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46:03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1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新晨: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2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监理;措施;U415.1

1.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它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建筑(architecture)、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计算机技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即所谓的“a+4C”技术。“a+4C”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形成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与综合管理,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目标,这也是人们追求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任务,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职责范围,以及监理机构与其它单位和部门的关系。

2.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业主间的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控制和管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业主间的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监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的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业主签订监理合同以后,首先是业主向其授权,然后业主再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监理机构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2.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主要任务

目前,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大部分未进行委托监理,因此,下面主要分析在施工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任务。

2.3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2)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3)审核系统承包商的营业执照、企业资质等级证书、工程业绩;(4)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对比分析;(5)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6)帮助业主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

2.3.1施工准备阶段

(1)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2)审核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3)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协调会,督促其做好技术交底;(4)科学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界面;(5)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6)监督完成相关系(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7)审核系统调试、验收方案和相应计划;(8)审核人员培训计划。

2.3.2施工安装阶段

(1)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和存在问题;(2)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技术核定单;(3)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4)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程量的计量认可;(5)进行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2.3.3系统调试阶段

(1)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2)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3)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4)调试计划进度控制;(5)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

2.3.4系统试运行阶段

(1)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2)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3)审核系统技术和人员培训资料;(4)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5)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2.3.5系统验收阶段

(1)审核系统竣工资料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2)按设计要求和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及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3)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4)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5)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书;(6)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监理、承包商之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人员,则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自我充电,以适应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需要。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优化

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种结构样式的建筑层出不穷,面临着大量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事前进行有效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维护所需要的维修费用。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不仅有利于建筑质量的保障,还可以有效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变更。因此委托有资质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工作,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为例,按照工程质量检测过程,可划分为取样送检、试验、检测报告等三个过程,现就每个过程目前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如下分析。1.1取样送检。按照国家关于见证取样、送检的要求,见证和取样人员必须在施工现场完成取样工作。送检的样品需按照检验批的要求进行抽取,在送检时,见证和取样人员必须一同到检测机构进行交接并签字。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见证和取样人员未按照规定取样送检,存在代做的假试件、不随试件送检的情况。1.2试验。依据《建设部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已经成为独立的社会运营企业,实行资质管理。但是目前存在市场不规范,检测机构水平不一的情况,更有甚者部分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出具虚假报告的情况。1.3检测报告。目前检测报告的原始数据很多还是手工进行记录,且没有试验过程中的时间-应力曲线图,试验人员可以进行数据的修改,这样对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更存在虚假报告应用在工程验收过程中的情况。

2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建筑工程质量检

测过程优化住建部提出动态记录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市场和现场行为,有效实现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管的联动,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目标。这就明确了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在建筑工程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利情况的发生,我们结合目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二维码、移动终端、人脸识别技术、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技术等,对目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取样送检、试验、检测报告等三个环节进行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检测过程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1取样送检过程。取样送检环节应注重取样的时间、地点和样品的唯一性。通过智能手机传送到服务器控制取样的时间,其GpS的定位功能和拍照功能可以有效的知晓见证人和取样人的具置和人像信息,这样可以保证时间地点的准确性。利用二维码技术,将唯一的标识二维码进行植入绑定,通过智能手机扫码功能有效的控制取样样品的唯一性。通过以上信息的手机,将取样过程利用智能手机上传到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平台,存档备查。送检过程中,在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见证和取样人员通过人脸识别的验证后,再扫描取样试件的二维码。通过系统将人脸识别、智能手机记录和二维码扫描记录进行关联,这样使取样送检的过程变得有据可查,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检测过程2.2试验过程。试验过程需要进行盲样的检测,这样可以保证工程质量检测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二维码扫描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过程,在试验过程中不出现工程相关信息。利用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可以自动记录试验峰值,形成时间-应力曲线图。软件可以自动调用摄像头对试件破坏的过程进行拍照录像,这样记录和上传数据的工作都可以实现自动化,不会出现实验员的人为干预,保证了数据的客观公正性。保存的时间-应力曲线图和破坏的照片进行保存,可以有效防止虚假试验报告的产生。2.3检测报告过程。试验过程出具试验报告,试验报告经过审批合格后,利用二维码加密防伪技术,对检测报告的内容进行动态加密,避免施工单位掌握检测报告对其的人为修改,加密二维码防伪技术有效避免了虚假检测报告的情况,很好的保障了工程质量检测单位的合法权益。监督单位和监理单位也可以通过检测报告的二维码扫描,对工程质量检测的各个过程进行监督,出现问题也可以准确追踪负责人的责任。

3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保障。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发现质量问题积累经验,对工程检测过程进行不断的改进,不仅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安全,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作者:李美峰单位: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5

关键词:多系统集成管理模型模型设计

1、引言

智能建筑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4C)的进步和互相渗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化建筑技术和先进的智能化技术的完美结合[3.6]。智能建筑的内涵十分丰富,通常包括5az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保安自动化系统(SaS)、火灾报警自动化系统(F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建筑物智能系统设计的核心是“集成",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功能集成,技术集成,信息集成。其中功能集成是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系统建设目标,而将一些相互独立的功能子系统聚集在一起:技术集成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和产品进行功能集成:而信息集成是实现子系统间资源的高度共享和任务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4],它可提高对建筑物的综合管理能力。在1998年北京智能建筑技术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了智能建筑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信息集成"。国外权威机构也在预测智能建筑集成技术的发展,美国能源部关于智集成方法、系统协同工作和控制方面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提出了新的要求[2,3]。

目前智能系统集成模式的研究己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己有不少大的智能系统集成商研究并提出该系统集成方案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楼宇自控系统(BaS)为核心的集成模式。通过开发与各种第三方系统的网络通信接口,将各种系统集成到自己系统中。这种方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接口软件的开发完全依赖BaS提供商,可集成的第三方系统的数量极其有限。

(2)采用Lonworks和BaCnet技术。Lodorks和BaCnet是两种非常优秀的测控网络通信技术,适用于大区域、点数分散的控制系统,但不适用于消防和保安系统。

(3)网络控制级采用以太网技术。各子系统的上位管理主机采用以太网互连,实现系统间部分数据的传递,但无法访问各系统的实质性的数据并实现系统间资源共享与相互协调操作。为实现该目标还需探索其它解决途径。

自从1984年提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概念和1986年召开第一次CSCw国际会议以来,CSCw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受到极大重视。本文基于智能建筑的需要和CSCw思想,提出一种新的基于CoRm的组件化系统集成模型,以解决在多层次分布式协同工作环境下,异构资源集成与协同的方法,并应用于建筑物智能信息集成平台的设计。

2、模型设计

本集成模型的设计基于组件的、标准的开放平台,各个子系统的管理系统接口模块以组件的形式加入,它们按照集成平台制定的接口定义标准定义自己的接口模块,集成平台通过这些接口模块与子系统进行通信和控制,并根据收集到的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工作。

2.1 模型的总体框架

由于目前大多智能系统产品其信息组织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性,早期产品多采用结构化数据文件或文体格式文件,近年的产品才使用数据库组织信息,但数据库类型不一,我们称这些智能系统的信息资源是异构的。根据建筑物智能系统的设计特点,我们采用集散型的系统集成模型,各个子系统管理各自的信息,集成系统负责子系统的接口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

分布对象计算(DoC)融合了分布计算系统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两个重要的软件技术,它使得面向对象技术高效、灵活地在多机异构网络环境下分布可重用得以应用。本集成模型采用C0RBa作为分布对象管理系统结构。它使各个子系统组成一个多层次分布式协同工作系统,并使其异构性对用户透明[1]。

整个集成模型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集成平台担任集成系统管理者的角色,负责收集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各子系统对象之间的通信,并能提供集中的决策和控制。这些功能都由集成平台份名个对象来完成,其概念模型可分为三层:数据通信层使用标准的接口与子系统的对象进行交互,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即采集各子系统状态、日志、开关信号等数据:分析控制层则对数据通信层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过滤,生成报表、日志或控制信号:辅助决策层可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辅助决策能力。

子系统对象是该集成模型的重要一环,它主要有三个功能:封装、通讯和控制功能。它封装该子系统的状态和告警信息,使用定义好的标准信息格式和标准接口与集成平台进行通迅。另外,它接收来自集成平台的控制信息,通过对该子系统的文件、数据库或应用程序接口(api〉的系统调用来完成其控制功能。这些对象和集成平台的接口对象都是CoRBa对象,它们以对等的关系地行交互,而不是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关系。当子系统因为升级等原因发生变化时,只需对子系统对象进行修改,而无需涉及集成平台,因为子系统对象已经最大限度地屏蔽了子系统的异构性。

集成平台的数据通信层由五个接口组成,依据目前智能建筑的主要系统组成分为:设备自动化系统接口(Bai)、保安自动化系统接口(Sai)、火灾报警自动化系统接口(Fai)、办公自动化系统接口(0ai)和通讯自动化系统接口(Cai)。它们的功能是与子系统对象进行通信。集成平台中的对象只有这五个接口是Co阻a对象,其它的对象对外是不可见的。集成平台本身维护与管理一个数据库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的集成信息。集成平台不要求五个子系统一次全部加载,而是可以根据需要管理其中的若干个子系统。

分析控制层分为数据库管理对象、日志管理对象、系统管理对象、系统状态管理对象、系统维护对象。数据库管理对象负责系统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日志管理对象负责系统日志的读写等操作:系统管理对象管理各个子系统接口,汇总来自各接口的信息,并根据需要将相应的信息传递给其它管理对象:系统状态管理对象负责各子系统状态信息的处理:而系统维护对象负责整个系统的数据备份等系统维护工作。

辅助决策层对下一层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由联动管理对象、用户接口对象和辅助决策对象组成。联动管理对象对子系统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其它子系统协同工作。对需要的情况,该对象将信息送给相应的系统管理对象,由系统管理对象将命令传送给相应的子系统接口。用户接口对象负责用户界面和接收用户请求,显示系统状态信息等。辅助决策对象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分析,提供系统的预测和辅助决策信息。

2.2系统的协同工作过程

智能建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代化综合系统,需要充分考虑所涉及的各子系统的集成和信息共享。由于篇幅限制,只对子系统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并发出告警信号时集成平台中对象的协作过程进行描述。

(1)当某个子系统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子系统对象判断是否需要发送告警事件,如图2所示。如果状态正常,则发送该信息给集成平台上相应的子系统接口,该接口将信息传送给系统管理对象。系统管理对象将状态信息全部交给系统状态管理对象进行处理。系统状态管理对象则将信息分别传送给日志管理对象(写日志)、数据库管理对象(记录)和用户接口对象(显示)及联动管理对象(活动对象登记)进行处理。

(2)如果子系统对象根据子系统的状态和告警信号判断有告警事件发生时,它将告警设备的状态和告警类别传送给子系统接口,如图3所示。系统管理对象接收到子系统接口的信息后,将告警信息和状态信息分开。其中将告警信息发送给联动管理对象,而把状态信息传送给系统状态管理对象。系统状态管理对象则对状态信息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同上。

联动管理对象对收到的告警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模型库判断是否需要联动。需要联动时,联动管理对象将需要采取动作的子系统设备及动作类型发送给系统管理对象,由系统管理对象负责发送给指定的子系统。同时联动管理对象将联动信息发送给日志管理对象和用户接口对象,分别进行日志记录和用户显示。

3、模型的实现与应用

为验证模型的实用性,我们将本模型应用于建筑物智能信息集成平台的设计。基于本集成平台,目前可实现对建筑物楼宇设施自动化系统(Ba)、安全报警自动化系统(Sa)以及大楼物业管理的信息集成管理和协同工作。为说明不同应用系统的资源异构性,我们在Ba系统的数据组织形式上采用结构化数据文件的形式,在Sa系统的数据组织形式上采文本文件的形式,物业管理系统采用mSSQLServer组织信息。集成后的系统可实时查询并控制Ba与Sa两子系统的运行,还可实现两系统之间协同工作。集成模型中的子系统对象和联动管理对象是很重要而且比较复杂的部分,下面简要介绍两者的一些实现方法。

对于Ba来说,集成平台关心的是其设备类型、位置、工作状态,并可对其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因此Ba子系统对象需要维护一张静态设备表,以存放设备编号和物理地址的对应关系以及最近一次该设备的状态信息等信息。子系统对象可以使用设备表收集子系统的状态信息、设备种类及位置信息。因此Ba子系统对象的iDL定义如下:

interfaceBa-system{

voidgetderice-info(inintdevice-id,outStringstate-info);

//集成平台使用设备号获得该设备的状态信息

ovoidcontrol(inintdevice-id,inStringstate);//集成平台对Ba系统的设备进行控制(state是设备需要达到的状态)。}

体制 对于Sa子系统来说,集成平台需要获知其告警类型、告警位置的信息,并可对监视设备以及门禁设备进行控制,因此Sa需要维护两张静态表一设备表和告警表。状态信息、告警信息变换为标准的代码与集成平台进行交互。在告警编码时还加入该告警类型的联动范围(全楼、楼层、楼层内某区域和房间)信息。因此Sa子系统对象的iDL定义如下:

interfaceSa-System{

voidget-device-alarm(indevice-id,outintalarm-id);

//集成平台使用设备号获得该设备的告警信息。

voidcontrol(inintdevice-id,inStringstate);//集成平台对Sa系统的设备进行控制(state是设备需要达到的状态)。}

子系统接口对象需要有接收对应子系统信息的接口。Ba的子系统接口的定义是与Sa相类似的,Sa的iDL可定义如下:

interfaces11b-sys-interface{

voidsend-info(irlintdevice-id,inStringstate-info);

//相应的子系统发送状态信息:

voidsend-alarm(indevice-id,inintalarm-id,inStringstate-info)//相应的子系统发送告警信息:}

Ba与Bai通信的过程是以以下方式进行的:Ba子系统对象以轮巡方式按每分钟获取一次设备状态信息,而Sa子系统是每30秒获取一次告警信息。只有当状态信息发生变化时才调用集成平台的子系统接口对象的方法send一info(intdevice-id,Stringstate-info),将信息发送给集成平台。而子系统接口对象也可以使用子系统对象的get-device-info(intdevice-id,Stringstate-info)方法直接获得设备信息,使用control-device(intdevice-id,Stringstate)方法对设备进行控制。St和Sai的交互与此类似。

物业管理系统在集成平台需要时提供设备位置或告警位置的入住用户信息。其iDL的定义如下:

interfaceijnfo-manage{

voidget-user-info)inintplace,outStringuser一info);

//获得该置(place)相应的用户信息。}

集成平台的联动管理对象维护一张动态的活动设备表和一张静态的联动表。联动管理对象从系统状态管理对象获得最新的活动设备号,所有子系统的设备号集中有序排列。由于设备号中隐含有位置信息,而且在告警编号中也含有联动范围信息;因此联动管理对象可以根据告警信息,简单地用二进制运算在活动设备表中查找联动区域内其它相关编号,然后发送控制信息给系统管理对象。

联动管理对象的主要算法:

(1)通过device-id和alarm-id查联动表,如果联动表中无对应信息则返回;

(2)否则根据alarm-id的联动范围和联动表中对应的联动设备类型在活动设备列表中查找相应设备的device-id;

(3)对查找到的所有设备分别将其deviCe-id和联动表中对应的动作传递给系统管理对象。

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集成许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如在辅助决策层,我们可以采用智能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决策和预测分析[7],或采用agent等智能技术提高协同工作的智能性。另外,智能平台上的信息可以通过Http服务器以web的形式进行[5,6]。该集成平台的组件化结构保证了其开放和可重用等特性,未来的应用和研究成果都可以简单地加入到该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智能性和协同工作能力。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6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7

摘要:基于信息化战略规划、智慧园区的产业定位,以及对信息化需求的分析,提出其设计思路和构建方向,从智慧园区系统涉及的内容开始,分别对设计原则、总体框架、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对智慧园区系统架构进行了设计。本文首先从智慧园区的功能需求出发,通过分析,提出了智慧园区总体方案,规划了智慧园区的整体框架及主要子系统。随后,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具体的设计,阐述了主要的系统建设策略,并对未来智慧园区发展远景提出了展望,为园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个人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

引言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遍及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缩影。

1设计原则

(1)先进性与成熟性、实用性相结合;

(2)互通性;

(3)系统可扩充、升级性、兼容性;

(4)可靠、安全、实用、美观;

(5)易操作、易维护;

(6)经济性。

2体系结构

该智慧园区采用了5a体系{楼宇自动化(Ba)、消防自动化(Fa)、安保自动化(Sa)、办公自动化(oa)、通信自动化(Ca)},运用智能集成管理系统(iBmS)对5a模块下的所有子系统进行了统一管控,提高智慧园区的高可用性和高维护性。

本设计参照智能化大楼标准设计,结合实际要求,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满足现代化和智能化办公需要。整个智能化系统工程包括若干子系统及整体架构整合。

3智慧园区系统功能设计

3.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其作用是把建筑物内部及建筑物之间的语音交换设备、智能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它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互相连接起来,并可以通过必要的设备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相连接,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先进的和可扩展的线路基础。

3.2视频监控系统

根据园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内部建筑物结构功能分布,建设一套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建设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接入前端监控点,实现对园区人、车、物进行有效的统一管控,提供整个园区的视频图像。视频监控系统要求采用数字化、分布式的部署结构,实现视频信号的传输、交换、存储、处理,形成一个开放的、完整的、标准化的系统架构,以便监控中心能及时全面掌控园区安防情况,确保园区安全。

在园区周界、园区出入口、主要道路、所有建筑物各层的出入口、公共区域及其他特定区域设置摄像机。

3.3入侵报警系统

进一步加强园区安保,沿园区围墙设置一套周界入侵报警系统。检测到外界振动如攀爬、撞击围栏发出入侵报警信号,启动声、光报警器。报警系统采用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在园区安装报警设备,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与管控。

该系统需具有智能识别,精确定址,可靠性高,布防方便,容易维护等特点。

3.4门禁一卡通系统

门禁一卡通系统集成员工考勤、电子门禁、内部消费管理、访客管理和停车场系统等,并可以拓展到专用电梯控制、停车服务、巡更等项目。使各项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科学,为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和安全。

3.5出入口及停车场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用于对进出园区的车辆和停车场进行有效管理及费。实现从车辆快速进场、快速缴费、快速出场等全自动化智能停车场管理应用。

3.6机房工程

机房工程共包括三个部分:用于放置运营商设备的弱电机房、中心机房、安防及消防监控中心。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柜、弱电机柜、服务器、工作站、UpS电源等设备均安装在安防监控中心内。主要的工程内容为:机房的建筑装修工程、机房的配电设计、机房的空调系统设计、机房的安全设计。

3.7信息系统

多媒体信息系统主要作用是在园区内部播放日常通知公告、宣传影片、音乐等,系统应能展示图像、文字和声音。用于园区各建筑体内。

3.8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日常播放广告、通知、背景音乐等,紧急情况下可接受消防报警信号,转变为紧急广播系统(消防广播等)。因此要求公共广播系统声音清晰,准确明辩,声音刺激性小,音响效果好。园区建筑体外部可独立设置广播前端,建筑体内部广播前端可与消防广播共用,广播设置消防优先级。

3.9会议系统

根据场合的不同将会议室分为普通会议室、主要会议室和报告厅会议室。主要设备如下:

电子屏、扩音系统、电子横幅、电子签到、会议信息推送指示牌、自动遮阳窗帘控制系统、会场灯光系统、信号频闭系统。

3.10电子巡更系统

电子巡更系统用于约束保安人员按规定的时间、路径进行巡逻的管理系统。

巡更信息点主要设在园区的围墙栅栏、各建筑物的每层楼两侧(端),半地下停车场区域,以及园区主干道等重要位置上;巡更的时间具有可调整性。

3.11建筑物设备自控系统(BaS)

建筑物设备自控系统(BaS)的主要任务是对园区内的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园区机电设备包括:暖通空调设备、照明设备、电梯设备、供配电设备、其它机电设备。

系统可实现自动监视并控制各种机电设备的起、停,显示或打印当前运转状态;自动检测、显示、打印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参数及其变化趋势或历史数据;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之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监测并及时处理各种意外、突发事件;实现对大楼内各种机电设备的统一管理、协调控制;能源管理:水、电、气等的计量收费,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设备管理:包括设备档案、设备运行报表和设备维修管理等。

3.12语音交换系统

集团电话系统是企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为分机话务处理、中继话务处理、话务控制管理、语音提示处理等。

3.13园区it基础架构

园区网络架构按照数据中心级别园区网络进行配置,在业务连续性上实现全冗余,接入层以上能够实现故障的自动切换,达到用户无感知、数据无丢失。数据中心级网络架构能够提供更为强大的交换传输性能和运行稳定性能,并能完全支持云架构下的网络虚拟化特性。

网络采用大二层架构:核心层和接入层。

按部门或需求划分的虚拟网(VLan);,通过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按部门或需求进行的ip层安全访问控制。

需采用用户准入控制系统实现用户身份、终端健康检测、权限分配等功能,保证内部安全。能实现与互联网的可靠性互联,应采用双链路、双设备、双运营商的方式提高网络可靠性和访问速度。

网络出口方面,通过链路负载均衡设备将流量合理的分配于不同的链路上;为保障内网安全,在出口配置防火墙,有效拦截存在风险的访问或流量,并保护内网地址不易受到外部攻击;在外网访问方面通过上网行为管理设备能够有效控制上网时段和访问内容,并能对关键应用或访问进行带宽保障,实现带宽资源的最大化有效利用;外部对内访问通过Vpn设备进行安全便捷的连接,外网环境也能通过虚拟的专用线路访问公司内部资源。

3.14智慧园区管理系统

基于管理的需要,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集成的子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建筑物设备管理系统、火灾消防报警系统、机房监控系统、信息系统等等。使得这些孤立的子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系统,其接口界面标准化、规范化,完成各子系统的信息交换和协议转换。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4结语

智慧园区能够实现园区中多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打破传统的园区封闭系统的信息孤岛。未来的智慧园区,可以在统一网络、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数据环境的基础上,尝试建立高效的园区运营中心,从而提供园区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园区运营中心平台将连接智慧园区各个专业业务领域,各管理系统之间采用标准的事务总线进行串连,对各个业务领域的告警、事件等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按照预定的规则和流程,进行处理、报告、展现、存储,不断积累数据、建立更高级的人工智能,从而持续提高园区运行的效率和园区企业、人群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秦兆海,周鑫华.智能楼宇安全防范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徐进,黄军政.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建设与运营模式的探究.电信网技术,2013(04).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8

自今年7月1日起,三个有关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新版国家标准将陆续付诸实施,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建设部于2006年12月29日第536号公告,批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GB/t50314-2006,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同时废止。建设部于2007年4月6日第619号和第620号公告,内容分别是: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GB50311-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同时废止;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GB50312-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同时废止。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建筑系统自动化更高级的发展形式,它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对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之间的交换与共享。

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

走向规范化

信息时代,智能建筑作为数字城市形象工程的基础,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在我国,伴随着智能楼宇与智能小区的兴起,与之相关联的研讨会、展示会此起彼伏,报刊、电台等传媒也争相宣传。以前开发商还把楼盘配有智能化系统当做卖点,而现在没有智能化系统则成为了缺点,不论是居住园区,还是大厦的建设,都把智能化系统当做基本配置。也正因为如此,对智能建筑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就已经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对智能建筑理念和各种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涉及。当时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主要是将电话、有线电视系统接到建筑物中,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物中的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各个系统是独立的、没有联系的,与建筑结合也不密切。

随着综合布线技术的引入,在建筑物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促进了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根据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划分为三级,为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90年代,为规范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国家还出台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198-9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ll6―92)等国家标准。

市场推动力

智能建筑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来自房地产开发商。在90年代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要领的时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大厦”、“3a建筑”、“5a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词频繁出现在他们促销广告中,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普及起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中西部扩展。迅速膨胀的市场在锻炼和培养一支智能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智能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出现一些隐患。

为此,国家建设部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对市场准入的标准,它禁止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

我国对智能建筑的深化利用是开发了智能小区。在上世纪末,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住宅小区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住户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写字楼、医院、体育馆等为主的智能建筑有很大的不同。

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角是电信运营商,它们试图通过投资建设一个到达各家各户的宽带网络,开展各种增值服务,如: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其他各种数据传输和通信业务等,并用这些增值服务来回收投资。于是开发商和住户便享受起这个“免费的晚餐”,一个遍及全国的“宽带热”正在各地兴起。各种类型的公司纷纷加入这场“圈地”运动中,恶性竞争频频发生,甚至有些住宅小区几套宽带网络同时建设。

引入务实思想

虽然有人对这种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思路持怀疑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宽带网”成为建筑智能化行业,乃至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话题。

于是有人对智能建筑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认为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接入到各种建筑的宽带网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人们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业务,用户通过这个网络接收和传送各种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

如果把综合布线当做智能建筑的全部,显然过于简单化了。但另一方面,如果对智能建筑不分对象和实际需要,盲目追求智能建筑一体化集成,则又过于复杂化。针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这个关键问题,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文化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于1999年在北京举办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高峰论坛”。

与会代表就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如何进行系统集成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有关代表提出了系统集成应该主要是以楼宇自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以及利用开放标准进行系统集成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后来的系统集成实践中成为主要指导思想,它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建设从盲目追求智能化、贪大求全转向务实。

这种务实的思想,在国家建设部于2000年出台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三个国家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03年7月1日,建设部颁布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2004年颁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0343-2004)。这些部级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证。

再次深化内涵

当前,在智能建筑领域里,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2000版有关智能建筑设计和综合布线的三个国家标准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出来。为此,建设部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三个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新版国家标准。

根据2000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除住宅外的智能建筑中各智能化系统按功能、投资、管理三个方面分为甲、乙、丙三级,还要按子系统列出一般规定、设计要素(要求)和设计标准(功能及配置要求)。

新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比2000版有了显著的改进,给“智能建筑”定义予以新的内涵,在内容上进行了技术提升和补充完善,着重于增强科技功能、提升应用价值,使文件更加全面、深入、完整;适应面更广,适用于各类功能建筑;文件表达更规范,系统的技术性更合理,对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偏重于系统功能;系统的界面更清晰,“综合布线”归入“信息设施系统”中;系统技术覆盖更全面,增加“机房工程”;系统的技术更完整,重视抗干扰的技术措施;系统的应用立意更高,提高到建筑设备管理需要,以确保智能建筑工程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和合理性,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新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以达到全面、科学、合理,使之更有效地满足各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除了对智能建筑共性的设计要素规定外,突出针对办公、商业、医院、文化、媒体、体育、交通、学校、住宅、工业等各类建筑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关键点的描述,对于哪类建筑应该达到哪种智能化建筑标准,尝试着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大大增加设计过程的参考价值和实际的可操作性。

更细致的规范

在2000版有关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和验收的两个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纳入建筑与建筑群相应的规划之中。综合布线系统应与智能建筑办公自动化(oaS)、通信自动化(CaS)、建筑设备自动化(BaS)等系统统筹规划,按照各种信息的传输要求做到合理使用,并应符合相关的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为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建设工程中使用。

新版有关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是在2000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以5e和6类、光纤布线系统内容为主,与国际标准iSo11801-2002e接轨,在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精神要求的前提下,对2000版国家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新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系统指标分为建议性和需要执行的两种,系统配置等级与产品类别的应用分为七个部分。新规范明确规定了系统安装设计中缆线布放管槽利用率与弯曲半径,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等工艺要求;防火缆线选用的重点在于所符合的测试标准规定的等级,而不完全取决于缆线所选用的护套绝缘材料,易燃区域和竖井内布放的缆线应阻燃;对应列出了国际、北美、欧洲的缆线防火测试标准,不同的缆线布放方式和环境空间条件等。

新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内容包括检测工具及仪表精度检查,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表;缆线的长度及电气特性抽测,工程电气测试(基本链路、永久链路、信道的测试连接模型)技术指标和光纤链路测试指标值及衰耗的计算公式;缆线的布放及保护措施要求符合设计要求;缆线终接(接线图、预留长度)测试指标;以及工程验收的评判标准和文档管理要求等。

有关智能建筑设计、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验收的三部修订版国家标准的推出,对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将起到更显著的指导作用,对贯彻国家关于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努力创建“绿色”建筑等系列方针政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我国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和实施中首选的技术标准文件,对促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被智能建筑行业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中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国外智能大厦的发展情况

智能化建筑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厦,它是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造,定名为“都市大厦”。这座38层高,总建筑面积达十万多平方米的大建筑,使该大厦不必自选购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此外大厦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对楼内的空调、供水、防火、防盗、供配电系统等均实现电脑控制,使客户真正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

日本从1985年开始建智能大厦,并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成立了“建设省国家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建成“智能城市花园”。印度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城开始建设“智能城”。英、法、德等国也相继在发展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

链接:中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末,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一般认为“北京发展大厦”可以算是我国的第一栋智能建筑,因为它从1989年建造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智能化目标。

从总体上看,我国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为单一功能专用系统。如出入口监控、闭路电视监控、空调设备监控、水电设备监控、消防设备监控、停车场管理、数据处理、统计报表、无线电话、对讲系统、卫星电视、共用天线、广播音响、有线电话等。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为多功能系统。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技术安全防范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通信及联动系统、停车场系统、文本数据处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有线通信系统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为集成系统。包括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网络系统(CnS)。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9

关键词:智能建筑;监理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几年来,虽然我国智能化建筑的的较快发展,但实际情况与预期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对中国“智能建筑”现状的调查表明,定位于智能型的建筑,其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智能建筑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即通信网络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楼宇动化系统(BaS),这三大系统又包含各种功能的子系统,常见的子系统有: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消防与火灾报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讯系统、背景音乐与紧急广播系统、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智能卡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计算机机房工程、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灯光音像控制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智能大厦集成管理系统等等。

1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1)在设计方面,由于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分属两个不同部门,相互之间配合和协调差,导致各专业施工图之间错、漏、碰的现象经常发生。再加上智能化设备目前主要还是进口产品居多,且分属于不同的生产商或集成商,设计公司往往是简单地套用商家提供的资料,使得各系统之间由于技术参数、性能、开放性等各有区别而不能很好的匹配。按照目前我国的监理工作情况,监理还无法在设计阶段实施。(2)技术标准,施工验收规范还不完善或滞后,给工程质量的管理带来“空白”之处,使施工质量无标准可依。(3)投资控制缺乏相应的依据。由于大多智能化系统设备需要进口,其价格咨询往往比较困难,除了安装的人工费、材料费可依据当地定额或行业定额外,其系统的设备价格只是向厂家询价后的参考价,对这部分的投资控制往往心中无数,对做好投资控制往往缺乏依据。另外,由于智能化系统设备一般为业主采购、供货,所以当设备质量有问题及设备进场时间过晚影响到施工进度时,监理工程师有时要处理施工索赔的问题,往往难度较大。(4)行业管理部门多,协调困难。智能建筑中的安保、消防控制、电视与广播、通信与网络等系统分属于公安、消防、文化、电信及建委等专业部门归口管理,在报批报建、设备选型及安装队伍选择时,往往会受到某些干扰,使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时常遇到困难,有时甚至难以正常开展。(5)是实施过程中参与的专业队伍较多,且同一专业又可能有不同的施工队伍,在实施过程中,各专业队伍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扯皮的事情经常发生。(6)是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管理,需要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诸多专业知识的支持,这就对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在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管理经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的智能化工程监理队伍的素质令人堪忧。下表是智能建筑中各子系统与相关工程的配合情况。(7七)是智能化系统验收时间长、工作量大,且组成系统分属于不同的专业或承包商,检测过程中不同专业之间相互干扰,检测时间长、质量问题查找困难,各系统验收资料多。(8)是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时间跨度长,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须从系统规划设计开始,经过设备安装施工、调试运行和系统验收,一直延伸到建筑整体竣工验收以后的一段时间。

2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智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各阶段的任务分述如下:规划设计阶段:协助业主确定拟建建筑对智能化系统的实际需求,帮助业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总目标,编写设计大纲;按业主要求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组织设计方案评审;参与设计合同的谈判;对智能化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提供技术咨询;审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系统承包商招标与设备选型阶段: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审核系统承包商的资质、资历、工程业绩;对系统方案进行设备性能与价格比分析;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的合同条款,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施工准备工作阶段:编制或审核项目智能化系统实施大纲;审核承包商提供的施工进度计划和设备供应计划;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施工安装阶段: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和协调会,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和技术核定单;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对拟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进行审核,并按规定抽样检验或见证送检;定期检查分析进度计划实施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系统调试阶段:审核检测大纲编制是否符合合同约定、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规范;审核主要技术资料、文件是否完备;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调试计划进度控制;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系统试运行阶段: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的关系,明确职责范围;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与方案;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3智能建筑监理工作的实施要点

智能建筑系统繁多,且构成复杂、技术先进、施工周期长、使用的设备和材料品种多,因此,在实施监理的过程中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是协助业主对智能化系统设计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和选择,应该是好的智能建筑,该有的功能都有了(没有设置不该有的功能),已有的功能真正有了(各种装置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不盲目追求高档次和高标准性,应该根据用户对建筑物功能的需要及其重要程度来确定智能建筑的功能方案;协助业主做好设计技术交底和设计变更工作,为准确按图实施监理和控制工程质量提供依据。(2)是建议业主合理划分工作量,确定承包模式与承包商数量。因为施工队伍多,工程范围划分、工程交接影响因素多,协调工作量大,易产生责任推委和延误工期。(3)是按步骤、有针对性、分部位组织业主、设计单位、各相关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核对土建、安装、智能化等各专业图纸之间有无矛盾及错误,明确各专业间的配合关系,绘制项目任务工作表,明确设计、业主、各专业承包商之间的工程技术范围与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质量和进度要求。(4)是工程验收采用按专业、分系统、分阶段、多层次和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来进行,以确保在施工和试运行的每个关键环节实施监控;既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也有利于建成系统的及时投入运行。(5)是将工程竣工资料的真实性作为重点进行检查落实要求承包商按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详细地绘制,以给日后使用、检修带来便利。(6)是督促系统集成商向业主方系统操作、维收和管理人员进行交底和培训;并建议业主制定出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及系统运行记录制度等方面的措施,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真正体现智能建筑带给我们生活的舒适和便利。(7)是实行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在施工方面,注意审查量、价的合理性;在设计方面,注意设计的选型是否超标准,可对设计上的投资浪费提出修改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何建业,张文.浅谈建设项目中智能建筑工程的监理[J].广东建材,2007-01-20.

[2]彭巨光.智能化建筑工程监理的研究[J].低压电器,2007-02-28.

建筑智能化报告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自动报警;火灾;设计

随着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一些重大危害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装置是消防联动系统的其中一个部分,能在火灾发生前期进行报警,对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及火灾的扑灭等有关键性的作用[1]。因此,要做好火灾防范工作,需要对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安全设计,保证其在火灾的预防和火灾现场控制中很好地发挥作用。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概述

(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主要是应用与探测火灾发生的隐患,对火灾安全防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智能建筑中,报警系统是整个自动化系统装置(Ba)中的重要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与相应的设计规范相一致,并且结合据图的建筑特点,选择合适的产品,保证技术先进、安全实用。在建筑自动化系统中,包括人员检测、消防控制、火灾自动报警、防盗警告、电力控制和照明系统等[2]。从技术层面来讲,需要多个系统间的相互配合和作用,保证信息控制与整个管理的一体化,才能真正做到整个智能建筑的安全、实用。

(二)火灾报警器的选配分析

建筑物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火灾报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同系统之间信号互通、判断的主要结构工具,通常有一定的火灾报报警标准底线,信号分析中一旦发现出现超过该底线的情况,也会触发建筑物的消防设备做好火灾防范的准备工作,这也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火灾报警器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传统的火灾报警器也逐渐被市场取代和替换,当前应用最多的是模拟量总线控火灾报警器,并有与之相应的消防联动系统。

在火灾报警器的选择中,不能抱着越先进的就是越好的思想,必须根据建筑物其他系统的界面兼容性等进行综合考量,如果选择不当也会影响到系统其他功能的发挥[3]。

(三)系统设计要点分析

作为整个系统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在智能建筑物火灾自动化报警设计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遵循相关的技术要点。其一,要对具体的建筑物进行勘察,了解其面积,安置相应的火灾探测仪,尽量保证能全面检测,在保证经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做好全面的检测工作,最终了解整个建筑所需要的报警控制容量,并设立相对应的设备参数,确定其联动控制效应能真正发挥作用,;其二,对智能建筑使用的防火防灾系统进行研究,实现各个系统之间明信号互通,避免因一处设备的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出现瘫痪的问题;其三,要将自动报警系统、通信自动化与办公自动化等做好衔接,并对这记者之间进行具体的研究设计,保证不同系统间的适应性,从而使其真正发挥功能。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及运行

(一)技术分析

目前,Zigbee是常见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其剧透距离近、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数据速率低及经济成本少等特点,在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能适用多种不同设备,并且能很好地支持地理定位功能[4]。因此,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不断增多,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装置中采用该项技术,需要对相关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解和掌握。Zigbee技术主要包括网状网络结构、星型网状结构等[5]。

(二)系统设计方案研究

具体的系统设计结构如下图1所示,由无线传感器将探测到的火灾信号通过Zigbee通信方式传输到数据集中器,然后再反馈到监控中心,对其进行分析和计算处理,判断火灾信号。判断中需要综合老驴多种不同因素,一句一定的原则,将该数据转换成一定的报警动作指示,根据不同情况发出预报警和报警。从整个系统设计来看,Zigbee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数据集中器、网络协调器等进行信号的连接,通过相关计算机数据对反馈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对火灾做出准确判断并发出报警,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

图1系统结构示意图

(三)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中的硬件部分不要由数据的采集和接受两部分组成,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传感器和无线收发芯片及控制器等,组成无线传输模块。其主要设计原理是在建筑物及周围出现火灾症状时,此时传感器将测试到的信号传达给控制中心,然后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计算和信号的处理,判断其是否符合预设的相应条件,与Zigbee技术处理一样,同样需要对复杂的多种因素进行考虑,最终将信号转化为火灾预警或者报警信号传输出去。

(四)软件设计分析

软件的设计是关键所在,主要是数据采集端和接收端的程序,通常有程序的初始化、发射极接受三个环节,具体采集流程如下图2所示,主要是对相应部分进行初始化处理过程之后,将信号发传输至发射板块,实现输出的目的,数据的接受和处理功能主要由接收部分进行处理和完成,最终完整个数据的采集。

图2数据采集流程示意图

(五)效果分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通过对建筑物资料的搜集,可以对检测的方案进行初步设计,在智能建筑功性的运营和检测过程中,还需要对相关的检测技术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检测方案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做好相关的技术反馈等工作,并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保证智能建筑设计中能按照最优的方案进行设计[6]。因此,对其效果检测,还需要对相关的故障排除技术等进行研究掌握好建筑的功能状态和问题,指导整个智能化设计能发挥其真正的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建筑物质量和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发展,克服了传统建筑物运用中和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运用先进技术对火灾报警系统的处理,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火灾防范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智能建筑物的设计上,尤其是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需要对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做一定的分析和了解,保证相关期间的选择与建筑物界面属性是否相匹配,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反复验证和试验,保证选择出最优方案。此外,要从硬件的选择和软件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使得一旦发生险情,能及时对险情进行检测,并迅速传输给检测中心,通过一系列的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分析,对所接受的信号进行判断,了解其与设置的数据是否一致,最终发出预警、报警信号,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需要每一个子程序进行合作和处理,纪要考虑不同程序之间的联动效应,还需要防治一旦某一系统遭到破坏而其他功能均不能发挥的情况,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占敖.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1,01(11):179-181.