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2:14

营销管理办法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公司的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及客源的组织、开发,产品、服务的推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不仅适用于公司专职营销工作,也适用兼职营销工作(社会兼职人员或本公司员工工作之余的营销行为)

第二章营销工作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总接待部为昆明金色港湾经贸有限公司营销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部门。

第四条营销工作的主要任务:

1、掌握国内、省内疗休养、度假、会议培训等情况,进行市场调研、信息收集、分析,适时提出营销方案,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2、根据公司经营、市场变化、消费群体及季节变化情况,制定不同的促销方案,占领散客消费市场。

3、制定广告宣传方案,报公司批准后组织实施。

4、深入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宣传公司的服务产品,不断开拓新客源。

5、保持和大客户的长期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为公司改善、提升服务提供参考,并协助财务完成结算工作。

6、加强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建立一支业务精、作风强、专职与社会兼职、单位业余相结合、相补充的营销队伍。

第五条营销工作激励机制:

1、总接待部营销部的月营销指标为人民币壹拾万元整(¥100000.00元),完不成指标扣取营销人员当月绩效风险金。每超过0.1万元,计提1的经费作为营销基金,在财务专户管理,营销业务开支经休养院院长审批后列支。

2、销售部营销月指标超过20万元,超过部分不再计提营销基金,按5的比例提取经费作为营销人员的绩效工资。

3、社会兼职营销员、公司职工的业余营销行为,按营销营业额的5计提经费,作为奖励。

第三章营销营业额的认定

第六条来消费的团体、单位,凭公司统一制作、下发的优惠卡(统一编号,对应相应的营销者)结帐,总接待部前厅工作人员按“消费人天数、消费金额、营销人员”等内容记入统计表的相应栏,作为营销人员的业绩,否则按散客消费对待。

第四章附则

营销管理办法篇2

为能提高门店的营销自主能力,从而强化各门店的竞争能力。在这统一营销向差异营销转型的过程中,总部企划组需做好指导及监督的工作,特制定单店营销管理办法及单店企划案申报流程。文秘资源网希望通过严格执行,来合理控制费用,推进活动的可行性,强化门店对投入与产出比的概念性认识,真正实现转型的到位。

管理办法如下:

一、活动方案严格按照“规范的方案范本”书写;(范本见附件一)

二、活动报批,严格遵循“单店促销(企划案)操作流程”的时间规定;(详情见附件二)

三、单店的活动方案得到总部企划部审核同意后,方可执行。

四、活动结束后七天,门店按营运部企划提拱的“单店促销(企划案)总结报告”的范本完成工作,并提交营运企划组。(范本见附件三)

五、活动结束后十天,费用处理到位;

六、活动相关资料收档备案;

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如下:

一、

门店职责要求:

1、在大档活动的基础上,大卖场每月至少自行策划一个活动,综超每二个月至少一次,标超一年2-3次;(活动是否执行根据情况,策划的目的,一方面培养门店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门店中了解到策划题材,进行完善后,能更合适的推行)、

2、每二周做好市场动态反馈表及门店的销售、客单、客流情况(特别是大卖场),于周四上交;

3、根据区域企划分管人的意见,做好相应工作;

二、

区域企划分管人的职责要求

1、仔细评估门店所提的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给出建议性的意见;

2、全面跟踪及了解方案执行前后的各种情况,并在必要时做好指导工作;

3、对属管区域进行经常保持联系(走访或电话联系),随时了解各店的动态情况,便于随时做出决策;

联系要求:每周至少一次;

内容要求:店内活动执行情况、竞争店的活动情况、所在区域的社会活动情况等

三、

约束条件

1、门店不根据时间申报活动,未经同意就执行活动的者,第一次所产生的费用自行处理,并在营运考核中扣2-3分;(应及性活动要重点与区域分管人进行联系,根据实际能力再做出对策)

2、当门店第二次违规操作,就上报总经理室,并通报批评;

3、门店未根据要求完成门店企划职责工作,每次在营运考核中1-2分;

4、区域分管人,每周末完成对门店的了解及资料收集,直接作为年终奖金的考核依据;

营销管理办法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商品展销会,是指由一个或者若干个单位举办,具有相应资格的若干经营者参加,在固定场所和一定期限内,用展销的形式,以现货或者订货的方式销售商品的集中交易活动。

第三条举办商品展销会的单位(以下简称举办单位)、参加商品展销会展销商品的生产者或者经营者(以下简称参展经营者),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商品展销会进行登记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举办商品展销会,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商品展销会登记证》后,方可进行。未经登记,不得举办商品展销会。

第六条举办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二)具有与展销规模相适应的资金、场地和设施;

(三)具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措施和制度。

第七条参展经营者必须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其经营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八条举办单位应当向举办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

若干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应当由其中一个具体承担商品展销会组织活动的单位向举办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

县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商品展销会,应当向举办地地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地、省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商品展销会,应当向举办地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委托举办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商品展销会进行监督管理。

第九条异地举办商品展销会的,经申请举办单位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转,依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

第十条申请办理商品展销会登记手续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证明举办单位具备法人资格的有效证件;

(二)举办商品展销会的申请书,内容包括:商品展销会名称,起止日期、地点,参展商品类别,举办单位银行帐号,举办单位会务负责人员名单,商品展销会筹备办公室地址、联系电话等;

(三)商品展销会场地使用证明;

(四)商品展销会组织实施方案;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文件。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经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批准方可举办的商品展销会,应当提交相应的批准文件。

两个以上单位联合举办商品展销会的,还应当提交联合举办的协议书。

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准予登记的决定。准予登记的,发给《商品展销会登记证》。不准予登记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商品展销会登记证》应当载明商品展销会名称、举办单位名称、商品展销会负责人、参展商品类别、商品展销会地点及起止日期等内容。

第十二条举办单位领取《商品展销会登记证》后,方可广告,进行招商。

第十三条举办单位负责商品展销会的内部组织管理工作,对参展经营者的参展资格,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将审查情况报告该商品展销会的登记机关备案。

第十四条举办单位应当与参展经营者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参展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向参展经营者或者举办单位要求赔偿。

举办单位为两个以上的,消费者可以向具体承担商品展销会组织活动的举办单位要求赔偿,其他举办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第十六条未经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商品展销会名称不得使用“中国”、“全国”等字词。

第十七条举办单位、参展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处罚:

(一)举办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未经登记擅自举办商品展销会,或者在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责令其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举办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未领取《商品展销会登记证》,擅自广告,进行招商的,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广告经营者违反本规定,为举办单位刊播广告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三)举办单位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商品展销会登记证》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举办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视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参展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营销管理办法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流通领域盐业行政管理机构和专营单位罚没盐的销售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罚没盐,是指盐政执法机构依法没收的违法盐产品。罚没盐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调换、私分或擅自处理。

第四条盐政执法机构的罚没盐经法定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符合食盐、工业盐标准的,报同级收费管理机构审定后移交当地盐业专营公司销售,并开据“*省罚没物资处理交易凭证”;不符合标准的就地销毁。

第五条罚没盐销售实行分级审批制度。食盐由省供销社盐业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社盐管办)审批,工业盐由市盐政处审批、各市、县盐业专营公司接到盐政执法机构移交的罚没盐后,填写包括盐种、数量、质量状况、销售时间、销售流向等内容的《罚没盐销售申请表》(附罚没物资处理登记审定表、*省罚没物资专用票据第四联和*省罚没物资处理交易凭证第三联复印件以及法定质检部门检测报告复印件,以下简称“有关审核材料”),报市盐政处。市盐政处核实后对工业盐提出审批意见;对食盐提出初审意见,连同有关审核材料于每月10日前报省社盐管办,省社盐管办在收到市盐政处初审报告后5日内给予批复。

第六条经批准在本行政区域内上市销售的罚没盐须在批准的时间内销售;经省社盐管办批准向本行政区外的市、县调剂的,由省社盐管办开据运盐通行证。凡销售或调剂的罚没盐均须按规定建立专帐管理。销售或调剂的结果于销售或调剂结束后7日内报省社盐管办备案。

第七条经批准上市销售或调剂的罚没盐纳入盐的购销计划管理和统计。罚没盐销售应填报《盐商品运销统计报表》。在本地市场销售的,在统计“销售”的同时,统计“购进”,并在表外加注说明;调剂给外市、县的,调出市、县不作购、销统计,调入市、县在作“销售”统计的同时,统计“购进”,并在表外加注说明。

第八条经批准上市销售的罚没盐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销售地同类盐批发、零售价格,不得擅自降低或提高。向本行政区外调剂发生的费用由调出方负担。

第九条盐业专营公司必须在罚没盐销售后7日内,按罚没物资处理交易凭证所列金额将罚没物资变价款缴盐政执法机构,盐政执法机构在收到价款的15日内上缴收费管理机构在银行设置的待报解预算收入解缴专用帐户。

第十条盐业专营公司按食盐销售的罚没盐,销售后7日内每吨按规定上缴省盐业专营总公司国家碘盐基金和管理费26元。

第十一条盐政执法机构和盐业专营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罚没盐的交接、验收、登记、保管、对帐和报表等项制度,确定专人负责罚没物资的保管,并接受财政、审计和行政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盐政执法机构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罚没盐数量;不得截留或直接放销罚没盐产品。违者,按照国务院《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和《*省流通领域盐业行政执法错案和执法过错追究办法》追究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盐业专营公司不得未经批准擅自调剂、放销盐政机构移交的罚没盐,违者按购销私盐论处。

营销管理办法篇5

笔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也不应拥有直接注销权,理由如下:

首先,实践中确有应当申请注销而不申请注销的情况,但有关法律规范已经设定了救济途径。

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因各种法定原因终止营业,应当在法定期间内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实践中确有一些公司或其他法人单位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主动申请或不在法定期间内申请的情况。对此,《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主管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停业整顿、扣缴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处罚。《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六条规定企业登记主管机关可以责令限期办理注销登记,拒不办理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追究企业主管部门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公司登记机关可以吊销公司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可见现行法律规范对不主动办理注销登记的公司及其他企业要赋予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以直接注销权。

其次,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直接注销权没有合法有效的规范依据。

根据法治行政原则,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必须有合法有效的规范依据。但公司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均没有授权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注销经济实体的任何规定。

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使直接注销权具有法规依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满六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的,视同歇业,登记主管机关应当收缴《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收缴公章,并将注销情况告知开户银行。”对企业法人歇业应如何处理呢?该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企业法人歇业、被撤消、宣告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这里的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显然不能理解为登记主管机关以职权直接注销。因为该条例第二十一条对企业法人办理注销登记的具体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企业法人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申请注销登记报告、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清理债务完结的证明或者清算组织负责清理债权债务的文件,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后,收缴《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收缴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可见,从《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授权登记主管机关直接注销企业法人的权力的。

还有人将国家工商局《关于企业注销登记有关问题的答复》(国家工商局工商企字(1995)第107号)作为登记主管机关拥有直接注销权的根据。该答复第三条规定:“企业法人领取营业执照后,满六个月尚未开展经营活动或者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的,原登记机关可以依据《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直接作出注销登记的决定,收缴营业执照和公章,并将注销登记情况告知其开户银行。”

笔者认为,上述答复不能成为登记主管机关拥有直接注销权的合法有效的根据。理由是:其一,如前所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并没有赋予登记主管机关直接注销企业法人的权力,因而不能成为该答复的根据;其二,根据行政法原则,任何组织都不能给自己设定职权,国家工商局的上述答复事实上是在自己给自己设定职权。

再次,从公司法的原理看,登记主管机关不应当拥有直接注销权。

营销管理办法篇6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办、经营、使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是指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联网向公众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营业性场所(包括"网吧"提供的上网服务)。

第三条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负责,并有责任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同级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许可审批和服务质量监督。

公安部门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安全审核和对违反网络安全管理规定行为的查处。

文化部门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中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电脑游戏的查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核发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营业执照和对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第四条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取得经营许可证并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后,方可提供服务。

未取得审核批准文件、经营许可证和未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不得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第五条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强行业自律,接受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社会监督。

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上网的用户,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遵守社会公德,严格自律,文明上网,开展健康文明的网上活动。

第六条申请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开展营业活动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营业场地安全可靠,安全设施齐备;

(二)有与开展营业活动相适应的计算机及附属设备;

(三)有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支持;

(四)有健全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五)有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措施;

(六)有专职或者兼职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

(七)经营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培训;

(八)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规定。

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具有的计算机设备的具体数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会同同级公安、文化、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七条申请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文化部门提交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相应证明材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文化部门应当自收到证明材料之日起30日内按照各自的职责审核完毕,经审核同意的,颁发批准文件。

获得批准文件的,应当持批准文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审查完毕,符合条件的,颁发经营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应当持批准文件和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第八条获准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应当持批准文件、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与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办理互联网接入手续,并签订信息安全责任书。

无批准文件和经营许可证,未办理企业登记注册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不得向其提供接入服务。

第九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需要与国际联网的,应当使用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的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不得采取其他方式进行国际联网。

第十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提供服务;

(二)在显著的位置悬挂《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三)记录有关上网信息,记录备份应当保存60日,并在有关部门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四)不得擅自出租、转让营业场所或者接入线路;

(五)不得经营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的电脑游戏;

(六)不得在本办法限定的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开放,不得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

(七)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八)制止、举报利用其营业场所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明令禁止和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所列行为。

第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者和上网用户不得从事下列危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行为:

(一)制作或者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破坏性程序;

(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

(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者和上网用户不得利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复制、查阅、、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愚昧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营业时间由经营者自行决定;但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8时至21时。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取得经营许可证,擅自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责令关闭营业场所,没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全部设备器材和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擅自出租、转让营业场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擅自进行国际联网或者接入线路,擅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依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或者再次违反规定的,责令关闭营业场所,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记录上网信息、未按规定保存备份、未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未履行安全管理责任、未采取安全技术措施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责令关闭营业场所,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十八条上网用户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危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行为,制作、复制、查阅、、传播违法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其他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危害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行为,制作、复制、查阅、、传播违法信息,或者对上网用户实施上述行为不予制止、疏于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据前款规定给予处罚,并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对整顿后再次违反规定的,责令关闭营业场所,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在限定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开放其营业场所,或者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予以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再次违反规定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三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关闭营业场所,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经营含有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不健康内容电脑游戏的,由文化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除给予上述处罚外,责令关闭营业场所,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未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未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超范围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被有关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的,应在被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之日起10日内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相关主管部门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记录在案。

被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注销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的,不得重新申请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营销管理办法篇7

为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效遏制和打击无证无照违法经营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和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370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工作机制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的原则,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综合治理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查处取缔范围

(一)未按照有关规定取得许可证、营业执照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无须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即可取得营业执照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无照经营行为。

(三)已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但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四)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被吊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以及许可证、营业执照有效期满后未按照规定重新办理,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五)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擅自从事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方可从事经营活动的违法经营行为。

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应当登记的经营行为,或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应免予登记的经营行为,不作为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三、职责分工

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职能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务实、高效地开展工作。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依法查处、取缔无须取得许可证(批准文件)或已领取许可证(批准文件)而未依法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注销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3.负责监督管理流通环节的食品经营活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二)公安(消防)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旅馆业、留宿洗浴业、典当业、刻字业、危险化学品运输业、剧毒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购买等特种行业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3.负责查处取缔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商场、集贸市场等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许可,擅自使用或开业的违法行为;

4.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消防安全许可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从事旅馆、浴池、美容、美发、歌舞厅、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3.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手续,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监管,待机构改革结束、有关职能调整到位后,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职责。

(五)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计量器具制造、维修等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未依法取得工业产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或其他批准文件,擅自从事生产、经营的行为;

3.负责查处取缔未依法取得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及相关配件制造、维修、安装许可,擅自经营的行为;

4.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勘查、采矿许可证,或勘查、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非法采矿活动的行为。

(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取得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勘查,违反安全规定的生产经营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等行为;

3.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八)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

负责查处未办理环评审批、验收手续,擅自建设或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

(九)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道路、水路客货运输,货运配载服务,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动车维修等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农作物种子,水产苗种生产,水生野生动物捕捉、驯养、经营、运输,渔业捕捞,全民所有水域养殖生产、捕捞,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一)畜牧行政管理部门

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兽药、种畜禽、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和动物、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及动物诊疗活动(实行动物诊疗许可制度后)等经营行为。

(十二)煤炭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煤炭生产、民用型煤加工经销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未经许可,擅自设立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营业性演出等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印刷、复制、进口、发行、零售业务等经营活动的行为;

3.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等经营活动的行为;

4.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出国留学业务和设立学校、幼儿园、补习班、午托班等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等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依法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六)民政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公墓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七)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商品房预售、物业管理等行为;

2.负责查处未取得建筑施工许可,擅自施工的违法行为;

3.负责查处取缔挤街占道、无固定门店、在街道两侧随意摆摊设点、走街串巷流动经营,未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4.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八)公用事业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燃气生产经营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批准文件),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十九)商务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成品油批发、零售、仓储,生猪屠宰,典当,拍卖,外派劳务等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依法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旅游业务的经营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一)烟草专卖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卷烟、烟草业生产、购销等经营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二)盐业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盐业经营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三)林业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经营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四)银行证券监督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银行证券业务违法经营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营许可,擅自从事计划生育用品经营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六)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1.负责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设立文物商店、从事文物拍卖活动的行为;

2.负责查处取缔已被吊销、撤销行政许可,或许可证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

(二十七)其他相关部门

依据法定职责,负责监督管理需本部门许可的经营活动,查处取缔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行为。

以上行业行政审批部门要依法认真履行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职责,负责查处未经本部门许可(批准)或被依法吊销、撤销许可证(照、批准文件),或许可证(照、批准文件)有效期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发现本辖区内有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或为无证无照经营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的,要及时通报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查处。

供水、供电、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与管理,不得在明知或应知是无证无照经营的情况下,提供水、电、互联网接入等经营条件,并及时配合相关部门对违法经营场所停水、停电和停止互联网接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无证无照经营行为。行政管理部门一经接到举报,应当予以核实,经核实后依法进行查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举报单位和举报人的信息保密,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奖励。

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是一项综合性执法工作,要建立政府统一组织领导,各行政许可审批部门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联席会议制度。市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联席会议由市工商、公安、消防、卫生、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督、环保、交通、农业、林业、畜牧、煤炭、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公用事业、商务、旅游、烟草、盐业、银监、文物、计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通信、电力、监察等部门组成,负责研究制定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措施,通报工作情况,督促、指导查处取缔工作,协调解决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各成员单位确定专人负责与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联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相应建立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二)建立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信息通报制度。各行政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应于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同级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依法吊销、撤销、注销行政许可证或其他批准文件,或行政许可证、其他批准文件有效期满的,应于吊销、撤销、注销或有效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依法对无照经营行为进行督促整改、行政处罚时,应同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及相关整改要求上报同级政府和联席会议办公室,并抄送相关成员单位。

(三)建立行业行政许可审批部门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谁发证、谁监管,谁许可、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相关行业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是相应领域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查处取缔本领域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支持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协调解决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工作成果,曝光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全社会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意识,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新晨

(三)宽严相济,分类整治。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要坚决查处取缔;对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下岗再就业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或者经营范围、经营条件基本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行为,应引导帮助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促其合法经营。

营销管理办法篇8

第一条为规范海关对免税商店及免税品的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免税商店的设立、终止以及免税品的进口、销售(包括无偿提供)、核销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免税品应当由免税商店的经营单位统一进口,并且办理相应的海关手续。

第四条免税品的维修零配件、工具、展台、货架等,以及免税商店转入内销的库存积压免税品,应当由经营单位按照一般进口货物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条免税商店所在地的直属海关或者经直属海关授权的隶属海关(以下统称主管海关)应当派员对经营单位和免税商店进行核查,核查内容包括经营资质、免税品进出库记录、销售记录、库存记录等。经营单位及其免税商店应当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六条主管海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员驻免税商店进行监管,免税商店应当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

第二章免税商店的设立和终止

第七条经营单位设立免税商店,应当向海关总署提出书面申请,并且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具备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免税品销售场所及免税品监管仓库;

(三)具备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向海关提供免税品出入库、销售等信息;

(四)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其中申请设立口岸免税商店的,口岸免税商店所在的口岸年进出境人员应当不少于5万人次;

(五)具备包括合作协议、经营模式、法人代表等内容完备的企业章程和完备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六)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八条海关总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办理免税商店的审批事项。

第九条免税品销售场所的设立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口岸免税商店的销售场所应当设在口岸隔离区内;运输工具免税商店的销售场所应当设在从事国际运营的运输工具内;市内免税商店的销售提货点应当设在口岸出境隔离区内。

第十条免税品监管仓库的设立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和要求:

(一)具备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安全隔离设施;

(二)建立专门的仓库管理制度,编制月度进、出、存情况表,并且配备专职仓库管理员,报海关备案;

(三)只允许存放所属免税商店的免税品;

(四)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规定的其它条件和要求。

第十一条经批准设立的免税商店,应当在开展经营业务一个月前向主管海关提出验收申请。经主管海关验收合格后,向主管海关办理备案手续,并且提交下列材料:

(一)海关总署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二)工商营业执照正、副本的复印件;

(三)税务登记证的复印件;

(四)免税品经营场所和监管仓库平面图、面积和位置示意图;

(五)免税商店业务专用章印模;

(六)免税商店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的复印件。

要求提交复印件的,应当同时提交原件验核。上述材料所载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到主管海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经营单位申请暂停、终止或者恢复其免税商店经营需要报经海关总署批准。免税商店应当在经营单位提出暂停或者终止经营申请前办理库存免税品结案等相关海关手续。

经批准设立的免税商店,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对外营业的,或者暂停经营一年以上的,或者变更经营合作方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重新办理有关申请手续。

第十三条更改免税商店名称、免税品销售场所或者监管仓库地址或者面积,应当由经营单位报经海关总署批准。

第三章免税品进口、入出库和调拨

第十四条经营单位为免税商店进口免税品,应当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并且加盖经营单位在主管海关备案的报关专用章,向主管海关办理免税品进口手续。免税品从异地进口的,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转关运输货物监管办法》的有关规定,将免税品转关运输至主管海关办理进口手续。

第十五条免税品进入监管仓库,免税商店应当填写《免税品入/出监管仓库准单》(式样见附件1),并且随附其他有关单证,向主管海关提出申请。主管海关经审核无误,监管免税品入库。未经海关批准,免税品入库后不得进行加工或者组装。

第十六条免税商店将免税品调出监管仓库进入经营场所销售前,应当填写《免税品入/出监管仓库准单》,向主管海关提出申请。主管海关经审核无误,监管有关免税品从监管仓库调出进入销售场所。

第十七条免税商店之间调拨免税品的,调入地免税商店应当填写《免税品调拨准单》(式样见附件2),向其主管海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调出地免税商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转关运输货物监管办法》的规定,将免税品转关运输至调入地免税商店。

第四章免税品销售

第十八条免税商店销售的免税进口烟草制品和酒精饮料内、外包装的显著位置上均应当加印“中国关税未付(ChinaDutynotpaid)”中、英文字样。

免税商店应当按照海关要求制作免税品销售发货单据,其中口岸免税商店应当在免税品销售发货单据上填写进出境人员搭乘运输工具凭证或者其进出境有效证件信息等有关内容。

第十九条口岸免税商店的销售对象限于已办结出境手续、即将前往境外的人员,以及尚未办理进境手续的人员。免税商店应当凭其搭乘运输工具的凭证或者其进出境的有效证件销售免税品。

第二十条运输工具免税商店销售对象限于搭乘进出境运输工具的进出境人员。免税商店销售免税品限运输工具在国际(地区)航行期间经营。免税商店应当向主管海关交验由运输工具负责人或者其人签字的《免税品销售明细单》(式样见附件3)。

第二十一条市内免税商店的销售对象限于即将出境的境外人员,免税商店凭其出境有效证件及机(船、车)票销售免税品,并且应当在口岸隔离区内将免税品交付购买人员本人携带出境。

第二十二条外交人员免税商店的销售对象限于外国驻华外交代表和领事机构及其外交人员和领事官员,以及其他享受外交特权和豁免的机构和人员,免税商店应当凭上述机构和人员所在地的直属海关或者经直属海关授权的隶属海关按照有关规定核准的限量、限值销售免税品。

第二十三条供船免税商店的销售对象限于出境的国际(地区)航行船舶及船员。供船免税商店应当向主管海关提出供船申请,填写《免税品供船准单》(式样见附件4),在海关监管下进行国际(地区)船舶的供船工作。

第五章免税品报损和核销

第二十四条免税品在办理入库手续期间发生溢卸或者短缺的,免税商店应当及时向主管海关书面报告。主管海关核实无误后出具查验记录,准予免税商店修改《免税品入/出监管仓库准单》相关数据内容。

第二十五条免税品在储存或者销售期间发生损毁或者灭失的,免税商店应当及时向主管海关书面报告。如果由不可抗力造成的,免税商店应当填写《免税品报损准单》(式样见附件5),主管海关核实无误后准予免税结案。免税品在储存或者销售期间由于其它原因发生损毁或者灭失的,免税商店应当依法缴纳损毁或者灭失免税品的税款。

第二十六条免税品如果发生过期不能使用或者变质的,免税商店应当向主管海关书面报告,并且填写《免税品报损准单》。主管海关查验核准后,准予退运或者在海关监督下销毁。

第二十七条免税商店应当建立专门帐册,并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25日前将上季度免税品入库、出库、销售、库存、调拨、损毁、灭失、过期等情况编制清单,填写《免税品明细帐》(式样见附件6),随附销售发货单、《免税品库存数量单》(式样见附件7)、《货物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单据,向主管海关办理免税品核销手续。主管海关认为必要时可以派员到免税品经营场所和监管仓库实地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经营单位或者免税商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责令其改正,可以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一)将免税品销售给规定范围以外对象的;

(二)超出海关核准的品种或规定的限量、限值销售免税品的;

(三)未在规定的区域销售免税品的;

(四)未按照规定办理免税品进口报关、入库、出库、销售、核销等手续的;

(五)出租、出让、转让免税商店经营权的。

第二十九条经营单位或者免税商店违反本规定的其它违法行为,海关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经营单位”是指经国务院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具备开展免税品业务经营资格的企业。

“免税商店”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由经营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地点设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销售场所和存放免税品的监管仓库,向规定的对象销售免税品的企业。具体包括:口岸免税商店、运输工具免税商店、市内免税商店、外交人员免税商店和供船免税商店等。

“免税品”是指经营单位按照海关总署核准的经营品种,免税运进专供免税商店向规定的对象销售的进口商品,包括试用品及进口赠品。

“免税品销售场所”是指免税商店销售免税品的专用场所。

“免税品监管仓库”是指免税商店专门用来存放免税品的库房。

营销管理办法篇9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汽车销售及其相关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

从事汽车销售及其相关服务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汽车,是指《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3730.1)定义的汽车,且在境内未办理注册登记的新车。

第四条国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加快城乡一体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推动汽车流通模式创新。

第五条在境内销售汽车的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建立完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保证相应的配件供应,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严格遵守家用汽车产品三包、召回等规定,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供应商,是指为经销商提供汽车资源的境内生产企业或接受境内生产企业转让销售环节权益并进行分销的经营者以及从境外进口汽车的经营者。

本办法所称经销商,是指获得汽车资源并进行销售的经营者。

本办法所称售后服务商,是指汽车销售后提供汽车维护、修理等服务活动的经营者。

第七条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汽车销售及其相关服务活动的政策规章,对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汽车销售及其相关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八条汽车行业协会、商会应当制定行业规范,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服务,开展行业监测和预警分析,加强行业自律。

第二章销售行为规范

第九条供应商、经销商销售汽车、配件及其他相关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不得销售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交易的产品。

第十条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以适当形式明示销售汽车、配件及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或收取额外费用。

第十一条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明示所出售的汽车产品质量保证、保修服务及消费者需知悉的其他售后服务政策,出售家用汽车产品的经销商还应当在经营场所明示家用汽车产品的三包信息。

第十二条经销商出售未经供应商授权销售的汽车,或者未经境外汽车生产企业授权销售的进口汽车,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消费者作出提醒和说明,并书面告知向消费者承担相关责任的主体。

未经供应商授权或者授权终止的,经销商不得以供应商授权销售汽车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售后服务商应当向消费者明示售后服务的技术、质量和服务规范。

第十四条供应商、经销商不得限定消费者户籍所在地,不得对消费者限定汽车配件、用品、金融、保险、救援等产品的提供商和售后服务商,但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服务、召回等由供应商承担费用时使用的配件和服务除外。

经销商销售汽车时不得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或者强制为其提供代办车辆注册登记等服务。

第十五条经销商向消费者销售汽车时,应当核实登记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明,签订销售合同,并如实开具销售发票。

第十六条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在交付汽车的同时交付以下随车凭证和文件,并保证车辆配置表述与实物配置相一致:

(一)国产汽车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

(二)使用国产底盘改装汽车的机动车底盘出厂合格证;

(三)进口汽车的货物进口证明和进口机动车检验证明等材料;

(四)车辆一致性证书,或者进口汽车产品特殊认证模式检验报告;

(五)产品中文使用说明书;

(六)产品保修、维修保养手册;

(七)家用汽车产品三包凭证。

第十七条经销商、售后服务商销售或者提供配件应当如实标明原厂配件、质量相当配件、再制造件、回用件等,明示生产商(进口产品为进口商)、生产日期、适配车型等信息,向消费者销售或者提供原厂配件以外的其他配件时,应当予以提醒和说明。

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配件,应当取得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可销售或者在售后服务经营活动中使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允许办理免于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原厂配件,是指汽车生产商提供或认可的,使用汽车生产商品牌或其认可品牌,按照车辆组装零部件规格和产品标准制造的零部件。

本办法所称质量相当配件,是指未经汽车生产商认可的,由配件生产商生产的,且性能和质量达到原厂配件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的零部件。

本办法所称再制造件,是指旧汽车零部件经过再制造技术、工艺生产后,性能和质量达到原型新品要求的零部件。

本办法所称回用件,是指从报废汽车上拆解或维修车辆上替换的能够继续使用的零部件。

第十八条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制度,明确受理消费者投诉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并向消费者明示投诉渠道。投诉的受理、转交以及处理情况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知投诉的消费者。

第三章销售市场秩序

第十九条供应商采取向经销商授权方式销售汽车的,授权期限(不含店铺建设期)一般每次不低于3年,首次授权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双方协商一致的,可以提前解除授权合同。

第二十条供应商应当向经销商提供相应的营销、宣传、售后服务、技术服务等业务培训及技术支持。

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在本企业网站或经营场所公示与其合作的售后服务商名单。

第二十一条供应商不得限制配件生产商(进口产品为进口商)的销售对象,不得限制经销商、售后服务商转售配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除外。

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

第二十二条未违反合同约定被供应商解除授权的,经销商有权要求供应商按不低于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收购其销售、检测和维修等设施设备,并回购相关库存车辆和配件。

第二十三条供应商发生变更时,应当妥善处理相关事宜,确保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经销商不再经营供应商产品的,应当将客户、车辆资料和维修历史记录在授权合同终止后30日内移交给供应商,不得实施有损于供应商品牌形象的行为;家用汽车产品经销商不再经营供应商产品时,应当及时通知消费者,在供应商的配合下变更承担三包责任的经销商。供应商、承担三包责任的经销商应当保证为消费者继续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

第二十四条供应商可以要求经销商为本企业品牌汽车设立单独展区,满足经营需要和维护品牌形象的基本功能,但不得对经销商实施下列行为:

(一)要求同时具备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

(二)规定整车、配件库存品种或数量,或者规定汽车销售数量,但双方在签署授权合同或合同延期时就上述内容书面达成一致的除外;

(三)限制经营其他供应商商品;

(四)限制为其他供应商的汽车提供配件及其他售后服务;

(五)要求承担以汽车供应商名义实施的广告、车展等宣传推广费用,或者限定广告宣传方式和媒体;

(六)限定不合理的经营场地面积、建筑物结构以及有偿设计单位、建筑单位、建筑材料、通用设备以及办公设施的品牌或者供应商;

(七)搭售未订购的汽车、配件及其他商品;

(八)干涉经销商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以及其他属于经销商自主经营范围内的活动;

(九)限制本企业汽车产品经销商之间相互转售。

第二十五条供应商制定或实施营销奖励等商务政策应当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供应商应当向经销商明确商务政策的主要内容,对于临时性商务政策,应当提前以双方约定的方式告知;对于被解除授权的经销商,应当维护经销商在授权期间应有的权益,不得拒绝或延迟支付销售返利。

第二十六条除双方合同另有约定外,供应商在经销商获得授权销售区域内不得向消费者直接销售汽车。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供应商、经销商应当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90日内通过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管理系统备案基本信息。供应商、经销商备案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自信息变更之日起30日内完成信息更新。

本办法实施以前已设立的供应商、经销商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90日内按前款规定备案基本信息。

供应商、经销商应当按照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通过全国汽车流通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汽车销售数量、种类等信息。

第二十八条经销商应当建立销售汽车、用户等信息档案,准确、及时地反映本区域销售动态、用户要求和其他相关信息。汽车销售、用户等信息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10年。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职责,采取双随机办法对汽车销售及其相关服务活动实施日常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供应商、经销商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询问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要求其说明情况;

(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检查相关数据信息系统及复制相关信息数据;

(四)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企业信用记录,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供应商、经销商有关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录入信用档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供应商、经销商应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走私、盗抢、非法拼装等嫌疑车辆调查,提供车辆相关信息。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或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给予警告或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汽车销售及其相关服务活动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的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营销管理办法篇10

论文摘要:关系营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营销管理范式。目前,关系营销已从早期注重顾客群体扩展到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因此,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民办高校关系营销进行探究,对明确民办高校关系营销的对象,制定关系营销步骤,提高关系营销战略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营销管理自上世纪90年代重视以顾客为导向以来,关系营销日益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关注,促使营销管理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以“产品与市场”为中心逐渐转变为注重顾客的满意度与终生价值以及外部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影响。目前,关系营销的视角已从注重顾客群体延展到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使得关系营销愈加呈现“利益相关者导向”的色彩。然而,教育营销领域的众多学者还没有意识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关系营销理论的拓展作用。因此,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民办高校关系营销战略进行探析,对促进关系营销问题的拓展及帮助民办高校识别关系营销的对象,提高关系营销制定与实施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司治理时提出的一种理论主张。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从这一定义出发,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作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民办高校不可避免要与周围其他组织或个人发生联系,通过认识、加强和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美国学者米切尔的观点,要成为一个学校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具备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其中,合法性是指某一群体是否被赋予法律和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对于学校的控制权;权力性是指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急性是指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学校管理层的关注。依据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可对民办高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划分。

首先,学生是民办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是否选择民办高校就读将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生源与经费来源;而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将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教师是民办高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影响民办高校质量的提升与品牌的营建;而民办高校能否持续、稳定发展也将影响教师的福利待遇与职业发展。用人单位是民办高校的间接利益相关者。民办高校培育的人才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知识性劳动力的需求,满足生产与发展的需要;而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接纳是民办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将影响民办高校课程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政府是民办高校的潜在利益相关者。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能缓解政府普及高等教育的压力,维护政府的公共治理秩序与公益目标的实现;而我国政府对民办高校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政府能否对民办高校进行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也将影响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关系营销战略制定的步骤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办高校关系营销是一种融合利益相关者管理思想,通过与学生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发展和维持良好关系,以使各方实现各自目标不断改进的过程。借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程序所提供的思路,可将民办高校关系营销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辨别关系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这是制定关系营销战略的起点与基础。民办高校营销人员应对民办高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人研究,确定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权重排序,以便把握主次,提高关系营销的针对性。二是了解关系营销中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期望。民办高校应对不同营销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判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识别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的价值需求和期待。三是确认关系营销中利益相关者价值需求和期望的实现状况。由于民办高校的营销行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民办高校应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期审计,持续监控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质量与利益相关者期望之间的差距,以便帮助民办高校采取相关举措,最大化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更好地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四是制定与调整关系营销战略。在已经确认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期望的前提下,民办高校可通过营销战略的制定与调整,缩小利益相关者期望和民办高校营销绩效之间的差距。如果利益相关者期望保持不变,民办高校则可通过自身营销行为的改进迎合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如果民办高校想改变或调整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则可通过调整民办高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实现。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关系营销战略的实施

民办高校关系营销的核心要义在于识别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期望,据此提供相应的教育产品或服务,寻求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并保持长期的伙伴关系。为此,需要对民办高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系营销,提高其满意度与忠诚度。

1.核心利益相关者(学生)。由于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学生花钱购买教育服务的意识非常明显。因此,民办高校应把学生当成是顾客,引用关系营销理念,注重顾客关系管理。体现在应注重倾听学生及家长的意见,顺应他们的需求与期望进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与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来提高学生的让渡价值。民办高校应看到学生满意度与学校自身发展的正比例关系,“学生们对学科与专业的选择,像消费者一样,引导着大学的扩展和收缩”。因此,民办高校应把提高顾客满意度作为营销中心工作,通过营销手段识别顾客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学费定价与课程设置,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忠诚度。民办高校针对学生的关系营销的关键在于不断开辟学生市场、发现学生市场和满足学生市场,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学生(顾客)价值,包括识别学生需要与欲望,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符合学生及其家长期望的教育产品或服务,并且使该产品的效用与学生的社会需要及个人价值相结合,使之能够经由劳动力市场创造出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重要利益相关者(教师)。民办高校应把教师视为内部顾客,通过内部关系营销提供满足教师需要的工作产品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素质的教师。体现在:一是实施竞争性的薪酬制度,把个人业绩、实际贡献与薪酬直接挂钩,并使薪酬水平高于同类公办高校,以吸引优秀人才到民办高校从教。二是赋予教师工作自。民办高校应尊重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专业自,通过提供支持性环境,保证教师的学术自由,使其在工作内容、时间、方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这将有利于增强教师对学校的组织承诺与忠诚度,进而促使其改善对外服务的质量。三是实行人本化的管理。民办高校应创设保证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提供教师在校董事会和监事会发言的权利,充分考虑教师对学校事务的意见,让广大教师参与决策和多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由于“在高校里,知识被分割成非常专业的领域,教学成为高度个体化的活动,需要教师的高参与度”,因此,民办高校应保证教师参与决策和对自身工作有较高的控制度。这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与归属感。四是满足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当前,民办高校无论是在国家的计划培训,还是职称的评定方面均未享有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国民待遇”。民办高校不能忽略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实现的需要,应提供业务培训、学历教育、出国学习等机会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还应创新职称评聘制度与行政晋升制度,通过低职高聘、竞争性职务晋升等制度,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顺畅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