引领全新生活方式的旅游主题地产品牌

3.1.2自我营造的旅游景区附近开发景区住宅

这类房地产不依附现有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往往先投入巨资,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房地产开发。在这种模式中,房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房地产开发即旅游项目开发,房地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变现形式。

例如:思念.果岭山水国际社区

该项目是所依托的休闲度假园区背靠邙山,头枕黄河,保持着浑然天成的原始黄土地貌,是高尔夫运动、度假酒店、奢尚居住三大体系共同支撑的休闲度假园区。如此长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不仅需要企业专业的旅游开发能力,同时也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其可持续开发的优越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地产企业,是未来旅游地产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3.1.3以度假为目的的度假房地产开发

休闲度假是此类房地产最大的特点,多建在大中城市远郊或远离大中城市的著名风景区附近,或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开发商以为异地置业者提供第二居所度假休闲为目的,业主以度假职业和投资置业为目的。

例如:主题酒店“重塑”的拉斯维加斯

其主题酒店开发主要面向两方面;(1)“借地产”开之风(2)地产“主题化”模式。这两种模式决定了其度假类的鲜明特色:与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环境相适应。

3.1.4以旅游接待为目的的自营式酒店地产

这类酒店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中的“住”做文章,以为游客提供住宿为主要功能,后来增加了娱乐、会议等功能,多建在旅游、商务发达或会议较多的大中型城市。这其中,以海南的博鳌酒店地产行业为代表。作为博鳌论坛的会址与接待地,正是他如此开发和继续创造完善的自营式管理模式,为博鳌带来了广大的关注和强劲的发展。

3.1.5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混合式的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

这类房地产多在旅游目的地城市,兼有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功能。如万达在昆明的房地产开发。主要包括大型游乐园、湖滨高尔夫球场、园林五星级酒店、旅游风情小镇、产权式公寓、别墅等。社区配套包括中小学、医保中心、购物中心,是集旅游度假、大型休闲体育设施、低密度产权式酒店、别墅等为一体,兼具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功能的大型综合度假休闲社区。

3.2“旅游+地产”产品开发模式分类

3.2.1生态导向型低度开发

特点为:旅游开发服从生态和文化保护的需要;环境友好型低密度开发;当地社区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旅游业为恢复生态和改善居民生活提供支持。

核心功能: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户外运动、生态度假

参与主体:政府、当地社区、生态环保组织

3.2.2文化导向型主体开发

特点为:当地历史文化是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依托;注重特定历史场景与文化场景的营造;通过引入旅游开发商进行建设、运营;主题民俗文化一般需要进行包装与改造。

核心功能:文化度假、民俗体验、历史寻访、主题游乐

参与主体:政府、当地社区和旅游开发商

3.2.3娱乐导向型多元开发

特点为:不受特定主题限制,产品和项目涵盖范围较广;多元化游乐项目成为核心吸引物,大量吸取现代时尚和创意元素;开发商为优势经营主体;政府功能在于协调开发商与当地社区利益;发展模式在腹地之外可以复制。

核心功能:特色游乐、创意文化体验、时尚度假

参与主体:政府、开发运营商、当地社区

4.“旅游+地产”模式发展态势展望

发展旅游地范围内的地产产品时应该充分研究当地土地使用政策,分析社会发展阶段和主要客源地的社会发展阶段,然后决定适合发展什么样的“旅游+地产”项目。

4.1“旅游+地产”模式利弊

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两产业的融合具有天然的业缘。两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都具有地产依赖性,由此决定了两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产品产地消费。其还具有另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高度的产业综合性。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一系列社会经济行业都有关联,由此又决定了两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动力产业。因此近年来,在全国各个旅游目的地地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房地”模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迅速成为房地产企业在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及工业地产开发之外的投资热点。

然而,两个产业还存在着个自不同的行业特性。具体来说,所开发的“旅游+地产”产品――主要靠出租物业或出售产品的限时使用权来回收投资,因此就需要时间。这个特性显然与房地产商对快速回报的利益需求不符。当前,房地产企业之所以大举进入旅游地产,不仅是看上旅游地产的特定市场,更主要是因为超低地价、超优政策和超大土地规模所带来的超级暴利。房地产商另一个主要特性就是追求高强度投入和高利润产出,很容易导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旅游+地产”产品的盲目开发。因此,现在房地产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应该被看作是两产业联姻的蜜月期。随着大量旅游地产开发商的进入,竞争日期趋激烈,两产业的融合将进入磨全期。对于涉足旅游的房产企业,如果盲目建设酒店、会所、娱乐设施和度假房产,后期可能面临巨大的系统性市场冷盘风险。正如中坤集团老板黄怒波说“想快赚钱牟暴利,别做旅游地产!”。

4.2出路

4.2.1适当限制发展高级住宅型旅游地产和第二居所旅游地产

中国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按照国家几次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精神,土地倾向分配到发展满足基本住宅需要的中低档次房产项目,高级旅游地产项目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而且,普通大众也排斥少数人占有优秀公共资源的现象。因此,可以判断,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居所旅游地产,其发展前景也不容看好。

4.2.2鼓励发展第三种产权式酒店房产和商务度假房产

相比之下,产权式酒店房产和商务度假房产由于带有满足大多数旅游者需要的共有服务色彩,所以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未来。发展产权式酒店房产和商务度假“旅游+地产”产品有着很好的市场基础和现实必要性。此外高级住宅型旅游地产和第二居所旅游地产所压抑释放出来的消费需求也将刺激此类房产的发展。

4.2.3政策释放需求,创造消费条件

以带薪休假制度为代表的劳动制度的完善,将会进一步刺激旅游地产的消费需求。有了消费需求,政策将会走向规范更加细化的交易环节和保障环节,比如“旅游+地产”项目的质量标准、服务标准、购买消费中介服务标准、投诉赔偿标准和办法等等。

【参考文献】:

[1]盛永利,杨小兰,赵永忠.谁的地产被旅游照亮.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邹统钎,崔海雷.旅游地产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董观志,张颖.旅游+地产华侨城的商业模式.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4]张雪晶.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5):38-39

[5]周冬.浅析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商场现代化,2010(4):185-186

[6]杨文,刘金敏.我国旅游地产的发展态势分析.企业研究,2008(12):76-77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6

关键字:旅游开发;盈利模式;项目评估

一、来自旅游业相关概念的项目盈利问题界定

旅游开发项目(包括建成项目)的盈利模式因为旅游业的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实业投资项目的盈利模式,特别是在环境以及旅游项目所在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进行评价将是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须涉及的领域,因为这些压力的到来在通常情况下同市场因素一样影响着项目的盈利。

在开始讨论前我们将根据对下列概念的界定来展开:

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实质就是一种经历(体验)eXpeR-enCe,即旅游者对旅游资源以及相关有助于丰富其体验的服务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的下互动结果正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服务本身就是旅游经历(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施,以及服务人员,服务环境,氛围对服务品质具备巨大的影响力。

旅游开发以及:旅游开发在本文指对特定时间空间内的旅游资源投入资本以使旅游者(潜在旅游者)获得一种完整,全面经历的投资行为。

旅游开发项目:在本文指对旅游景点,景区的乃至小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项目,意在通过提供旅游产品――经历(体验)而获得收益的事业投资。

旅游景点(景区)定义:一个指定的,长久性的,由专人(机构)管理的为出游者提供享受,消遣,娱乐,受教育机会的地方。(miDDLeton.1988)。

盈利模式:涉及旅游开发项目投资,收益商业模式的所有经济关系和利益相关者的运行机制的综合,是各种盈利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的有机结合构成的一个获取收益和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利益分配的商业架构。

从这五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旅游者对经历(体验)各个方面的综合需求是旅游开发项目获得盈利的基础。而经历(体验)本身作为一种旅游者与相关因素互动所获得的结果是旅游开发项目必须认真考虑的特点,这意味着从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需要寻求与旅游开发项目以外的所有有关旅游者经历(体验)有关的因素纳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视野。

在此基础上,我们知道对投资项目的评估(可行性分析)过程中,除了要对市场前景进行分析之外,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也是决定项目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偏重于有关财务数据的分析,对项目如何获得现金流的的盈利方式以及这些盈利方式所组合而成的盈利模式本身关注不够,同时在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概率分析)过程中也缺乏对项目商业盈利模式和现金流稳定性的相关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旅游开发项目的评估(可行性研究)对项目风险和项目盈利能力的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盈利模式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带来旅游开发项目在建成之后的营运过程中困难重重。那些在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表现好的旅游开发项目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却不如人愿。上个世纪末在中国大陆各地兴建的许多主题公园类旅游开发项目在今天的衰落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旅游开发项目的评估过程中通过对旅游开发项目可能的盈利方式和盈利模式的整体进行分析显得非常必要,在现有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系统方法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来考察项目的盈利方式以及在此方式之上的盈利模式将有效避免旅游开发项目的经营风险。

二、来自旅游开发实践的盈利方式分析

在界定了本文要讨论的几个基本概念之后,我们还要引入下面几个有关旅游经济的研究结果以帮助我们看到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方式:

1、旅游开发项目是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实业投资项目,并且这种资本投入有可能影响旅游项目所在区域的经济以及文化,甚至产生经济溢出效应。

2、一般条件下,旅游景点(景区)要达到的规模经济效益不大可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

在旅游开发现实的现实中,通过提供旅游者想要购买的经历(体验)而在景点,景区收取门票,提供相应有助于经历(体验)丰富化的服务等似乎是旅游开发项目主要的盈利方式,而在事实上,旅游开发项目通过获得投资在旅游开发项目所在地的经济溢出效益同样可以获利。

上海在本世纪初新增了一个集聚旅游吸引力的景点(景区)――新天地,其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是:旧上海的石库门风情。这个景点是不收门票的开放式景点,但是投资方却通过出让围绕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盈利机会获利(新建商业服务设施,出售出租商铺,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将景区的规模扩大一倍以上,并使该景点成为集聚上海都市旅游魅力,吸引旅游者(包括本地消费者)前来休闲,购物,娱乐的重要景点景区。开发商(投资方)在整个的开发过程中按照规划对整个景点(景区)建设,然后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者丰富体验(经历)的服务设施出租给其它投资商,其它投资商的介入再次增加了旅游景点(景区)在该地区的经济溢出效益,开发投资商通过房地产业务获得了整个景区投资的溢出经济效益,该案例可以称得上是都市旅游景点(景区)开发项目的经典案例。

在综合了一般普遍意义上的旅游开发项目盈利方式之后,我们结合上海新天地的开发例子可以得到旅游开发项目盈利方式大约有这样几种:

1、提供初级体验的(经历)的机会出让,比如:出售门票,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相关服务;比如:提供餐饮,住宿服务

2、出让围绕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可能的收益机会;比如:旅游区内的招商,获取资本投入后在旅游项目所在地溢价收益的其它商业开发;比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

3、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提供保证旅游景点景区内居民可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比如:供水,供电等。

综合以上几种盈利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旅游项目的盈利方式实质是:通过整合旅游景点(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提供相应的服务获得收益是盈利的第一层次,其次出让伴随着旅游者到来可能的商业机会,第三,对旅游开发中的资本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溢出进行的辅助开发或者服务提供。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就是这六种盈利方式的混合,而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消费能力正是能否获取资本投入溢价的关键。

现在我们回到旅游开发项目的交付(产出物)――经历(体验)上来,作为消费者的游客在旅游景点景区所追求的旅游经历(体验)和景点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态,相关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氛围,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能否获得消费者(游客)购买这种体验(经历)的并不全是旅游开发项目的交付结果所能决定的,更加复杂的是,旅游者为了提高自己经历(体验)的品质,具有对经历(体验)和相关服务的互动要求,这使得旅游开发项目的软付物(氛围,个人服务等不依赖物质设施的相关服务,以及可能的伴随者旅游者消费的商业机会)是难于控制的。这一困境使旅游景点景区(建成后的旅游开发项目)在提供旅游者经历(体验)的时候需要深度合作才能保证盈利的稳定,美丽的风景和恶劣的服务对旅游项目的盈利简直是一个恶梦。因此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模式设计对项目盈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旅游项目的盈利模式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均衡

分析或者设计盈利模式的目的在于保证旅旅游开发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保证项目有稳定的收益,在排出市场因素之后,项目的盈利能力在于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程度。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合作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合作各方的利益博弈,合作可以把蛋糕做大,但是要蛋糕一直大下去的条件就是:合作各方知道自己的那一片蛋糕在那里,并且其大小是他自己所期待的那样。

按照博弈理论,所有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在谋求旅游开发项目所带来的利益过程中,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个体行为都在按照:选择优势策略,排除劣势策略,争取个人(组织)最大利益这个程序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行动,直到所有利益相关者达成一个均衡。但是这个均衡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有时候甚至是最不合理的。在现实中,使旅游开发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这场利益博弈的同步行动中达到或者接近纳什均衡,并在这种均衡上建立旅游开发项目的盈利方式,将其整合成为盈利模式将是可行的,也是最稳定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将引入这样一个旅游开发案例:云南丽江地区宁蒗县的泸沽湖景区开发过程中主要景点;落水村作为样本。在该景区内以旅游开发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群有:地方政府,本地居民,游客。

泸沽湖的景区开发基本上没有获得较大的外来投资,其作为旅游资源核心的:母系氏族走婚制度对现代社会的旅游者极具吸引力,在几乎没有获得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大批的旅游者开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涌入景区,景区的本地居民以各自拥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开展旅游接待经营(提供以旅游体验相关的服务),随着这种简单的盈利方式获得的收益变为实际的经济利益,本地居民之间为争夺游客的竞争开始了,又由于所能提供的旅游服务高度同质化,于是:宰客,拉客等有损于游客利益和游客经历(体验)的行为相继出现,旅游垃圾开始影响景区的氛围和景观,加之进入旅游区路途遥远,进入景区的游客增长速度放慢,游客对旅游景区的评负面价开始出现,这时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景区内主要的旅游景点:落水村在原有村民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相应的旅游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猪槽船游泸沽湖,篝火晚会两项旅游服务以及相应的垃圾清理,景区道路维护等公共服务,人员从村民中选出,因其参加提供服务获得报酬,而旅游食宿的提供则还是由各个摩梭家庭独立经营,收益归地方所有。而地方政府负责进入景区的道路等公共设施的修缮,和治安等服务,所以景区的门票收入归地方政府。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明确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使利益各方都获得了自己在现有状态下的最佳利益。所以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相应的拉客,宰客想象几乎杜绝。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这时景区内和旅游开发所带来利益密切相关的各方在博弈过程中达到了一种纳什均衡,即任何一方所提出的利益分配方案都不能超越现有的利益分配而被各方重新接受。这时整个景区的盈利模式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在现有条件下,所有的市场预期的利益都能够通过盈利模式变成实际收益。

另外,如果以此例以上海新天地的景区开发相比较,由于几乎没有资本注入,泸沽湖景区的开发也就没有带来什么经济溢价,因此相应的盈利方式不可能在现有的盈利模式中表现出来。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7

关键词:智能旅游;旅行社;发展变革;发展策略;网络式柔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68-03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云技术、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旅游技术的兴起,推进了旅行社业的优化升级,促使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更加的智慧,提高了旅游的质量与体验。而作为中间商的旅行社面临着管理机制不成熟、产品缺乏创新、营销传统单一、导游人员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旅行社在智能旅游背景下如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话题。

一、智能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智能旅游也叫智慧旅游,它来源于“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智能旅游的指的是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信息。智能旅游的本质指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扩大行业规模的现代化过程[1]。

国外很少使用智能旅游这一概念,但国外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旅游业的研究和实践开展得比国内早,比如欧盟早在2001年的“创建用户友好的个性化移动旅游服务”项目;韩国旅游局的“移动旅游信息服务项目”[2];日本nttdocomo公司的“i-mode”手机服务项目[3]。

在中国,许多地方已在尝试进行智慧旅游的建设。从2010年开始,南京、苏州、扬州、温州、北京纷纷宣布了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南京于2011年4月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并推出南京游客助手、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乡村旅游营销平台、智慧景区试点、旅游执法e通和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六大项目[4]。2012年杭州西湖在十一假期启用了“智慧服务亭”,智慧服务亭除了能够为游客提供西湖旅游信息、交通导航外,还能够帮助游客在线预订餐厅、酒店及景区门票,游客可以现场刷卡支付,支付成功后,设备将打印二维凭证(或是以彩信发送到手机上)消费者持凭证到相关的商家、景点消费。

二、智能旅游技术对旅行社发展变革分析

(一)旅行社应对智能旅游的组织结构变革

智能旅游推动着旅行社逐渐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旅行社为了短期的效益,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依靠降低各项支出来提高效益。造成了降低服务标准、盲目效仿旅游产品等不良行为。智能旅游促进了游客需求的多样化,旅行社形成从顾客出发来设计旅游产品,通过差异化服务形成竞争优势的观念。

智能旅游促进管理的智能化。旅行社通过智能技术构建办公管理系统、客户资料管理系统,将计算机网络功能和现代化办公相结合,达到信息的共享、工作透明化、客户信息透明化,加宽了管理层的控制跨度,加强员工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了以往按照固定的职能来划分部门,部门的专业化分工也模糊的形式。

(二)旅行社应对智能旅游的内部结构变革

导游服务水平是游客对于一次旅程的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力。由于中国旅行社导游准入门槛低、薪金制度不合理,以“回扣”为主的导游薪酬制度导致导游过度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游客需求,使团队游程序化、模式化。这种基本的服务技能服务满足不了智能旅游下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需求。

智能旅游能提高服务质量、旅行社通过这一系列智能系统使游客享受到最大的满意度。出游前,旅行社可以通过网络为游客提供相应的旅游路线,出游时,可以通过智慧交通系统避过交通高峰。出游后,游客可以通过旅行社的售后平台进行信息反馈。虽然智能旅游对导游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导游比智能旅游技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要强,能给游客带来安全感,是一次旅程的要素。应对智能旅游,旅行社在缩减导游的基础上提高导游的质量,并且运用智能旅游技术增设了虚拟导游。

(三)旅行社应对智能旅游的经营变革

旅行社是旅游供应商与游客的中介机构,智能旅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行社的中介地位。以景区为例,景区与旅行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景区产品是旅行社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旅行社产品质量;旅行社是景区旅游产品的分销商,景区单靠散客很难盈利,需依靠旅行社带来规模客源。随着智能旅游技术在景区的应用,景区的产品质量、景区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景区的发展趋向成熟,再加上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景区散客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景区对于旅行社的依赖逐渐降低。旅行社作为分销商所获的利益急剧下降。

然而,智能旅游下旅行社的趋向销便捷化、人性化与多元化。与旅行社传统的电视、报纸、电台等营销方式相比,智能旅游技术使得旅游企业更偏向利用网络来营销产品,形成博客、微博营销、短信平台营销、线上虚拟营销等营销方式。这些营销方式不仅弥补了传统营销方式覆盖率低、信息存储时间短等缺陷,而且大大降低了旅行社的运营成本。据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的《CH中国电子商务指数报告》测算,结果表明,电子商务比传统交易方式节约11.61%的费用和9.34%的时间[5]。

三、旅行社应对智能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旅行社服务产品质量

1.旅游服务产品设计。服务产品特点包括了服务个性化程度要素,高品质的服务产品是吸引游客选择旅游消费的关键。旅行社应采用服务质量功能分配设计理念来设计旅游服务产品,该理念的核心是服务产品的设计必须反映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必须把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翻译”成可确定、可衡量的服务(产品)特征[6]。在设计旅游产品要遵循创新原则,适众原则、新颖原则、时效原则。

2.旅游服务竞争。根据服务竞争的基本战略分析,传统的旅行社提供的旅游服务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通过增加客源来批量购买降低成本,旅行社之间打起了价格战。智能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旅游需求更加的多样化、游客获取旅游信息途径多样化,促使自助游客大幅度增长。为此,旅行社应该从游客需求出发,设计个性化旅游产品,注重游客体验,形成差异化服务竞争战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好。

3.提高导游服务质量。旅行社服务产品质量包含了导游的服务质量,当前导游素质普遍不高,旅行社应提高导游的进入门槛,加强对导游的专业知识、个性化服务技能的培训,以提升导游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立合理的导游薪酬体制改革,为导游提供医保、社保和保险养老,来增强导游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提高导游的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服务态度。导游服务技能的提高、服务的多元化大大增强了旅游消费者对导游的满意度,进一步增强对旅行社的忠诚度。与此同时,旅行社要健全导游服务质量监控体系,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坚持走多元化营销策略

1.营销观念转变。体验经济下,游客消费需求更加侧重于精神上的需求、更在意体验性旅游、消费趋于个性化、人性化。基于这些消费需求的变化,旅行社应改变营销策略创新。树立品牌形象是旅行社营销的重要方式,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众多的旅行社中,游客以信誉高、有特色服务的旅行社为首选。旅行社营销要坚持以游客为核心、通过行动、利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来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服务营销观念,把游客的旅游需求作为基础,对市场进行划分,根据特定的市场旅行社应以该市场的旅行社产品为主题的营销,加深该市场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感。

2.营销方式转变。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在线旅游服务商的发展,减少了旅游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中间环节,作为中介机构的旅行社在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要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渠道营销,增加电子营销在旅游营销中的比重,形成以线上营销为主线下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方式。整合渠道资源和产品资源,形成旅游批发经营到旅游零售垂直服务的旅游品牌,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内部运作效率的最优化;强化与景区、交通业主、宾馆等旅游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联合经营为纽带,在各目标市场选择专营性合作伙伴,共同组建超大旅游零售集团。实现旅游零售商的商务化和品牌的塑造。

(三)建立网络式柔模式

基于智能旅游技术的发展、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旅行社应建立起网络式柔模式。

该模式有两大原则:一是柔原则[7]。即旅行社通过智能旅游技术进行柔性化管理,对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旅途中遇到的问题做出快速响应,时时关注旅游界发展的新动态,保证旅行社高效、快速、便捷的运作。二是粘稠性原则。即旅行社要以游客的需求为核心,围绕游客体验,开发游客喜欢程度高、服务质量高、性价比高、便捷的旅游产品,在整个旅程过程中旅行社要加强与游客的沟通互动。通过这些途径使游客对旅行社产生粘性、成为旅行社的忠实顾客。网络式柔模式包含了三大模块:虚拟导游服务模块、在线旅游产品消费服务模块和旅行社社区服务模块(见下页图1)。

1.虚拟导游服务模块。旅行社网站应设立一个虚拟导游服务,该系统服务与现实旅游流程一致,游客可以在该服务模块任意选取虚拟导游。游客首先通过遥感空间信息对景区所在处进行定位,自行游览景区三维实景景区,游览中还配有通过3D场景和视频流等技术形成声象、音、真实的导游声音解说,还可以在该平台上跟其他的游客交流,使游客在出游前就能感受旅游服务与旅游体验。

2.在线旅游产品消费模块。旅行社在网站虚拟导游服务的基础上让游客享受了先旅游后消费的旅游体验。旅行社应加强对在线旅行服务商的交流,加大对自身网站的开拓建设,除了为游客提供基本的旅游线路服务、咨询服务、游客搜索服务,还应增加旅游产品网上预订、购买、售后服务。

3.旅行社社区服务模块。旅行社应构建社区服务平台,例如微博,旅行社通过微博对热点话题品评、抽奖、投票、能引发别人关注的微博增加粉丝数,从而提高微博关注。利用微博平台,旅行社可以更了解游客的需求,通过建立健全游客档案管理,包括旅游者的基本情况、消费兴趣、购买意愿等信息,设计出面向社区的产品。在一次旅程的结束,旅行社应主动了解游客旅游期间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整个行程的满意度。售后服务通过对游客情感沟通,旅行社进一步了解游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旅行社品牌拓展,培育忠诚的顾客群。

综上所述,在旅游业竞争激烈、旅游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旅行社应顺应智能旅游的发展趋势,将智能旅游技术应用到旅行社的产品开发、营销、客户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形成网络式柔模式来全面提升旅行社业的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辉,金涛,周冰,等.智慧旅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乔玮.手机旅游信息服务初探[J].旅游科学,2006,(3):67-71.

[3]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旅游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1):81-82.

[4]南京:实现智慧旅游率[eB/oL].http:///20120214/113819.shtml.

[5]陈孟炎.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前景浅析[J].经济师,2005,(1).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8

【关键词】旅游网站驴妈妈旅游网发展动向精准营销

近期各大网站纷纷涉足旅游行业,继腾讯入股艺龙网后,去哪儿网获得百度战略投资,种种迹象表明,未来的旅游业将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更加密切,同时旅游网站将出现较明显的发展势头。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旅行预订用户达到4207万人,年增长16.5%,用户渗透率提升至8.2%,网民使用旅行预订服务的深度持续增加。但与其他商务应用相比,我国旅行预订的用户还相对高端,旅行预订应用的渗透水平还较低。①就以上数据可以观察到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使用旅游网站的用户也相应的有所增长,但目前的旅游预订还未脱去高端消费品的光环,未来旅游网的可开发性还较大,仍有待挖掘的发展潜力。

一、“散客”蓝海促使驴妈妈旅游网诞生

1、传统旅游方式的优劣分析

以往通过旅行社的旅游方式有其一定的优势:游客可以获得景区门票和酒店住宿的相应折扣,旅行社为其安排的旅行线路可以减少旅行中的麻烦。但同时传统的组团游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游客在旅游中走马观花的游玩,并且要随时跟随团队前行,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少,甚至有的旅游中参杂了一些隐性的消费。旅行中的不舒适与不自在促使一部分游客摒弃了传统的旅行方式而选择自由出行。

2、驴妈妈旅游网发现“散客”市场

基于市场的需求,驴妈妈旅游网于2008年创立。成立之初,驴妈妈旅游网就以自助游服务商的身份进行市场定位。为此驴妈妈旅游网通过销售景区票务为核心,融合景区“精准营销”和“网络分销”的需求,为景区搭建网上门票销售平台。而驴妈妈旅游网为游客提供的优惠门票、特色酒店、当地美食资讯等讯息在“驴友”中形成不错的口碑。

3、驴妈妈旅游网的优势

驴妈妈旅游网从创立至今发展态势良好,从最初顺利获得天使投资到完成几轮融资,这个成立不到几年的旅游网站为何能取得这样良好的业绩,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从背景来看,“散客”成为旅游中的主要人群。旅游市场提供的数据表明:以往通常80%的游客是跟团游,20%是散客;而如今却是7%的商务旅行,21%左右是旅行社团队游,70%左右是散客。②未来的旅游市场将以散客的消费为主,加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下的游客选择自驾出行。

(2)多板块的良性互动,促使驴妈妈旅游网具有竞争优势。驴妈妈旅游网属于景域集团,公司还有奇创和《携程自由行》杂志,整个景域集团的业务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三个板块三足鼎力,相互支撑、互通互融互动。③奇创是洪清华所创办的一家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景区规划和景区咨询,同时在驴妈妈旅游网创立之初帮助驴妈妈旅游网顺利的获得各景区的门票让利;《携程自由行》是定期出版的旅游杂志,介绍各种最新旅游资讯;而驴妈妈旅游网则专注于景区电子商务,在景区和游客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二、线上、线下齐发展,驴妈妈旅游网在市场上稳步前进

1、驴妈妈旅游网的发展模式

驴妈妈旅游网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单纯的B2C模式,而是较为新型的B2B2C模式,即以网站作为中介,网站先与景区进行沟通,再通过网站将旅游资讯传递给消费者。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驴妈妈旅游网主要的收入来自景区门票的分销,驴妈妈旅游网从景点获得打折门票,再将门票优惠出售给游客,继而从中赚取价格差。在后续的发展中,驴妈妈旅游网主要致力于为景区搭建平台,建立以景区为中心并覆盖周边其他消费项目的模式,促进游客从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这样一来,进入景区的游客越多,所创造的人流量就越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景区内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促使景区综合收益增加。

2、驴妈妈旅游网携手其他产业

驴妈妈旅游网不仅为旅游景区搭建平台,同时也为其他产业创造平台。2011年驴妈妈旅游网与百事联手,它借此项活动向社会发放一定数量的优惠券,为的就是降低旅游门槛,刺激游客对驴妈妈旅游网的使用频率来挖掘潜在的消费者。同时因为驴妈妈旅游网是一个致力于为广大热衷自驾游和自由行的“驴友”服务的旅游网站,其在2012年携手JeepCompass开展自驾游中华的活动,一方面游客可以在获得体验JeepCompass的机会的同时享受各类景区优惠,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景区综合收益的提升。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驴妈妈旅游网通过为其他产品搭建的平台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仍属较次要的地位,重点在于驴妈妈旅游网在与其他产品互动的同时刺激网站的点击率,促进自身线上与旅游相关产品的推销。

3、驴妈妈旅游网在旅游业上线产业上的拓展

2012年始,驴妈妈旅游网开始涉足旅游产业的上线产业,它所创立的国内首家“帐篷客”特色风情度假酒店落户穹隆山。此次的“帐篷客”以帐篷特色风情度假酒店为核心,结合特色美食餐饮、景区活动、休闲度假项目组织、户外运动配套、露营基地服务,并由此扩展形成“1+n”的复合产品模式。同时“帐篷客”又融合于景域公司,与旗下的奇创、《携程自由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

三、旅游网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精准营销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9

    论文摘要:旅游房地产是由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交叉而产生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旅游房地产作为一种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经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成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旅游房地产概述 

1.旅游房地产概念。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景点、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住宅等产业为依托而进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其开发模式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常以景区或旅游接待作为其开发的功能,。旅游房地产是旅游与房地产两种行业以多种形式的结合,是旅游业与房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房地产业态。 

2.旅游房地产分类。旅游房地产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物业形式可划分为:度假村、度假酒店、产权酒店、时权酒店、景区住宅、景观型房地产等;按照房地产项目在旅游景观中所承担的功能划分可分为:旅游景点房地产、旅游商务房地产、旅游度假房地产等。随着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很多种旅游房地产存在交叉领域,并不能单纯地归属于哪种类型。 

二、成都旅游房地产开发现状 

目前成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景观住宅。这类住宅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通过依靠旅游资源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成都景观住宅的项目开发主要集中在郊区,以为客户提供假日休闲居住功能为主要目的,偏重于房产功能的第二居所为主。目前成都景观住宅项目开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部分是借景。靠着处于景区或其他吸引人气的场所附近,比如天下青城、锦里等;另一部分是项目自建旅游地,如荚蓉古城、国色天乡等,此种旅游地产地价相对更便宜,获利更丰厚,但风险也更大。 

2.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村。指发展商利用旅游开发区、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的优越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开发的具有观光、餐饮、娱乐、住宿等多种功能的住宅项目。成都休闲度假村的开发最大的特色就是“农家乐”占主导地位。“农家乐”是近年来在成都市区周边兴起的一种由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度假村形式。农家乐作为成都市乡村度假村的主要形式,现状是规模小而分散,产品形式趋于雷同。 

3.产权酒店。产权酒店即将酒店的每一个单位分别出售给投资人,同时投资人委托酒店管理公司或分时度假网络管理,获取一定的投资回报。一般情况下,投资人均拥有该酒店每年一定对问段的免费居住权。成都的产权酒店仍基本属于新项目开发。有些采取了变相或不完全变相或打擦边球售后包租、返租返利的模式推向市场。这其中就会存在着短期行为、炒作行为甚至是欺诈行为。成都产权酒店的发展可仍存在投资陷阱等问题。 

4.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成都主题公园的代表项目主要有:成都华侨城、国色天乡、海洋极地世界、大溪谷。从目前已经亮相的项目来看,成都主题公园式的投资策略、盈利模式及开发思路都已经非常清晰。投资商一般是先修主题公园和配套商业,当公园环境出来后再开发住宅,然后利用主题公园的环境和资源提升住宅的品质和价格。 

5. 主题街区。主题街区是具有特定的主体及核心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及旅游者的特定需求的一定的城市区域空间。主题街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利用文化的作用,使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成都的仿古主题商业街主要有锦里、文殊坊、大慈寺片区商业街、宽窄巷子、金沙古蜀文化旅游街、水井坊酒街、熊猫文化一条街、青羊坊等。同时也有西式风格的特色商业街如铜梓林欧洲风情街、平安桥西式风情特色商业区等。 

三、成都旅游房地产发展对策 

1.树立正确的旅游房地产的观念。旅游业的发展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和刺激相关部门和行业发展的同时,还依赖着相关部门和行业。成都市在旅游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应将旅游房地产视为综合性产业,将其发展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之中。同时要把旅游房地产的开发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旅游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全市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经营。同时房地产开发商应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旅游房地产。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房地产业必须找到可以发展的结合空间,找出新的开发题材。 

2.开发与原有旅游资源保护相得益彰。旅游开发的前提必须是加强对作为旅游业基础的旅游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资源进行相关开发时,如措施不当,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资源遭受破坏后,有些资源如植被,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后,可以自然恢复,但有些资源,一经破坏便根本不可能恢复。比如说人文资源,即使重建,往往其历史价值已不复存在。因此,在进行旅游地产开发时,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只注重开发不注重保护。 

3.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房地产项目管理人才。成都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旅游景区开发紧密相关,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往往只关联房地产商。房地产开发商虽然熟悉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运作,但缺乏旅游业的相关专业知识,没有把其作为一种旅游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未能积极参与旅游规划。为了成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要大力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主要为旅游房地产的管理人才、策划人才和营销人才 

4.完善旅游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要完善宏观的旅游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就必须明确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责,摆正其地位,将原来的政府部门全包全管改交为政企分开,宏观调控,权责明确“政府宏观监管调控,市场主导开发经营”的新模式。政府部门主要不是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而是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建立市场、规范秩序、加强监管等手段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除了政府宏观监管和旅游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外,还应通过并发挥旅游证券金融体系、旅游者群体的反馈和能动作用来加强对旅游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王赞强:旅游房地产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旅游景区的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旅游营销;旅行商;激励;政策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的过程,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旅游产品交易,在使游客满意的同时,使旅游中间商和旅游产品与服务供应商获利。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宏观管理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所有旅游相关企业。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

本文以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近年来实行的旅行社奖励政策为例,参考国际、国内的相关措施,对旅游促销中的旅行商激励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说,旅游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旅游中间机构即旅行商、游客以及旅游产品提供机构。在这三者中间,旅游中间机构主要是旅行社和旅游网络,他们不提供实物性旅游产品,只完成一个中介、零售商的功能;游客拥有旅游消费购买力和旅游消费时间;旅游产品提供机构拥有游客向往的各种旅游资源,并已经把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旅游产品。这三者的关系中,旅游业默认的规则是:对已经成型的旅游产品,游客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对旅游产品的知情能力也相对有限,但有足够的选择权,这就给不同旅行商之间和不同产品提供机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空间。

旅游行业中,旅行社和景区的关系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线路必须以旅游景区为前提,因而旅行社的生存必须依赖旅游景区;另一方面,旅游景区产品的特殊性(不可储存性)以及游客的普遍购买习惯,决定了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旅行社的支持[1]。

对旅游景区的管理者而言,采取必要的措施,激发旅行社招徕客源的愿望、鼓励旅行社推广本景区旅游线路的行为、形成各旅行社积极宣传推介本景区的动力,构成了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对旅行商激励政策的内涵。

旅行商激励政策的核心竞争力是“让旅行商在与景区的持续合作过程中有最大获利可能”[2]。首先,站在旅游景区往外看,旅行社是景区客源市场的外延部分,要让旅行社代表景区在客源市场参与竞争,景区的旅行社激励政策就必须有竞争力,其主要标志就是能否提高旅行商在吸引客源的过程中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其次,现今国内旅游资源(品种和数量)相对过剩,在渠道上旅游产品商同质化,买方市场特征明显,旅游景区产品能否进入旅行社的主推品种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再次,站在旅游市场上看,旅行商作为买方市场的意愿和法则,旅游景区必须考虑他们的要求才能打开买方市场和大门[3]。最后,旅行商的赢利水平决定了双方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

二、几种现行旅行商激励政策模式

我国的旅游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全国各旅游景区开始实行低门票政策。80―90年代前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各景区建设投入的大量增加,各旅游景点的门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价格上调,同期各景区开始认识到旅行社逐渐成为招徕客源的重要作用,组团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主渠道,于是纷纷开始制定以门票优惠为主的各类旅行商奖励政策。

从90年代后期至今,各旅游景区对旅行商的优惠政策模式大致有如下5种[4]:

(1)在门票和酒店价格上给予折扣。景区管理部门在旅游淡季对组团旅行社在景区门票上给予一定的折扣优惠,区内宾馆酒店的房费实行一定比例的下浮,旅游交通、餐饮等其他相关费用在保本赢利的基础上给予适当优惠。

(2)对人数累计达到一定规模的旅行社给予奖励。景区管理部门对年度累计组织客源达到一定规模的旅行社给予按人次标准给予奖励或折合成等值的门票、区内酒店客房。

(3)对单独组团达到一定标准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在旅游旺季和淡季,旅游管理部门对单独组团一次超过一定人数的团队,给予10―20人免1张门票的优惠,旺季比例加大,淡季比例减小。

(4)对包机、专列、游轮、会议给予优惠。旅行社每组织一定人数以上的包机、专列、游轮或会议,景区部门给予一定比列的免门票优惠。对长期组织包机和专列来景区的旅行社,还可根据招徕游客的总人数享受额外的现金奖励。

(5)对招徕境外客源的旅行商进行奖励,旅游管理部门根据自身境外客源的特点,对组团旅行社给予较大比例的门票优惠。

国内旅游景区大多由旅游管理部门设立专项旅游奖励基金,对上述各项旅行商奖励政策进行年度评审、兑现。

三、庐山风景区奖励旅行商组团来山的初步研究

1.庐山对旅行商奖励政策的演变

庐山在2001年前,对组团来山的旅行社实行15免1的政策,未进行现金奖励。从2001年6月1日起,庐山管理局首次按年度对组团2000人次以上的旅行社给予每人次2元的现金奖励,并对年组团10000人以上的旅行社另一次性奖励3万元,20000人以上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003年庐山门票上调,对年组团规模以上的旅行社每人奖励标准也相应提高,并实行旅游淡季游客门票打折的优惠。当年受非典影响,全年旅游人次较往年减少,发放旅行社奖金也相应减少。

2004年、2005随着旅游的升温,游客人次、门票收入和对旅行社的奖励都呈正比例增加。2006年庐山取消了多年来实行的15免1的政策,游客人次未减反增,对旅行社的奖励也为历年最高。

2.现金奖励与游客数量、门票收入的关系

从2002年以来,庐山景区管理机构对旅行社进行现金奖励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除2003年非典影响外,2004年开始,年来山人数稳步增长,每年来山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保持在7.2%左右,奖金支出从2002年起年增长率为:65%、40%、80%、53%。以2004年来山人数为基数,若来山人数增长率保持在7.2%,则按马尔萨斯指数增长模型[5],K年后来山人数:

若按庐山过去测算的180人万游客的最大容量,按上述公式推算,预计10年后即可达到。

而庐山奖励旅行社的奖金增长率平均为59.5%,门票收入增长率为:从2002年起,逐年为52%、0.9%、59%、7.5%、4.5%、38%,其中2002、2003、2007年含门票提价因素。因门票收入增长率波动较大,数据采样不足,故暂时未用数据模型表述,可待数据稳定后参照“委托--人”模型进行最优化设计。

四、在激励政策执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些地方通过实施旅行商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游客接待量的增长,但是由于在激励政策设计上存在不足,在执行过程中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对象过窄。一些地方制定的激励政策,针对性过强,奖励名额太少。例如,只奖励业务最大的一家旅行社,其余的旅行社往往没有获奖机会;或是仅针对境外大型团队、会议奖励,而人数少、会议规模小的团队则不在奖励范围之内。特别是在一些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且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旅行社数量本来就比较少,如果奖励范围太小,名额太少,则难以发挥激励作用。

(2)指标单一。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人数迅速攀升,且由于各个旅行社组团的规模、质量不一,其对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效益也截然不同。而各地方(景点)现行的奖励政策却对此主观上忽略,多采取以旅行商组团人数为实施奖励的标准,旅行商只有组团人数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拥有奖励或优惠的资格。由此导致,旅行商奖励标准概念区分不清,单纯奖励业务量,缺乏对旅行社组团质量的认同和激励,必然会挫伤那些组团资质高、时间长的旅行社的积极性,不利于刺激本地旅行社组团业务的长远健康发展。

(3)措施单调。各地现行的奖励政策对具体奖励上多以门票返回或年终集中奖励,这种办法对组团人数多的旅行商有利,能在门票上得到更大的折扣,而组团人数少数则折扣相对较少甚至没有,且门票优惠的人数减免直接在购票时兑现。这种做法形式单一,易引发矛盾,且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组合,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4)政策多变。在旅行商资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各地奖励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随时可能改变。有的地方在创业初期,因旅游业的升温对获奖旅行社的奖励兑现比较及时,奖励也比较到位。但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在做大做强后,奖励政策则相应发生改变,有的越来越完善,对旅行社的优惠就更多;而少数地方则是反其道而行,甚至取消了奖励政策。其次是奖励的标准、措施很不稳定。不少地方的奖励标准、措施是以当地旅游人数、发展势头为基点,形势好、人数多则维持原样或下调,势头弱、旅游人数下降则上调。导致奖励标准、措施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这种做法对当地的旅游市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5)管理不规范。现行奖励政策多规定:地方(景区)在实施奖励政策时,旅行社组团核定人数、购门票时门票的直接优惠返回均全部由园门管理部门承担;在年终、月底核定奖励人数时由财政、纪检、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统一审核认定。由于制度管理上不规范,易导致旅行社拼团、虚报人数或采取其他方式钻取当地奖励的漏洞。一方面使奖励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奖励政策反而成为少数旅行商牟取不正当利益的途径,失去了奖励政策实施的初衷。

五、完善旅行商激励政策的几点对策

随着旅游业竞争不断加剧,制定好、实施好对旅行商激励政策,已成为各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重要手段之一[7]。为激发旅行商热情,激励旅行商最大程度地组织游客出行,要建立健全激励政策机制,概括起来即为“收返两条线,购奖不见面,立司两分开,门票同价钱、组团即有奖、奖励多方式”。

(1)收返两条线。对景区的门票收入管理和奖励资金的返回票实行两条线管理,互不相扰。

(2)购奖不见面。对所有旅行商实行统一购票进入景区,而奖励政策则在年度结束后完成,以购定奖,购多奖多,少购少奖。

(3)立司两分开。一方面为确保奖励政策的稳定性,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奖励政策确定下来,确保奖励政策的长期和稳定。另一方面,出台奖励实施细则,细化奖励标准和认定办法,就优惠奖励的范围、具体内容、奖励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明确认定旅行商组团人数,奖励的部门,形成一个综合指标,对旅行商组团进行科学、公正、准确的确认,及时对旅行社给予奖励。

(4)门票同价钱。为更好地实现集中奖励、组团即奖、统一合理、奖励科学的目标,应对所有组团旅行社实行统一门票价格,统一在园门购票或签单确定人数,所有奖励优惠,在年底、月底集中兑现。

(5)组团即有奖。旅游奖励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奖励的范围上应防止过窄、过少的现象,奖项设置要合理,找准奖励对象,扩大奖励范围多组多奖,质优奖高。可设3个或5个奖励级别,或者根据旅行社组团会议的人数、逗留时间档次等不同的情况,每招徕到一个游客,就给一定数额的奖励。同时,要扩大受惠的主体,使旅行社不但可以在所做业务中获益,根据接待人头数领奖,而且可以以组团规模、质量获奖,这样可以激励旅行社想方设法地做好业务,同时不断提高组团质量。

(6)奖励多方式。在对旅行社的奖励方式上也要大胆创新。多种奖励措施齐头并进。可根据旅游组团情况不同、季节不同、人数不同等多个方面给予多层次、多方面的奖励,使奖励政策系统化。如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接待入境旅游与接待国内旅游的地接社采用不同的奖励标准和措施;在旅游淡季旺季的门票价格可以采取不同优惠标准;星级宾馆入住不同季节,对旅行社采取不同优惠,包机、专列、会议优惠标准;一日游和逗留时间不同的优惠标准;各地近期重点开发境外、境内客源市场组团可采取不同的优惠标准等等。以更加鲜明,更加优势的优惠奖励政策激发了旅行社推广本地景点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马志辉.旅游景区如何与旅行社建立共赢机制[eB/oL].,2007-06-28.

[2]刘祖轲.用经销商激励政策打开买方市场大门[eB/oL].,200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